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8 17:24:1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不同的心理治疗方法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中图分类号】R7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183(2013)11-0265-01
2013年6月15日我们科室收治一名狗咬伤患者,患儿2岁,经及时治疗处理,一个月后患者健康出院,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1 临床资料 一儿童,男、2岁,因在家蹲着上厕所被野狗咬伤眼部和左脸部,咬伤后4小时到我院就医。
2 治疗方法
2.1伤口处理 采用3%双氧水反复冲洗伤口20分钟以上,尽可能清除伤口内组织碎片、淤血等异物,剪除失活组织,使伤口内无出血、渗出,外口小内腔较大的伤口要适当扩大伤口,以利于彻底冲洗及引流(冲洗过程中注意保护眼睛)
2.2侵润注射 伤口内用稀释3-5倍的免疫血清均匀侵润注射,范围达到伤口3-5cm。
2.3清创术后处理 创面覆盖无菌纱布,注意及时更换。肌肉注射免疫血清20U/kg,并肌注狂犬疫苗(当天、第四天、七天、十四天、二十八天、三十天)各接种注射一针。并注射破伤风抗毒素,使用抗菌、消炎两周。
3 心理分析
3.1患儿的心理:恐惧和疼痛。表现为烦躁不安和哭闹不止,不愿意配合医护人员治疗。因为患儿被狗咬伤后承受着生理的痛苦和心理恐惧的折磨。
3.2患儿家长的心理:焦虑和紧张。表现为反复询问患儿的病情,治疗方法与创面修复结果。甚至要求医护人员要不断观察患儿病情,担心医护人员未能及时发现患儿病情变化。
3.3恐惧和缺乏安全感:家长对潜在并发症产生的恐惧感,表现得恐惧甚至烦躁。由于家长心疼孩子,而对各种护理操作产生恐惧,患儿在接受治疗和伤口处理时家长不敢看,不忍心,操作时不断提醒医护人员“轻点”“看好了”“找准了”“让有经验的护士操作”等等。如果稍有不满家长情绪立刻就表现出来了。患儿被狗咬伤眼和面部,家长易产生自责自卑的心理,恐惧瘢痕形成。
3.4怀疑和不信任:由于医护人员多为年轻同志,患儿家长对医疗技术的怀疑和护理人员穿刺技术的不信任。甚至要求在做各种操作时更换年长的护理人员。对医疗设施和治疗环境的局限引起对治疗能力的怀疑,表现为挑剔住院环境和医疗设施等等。
4 心理护理
从刚开始接诊治疗时,护士就以微笑面对患儿及陪护人员,轻声问候,并以亲切的话语介绍医院科室的环境、规章制度及患儿的主管医生护士等。
用满腔热忱的工作态度诱导、感染陪护人员,用和蔼的表情、亲切的语言经常与陪护人员交谈,讲解治疗方法。以解决家属的顾虑,提升对医护人员的信心,并得到他们的支持。
护理人员要经常抚摸和拥抱患儿,并通过和蔼的表情,语言声调,态度温和等非语言方式与患儿沟通,从而消除陌生感,克服抵制情绪,使患儿配合治疗。在患儿治疗护理过程中,家长会不断提出各种需求,例如:要求短时间治疗好、要求一针见血、中尽量减少患儿痛苦、及时更换床上用品等一系列要求。护士应尽量满足,不能满足的要真诚的与家长沟通并取得谅解。在患儿住院期间要求护士具有良好的服务态度,要严格执行“三查八对”,不断提高护理操作技能。加强巡视病房及病情观察,随时指导家长对患儿的护理。良好的护患关系在治疗过程中产生动力,更能促进患儿康复。
【关键词】常规护理;慢性支气管炎;身心功能;生活状态;疗效
慢性支气管多发生在患者机体的抵抗力下降的状况,是一种慢性疾病演变的过程,发病时间较长,根治困难,患者深受其害,进行治疗时伴随着严重的生理问题,患者呼吸困难,咳嗽痰多情况增多,患者的生活质量严重下降[1]。为了减轻患者在治疗时的痛楚,保证患者的正常生活,本院自2012年8月对患者进行不同护理办法的探索和干预,效果显著,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现将具体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本院自2012年8月至2013年2月的12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75例,女49例,年龄58-76岁,平均年龄65.7岁,患者均无其他疾病或者并发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为62例,其中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无明显差异(P>0.05),可以进行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对照组在治疗时只进行常规的治疗指导,在出院后,对照组只定期复查,无其他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不同的护理干预,对患者进行健康知识的宣传和病情治疗的讲解,在患者出院后进行定期的回访和指导。观察组的病房布置要干净舒适,为患者提供一个安静的环境,减缓患者的心理焦虑和由于疾病产生的恐慌不安心理,对患者进行慢性支气管炎知识的讲解和应该注意事项的宣传和讲解,使患者熟悉了解自己的病情,能够自己进行常规性的护理,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医护人员每隔一段时间对病房进行巡视,与患者就身体状况进行交流,了解患者的心理变化,同时要关注患者的身体状况,对患者面色、脉搏等进行观察,在发现紧急情况时进行及时的处理,患者出现痰堵塞时,医护人员要及时的吸痰。支气管患者由于呼吸器官功能衰竭,呼吸困难,医院要保障充足的供氧,缓解患者由于缺氧带来的生理问题。对二氧化碳滞留体内较多的支气管患者,要保证全程供氧。医护人员要采用正确的拍背方法,促进患者的排痰,可以引导患者通过调整呼吸频率和呼吸方法,提高患者的通气量,提高患者的呼吸质量[2]。医护人员在护理支气管患者时要耐心细致,在操作护理时动作要轻柔,避免不恰当的护理方式给患者带来的生理痛苦,同时要对患者的家属进行护理知识的讲解,引导他们对患者进行科学的护理,减轻患者住院和治疗中的不适感。在患者出院之后,医护人员定期的对患者进行回访,了解患者的身心恢复状况,对患者进行术后护理知识的教育,保证患者在出院后的安全护理。根据以上护理方法,对患者进行20天的护理干预,对对照组进行回访。
1.3统计学意义本次研究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χ±s)检验,组间对比采用X2检验,P
2结果
在患者治疗后的1个月对患者的身心功能、生活状态及疗效的状况进行对比分析,观察组在病情恢复和生活状态上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P
3讨论
慢性支气管炎属于慢性疾病,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治疗和有效的控制,最终会演变为阻塞性肺气肿,为患者的健康带来极大的威胁,严重时会造成休克导致死亡[3]。慢性支气管炎病状伴随着咳嗽、呼吸困难和气喘胸闷等现象,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患者会产生焦虑不安的心理。本院医护人员在对患者进行护理干预时对患者的生理问题和心理问题进行了有效的干预,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极大的改善了患者生活质量。通过对照组和观察组的比较,可以发现观察组在病情恢复和生活状态上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P
参考文献
[1]张瑞,李宝娥,高彩霞,王阿静.不同护理方法对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影响的对比分析[J].浙江临床医学,2012,14(07):888-889.
【关键词】心理疗法;焦虑症;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R971.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2-0479-01
焦虑症(anxiety)又称焦虑性神经症,它是以持续性紧张、担心、恐惧或发作性惊恐为特征的情绪障碍,伴有植物神经系统症状和运动不安等行为特征。焦虑症又称焦虑性神经症,是以广泛性焦虑症(慢性焦虑症)和发作性惊恐状态(急性焦虑症)为主要临床表现,常伴有头晕、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口干、尿频、尿急、出汗、震颤和运动性不安等症,其焦虑并非由实际威胁所引起,或其紧张惊恐程度与现实情况很不相称。
目前,国内大量的焦虑症治疗集中在药物治疗方面,而在心理治疗焦虑症的临床与理论研究方面则不多。本文主要是对国内在焦虑症的心理疗法研究进展方面作一概述。
1 认知行为疗法
认知行为治疗由美国心理学家贝克(A.T.Beck)在1976年发明的一种有结构、短程、认知取向的心理治疗方法,主要针对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疾病和不合理认知导致的心理问题。它的主要着眼点,放在患者不合理的认知问题上,通过改变患者对已,对人或对事的看法与态度来改变心理问题。对于焦虑症,贝克认为认知产生情绪障碍及焦虑情绪,而认知上的失衡进一步导致焦虑症的产生。认知行为治疗方法就是要通过改变人的认知过程,矫正患者不合理的认知观念,并时刻把认知矫正与行为矫正结合起来,努力在两者之间建立一种良性循环,取代原来存在的恶性循环,从而使原来不良症状减轻、消失,有利于疾病的改善。
2 催眠疗法
随着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在社会生活中的普及,各种心理治疗的方法逐渐被公众知晓。其中,最为神秘的莫过于古老的催眠治疗。催眠时,在催眠师的诱导下,接受催眠者的意识由清醒变得恍惚,进而如醉如痴,其身体或柔若无骨而瘫软在地,或坚如木石而足以载人。在催眠师的指示下,被催眠者惟命是从,心无旁骛。催眠结束后,被催眠者由混沌状态逐渐恢复意识,好似大梦初醒,对刚才发生的一切印象模糊,恍如隔世。
催眠治疗是在良好医患关系的基础上,催眠师将患者引入催眠状态,并对其进行心理分析与治疗,了解其被遗忘的、压抑很深的、创伤性体验与致病的心理矛盾与冲突。催眠疗法对焦虑症的治疗方法就是通过与患者潜意识交流,了解深藏于潜意识中的焦虑根源,使其暴露于意识之中,让患者了解并进行疏导、发泄,以利缓解焦虑症状。催眠使焦虑症患者处于安静放松状态,直接有效缓解紧张惊恐及自主神经紊乱、肌肉紧张与运动性不安。现在国内有8篇相关研究报道。
3 森田疗法
森田疗法(Moritatherapy)由日本慈惠医科大学森田正马教授于1920年创立,是一种顺其自然、为所当为的心理治疗方法。几十年来,经森田的后继者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已成为一种带有明显的东方色彩、并被国际公认的、一种有效实用的心理疗法。森田疗法认为焦虑情绪是一种自然现象,人人都有,不用理它,症状会自然消失,不会被焦虑情绪所束缚。对于焦虑症的治疗,森田疗法有两种形式:门诊治疗和住院治疗。 门诊疗法是通过心理门诊,使病人接受森田疗法谈话交流和治疗指导,指导病人接受自己的症状,不排斥它。 住院治疗是森田治疗的基本方法。治疗前先向病人讲解森田住院式理论,让病人认识到在疾病症状出现后,由于担心治不好病而整日在痛苦之中,加重了躯体和心理的负担,导致病情恶化,这就是身心交互作用的结果。让病人知道这种身心交互作用是导致病情加重的动力,治疗的目的就是要消除这种动力。当病人对森田理论有了足够的学习后即开始实施森田疗法[1]。
4 精神分析疗法
精神分析取向心理治疗,或称精神动力取向心理治疗,指的是建立在精神分析理论上的心理治疗方法,聚焦于对来访者的无意识心理过程进行分析,探讨这些无意识因素是如何影响来访者目前的关系、行为模式和心理状态的。通过对来访者生活历史的探索,探讨来访者是如何经历既往的人生而发展变化,帮助来访者更好地应对当下的成人生活。人类个体常常由无法意识到的因素决定或者影响着他们的情感和行为。这些无意识因素可能是造成他们痛苦与不幸的来源,这些痛苦可能表现为我们可以看到的症状,也可以表现为困扰自己的人格特点,或者表现为工作、人际、亲密关系上的困难,情绪的不稳定以及自尊的受损。由于这些因素都是无意识的,家人朋友的忠告、阅读自助心理书籍、甚至依靠再坚强的意志力也无法缓解这些痛苦。精神分析治疗,聚焦于对来访者的无意识心理过程进行分析,探讨这些无意识因素是如何影响来访者目前的关系、行为模式和心理状态的。通过对来访者生活历史的探索,探讨来访者是如何经历既往的人生而发展变化,帮助来访者更好地应对当下的成人生活。
5 综合心理治疗
众多的心理治疗学派由于发展不同的疗法,疗效也各有千秋,大家开始意识到不同的心理治疗存在共同的影响治疗变化过程的因素,出现了对心理治疗整合模式的探索。多种方法(如患者中心治疗和解释性心理治疗、支持型心理治疗、社会心理治疗等)并用已成为心理治疗发展的趋势。
6讨论
随着人们对焦虑症的生物学、心理学等病因学的不断认识和研究,咨客中心疗法、意象对话技术、NLP方法等多种心理治疗方法应不断用于临床,使焦虑症患者在临床症状和社会功能方面有所改善。并且焦虑症的发病率逐年升高以及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对心理健康的要求程度也会越来越高。所以在未来的研究中应将研究指标客观化、规范化,以寻求更简捷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使焦虑症的研究不断深入。
关键词:心理治疗;抑郁症;GDS评分
【中图分类号】R3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035-01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5月-2013年在我院住院的抑郁症患者,符合CCMD-3心境障碍抑郁发作诊断标准,无酒、药滥用或依赖,共80例,其中男43例,女37例;平均年龄(33.7±8.2)岁;平均受教育年限(11.8±2.8)年;平均病程(3.2±1.6)年。临床主要表现为体重下降,睡眠障碍,情绪低落,自我感觉差,自我评价过低,消极甚至绝望自杀。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及病程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方法
2.1 对照组使用精神科常规护理方法,包括:(1)重点患者24 h监护;(2)核查药物品种及用量,防止患者藏药;(3)及时向医生反映患者生活及用药情况;(4)常规督促个人生活;(5)组织参与集体活动;(6)进行精神卫生知识宣教,使患者了解抑郁症的相关知识以及药物治疗的作用和副反应等。
2.2治疗组在上述治疗护理基础上加用个体化心理治疗方案:1)检查患者是否具有导致其情绪低落的社会原因包括家庭问题、工作问题、亲子关系不良、多年反复的抑郁发作导致患者持续的绝望,此时应对患者进行系统的社会心理干预,包括家庭治疗,家庭和工作单位走访等社会心理支持措施。2)改变患者的环境状况,在门诊患者可以考虑住院系统治疗,对住院的患者可适当考虑让其在严密观察下,频繁的试出院,使患者增加与外界交流的机会。3)向患者解释治疗的必要性和有效性,指出目前心理状态对治疗不利,告知康复治疗中应注意的问题,使之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康复治疗;在恢复期进行心理状态及认知心理评定,根据不同心理障碍特点选用不同的心理治疗,主要以支持性心理治疗为主。随着病情好转矫正不良生活习惯,采取解释性心理疗法,进行康复教育,在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同时进行陶冶训练,放松训练,讲授脑血管病防治基础知识。
2.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分别对两组患者的抑郁量表(GDS)为主要指标,分别在患者入院后2天内及出院后1个月、出院后3个月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价。
统计学分析处理
全部数据均录入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p
3.结果
两组GDS得分比较
治疗组GDS得分在出院后3个月低于对照组(p
4.讨论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它的慢性特征以及致残性都对整个社会和患者造成了重大的影响,尤其是改变了患者的生命质量。抑郁症的治疗因此也受到医学界各方面的关注。目前临床上的抗抑郁药物有很多,但是仅仅使用药物来对抑郁症患者进行治疗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在临床上开始采用其他治疗方法结合药物治疗,其中心理治疗是最常见的一种治疗方法。心理治疗,能对抑郁症患者有一定帮助,已有研究资料显示心理治疗合并抗抑郁药治疗能够提高抗抑郁药的疗效。 心理治疗对抑郁症病人来说是比较合适的,首先,因为它不会产生像药物治疗和电休克治疗所致的生理副反应,因此对那些药物副反应明显或害怕微电休克治疗的病人来说比较适用。第二,临床上约有10%-30%的难治性病人,即对药物没有疗效的抑郁症可以合并心理治疗以取得效果。第三。药物可以治疗抑郁症状,但停药后相当一部分病人仍会复发或在今后的生活中遇到挫折又会出现抑郁,而心理治疗可以教会病人如何去面对和适应挫折,调节自己的心理平衡,即所谓的“吃一堑,长一智”,提高病人的心理和社会适应技能。另外,临床上药物和电休克的治疗效果在4~6周内便出现,而心理治疗的效果则是在6~8周后出现,即它的疗效出现时间较慢,但疗效较稳定。不要因为2~4周未见疗效而放弃心理治疗。
当然,心理治疗也不是万能的,对一些严重的抑郁症病人来说,首先是药物治疗或电休克治疗,然后再考虑合并使用心理治疗的方法。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心理治疗并不排斥其他治疗方法的应用,尤其是药物治疗,倘若与药物治疗合用,对抑郁病人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叠加效用。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GDS得分在出院后3个月低于对照组(p
参考文献
[1] 张翠红,陈佐明.住院抑郁症患者团体治疗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02):57-59
所谓的应对方式其实就是人们缓解心理问题的一种方式,直接关系着应激反应的最终结果。经过相应的研究不难发现,患有精神分裂的患者其应对方式都比较消沉,在遇到困难时容易逃避,这种消极的心态容易加重患者的病情。认知行为疗法主要是采取一系列认知、行为干预方法提升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这种疗法取得了较为显著的疗效,尤其适用于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CBT)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已在国内得到广泛的应用。但是,CBT在这类群体应用的临床特点,发挥疗效的具体心理机制还未明确。本研究为深入探讨CBT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应对方式的疗效,为进一步改进临床治疗和服务提供指南。
1.一般资料和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的资料。随机选取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精神分裂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平均把其分成两组,每组患者各25例。具体的入选标准如下:满足精神分裂症的诊断要求;患者年龄在19-61岁之间;患者的学历在初中以上;患者以前只采用过药物治疗方法;已经按照要求获得患者及其家属的同意。排除标准如下:患有精神病以外的其他疾病;患者的情感交流障碍得分机交流障碍得分均高于5分;在30天内接受过药物治疗外的其他治疗。把符合标准的患者平均分成两组,每组患者各25例。其中,CBT组平均年龄在29±9岁,男性10人,女性20人,平均受教育年限12.5年,病程85±70月,氯丙嗪等效剂量429±316mg,ST组平均年龄在30±9.5岁,男性16人,女性9人,受教育年限12.5年,病程90±75月,氯丙嗪等效剂量489±409mg。经t检验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工具。本文主要采用的是应对方式问卷调查法(CSQ),其中主要包含6个不同的衡量因素,即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幻想、回避、合理化因素。对不同的条目计分为1分和0分。
1.3 治疗方法。研究中我们针对不同的患者采用药物治疗,并在此基础上分别采取同等次数的认知行为治疗和支持性心理治疗。
1.3.1 认知行为治疗。在进行研究工作之前,研究人员需要严格按照要求阅读相关的操作要求,了解精神分裂患者的认知问题,还应该参加精神分裂症认知行为治疗的培训,提升自身的治疗水平。具体的治疗流程如下:采取个体治疗的方式共进行15次治疗,治疗时间控制在24周左右。认知行为的治疗是一大类包括了认知治疗和行为治疗的心理治疗方法,是通过改变个人非适应性的思维和行为模式来减少失调情绪和行为,改善心理问题的一系列心理治疗方法的总和。主要应包括四个方面,针对幻觉、妄想、阴性症状和情绪症状的治疗。针对幻觉:正常化、组织应对策略等;针对妄想:苏格拉底式提问、重新归因等;针对阴性症状:行为激活等;针对情绪症状等:情绪管理、放松训练。
1.3.2 支持性心理治疗。与认知行为治疗相对应的是支持性心理治疗,具体的治疗次数及时间需要参照认知行为治疗,在确保这两个因素相同的前提下进行心理治疗,主要是通过鼓励、劝告及建议的方式来治疗精神分裂患者的心理问题。
1.4 统计方法。采用SPSS16.0软件包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和配对t检验。
2.结果
经过研究比较不难发现,两组患者在应对方式问卷的评分上没有太大差异,二者之间没有统计学意义。通过相同时间的治疗后,认知行为治疗组患者在解决问题和求助两个因素的评分明显高于支持性心理治疗,并且二者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总而言之,两组患者在经过相同时间的治疗后积极应对方式得分均有所提升,消极应对方式得分有所下降。因此,药物结合认知行为疗法能够有效改善精神分裂患者的应对方式,从根本上增加患者的积极情绪比例,减少消极情绪比例。经过相关的研究不难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与健康人之间的差异就是消极应对方式的结果。采用认知行为治疗通过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应对方式,更具有针对性,精神分裂症本身就是一种比较难于治疗的疾病,由于患者自身的认知、行为、情感等方面均不同程度出现了障碍,单纯依靠心理治疗已经无法满足精神分裂患者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李霞,谭洪华.认知行为疗法治疗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07:1014-1015.
[2]周晶晶.认知行为疗法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健康研究,2015,05:539-541.
摘要: 通过列举中医古籍中行为疗法的案例,采用现代心理学术语分析了与现代行为治疗相似的中医行为疗法及有中国特色的中医行为疗法。认为中医行为疗法中的厌恶疗法、习见习闻法(系统脱敏法)、心理转移法(反应预防法)、模仿法和冲击疗法在具体治疗方法上与现代行为疗法有一些相似之处,但同时也带有鲜明的文化特点;而气功疗法和课业疗法则是有中国特色的中医行为疗法。并指出中医行为疗法重视患者自我调节、注重个体差异性,治疗方法设计精巧,疗效明显,但也存在重实践而轻理论、缺乏量化研究等局限性。研究中医行为疗法将有利于建立适合中国人的心理疗法以及完善现代心理治疗。
关键词: 行为疗法; 心理疗法; 中医治疗学
中医对心理治疗有独到的研究,中医典籍《黄帝内经》精辟论述了心身疾病的致病机制和诊治,深刻揭示了心理疾病的诸多成因及治法。采用中医治疗手段帮助患者消除或建立某些适应性行为,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门医学技术称为中医行为疗法。中医行为疗法有与现代(西方)行为疗法不谋而合之处,同时中医行为疗法也带有鲜明的文化特点。中医行为疗法不象现代行为疗法有一整套行为治疗理论作指导,但传统医案中仍然可找到不少行为治疗案例及对行为治疗的精彩论述。因研究传统心理治疗的目的在于古为今用,故本文采用现代心理学术语来说明中医行为疗法案例。
1 与现代行为治疗相似的中医行为疗法
中医行为疗法虽然与现代行为疗法有着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但两者在具体治疗方法上仍有一些相似之处,这不是指依赖于现代医学技术发展的治疗手段等物质性的东西,而是指一些可供指导的治疗思想和用于操作的基本步骤。
1.1 厌恶疗法
中医心理治疗的厌恶疗法是指把可以令患者产生厌恶情绪的感觉刺激与其病态行为紧密结合起来,使患者产生强烈的躲避倾向及明显的身体不适的感觉,从而矫正其病态行为的方法。现代行为治疗中的厌恶疗法是一种通过惩罚来消除不良行为的治疗方法。
《世医得效方》记载:一个嗜酒如命的酒鬼的家人把他手脚捆绑起来,放一坛酒在酒鬼口边,“其酒气冲入口中,病者急欲就饮,坚不与之”。一会儿病人吐出一块瘀血。家人将瘀血放入酒中烧煮。瘀血形状难看,又散发出恶臭味。这个嗜酒如命的人“自后虽滴酒不能饮也” [1] 。
《吴鞠通医案》载:有章姓病人“不时脱尽衣裤上大街”,吴鞠通一边用小竹板打他,一边命令其穿衣服,患者“知痛后而自着衣,着后稍明” [2] 。中医行为疗法的厌恶疗法在治疗原理上与现代行为疗法的厌恶疗法相同,都是把可以令患者产生厌恶情绪的感觉刺激与其病态行为紧密结合起来以矫正其病态行为的方法。现代行为疗法在选用厌恶刺激时更为慎重,充分考虑患者的生理健康和心理承受能力,并制定了现代临床心理学从业人员伦理守则以规范治疗行为。
1.2 习见习闻法
中医行为疗法中的习见习闻法是指通过反复练习,使受惊敏感的患者对刺激习惯而恢复常态的心理疗法。习见习闻法类似于现代行为治疗中的系统脱敏法。系统脱敏法是指把一个可引起微弱焦虑的刺激暴露在处于全身松弛状态下的患者面前,使该刺激逐渐失去了引起焦虑的作用 [3] 。《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提到“惊者平之”,从“惊”变为“平”即是脱敏。张子和治疗受惊患者的案例就是使用系统脱敏法的典型例子。
《儒门事亲・内伤形》记载:“卫德新之妻,旅中宿于楼上,夜值盗窃人烧舍,惊堕床下,自后,每闻有响,则惊倒不知人。家人辈蹑足而行,莫敢冒触有声,岁余不痊。诸医作心病治之,人参、珍珠及定志丸皆无效。张见而断之曰:惊者为阳,从外入也;恐者为阴,从内出。惊者为自不知故也,恐者自知也。足少阳胆经属肝木,胆者敢也。惊怕则伤矣。乃命二侍女执其两手按高椅之上,当面前下置一小几。张曰:娘子当视此。一木猛击之,其妇大惊。张曰:我以木击几,何以惊乎?伺少定,击之,惊少缓。又斯须连击三、五次,又以杖击门,又暗遣人画背后之窗。徐徐惊定而笑曰:是何治法?张曰:《内经》云,惊者平之。平者常也。平常见之,必无惊。是夜使人击其门窗,自夕达曙。夫惊者,神上越也。从下击几,使之下视,所 以收神也。一、二日,虽闻雷亦不惊” [4]207 。
这个案例中的患者是恐惧障碍,因精神骤遭刺激所致。张子和让两个侍女对患者作了按刺激等级从弱到强、循序渐进的一系列的击茶几、击门窗动作,使患者达到脱敏效果。患者从开始时“大惊”到习惯了不再对木棒猛击茶几的声音感到恐惧,就是让这个刺激不再引起患者焦虑,使患者逐步适应了原来可引起极大焦虑的刺激。
中医行为疗法的习见习闻法在治疗原理上与现代行为疗法的系统脱敏法相同,只是操作程序不够具体,刺激等级的划分和步骤的施行没有形成固定的模式和方法。中医行为治疗实践者运用习见习闻法成功治愈患者,这是在个人实践经验基础上的创新和开拓。
1.3 心理转移法
中医行为治疗的心理转移法是指通过改变病人心理活动的指向性,使其注意焦点从病所转移到它处的心理疗法,类似于现代心理治疗的反应预防法。反应预防法主要用于治疗强迫症。例如治疗强迫性仪式动作为主诉的患者,让患者在想要行仪式动作前向治疗者报告,并在治疗者的鼓励和监督下克制自己而不作仪式动作。
《名医类案・目》记载:“杨贲亨治一贵人,患内障(眼疾)性暴躁,时时持镜自照,计日责效,数医不愈。召杨诊,曰:公目疾可自愈。第服药过多,毒已流入左股,旦夕间当发毒,窃为公忧之。既去,贵人日夕视左股抚摩,惟恐其发也。久之目渐愈而毒不作。贵人以杨言不验,召诘之。对曰:医者意也。公性躁欲速,每持镜自照,心之所属,无时不在于目,则火上炎,目何由愈。故诡言令公凝神于足,则火自降,目自愈矣” [5]569 。这样的患者急躁焦虑,治疗者用巧妙的暗示,将其对目疾的病理性过分关注,转移到其他部位,促进了目疾的痊愈。对患者过度性生理性的焦虑反应采用反应预防法(心理转移法)是比较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儒门事亲・九气感疾更相为治衍二十六》载:“昔闻山东杨先生,治府主洞泄不已,杨初未对病人。与众人谈日月星辰躔度及风云雷电之变,自辰至未,而病者听之而忘其圊。杨尝曰:治洞泄不已之人,先问其所好之事,好棋者与之棋,好乐者与之笙笛,勿辍。又闻庄先生者,治以喜乐之极而病者,庄切其脉,为之失声,佯曰:吾取药去。数日更不来,病者悲泣,辞其亲友曰:吾不久矣。庄知其将愈,慰之。诘其故,庄引《素问》曰:惧胜喜” [4]111 。
《南郡县志・人物志・李建昂医事》载有一书生,畏惧光亮,“不近灯火”。李建昂诊毕,索其所著文章,“乱其句读,郎声而诵”,结果,患者“愤然夺其文曰:客非此道中人,不解句读,何其妄也,因就灯而坐,顿忘畏明之习” [2] 。
《针灸大成》记载:“同寅谢公治妇人丧妹,甚悲思不能进食,针药用之无功,即以亲家之女日夜与之陪欢,转移其思念故人之意,佐以解郁之品,逐渐恢复如常” [6] 。
中医行为疗法的心理转移法在治疗原理上与现代行为疗法的反应预防法相同,都是通过改变病人心理活动的指向性,使其注意焦点从病所转移到它处的心理疗法。可以看出中医在治疗心理疾病时能够根据病情和情境灵活运用心理转移法。
1.4 模仿法
中医心理治疗中的模仿法是指通过旁人有意示范来培养患者的正常行为,与现代行为疗法中的模仿法基本相同。
《儒门事亲・内伤形》记载:“项关令之妻,病怒,不欲食。常好叫呼怒骂,欲杀左右,恶言不辍。众医皆处药,几半载尚尔。其夫命戴人视之,戴人曰:此难以药治。……其旁常以两个能食之妇,夸其食美,其妇亦索其食,而为一尝之。不数日,怒减食增,不药而瘥” [4]207 。这是个厌食的案例,张子和采用模仿法治疗因过分生气发怒而导致不欲饮食的患者,让两个食量大、胃口好的妇女在一旁边吃边夸食物的可口,对患者施加影响,使这位“病怒不食”的患者胃口好转而开始进食。
中医行为疗法的模仿法是指通过他人的特定行为有意对患者施加影响,使患者也趋向于采取同样的行为方式而放弃先前不良行为方式,与现代行为疗法的模仿法治疗原理相同。
1.5 冲击疗法
冲击疗法,是指让患者一下子面对大量的惧怕的情况,个体的恐怖反应逐渐减轻,甚至最终消失。它的基本原则与系统脱敏法相反,不是使患者按轻重程序逐渐面对所惧怕的情况。
《续名医类案・惊悸》记载:“卢不远治沈君鱼,终日畏死,龟卜筮数无不叩,名医之门无不造。一 日就诊,卢为之立方用药,导谕千万言,略觉释然。次日侵晨又就诊,以卜当十日死。卢留宿斋中,大壮其胆,指菁山叩问谷禅师授参究法。参百日,念头始定而全安矣” [5]645 。案例中的这个患者多疑畏死,用开导劝慰法只能“略觉释然”,于是医生诈称“卜当十日死”,使患者一下子面对最难以接受的刺激,患者反而放得开不再“终日畏死”了。患者接着参禅百日,提高对生命本源的认识而得以痊愈。这个案例采用了多种心理治疗方法,冲击疗法是其中一种,对治疗起了关键性作用。
中医行为疗法中没有冲击疗法这个名词。中医采用冲击疗法可能更多地源于对“物极必反”这一哲学观点的认同,并认为该观点同样适用于人的心理治疗。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中西医虽然在治疗理论的建构程度和理论取向(是否偏向哲学)上不同,但都使用冲击疗法来治疗恐惧症,中西医在心理治疗上有殊途同归之处。
2 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医行为疗法
2.1 课业疗法
课业疗法是指通过让患者参加有医疗意义的工作或劳动来治疗心理疾病的一种方法。中医行为治疗中的课业疗法是通过行为改变来调整可具体描述的心理状态。《四川医林人物》记载:“肖文鉴,南充人。一室女患郁症,形消骨立,鉴嘱女结伴锄菜园蔓草,日刈草二背。女初不耐,久习为常。如是一百日,体渐强壮,面生华泽” [2] 。患忧郁症的人活动量减少,治疗抑郁症可以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安排患者做适度的劳动,循序渐进来改善心情。上例中患者是个室外活动极少的“室女”,需要加强户外运动,所以医生采用结伴割草来治疗抑郁症。类似的做法还有:每天按时练习书法可以调节情绪;长期从事脑力劳动的人适当增加体力劳动,以舒缓大脑长期所处的紧张状态。
2.2 气功疗法
气功是通过自我有意识地松弛机体、平静思想、调节呼吸,以达到自我调整生理、心理活动,从而防治心身疾病的一种方法。气功门类繁多,如太极拳、八段锦和鹤翔桩等,均由一定的行为方式组成。气功强调天天练习,持之以恒才能够生效、巩固,故练功过程可看作是学习一种新的行为方式以代替疾病行为的行为训练。气功与一般的行为疗法有所不同,气功着重是意念的内部运行和内在调理。气功与生物反馈法比较接近,是一种不用仪器的生物反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生物反馈好比是在仪器指导下的一种气功,其着眼点是反馈信息的调理 [7] 。气功吐纳、导引是患者自己练气功,将不利于健康的情绪通过呼吸导引调整过来。在气功中包含了自我暗示效应。实践证明,气功能够有效地调节身心,古往今来用气功治愈心病的例子数不胜数。
气功疗法是最有中国特色的行为疗法,其更能体现中国人对心身辨证关系的认识。中国传统医学很早就认识到了心身疾病的辨证关系,在锻炼身体的同时兼顾心理调节,从而创造出气功这一有效而且富有特色的疗法。气功疗法倾向于养生,这有利于将心理治疗融于日常生活而不必一律求诊心理医生,但中医心理治疗也因此未能从生理疾病的治疗中分离出来,从而影响了心理治疗理论和实践技术的发展。客观地说,气功疗法有些不适应现代人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使得一部分有兴趣尝试气功导引法的人们失去了练习机会。今后气功疗法如果能够被更好地改编成一系列调节身心的简便易行的健身运动,或许能同瑜伽一样受到不少中国人的欢迎。
因为不同于一般的体育运动,气功有特殊的练习规则和禁忌证,练习不当可能会出现偏差。目前对气功的研究刚起步。气功因缺乏现代科学的理论阐释,因而易被蒙上一层迷信、神秘色彩,但这并不能抹煞气功的科学性及它在健身、疾病防治和康复中的作用。
3 对中医行为疗法的评价
中医行为疗法在治疗恐怖症、抑郁症、不良情绪导致的躯体化症状和矫正不良行为等方面有显著效果,有其独特的优点和长处。
3.1 重视患者的自我调节
中医行为治疗同西方现代行为治疗相比更重视患者的自我调节。在患者的康复阶段,自我调节起着重要作用。气功疗法、课业疗法都是以一种积极主动的特定行为方式去改变消极心态从而治愈心理疾病。自我调节贯穿于气功疗法、课业疗法的始终,充分体现了中医心理治疗重视人的主体作用。
3.2 治疗方法设计精巧,疗效明显
在中医行为治疗过程中,医生根据患者特定的生活条件和范围进行简单而精巧构思的治疗设计。 习见习闻法、厌恶疗法、心理转移法、模仿法等都被古代医家根据患者的情况灵活运用,体现了古代医家的高超医术和智慧。这比西方某些脱离现实生活的治疗方法更具有实践上的优势。中医行为疗法实践者重实践,不囿于现有治疗理论而勇于开创新的心理治疗方法,这是值得肯定的。
3.3 注重个体差异性
中医行为治疗的心理转移法、模仿法都是在充分考虑患者个体差异性的基础上使用,灵活多变,秉承了中医的“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原则。注重个体的差异性是贯穿整个传统心理治疗的指导思想,《内经》就明确提出了个体的差异性对病情的影响。
然而,中医行为治疗也存在局限性:重实践而轻理论,缺乏量化研究。心理治疗案例的记载仅用一些描述性的语句,难以精确全面地反映出治疗过程和方法,不利于心理治疗技术的推广和发展。例如习见习闻法与现在广泛运用的系统脱敏法治疗原理十分相似,如果古时医生能够将这一治疗技术再精确化并进一步总结治疗方法,系统脱敏法就有可能不必从西方引进。当然,这种遗憾的产生是与文化背景、中国人思维方式和科技发展水平等多种因素有关。
中医行为疗法与西方行为疗法的对比让我们看到了博大精深的祖国医学在心理治疗方面的杰出成果,也使我们坚信,注重吸收中医行为疗法的优点才能寻找到适合中国文化传统和民族心理的心理治疗方法,这也是发挥中医心理治疗的优势和推动心理治疗中国化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颜世富.中国传统情绪疗法及其应用[J].心理科学,1996,19(5):267.
[2]钟斌.论中国古代心理治疗方法[J].心理科学,2004,27(1):175.
[3]许汉新,吕秋云.现代心理治疗手册[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7:62.
[4]张从正.子和医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
[5]江 ,魏之.名医类案(正续编)[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6.
儿童孤独症是广泛性发育障碍的一种亚型,它是以社会交往障碍、语言发育障碍、兴趣范围狭窄、刻板重复的动作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行为障碍综合征。该病预后较差,给患儿及家长乃至社会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和负担。近几年,通过音乐对孤独症儿童的影响,提高治疗效果,提高患儿和家庭的生活质量,为今后更好地开展儿童孤独症的防治提供依据,笔者就这一领域的研究做一综述。
1 音乐与心理治疗[1~3]心理治疗开展了近一个世纪,但至今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国内出版的心理教科书一般认为,目前最有影响的是沃尔培格(L.R.Wolberger)的定义:心理治疗是针对情绪问题的一种治疗方法,由一位经过专门训练的人员以慎重认真的态度与病人建立一种职业性的联系,以消除、矫正或缓解现有的症状,调节异常的行为模式,促进积极的人格成长和发展。心理治疗发展至今在理论和方法技术上都形成了不同的派别,欧美的音乐治疗主要是建立在心理治疗的基础之上的,因而不同的心理治疗派别就发展成了不同的音乐治疗方法技术。各种音乐治疗方法归纳为聆听法、主动法、即兴法三种,每种方法都有与精神分析有关的技术,具体根据美国出版物的概括主要有音乐想象、即兴音乐创作评价、投射的音乐治疗、投射的即兴创作、有序的回忆等,还有引导意想和音乐(GIM)的技术,主要是在精神分析的理论和技术的基础上发展的,也运用了人本主义心理治疗,此外还有分析的音乐治疗等等。美国音乐治疗协会主任Bruscia[4]认为,音乐治疗是一个系统的干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音乐治疗师通过运用各种音乐体验及在治疗师和治疗对象之间作为动态的变化力量发展起来的关系,来帮助治疗对象达到健康目的。
2 孤独症的音乐疗法音乐治疗[5]是通过音乐反应对患者生理缺陷、精神紊乱或情绪紊乱的生理和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估,利用音乐刺激和音乐体验的各种形式,设计、策划和选择治疗方案,实现对患者的帮助和干预。有研究在对孤独症儿童进行个案治疗研究中'[6]将行为心理学、特殊教育及音乐治疗学三者统合分析认为,这些有益的治疗方法,能使患儿较快地体验成功的乐趣,可使患儿维持着家庭中的练习,当训练成为习惯时,不但可以开阔孤独症儿童生活的兴趣,有效地帮助患儿处理在他们看来杂乱无章的各种信息,更可以培养他们集中精力及按部就班的工作习惯,同时也是社会情绪发展中不可多得的训练。我国对于音乐治疗的研究与应用迄今仅20年左右,近年来运用于特殊教育领域,如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治疗中心进行了智障儿童的音乐治疗研究,初步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一些特殊教育学校也开始重视音乐治疗的研究实验,音乐治疗开始介入孤独症儿童康复治疗的研究工作,香港和台湾还有不少孤独症儿童透过颜色音符来学习阅读乐谱和弹奏钢琴,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儿童孤独症辅以科学的音乐疗法能改善患儿的不良行为,能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和家庭的生活质量。简而言之,音乐治疗是心理治疗的一种,它利用音乐对情绪的巨大影响来改变人的精神状态,进而改变人的思想认识。在音乐治疗过程中,治疗师首先引导被治疗者进入一种非常的放松状态,然后播放根据被治疗者的具体情况特别安排的音乐,并引导被治疗者进行各种自由的联想或回忆。通过这些联想或回忆,被治疗者在治疗师的引导下进入了自己的潜意识深层心理世界,这样会逐渐摆脱精神负担,走出困境。研究表明 ,采用音乐疗法对儿童孤独症进行干预,并设对照组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显示两组孤独症患儿治疗后的各因子分和总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的分值下降幅度较大,其差异有显著性(P
[7]。这可能与音乐的强有力感觉刺激和多重感觉体验有关。音乐作为一种独特的交流形式,最重要的交流意义是非语言的,可以帮助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而这一关系正是治疗成功的基本动力[8]。听觉统合治疗(auditory integration training,AIT)是通过让受训者聆听经过调制的音乐来矫正听觉系统对声音处理失调的现象,并刺激脑部活动,从而达到改善交往障碍、语言障碍、情绪失调和行为紊乱的目的。刘淑华等[9]对听觉统合治疗的疗效研究表明,治疗后患儿的依从性模仿力和配合力增强,ABC量表分值普遍降低。听觉统合治疗主要是通过聆听一组经过调制的音乐来矫正听觉系统对声音处理失调的现象,同时刺激患者的脑部活动,达到改善语言障碍、行为异常和情绪失控的目的,对治疗儿童孤独症有一定疗效,并且无副作用的报道[10]。患儿有些临床行为如出现模仿发音、对指令的辨别能力、对呼叫有反应、改善睡眠障碍等通过一般的行为训练进步很缓慢,听觉统合治疗后可在短期内(3~6个月)上升一个水平。AIT能改善孤独症患儿的临床症状,可能与以下原因有关。首先,美国自闭症研究院院长Rimland博士认为自闭症儿童的音乐能力差不多是宇宙性的,即孤独症儿童对音乐有不同寻常的兴趣,并有不同寻常的感受力和注意力。其次,Takeuchi等[11]在孤独症患儿接受语言任务研究中发现,磁共振功能成像(functional MRI,fMRI)显示患儿右侧额叶较正常对照儿更为活跃,提示孤独症患儿右侧大脑半球在语言功能上占优势,这与此类患儿在疾病的早期存在左侧大脑半球功能低下有关,因此,早期可以通过音乐开发孤独症患儿的右脑功能,促进其语言功能的发育,改善临床症状。 参考文献
1 Le slie AM,Firth U.Autistic Children's Understanding of Seeing,Knowing and Believing. British Joumal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988,6:3 15-324.
2 WeUman HM,Bartsch K.Young Children's Reasoning about Beliefs.Cognition,1988,30:239-277.
3 FlaveU JH,Green FL,Flavell ER.Development of knowledge about the appearance-reality distinction.Monographs of the Society for Research in Child Development,1986,51:212.
4 Bruscia K. Defining Music Therapy. Spring City. PA ∶Spring House Books , 1989 , 47-49.
5 张焱.孤独症儿童音乐治疗过程中若干问题的探讨.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6,2:123.
6 Happ6 F,Booth R,Charhon R,et a1.Executive function deftcits in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and attention-deficif hyperactivity disorder:.Examining profiles across domains and ages.Brain and Cognition,2006,61:25-39.
7 王绿,张旭亚,张金丽,等.音乐疗法对儿童孤独症的影响. 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28(1):60-61.
8 沈靖.音乐治疗及其相关心理学研究述评.心理科学,2003,26(1):176-177.
9 刘淑华,郭海燕,杜洋,等.孤独症儿童听觉统合治疗的近期疗效研究.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5,13(5):390-392.
关键词 情绪障碍 儿童少年 相关因素
儿童情绪障碍是发生在儿童少年时期以焦虑、恐怖、抑郁或躯体功能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疾病。对126例儿童少年情绪障碍患者作相关因素调查分析和治疗干预,为保障儿童少年心理健康提供参考依据。
资料与方法
近3年来收治儿童少年情绪障碍患者126例,男56例,女70例,男:女=1∶ 1.2,年龄5~18岁,诊断和分类依据《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3版)[2],情绪障碍的类型为:儿童分离性焦虑症、儿童恐惧症、儿童社交恐惧症、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癔症、未分化情绪障碍。
研究方法:⑴调查方法:由医生采集病史,在确定临床诊断后列入研究对象。采用自拟《儿童少年个人、家庭及社会生活事件调查表》,采用问卷调查与访谈相结合的方式,由调查者讲明调查表中各项内容及要求,使患者理解后填写或由调查者代为填写。当由几种诱发因素共同作用时确定一种最主要因素。同时进行《症状自评量表》和《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测量。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症状自评量表》由医生询问后代之填写。⑵治疗干预:以3种治疗方式对研究对象的情绪障碍予以干预,将研究对象分为3组。采用单纯心理治疗方式的为心理治疗组,其具体心理治疗方法根据病情选择,有认知治疗、行为治疗、系统性家庭治疗等。采用单纯药物治疗方式的为药物治疗组,选用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采用上述两组结合治疗方式的为心理+药物治疗组。入组方式是由医生建议,经家长及患者同意后选择。⑶治疗后随访0.5~1.0年,根据医学心理科状及汉密顿焦虑量表、汉密顿抑郁量表、Y-B强迫量表测量结果进行疗效评定。①有效:是指临床症状减少一半(HAMA、HAMD和Y-B量表评分减分率50%);②临床治愈:是临床症状完全消失(HAMA和HAMD评分
统计学处理:采用X2检验。
结 果
不同诱发因素对126例儿童少年情绪障碍的影响情况,见表1。
儿童少年情绪障碍的类型在不同年龄和不同性别方面的发病情况不同,见表2。
在3种治疗方式的干预疗效上,心理治疗组与药物治疗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V2=0.64,P>0.05);而心理+药物治疗组与心理治疗组比较(X2=4.91,P<0.05)和药物治疗组比较(V2=8.0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种治疗干预方式有不同的效果,见表3。
讨 论
未分化情绪障碍位居儿童少年情绪障碍之首,可能是因为特发于儿童少年期的情绪障碍是情绪发育阶段的突出化,还未完全构成十分肯定的质的变化,往往不易明确划分不同的临床类型之故。其次是强迫症,这可能与学校生活的矛盾和竞争,学业过重,期望值过高,使外界压力与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产生偏差,产生了强烈的情绪反应和焦虑不安的心理,可以认为强迫症状正是用来抵消或减轻焦虑不安的心情。临床实践证明,心理治疗结合药物控制情绪反应和症状,才能得到最理想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关键词:图画;图画心理疗法;学校心理教育
一.引言
图画是人们情感表达的工具,可以反应出人们的潜意识和内化的信息,是潜意识视觉化的过程。图画心理疗法是心理老师以学生创作的图画作品为中介,通过学生、图画、心理老师,三者之间的互动,发展象征性语言,发现内在真实感受,并将其创造性地整合到人格中,最后使学生发生治疗性改变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
在治疗过程中,心理老师关注的焦点并不是图画的审美需要,而是学生的图画的过程以及对他对于自己图画的解释。图画心理疗法不受场地,画图技巧,学生年龄、语言、认知等局限,对学生的反应没有限制,学生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图画心理疗法中的评定目的具有隐藏性,这可以减少学生装坏或者装好的可能和刻意表现自己的可能。对于情绪状态的评估具有直观性。可以测量到学生的无意识成分。可以用来进行个体治疗或者团体辅导,阻抗较少,容易被学生接受,因而在实际应用中具有有其独特的治疗作用。
虽然图画心理治疗的方法已经陆续被运用在实际中,比如创造性思维状态对高校绘画教育的应用,图画心理治疗在灾区心理援助中的运用,团体绘画心理辅导在完善大学生自我概念中的作用,以及有关儿童画教学中等。但是,图画心理治疗在我国的应用仍具局限性,首先它主要被运用在绘画美术当中,其次,它并没有发展出很多的系统治疗方法,国外有图画心理治疗师的培训,在我国这种拥有专业知识背景和训练的心理老师还很少。
笔者认为,图画心理疗法作为一种新兴的心理治疗方法,非常适合使用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当中,特别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下面本文就从图画心理疗法的概念、理论基础、应用机制、主要技法和操作技法以及应用现状四个方面出发,阐述其可能发挥的独特作用。
二.图画心理疗法的概念
由于图画心理疗法的治疗师的学业背景从艺术家、心理治疗师,到教育者、康复师及精神科医师不等,加上我们图画作为艺术的一种,本身创作就具有的复杂性和多变性的属性,所以图画心理疗法已经形成了一种多元发展的趋势。
拥有不同背景的咨询师对于图画心理疗法的界定有时候是不同的。比如说,有的咨询师认为图画在心理治疗中最突出的功能是象征性的沟通功能,即借助象征性完成的心理治疗便是图画心理治疗,我们进行的图画过程本身就具有心理治疗的功能,不管是画线条,涂色彩,随意涂鸦或剪纸拼贴。这些咨询师将图画心理治疗当作有利于把思维与情感言语化的途径,把图画心理疗法作为心理治疗的一种辅助工具。而有的咨询师并不这样认为,他们相信,图画本身就是一种疗法,他们看重创造性的活动对心灵产生的独特作用,认为图画的形式和创造过程都具有神奇的康复功效。
无论是哪种界定,都意味着,我们的学生在图画课或者在咨询过程的绘画中就能达到治疗的效果。
三、图画心理疗法的理论基础
图画心理疗法是在精神分析疗法、结构化疗法、人本主义疗法等治疗方法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
人本主义的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如果心理老师能够为学生提供一种关系氛围并鼓励学生进行自我探索,就能促进学生个性改变,形成自我成长的自然过程。图画心理治疗的过程中,心理老师会给学生创造一种尊重的、积极关注的、无条件的正向环境,根据罗杰斯的说法,这样就有利于学生真正地表达自己,发现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
对学生创作的图画,则根据具体情况,可以按照精神分析疗法那样,把它作为心理分析的依据,也可以根据结构化治疗理论,让学生通过图画过程发泄心中压力、通过对图画的分析认识自己,降低内驱力,从而摆脱心理烦恼。
四.主要技法和操作技巧
(一)主要的操作要素
图画心理疗法在实施中有一些主要的操作要素,抓住这些主要的操作要素就抓住了图画心理治疗的关键技巧。
1.图画的内容
一般情况下,图画的内容主要来自3个方面,记忆、想象和真实生活。要画出记忆画是具有难度的事,无论对我们儿童来讲,还是成人。大多数情况中,我们画出的画都会缺少很多微小的细节,概括性比较强。年纪比较小的儿童画想象画比较容易,因为他们不大会关注画里面形象的具体含义,只是自发地画出自己想象中的东西而已。而随着年纪的增长,人们在自己图画作品中表现和关注具体形象细节的程度也越来越高,画自己生活中真实事物的频率也越来越高。
我们的小学生,特别是中低年级学生,语言表述能力还不强,逻辑思维能力还没有很好地开发,这时候,如果教师一味地使用关注语言的心理疗法,可能效果不会十分明显。如果使用图画心理疗法,我们只需要给学生纸笔和图画工具,便可以通过他们的图画内容来了解他们,来给他们提供帮助,何乐而不为呢。
2.图画的材料和场所
图画的材料和场所是绘画的两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般我们会用标准A4的画纸,因为那既能对学生的图画篇幅等作出限制,另一方面,也可以表现出人们图画中的一些细节。如果画纸过大的话,可能会引起不恰当的运动和游戏行为。在图画中提供给学生的颜料种类则可能会直接影响到他们图画作品的颜色。一般来讲,我们图画用的颜料必须选择适合使用对象的图画发展水平的种类,比如低年级学生就不大适合选用水粉颜料,可能用蜡笔、油画棒比较好。
学生进行图画创作的环境应该尽可能的舒服,给图画者提供的桌子和椅子不能对图画过程造成不适和困难。房间的大小也应该注意,最好不要让图画者觉得太拥挤或太空了。图画的场所布置的怎么样也会对学生图画过程有所影响,太干净整洁的话,有可能会对学生的参与与放松有负面的影响;而太花哨活泼的布置则可能会使学生被周围的环境所吸引,这样的话,就会降低他们对图画过程的专注程度了。此外,在进行图画时,我们要使学生感到安全和温暖,这样方便他们自由地画出各种形象。一般说来,学生在图画的时候会不大愿意有人在旁边观看。考虑到这个,我们给学生提供的图画环境应该尽可能地保证他们的个人空间。
在我们学校,一般都会有心理咨询室,图画的材料也是十分常见的绘画工具,这给了我们在学校中运用此疗法的可能。
3.学生与心理老师的关系
学生与心理老师的关系是影响学生图画内容,图画过程中表现的重要因素。
他们两个人之间的互动会对图画过程产生很大的影响。一般说来,要让学生感觉到心理老师是帮助他们、分享他们思想、感受他们情感的人。心理老师的在场和出现不应该让学生感受到压力,或者产生焦虑的感觉。这是因为,有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有些儿童把人物形象画得很小,但那其实并不是他们低自尊或不安退缩等原因,而是他们感受到了图画环境或者心理老师个人的压力。
(二)主要的技法
图画心理疗法目前发展出了很多的技法,特别在日本,有些技法已经在临床上应用得比较成熟,下面对这些技法进行简要的介绍。
1.自由画
图画心理疗法的最基本的形式是自由画。这是把精神分析疗法中的自由联想法运用到图画心理治疗中的一种方法。
在实际运用中学生经常会拒绝“自由地把想到的东西画出来”这个指示。他们会说“我画得很差”“我对画画没兴趣”。这些回应可以解释成潜意识的抵抗,另一方面,也从客观上说明了相对于语言表达,不擅长图画的人要多一些。当这种情况发生时,我们就最好不要继续要求学生,以防破坏与之建立的治疗关系。
另外,考虑到不善于图画的学生,心理学家们还陆续提出了多种其他的操作方法。比如,对于那些不善于“自由地画”的学生,可以给出题目让他们进行命题作画。而心理老师也可以让学生把梦见的东西画出来。当然,这并不需要学生们画得很艺术,只他们需要简单地勾勒一下就可以了。
2.涂鸦法
涂鸦法是在不进行任何思考的情况下,随手画出线条,再根据线条偶然形成的某种意向绘制出图画的一种非常简单的方法。
涂鸦法不单单可以让学生自己画并进行自我投射,也可以用心理老师和学生交替作画的游戏式的操作的方法。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交替涂鸦法不单可以表达出学生的潜意识,也可以表达出心理老师本人的潜意识,而这就会给学生一定的影响。交替涂鸦法常见的感想是:“对方画的线条,我一定画不出来,很有新鲜感。而且自己信手画的线条,被对方变成了一幅画,感到很开心。”另外,学生也会有“他没有把我画的线把握好,他没有重视我”之类的反面感想。
3.家庭描画法
对于不善于画画的人,要画人物就已经很困难,画家人就更困难了。这种时候,我们就可以用圆形家庭画法,用简单的圆形来作画,不善画画的人也能轻松地画出来。从圆的大小我们可以推测出家庭成员对学生影响力的大小,从空间位置关系则可以看出学生的人际关系。用蜡笔涂色的话,还能表现家庭成员每个人的性格。
以上是图画心理疗法主要的技法和操作技巧,还有一些测试,如画树测试,自画像测试等属于主要技法的具体的分支,在此不作进一步的阐述。
五.图画心理疗法的应用现状
(一)我国的应用
图画心理学在国外有较多的研究和比较系统的理论,在我国的研究和运用却还比较少。下面介绍几个应用和研究实例,从创造性思维、自我概念、灾区心理援助、儿童绘画心理等方面说明图画心理治疗方法的一些应用。
1.创造性思维状态对高校绘画教育的应用
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邓怀东研究了不同性别、不同实践年限和不同年龄段的绘画者在相应的创造性思维状态特征指标上的差异性,他无法确定对绘画作品优劣评价的固定标准以及流畅状态与作品好坏之间的关系,但他认为有理由相信它们存在相互影响的过程,流畅状态对于绘画者的审美创造活动过程的顺利实现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2.团体绘画心理辅导在完善大学生自我概念中的作用研究
雒力静、李春报、周爱保、杨娟、何随福就团体绘画心理辅导在大学生自我概念完善中有何作用方面进行了研究,他们得出了图画心理干预不仅可以处理人们的情绪和心理创伤问题,而且可以使心理障碍患者的自我形象自尊或自我概念社交技能等得到提高的结论。
3.对儿童蝌蚪式绘画的研究
毫彦研究发现,儿童蝌蚪式绘画是自发性的出现,他认为那应该与潜意识或者本能有一定程度的关系,那也可以反映出我们人类性选择的趋向和人类祖先长期所处的原始状态。
4.儿童画教学方面
谢国华对这方面进行了研究,他从儿童画教学中启迪儿童想像力方法,提高儿童构图能力,培养儿童创新意识这一角度,有选择性地对其进行探讨,发现叠加创作法可以引导儿童将需要画的内容进行夸张想像,破除学生原有的绘画形像,将常画的内容与想画的内容重叠,经过想像创造描绘出新形式的儿童画。
图画心理疗法在我国的应用比较少,有关研究多见于美术教师,还有一些关于灾区心理治疗的研究,另外的涉及大学生自我概念完善等方面。具体应用在学校方面比较多,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使用得不多,除了美术领域,其他领域涉及的也不广。
作为一种心理疗法,它特别适用不想说话的学生,或者对治疗有阻抗,怀疑自己口语能力,害怕心理老师“玩他们”的学生,图画传达的内容较文字或者话语来说较丰富,学生自我解答的过程就是探索自我的过程。这弥补了一些偏重语言方面的心理治疗方法的缺陷,适用于个体咨询和团体心理辅导,拥有广泛的使用前景。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图画心理疗法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具有运用的可能性,并且可以发挥其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孟沛欣.艺术疗法---超越语言的交流[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4--5
[2] 魏源.国外绘画心理治疗的应用性研究回顾[J].中国临床康复,2004,(8)
[3] Robin JA. Art therapy : An introduction[m]. NC Lillington :Edwards Brothers ,1998 : 146 ―155.
[4] (美)Barbara Ganim.涂鸦日记:倾听你的心灵[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16-19.
[5] Reese SH.Art Therapy As Catalystfo Afective Exprsion with Emotionally Behaviorally Disturbed Children in Educational Settings.USA: Ursuline CoHege l996:75―96
[6] Singh A . Art therapy and children : A case study on domestic violence. MA : Concordi a University ( Canadada) ,2001.
[7] Loges NB Mending Hearts:Art Therapy Usedin Public School to Reduce Riskin
Children of Divorce.USA:Ursuline CoHege 2000:44―9
[8] Backos A K. Self-portrai t s with Rap e Survivors in Feminist 2rogerian Art Therapy . USA : Ursuline College , 1997 :35 ―40.
[9] Carolan R. The effects of using selfcreated images on the quantity and level of self disclosure in adolescents. Ed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SanFrancisico ,1992 .
[10] Pagon BK.Insight.oriented Art Therapy with Hospitalized AdolecenL.USA:Ursu.1ine Colege l99l:224―3l
[11] Keve KB.Art Therapy in the Public Schools: Primary Preention children at Risk.USA:The Union Institute l994:57―82
[12] Rabin M.Phenomenal and Nonphenomenal BodvImage Tasksinthe Treatment of Eating dorders.New York:New York University l987:63―94
[13] Strazisar KC.A Comparison of Individual 15 Group Art Therapy for student Di.Agnosed with Attention.defic it Attention.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USA:Ursu.1ine Colege l994:55l一554
[14] Conn SE. Art therapy as a psychiatric couselingmodality in the treatment of the hospitalized bulimic [M ]. MA :Ursuline College ,1991
[15] Frith C ,Law J . Cognitive and physiological processes underlying drawing skills.Leonardo ,1995 : 28 (3) : 203 ―205
[16] 邓怀东.创造性思维状态对高校绘画教育的应用[J].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250014)
[17] 雒力静.李春报.周爱保.杨娟.何随福.团体绘画心理辅导在完善大学生自我概念中的作用研究[J].海南医学院心理学系.海南海口.(571101)
[18] 毫彦.对儿童蝌蚪式绘画的思索[J].湖北经济学院,湖北武汉.(430205)
[19] 周丽.关于“绘画心理疗法”独特作用的综述[J].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硕士研究生.21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