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8 17:24:0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高中生心理调适方法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高中生;负性情绪;转化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3)02-0016-03
一、负性情绪的相关概念
心理学将情绪定义为随着认知和意识过程产生的对外界事物的态度,是客观事物和主体需求之间关系的反应,是以个体的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包含情绪体验、情绪行为、情绪唤醒和对刺激物的认知等复杂成分[1]。个体每天都在不停地接受和处理各种事情。行为主义心理学将这类事件称为刺激源,认知心理学称之为应激事件。情绪心理学研究发现,每个人对刺激都有一个原始预期,如果刺激实际强度和我们的预期相符合,往往不会引起情绪的变化,如果刺激强度与我们预期不符合,则会产生一定的情绪变化。这种不符合主要有两种类型[2]。第一种类型,如果刺激行为符合并超出个体的预期会对个体产生正向影响,个体会产生积极的、正向的情绪;第二种类型,如果刺激行为低于个体预期或与预期相反,会对个体产生不良影响时,个体则会产生消极、不良的情绪。本文中我们将这种消极的,不良的情绪界定为“负性情绪”(negative affect,NA)。之所以界定为“负性情绪”,是因为会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产负面影响。这种负面影响会让我们在主观上体验到一系列令人厌恶的情绪体验,例如恐惧、内疚、愤怒与厌恶等。近几年来国内外心理学家对情绪的研究成果丰硕,一些心理学家认为负性情绪也会对我们产生一些积极影响,例如进化心理学研究发现,我们的祖先在面对威胁时,愤怒之后会产生反击行为,恐惧之后会产生逃跑行为,厌恶之后会产生驱逐行为等,负性情绪使人类在生命受到威胁的情境中获得生存[3]。然而尽管如此,在现代社会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大多数人主要是被其负面影响所困扰,在学生群体中,以高中生最为突出。本文所有阐述均是在其负面的影响基础上进行的。
高中阶段是人的个性逐渐定型的时期,虽然这时高中生已有了驾驭自己情绪的能力,但仍然经常会因学习、人际交往、生活等事件与预期不符合而产生负性情绪。本文将高中生负性情绪范畴界定为“在高中生群体中,因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刺激事件与高中生原先预期不符而产生的系列消极态度或不良情绪变化”。
二、高中生负性情绪的可能表现与成因分析
高中生处于青年时期或处于由少年向青年转型的时期,在生理和心理上仍存在诸多不稳定因素。王桂霞老师认为[4],情绪正常与异常的区分主要可以从情绪反应与其所产生的情境是否相符、情绪反应的强度和情绪持续的长久来分析,从这三方面把一个人的情绪同大多数人相比较,同时与他本人在类似情形下的习惯情绪表现相比较,如果是合乎常情的,那就是正常的,否则就是不正常的。根据王桂霞老师在《中学生不良情绪的自我调整》一文中对不良情绪的分类方法,笔者将高中生负性情绪分为两类:一类是过于强烈的负性情绪;另一类是持久的负性情绪。
(一)过于强烈的负性情绪表现
1.易愤怒。愤怒是人类最基本的的情绪之一,但易愤怒则表现为非常容易就发怒,遇到不如人意的事情时,听不进任何人的劝说,尤其在情绪激动的时候,不能自控,习惯于通过吵架、发脾气等方式解决问题,事后又表现出特别后悔。易愤怒是高中生最常表现的负性情绪。
2.易急躁。高中生易急躁主要表现为做事风风火火,鲁莽和冲动,只要兴致来了,在没有准备和计划的情况下也能立刻动手,而且急于看到成效,稍微遇到一点儿困难就表现出焦躁不安。在学习上大多表现表现为好高鹜远,一个计划实行一两天后就通过各种方法检验其成效,特别是经过努力后成绩进步不大,就耐不住性子,结果成绩还是上不去。形成一种越上不去越急、越急越上不去的恶性循环。
(二)持久性的负性情绪表现
1.易焦虑。高中生的焦虑主要是对考试的焦虑,表现为呼吸困难、呼吸加快、心慌、胸闷、恶心、呕吐、口干、面色苍白、出汗、手脚发凉、尿频尿急等身体症状;经常担心不好的事情发生,甚至出现恐惧心理;在对待考试上,则表现为过分重视考试结果,总想过去的失败经验,容易想到与考试无关的事情,考试来临时,有的学生则寻找各种理由逃避考试。
2.易沮丧。这样的个体经常会灰心丧气、长吁短叹,感叹社会不公,感慨自己生不逢时,对什么事都提不起兴趣,整天无精打采,严重的还封闭自己,责备自己,怨恨自己,自信心下降,疏于与外界沟通,不能正确面对现实,最后产生抑郁的情绪,有的学生会产生轻生的想法和行动。
3.易厌倦。高中生的易厌倦主要表现在对学习和原先感兴趣且一直进行的事物产生无所谓和厌烦的态度,严重的还会演化成对世界感到不满或厌烦,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劲儿,整天昏昏欲睡。
4.易忧愁。高中生的忧愁大多和学习、人际关系有关,易忧愁的学生过去有过失败经历,表现为感到自卑,对前景过度担忧,整日无精打采,闷闷不乐,经常发呆,上课走神,在思考问题的时候表现为不能正确地控制自己的思维过程。
5.易自责。高中生易自责主要表现为在对学业情况做出不当评价或对学业成绩不满时过分责怪自己,否定自己。长期处于自责中的学生可能会引发易消沉的表现,严重的也会有自残的行为。大多易自责的学生在问题进行归因时习惯于把成功的一面归于外因,认为是好运气使然,而对不良结果归于内因,认为完全是自己的责任。
高中生的这些负性情绪会给他们带来许多困扰,给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带来不良影响。因此,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情绪问题,调节好自己的情绪,努力培养积极情绪,使消极情绪向积极方面转化,是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三、高中生负性情绪的转化策略
(一)运用合理情绪疗法理念转化高中生负性情绪
埃利斯(Albert Ellis)在其情绪ABC理论中提到:诱发个体情绪的最直接的因素往往并非事件本身,而是个体自己的信念以及他对事件的评价和解释。即对于诱发事件A(activating event),通过当事者对该事件的评价与解释,以及对该事件所形成的信念B(belief)这个桥梁,最终才决定产生什么样的情绪与行为后果C(consequence),在A、B和C这三种关系中,A对C只起间接作用,而B对C则起直接作用,即个体的负性情绪困扰的后果C并非由事件A造成,而是由个体对A的认知、解释B造成的。所以,B对于个人的思想行为方法起决定作用。在高中生负性情绪转化过程中,我们发现高中生所产生的某些负性情绪体验并不完全取决于他们所面临的一些事件,而是他们对这些事件的不当误评价和错误认知。在引导高中生调整负性情绪时,我们需要引导他们对引起负性情绪的事件进行科学、合理的认识,引导其变换思考问题的角度、多方面分析事件,从而形成更合理的认知,产生积极的情绪。
(二)积极心理课堂培养高中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心理学研究表明[5],培养积极的情绪与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密不可分,意志坚强的人,其耐挫折力强,情绪积极。当前国内相当多的高中已经开设心理课,心理课也成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不过遗憾的是大部分高中心理课仍停留在普及、问题矫治和预防层面。近些年来,随着积极心理学研究热潮的掀起,积极心理学研究成果已经开始成功运用于中学心理课堂。因此,在倡导高中积极心理课堂的同时,要重视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我们需要将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纳入积极心理课堂计划,有条件的、课时充足的学校可以将其单独列为一个版块,促进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发展。
高中生良好的意志品质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立志教育,俗话说“有志者事竟成”,高中生不仅仅要立志,更重要的是树立合理、清晰明确的志向,而不是简单的以祖国现代化和社会进步与发展为志。因此,高中心理教师或班主任在课堂上要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自己有可能达到的清晰志向。二是践行小步子原理,主要是从小事做起。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可以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逐步培养自己坚强的意志。其中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要求学生从那些自己最容易忽略和暴露自己意志弱点的小事做起。三是行为约束,引导学生自觉严格守纪,锻炼意志。可以引导学生在学校纪律和班级纪律的基础上制定详细的“个人纪律”和相应的监督检查措施,自行制定的纪律一般比较容易遵守,通过遵守纪律而锻炼意志。四是兴趣转移法。高中生意志力不强大多表现在文化知识的学习上,反过来我们也可以通过培养坚持学习的毅力来培养学生的意志。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根据学生的个人爱好培养其他兴趣,然后再将爱好转移到学习中来,形成良性循环。
(三)建立完善学校心理辅导机构提供负性情绪的释放途径
心理学研究表明,不良情绪及时有效的宣泄有利于减少负性情绪。而不良情绪宣泄的途径有很多,例如呐喊、音乐放松等。高中心理辅导机构可以提供如下服务:一是积极开展个体咨询,笔者多年实践发现,许多前来咨询的学生,一通激动讲述完自己的事情后,便是一句“老师,讲给你听后,我心里舒服多了”,有时虽然我们表面上没有给学生提供一些消除负性情绪的方法,但对引发负性情绪的事件的重新阐述本身就是一种宣泄;二是提供宣泄设施,当前心理学研究成果很多已成功运用于实践中,最典型就是宣泄设施的出现,有条件的学校在建立心理辅导机构时可配置一些情绪宣泄人模,设置情绪涂鸦墙等,让学生在产生负性情绪需要宣泄的时候能及时宣泄;三是放松训练,当负性情绪对个体产生不良影响时,及时有效的身心放松训练也是有效的,因此在处理高中生负性情绪时,我们可以适当进行放松训练。同样,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通过专门的音乐放松椅帮助学生进行放松练习。
(四)培养学生应对挫折的能力
心理学认为,挫折是个体在某种动机的推动下,因想要达到的欲望和目标受阻碍和干扰而无法满足时,所产生的紧张状态和消极情感反应。高中生心理发展尚未成熟,再加上大部分为独生子女,在被父母亲包办的过程中长大,遇到各类挫折时往往不能有效应对,因此,注意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培养高中学生挫折能力,主要引导高中生正确看待挫折。高中学习压力较大,高中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矛盾冲突较多,因此,无论主观还是在客观原因都决定了不可能完全避免遇到挫折,诸如学业压力、竞争压力、遭受批评、蒙受委屈、自律不严、人际关系不和等都会使他们产生挫折感。这些挫折如果不能得到正确的理解,则会对他们产生消极的影响。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挫折,需要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挫折的两面性,在看到挫折对自己产生消极影响的同时要能看到挫折的积极影响,从而把遇到挫折当作锻炼自己的一次机会,发挥挫折的积极作用,把消极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
(五)引导学生构建负性情绪自我调适机制
高中生活相对职校和大学等其他类型学校较单调,因此高中生在心理发展过程,出现这样或那样的负性情绪都是正常的,也是可预料的。在调整负性情绪的过程中,除了外界给予一定的帮助意外,高中生进行自我调适也是非常重要的方法,因此帮他们构建一套负性情绪的自我调适机制非常重要。首先,应正确引导学生及时发现自己的负性情绪,并努力寻找各种方法调节自己的情绪和由此而产生的行为。其次,引导他们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寻找适合自己的调节方法,例如对于善于写作的学生,可以引导他们将负性情绪用文字描述出来,从而起到自我宣泄的作用;而对于那些体质较强的学生,可以引导他们选择跑步的形式进行自我宣泄。另外,也可引导他们学会正确地转移自己的情绪,比如指导学生收集座右铭、名人名言、人生哲理,在情绪低落或过激时读一读,用理智的力量战胜非理智的情绪等。当然,自我调适机制的核心在于学生的自我管理,因此引导学生提高自控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也有利于学生自我调适机制的建立。
主要参考文献:
[1]曹日昌.普通心理学(合订本)[M]. 北京: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2]保罗·艾克曼[美]. 杨旭译.情绪的解析[M].海口: 南海出版公司,2008.
[3]廖友国.负性情绪相关影响因素研究述评[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9(10).
[4]王桂霞.中学生不良情绪的自我调整[J].科技信息,2007,15.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素质 自我调适 心理咨询 集体训练
一、加强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心理健康是现代健康观念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可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不断取得进步。他可以用坚强的意志战胜困难,用坚定而乐观的心态面对挫折与失败;他会在任何顺境中一路领先,也会在任何逆境中奋勇崛起,取得事业的成功。
当代高中生将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和挑战。要想发展成为时代需要的人才,不仅要具备广博的知识、良好的能力结构,而且要有健康的心理素质。高中生正处于青春发育的高峰期,生理上的显著变化和心理上的急剧发展给他们带来许多新的问题。随着高考体制的改革,高考考生资格的放宽,竞争日趋激烈。高中生普遍面临着巨大的升学压力,沉重的课业负担;加之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心理承受能力差,挫折意识不强。如果这一阶段缺乏引导,很容易导致心理疾病,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
那么,我国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如何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两组数据:
在一次对全国近3000名大中学生的调查中,发现42.73%的学生“做事容易紧张”,55.92%的学生“对一些小事情过分担忧”,47.41%的学生“感觉人与人之间关系太冷漠”,67.26%的学生“在心情不舒畅时找不到朋友倾诉”,48.63%的学生“对考试过分紧张,感到有些吃不消”。
中国科学院心理所王极盛教授对北京两万多名学生的测试结果表明:当今中学生三个人中就有一人存在各式各样的心理问题。这些枯燥的数字说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欠佳。
因此,非常有必要对中学生特别是高中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展开,如学科渗透、心理咨询、团队工作等。本文主要结合班级管理工作实践,就班主任如何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进行探讨和尝试。
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始终注意把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放在重要日程上,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逐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磨炼顽强的意志,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工作中,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发育特点和成长规律以及认知规律,在不同阶段确定了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重点,采取讲座、心理训练、主题班会等多种形式,以个案辅导和集体辅导相结合的办法,不断调整学生的心理状态和素质,取得了显著效果。在2002年我所带的班高考成绩名列前茅。全班总平均分485.7,超出高考文科本科录取线61.7分,超出高考文科重点录取线23.7分。其中重点率70%,上线率100%(全校唯一一个全部上线的班),本科录取率87.5%,专科录取率97.5%均居第一。本科上线率和重点录取率居第二。其中,有2名学生上北大,2名学生上人大(全校有5名同学上北大,3名上人大)。吕尤同学以642的高分被北大人力资源管理系录取,与北京市文科状元仅差4分。我所教的政治属于文综的一部分,我班高考文综平均分190.4,居全区第一,高于区平均分23.5分,高于市平均分34.22分。现在所带的班在几次考试中均居前列,在各项活动中均表现突出,被评为优秀班集体。
所有这些成绩与平时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素质的培养是分不开的。
二、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对高中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我主要采取了以下一些措施:
1.加强自我调控,提高适应能力
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健康的标准之一。一个适应能力强的人,能和现实保持良好的接触,对周围环境和事物有清醒、客观的认识,能较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人际环境和心理环境,乐于接受新事物,能承受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不幸。
为提高学生的自我调适和社会适应能力,我主要引导学生接受环境、顺应环境,针对环境的变化对自身做出相应的调整,以积极的心态适应环境。同时学会在生活中不断反省自己,认识自己,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为方式,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以更好地适应社会。
与初中相比,高中生活有很大的不同。在学习方面,知识密度大、知识难度加深,课程进度快。要想尽快适应高中生活,就要学会学习,学会思考,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适应能力。在生活和交往方面,有一部分同学由于住宿要开始新的集体生活,和同学之间的接触和交流更密切。第一次远离父母,还要学会独立处理很多事情。另外,考入九中的学生在初中大多都是学习的佼佼者,在工作上都是老师的得力助手。现在大家都集中到一起,可谓人才济济。所有这些都要求学生重新认识自己,调适自我,给自己定位。
基于此,我从高一新生入学开始,就有意识地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心理保健的重点是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教会他们掌握学习方法,端正学习态度,加强对学习心理和学习规律的科学指导与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会学生制定科学的学习计划。同时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考试分数和名次的变化,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生活,指导学生摆脱由于不适应而造成的学习上的困境,顺利完成从初中到高中的过渡。
随着高中生心理生理的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自我意识不断增强,独立性、自主性逐渐提高,心理闭锁性特征更明显,这就需要家长、老师给予及时正确地引导。所以在高一第二学期我重点针对这一阶段学生成长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教育。在继续加强学习心理调节指导的同时,侧重良好人际关系的引导,加强心理训练,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交往观,学会正确处理学习、生活、交往中的遇到的问题,克服自卑心理,克服各种困难与挫折。我还利用录音机、VCD、电视机、投影仪等多媒体电教手段组织了“学会生活、挑战明天”“意志品质助我成长”“我们在爱中成长”“ 我与责任”等大型主题班会,使学生深受教育,收到非常好的效果。这样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渐渐地被调动起来,学习主动性明显提高,同学之间的关系越来越融洽,我班不但在各种考试中始终名列前茅,同学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心大大增强,踊跃参加各项活动,表现突出。
2、开展心理咨询,注重个别辅导
关键词:音乐教学 发声基本功 声乐练唱 哼鸣 彩排
实施素质教育以来,音乐教学得到了较好的落实和发展,不管声乐还是器乐,对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起到了画龙点睛和锦上添花的作用。笔者结合多年音乐教学的实际,谈谈高中生学习声乐的现状与对策。
一、高中生学习声乐的现状
高中生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遇到了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困难,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
1、发声基本功未练到家。发声的位置,对声音控制、从声母到韵母的过渡、从一个字的发声到下一个字发声的过渡不连贯。对声音的高低、长短以及换气的时机方法和技巧把握不到位。
高中生在学习发声的时候,所发出的声音发“紧”,效果窄、尖、亮、刺耳而且僵硬,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学生在发声训练的过程中,没有找准发声位置并过分强调声音靠后,且咬字发声的方法和过程不正确,使字与字之间的咬字动作缺乏统一性和连贯性。其结果是气息憋闷、喉肌紧绷造成舌根僵硬,唱歌时会出现脖子粗脸颊红的现象。正确的发声是在身体相对松弛的状态下完成的。发声的位置掌握不当,气息支持不好以致颌关节僵硬,喉咽部既紧又卡,致使牙关节与咬字过分用力,字与声脱节,声音状态不统一,两肩放不下,胸腔打不开,身体处于紧张状态。此时声音缺乏流畅性和圆润感,咬字僵、声音紧,缺少圆润的混声共鸣色彩。
2、声乐练唱的程度没到位。在老师的指导下,发声练习最好的时间是早晨,称之为晨炼。在炼习正确发声的基础上,所炼曲目应达到一定的数量、演唱质量应达到一定的水平、同时还应逐渐地培育属于自己的唱风唱态,形成自己特有的风格。
3、心理素质不佳影响了演出高考的正常水平发挥。
心理素质不佳也是在声乐学习和演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之一。有的学生由于心理素质不好,课上课下、台上台下反差比较大。课下、台下发声演唱的时候,身体放松、神态自然、歌声流畅圆润、歌曲处理层次分明、感情真挚,可是一到了舞台上或考场上就一反常态,反差比较大。
二、突破高中生学习声乐现状的对策
1、相互学习指导,苦练基本功。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笔者耐心地引导学生练习发声,让学生准确地把握和控制发声及产生共鸣的位置和过程,舌根保持自如稳定,上下腭打开,形成良好的共鸣贯通的咽腔空间,采用流畅、均匀的呼吸来歌唱。一个字的发声、吐字要清晰准确,先声母,后韵母,清晰地圆滑流畅地过渡而来,这样所发出的声既圆润流畅、字正腔圆。平时多进行“a”、“u”等元音字母的练习,少练“i”这种闭口的母音,并借助“哼鸣”反复练习,来寻找发声的最隹位置、方法和效果。
2、相互赏析评判,熟练曲目备演出。“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在正确掌握发声基本功的基础上,熟练掌握一定数目的曲目,再加上扎实的基本功包括对声音的控制与表情的协调和统一,演唱与舞台动作的协调统一等等,所有这些都需要台下千百次甚至上万次的练习与舞台上的锻炼才能炼就。达到了这种程度,登台演出时也就胸有成竹,自如应对了。在平时练习的时候,老师不可能一直在身边指导,这就需要老师与同学、同学与同学之间相互赏析评判、互教互学、共同进步、一起成长。
关键词:高中班主任;学生心理健康;指导;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8-0270-01
1.高中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
1.1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高中这一阶段学生压力较大,很多学生面对自己的未来也表现得比较迷茫,心理健康教育对高中生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高中班主任通过班会或者举行各项活动的形式,通过实际生活或者案例,针对这一时期学生的不同心理,提出相应的方案,对高中生进行心理健康的辅导,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这样一来,既有目的性和针对性,也能让学生抓紧科目学习的同时也能注重自身的心理健康,有了基本的心理健康保健意识,学生在面对困境、压力和迷茫,可以自我调节,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2 .能够使得班主任的德育工作顺利进行。教出成绩优秀的学生不难,但是能够教出品德优秀的学生却不容易。班主任是德育工作的"一线工人",可见德育工作在班主任工作的地位有多么重要。一个学生如果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在面临困境能自我认知和自我教育,有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能够接受外界的不同情况,心地善良,为人正直,与人交往中能够互相理解,吸取他人好的一面和抵抗不良因素。相反,如果一个学生缺乏健康的心理,总是把别人想象得很偏激,那就难以接受别人的建议,自以为是,这样一来对德育工作就是一项重大阻碍。
1.3 方便了班主任的日常管理工作的开展。首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辅导,让班主任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这一时期心中所想,通过畅谈心事,彼此了解,能够让学生和教师之间形成一种和谐的关系,师生之间能够彼此尊重、彼此信任,这样一来为班主任的日常管理工作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外界环境。另外,对学生展开心理健康教育辅导之前,要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做一个详细调查,对学生的心理情况有个大概的了解,班主任通过掌握的学生心理健康情况,对症下药,对不同的学生使用不同的辅导方式。班主任在调查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够未雨绸缪,使得日常管理工作更加顺利。
2.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策略方法
2.1 班主任要积极创造良好的班级环境。班主任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班主任的工作中,要积极营造符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所要求的物质环境、文化环境。努力寻找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机,发挥班主任在教育教学中人格魅力和为人师表的作用。班主任要学会建立起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特别是要在班级、团队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通过班级的良好氛围,通过建立班委会、共青团组织、班级的文化墙、班级口号、班歌等形式开展活动。通过集体积极的氛围来潜移默化影响学生,营造一个健康快乐的"心理场"。学生的心理问题通常是以情绪表现出来的,而情绪的产生来自于个体对事物的态度、看法。班主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心理维护和调试能力,学会以发展、辩证的眼光看事物的多元思维;引导学生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人生道路上的障碍,从而获得个人的不断成长,体现心理辅导"助人自助"的意义。
2.2 班主任可以开设心理健康选修课、活动课或专题讲座。高中班主任在师范院校学习的时候都学过心理学和教育学,如果再参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培训,完全可以担任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健康选修课是运用心理学的基本理论,联系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介绍心理健康基础知识,帮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正确地认识自身的心理发展状况和特点,及时觉察自身存在的心理与行为问题,通过自我调适或寻求帮助来解决问题,保证身心健康,促进全面发展。心理健康选修课强调学生的参与、自我教育与自主活动,可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包括行为训练、问题辨析、情境设计、角色扮演、游戏辅导、心理知识讲座等,旨在普及心理健康科学常识,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但是,要注意防止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化的倾向。
2.3 做学生的个别咨询与辅导。高中阶段在学习方面,知识密度大、知识难度加深,课程进度快。对高一的学生,要提高学生的自我调适和社会适应能力,引导学生接受新环境、顺应环境,针对环境的变化对自身做出相应的调整,以积极的心态适应环境。高二的学生自我意识不断增强,独立性、自主性逐渐提高,心理闭锁性特征更明显,这就需要班主任给予及时正确地引导,在加强学习心理调节指导的同时,侧重良好人际关系的引导,加强心理训练,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交往观,让学生学会正确处理学习、生活、交往中遇到的问题,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以更好地适应社会。高三的学生学习任务重,压力大,老师、家长的期望,给高三的学生心理增加压力;一些学生对成绩、考试等看得很重,不堪重负,变得疲惫、紧张和烦躁,心理上难得片刻宁静。班主任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自我减压,不要把某次考试成绩的好坏看得太重。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要在日常的学习中确定目标、注意力集中、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付诸实践,自然会有新的收获,有新的进步。
3.结束语
总之,对学生心理健康指导是高中班主任重要的工作职责,为了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指导,班主任要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了解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把握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选择合适的心理健康指导方法和途径。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要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技术,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有效地解决高中学生成长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帮助学生顺利完成高中学习任务,形成良好个性品质。
参考文献
[1] ]陈露,邱芬.关于高中班主任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成功(教育),2011,14:254.
一、影响高中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因素
1.客观因素
首先,家庭主要成员变动、关系紧张、情感气氛冷漠、矛盾冲突频繁、教育方式不当、家庭变迁以及出现意外事件等不良家庭环境因素对中正青春期的高中生身心健康影响很大,容易造成家庭成员的心理行为异常;其次,学校生活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也很大。例如,校风学风不振、学习负担过重、教育方法不当、师生情感对立、同学关系不和谐等,都会使学生的心理压抑,精神紧张、焦虑,如不及时调适,就会造成心理失调,导致心理障碍;社会生活中不健康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等不良的社会环境,严重地影响、毒害着学生的心灵。特别在当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日益广泛,各种社会传媒的作用越来越大,生活紧张事件增多,矛盾、冲突、竞争加剧等都会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和内心矛盾,影响身心健康。
2.主观因素
主观因素是指个体自身所具有的一种内在的本体因素。主要包括认知、情绪和个性三种因素。具体说来,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亦出现厌学情绪。根据教育部统计表明,中学生厌学的有30%,有的县甚至高达60%”。可见厌学是一个普遍问题。此外,人际关系、青春期心理问题、挫折适应问题等也都在潜移默化的严重影响着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其消极面主要表现有:①情绪变化无常。②厌学情绪严重。③渴望异往。④家庭及自身生理因素的影响。
因此,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仔细观察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表现及变化,针对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有的放矢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教师具备健康的心理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先决条件
教师心理健康是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先决条件,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政治教师必须使自己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放松身心,以良好的心境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必须使自己能够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逐步掌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技能。政治学科教师必须具有高尚师德修养、稳定心理素质、崭新教育理念、科学教育方法。
学校要对教师,尤其对班主任教师定期组织培训,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掌握青少年心理特点规律,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有效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所以,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深入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
现状表明,处于自我发展关键期的高中生,常出现情绪易起伏、行为多冲动、思想走极端等现象。高中生在学习、生活、娱乐等方面普遍存在自我控制问题,具体表现在“应该做的而没有去做”和“不应该做的却去做了”两个层面。高中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受信念、目标、意志力、自信心和自我放纵等内在因素和环境、外界诱惑、压力等外在因素的影响。调控好自己的心理需求、情绪、思维及行为,既是高中生成长过程中的一个较为迫切的问题,也是锻炼提高自律能力的好时机。那么,高中生的自律能力该如何培养呢?
一、开设心理课程,增加自律心理认知,唤醒自律需求
个体自律能力的生长是一个由内而外、逐步提高的过程,它在心灵成长的指引约束下不断发展,但现实生活中存在把个体行为进行行为道德判断,则容易激发个体心理保护机制,产生负面情绪,造成个体理性缺失,价值判断混乱,使个体简单排斥拒绝合理行为,导致教育失效甚至产生负效果。
人的成长以身体为基础,以心灵为主导,心灵的成长以心理发展为基础。正确认识自我特别是学习科学的心理学知识可以减轻或消除不必要的心理负担和负面情绪,可以有意识地把握自我成长主线,抓住成长关键点,保持自律能力成长之路稳健顺畅。
高中生的理性思维已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对于心理现象的好奇是实现自我心理认知源动力,开设心理课程显得必要可行。高中心理课程以兴趣优先,选取贴近生活实际有趣有用的心理学现象为题材;活动为主,体验感悟自己的心理变化过程;科学解释、阐述心理学研究成果,体会自我心理调适选择可能及后续发展趋势与可能;自然内化,通过心理暗示诱导,让学生体会自我心理选择控制,提高心理认知决策水平。如开设《悦纳自我》课程,从认知自我(身体的我、心理的我、学习的我、班级的我、家庭的我、社会的我等)构建健康的自我概念,到情绪辅导(接纳情绪、表达情绪、体验情绪、宣泄情绪、克服消极情绪,培养积极情绪,学习情绪ABC理论、威利・卡瑞尔万能公式等)形成健康的情绪调节,效果良好。
通过心理课程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自律是一个面对多重选项做出合理决策产生合理行为的过程,心理学上叫自我控制能力。高中生的各种行为不必过多的解读为道德问题,但若不及时修正自己的价值观,不提高自身的自控能力,就会逐渐演变为素质与道德问题;让学生认识到自律能力是可以锻炼逐步提高的,正确认知自身自律水平,了解自律发展的影响因素,有利于自己自律能力的培养与发展,从而为自己的幸福生活、自我实现提供坚实基础。
二、利用班会课,强化目标与责任,激发自律内驱力
责任与目标是自律的内驱力,自律成功所产生的成就感是坚持自律的源动力。学生自律能力的提高也是自然生长的结果,外部因素只有优化协调才能被个体内化吸收,成为能力生长的营养而不是毒素。
神经学专家们发现,积极的大脑能更好地运转,信息传递更快。内在动机对于提供注意力和自制力至关重要。自我效能信念对高中生的自我控制具有内隐影响。
每周一次的班会课是学生提高自律认识、强化目标与责任、开展自律反思、实现自律引领的最佳窗口和有效时机。
在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都存在着自律实践,特别是高中紧张高强度的学习,自律能力跟不上影响学生自我概念的生长和自信心的增强,但学生对自律能力的认知普遍较为缺乏,更谈不上有意锻炼。利用每周一次的班会课可以很好地统领起学生个体自律能力的培养,班主任应全面把握学生的自律能力状况,协调各种因素,科学指导,对学生自律能力培养进行系统规划,有序推进。
利用班会课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可以把握以下几点:
(1)强化动机,目标激励。现今生活舒适,无忧无虑,学生多在家长的呵护下成长,不太清楚自己的兴趣与追求,沉迷于当下的享受,自律主动性和能力不够。因而班会课可以引导学生树立奋斗目标,讨论现代文明素养标准,做一个文明、有担当、有追求的现代中学生,激发学生自律的内驱力。
(2)规则刚性,以理导人。规则的作用是约束规范,在尽好自己的义务与责任后共享成果。通过班会课让学生树立规则面前人人平等的意识。规则的作用在于其刚性,随意突破规则,意味着规则失效,于人于己都没有好处,让学生参与规则的制定并自觉遵循规则,把规则背后的人文价值充分挖掘并渗透到班会课中。
(3)尊重现状,静候花开。自律能力的形成是一个过程,需要学生个体的反思觉醒,需要通过个体自主调整改进,过多的简单指令要求特别是随意上升到态度评价可能会引起学生情绪对立,因而班会课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调适权,满足学生的尊重需要。
(4)反思感悟,增强自信。反思感悟是个体综合外部信息、个体行动体验及个体价值判断进行自我调适的过程。在目标与责任的牵引激励下,在方法和行动成功体验的鼓舞下,学生对自己自律能力的信心增强,进行自律的兴趣被激发。
三、利用德育实践课,广泛预知风险,增强自律决策力
自律决策力是指面对诱惑、享乐、安逸所做出拒绝判断的能力,它由开放提取、清晰预知、准确决断三个要素构成。开放提取是指广泛提取各种内外信息,清晰预知是指各种选择所产生的结果,准确决断是指对各种选项进行准确评估并进做出选择。避免干扰、快速决断、防止拖延、成功实现自律需要果敢、坚毅的自律决策的意志品质。
学校的学习生活必然要突出成长主线、学习中心,而自律则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在学校系统内,提供学生自我管理平台,以此为载体开展好德育实践课程,对于增长学生自律决策能力十分有益。学生自我管理是学生对自我的思想、生活与学习习惯等进行抽离反思、规划调控的过程。在开展自我管理的过程中让学生个体自律的目标清晰,责任内化,通过角色扮演、换位思考、主动反思等广泛提取自律决策所需信息,既通过值勤了解自律成功经验(榜样),认识不能自律的危害(反例),又通过对照自身,清晰预知自我选择所对应的结果,促使个体做出准确决断的可能性不断增加。人总在做事中成长,在做事中形成习惯,也在做事中形成对周围事物的价值取向。参与、体验、反思感悟是成长的最有效路径,自律决策力在自我管理实践中不断得到锻炼提高。
学校层级的学生自我管理服务可称之为校园服务,设计为每班每学期值周一次,全员参加,人人有岗,事后反思,纳入课程学分管理,班主任指导,团委学生会评价。校园服务内容涵盖文明礼仪、组织纪律、节约卫生、学习习惯、活动组织等诸方面。
四、开展实验干预训练,立足实践反思,提高自律执行力
【关键词】高考后;情绪;心理调适
高中生大多年龄在15、16到17.18岁之间,生理发育已达成熟,在智力发展上也接近成人水平,个性和其他心理品质上表现出更加丰富和稳定的特征。这个阶段自我的发展从对外部世界的注意逐渐转移到对内心世界的注意,发展自我的存在;情绪的发展总体表现为矛盾性。[1]高考对于高中生来说是人生一次转折性的重要考试,全社会都在讨论,家长更是关切。在这样一个强大的外界压力和学生内心追求成功、实现成才的双重氛围下,考前心理需要调试、放松,考后更需要对其情绪变化进行积极关注,因为情绪是一个人成功的剂和助推力,只有面对、接受、正视问题才能越挫越勇,磨练意志。
一、高考后的情绪表现
1.兴奋、喜悦
每年的高考成绩揭晓后,考生为达到了理想的成绩欢呼雀跃,兴奋地彻夜难眠,上了好的大学全家大办酒席,举家庆祝成功,在外人面前兴奋溢于言表,学生们以天之骄子为荣,长长的假期外出观光旅游或者在家什么也不做充分地享受在家唯我最大的待遇。
2.颓废、沮丧
高考是一次公平的竞技场,每个人机会均等,有些优秀的学生由于没有调整好自己的心理或者外界的各种环境影响导致发挥失常,或者完全不能面对真实的成绩,对人生失去信心,情绪低落、意志消沉、思维迷茫,不知道该如何面对未来。
3.麻木
有些考生已习惯了“落后生”称号或者他们因为家庭经济优厚,对学习毫无兴趣,高考对他们来说只是例行常规敷衍父母。在考试成绩揭晓后他们还是照常游玩,高考对他们的情绪几乎没有影响。归结也就是他们对自己的人生没有规划和想法,懵懵懂懂地吃喝玩。
4.自卑
高考成绩不理想的考生容易产生否认自己,他们往往将高考看做自己人生的重要转折和奋斗目标。考试失利往往使他们一蹶不振,不敢面对亲人、同学,感觉自己什么都不如别人,在自己的身上看不到优点完全地沉浸在缺点当中不能自拔,遇事胆怯,小心翼翼,生怕犯错误,自怨自艾。
二、心理调适的方法
1.转变认知
高考是一种人生经历,只是求学考试道路上千万次考试中的其中之一,他的好坏只是给予你选择的机会,成绩不能决定一切,不论成功也好失利也罢。考生们学会去面对结果,暂时的情绪低落后要客观地分析考试失利的原因,如,努力不够,觉得自己还想认真地学习,那就去复读;若是因为身体欠佳,发挥失常那就好好锻炼身体,坦然接受大学学习,要坚信只要理想信念存在不间断地学习,成功就会不远;了解认清自己,想想自己的人生理想是什么想干什么样的事情当自己比较迷茫时也可以咨询亲朋好友,借鉴别人的成功经验或者选择的道路;正视缺点和优点,完美是人人都渴望追求但若以完美来衡量成功或者失败就会失之偏颇,当成绩揭晓后,彻底地痛苦悲伤后好好认清自己的优缺点再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理性地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大学。
2.排解心理压力
挫折是一种苦难,但也是人生路上的必修课,高考也许失利了但漫长的人生道路才刚刚开始。在遇到一个重大的压力时大多数人会表现出沮丧、痛苦、失意、郁闷,但要做的是面对,只有积极地去排解压力才能看到光明和希望。心理专家建议可以运用一下方法进行心理调适:回避转移法,离开令人不快的情境,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如打球、听音乐与朋友聊天等,忘却烦恼;理喻反向法,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从另一个角度来考虑问题,暂时摆脱困扰排除自卑心理,等冷静下来后,再仔细分析原因,明确今后努力方向;自我暗示法,不妨经常对自己说“我能行”只要有自信,任何人都不能使你自卑;补偿、升华法,以其他方面的成功(例如学得某种专长)补偿高考失败造成的痛苦,获得心理平衡。[2]
3.参与户外活动,增强适应性
大自然让人身心愉悦,忘却烦恼。经历了高考后有机会应约几个好朋友去户外走走,看看自然景观,感受生活的恬静和惬意,让浮躁和紧张的心情放松下来。反思是思想的一种辩证方法,一直以来学生都是在不断地学习,读好的小学为了升上好的初中,上了好的初中会为读一个重点高中时刻努力。学习是学生的职业和任务,在一个大的任务完成之后应有一个空闲的时间来反思自己,回顾自己学习上的得失,为进入大学做好提前准备。
【参考文献】
关键词 高中生 主观幸福感 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长期以来,心理学对情绪情感的研究曾一度集中于消极的情绪和心理状态,如抑郁、焦虑等;对幸福、快乐、满意等积极的情绪和心理状态则关注较少,然而追求幸福是人类永恒不变的主题之一,人类的一切活动不仅是为了让自身得以生存,其最终目的是享有更好的生活。主观幸福感作为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是衡量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对评价者的思想和行为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高中生作为社会中的重要群体和未来事业的建设者,其对现实和预期生活质量的预测、评价和理解,对高中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重要影响,有助于改善与提高高中生的生活质量。
1主观幸福感的概述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简称SWB)是指个人所具有的一种独特的心理状态,是个体根据自己设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所做的整体性评价,它是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综合心理指标,反映主体的社会功能与适应状态。
主观幸福感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点:
(1)主观性:主观幸福感主要依赖于评价者本人的标准而不是他人的标准。
(2)整体性:它是一种综合性评价,包括积极情感、消极情感、对生活的满意感这三个维度。
(3)相对稳定性:虽然在评定主观幸福感时会受到当时情绪状态与情景的影响,但从长期看,它是一个相对稳定的量值。
主观幸福感有多项衡量指标,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的心理学家Diener(1984)认为,主观幸福感主要包括生活满意感、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三个重要指标。生活满意感是个体对生活质量的认知评价,即在总体上对个人生活质量做出的判断程度。积极情感是指乐观、愉快、自尊、合群等积极的情感体验,它不仅会增强免疫系统的功能,而且还有助于增进个体的主观幸福感。消极情感是指抑郁、焦虑、紧张、厌倦、自我否定等消极的情感体验,它不仅会减弱免疫系统的功能,而且还有可能降低个体的主观幸福感。其中,生活满意感是主观幸福感的关键指标,其作为认知因素,它是更有效的肯定性衡量指标,是独立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的一个重要因素,个体对总体生活质量的满意程度越高,体验到的积极情感越多,消极情感越少,个体的幸福感体验就越强。
2影响高中生主观幸福感的因素
2.1主观因素
2.1.1人格因素
主观幸福感与稳定的人格特质高度相关。人格的五因素,即:开放性、责任心、外倾性、宜人性和神经质,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机制不同。外倾性和神经质分别对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有较高的内在敏感性,起着气质性的作用,而其他三因素不直接影响主观幸福感。国内有关高中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也表明,主观幸福感与外倾性呈正相关,与神经质呈负相关。
Costa和McCrae总结了人格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也认为主观幸福感主要依赖于人格特质,不同的人格特质会导致不同的情感体验。其中自尊和快乐感这两种人格特质对人的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尤为显著。
(1)自尊。Diener(1984)的研究认为,自尊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呈正相关。王玲、张育贤(2011)在对不同自尊水平的高中主观幸福感状况分析的研究结果显示,高自尊个体的总体主观幸福感显著高于低自尊的个体。
(2)快乐感。快乐感对生活质量高低的影响是不容质疑的,几乎所有的人都希望自己生活得快乐,生活充满乐趣。虽然快乐感并不等同于幸福感,但它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是重要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个体的生活质量。因此,高中生把寻求生活快乐和幸福生活等同起来,并把快乐感作为衡量幸福的重要心理指标。
2.1.2归因
让高中生对自己感受的不幸福进行归因时,基本上有两种不同的归因风格:一种是将自己的不幸福主要归因于外部因素,如运气不好、竞争激烈等;另一种是将自己的不幸福归因于内部因素,如主观努力不够、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没有成就动机等。
2.2客观因素
2.2.1身心健康状况
健康是整体幸福感的一个重要因素。调查发现,影响高中生整体主观幸福感的因素中,身心健康因素尤为突出,而自我评价的健康比客观的健康状况更重要。一是身体健康,身体健康是人类幸福生活的主要基础,在英美的一些研究中,甚至将健康看作是除婚姻之外的第二大影响因素,高中生亦然。二是心理健康,心理学研究表明,主观幸福感更多的依赖于人格,不同人格会产生不同的积极情感、消极情感和生活满意感。美国国家老龄化研究所1973年曾经对五千名成年人作过调查,这些调查者中生活满意感高的人,十年后还是感到最幸福。
2.2.2家庭教养方式
家庭是青少年生活的重要场所,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对高中生的主观幸福感具有不同的影响。积极家庭教养方式下的高中生消极情感要明显低于消极家庭教养方式下的高中生,后者更容易体验到消极情感,因而其主观幸福感要明显低于积极家庭教养方式下的高中生。因此,可以初步断定积极家庭教养方式影响高中生的生活质量。
2.2.3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是个人在社会中得到承认的重要体现。良好的社会支持的个体会有比较高的主观幸福感。高中生的社会关系主要包括老师、同学和其他方面(如亲戚、家庭、社团等),这些社会关系有重要的社会支持作用。社会支持可以提供物质或信息上的帮助,增加人们的喜悦感、归属感,提高自尊感、自信心,当人们面临应激性的生活事件时,还可以阻止或缓解应激反应,安定神经内分泌系统,增加健康的行为模式,从而增加积极情感并抑制消极情感,防止主观幸福感的降低。
3高中生主观幸福感的培养及措施
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影响和制约高中生主观幸福感的因素与其家庭教养方式、成长经历和内在心理认知、情感和意志紧密相关。培养高中生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心理认知与情感认知,建构良好的生活氛围是培养其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前提。因此,培养符合社会要求的高中生主观幸福感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树立高中生正确的幸福观。高中生存在的许多心理问题包括主观幸福感与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着密切的关系。经常听到高中生嘴上说“很无聊”、“郁闷”、“干什么都没有意思”,上网成为一些高中生的普遍现象,在校园中他们体会不到幸福感,既没有追求幸福的意识,也没有追求幸福的能力,缺乏内在价值的体现。日本在战后经济高速发展时,校园里出现了一定数量的“三无”(即无理想、无积极性、无精神)学生,也是这种情况。因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才能体会到幸福。当前,应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融主观幸福感于高中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中,帮助高中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同时应着力提升高中生感知幸福的能力。许多人不能感知自己所处的幸福情境,常常产生沉重感、负担感,主要原因就是感知幸福的能力下降。幸福能力是由感知幸福的能力和创造幸福的能力构成的。培养高中生正确的幸福观,就必须加强素质教育,突出人文理念,引导学生追求崇高、完善的人格,充分满足个人的发展需要。
(2)建立积极向上的班集体,完善班集体的支持作用。人类不能离群独处,良好的社会关系可以增加个人的主观幸福感。对于高中生而言,班集体是他们生活的重要社会群体,建立积极向上的班集体不仅可以充分发挥班集体的积极支持作用,提高高中生在集体中的人际交往能力,而且有助于提高高中生的主观幸福感。尤其对内向性格的学生进行引导,使其进行主动的人际交往,积极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使其融入集体之中,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他们的幸福体验。
(3)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和生活辅导。借助心理咨询与辅导,通过心理认知水平和情感控制力的提高,特别是帮助高中生正确认识自我、确定恰当的期望值,从而把个体的主观幸福感与个体实际结合起来。一方面,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认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优点和不足,对自己的学业成绩、成长进步、友谊等方面确定合理的期望值,做到既不盲目自负,又不无所作为,自暴自弃。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心理技能,使高中生通过自我调适、自我排解,保持稳定的情绪和良好的心态。同时,提高高中生对学习、学校的认知,强化爱校教育,扭转厌学情绪,引导高中生找到合适的辨别思维的方法。
(4)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满足高中生的多种心理需求。开辟第二课堂,尽可能的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活跃高中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开拓视野,创设高中生生活的良好情境,从而为其对生活的主观认识达到一个希望的水平。提升主观幸福感能力主要通过两个渠道:一是组织开展好校园文化活动。要充分发挥学校的各种资源优势,广泛开展各类文明健康、内容丰富的文体活动,如演讲比赛、知识讲座、体育活动、社团汇演、心理情景剧演出、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等;使整个校园焕发出无限生机和活力,营造出一个健康的氛围,满足高中生的多种心理需求,有利于全面提高高中生的综合素质,也有利于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更有利于提升高中生主观幸福感的感知水平。二是要坚持锻炼身体。高中生参加自己感兴趣的体育运动并持之以恒,保持适度的运动量,不仅能增强暂时的生理愉悦,从长期看,更能疏解不良情绪、压力,提高学习效率等,保证身心健康,从根本上提升高中生主观幸福感的感知水平和感知能力。
参考文献
[1] 段建华.主观幸福感概述[J].心理学动态,1996,4(1).
[2] 何瑛.主观幸福感概述[J].重庆师院学报社哲版,1999(4).
高中生在学习、生活、娱乐等方面普遍存在自我控制问题,具体表现在“应该做的而没有去做”和“不应该做的而去做了”两个层面;高中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受信念、目标、意志力、自信心和自我放纵等内在因素和环境、外界诱惑、压力等外在因素的影响。调控好自己的情绪、行为及思维是高中生面临的一个较为迫切的问题,也是锻炼提高自律能力的好时机。
开设心理课程,增加自律心理认知
个体自律能力的生长是一个由内而外、逐步提高的过程,它在心灵成长的指引约束下不断发展,但现实中过多地被简化为道德价值判断,严重干扰了个体心灵,容易激发个体心理保护机制,产生负面情绪,造成价值判断混乱,个体理性缺失,从而简单排斥拒绝合理行为,导致教育失效甚至产生负效果。
人的成长以身体为基础,以心灵为主导,心灵的成长以心理发展为基础。正确的认识自我特别是学习科学的心理知识,可以指导自我减轻或消除不必要的心理负担和负面情绪,可以有意识地把握自我成长主线,抓好成长关键点,保持自律能力成长之路稳健顺畅。
高中生的理性思维已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对于心理现象的好奇是实现自我心理认知的源动力,开设心理课程显得必要及可行。但限于高中生能力与认知水平的局限,高中心理课程应以兴趣优先,选取贴近生活实际有趣有用的心理学现象为题材;活动为主,体验感悟自己的心理变化过程;科学解释,阐述心理学研究成果,体会自我心理调适选择可能及后续发展趋势与可能;自然内化,通过心理暗示诱导,让学生体会自我心理选择控制,提高心理认知决策水平。
通过心理课程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自律实际是一个面对多重选项做出合理决策产生合理行为的过程,心理学上叫自我控制能力。不必过多的解读为一个人的道德问题,但不及时修正自己的价值观,不提高自身的自控能力,就会逐渐演变为素质与道德问题;让学生认识到自律能力是可以锻炼、逐步提高的,认识到自身自律水平,了解自律发展的影响因素,有利于自己自律能力的培养与发展,从而为自己的幸福生活、自我实现提供强力保障。
利用每周班会课,激发自律内驱力
责任与目标是自律的内驱力,自律成功所产生的成就感是坚持自律的源动力。学生自律能力的提高也是自然生长的结果,外部因素只有优化协调才能被个体内化吸收,成为能力的生长营养而不是污染。神经学专家们发现,积极的大脑能更好地运转,信息传递更快。内在动机对于提供注意力和自制力至关重要。自我效能信念对高中生的自我控制具有内隐影响。每周一次的班会课是学生提高自律认识、开展自律反思、实现自律引领的最佳窗口和有效时机。
在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都存在着自律实践,特别是在高中紧张高强度的学习中,自律能力跟不上会影响学生自我概念的强化和自信心的增强,但学生普遍对自律能力的认知较为缺乏,更谈不上有意锻炼。利用每周一次的班会课可以很好的统领起学生个体自律能力的培养,班主任全面把握学生的自律能力状况,协调各种因素,运用科学指导,对学生自律能力培养进行系统规划,有序推进。
利用班会课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可以把握以下几点。(1)强化动机,目标激励。现今生活舒适,无忧无虑,学生多在家长的过多呵护下成长,不太清楚自己的兴趣与追求,沉迷于当下的享受,自律主动性和能力不够。因而班会课可以引导学生树立奋斗目标,讨论现代文明素养标准与自律,做一个文明现代有追求的中学生,激发学生自律的内驱力。(2)规则刚性,以理导人。规则的作用是约束规范,在尽好自己的义务与责任后共享成果。通过班会课让学生树立规则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规则的作用在于其刚性,随意突破规则,意味着规则失效,于人于己都没有好处,让学生参与规则的制定并自觉遵循规则,把规则背后的人文价值充分挖掘并渗透到班会课中。(3)尊重现状,静候花开。自律能力的增长是一个过程,需要学生个体的反思觉醒,需要通过个体自主调整改进,过多的简单指令要求特别是随意上升到态度的评价可能会引起学生情绪对立,因而班会课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调适权,满足学生的尊重需要。(4)反思感悟,增强自信。反思感悟是个体综合外部信息、个体行动体验及个体价值判断进行自我调适的过程。在目标与责任的牵引激励下,在方法和行动成功体验的鼓舞下,学生对自己自律能力的信心增强,进行自律的兴趣被激发。
利用德育实践课,增长自律决策力
自律决策力是指面对诱惑、享乐、安逸所做出拒绝价值判断的能力,它由开放提取、清晰预知、准确决断三个要素构成。开放提取是指广泛提取各种内外信息,清晰预知是指各种选择所产生的结果,准确决断是指对各种选项进行准确评估并进做出选择。避免干扰,快速决断,防止拖延,保证成功实现自律,需要果敢、坚毅的自律决策的意志品质。
在学校系统内,开展好德育实践课程,对于增长学生自律决策能力十分有益。在学校的学习生活必然突出成长主线、学习中心,自律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提供学生自我管理平台,让学生开展自我管理监督,让学生个体自律的目标清晰,责任内化,通过角色扮演、换位思考、主动反思等方面广泛提取自律决策所需信息,通过值勤了解自律成功经验(榜样),认识不能自律的危害(反例),对照自身,清晰预知自我选择所对应的结果,从而使做出准确决断的可能性不断增加。人在做事中成长,在做事中形成习惯,在做事中形成对周围事物的价值取向。参与、体验、感悟是成长的最有效路径,被管理者参与管理,变被管理者为管理者,位置不同,视角不同,内心情绪体验不同,主体在此过程中吸收的营养也不同。自我管理是学生对自我的思想、生活与学习习惯等进行抽离反思、规划调控的过程。自律决策力在自我管理中不断得到锻炼提高。
学校层级的学生自我管理服务可称之为校园服务,设计为每班每学期值周一次,全员参加,人人有岗,事后反思,纳入课程学分管理,班主任指导,团委学生会评价。检查内容涵盖文明礼仪、组织纪律、节约卫生、学习自律等诸方面。
开展实验干预训练,提高自律执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