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经济及社会效益分析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18 17:24:0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经济及社会效益分析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经济及社会效益分析

第1篇

关键词 再生混凝土 经济效益 环境效益

中图分类号:TU528.31 文献标识码:A

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开始了对废弃混凝土等建筑垃圾的规模化处理,这是推动建筑垃圾再生利用的最大动力,这不仅有显著的经济效益,也是保持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我国现阶段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和遍布各地的公路网改造翻新产生了大量的废弃混凝土,但再生混凝土技术尚未在工程上广泛利用。对再生混凝土基本特性的研究成果已表明再生骨料应用于工程结构技术上是可行的,关键是推广应用。作为一种新型建材,再生混凝土完全满足世界环境组织提出的“绿色”的三大含义,符合我国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是今后混凝土的一个发展方向。

1再生混凝土的经济效益

1.1再生混凝土的生产成本

由于使用再生集料,再生混凝土的吸水率比天然骨料混凝土大,要保证再生混凝土的工作性满足要求,则用水量也会有所增加;要保证再生混凝土必要的强度,则水泥用量也会有所增加,因此,再生混凝土的生产成本可能高于普通混凝土。为了分析再生混凝土的直接生产成本,本研究对成都市2004年12月建材市场材料指导价格对再生混凝土和普通碎石混凝土进行了直接材料成本比较。由结果可知,生产每立方米C25再生混凝土的直接材料成本比普通混凝土贵32.10元,高出的百分率为17.3%;每立方米C30再生混凝土的直接材料成本比普通混凝土贵29.60元,高出的百分率为15.3%。所以单从再生混凝土的生产成本来说,与普通混凝土相比并没有经济优势,这也是国内再生混凝土没有得到推广应用的原因之一。

1.2应用再生混凝土的综合成本分析

以上就各单项费用作了经济分析,以下将以成都市一环路改造项目中的沙湾路口项目工地的实际调查数据为基础进行再生混凝土应用的综合成本分析。

该项目是为配合以一环路高架桥的建设,对长约1.5公里的旧水泥混凝土路面进行翻新改造,共需处理约10000方C30强度等级的废弃混凝土,处理方式是运至10公里以外的郊区,一部分作填方材料,另一部分作弃置处理,运输采用载重量为10t的自卸汽车,每一车次的运输费用为45元,每车按装载6立方米的混凝土计算,则每一立方米的废弃混凝土运输费用为7.50元,此外还需考虑废弃混凝土堆积弃置产生的占地费用。新混凝土路面以及缘石、水沟等构造物实际采用的是成都市某搅拌站生产的碎石商品混凝土。若采用再生混凝土,则可就地取材,将品质较好的再生粗集料用于路面混凝土,品质较差的再生粗集料和再生细集料用于强度要求较低的缘石、水沟等构造物,这样就可以免除运输和占地这部分费用。

由上结果可知,该项目中如果采用再生集料混凝土取代普通商品混凝土,即使按较低的占地费用1.0元/立方米计算,每立方综合成本可以降低61元,降低百分率达21%,仅此一项该项目就可以节省成本约60万元。

近年来中心城市发展起来的商品混凝土搅拌站多数位于城郊,附近刚好有较大的废弃混凝土堆料场地,如果这些搅拌站集中收购、加工、利用废弃混凝土做骨料就很方便。公路混凝土路面的修复,抛弃大量废弃混凝土,而且这些混凝土所含钢筋和杂质少,很适合就地加工利用作混凝土骨料,部分或全部代替天然骨料,拌制混凝土重新用到路面上。如果能在拆除重建现场就地处理、破碎、利用建筑垃圾生产再生骨料,成本可以降低,或者当建筑垃圾排放费用很高且天然资源较紧缺时,再生骨料利用的相对价值就更高。

2再生混凝土的环境效益

废弃混凝土的循环利用,一方面可以解决大量混凝土废弃物的处理困难和由其引发的对环境的负面影响等问题,同时可以节省大量的垃圾清运费用和处理费用;另一方面再生集料替代天然骨料应用于混凝土工程中,可以减少对天然砂石的开采,防止因过度开采造成的河川生态破坏。根据相关的研究资料表明,当利用废弃混凝土作再生集料时,石灰石资源可节省62%,而当废弃混凝土用作制造水泥的原料时,除可节省62%的石灰石资源外,还可节约制造水泥的优质石灰石60%、粘土40%和铁粉35%的资源,同时,可减少20%的CO2排放量,所以,再生混凝土有利于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但利用再生集料制造混凝土的能量消耗并不比使用天然集料节省,相反还要耗费一定的机械设备和人力,从纯经济指标的角度来讲,目前再生集料的生产是无利可图,要综合考虑环境的因素,则需要政府的产业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保障。

3结论

(1)再生集料的小规模生产本比碎石高,但综合考虑弃置占地费用和运输费等因素,某些情况下采用再生混凝土能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

(2)再生混凝土的循环利用可以解决大量混凝土废弃物的处理困难和由其引发的对环境的负面影响等问题,同时可以节省大量的垃圾清运和处理费用。

(3)再生骨料代替天然骨料应用于混凝土工程中,可以减少对天然砂石的开采,保护天然骨料资源,节省天然骨料开采消耗的能源和费用,减少废弃混凝土对环境的污染。

参考资料

[1] 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绿色建材和建材绿色化[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2] 田洪臣等.建筑垃圾的综合应用[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7(1).

第2篇

近年来,塔城地区把设施农业生产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项重要工作。通过加强设施农业生产基础建设及配套机械的应用,使设施农业生产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农民从事设施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得到提高。

2009年我站承担实施了自治区农机局下达的“设施农业生产配套机械化技术”推广项目,项目的推广工作,结合塔城市设施农业生产出口导向的特点。在二工镇10余座温室进行了微耕机作业、机械卷帘、水肥控制系统滴灌灌溉、燃烧热风炉和物理农业技术设备的示范推广。通过这两年来的示范推广,

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周边乡(场)、县起到了较好的辐射推广作用。结合项目的实施,对设施农业生产配套机械化技术示范推广的效益作一分析。

一、经济效益

2009—2010年主要在塔城市二工镇设施农业基地,塔城设施农业示训基地

头工村、上二工村进行了示范推广。在设施农业示训基地实施了设施农业配套生产机械化技术,重点示范推广了机械卷帘技术、温室机械耕整地技术、温室增温技术、温室灌溉滴灌技术和物理农业技术。物理农业技术包括温室电除雾防病促生系统、烟气电净化二氧化碳气肥机、土壤连作障碍电处理机、温室病害臭氧防治机、食用菌(菇房)空间电场促蕾防病系统、磁场种子处理机、声波助长仪、静电灭虫灯等。

根据2009—2010年项目的实施情况,在设施大棚生产过程中,在水、

肥等相同条件下,农户的田间管理水平,经验具有相当的作用,对作物的产量有一定的影响。

设施机械效益分析

1、微耕机作业效益分析

在温室采用微耕机耕整地作业约40分钟可完成,一台微耕机一天可完成8个温室的耕整地作业,微耕机的作业收费为每棚60元。而人工进行耕整地作业,一天仅可完成一个温室,人工费为100元。节本40元/棚,提高工效8倍。微耕机的作业质量要好于人工作业,不仅提高工效,经济效益也是较好的。

2、温室用水效益分析

采用漫灌方式浇水每次约需30m³的水量,采用滴灌方式浇水只需约20

m³的水量,作物一个生长周期按6次浇水计漫水浇灌方式约需180

m³的水量,滴灌浇水方式约需120m³的水量,在水价相同的条件下,节约浇水费用约34%。

3、温度使用燃煤热风炉效益分析

温室使用燃煤热风炉,不仅此土炉子节省燃煤节省40—60%的耗煤量,同时可提高温室温度3—7℃。按照燃煤热风炉每天耗煤10kg,每天5小时计,煤价为0.4元/

kg,电费0.7元/度

每天10×0.4=4元,电费3.5元,计7.5元

每个生产季节按30天,7.5×30=225元

因此可节约费用225元。

4、温室使用物理农业技术效益分析

物理农业技术在温室中推广示范,根据温室生产的季节和物理农业

技术的使用要求,对物理农业技术作效益分析:

(1)种子磁化处理技术

种子磁化对比试验情况表

试验地点:二工镇头工村

户主:王含文

面积:0.5亩

分组

项目

处理

品种

期(%)

(%)

产量

(公斤/棚)

增产

(公斤/棚)

(%)

单价

元/公斤

收益

(元)

增收

(元)

第一组

莴笋

7.6

9.5

91.5

27.6

1200

217

18

2

2400

434

7.5

9.5

78.5

29.2

983

2

1966

第二组

毛芹菜

7.20

10.8

92.6

13.9

1223

158

12.9

3.5

4280

553

7.1

9.22

83.9

9.8

1065

3.5

3727

第一组:由上表可知,经济效益较好,处理种子比对照种子早熟1天。

第二组: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处理种子比对照种子早熟3天。

(2)声波助长技术

2010年在设施农业示训基地示范的基础上,通过与农户协商,选择种植黄瓜的温室进行声波助长技术的示范对比推广。

温室面积0.6亩

项目日期

试验温室

对照温室

度(cm)

(cm)

出苗期

(kg)

度(cm)

(cm)

出苗期

(kg)

3月15日

3×6

16

2

3

2

月13日

3

月10日

4

8

4

20

5124

2.5×5

15

2

3

2

13

3

10

4

10

4

23

4856

4月12日

7.5×15.5

38

6.5×14

34

5月10日

8×16

61

7×14.5

55

由上表可知,示范棚比对照棚多收黄瓜268公斤,按市场均价2元/公斤计,示范棚比对照棚多收益536元,声波助长仪使用5个月,耗电90度,扣除电费63元,纯收益536-63=473元。由此可见,使用声波助长仪经济效益是较好的。

(3)土壤连作障碍电处理技术

2010年在二工镇上二工村,在温室实施土壤连作障碍处理技术的示范推广。该大棚的基本情况为:试验与对照温室的总面积为763.8m²,其中试验温室315

m²,参试品种是美国西芹,土质黑土,前茬青菜(美国西芹),土壤肥力较肥,施用农家肥,亩用量7吨/亩,采用人工撒播。该棚建于2005年,随后一直是种植美国西芹,没换茬,属于连作种植。在实施土壤连作电处理技术前,仅在每年的7—8月期间进行翻晒,没有采取其他措施。处理温室第一茬收获后产量为1400公斤/棚。未处理温室产量为1285公斤/棚。处理温室比未处理温室产量多125公斤,按

2元计,多收益250元/棚。扣除电费后收益为230元。并减少了农药使用量,经济效益较好。

(4)温室静电灭虫灯

将多功能静电灭虫灯安装在大棚中央,吊挂于植物上方0.5m处。通过光控器调节将静电灭虫灯调整到夜间开启,白天或光线强时呈关闭状态。通电使用后经3—4天观察灯体电极吸附杀死大量飞虫,灯体下部的托盘布满杀死的飞虫,数量无法计数,将托盘情理后继续使用约一周后飞虫数量逐步减少,农户对灭虫灯灭虫效果很满意,表示接受并乐意继续使用,希望我们帮助联系购买灭虫灯。

(5)温室电除雾防病促生技术

地点:塔城设施农业示训基地

农户:赵中海

作物:番茄

面积:0.6亩

项目日期

试验温室

对照温室

度(cm)

(cm)

出苗期

始收期

度(cm)

(cm)

出苗期

开花期

11月16日

2×4

13

10月10日

10月21日

11

月10日

12

13

12月25日

2×4

13

10月10日

10月21日

11

月10日

12

16

12

28

11月27日

4×10

17

4×10

17

12月13日

6×14

35

5.5×13

33

12月27日

7×16

51

6×14

47

试验温室产量为2463公斤,对照温室2185公斤,试验温室多178公斤。按市场价每公斤6元计,试验温室增收1068元,扣除电费200元,纯收益868元,经济效益较好。

5、温室棉被使用情况

在温室使用棉被其保温效果好,不易破损,使用时间达5年以上。60m标准温室,棉被费用为6000元,扣除补贴农民投入4000元。按使用5年计,每年的投入为800元。使用草帘其保温效果差,易破损,使用时间为1—2年。按使用2年计,每的投入为1200元。使用棉被比使用草帘年投入少400元。经济效益较好。

第3篇

险和自然灾害的侵袭,农户收入不稳定,生猪养殖产业发展不规范。在这种情况下,政策性生猪保险的推广得到了四川省内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自从2007年开展试点以来,成效显著,但也存在一定问题。本文在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调研,对四川省生猪养殖保险经纪、社会效益进行探讨,并进一步对其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旨在对生猪养殖保险多年发展情况探索和总结。

关键词:生猪养殖保险 社会效益 经济效益 问题分析 探索

一、四川省生猪养殖保险现状

1.1 四川生猪养殖特点

四川是我国的一个畜牧业大省,肉猪出栏头数居全国第一,猪牛羊肉类总产量占全国的9.16%,居全国第一,而生猪出栏数、猪肉产量及省际间猪肉贸易量均占全国的10%左右,长期居全国首位,且外销出口占全国总量的1/3以上,是当之无愧的全国第一养猪大省。

全省着力推进“六方合作+保险”机制和“寄养”、“订单”、“期货”等多种生产模式,大力实施生态养殖和高效养殖,使养殖户“存栏有订单,出栏有市场”。据四川省统计局数据,2010年全省生猪存栏6053.1万头;出栏肉猪9014.3万头;猪肉产量652.12万吨。无论是生猪饲养量、猪肉产量、人均量均位居全国第一。生猪产业已成为四川经济发展最为重要的优势资源之一,以生猪为主的畜牧业已挑起农民增收的大梁,托起了“农业经济的半边天”。

1.2四川生猪养殖保险特征

四川省生猪养殖保险实行的是政府制定统一的收费、补贴制度,保险公司对其进行适合公司的微调,农民以自愿原则进行投保。(如图1)

而针对于能繁母猪和育肥猪,政府具有不同的补贴方式目前,主要承包生猪养殖保险的保险公司有中国人保财险公司、中华联合财险和中航安盟财险公司。

二、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分析

2.1 社会福利的提升

农业保险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猪肉价格的稳定,在排除粮食(以玉米为主)等因素的影响后,猪肉价格波动较为稳定(如图6),如果考虑通货膨胀因素,猪肉的价格甚至出现负增长现象,而这与农业保险的实施密不可分。从微观上看,在笔者调查的贾家镇以及邛崃市中,农民普遍表示,在国家实行农业保险后,他们更加愿意去饲养生猪,因为生猪的死亡有所保障,他们投资失败的损失大大减小;同时,出于降低生猪死亡风险的目的,国家和保险公司都会自主为农户提供技术的支持、免费的疫苗,降低了农户损失的风险,为他们的生活带来了福利。

另一方面,从宏观上看,对于社会而言,政策性生猪保险的实施激发了农户的养猪积极性,进一步增加了整个市场猪肉的供给,平抑了物价,为整个社会带来福利;此外,除了带来价格的相对稳定以外,在一定程度上,它也促进了四川省猪肉市场的规范化,提高了民众购买的猪肉质量。在笔者的调查中,不少农户提到,在以前猪只死亡没有任何的赔偿时,农户为了降低他们自身所受的损失,会选择将死猪出售给非法市场,再流向社会大众,严重降低了民众所食用的猪肉质量。在此基础之上,政策性生猪保险的落实,也提高了政府在民众中的知信度,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这样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户与社会两方面的社会福利,在降低农户风险、提高其收益的同时,也促进了社会的良性发展。

2.2 经济效益的改善

随着四川生猪保险的推行,为四川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从微观上看,对于保险公司而言,在农业保险实施之初,保险公司的发展处于一种艰难的摸索状态中,没有政策的支持,没有农民进行参保,对保险业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阻碍。而在农业保险实施之后,为保险公司的发展又多打开了一扇门,虽然农业保险现在的盈利还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但是其提升的保险公司形象使得附带的农村保险(农村其他寿险、财险)的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为保险公司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与此同时,对于农户而言,该政策鼓励了农民更多的投入到养殖业,为农民自身也带来了不小的经济利益,实现了多元化的农村建设。

从宏观上看,对于整个社会而言,农业保险的正常运行,需要大量的工作者参与进来,因此,也相应地带来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带动了农村GDP的增长(如图7)。为社会整体的经济运转增添了一份力。就笔者调查的邛崃市显示,农业保险的推广,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农村的建设、发展,使原来处于观望状态的农户都投入到农业发展中来,增加了由养猪业所带来的收益,带动了农村农业的发展,从而带动了农村的建设,增加了农村的经济效益。

三、总结及问题分析:

第4篇

关键词:农村公路 社会经济 效益

一、农村公路特性

在我国的农村区域需要建设大量的公路,其建设初衷是为了满足当地经济发展进步及运输业的需求,所以,农村公路的本质是为群众服务的集体性产业。因为农村公路的建设目的之一就是促进运输业的发展,所以它和其它的运输方法是有一定的区别的,它还具有自身的一些鲜明特征,一般体现在下述几点:

(一)公共物品特性

农村公路的最鲜明特征之一便是服务性强,通常情况下,群众都是免费使用农村公路的,不会以盈利为目的,它隶属政府的公共性基础设施。农村公路的服务对象一般是各乡、各县的群众,它可以为他们的生产、出行提供便利,所以是该地区的公共物品。综上所述,农村公路是有着全国性的公共物品。

(二)较强的外溢性

各个乡镇、农村之间都是靠农村公路进行连接的,它是城市和乡村沟通的桥梁,不仅能促进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还可以扩大农村对外招商引资的程度。此外,农村公路的收入、服务、拉动就业等对于农村居民提高生活水平也是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的。

(三)农村公路的主要构成

农村公路一方面是农产品向外流通的起点,另一方面又要为农村的产品输入服务,所以它不仅要发挥基本的运输作用,还要体现其桥梁作用。农村公路的结构分布通常都是从一根主干开始的,然后将周边的各个村镇连接起来便产生枝叶,然后慢慢完善各联络线,“树叶”日益茂盛,由最初的树状转变成为网状。

二、对于农村公路建设的重要意义

进行农村公路的建设时往往会遭遇很多难题,较普遍的一个便是资金不足。农村周边的基础设施并不十分健全,因此无法仅从经济方面来展开探究,也无法仅从经济效益的角度出发开展建设工作。鉴于农村公路的建设有着显著的公共性特征,因此一定要由政府机构来注资,但是农村公路建设需注入大额资金,并且建设期间也会存在浪费。并且现今的社会状况中,政府对于财政拨款有着明确的规定,这就导致农村公路的建设资金一直处于短缺状态,这就需要由各方部门进行融资建设,所以我们把农村设施是看作为公共物品。它在社会效益当中发挥的作用是非常独特的,虽然收益较少,但是会带动巨大的社会效益,有着一定的发展前景,因此,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就必须要用科学的发展观,社会影响,从而促使城乡建设的大力发展。

三、农村公路对社会经济效益的影响

农村公路在地区经济进步过程中的积极意义体现在下列几点:

(一)保证农村资源利用的最大化,提高农村经济水平

建设农村公路能够促进运输业的发展进步,缩减车辆运输需要的费用,将资源的成本优势体现的淋漓尽致,将之前一些无法运输出去的农副产品运输出去,还能促进其它资源的开发,比如:土地资源的增值、林业资源、渔业资源、旅游资源等资源的开发。使农村地区的产业布局更加科学合理,使农村的运输业能够得到长足发展。建设农村公路可以给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使乡镇经济水平迅速提高,建设农村公路可以促进农村经济向多元化的方向转变,并从根源上改变其原先的农业结构。农村地区的运输业要想发展,就必须建设好农村公路,只有公路得到了发展才能够真正提高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农村公路网的不断健全,将会使农村的客货运输能力得到提高,特别是城乡客运,所以要将农村公路渗透入每一个小乡村内部。

(二)农村公路的建设有利于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建设农村公路网,可以促进各种资源的优化整合,提高市、镇、乡的经济发展水平,并且还能以先富带动后富,不断优化农村地区的整体结构布局,使各个农村小城镇都能得到发展。

(三)建设农村公路有利于扩大招商引资,为该地居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农村公路能够使当地的交通运输不断完善,为投资者的注资提供便利,并充分挖掘该地的发展潜力,还可以增大对外贸易程度。运输状况的日益完善,也能够使原本交通较闭塞的农村山区获得更多对外交流的可能,不仅可以吸引本地区的投资商,甚至还可以吸引国外的投资企业。建设农村公路的另一个十分重要的作用是能够使当地居民获得更多的就业可能,这可以提高当地居民的物质生活条件。农村交通业的发展影响着当地的人口流动状况、人口增长速度以及人口的分布结构,除此之外,农村公路的发展可以更好的沟通各乡镇间的物质、文化信息,这有利于地区的协调发展,还可以为当地人员提供多样化的就业途径,能够去邻近城市寻找就业机会,这对于农村和城市的经济发展都是极为有利的。

(四)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建设农村公路能够使先进地区和落后地区的沟通更加便捷,为这些地区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充分挖掘当地的发展潜力。建设农村公路还能方便劳动力的输出,很好的体现农村地区的各种优势。建设农村公路有利于发挥基础性设施的积极作用,转变其落后的发展结构,并为周边区域的发展进步注入活力,并在该地区产生一个蓬勃的增长极,以此为中心呈圆周状向外放射,带动整个地区的发展。农村公路可以有效的联系城市和乡村,为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便利条件,避免产生地方保护现象。也正是因为这一点,能够使城乡的经济发展方向不断协调,为国民经济的发展进步作出贡献。

四、结束语

农村地区的经济要想取得稳步发展,就必须有发达的公路网来提供支持,这是当地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笔者使用定性分析的方式,探究了农村公路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农村公路建设对于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是十分显著的,所以中央部门和当地政府一定要重视农村公路的发展,这样才能为农村地区的发展注入活力。

参考文献:

第5篇

(贵州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贵阳 550025)

摘要:通过构建农用地利用效益评价体系,利用熵权法和耦合度模型,对遵义市农用地利用效益耦合关系从时间和空间上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004-2012年遵义市农用地利用的社会经济效益在波动中总体呈上升趋势;生态环境效益也发生了变化,但总体呈稳定态势,农用地利用效益耦合度总体水平较高,呈上升趋势;2012年遵义市农用地利用效益耦合度分布大致呈同心圆形,随着与区域中心距离不断增大,耦合度不断下降;农用地利用的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差异越小,说明农用地利用越协调,耦合度越高。结合遵义市经济发展情况和区域功能定位,提出了提高农用地利用耦合度、促进农用地协调利用的建议。

关键词 :农用地;利用效益;熵权法;耦合度;遵义市

中图分类号:F29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5)07-1788-06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5.07.064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对土地的需求不断增加,如何使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达到最大化,一直是政府和学界关注的焦点。土地利用效益包括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经济效益是人类利用土地的最根本的原因,社会效益则是整体和全局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可以说是久远的经济效益[1]。提高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就是要协调好土地利用的三效益,相关学者也对土地利用效益的耦合关系进行了研究。许媛等[2]通过构建耦合度模型,探讨了西安市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之间的关系;梁红梅等[3]通过建立动态耦合模型,对宁波市和深圳市的土地利用的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协调发展进行了研究。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农业逐渐成为研究的重点,相关学者对农用地的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耦合性进行了研究。杜娜等[4]采用耦合度关联度和系统耦合度模型分析了纸坊沟流域农用地生态经济系统耦合关系及耦合态势;王继军等[5]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对陕北黄土丘陵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耦合关系进行了研究;刘新平等[6]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及生态和农业经济协调发展的耦合系统评判指标体系,研究了新疆干旱区生态与经济系统的耦合度。可以看出,相关研究主要是针对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耦合关系进行研究,但是对农业用地利用效益的耦合关系研究较少,对喀斯特地区的农业用地利用效益的耦合关系研究也较少。喀斯特地区由于受其地形地貌的影响,农业生产条件与其他地区相比较差,农用地的利用效益也会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其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的耦合关系如何,是本研究的重点。本研究以遵义市为例,通过构建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对其农用地利用的效益进行了评价,然后运用耦合度模型,从时间和空间上对其农用地利用的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的耦合关系进行了研究,以期为促进遵义市农用地利用协调可持续发展,提高农用地利用综合效益提供理论依据与借鉴。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2004-2012年遵义市农业经济数据均来源于历年《贵州省统计年鉴》、《遵义市统计年鉴》,土地利用数据来源于遵义市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农用地包括耕地、林地、园地、牧草地及其他农用地。

1.2 研究区概况

遵义市位于贵州省北部,是贵州省第二大城市、新兴工业城市和重要农产品生产基地,黔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理位置在北纬27°80′—29°13′、东经105°36′—108°13′之间。市域东西绵延254.00 km,南北相距230.50 km,海拔高度在1 000~1 500 m。遵义市属于中亚热带高原湿润季风区,四季分明,雨热同季,无霜期长。全市国土面积307.67万hm2,其中山间平坝面积占7.40%,丘陵占30.70%,山地占61.90%,农用地面积2 73.11万hm2,占土地总面积的88.77%。遵义市下辖2区、8县、2个民族自治县和新蒲新区管委会以及2个代管市。2012年末,全市共有164个镇、55个乡、8个民族乡、17个街道办事处,年末常住人口611.70万人。2012年全市生产总值1 361.93亿元,其中第一产业产值181.24亿元,占全市总产值的13.31%。

1.3 研究方法

1.3.1 熵权法 本研究采用熵权法计算评价指标的权重,熵权法是在综合考虑各因素提供信息量的基础上计算一个综合指标的数学方法[7]。熵权法是一种客观赋权法,是根据各因素提供给决策者的信息量的大小来确定指标权重的,其思路是强化数值差别较大和弱化数值差别不大的指标对综合评价值的贡献,从而能够全面反映指标值所包含的信息。具体分析方法和步骤如下:

步骤一:将原始数据采用极值法进行标准化处理,计算公式如下:

正向指标:rij=■, (1)

负向指标:rij=■, (2)

步骤二:计算熵值,计算公式如下:

Hi=-k■fijlnfij (3)

式(3)中,fij=■,k=■,Hi为第i项指标的熵值,k为玻尔兹曼常量,n为评价年份数或区域个数。

步骤三:计算熵权,计算公式如下:

wi=■ (4)

式(4)中,wi是第i项指标的权重值,且0≤wi≤1,■wi=1,m为评价指标个数。

1.3.2 耦合度模型 农业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具有耦合关系,耦合关系越协调,耦合度越高。农业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的评价函数分别为:

F(x)=■xiai (5)

G(y)=■yibi (6)

式(5)、式(6)中,xi、yi分别为社会生态效益评价指标、生态环境效益评价指标,ai、bi为各指标的权重。

农业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效益耦合度模型是基于二者之间的离差大小而构建[8],其计算公式如下:

C=■■ (7)

式(7)中,k为调节系数,一般2≤k≤5,取k=2。

1.3.3 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依据农用地效益的内涵,按照科学性、典型性、全面性、可比性等原则,并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取性和可靠性,结合遵义市区域综合实际情况,借鉴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9-12],从农用地利用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两大方面共选取24个指标构建农用地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表1)。

指标体系中,农业劳动生产率是指单位农业从业人员带来的农业产值;粮食安全系数X6是指人均粮食与联合国规定的温饱型年人均基本粮食的比值,其中,联合国粮农组织规定的温饱型年人均基本粮食为400.00 kg;农业供养能力X11是指单位人口种植业产值;农业技术效率X14是指单位农业机械总动力所能产生的农业产值;土地农业利用率X23是指农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农用地利用多样化指数X24是参考王鹏等[13]的研究成果,其计算公式为:G=1-■xi2/[■xi2]2,式中,G为农用地多样化指数,n为农用地利用类型数,xi为第i类土地利用类型面积。

2 结果与分析

2.1 遵义市农用地利用效益分析

2.1.1 农用地利用社会经济效益分析 从时间变化来看,2004-2012年,遵义市农用地利用的社会经济效益在波动中总体呈上升趋势(表2、图1)。2006年农用地社会经济效益为0.13,在历年中最低,主要是因为农作物产量减产以及耕地面积减少。2006年遵义市遭遇多年不遇的干旱天气,造成秋季主要农作物产量减产,全年粮食产量272.98万t,比2005年减产48.67万t,下降15.10%,农业产值增加值与2005年相比下降3.50%。2006年全年耕地面积减少7 626.00 hm2,其中国家基建占地657.00 hm2,其他基建占地400.00 hm2,退耕还林还草占地2 579.00 hm2,耕地改为园地3 990.00 hm2。2012年农用地社会经济效益最高,达到0.78,主要是因为农业产值增加和农民人均纯收入提高。2012年遵义市全年粮食产量276.22万t,比2011年增长21.60%,农业产值增加值181.24亿元,比2011年增长8.90%。同时,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 061.00元,为历年最高。从空间变化来看,2012年习水县和仁怀市农用地社会经济效益最低,均为0.31(表3、图2),主要是因为两县(市)各项指标值都较低,直接影响其社会经济效益。2012年红花岗区农用地社会经济效益最高,达0.59,主要是因为其农业产出效率较高。2012年,红花岗区农业劳动生产率、单位面积粮食产量、单位面积农用地产值及地均农业增加值在各个地区中都是最高的。

2.1.2 农用地利用生态环境效益分析 从时间变化上看,2004-2012年,遵义市生态环境效益在波动中总体呈稳定状态(表2、图1)。2008年农用地生态环境效益为0.24,为历年中最低,主要是因为农用地面积较低,尤其是林地面积较低。2008年遵义市农用地面积272.00万hm2,林地面积140.86万hm2,在历年中均为最低。2010年和2011年,农用地生态环境达到最高值0.60,主要是因为林地面积较高。2011年和2012年遵义市林地面积分别为163.74万hm2和163.56万hm2,在历年中最高。从空间变化上看,2012年红花岗区农用地生态环境效益为0.19,为所有地区中的最低值(表3、图2),主要是因为林地覆盖率、人均林地面积和土地农业利用率较低,单位面积能耗、单位面积农药使用量较高。赤水市生态经济效益为0.87,为各地区最高值,主要是因为赤水市林地覆盖率、人均林地面积和土地农业利用率较高,以及单位农用地的化肥、农药和塑料薄膜使用量较少。

2.2 遵义市农用地利用效益耦合关系分析

2.2.1 农用地利用效益耦合关系时间差异分析 2004-2012年,遵义市农用地利用效益的耦合度差异比较大,耦合度最高的达到1.00,最低的仅为0.46,整个变化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图1)。第一个阶段是2004-2006年,期间农用地利用的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均不断下降,分别从2004年的0.38、0.54下降到2006年的0.13、0.36。农用地利用效益耦合度不断下降,从2004年的0.92下降到2006年的0.46。由表2可以看出,2004年农用地利用的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均为这一阶段最高,并且二者相差较少,所以耦合度较高,说明了2004年二者之间的关系协调。而2006年农用地利用的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均为本阶段最低,且二者相差0.23,所以耦合度较低,说明了2006年二者之间的关系不相协调。

第二个阶段是2007-2012年,期间农用地利用的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在波动中总体呈上升趋势。在这一阶段中,农用地利用效益的耦合度均较高,且在不断变化,但变化幅度较小。2009年和2011年的农用地利用效益耦合度均为1,达到最高,主要是因为农用地利用的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均达到较高值,且二者差异较小,仅相差0.01,说明二者之间达到了协调发展。2012年的耦合度为此阶段最低,虽然农用地利用的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值均较高,并且社会经济效益为所有年份中最高,但是二者差异较大,相差0.24,说明了农用地利用注重社会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生态环境效益。

2.2.2 农用地利用效益耦合关系空间差异分析 由图2、图3可以看出,2012年遵义市各县(市、区)的农用地利用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耦合度差异比较大,耦合度最高的达到1.00,而最低的只有0.56,耦合度空间大致分布呈同心圆形,随着与区域中心城市距离增大,耦合度逐渐减低。红花岗区虽然位于区域中心,其农用地利用社会经济效益在各个县(区、市)是最高的,但生态环境效益却是最低的,所以其农用地利用效益耦合度最低,仅为0.56,说明其农用地利用不够协调,今后需要注重农业生态环境效益的提高。耦合度较高的有汇川区、绥阳县、正安县、湄潭县、遵义县、余庆县、仁怀市、凤冈县、桐梓县,耦合度均在0.90以上。汇川区是遵义市市政府所在地,具有地理位置优势,农用地利用的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协调发展,耦合度较高。绥阳县、正安县、湄潭县、遵义县、余庆县、仁怀市、凤冈县、桐梓县等县农业发展基础比较好,农业生产水平高,农产品加工业较为发达,主要粮油作物、特色农产品规模化、商品化程度较高。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以下简称道真县)、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以下简称务川县)、习水县、赤水市的农用地利用效益耦合度处于中等水平,介于0.70~0.90之间,这些地区共同的特点就是农用地利用的生态环境效益较高,均超过其农用地利用的社会经济效益。这4个县(市)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较好,但是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不突出,农业产出不高,社会经济效益较低,导致农用地利用效益耦合度不高。

3 结论与建议

通过构建农用地利用效益评价体系,运用熵权法计算各指标权重,然后建立耦合度模型,分析了2004-2012年遵义市农用地利用效益的耦合关系变化,并对遵义市各县(市、区)2012年农用地利用效益耦合度的空间分布进行了探析。研究发现,2004-2012年遵义市农用地利用社会经济效益在波动中总体呈上升趋势,生态环境效益也发生了变化,但总体呈稳定态势;农用地利用效益耦合度总体呈上升趋势,变化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2004-2006)耦合度不断减小,变化幅度较大,后一阶段(2007-2012)耦合度变化幅度较小,总体呈下降趋势。通过观察2012年遵义市各县(市、区)农用地利用效益的耦合度分布情况,可以看出遵义市农用地利用效益耦合度总体水平较高,耦合度分布大致呈同心圆形,随着与区域中心距离不断增大,耦合度不断下降;农用地利用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差异越小,说明农用地利用越协调,耦合度越高。基于上述研究,为遵义市农用地利用提出几点建议。

1)严格保护耕地,不断提高耕地的数量与质量。建立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在保护耕地数量的前提下,重视耕地质量建设,不断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和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积极改善耕地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强土地整治,统筹安排,加快中低产田特别是低产田改造,实施沃土工程,完善渠、路、桥、涵、闸等相关配套措施,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连片标准良田建设。充分利用农地分等定级和产能核算等方法,形成以保护耕地生产能力为主的耕地保护测评体系,进一步发挥耕地保护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的作用。同时还要严格控制农地非农化的进程,对建设占用耕地要进行严格审查。

2)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抗灾减灾能力。结合遵义市农业区划布局,积极推进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建设,排灌泵站配套建设及水源工程建设,分期分批治理病险水库,有计划地完善水利灌溉配套设施。遵义市属于喀斯特岩溶山区,降雨大部分以径流方式流失,通过新建小山塘、小水池、小水窖,开展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提高输水调配能力。

3)大力发展农业优势产业,推进特色农产品规模化、商品化。搞好农业空间布局规划,优化农业生产空间布局和品种结构,确定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重点。对于优势产业特色产业要加强引导,注重农产品的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的产出效益。加强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加快培植一批辐射面广、对农业推动力强的龙头企业。积极研究市场,不断开拓市场,狠抓标准化生产,通过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农产品科技含量来培育品牌、打响品牌,发挥品牌效应。

4)不断加强支农惠农力度,提高农民收入。一要不断优化完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加强对粮食生产的支持力度,鼓励农民扩大粮食生产规模,不断增加农业投入,完善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制度,保证支农资金做到专款专用,用到实处;二要大力推广农业新技术,增加农业科技投入,建立农业科技网络,稳定县、乡(镇)两级农业科技推广队伍,不断派遣农业技术员驻村指导农业生产,加强农机化建设,推广实用新型农机具。

5)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优化农业生产环境。一要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石漠化综合治理等生态修复工程,巩固和发展林业项目和造林补贴项目,不断提高林地覆盖率;二要加强对有机、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和无公害农产品及其农业产业基地的建设,提高畜禽养殖粪便的资源化利用率,调整肥料施用结构,大幅减少化肥用量,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三要控制开发强度,优化开发方式,发展循环农业和生态农业,循环利用秸秆和畜禽粪便等生物资源,促进农业资源永续利用。

参考文献:

[1] 臧俊梅,王万茂,朱亚夫,等.我国农地利用经济效益的东、中、西部差异比较分析[J].农村经济,2006(1):39-42.

[2] 许 媛,南 灵.土地利用效益的耦合关系的研究——以西安为例[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84-87.

[3] 梁红梅,刘卫东,刘会平,等.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的耦合关系——以深圳市和宁波市为例[J].中国土地科学,2008,22(2):42-48.

[4] 杜 娜,王继军,杨 冰.纸坊沟流域农用地生态经济系统耦合关系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11,18(2):48-52.

[5] 王继军,李 慧,苏 鑫,等.基于农户层次的陕北黄土丘陵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耦合关系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10,25(11):1887-1895.

[6] 刘新平,孟 梅.新疆农业生态经济协调发展耦合关系分析[J].新疆农业科学,2010,47(5):1002-1008.

[7] 贾艳红,赵 军,南忠仁,等.基于熵权法的草原生态安全评价——以甘肃牧区为例[J].生态学杂志,2006,25(8):1004-1005.

[8] 唐 婷,李 超,张 雷,等.江苏省区域农业生态经济的时空变异分析[J].生态学报,2014,34(14):4025-4036.

[9] 刘媛媛,胡月明,杨永忠,等.基于LESA的佛山市农用地经济效益评价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3,(7):193-196.

[10] 李占军,刁承泰.西南丘陵地区县域农用地经济效益评价研究——以重庆江津区为例[J].水土保持研究,2008,15(4):105-109.

[11] 田克明,王国强.我国农用地生态安全评价及其方法探讨[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24(4):79-82.

第6篇

【关键词】建筑节能;节能经济;社会效益;消耗

前言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迅猛发展,能源资源供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己越加突出和尖锐。全面推进建筑节能工作,加快建筑企业节能观念的转变,有利于减少建筑耗能,节约能源;有利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轻大气污染,改善环境质量;有利于传统建筑业的改造和提升,转变城乡建设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切实做好建筑节能工作,是当代建筑设计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建筑节能经济

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建筑行业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但随其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建筑能耗的大幅度增加。也带来了资源的浪费。对此国家一直提倡低碳建筑、节能建筑的概念。建筑节能经济也备受关注。

因为建设成本的增加,让很多人对其市场前景心存疑虑。以广州省为例,广州市政府已批准下发《广州市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管理规定》,规定海珠生态城、国际金融城等城市发展新区的新建房屋建筑项目如不符合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将不颁发施工许可证。

根据这一规定,广州四类项目应当按照绿色建筑标准进行立项、土地出让、规划、建设和管理:一是全部或者部分使用财政资金,或者国有资金占主导的新建、改建、扩建房屋建筑项目(含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二是旧城改造项目;三是海珠生态城、国际金融城、中新广州知识城、白云新城、天河中央商务区、天河智慧城、白鹅潭商务区、南站商务区、琶洲片区、增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南沙新区、空港经济区、广州国际生物岛、大学城南区等城市发展新区的新建房屋建筑项目;四是2014年起,广州范围内新建、改建、扩建的单体面积超过2万平方米的机场、车站、宾馆、饭店、商场、写字楼等大型公共建筑。

二、社会效益分析

(一)不同的专业人士所给予社会效益不同的定义:

1社会效益是指项目实施后为社会所作的贡献,也称外部间接经济效益。任何柔层通常是指地面较其上部楼层软弱的那些建筑。

2、社会效益是指企业经济活动给社会带来的收入,而社会成本则是其带来的消耗,两者之差就是社会收益,即企业所提供的社会贡献净额。

(二)社会效益评估的特点:

1、外部效益的多角度和定量分析难度大

项目社会评估所涉及的间接效益和外部效益通常较多,例如产品质量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人民物质、文化水平和教育水平的提高,自然环境与生态环境的改善、社会稳定与国防安全等等。

2、多目标性与行业特征明显

项目社会评估要涉及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发展目标,因此具有多目标分析的特点。由于各行业务类不同性质的投资项目社会效益的多样性,而且各行业项目的特点不同,反映社会效益指标的差异也很大。因此,社会评估指标的行业特征较强,一般各行业能通用的指标较少,而专业性的指标较多;定性分析所涉及的范围和指标差别也很大。因此,各行业项目的社会评估指标设置要

3、注重宏观性和长远性

项目社会评估是对投资项目社会效益的全面分析评估,它不仅包括涉及社会的经济效益,与经济活动有关的宏观社会效益、环境生态效益等,还包括更广泛的属于纯粹社会效果的非经济社会效益。而且有些社会发展目标所体现的社会效益与影响具有相当的长远性,例如项目对居民健康、寿命的影响,对生态与自然环境的影响,对居民文化生活、人口素质的影响等。

(三)评估的作用:

项目社会效益评估可以促进在投资决策中全面衡量项目的财务,经济和社会效益,减轻项目对社会的不利影响,防止社会风险,促使项目与社会相互适应和协调发展,达到项目的持续发展和充分发挥投资效益,提高项目成功率,增进国民经济整体效益和社会发展目标与社会政策的顺利实现。

三、两者的关系:

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建筑业的深入,绿色建筑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当前市场经济的背景下,经济因素是影响绿色建筑推广的关键所在,一般建筑开发商只看到绿色建筑所带来成本增加的一面,而绿色建筑巨大的生态环境效益被忽略了。因此,对绿色建筑进行技术经济和费用效益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节能收益是指建筑由于采用节能措施而带来的能耗收益、运行维护收益和舒适性收益的总和。其中能耗收益为最直观的收益。

建筑节能技术在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带来广泛的社会效益,影响着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水平和质量。建筑节能是贯彻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大部署。建筑节能节约了大量社会能源和社会资金。以北京为例,截止2001年全市建成符合节能50%标准的住宅达3600万平方米。这部分住宅每年就可以节约采暖耗能40万t标煤,从而节省大量能源和资金,建筑节能是缓解当前电力紧张的有效手段,将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建筑经济节能对社会效益的意义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反映出来。

1.建筑企业节能的意义 企业实施节能改进,不仅可以降低能耗成本,而且有助于缓解政府能源供应和建设压力,对减少废气污染保护环境也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2.建筑节能是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减轻环境污染,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

3.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当前居住建筑节能效果较差,总能耗占社会总能耗的30%,容易导致用电高峰(夏季拉闸限电)

4、节约社会资源,提高生活水平

5、拉动建筑节能相关产业的发展:保温隔热性能、门窗的热工和气密性、采暖空调系统等相关技术和产业的进步。

建筑节能的发展在国内越来越多地引起人们的关注,但是人们对绿色建筑的了解受开发商广告轰击下错位的概念,使得消费者不能真正理解绿色建筑,而简单认为绿色建筑等于豪宅。开发商则认为绿色建筑就是增加投资,并不产生的收益,或者仅为迎合消费者的“绿色”消费理念而打出“绿色”广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绿色建筑首先也是一种商品,它从生产到消费背后需要多个群体共同支撑,这些群体同时构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作为这一产业链条的不同环节,政府、地产开发机构、研究机构、设计机构、建设机构、产品供货商、行业协会、消费者、金融机构乃至媒体,都在绿色建筑的发展历程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成为绿色建筑发展的不同推动力量和影响因素。绿色建筑推广仅靠政府一些强制政策和社会道德力量是不够的。要充分做到建筑节能经济与社会效益的结合必须从我们每个人做起。最终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四、总结:

要想取得更大的社会效益,就必须做好各种经济节能工作。尤其是建筑业的节能经济,占很大比重。建筑项目建设如果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是国家、省、市重点支持的发展领域;该项目有利于传统材料领域高新技术的产业化,增加传统材料的技术附加值,提高其国际竞争力;有利于带动全省农林业的快速发展,节省资源,对促进人员就业、社会稳定和保护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样就回去的很大社会效益。我们要努力做到建筑经济节能与社会效益的有效结合。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 高速公路 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

一、前言

根据我国《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规定,高速公路指的是“能适应年平均昼夜小客车交通量为25000辆以上、专供汽车分道高速行驶、并全部控制出入的公路”。高速公路属于高等级公路,其建设情况反映了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交通发达程度乃至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世界各国对于高速公路并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但是达成了这样的共识:指有4车道以上、两向分隔行驶、完全控制出入口、全部采用立体交叉的公路。此外,有不少国家对部分控制出入口、非全部采用立体交叉的直达干线也称为高速公路。

二、提高高速公路经济及社会效益的措施

1、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增强其运营效率

高速公路营运管理工作是一个新型的行业,在这个行业里,一方面要设置健全的组织和管理机构,另一方面,还要根据其不同特征性,制定与之相匹配的规范而科学的规章制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高速公路组织机构的科学性、严密性和权威性。作为高速公路的运营管理。如果可以在制度上创新,那么则可以使得运营组织的管理充满活力,并且保证工作可以按照规范顺利进行,以此来保证高速公路的社会化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2、深化服务质量,展示“窗口”风采

要树立起高速公路的优质服务形象,就需要从以下的几个方面人手:第一,定期开展道德培训和业务培训的课程,要求从业人员在道德培训中树立起“为人民服务”的主人公意识;第二,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适时适当的开展有关“文明工程”的活动;第三,按照高速公路服务总则要求,制定符合各部门的细节化要求以及标准化措施。作为基层而言,其收费站接触最多的就是群众,因而要积极的创建文明窗口,使群众满意其服务,作为“文明窗口”的管理人员则要严格要求,从基本的仪貌到语态都要进行认真的培训,并定期对其工作进行考核,使他们即使面对乘车人员的咨询也能做到微笑服务,使得接受服务的大众可以感觉到温暖。只有将这些细节要求渗透到每一步的工作中,才可以使工作人员从观念到实践都完全有一种“为人民服务”的热情,从而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筹。

3、坚持以人为本,引入竞争机制

对于现代化高速公路的管理应该以现代管理原则为要求和依托,建立起良好的服务文化,以此激励工作人员在工作中的积极性,而这一切的基础则是“以人为本”。因为只有在这样的理念树立下,才可以使高速公路的管理工作实现效率与经济之间的和谐发展。

作为高速公路的管理,可以像企业一样引入竞争机制,建立起规范化的、竞争上岗的方式对员工定期或者不定期地进行业务的综合考评,使得在工作岗位上的每一个工作人员都可以真正地发挥自己的才能,真正的人尽其才,使他们的潜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得到有效的发挥,这样的管理方式可以有效地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使其具有效率和活力。

4、精简机构,降低运营成本

在我国,高速公路的投资主体是多元化的,这样的多元化投资可以有效地实现项目在建立过程中的融资,可以规避企业应该承担的风险。但是这种融资方式也会导致在对高速公路的管理中须发一定的统一性,使得效率低下,并且在某些时候,还会造成人才浪费。作为相关地段的高速公路管理者,首先就是应该根据本地区的情况合理布局各个部门,并制定相关的政策规定,使得工作人员可以充分的明白自己的职责所在。对一些临时性增添的岗位,部门领导也可以使用兼职人员,这样一方面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工作任务的目标,另一方面,又可以合理有效地利用人力资源,从而降低高速公路营运成本,有效地提高高速公路的经济效益。在高速公路管理的众多项目中,以下的几种如设备养护、道路养护以及绿化等等这些比较复杂的,而且人力要求较多的,专业性的工作,可以不再本部门内部设置一些专业人员,而是采用工程招标的形式进行。这样既可以节省人员,避免人员上的浪费,从而降低营运成本;又可以有效地提高设备的使用率,有效的使企业实现增值。

5、提高高速公路的通行效率

随着高速公路的不断发展,其设备以及技术也在不断的更新中。从目前来看,日本包括欧洲以及美国等,他们都逐渐地实现了智能化交通。在我国,很多的城市也正在积极地向智能化交通的方向靠近。

智能化交通指的是在较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的条件下,将先进的信息技术、数据通信传输技术、电子传感技术、电子控制技术以及计算机处理技术和系统综合技术有效的集成并应用于整个运输系统,以解决交通安全性、运输效率、能源和环境问题,从而建立起大范围内发挥作用、适时、准确、高效的综合运输和管理系统。智能化交通的实施可以有效地减少工作人员,当客户从收费站经过的时候,可以通过智能化系统完成收费、检测以及放行等一切的步骤。这样可以减少工作人员的数量,也可以避免人为操作出现的可能性失误。

作为我国的高速公路管理部门,可以和高校以及科研单位建立起一种合作的关系,积极的开发系统软件,这样可以促进我国高速公路实现智能化,有效的提高高速公路的运营效率。因为智能化的运用,首先可以在过收费站的时候,实现不停车收费,这样就可以缩短每辆车过收费站的时间,从而在单位时间内可以放行更多的车辆。这是高速公路提高通行率的首要条件。

第8篇

【关键词】高速公路;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管理;策略

目前,我国的高速公路建设已经呈现出了相当大的规模。同时,也正是不断扩大的高速公路发展规模,使得我国的国民经济获得了快速地发展。而高速公路的不断建设,不但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有力的动力,还为社会创造了更多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促使交通运输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

一、科学界定高速公路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

1.高速公路的经济效益相关分析

随着我国高速公路建设的迅速发展,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集装箱运输、高客运输以及绿通产品运输的不断发展,在促使其运输效率不断提高的基础上,还将公路运输的结构进一步优化和完善,使得公路运输的速度以及效益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提升。而在建设高速公路的过程中,由于所消耗的钢铁以及水泥等材料比较多,加上服务区以及收费站的建设,使得建造业也获得了一定程度上的发展,有效地推动了当地经济的不断增长。除此之外,由于高速公路会将快车道与慢车道加以划分,并且将各种互通立交加以设置,相比于混合行驶局面来说,高速公路行驶能够将油耗量大大降低。同时,还能有效地减少汽车的损耗程度,使得汽车行驶的时间大幅度地缩短,有效提高汽车行驶的舒适度。

2.高速公路的社会效益相关分析

首先,通过建设高速公路,不但能快速封闭连接一个城市与另外一个城市,使得城市之间的经济往来日益密切,同时,还能带动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其次,正是通过高速公路,不同城市之间的特色商品就能实现相互流通,从而有效地促进商品销量,很大程度上刺激消费水平。再次,正是因为高速公路的建设,不但使得交通运输变得更加便捷,同时,还能从很大程度上促进旅游业的不断发展,通过旅游来有效促进消费。最后,对于高速公路沿线地区来说,也会享受到高速公路所带来的便利,将城市间的距离逐渐缩小,同时,人民的幸福指数也会大大提高。

二、如何有效地提高高速公路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

1.逐步健全和完善管理体系,有效提高运营效率

高速公路建设作为一个新型的行业,不但需要将相应的管理组织以及机构逐步建立健全,同时,还要从高速公路存在的不同特点出发,将更加科学、更加规范的管理制度及时制定出来。只有做到这些,高速公路的管理工作才嫩更加有效、更加科学地展开。在实际的高速公路运营管理工作中,如果能够及时有效地创新管理体制,就能将运营管理的活力很大程度上增加,同时,在对相关工作规范加以严格遵循地基础上,对其加以有效地改革与创新,从而促使我国的高速公路建设实现更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2.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充分展示“窗口”风采

由于高速公路属于一个新型的服务性行业,所以,需要为全社会人们的出行尽可能地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所以,对于高速公路的管理部门来说,应该将优质服务的完美形象逐步加以建立,第一,要对全体工作人员定期进行相应的道德与业务培训活动,使得全体工作人员能够树立良好的道德意识;第二,要从每个地区高速公路的实际运营情况出发,将更加适合开展“文明工程”相关活动的时机选择出来。第三,要严格按照高速公路服务总则的相关要求与标准,将与各个部门实际需要相吻合的解决方案及时制定出来。定期考核工作人员的基本礼仪以及语态,使得全程微笑服务的目标更好地实现。因此,只有在每一个细节中合理融入这些要求,才能将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有效地提高,从而实现高速公路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

3.实施开源节流,有效降低成本

对于高速公路管理单位机构来说,由于存在着不断膨胀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员工的工资以及单位的运营成本,使得高速公路的经济效益逐渐降低。所以,在管理高速公路的运营情况时,应该对人力资源合理配置,从而能够实现人尽其才、各尽其职。首先,要将管理机构进一步精简,这样一来,就能更加统一地实行相关政策,不但能够将工作效率大大提高,同时,还能有效地避免人员过多而引起的推诿责任的情况;其次,要高度重视培养和引进专业人才,从而将一些不必要的开支最大化地降低,最终将高速公路运营的效率大大提高;最后,大力提倡节能减排,使用技能环保型的办公设备,使得办公成本有效地节约。

4.有效拓展高速公路的产业链条,大幅度提高产业的附加值

对于高速公路的运营模式来说,并不是单一的,所以,在管理高速公路运营情况的时候,应该将其最大的价值开发出来,从而充分发挥其产业价值。第一,对于高速公路的管理部门来说,应该将服务设施以及绿化工作落实到位;第二,要大力扩展和开发高速公路沿线的经济优势,使得沿线地区的经济有所发展;第三,要有效开展高速公路沿线的经济活动,有效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与经济水平,大力推进我国高速公路的不断发展。

三、结束语

总之,要想将高速公路的通行质量不断提高,就要不断提升其服务水平,并且保证其工作效率的有效实现,从而更大程度上促进我国高速公路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共同实现与提高。

参考文献:

[1]李秀珍.提高高速公路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对策[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12:251-252.

第9篇

关键词:社会经济效益;城市轨道交通

在中国,有34个城市人口超过100万人,其中8个城市人口超过300万人。进入90年代以来,交通需求增长的速度明显高于道路设施增长的速度,中心区经济的高速发展、土地的高强度开发和中心区道路的改造困难使得中心城市的交通问题日益突出。地面交通方式的相对饱和使轨道交通逐渐成为城市发展的焦点。国家计委资料显示,除北京、上海、广州外,目前重庆、青岛、沈阳、武汉、长春等多个城市也在筹建不同形式的轨道交通系统,拟建的轨道交通线路超过20条。“十五”计划期间,我国城市交通投资将达8000亿元人民币,其中至少有2000亿元用于地铁建设。这表明,我国的一些大城市正在兴起一股兴建轨道交通的热潮。

事实上,城市轨道交通除了起到缓解城市交通压力、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作用,还会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的社会经济效益按照其是否可采用货币衡量的原则,可以分为有形效益和无形效益。按是否与项目主要目标相关的原则可分为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按受惠的群体又可以分为民众效益、企业效益、地方效益、环境效益等。

1 社会经济效益分类

1 .1 民众效益

1 .1 .1 节约时间。从乘客的角度来看,轨道交通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准时性和高效性,选择轨道交通系统使乘客的旅行时间大大缩短。

1 .1 .2 减少交通事故、增强安全性。轨道交通系统具有专用的运行线路,其本身事故比地面交通事故要少的多。而且由于轨道交通对地面公交客运量的分流,缓解了地面道路交通的拥塞程度,从而间接减少了地面机动车辆发生交通事故的频率。这不但减少了交通事故损失,提高了乘客本身的安全性保障, 而且为社会和家庭的幸福创造有利条件、增加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所形成的巨大社会效益。

1. 1. 3 提高劳动生产率。由于在途时间短,乘车疲劳度下降,轨道交通舒适度可使乘客的劳动生产率提高。根据前苏联“固定基金、基本建设投资和新技术经济效果研究会”与苏联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的研究表明,运输疲劳使劳动生产率降低的数值:轨道交通为l.4%,公交车为7%。乘客选择轨道交通系统就意味着选择了舒适的交通工具。

1 .1 .4 扩大就业。城市轨道交通项目本身和相关行业的发展,将为社会剩余劳动力提供大量的就业渠道。

1 .2 企业效益

1 .2. 1 提供需求。建设城市轨道交通系统需要投入巨额资金,这不仅产生对土木建筑、机械、电子等产业的直接需求,而且会促进与轨道交通系统有关的材料、仪表等行业的发展。而与这些技术、材料、仪表相关的行业更是多种多样的。一个轨道交通项目的启动将为相关的各企业带来巨大的推动力量。

1 .2 .2 提供商机。沿线企业可以利用轨道交通体系效益的外溢性获得间接经济效益,如在轨道交通枢纽站地域建设大型商业服务机构,利用轨道交通的车站进行小型的商业开发等,都可以很好的利用客流提高购买力。

1 .2. 3 经验积累。轨道交通系统,尤其是新型轨道交通系统的建设总是伴随着一系列的攻关和科研过程。在此契机下,集中国内相关行业的优秀企业和科研单位,通过国家扶持、市场竞争的方式,研制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以及技术成果,并形成产业化。将使企业和科研单位积累宝贵的研发基础。

1 .3 地区效益

1. 3. 1 房地产升值。城市轨道交通体系的建成通车,改善了沿线的交通条件,提高了沿线居民和企业可达性,造成轨道交通沿线土地和房产的需求增加,从而使沿线的房地产增值。地税值也会相应提高。

1 .3. 2 节约用地。城市轨道交通在市内繁华区域基本采用地下或高架通过形式,对地面占用比较少。这对土地日益稀缺的城市来讲显得尤为重要。城市土地不断增值的规律,使城市轨道交通的此项节约效益从长期来看是一笔十分可观的收益。

1 .3. 3 促进区域建设。一个成熟化的大都市,往往在已有的中心区发展潜力有限,需要不断的扩充其影响范围,形成多个卫星城,而轨道交通系统的途径的区域往往会迅速升值,成为新的城市中心。从而对整个区域的发展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以建成的日本东京地铁12号线为例:

12号线环线部1990年开通后,沿线建设住宅楼、商业楼等,车站附近将呈现新的繁荣。预计环线部开通30年后,沿线将增加居住人口约38,000人,从业人员111,000人。新宿、上野、浅草、锦系町、龟户、临海等各副都心地区之间的联系得到强化,进而刺激居民小区、小规模商业区的商业活动,对增加生产、增加收入、创造就业机会产生积极影响。对刺激地域经济及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有极大的效果。

进一步的预测表明:8000亿日元的投资(不包括土地购置费)在全国范围带来约2万1000亿日元(投资额的2.64倍)的经济拉动效果,在东京则带来与投资额同等的经济拉动效果。此外,这些经济拉动将在全国增加13.9万人的就业机会,创造出5200亿日元的收入。

转贴于 1 .4 环境保护

1. 4 .1 节约能源效益。轨道交通系统与公交系统相比,具有无污染、噪声振动小、节能、运量大、方便快捷、运输效率高等特点。无论是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来讲,还是从节约燃油的能源政策来讲,城市轨道交通作为常规“绿色交通”都具有公共汽车难以比拟的节能特性。新型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如磁悬浮系统以及直线电机轮轨系统在降低振动及噪声方面表现的尤为突出。

1 .4 .2 降低污染效益。直线电机轨道系统的建成具有不受交通堵塞的优势,因而可以促使原来的汽车用户转为乘坐该系统,随着汽车交通量的减少,可以降低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等大气污染,降低造成地球温室化的二氧化碳,从而为环境保护带来了一系列的间接效益。仍以日本东京地铁12号线为例:汽车交通量的减少会降低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氮氧化物和一氧化碳的排放量分别降低47.7t/a、118.4t/a。另外,造成地球温室化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将降低5566t-C/a。这相当于42万户家庭每天少看1小时的电视带来的效果。

1 .5 其他

轨道交通系统所形成的社会经济效益是十分广泛的,除了上述内容还包括:改善城市交通结构,增加城市活力;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优化城市居住环境,美化城市景观等等。这部分社会效益也是相当可观的。

2 几点建议

根据以上分析,对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提出如下建议:

2.1 利用轨道交通沿线可产生新城市中心的特点,做好城市区域规划,建设卫星城,引导城市健康发展。

2.2 加强对现有轨道交通模式的国产化步伐,加快企业的研发步伐,尽快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降低系统造价。

2 .3 根据城市特点,积极从国外引进先进、安全、有效的轨道交通模式。如广州引进的直线电机轮轨系统及重庆引进的跨坐式独轨系统等。

2. 4 加强人性化服务和指引,加强轨道交通网络建设,优化设计换乘路线,加强辅助设施建设。

3结语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能够将城市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有机的统一起来,是具有巨大国民社会经济效益的现代化城市交通工具。大运量、快速高效的轨道交通系统是城市交通方式的巨大变革,也是城市演进的物质基础。它支持沿线区域的高密度开发,并可以通过建立以轨道交通为导向的土地利用开发新模式(TOD)引导城市产业布局和空间结构优化,最终促进城市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为民众、企业、地区乃至国家带来更广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魏庆朝、孔永健.磁悬浮铁路系统与技术[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2] 陈世勋、陶小马.上海市轨道交通体系社会经济效益估算分析.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4.1.

[3] 胡方华.中国城市轨道交通的明天.建筑机械,2003,(2).

[4] 周立新.上海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融资与管理的改革.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3,(1).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