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8 17:24:1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创业者的心理特质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国内外学者 创业者特质 综述
创业,可谓是多年来一度如日中天的名词。创业活动的核心是创业者。创业成功的人虽然是少数,但创业成功者的故事曾经像磁铁一样吸引着不少有梦想的人。毕竟,创业者所面临的挑战和所经历的辛苦,不是一般人能够承受和坚持下去的。85%的人在创业上是有冲动而非梦想,所以被挡在了冲动之外,只能跟随那些实现梦想的人。
1 国外学者对创业者特质的研究
近年来,在全球金融危机硝烟弥漫的同时,全球经济低迷,失业问题突出,由此影响着社会的稳定。这一时期,创业在扩大就业和促进经济增长上做出了贡献。事实表明,民营企业在创业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创业的开展成功当然少不了包括社会资本、人力资本及组织资本等各种资源的整合。创业者作为人力资本是创业能否取得成功的根本。而创业者自身素质特征又影响创业的业绩。因此,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开始以新的视角研究创业者素质特征。这些研究大多围绕创业者展开并取得了一定成果。其实,国外学者早就开始了对创业者素质特征的研究,他们对创业相关概念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探讨和挖掘。纵观相关研究,国外学者及专家都倾向于运用各种素质特征对创业者进行界定,将其概念化。国外学者主要从心理学和行为学这两个方面对创业者的特质进行研究。
1.1 从心理学角度研究创业者特质
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的心理现象,研究的侧重点为创业者内心活动规律。这就是对国外专家学者从心理学角度研究创业者特质的诠释。
在国外学者和专家关于对创业者特质的论证中, McClelland(1961)提出的成就需求理论和Rotter(1966)提出的控制源理论早期引用最多。McClelland围绕创业者和非创业者的显著特质问题,把成就需求作为两者的主要区别,他的主要观点是创业者设定以有很强的成就需求为目标,并通过自己和团队的不懈努力去实现目标,从而达到自我价值的实现。
Rotter的控制源理论分内控制源和外控制源,主要是讲一个人的自我感知及生活中对事件控制能力,人对自己控制生活中的事物能力的感知直接影响其生活态度、工作中的行为特征和对重大事件的理解。内控制源的人认为他们的行为能够影响事物的结果,而外控制源的人认为事物的结果是取决于运气和他人的能力,而不是他们控制的。
Tibbits(1979)认为,创业者在创业刚开始时期,其个性特质一般包含创新性及较强的行动意愿。
Casson(1982)发表的观点大致为,创业者要想达到成功,应具备如下特质:风险承担力、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创新性、企业管理技能和团结协作精神。
Horwitz研究认为,创业开创新业务时,成就需要、风险取向和控制源等都是创业者最重要的特质,还研究了高精力水平和韧性、控制权、自主需要、成就需要、自主取向和行为规范度度、个体自我控制和自我实现需要。
Gartner在论证创业精神和创业者特质相互之间的关系时,认为解析创业精神不能有单纯的物质观,不能忽视人的模仿能力和情景因素,因许多特质从属于行为。
Schere认为一个创业者与非创业者特质比较明显的区别是他的忍耐力,对模糊事件的忍耐力。
J.Robert.Baum认为创业韧劲和创业激情,是创业者特质的两个方面体现,创业者特质直接影响动机,间接影响新创企业绩效。在研究创业者绩效、动机与特质的关系中,应以社会认知理论和目标理论为基础。
1.2 从行为学的角度研究创业者特质
从行为学的角度研究创业者特质主要指从行为学的角度,研究创业者在具体环境中的行为规律,从中得出结论,侧重于创业者的外在行为研究。
Dary1G.Mitton(1997)认为进行创业研究最好的手段就是研究创业者本身。他结合自己的创业亲历,并经过长期跟踪调查创业者典范,得出创业者拥有的共同点:① 他们一直追求着巨大和持久的改变;②是事业蓝图的描绘家;③喜欢竞争;④善于系统的思考和行为;⑤愿意接受挑战;⑥行动果断;⑦善于不断的积累经验。
据德国经济“创业协会”对世界八十名创业成功者跟踪调查表明,专家们分析他们有着共同的特征,即:广博的知识、崇高的理想、健康的身体、观念化能力、自信、紧迫感、迎接挑战、控制欲望、脚踏实地、情绪稳定、客观的人际关系态度等。
CraigS·Galbraith,DonaldR.Latham(1996) 采用对比研究的方法,研究了现代的勉强创业者(无法找到工作或被解雇而创业的人)。选择的三组样本为:①从大公司失去工作,到其它公司又找到工作的人30位;②传统的自发创业者30位;③从大的公司失去工作而刚刚创业的人30位。从中发现,他们同时拥有着新创企业家和传统创业者的许多特征。同比来看,勉强创业者有着更高的对成就感的需要,但有着相似的创新精神和独立性,因失去工作,勉强创业者比别人更希望证明自己。
Groves,McGuire,Drost and Kwong(2007)认为,成功的创业者有非线性的思维、积极主动性人格特质;创业感知可行性、创业者的教育与经历与创业动机正相关;个人喜好确定性、避免不确定性以及集体主义、权力等与创业负相关。
2 国内学者对创业者特质的研究
中央财经大学的林嵩(2009)把创业者特质集中在创新偏好、风险偏好和成就偏好这三个方面。他通过分析史玉柱特质和创业过程,总结为:①创业者的个性特质通过创业行动的规划和实施,对创业绩效实施影响;②创业者的个性特质对创业行动有重要的推动作用;③创业战略对于创业成长具备直接的影响作用;④伴随创业活动的推进,创业者的个体特质对战略的影响也在弱化;⑤创业者需要积极综合各方面的因素,构建合理的战略方案,促进创业成长。
姜红玲,王重鸣,倪宁(2006)在探索中国背景下创业特质结构时,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从中发现中西方的创业特质均存在内控性和创新性,但其差别也比较大。在研究中,稳健性指创业者在重大决策时表现出善于把握时机和思考周密,分析利弊,而冒险性则指能承受的压力,这一区别可能由于民族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推崇中庸思想,不愿冒险和冒进。此研究结果对高科技企业中高管人员的选拔任用具有重要意义。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的郑健仕(2004)调查了浙江省3937家民营科技新创企业,在此基础之上对创业者特质进行研究,认为创业者的特质是指不同时代、环境或同一时代、环境中创业者群体所具有的与众不同的能力水平及素质特征。具有这些特质的人才能够成为出色的新创企业家。
吉林大学的刘振华(2007)运用目标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心理学等知识,把创业者特质分为控制源、成就需求、风险倾向三个维度,研究了这三个维度对新创企业绩效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在具体的研究方法中,运用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分析与归纳相结合的方法。采用SPSSn.5软件对数据进行可信度分析和因子分析,对模型假设进行了数据分析和模型检验。
田毕飞(2011)通过对1980—2010年国内外有关特质研究的文章进行的全面检索,结果表明创业者涉及的人格特质有成就动机、冷静、模糊容忍能力、创新导向、自主、抗压能力、风险承担倾向等多达51 种,认为创业者的性格特质会影响创业机会识别方式的选择。
杨建东,李强,曾勇(2010)实证考察研究了创业者个人特质及其社会资本对吸引风险投资参与可能性的影响,研究表明: 创业者的社会资本对于吸引风险投资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创业者社会关系网络强和具有政治关系的企业更加可能吸引风险投资的参与,而创业者人数越多,越不利于企业获得风险投资。
3 结语
综合国内外关于创业者特质的研究文献,我们发现,创业者在心理上、行为上、创业动机上、个人教育经历、个人工作经历方面以及个人社会关系等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特有的、异于非创业者的特质。这些特质使得创业者具备了在经营企业过程中所需要的管理、市场、政府关系、融资、技术等各种资源以及有效整合资源的能力,从而成功经营企业并不断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刘振华.《 创业者特质对新创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7
[关键词] 贫困大学生;创业者;创业人格特质
[中图分类号] G4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3)06?0125?02
创业,就是依靠自身能力,改变经济贫困,实现自身价值,挖掘自身潜力的途径。本文通过对5位贫困大学生创业者的访谈及媒体报道的18位贫困大学生创业者的创业经历进行分析,来探讨影响贫困大学生创业者创业成效的人格特质。这些贫困大学生创业者有的在读,有的已经毕业,目前都有着自己独立经营的、在盈利的经济实体,并在其中担任主要管理者。
目前关于一般人格特质的研究主要是大五人格特质,即外向性、情绪稳定性、经验开放性、亲和性、责任感等。在创业领域被学者关注的人格特质非常多,其中大部分人格变量采用的是具体人格特质,Rauch和Frese提出了创业者人格特质与成功模型。该模型认为创业者的某些具体特质,如成就需要、冒险、创新等特质比一般特质(外向、情绪稳定、经验开放性等),对创业成功具有更直接的作用[1]。这些具体特质通过影响个体的能力、情感、意志等,进而对创业活动的产生及延续发生作用。本研究以贫困大学生创业者的人格特质为研究内容,以创业者人格特质与成功模型中的六个具体特质,即成就需要、冒险、创新、自主性、控制点、自我效能感为基础,总结更能代表我国贫困大学生创业者的人格特质。
通过访谈及分析,本研究总结出贫困大学生创业者具有如下人格特质:
1. 成就需要
成就需要是驱使个体努力完成任务,实现目标的重要驱动力量,是个体能否取得成就的关键因素。众多学者研究都发现,贫困大学生比非贫困大学生有着更高的成就动机,但有着较少的创业行为。本研究中23位贫困大学生创业者都显示出了强烈的成就需要。成就需要的来源有两种,一是经济压力,数位受访创业者都表示“来上大学的路费和学费都是七拼八凑的,交了学费以后,连吃饭都成问题,不得不开动脑筋想法子赚钱”。二是就业压力。某开办烧烤店的贫困生大学创业者表示“现在就业压力那么大,自己一没关系,二没钱财,必须要早做打算,靠自己创业,不求人”。三是自我实现的需要。某教育培训机构的创业者表示“通过创业实现自我价值,走出与父辈完全不一样的人生”。在强烈的成就需要的驱使之下,贫困大学生创业者会积极主动的寻找创业机会,不会“等、靠、要”,大部分贫困大学生创业者在大一就开始了勤工助学,一般在大二就开始尝试独立创业活动。他们的创业内容也显示出了高成就需要,那就是从事的创业活动基本上都是在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但也不是简单的没有挑战性的工作,也就是难度适中,但比勤工助学能带来更可观的经济收入。这种现象符合学者对成就需要的研究结果,即高成就需要的创业者偏好挑战难度适中的任务以最大限度的获取成功,而不会选择常规性的或者非常难的任务[2]。
2. 自信
自信是相信自己能够胜任特定活动的信念,是创业成功必不可少的一个决定性因素。自信的人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更能够坚持,积极主动的寻找对策;他们拥有更长远的眼光,拥有更大的成功概率。
[收稿日期] 2013-07-23;[修回日期] 2013-11-13
[基金项目]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资助管理与创业教育研究”(cyyb12009)
[作者简介] 钱春霞(1979-),女,江苏盐城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工处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在这23位贫困大学生创业者中,除了有2位在创业之初有“试一试”的想法以外,其余在踏上创业之路的时候,都是憋着一股子拼劲的。某开办家政服务公司的贫困大学生表示“我是对市场进行全面考察后才决定干的,我相信大学生家政代表着更高的服务品质,一定会成功的”;某开办电子数码店的贫困大学生坦言:“我们把自己的兴趣、专业和同学们的需要进行了结合,在学校周围开办数码店,肯定有市场。”可见,贫困大学生的自信不是无本之源,不是打的无准备之仗。他们的自信来源于对自身能力的确定,对市场的细致考察。贫困大学生创业者相比一般大学生,并没有因为家庭经济的贫困而变得自卑退缩,封闭自己,贫困的生活经历磨练了他们的信心,他们对自身面对挫折的能力也有着较积极的判断:“那么苦的日子都熬过来了,创业再苦,我也不怕”;“失败有什么可怕的,年轻就是资本,一切都可以从头再来,只要相信自己,就没有什么办不成的”。正是因为这种自信,使得这些贫困生从同样背景中的同学中脱颖而出,把潜在的成就需要演化成现实行动。
3. 自主性
创业者是自己的决策者,必须要为自己的创业活动独立作出各种判断,设定目标,制定行动计划。毫无疑问,创业者比非创业者具有更强的自主性。在23位贫困大学生创业者中,与同学、朋友合伙创业的共8位,大约三分之一,其余都是单枪匹马。这些创业者从创业之初到后来的事业不断扩大,一直充当着唯一或者主要决策者、执行者的角色,一方面他们享受着掌握自己命运的自由感觉;另一方面又承受着自主决策的巨大心理压力,一着不慎,全盘皆输。在放手一搏的时候会冒险激进,在创业规模不断扩大的时候逐渐小心谨慎。某开办海外公司的贫困大学生表示“公司虽然不大,但我必须为员工负责,做决定就不能像当初一个人创业的时候,敢闯敢拼了”。这充分表明贫困大学生创业者更理性成熟,在掌握着自主决策的权利的同时,并不是自负的进行决策,某种程度上也是因为贫困大学生创业是一项较为艰难的工程,在取得事业的部分成功后,他们更善于维护已有成果,小心谨慎的综合多方面信息后作出决策。
4. 冒险性
创业本身就是一场交织着成功与失败的“不见硝烟的战争”,是充满冒险的活动。正如很多贫困大学生认为的那样,自己“一没人脉,二没钱财,只能放手一搏”。他们白手起家,少了很多支持力量,多了更多不可测的因素。贫困大学生创业者资金基础薄弱,他们的创业几乎禁不起失败打击。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贫困大学生依然选择创业,也显示出了他们身上具有的冒险品质,“以冒险一搏,赢取将来”。某开办校园公司的贫困大学生坦言:“把周围能借的钱都借来了,全都投进去了,我知道这是我人生最大一次冒险了,但是以我前期的考察,这事能做。”调查发现,贫困大学生的冒险并不是盲目的,一方面他们对自己的创业能力有着充分的自信;另一方面,他们对冒险从事的事业有着较为细致的前期了解。这也充分说明贫困大学生创业是理性的、合理的行为。他们的冒险,其实是在抓住了市场机遇,洞悉了获利机会的基础上进行的,他们的冒险,是有条件的。
5. 坚韧性
贫困的家境造就了一批能吃苦、能坚持、有韧性的大学生,这种优秀的品质在创业活动中,在最初艰难的起步过程中,几乎成为支撑他们熬过去的最主要的因素。贫困大学生创业,白手起家,一人身兼数职,再苦再累的活都是自己来承担,尤其为了节约成本,很多事情必须亲力亲为。23位贫困大学生创业者都有着刻骨铭心的艰难创业经历。某校园公司的贫困大学生创业者“为了跑客户,时常露宿街头”;某钢材店的创业者“为了推销产品,顶着烈日,拉着三轮车给客户送货”;某饭店创业者“为了节约成本,每天三四点钟起床去早市买便宜的食材”等等。身体上的劳累对于这些贫困大学生而言,都算不上什么苦,心理上的巨大压力对他们而言是更大的考验:“等待招标结果的日子,度日如年”;“没有客人来吃饭,每天只出不进,揪心啊”。谈起这些艰难,这些贫困大学生创业者表示“这是人生一笔宝贵的财富”,“既然已经开始,就做好了吃苦的准备了”,“自己的事业,自己不拼命打拼,怎么能成功呢”;“年轻时候吃点苦算什么”。从贫困大学生创业者的经历以及他们对这些经历的感悟可以发现,这些大学生有着比一般大学生更为成熟的心态和责任担当。他们在困境和挫折面前的坚忍不拔更多的来自于内在对自己,对家庭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参考文献:
Thomas和Theresa认为,创业胜任力是一个高水平的个人特质,包括性格特征、技能和知识等,也可以被认为是创业者成功地在组织中执行工作的所有创业能力。冯华和杜红提出创业胜任力是指在企业创业过程中,一个绩效优秀的创业主体所具备的能够胜任企业创业任务并取得高的创业绩效所要求的知识、技能、能力和特质,集中表现为在创业过程中能够识别、追求机会,获取和整合资源的综合能力。创业胜任力是金融创业者成功与否的最重要因素,金融界成功的创业者往往能够未雨绸缪、把握机会,具有系统思维、创新思维、透视思维等一系列的心理品质与素质。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还不是很健全的条件下,创新精神对于企业的发展和国家经济的发展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创新精神是金融创业人才重要的心理品质之一,因为金融创业本身就是对金融创新的一种。近期有研究认为,机会是经济系统内各种作用力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市场力量变化导致的非均衡状态引发的未满足需求、未解决问题或低效率过程等现象的产物,企业家的任务就是发现客观存在的市场机会并转化为能为市场创造新价值的新组织,因此,感知创业机会是成功创业者必须具备的重要能力之一。
特质角度
研究发现,成功的创业者之间,总是存在某些共同的特征。中国内地富豪榜的开创者胡润则提出了创业者“十大财富品质”。他认为,作为成功的创业者,100位中国内地最大的富豪共同的品质有十项,诚信列于十大财富品质排行榜之首,其次分别是把握机遇、102创新、务实、终身学习、勤奋、领导才能、执着、直觉和冒险引。对于金融创业人才,他们具有和普通创业者相同的特质,如积极主动的态度、坚持不懈的精神、良好的沟通能力和人际关系等。然而,更重要的是,在成功的金融创业者身上有着区别于普通创业者的特质,他们掌握着过硬的金融理论知识、先进的技术,能够将金融领域内的新兴技术快速运用到实践当中,能够加速金融资源的集聚和配置,有效推动金融资本和实体产业的黏合。他们拥有着系统、逆向、透视的思维能力,以及把握经济走向和局势的能力水平。
创业价值观角度
金融创业人才在创业价值观上体现在:一是创新创业的价值观:金融创业者往往具有创新精神,敢于从冲破原有的金融经济弊端,勇于变革,在金融业竞争日趋激烈背景下,不断创新金融产品、金融管理、金融体制、金融理论。二是民本主义价值观:金融行业是一个收入差距极大的行业,优秀的金融创业人才不是以敛钱作为自己的价值标准,他们在价值观上保持着良心与良知。说实话,干实事,这不仅是金融企业家的一种“行为方式”,更应成为一种价值标准。
创业自我效能感角度
关键词:创业动机;影响因素;职业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6-0075-02
通常认为,成为一个创业企业家是一个具有挑战的职业选择,因为他们在创业的过程中每天要面对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情境充满了日与俱增的不确定、困难、失败和沮丧(Campbell,1992)。因此,理解这些人为什么要选择创业和怎么样开展创业活动对于理解创业活动是非常关键的,这就涉及到对创业动机的研究。关于创业动机的概念,目前学术界没有达成一致,研究者从不同的侧重点对创业动机进行定义,但可依据动机的传统定义将创业动机理解为:创业动机是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创业活动,并导致创业活动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动力。
纵观国内外近几十年的研究中,对创业动机的理论研究可以分为纵向和横向的发展路径。在纵向发展路径中,与管理心理学领域发展轨迹类似,研究者逐渐从构建静态的内容导向的理论模型转变到关注具有动力特征的过程。这一转变符合创业动机本身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规律,创业动机地激发、维持是创业者个人与环境不断交互作用的动态过程的产物。创业动机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企业的逐步发展壮大,创业企业家在满足了初步的需求后,创业动机也会逐步改变。比如,创业者动机随着企业规模的发展,经济性动机逐渐减弱,而社会性动机逐渐增强。横向发展路径研究指的是研究者从不同的学科领域依据各自的理论背景、关注对象对创业动机的不同方面进行研究。比如,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等不同领域的学者分别从各自的学科视角开展了对创业动机及创业动机影响因素的研究。国外学者(Walte等,2014)在对近30年来众多有代表的文献的归纳研究,发现研究者主要从六个视角来研究创业动机的产生、发展及特点。其中包括特质视角、认知视角、情感视角、意图视角、学习视角和经济视角。特质视角关注个体的特质和倾向。认知视角强调获取、储存、加工和使用信息的认知过程能够强有力的驱动个体产生创业动机(Baron,2004)。情感视角关注情绪和情感在创业者决策中的作用。意图视角研究创业者创业意图的驱动因素。学习视角强调了观察者通过观察社会行为进行学习。经济视角借鉴了人力资源和决策理论的相关观点,认为利益最大化驱动了创业的职业选择。
创业动机是个体创业行为的驱动力,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心理现象,动机的产生受着有机体内外多种因素的影响。而且个体创业的动因或驱动力往往不是单一的,往往是多种动因共同促进。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梳理,笔者认为创业动机的影响因素可分为两大类: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个体因素又包括先天因素和后天发展因素,其中先天因素包括人口学变量、人格特质因素,后天发展因素包括认知特质、能力特征与个人心理特征。环境因素则包括创业氛围和创业政策因素。以下分别具体介绍创业动机的每个影响因素。
一、个体因素
1.先天因素。
(1)人口学变量。以往的研究发现,个体自身的性别(男女差异)、经济条件、教育程度,父母的价值观念、文化程度、职业种类等都会影响创业道路的选择。男性比女性更倾向选择自主创业,家庭经济较差者受物质追求面驱动选择创业,而家庭经济条件较好者则更多受成就动机和自我实现的要求选择创业。父母创业,则孩子更倾向于创业。
(2)人格特质因素。人格特质在创业过程中影响创业者是否创业的决策的制定(Shane,2003)。人格特质的研究者关注创业者的个性特质和倾向,他们假定在早年,人格特质可通过社会学习过程而塑造(Carland等,1988),但人格特质主要由遗传或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的影响决定(McCrae,1994)。心理学研究领域中最早到对创业动机的研究致力于发现哪些人格特质和特点能够促使创业者产生创业意图、开展创业活动,即区分哪些具体人格特质使创业者和普通人不同。从McClelland(1965)提出成就动机影响创业开始,大量的对人格特质的研究开始涌现。例如,Whetton和Cameron(1998)研究发现外向性特质(extraversion)、开放性特质(openness)影响创新能力与创业倾向。近些年,有研究者认为个性特质对创业动机的影响有限,这可能与个体的特质会随时间改变而改变有关,因此后续对人格特质因素的研究要结合时间维度开展。
2.后天发展因素。
(1)认知因素。认知因素对个体的创业动机具有很重要的影响。在个体获取信息或机会并且能够识别、辨认信息或机会的过程推动下,个体才会产生创业的动机。研究者对认知因素的研究主要包括采用启发式的认知策略和目标设定。在缺少时间、信息或者信息加工能力的情况下,启发式减少了加工的关键信息的总数,并且能够产生充分的、通常可以接受的结果。研究者认为创业企业家比普通企业管理者更依赖于启发式,因为他们典型的要面对高不确定性和复杂的决策制定场景(Busenitz and Barney,1997)。类似地,认知策略偏向启发式的个体更容易选择创业的角色,而其他个体会感觉创业活动过于成为负担,而不考虑创业。但是,在高信息负荷、不确定情景、情绪紧张或者时间压力下,使用启发式可能会带来认知偏差(Baron,1998)。它能直接影响创业者的决策或者影响对风险的认知,进而造成对风险的误判(Simon et al.,2000)。目标是行为的客观标准,创业目标的设定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创业活动。具体地,Locke(2002)指出目标通过四种机制影响行为表现:第一,目标起到指导功能,它指导注意和努力朝向与目标相关的活动;第二,目标具有激励功能,高目标比低目标产生更多的努力;第三,目标影响毅力;第四,目标通过唤醒、发现,使用任务相关的知识和策略间接地影响行为。
(2)能力特征。在此能力特征指潜在创业者具备的知识和技能会影响他是否创业以及创业动机的强度。欧洲国家的政策制定者相信通过教育,特别是创业教育,能够增加创业者的数量和质量。他们认为个体获得创业相关的知识越多,越能促进创业。
影响个体创业动机的能力具体指发现、识别机会的能力。具有发现并能辨认机会的能力,个体就更能发现潜在的商业价值,进而产生创业意图,促进创业活动的开展。
(3)心理特征。心理特征主要包括创业自我效能感。创业自我效能感,是依据班杜拉提出的自我效能感的概念并结合创业领域而提出的概念。创业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相信自己能够成功扮演各种创业角色,并完成各项创业任务的信念强度(Boyd,1994)。创业自我效能感不只反映了过去的经验和成就,更重要的是,它能给个体提供自己能够胜任的结论,因此创业自我效能感对创业过程很重要,它涉及到个体有信心执行一项任务并且有信心获得结果,它提供了有能力的感觉,所以在创业企业家高不确定结果的背景下,它是预测行为的一个有利的指标。如果个体认为自己具有必备的创业企业家能力,比如风险承担,那么他就更倾向于选择创业。Gartner(1985)认为创业意图是为了建立新企业,在行为之前所表现出的一种有意识的状态。创业首先表现为创业者建立意图,创业意图应该是创业机会搜寻、发现和开发之前,一旦创业意图形成了,搜寻和识别创业机会才开始。
二、环境因素
1.创业环境。近几年创业研究主要集中于影响创业的环境特点和机会特点上,这些研究极大地提高了对创业现象的理解(段锦云,2012)。《GEM全球创业观察2002中国报告》将影响创业活动的创业环境因素分为:金融支持、政府政策、政府项目支持、教育和培训、研究开发转移效率、商业环境和专业基础设施、国内市场开放程度、实体基础设施的可得性、文化和社会规范九大方面。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环境影响当地人的创业意识和动机,积极的创业文化能更多地萌生创业动机,从而使有创业动机的个体有意识地搜寻因为环境的变动带来的商业机会。
2.创业政策。Anders将创业政策界定为“是关于激励企业家(创业者)及其创业精神的政策措施”,包含三方面内容:创业政策对象是处于发展前期,起步和后起步阶段的企业(42个月之内的企业);创业政策的设计和实施涉及三个领域:动机、机会和技能。创业政策的目的就是为企业家从事创新与创业活动降低创业壁垒,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促进创业活动,达到推动经济增长的目的。国家经济政策影响着创业活动,进而影响经济的增长(van Praag,2007)。当国家的经济自由程度增加时,个体更愿意自己创业。
三、后续研究展望
创业动机是预测创业行为的重要动力机制。创业动机受个人因素与环境因素交互影响,根据实证研究表明,相对于个体因素,环境因素对创业动机的影响和预测作用要小。虽然对创业动机的研究已经开展几十年,但创业动机至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清晰的和完整的定义,这妨碍了研究者对以往研究数据的评估使用。因此后续亟待一个统一的定义。
创业动机多种多样,而不同类型的创业动机,其影响因素不同,影响机制也不同。探讨影响机制,将会促进人们对创业动机的进一步了解,这还需后续研究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段锦云.创业动机研究:概念结构、影响因素和理论模型[J].心理科学进展,2012,20(5):698C704.
[2]Baron,R.A. (2004),“The cognitive perspective:a valuable tool for answering entrepreneurship’s basis why question”.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资本;创业绩效
一、引言
创业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它在推动创新与带动就业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学是获取先进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途径,大学生是推动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而创业可以将大学生所掌握的科学文化知识快速转化为生产力。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就业方式慢慢发生转变,自主创业逐渐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一种重要形式。因此,如何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以及哪些因素影响创业绩效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门话题。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心理资本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运用为大学生创业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更多专家学者开始从心理资本的角度出发探讨创业活动。本研究重点分析了大学生心理资本对创业绩效的影响机理,使得学生能够在创业的道路上做好充足的准备以迎接机会与挑战,提高创业绩效。
二、心理资本的概念和结构
1.心理资本的概念
国内外学者对于心理资本概念的界定,主要有三种说法,总体概括而言可以划分为特质论、状态论和综合论。
持特质论观点的学者认为心理资本是一种人格特质。其中,Hosen(2003)等认为心理资本是包括品质、情绪、认知等在内的心理结构,它可以通过学习、培训等获取。[1]Cole(2006)等指出心理资本可以被看做是一种内在特质,能够影响个体行为。[2]持状态论观点的学者认为心理资本更应该是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其中,Goldsmish认为心理资本是个体自我认知、人生信念等的综合。Luthans(2005)认为心理资本包含自我效能感、乐观、希望、韧性等四个维度,并且影响工作绩效、工作满意度等。综合论把心理资本看作是心理状态和人格特质的综合体。Avolio(2006)等人指出心理资本兼具状态性和特质性两种,既能保持相对稳定,又可以对其进行干预和开发。[3]
目前学术界比较认同Luthans的观点,本研究也采用Luthans对心理资本的定义,即认为大学生心理资本是个体在成长与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心理状态,它可以通过有效开发与利用使个体获得竞争优势。[4]
2.心理资本的结构
目前学术界对心理资本的认识还不能达成一致,所以在维度划分上会有较大差异。通过梳理相关文献,作者罗列出一些有代表性的心理资本结构研究。其中,Judge等(2001)提出心理资本包括自我效能感、情绪稳定性、自尊和控制点等维度;Jensen等(2003)通过研究发现心理资本包含自我效能感、乐观、希望、韧性四个维度;Letcher(2004)认为心理资本包括情绪稳定性、开放性、宜人性、外向型、责任感等维度;Luthans(2005,2007)分析得出心理资本具体包括自我效能感、乐观、希望、韧性四个维度;我国学者柯江林、孙健敏(2008)开发出本土心理资本量表,认为心理资本可划分为事务型心理资本和人际型心理资本;张默(2009)通过研究得出心理资本包括自信、乐观、韧性、融洽的人际关系、外控力、内控力等维度。[5]
可以看出,不同的心理资本结构划分也存在相似之处,都包含着自信、乐观、希望、韧性等维度。本研究参考Luthans(2005)的观点,并结合大学生创业活动的特点,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创业心理资本结构,即包括积极成长、主动应对、热情创新、敏锐卓越、自我效能、社交智慧和乐观希望等七个维度。[6]
三、创业绩效的概念和测量
1.创业绩效的概念
对创业绩效的定义至今没有形成统一的定论。
在创业研究领域中,创业绩效首先被认为是衡量组织水平的结果指标,用以评价新业务创建的效果。国内外学者通常用组织绩效的划分维度衡量创业绩效。Murphy(1996)通过梳理与总结有关创业绩效的理论研究成果,发现成长、效率、利润这三个绩效维度使用频率最高。Chrisman(1998)提出,创业绩效的衡量应特别关注生存和成长两方面绩效。并且要清楚区分创业绩效和一般的组织绩效。
在本研究中,创业绩效是指大学生创业活动在组织水平上的绩效产出。它是一个多维的概念,包含生存和成长等测量指标。
2.创业绩效的测量
虽然前人对创业绩效的研究较多,但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对创业绩效的测量还没有达成共识。
我国学者大多采用Chrisman、Bauerschmidt(1998)的观点来衡量创业绩效,即认为创业绩效应具体划分为生存绩效和成长绩效两个维度。龚志周(2005)用“我们公司会持续经营至少八年以上”这种可能性来评价生存绩效,用市场占有率、销售量、投资回报、企业利润、企业员工年增长率来评价成长绩效。谢振东(2007)、詹晓青(2008)也认同此观点。
在本研究中,创业绩效一方面包括持续经营、生存的能力(生存维度),另一方面包括销售额、市场占有率、利润增长率、投资回报、员工增长率(成长维度)。[7]
四、心理资本对创业绩效的影响机理
创业者是创业活动的主体,对创业绩效产生重要影响。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国内外学者更倾向于对创业者人格特质的研究,即用某些稳定的个体特质来鉴别创业者,或是从成功创业者的身上总结出动机因素和共同特质。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开始对创业者的动机、认知、行为和能力展开研究,例如探索自我效能、韧性、识别机会的能力与创业行为之间的关系等。其中,对心理资本与创业绩效之间关系的研究开始引起许多专家学者的关注。
Luthans(1988)、Locke(2004)等人通过研究发现,在创业过程中,自我效能感发挥着积极稳定的作用,并能较好地预测创业绩效。范巍、王重鸣(2004)通过实证研究,探讨了个人特质、周围环境对创业行为倾向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自我效能感可以有效预测个体创业行为。Forbes(2005)研究发现自我效能感与企业绩效显著正相关。楼晓靖、丁文云(2012)指出,创新精神可以提高创业绩效。王洪法(2007)通过对青岛、绍兴两地的实证研究,得出创新精神有助于成功创业。Ibrahim、Ellis(1993)指出,对现代创业者来说,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网络尤为重要。Evans、Volery(2001)认为,当今世界与商业伙伴之间的合作关系有助于创业者的生存和发展。
目前关于敏锐卓越、社交智慧、积极成长等维度对创业绩效影响的研究还相对较少。但是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发现,一个目标明确、执行力强、具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追求卓越(敏锐卓越)的毅力、以及较强沟通能力与社交能力(社交智慧)的人,更能适应复杂多变的创业环境,创造更高的创业绩效。[8]
综上所述,大学生积极的心理资本能够提高创业绩效,实现创业成功。
关键词:创业者;心理素质;培养;研究
伴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生就业难现象已经非常普遍,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选择创业.目前很多高校开始尝试进行创业教育,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意愿和热情也逐渐升高,但有关数据显示大学生创业成功率较低,仅有3%左右.影响大学生成功创业的因素很多,其中创业心理素质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因此,通过研究去了解大学生创业者心理素质的现状并进行有针对性地培养,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1研究过程
1.1研究工具1.1.1问卷的选取本研究所采用的《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调查问卷》,共分为四个部分:创业知识技能、创业人格特质、创业成就动机与创业能力,共42个题目.问卷采用5点正向记分法,分值为1、2、3、4、5五个等级.1.1.2问卷的施测过程由研究者及各年级负责人担任主试,统一指导语,以专业和年级为单位进行集体施测,独立完成问卷,并统一收回调查结果.1.1.3问卷调查的样本本研究以某高校230名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包括文科和理工科.为使调查具有代表性,对性别、年级与专业进行了控制.发放问卷共230份,回收230份,回收率为100%,剔除无效问卷14份,共获得问卷216份,问卷有效率为93.9%.
2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2.1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总体状况分析高,创业能力分值最低.这表明,相对来说,大学生掌握一定程度的创业知识技能,但创业能力较低.2.2大学生创业动机的各因素的描述性统计通过表2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创业成就动机整体水平较高,说明在校大学生创业动机水平较高,创业意识强烈.2.3大学生创业能力各因素描述统计量结果显示,大学生较强的能力是学习能力和综合能力中的合作能力、“诚信”能力.2.4大学生创业人格特质各因素描述统计结果显示,大学生成就需要均值较高,说明大学生较高的自我实现的欲望以及不怕困难的人格特点.责任性得分较低,说明大学生对创业成功的自信心和责任心相对较弱.2.5大学生创业知识技能的各因素描述统计量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缺乏创业的相关知识,尤其是创业程序和创业的相关法律知识.3结论从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现状为:(1)大学生具有较高的创业成就动机;(2)大学生较强的能力是学习能力和综合能力中的合作能力、“诚信”能力,应变能力和行业知识掌握能力较低;(3)大学生具有较高的自我实现的欲望与不怕困难的人格特点,对创业成功的自信心和责任心相对较弱;(4)大学生缺乏创业相关知识与创业实际经验.
4提高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的对策
根据调查结果,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出发来提高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4.1激发创业成就动机教育培养和训练加强大学生的创业成就动机,主要抓好以下几项工作:(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价值观.把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相结合,一方面,通过教育与测评,积极鼓励适合创业的学生将创业作为自己未来的发展目标;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充分认识自身的优势,科学地进行职业规划,倡导学生理性创业,尽量避免学生盲目创业.(2)帮助大学生提高创业意识.高校可以在学科课程教学内容中系统地安排和渗透创业教育的相关内容,将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相结合,并轨进行.(3)营造创业光荣的校园文化氛围.比如经常在黑板报、宣传栏上进行创业教育的宣传,对大学生成功创业者进行褒奖与表彰,在学校制度层面上形成创业教育的引导与鼓励等.4.2培养创业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我们应积极探索各种有效途径,可以尝试从以下方面努力:(1)邀请创业成功的优秀校友回校举行系列报告会,通过经验交流,力求提高在校大学生企业规划与经营管理等方面的能力.(2)促进学生学以致用,通过提供风险投资等多种方式,指导与支持大学生开办或改造小型科技民营企业.(3)鼓励大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各类创业实践,结合自己以后创业的目标,推销小商品、开微店网店或者去自己未来创业领域的单位做兼职,提前熟悉自己即将进入的领域,为未来的创业打好基础.4.3塑造创业人格特质为了更好地塑造大学生创业性人格特质,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激励法.邀请创业领域中的成功人士、校友中的优秀创业者等相关榜样式人物介绍其创业相关的经历与经验,激发学生创业欲望,并学习这些成功创业者的优良品质.(2)磨砺法.通过开展创业模拟活动,使学生对创业有更深刻地了解与体会,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遭遇困难与失败,以此来锻炼学生的毅力与意志.(3)心理测试与咨询.首先,可以通过心理测试让大学生对他们的创业个性进行充分了解并进行塑造;其次,当有创业不良心理问题出现时,通过心理咨询对其进行指导.4.4拓展创业知识技能应通过以下途径来拓展大学生的创业知识技能:(1)开设创业知识课程,让大学生在创业前完成相关知识储备.在指导学生学习创业知识的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形成合理有效的知识结构,教导学生掌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程序.(2)创造各种创业实践机会,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比如举办“创业沙龙”、“创业论坛”,成立“创业俱乐部”,开展创业知识竞赛、创业知识交流等,为大学生拓展创业知识提供平台.
参考文献:
〔1〕陈震红,董俊武.创业成功的关键如何获取创业资源[J].科技创业,2008,25(2).
〔2〕韩力争.《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调查问卷》的编制[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6).
〔3〕黄志刚,张汉龙,孟鹰.大学生创业现况分析及发展对策[J].科技广场,2005(9).
〔4〕董红燕,徐双俊.大学生创业心理品质探究[J].埠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5〕向东春.大学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研究[D].中南大学,2003.
关键词:百森商学院;创业教育;体验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7)04-0079-07
一个大国无论是硬实力还是软实力,都建立在强大的产业竞争力上,而产业竞争力的源泉是持续创业。促进大众创业已经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目前,我国正处在创业范式的转变期,未来我国的创业范式是以创新为基础的创业,这种创业的范式远比过去复杂得多,创业者的方法和智慧需要更加综合全面。因此,高校的创业教育肩负着培养创业型人才的战略使命。以创业研究著称的百森商学院长期引领全球的创业教育。百森商学院在1919年成立,罗杰・百森(Roger Babson)是该校的创始人,他坚信:“只有用新的方式开展工作或者以差异化的路径把工作做得更好,世界才会进步和获益。”可能正是这样的创校理念,才让百森商学院走出一条创业教育特色之路,成为创业教育的先锋。笔者系统研究了百森商学院最新开发的一套基于实践的创业教育方法,拟从学术理论方面和创业教学实践方面阐述玩耍、移情、创造、试验和反思五个特定完整的行动式创业教学法。“玩耍”的核心概念是游戏能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移情”的意思是指人能够理解和认同他人处境和情感的能力,其核心思想是以客户为中心的创业思维;“创造”的核心理念是创业应基于创新,以创新驱动创业;“试验”倡导的是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要敢于直视失败;“反思”反映的是创业过程中需要根据各种因素实时调整。百森商学院的这五种实践教学贯穿创业过程的实质,使教师和学生在娱乐、操练、探索中体会创业的诸多哲理和情境。借鉴这套方法,对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形势下的中国创业教育具有积极意义。
一、创业教育演进的三阶段
创业教育的演进过程分为三个阶段,从早期的关注创业者个体特质到关注创业过程再到关注创业教育方法。
早期的创业研究主要关注创业者的个人特质。研究学者如Mc Clelland、Collins、Moore、De Carlo、Lyons,试图识别一系列特质,将创业者与非创业者、成功创业者与失败创业者区分开来[1][2][3]。Brockhaus和Horwitz回顾了有关创业者个人特质的文献,提炼出四种主要的创业者个人特质:成就导向、自我控制、高风险承担倾向及不确定因素的容忍[4]。然而,此后在创业者个人特质的文献中并没有形成进一步的共识,也没有科学的实证依据证实这四种特质是天生的还是后天培养的。Miner提出了创业者心理人格理论,包括四种人格:个人建议者、感情投入的超级销售员、专家型创意生产者及真正的管理者[5]。Fisher和Koch在其著作《天生而不是后天形成》中重新提及存在某些创业者人格特质的论断,并且认为这些特质是受风险偏好影响的[6]。研究者从创业者特质角度出发的研究并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果。
Gartner主张用行为方法研究创业,作为对创业者特质的回应。他认为,创业终究是关于新企业的创建,应考察创业者在新企业创建情境下开展的活动,创业研究应该关注创业者做了什么,而不是研究创业者是谁[7]。不同的创业者个人行为和特质极为不同,因此,很难将这类研究进行普及并应用到教育领域。为了证实这一点,一项专门的研究针对创业教材内容与新生创业者的行为进行了比较,发现几乎没有重合之处。但是,受到创业行为研究的影响,学者研究创业教育墓刈⒛忱嗵囟ù匆等巳鹤移到了创业过程。Ben Oviatt认为创业是一种线性活动,包括识别机会、开发概念、资源整合、制定商业计划、实施计划、管理新企业和退出[8]。Timmons认为,创业过程就是连续的商机、资源和团队之间匹配和平衡的行为。Brlon和Shane认为,创业是一个随时间而展开的动态过程,该过程可分为识别机会、整合资源、开办企业、建立成功、收获回报等几个阶段。
对上述研究,学术界表示认可。作为替代,用认知方法研究创业也已经持续获得人们的兴趣和关注。创业认知的研究,并不是基于人格特质来区分创业者,而是揭示创业者的思维模式,并且假定特定的思维模式是竞争优势和个体差异的来源。Mitchell等人将创业认知定义为人们用来做出有关机会识别、机会评价、新企业创建以及企业成长的评估、判断或决策的知识结构[9]。从认知理论的研究可知,创业问题不再是某个个体能否成为一个创业者,而是某个个体如何才能变得富有创业精神、创造机会并开展创业活动。诺贝尔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的弟子Saras Sarasvathy的研究在创业领域引入了一个有争议的新理论――效果推理理论。效果推理理论开始于这样一个命题:未来是不断变化的,可以通过创业者采取有意识的行为来重塑和改变。资源是有限的,资源的初始特征是无法选择的,因此创业者不用事先做出未来目标的设定,在创业实践中可将未来看成是不可预测的,但是可以基于创业者的行动在一定程度上加以控制。在这一过程中,创业机会是向创业活动投入资源的利益相关者互相作用进行社会构建的结果,而不是事先存在的可能性组合[10]。要理解创业者是如何审视世界和如何学习的,创业思维就变得非常重要。Sarasvathy的实证研究发现,效果推理型创业者将世界视为有多种不同的可能性,据此创造并重组新机会、接受并利用意外,创造而不是寻找市场。这些都是创造未来而不是预测未来。
创业者思维模式的研究发现以及百森商学院学者的辅助研究,共同将创业教育提高到更高的层次。基于效果推理理论,百森商学院的学者认为,不能将创业作为一个过程来讲授,而是应作为一种方法来讲授[11]。作为一种方法的创业要求开发一组实践,通过这组实践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创业精神和创业思维,进而培养更能付诸创业行动的学生。
二、创业作为一种方法
百森商学院的学者支持将创业作为一种方法,而不是一个“过程”。因为“过程”就意味着只要人们按照事先安排的步骤就会得到相应的结果。而且“过程”这一词假定了像生产过程那样的已知投入和产出。Neck和Green在以前的研究中将其类比为汽车制造[12]。想象一下生产线上装配汽车,将造车思想和工程学知识结合,并投入到汽车的生产设计过程,其中汽车零件是已知的,如何组装也有详细的说明,汽车在生产出来之前也是已知的。这个汽车的生产过程都是可以预测的。但创业也可以这样预计过程吗?创业真的可以像汽车生产那样预测吗?在以往的创业教育中,创业教育者在传统上对过程观持认可的观点――这种观点被一种线性的、阶段化的新企业创造法所主导:机会识别、开发观念、确定资源需要、整合资源、制定商业计划、实施计划、管理新企业和退出。
创业的环境是不确定、不可预测和模糊的,需要一种特殊的思维模式,这与实际教学中所处的环境是不一样的。基于方法论的创业观可以使学生掌握这门科学。方法代表了一组技术或技能,帮学生开展一组实践以让他们更具备创业精神地行动和思考。将创业作为一种方法意味着传授一种思考和行动的方式,而这种思考和行动方式是建立在利用实践组合鼓励创造的前提之上。该方法可让学生超越指导、理解和谈论,要求学生应用、使用和行动,要求持续的实践。
图1比较了两种创业教学方法:一种是将创业作为方法,另一种是将创业作为过程。正如百森商学院所展示的,创业的方法观需要一种特别的学习和教学方法。创业的方法观并不是简单的一门课、一个班,一份创业教学大纲,而是关注向每一个受教学生传递一种创业思维和行动精神,这样的学生不管环境多么恶劣也能创造他们的未来。
三、百森商学院创业教育的五种实践
百森商学院的创业教育将创业视为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包括五种实践,这些实践的概念是与知识、技能和思维的获取紧密联系的,都是通过实际动手的、刻意的、基于行动的活动实现的,这些活动提升了创业胜任力和绩效表现。由于创业是复杂的和多面性的,只采取一种实践是不可能的。因此,百森商学院引入五种具体的创业教育实践(如图2所示),它们代表了理论与实践的合成式教学法的思想。
这五种实践分别是:玩耍、移情、创造、试验、反思。这五种实践联系紧密,环环相扣,五种实践也能贯穿创业情境中的核心环节:玩耍能让学生全情投入到活动中,发现创业的各种机会;然后通过移情理解和感知他人处境和情感,产生以客户为中心的创业思维;再通过创造,赋予产品新的价值;经过一系列的研发和试验,完善产品的功能,做到精益求精;每个环节都需要反思和总结,不断完善和改进。通过这五种实践教学,可培养学生真正的创业思维与行动能力,让他们在变幻莫测的环境中创造他们的未来。
(一)玩耍(Play)的理论与实践
玩耍是为了培养一种充满想象力和无拘无束的思维,可以让人们意识到众多机会、大量可能性以及更多创新方式的一种途径。Johan Huizinga是最早研究玩耍概念的人,他将玩耍定义为:位于日常生活之外的一种自由活动,是“不严肃”的,但与此同时强烈地吸引玩耍者。这种活动与物质利益没有什么关联,也不会从中获得任何利益。Kraus回顾并总结了社会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学家的研究,对玩耍提出自己的定义:玩耍是一种在休闲中开展的活动,目的是为了表达自我和追求快乐。这种活动是活跃的,并且在探索、竞争或幻想的精神状态下开展。Bateson的研究视角则有些不同,他将玩耍当做是沟通演化的一部分,他指出:事实显示,玩耍是一种现象,“玩耍”的行为预示了并关联到其他“非玩耍”行为,因此,我们在玩耍中会遇到代表其他事件的某种信号[13]。
“玩耍”的核心概念是游戏能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通过特定的游戏能让学生在玩耍的过程中体验和领悟创业知识和创业思维。下页表1提供了几个百森商学院关于玩耍的实践教学案例。
(二)移情(Empathy)的理论与实践
移情的核心思想是以客户为中心的创业思维。社会学家Karla认为:“移情是一种社交和情感技能,帮助我们感受并理解他人的境况、情感、意图、需求和思想,这样我们就能提供敏感的、恰当的沟通和支持。”神经学家Decety认为,人天生就有移情的能力,这种能力会随着与他人的交流而不断发展,并且可以通过有目的的体验和培训加以提升[14]。
创业教育与移情之间存在三方面的关系。首先,渴望成为创业者的学生需要与实践创业者产生共鸣,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创业者的本质和其生活的状态。其次,用移情的、更有意义的方式与他人联结的能力对领导力、交流和团队建设是非常重要的。再次,创业者从新产品、新服务、新流程或新企I中创造价值,创业者是问题的识别者和解决者。然而这个观念的核心是要培养学生的一组技能,让他们可以识别各种利益相关者尚未满足的需求,而识别需求应始于移情。不管是感受真实创业者是什么样子,为未来建立新组织而与利益相关者交流,还是创造新的产品和服务,都需要移情。
移情对创业教育至关重要。因为创业者需要建立联系,吸引和留住有才华的团队成员,与顾客在有意义的层面建立联系并持续提供客户期望获得的产品和服务。学生需要培养能够让他们理解和感受他人的能力。
将移情与创业进行整合,可以归纳为以下五点:一是移情是通过以用户为中心建立起来的,因此,出发点是对揭示用户需求和用户知觉的渴望,这样才能对支撑和满足这些需求的解决方案进行开发。二是基于移情的设计思维是一种问题的解决工具,当你不知道从何处着手时,其效果最好。三是移情聚焦于找到顾客,然后创造新事物,而不是创造新事物然后找到顾客。四是移情的技能可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与分析能力。五是移情是整体创业思维的一部分,需要通过实践才能掌握。
下面提供几个百森商学院关于移情的实践教学案例,如表2所示。
(三)创造(Creativity)的理论与实践
关于创造力的内涵,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第一,过程观点主要侧重于研究产生创造力的思维过程,如Stein提出,创造力过程包括以下几个阶段:定义问题,收集信息,产生创新性的想法,对创新性的想法进行评价和修改;第二,特质观点主要研究创造力主体所具有的特征,认为可以根据个体特质将创造力主体区分为高创造力个体和低创造力个体;第三,结果观点把创造力看作是一种结果变量,指组织内的个体或者群体提出新颖、合适而且有用的想法的能力,并且在强调想法新奇性和有用性的同时也强调人格特质、认知因素和环境因素对创造力的影响作用[15]。
以往的研究表明,创造有价值的新事物是创业的核心。创造过程需要采取某种形式的创业活动,带来新的产品、新的技术或新市场的开拓、新型分销渠道、新企业的成立等。在创业情境下,实现创造的方法常常被刻画成一个线性的、规划的过程,并且被烙刻在教学大纲、教材以及创业授课的常用方法中,驱动创业教育工作者去讲授如何撰写创业计划。
当把创造作为一种实践来讲授时,需要考虑三个问题:教学法、环境和教师行为。创业教学法需要考虑采取多样的方法,激发大量的学习方法,以实现更高的学习目标。布鲁姆的分类法认为,低层次的学习目标是让学生描述或者重复,这可以通过讲授或指定阅读实现;高层次的学习目标是让学生进行归纳,这可以通过互动、体验和发现实现。创业教师的角色就是帮助学生参加创造过程,提高创造技能。
下面提供几个百森商学院关于创造的实践教学案例,如表3所示。
(四)试验(Experiment)的理论与实践
创业是一门做实验的学问――尝试新的事物,从中学习提高,然后继续去探索。杰夫贝佐斯是著名互联网公司亚马逊的创始人,他把试验精神确立为公司的核心准则之一。试验对于新创企业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大多数机会和创新想法是通过试验被发现并创造价值的。
试验,从定义上看,是一个科学的过程。根据韦氏词典的解释,试验意味着“检验或尝试”,是“一种试探性的程序或策略”,是“在可以控制的条件下开展的一个运营体系或过程,目的是发现一个不为人所知的效应或规则,建立或检验一套假设,或者揭示一个已有的规则”。虽然日常所说的实验性检验,如生物、化学、医学、物理实验,往往需要自然科学的专业知识,并且都是在控制条件的实验室进行的,但是在社会科学领域,如科学、会计、市场营销、心理学和金融,通常也可以在实验室外面运用实验方式为某个组织或某项事业检验和论证现实的命题。
在创业领域,试验作为一种实践活动,是指通过“干中学”或积极参加基于亲身实践的项目获取与创业密切相关的知识的行为。百森商学院认为,业试验是获取能够应用于创业情境的概念和技术知识的过程,包括识别和创造机会、开发资源创造具有社会或经济价值的新事物。
下面提供几个百森商学院关于试验的实践教学案例,如表4所示。
(五)反思(Reflection)的理论与实践
反思被称为最伟大的教育创新之一[16]。但是反思在创业教育中的重要性却被忽视了。在现实的教学中发现,创业教育者很少提及学生如何反思。我们从直觉上感觉反思是有益的,但是学生却从来不会从直觉上进行反思,他们需要进行专业的指导才能成为训练有素的反思者。教师经常将创业中的反思视为一项写日记式的任务,通常是由学生自己一人个人完成,也不是首要任务。最典型的场景就是布置作业,对他们在一段时间内的创业教育学习进行总结。这样的反思并没有起到本质的作用。
笔者围绕“将创业作为一种方法进行讲授”这一主题展开,超越了认知、理解和讨论,聚焦于有关玩耍、移情、创造、试验和反思的具体实践。每一种实践都是共享一套标准,都是非常注重在做的同时还必须认识到有目的的、迭代的重要性。最有意义的是将反思作为一种实践的观点,特别是在“做”方面,也就是说反思也是一种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反思是被其他几个实践类型所支持的。玩耍、移情、创造及试验都需要反思。这样能更好地理解理论与实践的合成、学习与行动的合成、思考与行动的合成。综合起来说,反思是创业教育中最重要的实践。反思是行动的一种形式,是学生整理其基于行动学习的主要方式。
下面提供几个百森商学院关于反思的实践教学案例,如表5所示。
创业教育是可以被教授的,但是不能只依靠传统的课堂教育。创业教育需要广泛吸取创业理论的研究成果,需要正确理论的支持,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要有科学的理论依据,需要长期的教学实践和总结。将创业作为一种方法,意味着传授一种思考和行动的方式,而这种思考和行动方式应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可将玩耍、移情、创造、试验和反思这些实践方法作为支持创业行动的一种学习模式。教人创业,不能只教怎样创业,而更应该改变人的思维和认知。教育不是灌满一桶水,教育是要点燃一把火,要把学生心里的那些东西点燃,创业教育也应如此,用创业思维开展创业,才能激发创造力,才能创造价值。
参考文献:
[1]Mcclelland D C. Need Achievement and Entrepreneurship: A Longitudinal Study[J].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1965,1(4):389-392.
[2]Collins O F,Moore D G.The Organization Makers:a behavioral Study of Independent Entrepreneurs[M].Appleton Century Crofts,1970.
[3]Decarlo J F,Lyons P R,Decarlo J F,et al.A Comparison of Selected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of Minority and Non-Minority Female Entrepreneurs[J].Academy of Management Annual Meeting Proceedings,1979 (17):22-29.
[4]Brockhaus R H,Horwitz P S.The Art and Science of Entrepreneurship[J].The Psychology of the Entrepreneur,Ed.DSR Smilor, Ballinger, Cambridge, MA,1986:25-48.
[5]Miner.The 4 Routes to Entrepreneurial Success[J].Personnel Psychology,1997,50(2):517-520.
[6]Fisher J L,Koch J V.Born,not Made:the Entrepreneurial Personality[M].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2008.
[7]Gartner W B.Who Is an Entrepreneur?Is the Wrong Question[J].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2015(13):461-467.
[8]Ben Oviatt.Entrepreneurial Intensity:Sustainable Advantages for Individuals,Organizations,and Societies[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9,24(24):580-582.
[9]Mitchell,Busenitz,Lant,Mcdougall,Morse and Smith.Toward a Theory of Entrepreneurial Cognition: Rethink the People Side of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2002,27(2):93-104.
[10]Sarasvathy.Causation and Effectuation:Toward a Theoretical Shift from Economic Inevitability to Entrepreneurial Contingency[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1,16(2):243-263.
[11]Venkataraman,Sarasvathy,Dew,Forster.Reflection on the 2010 AMR Decade Award:Whither the Promise?Moving Forward with Entrepreneurship as a Science of the Artificial[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12, 37(1):21-33.
[12]Neck,Green.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Known Worlds and New Frontiers[J].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2011,49(1):55-70.
[13]Bateson G.A Theory of Play and Fantasy[J].Psychiatric Research Reports,1972(2):39-51.
[14]Decety J,Jackson P L.The Functional Architecture of Human Empathy[J].Behavioral & Cognitive Neuroscience Reviews,2004,3(2):406-412.
关键词:性格特质;机会识别;PSEDⅡ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154(2013)06-0029-10
一、引言
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陆续有学者致力于将创业学发展为一个独立的学科,然而由于缺乏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框架,创业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至多只能作为一种有趣的经济现象而存在。直到Venkataraman、Shane和Venkataraman提出以“识别和利用创业机会”取代“谁能成为创业者”作为创业研究的核心,这一状况才逐渐得到改善,创业学终于有可能构建其完整的理论框架。然而,长达20年的创业特质研究是否真的毫无价值呢?基于现有的认识,学术界或许仅能肯定特质研究的未来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但无法断言特质研究是错误的。Casson和Sarason等认为创业应该是个体和机会的结合,只有将个体与机会相结合,才能实现特质研究的意义。也就是说,特质研究并非完全错误,只是没有找到正确的方向。
根据对创业领域主流期刊的统计研究,发现近年发表的文章绝大多数以“创业机会”为主题。在已有的创业机会研究中,机会识别问题则被视为重中之重。机会识别是整个创业过程的首要环节,在进入具体的创业环节,亦即机会利用阶段之前,创业者首先要识别到合适的机会。然而实践表明,创业机会往往只能为一部分创业者所识别。那么,为什么是一部分人,而非其他人识别到创业机会?近年来许多学者围绕此问题展开了深入分析,发现了一些影响机会识别的因素,包括先验知识和信息不对称、社会网络、创业警觉性、人力资本等。然而,这些研究至少存在以下两点不足:一是大多数研究仅关注“为什么是一些人而非另一些人识别到创业机会”,并没有回答“创业者选择何种方式识别创业机会”;二是鲜有学者将性格特质与机会识别联系起来。
事实上,与其它因素一样,性格特质可能是影响机会识别的重要变量。基于此,本文试图探讨创业者的性格特质如何影响其机会识别选择方式,即具有何种性格特质的创业者更倾向于运用何种机会识别方式。这对于正确认识性格特质的重要性,推动创业研究的深入发展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创业政策的制定者及创业者本人而言,都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二、文献综述与模型构建
目前,尽管国内外学者已从不同角度构建了许多机会识别模型,但对于“何谓机会识别”这一基本问题尚无定论,这从“识别”这一词语的英文表述即可看出。通过对创业研究相关文献的整理可以发现,至少有以下词汇常被用于机会识别的表述:generation、identification、detection、formation、development、creation、discovery、search、enactment。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为不同学者对创业机会来源的理解存在分歧。新古典经济学派坚持机会客观存在,并假设市场处于均衡时,任何人都无法发现能够产生创业租的资源配置失当情况,因为在任何时点,经济中的任何机会都已出现。因此,该学派认为机会是通过搜索而被识别的。奥利地学派同样认为机会客观存在,但与新古典经济学不同,该学派认为市场并非均衡,而是始终处于从非均衡初始状态向均衡状态趋近和转变的过程。由于信息分配的不均衡,一部分人可以获取其他人无法得到的信息,从而觉察或发现特殊的机会,即使这些人没有系统地搜寻机会。行为认知学和演化经济学派则认为机会内生于创业者的行为,不能独立于创业者而存在。当机会发现过程开始时,创业者甚至可能不知道他要发现的是什么,他仅对可能的机会和发现或利用这些机会所需要的能力或资源有一个大致的信念。这些信念很少能够带来真正的机会。所以,创业者会进行探索性的行动,然后等待市场给予反应,再结合市场的反应调整期望,并重新行动,直至找到合适的机会。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机会是逐渐浮现的。
尽管三种观点在理论逻辑上有不可调和的矛盾,但事实上它们在现实中常常同时存在。具体选择何种机会识别方式,取决于创业者的先验知识、社会网络、创业警觉性、机会本身、人力资本以及个人基本特质等。在所有可能影响创业机会识别选择的因素中,本文主要关注创业者的性格特质。
性格特质在上世纪80年代曾是创业学的一个重要命题。不同领域的学者曾试图按性格特质区分创业者和非创业者,但这最终被证明是十分困难甚至错误的。然而,不能据此完全否定特质研究。即使机会是当今创业研究的核心,它也不能脱离创业者而单独存在,真正有意义的创业研究是将个体与机会有机结合(individual-opportunity nexus)。经验研究也证明创业者性格特质与机会识别密切相关。例如,Keh等的研究表明机会评价与创业者的风险感知显著相关;Hills等发现90%的研究表明创造性在创业者的机会识别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Butler等发现不确定性容忍能力与国际创业机会识别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Galio和Katz的研究表明机会识别要求创业者具有警觉性和洞察商机的意识;Winslow和Solomon发现创造性对创业机会的识别具有显著影响。因此,本文试图从个体与机会相结合的角度,考察创业者性格特质如何影响其机会识别方式的选择。
然而,选择何种特质组合作为研究对象是一大难点,因为自创业特质研究开始至今已出现多达51种性格特质。本文根据这些特质出现的频率高低选择其中相对重要的维度作为主要解释变量。以“entrepreneurship”、“new firm creation”、“personality”等为关键词,本文在JSTOR、EBSCOhost、Emerald、Sciencedirect、CNKI等数据库对1980-2010年国内外有关特质研究的文章进行了全面检索。具体检索和筛选标准如下:(1)搜索范围仅限于SSCI和CSSCI所收录的期刊类文章,不考虑硕博论文或尚未发表的论文;(2)仅选取经验研究类的文章,即所有进入统计范围的文章必须有确定的样本数据;(3)剔除与创业行为不太相关的特质,这些特质包括:乐观、独断、外向性、保守、尽责性、直率、严格苛刻、腼腆、创造力、规范导向、自立、顺从性等;(4)基于研究具体的人格特质的考虑,排除描述一般人格特征的大五人格,即外倾性、神经质、经验开放性、随和性和尽责性。根据以上筛选标准,本文最终获得126篇符合要求的文献,其中英文文献94篇,中文文献32篇。经统计,以下7种创业者特质出现频率相对较高:风险承担倾向(risk,taking propensity)、创新导向(innovation propensity)、成就动机(need for achievement)、自我效能(self efficacy)、控制源(locusof control)、模糊容忍能力(tolerance for ambiguity)和自主性(autonomy)。由于本文的数据来源PSEDⅡ中没有涉及创业者风险承担倾向的问题,因此本文所研究的性格特质仅限于创新导向、成就动机、自我效能、控制源、模糊容忍能力和自主性。
根据以上分析,本文构建如下机会识别方式选择模型:
Prj=1,2,3机会识别=f(创新导向,成就动机,自我效能,控制源,模糊容忍能力,自主性,控制变量)
三、数据来源与变量选取
(一)研究样本的选择
本文选择美国创业动态跟踪调查(PSED)所收集的数据作为研究样本。PSED是全球首个提供创业信息的国家数据库,其调查的问题是经过创业领域的权威专家多次商讨和不断完善最终确定的,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其调查过程主要包括随机电话访谈;对符合筛选标准的创业者进行更为详细的电话和邮件调查;对创业者的创业结果进行跟踪调查等三个阶段。迄今为止,PSED共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调查。PSED I和PSEDⅡ分别始于1998年和2005年,其样本容量分别为830和1214。就理论基础和操作过程而言,两次调查没有本质区别,但在调查问题设计上存在一些差异。PSEDⅡ总结了PSED I的经验,剔除或修改了一些不合理的问题,并根据全球商业环境的变化和实际研究的需要加入了一些新的问题。
(二)变量的测量
1 被解释变量。本文的被解释变量为机会识别方式,即搜索、发现与浮现。PSEDⅡ并没有直接测量机会识别方式的问题,但根据各种识别方式的特点,可选取Wave A问卷中的问项A7“在创业时,是先有创业点子还是先做出创业决定?”来测量被解释变量。其中,回答项A“创业点子在前”、B“创业决定在前”、C“两者同时”分别对应搜索、发现与浮现等三种机会识别方式。
2 解释变量。本文的解释变量为创业者性格特质,包括创新导向、成就动机、控制源、自我效能、模糊容忍能力与自主性。
常见的创新导向测量方法有KAI量表、ENT量表、JPI量表以及杜伦大学商学院1988年开发的用于测量一般性创业倾向的GET测验。其中,KAI量表最为创业研究者所推崇,它由Kirton基于其调试——创新理论(Adaption-Innovafion theory)发展而来。整个量表由32道题组成,采用5点Likert量表,得分范围为32-160分,分数越低调试倾向越高,分数越高则创新倾向越高。KAI量表的平均分数是96分,96分以上者为创新型认知风格,96分以下者为调试型认知风格。参照KAI量表,本文从PSEDⅡWave A问卷F部分选取4个问项来测量创业者的创新导向(见表1)。这些问项均采用5点Liken量表形式,1为强烈同意,2为同意,3为中立,4为不同意,5为强烈反对。创新导向的最终得分为所有问项的平均得分,分数越高,表明创业者的创新导向越弱。
成就动机的测量方法十分繁杂,有的与传统的主题统觉测验(TAT)相似;还有的是全面人格测量表的分量表,如爱德华个人需求倾向测验、杰克逊人格研究量表等;也有为了测量成就动机而专门设计的问卷,如林恩成就动机量表、梅瑞宾成就动机量表等。目前学术界最为流行的成就动机测量方法是由挪威心理学家Gjesme和Nygar于1970年编制的成就动机量表(Achievement Motivation Scale,AMS),该量表经多次修订,已渐趋完善。参照这一量表,本文从PSEDⅡWave A问卷w部分选取6个问项来测量创业者的成就动机(见表1)。这些问项均采用5点Likert量表的形式,1表示不重要,2表示有一点重要,3表示有些重要,4表示很重要,5表示非常重要。成就动机的最终得分为这6个问题得分的平均数。得分越高,表明受试者的成就需要越高。
Chen等最早对创业自我效能感的维度进行了考察,并基于创业所需的核心技能用六个维度测量创业的自我效能感。De Noble等基于与一般的管理技能具有很大差异的几个核心创业技能确定了六个创业自我效能感维度,并据此开发出测量创业效能感的量表。参照这些研究,本文从PESDⅡWave A问卷中Y部分选取2个问项来测量创业者的自我效能(见表1)。这两个问题同样采用5点Likert量表,从1到5分别表示非常同意到非常不同意。自我效能的最终得分为所有问项得分的平均数,分数越高表明创业者的自我效能越低。
测量创业者控制源的量表主要包括I-E量表、IPC量表、控制域量表和成人内/外控量表(A-dult Nowicki-Strickland Internal-External Control Scale,简称ANSIE量表)。其中,ANSIE量表形式最为简洁,涉及范围最广,且便于对测量结果进行进一步研究。本文借鉴ANSIE量表,从PESDⅡWave A问卷中Y部分选取3个问项来测量创业者的控制源(见表1)。与自我效能相同,控制源得分为所有问项的平均得分,分数越高,表明创业者的内控水平越低。
Budner关于模糊容忍能力测量的研究具有开创性意义,其编制的16个项目(一半是消极选项,一半是积极选项)自陈式问卷“模糊不容忍测试”是被引用和采纳最多的工具。本文根据Bochner对模糊容忍能力特征的分类,选取PSEDⅡWave A问卷中Y部分的2个问项来对模糊容忍能力进行测量(见表1)。这里同样采用5点Likert量表,最终得分越高,模糊容忍能力越低。目有:“我喜欢能随我的意志来去自如”、“我喜欢遵从指示去做别人期待我做的事”、“我喜欢遵从指示做我所该做的事”、“我喜欢回避要我按照例行方法办事的场合”、“我喜欢独立决定我所要做的事”、“我喜欢很自如地做我想做的事”、“我喜欢照我的意思做我想做的事”。借鉴EPPS量表,本文从PESDⅡWaveA问卷中w部分选取2个问项来测量创业者的自主性(见表1)。自主性的最终得分为所有问项得分的平均数,分数越高表明创业者的自主性越高。
3 控制变量。根据Ardichvili等的机会识别模型,本文选取社会网络、先验知识、人口特征、机会本身等作为控制变量。对于这些变量的测量,本文主要参考Reynolds和Curtin的做法。限于篇幅,本文在此不做详细说明。
(三)数据分析方法
本文采用SPSS17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过程如下:首先,对PSED的原始样本进行筛选。根据对因变量问项A7的回答,剔除选择大于3(大于3是指调查者选择了“不清楚”选项或者没有对本问项做出回答)的样本。其次,分别利用Cronbach's alpha系数检测方法和探索性因子分析(EFA)对主要解释变量进行信效度检验,以确保问卷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最后,分别运用多项和二项Logistic回归方法进行统计分析。四、实证结果与讨论
(一)问卷的信度与效度检验
本文采用内部一致性方法,通过计算Cronbach's alpha系数检测问卷的信度。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成就动机和控制源的alpha系数都大于0.7,说明这两个变量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创新导向、自我效能和自主性等三个变量的alpha系数均在0.6以上,根据通用参考标准,其内部一致性也是可接受的;只有模糊容忍能力的alpha系数较小,这与将AY13这一问项的结果反向计分有关(之所以将其反向计分,是因为它与AYl2的表述意思相反)。
本研究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法(EFA)检验问卷的结构效度。首先,利用巴特利球体检验(Bartlettg Testof Sphericity)和KMO样本测度(Kaiser-Meyer-Olkin measure of sampling adequacy)检验各测量条目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只有当条目间相关性较高时,才适合做因子分析。检验结果表明,KMO值为0.799,远大于参考值0.5,说明适合做因子分析;巴特利球体检验的结果也表明无法拒绝原假设“本样本适合做因子分析”。在此基础上,本文采用EFA提取公因子,萃取出特征根大于1的公共因子,对于同一维度下存在的多个公共因子,采用方差最大旋转法进行正交旋转。本文共萃取出6个因子。其中,AW1、AW4、AW10、AW11、AW13和AW14可由公共因子成就动机来解释;AF4、AF7、AF9和AF10可由公共因子创新导向来解释;AY8、AY9和AY10可由公共因子控制源来解释;AY6和AY7可由自我效能来解释;AY12和AY13可由公共因子模糊容忍能力来解释;AW2和AW5可由公共因子自主性来解释。这与问卷的初始设计完全相符,说明本研究所用问卷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二)参数估计与说明
本文的总样本数为1214个。根据对因变量问项A7的回答,剔除不合要求的样本数15个,剩下有效样本1199个。其中,回答“创业点子在前”的样本为448个,回答“创业决定在前”的样本为159个,回答“两者同时”的样本为592个,分别占有效样本的约37.4%、13.3%、49.4%。
本文采用多元logit回归方法对模型进行拟合,似然比检验的结果为95.458,说明模型具有显著性意义,且模型的对数似然值为2265,说明模型的拟合优度较好。表2是模型的拟合结果。该模型将“先有创业点子”(Idea First)即以搜索来识别创业机会作为参照。由于性格特质变量“自我效能”与“控制源”密切相关,为了避免产生多重共线性,模型在拟合时舍弃了“自我效能”变量。从拟合结果可以看出:
(1)在两个方程中,创新导向的系数都为正,说明随着创新水平的提高,以搜索为比较对象,创业者选择发现和浮现为机会识别方式的发生概率均大于选择搜索,其倍数分别为1.004和1.007。但两个系数都不显著。
(2)在logit(发现/搜索)方程中,成就动机的系数在10%置信水平上显著为负(0.068
(3)在两个方程中,控制源的系数均为正(分别为0.321和0.074),说明随着内控水平的降低(分数越高,内控水平越低),以搜索为比较对象,创业者选择发现和浮现为机会识别方式的发生概率均大于选择搜索,其倍数分别为1.379和1.077。但只有方程logit(发现/搜索)中的系数在5%置信水平上显著(0.026
(4)在logit(发现/搜索)方程中,模糊容忍能力的系数在1%置信水平上显著为正(0.010≤0.01),说明随着模糊容忍能力的降低(分数越高,模糊容忍能力越低),以搜索为比较对象,创业者选择发现为机会识别方式的发生概率大于选择搜索,其倍数为1.341。在logit(浮现/搜索)方程中,模糊容忍能力的系数为负,说明随着模糊容忍能力的降低,创业者选择浮现为机会识别方式的发生概率小于选择搜索,但并不显著。
(5)在两个方程中,自主性的系数均为正(分别为0.220和0.048),说明随着自主性的提高,创业者选择发现和浮现为机会识别方式的发生概率均大于选择搜索,其倍数分别为1.246和1.050,但只有方程logit(发现/搜索)中的系数在5%置信水平上显著(0.038
(6)在控制变量方面,社会网络变量和人口特征变量均对创业者机会识别方式的选择没有显著影响。在诸多先验经验变量中,仅当父母是创业者时,选择发现为机会识别方式的概率明显高于选择搜索,其倍数为1.461。但机会本身的特点对创业者机会识别方式的选择具有显著影响。具体来说,对于冒险型和发展型机会,创业者选择浮现为机会识别方式的发生概率均小于选择搜索,其倍数分别为0.564和0.687;而对于独立型机会和从工作中产生的机会,创业者选择发现为机会识别方式的发生概率均小于选择搜索,其倍数分别为0.592和0.599。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就性格特质变量而言,logit(发现/搜索)方程中的系数大多显著,但logit(浮现/搜索)方程中的系数都不显著。这说明创业者的性格特质更多地决定其到底是选择发现还是选择搜索为机会识别方式,而非选择浮现还是选择搜索为机会识别方式。
受此结果的启发,本文采用二元logit回归方程分别对logit(搜索/发现)、logit(搜索/浮现)以及logit(发现/浮现)三个方程进行拟合。拟合的方法是,在任一模型中,直接删除选择第三种识别方法的样本。例如,对于模型logit(搜索/发现),直接删除选择浮现的样本。拟合结果如表3所示。
从表3可知,与多元logit回归结果相似,性格特质对创业者机会识别方式选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搜索与发现之间,其对搜索与浮现之间选择的影响都不显著。具体来说,在模型logit(搜索/发现)中,成就动机、内控、模糊容忍能力以及自主性等四种性格特质变量依然显著,且与多元logit回归结果的涵义相同,即这四种性格特质使得创业者选择搜索为机会识别方式的概率分别为选择发现的1.317倍、0.704倍、0.755倍和0.782倍。值得注意的是,在方程logit(发现/浮现)中,控制源在10%水平上显著为正,说明随着内控水平的降低,以浮现为比较对象,创业者选择发现为机会识别方式的发生概率较大,其倍数为1.267;模糊容忍能力在1%水平上显著为正,说明随着模糊容忍能力的降低,选择发现为机会识别方式的发生概率大于选择浮现,其倍数为1.553。
在控制变量方面,二元logit回归的结果也与多元logit回归较为相似。其中,社会网络变量依然对创业者机会识别方式的选择没有显著影响。当父母是创业者时,选择发现为机会识别方式的概率明显高于选择浮现,其倍数为1.512;当为父母工作时,创业者选择发现为机会识别方式的概率明显低于选择浮现,其倍数为0.54。如果创业者来自制造业,其选择发现为机会识别方式的概率也明显低于选择浮现,其倍数为0.458。对于冒险型和发展型机会,创业者选择搜索为机会识别方式的发生概率均大于选择浮现,其倍数分别为1.801和1.454;而对于独立型机会和从工作中产生的机会,创业者选择搜索为机会识别方式的发生概率均大于选择发现,其倍数分别为1.75和1.682;与此同时,对这两种机会,创业者选择发现为机会识别方式的发生概率均小于选择浮现,其倍数分别为0.653和0.51;此外,对于发展型机会,创业者选择发现为机会识别方式的发生概率显著高于选择浮现,其倍数为1.776。
五、研究结论与展望
机会识别是创业过程最重要的环节之一,也是决定创业质量的首要因素。本文以PSEDⅡ公布的美国数据,运用二元和多元togit回归模型,实证检验了美国创业者的性格特质对其机会识别方式选择的影响。本文的研究结论如下:(1)创业者的成就动机、控制源、模糊容忍能力及自主性等四种性格特质对其在搜索和发现这两种机会识别方式之间进行选择具有显著影响,即:创业者的成就动机越强,其以搜索的方式识别创业机会的概率越大;创业者的内控水平越低,容忍不确定的能力越弱,自主性越高,其以发现的方式识别创业机会的概率就越大。(2)创业者的控制源和模糊容忍能力等两种性格特质对其在发现和浮现这两种机会识别方式之间进行选择具有显著影响,即:创业者的内控水平越低,容忍不确定的能力越弱,其以发现的方式识别创业机会的概率就越大。(3)创业者的性格特质对其在搜索和浮现这两种机会识别方式之间进行选择没有显著影响。(4)在可能影响创业者机会识别的非性格特质中,除个别变量外,社会网络、先验经验和人口特征等对于创业者机会识别方式的选择基本没有显著影响,但机会本身的特点对创业者以搜索、发现还是浮现来识别创业机会具有显著影响。
与其他关于机会识别的经验研究相比,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有两点:一是考虑到不同机会识别方式可能受不同因素影响,本文将机会识别方式分为搜索、发现和浮现;二是从性格特质这一近年来不受关注的角度人手,检验了创新导向、成就动机、自我效能、控制源、模糊容忍能力及自主性等六种最具代表性的创业者特质对机会识别的影响。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于政府制定科学的创业政策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对于那些成就动机、内控水平和模糊容忍能力较高而自主性较低的更可能采用搜索为机会识别方式的创业者,政策的重点在于激励创业;相反,对于那些成就动机、内控水平和模糊容忍能力较低而自主性较高的更可能采用发现为机会识别方式的创业者,政策的重点在于提供更多的创业信息和完善创业信息的传播环境。此外,本文的研究价值还在于,对于不同特点的创业机会,创业者应区别对待,采用不同的方式来识别。
关键词 人格;创业;创业者人格特征与成功模型
分类号 B848
创业在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创业能促进国家创新和经济增长,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缩小地区间的财富差距,解决就业问题、民族问题和贫困人口问题,并且促使原有的公司继续良好发展(Bosma,Aes,Aufio,Coduras,&Levie,2009;Hindle&Rushworth,2000;Logan,Alba,&Stulus,2003;Nolan,2003)。许多政府和国际组织已经认识到了创业的重要性,并明确表示要促进创业,或者至少改善创业环境(OECD,2007b)。全球创业观察(GEM;Reynolds,Bygrave,&Autio,2004)指出创业是一种“全球现象”,并且在持续增加。2007年,14.1%的美国成年劳动力卷入创业活动中,而中国达到了24.6%(Bosma,Jones,Autio,&Levie,2008)。在世界范围内,超过16%的劳动力人口希望在未来3年内开办新公司(Bosma et al.,2009)。2l世纪被称作“创业时代”,是工业革命以来创业最活跃的时期(Kuratko,2003)。
随着创业活动的快速发展,关于该领域的学术兴趣也在增加,涉及到经济学、社会学、商业、心理学等(Hisrich,Langan-Fox,&Grant,2007)。其中,人格取向是创业研究中早期经典的研究取向之一。在经典经济学理论中,创业者的人格特征就已经被提及了。例如,Schumpeter(1935)将类似创新、成就取向、控制力和其他创业者的人格特征纳入进了经济发展理论中;Knight(1921)将创业看作是不确定情境下的冒险。McClelland(1961)接受了这些经济思想,将国家经济财富的不同解释为部分是由于成就动机的差异造成的。他的理论在创业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关注。虽然并不是所有的重复研究都发现了同样的结果,但McClelland(1961)还是将成就动机概念和创业、经济发展联系了起来。在创业研究中,对成就动机的兴趣从经济,社会水平转向了个体企业主水平,成就动机变成了研究最多的人格理论,并在20世纪80年代达到了高峰。另外,其他创业者特质也获得了研究,如创新、冒险、内控性等(Raueh&Frese,2007a)。但是,许多综述研究报告了人格特质与创业之间关系的不一致、甚至冲突的实证证据,结果,人格取向在20世纪90年代受到了猛烈的批评(Chell,Haworth,&Brearley,1991,),主要的观点有:创业需要各种各样的行为而不是具体的人格特质:人格特质与创业之间并没有足够密切的联系来保证进一步的研究;生态学取向建议关注环境因素。这些观点影响很大,导致了占据主流地位的人格取向研究面临着被终止的挑战(stewart&Roth,2007)。但是,近些年来人格取向的研究似乎又出现了转机,原因是心理学领域出现了两个主要的发展(zhao&Seibert,2006):首先,人格五因素模型的出现使研究者能够将大量人格变量整合到一组简约而有意义的人格结构中,从而有利于寻找一致的关系:其次,心理测量的元分析技术使研究者可以获得解释低信度和抽样误差等研究误差的整合的效果量估计。
本文首先介绍了关于创业人格的一个理论模型,然后对当前创业人格研究领域中的人格变量进行了梳理,并分析了人格与创业研究结果不一致的原因,最后对创业人格研究的趋势进行了展望。
1 创业人格的理论模型
“我相信……对创业者特质和人格特征的关注将既不会使我们界定清楚创业者,也不会帮助我们理解创业现象”(Gartner,1989,p.48)。虽然其观点过于极端,但也存在合理性的地方,即要研究创业和创业者,不能只关注人格变量,还要将其他变量考虑进来。要达到这个目的,统合各种变量的理论模型就显得尤为重要。Rauch和Frese(2007b)根据“创业成功的Giessen-Amsterdam模
创业者人格特征与成功模型区分了创业的近端,远端变量,也涉及到个体与环境多个水平的变量,虽然该模型并未将所有相关的变量包含进来,如认知风格、偏见、启发式、自我调控等,但是较好刻画了人格与创业之间的作用机制。在此需要注意的是,该模型将人格变量与企业创建和成型”(Rauch&Frese,2000)提出了创业者人格特征与成功模型,如图1。
创业者人格特征与成功模型描述了个体差异影响企业成功的路径,即一般人格特质如何影响企业创建和成功的人格动力机制。该模型假设一般人格特质的效应并不是直接与企业结果相联系的,而是通过三条途径起作用。第一,一般人格特质影响了对于创业来说更加具体,近端的特质,如成就需求、冒险、创新等,这些更加具体的特质又影响了目标和行动战略,最终影响了企业创建和成功。第二,一般人格特质通过影响知识、技术和能力,进而影响到目标和行动战略,然后影响到企业创建和成功。第三,一般人格特质通过影响知识、技术和能力,进而影响到企业创建和成功。另外,环境在其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环境变量通过目标和行动战略的中介作用影响企业创建和成功,另一方面,环境变量起到调节作用,影响了目标和行动战略与企业创建和成功之间的关系。功的关系界定为单向关系,但很有可能企业结果也会反作用于人格变量,即存在双向因果关系。另外,人格变量与环境变量之间是否存在交互作用也是需要认真考虑的。而且,该模型并没有涉及到创业的时间维度。由于基于该模型的实证研究还未开展,其解释力如何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2 影响创业的人格变量
在创业领域受到学者关注的人格变量非常多,其中大部分人格变量采用的是具体人格特质的概念(如自主性、创新性等)而不是一般的人格特质概念(如大五人格)。Rauch和Frese(2007a)的元分析表明具体特质与企业创立和企业成功的关系更密切。这些具体的人格特质包括自主性、成就需求、控制点、自我效能感、创新性和冒险性等,而一般人格特质主要指的是大五人格,即经验开放性、责任心、外向性、宜人性和情绪稳定性。
2.1自主性
与普通员工相反,创业者必须在没有管理者的情况下做出决策,他们必须独立设定目标和制
定行动计划,必须自己控制目标成就。他们想掌握控制权;他们回避已有组织的约束与规则(Cromie,2000)。虽然创业者与非创业者在自主性的人格差异方面是可信的,但自主性与成功之间的关系从理论上要阐述明白并不是很容易。虽然自主性是获得高风险投资的前提之一,但它可能会妨碍企业的成长,因为自主性高的人可能不太喜欢与人合作。另一方面,自主性可能会有利于企业的生存,因为创业者为了不听命于一个老板可能会努力维持一个独立的企业。一些实证研究表明创业者与非创业者之间存在独立性方面的差异(修正的r=-0.312;Rauch&Frese,2007a)。另外许多研究分析了自主性与创业成功之间的关系,整体的结果是积极和显著的(修正的r=0.164;Rauch&Frese,2007a)。但是,将企业成长性作为因变量的自主性研究在创业文献中并未发现,这使得自主性可能会妨碍企业成长的假设还无法进行验证。
2.2成 就需求
具有高成就需求的企业主偏好具有适度挑战性的任务,而不会选择常规性的或非常难的任务,他们会针对绩效负起自己的责任,会寻找绩效的反馈,会寻找更新、更好的方法改进绩效。成就需求对创业的作用得到了许多研究的支持:两个元分析研究表明,企业主与其他人群相比具有更高的成就需求(r=-0.227,r=-0.242;Rauch&Frese,2007a;Collins,Hanges,&Locke,2004);另外,创业者的成就需求与企业成功之间存在积极相关(r=-0.304.r=-0.260;Rauch&Frese,2007a;Conins et al.,2004)。这种关系的密切程度就像安眠药对于失眠症的改善效果一样高(r=0.30,Meyer et al.,2001)。这些研究表明,成就需求是成功创业者的一项重要特征。所以,成就需求应该被纳入到理解创业成功过程的研究中来。另外,成就需求与创业意向之间也存在明显的联系(de Pillis&Reardon,2007)。新近出现的专门为创业研究而提出来的一些概念,如工作激情,与成就需求存在相关,若要证明此概念存在的必要性,就需要有证据证明其与成就需求相比,能够增加对创业的解释率(Baum&Locke,2004)。
2.3控制点
控制点包括内控性和外控性两种类型,内控性表明一个人相信自己能够控制自己的命运和未来的程度,而外控性表明一个人相信自己受到其他人或外部事件(经常是机会)的控制的程度(Rotter,1966)。内控性对于创业者来说是重要的,因为它能够帮助个体增强获得成功的动机。相反,外控性的人可能更消极。如果一个人相信自己不能控制商业结果,那么他就没有理由去积极改变他的环境。早期的综述研究报告了内控性、创业和成功之间的不一致和有冲突的结果(chell et al.,1991)。然而,一项关于20个研究的元分析表明内控性与企业创立之间存在积极联系(修正的r=0.188),与企业成功之间也存在积极的联系(修正的r=0.134;Rauch&Frese,2007a)。两种效应虽然显著,但是很弱,且变异性高,表明可能存在调节变量。而且,不同量表的使用也可能造成了误差变异的增加。另一方面,一些研究在选择对照组时可能造成了效应的微弱,因为这些研究往往将经理人与创业者进行比较,然而经理人也应该会有较高的内控性。经理人像创业者一样,应该相信自己能够控制结果,因此,创业者与其他人群的比较可能会产生更高的内控性方面的差异。
2.4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对自己能够有效从事特定活动的信念。拥有高自我效能感的人当遇到问题时更有可能坚持,更有可能寻找机会并采取行动来改善问题fBandura,1997);他们拥有更高的成功希望,拥有更长远的眼光,并且会积极寻找信息,这使他们有更丰富的知识(Rauch&Frese,2007b)。研究已经表明,自我效能感与员工的绩效有关系(stajkovic&Luthans,1998)。创业领域有关自我效能感重要性的证据最近开始越来越多。大部分创业研究采用的自我效能感测量是中等程度的概括,因此,它不具有普遍特质的概括性,但是也不像一个人相信自己能做好一项工作那样具体。实证研究表明创业者比非创业者的自我效能感要高(Markman,Baron,&Balkin,2005),而且自我效能感与创业意向之间也存在密切联系(sequeira,Mueller,&Mcgee,2007)。在一项元分析中,自我效能感表现出了与企业创立的最高相关(修正的r=-0.378;Rauch&Frese,2007a)。
2.5创新性
创新性一直是Schumpeter创业研究取向的核心概念之一(schumpeter,1935)。创新性指的是一个人能够识别、界定开放式问题并且想出新的解决办法(Phelan&Alder,2006)。这暗示着企业主倾向于向企业引进新产品、新服务、新市场、新生产流程、新技术、新研究。创新性可以被描述为个人特征;然而,创新往往一个人是完成不了的,经常需要在公司水平上进行研究(Klan&sorra,1996)。创业者的创新性要高于普通人群(shane,2003,),而且创新性能够显著预测创业意向(Ahmed et al.,2010)。有元分析证据表明创业者比其他人更具有创新性(修正的r=0.235),创新性与企业成功之间存在积极的相关(修正的r=0.273:Rauch&Frese,2007a)。创业研究者在公司水平上也研究了企业的创新(并不是企业主水平上)。有研究表明,创新在个体企业主水平上与成功的相关与在公司水平上相似(修正的r=0.209:Rauoh,Wiklund,Lumpkin,&Frese,2009)。
2.6冒险性
在早期的经济学理论中研究者就提到了冒险性(Knight,1921),并获得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关注。Chell等(1991)将冒险者描述为“在商业风险情境中追求商业想法的人,而这种想法的成功率很低”(p.42)。两个元分析研究报告了冒险性与创业的直接线性关系,虽然在方法论上有一些不同,但最终得到了相同的结果。Stewart和Roth(2004)分析了18个关于创业者与经理人的冒险倾向差异的研究,报告了平均关系是r=0.11,而另一项元分析发现修正后的系数是r=-0.102(Rauch&Frese,2007a)。另外,Rauch和Frese(2007a)分析了冒险倾向与企业成功的关系,报告的修正系数是r=0.103。但是,也有研究发现了不同的结果,Miner和Raju(2004)的元分析认为创业者更倾向于避免冒险。针对这一结果,Stewart和Roth(2004)认为Miner和Raju(2004)的研究错误地包含了与
研究问题不相关的研究的效果量、来自非独立样本的效果量和来自混淆结构的研究的效果量,在排除了这些方法论问题后仍然获得了冒险性与创业之间存在积极联系的结论。另外,冒险性与创业意向之间也存在密切的联系(Gfirol&Atsan,2006)。总体上讲,冒险倾向对创业和企业成功的影响是积极和显著的,但是与其他人格特征相比,程度很弱(Rauch&Frese,2007a)。
2.7大五人格
也有一些研究发现,一般人格特质与创业之间存在联系,而一般人格特质理论中应用最普遍的就是大五人格理论(costa&McCrae,1992)。大五人格理论在组织行为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有元分析研究表明,大五人格与员工职业绩效存在密切联系,外向性、宜人性和经验开放性与不同职业的职业绩效之间存在联系,而情绪稳定性和责任感是预测不同职业的绩效的最重要变量(Barrick,Mount,&Judge,2001)。然而,在创业研究中,采用大五人格理论进行的实证研究较少,只有为数不多的几项研究考察了大五人格与创业之间的关系。Wooton,Timmerman和Folger(1999)研究发现,企业创立与经验开放性之间存在消极联系,与情绪稳定性之间存在积极联系:Ciavarella,Buchholtz,Riordan,Gatewood和Stokes(2004)报告说经验开放性与企业生存存在消极联系,责任感与企业生存存在积极联系:Antoncic(2009)研究发现经验开放性与情绪稳定性都能积极预测创业过程中的技术发展:Ismail等人(2009)研究发现,外向性和经验开放性能够显著预测创业意向。虽然大五人格与创业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很少,但Zhao和Seibert(2006)采用元分析技术,根据大五人格理论整合了已有的关于创业地位与人格关系的相关研究,发现创业者比经理人在责任感、经验开放性和情绪稳定性方面得分高,在宜人性方面得分低,在外向性方面没有差异。Zhao,Seibert和Lumpkin(2010)又采用元分析技术发现除了宜人性外,其他四种人格维度(经验开放性、责任感、外向性、情绪稳定性)与创业意向和创业绩效均存在联系;另外,冒险倾向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格维度与创业意向存在积极联系,但是与创业绩效无关。
相对于具体人格特质来说,由于一般人格特质不会描述那些对创业非常重要的行为,因此造成与创业相关很低或没有相关。但是,总体上讲,人格特质与创业之间的关系是存在的,但具体的作用机制如何尚需进一步的探讨。
3 人格与创业研究的结果不一致的原因
过去许多关于人格与创业关系的研究之所以未发现相关,或者关系存在差异甚至矛盾,既有概念、理论方面的原因,也有样本、工具、研究设计等方面的原因,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分析。
3.1对创业者的概念界定不一致
学者们对创业者内涵的认识存在差异,在对创业变量进行操作化界定时就会存在不一致,从而有可能导致结果的不同。例如,Collins等(2004)在研究中认为创业组包括一系列与商业有关的职业,包括公司管理者、推销员、顾问等,并不要求对公司有所有权,而Stewart和Roth(2001)看重的正是对公司的所有权,这种界定上的差异势必会影响到样本的选择,进而影响到研究结果。另外,有理论家强调将成长导向的目标作为界定创业者的重要因素,而另外一些学者则认为创业者也可以满足于现状(Woo,Cooper,&Dunkelberg,1991),这种认识上的差异同样会造成结果的不同,如Stewart,Watson,J.C.,Carland和J.W.,Carland.(1999)的研究发现,成长导向的企业主在成就动机方面要高于经理人,而满足于当前家庭收入的企业主与经理人之间没有差别。
3.2研究样本的原因
在许多研究中,样本量很小,这使得检验的统计力很低,从而造成了结果的差异很大(stewart&Roth,2007)。例如,Brockhaus和Nord(1979)的研究经常被引用来证明人格变量与创业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但该研究的问题是样本量很少,只有31名企业主。实际上,在Brockhaus和N0rd(1979)的研究中,冒险性的效应恰好在元分析(Rauch&Frese,2007a;Stewart&Roth,2004)报告的置信区间内。另外,不同研究所选择的被试来源于不同的国家,他们所处的创业环境就会存在差异。例如,美国的社会环境非常支持创业活动,而英国、印度、新西兰、俄罗斯、瑞典等国缺少文化、政治和金融支持系统来帮助创业活动,诸如对创业的文化偏见、缺少培训、不利的政府政策、基础设施不足、资本获取困难等障碍可能会导致只有成就动机非常强、非常有决心和毅力的个体才能实现创业活动,因此,与这些国家相比,美国的创业者与经理人之间成就动机的差异较小(Stewart&Roth,2007)。
3.3研究工具不同
不同研究工具的信、效度存在差异,这就会使得研究结果存在不一致。以成就动机为例,超过20种不同的研究工具用来测量该变量(stewart&Roth,2007)。这些工具基本可以分为投射测验和客观测验两大类。McClelland(1961)认为成就动机最好用投射测验,他采用的是主题统觉测验(Thematic Apperception Test)。而客观测验假设动机可以在意识水平上进行测量,如PersonalityResearch Form(PRF)和Edwards PersonalPreference Schedule(EPPS)(Johnson,1990)采用的就是客观测验。投射测验的信、效度较低,一直受到批评,而客观测验的测量学指标较好,在成就动机与创业的联系上,客观测验表现更强(stewart&Roth,2007)。由此可见,研究工具也是影响研究结果一致性的重要方面,选择成熟、有效的测量工具很有必要。
3.4忽视了创业的动态性
创业是一个复杂、动态、多阶段的过程,在创业的每个阶段,相同的人格特点可能会起到不同的作用,如果学者们研究的创业阶段不同,那么他们获得的结果可能就会不一致。过去的研究一直关注起始阶段,根据天生或稳定的特点导致创业地位的假设来比较创业者和非创业者的特点(Davidsson,2007)。这种取向存在一些问题,第一,这种取向没有检验双向因果。就是说,评估创业者的人格特征是预成因素还是后天通过角色习得的是很困难的。第二,预测起始阶段行为的人格特点不一定能预测创业过程后期的行为(Eckhardt&Shane,2003)。例如,开放性特质可能适合于创建新企业而不适于维持一个企业(Ciavarella et al.,2004)。
3.5研究的效标变量不同
在考察人格与成功创业之间的关系时,许多研究都采用公司的绩效水平作为判断创业成功与否的指标(Davidsson,2007)。然而,如何评价公司绩效却存在差异。有的研究用公司的销售额或员工数量的增长为绩效标准,而有的研究采用推出新产品的数量或者利润率为绩效标准(Rauch&Frese,2007b)。研究者采用的绩效标准不同,在统计分析时所得出的人格与创业之间的关系就会存在差异,那么许多研究结果就会呈现出同样的人格变量产生不同的作用效果的特点。除了企业方面的效标变量外,个体方面以及企业对社会产生的影响等也是效标变量的来源(OECD,2007a),这就使得研究结果更加多样。
3.6调节变量与中介变量的存在
调节变量与中介变量的存在,使得人格与创业之间的关系更为复杂。环境变量、企业类型、企业生命周期等对人格与创业之间的关系起到调节作用(Rauch&Frese,2007b)。就企业生命周期来说,Baron和Markman(2005)研究发现外向性在新企业创立的早期阶段是重要的,而责任感与长期的生存有关。动机(Baum&Locke,2004)、行动策略(Frese et al.,2007)、企业战略(Rauch,Frese,&Sonnentag,2000)等变量在人格与企业成功之间起到中介作用。如果没有考虑到调节和中介变量,仅探讨人格与创业之间的直接关系的话,势必会造成结果的不一致,或者人格不起作用(Obschonka,Silbereisen,&Schmitt-Rodermund。2010)。
4 创业人格的研究展望
基于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指出,创业领域中的人格研究仍然是一个重要的主题,而且是不可缺少的。为了推进创业人格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进一步的努力。
4.1创业内涵的界定和理论模型的建构
好的科学一定要开始于好的概念(Bygrave&Hofer,1991),但现实是创业的概念并不统一(Bruyat&Julien,2001),这影响了创业人格研究的整合。在未来研究中,如果学术界对创业的内涵短期内不能达成一致的话,实证研究者首先将创业的内涵界定清楚就显得很有必要,因为这对以后的理论探讨工作有帮助。Gupta和Fernandez(2009)指出具有各自国家特色的创业概念对国际创业研究和创业培训非常有用。另外,创业研究中应该加强理论模型的建构工作,这对有效整合包括人格在内的各种变量,并指导实证研究是重要的。Kumar(2007)总结提出了建构创业成功模型的几个标准:第一,这个模型不仅考虑到个体水平的因素,而且也要考虑到变化的环境条件;第二,模型中个体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动态的;第三,模型应该具有简约性;第四,组成模型的不同结构应该可以测量,并且测量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对于人格变量来说,通过元分析技术确认的对创业起作用的一些变量是需要纳入到模型中来的。
4.2研究设计和测量的改进
当前关于创业者人格特质领域的研究大多数仍然是横断研究。Baron和Markman(2005)认为创业包含一系列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重要活动和关键结果变量,包括人格特质在内的具体变量的作用会随着创业阶段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例如,经验开放性在前创业阶段可能很重要,因为此时机会识别是一项重要的任务,然而责任感在创业后期可能很有必要,因为此时创业者的角色更加关注于产品或服务的交付。因此,对于创业领域的人格研究来说,采用追踪研究是很有必要的,或者在采用横断研究时,研究者至少要报告样本所属的企业发展阶段。另外,专门设计用来评估创业人格特质的测量工具一直在信度、效度方面受到质疑(Cromie,2000;Rauch,Frese,&Sormentag,2000,),在提高这些测量工具的信、效度同时,未来的研究应该从主流人格心理学中采用成型的测验,从而保证一些关键的人格特质不会被忽略。
4.3调节与中介变量的考察
在将来的创业研究中,调节和中介变量也应该纳入到研究中(Davidsson,2007)。许多关于人格与创业关系的研究结果不同质,表明了调节变量可能存在(Rauch&Frese,2007b)。但是在以往的研究中,调节因素对于人格与创业之间关系的影响一直很少被研究,如果将调节因素纳入到创业者人格特质效应模型中的话,应该能够增加模型的预测力。未来的研究应该重视这些调节变量,如方法论因素、创业类型、创业阶段、创业目标、环境因素等,它们均有可能起到调节作用。另外,人格取向的大多数研究者赞成远端人格特质与创业成功之间没有直接联系,而是通过更具体、近端的中介变量联系在一起,如动机、行动策略、企业战略等(Baum&Locke,2004;Frese et al.2007;Rauch et al.,2000)。虽然调节与中介变量的存在会使得考察人格与创业之间关系的研究更为复杂,但这对考察清楚人格与创业之间的关系很有帮助。
4.4创业绩效变量的更细致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