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8 17:24:2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校园人文建设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高职 人文校园 建设
我国历来都比较注重学校的人文建设。《礼记・大学》中讲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意思就是说“大学”的精神在于发扬人性善良的方面,培养具有健康人格的学生,从而达到改良社会风气的目的。这样的教育理念充分体现了我国传统的人文精神。当世界进入21世纪,我国的教育从以往的“精英教育”发展到现在的“大众教育”,但是,不可忽视的是校园的人文建设。因为,人文精神是我国高校教育的核心,大力提倡人文校园建设,已经成为我国当代高等教育的重要项目。
一、人文校园的涵义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一项决议――《21世纪议程》,在“议程”当中强调:“人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参与者与最终受益者,要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取向,形成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自然环境。”换句话说就是要“以人为本”。在这样的大趋势下,高职院校也同样倡导“以人为本”。
人文主义(humanism)是指社会价值取向倾向于对人的个性的关怀,注重强调维护人性尊严,提倡宽容,反对暴力,主张自由平等和自我价值体现的一种哲学思潮与世界观。
人文校园,即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创建以人为本的学校文化,构建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机制,形成民主和谐的校园氛围和融洽宽容的人际关系,使全校师生得到主动、积极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学校自身也得到发展,并形气息浓郁的学校文化特色。
二、人文环境是高职院校建设的需要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蜿蜒流长,其中不乏一些奋发图强的人,他们勤奋好学,给我们带来莫大的鼓舞,如:头悬梁、锥刺股的孙敬和苏秦、积雪囊萤的车胤、穿壁引光的匡衡、、燃糠自照的顾欢等,他们虽处艰苦环境,仍然思进取,这些都体现出了强烈的上进心。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物质文明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网络时代的来临,让地球成为了“地球村”,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在这个物质的世界中,学校应该是怎样的,学子们学习的环境应该是怎样的,这都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研究课题。
(一)高职院校学生状况需要加强人文建设
当前的高职院校的学生虽然都历经了高考,但是,他们表现出来的知识面窄且结构不合理。曾经有人对一些高职学生作出调查,其结果发现:其一,不关心国事大事,就如同“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其二,综合能力弱。其三,个人修养有待提高。另外也有人在宁波市高职进行了调查,发现:大多数的学生希望提高人文素质。
(二)高职院校有必要加强人文校园建设
在网络高速发展的时代,知识爆炸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不仅学生需要在校园里学习知识和技能,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而这一切需要学院的人文关怀。
高职院校重视人文建设,必定需要对学生进行素质培养,让学生在一种和谐的环境之下学习和生活,不会再毕业的时候存在一些素质缺陷。因此,高职院校除了将学生培养成才之外,还必须构建与学生相适应的人文环境,这是学院的职责之一。
三、建设人文校园的途径
(一)人文校园理念的树立
当高职院校在面临21世纪对高职生提出的要求和市场对高职生的要求之时,必须改变教育观念,明确培养目标,以提高高职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这是高职院校办校的宗旨,同时也是高职院校发展教育的理念。因此,学院要从“以人为本”的观点出发,将教、学相结合,关爱学生,关爱教职员工,让师生都将学院视为实现自己人生理想的途径,从而激发师生的潜力,创建出和谐发展的人文校园环境。
(二)人文校园建设的师资力量
“身正为师,德高为范”。要建设人文校园,教师的作用相当重要。提高全体教师的人文素养,是实现人文校园建设相当重要的一环。
首先,高职院校要让教师能够充分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感受到自己事业价值的归属感;作为高校教师,教学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而已,而是与学生共同度过的美好的大学时代,让学生对学院有深深的感情。教师要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与时俱进,逐渐成长为集教、学、研为一体的能师。
其次,加强学校人文课程的设置,促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培根曾有一段脍炙人口的名言:“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萤,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格。”这是对人文学科与科学应相互作用的一个精彩论断。签于此,高职院校可以加大人文学科的选修课程范围,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三)人文校园的环境建设
温馨的校园环境是基础。绿色的校园,开满鲜花,不仅能让学生贴近大自然,享受大自然,而且学院功能齐全、设施先进,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生活,有利于身心健康。
高职院校在校园景观建设中要体现出“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如:供家长和学生休憩和看书的长凳,圆桌;让学子轻松学习的草坪;具有纪念意义和价值的励志故事和人物。甚至,有的学院开设了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和心理咨询网络平台,让老师和学生相互交流,达到矫正学生心理的目的。
学生在这样的人文校园里得到尊重、信任和激励,在这里快乐的度过大学生涯。因此,学院在培养学生之时,从发展学生的个性、陶冶学生的身心、发展学生的特长、锻炼学生的品格。
(四)人文校园的制度管理
“管理即服务”是现代管理理念所倡导的,即提倡管理要以人格魅力为基础,强调人的观念和情感在管理中的作用,重视管理过程中的能动性。
现代人文观念强调以人为本的观念,人是社会的中心。因此,人们需要进行公正、公平、正义的制度建设,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让规章制度呈现出来,让制度管理的“刚性”与人文管理的“柔性”相统一,让无情的制度在有情的操作中发挥最佳约束力。
(五)校园文化建设
有人说,校园文化环境是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是一门陶冶心灵的“隐性课程”。因此,首先,我们要为学生构建一个充满人文精神的校园,让学生在学院里的生活充满快乐、轻松,同时让他们的思想、情感和智慧得到提升。其次,努力培养教师,让教师向着学者型教师和教学艺术家的方向发展。让教师能够自己所教学科知识有较深厚的造诣,和相关的行业分析能力和经验。这样,不仅让学生学到了知识,而且能够得到行业的锻炼。因此,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是一种对艺术的享受。
参考资料:
[1]蒲东平. 培育人文精神 建设人文校园[J].教育论坛
[2]焦俊霞. 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与和谐校园建设[J].江苏高教,2009,4
[3]彭燕凌. 当前高校在人文校园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决策管理,2010
莫干山中心学校地处举世闻名的避暑胜地莫干山北麓,茂竹修林,绿树成荫。学校着眼于激发、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竹文化实践活动,开发学生的潜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热情,进而对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和优秀传统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竹有“七德”,即正直、奋进、虚怀、质朴、卓尔、善群和担当。可见,竹文化蕴涵着厚实的民族精神。在竹文化的熏陶中,莫干山中心学校的学生感受和理解着竹蕴涵的情感、思想和品行,学习和体会着竹之精神的表现手法,丰富了艺术创造力和表现力,提高了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获得了丰富的情感体验,实现了全面协调发展。
一、一则校训,蕴育学校“竹文化”之根
莫干山中心学校历史源远流长,1932年6月1日(民国二十一年六月一日),私立莫干小学建校,12月教学楼落成。黄郛先生创立学校时提出了“勤、俭、忠、慎”的校训,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得到较好的结合。
学校与时俱进,赋予校训新的内涵,倡导“勤奋”“节俭”“忠诚”“慎行”。同时依托地处“竹海之乡”的独特乡土资源,积极提炼学校精神文化内涵,提出了“亮节向上”的精神文化理念,号召莘莘学子以简朴的生活磨炼自己,宽容厚重,慎思笃行。激励广大师生像翠竹一样,高风亮节、坚忍不拔,奋发向上,让“亮节向上”的精神文化理念深深扎根于师生的心灵,并茁壮成长。
二、两个元素,构建学校“竹文化”之干
莫干山特有的自然环境为学校搭建了一个天然的舞台。学校依托地处“竹海之乡”得天独厚的地域乡土资源,充分挖掘竹所具有的外形及内涵之元素特点,美化、亮化和诗化学校环境,扎实地推进竹文化建设。
1. 竹形元素,扮靓校园
为了能让每位学生在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健康成长,我校围绕竹文化特色精心营造和谐的育人环境,处处体现竹子的特色和精神。走进莫干山中心学校,扑面而来的就是一股自然清新的竹文化气息:竹文化大厅,体现出“亮节向上”的校园精神追求;古朴典雅的莫干山文化长廊,行走其中,既能领略莫干山的风采,又能感受到竹文化的魅力;匠心独具的“校园微型竹博园”,徜徉其中,增长新知;精致的“竹制品工艺室”彰显了竹之神韵,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动手能力。
2. 竹德元素,净化心灵
竹有“七德”,即“正直、奋进、虚怀、质朴、卓尔、善群和担当”。学校将此“七德”镌刻在大理石上布置于校园中,形成有形而庄重的心理磁场,构成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熏陶,进而影响师生的观念和行为。
外显的校园景观必将内化为学生对竹文化的理解和感悟,诗化的校园必将带给学生文明的体验与追求。在校园里,跃动着的绿色意象和生命韵律,随处可观、可感。师生只要踏进校门,就时时与竹为邻,处处与竹相伴,在浓郁的书香氛围中学习,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成长。
三、三项载体,培育学校“竹文化”之林
学校围绕竹文化,构建以学做人教育为核心,以创造教育为重点,以素质教育为价值取向的发展性教育体系,让全体师生参与各种各样“竹文化”的教育教学和实践活动,接受“竹文化”的熏染,并将其渗透于他们的教学、科研、读书及做事之中,内化为自己的习惯,改变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方式。
1. 以课题研究为载体,提升“竹文化”品位
为深化竹文化的建设,传承前期竹文化的教育实践经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提高对竹文化教育功能的认识,学校借鉴有关同类课题的研究,申报了市级课题“依托本土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的实践与研究”,以期对本土教育资源的利用、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利用、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和学校的特色建设等方面产生更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进而提升校园文化的品位。
2. 以教材开发为载体,打造“竹文化”体系
实施校本课程是实现学校的办学宗旨、体现办学特色的有效途径。学校从办学理念、培养目标和办学特色出发,本着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和开发新资源的原则,在分析学校外内部具体情境的基础上,根据学校现有的设施、教师的专业水平,注重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的统一,基础课程与拓展性课程的统一。为了使学生更系统地了解家乡的竹子,熟知家乡的人文风俗,学校组织编写了《我的家乡莫干山》《学生竹艺制作》《竹之韵》等系列校本教材。既满足了学校教育教学的总体目标要求,又满足了学生的发展需求,培养了学生的个性特长,同时进一步完善了教师的知识结构,丰富了教学手段,带动了学校的特色建设。
3. 以活动展开为载体,丰富“竹文化”校园生活
竹文化既是乡土文化的历史积淀,又是学校精神的一种传承。学校充分发挥自身独特的教育文化,不断引领学生感受竹之精神品质,从建设特色校园文化出发,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
(1)知我莫干行
学校结合湖州市南太湖小导游活动,深入挖掘名山文化,以“知我莫干、爱我莫干、护我莫干、兴我莫干”为活动理念,开展访名山古屋、探名人踪迹、唱名优特产和颂民俗民风活动,使学生开阔了眼界,陶冶了情操。
(2)我的竹校园
学校通过“竹文化”长廊、校园微型竹博园和体育文化长廊等布景,让学生了解竹子的基本知识、历史神韵和资源概况,引导学生认识到竹子是学校精神的象征,要求每个学生学习翠竹品质,并自觉内化成道德的力量、学习的动力,不断地激励学生奋发向上、开拓进取。
(3)悦动竹竿舞
为了让学生在互动中感受竹文化的魅力,结合阳光体育活动,我们还自编自创了一套竹竿舞。大课间活动时间,学生们在有节奏、有规律的碰击声里,敏捷地进退跳跃,在竹竿开合的瞬间,潇洒自然地做出各种优美的动作。现在,竹竿舞已成为学校阳光体育活动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调动了学生参与健身活动的积极性,增强了团队精神,促进了学生德智体全面综合的发展。
(4)竹在课堂
学校以竹文化为中心,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课程:在科学学科中认识竹子的种类及生长特性;在语文学科中抒写竹之精神,感悟竹之品格;在美术学科中描绘竹子,领悟竹之魅力;在音乐学科中轻吟浅唱竹之歌,陶冶情操;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开展竹艺小制作,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学生们在识竹、写竹、画竹、咏竹和竹艺作品的制作中品味到竹之清雅高洁、生机盎然的外在魅力,以及清俊不阿、刚正挺直的丰富意蕴,最终,竹子那“立根、坚韧和虚心”的品性深深根植于学生们的心中。
(5)竹艺初体验
结合学校特色文化,学校先后开设了竹编兴趣组、竹刻兴趣组、竹烙画兴趣组。经过一段时间的指导,兴趣小组的学生已经能熟练地掌握一些竹编、竹刻和竹烙的技巧,并能制作多种竹编器具和竹刻玩具,例如竹快板、竹笔筒等。值得一提的是,学校的竹制工艺品“三个和尚”还获得了县中学生科技小制作的一等奖。
在一系列的活动中,全体学生得到了锻炼,激发了兴趣,提高了各方面的素养,学校营造出了浓郁的育人文化氛围。在这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活动中,学生用行动展示了“亮节向上”的人文追求,并为“亮节向上”的学校文化不断增添着新的内涵。
学校通过各种各样的教育教学活动,让全体师生参与进来,亲自动手,学习、理解、掌握和运用文化;让师生在体验中接受文化的熏陶,在运用文化中创新文化,使校园文化建设真正落到了实处。学校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在学校发展中的原动力作用,营造了优良的校风学风,启迪了学生的心智,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促进了学校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字:校园文化;人文精神;高职
2014年度沧州市社会发展研究课题,课题编号:201468
近几年,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职业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得到快速发展,以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培养了大批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人才。然而, 许多高职院校过分重视硬件建设和专业课培养,忽视校园文化建设, 特别是人文精神的传播有限,致使所培养的高职学生综合素质低、职业素养严重缺乏, 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企业对人才的要求, 影响了高职教育的持续发展。
一、校园文化与人文精神
文化是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沉淀成的独特的文化体系。校园文化则是社会文化在校园里的折射和反映,旨在营造一个健康积极的求学和做人的氛围,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当前在普通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要求把现代人文精神看成是普通高校校园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高职院校更应如此。冯天瑜这样定义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或者说是整个人类文化生活的内在灵魂。它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自身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它是人类对人世探求和处理人世活动的理想价值追求和行为规范的集中表征;是人类对人世探求活动及其成果在精神上的沉积和升华。其核心是主张以人为本,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重视对人类处境的无限关怀。”
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现状
1、专注“职业”教育,忽视人文素养。
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在于“职业”二字,人才培养方面也是更加的强调专业化,技术化,更多是倾向与培养应用型人才,忽略了对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就从课程编排上讲,专业课程设置和实践操作课程在学生的整个教育环节来看,占了绝大部分比例,剩下的就是“两课”和必修科目。在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中,自由、独立、理想正在一步步丧失,对社会责任和崇高理想的追求也在淡化,人文教育变得越来越苍白无力,逐渐的丧失他们仅有的一席之地。
2、校园文化堪忧,活动流于形式。
校园生活是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但是,现在的校园里缺少了求学和做人的积极向上的环境,取而代之的是网络游戏充斥着整个校园。尤其是近年来,科技带来了生活的便利,但同时也带来了危害,学生人手一部智能手机,都成了“低头族”,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在玩手机,校园文化受到了挑战,校园文化建设不容忽视。同时虽然当前大部分高等院校都会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对于加强大学生的修养,提升素质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很大程度上这些活动形式体系不够完备,往往流于形式,投入大,收效小,参加活动的永远都是一小部分学生。当前大学生严苛考评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功利思想严重,更多的是关心考试成绩和奖学金的评比,不愿意将精力用来参加人文社科活动。
三、加强高职校园文化中人文精神建设的渠道
1.努力营造优良校园人文环境。
高职院校过于强调专业知识的学习,工作技能的获得,那么也就变成了专门培养工作人员、技术人员的培训机构了。大学校园应该注重优良文化的沉淀,人文精神氛围的营造。人文精神应该覆盖于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里,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健康成长搭建积极的平台。例如,校园的基础环境方面,各种建筑的设计理念,到各种文化景点的设置,都应含有浓厚的文化意蕴。同时利用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和社团文化活动来渲染人文精神。为学生成长提供一个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特别是要注重实效性,避免流于形式,要调动大多数各类学生的积极性。一所好的大学吸引人的不应该仅仅是它的教学,而更多的在于它的人文环境,在于它所蕴涵的一种精神。
2.提高教师人文素养,革新教育理念。
“师者,所以传到授业解惑也”是教师的基本职业素养,承载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教师应该自觉加强自身的人文修养,将人文知识与专业知识融合,潜移默化、身体力行地感染学生,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和人文关怀。首先教师要改变以往的以灌输为主,唯学科和专业知识至上的教育理念,从以人为本、关怀发展入手,关心学生、尊重学生,在教学当中以悟导悟,使学生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当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时,教师要用正确的价值观念给予引导和帮助,以小爱来引发和触动学生的大爱,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3.试行教学改革,渗透人文知识,营造职业文化氛围。
现代高职教育模式及人才培养更多地强调专业化,技术化,倾向与培养应用型人才,忽略了对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致使学生毕业进入社会后产生了诸多的不适应,甚至就业出现了一连串的连锁式负面结果,例如,目标模糊,频繁跳槽等现象。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教学改革必不可少,学科建设应该向“全要素”转变,学生也应该由“知识性”向“素质型”转变。
首先,课程设置方面,应该对全体学生通过必修课或者选修课的形式,开设人文素养课。高职院校学生高考分值相对较低,综合素质本身就不高,比如,有些同学连最基本的接人待物的礼貌也不懂,文字书写上更是错字连篇,格式凌乱。所以要想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合格的人才,首先要教会他们做一个合格的人。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可以选择开设不同的课程科目与课时,通过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唤醒学生的责任感、爱国情和使命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告诫学生追求真、善、美,恢复人所应有的对一切生存意蕴的追求。以我院为例,从2014级新生开始,我院全面开设人文素养课,新生开设“礼仪”课,先从礼义廉耻教起,将我国做为礼仪之邦最引以为傲的对人的人性、人格、人生、价值的关注、关怀加以弘扬,学会爱自己、爱他人,学会尊重和理解。
其次提高人文素养,营造良好的职业文化氛围。
高职校园文化是植根于高职校园之中,它的目标始终是培养面向基层、面向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高高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高职院校办学理念和理想追求,必须突出“职”的特点,这就决定了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也必须融进更多的职业的特征,因此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应体现了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即培养高素质的适用于企业的专业型人才。这样,可以试图将企业文化建设的内涵逐步与校园文化相融通,探讨两者相结合的途径,这样既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又有助于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毕业后必须能迅速地适应现代企业的管理理念和方法,自然得融入现代企业文化之中,并成为现代企业文化的参与者和建设者,完成从“学生”到“企业员工”角色平稳和快速过度。■
参考文献
⑴乔谦,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缺失原因及对策[J],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2012.1
⑵刘鹏,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缺失与重塑的心理学分析[J],教育与人才,2010.12
⑶许劲松,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以健雄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淮海工学院学报,2012.10
21世纪的校园,不再是过去那种为了考一个好大学,找一份好工作,从一年级就开始努力学习,拼命练习,反复做习题,只为了在考试中,多考那么几分。为了这几分,小学生可以不学音乐,不上体育,不参加劳动。这样努力的目的就是将来找一份好工作,一辈子不受穷。虽然小学生不知道穷是什么概念,但从小被家长耳提面命,觉得自己的任务就是读书、考高分,怕读书、考低分的都是坏孩子。
那时的家长是这样想的,社会是这样认为的,尽管有些老师认为这样放弃人生必需的修养来换取分数的做法非常不合理,但是如果某个老师坚持自己的看法,某所学校不要应试教育的模式,那这所学校很可能没多少学生了。
当这些应试教育下成长的学生终于考上大学,走上社会。由于缺少人文教育,变得不合群,在工作中无法和别人配合;或者缺少劳动,自己的生活都打理不好;有的没有受过挫折,一点极小的打击都受不了,找不到工作干脆不找了,就在家待着。“啃老族”“月光族”这些新名词都伴随着一代人出现的。更可怕的是,在一些高中或是大学里,屡有学生猝死在千米跑道上。有人认为是独生子女的缘故,但更多的是素质教育缺乏造成的。
进入21世纪,素质教育成为教育的新目标。素质教育说起来容易,但落实到行动上却是非常复杂。素质教育包括传统的德智体美劳,还有我国特有的传统文化、礼仪。其目的是培养一批具有有理想有道德,有一副好身体,同时具备一点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二、以羽毛球为特色,建立人文化校园
在新课标要求下,各地小学都在进行人文化校园建设,有的以艺术见长,有的以体育为主,这些充满人文特点的校园建设,对于提高学生素质都具有积极作用。
联系到我们学校,我认为还是以羽毛球为特色,来进行人文化校园建设。之所以选择羽毛球,是因为羽毛球具有多重优势。
首先,羽毛球运动对于参加者不受年龄、身体素质的限制,从儿童到老人都可以参加。同时,羽毛球对于运动场地和器械要求不高,参加者只要带上羽毛球和球拍找一块空地就可以开始。它不需要教练长期指导,并且也没有多大安全隐患。
其次,羽毛球运动具有娱乐功能,在锻炼身体的同时具有娱乐性,和跑步锻炼相比,跑步虽然可以改善和提高呼吸、循环等内脏器官功能,但比较枯燥单调,不适合活泼好动的小学生。而羽毛球运动将竞技和娱乐融为一体,更易被小学生接受。
在锻炼方面,羽毛球通过挥拍、移动、跳跃、转体,合理地运用各种击球动作,使身体上下肢以及腰部肌肉都得到了锻炼,加速了全身血液循环,增强了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功能。同时,羽毛球运动要求在短时间内对瞬息万变的球路做出判断,进行果断反击,这也有效提高了人体神经系统的灵敏性和协调性。
在安全方面,因为羽毛球是隔网对抗项目,减少了双方的身体直接接触产生的对抗风险,和体操、田径、跑步、足球相比,安全性最高,几乎没有受伤的风险。
关键词:人文精神;人文素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0引言
新时期下我国对校园建设的力度不断加大,校园的和谐环境也逐渐成为校园软实力的象征,为了改善校园中的不良因素,针对不同情况开展不同的人文素养教育是很有必要的,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对道德等人文素质也要有所关注,完整的人格是以正确的价值观为指导的,人文素质教育在学生对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有很大的帮助。人文素质教育作为校园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同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人文素养与和谐校园
人文素养是每个人都应该有的素质,它以人文精神为基础,体现世界上普遍认可的人道主义、人文主义、人本主义,也就是我们科学发展观中提到的“以人为本”。人文素质针对个人而言就是一个人的理想状态下的综合素养,对于宏观的民族精神来说就是,它就代表着民族文化,体现在其理念和价值取向上。对于校园的人文素质教育来说,主要是指对学生个人的人文教育。
校园文化是影响一个学校正常运行的重要因素,它专注于学生、老师和学校的整体发展情况,以内应外顺、诚信友爱、稳定有序、协调发展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安定有序的校园存在和发展状态。和谐的校园是积极的校园文化的体校,它体现着学校内部各个元素之间的协调和统一,同时和谐的校园文化也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老师和学生一起学习共同进步就是体现和谐校园的一个小例子,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融洽,针对教学和学校管理,制定合理的人文教育计划是很有必要也是很有难度的。学生作为学校文化的主体,发展和谐校园最基础的方法还是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每个学生的素质提高对于整个学校的人文素养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人文精神积极地促进着学生的学习,提高其对学校的认识度,良好的学风建设使得学生有更好的学习成绩;和谐的校园也促进着老师的教学热情,学生的积极情绪也会带动老师更加努力的完成教学工作。由此带的精神风貌的改变就是建设和谐校园的目标,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
2人文素养教育对建设和谐校园的作用
2.1人文素养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生的素质教育包括科学文化知识和人文科学知识,人文教育的缺失是现代校园教育的一大缺陷,在艺术、文学、哲学、历史、语言等方面的教育可以提高学生很多方面的能力,对于其成长和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很大的好处,针对人文教育的特殊性,要求其与职业技能和科学文化共同进行课程的安排,在增长个人人文科学知识同时,得到较为完整的素质教育,也使学生得到和谐、健康、丰富、完美的发展。
一个人掌握了足够的科学文化知识而没有健全的人格,将不能够称之为人才,甚至有可能对社会造成严重的破坏,可见加强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在沟通、心理、交际方面要有足够的重视,丰满积极的人格是一个人成长的最基础的条件,再次基础上也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其对积极事物的兴趣,良好的习惯促进其健康全面的发展。有良好人文素养的学生在校园、工作中都会体现自己的优势,他们乐观积极,对他人更加关心,更能吃苦耐劳,对工作学习更有热情,道德品质高,有团队精神,能够更好的完成应该做的任务。
2.2人文素养教育可以促进学校的工作
人文教育收益者不但包括学生也包括学校,在较高的人文素质教育中,学校可以更加和谐的完成管理和教学工作,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良性循环下是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1)人文素养教育使学校的德育教育和谐发展。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贯穿整个素质教育的始终,其实际意义更加明显,只有有良好的思想道德才能够立足于社会,作为和谐校园建设的重点内容,使学生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对个人和社会都是同等重要的。德育是在准则和规范中使人获得自觉的道德意识,现代的人文教育过程将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结合现代实际国情进行分析,重造人格的过程是净化心灵的过程,学生能够清晰的理解现实,对自己有正确的道德评价,对社会有客观的洞察,对责任有足够的敏感性,这就达到了德育的目的,优秀的人类文化培养出来的学生必须从内在进行完全的改变,有魅力的人格对周围的人也有积极的影响,对整个校园的和谐有很强的促进作用,因此,人文素质教育和德育具有同样的作用,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离不开人文素质教育。
(2)人文素养教育使学校的教学管理和谐发展。学校的任务是教育学生,在此过程中必然要有较为科学的管理手段,针对现代国内一些较难管理的学校,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是保证学校管理制度正常实施的一个有效途径。很多学校,例如职业教育学校,都是塑成型人才的教学模式,对人文思想教学的缺失是很严重的,这是得不偿失的教学方式,管理上的困难可以造成很多教学上的损失,工作量也会加大,所以必须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开设人文教育课程,提高其人文素养,人文学科理应受到与技能教育相同的待遇,良好的人文素质可以促进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对于犯错后的批评教育也有正确的认识,有错就改的态度就是人文素质教育下的成果,学校的教学工作也会因为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而变的更加简单。
3结束语
加强人文素养教育是提升和谐校园建设的有效途径,人文素质的提高对学生本身来说,提高其整体素质必须加强人文素质,对于学生学习积极性也有较强的促进作用,社会对人文素质较高者的认可度也较高,这就要求国家楚天相关政策重视人文素养教育,对于学校来说,学生有较高的人文素质可以帮助其更加顺利的完成教学工作,学生个体的人文素质丰厚了,就能在校园内形成良好的人文精神,从而使学校的各项工作处在良性循环和协调发展之中,这也是和谐校园建设的关在所在。
参考文献:
[1] 田建国.大学挑战与对策[M].泰山出版社,2009.
[2] 林海龙.以人文素质教育为路径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高教探索,2009(25).
【关键词】民办高校 文化建设 人文 创新
一、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结构调整中的矛盾。
民办高校建设初期未能找准其在高等教育中的定位,于是在逐渐完善发展中,纷纷开始进入教育结构性调整阶段,向应用性民办本科院校方向发展,构建出多种多样的办学体制。由于处于改革和发展的转型阶段,学校的各个方面未能做到同步发展,致使校园文化出现继承与创新发展的冲突。学校花费主要精力争取国内排名和获得更多的生源,忽略校园文化这个软实力,使得很多学院自身探索出的特色没能得到传承,更难取得进步和发展。
(二)学生个性差异,综合素质亟待提高。
青年大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个性差异,从而也对高校校园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青年大学生,初生牛犊不怕虎,有闯劲儿,敢于尝试新鲜事物,但是毕竟身心发育不成熟。遇到紧急事情,如果激动;好不容易培养起来的兴趣也很容易就被浇灭或者转移,特别容易跟随社会上新出现的各种思想。此外,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们也比较容易自高自大,对自己的期望和评价很高,却没有意识到自己缺乏社会经验,行为和社会现实不和谐。这些构成了校园文化建设中极其不稳定的隐患。
(三)校园文化功利性强。
民办高校自身多由社会知名企业家所筹资建立起来,其诞生就带着商业色彩,更倾向于以赚钱为目的。伴随着校园与社会之间的联系的渠道越来越多,学校中不可避免出现了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一些消极、庸俗的思想进入了校园文化中。
二、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策略
(一)以人为本、合理规划,加强物质文化建设
民办高校校园文化的规划与建设过程必须始终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理念:体现以人为本,为人创造环境;体现理解人、尊重人、关心人;体现使用方便和无障碍设计。比如学校交通规划设计上,要尽量将人车分流,减少车辆对人们学习、生活的影响;在校园内多设置一些休闲、健身场地。要建造安全、舒适的环境,营造充满人性化的校园。另外,网络资源的筛选和网络接入的便捷性,要以学生的知识学习为参考,以学生接入网络的方便性为指导。校园网的建设还要注意适当的超前性和高度的可靠性,能够满足信息化教学对数字、图像、视频等大流量数据交换的需要,在信息点的分布上要考虑重要教学、科研、信息检索等空间的数据密度,真正以学生和教师的需求为出发点,服务好民办高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民办高校要合理地规划资金来源,使资金来源多样化。在保证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资金充裕的条件下,提高整体办学实力,从而实现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与和谐发展。目前,我国的民办高校还处在自己投资自己收益的阶段,投资巨大,投资周期长风险大,所以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要建立在各部门协调配合、共同努力的基础上,使用多种融资渠道。
(二) 人文与科学创新结合,公平公正,加强制度文化建设
所谓人文素养,就是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以及人文科学观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人的内在品质。其核心内容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即人文精神。而科学精神就是指由科学性质决定的,并贯穿于科学活动之中的基本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包括求真求实、追求真理、理性的怀疑、民主、自由、开放性、多元性、求证和检验的精神。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是人的两种基本需要,他们是并存的,缺一不可。
民办高校校园文化正是人文素养与科学精神交互融合的契合点。因此,在校园制度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坚持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根本宗旨,并将其内化为师生做人、做事的基本态度和基本品质。通过制定可行的规章制度,营造好良好的制度环境,统筹安排科学精神教育与人文素养教育于学生的课堂内外,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克服由于教育的过度专门化所造成的科学与人文的分裂,改变各专门人才的单一倾向,促进民办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民主、公开、公正是依法治校、依法治教的必然要求,是建设和谐校园的根本保证。由于种种原因,有些民办高校未能按照民主、公开、公正的要求进行制度文化建设,存在着一些与学校正常发展不相和谐的弊端和陋习。
总之,民办高校制度文化建设应坚持以人为本,调动校内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师生员工的创造活力,继承并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借鉴并内化先进的制度文化,开拓创新,以人为本,创造和培育引领时代的新型民办高校校园制度文化,保障学校又好又快地和谐发展。
(三) 传承历史、发扬民主、与时俱进,加强精神文化建设
民办高校的精神文化建设要发扬民主精神,注重人际沟通,最终目标是使每个人都能平等地参与到建设中去。民办高校一定要注意摒弃等级主义,唯领导指令是从,忽略广大师生的创造力。如果广大师生没有发言的权利,只能执行上级传达的文件命令,那么校园文化就成了领导的个人行为,得不到多数人的认可。而校园文化不是个人行为,是一个群体内共同构建出来的、被每个人都信仰的精神理念,所以一定要发扬民主精神。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趋势,使得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也要由传统的文化知识教育向创新的素质教育转变,高校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要站在中国新世纪的变革、高等学校适应社会竞争、社会主义主旋律文化和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高度,使其适应社会的不断发展。在民办高校校园精神文化由精英教育向普及教育转变的过程中,校园文化活动将吸引不同层次、不同兴趣爱好的广大学生参加,提高自己的素质。同时,以开放的心态,吸收社会上的精华,共同来建设校园精神文化,达到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与时代要求相适应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戚文,加强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0(8).
[2] 马东辉,我国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问题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2007.
[3] 孔靓,柳宝珠,刘学民,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J],成功(教育),2009(10).
作者简介:
贺 慧(1984―),女,河南焦作人,硕士,郑州华信学院外国语学院教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一 问题提出
杨叔子曾说:谈文化就应谈到知识、思维、方法、原则、精神,这五个方面。“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这句名言可以做新的解释。“授业”就是传授知识;通过传授知识来解惑,“解惑”就是启迪思维、展示方法;通过启迪思维、展示方法来把握原则和升华精神,这就是“传道”。他认为,目前大学生忽视的不仅是一门语文,而是整个文史哲,是一个人的综合人文素质,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文化遗产。
在逻辑学的学术范围内,概念的逻辑结构分为“内涵”与“外延”。内涵是指一个概念所概括的思维对象本质特有的属性的总和。外延是指一个概念所概括的思维对象的数量或范围。
校园文化,精神文化是目的,是内涵。物质文化是实现目的的途径和载体,是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必要前提。物质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的支撑。校园物质文化,属于校园文化的硬件。校园物质文化的每一个实体以及各实体之间结构的关系,无不反映了学校历史传承的教育价值观,属于外延的范畴。
近年来,评价我国高校,就是看这个学校的校园建设、硬件设施、排名,往往忽略其文化与精神的东西,导致盲目追求硬指标、追求物质的东西,将校园文化的外延和内涵混淆。
二 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误区
将校园文化内涵与外延混淆:将校园文化内涵例如物质的数量、范围作为内涵范围,校园文化内涵是一种历史承接的办学精神和作风,而外延是历史承接的办学精神和作风所形成或产生的在数量和质量上的效应。而现行的高校评估体系还在过分强调非精神的东西,导致学校领导今天做这,明天做那,将功绩累加就是战绩。
原因分析:指导方向的失误:将硬性的评估指标强加给高校,造成资源配置的浪费;学校领导的注意力应关注学生,一个一流大学,就是一个超级人才投资组织。通过对学生的投资,把一个一文不名的人,造成百万富翁,而不是为了评估指标而标榜自己的成果。学校的办学方向和宗旨的迷失,导致办学模式的变异与扭曲。许多世界一流的名校,不领皇粮,学校靠捐助,靠校友资助,校友成功,校友慷慨解囊,主要原因有:校友们事业成功,赚了大钱,有实力捐款。为什么有实力?是因为得到了真正的、完善的教育,真正的完善教育即是在心灵深处的教育,在快乐获益学习的同时,身心得到成长,潜能得到开发。因而对学校感恩戴德,成功以后就捐赠给自己的母校。这就是学校对学生的态度:就像对自己孩子一样体贴备至。学校在市场中靠什么竞争?是靠产品的竞争!而不是靠硬件的竞争。世界名校比的是:谁培养的毕业生日后更成功:谁的教育,奠定他们一生的事业和生活的基础,给学生留下永久的印迹和最多的东西!归根结底就是文化的竞争。
三 校园文化建设中人文素质教育是关键
1.校园文化传承决定要进行人文素质教育
校园文化是一种氛围、一种精神。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校园文化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而这种影响往往是任何课程所无法比拟的。健康、向上、丰富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品性形成具有渗透性、持久性和选择性,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道德素养、拓宽同学们的视野、培养跨世纪人才具有深远意义。
2.文化建设的内容决定要融入人文素质教育
首先,完善的校园设施将为师生员工开展丰富多彩的寓教于文、寓教于乐的教育活动提供重要的阵地,使师生员工教有其所、学有其所、乐有其所,在求知、求美、求乐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育。完善的设施、合理的布局、各具特色的建筑和场所,将使人心旷神怡、赏心悦目;将有助于陶冶校园人的情操;将塑造校园人的美好心灵;将激发校园人的开拓进取精神;将约束校园人的不良风气和行为;将促进校园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其次,校园制度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包括学校的传统、仪式和规章制度,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最后,校园人文精神的塑造,构成教育环境的独特因素,体现着一个学校的精神气质。主要表现在校训、校歌、校徽和校旗上。
教师是人才的培养者,理应在“三育人”(即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的过程中发挥主力军的作用,所谓“独到”就是要注重关注学生的个体,讲究心理学科的方法,让每个学生都有发挥自己的潜能的可能,发展和完善人格品质,在自然宽松的环境中,幸福快乐地成长。即杨叔子说,孔子曰:无为而治,其舜也欤!我们办教育、管学校,最根本是育人,是按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学生,在总的要求下,一个大原则是“因材施教”,充分重视学生的个体健康发展,这里就是无为,无违学生个性。没有个性的健康发展,哪有创新人才?老子讲不争,讲无为,就是强调遵循客观规律,不争、无为,实际上都是“道法自然”的表现。
第一,人文素质教育对学生终身的影响:校园文化建设可以极大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位哲人也曾说:“对学生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他周围的环境。”学校的校容校貌,表现出一个学校整体精神的价值取向,是具有强大引导功能的教育资源。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就在于创建一种氛围,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构筑健康的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第二,人文素质教育对教师的人生影响:被誉为“现代大学之母”的洪堡大学认为大学兼有双重任务,一是对科学的探求,一是个性与道德的修养。在当下,大学教师科研应旨在提升教师的知识素养,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服务于社会的发展。也就是说,高校理应把教学与科研、教书与育人有机地结合起来,让科研价值回归教书育人的本位。新的高校评价体系能摆脱形式主义的桎梏,让独立自由的大学精神得到充分体现。
1.让生活化来丰实班级文化。
我们班级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建立了在快乐中成长、在体验中学习活动板。活动板上,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设计了百花园、班长寄语、俱乐部、小小科学家、成长在线等专栏。在教师的引导下,班长在寄语中写到:勤奋团结、守纪整洁,孩子们用这些语句激励和鞭策着自己的言行。在成长在线专栏里,孩子们把自己创作的工艺品贴上去,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班级俱乐部更是学生们施展才华的舞台,他们所创办和主持的歌曲沙龙、课本剧表演、语言艺术节目、小小论坛等都展示了自己的才艺。这些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健康人格,为他们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挖掘了学生更大的潜能,让他们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在我们的班级中,学生们有着参与班级生活的火热激情,就像在自己家里一样乐于表达。
2.让自立化来呵护班级文化。
班级是学校的组成单位,也是学校中的个体,其内在精神会冲破形式而外溢,教育者要自觉寻求这种精神文化的自立自主。
(1)教育者自立。我在班级管理中将班级公共环境分包到学生个体,让学生对环境有一种主体的支配感。环境因主体支配感而被学生赋予了个人的情感生命,学生像爱惜自己一样珍惜环境,成了一种有力的教育形式。
(2)被教育者自主。学生是班级文化的主人,学生只有获得真正的自主,才能创造出有生命力的班级文化。教育者要重视与学生以心换心,精心呵护与学生结成的良师益友关系,为学生提供足够的选择机会,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管理和活动。教师与学生达到了自立,那么班级文化便显露出巨大的生机和活力。
3.让个性化来创新班级文化。
班级文化作为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文化生活,提供了创造想象的空间,我让学生把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运用到班级文化建设中,尽情张扬自己的文化个性。
班级要有自己的文化见解与文化形式,我们班学生自己主持的“班级之窗”,每天展示着班级中优秀人物和动人故事。长期以来,学生们精心装饰着自己的心灵之窗,丰富的内容让人体验到这个班级的确不同于其他班级,班级中的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对美的理解。午带孩子们散步的时候,他们会随着老师的谈话,主动去探索周围的变化着的大千世界。正是通过他们在生活中积累的丰富的科学经验,使科学启蒙教育得到了比较好的发展,从而较好地实现科学教育的目标。
四、文学表演使幼儿获得科学探索的满足感和快乐感,促进幼儿主动探索能力提高
文学表演是幼儿喜爱的一种活动形式,它是指幼儿通过扮演某一文艺作品的角色,运用一定表演技能,如言语、动作、手势等,再现文学作品的内容的活动形式。文学表演活动实质上是幼儿的一种游戏形式,是幼儿的一种创造性的戏剧活动,它以文艺作品为内容,以幼儿扮演作品中人物为表演手段,通过表演再现文艺作品的内容与文艺作品的情感。它更是促进幼儿科学探索的一种捷径和好方法。
小班表演活动“拔萝卜”,单纯和小朋友讲团结力量大的道理,幼儿是听不进的。教师引导幼儿对作品进行再创作,再加工,再表演,慢慢地幼儿在表演中懂得一个人是拔不动萝卜的,一个人再加一个人,许多人在一起就能够把萝卜拔起来了。幼儿在一次次的表演中,反复体会到了大家在一起,能够做一个人所不能做的事情,这个时候,老师稍加点拨,幼儿很快就能够理解团结才能力量大的道理。这个道理有了表演做基础,一点也不显得深奥,反而是小班幼儿都能理解的。
五.在语言活动中设计开放性的问题,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提高幼儿的探索能力
人文素质教育是一种健全人性、完善人格的教育,是把人类在长年的社会实践中所积累的优秀人文知识、精神、方法等,通过阅读、熏陶及实践等环节内化为个体的气质、修养与人格,成为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的过程。校园文化,是在长期育人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价值观念、社会心理、审美情趣、思维模式、行为方式等。校园文化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
一、艺术类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现状
(一)从宏观社会层面讲,理论学术界更关注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现实对立与冲突,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一方面创造了巨大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产生了极大地正面效应,但另一方面也加剧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分化与对立。这种分化与对立已经渗透到了高校,并影响着学校人文素质教育与校园文化的建设。个人主义,以自我为中心,过分追求独立性和自主性,高度渴望实现自我,却缺乏对他人与社会的责任感;享乐主义,理想淡化,信仰危机,精神空虚,没有精神支柱,觉得活一天就要享受,不能苦了自己;拜金主义、功利心极强等思想开始腐蚀大学生。
(二)从微观学校层面讲,由于艺术类院校相对综合类大学,专业性较强,艺术类院校招生制度决定更看重学生的专业基础,对学生文化素质要求普遍偏低,入学后,很多教师也认为学生只要学好专业课就行,对人文素质教育的开展不重视,学校对人文学科的建设重视不够,导致人才的知识结构不合理,这种专业人才的教育,不仅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不能适应新时期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三)从实践意义上讲,如今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方法和模式是落后的,还更多的停留在说教、灌输的方式,不注重实效性。尤其是在艺术类院校,很多学生已经把人文学科的课程视为鸡肋,不去上课不能取得相应学分,影响毕业,去上课对老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不满意,甚至逆反,很多高校还意识不到校园文化建设对于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作用以及目标的一致性。更不能将二者联动,形成强的教育合力。
二、人文素质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关系
(一)校园文化建设与人文素质教育最终目标是一致的
校园文化建设与人文素质教育都是要通过创建良好的教育环境,实现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人文素质教育主要将文学、哲学、历史、艺术、伦理、地理等人文学科作为基础,关注人的审美情感、思想道德和人格完善,它的核心是强调人格尊严、理解与宽容、自由与责任,以及对人类和自然的关爱等。它是以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大学生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潜能,进而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校园文化最主要的功能也是“化人”和“育人”,是通过文化生产、熏陶和传播来发掘人的全部潜能,使人在体力、智力、情感、道德、审美等各方面和谐发展,成为具有较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总之,建设高校校园文化的目的是发挥校园的育人作用,为大学生提供健康成长的平台,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成长成才。
可见,人文素质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在终极目标上是统一的,有种天然的契合,二者的目的都是育人,都是以人为本,都注重大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
(二)校园文化是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丰富载体和有效途径
校园文化建设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学校的校风和学风会直接影响到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以及人才培养质量。健康、和谐、高尚的校园文化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对大学生个性的塑造、进取心的激发、健全人格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校园物质文化是学生每天生活的环境,校园文化活动是学生接触最多、最直接的,校园精神文化是学生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因此通过校园文化的建设为学生提供获得合理的知识结构的可能性,并通过提供实践的机会,使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真正把知识内化为素质,从而能够真正实现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因此,校园文化以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为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了实施的平台,是保证人文素质教育顺利开展的丰富载体和有效途径。
三、注重校园文化建设与人文素质教育的互动,培养高素质艺术人才
(一)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艺术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培育人文精神
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学生教育的全过程,以人文精神为核心,结合学校自身的人文历史积淀,培植自己的特色校园文化和核心价值观。天津美术学院有百年的办学历史,在百年的办学历程中积淀了丰富的人文精神,邓颖超是学院杰出的校友,她的革命精神和爱国情怀感染了一代又一代天美人,爱国这样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深蒂固的植根在每个天美人心中,一代又一代艺术教育家为国家培养了无数优秀艺术人才。多年来,在打造校园文化的过程中,我们十分珍视学院的百年积淀,注重与校史资源相结合,逐渐形成了“崇德尚艺、力学力行”的校训和“沉静进取、包容开放”的校园精神,全院师生的心灵得到洗礼,思想得到解放,从而产生了对学院的荣誉感和责任心,进发出创新的强烈愿望,进而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二)创新校园文化活动,发挥培育人文精神的平台载体作用
要创新校园文化活动,打造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品牌,形成持久的影响力,并充分发挥平台载体作用来培育人文精神。在艺术类院校,如何创新校园文化活动,打造品牌。天津美术学院通过多年的实践总结得出,必须注重校园文化活动与艺术专业的结合。艺术本身是人文的一种,因此在打造校园文化品牌的过程中将自身的专业优势结合,既能充分融入人文精神,又使学生乐于接受,积极参与,提升实效性。近年来,我们打造的《艺术之旅》名家访谈活动,通过分享名家的艺术成长经历和经典艺术作品的创作历程,达到教育熏陶学生的目的。通过《艺术之旅》同学们学习他们成功的人生经验,学习他们对人生的态度,进而为人生道路上的困惑找到解决的办法。近年来,陆续开展了如大学生电影节、大学生摄影节及大学生综合艺术节等将思想性与艺术性有力地结合,充分展示出当代大学生的良好风貌。“天津精神?艺术作品展”、“大学生诚信漫画作品展”、法制动漫作品展等活动的开展都将校园文化活动与艺术专业相结合,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起到了积极作用,校园文化活动的平台载体作用发挥的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