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8 17:24:2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关于情绪的心理问题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异地恋;大学生;心理问题;消极情绪;分析
一、文献综述
异地恋,顾名思义,是相隔两地的恋爱,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因为求学和深造,工作等各种原因而不得不“背井离乡”,因此势必造成爱侣的分离,于是也就有了新词语异地恋。今天,关于长距离恋爱关系的学术研究是无处不在的社会科学,如心理学,社会学和传播学的学科。在众多异地恋的研究当中,有不同领域的研究发现,而本文是针对大学生异地恋,从心理方面来认识、研究异地恋、并且提出相关意见来帮助大学生维持异地恋。
有研究认为,异地恋伴侣间往往有更多负面的情绪体验,如抑郁,孤独和忧伤,这些负面情绪要比同城大学生情侣多的多。当处在异地恋中的一方在校园里看到校园中亲密的情侣时,他们会感到深深的孤独,进而产生强烈的悲伤感。此外,还有研究证明,情侣在异地恋时容易对他们的关系陷入沮丧和焦虑,如果没有通讯及时,很容易造成误解与伤害。异地情侣之间的口角变得频繁,他们往往会对他们的关系感到沮丧,那些负面情绪很容易让异地恋以失败告终。本文研究期望通过探讨异地恋当事人双方的情绪类型及其他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升完善异地恋措施。
二、调查与研究
(一)问卷设计和收集
为了探讨本文的研究问题,本文用定量方法和定性方法来收集和分析数据。对于定量方法,本文采用了关于大学生异地恋的网上调查。选择这个方法,是因为网上调查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聚集大批参与者。像Qualtrics调查软件可以凭借其先进的统计技术容易地、及时地、准确地启动数据报告。然而,调查的方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本文增添了访谈式调查。通过采访,收集详细资料以抵消调查的局限性所带来的不足。从这些访谈中,本文收集更丰富的数据信息,来支持本文研究。
(二)问卷调查以及访谈调查的具体问题
本次在线调查的问题相对比较简单。统计参与者的性别;是否曾经历过或者正在处于异地恋,这个问题比较重要,因为它反映了异地恋是否普及。其他简单问题都与恋爱关系的基本信息有关。之后本文所涉及的问题,是围绕心理展开的,主要询问情绪如何产生、产生的是积极情绪还是消极情绪、如何处理情绪以及是否抑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因而导致产生不良的后果。
(三)问卷结果与分析
关于异地恋的情绪情感影响的问题。在文献回顾中,学者们对心理情绪的影响有着不同的看法。他们中有些人认为异地恋伴侣中往往有积极的情绪,但其他学者又证明异地恋情侣中更多的是负面情绪。我。下面的结果提供具体的证据。
从上面的统计中我们比较这些数据,很明显,人们在异地恋的过程中积极情绪往往比消极情绪少得多。在另一方面,上述数据支持从马奎尔和金尼[1]的想法,异地恋伴侣更容易感到孤独,悲伤和嫉妒,尤其是当他们看到其他幸福的情侣在身边时。本文调查的这些结果支持学者的意见,既异地恋易受到不良情绪的影响。
其中,调查表明,男生和女生产生情绪也有所不同。而女生多半会更多的产生负面情绪,这样的负面情绪如果不及时摆脱,那么会导致两个人产生更大的矛盾,从而带动男生不良情绪的产生。女生较男生更细腻、敏感,需要一定的安全感和被呵护感,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的生存需要和敏感此时此刻在女生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异地恋过程中,由于无法相见,造成了视觉上、听觉上的缺失,无法关注到另一半的语气、表情、动作。这样一来,使得在沟通上极易产生误会,尤其是在生气的时候,破坏两个人的良好关系,促使男生也产生了相应不良的情绪,最终导致分手。
而其中重要的因素,也是最能代表影响异地恋的因素是彼此间的信任和忠诚度。调查问卷结果近50%的参与者表示,信任和忠诚是影响双方异地恋持久的重要因素,访谈调查结果也是如此。在远距离恋爱中,可能产生猜忌心理,此时考验的是双方的信任,很多失败的异地恋案例中,互相不信任是主要因素,多是由于不良情绪积压很久导致,或伴侣曾经犯过错误导致日后的信任度降低等等。
三、关于异地恋心理问题所提出的解决方案
参考以上数据和文献后,我认为面对上述几个心理问题,我们要依次找到处理方法。
1、针对消极情绪,多半由于沟通不畅导致。换句话说,我们可以通过良好的沟通消除彼此不安的情绪。事实证明,沟通是必要的,因为沉默只会给人带来更多消极情绪。两个人分隔两地,平时也应该经常聊聊身边琐事,保持一种熟悉的感觉;另外要适当的关心彼此的生活。尤其当一方心中产生了质疑或者不安,要及时与另外一方沟通,不给自己留有遐想的空间,请求对方重述自己的需求,并主动重述对方的需求,误解往往是争吵的原因。这样,当消极情绪产生时,另一半能更好的掌握目前的动态,两人都寻求解决的办法,这样会抑制或者尽快消化消极情绪,使两人又处在一种和谐的关系中。另外要特别注意的是,不要在易于情绪化的时候发生争执,人在夜晚和工作繁忙时易于情绪化,天气也会导致情绪化。如果有这样的兆头,应该立刻打住,另寻他时交流。
2、主观臆想。由于远距离攻击性的增强,使得很多意见不和很容易就发展成一次吵架,这种吵架短时间内往往难以收拾。因为双方获得信息的渠道变窄,信息表达困难,所以就更多陷入自己主观的臆想中。沟通不当造成的争吵结果经常是比较大的伤害。另外,像“分手”这类伤害性很大的词汇也更频繁出现在远距离交流中。面对这种问题,双方应该未雨绸缪,事先就要认识到双方有可能发生严重争吵的,必须有一些类似于战争法则的规则去遵守。
3、关于调查中最重要的忠诚度和彼此信任的问题。面对身体唤醒,简单的说,就是对某异性产生渴望接近,甚至渴望发生性关系的冲动――这种唤醒往往和精神唤醒相互交织,或者是个体相信这种唤醒内在地具备精神上的原因。这种身体唤醒是非常正常的现象,完全不必为此内疚自责疑神疑鬼。只要我们明白这种心绪源自何方,就不会因之迷惘失所。如果发现另一半有不忠诚的行为举动,那么在沟通的时候――着眼事件本身,不要当场评价对方任何内在品质问题,应当的评价是“出轨不好”而不是“早就知道你是一个的小人”。若选择原谅或者解决了误会,就不要提起,真正放下。彼此的信任与宽容,是维持异地恋最基本的心理要素。
当然,大学生最重要的人生任务是在大学生活中,为自己积累进入社会的经验,为自己的学业上升到更高程度。双方并不是要忘乎所以的投入到恋爱中,异地恋双方都要明白,让彼此成长进步才是两个人的最终目标,因此,双方应该制定更高远的目标,来实现彼此的理想。彼此完善,彼此鼓励,形成正面积极的恋爱导向,这样更有助于异地恋的成功。(作者单位:琼州学院)
参考文献:
[1]马奎尔,K.C.与金尼。当距离是有问题的:沟通,应对,并在女大学生长途约会中关系满意度[M]。应用传播研究,38(1),27-46.(2010年)
[2]立文,L.,&Mietzner。你会再做一次吗?人际关系技巧获得了远距离恋爱[A]。大学生杂志,39(1),192-200.(2007)
[关键词]中职生 积极心理品质 培养
中职学校注重学生情绪调节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控制自我情绪,控制刺激情绪的根源,安抚自己摆脱强烈的焦虑、忧郁,将有利于学生个性全面健康成长,使学校教学和管理工作更加顺畅。由美国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E.P. Seligman)创办,兴起于20世纪末的积极心理学研究发现,对心理疾患能够抵御或起缓冲作用的是人类的力量:智慧、勇气、仁爱、乐观、信仰、希望、坚忍等积极情绪。教会中职生从积极的角度认识情绪,学会采用适当的方法与策略,合理宣泄自己的情绪,用积极的视角驾驭自己的情绪,努力做情绪的主人,便显得尤为重要。笔者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提出培养中职学生情绪调节能力的途径,以及全校全员参与积极心理品质教育的设想。
一、培养中职学生情绪调节能力的途径
(一)寻找生命的积极意义
中职生是中考的落榜者,是中国考试制度的弃儿,过往的经历使得他们时刻感到无助,从而容易产生情绪问题。笔者在所任教班级(11C38班、12C26班)中做过关于情绪问题的调查,结果发现60%学生情绪控制能力一般,情绪经常不稳定,9%左右的学生情绪控制能力很差,经常出现愤怒、抑郁等较强的负性情绪。
针对这一现状,寻找生命的积极意义,可以有效减少负性情绪的出现,从而学会控制情绪。教会学生找到日常生活情境中积极的意义是有可能的。例如,天气预报预测了部分城市是多云的天气,你总能看到部分城市是晴朗的天气;半杯水的杯子,有些人看到的是“杯子只有一半水了”,而积极的人会说“杯子还有一半的水”。所以,同样的一件事、一种现象,换个视角,换种思维,意义就有所不同,或抑郁,或开朗,完全取决于你看事情的角度。我们在生活中所面对的绝大多数情况都不是百分之百糟糕的,教会学生从黑暗中寻找光芒,从逆境中寻找机会,从迷茫中寻找希望,便显得意义非常。当我们将不愉快甚至是悲惨的情况以积极的方式重新定义时,一来二往,积极情绪就提高了。
(二)凭借优势行事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优势,发现自己的优势,并且凭借自己的优势行事,容易使人心情愉悦。笔者曾经遇到过这样的案例:一位市场营销班的班主任叫其班长带一男生到心理咨询室,原因是该男生上课不认真听课,还恶意顶撞老师。我单独留下了男生,简单了解和观察后,我对男生说:“能不能帮我把这叠资料装订一下?”,男生接过我手中资料拿起装订机就在办公桌上装订起来。装订完毕后,我又说,“请帮忙把这叠资料拿到5楼的学工部。”此时我看到他那种迫切想完成老师任务的眼神,去了没多久他就回来了。回来之后第一句话就跟我说:“老师,还有其他要帮忙的吗?”
在这个案例中,笔者并没有和班主任眼中的“问题学生”进行“问题”对话,而是察觉和充分发挥了这位同学的“优势”:执行力强,争强好胜心强。我和他的班主任进行了沟通,班主任安排了劳动委员这个班干职务给他当,半个学期后了解,他劳动委员做得有声有色,同学们都很服从他的劳动分配,他自己也是个劳动模范。
优势是存在的,同时也是高度个性化的,协助中职学生寻找自己的优势并发挥出来,有助于他们提高个人自信心,提升个人积极情绪感受力,可以给他们的整个生活带来乐趣。
二、创设积极心理品质教育的学校氛围与全员氛围
(一)从学校传统心理教育转向积极心理品质教育
学校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不足之处在于过分关注少数学生的心理问题,造成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陷于被动,心理老师就是学校学生心理问题的消防员,难以开展更多积极有效的工作。根据积极心理学的观点,人有24种积极心理品质,并且这些心理品质都是可以通过学习而得到提升的。积极心理品质教育认为人人都有积极的心理品质,都有自我向上的成长能力,它最大特色就是强调一切从“积极”出发,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内在积极心理品质和开发心理潜能上。
尽管中职学生存在很多学习和心理问题,但同时他们也拥有许多优势,比如有很强的行动力、有很强的人际交往能力等等,情绪调节方面,他们只是需要一个平台,只是需要一些积极引导。因此,要高度重视中职学生心理品质教育工作,同时要向积极心理品质教育转移,面向全体学生,以发挥学生的优势作为出发点,有针对性地加强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从而让学生学会调节情绪,培养更多的积极情绪。
(二)教师应提高积极心理品质教育的意识和培养积极情绪的能力。
感情用事的人往往为人处事情绪化,言行笼罩强烈的感彩,不根据事理、不考虑实际可能。情绪型的人举止受情绪左右,情绪不稳,易冲动,在情绪冲动的一刹那,理智引退,意志失控。一个人如果总是情绪化地处理一切事务,持有偏见,缺少实事求是的诚意,一遇抵触便走极端,往往会给自己带来不良的后果,所以防止情绪化很重要。作为教师,更应提高积极心理品质教育的意识和培养积极情绪的能力。教师在学生面前具有权威性,大多数学生都是听从于老师的教导。如果教师处理班级事务,面对学生总是情绪化,学生出于对老师的服从,面对老师情绪化的言行可能只会逆来顺受,唯命是从,从而使心灵深受伤害。
三、结束语
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培养和提升中职生的情绪调节能力,不仅仅靠心理老师,也不仅仅是某部分老师的责任,而是全校全员的责任。我们不但要教给学生调节控制情绪的方法,更要创设一个全校全员参与积极心理品质教育的校园氛围,让我们的学生全方位地沐浴在积极心理品质教育的春风中,迈向积极人生路。
参考文献
1、百度文库《积极心理学》;
关键词:合理情绪疗法 不合理观念 抑郁情绪 焦虑情绪
一、一般资料
1.人口学资料:张某,男,20岁,初中,未婚,因抢劫罪被判处4年有期徒刑,现在江苏某监狱服刑,家住某县县城。
2.成长史:张某是独生子,从小随父母生活,家庭条件一般。记忆中父母经常吵架,10岁时父母离婚,他随母亲生活,母亲在一家企业上班,因企业形势不太好,几度面临下岗,父亲又成了家,对他不闻不问。张某初中毕业后因成绩差未考上高中,母亲省吃俭用花钱让他上职业学校,希望他学个一技之长,因学校学风不好,加上他自己对学习没信心,就读未满一年辍学,今年初因犯抢劫罪被判处有期徒刑4年,在看守所被检测出感染了艾滋病病毒。
3.精神状态:一个月以来,情绪非常低落,觉得前途茫茫,对不起母亲,老是有想哭的感觉,心情烦躁。
4.身体状态:常失眠,易疲劳。感染艾滋病病毒,但目前并无其他不适躯体症状。
5.社会功能:整天没精打采,行为懒散,不主动参加集体活动,个人卫生较差。
二、主诉和个人陈述
1.主诉:最近一个月心里很烦,常失眠,常感觉很疲惫,老有想哭的感觉。
2.个人陈述:小时候父母经常吵架,上小学时我成绩还马马虎虎的,后来学习越来越差,我也越来越不想学习。10岁那年父母离婚了,我随母亲生活。好不容易熬到初中毕业,母亲说让我学点技能,去上职业学校,说不定以后能用上,可不到一年,我实在不想上了,学校学风太坏,我也学不进去,母亲赚钱很辛苦,父亲又不管我,与其浪费钱还不如早些出来。和我一起辍学的还有两个同学,大家一起瞎玩。有一次在网吧玩时和别人发生冲突,为了惩罚那家伙,拿走了他身上半包烟,二十块钱。也就不到一小时,警察把我们带到了公安局。后来我被判了四年,几十块钱至于这样嘛,这不是欺人太甚吗?
这还不算,在看守所,我被查出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就在到这里的前两天刚告诉我,……我这辈子算是完了,……我母亲太可怜了,她要是知道我得了这病肯定受不了,她为了我这么多年一个人……我对不起她……我不知道以后怎么办,怎么面对我母亲,我一直想啊想,想得头痛,怎么想也没有头绪,心情很烦躁,晚上老睡不着,白天没精神,有时觉得哭一下会舒服一些,又怕别人笑话……。
3.观察和他人反映:求助者进入咨询室时,愁容满面,唉声叹气,头发有点乱。诉说时思维清晰,语言流利。无妄想、幻觉等精神病症状,自知力完好,有较强的求助愿望。
三、评估与诊断
1.心理测验:EPQ:E39;P45;N66;L40,显示来访者性格内向,且不稳定。SCL-90:躯体化1.1,强迫症状1.5,人际敏感1.8,抑郁2.8,焦虑3.5,敌对1.6,恐怖1.9,偏执1.6,精神病性1.3,其他1.6;总分170;阳性项目数44个。抑郁、焦虑因子分高于常模。
2.诊断:一般心理问题
3.诊断依据:
(1)按照区分正常与异常心理活动的“三项原则”分析:其主观与客观世界是统一的;符合知、情、意协调一致原则;个性也是相对稳定的,因此不属于精神疾病,应属于正常心理范畴。
(2)按照一般心理问题的诊断标准:该求助者的情绪问题是近一个月发生的,因被判刑、得知感染艾滋病等现实原因引起,思维符合逻辑,内容尚未泛化,情绪反应在理智控制之下,人格也无明显异常,有自知力,有求助愿望,所以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
4.鉴别诊断:
(1)与精神病鉴别:求助者的症状由现实因素引发。未出现妄想、幻觉症状。自知力完整,有较强的求助愿望。主观与客观世界是统一的;知、情、意是协调一致的;个性也是相对稳定的,因此,该求助者不属于精神疾病。
(2)与神经症鉴别:求助者的症状由现实因素引发,内心冲突有现实意义,是常形冲突。症状持续一个月,未满三个月。未严重破坏社会功能。情绪反应未泛化,人格稳定。所以,应排除神经症。
(3)与严重心理问题鉴别:求助者的痛苦情绪持续满一个月,不足两个月,情绪反应仅局限在被判刑、得知感染艾滋病,未泛化。社会功能受影响不大,所以,应排除严重心理问题。
四、原因分析
1.生物学原因:除感染艾滋病病毒,没有器质性病变。
2.社会原因:自小父母经常吵架,缺少家庭温暖,父母离婚后随母亲生活,单亲家庭教育的缺陷影响着张某的心理成长,年初因抢劫被判刑。
3.心理原因:缺乏自信,对前途没有信心;因对法律的无知,认为被判刑很冤枉,很委屈,却又无能为力,感到很无助;把感染艾滋病灾难化,认为自己已活不了多久,认为母亲绝对承受不了打击,深感对不起母亲,有强烈的负疚感;以及持久的负性情绪的痛苦。
五、咨询目标
1.近期目标:减少抑郁、焦虑情绪和内心冲突,树立生活的信心,从抑郁、焦虑情绪中走出。
2.远期目标:提高心理素质和情绪调节能力,促进求助者的心理健康和发展,达到人格完善。
六、咨询方案
1.方法:采用合理情绪疗法
2.原理:合理情绪疗法的理论认为,使人们痛苦和难过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个体对该事件的不正确的看法。事件本身无所谓好坏,如果某个人有正确的观念,合理看待发生的事件,他就可能愉快的生活,否则,不合理的观念就容易产生情绪困扰。这种方法通过理性分析和逻辑思辨的途径,改变求助者不合理的信念,最终解决其情绪和行为上的问题。
3.向求助者介绍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4.时间与收费。每周安排一次咨询,每次50分钟,共7次咨询。单位内部免费咨询。
七、咨询过程
1.第一阶段:心理诊断阶段。安排2次咨询。
阶段任务:在此阶段,咨询师首先让求助者诉说了自己心中的痛苦和冲突,以满足求助者宣泄的需要。同时,通过倾听和共情进一步巩固了咨访关系。其次,待求助者的情绪得到宣泄后,通过引导,并试着通过和求助者共同分析他的不合理观念,让求助者认识到自己的痛苦情绪是自己的不合理观念造成的。最后,咨询师介绍了合理情绪疗法关于情绪的ABC理论,并和求助者共同制定咨询目标。
咨询过程摘录:
咨询师倾听了求助者的诉说后:(咨咨询师,求求助者)
咨:你认为你被判刑很委屈很冤枉是吗?
求:可不是吗?我纯粹是为了教训一下那个家伙,出口气而已……
咨:法律是以事实为依据的,你客观上是实施了抢劫的啊。
求:可我事先也不懂,算我倒霉吧。
咨:你这不是倒霉,不懂法也不是理由,你想想看,杀人犯说他不懂杀人是犯法的,那公安机关就不追究了吗?
求:这肯定不行,杀人偿命。
咨:同样道理你实施了抢劫也得负法律责任。
求:是啊。
咨:同样一件事用不同的看法看待,你的感受就不一样了,是吗?
求:好像是这样的。
咨:其实我们生活中很多情绪问题都是因为我们不合理的看法造成的。(介绍合理情绪疗法及ABC理论)……
完成情况:求助者体会到了自己的痛苦是自己不合理的想法导致的,愿意在咨询师帮助下改变不合理的想法。
摘 要 目的:探讨综合医院住院老年心血管病患者伴焦虑情绪的现状及原因与分析。方法: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焦虑情绪测量表,对292例住院老年心血管病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住院老年心血管病患者伴焦虑情绪发生率66.2%。结论:老年心血管病患者伴焦虑情绪率相当高,原因比较多,需引起广大心血管内科医师及精神科医师的足够重视。
关键词 老年心血管疾病 焦虑情绪 调查分析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anxiety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
Ma Xiuhu
The Fourth People's Hospital of Nanyang City,Henan 473000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reason analysis of anxiety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general hospital.Methods:With the general situation questionnaire, anxiety scale,we investigated 292 cases of hospitalized elderly patients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Results:The incidence of anxiety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general hospital was 66.2%.Conclusion:The incidence of anxiety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general hospital is high.The reason is very much.Physicians in internal medicine-cardiovascular department and psychiatry should pay enough attention to it.
Key words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the elderly;Anxiety;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焦虑情绪普遍存在于心血管病患者中,焦虑情绪处理的是否得当,直接影响患者的康复。本研究分析老年心血管病患者伴发焦虑情绪的发病率及原因,有助于更好地治疗心血管疾病。
资料与方法
采取分层抽样调查2013年1月-2013年10月在南阳市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老年心血管病患者。纳入标准:①符合国际疾病和相关健康问题分类第10版(ICD-10)诊断标准。②年龄>60岁。③具有小学以上文化程度,有一定的文字阅读和理解能力。④签署知情同意书。
方法:①一般情况调查表:采用自己编写的一般情况调查表,包括一般人口学资料和病情资料,由心理科高级医师与患者直接面谈收集资料。②老年心血管病患者焦虑情绪评估。采用综合医院焦虑抑郁情绪量表(HADS)中的焦虑情绪量表(HADa)量表含7个条目,每个条目有4个选择,依次评分为0,1,2,3,代表情绪的反应程度,评分越高代表焦虑程度越重。关于评分界定标准,目前被心理学界通用标准:HADa≥8为焦虑情绪障碍。严重程度标准:0~7正常,8~10轻度异常,11~14中度异常,15~21严重异常。
统计学方法:主要采用描述性统计等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分析。
结 果
一般人口学资料:共292例患者接受调查,经严格筛查共回收有效问卷260份,男118例(45.3%),女142例(54.7%);婚姻状况:有配偶223例(85.8%),无配偶37例(14.2%);经济状况好的 27例(10.4%),经济一般的213例(81.9%),经济状况差的20例(7.7%)。
老年心血管病患者伴发焦虑情绪的发生率66.2%,其中轻度153例(58.8%),中度14例(5.4%),重度5例(1.9%)。
老年心血管伴发焦虑情绪与经济情况关系:经济条件越差,伴发焦虑情绪越高,见表1。
老年心血管病患者伴发焦虑情绪与配偶情况关系:有配偶者,伴发焦虑低,无配偶者伴发焦虑情绪高,见表2。
讨 论
焦虑情绪在老年心血管病患者中发生率较高,本研究结果显示,66.2%老年住院心血管病患者存在焦虑情绪,与胡大一所述的发生率69.0%~70.4%基本一致[1];朱宁所研究的结果发生率42.3%[2],结果不一致,这可能与研究的方法及标准不一致有关,本研究侧重于焦虑情绪的心理方面干预,而朱宁所研究侧重于药物方面干预。
老年心血管病患者伴发焦虑的影响因素:①可能是心血管疾病的直接结果;急性心肌梗死、冠心病、阵发性心动过速、高血压都可引发焦虑[3]。大多数人认为心脏是人类身体中最重要的器官,因此得了心脏疾病,即使很轻也非常紧张,担心会留下后遗症。焦虑反过来又影响心血管疾病的转归。②经济状况好坏:经济条件差的患者担心以后治疗的昂贵费用,对家庭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工作能力下降,感觉自卑,担心家人埋怨等[4],进一步加重焦虑情绪。③目前有无配偶:目前社会,子女少,大部分家庭都是两个孩子照顾4个长辈,儿女不能很好地照顾父母。没有配偶的患者就更加担心没人照顾而产生焦虑。④目前医学专业越分越细,导致专科医师只关注自己专业的疾病,但实际上心血管疾病所表现的症状往往在心理障碍中也经常出现,如胸痛、胸闷、心悸、气短等症状,2000年Fleet等曾述:因胸痛就诊的患者中,>1/2的患者从心脏病学或其他内科疾病角度无法解释[5],大多数心内科医师对心理障碍的诊治缺乏了解,易将心理问题归结为躯体问题,有些医师即使发现了患者合并心理问题,也未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使患者治疗时间延长,效果欠佳,使患者出现焦虑或焦虑进一步加重。
综上所述,心血管疾病伴发焦虑情绪的几率很高,与多种因素有关。本研究探讨了老年心血管病患者伴发焦虑的一些影响因素,有助广大医护人员有针对性的评估,并进行及时有效地干预,以改善老年患者的预后。
参考文献
[1] 胡大一,于欣.双心医学[M].北京:全国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中华医学会,2008:26.
[2] 朱宁.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合并焦虑抑郁的现状及处理[J].医学与哲学,2012,33:17-19.
[3] 沈渔.精神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601.
关键词: 师范类贫困大学生焦虑情绪防治对策
一、引言
中央十六号《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文件中提出:“资助贫困生是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强调:“使大学生了解常见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及主要表现,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各种心理问题”,让他们“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有效消除心理困惑,自觉培养坚韧的意志品质,提高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由此可以看出解决师范类贫困大学生焦虑情绪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师范类贫困大学生焦虑心理的产生是主观与客观因素、内因与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防治与克服师范类贫困大学生的焦虑心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师范类贫困大学生个体及家庭、学校、社会多方面共同努力,积极协调与配合,同时坚持物质帮助与精神塑造、自我调适与心理疏导相结合的原则。[1-2]
二、师范类贫困大学生焦虑情绪防治对策
(一)建立健全师范院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档案,全面了解和掌握贫困生的心理状况,及时有效地做好师范类贫困生焦虑心理的咨询与辅导。
师范院校需要专门成立心理咨询机构,建立健全机构设置,也可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纳入心理咨询与辅导队伍中来。心理辅导专员应当深入师范类贫困大学生群体中,与他们交朋友,获得他们的信任。对于师范专业贫困生来说,从入校起就要建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档案,结合走访、谈话、观察、侧面了解等方式,对师范类贫困生的家庭经济状况、生活现状、学习状况、心理状况等方面进行全程追踪。
师范院校应定期对师范类贫困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测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防患于未然。建立有效的焦虑防御机制,对焦虑症状明显的师范类贫困生进行专门的心理咨询与辅导,在辅导过程中帮助他们建立强效的社会支持网络,使他们在家庭成员、学校教师、同伴及互助小组的共同作用下获得情感上的依托和心理上的支持,有效缓解自身焦虑状况。师范院校应运用“七字方针”帮助他们及时、合理、有效地宣泄情绪,使焦虑情绪得以充分释放,在理智控制情绪的基础上获得奋斗的信心和勇气。师范院校要区分类型、类别(考试焦虑、就业焦虑等)和层次(低焦虑群体、中等焦虑群体、高焦虑群体)对师范类贫困生焦虑群体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与治疗,教会他们掌握消除焦虑情绪的方法,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和提高心理咨询与辅导水平。[3-4]
(二)帮助师范类贫困大学生重建理性认知,通过改变认知,消除或减少师范类贫困大学生的焦虑情绪。[5]
认知心理学派代表人物、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艾利斯(Albert Ellis)根据直截思考的概念研制出一套咨询和心理治疗的方法,可用来改变我们的非理性思维,可以用于负面情绪的治疗,称之为“合理情绪疏导法”,即情绪困扰的ABC理论。运用这个理论来看师范类贫困大学生过度焦虑或焦虑症的形成,就会发现,师范类贫困大学生焦虑情绪的困扰往往不是事件本身引起的,而是人对事件的不正确的认知或不合理的信念造成的。
从事学生工作第一线的辅导员、班主任及师范院校专业心理咨询人员可以充分利用认知心理学理论,帮助有焦虑情绪障碍的师范类贫困大学生认识到他们原有的关于“贫穷即可耻”、“贫穷的面貌难以改变”、“穷学生什么都不行”等对人、对事、对己的认知与观念都是错误的,结合他们自身的体验,使其清楚认识到认知偏差的不合理性和对个人身体、心理等各方面带来的巨大危害,从而指导他们树立正确的贫困观,以平常心对待贫困,视贫困为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动力而不是阻力,适当降低成就动机与自我期望,客观公正地评价自己和他人,“积极调整认知,以理性治疗非理性,以合理思维代替不合理思维”,[6]逐步缓解或消除师范类贫困大学生的焦虑情绪。
(三)优化“奖、助、贷、勤、补、免”等经济扶持体系,有效地帮助师范类贫困大学生解决实际经济困难。
1.严格师范类贫困大学生的界定和审核工作,确保奖助金用在刀刃上。
当前很多院校仅凭一纸申报或缺乏公信力的贫困证明来界定贫困生,资助工作存在随意性大、透明性低的特点。由此带来的问题就是一些学生弄虚作假套取助学金,各项补助金难以真正落实到急切需要受助的贫困生身上。因此,对于贫困生的界定和补助工作不仅需要进一步核实学生所开具的乡镇民政部门以上的贫困证明,而且需要从事学生工作第一线的辅导员、班主任等深入调研,充分了解情况,掌握最真实的信息,再加上班级评议小组的评议与公示,确保建档的师范类贫困生确实是家庭经济困难、无力或难以支付教育费用的学生。在逐步建立一整套可操作性强、相对科学规范的“奖、助、贷、勤、补、免”评定和给予办法的基础上,确保各项奖助金都能用在刀刃上,使各项奖助金能够真正解决师范类贫困大学生的实际困难。
2.拓宽勤工助学岗位,提高勤工助学报酬,提升勤工助学的技术性含量。
首先,目前师范类院校学生勤工助学岗位局限性大,数量有限,因此,学校可以考虑更多地与校外学校、企业、街道等联系,为广大师范类贫困大学生拓展更多校外勤工助学的机会。其次,当前勤工助学存在工作时间长、报酬普遍偏低的现象,适当提高勤工助学报酬很有必要。最后,师范类院校勤工助学岗位的基本设置为辅导员助理、秘书助理、校内机房管理岗、图书馆管理岗、实验室助学岗等,劳务型岗位偏多,科研型、技术型岗位较少,今后可以考虑将勤工助学更多地与师范院校的教育、教学、科研相结合,为师范类贫困生成长成才服务。
3.积极开辟补助途径,争取更多社会、企业与个人的资助。
师范院校应在充分使用现有补助金的基础上,利用社会实践等途径积极为师范类贫困大学生争取更多社会的资助,如吸引合作单位、社会名人、教育家、知名企业、资助机构等在校内建立“师范类贫困大学生资助基金”,更好地激励品学兼优、自立自强的师范类贫困大学生。
4.调整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全面开展职业生涯辅导,促进师范类毕业生充分就业。
师范院校只有科学调整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辟更多实践性强、应用性强的课程供师范生选择,从进校起面向师范生全面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辅导课程,帮助师范生尽早规划自己的人生目标,提前认识就业形势,转变就业观念,正确分析、评估自己,确立切实可行的奋斗目标,为师范生全面细致地做好各项就业指导教育和服务工作,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师范类大学生的就业与创业,帮助他们摆脱就业焦虑的消极影响。
三、解决师范类贫困大学生焦虑情绪过程中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贫困生问题是一个结构性的问题,不能单纯依靠经济扶持或精神鼓励。师范院校要将扶贫与扶志相结合,在对师范类贫困大学生进行物质帮助的基础上充分体现人文关怀。
(二)我们要充分尊重师范类贫困大学生的人格与尊严,在给予物质帮助与精神鼓励的同时要注意结合他们不同的心理特点,使用恰当的方法。如结合师范类贫困大学生的不同心理采取不同的资助方式,不让他们觉得是“被施舍”,不给他们造成心理负担;在对贫困生进行经济扶持的同时要把握“度”,不使他们养成过分依赖的心理;切忌将对贫困生的帮助视为学校的工作成绩,在贫困生问题和资助问题上大肆渲染;不要把贫困生缴费状况作为师范院校院系考核的标准;避免在公众场合将贫困生作为特殊弱势群体而孤立对待,等等。
(三)高校应将资助工作与思想道德教育相结合,引导师范类贫困生在获取帮助的同时懂得感恩,刻苦学习,立志报效学校与社会。
参考文献:
[1]王玲.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疏导[M].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11.
[2]唐宏,刘善玖,李小波,钟文贵.大学生焦虑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赣南医学院学报,2002,3.
[3]黄希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6.
[4]余启利.浅谈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问题及其教育对策[J].鄂州大学学报,2005,7.
我们的研究重点就是关于情商理论在临床医学教育中的应用问题,了解当前临床医学教育中存在的不足,探讨情商理论在临床医学教育中的可行性和实现途径,推动临床医学教育改革深入发展。
情商理论临床医学教育医学生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临床医疗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对医生的个人品德、处事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对临床医学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挑战。
情商理论作为个人品德塑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被逐渐的应用到临床医学教育事业之中,为培养全面合格的临床医学接班人提供公共先进德尔教育方法和理念,促进临床教育实践的发展。
一、情商理论的内涵
情商是情感商数的简称,又被称之为情绪智能,最早于1990年由美国新罕布什尔和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家萨罗维和梅耶教授提出的,后经过美国心理学家戴尼尔·高尔曼的发展运用逐步形成了现在意义上的EQ理论,并将其以通俗的方式编绘成了《情绪智能》一书,EQ理论从此应运而生。
在高尔曼的EQ理论中包括五个方面的能力:一是自我觉察力,即认识自我情绪的能力;二是驾驭自我情绪的能力;三是自我激励的能流利;四是觉察、识别、理解他人情绪的能力;五是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目前情商理论已经具备了非常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实践应用案例,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针对当前临床医学教育的现状,引入情商理论的理念和方法,并用情商理论辅助临床医学教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当前临床医学教育模式在锻炼学员情商方面存在的不足
情商是人适应社会的基本能力素养之一,能够帮助他们正确的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当前很多的医院都发生过各种的医疗纠纷问题,这虽然有可能是由于医疗事故所引起的,但在一定的程度上也反映了当前很多医生在与患者之间进行沟通交流方面存在着缺陷。总的来说,目前临床医学教育模式在锻炼学员情商方面存在的不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医学生在医患沟通能力上存在不足。在临床医学领域中,与医患者之间建立维护良好的关系,与他人收集和共享信息,以有效的帮助病人缓解病情、稳定家属的情绪具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就目前的相关资料显示,因医患沟通不良或是障碍引起的医疗纠纷中,35%是由于医务人员不恰当的沟通所导致的。而当前我国的教育实际在培养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上并没有有力的措施,很多的医学生不够正确的了解患者的情绪和心理,不掌握医患沟通的艺术和技巧,因而无法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
(二)临床教学方法和医风医德教育在实践中存在不足。医风医德教育对于引导医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导向,培养学生敬业奉献的职业操守具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很多的医学高校在一方面的教育模式上存在很大的不足,“高、大、空”的教育弊端突出,政治色彩浓厚,不能够正确的培养医学生的得到品行,对于临床领域了解不足。
(三)临床医学生存在特殊的情绪心理问题。医务人员由于其工作的特殊性,其常见的情绪心理问题与普通劳动者之间相比具有其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心身耗竭、自信受挫、人格偏态等心理方面的问题,而学生时期的情商学习是今后工作岗位上解决压力和心理问题的重要措施,若是处理不慎将可能会引起更为复杂的心理问题。
三、情商理论用于临床医学教育的实践方法
情商理论是一个较新的概念,随着专家学者的不断完善发展,它已经被逐渐的推广到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发挥了显著的效果。在临床医学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应用好情商理论主要需要把握以下几点:
(一)在教学的过程中合理的应用EQ理论。在临床医学的教育实践过程中,教师要对情商理论的应用综合的进行把握,营造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促使广大的学生能够积极的思考、大胆的质疑,真切的感受教师的热情与希望,鼓励学生朝着既定的目标努力奋进。
(二)及时关注临床医学生的情绪心理问题。医务人员的情绪问题重在预防,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为学生营造一个优越的外在环境,引导学生正确的把握自我的情绪,缓解负面的情绪,从而使学生逐渐的构建起一套适用于自身的完善的情绪疾病预防技巧,这样才能够更好的适应临床医疗岗位。
(三)对学生进行EQ理论及方法的教育。教授EQ理论不单单是让学生完善自我人格,正确评价与接纳他人,更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交往技巧,学会与患者、病人家属及同僚之间的沟通,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能够从容的面对各方面的问题,正确地处理医患之间的关系,减少或避免不必要的医疗纠纷的发生。
四、结语
目前,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集中表现在自我意识太强、承受能力较差、学习压力大和独立生活能力差等四个方面。具体如下:
1.自我意识太强,人际交往存在障碍
许多高校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普遍存在自我意识太强的问题,他们不善于与人交往,不会换位思考。在与人交往中,常常将自我利益放在第一位,特别是遇到矛盾时,不能够做到与人交流与沟通,相互包容和忍让,往往造成彼此之间矛盾的激化。同时,一些大学生在与陌生人沟通时,会感到胆怯、紧张、拘谨,甚至出现语无伦次的现象,存在明显的人际交往障碍。
2.承受能力较差,团队协作意识不强
一些大学生在校园中往往遇事任性固执,缺乏集体意识,缺乏合作精神。现在的家长为孩子的成长尽可能遮风挡雨,殊不知家长的过分溺爱会成为阻挡孩子进步的荆棘。对当代大学生而言,一帆风顺的成长道路容易使学生心灵变得脆弱,不能够承受困难与挫折的打击,不利于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遇事便手足无措,逃避现实,甚者出现过激行为。
3.来自学习与生活的压力
初入校门,面对生活环境以及学习模式的巨大变化,大学生的心理也会发生一定变化。一些学生高中阶段成绩优异,进入大学之后由于学习方法不正确,造成学习成绩不理想,原本的优势失去,心理上产生了落差感。如果不能及时进行调节,势必会给学生学习带来巨大压力。
同时,来自农村或贫困地区的学生,家庭条件并不宽裕。对他们而言,学费、生活费等是一笔很重的负担。受到生活压力的影响,他们往往不愿与人交往或参与集体活动,甚至出现逃避或自闭等现象。此外,一些学生出身单亲家庭,承受能力较弱,也会因来自生活或学习的压力而产生一些心理问题。
二、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应对策略
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策略,主要从社会、学校和大学生自身三方面入手进行探讨:
1.社会高度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政府和媒体是从社会层面应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两大主体。从政府角度,一方面,要加强对高校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保证大学生能够在安全、稳定、和谐、健康的环境中成长。另一方面,政府应加强对贫困学生的资助力度,将育人与励志相结合。从媒体层面,应侧重关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正面宣传,通过一些典型案例或专题式的报道,树立阳光正气的形象,向大学生传递正能量。
2.学校正确认识和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作为高校领导应密切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一是建设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学校通过校内广播、微博、专题式网站等各种宣传手段,向大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通过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心理健康专题式讲座,让大学生接触到更多的关于心理健康的知识,掌握一些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的基本方法。
二是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安排具有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经验的教师负责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同时,注重心理健康实践活动的开展。作为教师,应主动关注大学生思想动态以及遇到的一些心理问题,尽可能消除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培育大学生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
3.学生应学会进行自我心理调节
学生的自我调节,主要应从培养乐观、豁达的态度,增强耐挫力以及调节情绪入手。
一是培养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步入大学,大学生应正视环境的改变,完成心理角色的转换,以正确的态度和积极的心态面对大学期间新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大学生要正确认识人生,树立远大的理想,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
二是敢于面对挫折,增强学生的耐挫力。大学生应努力培养良好的适应能力,正确认识自己所处的环境,以正确的态度应对环境的变化,敢于承受挫折,能保持与社会的良好接触,及时调整自己的思想,与社会协调一致。同时,在遇到挫折时,应努力利用困难与挫折磨炼自己,完善自己,增强耐挫力。
关键词 心理健康素质,正常大学生,有心理问题大学生,比较。
分类号 B848.9
1引言
心理健康素质研究的工具――《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在其编制的过程中就不断进行着信、效度研究。作为一种科学研究的工具,“心理量表的效度指标可以不断增加和完善,效标检验的工作本课题还将不断进行。”[1,2]。本研究以大学生为对象,一方面考察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的实证效度,即探讨心理健康水平较差的大学生与正常大学生被试相比,在心理健康素质上是否存在差异,从而进一步验证《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对不同心理健康水平的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方面差异的鉴别力;另一方面,分析这些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差异,使今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便于找到学生素质方面的原因和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
2方法
2.1工具
采用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研究课题组编制的《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和大学生心理健康相关量表的编制课题组研制的“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中的四量表之一――《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CCSMHS)》作为研究工具[3]。
2.2被试与研究程序
在天津市范围内选取大学生共计425名完成《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的调查,问卷回收率为100%。剔除21份无效问卷(主要为漏答项目太多和具有明显默认反应方式的问卷)后,获有效被试404人。其中一年级100人,男61人,女39人;二年级103人,男55人,女48人;三年级102人,男62人,女40人;四年级99人,男53人,女46人。被试以教学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测试。主试为经过培训的心理学研究生,采用统一的指导语,测试完成后当场收回问卷。
在天津市范围内选取参加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并经《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CCSMHS)》筛查(筛查标准即建议约谈的标准)出的115名一年级大学生。要求他们在接到约谈信或主动前来约谈前填写《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问卷。剔除14份无效问卷后,有效被试101人,其中男54人,女47人。
把上述被试中的404人作为本研究的正常被试,而由《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筛查出的可能有心理问题的学生101人作为有心理问题的被试。测验结果用SPSS进行统计处理。
3结果
3.1信度分析
采用克隆巴赫(Cronbach′ α)一致性系数对404名大学生《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的测验结果进行信度计算,结果见表1。
由表1可见,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在0.534~0.886之间,除认知风格和归因风格两个分量表外,其余分量表的信度值都较高。这与以往研究结果类似[1,2]。
3.2效度分析
3.2.1适应分量表
对正常组和有心理问题组大学生的《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适应分量表》的总分及其所包含的6个维度的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2。
由表2的结果可以看出,正常组和有心理问题组大学生在适应分量表总分上差异极显著,各维度差异显著或极显著。说明有心理问题组大学生的总体适应水平明显低于正常组大学生,个体容易因环境及身心变化引起不良的心理和行为反应。从适应的角度讲,心理有问题的大学生的确在情绪、人际、学习、生活及生理、社会等方面存在适应不良。
3.2.1人际素质分量表
对正常组和有心理问题组大学生的《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人际素质分量表》的总分及其所包含的3个维度的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3。
由表3的结果可以看出,正常组和有心理问题组大学生在人际素质分量表总分上差异显著,说明有心理问题组大学生总体人际心理健康素质水平明显低于正常组大学生,其中人际交往和人际调控等维度的差异显著,而人际知觉维度上的差异不显著。说明有心理问题组大学生的人际心理健康素质不高主要体现在人际交往的能力较低、品质较差。
3.2.3个性素质分量表
对正常组和有心理问题组大学生的《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个性素质分量表》的总分及其所包含的7个维度的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4。
由表4的结果可以看出,正常组和有心理问题组大学生在个性素质分量表总分上差异显著,说明有心理问题组大学生总体个性素质明显低于正常组大学生。其中乐观―悲观、意志、内外倾、耐挫折差异显著,而在冒险、责任、独立3个维度上的差异不显著。
3.2.4动力系统分量表
对正常组和有心理问题组大学生的《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动力系统分量表》的总分及其所包含的7个维度的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5。
由表5的结果可以看出,正常组和有心理问题组大学生利他性利他动机、成长性动机差异显著,说明有心理问题组大学生自我实现需要和利他性需要引起的动机明显低于正常组大学生。除这两个维度外,在动力系统分量表总分及其他5个维度上的差异都不显著。
3.2.5自我分量表
对正常组和有心理问题组大学生的《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自我分量表》的总分及自我认知(包括学业自我、身体自我、社会自我、情绪自我4个方面)、自我评价(包括自尊、一般自我效能2个方面)、自我调控3个维度的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6。
由表6的结果可以看出,正常组和有心理问题组大学生在自我分量表总分上的差异显著,说明有心理问题组大学生总体自我心理健康素质水平明显低于正常组大学生,自我较为消极。其中身体自我、社会自我、情绪自我、自我调控差异显著,而在学业自我、自尊、一般自我效能上的差异不显著。
3.2.6认知风格分量表
对正常组和有心理问题组大学生的《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认知风格分量表》的总分及其所包含的5个维度的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7。
由表7的结果可以看出,正常组和有心理问题组大学生在认知倾向(冒险―稳重)上差异显著,说明有心理问题组大学生具有较为稳定的认知倾向,喜欢任务和情境适于已有的程序和规则;正常组大学生则具有较为创新的认知倾向,喜欢面对不熟悉、不确定的环境。在认知风格总分及认知决策(场景―自我)、认知方法(灵活―单一)、认知加工(整体―局部)、认知行为(独立―合作)4个维度上的差异不显著。
3.2.7归因风格分量表
对正常组和有心理问题组大学生的《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归因风格分量表》的总分及其所包含的4个维度的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8。
由表8的结果可以看出,正常组和有心理问题两组大学生在归因风格分量表总分及4个维度上的差异均不显著。
3.2.8应对风格分量表
对正常组和有心理问题组大学生的《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应对风格分量表》的总分及其所包含的8个维度的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9。
由表9的结果可以看出,正常组和有心理问题组大学生在应对风格分量表总分上差异显著,可能说明有心理问题组大学生通常采用较少的应对策略和方法,在应对方式的选择上缺少灵活性和变通性;正常组大学生则经常采用多种多样的应对策略和方法处理面对的问题及其相关的情绪困扰,更有利于心理健康。其中注重问题的应对策略差异显著,而在其余7个维度上差异均不显著。
4讨论
4.1关于《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信度和效度
心理健康素质概念自2003年由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课题组提出以来,已引起了心理学、教育学学术界的极大重视。以“心理健康素质”为关键词和题目在中国期刊网(CNKI)上检索的结果表明,本课题所引发的相关研究与思考大致有四类,其一是调查研究,如关于不同地区、不同年龄阶段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研究;其二是关于培养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的教育研究;其三是关于在整个研究中贯穿的积极心理学思想所引发的心理健康相关研究;其四是心理健康素质的拓展研究,如关于军人、教师等人群的心理健康素质的思考与研究。而这些研究大多都会涉及到心理健康素质的研究工具《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那么工具本身的科学性及特点就显得越来越重要。为了使后续研究中实证研究更能科学地反映被研究对象的心理实质,理论研究更有根据、教育措施更符合对象的特点,有必要进行此项研究。
研究发现,有心理问题组大学生在适应、人际素质、个性素质、自我、应对风格5个分量表的得分均显著低于正常组大学生,动力系统、认知风格、归因风格3个分量表得分略高于一般群体大学生但差异不显著。即经“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之《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CCSMHS)》测量,并依据标准一(即部分维度测验的分较高,可能有心理问题,建议专家约谈)筛查出的超过全国大学生常模的有心理问题组大学生,其心理健康素质显著低于正常组大学生。本研究表明,《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总体上来说是科学的,能够区分心理正常与心理有问题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差异。
4.2正常组与有心理问题组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特点
在《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中,适应分量表是状态量表,其余为心理健康素质分量表。从《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适应分量表》分析的结果看,完全与《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筛查的结果一致,说明心理健康水平不高的大学生适应是不良的。在其余的7个心理健康素质分量表当中,有4个分量表,即人际素质、个性素质、自我和应对风格,有心理问题组的大学生得分显著低于正常大学生。
从《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与《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适应分量表》的结果可以看出,有心理问题组大学生的确心理健康水平较低,他们在生理适应、情绪适应、人际适应、学习适应、社会适应、生活适应诸维度上与正常组大学生均呈现出显著差异。本研究中《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测验的主要是大一学生,从个体内外原因上分析,他们生理上处于青春期末期,易兴奋,情绪易产生波动,性生理趋于成熟与性心理尚不完全成熟有矛盾冲突,这是内在原因;外部原因上,因受到生活环境的变化、学习方式的转变、师生及其交往方式的更新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无法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转变,问题突出表现为适应不良。生理与生活上不适应,直接导致时间管理不善和学习效率低下,引起情绪不良,也造成学习、人际、社会等方面的不适应。由于不健康的心理素质,加上各种适应不良交织在一起,如果疏导不及时,个别学生则会发展为较为严重的心理障碍。
从《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人际素质分量表》的结果可以看出,在人际交往、人际调控2个维度上有心理问题组大学生与正常组大学生的差异显著。健康的个体都有人际交往的需要,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需要更为强烈。他们在面对全新的环境和交往对象时,都希望受到关注,有机会展现自己,进而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网络,满足自身对友谊、归属、安全的需要。人际关系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有着很大的影响,往往因为人际关系问题而进一步引发出心理障碍。如果心理异常组大学生缺乏人际交往能力及交往的技巧和有效方法,不愿或不敢主动与人交往,就会使自己陷入孤独和寂寞之中,出现冷漠、孤僻、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从而也体会不到自身的成就感,对自我价值就会产生怀疑,体验到挫败感,自信心受到打击,导致心理矛盾加剧。本分量表的测验结果表明,有心理问题组与正常组大学生的人际知觉没有差异,而有差异的是人际交往能力和人际调控。因此,有必要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素质,尤其是心理有问题的学生,提高的方面主要是人际交往能力和人际调控的技巧。
《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个性素质分量表》的结果表明,正常组与有心理问题组大学生在乐观―悲观、意志、内外倾、耐挫折4个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相关研究结果表明,个性特征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影响显著,良好的个性素质有助于人们的心理健康。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在个性的养成上逐步完成向成人的过渡与转变,但成长过程中的生活事件和矛盾冲突若处理得不及时或不得当,就可能导致大学生个性素质低。个性素质较高的大学生通常能够以乐观的态度投入到生活和工作中,具有较强的意志力、耐挫折能力、接纳性与包容性、独立性和冒险精神等,心理承受能力较强;个性素质较低的大学生面临压力时,易产生焦虑、烦恼、困惑、愤怒等负面情绪,表现出较低的心理健康水平。那么健全个性的培养应该从达观的人生态度、愉快的情绪、坚强的意志等方面入手。
从《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自我分量表》的结果可以看出,有心理问题组大学生在自我认知(其中身体自我、社会自我、情绪自我3个方面差异显著)、自我评价、自我调控上的差异显著。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发现,个体的总体自我概念及各个特定方面的自我概念都与其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相关。大学生对自我的看法不但影响其行为,也与其人格特质和心理健康有密切关系。自我分量表得分较高的大学生,对自己的身体形象、人际关系、情绪状态有较为满意的认知,对自我的评价积极,自我调控能力强,心理健康水平较高;反之得分较低的大学生,对自我不满意,甚至不能接受自己,害怕失败,计划性较差,出现自卑、抑郁等消极心境,心理健康水平较低。提高有心理问题大学生的自我水平,自我认知方面应注意社会自我和情绪自我,提高自我评价和调控能力。
相关研究表明,心理健康水平较高的大学生倾向于使用成熟型应对方式解决问题和求助,心理健康水平较低的大学生倾向于使用不成熟型或逃避、否认等应对方式。应对风格分量表的结果表明,有心理问题组大学生在注重问题的应对策略、理智―合理化策略、针对情绪的身体策略、否认―压抑策略、躲避和求助策略、针对情绪的行为策略的得分低于正常组大学生,尤其在注重问题的应对策略上存在显著性差异。这说明有心理问题组大学生通常以“退避”、“自责”和“幻想”等应对方式来应付困难和挫折,集成熟与不成熟的应对方式于一体,较少采用“解决问题”和“求助”等积极的应对方式,在生活中表现出一种神经症或两面性的人格特征,在情绪和行为上均缺乏稳定性。
在《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动力系统分量表》、《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认知风格分量表》、《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归因风格分量表》3个分量表上,正常组与有心理问题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总分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在动力系统分量表的维度上,正常组大学生在利他性动机和成长性动机上得分都较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得分高。大学生动机系统已基本确立,但有心理问题组大学生应从利他和追求自己更好地成长与发展方面进行培养和教育。认知和归因风格两个分量表两组大学生无差异,其原因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探讨。
5结论
(1)通过比较研究发现,正常大学生的人际素质、个性素质、自我、应对风格和适应等分量表得分都高于有心理问题组大学生且具有显著差异,而动力系统、认知风格、归因风格分量表得分差异不显著。
(2)《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在区分正常和有心理问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方面可靠、有效。
参考文献
1 沈德立, 马惠霞, 白学军. 《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的编制.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7, 23(1): 107~111
2 沈德立, 马惠霞, 白学军. 《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信效度再研究.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06, 4(4): 241~245
3 郑日昌, 邓丽芳, 张忠华. 《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的编制.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05, 3(2): 102~108
DIFFERENTIATED VALIDITY OF CHINESE ADOLESCENT MENTAL
HEALTH DIATHESIS SCALE
Lu Qian, Ma Huixia, Bai Xuejun
(Academy of Psychology and Behavior in Tanjin Normal University, Tianjin300074)
Abstract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作者于2010年12月选取我市一所普通高中,随机选择六个高三班为调查对象,共发放230份调查表,收回210份,回收率91%。其中男生109人,女生101人,平均年龄(17.2±1.7)岁。
1.2 方法
在阶梯教室集体填写一般情况调查表,应用抑郁自评量表(SDS)[2](标准分
1.3 统计学处理
结果统计分析使用SPSS10.0软件包完成。
2 结 果
2.1 焦虑、抑郁情绪反应发生率
表1 男生与女生SAS、SDS平均分比较
男生(109人) 女生(101人) t值
SAS 42.58±9.55
SDS 44.08±8.75 43.49±10.52
46.70±10.21 2.10*
2.00*
注:*P
210名学生SAS平均分为 43.08±10.10,SDS平均为45.34±9.55。男生SAS和SDS得分均低于女生(表1)。
2.2 SAS、SDS得分与生活事件的相关性
表2 生活事件与SAS、SDS得分相关系数
SAS SDS
人际关系因子
学习压力因子
健康适应因子
受惩罚因子
丧失因子 0.235* 0.289* 0.376*
0.784**
0.374*
0.382*
0.677**
0.779**
0.204
0.394*
注:*P
SAS得分与人际关系因子、学习压力因子、受惩罚因子、丧失因子、健康适应因子呈正相关。SDS得分与学习压力因子、人际关系因子、丧失因子、受惩罚因子呈正相关(表2)
2.3 SAS、SDS得分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
表3 积极与消极应对方式与SAS、SDS相关系数
SAS SDS
积极应对方式
消极应对方式 0.087
0.604** 0.086
0.701**
注:*P
3 讨论
有关高三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率,由于每个调查对象和调查工具的不同,结果并不完全一致。本文主要对高三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情绪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发现高三学生的焦虑、抑郁情绪发生率分别为26.29%和34.71%。关于抑郁、焦虑情绪反应的性别差异,有研究认为女生高于男生,本研究发现女生得分略高于男生,但无显著性差异。
本文使用了主要针对青少年特点的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提示高三学生焦虑、抑郁情绪的发生主要与学习与升学压力过大,学校与父母的批评和惩罚及人际关系不协调有关,与相关调查结果相近。
关于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姜乾金等研究发现大学生的消极应对方式与SCL-90、SAS、SDS得分密切相关[4]。本调查也发现消极应对方式与SAS、SDS得分呈现正相关。
高三学生的个性心理发展已经渐趋成熟,能用较为成熟的防御机制来处理各种冲突,但能否考上大学几乎决定着他们的前途和命运,使他们的心理压力远远超过常人。有关的研究表明,交往问题和学习问题是中学生遭遇的生活事件中对心理健康最有影响的两类事件,对我国学生来说,其成就主要表现在学业方面,不管是自身的需要还是来自教师、父母等外界压力,长期的学习成绩偏下加大了这类学生的心理压力[5],容易引起焦虑、抑郁、人际关系敏感等适应不良问题。本研究显示高三学生焦虑、抑郁不良情绪发生率较高,学校、家庭应重视心理卫生方面的教育,教育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用积极的心态处理各种应激生活事件,应进行有针对的心理辅导,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 林东,覃玫,杨青,等.桂林地区1159名高中学生心理健康调查分析.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7,16:453-456.
[2] 张作记.行为医学量表手册.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1,特刊:124-125,131-132.
[3] 汪向东主编.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06-107.
[4] 姜乾金,黄丽,卢抗生,等.心理应激:应对的分类与心身健康,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7:145-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