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8 17:24:1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精神年龄和心理年龄的区别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文化背景;个性
一、从理论上看文化背景对个性的影响
众所周知,语言与说该语言社团所具有的特征有着自然的联系1,从这一社团成员所使用的语言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个人的勇气、自豪感、社会在他心目中的重要性和历史的延续性。因而,语言与个性有联系。而语言又是文化的载体,个性特征与其文化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跨文化交际中,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个性影响着交际。首先,用以下几个定义与范畴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从理论上来阐述文化环境对个性的影响。
1. 文化
狭义文化指社会意识形态,可指教育、哲学、文学、艺术得便感反复面的精神财富;广义的文化可指人类社会历史时间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可指人们的整个生活方式2。
2. 交际文化
交际文化,指的是那种两个文化背景不同的人进行交际时,直接影响信息准确传递(即引起偏误或误解)的语言和非语言的文化因素3。
3. 个性
西方心理学界对个性下的定义的趋向是:第一,把个性当成内部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结构和过程。第二,人的经验的组织。第三,对环境的行动和反应4。
我国心理学界对个性下的综合性的定义是:个性是一个人的整体精神面貌,指一个人和另一个人区别开来的独特的整体的特征,它是个体的心理倾向性,心理过程特点以及经常出现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它是一种多层次的有机综合的心理结构5。
4. 个性心理特征
是指个体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其中以性格为核心6。
从以上定义可看出,个性是一种外部环境与内心世界相互作用的产物。因而,一个人内在的气质和性格与其外部的文化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个性表现
以上从理论的角度解释个性与文化背景的关系,下面从实例看文化背景对个性的影响。
1. 关于“partner”的故事
一位年轻的外籍女教师曾让我把一盒巧克力送给一位女生,说表示道歉。原来事情是这样的,在上课时,这位外教问这位女生:have you a partner ? 没想到这女生便哭了起来,外教感到十分诧异。
这件事之所以成这样,除了语言因素外,主要是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所引起的。一方面,这女生对“partner ”的理解为“配偶”、“同居者”,再者,她性格内向、腼腆,自然就哭了。其实,外教是问她是否有练习对话的 “伙伴”、“搭档”。从语境的角度分析,出现此误解似乎不应该,但是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分析,无论理解成“同居者”还是 “伙伴”、“搭档”,如果这女生对西方文化背景具备一定的知识,那就是在英美等西方国家,大学生是可以有,甚至可以结婚的,那也就不足为奇,不觉得被侮辱了。因而,“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另一个民族的综合特征”7。在交际时,一种文化不同于另一种文化时,可能会产生碰撞、摩擦、冲突等。不同的文化现状意味着不同的风俗习惯、不同的行为准则8。另一方面,从个性看这件事,如果这女生不是采取哭的方式,而是勇敢地站起来,说明情况,那不是一堂很好的交流课了吗?在中国传统的教育中,还有着浓烈的“唯命是从”、“师道尊严”的色彩。
2. 关于“i’m nota child.”的故事
我曾经在英国爱丁堡作访问学者,春节前夕,我应邀为一些英籍华人、中国留学生的孩子编排一个传统的中国儿童舞蹈。我欣然答应。但没想到,编排的第二天,我就自动“投降”了。第一天,我将构思介绍了一下。没想到当我示范了几个具有中国少年儿童典型的动作后,他们大声齐呼:“no. i’m nota child.”, 我先是一愣,这是我想不到的答案,但我并没有放弃,于是我一边解释, 一边抓着一个女孩的头发,梳成两个牛角辫,对她说:“i’ll do your hair like this and you’ll really look like a lovely traditional chinese girl.”更没想到的是,这次的抗议更大:“no. i’ll never do that . it looks stupid.”
三、原因分析:
1. “香蕉”解释法
当我面对两个“no”以后,我才清醒过来:他们是典型的“香蕉”——外黄里白:皮肤是黄的,但是审美观已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
2. 个人本位主义:
西方文化其中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个人本位主义,是一种个体文化。而中国汉文化重人伦本位,是一种群体文化。象“少数服从多数,个人服从集体”,都是人伦本位文化的体现。为了春节联欢晚会这个集体的利益,我让你做这个动作,你就得做,我让你把发型梳成这样,你就得梳,但在跨文化交际中,面对一群生长在异国他乡的中国儿童,却不能这样。西方文化突出的是自我,是个体文化的表现,要考虑我个人的意愿。
在西方,十一、二岁的儿童被称为“teenagers”,我教他们的动作以及要求他们梳的发型,他们认为这与他们的年龄不相称,于是在心理上就不接受。然而,从生理学的角度看,十一、二岁是童年期和少年期的交错,用英语说,既可以说成是child,也可以说成是teenager,这就取决于个人的心理。而西方国家的儿童的心理年龄较为成熟得早,因为成熟意味着能力、气质、性格的变化和发展,表现出较强的个性。而中国的儿童多数表现出天真、活泼、可爱,充分体现儿童的固有天性,如过春节要给“压岁钱”。
四、在跨文化交际中个性适当转变的必要性
在跨文化交际中,常常存在这样的矛盾,一方面想尽快地适应新环境,但另一方面又不愿为此而影响自己的个性。因而,在跨文化交际中,为了达交际目的,有意识地、适当地改变一下自己的个性是很有必要的,也就是hanvey认为要培养跨文化意识。他把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分为四个层次,其中,第四个层次为,学习者通过深入体验其文化,能够做到从对方的立场出发来感受其文化,从而达到移情的境地9。在跨文化交际中,要意识到这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要了解、尊重、容忍甚至接受不同的文化。在交际中,个性太强,或有强烈的“文化中心论”、“文化优越感”,这些都不利于交际。在交际中,不妨这样去想:了解其文化,并不等于接受;削弱个性,并不等于削弱自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实际上是文化素质的培养。
参考书目
[1] claire kramsch.language and culture[m].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0.
[2] 林大津.跨文化交际研究[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
[3] 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4] 陈庆良.大学生心理学[m].贵州:贵州教育出版社.1995.
[5] 陈庆良.大学生心理学[m].贵州:贵州教育出版社.1995.
[6] 陈庆良.大学生心理学[m].贵州:贵州教育出版社.1995.
[7] 林大津.跨文化交际研究[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
智力开发,绝不是简单的知识积累而是发现,创造的能力以及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能力的开发。这就要求教育者,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教给孩子们方法。知识在一个箱子里,教者的任务不是打开箱子,把知识取出来,教到学生手里,而是把钥匙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打开箱子。“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给他知识,不如教给他们学习知识的方法。这就是智力开发的主旨和真谛所在。有些家长甚或老师认为:“遗传素质决定一个学生的智力水平,脑子不好使是爹妈给的”,这种认识有失偏颇。遗传是一种生物现象,比如人体的体形、外貌、身高以及感官及神经系统的特征,这些构成一个人的遗传素质。遗传素质固然有优劣之分。但它只为心理发展和智力开发提供生物前提和自然条件。良好的遗传素质是心理正常发展的物质基础。人才成长的实践证明,儿童的智力发展,主要是由儿童所处的环境和教育条件决定的。大发明家爱迪生一生有两千多项发明,成为前无古人的杰出人才,但在孩提时代竟是个弱智儿。他的发明说明,他有非常聪慧的头脑、有见人之所未见的创造才能,为什么?只能说明其智力在后天得到了极大的开发。这是由于他接受了良好的后天教育。而后天教育对其智力发展起了决定性作用。遗传只是提供了心理发展的可能性、趋向性。而环境和教育则提供了心理发展的必然性和现实性。“所谓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这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首先当归功于教育环境和条件。教育条件在心理发展和智力开发上起到了主导作用。竭力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能增加学生的生活情趣,放松紧张情绪,消除学生心理压力,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增进学生人际交往,使学生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学生充满欢乐,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心理调适方法,学会自我调节,如可以运用自我激励法、言语节制法、合理宣泄法、注意转移法、目标升华法、行为补偿法等,使学生在心要时适当地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和情绪状态,这也是自觉地锻炼意志品质,改善适应能力,保持心理健康开发智力所必须的。
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具有阶段性。儿童心理发展的各个阶段所表现出来的特征就称为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性也称作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小学时期低年级有别于高年级,其接受能力和接受对象有质的区别。作为教育者必须首先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做到教学中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有的放矢,学生才能学有所悟,学有所乐、学有所得。才能使其智力得到恰当而充分的开掘。人所共知,脑筋急转弯的题目很有利于儿童的智力开发,但必须因不同的年龄出相应的题目,过深过浅都会欲速不达、事倍功半。
小学生心理发展是迅速的,尤其智力和思维能力。小学生在入学以后,由于在学习上以及实践活动中向他们提出许多新问题,就促使他们逐渐地运用抽象思维概括去认识事物,教者必须善于抓住这个契机培养他们抽象思维能力,促使他们以前惯用的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迅捷过渡,用大量的形象例子来说明一个抽象的结论。这种思维能力的发展,是智力开发的具体内容和必由之路,是智力开发和思维发展中的质变。
小学生心理发展是协调的,即是说其心理发育和生理发育是是同步的,这一点犹为珍贵。因此,作为教育者,要抓住这一良好时期,对其人格、情操、意志等进行培养。因为这些都是智力开发的前提条件。一个不爱学习、不懂社会公德的孩子,智力开发是无从谈起的。
小学生心理发展是开放的。小学生经历有限,内心世界很透明。因此,他们的心理活动显得纯真、直率,能将内心活动表露出来。这个阶段不似初中生、高中生具有很明显的闭锁性,而小学生心理的开放性居于主导地位。例如他们的喜怒哀乐都会毫无隐藏地写在脸上。因此,他们与家长的关系、师生关系,一般来说是融洽的,因此,老师容易与之沟通,他们很迷信老师。这种迷信虽然往往带有一种盲目性,但也是好事,老师可以通过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接近他们,以智者的风范去影响他们,传播知识的同时教给他们智慧,随时提出问题引发他们思考、联想和想象,但不要忙于把结果告诉他们。
关键词 婴幼儿 自闭症谱系障 碍早期筛查 早期诊断
分类号 G760
自闭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ASD)是一种严重的神经发育障碍,主要表现为社会互动与交流的缺损以及重复的、局限的行为或兴趣。ASD最早的症状出现在生命的头一两年,但是诊断的平均年龄通常为3岁。美国儿科学会(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2007)建议在18个月和24个月时对幼儿进行ASD的普遍筛查。对ASD的早期筛查与诊断有助于增加儿童从早期干预中获益的机会。因此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者和临床医生试图越来越早地识别ASD,开展了对3岁以下的婴幼儿进行ASD的早期筛查和诊断,并取得了一定进展。
1 ASD的早期行为迹象
由于尚未发现ASD的生物学标志,因此其筛查和诊断主要以儿童的行为特征和发育史为基础。了解ASD的早期危险信号,有助于ASD的早期筛查与识别。
在社会互动与交流方面,父母提到ASD儿童在生命的头一年中,会出现:极端的气质和行为(包括易激惹和令人担忧的被动);目光接触差;对其他人的声音(尤其是喊名字时)反应不佳;尝试进行游戏与互动的行为差;注视物体的兴趣胜过对人的兴趣;不会用手表达自己的需求或出现较晚;反复咿呀发声少;缺少兴奋的、快乐的、互动性的情绪表达等。在重复和刻板的行为方面,这类行为最早会在什么时间出现尚未达成共识。婴儿在正常发展中也会表现出节奏性的重复动作,如踢脚、挥手、弹跳、敲打等,在某种方式上与年龄较大的自闭症儿童相似。这种重复行为在第一年是常见的,但在一岁后会减少。父母的回顾性报告指出,刻板行为一般出现在2岁,而非生命的第一年。2岁时某些儿童身上的刻板重复会达到临床界值。在2岁和3岁时,ASD症状集中在社会互动和交流方面,并且经常伴随有多方面机能的滞后,包括动作和非言语的认知发展。
综合国内外有关ASD早期行为特点的研究成果,下面对ASD的婴幼儿在社会交流与互动、语言与认知发展、动作发展以及其方面特点进行了概括,见表1。
2 ASD的早期诊断程序及方法
Bishop等人在2008年时提出对ASD的早期诊断应遵循群体筛查、重点筛查和最终诊断这样的程序,建议从多维度、多领域进行ASD的早期诊断,包括医学方面的检查(主要是通过检查听力和视力来排除感觉损伤,进行基因检测和神经学的检测)、对父母的访谈、专业工作者对儿童的观察、对儿童进行发展及语言测验等。国内邬方彦等人拟定了一套在社区儿童中进行自闭症筛查的流程:幼儿在18个月进行预防接种或常规体检时,在社区医院用《幼儿自闭症筛查表(中文版)》(the Checklist for Autism in Toddlers.CHAT-23)A部分问卷来做初步筛查;筛查为阳性的需转至二级或三级医院儿保科用CHAT一23的B部分做进一步筛查;初筛阳性者以及任何通过筛查,但被非专科医生、教师或家长怀疑为ASD的孩子由三级医院专科医生进行评估、诊断,评估异常者建立专科病史,列为随访干预对象。Chien等人在2009年时提出对ASD儿童的两阶段筛查方案,第一阶段用《父母担忧问题核查表》(the Parental Concem Checklist,PCC)对父母担忧的儿童发展问题进行核查,按筛查结果分为正常组、临界组和高风险组。第二阶段对于临界组直接用《幼儿自闭症筛查表(修订版)》(the Modified Checklist for Autism inToddlers,M-CHAT)进行再次核查,高风险组直接用《自闭症诊断访谈量表修订版》(the Autism Diagnostic Interview-Revised,ADI-R)进行诊断。
2.1 初级水平的筛查及工具
群体筛查即初级水平的筛查,主要是针对一般人群中有风险的儿童进行筛查。初级水平的筛查工具适用于基层保健场所,下面是一些常用ASD的初级筛查工具。其中敏感性是指从人群中正确鉴别真阳性的比率,敏感性越高,说明工具正确鉴别ASD的性能越好。特异性是指正确鉴别真阴性的比率,衡量的是工具区分非ASD的优劣程度。
《幼儿自闭症筛查表》一直被广泛使用,常作为对18个月幼儿的自闭症核心症状的早期筛查工具。CHAT包括两部分:9道父母回答的题目和5个专业人员观察评定的题目。所有问题用“是”或“否”来回答,可以在5—10分钟内完成。单独采用CHAT敏感性不高,阳性发现率偏低,易出现漏诊。
《幼儿自闭症筛查表(修订版)》在CHAT父母回答的9道题目的基础上增加到23个题目,删除了专业人员观察的项目,比原先的量表更为精确,可作为有效的筛查工具。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是0.87和0.99。
《幼儿自闭症筛查表(中文版)》是将M—CHAT的23个题目与CHAT的观察部分结合在一起并翻译成中文而形成的一个筛查工具。该工具适用于心理年龄为18—24个月龄的幼儿。用不同的判别标准计算出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指标有所区别。在父母问卷部分的23道题目中,如果有6道题没通过,该工具的敏感性为0.84,特异性为0.85;23道题目中,有7个核心项目,如果其中2项不通过,则该量表的敏感性为0.93,特异性是0.77。观察部分5道题,其中有一道题测量儿童的心理年龄,其余4个项目中任意2项不通过,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0.74和O.91。Wong等人建议用父母问卷部分进行最初筛查,筛查阳性的可由经过培训的健康专家进行观察评定。国内研究表明,CHAT一23可以作为早期发现儿童自闭症的一种方便快捷、成本低廉的筛查方法。
《第一阶段的广泛发育障碍筛查测试》(Stage 1 ofthe 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s Screening Test Ⅱ,PDDST—Ⅱ Stagel)适用于基层医疗部门的初次筛查,包括22个项目,描述的是12-24个月儿童的典型行为。选项为“是,通常是这样”或“否,通常不是这样”。如果有5个或5个以上回答“是”,就被认为有ASD的风险。
《自闭症特质早期筛查表》(the Early Screening forAutistic Traits,ESAT)适用于14-15个月的幼儿。工具有两种形式,4个项目的EAST和14个项目的EAST。4个项目的ESAT是预先筛查工具,由养育者对有关儿童在游戏、情绪表达和对刺激反应方面的问题做出回答,一般只需3分钟。如果幼儿在4个项目中有1个以上不通过,就被筛查为阳性。14个项目的ESAT要求由养育者和心理学工作者回答有关儿童行为的问题。3个或3个以上不通过就算是阳性。ESAT的敏感性较高,特异性偏低。EAST的优势在于4个项目的版本非常简洁,操作方便,因此增加了实用性,但同时也可能增加假阳性的比例。
《1岁核查表》(the First Year Inventory,YFI)是专门针对12个月婴儿的ASD筛查量表,包含63道由父母回答的题目。该工具包括“人际一沟通”和“感觉一调节”功能两类,容易操作,可能是很有前景的筛查工具,但题目太多,敏感性和特异性等测量指标等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父母担忧问题核查表》是由台湾学者Lung等人编制的中文版的筛查表,包括8个用“是”或“否”来回答的问题,涉及大动作、精细动作、语言和人际沟通四个方面的发展,针对父母对6-18个月婴幼儿发展过程中所担心的问题进行核查。该工具操作简便,容易实施,但目前有关该工具的研究还比较少。
《婴幼儿核查表》(The Infant-Toddler Checklist.ITC)是《沟通与象征发展量表》(Communication and Symbolic Behavior Scales Developmental Profile,CSBSDP)的一个组成部分,包括24个有关人际沟通发展方面的问题,还有一个是询问父母对孩子的发育是否担忧的问题。该工具用于检测6-24个月的婴幼儿是否存在沟通方面的问题。虽然ITC并非专门针对ASD制定的筛查工具,但研究表明,ITC在筛选高风险ASD和其他发育延迟的儿童方面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为0.89。Wetherby等人对5385名幼儿用ITC进行了筛查,结果显示敏感性为0.93,未报告特异性指标。如果需要将ASD与其他发展障碍区分开来的话,还需要做进一步的评价。
Dababnah等以及Barton等对ASD初级筛查中常用的各种筛查工具进行了总结,见表2。
2.2 重点筛查及工具
重点筛查即二级水平的筛查,是针对发育延缓或可能有发育延缓风险的儿童进行的筛查。二级水平的筛查目的主要是区分儿童是ASD儿童还是其他发育障碍儿童。以下是一些常用的二级水平的筛查工具。
《自闭症行为核查表》(Autism Behavior Checklist,ABC)共由57条有关自闭症患儿的感觉、行为、情绪、语言等方面异常表现或症状的项目组成。ABC的评定标准为根据每一项目在量表中的不同负荷分别计1、2、3、4分,将各项得分相加成量表总分,总分越高提示儿童自闭症症状越严重。ABC的敏感性为0.76-0.97,特异性为0.38-0.58,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6。
《2岁自闭症儿筛查测试》(The Screening Test forAutism in Two-Year-Olds,STAT)是专门针对ASD的筛查工具,原先主要适用于24—36个月的幼儿,后来的研究表明,STAT也适用于2岁以下的婴幼儿,由经过培训的专业人员在与儿童的互动中观察儿童在模仿、游戏和交流领域的表现,大约需要20分钟。测试包括12项活动,按通过或失败来记分。该量表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指标较为理想,分别为0.95和0.73,STAT似乎是将ASD与其它发育延缓问题区分开的颇有发展前景的筛查工具。
《第二阶段广泛发育障碍筛查测试》(Stage 2 of The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s Screening Test Ⅱ.PDDSTⅡ Stage 2)主要用于发育门诊,包括14个项目,用于区分ASD和其它发展延迟问题,其敏感性为0.73,特异性为0.49。《第三阶段的广泛发育障碍筛查测试》(Stage 3 of The 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s bcreemngTest Ⅱ.PDDST-Ⅱ Stage 3),用于专科门诊,包括12个项目,可以对疑似AsD的儿童进行更为细致的筛查,其敏感性为0.58,特异性为0.60。
《儿童自闭症特质的婴幼儿筛查表》(the Baby andInfant Screen for Children with autism Trmts,BISCUIT)主要适用于17-37个月的幼儿,由父母报告,同时儿童也要在场。该量表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有62个项目,测量自闭症、未分类的广泛性发育障碍(PervasiveDevelopmental Disorder Not Otherwise Specified,PDD-NOS)的核心症状,不做诊断,约需20分钟,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7。第二部分有65个项目,测量伴随ASD常会出现的行为症状,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6。第三部分有17个项目,用来评估ASD儿童常见的挑战(攻击/破坏行为、刻板行为以及自我伤害行为),内部一致性系数为O.91。BISCUIT的敏感性为0.93,特异性为0.87。研究表明,BISCUIT对于疑似有发展延迟的儿童(二级水平的筛查)更为敏感。该量表的优势在于专业人员可以灵活选择量表的第二和第三部分(时间不允许就可以省略不用),还可作为一种检测早期干预效果的工具。
《婴儿自闭症观察量表》(the Autism ObservationScale for Infants,AOSI)是专门针对6—18个月婴儿的筛查工具,包括18个项目,通过半结构化的游戏活动来观察、评价儿童在目光接触、视觉跟踪、社会性微笑和社会兴趣方面的行为特点。评价过程一般需要花费15—20分钟。该量表具有很好的评分者内部一致性信度,重测信度为中到良,并有很好的预测效度,敏感性为0.84,特异性为0.98。
《沟通与象征发展量表》(Communication andSymbolic Behavior Scales Developmental Profile,CSBS DP)是一个用于评价12-24个月龄幼儿沟通与象征能力的标准化工具。该工具包括三部分:父母问卷ITC、《养育者问卷》(Caregiver Questionnaire,CQ)和《自闭症危险信号量表》(The Scale of Red Flags for autism,SORF)。ITC用于初级阶段的筛查,筛查为阳性的儿童,可以用SORF来进一步评估婴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SORF要对幼儿进行面对面的直接观察,对其与父母和医生互动过程中的行为进行录像,然后评分。在评价过程中,养育者要在场,鼓励儿童进行自发的沟通和游戏。评价时热身时间大约为10分钟,评估需要30—40分钟。SORF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O.87和0.75。CSBS DP不仅适合于ASD年幼儿童的筛查,具有良好的预测效度,而且能为干预计划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Dababnah等人对ASD重点筛查中常用的各种筛查工具进行了总结,见表3。
2.3 最终诊断及工具
最终诊断可以参考美国精神病学会2013年出版的《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五版)诊断标准,借鉴有关ASD的诊断工具,由专科医生做出评估。下面介绍的两个工具在国外被普遍认为是ASD诊断的黄金标准。
《自闭症诊断访谈量表》(修订版)(the Autism Diag-nostie Interview-Revised,ADI-R)是ASD诊断中应用最广的半结构化访谈。ADI-R提供可以量化的分数,用以说明儿童在交流、社会互动和局限的重复行为方面症状的严重程度。对于3岁以下儿童,这个工具的效度尚未确立。目前幼儿版本的量表正在发展之中。由于修订工具尚未普遍使用,因此在应用这一工具来解释3岁以下儿童的分数时要谨慎。
《自闭症诊断性观察量表》(the Autism DiagnosticObservation Schedule-Generic,ADOS-G)是一种被广泛使用的自闭症诊断工具,是在半结构化的情境中观察儿童在人际、互动、交流和游戏或重复中的表现的工具,适用于2岁以上的儿童。ADOS-G由4个模块组成,每个模块针对语言技能水平不同的儿童,由一系列标准化的任务组成,用来引发儿童在交流、社会互动、局限的重复。模块1适合于年龄很小的儿童,没有言语或只有单个词汇;模块2适合2-3岁的儿童,能说短语;模块3和4适合年龄较大的儿童。每个模块一般需要30分钟。Luyster等人于2009年对ADOS进行了修订,增加了《婴幼儿模块》(Autism Diag-nostic Observation Schedule-Toddler Module,ADOS-TM),将适用范围扩展到实足年龄和非言语智龄大于12个月且实足年龄小于30个月的婴幼儿。
3 ASD早期筛查与诊断的问题
近年来,国内外对ASD的早期筛查与诊断取得了很多进展,对2岁幼儿进行ASD的准确诊断已成为可能,一些测量工具得到了广泛认可,并且出现了不少颇有前景的早期筛查工具,这有利于尽早检测出有风险的ASD儿童,并及早加以干预,但同时ASD的早期筛查与诊断中也存在不少问题和挑战。
首先,目前较公认的ASD早期诊断意味着在对2岁以下幼儿进行诊断,但有关ASD的早期筛查和评估工具关注的领域、强调的重点有差异,在操作方法、使用成本、测量指标、适用年龄等方面各有千秋,既给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带来许多选择的机会,同时也会造成测查结果的分歧与混乱。因此,未来的研究需要对现有评估工具进一步加以提炼和完善,形成能够普遍认可、广泛推广的筛查与诊断工具。其次,国内康复机构对ASD评估工具的满意度并不高,原因在于国内的ASD的筛查与诊断工具主要以引进为主,自主开发的适合本土文化和语言特点的工具较少,在ASD的早期筛查与诊断方面还需要大力研发符合国情、实施方便、成本低廉、与国际接轨的有效工具,在筛查与诊断流程方面也需要考虑到各种成本与诊断效果的问题。再者,评估工具在与特殊教育计划、康复训练工作的结合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对于国外较为成熟的诊断工具、具有诊断和教育指导功能的量表尚未及时引进。另外,虽然早期诊断有助于及早进行有效的干预和治疗,但随着诊断年龄的提前,错诊和漏诊的可能性会增加,有些儿童在早期筛查时发展正常,但之后出现退化或停滞不前,容易被漏诊,而有些儿童可能在诊断时表现出自闭症的虚假症状,但之后又出现正常发展,这些都会给家庭带来负面的影响。随着早期筛查与诊断年龄的提前,诊断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值得关注。
4 ASD早期筛查与诊断的建议
4.1 加强婴幼儿的健康监测与ASD的早期筛查工作
国内一直没有关于ASD的流行病学数据,一些地区的报告显示ASD的发病率要低于国外的报道,这是国内ASD的现实情况还是健康监测不足等原因所致?政府有关部门及机构不仅需要在婴幼儿的健康监测方面出台相关政策,而且需要联合科研院所通过网络、社区宣传手册、各种媒体等渠道大力宣传普及儿童心理行为发育及ASD相关知识,提高民众对ASD的认识水平和觉察意识,健全ASD的早期筛查与干预机制,在社区和乡镇公共卫生服务系统中尽早完善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的建立,将ASD的早期筛查纳入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结合婴幼儿保健工作,探索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ASD早期筛查与诊断程序,规范ASD的早期筛查工作。
4.2 加强对康复机构和社区基层保健人员的培训
各种康复机构的从业人员在ASD的知识与技能水平方面亟待提升,社区基层保健人员在ASD的早期检测和筛查中应该发挥积极的作用,因此要加强对各种康复机构从业人员和社区基层保健人员的专业培训工作,对于ASD的早期行为迹象及诊断标准、筛查程序、实施方法、工具的规范使用方面等进行专业指导与培训,提高基层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
4.3 选择适当的ASD筛查与诊断工具
目前国内外有关ASD的早期筛查与诊断工具不断丰富,还有一些专门针对婴幼儿的测量工具,这些工具在敏感性和特异性上各有特点,在测量方式和操作要求上有所区别。在各种筛查工具的选择上,既要考虑到工具的测量属性,还要考虑到工具的实用性和使用成本,并与干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有些工具适用于不同阶段的筛查,但不能进行诊断,不能滥用和误用。有些工具还有待在实践中不断检验。
4.4 综合各种信息全面评估儿童的发展水平
父母(或养育者)的评价、专家的观察与诊断都会提供有用的信息。但是养育者对于要考察的问题没有较精确的理解,因此可能会导致高估或低估儿童的能力。专家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少,没有机会去评价儿童在不同情境中的表现,不太可能像养育者那样能注意到那些不常出现的行为。因此,在做出诊断时,要尽可能地全面收集信息,将临床观察和父母(或养育者)的报告结合起来,将临床医生的诊断与心理学工作者的评价结合起来。
除了使用标准化的筛查与诊断工具外,在ASD儿童的评估中还应进行综合的心理评估,包括:认知评价;社交、情绪和行为功能的评估;当前适应功能的评价;以及言语一语言交流的评价。此外,儿童的早期发展方面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因此在进行ASD的早期诊断时,除了以儿童发展的一般水平为参照外,还要充分考虑到发展的不均衡性和个体差异性。在评价疑似ASD的婴幼儿时,不仅要考虑人际交流方面的缺损,而且还要考虑气质的基本维度,考虑文化的差异对儿童的社会性和交流行为方面的影响。
5 结语
这则帖子让女性心惊胆战:这胸罩究竟是戴好还是不戴好?
对此,医学及妇产科资深医师专家指出,女性佩戴文胸时间长短与乳腺癌是否发病及发病几率大小并无关系,长时间佩戴文胸会影响乳腺部分淋巴液的正常流通,容易导致正常细胞癌变的说法没有依据。
乳腺癌发病最直接的因素是遗传基因,但几率只占5%~10%。而雌激素是乳腺癌发病的一个最重要的外源因素,有些女性长期服用丰乳产品,人为摄入高剂量雌激素,容易诱发癌症。此外,大量研究发现,月经初潮年龄早于12岁、独身、晚婚、过度肥胖、患乳腺不典型增生或乳管内状瘤病等癌前病变,以及喜好高脂、高蛋白饮食,长期精神紧张、极度抑郁、心理压力过大等,都是诱发女性罹患乳腺癌的危险因素。
因此,乳腺癌的病发与不良生活方式有较大关系,而预防乳腺癌首先要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1,定时起居,生活规律,不熬夜,不过度疲劳,力戒烟酒。2,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加机体抵抗力。3,做好情绪保健,保持精神放松,采用不同方式调节自己的情绪,防止焦虑。4,饮食宜清淡,多吃豆制品,特别是黄豆类,其中含有异体酮,可缓解乳癌发病风险。5,不要戴着文胸入睡,应养成睡觉脱掉文胸的良好生活习惯。
专家同时指出,是娇嫩、敏感的体表柔软器官,佩戴胸罩不仅可以保护免受外力擦伤和直接碰撞,还可以支撑不下垂,保持的稳定性和形态,同时也能突出女性的形体美。而盲目“裸胸”就等于放弃了文胸塑形和保护的作用。
因此,戴文胸是必要的,关键是选择合适的文胸。
要选择宽肩带的文胸
细肩带威胁颈椎健康
细肩带文胸危害:胸部的全部重量,最后都由肩带来承受,肩带过细,承托力弱,起不到稳定作用,易导致肩膀及周围肢体摩擦过度,迫使颈椎压力加大。宽肩带文胸好处:宽肩带文胸承托力更强也更均匀,使胸部重量均匀分散,同时由于宽肩带稳定性好,文胸不易位移,对驼背等还有矫正作用。
要选择罩杯合适贴合的文胸
过大过紧到易导致乳腺增生
文胸过紧,阻碍血液循环,易导致乳腺增生;文胸过大,无法稳定,时刻上下活动,也容易导致乳腺增生。一定要选择贴合的文胸,轻柔稳定,使出于静止状态。
常换内衣使女人更年轻
英国调查显示,52%的妇女承认,她们的内衣不是每天都换的。有微生物学家指出,内衣穿一天会残留0.1g排泄物即相当于大约1亿个大肠杆菌。而心理学家的调查指出,经常、甚至天天更换内衣的女性,心理年龄比实际年龄要小3岁。
表面看以上数据,从卫生角度上,1亿给人的震撼是可想而知的,我们不知道这些细菌到底会分几批,会在何时,会通过什么途径影响我们的健康。从年龄数据上说,3岁的差距已经足以令她们尖叫。面对这些数据,各位女同胞是否还能稳坐?
暂时放下内衣更替的问题,先说说内衣之于女人的关系。内衣跟女息相关,外衣悦人,内衣悦己。超人气女星莫文蔚就是一直这么取悦自己的。她甚至利用内衣外穿来取悦世人,在她看来很有看头。她令内衣的作用已经逾越了单纯的保护功能,而是升华至愉悦自己又愉悦他人的作用了。再看看上世纪的麦姐,到今天近乎疯狂的LADY GAGA,都在印证这一点。
当我们感觉不愉快的时候,我们会怎么做?大哭、发呆、暴吃或是疯狂购物?又有人说,“在经历过一次心理创伤后,开始购置新的内衣,就是心伤愈合的一大标志。”那么,我们是否也可以通过购买内衣来自我调整不愉快的情绪?内衣是女人的私物,不外露却精致。是属于自己的私人空间,我们关注它是否能给女性身体感受舒适和美好,它同时也是女性们一种自我欣赏、自我关注和自我爱护的工具。在心情失落的时候,不妨购置一套内衣,宠爱自己,增强自信,让生活更有朝气。
4个信号提示女性该换文胸了:
一、肩带经常下滑
出现这个现象的原因可能有二个,文胸过小过松,上移后就轻易发生肩带滑落。另外就是选错肩带款式,每个人的肩型有所不同,有宽肩,窄肩,平肩,削肩等等,不同的肩型适合的款式也有所区别,比如削肩的人就要特别留意文胸的肩带设计不能太过外侧,要选择那些内收型设计,这样才不轻易往下滑。
关于肩带的另外一个常见的失误就是太窄,太松。要知道,胸部的提升绝大部分是靠肩带来的,所以肩带越宽,拉力越强的越好。太细的纯粹是装饰用,起到的拉升力实在是微乎其微。长此以往,你的美丽的坚挺的胸部一定会越来越垂。
二、胸杯经常上移
这个题目很普遍哦,经常在公众场所看见有JM在不自觉的往下扯文胸。呵呵,这通常都是由于你的文胸底边太松了,或者是文胸的尺寸选择失误,胸杯过浅,只能象个盘子一样浮在你的胸部上。这样当你一抬手的时候,文胸自然也就随着上去了。
三、胸部有压痕
文胸一解开,胸部上明显有道钢圈的印记。这个就更明显了,直接说明文胸的罩杯选择过小。要知道,钢圈可就象个框架一样,本应该是适合胸部轮廓然后给它一个承托力的,但假如过小压在胸部那,就会象切豆腐一样把原属于胸部的脂肪给它切出去,胸部就会越变越小了。要知道,胸部的70%的成份是脂肪,脂肪减少,自然胸部也就缩水了。
四、背部有勒痕
这个也是非常直观的题目,通常说明底边太紧了,需要放大尺寸。或者是底边太窄了,轻易勒进去,造成勒痕。要尽量改穿那些背带加宽的文胸。一来增加支撑力和固定性,二来可以分散和均衡脂肪。大概就是这四条了,JM们假如发现自己有这些题目,那就要马上去找一些真正专业的文胸店去重新选购了,最最少得搞清楚自己到底是穿多大的码的文胸才是合适的!
挤“事业线”挤出问题?
专家指出,挤不当可诱发乳腺增生!
一、群文活动关于老年人的特殊界定
对于年龄阶段的划分,世界各国并无统一的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二条规定:“本法所称老年人是指60周岁以上的公民。”此外,在学术上还存在生理年龄、心理年龄、社会年龄等不同的界定。
本文所使用的“老年”概念,乃为方便研究的笼统称谓,是相对于年轻人群和上班族而言的,年龄在40岁以上且可自由支配时间充裕的群体。这一部分人,尽管实际年龄分属于青年、中老年、老年,但是在参与群文活动方面具备共同形态,可以忽略其年龄阶段上的差距。这些年龄偏大且已不再从事工作的各个年龄段的人聚在一起,往往结成大大小小的“圈子”,表现出鲜明的老年文化特征,区别于以儿童、少年、青年或中年人群为核心的文化现象。因此,本文整篇幅将以“老年人”这一集体名词来指称这类人群。
为更直观清楚地说明其年龄分布密度,下面,我将摘录部分2011年8月都江堰市文化馆登记在册的群团组织成员信息――
青城洞经古乐团。24人,均为男性。年龄从高到低依次为:84 81 80 80 80 80 79 78 78 77 77 76 76 65 65 65 61 55 5050 42 42 38。
国风合唱团,75人。其中男性21人,年龄从高到低依次为:71 68 67 67 67 66 65 65 64 64 62 61 60 60 58 57 56 55 5353 51。女性54人:60~65岁的12人,55~59岁的20人,50~54岁的18人,40~49岁的4人。
财神雷鼓演艺团,101人。其中男性34人:60~65岁的12人,55~59岁的8人,50~64岁的13人;40~49岁的1人。女性67人:60~65岁的3人,55~59岁的17人,50~54岁的36人,40~49岁的11人。
西蜀艺术团舞队,22人,均为女性:55~59岁的12人,50~54岁的9人,40~49岁的1人。
可见,参与群众文化活动的老年人(1)50~65岁为绝大多数;(2)年龄下限一般在40岁;(3)有越来越向高龄化发展的趋势。
二、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基本面貌
基层群众文化活动是为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以文化馆(站)为阵地,依托各类文艺协会和群团组织开展的,适宜普通群众参与的各类文化活动。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主要形式有:文艺演出、书画工艺展览、文化知识讲座、民俗节庆活动、广场活动、文艺辅导培训、电影放映、研讨会、比赛征集活动等。根据活动开展的特点,又可细分为:定期和非定期、连续性和非连续性,节假日,和非节假日、城镇和农村、大型和中小型、政府组织和群众自发等类别。
在对基层群众文化活动进行大致描述的基础上,我们展开后面的讨论。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原因,本文所探讨的群众文化主要限于内地的县级城市及其乡镇。
三、以老年人为主体参与群众文化的必然
1.人数上的优势。以成都为例,《成都市2010年老年人口信息和老龄事业发展状况报告》显示,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025034人。占总人口的17.62%,其中老年人口占该区(市)县总人口比例排在前三位的成华区、崇州市和金牛区,分别为20.33%、19.52%和19.42%。即以2004年被四川省政府授予“长寿之乡”称号的都江堰市为参考,截止2010年5月底,都江堰市共有60岁以上老人10.9万人,占全市人口的17.9%,其中80岁以上高龄老人14065人,百岁老人82人,比全国老龄化比例高出5.4个百分点。(数据来源:都江堰市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又据《都江堰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全市常住人口为657996人,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76161人,占11.57%,同2000年相比上升2.94个百分点。
以上数据表明,在老年人口密集地区,约每五人中就有一名是60岁以上老年人。考虑到60岁以下的退休和下岗人群、农村无业人员,以及外来购房居住老年人,实际进入本文研究视域的“老年”人口将更加庞大。未来十年,成都将进入人口快速老龄化阶段。鉴于老年人口在绝对数量、人口比例、增长率、人均寿命等方面均呈上升态势,参与到群众文化活动中的老年人相应地亦越来越多,并成为常态。快速发展的人口老龄化,必将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形成巨大压力。
2.时间上的优势。群众文化活动的宗旨在于丰富人民业余精神生活,参与群文活动的重要条件之一便是时间。当代年轻人忙累于工作和各种竞争压力,连回家探望父母和相亲谈恋爱的时间都被压缩再压缩,他们选择的休闲方式通常是“宅”或者户外,再不然就是朋友聚餐K歌,参与日常性群众文化活动的机会较少。老年人则不同,除了帮助儿女照看孙辈外,有许多的闲暇时间还是需要打发的。从公园的变化可窥见一斑。以前,公园里最常见的风景是青年男女成双结对花前月下,而现在已被各个城市最熟悉的场景――老年人健身所取代。参与群众文化活动,赋闲在家的老年群体最有愿望。
3.组织上的优势。进入社会工作后,年轻人的社交网络主要通过BBS、QQ群等虚拟圈实现,加入与退出都经常变动。相比之下,老年群体有很多的选择。《成都市2010年老年人口信息和老龄事业发展状况报告》介绍老年文教体活动:全市共有1870支老年文化团队,全年参加人数约42.23万人;各级老年活动站(中心、室)2819个,建筑面积31.56万平方米,其中,有2137个村级老年活动设施,建筑面积16.42万平方米,全年参加活动人数178.46万人次。各级老年大学(学校)564个,注册在校学员10.71万人。各级老年人协会2436个,参加人数67.31万人。
都江堰市常年活跃的文艺协会及群团组织如下:都江堰市作家协会、都江堰市音乐家协会、都江堰市舞蹈家协会、都江堰市美术家协会、都江堰市摄影家协会、都江堰市书法家协会、都江堰市民间文艺家协会、都江堰爱乐艺术团、都江堰国风合唱团;都江堰市文化馆西蜀艺术团、都江堰市文化馆青城洞经古乐团、都江堰财神雷鼓演艺团、都江堰市历史文化研究会、都江堰市老人体育协会、都江堰市都江堰艺术团、都江堰市阳光体艺拉
丁舞队、都江堰市收藏家协会、都江堰市国学会等等。这些团体中,老年人的身影则更为常见。其中最大的是都江堰市老体协,拥有41个分会(队)、8000余名会员,覆盖全市20个乡镇。在各协会、群团组织成员的带动下,几乎每个社区都成立了自己的合唱团、秧歌队乃至其他兴趣小组。即便不是该组织的正式成员,作为相熟的街坊邻里,老年朋友也可以自愿参加相关的培训、排练和演出。每逢有活动,通过这些社团组织便捷且具针对性地下传通知,无论是作为观众还是作为演员,老年人的参与度都很高。文艺社团组织就像是大树的根须,将老年群体紧紧团结在一起,成为他们参与社会生活、结交朋友、表达自我的重要途径。
4.才艺上的优势。国务院《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注重开发老年人力资源”。“我国广大离退休专业技术人员,长期奋斗在教育、科研、文化、卫生和工农业生产等各个领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具有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为国家的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中央组织部等《关于进一步发挥离退休专业技术人员作用的意见》)据网上最新数据,我国现有离退休科技人员约600多万,占全部科技人才的五分之一,其中70岁以下具有高中级职称、身体健康、有能力继续发挥作用的约200多万人。截至2010年底,全国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离退休人员为6299万人,中国老教授协会和老科技工作者协会的个体会员数量超过65万人。(《“十一五”期间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状况》)仅四川省老科协就有会员24580多名。(来源:四川省老龄办)
在文学艺术领域内,年龄与造诣的关系更为明显。老一辈中,既有泰山北斗、名师大家,也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对本地如数家珍的活化石。大多数老年人,都受过传统文化和地方文化的熏陶,都有自己的爱好或特长,尤其在书法绘画、诗词联对、曲艺、手工艺、民族器乐歌舞、文物收藏、方言地志、风俗仪礼、歌谣传说、花鸟渔农等诸多方面有过人的学识和才能。因此,在群文生活中,老年群体担当了大量的工作。
5.生活习性上的优势,老年人喜早起,生活有规律,怕孤单,能够长期坚持参加某一类别的活动;老年人做事有热情,责任感和集体感强,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很高:老年人的思想观念越来越开放,懂得享受生活和实现自我价值,参与文化活动的主动性越来越强;许多老年人常年保持着读书看报、收听广播的习惯,对本地的新闻十分关注,容易及时获取文化动态;老年人节俭一辈子,晚年都有一定的积蓄,有条件购置满足自己所需的文化产品;最后,相较于艺术院团、大学师生等专业人才,老年团队参与文化事业所要求的酬劳是极低甚至免费的。不管从哪方面来讲,老年人都是群文活动的常客、熟客。
当前,宣传思想文化战线上“走转改”活动正在蓬勃开展,群众文化工作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合理开发利用老年人力资源,创新基层群众文化,实现文化转型是顺应人口老龄化发展态势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中小学舞蹈认识思考
舞蹈是一门结合了音乐、美术、诗歌等体裁的综合性艺术,是人类表达情感最原始和最直接的艺术形式,它以一系列美化的肢体动作和神态来激起人们对美的感受和对美的共鸣。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小学舞蹈,它的地位、作用及社会功能越来越得到了大家的瞩目。但近年来,纵观大大小小的展演和比赛,如雨后春笋般在各大舞台绽放艳丽多彩光茫的中小学舞蹈,是否符合中小学生年龄段的特点?是否具有校园舞蹈所特有的特征?是否染上了本不该有的成人或专业舞蹈团体的色彩呢?以上的种种疑问让我不禁感慨:“当今社会,做为中小学舞蹈的教育者,我们应该让孩子们舞什么?怎样舞?为谁而舞?”
一、 “舞什么”――探索当前中小学舞蹈选材的方向
1、“舞”符合中小学生心理年龄层的作品。
孩子的心灵是稚嫩的,黑格尔认为:“儿童是最美的,儿童的美不在于身体的,而在于表情的、动作的和语言的诸方面表现出来的天真无邪、幼稚无欺的心灵。”当下一些学校为了追求名利和作品的难度,不惜牺牲学生去改编或者是“硬搬”一些与他们的认知水平和心理年龄不相符合的高难度成人的舞蹈作品,虽然在舞蹈作品风格的把握上很准确,学生表演的也很出色,但是给观众或多或少地留下“小大人”的印象。只有创作出符合他们心理年龄和审美情趣的作品才会具有感染力、生命力,学生的表演和观众才能产生共鸣。如舞蹈《āáǎà》冠名独特新颖,内容符有童趣。作品巧妙地将汉语拼音教学与舞蹈艺术相结合,讲述一群农村男孩和一个城市女孩一起学习玩耍的故事,充分反映了孩子们快乐成长的童年幸福生活。简单的故事,朴实的舞蹈动作,少了一些深思与专业,却让现场观众多了一份感动。
2、“舞”与中小学生校园生活密切相关的作品
闻一多先生曾在他的《说舞》中谈道:“舞是生命情调最直接、最实质、最强烈、最尖锐、最单纯而又充实的表现”。古住今来,人们总是把舞蹈作为表达情感的最好方式。而中小学舞蹈作品的创作就应该“舞动校园”体现校园、课堂、学生的活动,真正贴近他们心灵、表达他们心声,反映出校园所特有的气息。舞蹈《橄榄绿的体验》就是一部典型的反映中学生风采的作品,它以当代中学生的校园生活为源泉,结合现代舞与踢踏舞的舞蹈元素,表现了一群中学生在军训时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的故事。充分展现了当代中学生活力、时尚、激情、向上的风采。使学生在轻松、快乐、自由的氛围中舞蹈,并在舞蹈中体会学习的快乐和校园集体生活的美好。
3、“舞”有时代感的现实体裁作品
任何艺术作品都是服务于它所处于的那个时代,都是要反映特定环境中发生的人和事,跟不上时代的艺术作品就不可能有它的立足之地,就失去它生存的价值,中小学生舞蹈也不例外。今天我们正进入一个高速信息化的时代,世界每天都在变,孩子也和我们一起感受时代的变迁,对新生事物、国家的发展以及社会的热点问题比较关注。因此在创作作品时,我们完全可以利用他们这一心理特点,把握时代脉搏,与时俱进,创作出具有时代感的作品如:环保、地震、留守儿童、2011年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等题材的中小学生喜闻乐见舞蹈作品。
4、“舞” 具有教育意义的小故事、历史题材
我国是具有五千年文化积淀的泱泱大国,对中国悠久而丰富的历史文化中小学生们通过课堂学习已有所认知。因此我们的中小学校园舞蹈可以从多角度,多层面上来思考,结合历史题材中具有重要内涵和教育意义的东西,通过艺术的形式进行演绎小故事大道理。如具有趣味的历史小故事 《孔融让梨》;具有历史教育意义的题材《不能记却的记忆》等。通过这些舞蹈学习, 让学生去亲身体验,领悟故事所涵盖的深刻意义,从而激发中小学生学习和了解历史的积极性,加深了对历史的理解,,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
二 、“怎样舞”――探索怎样打造优秀的中小学舞蹈作品
1、科学、规范的形体训练
形体训练看似是学生的外部动作技巧,本质上对其内在的艺术气质、修养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完成一个完整的、有质感的、突出的中小学舞蹈作品的首要步骤。苗条、挺拔、匀称的“形体美”并不是通过一两次的训练就能奏效,必须通过科学系统、长期规范的训练才能实现。中小学生的形体训练应主要包括:基本站立姿势、手位脚位练习,气息的通畅以及把上把下一系列基本功的训练。可结合芭蕾基训“开、绷、直、立”的训练宗旨,从身体的各个部位(头、肩、胸、腰、腿、脚)入手通过局部到整体的综合训练,使学生身体的不同部位分别具有一定的开度、软度、延伸、收紧、放松、力量、控制等,把身体的各部位充分“解放”出来,再根据中小学生身心特点结合古典舞、身韵、民族民间舞蹈,序渐进的进行综合性基本功训练,为舞蹈作品的塑造开拓卓有成效的道路。
2、专业、准确的风格把握
舞蹈的风格指“舞蹈作品思想、形象、形式特点的总和,舞蹈风格蕴含着历史、时代、民族、阶级、社会的以及舞蹈家个人的经历、个性、气息和审美观等因素,是长期稳定的客观存在。”中小学舞蹈不但要训练学生有一个灵活自如的表演形体,还必须让学生们准确掌握各种不同舞蹈的风格,这也是中小学舞蹈学习中最关键的一个环节。
1)抓住舞蹈特有的审美特点
每种体裁的舞蹈都有着其特有的审美特点,这就要求中小学舞蹈教师深入生活,加强学习,不断积累和了解民族民间文化,对舞蹈作品的文化背景、地域环境、民族性格特征等给学生们进行全面的传授。以蒙古族的舞蹈为例:生活在大草原上的孩子们,以游牧狩猎为主要的生活方式,造就了蒙古族孩子坦荡、强悍、不羁的、勇敢的性格,只有将蒙古族民族民间舞蹈所特有的自信和豪气表现出来。才能真正地体现中小学生民族民间舞蹈作品的风格。
2)重点剖析动作体态的由来
中小学舞蹈作品是在深入体验中小学生生活后,从中筛选出具有本质意义和主流走向的生活素材。再经过艺术提炼、加工成为拥有舞蹈性的艺术形象。舞蹈《小小小小鸟》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作品,作品中孩子们俯身扮演的小鸵鸟栩栩如生,呈现出特殊的艺术亲和力。舞蹈动作、服装以及灯光的配合,非常形象和准确的表现出鸵鸟和人类和谐共存的感人故事,作品中大多数动作都是模仿小鸵鸟的动作演化而来的。教师只有充分地剖析舞蹈中体态动作的由来,发挥中小学生善于模仿的天性,让学生认真观察和模仿主题动作,使整个作品的动作风格完整统一,才能体现舞蹈的规范性,风格的精准性。
3)始终融入深刻的情感表达
情感表达是中小学舞蹈表现的重要因素,教师要在如何引导和启发学生的情感上下功夫。让学生在舞台上少几分刻板,多几分自然和真情,这正是对于舞蹈风格最本质的体现。
a“口传身教”
如何使学生更好的理解一个舞蹈作品中的情感内涵,除了教师自身要有足够的舞蹈修养之外,也要有相当的语言修养。教师通过“口传”,用生动、精练、亲切的语言启发学生表现作品。通过“身教”,用两种示范对比的方法引导学生,让学生一看就能明白到底怎样跳才能表达音乐所要传递的情感,舞蹈语汇所要表达的含义。
b“眉目传情”
中国的古典舞中有““行随意动,眼随手动”一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是表达感情最直接最真实的外部传感器,舞蹈中优美的舞蹈动作只有在相应的眼神中才能达到艺术的升华和超生活的境界。这也是学生舞蹈能力、舞蹈气质、与舞蹈姿态形成的关键。
c“形神兼备”
所谓“观其舞,看其功,查其色,鉴其貌。”中小学舞蹈教学中在让学生理解动作要领的同时,更要强化学生舞蹈意念的作用,讲究外练韵律感,内练心灵感,引导学生仔细揣摩角色,把自己融入音乐的情感中,做到形神兼备。这也是学生艺术修养与审美能力的集中体现。
4)舞蹈服饰与作品风格的完美统一
舞蹈服饰是舞蹈表演中最为重要的道具,形成了具有地域性和民族性的服饰文化审美特征。舞蹈服饰的风格也是舞蹈风格的一个重要方面,它蕴含着这个舞蹈的气韵和情感。正应它的对舞蹈的特殊作用,教师更应抱着严警的态度对待每一个作品,考究舞蹈作品与服饰的协调性和统一性,关注中小学生舞蹈服饰的年龄特点,设计出童真童趣的、附合舞蹈作品风格的服饰。
3、比金牌更可贵的团队建设
中小学舞蹈多为集体舞,要求整体效果,需要团队成员相互配合、相互协作,把个人利益和集体目标联系在一起,想团队之所想、急团队之所急、共享团队成功的集体归属感。因此,在舞蹈教学和活动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贯穿思想品格教育的内容,把团队精神渗透、落实到每一个教育细节。从排练场地鞋子、包的摆放;排练时的服装、发型;刮风下雨的坚持排练;演出前的相互鼓励;演出时的抢装换衣;带病坚持完成演出等过程中,让孩子们共同克服困难,在分享喜悦中提升团队的凝聚力,为舞蹈作品的顺利完成打下坚实基础。
三、“为谁舞”――探索当前舞蹈教育的发展前景
众观近几年各级各类的中小学舞蹈比赛,我们可以看到中小学生舞蹈向“高、精、尖”的培养目标发展。参加舞蹈比赛的中小学生一届比一届更加专业,无论创作作品或学习剧目,在编创的手法与表演上都可与专业媲美。一些学校急功近利,不但过分地玩弄技巧还不稀花重金聘请专家进行编创。外请的专家能不能立刻接受中小学生的舞蹈程度和心理状态?能不能一下子就抓住孩子的感受进行创作?还有待于我们思考。
舞蹈教育它是教育与艺术的结合体,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一种教育。因此,她与舞蹈专业有所区别,应秉着“面向全体,普及教育”、“以人为本,快乐成长”的教育理念。让全体学生能够学习跳舞,能够参与其中,通过舞蹈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人的喜、怒、哀、 乐。在舞蹈天地中舞出自我,放飞快乐。
1、“以人为本” ――为铸造中小学生体能发育和体格发育而舞
体能发育和体格发育是肢体发育的两方面。体能是指身体各器官的机能,如身体的摄取、排除等。体格是指人的形态结构,如生长发育水平、形体等。中小学舞蹈的很多动作都是针对身体的柔韧度和控制度而设计的,为此,在做这些舞蹈动作的时候有助于身体各个器官的运作以及促进学生生长发育。为此,中小学舞蹈是为铸造中小学生体能发育和体格发育而舞。
2、“以人为本”――为培养中小学生集体荣誉感及合作精神而舞
中小学舞蹈一般都是以群舞为主,群舞更注重的是动作的整齐性,在排练或演出的时候,整齐的队形,统一的动作,常常是衡量整体美感的标准之一。通过这种整体性的训练,久而久之,孩子们就会养成一种自觉守纪律、主动关心帮助他人、注意集体合作的良好习惯。为此,中小学舞蹈为培养中小学生集体荣誉感及合作精神而舞
3、“以人为本”――为提高中小学生的审美修养和创造能力而舞
凡是审美教育,都必须通过鲜明生动的形象来感染人,使人产生美感,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美育所利用的形象,可以通过视觉和听觉两种感官来接受,而这些正符合了舞蹈是一门视觉和听觉相结合的艺术的特点。活泼,跳跃的节奏是美的,健康优雅的体型是美的,圆润、舒展的动作是美的,跳舞时快乐、欢欣的笑脸是美的。美丽的音乐,美丽的道具,美丽的服装,还有舞台上绚丽的灯光、布景,一切眼睛能看到的,耳朵能听到的无不充满着生机与活力,散发着美丽的诱惑。而学生在通过跳舞享受美育的时候时还可以启发思维,培养创造能力。为此中小学舞蹈为是为提高中小学生的审美修养和创造能力而舞。
当今,中小学舞蹈存在着的诸多问题和困境,这些问题目前都没办法逐一解决,但我们相信,在主席“中国梦”的指导下,在“以人为本”,为孩子的幸福、愉悦、美丽、成长而舞的宗旨下,我们的中小学舞蹈将如一朵璀璨的明珠绽放在中国教育发展前进的道路上!
参考文献
[1]雷娟娟.中小学舞蹈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教学与管理.2009(02).
[2]杨仲华,温立伟.舞蹈艺术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关键词:音乐教育;幼儿心理健康;幼儿园;心理素质;儿童
一、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现状
目前,根据对一些幼儿园的调查发现,在幼儿中存在着一些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挫折容忍力低,经不起磕磕碰碰,稍有不顺心就会哭闹、发脾气。幼儿期的儿童正处于自我意识的发展阶段,其知识与能力,生理年龄与心理年龄普遍存在一定的差距,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问题。第二,缺乏与人交往和应付人际事件的能力。对于大多数独生子女来说,在家庭中凡事以他们为中心,而在集体中他们却必须考虑到别的同伴的喜好和意见,独生子女的增多,使越来越多的幼儿少有与外界接触的机会,导致在人际关系中无所适从。
二、幼儿的心理健康与幼儿的发展
尽管我们对心理健康教育并不陌生,但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幼儿园的开展还不十分普遍。幼儿园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在于保证与维护儿童的健康和谐发展。
幼儿的心理健康是幼儿人格完善的必要条件,是幼儿的精神与发展的内在基础。有了心理的健康,幼儿就可能有充分的发展。反之,若是缺少了心理的健康,那么幼儿的发展就会受到限制,在其以后的发展中就有可能出现人格障碍或心理疾患。
三、音乐教育与幼儿心理健康
音乐能给我们的孩子带来更多的快乐,使我们的孩子变得更大胆更活泼可爱。幼儿的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部分,作为一种区别于其他教育的形式,对于提高幼儿整体的心理发展水平,使幼儿具有稳定而积极的情绪,坚强的意志和信心,良好的性格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来说有着独特的意义。
教学案例:一个害怕舞蹈的女孩
班里的闫子越小朋友是个聪明漂亮的小女孩。每次老师提问题她都能快速准确地回答。可是就是这样一个好女孩却害怕跳舞,甚至害怕做操,不爱动。问起她的爸爸妈妈,他们也说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好像就不喜欢音乐,别人唱歌她会害羞得脸红,甚至捂住耳朵。
一个健康的幼儿应该是全面发展的幼儿,要体现在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唱歌和跳舞她都不喜欢,也许可以试试从乐器入手。也许学习乐器可以让她感到好奇从而喜欢上音乐。我会用钢琴弹奏一些柔情舒缓的乐曲,例如《童年的回忆》、《星空》等,这些乐曲不会有那种强烈的刺激,她没有捂住耳朵,这让我很兴奋,看到一丝光明。就这样过了差不多一个学期,有一次在我弹琴的时候,我发现调皮的闫子越小朋友竟在我身后,趁我不注意用手指摁了一下琴键,发出清脆的响声,她便诡异地笑着跑了……她开始对钢琴感兴趣了,这是一个好的开端。
反思:她是一个身体发育,智力发育正常的孩子。不喜欢音乐也许是因为后天环境的某次事情对她的心理有过刺激,留下不好的印象所导致她害羞跳舞害羞唱歌。
总之,音乐是一种情感艺术,具有调节人的情绪,升华人的情感的功能。它通过有组织的音响,以抑扬顿挫的音高,张驰变化的节奏,扣人心弦的速度,线条明确的力度,以及色彩多样的音色来表达人类的情感信息。作为一种听觉艺术,它能直接刺激人的听觉神经,产生有效的生物电,引起人们心灵的共鸣。
四、如何把音乐教育同心理健康统一起来
音乐教育作为幼儿园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是通过音乐活动、音乐游戏以及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来实现的。同时,它也是进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的方法,有利于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
在幼儿园教育中,二者统一的关键在于充分挖掘幼儿园现有的音乐教育中潜在的心理教育的资源,充分利用现有的音乐教育的各种形式,结合心理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很好地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这就需要幼儿教师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增强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主动寻找音乐教育中蕴含的心理教育意义,积极尝试把二者统一于一个教育过程当中。实际上,传统的幼儿园音乐教育内容中本来就有着各种形式的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东西,比如礼貌、谦让、合作、互助等主题,一直是幼儿园音乐作品中的主流,但是,在实践的层面上,教师往往更偏重于作品中的音乐意义,而忽视了对主题的进一步的深入的理解和挖掘,这无形中也就造成了大量教育资源被白白地浪费掉了。相反,如果教育树立起了充分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也完全可以把它们更好、更充分地利用起来。
第二,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的音乐培养,提高自身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欣赏水平,更好地引导幼儿感受音乐的力量。如前所述,音乐是一种情感的艺术,它的愉悦身心、调整情绪的作用要通过欣赏者对音乐的欣赏和理解来实现。也就是说,如果教师不具备高度的音乐感受力和鉴赏力,就无法通过引导幼儿的欣赏活动实现音乐的内在感召力。
第三,面向全体幼儿,充分地了解每一个孩子,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音乐活动技能是儿童进行音乐表现的基础,而无论是从技能上看,还是从对音乐的感受能力上看,儿童间的个体差异都是十分明显的。另一方面,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同样存在着多样性,尽管其中可能有比较统一的倾向性,但每一个孩子的表现都是独一无二的。从这个意义上讲,要使音乐教育与心理教育统一起来,教师就必须具有了解每一个孩子,能针对每一个孩子的现状进行音乐教育的能力,这也是现代幼儿教育对幼儿教师提出的要求和挑战。
音乐最能表达出人物的思想感情,而且音乐也最能够感化人的情感,因此,在音乐教学中,通过优秀的音乐作品,使学生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乐观的情感体验。学习中每一个阶段性学习成果的获得都会为学习者带来这种积极乐观的情感体验,而这样的体验反过来就会给学习者带来更多的信心和动力,使其学习动机更加稳固与持之。
综上所述,幼儿的音乐教育在促进与保护幼儿的心理健康上,是有着独特的作用的。由此可见,音乐是对幼儿进行综合培养的课程,它对于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完美人格的形成,以及为幼儿的未来生活提供一个好的开端,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心理学》,1996年会暨市场经济心理学研讨会论文
[2]孙华.《加强学生心理卫生教育刻不容缓》.《辽宁高教研究》,1995年1期
一、农村初中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现今的初中生与前十年的相比,总体来看心理年龄要比前十年的小2-3岁,尤其是男生比女生生活自理能力更差,以前老师处理学生的矛盾基本是女生受男生欺负,而如今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大多数是男生受女生欺负。总体来看还有一个重要的区别就是:以前的学生中不爱学习的绝大多数热爱劳动,老师一说马上自觉拿起工具积极响应,而如今的初中生不爱学习的肢体也懒惰,老师喊不到他的名,装作没听见。具体心理问题表现为以下几种。
1.心理脆弱,想法极端。初中生很多普遍心理脆弱、意志薄弱,面临困惑时,往往无所适从,不知所措,表现为行动迟缓,受到挫折时不能正确对待,有的感到学习好赖无所谓。认为自己自信、开朗的仅仅占20%, 50%表示遇到烦心事或困难会闷在心里。
2.自私任性,霸道蛮横。我发现初中生中有不少“小霸王”,他们以自我为中心,自私任性,霸道蛮横、脾气暴躁,不听劝告,不服管,甚至对家长、老师有敌视、仇视的畸形心态。稍有不满意便大发脾气,叛逆怨恨。
3.价值扭曲,贪图享乐。初中生中有不少“不差钱”。 他们虽在学校读寄宿,却不常在学校食堂吃。有的甚至邀2个同学翻校墙偷跑出去到家偷拿了钱到网吧,他们出手阔绰,大把大把地花着父母的血汗钱毫不心疼,还以此作为向同学炫耀的资本,常常令老师瞠目结舌。
4.学习心态不稳定。由于监护人大多没有能力辅导孩子学习,或没有这个意识,重养轻教,致使初中生的学习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导;大部分家长重监护轻教育,甚至娇生惯养、放任自流;初中生本身自控能力较差,无法抵制现代社会中不良诱惑,厌学、逃学甚至辍学的现象时有发生。
5.性格两级分化。初中生中性格两级分化严重,一种是自我约束力很强,表现出与其年龄不相符的成熟和稳重,像个“小大人”;另一部分要么自卑封闭,逆反心理严重,要么则好斗、天不怕地不怕,对于老师的话是滴水不进。
二、初中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1.缺乏良好的亲情教育。“早期的亲子关系定出了行为模式,塑造出一切日后的行为。”这是麦肯(Mack-innon,1950)有关早期童年经验对人格影响的一个总结。由于“农村初中生”长期生活在特殊的环境中,很多缺乏父母直接的关爱与呵护,久而久之,产生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2.亲人溺爱放纵。现今农村初中生家庭普遍存在溺爱放纵孩子的现象。有的年轻父母虽然意识到自己的孩子不能“留守”在家,总是感觉自己小时候没享受什么,存在用优越的生活条件来补偿的心理,对孩子有求必应,使孩子渐渐养成以自我为中心和贪图享受。
3.学校教育措施跟不上。学校对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现在的教育指挥棒致使大多数的学校、老师十分关心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而忽略“成绩差”的学生。而其中的“问题初中生”更属于特殊的群体, 自然而然不引起学校、老师的注意。
4.社会因素。因有关职能部门部门缺乏对娱乐场所的有效管理,致使不少农村“初中生”产生厌学、逃学、学习干劲不足等不良的学习心态,整天沉迷于娱乐场所,不能自拔。据我了解有的网吧为了经济效益,绞尽脑汁留住孩子,有的甚至给孩子们提供方便面。由于农村初中生在家长、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链中出现“断层”,因此,极易产生生活失助、学业失助、行为失控、道德失范、心理失衡的现象,形成一定程度上的人格。
三、解决“初中生”心理问题的对策分析
1.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众所周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长任教师,良好的亲子关系能促进初中生身心健康发展,相反,则阻碍其发展。为了“农村初中生”能够像城市初中生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我认为完善家庭教育环境,加强父母与子女的沟通,搭建他们能够见面的桥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培养良好的情感是重中之重。一是家长要转变观念,重视初中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二是要尽可能地保持和孩子的密切联系和沟通。三是外出务工的家长还要和学校,特别是孩子的班主任老师保持经常的联系,以便了解孩子的动态。
2.培训心理辅导教师,化解心结。根据农村初中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学校应开设相应的心理课程,同时要专门设立男、女教师为学生心理咨询服务的“知心老师”,鼓励学生通过面谈、写信、写纸条、打电话向老师说出自己的烦恼和困惑,在老师的帮助下解决问题。对“问题初中生”进行适当的情绪调节,从而减轻焦虑等负面情绪对他们的影响。
关键词:有效教学;学习兴趣;自主学习;有效性
在地理课堂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调动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和教学过程,并且注重学法指导,促进其有效学习,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谈谈我个人就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尝试。
1.注重课堂教学中的情感交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目前,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地理教师过多注重了知识目标而忽视了情感目标。我们有时拘泥于课本,强调地理事实,强调记忆,缺乏地理情趣,又或者过于严谨,过于强调地理思维,不生动活泼。由于年龄的差异导致的“代沟”,有些教师容易产生责怪学生不配合、不适应老师的想法。其实我们应该更多地考虑如何使自己的心理年龄年轻化,如何更好地适应学生,如何与学生产生“共鸣”。我们的工作对象是初中生,他们是感性的,他们喜爱的老师可以不严谨,但不可以不生动活泼。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来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策略。善于欣赏学生,善于换位思考,善于与学生沟通,以饱满的热情、真诚的微笑,和蔼可亲地与学生平等地、民主地、朋友般地相处,就能得到学生的尊重与信任,就能创设一个富有人情味的和谐课堂,这正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2.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地理是一门很有趣味性的学科,我们应该充分研究学生、研究教材,充分利用现代化辅助教学手段以及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比如,在教学“世界的火山地震带及其分布”一节内容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美丽地球”“地震破坏”对比强烈的图片,视频回顾我国汶川地震、日本3・11地震、四川雅安地震的场景,把学生带入情景中,让学生在深受震撼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地震的强大破坏力,激起了学生的忧患意识,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探索地震相关知识的极大兴趣。当然,教无定法,教学情境的创设还应结合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比如,在课堂中采用游戏竞争、实践模拟演示法,让学生在活跃的气氛中主动参与,在游戏和比赛中学习,在激烈的角逐中把课堂推向,促进合作、促进竞争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注重读图等学习能力的培养,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地理教材中对地理知识的呈现方式与其他学科有很大的区别,它除常规的文字语言表述以外,在每个章节都安排了大量的地图或其他的图片,即我们常说的地图语言。在地理课堂中尤其要注重引导学生读图、析图、用图、画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意识,尽量把地理知识融入到地图中去理解。堂堂训练,久而久之,学生在以后的地理学习中自然就会养成读图、用图的好习惯。
此外,地理教师应教给学生一些绘制各种图表的方法、适当的统计分析知识以及地理问题的归纳方法等,然后指导学生通过资料的表达、地图、各种图表对地理信息进行全面、深入的归类整理和分析。教师要特别注意去引导学生分析各种地理信息间的联系、差异,力图发现新的、更有价值的地理信息。
4.注重实施探索性教学,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传统的教学模式,只重视对学生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这导致学习只重视结果,而轻过程。这实际上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个性的摧残。而探索性地理教学就是主张让学生通过自主地参与知识获得的过程,掌握科学研究必须具备的科学方法,探究性地获得科学概念,并逐步形成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
例如,在“海陆变迁”的学习中,教师可向学生展示科学家在喜马拉雅山中发现海洋生物化石的图片,由事实分析:喜马拉雅山脉在地质年代是怎样的地理环境?这些问题蕴涵着丰富的非智力教育因素,也就是说利用科学史来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及科学兴趣和探究精神,具有很高的价值。此外,在地理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地理略图,加强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地图的运用是地理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中略图的运用尤为重要。例如,学习世界地理“七大洲、四大洋”时,教师可让每个学生参与“七大洲、四大洋”简图的绘制,在这过程当中学生会不知不觉地掌握它们的相对地理位置。地理略图不仅能以最简单的笔触表现复杂的地理事实,也能揭示地理事物的相互联系,显示出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地理略图的运用培养了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