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加快数字经济建设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18 17:24:1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加快数字经济建设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加快数字经济建设

第1篇

关键词:数字城市数据共享地理空间框架

1 引言

“数字城市”概念来源于“数字地球”,它是“数字地球”理念在城市的引用、延伸和拓展。所谓“数字城市”,就是以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大规模存储技术为基础,以宽带网络为纽带,运用3S技术(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测、仿真-虚拟技术等对城市进行多分辨率、多尺度、多时空和多种类的三维描述,即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把城市的过去、现状和未来的全部内容,在网络上进行数字化虚拟实现[1]。

随着秦皇岛市经济建设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信息化建设的需求越来越高,迫切需要加快“数字秦皇岛”地理空间框架的建设,实现秦皇岛市各级部门间的地理空间数据的共享,彻底消除信息孤岛和信息烟囱,减少基础设施的重复建设和重复投入,向集约化方向发展。

2 数字秦皇岛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现状分析

2002年以来,随着测绘行政管理职能的逐步落实到位,秦皇岛市做了大量的基础地理数据成果采集工作。目前,已具备的成果有:三个建成区、沿海地区、县城及重点乡镇2624平方公里的1:2000数字正射影像图和数字高程模型数据;三个建成区290平方公里的1:1000数字真正射影像图和150平方公里的三维立体模型;三个建成区144平方公里1:500比例尺数字地形图和市区周边210平方公里1:2000比例尺数字地形图;覆盖整个秦皇岛市域的平面控制网和3000平方公里的似大地水准面精化;覆盖全市范围的1:5万数字地形图和4000多平方公里的1:1万数字地形图。秦皇岛市基础地理数据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果,为“数字秦皇岛”奠定了较好的数据基础。

3 数字秦皇岛建设的基本内容

“数字秦皇岛”地理空间基础框架要建成一个“信息内容丰富、更新维护及时、共享交换便捷”的公共信息基础平台,一个以数字化的基础测绘资料为主要内容、以完善的基础地理空间数据管理体系和数据服务体系为主要结构的地理信息数据和管理平台。具体目标可归纳为“一库、一平台、四应用”,即一个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一个地理信息公共平台、一套标准规范与政策机制和四项应用示范系统。

3.1 一个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是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及实现其输入、编辑、浏览、查询、统计、分析、表达、输出、更新等管理、维护与分发功能的软件和支撑环境的总称[CH/T 9005-2009]。“数字秦皇岛”将在现有DLG、DOM、DEM等数据的基础上,通过数据采集、更新、整理、入库,配置空间数据管理软件,建立现势性强的、多类型、多尺度数据一体化管理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

3.2 一个地理信息公共平台

地理信息公共平台依托地理信息数据,通过在线方式满足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公众对地理信息和空间定位、分析的基本需求,具备个性化应用的二次开发接口和可扩展空间,是实现地理空间框架应用服务功能的数据、软件及其支撑环境的总称[CH/T 9004-2009]。“数字秦皇岛”将依托完善后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通过信息提取、实体加工、地理编码、整合重组等处理,研发网络化运行的应用服务与运行维护系统,建立秦皇岛市唯一的、权威的、全覆盖的、多尺度无缝集成的地理信息公共平台。

3.3 四项应用示范系统

“数字秦皇岛”将基于所构建的地理信息公共平台,从规划、国土、公安、房产、城管、发改委等其中选择三个部门和社会公众服务领域进行应用示范,并总结应用模式,在政府及其各部门全面推广。

3.4 一套标准规范与政策机制

制定基础地理数据库等基础地理数据标准;与各有关部门共同商讨制定各部门共建共享专业数据标准、专题地理信息的采集、更新、管理与汇交的长效机制,包括基础地理信息统一采集、更新与管理分发服务机制;公共平台与地理信息公众服务系统等建设成果的运行、管理、更新与维护机制;公共平台推广应用与信息共享措施。政策制度的研究制定,包括秦皇岛市地理信息公共平台权威性、唯一性的认定与确立;公共平台推广应用的服务支持、技术培训与意见反馈制度;信息分建共享制度。

4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4.1 存在的问题

数据问题:由于拥有不同年代、不同方式获取的部分基础数据。这些数据标准不同、格式不同、来源各异,有CAD格式的数据也有GIS格式的数据,有经过编码的也有还没有编码的数据;数据存储的方式也各不相同,有的采用文件方式保持,有的以数据库的方式保存。这些数据不仅占用大量的空间,还需要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去管理,且管理效率低,容易损坏和丢失。

缺乏数据动态更新的机制:数据的现势性是数据的生命力所在,现实性差的数据严重影响了数据的权威性和可信度,降低了政府管理与决策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为了保证数据的现势性必须要有有效的更新机制和相应的财力投入。大比例尺的地形测量投入大,周期长,地方财政较难保证及时的更新,所采用的数据更新方式比较零散,更新速度慢,难以保证数据的现势性。同时,政府GIS工程建设还存在大量的基础地理数据重复建设现象,造成了资金浪费,没有有效的利用。

4.2 应对策略

这些信息难以满足秦皇岛市地理信息平台对地理数据的要求,必须在统一标准、统一坐标系的情况下对现有的数据进行相应的转换、编辑、整理等预处理工作,最终建立一个可公用的基础性的地理空间数据库;采用统一建设、统一更新、分配使用方式,建立数据动态更新的对策和机制,实现各级部门间的地理空间数据共享,彻底消除信息孤岛和信息烟囱。

5 结语

数字秦皇岛地理空间信息公共平台的建成,将为秦皇岛市信息化建设提供权威、统一的定位基准和空间载体,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政府部门的各项规划、管理、决策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以及重大工程项目提供基础地理信息服务。

参考文献

1 顾朝林,段学军.论数字城市及其及其三维再现关键技术[J].地理学报,2002,(3)

2 陈军、部伦主编:《数字中国地理空间基础框架》,科学出版社,200.3

3 张宇,数字城管GIS平台的设计与开发,硕士学位论文,西南交通大学,2008

4 李景文,赵福君,董星星等.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模式设计[J].桂林工学院学报,2008,28(02)

第2篇

一、基础测绘规划编制工作的重要性

基础测绘是为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基础地理信息的前期性、基础性和公益性事业,关系国家、国防安全和国家秘密,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和重要保障。加快发展基础测绘,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地州市、县(市)人民政府及测绘行政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认真做好本地区基础测绘**规划编制工作,统筹协调、科学安排本地区基础测绘项目,防止重复测绘,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协调好本地区各部门对基础测绘成果的应用和共享关系,逐步建立基础地理信息平台,推动信息化建设。同时,要通过实施基础测绘规划,逐步解决本地区经济发展、城市规划、土地管理、房产管理、基础设施建设、新农村建设、招商引资、旅游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缺少基础地理信息成果资料的问题,使基础测绘成果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更好地发挥前期保障和先行作用。

二、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原则

(一)明确职责,合理分工。基础测绘规划编制工作由各地州市、县(市)人民政府组织实施,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和发展计划(发展改革)部门具体负责,相关部门密切配合。

(二)深入调研,科学论证。围绕本地区**时期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重点项目提供测绘保障。同时,统筹兼顾地籍测绘、房产测绘、旅游交通测绘服务等方面。组织各行业专家对编制的规划进行科学的论证。

(三)加强协调,促进共享。在编制规划过程中,各级人民政府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和发展计划(发展改革)部门要主动征求财政、建设、信息产业、交通、水利、民政、旅游、农业、林业、环保等部门的意见,尽量满足各部门、各行业对基础测绘成果的需求,使基础测绘成果发挥最佳效能。各地基础测绘规划要与自治区基础测绘规划相互衔接。

(四)确保资金投入和重点项目。各地基础测绘规划的制定要充分结合《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测绘专项补助经费管理办法》的有关要求。各级人民政府及财政部门应按照《测绘法》的要求,将基础测绘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同时应尽量保障当地重点测绘项目的投入。

(五)基础测绘规划应兼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充分考虑农业产业规划、居民点规划建设、乡村道路建设、能源建设等方面对基础测绘成果的要求,切实发挥规划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指导作用。

三、规划编制工作的主要内容

按照国家基础测绘分级管理的原则,各地基础测绘规划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内容:

(一)本地区包括平面控制网和高程控制网在内的基础测绘设施建设。

(二)1∶2000、1∶1000、1∶500大比例尺地形图覆盖和更新。各地根据具体情况,实施城市规划区1∶2000、1∶1000或1∶500比例尺的数字线划地图(DLG)、数字正射影像图(DOM)、数字高程模型(DEM)的覆盖和更新,满足城市建设的需要。

(三)相应尺度的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建设,包括:地州市级大地控制测量数据库,1∶10000、1∶5000、1∶2000及更大比例尺的数字线划地图数据库、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库,各种分辨率正射影像数据库,元数据库以及其他专题要素数据库等,满足构建“数字城市”和信息化建设的需求。部分有条件的地区还可根据实际需要,提出其他基础测绘项目。

规划期原则上为**年到2010年,也可以规划至2020年。

四、规划编制程序及具体要求

基础测绘规划编制工作要按照前期工作、起草、衔接、征求意见、论证、报批审查等6个阶段进行,并于2007年上半年完成。

前期工作阶段:编制工作方案和进行规划前期需求调研工作。各地要组成专门的规划编制班子,安排相应经费开展需求调研工作。

起草工作阶段:根据前期工作的成果,提出发展目标、任务及政策措施建议,编制规划方案初稿。

衔接工作阶段:将基础测绘规划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之中,做好基础测绘规划与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其他各类专项规划之间的衔接,在规划理念、规划期限、规划形式等方面保持一致。

征求意见阶段:向本级政府各部门、上一级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和发展计划(发展改革)部门广泛征求意见,可采取发函、召开座谈会、调研等形式进行。

第3篇

一、现代化的管理新技术是档案馆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一)可以提高档案馆整体功能的技术基础。人类文明已经真实地迈进了二十一世纪,数字化信息时代的大潮朝着我们扑面而来。档案管理和利用如何应对及适应数字化信息时代的需求,是我们档案工作者要思考的。数字档案馆是随着档案馆信息化程度的提高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档案馆,数字档案馆的建设归根到底就是档案馆信息化的建设。数字档案馆似乎更加强调的是存储和利用档案信息资源的信息空间,虚拟性较强,包括多种档案信息数据库,强调档案信息网络化和高度的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化,从广义上讲应该包括档案馆数字化的内容。档案馆数字化主要是指将现有馆藏档案信息数字化,接收应归档的电子文件及其元数据,将数字化的档案信息资源在网上的和传递,利用网络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因此,随着数字化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成熟应用,电子文件大量出现。档案馆既要保护传统载体的档案,又要管理数字化的记录,如何加快档案馆的数字化建设便显得尤为迫切。

(二)可以丰富和优化馆藏档案。档案馆是行政区域内永久保管档案的基地,是科学研究和各方面利用档案史料的中心。档案馆又是综合性档案馆,其馆藏可以反映所在地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教育等社会各方面的情况。档案馆丰富馆藏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向社会提供利用,档案部门只有建立起内容丰富、结构合理、富有特色的馆藏信息资源,才能够更好地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由于档案馆现代化技术的应用和建设,是档案事业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加速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客观要求。

(三)有利于本地区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的发展。档案是一种非常有用的信息资源,而档案馆正是一个海量信息的储存地。档案工作在现实生活中可以扮演重要的角色。我们应该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有效地保护和利用档案,使之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服务。档案馆现代化主要是将档案馆的档案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这已经成为网络时代档案馆资源建设的发展方向和档案馆努力追求的目标。而档案资源的数字化又是数字档案馆的档案信息数据库的主要来源。因此,在大力发展市场经济和当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新形式下,档案工作如何服从、服务于经济建设,是档案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

二、努力学习现代化的档案管理新技术

(一)不断学习电子文件及电子公文的规范化管理。档案资源是国家综合档案馆的立馆之本,是开展档案馆工作的物质基础。它是指过去和现在的国家机构、社会组织和个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档案总和,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加强档案资源建设,是档案馆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规范档案管理,制定完善档案登记备案管理办法和档案管理应急预案,开展档案安全专项督查,同时加强档案安全设施建设,建立健全网络监察系统。以标准化管理为主,制度管理为辅。标准化适合于技术工作领域的规范化管理,可操作性强,而且与管理体制的关系较为超脱,因此在不与法律相冲突的情况下,标准化管理更有利于不同部门之间的协调。制度通常以法规形式出现,特别是约束力强,但管理范围有限,所以在标准化管理的基础上,配合制度可以形成档案馆数字化工作所需的严密的规范化管理体系。

(二)做好档案输入信息与数据的收集、整理、著录等一系列基础工作。档案管理自动化是对档案馆自身管理行为现代化的确定,而这种现代化是建立在计算机数字化管理基础上的。这个特征是基础性的,有普遍意义的,是开展其他数字化工作的前提条件。档案资源建设是档案馆立馆之基、兴档之本。档案局要将征集特色档案资料作为重要工作内容,常抓不懈。组织力量,大力开展档案的收集和征集工作。丰富馆藏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按照档案馆收集的范围和标准,还要大力开展档案的征集工作。

(三)加强资源建设。首先,开展档案资源清查,广泛征集散存散失在民间、具有人文特色的珍贵档案、历史档案和名人档案,同时对馆藏档案及现行公开文件中的民生档案信息进行整合开发,做好备案记录工作。其次,创新服务方式,加快推进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完善网上查阅功能,并在实行群众免费查阅档案,为群众提供更好的服务。第三,积极开展编研工作。档案编研工作要“立足馆藏,服务社会”,最大限度挖掘馆藏档案信息资源,紧紧围绕党和政府的需要、群众的需要和社会需要,为领导服务、为基层服务、为社会服务。

第4篇

关键词:生态经济;建设;新建区

党的十把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战略部署,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江西省认真贯彻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定,获批列入我国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省份之一,标志着我省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上升为国家战略。[1]新建区作为江西省第一批进入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区域,应进一步加强生态经济建设,能够为全省乃至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积累经验。

一、新建区生态经济建设的现状基础

新建区位于江西省南昌市境内,江西省中部偏北。新建既是南昌市的城乡结合带,又是南昌市城区的主要拓展区,所在地长僬蛴牒旃忍残虑联为一体,全区有70余平方公里面积在南昌市城市规划区内。近几年来,新建区一直致力于生态经济建设,生态文化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为今后建设新建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生态文化建设提供较好的基础。现状基础具体如下:

(一)经济运行状况良好

2014年,新建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24.81亿元,增长10.2%,分别高于全省、全市0.5和0.4个百分点,常住人口总量为64.36万人,人均GDP为50468元/人,远远高于全省人均GDP 34737元/人,经济发展状况良好。

(二)人民生活幸福指数提升

2014年,新建区始终坚持以保障民生为根本,最大限度将发展成果惠及民生。全区民生资金总投入21.8亿元,增长24.7%,预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965元,增长10.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865元,增长12.5%,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例为2.17,与同期全省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例的比值为0.9,群众幸福指数得到进一步提升。

(三)三次产业全面增长

2014年,新建区经济较快增长,三次产业全面增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4:55.7:30.3。

2014年以来,各项支农力度进一步加大,科技兴农氛围良好,农业经济持续增长。全区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8.29亿元,同比增长8.3%。全区实现农业增加值46.29亿元,同比增长5.3%。全区工业经济继续保持稳步推进的发展势头,实现工业增加值达152.63亿元,同比增长12.8%。工业贡献率为39.5%,拉动GDP增长4个百分点。2014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实现98.44亿元,同比增长8%。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达到30.3%,较去年提升了0.9个百分点。

二、进一步加快新建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生态经济建设的措施建议

在新建区原有的生态文化建设基础上,为加快建成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应大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一、二、三次产业融合发展,逐步形成以生态农业为基础、生态工业为支撑、现代服务业全面发展的生态经济产业格局。主要措施建议如下:

(一)完善生态工业体系

立足现有基础,加快改造提升,延伸产业链条,开发一批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壮大整车制造及汽车零部件为主的现代装备制造、绿色食品、出版印刷、节能环保等优势特色产业,完善生态工业体系,发展绿色循环低碳工业经济,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1、现代装备制造产业。积极吸纳发达国家和沿海地区装备制造产业转移,引进和创新相结合,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着力提高设计、零部件制造和成套水平,完善区域内的产业链、产品链、废物链,推动产业向生态化、国际化、集群化、创新化方向发展,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先进、有一定规模的装备制造企业和产品,促进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2、绿色食品产业。以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农业结构优化,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为立足点,依靠龙头企业和项目带动,扩大基地规模、产地认定、产品认证,以保障食品质量安全为目标,充分发挥产业基础和品牌效应,构建绿色循环产业体系,完善循环经济产业链,壮大产业集群,形成区域布局合理,产业特色突出的绿色食品产业体系。

3、出版印刷产业。培育优势企业,调整产业内部结构,引导产业绿色转型,进一步培育和发展国际印刷、数字印刷、高档印刷和特色印刷,加快传统印刷业与文化产业、创意产业、信息产业、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以激光照排、CTP、数码印刷数字化工作流程为代表的数字网络技术,加快动漫相关产业项目引进,逐步形成以绿色印刷为支点的,以文化创意为载体,集印刷复制、出版发行、广告、影视制作、动漫一体的新产业模式。

4、节能环保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是新建区着力培育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能源环保产业,充分依托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不断扩大新能源和环保设备生产规模,积极扶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引进产业开发、辅配件生产企业,引进上、中、下游产品生产企业,完善产业链条,打造从基地到制造,从零配件到成品较为完善的产业链条。

(二)大力发展现代生态农业

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以农业产业化、信息化和标准化经营为基本途径,推广种植无公害、绿色、有机、良好农业规范等认证的农产品,以发展生态农业、高效农业为突破口,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

推广以“企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为主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大力培育和引进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南昌市农业科研基地为依托,进行高科技基本农田的提升改造,采用农业新技术,发展喷灌、科技温室大棚、自动化增施肥料、反季节种养殖等技术,推广优良新品种,实行机械化作业等;发挥区域农业资源丰富和农业特色突出的优势,实施特色农业优先发展战略,围绕畜牧、水产、果业、蔬菜四大优势产业,优化品种结构;发展城郊型观光农业、休闲农业,推进现代农业示范项目建设,培植优势农产品品牌,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逐步形成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生态化的区域块状农业经济格局。

(三)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1、现代商贸物流。按照“区城大商贸、城郊大物流、社区特色街、农村便民店”的发展思路,创新业态,提升档次,扩大规模,整合资源,逐步建成“核心商务区、区域商业中心、社区商业网、农村商业点”的商贸体系,形成发达的属地型商业;依托昌北机场、南昌西客站、赣江深水港码头,着力打造“临空经济圈”和“城郊物流圈”。

2、生态旅游。以“生态家园、休闲绿洲”为发展理念,大力培育发展旅游业,重点发展生态休闲旅游产品、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宗教文化旅游产品、会议旅游产品以及参与型旅游产品,形成红色、古色、绿色、金色和特色“五色”旅游格局,在市场开拓上实施“远交近攻”战略,把主要景点纳入全省、全市旅游路线。

3、金融服务。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设立分支,积极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等机构,完善金融平台。设立创业投资基金,支持企业上市和发行债券,拓宽直接融资渠道,积极缓解企业融资难。

4、信息科技。鼓励开发增值信息服务和专项信息服务,全面提升社会各领域信息化水平。重点加快中小企业信息技术公共服务平台、行业信息服务中心建设,鼓励中小企业积极运用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加快发展电子商务和物联网。积极发展科技研发、技术交易和评估、科技培训等服务业,支持科技、创意企业园区建设,创建一批企业工业设计中心。

(作者单位:江西水利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方案(试行)的通知[Z].发改环资[2013]2420号,2013.

[2] 2016年新建区人民政府工作报告[R],2013.

[3] 陶表红,焦庚英.江西生态经济体系的构建分析[J].求实,2010(1).

第5篇

一、新时期测绘档案管理的新特点

(一)测绘档案信息服务社会化

近年来,在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带动下,测绘服务范围得以进一步拓展,已在我国社会生活和经济建设的各个层面上有所渗透,地理信息成为我们工作和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信息资源,这就使当前测绘档案的服务范围也从原画的建设部门扩展到社会任何需要地理信息资料的用户。

(二)测绘档案信息服务多元化、现代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的纸介质的地形图和一些文本文献资料已被数字化测绘产品所取代。特别是在当前档案信息化建设速度不断加快的新形势下,档案的保管方式和提供方式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测绘档案也由手工检索扩展到现在的光盘检索和网络检索,原始资料的保存介质也更加多样化,先进的数字测绘产品及测绘成果信息也开始在网上进行并提供,测绘档案信息服务开始向多元化和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三)测绘档案管理复杂化

近年来地理信息产品开始广泛应用,通过对地理信息产品进行深加工或是与其他信息产品进行组合后,各类综合产品和信息开始形成,地理信息产品的开发利用价值和经济效益越来越体现出来。这就导致部分测绘档案管理人员由于自身价值取向存在偏差,在利益诱惑下,往往利用测绘档案来谋取私利,导致科研信息被泄密,或是部分科研成果据为已有,使测绘档案管理工作更加复杂化。

二、做好新时期测绘档案管理工作的方法

(一)增强社会对测绘档案的认识

加强对测绘档案的宣传,努力提高全民测绘档案的意识,加强测绘档案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宣传,提高全社会测绘法制观念及测绘档案法制观念,对测绘档案工作在测绘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一个深入的认识。各级测绘管理部门需要加强对测绘档案管理工作的认识,将其列为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从而从组织、人员和经费上进行贯彻落实,确保推动测绘档案工作法制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发展进程。进一步强化测绘档案的宣传力度,运用典型的事例来扩大测绘档案在经济建设和社会生活中的影响。

由于测绘档案属于整体性的资料,要想有效的发挥其作用,则需要各级测绘部门要打破档案系统各自为政的局面,加强资源的整合,优势互补,更好的对整个测绘系统的档案资源进行深入挖掘,提高测绘档案的利用率,进下泽测绘档案管理的各项机制进行完善,充分的发挥测绘档案工作者的创造力,从而有效的推动测绘档案管理工作的健康发展。

(二)做好测绘原始资料的保管工作

要充分发挥计算机在大容量存储、高速度检索、准确统计分析以及辅助决策方面的不可取代优势,但必须同时看到,在测绘活动中所形成的各类图、表、册、卡、证等档案资料是原始的珍贵资料,对了解一个城市和地区的发展变化,仍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必须采取措施加以保管好。

(三)提高利用效率,开发地理信息资源

一是要增强服务意识,进一步提高服务的主动性。测绘档案工作不能只停留在接收档案、管理档案这个标准上,要瞄准领导关注的、社会急需的、百姓关切的问题,大力开发测绘档案信息资源,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和各行各业的迫切需要出发,积极主动地提供服务。

二是增强开放意识,进一步提高服务的深度和广度。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加快发展以及民主法制建设的不断推进,经济建设和社会生活对测绘档案公用性和开放性的需求越来越多。因此,对测绘科技成果档案的提供利用,必须该开放的开放,该解密的解密,真正做到开放办档案,使测绘档案在为领导、为群众、为经济社会发展切实服务的过程中实现其价值。

三是进一步加强测绘档案信息化建设。要加快建设和完善测绘档案系统局域网,充分整合测绘档案资源,真正做到资源共享,保证测绘档案的完整性和应用的及时性。同时,要提高信息安全意识,坚决防止泄密、失密现象的发生。要加快现有馆藏测绘档案目录数据库的建设,积极推进一些重要的、容易受损的、利用频率高的档案资源的数字化进程,加强对珍贵的重要的测绘档案的保护,以提高档案利用效率和使用价值。

第6篇

[关键字]测绘 地理信息 科技事业 发展

[中图分类号] P2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3-114-1

0 引言

测绘工作国家经济、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一项前提保障性工作,是一个国家地信信息产业的基础组成部分。它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与地理位置有关的各种专题性和综合性的基础信息,其成果是进行资源调查、环境监测、农田建设、能源、交通、水利等大型工程建设、城乡规划建设、土地开发利用、重大灾害监测预报和科学研究、国防建设以及国家宏观管理决策必不可少的基础资料。从八十年代初期,测绘业开始着手对传统测绘手段和生产工艺进行技术改造,开展了数字化测图、机助地图制图、地图数据库、地理信息系统(GIS)、人卫激光测距(SLR)、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遥感(RS)等方面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尽管我国测绘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其整体技术水平同国际测绘先进水平相比,存在较大差距,远远满足不了国家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主要表现在:数字化测绘技术体系的若干关键技术问题尚未解决,完整的数字化测绘生产技术体系尚未形成;测绘生产中生产速度慢、更新周期长、产品形式单一、地图印刷质量较低等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性转变;测绘基础理论研究相对薄弱,尤其是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地图制图学等领域,从而严重影响了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测绘信息综合开发应用水平较低,测绘高新技术集成化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较弱,参与全球问题的国际合作研究尚待进一步拓展。 本文就如何促进我国测绘地理信息科技事业的发展做以下建议。

1 积极推进基础地理信息资源建设

第一,利用新技术、新工艺,加强对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改造和优化升级,积极开展各级各类专题数据库建设。将基础地理信息更新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紧研究建立新形势、新技术条件下的基础地理信息更新机制,加快信息更新步伐,切实提高基础地理信息的现势性。第二,加强各级各类基础地理信息资源的整合,积极推进各级测绘部门之间以及测绘部门与有关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实现不同数据源、不同类型、不同尺度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集成应用。第三,尽快形成中央和地方测绘部门分级管理、标准统一、种类齐全、互联互通的基础地理信息共享平台,为实现测绘部门基础地理信息快速传送和充分利用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2 创新思维,以新的理念引领测绘地理信息转型发展

测绘地理信息人勇于实践,大胆创新,勇敢地举旗亮剑,提出24 字总体战略,成为测绘地理信息发展新坐标。新理念的形成,让我们突破传统思维的桎梏,实现了由“测绘”向“测绘地理信息”的嬗变;让我们更加与时俱进,推动数字中国向智慧中国迈进;让我们打破了传统的测绘工作模式,开辟了地理国情监测新领域;让我们加快转变发展模式,真正实现了公益性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和地理信息产业两条腿走路。只有敢于打破常规,突破惯性思维的束缚,才能形成测绘地理信息文化“快”的灵魂、“干”的精神、“好”的品质,才能发扬好“热爱祖国、忠诚事业、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测绘地理信息精神。

3 加强测绘科技人才资源建设

人才是科技创新和竞争制胜之本,没有人才就没有创新。一流的学术思想、一流的技术成果,需要有一流的人才。测绘科技人才资源建设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千方百计稳定现有科技人员,增强科研与生产单位对人才的凝聚力和吸引力;二是有计划地引进和培养优秀测绘科技人才,逐步开展成绩优异高级工程师的选拔评审,充实和壮大测绘科技创新队伍;三是培养和造就一批科技经营管理人才,提高测绘科技创新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创新管理水平。建立人才合理有序流动的机制,鼓励测绘生产单位设立特聘专家岗位,吸引优秀人才进入测绘生产一线;鼓励职工开展技术发明、技术革新活动,并作为职工个人业绩考核的重要指标;通过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建设、重大科技项目的实施以及在科技项目立项、评审和验收中设置人才培养指标等方式,培养造就一支由科技领军人才、学术技术带头人、科技创新骨干和基层单位技术骨干等组成的测绘科技人才队伍。

4 加强基础研究和软科学研究

跟踪国际测绘学科前沿,发展测绘科学技术理论和方法,积极开展现代大地测量理论和地球动力学、新型数字摄影测量和遥感机理、地理信息科学、地理空间信息网格理论与技术等研究,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增强测绘科技持续发展的后劲。结合测绘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开展测绘软科学研究,用以指导测绘管理实践,重点加强测绘发展战略、测绘管理理论、测绘管理体制、测绘法律法规、测绘统计指标体系、测绘工程设计管理以及地理信息产业发展政策等方面的研究。

5 总结

坚持以测绘信息化带动测绘事业发展全局,促进测绘工作在完善体制机制、科技自主创新、快速传送信息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全面提高测绘部门的利用、监管、保障和服务水平。以推进国家信息化发展全局为着眼点,以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建设为重点,以地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主线,加快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健全测绘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地理信息的获取实时化、处理自动化、服务网络化和应用社会化,显著提高测绘行政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大力促进地理信息产业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更加有力的测绘保障。

参考文献

[1]记者,周湛.推动地理信息新型服务业态大发展[N]. 中国测绘报. 2011-06-03.

第7篇

关键词:改革发展,档案工作,转变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经济全球化、一体化步伐的加快,社会已迈入一个崭新的信息技术时代。为适应新形式的要求,各行业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档案事业也不例外,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档案工作进行观念大转变、工作大转轨、事业大转型。由过去的传统型、封闭型向现代型、开放型转变。在转变过程中,档案工作呈现出了鲜明的文化性、社会性和开放性特征。显示出了为社会服务,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新局面。档案工作要适应和跟上新形势的发展,还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变工作:

1、档案工作必须由传统的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长期以来,传统的档案管理工作封闭保守、管理落后、服务意识跟不上、利用率低。一方面档案管理人员闭门办公,档案(室)馆随处可见“顾客止步、谢绝参观、不得入内”等警示,把个档案部门列入“军事禁区、密秘部门”行列。档案工作处于封闭的环境里,工作人员“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弄故纸堆”,除了负责接待利用者的同志接待少数几个拿着盖有几个红印章证明的利用者外,其他人员很少甚至没有与外界接触和联系。另一方面,由于封闭的档案管理模式,给档案工作人员在思想上造成了一种封闭的思维观念和思维方式。工作只停留在接收档案、整理保管档案、坐等上门提供档案利用上。思维方式非常封闭保守、单一单向。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经济体制改革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许多档案部门已经走出了这种传统的封闭形式。一是把档案工作由系统内部移向系统外部,由馆内走向馆外,采取多渠道、多方向、全方位的开展档案工作。二是档案价值取向有了突破性的转变,由原来关起门办公,档案资料自我欣赏转向社会、转向市场,档案资料来源更加广泛,服务更加全面。三是加大了档案工作力度,注意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多途径、多渠道发展档案事业,取得了明显效果。

2、档案工作必须由业务性专业性向社会性方向转变。档案工作确实是一项专业性、业务性很强的工作,它要求管理者不仅有熟练的业务知识和技能,还要有较强的责任心、事业心和严格执行规章制度等等。这一切给档案管理者在心理上、思想上产生了错觉,误认为档案工作就是单纯的业务工作,专业工作,只要管理好本级档案,与社会没有任何关系。其实,档案工作也是一项社会性很强的工作,它是党委政府的行政职能部门,除了要抓好本级档案馆藏的整理、保管和利用外,还要抓好社会档案资源的管理和开发,依法对辖区内的档案工作进行监督和指导。要做好档案工作,让档案工作走向社会,面向社会,服务社会,档案部门应充分发挥其行政管理的职能作用,运用社会性的工作方法来做好档案工作,为社会服务。

3、加强现代化档案馆建设。随着信息技术在世界范围内的迅速发展,特别是计算机和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作为档案灵魂的档案网络信息,必须充分发挥作用。档案部门必须加快档案网络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手段,促进档案工作。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就是数字化档案馆,数字化档案馆的内容有,档案储存

数字化和档案提供利用服务数字化两个方面。要围绕这两个方面,做好馆藏档案数字化处理工作,建立建全网络化服务体系,提高档案工

作管理水平,做到更加快捷、有效地为社会服务。

4、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更好地报务社会。随着产业

结构调整,企业产权变动,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国家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方针进一步明确和政府职能的转变,给档案部门服务提供了发展的空间。作为以服务为主要工作任务的档案部门,一定要抓住机遇,增强服务意识,创新服务机制,拓宽服务渠道,提高服务质量,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档案部门要在“服务”两个字上下功夫、做文章,围绕“服务”开展各项工作。一是服务观念要创新。论文大全。由于现代科学技术在档案工作的运用,档案工作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档案工作不再是过去那种只抓档案资料的整理保管,而是要把档案工作提高到为社会服务,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的高度来认识。要利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加快计算机网络化、信息化建设,做到快捷、有效地服务。要利用档案服务工作,架起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直接沟通的桥梁,进一步密切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联系。二是服务内容要创新。档案工作在服务内容上,也要适应改革发展的需要,紧跟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形势,不断调整服务内容,做到广、快、全、准地为利用者提供档案信息服务。档案服务内容有多种形式,在新时期,最主要的就是要抓好网络信息技术服务。网络信息技术服务属于现代化管理服务内容,它具有传播速度快、内容更新快、能及时播出、滚动播出,将信息快速传递给利用者。要充分利用现代化通讯技术,如通讯卫星、邮电信息网络等,将档案信息出去,让利用者在不同地域,不同时空利用档案资料。

5、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现代化管理的培养教育,增强他们的思想觉悟,提高他们现代化管理科技知识、业务水平和服务意识,是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关键。在档案管理工作中,档案管理人员在档案的收集整理、提供利用、信息开发等方面都担任着重要角色,档案工作者不仅是档案信息库的建造者和维护者,更应该是档案信息资源与利用者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是高质量档案信息产品的设计者和操作者,任何一种档案信息服务方式都与操作者的水平息息相关。论文大全。档案工作创新,实质上也是专业人才的竞争。在专业人才方面必须紧紧抓住人才引进、培养、使用三个环节,制定政策,营造环境,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论文大全。要对档案人员进行现代化管理知识、特别是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进行培训,培训应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放在应用上,要根据档案管理人员的实际情况,以不同的层次和不同的方法,以信息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为重点,以提高全员信息技术应用技能为目标,采取多种形式,如课堂讲授、专业研讨、知识竞赛、外出考察等。同时要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边用边学,以用促学。

第8篇

[关键词]基础测绘,发展,测绘技术,对策

中图分类号:P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5-0157-01

一、基础测绘的定义、城市基础测绘的主要目标、特征

基础测绘通过提供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广泛服务于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科学研究,文化教育,行政管理,人民生活等诸多领域,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基础性,前期性,公益性事业。

1、基础测绘的定义

测绘是以计算机技术,光电技术,网络通讯技术,空间科学,信息科学为基础,以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为技术核心。将地面已有的特征点和界线通过测量手段获得反映地面现状的图形和位置信息,供工程建设的规划设计和行政管理之用。基础测绘是指建立全国统一的测绘基准和测绘系统,进行基础航空摄影,获取基础地理信息的遥感资料,测制和更新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影像图和数字化产品,建立,更新基础地理信息系统。

2、城市基础测绘的主要目标

(1)按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要求,基础测绘设施建设要形成以3S(GIS,GPS,RS)技术。4D(DLG数字线划地图,DOM数字正射影像图,DEM数字高程模型,DRC数字栅格地图)技术产品和数字通信等技术构成的较为完善的数字化测绘技术体系。(2)加快城市基础地理信息更新和数据库建设,重点是全面开展城市1:500――1:100000系列数字地形图更新和数据库建设以及地下管线信息系统,为建设“数字城市”奠定基础,开创城市基础地理信息应用服务的新领域。(3)建立健全基础测绘管理的运行机制,建立和完善基础地理信息更新机制,推进基础地理信息共建共享机制的建立。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勘测产品价格机制。

3、城市基础测绘成果的主要特征

(1)基础性:城市的建设发展,交通,农林,水利,土地,矿产,城建等部门的规划设计,都是以基础测绘成果作为平台。(2)公益性:基础测绘其服务对象是政府及各个部门和社会的各个方面,并为之提供及时,适用,可靠的测绘保障。(3)商品性。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第六章第三十一条规定,除国家机关决策和社会公益性事业的,基础测绘成果实行有偿使用,但是,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军队因防灾,减灾,国防建设等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无偿使用。

二、城市基础测绘主要内容

基础测绘是指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为国家各个部门和各项专业测绘提供基础地理信息而实施的测绘工作的总称。城市基础测绘工作主要包括:平面高程控制网的建立与维护,城市基本比例尺地形图的测绘与更新,城市地下综合管线的普查整测与动态管理,城镇地籍测量,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对立与维护等内容其中前三项是城市基础测绘工作中最基础的工作内容。

三、我国城镇基础测绘发展现状

国家基础测绘设施工程的实施,推进了由传统的纸质测绘时代迈向现在的数字时代的步伐。“数字中国”,“数字省(市)”,地理信息空间基础框架建立工程已经启动。目前,全国第二次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已接近尾声,同时建立了覆盖全国的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形成了1:10000的农村土地利用现状的数据库和1:500的城镇地籍数据库系统,基本实现了测绘技术的数字化改造。随着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与数字化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测绘领域,使得许多传统测绘技术手段与测绘信息处理技术都有了质的飞跃。

四、目前我国城市基础测绘存在的问题

(1)一些地方政府过度的追求经济建设,忽视了基础测绘及信息化建设工作,对基础测绘的意义认识不够深远,有些地方甚至没有编制基础测绘规划,更没有将基础测绘的发展与信息化建设结合起来,以至于信息化建设成果不能快速转化为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由于一些地方测绘法制建设滞后,未制定完善的配套法律法规,加上政府缺乏对基础测绘的有效宣传,致使大众没有认识到基础测绘的作用,基础测绘没有完全发挥应有的作用。

(2)缺乏测绘数据共建共享机制。由于测绘数据的共享机制未完全建立,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企业事业单位为满足自身建设和管理的需要,自筹资金组织施测,造成同一地区不同单位重复测绘的现象,导致基础测绘资源的严重浪费,而且还造成测绘基准不同,技术标准不一,成果质量不均等现象。

(3)测绘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的不同,导致各地区测绘人才分布不均衡,部分经济条件较差的地区,由于财力问题,对基础测绘投入少,造成基础测绘队伍经费来源不足,人才身沿海城市流失的现象严重。

(4)缺乏开发,创新能力。现阶段,我国的基础测绘仍然是劳动密集式生产,只是停留在对一些软件的表面应用上,测绘技术单位通过实地调查,数据采集,矢量建库而获得经济效益。而缺乏对数据的归纳整合,为政府及企业提供咨询分析,辅助决策等服务。基础测绘新技术的开发,创新的能力不足,数据的采集,管理与应用等方面的软开发能力薄弱,与国外先进水平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制约着测绘事业整体水平的提高。

(5)基础测绘应用的深度和广度不够。测绘产品不够丰富,社会化程度不高,现阶段,我国的测绘主要应用在国土,城建等一些建设部门,并没有走入广大人民的生活中,应用的范围太小,同时,现有产品生产周期长,更新速度缓慢,种类少,致使一些用户使用比较困难,侵权盗版,假冒伪劣产品层出不究,应急保障能力不强,基础地理信息现实性差,造成面对重大突发事件后,不能适应应急需求。

五、对我国基础测绘发展的建议

(1)明确职责,加大宣传。(2)建立地理信息的共享工作机制。(3)加强人才的培养和引进。(4)加大基础测绘的应用服务范围。大力推动基础测绘成果的应用,拓空测绘应用服务范围,推进大,中比例尺等测绘成果的广泛应用,努力开发网络地图,导航电子地图,影像地图等公共产品,加强电子政务地理信息平台,国民经济与社会信息统计地理信息平台,公共应急地理信息平台等公共服务平台,推进深层次测绘成果的社会化应用。

第9篇

关键词:城建档案;社会服务;创新方法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1-0222-02

城建档案是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及其相应的科研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声像等各种载体的原始记录。它是一个城市发展的产物,对一个城市科学发展与管理具有重要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近年来中国城市建设发展迅猛,如何适应新形势,充分发挥城建档案的作用,已成为城建档案人员的一项重要职责。

一、创新城建档案部门服务理念,增强服务意识

城建档案与普通人事档案相比,更具有专业性、技术性和综合性,只有不断创新服务理念,从多维度、多层次认识城建档案的特殊性,才能形成对城建档案的科学把握和工作方法的创新。

1.要有超前意识。提升城建档案的社会服务功能,具有超前意识是基础。只有不断调整工作视角,把握好整个城建系统的中长期及短期工作计划及重点,才能确定与形势发展需要相适应的选题,提升城建档案服务大众的水平,找准城建档案与服务对象的结合点。城建档案工作者应以超前意识促进城建档案工作由“看摊守门”的被动角色向城建档案社会化、更高的开放性转变。同时也能够吸引越来越多的用户来利用城建档案信息,促进档案服务效能的不断提升。

2.要有主动参与意识。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档案工作者对档案工作的认识停留在“保管与保护”。他们普遍认为,档案工作就是要尽最大可能去保存好历史文献,甚至人为地限制档案开放与利用的权限,这就使得档案逐渐披上了神秘的面纱,为社会公众所遗忘。当前必须打破这种因循守旧的工作模式,积极主动参与到经济建设的一线中去,增强城建档案部门与本系统各单位之间工作的了解与联系,才能逐步使城建档案步入“档案资源完整从源头抓,开发利用服务到全方位”的良性轨道上来,而不是一味地等着档案形成单位移交档案,那样的话,既不能够及时地提供可供利用的档案资源,也常常会形成不了系统完整的档案,而造成利用价值大打折扣,造成档案价值人为的损失。

3.要有跟踪反馈意识。一方面城建档案部门应对领导的意图及相关部门的工作不断跟踪,了解项目的安排及进程情况,确保档案工作始终服务中心工作;另一方面还应该根据档案利用者的信息反馈及档案部门自己的跟踪总结情况,及时分析修正、合理确定适合工作需要及利用者目的的开发项目、提供利用的方式及档案信息内容,使城建档案的信息服务始终围绕主题,有效地服务社会。

4.要有效益意识。城建档案部门应牢固树立创造社会效益与创造经济效益并举的新观念,通过提升城建档案的社会服务功能直接创造城建档案的社会效益,通过为其他单位提供经济建设的信息与智力支撑,间接创造出城建档案的经济效益。城建档案部门应摒弃过去那种认为档案部门与创造效益不相干、死抱“等、靠、要”的落后思想,以提升城建档案的社会服务功能就是为社会创造效益的新观念,充分进行档案信息的收集、整理,开发、利用等各项工作。同时,提升城建档案的效益意识,也要求坚持最大程度地开放城建档案,根据《保密法》及《各级国家档案馆开放档案办法》及时充分做好城建档案的鉴定及开放,摒弃当前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的重藏轻用的观念。对于一些不涉及国家安全,不及个人隐私的档案,特别是与人民群众生活、生产密切相关的档案,原则上应坚持形成之日便是开放利用之时,以全方位服务社会各界的新姿态体现城建档案工作的价值和意义。

二、拓宽城建档案服务方式,广开服务途径

一些传统的档案利用服务方式,例如查阅、复制、出具档案证明书等,是档案部门服务大众的基本方式,也是当前使用较多的方式,但在信息化时代,在城市建设快速发展的当前,这些方式是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的,创新服务理念的同时还必须大力创新服务方式,以服务理念与服务方式的共同创新,真正提升城建档案的社会服务功能。

1.加快城建档案数字化建设,实现最广泛、更便利的服务是档案社会化的必然趋势。档案信息化建设要求借助计算机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多媒体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不断拓宽服务方式和服务主题。目前,在美国、英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普遍运用了各种新技术来管理和利用档案。比如美国档案馆向公民提供档案的缩微胶卷、电子扫描件或复印件,从而避免了档案原件使用中可能的危险。西方国家发达的电脑网络,也使得档案通过网络共享成为现实。许多公共档案馆或专门档案馆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公众可以在网站上实现在线查档、实时浏览、远程传送等等功能。近年来,中国不少地方已着手建设的数字城建档案馆,国家档案局2010年了《数字档案馆建设指南》,对国内的数字档案馆建设提出了总体性的指导意见,这将是今后档案信息化的发展方向。有的地方通过开设、利用档案局域网、党政信息网及互联网三个独立的平台,有针对性提取、安排档案信息,在保证档案安全的前提下,为最大程度利用档案服务公众创建了很好的平台和基础。通过具有高度亲民性的网站内容和便利的操作方式,例如可视化的城建档案查询系统,“24小时不闭馆”的网站服务,按照“国家数字档案建设与服务工程”的要求,不断推进档案数字化工作,将使城建档案与居民生活,与城市建设发展紧密相连,使过去深藏馆库的城建档案走入大众,服务社会。档案数字化过程同时结合馆际合作的方式,可以使同地区的多个档案馆及不同地区的档案馆联合组网,或者是发达地区档案馆通过支持欠发达地区档案馆的档案数字化,然后结对组网的方式,不仅可以使有限的资源能在最大的范围内得到利用,更能够有效避免重复建设重复投资,有效地解决好当前存在的分散的各自为战、地区间发展水平的不均衡的问题,使城建档案的数字化建设进程能够更快地得以推进。

2.提升城建档案编研的质量,更好地满足各类群体的利用。城建档案真正起到服务社会的作用,总是需要对档案信息进行有机的组合和科学的加工,这就离不开档案编研。但是,目前很多城建档案的编研工作往往对活劳动的质量重视不够,还是以提供一些浅层次的资料汇编为主,对如何合理地提供能满足各类利用者的需求进行档案深加工,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还明显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有的档案工作者总是强调领导对档案工作不够重视,其实是很片面的。领导是非常期望档案工作者能充分研读历史档案之余,科学、准确地提出对今天城市建设方面的好建议,供决策参考。而昨天的档案并不会自己说出城市建设与管理的规律,分析、研究,提炼、概括出城市建设的规律这个光荣的使命其实是城建档案编研人员的应有职责。而仅提供一本又一本的档案资料汇集,领导怎么可能有那么多时间去一点点读,然后自己再一点点去找其规律性呢;还有的档案工作者会抱怨档案利用者,明明编研材料上或网站上都已经明确了的事,还要反复问。其实这也反映了档案编研者是站在什么角度上进行档案编研的。如果仅站在档案的角度上,档案是不会看“自己”的;只有以尊重档案为基础,站在利用者的角度来进行城建档案的编研工作,出来的成果才是利用者所需要的。当前客观上也存在着大量繁重的整理工作使得档案工作人员常年处于忙乱之中,没有太多的时间来考虑提升档案利用服务方面的情况,因此,如果能使档案的整理数字化,外包操作,也能使档案者有更多的时间来考虑、研究如何提供更高水平的编研成果。而且,城建档案往往都是些专业性很强的科技档案,一般利用者并不一定懂那些专业,看不懂一些城建档案其实是正常的,城建档案编研者就应该充当起城建档案专业性与大量非专业利用者之间的桥梁,或用图形化示意,或用非专业语言进行适当的“转译”,使人们日益渴求的城建档案信息真正走下高阁,用到千家万户。

3.实现大共享机制,优化馆藏结构。只有充分实现信息的共享,才能最大程度发挥城市档案的利用价值。大共享应该是纵向共享与横向共享的结合,纵向共享就是要信息化手段,实现各级政府所属城建档案信息的共享,以及其他相关联档案的共享,加强馆际之间的合作,形成一个纵横交错的城建档案馆网,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远程检索和调用,实现虽非我有、但为我用的共享机制,使城建档案服务打破行政级别的限制,最充分地满足利用者及经济建设及科学研究的需要。横向共享就是要实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整个系统的档案资源整合与共享。由于行政职能的划分,城建系统涉及到多个行政部门,但档案资源如果也因此而割裂开的话,不仅会给利用者带来不便,也极易造成档案的遗失或形成“死档”。这就要求城建档案部门本着共同为城市建设发展作贡献的出发点,积极主动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等相关部门及其他有关单位进行沟通与协商,促进城市建设中的珍贵的档案资料及时、完整地征集到位,为提升城建档案的社会服务功能,从厚实馆藏上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还是从实际工作出发,促使上级部门就实现城建档案的共享完善规章,提供制度上的保障,以实现城建档案信息共享的长效性和规范性。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既对城建档案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提升城建档案社会服务功能创造了重要条件。城建档案工作者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在实践中,充分运用创新思维,把握准利用者的需求,不断创新方式方法,城建档案工作者就能在为领导决策、研究城建规律、服务经济建设方面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彭春华.做好城建档案编研工作的几点思考[J].广东档案,2006,(5):40-41.

[2] 王爱琴.开展房屋产权档案公开查询 努力提升服务效能[J].江苏建设,2009,(5).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