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乡村旅游建设背景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18 17:23:5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乡村旅游建设背景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乡村旅游建设背景

第1篇

1 朱家湾村概况

朱家湾村地处陕西省柞水县西北部秦岭南麓,红妙河畔,曾经贫困而窘迫。即使有丰富的旅游资源,长期以来,交通不便严重制约了朱家湾村的发展。随着2007年秦岭终南山公路隧道的开通,给紧邻终南山隧道口的朱家湾村,带来了新的机遇,该村融入了西安1小时旅游圈的范围内,交通的便利,自然风光优美,吸引了省内外大量游客前来观光休憩度假休闲,成为西安人自驾游和短线游的目的地之一。自此,朱家湾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2013年成为商洛市命名的首批秦岭美丽乡村,进行重点建设。之后,又被国家农业部、住建部命名为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全国美丽宜居示范村庄。

2 朱家湾村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朱家湾村以建设美丽乡村为路径,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依托牛背梁国家级森林公园,把美丽乡村作为景区的一部分打造,既完善丰富景区旅游项目,又提升景区旅游服务水平,使该村成为服务景区和自成一体的旅游目的地。现已完善提升了朱家湾入口形象区、红妙河综合服务核心区、沁园村新型农业综合体、花锦园高端民宿区等区域,利用河道空地,修建田园式的漫步长廊。为了鼓励有条件的群众发展农家乐产业,目前采取农户自筹、政府补贴的办法,对朱家湾村农家乐进行改造升级,并根据不同游客群体的需求,重点开发高端民宿区,以创意旅游带动美丽乡村的全面升级。让游客在感受自然、生态、乡土、田园生活方式的同时,享受与城镇同质的餐饮、住宿、文化、娱乐等现代文明服务。既体现乡村文化和乡土风情,又呈现“室外五千年、室内五星级”、具备城镇文明服务功能的品质。2016年“五一”期间,朱家湾村接待游客 6 万多人次,十一黄金周,接待4.37万人,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3 朱家湾村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3.1 土地利用管理不规范。为了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该村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引入旅游地产项目。如五星级度假酒店锦苑盘古山庄,但还有一些项目是打着旅游地产的名义在建别墅,如安德鲁西亚项目。该项目土地使用权是50年,而非居住用地的70年,但建的却是高档住宅,进行出售。该项目沿着210国道而建,占用了路两旁为数不多的的耕地,还造成原农户搬迁,而且曾被媒体曝光,在征地上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对当地的生态环境、村落风貌和格局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还有一些体量较小的在河道空地开发的别墅项目,以及农户在自己的宅基地上建的多层,向外出售出租。说明土地利用管理还有待进一步规范。

3.2 旅游产品开发程度还不深,受季节性影响较大。目前朱家湾的旅游接待以农家乐和五星级度假酒店锦苑盘古山庄为主。农家乐开发档次还不高,而近年来由于众多农家乐和民宿的影响,以及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更愿意体验原汁原味的乡野生活,锦苑盘古山庄入住率较之前也有所下降,房价下跌。虽然已重点打造了花锦园等民宿项目,但民宿的规模相对较小,还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旅游产品挖掘的深度和创新力还不够,真正吸引旅游者体验性强的项目较少。主要以自然风景吸引游客的乡村旅游,受季节性影响较大,朱家湾农家乐的经营期一般从清明前到11月初。

3.3 可购买旅游商品少

朱家湾村所在的柞水县,其核桃、木耳、腊肉、豆腐干等农特产品获得国家无公害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柞水县也先后开发旅游纪念品 200 余种,旅游购物已成为柞水县乡村旅游经济新的增长点。但是在朱家湾村,可购买的旅游商品相对较少,缺乏旅游六要素之“购”的开发。

3.4 乡村旅游营销不足

由于乡村旅游的发展大多是农户自主经营,而农户自我销售的意识不强,主要靠口碑效应和“回头客”来进行宣传,导致朱家湾的乡村旅游在营销方面做的还不够。虽然网站上对朱家湾村进行了新闻报道和介绍,但占较大规模的农家乐,缺乏在线预定、咨询、信息查询等服务。

4 朱家湾村乡村旅游的发展对策

4.1 完善五星级酒店、民宿、农家乐的旅游接待产品线。朱家湾村还应继续大力发展民宿产品,对当地的老旧民居加以保护和改造,对新建农家乐的建筑形式和风格予以统一规划,农家乐的发展应以数量和质量并重,并适当控制规模。加强土地利用管理,近几年沿路新增建筑过多,影响了该村的整体风貌与景观环境。在食宿的基础上,应为游客提供丰富的多元化的乡村旅游产品。锦苑盘古山庄,还应推出更多的养生康体娱乐休闲类项目,吸引游客的入住。形成该村五星级酒店、民宿、农家乐的接待产品线,满足不同游客群体的需求。并在多个地方供应当地的旅游商品,如土特产供游客购买。

4.2 提升乡村旅游营销。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消费者对于网络的依赖程度很高,人们出行之前都依赖于互联网搜索信息,确定目的地和行程安排。而目前来朱家湾的游客,自驾游占绝大多数,而自驾游更是依赖于网络信息,因此必须有强大的信息平台来支撑这一需求。可以通过乡村旅游的网站和手机平台进行宣传,并提供在线预订、在线服务等内容,满足游客网络服务的需求。

4.3 丰富休闲娱乐类旅游项目。牛背梁国家森林公园是吸引游客来朱家湾游玩的主要因素之一。而位于该村的北沟森林体验基地知名度较低,并且定位不清。虽然前期已按照青少年体验基地进行了建设,但这里又想作为保护区进行保护,并未大力宣传,没有进行相应的管理和运营。因此鲜有青少年团体前来体验。北沟森林体验基地应做好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平衡,满足青少年和儿童求知、求真、求趣的需要。丰富的乡村体验性活动,能够延长游客的停留时间,客观上对餐饮、住宿的经营都有提升。

第2篇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 江西 乡村旅游 历程 模式

江西省乡村旅游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末,经历了近20年的发展历程。各地开发经营者经过艰难探索,摸索出了一些发展乡村旅游的模式,本文旨在对江西省乡村旅游的发展历程和发展模式作一小结并对其发展趋势作出预测。

一、江西省乡村旅游发展历程回顾

1.自发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20世纪90年代中期)

改革开放以后,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市居民生活消费不再仅仅满足于衣食住行,而转向高层次的旅游活动,回归大自然,向往田园的愿望日益强烈。20世纪80年代后期,受深圳荔枝节、成都郊区农家乐和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郊区观光采摘园等的启发,南昌、赣州、九江等城市周边地区开始出现农家乐、采摘园、观光农庄、钓鱼场等形式的乡村旅游项目。尤其是农家乐这种富有乡土气息的旅游方式正好满足了城里人回归自然、亲近自然的心理需求,吸引了众多游客,也增加了村民的经济收入。看到了经营农家乐的甜头,广大村民纷纷加入经营者的行列。但总的来说,这一阶段的乡村旅游仅是一种自发的、独立的、分散的、以单个的农民家庭为接待单位的旅游接待活动。

2.快速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2005年)

20世纪90年代中期,乡村旅游这一新的旅游形式逐渐蔓延到江西省各个中小城市、一些县城的周边地区和一些旅游景区周围。乡村旅游类型逐渐由单一的农家乐、采摘园、观光农庄、钓鱼场等向多样化和综合化的方向发展。投资、经营主体也向多元化发展,企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个人以及外商都积极参与投资乡村旅游项目。乡村旅游服务项目日益丰富,服务设施日益完善,服务水平逐渐提高,对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也越来越明显,乡村旅游在一些山青水秀、生态优良、古村落和古建筑遗存丰富的地方得到迅速发展,如婺源就先后开发了江湾、鸳鸯湖、李坑、晓起、大鄣山峡谷、彩虹桥、文公山等十多个乡村旅游景区。为充分发挥乡村旅游在解决“三农”问题中的重要作用,相关职能部门对乡村旅游采取了“先发展后规范” 的指导方针,对其开发和经营介入较少。

3.规范发展阶段(2005年――)

2005年以来,江西省乡村旅游融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蓬勃发展。一些乡村旅游点开始实行规范管理,管理者开始注重提升层次,塑造形象,打造品牌,乡村旅游开始走上正规化的道路。乡村旅游日益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2006年,江西省旅游行业围绕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部署和“2006・江西――中国最美乡村游”主题,注重发挥旅游产业促进和谐社会特别是新农村建设的功能作用,积极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省旅游局会同省新农村建设办公室及时出台了《关于积极发展乡村旅游,着力打造绿色家园,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指导全省发展乡村旅游工作。同时,省旅游局还制定了《创建江西旅游强县工作管理暂行办法》及检查标准和《江西省农家旅馆星级划分与评定》标准,评出星级农家旅馆116家,启动了创建旅游强县试点、农家旅馆星级评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创建工作,并于2007年12月命名南昌安义古村群等53家乡村旅游点为“江西省乡村旅游示范点”。2005年至2007年连续三年举办的婺源中国乡村文化旅游节,使江西乡村旅游发展水平跨上一个新的台阶。全省各地乡村旅游蓬勃发展,涌现出婺源江湾镇、李坑村、宜春温汤镇等一大批乡村旅游先进典型,形成了多种多样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二、江西省乡村旅游主要发展模式

从江西各地乡村旅游的开发实践来看,江西省乡村旅游的主要发展模式有以下六种。

1.乡村度假休闲型(农家乐型)

以农户家居和农、林、牧、渔及园艺等农村资源为载体的“农家乐”,是现阶段江西省乡村旅游的基本形式。农家乐模式是指地处城镇周边的乡村,利用其便利的交通条件,以乡村生态景观、乡村文化和农民的生产生活为基础,以家庭为具体接待单位,开展旅游活动的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具有投资少、风险小、经营活、见效快的特点。其典型代表有庐山区赛阳镇金桥村朱家垄花卉苗木旅游点、湘东区麻山镇幸福村、泰和县楠木岭邱老根休闲山庄、万载县康乐人家农庄等。

2.依托景区发展型

依托景区发展型是指把附近旅游景区的部分服务功能分离出来,吸引周边农民参与旅游接待和服务并向游客提供旅游商品及农副产品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通常出现在一些重点景区附近,有较大的游客量,周围农民具备较强的旅游意识和服务意识。其典型代表为宜春市明月山风景区温汤镇等。温汤镇以政府为主导,依托明月山风景区的良好客源条件和自身的资源优势,抓好规划设计,提高城镇品位,优化村镇环境,保护生态环境,调动群众积极性,旅游业不断发展,温汤镇也由过去的一个山区小镇一跃成为全国重点镇、示范镇,全省经济发展百强镇。

3.旅游城镇建设型

旅游城镇建设型是指在旅游资源丰富的乡镇,把旅游开发与城镇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建设旅游小城镇,带动乡村旅游发展的模式。这些乡镇一方面具备较好的基础设施和旅游接待设施,另一方面具有比较独特的旅游资源,对外地游客有较大的吸引力。这种发展模式的典型有江西省婺源县江湾镇等。在旅游发展中,江湾镇通过多种方式筹集资金完善基础设施,保护好古村落和当地人文与生态环境,改变过去农村脏、乱、差的现象,编制《江湾旅游规划策划及村镇总体规划》,构建集镇区道路框架,实施供水排污、广播电视、电信电力等配套工程,对非徽派建筑进行改造,绿化、亮化、美化镇容镇貌,既达到了小城镇建设的目的,又实现了乡村旅游的发展。

4.原生态文化村寨型

原生态文化村寨型是指保护和利用当地原生态的居住环境、建筑、歌舞等,因势利导开发旅游,促进乡村发展的模式。独特的村寨文化是进行这种模式旅游开发的基础,其典型代表有婺源县李坑村、吉安陂古村、乐安流坑村和安义古村落群等。李坑村利用保存最多最完好的古建筑、山区罕见的“小桥流水人家”的绝妙景观和丰富的民俗文化、历史文化发展旅游,年接待游客达60万人次,全村因旅游人均增收2500元,产业结构得到调整,公益事业迅速发展,精神文明显著提高,古村落文化资源保护得以促进。

5.民族风情依托型

民族风情依托型是指少数民族农村地区,以独特的民族风情为基础,大力改善基础设施和旅游接待设施,引导少数民族农民参与旅游开发,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模式。这种发展模式以一定规模的少数民族人口和独特的民族风情为基础。其典型代表有资溪县新月畲族民俗文化村、贵溪市樟坪畲族风情旅游区等。近年来,樟坪畲族乡围绕旅游兴乡战略,巧打“民族”牌,挖掘自身的少数民族特色,增加了交恋(锁歌)采茶、马灯舞等少数民族民俗表演,烹制少数民族菜肴,开发乌饭等传统食品和棉线编袋、麻线草鞋、扁篮、踏板鞋等传统手工艺品,唱响畲族山歌,建造畲族文化图腾广场、山哈宾馆、修竹山庄、民俗文化村等人文景观,实现了畲乡经济新的跨越。

6.农业观光开发型

农业观光开发型是指利用农业生产过程的知识性、趣味性、可参与性,开发规划出观光、休闲、度假等旅游产品,满足游客需求,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模式。这种发展模式必须具备的条件:一是临近城镇、客源市场潜力大;二是交通便利,可进入性较好;三是农业生产知识性、娱乐性、参与性强。其典型代表有高安市现代化农业示范园、婺源县金山生态茶业观光园、婺源县生态渔业观光园等。金山生态茶业观光园是一个集有机茶生产和旅游观光于一体的生态茶业观光园。游客可以游览翠绿的茶园,静心品茶,还可自摘、自做茶叶,观看制茶表演和茶道表演,开展垂钓及其他休闲娱乐活动。生态渔业观光园原为国家级荷包红鲤良种场,现已发展成为集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服务、生产经营、观光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经济实体。

三、江西省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展望

如前所述,江西省探索出了发展乡村旅游的六种主要模式,但从各种模式下的主要旅游产品来看,观光型旅游产品仍然占据着乡村旅游产品的主流。随着人们旅游需求的不断变化,单纯的观光型旅游产品将难以适应需要,江西省乡村旅游将朝下述模式发展。

1.农旅结合的复合型开发模式

农旅结合的复合性开发模式是降低投资风险的有效途径。乡村旅游资源的主要吸引对象为附近城市居民,只要具备一定的地缘优势和资源基础,交通便利、客源条件较好的城镇周边地区都能开展,因此一般的乡村旅游地难以形成垄断性竞争优势。乡村旅游也不是暴利项目,不能奢望高门票收入。加之农村经济基础薄弱,难以对抗投资的高风险性。因此,为乡村旅游探索降低投资风险的有效途径非常必要。亦农亦旅、农旅结合的复合性开发就是一种可行性很强的发展模式。以农求稳,以旅求富,一次投资双重收获,能降低投资风险,调动更多农民搞乡村旅游的积极性。

2.参与式度假农庄开发模式

随着人们旅游经历的增多和旅游经验的积累,旅游者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观念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人们不再满足于只是匆匆的游览景点,而是更加注重放松身心。人们在周末和节假日走出家门,到城市效区或乡村地区度假,呼吸新鲜空气,放松心情。消费观念的变化,将使人们度假旅游的需求不断升温。乡村度假农庄可不断的招徕回头客,吸引人们重复消费,游客基础性花费相对较多,多用于娱乐、康体、购物,而用于游览的费用相对较少,这有利于实现乡村旅游的经济带动效应。在度假农庄,将不再刻意进行人工景观的设计,而是真实展示乡村景观的本来面貌。度假农庄在功能上也较目前的度假村更强调参与性与体验性。城镇游客可以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简单农活如耕作、浇灌、采摘、种菜等,也可以参加日常性的家务劳动如推磨、烹任等,在度假农庄里享受质朴悠然的田园生活。

3.综合化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综合化是江西省乡村旅游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目前,江西省乡村旅游开发正从观光旅游和休闲农业为主,向集观光、考察、学习、康体、休闲、度假、娱乐等为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以满足现代旅游者日益多样化的旅游需求。乡村旅游各种开发模式之间的界线变得越来越模糊,例如,度假农庄除了接待一般的旅游者外,还可能提供会议和其他商务服务,而传统的农业观光开发型乡村旅游景点则在原有的观光基础上,推出科学考察等项目,一些以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为主要卖点的乡村旅游点也将把目光投向文化内涵的挖掘上,向游客展示当地传统文化,并提供学习、康体、休闲等服务。

总之,复合型、参与式和综合化是江西省乡村旅游发展的必然趋势。只要把握住旅游者心理的变化特点和市场竞争的变化趋势,乡村旅游开发经营者就一定能探索出合理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开发出受适销对路的乡村旅游产品。

参考文献:

[1]张广瑞:2007年旅游绿皮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2]夏林根:乡村旅游概论[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7

[3]杨达源:乡村旅游开发理论与实践[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4]李天元:中国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3

[5]邹统钎:北京市郊区旅游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4.11

第3篇

【关键词】乡村旅游; 模式;保护性

近几年,旅游业开始成为辽宁经济进步的的重要推手,辽西北地区凭借大量的宗教和历史文物资源,加上优越的地理位置,逐渐成为了促进辽宁经济发展的主力之一,而大量的历史文化遗迹在乡村的遗留也更便于辽西北地区新农村建设中灵活的旅游推广策略的制定和实施。

一、乡村旅游在辽西北新农村建设推广的可行性

1.丰富的宗教、文化资源。

辽西北地区乡村历史遗迹众多,如盘锦的田庄台集中了辽河文化、古建筑文化、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为一体,史上有“九庙同镇,五教合一”的盛誉;属藏传佛教格鲁派的阜新瑞应寺始建于清康熙八年(1699年),为远近闻名的佛教圣地之一;绥中前所古城(又称中前所城)为当今唯一保存完好的明代所城,具有重要的军事考古价值;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位于建平县城西部,被誉为中华文明的曙光,位列具有世界知名度的全国100个大遗址名单之中;朝阳市发现的锭光佛舍利和七宝塔,引起了全国的关注;葫芦岛新近发现了建昌东大杖子战国中晚期墓,无论规模和保存完好性在中国东北部乃至整个东北亚地区都十分罕见,被评为“201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2.优秀的地理环境资源。

辽西北地区拥有丰富的地貌环境,四季分明,春夏秋三季植被群落和生态自然景观面貌和色彩多变,拥有山峦、林木、药草、花果资源的特有的生物群落。可分别建立林木生产基地、药林生产基地、果品生产基地、花卉生产基地,以资源为基础可以持续进行原材料的深加工,适合形成集观赏与农业贸易为一体的乡村旅游产业。

3.独特的少数民族人文景观。

辽西北地区是满族和蒙古族少数民族集中的地区,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宗教文化和民族L情。辽西北地区的乡土文化气息浓郁,拥有豁达粗犷的性格、独特的饮食习惯、鲜艳多姿的民族服饰、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趣的乡土建筑,他们现今仍然保留的传统的农耕和畜牧方式,都是辽西北地区乡村旅游的开展带来了丰富的素材。

在为这些优质资源窃喜的同时,其实辽西北乡村旅游开战过程中仍存在许多问题,比如,政策的支持力度与开发节奏的同步性上的不对应;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受陈旧观念的制约;对乡村旅游资源的优势拓展的局限性等问题。

二、基于保护性原则的辽西北地区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乡村旅游发展的适应模式

推动辽西北地区农村产业结构优化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选择问题是促进辽宁省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总结和归纳,辽西北地区乡村旅游目前的模式主要有三种,即“公司及企业化”模式、“社区化”模式和 “农户化”模式类型,这些模式存在各自的问题和优势,在选择使用的过程中要配合区域和位置进行组合。

实际上针对辽西北地区不同位置条件组合选择发展模式的同时应注意以文化和如何保护两方面问题的贯彻和具体实施。

针对辽西北地区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通过建设历史乡村、文化乡村则能更持久的带动新农村建设等各项工作,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和村民素质的提高,集中辽西北地区乡村文化遗址和非遗资源,形成集群优势,打造区域化、国际化品牌。目前仍旧面临的辽西北地区乡村文物遗址受损严重、保护意识淡薄等问题,如葫芦岛市南票区金星镇新庄子村的大量汉墓和古代寺院遗址地貌损毁严重,未经修葺等问题,国家与政府应积极加大资金和调整政策,需要高度关注,尽快加以改善。

循环经济力求在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而且与社会系统之间也要建立一种协调、和谐的关系问题的关注上与“新乡村旅游”的发展内涵相一致,这种理论应渗透在乡村旅游发展的整个进程之中。

三、乡村旅游推动辽西北地区农村产业结构优化的途径

1.乡村旅游的区域化整合与协作。

所谓的乡村旅游的区域化整合与协作主要指的是加强城乡之间的交流合作,这种合作包括网络平台的互助与活动的互通。针对于乡村旅游知名度普遍不高的现状,需要将发展视角转移到与优势城市链接合作之中,比如乡村旅游可以与城市著名旅游景区联合构建历史文化旅游线路,建立城乡之间的信息网络,实现旅游信息共享与客源共享,在这方面实际上辽宁省已经有所行动,比如位于省会地区的辽宁省博物馆在游客参观时设置了辽河文化历史演变展厅,而辽河文明的发源地朝阳则成为了国际游客来沈阳游览之后的另一个必去之处;应围绕主题品牌构建旅游大品牌,按地区划分后使乡村旅游资源和旅游产业协调发展,力推乡村旅游地品牌,兼顾其他相关系列品牌的开发与发展。

2. 乡村旅游季节性调整与劳动力转换。

辽西北地区受自然气候条件、农事季节的影响,乡村旅游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旅游淡旺季之间的矛盾非常明显,村民在淡季时收入不保,经济收入不稳定,因此,除了提倡季节性旅游项目转换的同时,除了冬天设置冬季如滑雪等运动项目之外,针对辽西北宗教文化资源进行调配,如葫芦岛市南票区缸窑岭镇掌握了本地的宗教资源,大力发展明性寺宗教文化,此地一年四季香火旺盛,各地信徒积极前往。

而那些宗教遗迹缺乏的乡村则可以综合考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衍生品的生产和销售,依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典故,更完整和系统的开发相关内容,并且吸收国外在这方面的优秀经验,如日本熊本县吉祥物熊本熊衍生品的开发,加深了世界对这个地区的印象,进而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另外,解决冬季劳力闲置的问题,其生产模式也不可主要停留在家庭作坊水平,更多考虑手工性和民族元素的深化。

乡村旅游在辽西北地区的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进一步的开发和经营也随之会更深入的影响辽西北农村产业发展的技术进步和需求结构的演变,针对乡村旅游发展的不同时期和各地区的区位特点选择合适的发展模式是推进产业经济良性、协调发展的关键环节。这种模式的科学化势必会给整个辽宁省的老工业基地经济振兴和新农村改造带来前所未有的时机。

参考文献:

[1]张海霞,《关于新农村建设的乡村旅游发展研究》,南昌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4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新农村建设;普者黑;乡村旅游;农村经济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0)09-0076-03

目前,关于乡村旅游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研究已经成熟,但大多数的研究都从发展乡村旅游的意义、发展乡村旅游的思路与模式、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的互动机制及实现途径等层面展开,从金融危机角度谈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的研究成果甚少,在金融危机下新农村建设将遇到什么阻力,依托旅游业又如何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这是危机背景下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就对此问题以普者黑乡村旅游为例,详细分析了普者黑乡村旅游在危机背景下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望能为业界关注,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使乡村旅游能够持续发展,以此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一、乡村旅游在国内外的产生与发展

国外的乡村旅游源于法国,然后在欧洲兴起并繁荣起来。德国、意大利、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都开展了不同形式的乡村旅游活动,且取得了明显的社会、经济与生态效应。

我国的乡村旅游在20世纪就有了发展。2006年9月5日,由国家旅游局,世界旅游组织,世界银行和贵州人民政府联合主办,贵州省旅游局承办的“2006年乡村旅游国际论坛”在贵州贵阳花溪开幕。许多国内外著名专家都参加了此次论坛,展开了以“乡村旅游: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模式”为主题的论坛,旨在探讨中国乡村旅游发展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积极影响,剖析政府为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和战略、政策支持等。研究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和农村经济组织结构创新等前沿理论问题。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就要求推动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而发展乡村旅游就是途径之一。

二、危机背景下新农村建设面临的挑战

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等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众所周知,2008年末愈演愈烈的金融危机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全球经济的健康发展,从华尔街到全世界,从金融界到实体经济,各国政府都在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危机,那么我国经济和企业都将受到挑战。

旅游业依托性、关联性、综合性强,遭受各种挑战性影响在所难免。普者黑景区就是乡村旅游的一种,位于云南省文山州丘北县境内,发展到现在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然而在危机到来之际,普者黑乡村旅游也将迎来发展困境。

(一)基础设施在危机背景下更加难以完善,融资问题更是雪上加霜,以旅促农战略受阻

经济危机的到来使经济放缓,经营者希望能够通过各种方式聚集相应的资金,改善普者黑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笔者在2009年1月进行了为期5天的田野调查,发现当地基础设施不够完善,食品存在重大安全隐患,主要表现在防尘防蝇、消毒保洁设施不健全,农家乐从业人员大都没有办理《健康证》。鉴于普者黑景区淡旺季分明,所以淡季娱乐设施闲置不用,参与程度较高的普者黑村和仙人洞村,没有质量稍好的医疗机构,没有网络等。上述问题的出现,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期,融资的概率相对比较高,然而,在危机背景下投资者信心大减,融资问题更是举步维艰。原因有三:

1.普者黑景区知名度不高,缺乏品牌优势,淡旺季分明,游客接待量不稳定,旅游业本身所具有的较大弹性消费等问题的存在,使投资者感觉到投资回报在危机背景下显得遥不可及,严重挫伤投资者的投资主动性和积极性。

2.经济危机的到来使中国股市陷入严重熊市,首先打倒的就是中产阶级,这一阶层的投资者在这样的背景下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3.景区农村普遍存在资金短缺问题,特别是缺乏用于发展生产的资金,农村金融网络不完善,农民融资渠道较少。普者黑乡村旅游发展受到限制,直接影响到当地社区居民的经济收入,生活富裕的目标就难以实现。

(二)景区经营资金短缺,运营代价大

在危机背景下,人们对国家经济缺乏足够的信心,作为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的消费市场也显得疲软不堪。刚刚结束的两会为了刺激旅游经济的发展,关于恢复“五一”长假和《中国公民休闲纲要》都在整理讨论阶段,具体实施方案还没有定性,暂且不考虑其结果如何,既然有这种提法,就说明旅游消费市场前景不容乐观,旅游景区的经营收入主要来自旅游消费。缺乏足够的旅游收入,旅游景区的经营陷入困境,立志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来繁荣农村经济的普者黑景区,由于危机的影响,对员工的培训进度放缓,对仙人洞村生活污水处理规划的实施可能化为泡影。一年一度的环境评估以及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苦于缺乏资金而不能开工。

(三)危机的到来加剧了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的不和谐

在普者黑旅游区,只有仙人洞村位于景区内,从中受益匪浅,而普者黑村离景区较远,为了开发景区,占用了普者黑村大量农田,但是村民从中并没有得到相应的补偿,普者黑村没有从中受益的村民抱怨颇多。据统计,普者黑村现有农户901户,农家乐开办户占总户数的2%,仙人洞村现有农户183户,农家乐开办户占总户数的27%。这说明普者黑旅游景区的开发范围与新农村建设结合不够紧密,对振兴农村经济的贡献有限,生产不能发展,生活不能富裕加剧了不和谐因素的存在。

危机的到来使经营者面临巨大的阻力,为了振兴景区的旅游经济,他们会不择手段迎合旅游者的需求,千方百计设计出让旅游者满足的旅游体验,在已经损害了部分村民利益的基础上又进一步侵犯他们的生存空间,加剧了不和谐因素的存在,这与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极不一致,所以,如何在景区开发中合理安排农民利益,结合新农村建设发展农民参与旅游经济的结构,成为旅游开发必须加强研究并推广有益经验的重要领域。

三、危机背景下新农村建设面临的发展机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经济发展是基础,社会和谐是灵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有要有支柱产业的带动[7]。普者黑旅游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一部分农村居民率先富裕起来,然而在农村经济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同时,普者黑乡村旅游的发展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关心和帮助。危机的到来像一把双刃剑,既给乡村旅游的发展带来挑战,又给带来了机遇,挑战与机遇并存。

(一)普者黑乡村旅游发展已经初具规模,有坚实的基础

从开办者来看,据调查截至2008年1月,普者黑景区农家乐已经发展的奥72户,其中:普者黑村22户,仙人洞村50户;从服务方式来看,以经营无公害蔬菜为主,同时经营清汤鱼、“腊猪脚”“老八碗”等特色饮食,附带提供麻将、扑克等娱乐工具,大部分农户还开办了住宿服务;从经营收益来讲,农家乐开办户年收入在5000~30000元不等;从接待能力来看,各项数据均呈上升趋势。如下图所示:

注:以上数据资料均来自丘北县旅游局,其中总投资、总收入、纯收入和所缴税金单位为万元。

(二)普者黑旅游景区社区居民都对发展旅游充满了信心,为“以旅促农”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思想保证

普者黑旅游景区位于文山州丘北县境内,距离昆明287公里,远离昆明市区,受经济危机的影响程度比较小,客源市场主要集中在周边县城区域,所以在危机背景下该景区的客流量相对比较稳定,笔者通过几天的田野调查发现,景区社区居民都很乐意旅游者的到来,也很有信心去接待旅游者。刚刚结束的两会,在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贯穿始终的就是要坚定信心,信心是生产力,信心是思想动力,信心是精神支柱,信心蕴含着奋进的力量。有了战胜挑战的坚定信心,就能够处变不惊、沉着冷静地拿出对策,就能够凝聚力量、踏踏实实地做好工作,就能够战胜金融危机带来的暂时困难,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所以,纯朴的草根思想在危机背景下显得难能可贵,为普者黑乡村旅游的发展,为旅游带动新农村建设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是危机中的思想法宝。

(三)危机也是转机

魏小安说,即便遭遇经济危机,中国中等收入的家庭依然有足够金钱外出旅游,也正是由于经济放缓,人们通过旅游缓解压力、享受闲暇的愿望将更加强烈。所以旅游经济在危急中仍然有繁荣复兴的可能。中国政府采取的应对措施是主动、迅速、全面的。加上中国应对金融危机的基础条件明显好于以往,有利于产生应对金融危机的明显成效。如正在修订的《公民休闲纲要》就说明政策方面因素会促使人们为了缓解压力而外出旅游休闲。中国旅游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魏小安认为,就我国而言,政府已明确投资几十亿资金发展旅游业的策略,加之实施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国内旅游企业和景区的融资建设成本将进一步降低,因此这一时期可成为产业调整升级的良好契机。

所以,在危机到来的时候,各方面都在群策群力,为应付危机做好了各种准备,在危机中寻找希望,谋求形势的好转。如果普者黑乡村旅游在政策带动下能够蓬勃发展,那么也就意味着该区域新农村建设迈出了建设性的一步。

四、结语

总之,危机的到来给普者黑乡村旅游的发展既带来了挑战,又带来了机遇,为了普者黑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为了及早实现新农村建设的宏伟目标,在危机中必须树立信心,经营部门做好各项服务工作,环保部门做好环境影响评估,建设部门做好规划,卫生防疫部门做好监管,税务部门和公安部门做好缴税和安全工作,在政府协助下完成融资问题和环保问题,争取在危机中寻找发展空间和发展机会,为新农村建设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孙冬玲,张黎,舒伯阳.乡村旅游与中国新农村建设的互动关系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报,2007,8(4).

[2]罗明义.发展乡村旅游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经济问题探索,2006,(10).

[3]李庆雷,马继刚,杨帆.乡村旅游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互动机制及实现途径[J].农村展望,2007,(10).

[4]张飞,郁玉冰.乡村旅游发展与新农村建设互动关系初探[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7,(3).

[5]王飞.西部乡村旅游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

[6]丘北县旅游局.普者黑景区农家乐经营情况调查报告[R].2008-01-18.

第5篇

关键词:乡村旅游;新农村建设;和谐发展  

      新农村建设正在我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越来越多的 经验表明,乡村旅游的开发建设是新农村建设有效模式之一。目 前中国的旅游业形势的发展迅速,从旅游业产生的对经济与社会 效益强劲推动作用来看,旅游产业对于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业 效益、改变城乡的二元结和为农村增添活力等方面,起到重要的 促进作用。本文将着重探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建设策 略.

    一、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建设的良性互动关系 1.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为乡村旅游建设发展创造了良好的 条件 ①乡村旅游建设获得了政策和资金扶持。新农村建设以发展 农村经济为宗旨,国家鼓励更多的企业在农村地区投资兴业。乡 村旅游以投资小、见效快,成为众多企业青睐的项目。政府部门为 了促进乡村旅游建设提供了许多优惠政策,而且也使农村地区得到更多社会资本。同时,政府还增加了对农村经济的总体投入,乡 村旅游也得到部分款项建设资金.

    ②乡村旅游建设获得了科学技术和智力支持。新农村建设重 视对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产业经营模式的改变,这给农村旅游业 建设提供了强大技术支持。而农村教育水平的改善,不仅提升了 农村人民群众的整体素质,同时也为乡村旅游重点培养了经营管 理人才.

    ③加强乡村旅游设施建设能力。新农村建设成果具体体现在 极大地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状况,尤其是交通、通讯、环境卫生基础 设备的改善。这些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为乡村旅游业的建设和发 展奠定了基础,大大提高了旅游接待能力.

    ④乡村旅游建设注入了充实的文化内涵。文化内涵的发掘与 保护是新农村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例如,原始古老的乡村庆 典节日、喜庆的婚嫁活动、文化艺术节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艺 术戏剧舞蹈、民间文学和其他文化等。这些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 艺术资源将成为乡村旅游的新资源,以满足游客的多层面的需 求。充实的文化内涵使游客的旅游活动不仅仅停留在游山玩水视 觉享受,更带来丰富的心理体会.

    2.乡村旅游对新农村建设的促进作用 ①可以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旅游业可以带动当地商业、 餐饮服务业、交通运输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不断扩大的旅游需 求同时直接增加了对农产品的需求,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 业化的发展.

    ②可以提供农民就业岗位。乡村旅游所幅射的行业十分广 泛,涉及餐饮、住宿、交通、购物、娱乐等方面。这些服务性行业对 劳动力的需求较大,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民富余劳动力的安置 问题。久居都市的人们以乡村为旅游目的地,让农民提供在服务 过程中得到应有的回报,而农民从收入增长中体会到新农村建设 的带来的实惠.

    ③可以提升农民文化素质。随着游客的大量涌入将带来先进 的文化、道德观念、思维方式、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通过农村旅 游,可以缩小城乡之间距离,促进城市和农村的发展,实现人与自 然和谐发展。特别是在偏远山区,能够打开一扇了解外界的窗口, 促进人们观念的转变,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④可以促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随着乡村旅游业的发 展,为了打造良好的旅游环境,各级政府将增加对基础设施的投 入,乡村则以集体或个人出资的方式,不断改善当地基础设施条 件,加快旧村改造步伐。通过这些人们的共同努力,使农村进出的公路、通讯条件、公用设施、垃圾处理等设施明显改善.

    二、乡村旅游鲜明的时代特征 1.对新农村建设的发展与创新 新农村发展战略是我们党在深入分析当前局势的基础上做 出的重大决策,本身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由于新农村建设产生 的背景特殊,必须承载了当前这个时代要求的许多重任,并根据 我国经济和社会状况现状提出新的解决方法。乡村旅游建设正是 顺应了时代的要求,立足农村实际情况而提出的一种崭新的经济 发展模式,是对新农村建设的发展与创新.

    2.生态和谐共存 乡村旅游以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城镇居民前往消费,既实现 了农民增收,又让游客得到了满足,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在建设农村旅游中,必将更加重视生态保护和环境的可持续性, 这就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3.乡土文化丰富 乡土文化一种围绕农业为主题的文化,有一个明显的区域差 异,体现了历史、经济、科技、民俗、文学和其他文化丰富的内容.

    乡土文化不仅包含了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还包含了自然生态文 化,这正是乡村旅游的突出特色.

    4.农家休闲体验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渴望回归自然放松心 情,乡村旅游中的农家休闲体验正给了人们一个这样的机会。在 乡村旅游活动中,游客采摘果实、垂钓网鱼,体会简单淳朴的农家 生活方式。而这种独一无二的农村地区的魅力,让游客流连忘返 三、乡村旅游建设的基本条件 1.丰富的旅游资源 旅游业的发展必须以丰富的旅游资源为基础。反之,旅游资 源是否丰富决定了在乡村旅游建设能否成功。乡村旅游是以自然 资源为基本条件,辅以一定的旅游活动内容的一种新的旅游模 式。因此,建设乡村旅游只有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才可能会得到 进一步发展,并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共同进步.

    2.有利的政府政策 如前所述,乡村旅游业与商业、餐饮服务业、交通运输业发展 息息相关。这就需要各级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与旅游发展相关的 旅游、环保、教育、商业、卫生等各个部门通力协作。要重点解决一 些乡村旅游建设中的迫切问题,如基础设施改善、人力资源储备 等,给予乡村旅游建设有利的政府政策。同时,在旅游开发项目时 应享有必要的优惠倾斜,为刚刚起步的乡村旅游创造宽松的政策 环境,以促进其健康发展.

第6篇

1对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进行分析

在当前社会的发展背景之下,乡村振兴的政策得以进一步的优化,我国对于乡村振兴的政策予以了充分的重视,并且将乡村振兴的政策作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示范乡村的诸多产业进行协效的协同性发展,并且使产业发展带动整体农村人口经济收入得到有效的增长,以此实现乡村振兴的目的,在乡村振兴发展模式在优化背景之下,需要进一步地将整体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

充分地应用信息化的管理模式,能够使当前时代我国乡村旅游业所具有的创新性特征得以进一步凸显,并且使乡村旅游市场的规模得以有效的扩张,使整体乡村旅游参与主体所具有的体验感得以有效地增强,使传统乡村旅游服务模式得到有效的转变,使相应的旅游信息化建设路径得以进一步的优化,相应的旅游者可以充分地通过信息化平台对乡村旅游的诸多信息进行综合性的了解,并且以信息化的方式对自身的旅游目的地进行主观性的选择,使相应的旅游企业能够获得更加充实与高效的构建,而具体的旅游信息化构建对于乡村旅游的经营者与管理者而言,能够使从业人员充分地对旅游管理信息的数据进行有效的获取,并以此对相应的旅游管理进行有效的改善,使整体管理的效率得到有效的提升,使管理者能够充分地对旅游产品服务进行有效的创新,并且使相应的旅游管理者能够对自身的服务进行有效的改进,使整体旅游管理在发展过程中,其自身的管理模式以及衍生出的乡村旅游产品能够满足旅游者自身所存在的个性化需求。目前,我国网络旅游平台已经能够充分地对各类线上乡村旅游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使游客出行所具有的便利性得以有效的提升,同时,优质的信息化管理能够对我国的乡村旅游行业进行进一步优化整合,使整体乡村旅游的质量得到有效的升级,对于不同旅游管理的模式能够进行更加创新型的解决方案设计,并且充分将云计算等诸多技术予以有效的应用,能够使相应的管理模式对于旅游者进行针对性的筛选,同时进行优质的旅游者全方位画像,使相应的旅游管理及旅游发展能够获得更加针对性的发展建议。使供给侧所存在的平衡关系得以进一步优化,使供给侧的对接效率得以有效的提升。在满足经营者自身利益要求的前提之下,使整体旅游者自身的体验满意度得以大幅提高。

2目前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所存在的现实性问题

2.1乡村旅游对于信息化的认识有待提升,并且基础知识建设相对落后

在进行乡村信息化旅游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地对传统的经营理念进行有效的改进,将具体的信息化管理模式应用到乡村旅游的建设过程当中,而充分地将智慧旅游进行有效的融合,需要使乡村旅游自身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有效的改进。然而,由于我国乡村旅游资源在其发展过程中的发展规模化特征较为薄弱,并且各个地区的旅游资源具有较为分散的状态,同时,乡村旅游的开发时间相对较短,就其自身发展而言,仍然处于不断探索以及不断完善的优化时期,其自身所具有的信息数据资源的健全性无法得到有效的体现,进而无法对诸多旅游信息化建设的需求予以有效地满足。此外,乡村旅游在具体的构建过程中,对诸多部门予以设计,并且各个部门之间所存在的独立性相对明显,使乡村旅游行业在发展中所存在的信息孤岛现象相对突出,使整体企业行业在发展中无法得到有效的互联互通,使整体旅游信息化建设工作存在诸多现实性困难。同时,部分乡村地区自身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继而使其在发展过程中无法对信息化建设予以充分的认识,而体乡村旅游的信息化意识无法得到有效地增强,使当地的旅游经营者无法对信息化技术作用于乡村旅游所带来的冲击予以正确化的认知。因此使整体乡村旅游信息化构建过程当中,其自身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性相对明显,并且部分政府无法充分地将政策予以有效地引导并进行有效的财政投资,从而加剧了信息基础设施不完善的现实问题。

2.2信息资源处理成本相对较高,并且运用维护的持久性相对较低

智慧旅游在构建过程中需要充分地对数据进行有效的整合,而信息化建设只有将其自身的完整性以及布局性予以有效地增强,才能使整体乡村旅游出行所具有的互联互通特性得到有效的提升。而从技术角度而言,智慧旅游在发展中所需要的大数据具有较为突出的非系统化特征,自身的数据来源的统一性缺失,使得整体数据处理所存在的困难性特征相对明显,从而使整体数据处理所存在的可靠性相对较低。由此需要对相应的技术与设备进行有效的更新,并且对具有创新意义的设备进行充分的研发,而针对我国各个地区的智慧旅游与信息化建设发展现实情况而言,大部分地区在具体的运营过程中,往往无法对相应的运营手段予以有效的重视,并且无法对具体的信息化构建予以有效的运营支撑,其自身的信息化建设以及相应的智慧旅游融合概念往往具有较为突出的炒作性质,并且具有“一次性项目”的现实特征。由此使得整体智慧旅游以及信息化技术的运营维护人员存在的现实性缺失问题,并且使整体信息化构建存在形式化主义严重的现实问题。

3将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及智慧旅游进行有效融合的现实方式

3.1对乡村旅游的信息化设施进行构建,对信息数据平台进行搭建

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对整体信息化技术所具有的创新性予以有效体现,并且使相应的基础设施进行有效的完善,并对各类基础平台进行有效的构建。第一,在信息化设施的构建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对移动网络等诸多设施进行有效的构建,相应的政府及运营商需要进行有效的合作,使乡村内部尽早实现5G信号覆盖。并且将诸多智慧终端在旅游区内部进行有效的构建,进而使智慧售票机、智慧监控等诸多设施能够应用于乡村旅游的构建过程当中。使整体智慧旅游在发展过程中能够获得较为优质的发展基础。

第二,我国在进行乡村旅游的开发过程中,需要充分地对信息数据平台进行有效的搭建,需要对乡村旅游自身的开发与经营特点进行有效的考量,政府需要起到优质的牵头作用,对网上旅游平台进行有效的构建,并且对旅游企业进行有效的引进,使相应的企业与政府能够充分地对当地的农村旅游信息化数据平台进行有效的建设,使整体乡村旅游的发展过程中能够拥有较为优质的基础数据支持,对于传统的由政府单独提供信息化建设的局面进行有效的打破。使社会资源能够充分地进入到乡村旅游的智慧化建设过程当中。

同时,在对乡村旅游信息数据平台的建设过程当中,需要充分地对政府的公信力度予以有效的应用,并且需要对相应的信息安全性进行综合性的考量,而使整体乡村旅游信息化过程中所存在的技术障碍能够得到有效的化解。

3.2进一步对智慧旅游产业体系进行有效的构建乡村旅游信息化与智能化发展能够对整体传统旅游模式进行有效的改变,并且需要充分地对智慧旅游产业体系进行有效的构建,在构建过程中需要通过旅游管理、旅游销售以及信息化服务等诸多角度,对乡村旅游的智慧产业体系进行构建。

其一,从管理角度而言,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需要充分地使相应的体系能够为具体的旅游管理提供更加高效的管理模式。在管理模式的创建过程中,需要充分地将相应的智慧旅游管理方式与乡村的实际特征进行有效的联系,从而使相应的管理模式,能够充分地符合乡村的自身特点。

其二,从技术应用角度进行分析,需要使整体乡村旅游管理的应急服务水平及其自身的安全监控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通过具体的智慧旅游体系构建,使整体乡村旅游能够充分地进行旅游数据反馈,对于旅游者的旅游偏好及其决策特点进行综合化的考量,从而使整体智慧旅游所具有的针对性特征给予有效的凸显。

第7篇

关键词:美丽乡村;景村融合;景观规划

1 引言

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勾画的“建设美丽中国、打造生态文明”的宏伟蓝图中,美丽乡村建设是其中重要的一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自然景观和人文客体为核心的乡村旅游在我国呈现出磅礴的发展态势,同时也涌现出村庄边缘化和空心化、生态环境恶化、传统农业衰弱等一系列问题。因此,要建设美丽乡村,必须对乡村的具体情况进行理性判断,因地制宜地选择美丽乡村的发展模式。本文旨在探寻乡村旅游与美丽乡村建设的契合点,以推动乡村旅游与美丽乡村建设的融合发展。

2 景村融合模式探研

2.1“景村融合”的内涵

乡村旅游是借助游客对自然的向往和对乡土亲情的需求为游客提供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但当前乡村旅游纷纷涌入因追求短期利益而导致乡村旅游核心资源破坏、文脉断裂、传统村庄沦陷的行列。以旅游景区的标准建设美丽乡村,以旅游景区建设带动乡村发展是避免以上情况的有效措施,即用“景村融合”的方式将美丽乡村建设与旅游景区建设融为一体实,实现乡村与景区的协调发展。

2.2“景村融合”的模式

“景村融合”是将景区与村庄视为一个系统,通过村庄内各种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使村庄的生产活动和生态环境和谐发展。村庄与景区的空间互应、资源共享、要素互补、利益互显是“景村融合”的主要模式。

2.3“景村融合”的路径

“景村融合”的美丽乡村建设需要平衡居民与游客的利益诉求,要求美丽乡村的建设与旅游景区的建设同步规划。“景村融合”的主要路径有:明确村庄功能定位,优化村庄空间布局,树立景区与村庄的主题形象,创新旅游产品,完善村庄公共服务设施。

3 实践:河南省登封市少林街道办事处雷家沟村美丽乡村规划设计

3.1 项目概况

登封市少林街道办事处雷家沟村位于登封市西北十三公里处,地处嵩山腹地,三面环山,与天下第一名刹少林寺隔路相望,自然风光优美,名胜古迹众多,是一个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文化旅游型美丽乡村。现状雷家沟村地势险要,用地复杂。村庄呈小片长带状、零星点状分布,基础设施薄弱,居住条件较差。

3.2 规划思路

本规划以完善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环境为切入点,修缮改造古民居群及历史文物,美化亮化村域环境,整治山地农耕设施,建设“禅修”养生基地,借鉴“景村融合”的开发模式,以实现宜居、宜业、宜游的目标。

3.3 总体定位

雷家沟村紧邻千年古刹少林寺,区域内拥有众多的历史文化名胜古迹,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优美的生态环境。少林寺的发展无形中带动着周边旅游文化的建设,雷家沟村则占有天然的地理优势。雷家沟“美丽乡村”规划建设的总体定位以少林文化为背景,将雷家沟村打造成一个集农、禅文化体验、生态旅游观光、佛学禅修文化教育和商业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乡村旅游目的地。

3.4 组织结构规划

本案根据村庄的具体情况将整个整合结构划分为“六区、一街、一园、一中心”:

3.4.1农业体验观光区:村庄入口现有土地为一般耕地,在此处打造农业观光园。在该区域中开展牛犁地,石磨磨面,石碾碾米,男耕女织等游客互动项目,体验原汁原味的农家生活。

3.4.2民俗文化体验区:以废弃的雷家沟老居民区为依托,依照修旧如旧的原则,通过修缮整治农家老宅,建造民俗文化体验区,将几近绝迹的农村民俗、耕作农具、农家技艺、本土手工艺制品等的现场制作、体验等展现在游客面前,使游客特别是中老年游客找到儿时的记忆、久违的乡愁……

3.4.3农耕休闲采摘区:以雷家沟东洼及百草岭的丘陵、坡地为主,就地取材将田埂进行梯田改造,美化生态环境以提升观赏效果。以原生林果、苗木为基础,联合农、林科研单位,在保留村庄原有林果业种植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农副产品,逐步形成以休闲采摘、农耕体验为主的多功能旅游休闲体验区。

3.4.4禅修养生区:将废弃的养鸡场区域改造为禅修堂、文化艺术展馆、道德讲堂等,集中形成禅修文化养生区。聘请得道高僧、知名传统国学文化学者到此讲禅论道,并定期举办书法、古典音乐、国学讲堂等活动。

3.4.5传统武术研修区:“禅”、“武”是少林寺的精髓,雷家沟村位于“禅武圣地”的腹地,具有非常浓厚的禅武文化底蕴,亦是村庄的特色和灵魂所在。本案以太子沟下现有的武校“少林罗汉院”为依托形成武术原生态展示区、传统武术研修区,定期举行少林武术研修、表演,以此作为吸引游客光临的一大闪光点。

3.4.6现有文物保护区:雷家沟现有的永泰寺、永泰寺塔及其附属景点已基本成型,具备接待游客的能力,针对这些重要文物进行保护性开发,后期再加大宣传力度,并引导游客有序游览。

3.4.7素食文化街:为最大限度的开发资源,充分利用沟壑的现状地形,计划在雷家沟的沟壑底部内依沟而建素食文化街,招商引进各具农家乡土特色的风味美食,打造素食文化专区。建筑风格与改造的居民区保持一致,以青砖灰瓦的明清建筑风格为主;街区步行道内由上而下潺潺细流曲折而过流入荷花池,在景观荷花池旁设置以少林禅武文化为背景的雕塑小品。

3.4.8传统体验园:将刁家沟老村庄和现有土地做为传统产业基地,在此展现农业农庄特色,用比较原始的农耕方式,让人们可以回归田园生活。

3.4.9社区服务中心:作为景区的第一门户区,为游客提供停车、问询、租赁等旅游服务。建设与景区相配套的多功能商务服务区,以特色美食、禅武文化为基础,打造一个集住宿、度假、会议为一体的商务服务中心。

4 结语

美丽乡村建设工程涵盖范围很广,涉及村庄美化、环境提升、景观塑造、生态保护、村庄文化品质和精神面貌的改善等方方面面。基于“景村融合”的美丽乡村规划在规划旅游景区层面通过对村庄的功能及形象定位、空间布局、旅游开发和基础设施配套等,丰富了现行村庄的规划内容。关于雷家沟美丽乡村的规划依托村庄的区位优势、自然风光和纯朴民风,把民俗文化、禅宗文化和传统的姓氏文化作为项目的核心资源,走“保护-开发-保护”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期以乡村旅游发展促进美丽乡村建设,以美丽乡村建设保障乡村旅游发展,从而推动了乡村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樊亚明,刘 慧.“景村融合”理念下的美丽乡村规划设计路径[J].规划师,2016.

[2]邵剑杰,黄淑娟,李先富.“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 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方法研究――以桂林市阳朔县新寨村景观规划设计为例[J].住宅科技,2014.

[3]黄震方,陆林,苏勤,等.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理论反思与困境突破 [J].地理研究,2015.

[4]林若琪,蔡运龙.转型期乡村多功能性及景观重塑[J].人文地理,2012.

作者简介

第8篇

>> 乡村旅游对新农村建设的促进作用分析 NGOs对新农村建设的促进作用 发展特色乡村旅游 促进新农村建设 发展乡村旅游是促进西部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 广西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发展与和谐新农村建设研究 乡村旅游的特点及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对新农村建设任务之“发展乡村旅游经济”的思考 农村旅游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撑作用 发展乡村旅游 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新模式:发展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发展与新农村建设互动分析 发展乡村旅游促新农村建设 论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 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研究 发展乡村旅游,推动新农村建设 乡村旅游促进河南省新农村建设的对策研究 乡村旅游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五个关键问题 论新农村展示设计对民族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试论乡村旅游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论述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011-06-15.

[2] 陈佚生,张存立. 合山煤矿的前世今生[N].南国今报,2010年5月13日第35版.

[3]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合山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实施意见[Z].(桂政发[2010]35号).

[4] 合山市政府.合山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规划[EB/OL]. http:///show.asp?id=862.2011,12,20.

[5] 何志文,吴海强.合山,让红水河俯首折腰的山城[J].广西城镇建设,2011(4):89-93.

[6] 马鸿斌. 2008广西合山赏石节、柳州国际奇石节文化之旅[EB/OL]. http:///u/2371.shtml.2010-01-14.

[7] 合山市旅游局.合山市旅游局十二五发展规划[Z].2010,03,21.

[8] 吕敦玉,周建伟,余楚,等.开发建设广西合山国家矿山公园-对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战略的探讨[J].安全与环境工程,2011,18(5):6-9.

[9] 王建喜.乡村旅游开发对当地农民就业的影响研究-以南京江心洲为例[J].广东农业科学,2010,(12):166-169.

[10] 兰宗宝,苏晓波,莫彬,等.发展乡村旅游促进三农建设[J].广西农学报,2009,24(2):75-78.

[11] 王娟,李文兵.浅析发展乡村旅游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J].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06,2(2):28-31.

[12] 宋瑛.乡村旅游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互动机制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09(4):107-111.

[13] 刘战慧.韶关市乡村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与对策[J].广东农业科学,2012(3):179-181.

第9篇

关键词:乡村旅游;新农村建设;和谐发展

新农村建设正在我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越来越多的经验表明,乡村旅游的开发建设是新农村建设有效模式之一。目前中国的旅游业形势的发展迅速,从旅游业产生的对经济与社会效益强劲推动作用来看,旅游产业对于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业效益、改变城乡的二元结和为农村增添活力等方面,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将着重探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建设策略。

一、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建设的良性互动关系

1.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为乡村旅游建设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①乡村旅游建设获得了政策和资金扶持。新农村建设以发展农村经济为宗旨,国家鼓励更多的企业在农村地区投资兴业。乡村旅游以投资小、见效快,成为众多企业青睐的项目。政府部门为了促进乡村旅游建设提供了许多优惠政策,而且也使农村地区得到更多社会资本。同时,政府还增加了对农村经济的总体投入,乡村旅游也得到部分款项建设资金。

②乡村旅游建设获得了科学技术和智力支持。新农村建设重视对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产业经营模式的改变,这给农村旅游业建设提供了强大技术支持。而农村教育水平的改善,不仅提升了农村人民群众的整体素质,同时也为乡村旅游重点培养了经营管理人才。

③加强乡村旅游设施建设能力。新农村建设成果具体体现在极大地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状况,尤其是交通、通讯、环境卫生基础设备的改善。这些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为乡村旅游业的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大大提高了旅游接待能力。

④乡村旅游建设注入了充实的文化内涵。文化内涵的发掘与保护是新农村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例如,原始古老的乡村庆典节日、喜庆的婚嫁活动、文化艺术节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艺术戏剧舞蹈、民间文学和其他文化等。这些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艺术资源将成为乡村旅游的新资源,以满足游客的多层面的需求。充实的文化内涵使游客的旅游活动不仅仅停留在游山玩水视觉享受,更带来丰富的心理体会。

2.乡村旅游对新农村建设的促进作用①可以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旅游业可以带动当地商业、餐饮服务业、交通运输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不断扩大的旅游需求同时直接增加了对农产品的需求,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②可以提供农民就业岗位。乡村旅游所幅射的行业十分广泛,涉及餐饮、住宿、交通、购物、娱乐等方面。这些服务性行业对劳动力的需求较大,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民富余劳动力的安置问题。久居都市的人们以乡村为旅游目的地,让农民提供在服务过程中得到应有的回报,而农民从收入增长中体会到新农村建设的带来的实惠。

③可以提升农民文化素质。随着游客的大量涌入将带来先进的文化、道德观念、思维方式、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通过农村旅游,可以缩小城乡之间距离,促进城市和农村的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特别是在偏远山区,能够打开一扇了解外界的窗口,促进人们观念的转变,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④可以促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随着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为了打造良好的旅游环境,各级政府将增加对基础设施的投入,乡村则以集体或个人出资的方式,不断改善当地基础设施条件,加快旧村改造步伐。通过这些人们的共同努力,使农村进出的公路、通讯条件、公用设施、垃圾处理等设施明显改善。

二、乡村旅游鲜明的时代特征

1.对新农村建设的发展与创新新农村发展战略是我们党在深入分析当前局势的基础上做出的重大决策,本身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由于新农村建设产生的背景特殊,必须承载了当前这个时代要求的许多重任,并根据我国经济和社会状况现状提出新的解决方法。乡村旅游建设正是顺应了时代的要求,立足农村实际情况而提出的一种崭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对新农村建设的发展与创新。

2.生态和谐共存乡村旅游以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城镇居民前往消费,既实现了农民增收,又让游客得到了满足,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在建设农村旅游中,必将更加重视生态保护和环境的可持续性,这就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3.乡土文化丰富乡土文化一种围绕农业为主题的文化,有一个明显的区域差异,体现了历史、经济、科技、民俗、文学和其他文化丰富的内容。

乡土文化不仅包含了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还包含了自然生态文化,这正是乡村旅游的突出特色。

4.农家休闲体验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渴望回归自然放松心情,乡村旅游中的农家休闲体验正给了人们一个这样的机会。在乡村旅游活动中,游客采摘果实、垂钓网鱼,体会简单淳朴的农家生活方式。而这种独一无二的农村地区的魅力,让游客流连忘返。

三、乡村旅游建设的基本条件

1.丰富的旅游资源旅游业的发展必须以丰富的旅游资源为基础。反之,旅游资源是否丰富决定了在乡村旅游建设能否成功。乡村旅游是以自然资源为基本条件,辅以一定的旅游活动内容的一种新的旅游模式。因此,建设乡村旅游只有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才可能会得到进一步发展,并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共同进步。

2.有利的政府政策如前所述,乡村旅游业与商业、餐饮服务业、交通运输业发展息息相关。这就需要各级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与旅游发展相关的旅游、环保、教育、商业、卫生等各个部门通力协作。要重点解决一些乡村旅游建设中的迫切问题,如基础设施改善、人力资源储备等,给予乡村旅游建设有利的政府政策。同时,在旅游开发项目时应享有必要的优惠倾斜,为刚刚起步的乡村旅游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以促进其健康发展。

3.完善的基础设施政府在制定农村基础设施规划时,除了满足村民的一般日常生活需要外,还要以发展的眼光充分考虑到发展旅游业的需要。

只有配备了良好的基础设施,才有能力满足游客餐饮、住宿、交通、购物、娱乐和其他方面的需要。同时,这些基础设施应有机结合农村的传统特色和一定的时尚设计元素。

四、乡村旅游建设具体措施

1.科学规划建设,做到全面发展在旅游开发的建设过程中需要与农村的其他建设项目相结合,通过科学规划,全面整合资源,策划好旅游项目,帮助乡村旅游平稳有序的发展。当地政府要在深入调研本地农村旅游资源后进行科学论证,制定出符合本地农村实际的旅游发展规划。

政府部门之间需要通力合作来为乡村旅游构建科学的政策环境,做到全面发展。

2.打造知名品牌,推广自身的特色乡村旅游能够让那些久居都市的旅游者远离那些喧嚣的环境,在农村的自然环境中得到身心的放松。因为乡村旅游的亮点与特色就是乡土气息和田园氛围,能够让旅游者体会农村湖光山色和传统习俗文化。当地政府要将各个景点统一包装,积极宣传自己与众不同的特色,主动出击寻找客源。不断开发新的旅游资源和具有强烈特色的旅游纪念品,满足旅游者需要,打造并推广自己的旅游品牌。

3.加强对农民的培训,以期能够高水准的发展我国的农民所接受的文化教育普遍有限,而他们的素质对乡村旅游的质量有着决定性的作用。现在急需对乡村旅游就业人员开展专门培训,让农民增加对游客的接待能力。对于高层次旅游管理人才,可以向外引进或者挑选接受能力较强的人员前往专业院校进修。

4.加强环境生态的保护,达到持续发展的目的农村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的基础,空气和环境如果遭到污染破坏,也就无法吸引游客。因此我们需要对资源合理规划,避免资源的破坏性利用,这样不但能够使得乡村旅游成为农民增收的一个渠道,也可以推进农村的环境保护,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五、结语

乡村旅游建设是富有时代性和创新性的新农村建设模式,科学的结合了旅游业尤其是乡村旅游业与新农村建设,使二者得以和谐互动发展。虽然乡村旅游建设还在探索阶段,但它所具有很强的发展潜力和前景是无可争议的。在乡村旅游的建设过程中,要结合当地自身特色,在全力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依靠科学规划的指导,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从而促进整个社会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庆雷,马继刚,杨帆.乡村旅游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互动机制及实现路径探讨[J].乡镇经济,2007,(10)。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