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8 17:24:2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老年病人的心理护理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老年病人;心理护理
老年期是人生中的一个特殊时期,是走向人生的完成阶段,也是实现作为人的生活价值的最后时期,这一时期随着生活适应能力的下降,身体状况的减退,如器管、组织、细胞的生理性自然衰老,生理和心理功能都逐渐减退,躯体的适应能力也逐渐下降,故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障碍,身体和心理的疾病接踵而来。因此老年人的心理护理对帮助老年患者的康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老年人本身适应环境的能力差,一旦生病住院,由于生活规律与环境的变化,加之与亲人分离而不能充分享受家庭的温暖,常会出现孤独、焦虑、恐慌的不良心态,容易产生被遗弃感、自卑感,严重影响治疗,甚至诱发加重病情,这更需要医务人员和家人的精心照料。但如何根据老年人的心理特点进行科学护理,帮助他们排除心理负担,克服不良心态,增强自信心,这将是我们每一个护理人员面临的重要课题。根据老年病人的心理特点,现将60例老年病人的心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收集60例均为60岁以上的老年住院病人,其中男32例,女28例。各种疾病发病情况:心血管系统疾病25例,呼吸系统疾病13例,消化系统疾病14例,其他疾病8例。通过临床观察,老年病人的心理状况在心理护理前后有明显的变化。(见下表)
心理护理前 心理护理后
心理状况 例次 % 心理状况 例次 %
孤独感 28 46.6 孤独感 1 1.25
自卑感 26 43.3 自卑感 2 2.5
多疑多虑 23 38.3 多疑多虑 1 1.25
急躁不安、易冲动 36 60 急躁不安、易冲动 2 2.5
60例老年病人心理护理前后心理状况对照表
2、老年病人的心理特点
从上表看出,由于老年人脑细胞萎缩,大脑皮质退化,形成整个心理活动的退化,加之生活习惯的改变,社会角色的转换,有些家庭经济状况的压力,容易产生一些不良心态。
2.1孤独感、自卑感:由于老年人视力、听力、智力、记忆力减退,离休后缺乏人际关系,对新的生活模式短期内不适应,情绪起伏变化大,自叹今不如昔,做什么都会左右顾虑,缺乏热情,易产生孤独、忧郁和悲观失望心理。
2.2多疑多虑、烦躁不安、固执、易冲动。由于老年病人的耐性下降,常为一些小事斤斤计较,甚至发脾气或因情感脆弱而伤心流泪。有时还无根据的怀疑医师的诊断、治疗和检查的准确性。
2.3焦虑、急躁心理。农村患者一般是小病不入院,一拖再拖,待病情严重后,又求治心切、急于求成,加之经济状况较差,农活(特别是季节性农活)的影响,使其表现出焦急的心态,情绪不稳定。
2.4缺乏自信。由于经济条件,封建迷信的影响,有些农村患者还相信“天命”,一旦患重症后,就产生“命已至此,死有所归,何必求医”的想法,这种悲观情绪,使他们表现出消极、忧愁、恐惧、甚至绝望的心态,这在农村老年病人的表现特别突出。
3、对老年人要进行特殊关照
由于老年人一系列心理活动的变化,当他们患病住院后会更加突出。为此,我们在对老年病人的护理过程中,首先要注意观察了解老年病人的心理特点,争取家属、社会的关心,并注重对老年病人的尊重、体贴、安慰和开导,精心照料,合理安排其生活,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同时充分调动病人的主观能动性,调节不良心态,增强战胜疾病的勇气和信心,达到治心治病的目的。这就需要我们根据老年病人不同的心理表现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3.1对听力、视力、智力、记忆力下降,有孤独感、自卑感的老年病人,我们要以温和、礼貌的语言,热情关怀的态度进行护理,使他们感到被尊重、被理解,从而在心理上得到慰藉,在感情上得到满足。我们还要经常与病人谈心,谈他们的优点,谈他们可爱的子孙,谈他们光荣的历史和感兴趣的事,增强信赖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帮助他们树立对生活的信心和增强战胜疾病的勇气。同时还要注意观察了解病人的个性、习惯及心理需求,施以不同的护理措施。如,对听力下降的病人,我们的语言要清楚,要有耐心,以防止因听力障碍而产生误解。对记忆力减退的患者,要耐心帮助他们回忆,切忌责怪;对影响病人康复的家庭因素进行对症处理,以取得他们的合作,使其积极配合护理工作。
3.2多疑多虑、烦躁不安、固执、易冲动的病人,要耐心解释、安慰,增强信任,尽力满足病人了解自身疾病及有关知识的需求,帮助他们排解心中的疑虑。如,对爱生气的病人,有时可以开门见山:“你今天又生气了吧!能告诉我原因吗?”,并耐心开导,这样他们会更能得到关心、亲切和安慰。对烦躁不安的病人,可以寻找一些他们关心的话题谈心或开展一些有趣的活动,转移注意力。曾有一脑血栓病人,因入院时,病情表现为右侧肢体活动障碍,生活自理能力下降,非常担心疾病的预后,害怕今后长期生活不能自理,加之,老伴年老体弱,子女又不能长期在身边照料,致使心理压力大,情绪不佳,疗效不良。针对这一思想顾虑,我们详细的向患者介绍了有关基本知识和几例恢复较好的病人情况,从而消除了他的思想顾虑,使之积极配合治疗。我们还及时告诉他治疗效果和身体恢复情况,使他看到了治愈的希望,增强了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功能锻炼,肢体功能基本恢复。
3.3争对焦虑、急躁、缺乏自信的特别是农村老年病人。开展心理疏导,排解病人的心理障碍。主动与病人交流、沟通,了解病人的心理状况,并根据病人的心理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工作。寻找恰当的时机开展劝导、暗示、安慰工作,帮助病人排解心理压力,多向他们宣传国家政策,如:医疗保险、农村合作医疗,已基本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困难等。让病人在亲切、温暖的气氛中明白道理,消除焦虑、恐惧的心理,树立信心。
3.4积极与病人谈心,主动走进病人的心理世界。作为护理人员,要经常与病人谈心,可以谈家常、谈农活、谈病人感兴趣的事,让他们感到亲切、温暖,以建立相互依赖的护患关系,使其在医护人员面前充分宣泄自己的情绪,从而引导病人克服不良情绪,消除心理障碍,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4、取得的效果
通过临床60例老年病人的心理状况的观察、了解,同时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护理效果。60例老年病人在心理护理前后的心理变化情况(见上表)说明,心理护理对调节老年病人的情绪、克服不良心态、治心治病起着重要的作用。使视力、听力、智力、记忆力减退的病人能感受到人间的真情,孤独、自卑的患者能体会到生活的充实和希望,增强了对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并积极配合治疗。
老年病人的心理问题已引起了医学界的重视,而心理护理是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份,做好老年人的心理护理是我们的天职,我们不仅要有精通的业务技术和丰富的心理学知识,还要有崇高的道德修养和无私的奉献精神,这才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因为在新的护理模式中,护理工作已不是简单的打针、输液、发药等技能工作,而是包括了有心理护理在内的更为复杂的,具有独立性的、创造性的活动。而且这些创造性活动耍要通过有效的护患沟通来完成,从而提高护理质量。使老年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得到心理平衡,减轻心理压力,这对帮助病人特别是老年病人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促进其身心健康,治心治病起着重要的作用。针对老年病人心里起伏变化大的特点,我们必须注意观察了解,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精心照料,科学护理,以增强他们对生活的信心和战胜疾病的勇气,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张文秀.护理心理学与心理护理,1988,2.
[2]凤平.36例临终清醒患者心理状态分析及护理,中华护理杂志,1993,28(2).
近年来,由于国家的富强、社会的安定,医疗保健事业的发展,国人的平均寿命逐年延长。另一方面,由于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导致人们精神紧张和心理社会应激的增多,特别是老年人,对环境适应能力较差,对重大的精神刺激心理承受能力较低。所以,老年人群是心身疾病的高发人群。为了提高老年人的健康率,减少老年人的患病率,促进老年病人的康复,老年医疗已成为医疗界关注的问题。下面,就老年病人的心理护理问题作浅谈,以此作为一朵小花,融入老年医学的春色里。
一 老年人由于生理上的自然衰退,患病个机体对疫病的反应能力往往很迟钝。大部分老年人到医院就诊时病情很重,他们精神上承受很大痛苦,心理防线为较脆弱,他们一方面希望自己的病能尽快治好,一方面又担心治不好,他产孤僻、焦躁,有的表现为相当抑郁,有的表现为特别焦虑。这就需要我们在护理上为关心他们,给他们以耐心细致的开导,解释和劝慰,鼓励他们建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尽量发挥精神年的主观能动性,正确认识和对待疾病,坚信医学科学,配合好我们的治疗。
二 老年病人的心理状态很不稳定,情感脆弱,对不良因素的刺激产生的反应较为强烈,所以在护理老年病人时要格外注意一切治疗护理操作的轻柔性,要注意语言的艺术性,要用和蔼亲切的语言和他们谈话。同时要与家属取得联系,让家属注意不要在老年病人面前谈论家庭的、社会的种种能够引起老年病人不良情绪反应的事情,使他们保持一种较佳的心理状态。
三 老年病人的睡眠状况不佳,心理因素、环境因素等等都会影响他们的睡眠,所以在护理上要尽量把老年病人安排在同一病室,保持病室肃静,环境清洁,光线柔和,室温适宜,在不影响治疗的前提下尽量尊重他们的起居习惯,一切治疗护理工作尽量集中时间进行,减少对他们的打扰,保证他们的休息。
【关键词】老年病人;心理护理;康复保健指导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各器官形态、功能都在发生退行性变。如身体的老化表现在白发、视力下降、听力减退,体力的减退,使行动迟缓。精神的老化主要表现在记忆力和注意力衰退、健忘、反应能力低下、懒散、毅力差、注意力不集中等,同时个体代谢功能减退,免疫平衡失调出现的营养吸收差,能量储备减少,免疫功能下降,抵抗力减弱等变化,使老年人容易患病。而且多种疾病并存,降低了老年人的生命质量,甚至失去自理能力,给家庭和社会带来负担,住院期间以药物治疗的同时,应加强对老年病人的心理护理及保健指导。
1 心理分析及特殊要求
(1)老年病人的心理特点①性格孤独、固执、自尊心强;②消极、焦虑、绝望;③适应环境和自理能力低下;④猜疑、幼稚心理;⑤依赖性增强等。
(2)特殊要求,在安排病房时,要给予适当的照顾,一般3~4人为宜,病友过少不利于老年病人的情感交流,过多则环境嘈杂,病员变动大,探视人员多,易刺激老年人产生悲观情绪。为老人营造一个清新、优雅、舒适的环境是每个病人渴望的心理要求,由于老年人上、下楼不方便,活动的空间只限于疗区内,针对这个问题,我们采取措施,留出一个房间做为活动室,给那些生活自理者提供一个活动的空间,同时规定病室被褥定期凉晒,使床铺干燥柔软,被褥如有污渍随时更换,病室每日通风2次,保持适宜的温湿度,每周对不能自理的病人由护理员和护士给剪指甲,洗头各1次,保证热水的供应,从而使病人感受到家庭般的温暖。
(3)尽可能做到专人护理。了解和掌握患者的要求,帮助照料他们住院期间的生活,在与老年人的交谈中,尊重、理解老年病人的疾苦,建立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新型护患关系。为病人创造良好的环境,增强对生活的热爱以及战胜疾病的信心。使患者从护士的行动、神色、语言中获得安全感和依赖感,消除不良情绪。
(4)护士要主动与患者进行情感上的交流与沟通,语言活动对病人所产生的心理效应是不容忽视的。老年患者自尊心强,喜欢别人尊敬他们,不喜欢直呼其名,护士可根据患者的职业、职称、学识、经历、年龄给予尊称。努力创造与患者心灵沟通的条件,热情周到的服务,可为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在心理护理过程中,护士要做到勤观察、勤分析、勤交谈、多关心,细心观察病人的兴趣爱好,根据老年人不同心理特点,因人施护,采取不同心理护理方法,满足病人的心理需要。
(5)护士要有过硬的基本功,静脉注射一针见血。由于老年人住院治疗时间较长,注射较多,血管多数造成破坏,使静脉注射困难,只有做到一针见血才能减轻病人的痛苦。
2 饮食护理
老年人往往因为牙齿松动脱落,消化能力差和对营养知识的缺乏,而引起营养过剩或营养不良,从而导致血脂过高、血糖升高、消瘦贫血等,不利于治疗和身体恢复。所以护士应多了解病人饮食问题,对不同种疾病应配给不同饮食,如血脂高病人,易食低胆固醇的食物。每天吃一杯半的燕麦,就可使“坏”胆固醇的吸收率降低5%。水果蔬菜易食:四季豆、苹果、桃子、瓜类、菇类、海带、黑白木耳、紫菜等。少食动物性油脂,多食植物油,如橄榄油可使患心血管疾病危险度降低25%,以花生油为主的饮食,也可使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下降16%~20%。也可食玉米油、葵花子油、色拉油等。另外,多食豆制品对人体的健康和保健功能是十分有益的,尤其是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综合症的病人。每天喝二杯豆奶,科学家研究显示男性得前列腺癌的风险降低70%,由此可见,向病人家属宣传合理饮食对防病治病起着重要作用。
3 睡眠护理
老年人大多不易入睡,入睡后易醒,还会因为来到医院环境发生变化,加上进行的各种治疗因素,出现睡眠过多,睡眠不足和睡眠混乱,长期失眠,还会对失眠药形成依赖性。针对这个问题建立病房统一作息制度,一切治疗和检查尽量在日间进行,巡视病房时做到走路轻、说话轻、操作轻、关门轻,保持床铺干净平整,病房内空气新鲜。被盖厚薄适宜,防止蚊虫叮咬,冬天注意室内保暖,夏天保持通风,室温20~23℃为宜。努力提高患者舒适度来促进病人入睡,如消除或减轻疼痛感,给予止痛剂和安眠药,安慰开导病人解除思想负担,经常失眠者,可废除白天小睡,做疗养体操。如入睡前搓热双手按压涌泉穴200下,鼓励病人白天参加中等程度的运动、睡前处于半饱状态、排空小便、放松裤腰带、温水浸泡双脚,这样有助于入睡。同时让病人认识到,每个人会因为各自的生活方式、工作程度、思想负担不同,所需的睡眠时间不一样。一般以睡醒后感觉精神饱满、精力充沛、没有疲劳感,而不是以睡眠的时间来衡量。
4 康复的护理
老年人作为社会的一个弱势群体,在躯体和心理上都或多或少存在障碍,我们应为其创造一些必备的康复措施。因为老年人实施康复的目标就是使其躯体和心理障碍得到改善,日常活动得到相对自理,晚年生存质量能高一些,消除或减轻老年人的身心障碍,从而能使老年人减少对社会和家庭的依赖。
老年病人存在很多需要康复处理的功能障碍,既可以是老年性疾病的结果(即脑卒中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疾患等),也可以是功能退化的结果(骨质疏松症、尿失禁、老年痴呆症等)。
【关键词】老年 疾病 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R395.1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212-02
1 病例资料
50份健康档案中,60-65岁老人有7人;66-70岁老人有25人;71-80有18人,小学和文盲各占6%,中学占80%,大学占8%。患高血压占80%,冠心病占15%,慢支肺气肿占2%,糖尿病占10%,脑梗1人占2%。其中患二种以上慢性病的老人占80%。
2 心理分析与护理
2.1 在社区随访中我们发现60-65岁的老人,由于刚刚离开工作岗位,普遍存在失落、寂寞感,他们对周围环境不适应,再加上疾病的折磨,更加感到焦虑。有5%的老人对去医院看病认为是很没面子的事,比如,一次,我们在社区为社区居民量血压时发现,有一位老人从医院看病取药回来,他把标有某某医院字样的药袋子放进另一个大包里,生怕别人知道他生病,对于这些病人,我们采取假装不知道的态度,只是嘱咐其定期检查,在身体状况允许的情况下,我们引导鼓励他们适当参加社区的一些文体娱乐活动,如利用自己的特长帮助社区居委会出黑板报、宣传栏、参加社区老年合唱团等,多和外界交流,让老人们觉得自己还是有用的、有价值的,同时消除其寂寞、失落、自卑的心理。而70岁以上的老年病人最主要的心理是恐惧、怕死,这些病人长期受疾病折磨,对疾病的治疗早已丧失了信心,自理能力、生活质量下降,认为自己活着就是累赘,自暴自弃,脾气爆操,爱发火,这种现象在文化程度比较低的患者中多见,如在一次随访脑梗塞合并高血压患者时,(该患者,男性,78岁,小学文化,右侧肢体活动受限),当时正对老伴发脾气,不肯吃饭。针对这个病人,我们护士先让其老伴回避离开一会儿,让病人把心中的不愉快说出来,扶病人安静躺下先量血压,然后对其进行高血压病的健康教育,告诉病人此种不良情绪极易发生心、脑血管意外,发生生命危险。嘱患者家属,以后发现病人要发怒时,转移其注意力,谈一些他感到有兴趣的事,愉快的事,如儿女们的事,他的朋友情况、或者看看电视等;对社区那些文化程度较高的老年病人,由于他们对自己疾病的预后知道的知识较多,总处于担心、焦虑、恐惧之中,对这种情况,我们采取加强相关疾病的健康教育,如对糖尿病患者,我们告知患者和家属,如何控制饮食、如何监测血糖、尿糖、如何服用降糖药,如何注射胰岛素;对高血压病人,嘱其按时服药,定期测血压,教会他们如何使用血压计,保持大便通畅,低盐低脂饮食,保持心情愉悦等等。对脑梗塞肢体活动受限者,指导其患者及家属,如何进行功能锻炼,对其他一些生活自理能力较好的老人,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可建议他们做一些慢运动,如打打太极拳,散散步,练书法,听听音乐等,提高自我修养。告知患者只要保持心情愉快,按时服药,坚持健康饮食,控制好血压、血糖、情绪,适当锻炼,定期体检,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你们一定也能成为长寿老人的。2.2 在社区开着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如有针对性的定期开办慢性病专题讲座,讲解各种慢性病的发生、发展、预防知识。发放健康教育处方,定期为社区居民测量血压,对行动不便的老人上门服务,尤其是空巢老人、孤寡老人,社区护士经常上门,了解老人的心理状态,为病人提高医疗服务和心理护理,并经常和老人保持联系,嘱咐老人的子女常看望关心老人,多和老人交流,关心不但是物质上更主要的是精神上的慰籍。
3 讨论与体会
医学心理学学家早就指出:人的心与身、精神与躯体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和制约的,是不可分割的完整统一体[1]。在社区病人的护理工作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了各种因素都可以给老人心理带来不好的影响、压力,如子女的就业、老人房产的分配等,这些都在困扰着老人们的心,而慢性疾病的折磨无疑又是雪上加霜,多种因素导致老人们出现失眠、焦虑、紧张、烦躁等,这些心理问题又可引起病人生理疾病的加重,科学研究证明,患者情绪激动,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兴奋,使肾上腺和交感肾上腺系统活动增加,导致肾上腺素、儿茶酚安分泌增多,患者出现心率加快、血压升高,严重者有生命危险。作为社区护士我们要经常和老人们交流,了解他们的心理需要,告诉他们保持宁静、乐观、开朗、豁达的精神状态是防止疾病发展、保持健康的最好良方。
【关键词】心内科;老年病人;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220—01
心内科老年病人住院后,往往会产生消极的态度。我们作为护理人员,除了常规的临床护理外,对其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将爱心注入患者的心里,不仅能够改善患者的病情及情绪,还能使治疗取得更好的疗效。
1一般资料
从2007年~2011年在我院住院的心内科老年患者中,随机抽取34例患者进行心里特点及护理分析,在这34例心内科老年住院患者中,其中男19例,女15例;年龄在65~84岁,平均年龄为73岁。
2方法
在对上述心内科老年住院病人进行常规临床护理的同时,对其心理特点进行观察和研究,待护士和病人建立和谐信赖的友爱关系后,依据他们个人的特点,对其进行心理上的关怀和护理。
3结果
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有34位的患者和家属对贴心的护理感到满意,即满意程度97%;有1位患者的家属持保留意见。
4 护理
4.1心内科老年病人常见的心理特点
对于住院的心内科老年病人的心理特点进行观察、研究和分析,总结出心内科老年病人常见的心里特点:
4.1.1.焦虑不安
这是老年住院患者最常见的心理问题,基本上每个患者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这一特点,且以首次住院的患者入院第一周最为明显[1]。是因为老年人自身年龄已很高,他们对自己的病因、病情、严重程度以及康复日期等还不清楚,对生命的期盼加上对病痛的折磨,所以很容易出现烦躁、焦虑不安、睡眠质量下降,食欲不佳等。
4.1.2孤独寂寞
主要出现在住院时间较长缺少亲人陪护的病人。病人之所以会感觉到孤独落寞,是由于本身病人的性格多内向,加上病魔的折磨,不爱言语,不愿意与其他病人进行沟通,加之很少有人前来探视,病人感到非常孤独,十分寂寞,表现为无所事是,情绪低沉,常常卧床等。
4.1.3悲观消极
人到老年自然就有一种日落黄昏的感觉,这种脆弱的心理在患病后得到负性增强,产生悲观失望的心理,病人们便自暴自弃,不去主动接受治疗,也不去配合做治疗,而是每天沉浸在黑暗中不能自拔,不对生命满怀期待,甚至会觉得自己是家人的累赘,主要见于平素自尊心和独立性较强且病情较重的病人。
4.1.4恐惧紧张
主要表现在首次住院的患者或者治疗过程中病情加剧的患者,在癌症患者中也比较常见的一种心里特点了,他们会突然间接受不了这个事实,会认为自己的病情在恶化,是死亡在向自己宣战,这个心里状态的病人一般求生的欲望会消减,失望悲观的情绪会滋长蔓延,产生极度的恐慌。
4.1.5 依赖他人
心内科老年病人大多数都有依赖他人的心理特点,其依赖对象主要是医护人员及病人家属,具有这类心理特点的病人,不是自己不能做,而是自己本身不想去做,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在别人悉心照顾下生活,便不愿意自己努力去尝试做些什么,经常时间的不去活动舒展筋骨,其实对于病人来说,是没有好处的。
4.2 护理措施
4.2.1帮助病人自我放松
对于病人的疑惑和问题,护士应进行认真、耐心的解释,不仅要让病人清楚自己的身体状况和病情的严重程度,还要指出焦虑不安产生的原因及给病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并建议病人做好自我调节,并进行放松训练(自我按摩,简易保健操等)。患者均能接纳护士的意见,在较短的时间里消除或减轻这种心理,睡眠及饮食状况会有明显改善。
4.2.2建立感情交流平台
消除孤独寂寞的最好方法是与病友进行感情交流。这类病人虽然表面沉寂,但内心情感丰富。护理人员应主动的去和病人进行接触、交流,谈些病人感兴趣的话题,使自己在病人的心中留下好的印象,首先成为病人交往的对象,然后帮助病人与其它病友建立交流的通道,还可引导病人参加一些切实可行的活动,如读书、下棋、打太极拳等,帮助他们建立一个交流的平台[2]。
4.2.3关心一支持一鼓励
病人这一心理产生的基础是不敢面对现实,其实是一种逃避行为。针对这种情况要取得家属的配合,主动关心病人,使病人认识到亲人们爱他(她),盼望他(她)能早日康复,讲解主动配合治疗的意义,首先要在精神上战胜自己。对病人每一点认识的提高和精神的振作都要给以肯定和鼓励。应该指出的是,家属的关心与支持是十分重要的。
4.2.4树立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
鼓励病人积极主动参与并执行各种治疗、护理、康复活动, 介绍疾病的有关知识和预防保健措施,可以减轻恐惧心理。同时鼓励病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减少不必要的帮助, 根据病情制定每日活动计划, 提高病人日常生活能力。对于一些逃避现实的病人,首先要和其家属取得联系,并努力配合,让患者清楚的认识到亲人们对他的关心和爱,以及对他康复的期盼,鼓励病人为了家人、为了自己与疾病相斗争。
5体会
针对心内科老年病人的心理问题,我体会到护士接触病人的机会最多, 护士的言行对病人的心理护理影响较大。能解除病人焦虑、孤独的心理是护士重要职责所在。帮助心内科老年病人认识、处理好护患关系是心理护理的关键。护士工作质量直接影响老年病人的心理状态。因此, 护理人员不仅要熟悉心内科老年病人的心理状态, 还必须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 才能获得病人信赖, 达到最佳的心理状态, 愉快地接受治疗, 配合治疗, 使之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4-0186-02
随着社会学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均寿命逐年增加,老年人在人口比例中随之增长,老年人由于机体新陈代谢缓慢,易患老年慢性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肺心病等),并且疾病恢复速度慢,住院时间长,心理压力大,如何做好针队老年人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找出护理措施,已成为护理领域的重要任务和研究课题[1]。
1 老年病人的心理特点
由于老年病人长期被疾病所折磨,身体各种功能下降,活动受限,因而易产生心理上烦躁和紧张情绪,表现为情绪低落、孤独寂寞、极度猜疑、忧愁联想、绝望、恐惧、强度自尊个人崇拜等不利于身体恢复等问题。
1.1 孤独寂寞的心理
老年人日常都是儿孙绕膝的生活,突然生病住院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面对陌生的医护人员会郁郁寡欢、少言寡语、情绪低落、彷徨无助感到孤独寂寞。
1.2 焦虑猜疑的心理
一些老年人眼耳不灵活、视力听力下降,弄不清别人说什么,一方面感觉自己的器官功能逐渐衰退;另一方面对自己病情不了解造成死亡恐惧、或是家庭的经济压力、医院环境问题等,都会造成老年人巨大的心理障碍,表现为易怒、过分关注自己的身体状态,思想高度紧张,无根据地怀疑自己的身体健康,十分注意观察家属和医护人员对其疾病的态度,怀疑隐瞒疾病的严重程度或担心医务人员能否精心治疗等,这些问题不及时处理就会造成恶性循环,不利于老年病人健康恢复。
1.3 自尊心和自责心过强的心理
老年人特别喜欢周围人尊重他、恭敬他、特别是有些老年人曾为党为国家做出过贡献,非常希望别人象以前那样爱戴他,承认曾经拥有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价值,喜欢听到周围人的仰慕、赞美之词,一旦住院,处处“受人摆布’’,老年人的自尊心变得敏感甚至强烈,同时易受到伤害。
1.4 过分不信任的心理
一些老年人希望技术熟练的护士给他处置,业务水平高的医生为他诊治,生怕年轻的护士处置失败,年轻医生诊断没经验,有强烈不信任的感觉。
1.5 过分依赖心理
多数老年人在心理上和体力上表现依赖他人的行为,因老年人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开始对医护人员熟悉和信任,每天都由医护人员陪伴、产生依赖心理,怕回家后没有医护人员的监护、没有安全感。
2 针对老年人的心理问题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
2.1 消除孤独寂寞的心理的措施
大多数老年患者的子女都是忙碌的工薪一族,不能经常陪伴在父母左右,这就要求医护人员走入病房与患者交谈,介绍病室环境、责任护士、及其他病室的病友相互认识,帮助他们组织一些活动。定时安排值班人员对老年病人进行访谈安慰和疏导老年病人的情绪,委婉劝告病人处病不惊,“三分治疗,七分休养”,的道理,时时关心体贴他们,如端茶、喂饭、擦身、按摩、协助大小便等,使他们感到亲切、温暖象在家一样,同时安排亲人探视;帮助他们积极主动地通过各种方式走向社会,重新拾起在社会生活中寻找乐趣的动力,消除他们孤独、忧郁的心理,正确面对自己的病情并且积极配合医院进行治疗,从而尽快使疾病得到良好治疗,身心健康恢复正常水平[2]。
2.2 消除焦虑猜疑的心理的措施
医护人员除了要细心的观察病人不良情况的原因外,还要积极主动与患者进行必要的沟通,尽量帮助患者与家属取得联系,并给与妥善安排与处理,医护人员对老年患者提出的问题耐心和镇定从容、遇事不慌的态度,切忌在他们面前小声议论和交谈,任何时候都不能引起患者的恐慌。
2.3 针对老年人不信任的心理护理措施
医护人员要主动、热情、诚恳地工作,需要理解老人,他们需要安全,尽量安排经验丰富的医生为他们诊治,业务熟练的护士为其打针、发药,但在现实生活中很难满足老年病人的全部要求,这就要求我们耐心、细致、解释、安慰、关心、体贴老人,以消除其不愉快的心理反应。
在护理操作前以亲切的口吻、恰当地称呼对待他们,使病人感到温暖,产生良好的情绪及心理状态,更主要的是护理技术的实施不失败、高质量完成,倘若失败,要表示歉意,以得到老人谅解,不要嫌弃老年人嗦,用和蔼轻松的语气和老人交谈取得病人的信任,使其精神上有一种美好的寄托,有利于疾病治疗和恢复,从而树立老年病人的自信心。
2.4 针对老年人过分依赖心理的护理措施
针对老年病人对医护人员和家属过分依赖的问题,医护人员要同患者家属及时做好沟通,尽可能满足老年患者的要求,但不要一味顺从迁就,同时还要鼓励他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减少非必要的帮助,从而增强他们自主生活的自信心,根据每个患者的情况为他们量身打造一套适合他们的生活计划,从而增强他们自主生活的自信心,让他们感到我能行我没老。
2.5 创建良好的治疗环境和医患关系
创建良好的环境和医患关系对老年患者非常必要,尤其是对于那些自尊心强、又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价值的老年人来讲,他们不一定要求奢华;但一定喜欢安静、整洁、温馨、舒适的治疗环境,有家的感觉,减少不良刺激,使其自尊心得以保护,让他们在心理上得到满足,精神上得到安慰,从而有利于疾病的恢复[3]。
综上所述,老年病人的心理护理是现代医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家属和医护人员我们都不能有任何的忽视,在护理老年病人的同时要考虑到老年病人作为一个特殊社会群体要受到我们医护人员极其家属的特殊待遇,时时、处处、事事给与理解、尊重、同情、体贴,护理上做到有情、有礼、有心、有益;同时我们医护人员要使患者了解到自身心理状态对健康恢复的重要作用,鼓励他们协助医护人员和病人家属共同做好护理工作,良好的护理道德和适当有益活动对老年病人保持良好、健康的心理状态,积极面对治疗,从而达到预想的治疗效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桂琴.老年病人的心理护理探讨[J].大家健康,2012,6(4):40-1.
关键词:老年病人;心理护理
随着世界人口老龄化, 老年病人也不断增加, 由于老年病人各脏器、组织生理功能、形态、解剖上发生退行性变, 表现为生理适应能力减弱, 抵抗力下降等衰老现象, 因而老年病人大多病程长、恢复慢、易反复、疗效差; 老年病人的发病率、住院治疗率比其他年龄组高, 做好老年病人的护理工作包括心理护理显得尤为重要[1]。以下是我在临床工作中针对老年病人的心理特点的一些看法和体会。
1心理护理对于老年病人的重要性
老年病人由于受疾病折磨, 怕失去独立生活能力, 怕孤独, 怕久病床前无亲人; 如退休病人感到自己不中用, 而自怜自弃, 丧偶或子女分居感到孤独悲伤, 常有性情固执, 怪癖任性, 一些琐事也大发脾气或抑郁落泪等, 除身体器官疾病外, 多伴心理障碍。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心态因素, 与老年疾病的发生和康复都有密切关系。由于老年病人的文化水平、个人性格、修养素质、经济条件、家庭环境、职业关系和人生经历都不一样, 导致老年病人的心态差异很大, 对待疾病的态度也不相同, 表现为对疾病恐惧和紧张、情绪低落、孤独、烦恼急燥、疑虑恐惧的心理, 拒绝服药的心理、悲观厌世的消极心理, 出现不配合治疗消极心理往往使内分泌代谢紊乱导致疾病加重, 甚至不易康复[2]。以上各方面的因素都可以影响我们对于病人的治疗效果,进而影响到病人对于自身治疗康复的信心。
2老年病人在心理上主要出现的问题及相关的措施
2.1焦虑不安:这是老年住院患者最常见的心理问题,每个患者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但以首次住院的患者入院第一周最为明显[3]。他们对自己所患何病,严重程度,何时才能治好等还不清楚,因此焦虑不安,表现为烦躁,食欲下降,睡眠不佳等。对待这种病人,首先要针对患者提出的问题予以认真的解释,使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特殊情况除外,如癌症患者等),然后找出病人焦虑不安产生的原因及不利影响,并制订切合实际的措施进行放松训练(自我按摩,简易保健操等)。通常情况下患者均能接纳护士的意见,并可在较短的时间里消除或减轻这种心理,睡眠及饮食状况会有明显改善。
2.2孤独寂寞:主要出现在住院时间较长缺少亲人陪护的病人。这类病人多性格内向,不善交往,很少言语,其它病人亦不愿同其交往,加之很少有人前来探视,病人感到非常孤独,十分寂寞,表现为无所事是,情绪低沉,常常卧床等。对待这类病人,我们除做好基础护理外,尽可能多增加与患者接触机会,以和蔼礼貌的语言和患者交流,以热情、乐观的表情去感召患者,驱除其寂寞情绪,有针对性地将同病室的病人集中起来参加一些活动,并向病人讲解交往的好处和方法,鼓励他多和别人接触。经过一段时间,病人和病友们建立了感情,就不再感到孤独寂寞了,最终达到心身护理最佳效果。
2.3悲观消极:人到老年自然就有一种日落黄昏的感觉,这种脆弱的心理在患病后得到负性增强,产生悲观失望的心理,认为自己没用了,还要给别人增加负担,所以求治的主动性不高,往往被动配合治疗。主要见于平素自尊心和独立性较强且病情较重的病人。
病人这一心理产生的基础是不敢面对现实,其实是一种逃避行为。针对这种情况要尽量取得家属的配合,主动关心病人,使病人认识到亲人们对他的关怀,并盼望他们能早日康复,讲解主动配合治疗的意义,在精神上要首先战胜自己。对病人每一点认识的提高和精神的振作都要给以肯定和鼓励。
2.4疑病:因为老年人身体状况的原因,患病后极易往坏处想,一旦遇到久治不愈、疗程长情况,就怀疑自己是否患有何种疾病。此类病人多具有固执和只相信自己不相信别人的心理特点。表现为过分关心自己的健康状况,整日提心吊胆。对此我们应采用疏导的方法,耐心地向病人解释发病机理、短时间内查不出病变或不能治愈的原因,并佐以实例说明病人所患疾病为普通疾病,本院完全有能力、有保证治愈该病,使病人心情逐步舒畅起来,积极配合医生治疗。
2.5情绪不稳:多见于具有易激惹,性格急躁,爱挑剔等特点的病人,对自身疾病所致的不适及稍不如意的事情都要发泄出来,对象常常是护士或陪护人员。对此类病人要理解,宽容和忍让,同时进行开导,给以周到的服务去感动病人,使其改变态度。
2.6过分依赖 老年住院病人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这一心理,但以依赖性较强和长期有人陪护的病人为明显[4]。他们事事想让别人帮助,即使自己能做的也不想去做,完全适应了在别人的照料下生活,形成了依赖性,对康复十分有害。护理中要耐心向病人讲解活动的重要性,鼓励病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减少不必要的帮助,根据病情制定每日活动计划,在家属陪护下鼓励病人做生活自理训练。
2.7其它:对绝望和恐惧心理的患者,应树立高度责任感和同情心,不回避矛盾,积极主动的帮助、启发患者正视现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如遇到患者入院后心理情绪极度不稳定,拒绝饮食,不配合治疗。我们应主动与其谈心,向其家人了解其患病历史情况和家庭情况。有针对性地反复开导,劝其积极配合医护,服从治疗,敢于同命运抗争等。最终达到缓解患者绝望与恐惧的心理,积极配合治疗的目的。
3老年病人的护理体会
通过心理疏导, 进行心理护理, 绝大多数病人、家属能和医护人员愉快地合作, 对大手术、创伤的耐受基本能达到满意的效果。
【关键词】 老年患者;临床特点;心理护理
1 老年人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1.1 焦虑不安这是老年住院患者最常见的心理问题,每个患者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但以首次住院的患者入院第一周最为明显。他们对自己所患何病,严重程度,何时才能治好等还不清楚,因此焦虑不安,表现为烦躁,食欲下降,睡眠不佳等。
1.2 孤独寂寞主要出现在住院时间较长缺少亲人陪护的病人。这类病人多性格内向,不善交往,很少言语,其它病人亦不愿同其交往,加之很少有人前来探视,病人感到非常孤独,十分寂寞,表现为无所事是,情绪低沉,常常卧床等。
1.3 悲观消极人到老年自然就有一种日落黄昏的感觉,这种脆弱的心理在患病后得到负性增强,产生悲观失望的心理,认为自己没用了,还要给别人增加负担,所以求治的主动性不强。
1.4 恐惧紧张 主要见于病情加重或癌症病人,认为病入膏盲,正向死亡靠近,与求生的本能形成强烈冲突,因此产生恐惧紧张。
1.5 疑病在老年病人中较为多见,此类病人多具有固执、吝啬、谨慎小心和只相信自己不相信别人的性格特点。表现为过分关心自己的健康,如有一点不适,就怀疑自己是否患有何种疾病。
1.6 情绪不稳多见于具有易激惹,性格急躁,爱挑剔等特点的病人,对自身疾病所致的不适及稍不如意的事情都要发泄出来,对象常常是护士或陪护人员
1.7 过分依赖老年住院病人不同程度存在这一心理,但以依赖性较强和长期有人陪护的病人为明显。他们事事想让别人帮助,即使自己能做的也不想去做,完全适应了在别人的照料下生活,形成了依赖性,对康复十分不利。
2 心理护理
2.1 解释一支持一放松训练针对患者提出的问题予以认真的解释,使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特殊情况除外如癌症患者等),指出焦虑不安产生的原因及不利影响,并进行放松训练(自我按摩,简易保健操等)。患者均能接纳护士的意见,在较短的时间里消除或减轻这种心理,睡眠及饮食状况会有明显改善。
2.2 建立与病友进行感情交流的渠道这类病人虽表面沉寂,但内心情感丰富。在护理上要主动与病人接触,交流思想,首先成为病人交往的对象,然后帮助病人与其它病友建立交流的通道,还可引导病人参加一些切实可行的活动,如读书、下棋、打太极拳等。
2.3 关心一支持一鼓励病人这一心理产生的基础是不敢面对现实,其实是一种逃避行为。针对这种情况要取得家属的配合,主动关心病人,使病人认识到亲人们爱他(她),盼望他(她)能早日康复,讲解主动配合治疗的意义,在精神上要首先战胜自己。对病人每一点认识的提高和精神的振作都要给以肯定和鼓励。应该指出的是,家属的关心与支持是十分重要的。
2.4 给予更多的同情与周到的护理言行要谨慎,不要让病人感觉到病情危重,尽量满足病人的要求,同时向病人讲明病情波动是常见的,可以减轻恐惧心理
2.5有充分依据的适度保证一疏导一解释我们采用疏导的方法,耐心说理开导,达到有效沟通,通过护理人员的语言威力,诱导鼓励患者,使其提高机体对情感刺激的耐受性,以促使脏腑功能的协调,有利于疾病早日康复。
2.6 对病人要理解,宽容和忍让,同时进行开导,给以周到的服务去感动病人,使其改变态度。
2.7 向病人讲解活动的重要性,鼓励病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减少不必要的帮助,根据病情制定每日活动计划。
心理护理是指护理人员运用医学心理知识,以科学态度、恰当方法、美好语言对患者的精神痛苦、心理顾虑、思想负担、疑难问题进行疏导。用启发、诱导、说服、解释、安慰、劝解及调整环境等方法,帮助患者摆脱困难。老年阶段(≥60岁)是个体毕生发展过程中的特殊阶段,老年人具有独特的心理和生理特点。随着医疗条件改善,人均预期寿命延长,老年人口迅速增加,但老年人大多患有慢性和老年性疾病,其中25%的老年人患有多种较严重疾病,因此随着老龄人口、老年患者数量日益增加,老年患者心理健康维护面临新的挑战。
1、心理特点尽管衰老是自然规律,但老年人都希望健康长寿,不愿让别人说自己衰老。老年人一旦生病,就意味着对其健康有重大威胁,他们易产生较强烈心理反应。通常老年人对疾病诊治的态度是宁愿被动接受,不愿主动寻求,以致加重病情。老年患者一般具备以下几种心理特点:
1.1紧张恐惧心理入院前对医护人员尤其是对主刀医生、责任护士不够信任,担心手术失败。当老人病情较重时,意识到死亡降临可能会出现,表现出怕死、恐惧、激惹,焦虑等情绪反应。
1.2忧虑多疑心理 有些老年患者害怕别人说自己年老体病,害怕遭家人嫌弃而拒绝承认自己有病,不愿就医,尽管病痛在身,仍勉强操劳,以示自己无病。入院后,老年人一般较固执,喜欢他人恭顺服从,不愿听从他人指令,尤其是年轻医护人员的意见,有时甚至突然拒绝治疗护理,有时又争强好胜,做些力不能及的事情,如70多岁老人独自外出不拄拐杖且拒绝搀扶,食用油腻、坚硬食物等,极易导致意外事故的发生,如骨折、中风等。
1.3焦虑不安心理老年人由于社会角色改变、家庭地位下降及长期孤独寂寞,一旦生病,他们易产生悲观情绪,自觉在世已无多日,许多事想做却力不从心,更加重其悲观、自卑、无价值感。有的老年患者因家庭经济拮据,担心会拖累家庭而放弃治疗。有的老年患者常提难以实现的要求,情绪波动大,稍不顺心就与护士或患友发生冲突,自控力极差。有的老人则小病大养、不愿出院,过分依赖家人和医护人员,力所能及的小事也要他人帮助完成。
2、心理护理根据不同的心理反应,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心理护理。
2.1老年患者对病情加重时的紧张恐惧心理较为普遍,我们要以热情友好的态度迎接他们住院,用亲切礼貌的语言详细介绍责任护士、负责医生、同室病友、饮食制度、探视制度等,帮助他们尽快熟悉环境,引导和协调患者之间、护患之间的关系,鼓励他们适应新的群体生活或发扬互帮精神。
其次我们要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他们说明病情的重要性、可靠性及安全措施,给他们以足够的心理上的支持,消除他们的紧张恐惧心理。
2.2遇到焦虑不安心理的老年患者我们要有极大的同情心,充分理解他们的心情,了解并帮助他们解决困难,适当、安排家属探视。针对经济困难的事实深入浅出地讲解治疗与手术之间的关系。手术是在其他治疗方法无效的情况下才采取的手段。手术从根本上治愈疾病,使你不再为疾病而担忧,生活能自理,这样可以减轻家庭或单位负担。通过解释和安慰,消除老年患者焦虑不安心理。除此之外,我们不应忽视对家属和所在单位方面的工作,主动向他们说明手术的必要性,使他们愿意出钱支持患者手术。鼓励家属合理安排好工作,关心照顾好患者,使老年患者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3、体会心理护理对于疾病恢复,起着积极的作用。在对老年心理护理过程中,我们特别要注意以下几点。
3.1尊敬老年患者老年患者的心理需求是需要受重视和尊敬的,因此护士称呼老年患者要有尊敬之意,言谈举止要考虑老年人的感受,耐心地与之沟通,老年患者喜欢谈及往事,切忌生硬打断,要耐心倾听,切不可奚落、挖苦粉刺老年患者,损伤其自尊心。 转贴于
3.2关心老年患者关心老年患者需给予精神支持和生活照顾。老年患者因病住院,已习惯的生活方式得到改变,因此老年患者更需要得到护士的细心关照。护理老年患者除勤快、细心、耐心、周到、不怕麻烦,还要充分考虑其特点和习惯,如把物品放在老年患者的易取之处,考虑老人的饮食特点的同时尽量满足老人的口味不勉强老人接受不喜欢的食物,安排好老人的休息睡眠。此外,病室设备和布置也需考虑老年人人性化的需要,如病室放有轮椅,走廊和清洁室设有扶手,地面干燥不滑等。
3.3调节老人情绪安排老人参加些集体运动,如室外散步、打太极拳、练气功等,可起到调节老人情绪、克服孤独感之功效。对老年患者独特的不良行为如易忘事、刻板、古怪等,可在短期内有所改变的,应积极给予帮助,如帮助老人制定日常生活时刻表,按时提醒,以保持其日常生活的计划性;不易在短期内改变的,只要不影响其他患友和疾病诊治,则应避免过度关注,可通过赞扬、肯定等方式使其强化积极行为,忽视消极行为,切忌生硬强迫老人改变日久形成的癖好。
3.4加强社会联系老年人独居缺乏照顾,往往会造成老年人性情孤僻、焦虑、多疑等心理因素及社会心理因素,严重影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因此保持良好的心态,加强社会联系,避免孤独尤为重要。要鼓励组织他们热爱生活,热爱社会,关心公益,积极参加有意义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使他们认识到自己在社会中的价值。鼓励其老友、老同事及单位前来看望,也可安排老人的交谈活动。亲人、朋友、同事的探访有时仅几分钟,对老人却是莫大安慰。但护士需提醒探望老人者切莫谈论强刺激性话题,以免他们因过于激动发生意外。
3.5努力做到“三心”
3.5.1要专心
老年人的认识能力下降,记忆力减退,注意力分散不集中,常常不能很好地遵守医嘱,听从医护人员的指导。因此,在一些重要的术前准备、术后护理方面,我们必须忠于职守,专心于老年手术患者的护理工作,认识和体谅他们的心理变化,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措施。
3.5.2要耐心老年人一般都有情绪稳定性降低,对自身情感、行为控制力减弱。我们要正确对待老年患者的这些特点,要耐心、恒心,要不厌其烦地劝解帮助他们,使他们能听从手术治疗的需要。
3.5.3要关心 老年人他们的子女大都成家并且都有自己的工作要做,不能始终陪伴在身边,这时特别需要护理人员给予热情的关怀,细心的照顾。生活上的关心,和热情的服务态度,会给老年患者增加手术治疗的信心。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和世界老龄人口比例的逐渐上升,老年患者的心理问题正引起医学界的重视,而心理护理正是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我们不仅要有精通的业务技术和丰富的心理学知识,还要有崇高的道德修养和无私的奉献精神,这样才能做好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为老年患者早日康复创造一个良好的医疗、心理和社会环境,使病人从身心两方面得到最满意的康复 。
参 考 文 献
[1]昌杰.浅谈内科老年病人的护理.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