时间:2023-09-18 17:23:5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社会经济关系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1 社会法和经济法的概论
1.1 社会法的概论
社会法的本质是在民法发展到一定阶段而出现的,社会法的目的是在民法服务市民的基础上平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尊重保护个体本身,以及在社会生存中的平等地位。社会法也可以认为是对民法原理运用中的适当补充,它更平衡人民之间的差异性,更具体的保证人民权利,实现平等公正的目的。民法关注的是人与人之间交易的保护和商品交换关系的认可,人与人的个体之间本身存在差异性,必定产生社会资源占有差异性,富人越富,穷人越穷,势必造成两极分化在平等上对待,影响社会稳定性的潜在风险,进而社会法的诞生就为解决这类问题,更注重人格上的肯定,虽然人与人在自身能力上存在差异性,但它更注重每一个个体的自由、平等、独立,遏制了弱肉强食、优胜劣汰而造成两极分化的结果。通过对个体权利的保护,进而实现整体社会公共利益最大化的增强,通过国家以一种更积极的态度参与到对社会法的应用当中,执法机构应当敢于控制那些私权乱用的现象。如果要说民法关注的是人员之间的关系,那么社会法则更加注重具体的个体。
1.2 经济法的概论
基本商品生产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总称被称为经济法。经济法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同地区和国家有着不同的看法,因为经济交易本身参与到个体之间,也会涉及到其他法律范畴内,因此各国在早期时对于经济法所属范畴出现很多主张,可见经济法的设计范畴之广,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位置重要性。在我国,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础,社会资源的生产、交易、分配、消费当中所产生的经济关系。在社会关系中涉及民法、商法、社会法必然产生互相之间如何协调互利的问题。因此,千万不要只研究经济法,也是为什么在经济法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众说纷纭的过程。如果我国的经济法和民法共同调整,称为调整国民经济以及国民经济管理密切相关的经济关系法规总成的范畴。假设在与行政法一同调整,那经济法的范畴变化为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团体组织间的协调,彼此之间法律规范的总成。那么经济法势必要根据国家社会发展方向和管理法规相结合去理解,侧重点和应用范围各异。
2 经济法的价值体系
2.1 经济法的本质价值层
为了尽可能满足社会经济整体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此时经济法脱颖而出。在社会经济的生活中,国家干预也好,通过市场自身调节也罢,无论这两种资源如何去调配,他们共同的目的都是要确保整体经济的稳定且可持续发展,是社会法的一种也是行政法的一种。因此经济法的本质是其存在的那一刻起就已经肩负起了社会总体经济持续发展的意义,也是经济法本质价值所在。
2.2 ?济法的形式价值层
首先,规范性经济形态的形成是在经济法执行下形成的,是在人们自由自愿意志下,各个经济要素间架构完整、层次分明、有秩序的系统合理排序,从另一个表现形式为理性、规范、规律、可预见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经济行为,确保经济安全的形式价值,用以保证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体系完整性和安全性。
其次,经济过程中各个不同个体间的平衡有序的和谐经济关系,促使更安稳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经济活动。势必为社会整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的同时又可以促进个体间经济的利益最大化,为促进和满足经济个体长久的经济发展目标,从经济整体上目标一致,适当选择长远经济利益为目标的取舍,进而提升社会整体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只有整体社会经济的发展越先进,各个经济主体才有更大利益。
最后,受国家干预的经济秩序具体表现为一个良好的、安全的市场环境,有效的防范垄断行为、倾销行为以及非正当下的经济体形式,有力的保护了经济主体,也能有效的抵御来自各个市场方向的风险和不安定因素,确保经济体的健康发展和壮大。所有的生产、生活、分配等一系列社会分工下的保障才是经济法执行下形式价值层的表现。
2.3 经济法的评价价值层
经济法的评价价值层与国家社会体制息息相关,我国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经济条件下,经济主体之间的生产、生活、交换、消费过程中希望的是一种公平公正的制度,这时的经济法体现在经济体正义的层面,围绕正义理念的核心环节,保证主体公平分配和公平享有的经济机会。经济正义为后续逐步实现的个人信用制度和企业诚信制度打好理论基石,将经济与道德在法制环境和经济体制下达到统一协调共同发展的局面。经济法的评价价值曾存在明显的社会公德和伦理倾向。
2.4 经济法价值体系的中轴――核心价值
和谐稳定,是经济法的核心价值。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还是经济体的可秩序发展,都离不开全面的、和谐的、进步的这三点,而在经济行为进行中唯有和谐的经济主体关系是尤为重要的,主体对经济行为的信任和安全是促进经济行为的首要条件,又由于主体间的差异性,为保证彼此的公平,经济法在其中扮演平衡的角色。经济法不单单是沦为国家的行政工具,而是为社会和人民服务的方法。
经济法学理论的预判与实践相结合,将原始的研究出入点融合到完整的经济法现象中,经济法的本质尤为凸显。随着经济法的成熟与进步,国家的管理一直日益与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性紧密结合在一起,呈现出一种相互协调的景象,政府经济行为应当具备理性与正确认识经济循环过程中的发展规律。
3 社会法和经济法之间的联系
3.1 共同的法律本位
什么是法律本位,资料中记载,国家权力机关在指定法律的初期,首先要确立法律的目的、基本任务、基本功能,反应了法律的基本观念和价值取向,即法律的中心思想是什么。虽然我们从二者自身的法律细节去分析,发现其具体的内容、规定、使用环境上存在明显的不一致性,并且实际执行时的不一样,但社会法和经济法的中心是围绕基本的社会利益而服务的,不是具体的某个主体的利益,也不是上升到国家的利益,这也是为什么会被称为第三法域的原因。
3.2 相辅相成的法律功能
正是因为社会法和经济法的服务中心是一致的,彼此之间的关系相互支撑,经济法主要是经济功能为主,同时其兼具社会功能,体现在具体内容中。一旦消费主体在经济活动中发生经济势力或信息高度不对称时,消费主体的权利处于不法侵害的威胁下,国家出面维护市场公平秩序,确保经济活动持续稳定进行,此时会倾向于保护消费主体,对其执行权利本位,而经营者执行义务本位的方式,并建立明确的权益保护法,奖惩制度细化,为的是平衡交易双发之间的经济利益。
3.3 社会法和经济法的紧密关系
关于社会法和经济法的关系有3种观点,其原因在于各自对于概念的诠释不同,因为社会法和经济法的“指向”相异,所以两者之间的定位是谈论彼此关系中的关键。社会法的定义主要在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保障个体自身的利益,与经济法并列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经济法定位于对国家经济的自觉调控和参与,调整经济活动中瞬息万变带来对现实生活的及时应对,确保经济体稳步发展,进而提高国家整体经济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与传统的其他部门法相比较,经济法和社会法的现代性有一定的独特,人类文明是逐渐由物质文明变迁到精神文明,从制度进步到观念的现代化转移,在伴随着现代化元素的增加,法作为社会关系中必不可少的调节手段,必然也会随之而进步,适应社会的发展。首先,具有特色的国家背景是法进步的基础,不同的社会化背景下法的定位是不同的。其次是法在归属上的转变,因为无论是公共利益之间的因素还是私法契约上的因素,这两个领域都具有重大意义,不能说完全属于哪一领域,因此新兴法律部分的社会法和经济法属于新领域的归属。再者,制度构成上的进化,由于社会法和经济法既不是实体法也不是程序法,不受任何一套系统的单独约束而是合二为一的,这使得经济法和社会法在制度构成的现代性上表现特殊。
加强完善社会经济管理体系。建立健全的社会经济管理体系,完善经济管理机制是保证经济管理工作科学开展的重要内容“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经济管理目标,保证经济管理的顺利实施,全面的掌握经济管理目标的实际动向,协调经济管理和社会管理、经济发展等主体间的权责关系,建立健全社会经济管理的体系,科学的、规范的统一部署,加强各项工作间的联系,提高社会经济管理研究的水平,保持经济管理的稳步前行与创新意识相结合,以完善的体制约束和规避经济管理中不协调的因素,提高加强经济管理的意识,完善经济管理的机制,以规范的制度促进社会经济管理的发展。加强社会经济管理中的经验积累。
加强社会经济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利国利民的的措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情况日益增多,加强社会经济管理中的经验积累,有助于合理的化解经济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不断的积累经验也是一种学习和总结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创新的过程,参考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式,经过探索和实践,提高了对社会管理中人人参与的主动性,增强了各企业、行业间的责任意识,在学习中探索,在探索中积累经验,总结社会经济管理的根本规律,从中找到新阶段社会经济管理的有效思路方法。不断的积累经验,勇于创新是社会经济管理发展的有力措施。
加强社会经济管理的质量、实效。加强社会经济管理的质量,在于提高研究成果的质量和水平。在研究中,要按照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的要求进行工作。要坚持全方位研究、深入研究、创新研究,要严把好对经济管理研究成果的质量关;要讲求实效,。在经济管理研究中,要注重阶段性目标的实现,在充分利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研究、创新和提高,而不是一切都从头开始研究。在研究中,要基本理论研究与应用性研究兼顾,侧重于应用研究,把研究重点放在为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服务上。加强社会经济管理的科学水平。新阶段的社会经济管理与传统的经济管理有较多的不同,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经济管理模式。
新阶段的社会经济管理特点必然要遵循新阶段社会发展的特点。加强经济管理的科学化水平,按照高标准、高质量的要求来督促社会经济管理的进一步发展,同时加快培养新阶段社会经济管理人才,以现代科学的方法,提高社会经济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对经济管理工作进行多方面的研究和创新,建立与社会经济管理发展相配套的现代化科技水平。以长远性经济发展为目标,科学的规划,社会经济管理工作,以科学促发展,以管理带效益,实现有新阶段特点的科学的社会经济管理的的稳步发展。
建立健全社会经济管理体制,改善社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不足,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面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阶段、新情况,必须对社会管理基本理论、社会管理存在问题等进行深入研究,立足中国国情,借鉴世界上一切有益的社会管理经验,提出加强和创新我国社会管理的思路与对策,为党和政府完善社会体制、制定社会政策,推进社会管理,提供科学决策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艺术设计 社会经济 生产力 关系
一、 艺术设计伴随着人类的生产劳动的产生而产生
就艺术设计这一创造性的活动来说,它是伴随着人类物质生产活动和器物文化的出现而出现的。它实际上就是“人类为生存而进行的造物活动,是人为实现实用功能价值和审美价值的物化劳动形态。这种造物具有一定的审美属性和精神价值,因而是一种艺术质的造物”。
人类的历史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艺术设计的历史之河也从这里发源。当人类的祖先把一块石头敲打成用来切割和砍削的石刀时,最早的设计活动就开始了,这把石刀就是最初的设计产品。这种工具的创造首先符合实用目的,同时也顾及到了用起来方便、省力,以引起主体的。它的制作过程具备了设计所要求的从预想、选料到加工成型等必备过程,它的功能和形式结合于一体。最早制作劳动工具如石斧、石刀、弓和箭的原始猎人,是人类第一批设计师。
工具的制造是人类自我革命的开始,也是人类区别于其他物种族类的根本。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最早的史前艺术品,差不多都是与人的生活最紧密相联系的工具和食用器。这些就是我们人类早期之艺术设计。艺术设计于是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发展,随着人类的科学文明水平的提高,艺术设计也越来越科学化,其技术性也越来越高,艺术设计逐步成为了一种有目的的创造活动,成为了协调人和环境、个人和社会、生产和消费之间的手段。
二、 经济属性贯穿于艺术设计活动过程的始终
艺术设计的经济属性是它区别其他艺术活动、手工业的首要特征。人的相互关联构成复杂的社会,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必然导致人对物质和精神生活的追求,艺术设计通过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创新设计,像其他社会生产力一样创造社会的物质文明。
1.经济因素在艺术设计的不同过程中具有不同的形式和作用
从设计到实现设计的全过程中,经济因素在不同的阶段具有不同的形式和作用。(1)设计观念的产生阶段:艺术设计需要把握设计物由过去到未来形成发展的种种相关因素,然后以创造性思维方式和表现手法使之成为崭新的设计方案。其中的经济因素体现在对原有状态的经济价值分析、市场需求预测以及新方案的经济内容评估等方面。对原有状态的经济价值分析,是设计观念产生的基础。(2)设计的实施阶段:设计的实施过程指的是设计方案由图纸到生产为实体的过程,对于设计来说,是实际制作的过程。设计在真正付诸实施的过程中,从设计物的试产、批量生产和专利保护等方面均受经济因素的制约。(3)设计的实现阶段:设计物最终要推向市场实现其经济价值,主要是通过销售来实现的,当设计物作为商品投放市场,设计师应当及时调查市场反映和销售效果,综合反馈信息以改进产品设计和进行新的设计构思。其中,经济因素不仅体现在设计物的综合经济价值实现的过程中,而且作为改进更新已有方案和促成新的设计方案的产生基础,经济因素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1923年,现代设计之父格罗佩乌斯将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的教育理念“艺术与技术的统一”传播到全世界,使设计终于打破艺术桎梏解脱出来。而在经济与信息化的今天,我们应提倡“设计与经济的结合”,设计必须服务于经济。
2.艺术设计通过预测未来的市场需求来确定设计目标和方向
设计具有强烈的超前性、预测性。“设计”这个概念在许多场合中,也往往被“策划”等术语代替。这意味着设计与艺术、手工艺活动都不同,它更偏重于事前的过程。在整个市场营销的组织中,设计占有引导性的地位。“设计生产销售使用”这四个环节中, 设计不仅在时间上先于生产、销售活动, 而且设计的市场定位合理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后两者的成效。正因为如此,设计前的活动往往比设计本身花费的时间、精力更多。如设计前必须进行大量的市场调查,包括对厂家、消费者、竞争对手、媒体的详细调查;调查之后的数据要加以统计分析直至最后提出成文的方案、策划报告;并且还必须根据市场状况及时调整方案,以适应突如其来的变化,这就要求设计师的思考必须高度理性化和高度专业化。科学地进行市场潜量、市场占有率及需求预测,把握设计物实现为实体后在市场中的作用和价值体现,能够使新的设计方案更加合理,更加准确地适应未来市场,并且通过预测可以得到提高和创造设计物附加价值的理论依据。
三、 艺术设计与社会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1.社会经济的发展是艺术设计繁荣的基石
艺术设计的技术性、经济性、文化性决定了只有社会经济高度发展才有艺术文化的繁荣。从艺术设计本身的发展来看,现代设计的起源有两个显著特征,其一是劳动的分工,其二是生产工艺的改进使得大规模生产和低消耗成为可能。艺术设计的每一次飞跃和进步,都处在因社会分工而造成的社会经济高度发达的时期。首先,因为社会经济发达,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自身素质的提高,人们不再仅仅满足于商品的物质性功能,而越来越重视消费过程的精神享受和审美,社会需求加大、人类文明和审美情趣的提高,为艺术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其次,社会经济高度发达时期也是社会观念大变革、大解放时期,为艺术设计的应用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思想和思维空间。
知识经济是继工业经济之后的又一次革命。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发展经济的主要的直接资源。在知识经济时代,设计艺术将成为人类十分主动和相当自觉的一种行为。大至建筑、环境、公共艺术、城市规划,小至食品、服饰、生活用品、劳动工具。总之,人类一切生存空间、物质和生活方式,都要经过精心而富有创意的设计。人类将生活在一个经过了设计并不断被设计着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氛围之中。也就是说,在这个新世纪,设计本身将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一种方式,将成为一种历史沿革的文化。知识经济为艺术设计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与土壤。时代的变革,经济形态的变化,为设计艺术的创新发展将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因素,设计艺术也必将以自身更为完善的运作体系,更好地为社会经济服务。
2.艺术设计的发展是社会经济腾飞的翅膀
填海规模是指在一定的年期内,逐年通过审批实施的填海面积的累积总和。填海是一种引致需求,受多种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1)海岸带人口增长。填海的原因在于人类对土地资源的需求,人口增长是土地资源需求增加的主要因素。由于优越的地理环境,海岸带一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黄金地带,2005年,包括大连在内的由24个城市组成的沿海城市带吸纳了全国约37%的流动人口;2010年末,沿海城市总人口约2.43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8.1%[15]。同时,人口的过度集中往往带来快速的城市化,有研究表明,1929-1954年的美国每增加1个城市人口,城市用地增加0.105hm2[16]。本文选取年末户籍人口和市区人口比例表征区域人口水平,并预期这两个因素对填海规模有正向影响。(2)海岸带区域经济发展。城市经济活动的增长带来了对工业、商业等各种经济活动的建筑空间需求。我国填海以建设用为主,建设用围填海计划指标被认为是海上建设用地指标,是陆地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的重要补充,主要用于港口码头建设、临港工业园区建设、城镇建设等方面。与此同时,填海等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又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因此,以地区生产总值(GDP)、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及固定资产投资额表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并预期这3个因素对填海规模有正向影响。(3)海洋经济发展。对于沿海地区来说,海洋经济逐步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海洋产业发展本身亦有一定的填海需求,以大连市为例,在辽宁沿海经济带加速开放开发的大形势下,其港口建设、临港工业发展等每年都会产生大量的填海需求,同时,作为一个旅游城市,随着大连滨海旅游业的发展,游艇码头建设、海岸景观建设等也会产生较大的填海需求。因此,以港口货物吞吐量表征海上交通运输业发展水平,以旅游总收入表征滨海旅游业发展水平,并预期这两个因素对填海规模有正向影响。(4)填海获取土地成本低廉。我国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耕地转为建设用地需要实现土地占补平衡,而填海造地不涉及耕地保护,获取建设用地比较宽松,且填海成本和形成的土地价值间存在巨大的价格差,Davis指出填海造地工程对工业化后期的日本仍然具有吸引力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大陆地产价格昂贵[13]。填海获取土地成本相对低廉,面对填海造地后的巨大收益,填海方必然存在填海造地的逐利心理。因此,选取综合地价增长率来表征沿海城市的地价水平,并预期该因素对填海规模有正向影响。
2大连市填海概况
大连市是我国海洋大市之一,横跨黄海和渤海,大陆海岸线全长1371km,拥有广袤的海域资源。截至2009年,大连市20m以浅海域开发利用总面积达到466059hm2,其中滩涂占31.6%,0~5m海域占31.8%,5~10m海域占20.7%,10~20m海域占15.7%。1990—2009年,大连市累计填海面积达6328hm2,大连市2009年累积填海区域空间分布显示填海区域主要分布在大连市区的小窑湾、大窑湾、大连湾,以及位于渤海的长兴岛。根据大连市通过审批的填海情况来看,大连市填海用途主要为城镇建设、港口及配套设施、船舶工业、核电等临港工业、滨海旅游基础设施以及渔业基础设施等。其中,港口及工业填海一直占据绝对高的比例,尤其是2008年,几乎全部新增填海活动都是为了港口建设或临港工业的发展;渔业基础设施填海所占比例非常少,仅2006年超过了20%。2005年,辽宁省提出沿海“五点一线”开发战略,“大连长兴岛临港工业区”和“庄河花园口工业园区”成为“五点一线”战略中的两点,大连市沿海重点发展区域陆续实施填海工程来缓解工业及城镇建设用地供需紧张的矛盾。截至2012年6月,大连市两个区域建设用海规划获得国家海洋局批准,围填海面积合计近5000hm2,同时,5个区域建设用海规划正在报批过程中,规划类型主要为港口航运、临港工业、城镇建设、工业区等单项或多项复合型用海。
3大连市填海社会经济驱动因素灰色关联分析
3.1灰色关联分析法由于填海社会经济驱动因素之间以及因素与主行为的关系十分复杂、不够明确,呈现为典型的灰色系统特点,所以用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等一般方法分析比较困难。同时,由于每年新增填海规模统计相关数据有限,样本量较少,加之采用遥感手段提取的数据没有统一的评定标准,使得样本不尽符合一般定量分析所要求的规律条件。灰色关联分析可以克服一般统计方法追求大样本、典型分布、计算工作量大、有时与定性分析大相径庭的弱点,同时,它还可以对一个系统发展变化趋势提供量化的度量,非常适合动态的历程分析。因此,采用基于灰色理论的灰色关联分析法来分析不同社会经济驱动因素对填海规模的影响程度。灰色关联分析法是一种用灰色关联度顺序来描述因素间关系的强弱、大小、次序等的方法,步骤如下:(1)确定反映系统行为特征的参考序列狔0和影响系统行为的比较序列狓犻。(2)对参考序列和比较序列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常用的数据处理方法有初值化处理、均值化处理、极差化处理、极值化处理等,本研究对原始数据采用均值化处理。
3.2数据来源本研究中,参考序列狔0为大连市填海规模,比较序列狓1至狓8为衡量人口水平、经济发展水平、海洋经济发展水平及地价水平的指标。大连市填海规模为每年新增填海造地面积累加结果,从国家海域使用动态监视监测管理系统中提取大连市2006—2011年的填海数据,该指标统计的是大连市每年通过审批的填海面积总数。同时,采用大连市1990年、2000年和2005年3个年度的高精遥感影像提取1990—2000年和2000—2005年两个时间段的填海数据,1990—2000年,2000—2005年两个阶段中每年新增填海面积取遥感影像分析数据的平均值。2000年、2005—2011年大连市的年末户籍人口、市区人口比例、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固定资产投资额、港口货物吞吐量、旅游总收入、综合地价增长率等8个指标数据可根据历年《大连市统计年鉴》及中国地价网直接观察到,各指标值具体见表1。
3.3结果分析采用均值化处理原始数据,按上述步骤求取灰色关联系数及关联度(表2),关联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大连市填海社会经济驱动因素的灰色关联分析结果显示:(1)经济发展水平和海洋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与大连市填海规模的关联度均超过0.8,说明大连市经济发展水平和海洋经济发展水平对填海活动有较强的驱动作用。(2)指示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地区生产总值和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与大连市填海规模的关联度均超过0.9,说明大连市经济增长尤其是快速的工业化产生了大量的填海需求,工业化不仅加速城镇建设用地的扩张,也膨胀了沿海地区的填海速度。虽然固定资产投资额与大连市围填海规模的关联度相对略低,但也达到了0.882,说明大连市固定资产投资额的增长对填海造地面积的增加也有较强的带动作用。(3)指示海洋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中,旅游总收入与大连市填海规模的关联度略高于港口货运吞吐量,说明大连市通过大量的填海式的滨海景观或旅游设施建设来发展滨海旅游业,反之,滨海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又进一步催生了填海需求。(4)人口水平的指标与大连市填海规模的关联度基本相等,约为0.731,说明大连市人口数量和人口城乡结构的发展基本一致,人口水平对大连市填海活动的驱动作用一般。(5)指示地价水平的综合地价增长率与大连市填海规模的关联度仅为0.669,说明地价水平并非是大连市填海活动的主导因素。大连市2005—2011年的综合地价增长率与围填海规模的关联系数在0.335~0.969之间,波动幅度较大,显然和大连市2005—2011年综合地价增长率本身变化幅度大直接相关,同时说明地价的增长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填海活动,但填海行为主体通常并非只是为了获得填海造地的增值收益。
4结论与建议
关键词:精细化;传统与现代;开放性
简介:花卉园(原情侣园)位于南京市玄武区太平门外龙蟠路中段西南侧,南邻玄武湖,东枕紫金山,总面积30公顷,其中水面积10公顷。公园园址原系玄武湖的一部分,后因湖床淤塞而成农田,1952 年玄武湖实施工赈浚湖,此处又成为浚湖弃土区。1964年栽植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所赠花木并布置山石,时称中朝友谊园。其后,又于此辟苗圃。1975年筹建百草园,植有许多名贵中草药。 1982年更名为园林药物园, 1983年10月1日对外开放。1993年药物园更名情侣园,情侣园以展示野生药用植物为主,兼游览休憩及婚礼系列服务。2014年8月情侣园更名为花卉园。
作者游览考察花卉园改建前后,对其变化作出总结归纳如下:
一、设计的精细化
(一)景观结构的丰富与细化
基于人的行为方式的研究,花卉园由原有的以观赏植物花卉为主体,辅以游览休闲活动转变为将人的行为活动与植物花卉并重,这体现在景观活动空间细化的设计中。
花卉园将原有的三个出入口(两个面向外部,一个面向玄武湖)增设至了五个(三个面向外部空间,两个连接玄武湖)。增设的对外入口区设计了相应的活动广场并配备基础设施(卫生间)。
主入口区域连接原情侣园与新增的花卉园入口,成为园子最大的景观节点。由原先简单的雕塑广场、花坛、林道保留并扩增设计后形成现有的由静入动、开合有序、声色并茂、节奏紧凑的主要人流活动区。其包括标志性雕塑、对称式花坛广场、生态停车场、花庭院及其相连的自然式水景等主要景点。自然水景区是整个入口区域最大的亮点,它包括水上木栈道、水岸花境、水中雕塑、临水木构架廊道并在连接花卉园小桥处形成跌水,与开敞的花坛广场相互对比,一收一放、一动一静。一排林荫道,几曲廊径将彼此相隔又不致相离。同样作为人流的聚焦点,共同实现导向人流的作用。
整个园子呈现带状,与玄武湖齐平,现今园子被纳入玄武湖景区范畴,二者实现相融统一,在交汇处依据空间分布设计了阳光码头、十里长堤、水岸听风等景观节点。花卉园作为玄武湖景区延伸的同时又保持自身特色,保留了自身花卉游览的景观结构的同时,由原先简单的一带多点变为一轴三带多点的结构形式,整个景观层次更加丰富。
(二)园路的丰富和细化
园路的流线组织由两级路网改设为三级路网,在原有的主园路与小支路间增加了一级次园路。次级园路在园子形成环状道路,连接三个对外出口,增加了园子的开放性。同时园路的丰富将植物组景空间实现细分,一改往日一条道路两边植的简单种植形式,形成多个组景空间,也为设立多个人为活动区空间创造了不同的空间形式。
二、尊重传统,热爱时代
由原情侣园和新园构成的花卉园是传统与现代的连婴体。
(一) 景观风格上:新园,现代大气简约。大面积的微地形设计形成连绵起伏的绿草坡,其间缀植三两乔木,点以现代雕塑,成为斑斓花境的绿色大背景,也形成花卉园自然优美的景观轮廓线。花境、花带与园路相互穿插,配以花池坐凳,同时借远山(紫金山峦)近水于与天地之间浑然相接。原情侣园部分则沿承原有植被花貌,在空间的重新组合细分后也呈现出干净、通透、洗练的感觉。新增设的现代化园林构筑物、园路铺装也为其增就几分时代感。即便如此,园子保留的原有植被群落让它依旧透着几分古朴,恬静淡雅间彰显出质朴无华亲和淡漠之美。园子运用建筑、山石以点景,以水体植栽衬景,同时运用框景透景(紫藤廊架、蜜花园)的手法来表现空间的流动性;虚实相生、起落开合、藏与露、俯与仰的造园手法也无一例外地显露在空间的布局中。
(二)景观设施小品的设计上:园子内增设不少小品构筑物,有古老水槽变形设计的花池,有石磨异形后的车档,更有现代感十足的雕塑小品。当然最能体现时代感的当属设计的座椅亭建和蜜花园的构筑物,浅褐色木质条板与灰色钢材构架围和拼贴,简洁而有序,与新园建筑的材料、色彩、风格统一协调,也彰显了当下人们的审美趣味。同时,园子增设了自动贩卖机、小商品售卖部等基础生活服务设施以及快速游览观光车,更加深入地关怀和满足当下时代人们的需求。
保有的传统让园子依旧是我们认识的园子,而时代对美感的转变让我们在当下的视野里重新认识了这个园子,人们开始更加深入地去了解它使用它,更加积极地去调动这个园子。
三、从地域性到开放性
原南京情侣园作为城市植物主题公园常被人们拿来与杭州太子湾公园相提并论,皆因二者植物种类均较丰富,气候条件相当,且造园手法有后者(太子湾公园)对前者(情侣园)的借鉴和创新之说。如今,情侣园扩建重设并更名花卉园,增加了以花境、花带为主题景观的花卉园,引进了大量新颖的植物种类。在青奥会开幕之际面向世人,它代表的不单是南京这座城市的花卉主题公园,更是面向全世界友人的开放性游园。 这在景观标识系统的设计中足以体现,园子新设立了同玄武湖公园自成体系的标识导向牌,运用了包括汉语、英语、法语、韩语在内的四国语言。园内的游览车上设有专人讲解景点,将园子景观更加便捷地展现给游人,实现了园子最大程度的开放性。
四、结语
南京花卉园的改建让我们看到了当下设计师的用心,也看到了设计中更多的人性关怀和情趣体验。当然也存在不足,如园子内有不少园路采用清水混泥土浇割形成的镶嵌式碎拼铺装,每块图案之间镶嵌的缝隙及凹槽处理过大,在阴雨天会出现积水影响通行,同时对于穿高跟鞋的女性来说极其不便。其次,园内空间重新划分组织后移除了大量原有植物,导致资源的浪费,同时部分连续开敞的园路空间(园路周边缺少庇荫大树或遮蔽式景观)在烈日当头的日子里很难让游人舒适的游览。这些问题的存在督促着设计师应更加关注设计的人性化。也为后来者的学习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杨艳容,芦建国,杜培明. 南京情侣园植物造景特色分析[J]. 林业科技开发,2007(02)
关键词:景观设计;绿地空间;植物组团
1单位绿地空间概况
对于单位绿地空间,首先考虑其使用功能的属性--庄严、肃穆、隐私的办公场所,再考虑其景观效果。单位绿地的使用对象限制明显,由于其保密的属性,对群众是不开放的。人员出入基本都是内部的工作人员以及相对应的职别的国家工作人员。由于海警的特殊属性,在景观设计上更多满足去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做设计。
2海警指挥中心景观设计
海警指挥中心景观以规整式布局为主,景观空间相对开放,采用疏林草地的设计布局,大面积的草坪与乔木相结合;局部用于休憩的空间设计的相对私密一些,主要通过植物组团的叠加增加其空间的隐私度。
2.1入口景观区
入口景观区位于入口到指挥中心大楼之间,他不仅是本部队警官及外来人士进出的密集地、人流集散的场地,也是外来人士对该基地的第一印象场所,是该部队基地对外的一个形象展示。主入口区以船锚外形为道路样式与“海警”主题相呼应。设计上立足部队环境景观的特有气质,以大方庄重、严谨有序、庄严肃穆为主旋律。景观表现上以规整式对称布局,中轴景观明显,空间疏朗,疏密对比强烈,有大面积的草坪,也有多层次植物组团做背景的景观空间。在原有绿化的基础上,以草坪为主,适当做一些微地形处理,局部点缀中层常绿灌木,补植自然形状的植物,形成简洁、层次分明的绿地空间。在景观设计中力图营造大气、庄严、整洁的良好环境,并突出海警作为保护蓝色海洋和国门的中坚力量。主要使用的植物有:香樟、刺桐、凤凰木、大花紫薇、红枫、罗汉松等。图1入口景观区指挥中心大楼入口效果图指挥中心大楼入口的景观布置相对前广场的布置更加精致一些,采用造型罗汉松桩景对称式布置,绿地组团采用罗汉松桩景+红檵木球+苏铁+西洋杜鹃+草坪的方式(图1)。在入口景观区与门口、智慧中心大楼中间衔接的位置设计升旗台。旗台背面是指挥中心大楼,南边是香樟树阵+草坪的广场,周边的绿化对称式布置除了行道树以外,只布置地被及草坪,如海桐、红花檵木、金叶假连翘等地被植物。以突显升旗台周边庄严肃穆的感觉。
2.2游览观赏区
本案园区靠海而建,景观视线良好,结合地理情况,在沿海合适的位置设置景观木栈道及木屋,提供一个亲水的停留空间。该区域功能主要为部队提供日常游憩功能的户外活动场所。木平台、木栈道及木屋的引入,满足了其游憩的功能,可漫步、泡茶、接待客人、聚会等。并将整个园区串联起来。木屋结合外挑廊架的设计充分考虑室内外灰空间的互动与过渡。游览观赏区的氛围相对轻松,植物配置以自然式种植为主。自然式组团,植物色彩相对多样,结合现在原有苗木,局部增补芳香植物,打造花香四溢,轻松自然的景观氛围。为游赏者提供一个相对隐蔽、安静的休憩场所。芳香植物有桂花茉莉花、栀子、米兰等;色叶植物有:红枫、鸡爪槭、红栌等;观花植物有:碧桃、樱花、月季等。图2游览观赏区木平台节点效果图木栈道与水面相交接区域设置防腐木围栏,边上的绿化以草坪、开花的灌木为主,如大花芦莉、百日草等,为散步的游人提供一个轻松的环境(图2)。
2.3体育锻炼区
为整个区域中最为活跃的范围,设置三个标准的篮球场,以供内部人员使用。面层材料以彩色塑胶地面,利于运动的人,减少疲劳。在篮球场的基础上设置休闲坐凳作为运动休憩使用。绿化种植上层为常绿的遮阴行道树香樟,下层区域为耐修剪的绿篱福建茶、海桐,点植花灌木球红叶石楠球、扶桑球。主要营造一个生机勃勃、环境优良的运动场所。
2.4生态停车区
生态停车区作为园区的配套停车使用,设计上综合考虑以后车位多样性的使用。停车位设计以大中巴车位和小汽车车位为主,初步设计5个大中巴车位、15个小汽车车位。材料运用上以透气、透水性铺装材料铺设地面,并间隔栽植一定量的乔木与绿篱等绿化植物,以常绿植物为主,如榕树、香樟等形成绿荫覆盖的生态停车。停车场的绿地间隔区域采用红叶石楠、假连翘等耐修的彩色叶植物。与园林绿化空间有机结合,大大提升了停车区的景观效果。
2.5安静休闲区
安静休闲区为园区提供一个停留休憩的场所,配套设施相对比较完善多样。里面的人流量相对不多,可以设置休闲亭、休闲座椅、景观置石等。安静休闲区有一定的私密空间,也有一定的开敞空间。如在休闲亭背后的空间配置的植物相对丰富多样,以隔离两边的空间,以免互相干扰(图3)。而在布置宣传栏的位置,则相对开敞,留出逗留的硬质铺装及软质的草坪(图4)。空间合理的搭配能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
3结语
摘 要 和谐社会是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是在整体社会福利得到有效改善的前提下能够充分体现效率、公平和法治的社会。经济和谐是和谐社会的本质,离开了经济和谐的和谐社会只能是一种乌托邦式的社会。传统经济学无法有效地构建和谐社会的经济学框架,只能在局部范围内对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一些方法论的理论支持。
关键词 和谐社会 行为经济学 微观经济
一、和谐社会的经济学框架
和谐社会的经济框架包括四个层面:现代市场体系的和谐、微观经济机制的改善、个体经济行为的自我超越以及理性“经济人”假设约束的放松。其中,现代市场体系的和谐是目标,微观经济机制的和谐是支撑平台,个体经济行为的和谐是基础性条件,而非理性“经济人”假设的重建是根本性的前提。
(一)现代市场体系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基础
现代市场体系的完善是经济社会顺利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经济和谐可以通过现代市场体系的和谐来实现,因此,现代市场体系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只有建立完善的现代市场体系,才能为和谐社会的整体实现和各个组成部分的实现提供有效的物质平台。现代市场体系的和谐主要表现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和谐、经济发展与人口发展的和谐、经济发展与教育改革的和谐、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的和谐、经济发展与公众主流价值观的和谐等。
(二)微观经济机制的和谐是现代市场体系和谐的基础
现代市场体系的和谐必须以微观经济机制的和谐为基础,因为宏观经济的运行效果是通过无数个微观经济个体的经济行为来实现的。没有微观经济机制的和谐,就不可能建立和谐的现代市场体系,即和谐的市场体系的建立是以微观个体之间的经济和谐为基础的。
微观经济机制的和谐是指市场经济环境下所有的经济个体之间的经济行为都处于和谐的状态。市场经济下的经济个体主要包括三类:生产者、消费者和政府,经济个体之间的和谐是指这三类经济个体之间及其内部的经济行为处于和谐的状态,具体包括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和谐、生产者与政府的和谐、消费者与政府的和谐、生产者内部的和谐、消费者内部的和谐、政府内部的和谐等六大类。而每一类的和谐状态的内部又包括若干子类和谐成分。
因此,微观经济机制的和谐在理论上包括无穷类微观经济个体之间的和谐,所有的微观经济个体之间的和谐为市场经济体系的和谐构建了基础性平台。
(三)个体经济行为的和谐是微观经济机制和谐的基础
个体经济行为的和谐是指两个经济个体之间的行为博弈处于一种和谐的状态,它是微观经济机制和谐运行的前提条件。尽管微观经济机制的和谐包括许多类别,但都可以归结到个体经济行为和谐这个统一的运行模式之下,即都可以看作是经济个体双方基于一定的理性经济原则的博弈结果。信息经济学的发展为个体经济行为之间的博弈分析提供了有效的工具。信息经济学主要研究非对称信息下的最优交易契约,又称为契约理论或机制设计理论。
二、和谐社会的经济学分析
(一)和谐社会的经济学方向
新古典经济理论建立在严格的“经济人”假设之上,然而在二十一世纪的现代经济社会运行机制中,很难完全将“理性经济人”作为个体经济行为的标准行为模式。现代经济社会与一百年前的经济社会在价值观、物质基础、生产方式与生产力水平等诸多方面已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因此,“经济人”约束条件的放宽可以在新古典经济理论的基座上重建现代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为和谐社会的经济学研究开辟了新的方向。
和谐社会的经济学方向就是探讨在“非理性”经济思想的支配下,经济个体如何在新古典经济框架下打破传统福利经济思想的约束,从而在自我福利改善的同时实现社会整体福利扩展的问题。
(二)和谐社会的经济学实现机制
和谐社会的微观经济机制的实现过程也就是由于经济个体的经济行为的异化、升华和自我超越,从而引发整体社会福利改善的过程。整体社会福利的改善是和谐社会在经济领域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是和谐社会在其他各个领域得以实现的基础保障。并且,这种整体社会福利的改善过程是在一种“和谐”的过程中实现的,即不是在经济主体极端地获取自我利益的过程中实现的,它与尔虞我诈、巧取豪夺、贫富极端分化、社会动荡、公众价值观缺失等非正常的社会现象是不相容的。这种整体社会福利的改善是在一种祥和、公平、互利、友爱、正义的过程中实现的,它使社会发展过程生机勃勃,能够形成顺应社会发展的、积极向上的、大部分社会公众所认可的主流价值观。在这样的社会中,每个人都在明确的目标和健康价值观双重导向下努力去创造价值,各尽所能,在实现自我个体价值的同时也实现自我社会价值。
因此,和谐社会的经济实现可分为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两个基本的阶段,初级阶段的目标是实现个体经济行为的和谐,高级阶段的目标是实现群体经济行为的和谐。个体经济行为的和谐是要求经济个体能够摈弃极端的利己主义观念,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兼顾他人的利益。用经济学语言来描述就是:个体的效用不仅取决于自己的收入,同时也取决于他人的收入,即经济个体将他人的效用和社会效用纳入到自己的效用函数之中。群体经济行为的和谐是要求这种“非理性”的经济个体在社会经济主体集合中将逐渐占据优势,从而引起社会经济主体集合的“非理性”的“质”的改变,使经济运行过程中的“非理性”经济行为最终占据支配性的主流地位。传统的经济社会经过这两个阶段的“和谐性”改造之后,将转变成真正的和谐性经济社会。
三、和谐社会的经济学内涵
和谐社会的经济学实现的一个重要目标是整体社会福利的改善,这种实现不仅依靠传统的和非传统的经济学手段,而且必须赋予和谐社会的本质内涵。和谐社会的资源配置应该是公平而有效的,有效性保证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而公平性保证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和谐社会是充满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的社会,它是对自利、贪婪、狭隘、偏见、动乱的社会状态的否定,因此很难与传统经济学的理性思想相融合。然而,现代经济学的发展为和谐社会的构建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思想,尤其是行为经济学、实验经济学、演化博弈论等新兴经济学的研究成果为和谐社会创立了新的经济学基础,改变了和谐社会的经济学视角的研究方向,开辟了和谐社会经济学研究的新领域,为和谐社会的实践建立了科学的方法论体系。
四、结论
经济和谐是和谐社会的本质特征,和谐社会的运行必须建立在完美的经济和谐的基础之上。在经济学意义上,和谐社会的实现包括两个相互承接的阶段,即个体的非理性化阶段和群体的非理性化阶段。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应该建立在互惠性的利他思想基础之上,才能与和谐社会的本质内涵相一致。
和谐社会的微观经济框架的构建与解析是和谐社会理论的重大发展成果,有力地推动了和谐社会的生成与进步,解决了和谐社会发展过程中一个基础性的理论障碍,构建了严密的、科学的、务实的和谐社会的经济学体系,合理地完成了和谐社会的人本化解释,从而使和谐社会的研究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参考文献:
[1]田国强.和谐社会构建与现代市场体系完善.经济研究.2007(3):130-141.
关键词:出版社;财务管理;会计基础
一、引言
出版社的财务管理以及会计工作与一般生产经营性企业存在着许多相同之处,但由于出版社的业务范围及运作,又让出版社的会计基础工作体现出了一些特殊性。当前,国内出版社的会计基础工作在规范性与精细化上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加大工作力度与研究力度。
二、国内出版社的会计基础工作现状
(一)工作受重视程度偏低
出版社近年来不仅迎来了发展的新契机,同时,也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与市场冲击。因此,国内许多出版社的领导者和决策者都将管理工作重心放在了市场扩展及新兴项目和业务的开发方面。对于内部管理不够重视,尤其对会计基础工作等不能够为企业在短期内带来直接收益的工作更是不甚关心。缺乏领导的重视与相应的指导、监督,必然失去对工作状况的及时发现与处理能力,同时,也十分不利于管理工作的充分开展,导致会计基础工作的质量迟迟无法得到有效加强。
(二)岗位及人员问题
会计基础工作是出版社必有的管理内容,但在岗位设置及人员素质方面却存在许多问题。一些出版社因为管理意识及财务状况等问题,未能设置专门的会计基础工作岗位,多由财务管理人员兼任,人员素质方面的要求较低,甚至一些不具备会计从业资格的人员混入其中。这种管理上的疏漏与过失也直接导致出版社会计基础工作的质量低下,无法适应当前及未来的会计工作需要。
(三)会计核算有待加强
出版社的核算项目众多,涉及面也较广。会计核算工作可以说是出版社会计基础工作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工作的难点。在出版社的会计核算方面存在着规范化较低、精细化不足以及程序不严格、缺乏体系化的问题。这不仅让会计核算工作的质量无法提升,对于整个会计工作乃至财务管理都将造成严重影响,甚至造成出版社的资金管理与成本控制都出现问题。
(四)档案管理失序
会计档案管理是会计基础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而出版社的会计档案管理也涉及到作者稿酬、书籍印刷、销售等众多方面。当前,出版社档案管理不仅存在着管理失序、质量不高的问题,同时,也因为管理失当而直接导致会计档案的利用效率偏低,难以发挥会计档案在管理及运作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五)责任落实不到位
会计基础工作当中也包括了会计人员的工作交接及有效监督,从而实现各种会计材料、数据信息的有效管理,避免疏漏与权责不清。但由于大多数出版社在制度建设及岗位管理方面本身就存在诸多不足,以至于在人员工作交接上也显得比较随意,没有交接监督、没有权责划分,交接内容也含糊不清。
(六)监督和约束机制有待建立
管理工作想要实现科学与规范,监督约束机制必不可少。而对于多数出版社来说,会计稽核工作的落实力度仍然存在不足。具体来说,稽核人员素质偏低、专业素养有待提升,同时会计稽核内容也不够精细与规范。最后,缺乏果断的过失处罚,让工作人员有恃无恐,不能提高工作的自觉性与主动性。
三、加强出版社会计基础工作的精细化程度
前文我们对当前出版社会计基础工作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包括管理意识、岗位及人员设置、会计核算、档案管理等多个方面。想要切实提升出版社的会计基础工作质量也必须从这些方面着手。
(一)重视管理,加强领导
出版社对会计基础工作的重视程度不足是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这不仅有领导者管理意识的问题,同时也有出版社自身财务状况的问题。但加强会计基础工作不仅是单方面的管理质量提升,其对于整个出版社的有序运作也是非常有利的。因此,作为出版社的领导者与决策者,必须重视会计基础工作,必须从全局出发,加强对会计基础工作的关注与侧重。同时,要加强出版社会计基础工作具体内容的学习,以便能够统筹全局、合理安排,帮助会计基础工作的有序推进。
(二)规范岗位设置及人员配置
会计基础工作虽然是会计及财务管理的一部分,但是,其特殊性与专业性却不是一般财务管理人员所能胜任的。当前,许多出版社为了管理成本及人员考量而未能设置专门的会计基础工作岗位和配置专门人员,不仅影响了会计基础工作的专业度和精细化,工作的基本质量也很难保证。设置会计机构是实现会计基础工作精细化的首要前提,人员配置方面也必须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严格筛选合格的人员,严格执行持证上岗制度,同时,还要针对出版社会计基础工作的具体内容强化人员在岗培训,促进会计基础工作的精细化及与出版社具体管理要求的适应。
(三)规范会计核算
出版社的会计核算内容众多,一旦出现问题则可能影响到整个出版社的财务管理及总体运作。规范会计核算,重点是要规范核算项目并细化具体的核算内容,以实现会计核算的科学性。第一,生产成本方面,必须严格按照财政部印发《新闻出版业会计核算办法》的通知(财会〔2004〕1号)进行单品种成本核算,在信息化管理手段的支持下,完整、准确的归集每一本图书的各项实际成本,将核算内容细化到直接材料成本、印刷成本、装订成本、稿费及版税、编加费、间接费用分摊等几个小项。同时,为解决出版行业成本结算周期过长的问题,还要重视应计成本费用的计提,要以委托加工合同、付印单、工价协议、材料市场价、稿酬合同等为依据,计算应计入生产成本但尚未发生支付或尚未取得结算发票的款项,建立应计生产成本的图书核算卡片,使“应计生产成本”明细科目的设置与“生产成本”明细科目同步,以提升出版社成本的核算质量。第二,间接费用分摊要科学合理,要结合出版社的实际情况、现有机构设置、费用归属等因素确定切实可行的分摊办法,如编辑分摊、出版分摊、设计分摊、资料分摊、校对分摊、库管分摊、运输分摊等,要让每一个图书品种担负的成本更加合理、准确,最终实现核算工作的精细化与规范化。第三,存货核算。存货核算也是出版社会计核算的重要内容,必须严格按照国家对出版社会计核算的相关规定进行严格把关,库存商品应按出版物类别、品种分版(印、批、期)次、定价设置明细账,进行明细核算。库房应按品种分版(印、批、期)次、定价设置实物明细卡片,记录库存出版物的进销存情况。库房和财务部门要定期对账和盘点存货,以确保账实相符。最后,在会计核算工作方面,还要特别重视对委托代销商品的会计核算精细化处理,要随时跟踪和记录客户情况、财务状况、分销单确认等问题,最大限度的避免呆账坏账的出现,降低代销商品财务风险的发生几率,提升会计核算的质量。
(四)加强会计档案管理
在会计档案管理方面,应该在加强电子档案管理技术应用的基础之上,巩固纸质档案等传统档案管理质量,实现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的双渠道管理,这样不仅能够实现利用电子档案管理手段提升档案数据安全性及使用便利性的目的,同时,也能够通过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的对比、审核、管理,加强会计档案数据的真实性与可靠性,提升档案管理的安全性与周密性。
(五)加强责任落实
会计基础工作的责任落实应该表现在会计工作交接的交接双方以及监督方身上,实现权责的有效划分,确保责任问题出现时能够准确快速的锁定具体责任人,缩短问题的解决时间,降低风险发生几率。而问责制度也应该与人员绩效考核相挂钩,促使工作人员及监管人员自觉履行工作职能,提升其工作的自律性与主动性。
(六)加强监督约束机制建设
要建立自己的内部审计监察小组,小组成员应包括财会人员、会计核算人员、各部门负责人以及审计工作专家顾问。确保审计工作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与出版社具体管理工作的契合性。在工作开展过程中也要借助制度的制定,强化内部审计的权威性与独立性,实现公平、公正、公开。
参考文献:
[1]刘晓燕.出版社会计的成本核算方法研究[J].财经界,2016(01).
[2]鞠齐.试论新形势下出版社会计工作的新变化[J].大学出版,2015(12).
关键词:工艺美术;经济发展;社会作用
一、工艺美术的优势
工艺美术事业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重要的作用,它具体表现有九大优势:(1)工艺美术产业是劳动力密集的行业类型,容纳劳动就业人数较多。(2)投资较少,收效快,具有较高的社会经济效益。(3)能源消耗小。(4)充分利用各类社会资源,因地制宜,废物利用。(5)工艺美术品(主要是手工艺品)在历史上形成了许多重要产区,具有发展生产的强大阵地。(6)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购买力的增长,工艺美术设计越来越有力地促进着商品的流通和销售。(7)工艺美术品在美化人民生活的同时,还可以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随时随地给人以潜移默化的审美教育。
鉴于工艺美术事业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我们对它的生产、科研与教育工作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
二、工艺美术教学教育要适应现代化发展建设的需要
长期以来,工艺美术行业严重缺乏设计人员,技术力量十分薄弱,因而造成工艺美术产品设计水平低、造型陈旧、品种单调,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无法适应国内外市场的要求。这种生产、设计的落后原因很多,但实际上反映了我们教育的落后。工艺美术教学教育不能及时为国家输送大批合格人才,必将影响现代化发展的建设要求。因此,加速培育工艺美术的设计类人才已经成为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加强工艺美术教育教学迫在眉睫。
把教育教学和科学教学列为实现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式,是非常正确的。工业发达的国家,十分重视教育,注重智力开发,培养人才。所以,我们应把教育经费看成是生产投资,希望各级领导对教育工作的重要性给予重视。
为了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应该改变目前学校培养任务单一化的状况,要普及艺术教育,尽可能早出、快出、多出人才。因此,要在保证办好本科教学的同时,抽出一定的教学力量,按行业举办专业性短训班、进修班、研究班。也可以为各省(自治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地区举办培训班。这是新形势下工艺美术院校应担负的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任务。与此同时,学校应该努力培养出大批具有艺术造诣、科学头脑、技术本领的工艺美术人才。注意发现和培养那些艺术才华和设计能力出众、又具有一定研究能力的学生,以便为提高我们工艺美术设计水平,加强工艺美术研究工作服务。我认为应具有战略眼光,从我国具体国情出发,对学校现有的布局、分工、培养任务进行调整改革。
同时,聘请生产科研单位具有实践经验、能够传授知识技艺的人员到校讲课,以便充分发挥现有人才的作用,学校领导应该关心教师生活,尊重教师,保证他们备课、授课、编写教材及示范作品的完成。
对专业的设置需要进行调查研究和调整改革。要有计划,有目的地按照现代化建设要求设置新的专业,如工艺美术外形设计的专业、服装美术设计专业、印刷美术设计专业、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艺术品修复专业等。
三、积极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工艺美术专门人才
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工艺美术专门人才,首先要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品质,这是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其次,文艺思想的教育也是艺术类院校道德教育课的内容之一。艺术观决定着学生的塑形能力。艺术观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学生创作意境的深浅、设计水平的高低和艺术生命的长短。
具体说明如下:
1.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观察物体的能力是创造外形的基本本领。要使学生善于抓住事物本质,把适合于工艺美术表现的材料加以综合分析,为设计创作积累素材。
2.培养学生强大的思考能力,启发他们的创作力。热心求知、渴望创作是年轻人的心理要求。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心理,鼓励学生保持持久的探索欲和创作欲。同时要使学生清醒地认识到灵感和创新其实是源于充实的生活、敏捷的头脑、加工材料性能的掌捏、严格的设计训练以及对人民喜好的了解。
3.培养学生熟练的表现能力,即创作设计的表现手法和技能。工艺美术产品是通过许多的加工材料和生产工序完成的。因此,要使学生懂得与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有关的生产知识,并要求学生与技师和技术人员合作,利用新的科学技术和新的工艺材料来丰富自己的表现能力,学校应开设专业美术工艺课和专业材料课。
4.培养学生顽强的适应社会能力。工艺美术品绝大部分以商品形式出现,因此,要使学生认识到工艺品的设计首先要服务于人民大众,适应群众的生活需要、购买能力和欣赏水平,要讲究经济效益。只有这样的工艺教育美术才会有竞争力,才能体现其社会职能。教师要带领学生深入生活,到工厂、农村去感受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了解他们的生活需求。同时要进行深入的市场调查,研究购买心理,掌握并了解市场的动态走向。
四、要有合理的课程结构
为了适应现代化需要,对于一些不太适宜的课程设置应做必要的改革。
当前普通的高职院校通常会设四门基础课程:共同基础课、绘画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实践课。我认为工艺美术课程应包括五类:
(1)理论课:包括美术基础概论、工艺基础美学、法律等基础课程。(2)技法课:包括素描技法、水彩技法、画图技法等细节描绘方法和色彩构成以及摄影艺术、器画赏析等整体描绘方法。(3)知识课:包括材料科学、工艺科学、人体工程科学、心理科学、广告学、企业管理等。(4)设计课:按照不同专业的发展需要,开展不同的专业特点及课程要求,课程内容应从初级到高级逐步开展,并鼓励学生拓展思维,创作属于自己的艺术作品,符合当代社会的发展需要的作品,适用于当前社会生产需要的作品。(5)实践课,包括融入生活、生产实践、市场调查。
所以说,整理出合理的课程结构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五、要办好工艺教育美术教学,必须开展科学研究工作
高等院校要办成两个中心:既是教学中心,又是科研中心。工艺美术是一门独立的、全面的学科,同时也是科学。在历史上,它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应用科学,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默默地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在现代生活中,它又以强大的生命力发展成为一门边缘科学,代表着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合流的新方向。工艺美术与美术属于完全不同的两个科学领域,它们在社会职能、反映生活方式、创作规律、艺术特点等各方面都不相同。因此,总结中华民族古老悠久的工艺美术历史,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设计美术经验,分析研究我们的现状,建立一套完整的、科学的工艺美术理论体系已经势在必行。没有强大、系统的理论体系,是很难拥有高水平的高质量的创作设计的。因此,开展工艺教育美术科学研究工作已经被历史和时代提上工艺教育美术教学工作的议事日程。加强工艺教育美术科学研究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基本建设,应该引起大家的充分重视。
国家提出了全面开创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的伟大任务,把科学、教育工作作为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这更使我们这一代人感到自己责任的重大。我们要有决心、有信心,为开创工艺美术生产、教育、科研工作的新局面而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