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人文校园建设实施方案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18 17:24:2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人文校园建设实施方案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人文校园建设实施方案

第1篇

一、指导思想

我区各校实施的绿色生态校园建设,以优化育人环境、培育生态文明意识为宗旨,以“校园环境园林化、校内道路林荫化、活动场地塑胶化”为目标,坚持环保、美观、经济、适用原则,做到“校在园中、园在校中”,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

二、目标任务

1.校园环境园林化。通过植树、栽花、种草,充分运用园林艺术手法,把校园内拥有的空间全部绿化美化。

具体要求:学校要在校园内“见缝插绿”,宜树则树,宜草则草,宜花则花,宜藤则藤。多种植乡土植物,少栽名贵花木;多植大乔木、攀援植物,少栽绿篱类植物;多植阔叶树、少栽针叶树。校园绿化覆盖率要达到36%以上、绿地率达到31%以上的标准;新建学校的校园绿化覆盖率要达到50%以上、绿地率35%以上的标准。

完成时限:年底,所有区直学校、镇(街)中心学校达到最低标准;年底,所有区直学校、镇(街)中心学校达到最高标准;其它所有学校达到最低标准。

2.校内道路林荫化。按照校园总体规划,校园内部机动车能够通行的道路,全部用水泥、沥青或砖石铺装,道路两旁栽植乔木遮荫。

具体要求:学校要在校园内多绿化、少硬化;多采用植物来构造景观,少建亭、榭、假山等建筑小品和不规范的雕塑。采用“大、高、密”种植方式,在校园四周、道路两旁,有规则、高密度地移植树干高、树冠大的乔木。提倡利用盆栽植物美化建筑物出入口和走廊。

完成时限:年底,所有区直学校、镇(街)中心学校全部完成。

3.活动场地塑胶化。在田径场、球场等师生活动场地上铺设塑胶,塑胶必须是无毒、无味、环保的优质材料。

具体要求:按照“统筹规划、稳步推进”的原则,学校的田径场、球场等师生活动场地全部实现塑胶化。塑胶颜色须与办学层次相一致,色调要与校园环境相协调。塑胶工程要按建设程序进行招投标,严格按评标办法确定中标单位,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直接指派施工单位。

完成时限:学校每年要有2O%以上的学校活动场地实现塑胶化,年区外国语学校、第二实验小学、河西学校完成塑胶铺设任务,其他学校四年内全部完成。

三、推进措施

在学校实施“绿色生态校园”建设工程,涉及面广,技术性强,必须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重点突破,全面推进。

(一)编制绿色生态校园建设规划,逐校制定实施方案

区教育局按照市里的统一部署,制定绿色生态校园建设工程实施方案。各学校都要编制绿色生态校园建设规划,将“校园环境园林化、校内道路林荫化、活动场地塑胶化”三个方面通盘考虑、统一规划,由专业人员承担设计《绿色生态校园建设规划平面图》,将三方面内容整体规划到位,并纳入学校总体建设规划。规划要因地制宜,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水体、植被、建筑和历史文化遗址等自然、人文条件,选用适合当地自然条件的树木花草和塑胶材料,突出教育主题,体现出本校特点。规划应与校园周边环境和谐一致,规划到校园的每一个部位、每一个角落,确保不留空白。校内各功能区隔离带以植物分隔为主,提倡设计开放型绿地,增加师生活动空间,老式建筑物要立体绿化、垂直挂绿。

各学校要按照绿色生态校园规划,制定《绿色生态校园建设工程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实施方案》由文字说明和规划平面图两部分组成。文字说明主要有以下内容:绿化面积(植树面积、种草面积、栽花面积),树木明细表(新植树品种、树径尺寸、株数、造价),道路硬化面积、材料、方式、造价,塑胶场地面积、材料、构造方式、造价以及分项目实施年限等。《实施方案》将作为年底逐校考核验收的依据,其编制质量纳入考核验收范围。

(二)多渠道筹措资金,确保工程顺利实施

1、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学校是重要的公共资源,是创建园林化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必须加大投入力度。各校要拓宽筹资渠道,开发政策资源,列出专项经费,为工程的实施提供资金保证。

2、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共建绿色生态校园。要加大社会宣传力度,广泛发动社会力量捐款捐物,共建绿色生态校园。凡在校园绿化美化、道路硬化、活动场地塑胶化方面,捐款捐物达到总造价的80%以上,可以以企业、个人的名字进行命名;个人捐资1万元、单位捐款10万元以上的,由区政府统一进行表彰奖励,并颁发尊师重教奖。

3、提倡师生自己动手,建设绿色生态校园。《国务院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实施办法》规定年满十一岁,有劳动能力的公民均应承担义务植树任务,单位每个职工每年植树3—5株。要广泛争取学生家长的支持,本着积极动员、家长自愿的原则,力争每个学生家庭捐献一棵树苗。师生自己动手绿化校园,有利于增进植物生物知识,养成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树立起绿色生态意识,陶冶师生情操。原则上凡是学校和师生能实施的栽植、养护任务,不要花钱委托专业公司来运作。

(三)加强组织领导,加大督查考核力度

第2篇

本学期,基础教育部将主抓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完善部门组织结构和发展规划。

1、上学期末,根据拟定的方案,并报学校相关部门及校领导批准,我部将组织机构进行了调整,现有身心素养教研室、文化素养教研室、职业素养教研室三个教研室;本学期,新组建的三个教研室将会进一步完善。

2、举部门之力,进一步完善《基础教育部三年发展规划》,以达成共识、明确目标。

二、与专业结合,贯彻“大人文”理念,打造广艺特色的文化育人体系。

文化育人是一项基础性的系统工程。围绕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岭南文化,开展理想信念教育、以及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的融合教育等,统筹推进课程育人、实践育人基础上的文化育人,在课堂教学、第二课堂活动、网络阵地、师资队伍、管理服务、校园文化环境等方面全面推进文化素质教育。形成“一主导二融入,打造三个案例库”的文化育人体系,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融入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融入岭南文化,打造艺德案例库、经典传统案例库、岭南文化案例库。

三、探索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的新思路

加强课程建设,探索试行“课堂学习+专题讲座+校园文化+课外实践活动”的课程教学体系,使学生在更多的平台上展示自己,开拓丰富学习渠道,以便将知识内化为素养;继续探索教学改革,我部大学语文、体育与健康、计算机基础都已出版校本教材,在后期的修订中,希望能突破传统文本教材的概念,努力建设一种新型的全方位立体教材。

四、继续坚持学中做,做中学,发挥活动育人的强大功能。

(1)工作室育人。

我部现有人文素质、专业外语应用、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和运动处方三个工作室。人文素质工作室在育人模式方面业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其他两个工作室也在逐步的完善中。新的一年,将更好地发挥工作室平台的育人功能,为实现广艺特色的文化育人目标作出贡献。

(2)举部门之力,继续推进第二课堂活动走向规范化。

根据《教育部 国家语委关于印发<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教语用〔2018〕3号)、《广东省教育厅省语委关于组织实施<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粤教语〔2018〕31号)等文件精神,拟定《广东文艺职业学院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实施方案》,并将每年上半年的广东文艺职业学院大学生书法大赛、“广艺诗词达人”大赛、下半年的推广普通话活动宣传周、广东文艺职业学院经典诵读大赛等赛事打造成“习经典·乐诵读”(暂定名)系列活动。并以此为抓手,力争形成我部经典诵读长效机制,创立品牌,达到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我校学生文化素养的终极目标。

本学期,拟于3月启动“书写经典”——广东文艺职业学院首届大学生书法大赛,第六届英语语言技能大赛;6月启动第三届“广艺诗词达人”大赛,鼓励学生全过程全方位地参与,更好地发挥活动育人的强大功能。

(3)以赛促学

由王恩祥老师带队,王晓敏老师任教练的我校健美操队过关斩将,获得了第十届广东省大学生运动会的参赛资格。通过组织学生参赛,激发学生对于运动技能课的兴趣,增强身体素质,增加集体荣誉感,在更高的平台上提升我校的知名度。

拟组织学生参加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广东省委员宣传部等联合组织的2018—2019学年度南粤校园中华经典诵读文化艺术节大学组赛事,其主题为“博雅·创新·传承——岭南优秀文化经典演绎大赛”

第3篇

一、指导思想

以改善办学条件、整治校园环境、建设校园文化为重点,切实加强学校基础设施标准化建设、规章制度建设、安全、音体美、卫生设施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和和谐校园建设,努力使学校成为育人的理想场所,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以美丽校园引领美丽乡村。

二、总体目标

建设“美丽校园”,就是要使学校洋溢着生态文明的自然之美,科学发展的和谐之美,温暖感人的人文之美。通过美丽学校的建设活动,要使我校的建筑的功能区域布局合理协调,环境整洁雅致,校园安定有序,课堂特色鲜明、人人和谐发展;要把我校的优良传统进一步发扬光大,创立一个责任引领、师生共同发展、共同成长的平台;要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切实优化教师队伍,努力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施生态有效教学;要把我校建设成为底蕴深厚、特色鲜明、人民满意的“花园式学校”。

三、基本原则

1、坚持“三个结合”。一是“美丽校园”建设与促进义教均衡、学校基础设施标准化建设结合;二是“美丽校园”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三是“美丽校园”建设与美丽家园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结合。

2、坚持“五个突出”。突出环境要美、人要精神、物要整洁,突出校园文化特色,突出宣传教育,突出亮点展示,突出创建合力。全员参与建设学生喜欢、家长放心、社会满意的美丽校园。

3、坚持因地制宜。结合各校自然环境和校园建设进展情况,针对校园建设和学校管理薄弱环节,因地制宜确定建设规划和建设重点。

四、实施措施

(一)加强领导,制定方案。成立“美丽学校”建设领导小组,加强对活动的组织领导,并科学制定实施方案。

领导小组:

长:

副组长:

员:全体教职工

(二)加强宣传,营造氛围。充分利用校园宣传栏、少先队广播室等已有宣传阵地,加强舆论引导,形成校内外各方力量共同参与、齐抓共管“美丽学校”建设的浓厚氛围,提高全校师生对建设“美丽学校”目的、意义的认识;及时宣传报道“美丽学校”建设的先进典型和成功经验。

(三)征求意见,查找问题。通过发放征求意见表、召开座谈会、组织家访活动等形式,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发现学校工作各个方面存在的不美丽、不和谐因素,为解决问题打好基础,提高建设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四)明确责任,加强督查。建立“美丽学校”建设工作责任制度,将建设活动具体分解到各个部门和个人;建立活动督查机制,确保各项活动顺利、有序地开展并取得积极成效。

(五)及时总结,巩固深化。学校将定期和不定期召开领导小组工作会议,对建设活动进行阶段性小结,研究部署下一阶段建设工作安排,表彰、奖励在建设活动中表现突出的集体和个人,宣传建设活动中涌现出的典型事例和先进事迹,探索建立活动的长效机制,将建设活动不断引向深入。

五、工作重点

(一)建设“美丽校园”环境。改善办学条件,校容校貌美。

1、校园规划科学、布局合理。对学校公用房间按照功能、区域重新布局调整。

2、校园绿化、美化、亮化、净化建设,打造校园小景亮点工程,在“绿色生态校园”基础上创建“花园式学校”。

3、办学条件提挡升级,集中财力建设改造和添置,让校舍、教育技术装备、安全、体音美和卫生设施、学生生活设施等基本办学条件,达到《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要求。

4、培植校园文化,根据学校历史和办学特色,结合时代需求,创建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长期积淀,底蕴厚重,提炼主题,精心打造具有高品味的校园文化,使之成为学校精神的体现,可持续发展的动因。

(二)建设“幸福教师”队伍。凝聚兴校正能量,精神面貌好。

1、建设民主高效的领导班子。全面关心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构建平等、和谐、互助的干群关系,形成强大的集体凝聚力和战斗力。要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大胆实践,勇于创新,各部门既要条线分明,又要群策群力、携手与共、精诚合作,为全校教职员工树立榜样。

2、建设追求幸福的教师队伍。强化师德建设,注重内外兼修;强化制度管理,坚持责任引领;强化师资培训,加快专业发展;配合教师流动,促进队伍均衡;优化师资结构,留住青年教师,注重骨干培植,推进持续发展。

(三)培育“美丽学生”。要实现中国梦,就要培育美丽的建设者,就要培育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注重团结、讲求文明、遵守法纪、热爱生活、敬畏生命、身心健康、兴趣广泛、内外和谐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坚持对学生“习惯、能力、素质”的常抓不懈,依照学校活动开展整体规划的“成人、成长、成材”三体系,“短期、中期、持久”三时段,不断深化充实振华小学校园学习、活动模式的内涵建设,实现培育“美丽学生”的长远目标。

第4篇

(一)全省中小学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贯彻落实情况。省中小学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之后,县教体局召开了中小学校长会议,会上传达了中小学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并要求各学校认真贯彻落实:一是认真贯彻执行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基本条件,对县城普通高中、职业高中、初中、聋哑学校提出了布局调整方案,已上报县委、县政府。二是积极稳妥地推进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工作,从组织领导、经费等各方面给予保障。三是做好城市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工作,把党和政府的决策落实好、执行好。四是规范中小学收费行为。五是居安思危,常抓不懈,切实做好中小学安全工作。

(二)体音美课程及“三理”教育课程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和方案执行,开课率100%,各年级教材按时发放到位,确保了学校的正常开学。

(三)农民工子女入学情况:我县城区总人口12万人(其中流动人口4万人),农民工子女(6—14周岁)有1299人,城区初中5所,小学6所,基本能满足城区所有适龄儿童(包括农民工子女)入学。同时,为了确保农民工子女入学,县教体局下发了《县教育体育局关于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城区各小学学区划分及指定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入学学校的通知》,要求城区各中小学校依据上级有关法律、法规和学区范围规定,组织好招生工作。对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与城区学生一视同仁,免收各种费用,切实保障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全部入学,并根据城区各中小学校生源的合理分配,指定宁镇一中、宁镇二中为初中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入学学校,宁镇回小、四小、六小为小学阶段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入学学校。据统计,今年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为100%。

留守儿童:全县农村外出务工人数近8万人,6—17岁以下儿童共16.5万人,其中留守儿童50307人,占儿童总数的30.5%,留守儿童中父母双方外出近15495人,父母一方外出的34812人。据统计,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留守儿童入学率为100%。

初中控辍保学情况:县教体局出台了《关于加强初中学籍管理做好控辍保学工作的意见》,制订了《县学年度控辍保学工作评估方案》,学年初制订了控辍保学工作计划、实施方案及工作目标,始终把“控辍”作为巩固义务教育成果的重点工作。建立流动生档案严格控制学生随意流动,坚持实行流动生辍学月报制度,确定每月10日为流动辍学报告日。县教体局随时掌握全县初中学生的流动流失情况,发现问题及时通报,严防学生辍学。县教体局对控辍保学工作前6名的学校校长、班主任给予表彰;对控辍保学工作后3名的学校正副校长给予黄牌警告,对连续两年黄牌警告的学校正副校长给予免职;对年巩固率达不到60%的学校正副校长进行诫免谈话,对连续三年诫免谈话的学校正副校长给予免职。

(四)年秋季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部免收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补助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目前课本已按在校学生人数发放完毕。免费教科书资金由县财政与供书方结算。补助贫困寄宿生生活费指标已下达到各学校。学校正在按《河南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管理暂行办法》的要求确定受助学生。

县教体局及各个职业学校成立了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发放工作领导小组,实行学校法人代表负责制,校长是第一责任人。学校切实加强了对助学金发放工作的领导,各有关单位均建立了国家助学金发放管理机构,配备了专职管理人员,负责助学基金发放工作,在国家助学金发放工作中,按照资助对象不能改变、资助范围不能缩小、资助金额不能减少、资金按月足额及时发放的要求,已编制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公用经费预算,年秋季学期公用经费总额1921万元。预算指标将按要求下达到各学校,公用经费资金已进入帐户,将于近期拨付到学校。

第5篇

农村普通高中校的思与行

高中阶段教育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对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创新型未来人才具有特殊意义。这就要求普通高中校必须结合实际情况,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打造自己的办学特色。杨家楼中学的教育者认为,学校要肩负起成就教师和学生的双重责任:成就学生的梦想,成就教师的事业;成就教师的今天、明天,更为重要的是成就学生的现在和未来。作为一所地处半山区的农村普通高中校,学校力求通过开展全员性系列活动,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和课余生活,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指导和帮助学生在学校快乐地学习、快乐地生活,在学习和活动中拓宽视野,尤其是拓宽人文知识视野和社会知识视野,为学生的继续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随着办学实力的不断增强,学校力图通过双成教育特色项目的实施,使学生在今后的大学生活乃至社会工作中更好地和上节拍,不自卑、不落伍、不旁观,勇于成为参与者、竞争者,进而成为生活的强者。

双成教育特色项目,是在学校开展的“打造书香校园”课题研究背景下提出的。近几年,杨家楼中学将“打造书香校园”作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抓手,借助长期的、大量的、丰富多彩的活动,研究采取怎样的策略来组织学习,采用哪些切实有效的方法来帮助农村学生开阔视野,如:让学生丰富课余文化生活,补上课程以外的人文社会知识及为人处事之道;让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未来;对教师个体和教师群体的学习力进行培养,教师通过有效的方式来影响和指导学生的学习等。通过此类活动实现学校“让学生掌握幸福地度过一生的本领,培养出教师自己崇拜的学生”的目标。

在学校内涵发展和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杨家楼中学探讨形成了一些丰富教师教育活动和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的策略与方法,并积累了一些经验,如“学经典、诵经典、悟经典、用经典”活动、“每天一支歌”活动、每天组织学生观看文化专题片活动,在教师中成立各种学术性组织(如“教育教学反思研究会”、“未来专家型教师沙龙”、“‘笔之韵’书法协会”等)促进教师成长等。“杨中人”清醒地看到,这些策略和方法还仅仅停留在“活动”的层面,缺乏比较系统的归纳和理论升华,尚未上升到课程的层面,没有形成学校的特色教育文化。从这个角度讲,双成教育特色项目的提出和具体实施,恰恰能弥补这一缺憾。

从现实条件上看,许多农村普通高中校迫于高考的压力和受到学校办学理念、条件等因素的限制,很少开展文化课以外的各种活动,使学生长期限于被课程和作业包围的单调学校生活当中。对此,杨家楼中学的特色项目建设就是要在农村普通高中校的育人方式和机制上进行摸索和尝试。应该说,这是一个颇具理论价值和时代性以及促进教育公平性发展研究的项目。双成教育特色项目的理论价值表现为:通过较为系统的理论研究和项目建设,为不同的行为主体(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提供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农村普通高中校提高学生素质、促进教育公平的实践经验,在贯彻国家教育规划纲要、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的过程中,促进普通高色建设,生成、丰富和发展相关行动策略的理论观点,填补该领域理论研究的有关空白。

从应用价值上看,学校办出特色,归根结底体现在培育人的特色上。作为一所农村普通高中校,杨家楼中学提出的双成教育特色办学思路,正是通过先进理念的渗入、人文关怀精神的充盈、校本项目的推进,不断提升着师生的“成长感”和“成就感”,使其找到生命成长的价值;力图通过双成教育特色项目的实施,回归教育的本原:对人的尊重、对教育规律的遵循和对教育使命的担当。

三年规划,开启一个崭新的未来

学校本着《天津市特色高中建设实施方案》提出的“多样化、整体性、重内涵、重创建”的原则,按照天津市教委“精心准备、如期启动,加强宣传、创设氛围,搞好建设、加强基础,注重过程、面向全体”的工作要求,着眼发展做规划,立足实际搞创建,通过双成教育特色项目建设促进学校的整体建设和发展。学校研究制定了《特色高中建设项目“双成教育”三年实施方案》,力求通过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教师队伍建设、课程文化建设和课堂文化建设成就学生的现在和未来,让他们“今天是个好学生,明天是个好公民”;成就教师,使他们成为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教师,以此实现“成就学生,成就教师;成就现在,成就未来”的双成教育目标。

环境文化建设

第6篇

关键词:选修课;人文教育;博雅课程体系

基金项目:本文系辽宁何氏医学院2012年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辽宁何氏医学院选修课课程体系优化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之一。

大学教育不等于职业教育,大学教育的目标不能只限于给学生一种职业训练,而是培养具有较高文化素质和高尚品格的全面发展的人。因此,大学教育不仅要注重专业教育,更要注重文化素质和文化品格的教育,也就是人文教育。

一、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我国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时期,现代化的社会必须要有现代化的人来实现。大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及逐步趋于成熟的时期,其心理上易受外界的影响,在这个人生重要时期,加强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1.世界各国在人才方面的竞争要求我们必须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当今世界各国的竞争,外在表现为经济力量、国防力量和科学技术的竞争,内在表现为人才的竞争、人才素质的竞争。所以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人的素质的提高,并采取各种手段,尤其是通过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来优化本国国民素质。

2.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我们必须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志提出在市场经济下,教育要实现两个全面:一是教育要全面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各类人才培养的需要,二是教育要全面提高质量和效益。其中包含对素质教育提出的期望和要求,即学校培养出来的各类学生要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二、大学选修课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选修课的课程设置存在极大的不平衡。对于我们医学院校而言,虽然开出的选修课课程门类不少,但大多是本专业或与专业相关的课程,其他非医学的课程相对较少,有的即使开出非本专业的选修课,教学质量也不高,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不利于学生知识结构的构建,不利于学生长远进步。

2、学生选课 “实用主义”倾向严重。学生在选择课程的时候,热衷于选修实用型课程,而文学、社会学等人文社科类以及一些理工科的选修课程却很少有人问津,以至于不少课程不得不缩小课堂规模甚至停开。

3、选修课教学投入不足,教学质量难以控制。选修课具有课程灵活、不断更新变化的特点,使教学质量监控的难度增加,对教学效果及课程质量的评价都难以做出规范的要求。

三、优化选修课程体系,加强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面对目前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在选修课上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目的的选修现象符合理性原则,但文学、社会学这样的人文修养类学科,对于个人素质的长远提高大有裨益。

1.建立博雅课课程体系,优化选修课程管理。针对原有选修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我院着力探索有效的改革措施,深入优化选修课程体系,经多年积累制订了“博雅课课程体系实施方案”,设置了必修学分与选修学分,其中感恩教育、艺术积淀、能力培养等必选模块的学分修满后,方可根据兴趣任选其他博雅课程,以保障学生即修完规定的人文素养学分,又可根据个人兴趣爱好在不同课程类别中自由选修若干课程,从而达到引导学生广采博取,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

2.加强课程建设, 完善课程体系。

为了更好地整合医学院校选修课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我院大力实施对博雅课课程体系的建设。成立了博雅教研室和博雅课教学指导委员会,每学期举行大型论证会,凡是没通过论证的课程坚决取消,同时对连续开设两学期,且学生评价优秀的课程开设“绿色通道”,免论证直接开课。

3.鼓励名师开设博雅课, 部分课程实行招标制。

学院鼓励高职称教师尤其是学科带头人新开设一些有创新性、有前瞻性的博雅课,同时聘请社会知名人士和综合性大学人文社科学教授来校开设博雅课。部分特殊急需开设的博雅课程,实行公开招标制,加大投入、择优开课。

4.建立完整的监控和评价体系。

首先建立教学督导制度,学校聘请一批经验丰富、认真负责的退休老教师组成教学督导组,通过督导组评估督导, 提高博雅课的教学质量。其次开展课程评估,每学年根据博雅课的特点制定课程评价指标,组织教学督导专家、学生、教研室和教学管理人员对所开设博雅课程进行1次整体评估, 凡是评估分数低、学生反映意见大的课程坚决予以取消。

5.提高教师队伍的人文素养。

教师个人的人格魅力,如强烈的责任感、崇高的敬业精神等,对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有着不可忽视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为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要求全院教师加强自身的人文素养,把人文素质教育内容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

6.凸显校园文化的功用。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实现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引导和文化启迪的主要形式。因此开展改善校容校貌、优雅的人文环境以及文化沙龙和各种高品位的艺术演出等活动,都给予学生美的熏陶,为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创造良好的氛围。

通过以上多方面努力,我院的博雅课程体系已日趋完善。为了真正实现博雅课的开课意义,在今后的建设工作中,学院将在课程目标、课程设置、师资选择、教材建设以及教学方法上进行行之有效的改革探索,克服各类困难,解决各种问题,强化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突显我院博雅课程体系特色。

参考文献:

[1] 陈彩燕,香港岭南大学博雅教育课程实践与启示,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报),第34卷第1期,2012年1月

第7篇

一、以制度建设为基础,促进学校管理规范化

㈠方案带动,政策引领。在“三动”战略的引领下,几年来,我们相继制定下发了行政管理方面的《关于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及危房改造资金管理使用的暂行规定》、《关于规范办学行为的若干规定》,人事管理方面的《关于加强学校干部教师管理的若干规定》、《学校领导干部考核方案》、《教师评估方案》、《优秀教师奖励方案》,教育教学方面的《学校领导干部抓教学的若干规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方案》、《关于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施意见》,学生管理方面的《加强学籍管理的若干规定》、《学生发展性评价的实施意见》等规范性文件。这些文件的出台充分考虑了人、财、物、时间、空间、信息等各方面要素,这些文件的落实改变了行政指令过多过滥和工作随意性的局面,规范了教育主管部门的行政行为,也为学校规范化建设提供了政策支撑。

㈡健全章程,完善制度。“无规矩不成方圆”。在教育局政策的引领下,全区各校从本校办学层次、办学类型的实际出发,依据《教育法》等有关教育法律法规和上级政策重新审定了学校章程和各项规章制度,实现了“一校一章程”。

二、以星级建设为抓手,促进学校管理科学化、精细化

2004年以前,我区教育工作的重心是加快中小学布局调整步伐,加大教育装备力度,同步加强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规范化。随着学校硬件设施的日臻完善,我们明确提出了战略转移,将工作重心放在“促进学校管理科学化、精细化,丰富办学内涵”方面,并由此深化了“三动”战略,出台了《星级学校评估方案》,对中小学实施了星级评估。在推进星级学校评估中,我们重点突出了四个方面:

㈠星级内容的确定突出科学性和针对性。把中心校工作目标分解为队伍建设星、学前教育星、小学教育星、初中教育星、成人教育星五颗星。这五颗星涵盖了一个乡镇的各类教育,各类教育星级评估结果直接纳入对中心校整体工作的考核。将中小学工作目标分解为队伍建设星、文化环境星、图书阅览星、现代教育技术星等十颗星,每颗星的确立都有其针对性。

㈡星级目标的确立突出可行性。星级内容的确定将同类学校放置到同一竞争平台,也使学校自身找准了自身的位置和差距,进而明确了自身每一个学年度的主攻方向,各校根据自身优势和特点明确了切实可行的目标,采取单打一或全面开花的策略,纷纷投入到争创星级的热潮中。在学校自身努力的同时,教育局针对不同学校的实际进行宏观指导、政策扶持,促使学校确立目标、完成目标。

㈢星级学校的评估过程突出规范性。在星级学校评估中,每颗星满分10分,达到8分即获得此星。对获得5星级以上的小学和初中学校以及3颗星以上中心校进行挂牌,每学年对星级学校建设取得较大进步的学校给予表彰。为突出评估的规范性,一是依据评估标准和学校工作情况,学校开展自评、申报工作。二是教育局各职能科室结合平时深入基层掌握到的学校办学、管理、教学等情况,每学期末和学年末分别对各中心校、初中、小学进行阶段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三是依据评估结果实施奖励和表彰,每学年都评选星级建设先进单位作为学校管理的一号综合荣誉,并依据学校星级建设进步幅度评选优秀校长作为校长的一号荣誉,营造了鼓励先进、激励后进的浓厚氛围。

㈣星级建设方向突出延伸性。一是升华星级建设,实施“三名”工程。2005年,我们评出十星级初中1所,评出十星级小学1所,随着星级学校建设的深入开展,2007年我们有6所初中、10所小学被评为“十星级学校”。这些“十星级学校”在学校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上已经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凸显学校办学特色、打造品牌学校、丰富发展内涵应当成为其今后发展的方向。为此,教育局为其打造了一个新的平台,即实施“名校、名师、名校长”工程。在2007年全区教师节庆祝大会上,我们对4所首批“名校”、4名首批“名校长”和15位首批“名师”进行了表彰,并落实了相关待遇。二是向下延展星级建设,推行星级班集体、星级学生评价机制。我们将过去的评选优秀班集体改为评选“星级班集体”,将评选三好生改为评选“星级学生”。

三、以特色建设为切入点,促进学校管理人文化

在大力推行星级学校建设的同时,我们积极倡导各校要在教育教学管理的某一领域形成优势、凸显特色,以学校的“独特品质”为核心,提炼特色精髓,整合优质资源,丰富学校内涵,推进人文化管理进程。

㈠实施素质教育,彰显体艺特色。我区的体育艺术教育有着优良的传统。在艺术教育改革实验工作中,我区以“金秋10月校园文化节”活动为切入点推动学校文艺活动的蓬勃开展,实现了艺术教育的规范化、持久性和群体性。在学校体育工作中,以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中小学篮球赛、冬季长跑赛等大型体育活动和4月份“校园体育节”为载体,丰富了学生体育生活,提高了运动训练水平。2003年区二中被评为全国群众体育活动先进单位。2004至2007年,银丰学校女子篮球队连续4次进入省少年丙组篮球比赛前三名。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我们对优势突出的学校采取“压担子、定目标、提供展示平台”的办法,促其“亮点打亮”。

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打造文化校园。特色的外在显示标志是校园文化建设,主要表现在校风、校训、教风、学风、建筑、景点、校园布置、以及显性的成果等。2006年,为高标准通过省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我们制定了《丰南区教育局关于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和《丰南区教育局校园文化星级评估细则》。各学校广泛征求师生意见,科学论证,做到了校校有校徽、校歌、校训,教师教风正,学生学风浓,校园“一校一品”。各校充分利用本校空间、资源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让每一处墙壁、每一个角落、每一棵花草都渗透着德育教育。以墙壁文化、石头文化、橱窗文化、楼道文化和教室文化为重点的校园文化建设格局,真正体现了“教育无小事,事事都育人;教育无闲地,处处都育人”的思想内涵。

㈢提高素质,凝练人文特色。素质是特色的内化,是一种精神、一种风格、一种文化。特色内化为素质,需要文化的提升。实验二小以“爱的教育”为特色,在教师中开展了“爱学生、爱学校、爱工作、爱家人、爱社会”的五爱活动,在学生中开展“爱家长、爱教师、爱同学、爱班级、爱自然”的五爱教育,爱心洒满校园、撒向社会。特色是外显与内化的辩证统一,浓郁的氛围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力量,高品味的特色外显必然蕴涵着学校的理念、内涵,促进学校特色外显的过程也是促进特色内化的过程。戟门小学的校园文化“莲洁苇毅”内化为师生“坚毅、廉洁”的信念;小集小学的石头文化、传统民族文化体现了师生“以诚做人,以毅做事”的理念。稻地中学的“枫叶正红”、大佟庄满族小学的“满族风情”、于庄子小学的“乒乓校园”等,无一不是特色外显与内化的辩证统一,彰显了学校人文发展的内涵和底蕴。

第8篇

文/左进哲

摘要:技工院校文化建设有突出技工教育特点、渗透技能教育人文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也是技工学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技能大赛文化是技工院校文化中的一类新型文化。本文概括了全国技工院校近10年来全国技能大赛的基本情况,分析了技能大赛文化的构成,从大赛制度文化、大赛技能文化、大赛宣传文化三个方面对技能大赛文化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 :技工院校?技能大赛文化?构成?探究

课?题:本文为2012年山东省技工教育和职业培训科研重点课题《技工院校文化建设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RSJY2012-Z0195)。

《国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强调:“要推进产业文化进教育、企业文化进校园、职业文化进课堂,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建设融合产业文化的校园文化。”就技工院校文化建设来说,一般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4个层面。随着近几年各级各类技能大赛的举行,人社部门和各地区技工院校高度重视技能大赛的组织和实施,进一步营造了技能成才、劳动光荣的良好社会氛围,逐步形成了技工院校特色的技能大赛文化,这是技工院校文化建设中的一类新型文化。它是技工院校精神文化的特色,也是技工院校文化建设的特色,所以重视技能大赛文化研究对实现技工院校特色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现以淄博市技师学院为例,对技能大赛文化进行如下研究。

一、全国技工院校技能大赛基本情况

从2004年开始,由人社部牵头组织了多次全国技工院校技能大赛,属国家一类竞赛。前三届每3年举办1次。因世界技能大赛每两年举办一届,为了接轨世界技能大赛,从2012年第四届全国技工院校技能大赛开始,改为每2年举办1次,同时也是第42届世界技能大赛的选拔赛。前四届参赛选手基本都是技工院校的在校生和应届毕业生,从2014年开始,全国技工院校技能大赛改为中国技能大赛暨世界技能大赛全国选拔赛,也是从这届技能大赛开始,除了技工院校的学生外,各大企业的优秀技能选手也可以参与。每年从中国技能大赛选出的优秀选手将代表中国参加世界技能大赛。从中国这10年的技能大赛历程来看,每逢技能大赛,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派出代表队参加,参赛人数和工种逐年增多,参赛组别设置越来越完善,规模越来越大,规格也越来越高。通过比赛也选拔出了一大批高技能型人才,展示了新时期技术工人的风采。

淄博市技师学院连续承办了三届全国技能大赛山东省选拔赛。2010年承担了山东省无线电调试工、电子设备装接工、维修电工、机电一体化项目的比赛,2012年承担了电子技术和机电一体化的比赛,2014年承担了无线电调试工和机电一体化的比赛。除了承担大赛的组织工作外,学院也派出选手参加机械、数控等项目的比赛,并取得了优异成绩。可以说笔者学院在技能大赛的组织实施上积累了一定经验,对技能大赛文化的研究也有了一定基础。

二、技能大赛文化的构成

技能大赛文化属于校园文化的范畴,是指通过大赛氛围的营造,参赛选手之间职业技能的比拼,来锻炼和提高学生的思维、反应、协调和意志等能力,并树立技能成才典型的一种文化。它包含三个方面:大赛制度文化、大赛技能(比赛现场)文化、大赛宣传文化。

1.大赛制度文化

大赛制度文化建设是指对技能大赛进行说明和制约的各种规定、实施意见、管理办法,以及通过各类制度的执行过程而形成的文化氛围。它是以规范大赛为目标,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技能大赛的管理,让制度成为规范参赛选手行为的自觉规范,从而激发选手的参赛热情和学习积极性。

2.大赛技能(比赛现场)文化

大赛技能文化即在比赛现场,由参赛选手、裁判、指导老师、工作人员、志愿者及大赛场地等综合体现的一种文化,它尤其能突出大赛文化的内涵。按照技能大赛文化的体现方式,它分为大赛技能物质文化和大赛技能人文文化两个方面。

3.大赛宣传文化

大赛宣传文化即对技能大赛前、大赛中、大赛后所进行的一系列宣传报道所形成的宣传文化。特别是在大赛后期对优秀技能选手事迹的采访报道,能在社会上引起强烈的反响。

三、技能大赛文化建设的启示与展望

通过对淄博市技师学院连续承办三届全国技能大赛省选拔赛的情况进行总结、分析,技能大赛文化建设给我们以下几点启示。

1.构建与时俱进的大赛制度文化是各级各类技能大赛规范化、制度化的保障

全国技工院校技能大赛已经走过10个年头,从小到大、从地方到全国、从国内到国际,可以说标准、要求都在不断提高。这也需要大赛在竞赛规则、裁判员守则、工种设置、组织方式、公开监督等方面的制度进一步完善,切实做到“公平、公正、公开”,为参赛学校、参赛选手、指导教师比赛及交流学习搭建良好的平台,保证大赛的前瞻性和时代性。要成立专门的工作机构,制定可行的实施方案,才能充分调动各部门参与技能大赛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淄博市技师学院在承办2014年中国技能大赛省选拔赛时,除了按照要求制定了详细的竞赛指南外,还印发了《承办2014年中国技能大赛山东省选拔赛实施方案的通知》(淄技办〔2014〕14号),成立了由学院党委书记和院长任组长的领导小组,下设会务组、竞赛组、宣传组、后勤保障组、安全保卫组和学生工作组6个小组。会务组负责大赛承办工作的总协调、总调度,制订实施方案,分解任务,落实责任,邀请省、市领导,准备文字材料,安排食宿及车辆;竞赛组负责大赛理论考试、技能考试的安排组织,大赛设备保障,大赛指南编制,优秀成果及优秀作品展示方案的制订工作;宣传组负责大赛的宣传策划报道、校企合作文化长廊设计策划工作;后勤保障组负责大赛整体校容校貌、相关费用收取,参赛选手就餐及实训楼效果图展牌制作工作;安全保卫组负责大赛安全保障、学院车位规划、车辆统一指挥工作;学生工作组负责学生及志愿者的组织工作。同时实施方案还对各组分解了具体的任务,并指定了责任部门和牵头领导,以加强统筹协调,确保大赛顺利进行。

要探索建立企业文化与大赛文化有机融合制度,让技工院校牵头,企业参与,使得大赛工种设置、标准能体现行业企业的标准和要求,真正通过大赛选拔对经济社会有用的人才。另外要制定奖励措施,如省选拔赛各工种第一名、全国大赛前十名的优秀选手都有资格参评“全国优秀技能选手”,全国优秀指导教师有资格申报享受国务院津贴等,以此更好地调动起各行业优秀人才的积极性。

2.构建积极向上的大赛技能(比赛现场)文化是技能大赛精神内涵的突出所在

首先要统一大赛标识。该标识能体现技工院校注重技能特色、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设计理念,设计完成后要在大赛背景板、选手服装上统一使用。每届技能大赛要统一主题、统一口号,营造崇尚技能、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在比赛场地可充分利用条幅、宣传栏、电子屏及宣传展牌等,对大赛标识、主题、口号进行宣传,这样比赛现场的物质文化就能很好地体现出来。参赛选手们身穿印有统一标识和中文名称的参赛服装积极备战,时时刻刻在超越自我;裁判们认真公正地评判,工作人员、指导老师、志愿者都统一着装,秩序井然,这就是大赛技能文化人文文化的体现。另外可探索让更多的观众和技能爱好者参与的方式,让他们近距离观看比赛,享受精湛技能的乐趣,以进一步提升大赛技能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淄博市技师学院每年有两个大赛活动——教学质量月活动和技能竞赛月活动。活动要求学生参赛要通过层层选拔,教师要互相培训人人参赛,对活动中涌现出的作品进行集中展评,营造全员参与、积极向上的大赛现场文化,从而进一步激发专业办学活力,规范技能教学标准。

3.构建形式多样的宣传文化是树立技能型人才成长成才典型的有效途径

淄博市技师学院通过参加和组织大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010年在第三届全国技工院校技能大赛山东省选拔赛上,取得了11个项目的6个第一。2012年在第四届全国技工院校技能大赛山东省选拔赛上,取得了4个第一、2个第二、4个第三,5名选手参加第五届全国数控大赛总决赛,牛欣同学取得了全国第五名。在2014年中国技能大赛上,获得了数控机床装调与维修第五名、机电一体化第六名、数控车工教师组第八名、四轴加工中心第十五名;在山东省选拔赛中,共获得4个第一、4个第二、5个第三,有33名选手进入前十名。其中,包揽了电子技术和机电一体化两个项目的前三名。

笔者学院在每次技能大赛的赛前、赛中和赛后,都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广播等媒体进行宣传报道。特别是牛欣同学取得全国第五名后,学院及时在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上开辟了“突出职业能力培养打造技能教育品牌”的专栏,刊发了《技工院校毕业生成为香饽饽——淄博市技师学院实施品牌战略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纪实》《“牛薪”效应引发学技能“时尚”》《学技能挣“牛薪”》等系列宣传文章和专题片,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

技能大赛的宣传除了传统媒体外,也要积极利用网络、微信、微博等新兴媒体;宣传内容不要仅仅是以消息的形式,而是要进行深度报道,真正突出大赛的魅力和价值,展现出更多选手的风采。每次技能大赛,学院官方微博和微信官方订阅号都及时信息,跟踪报道。另外,技能大赛专题网站文化是大赛宣传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届技能大赛的内容既能在专题网站体现,又有连续性、易查性、聚焦性,从而形成大赛的品牌。一般专题网站设大赛指南、大赛快讯、文件公告、选手风采、行业交流、媒体聚焦等栏目,便于参赛选手及时查看比赛信息、掌握比赛动态,也给大家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优秀选手展示风采的平台。

第9篇

一是开展了“十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年初,策划重新启动“十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研究制发了新时期“十星级”文明户评选方案,并于年10月中旬在和平乡工农村率先进行了试点。通过进村指导、严细督查,确保了村民代表推荐、初评、投票表决、复评、审查等各环节的公开、公正和公平,保证了评选活动的严肃性,对新当选的工农村五户“十星级”文明户进行了县乡村三级联合表彰,和平乡信用社还给予其诚信贷款、免除一切手续的优惠,极大调动了当地群众争创“十星级”文明户的热情。

为了把这一活动在全县更加有效地推开,在县电视台对整个试点工作以专题的形式进行了详细报道,起到了较好的引导带动作用,为全县整个评选工作奠定了基础。今年在做全年工作计划的时候,我们决定在全县16个乡镇开展评选活动,目前,正在研究全县“十星级”文明户的评选活动的步骤和措施,落实激励政策和办法,计划在年底前全部评选结束,召开命名表彰大会。

二是开展了文明社区创建活动。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文明委《关于在城市深入开展创建文明社区工作的若干意见》,改善社区群众的生活质量和水平,年9月,我们组织召开全县文明社区创建工作动员会,印发《全县文明社区创建工作方案》和《文明社区创建工作考核细则》,社区负责人代表和居民代表分别做了表态发言,县委主管领导就如何作好创建工作做了动员讲话,各社区负责人、各党委(总支)党群书记、宣传委员和社区居民代表150多人参加了动员会,全面启动了肇源县文明社区创建工作。并组织开展“四进社区”服务活动。通过认真细致的研究,以法律、卫生、科技、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四进社区”活动全面铺开,为11个社区聘请了法律顾问,成立了法律援助服务站和卫生医疗服务站,覆盖面达到100%,下岗职工再就业技能培训已开办3期,文化活动又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并划定了活动场所,辖区内的各个单位的活动场所向群众免费开放,人民群众的生活明显改善。

三是开展了文化楼道创建活动。年,以邮政局、资源办、地税局、财政局四个文明单位的家属楼区为试点,开展文化楼道创建工作,在楼道里悬挂书画、美术作品以及文明用语、文明行为“十不准”等,前后阳台摆放鲜花和塑料盆景,文明办研究制发“文化楼道”创建标准,定期检查创建进展情况,今年在丰富创建内容和活化创建形式的基础上,扩大创建范围,在21个楼区开展“文化楼道”创建活动,净化、香化、美化了楼道,改变过去楼道单调苍白的视觉感受,大大提高了楼区的文化品位。四是在市级以上文明单位与社区之间开展了“四个一”活动。

按照全市《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安排》提出的“以城带乡、以强带弱,文明单位、文明行业进村屯、进社区,实施强强联建、强弱帮建,共创美好家园”活动的要求和部署,结合我县实际,在全县54个市级以上文明单位与县直11个社区之间开展了以“奉献真情、携手同行”为主题,以“四个一”为具体内容的共建活动。通过结对子、全力帮、紧密贴、广泛联,积极开展各种共建活动,推进社区建设步伐,实现社区与社区内各文明单位互帮互助,共同发展。

活动中,参与共建的各市级以上文明单位坚持立足实际、尽力而为的原则,以“帮解一实际问题、扶持一极贫家庭、资助一贫困学生、安置一下岗职工”为主要内容,千方百计为社区办实事,解忧愁。各文明单位分别深入社区开展调研,立足实际帮助社区改善办公环境、健全娱乐活动设施、硬化道路、扶持贫困户等。各文明单位还分别开展了不同形式的共建活动,有力推动了全县的精神文明建设。五是开展了“一生带一家、手拉手共育文明花”活动。以宣传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主要内容,重点在全县中小学校开展了“一生带一家、手拉手共育文明花”活动,通过学生带家长、定期开展传格言、学歌曲、送规范、改陋习、讲故事活动,把良好的公德意识、文明行为、优良习惯带进了千家万户,有力提高了家庭文明程度。与教育局共同研究起草了详细的活动实施方案。县教育局组织召开了由全县各中小学校长参加的活动动员会,明确了活动的内容、步骤和要求,使各中小学校充分认清了活动的重要性,各中小学校都结合各自实际制定了具体的活动方案,有的学校还制作了“一生带一家”活动宣传图板,以此增强广大学生带家庭弘扬美德创文明的意识,各中小学校都启动了校园广播,分别以校园歌谣、讲小故事、诗歌朗诵等不同形式创编节目,使这项活动更加活泼、生动、新颖。同时,还把“一生带一家”带的内容编入到思想道德课中,对学生进行经常性的文明礼貌用语、良好生活习惯、健康文明行为等内容进行学习教育,增强了活动带的效果和功能。六是开展了“改陋习、树新风、塑形象”活动。

在全省“改陋习、树新风、塑形象”电视电话会议召开后,我们精心研究制定了《肇源县‘改陋习、树新风、塑形象’活动实施方案》,召开了全县活动动员会,进行了全面的安排部署。为了营造克服不良陋习、树立良好新风的社会氛围,发挥县电视台媒体传播快捷广泛的优势,与广播局共同研究开办了“奏响文明新乐章”专栏节目,先后对社区老党员组建义务清洁队、城管部门开展治乱治差集中行动、薄荷台乡农民环保督查队、地税局文明楼院建设、明远希望小学校园环境治理等好的做法进行了连续报道。同时,还把“十不”、“五要”的内容打成了字幕,进行滚动播发。通过检查促动、舆论感染、典型引导,在全县上下形成了告别陋习、拥抱文明、爱我家园、塑造形象的一致共识。两年来,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立足创新,有针对性的设计开掘了一些新的活动载体,但从精神文明建设的自身特点看,具有长期性,所以,我们设计开展的活动项目运作时间短,而且是边摸索边推进,功效并没有充分的发挥出来。今后几个月,我们要以“提高文明素质、提升文化品位”为目标,为实现我县的快发展、大发展打造新的人文环境。具体要做到“一深入”、“两结合”:“一深入”就是把市级以上文明单位与社区之间开展“四个一”活动推向深入。文明单位是塑造良好人文环境的主力军和龙头,必须把这个作用发挥好,为此,我们年初设计开展这项活动,目的就是要通过共建活动在全社会营造互助关爱、团结奋进的人文环境。现在看,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喜人成果,有60%的文明单位已经行动起来了,切实为社区办了不少实事好事,下一步,我们要在“四个一”活动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抓,通过听取阶段性汇报、深入社区现场办公、开展舆论监督等形式,保证此项活动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改善社区环境和生活质量。同时,我们要对好的典型做大张旗鼓的宣传,唤起全民互助关爱意识。“两结合”就是把“改陋习、树新风、塑形象”活动与“十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和“一生带一家、携手共育文明花”活动相结合。

首先是与“十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相结合。将“改陋习、树新风、塑形象”活动中的具体内容,尤其是农村“五要”作为“十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的新标准补充到《方案》中去,促使“改陋习、树新风、塑形象”活动在农村推广和宣传。同时,也推进农村的文明进步,人文环境将大大改善;其次是与“一生带一家,携手共育文明花”活动相结合。在全面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基础上,通过把城镇“十不”、诚信、文明用语、行为规范、公共礼仪、社会公德等融入到活动中去,通过召开座谈会、上团课等形式,使“改陋习、树新风、塑形象”活动与“一生带一家,携手共育文明花”活动同步开展,带动家庭文明水准的整体抬升。下半年,我们要抓三到五个典型,用于指导全面工作的深入开展,并把好的经验、做法编入电视专题播发,在全县造声势,引导人们都来关注身边的环境,增强文明意识。通过加强人文环境建设,树立起我们肇源解放开放、文明开明、诚实诚信、优美优良、创新创业的崭新形象。在长期的实践中,我们感觉到,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必须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要实现与时俱进就必须研究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的发展变化;要创新就必须研究如何在充实提高基础上进行创新,如何在大力加强和改进过程中进行创新。年初,策划重新启动“十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研究制发了新时期“十星级”文明户评选方案,并于年10月中旬在和平乡工农村率先进行了试点。通过进村指导、严细督查,确保了村民代表推荐、初评、投票表决、复评、审查等各环节的公开、公正和公平,保证了评选活动的严肃性,对新当选的工农村五户“十星级”文明户进行了县乡村三级联合表彰,和平乡信用社还给予其诚信贷款、免除一切手续的优惠,极大调动了当地群众争创“十星级”文明户的热情。为了把这一活动在全县更加有效地推开,在县电视台对整个试点工作以专题的形式进行了详细报道,起到了较好的引导带动作用,为全县整个评选工作奠定了基础。

今年在做全年工作计划的时候,我们决定在全县16个乡镇开展评选活动,目前,正在研究全县“十星级”文明户的评选活动的步骤和措施,落实激励政策和办法,计划在年底前全部评选结束,召开命名表彰大会。二是开展了文明社区创建活动。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文明委《关于在城市深入开展创建文明社区工作的若干意见》,改善社区群众的生活质量和水平,年9月,我们组织召开全县文明社区创建工作动员会,印发《全县文明社区创建工作方案》和《文明社区创建工作考核细则》,社区负责人代表和居民代表分别做了表态发言,县委主管领导就如何作好创建工作做了动员讲话,各社区负责人、各党委(总支)党群书记、宣传委员和社区居民代表150多人参加了动员会,全面启动了肇源县文明社区创建工作。并组织开展“四进社区”服务活动。通过认真细致的研究,以法律、卫生、科技、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四进社区”活动全面铺开,为11个社区聘请了法律顾问,成立了法律援助服务站和卫生医疗服务站,覆盖面达到100%,下岗职工再就业技能培训已开办3期,文化活动又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并划定了活动场所,辖区内的各个单位的活动场所向群众免费开放,人民群众的生活明显改善。三是开展了文化楼道创建活动。年,以邮政局、资源办、地税局、财政局四个文明单位的家属楼区为试点,开展文化楼道创建工作,在楼道里悬挂书画、美术作品以及文明用语、文明行为“十不准”等,前后阳台摆放鲜花和塑料盆景,文明办研究制发“文化楼道”创建标准,定期检查创建进展情况,今年在丰富创建内容和活化创建形式的基础上,扩大创建范围,在21个楼区开展“文化楼道”创建活动,净化、香化、美化了楼道,改变过去楼道单调苍白的视觉感受,大大提高了楼区的文化品位。四是在市级以上文明单位与社区之间开展了“四个一”活动。按照全市《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安排》提出的“以城带乡、以强带弱,文明单位、文明行业进村屯、进社区,实施强强联建、强弱帮建,共创美好家园”活动的要求和部署,结合我县实际,在全县54个市级以上文明单位与县直11个社区之间开展了以“奉献真情、携手同行”为主题,以“四个一”为具体内容的共建活动。通过结对子、全力帮、紧密贴、广泛联,积极开展各种共建活动,推进社区建设步伐,实现社区与社区内各文明单位互帮互助,共同发展。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