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8 17:24:2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旅游项目建设的必要性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项目管理理论;旅游管理;模式创建
一、前言
项目管理是指在项目活动时,能够综合运用技术、工具、技巧和知识等手段而满足项目需求和项目预期目标。项目管理理论在近年来受到大量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是MBA课程中的重要科目,被广泛运用实践于各个行业领域之中。在创建旅游管理模式时,可以运用项目管理理论中的相关方法和理念,以便更好的提高旅游管理模式的管理水平。本文中,作者主要是针对旅游项目的管理模式创建和实施提出一定的建议,在项目管理基础上创建旅游管理模式。
二、项目管理与旅游管理模式创建
(一)项目管理理论
项目指的是某个独特产品或服务在一定的条件限制下为完成目标而做出的一次性努力。通过一套有效的技术手段来指导、利用各项资源是项目管理的特点,从而达到资源在时间、质量、复杂和唯一以及费用上合理的分配,提高项目实施的质量,制定一系列的方法、辅助手段、原则和技巧是项目管理的核心内容,在一定的组织环境下,项目管理能有效的对进度和资源进行调整,以确保项目的时效性,项目管理具有在特定的范围内控制项目的作用,为整个项目的运作提供人力资源和管理方法,充分发挥主人翁意识和团队精神,有利于提高项目工作者的积极性,项目管理同时也是一种风险管理,有效的降低项目中不稳定的因素带来的风险。
(二)旅游建设项目管理与模式创建
旅游的项目管理理论正如同其他行业,都拥有三个各具特色的项目管理,分别是基层管理、中层管理和高层管理。其中基层管理的主要作用是对各个项目任务进行实施,同时也要分配和计划工作;中层管理的作用是为了针对一些项目内部的管理问题,是为了监督项目的成本、进度和质量,连带处理项目中的事物所产生的矛盾;然而较为重要的高层管理主要是处理与外界的关系,首要是和正在开发中的旅游项目所在地的行业管理部门和政府的行政部门进行沟通和协调,是项目建设的最高策划层。现今,各地的旅游项目当中出现了愈来愈多的外资企业或是民营企业对项目的建设投入资金的,应当按照外资或民营企业在项目建设当中所起到的用途和构成,创建出良好的旅游管理模式。
三、基于项目管理理论的旅游管理模式创建
(一)加强对项目的评估工作
项目评估工作是旅游项目建设的重点环节,在项目的准备阶段要进行具体的预测,对项目的可行性展开评估,旅游管理部门要对项目采取严密的调查和分析,研究出项目实施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同时将数据文件提交给专家组或有关行政部门进行审议,这有利于旅游项目可以达到预期的执行效果,充分发挥可持续利用旅游资源的优势,开发当地旅游资源,从而促进旅游行业的经济文化的发展。对旅游项目进行有效的评估,就是对项目的进度、成本、质量等进行管理,旅游项目管理的进度是指活动执行的排序、计划、时间的安排;成本管理是针对项目执行中的费用,包括预算成本和控制成本。质量管理体现在对项目质量的要求,如按照IS09000进行质量评价和提高。在项目完成后进行评估,是对项目执行的质量实行总的考核,评定项目实际成果与目标效果的差异度。在旅游资源的开发前,要设想对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是否造成影响,有利于项目在实际操作中能够有序进行。
(二)完善项目管理理论体制
由于我国大部分的旅游项目都是在政府部门对外界招商引资所进行开发管理的,而投资主体在开发过程中更多的是追求实际利益,从而导致景区项目的建设混乱,破坏性的开发和浪费旅游资源。在管理项目理论上,要宏观考虑旅游项目的建设,政府部门要加大对旅游项目开发的监督力度,突出旅游项目主管部门的领导作用,保证旅游景点的可持续开发。在许多城市与县城中,都出现旅游局局长身兼其它管理部门领导的情况,他们都根据当地旅游资源的类型而兼任相关部门的领导职位。虽然能够很好的解决在旅游项目开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但也在职权管理上存在纰漏。因此,可以更改以往的旅游管理模式,设立旅游行业的审制体系,从政府部门和旅游局中抽取一部分人员组成旅游业务的主管部门,并突出其决定性的重要地位。在项目管理过程中,针对旅游项目方案进行评议和研究,保证旅游景点方案的可行性,提高景点开发的可持续发展。
(三)结合信息化手段实施项目管理
特别是针对一些大或是特大的旅游项目建设,当建设项目进行到实施阶段时,需要尽量运用信息化的管理手段。建设项目通过信息化的管理大可引进建设行业中工程项目的先进管理系统,其中的核心手段是对整个项目开发所存在的三项目标实施更加优化的管理,同时也对项目建设的实施过程进行费用、质量和进度这三者的统一管理,从而建立起具有个性化需求的项目管理综合体系。通过设立一个以表格、图形、数据为基础项目数据库,对实施项数据和信息进行全面的动态管理,比如对建设成本进行更加科学的管理,实现建设费用的动态管理。创建灵活的,依照实施项目的发展规律,从而进行协调的、系统化的层次分解,作为对组织中项目实施过程的一个较为清晰的工作目标。同时还可以充分运用现代的多媒体技术和图文处理手段等工具,进而实现项目管理理论过程中的自动化、网络化和系统化。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旅游管理模式的创建和景点的开发都离不开项目管理理论的帮助,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分析研究现有的旅游管理模式,减少旅游管理过程中的风险和成本,加强对旅游管理环节的控制,创建和完善旅游管理模式以便提高旅游管理的实际效益。(作者单位: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一、我县旅游发展现状
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我局能够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旅游发展,深化完善重要旅游区域规划,着力推进重点旅游项目建设,加大等级景区创建力度,努力提升农业旅游示范点的档次,振奋精神,坚定信心,想方设法克服因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因素,全力加快我县旅游经济的提升和跨越。规划先导,依托产业,创建品牌。我县在整合旅游资源,丰富旅游要素,全面推动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始终能以规划为先导,整体谋划,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的原则,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做好前期旅游规划。依托传统区域产业的发展,努力挖掘和培育旅游资源,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建设,结合地域优势,成功创建旅游特色品牌,为后续发展增强后劲。2008年全县接待国内外旅游者581876人次,比2001年的3.15万人次增长18倍多,年均增长53.68%;旅游总收入39590.91万元,比2001年的1349万元增长29倍多,年均增长65.71%。其中接待入境旅游者27305人次,比2001年的1516人次增长18倍多,旅游外汇收入1015.12万美元。旅游业的发展有力地促进和带动了当地其它产业的发展,作为“朝阳产业”和“最具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旅游业正显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目前我县旅游发展存在困难和不足
我们在调研中,也发现了我县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一些困难和不足:一是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旅游经济经营情况有所下滑,游客数量明显减少;二是一些旅游景区、旅游项目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善,融资困难;三是旅游产品促销和市场开发水平不高;四是旅游景区、旅游产品、旅游设施、旅游服务、旅游管理的标准化建设不够。
三、几点建议和对策
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建议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采取积极应对措施,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和财政投入,推进旅游项目建设,提升旅游业的产业地位,整合旅游六大要素,拉动相关产业协调发展,丰富旅游产品和旅游活动,推进实现既要“外部的投入拉动”又要“内在的经费拉动”双轮驱动式的增长方式,推进区域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进而继续保持全县旅游业呈现出又好又快发展态势。
1、践行科学发展观,坚持深化“以人为本”发展理念。坚持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提高人们旅游生活质量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旅游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游客和人民群众的需求为目标,不断丰富和优化旅游产品,尤其是要继续努力打造“旅游景区精品、文化旅游名品、度假休闲新品”,同时,也要总结大众化旅游产品,要为广大游客和人民群众创造更加优美、更加方便、更加实惠、更加安全的旅游环境;要着力解决好与广大旅游者切身利益和合法权益紧密相关的问题,全面提高旅游服务质量,提高游客的满意度,让游客和人民群众享受“进得来、玩得起、想再来”的旅游生活。
2、践行科学发展观,全面拓宽旅游业发展的新思路。一是注重旅游与区域经济社会整体发展,整合区域旅游资源,提升旅游文化内涵,打造区域旅游品牌和特色旅游。二是注重城乡旅游协调发展,积极发展农牧家乐旅游、工业旅游等旅游项目。三是注重区域旅游共同发展,积极发展区域旅游互补和联动,利用我县有利的交通优势,积极打造人流、物流平台,为红河州旅游大市场做好服务。充分利用我县的自然风光、民俗风情等资源,大力引项目、引资金、引创意,不断改善旅游业基础条件,提高景区规划、管理、服务水平,逐步把旅游业打造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一、我县旅游发展现状
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我局能够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旅游发展,深化完善重要旅游区域规划,着力推进重点旅游项目建设,加大等级景区创建力度,努力提升农业旅游示范点的档次,振奋精神,坚定信心,想方设法克服因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因素,全力加快我县旅游经济的提升和跨越。规划先导,依托产业,创建品牌。我县在整合旅游资源,丰富旅游要素,全面推动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始终能以规划为先导,整体谋划,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的原则,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做好前期旅游规划。依托传统区域产业的发展,努力挖掘和培育旅游资源,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建设,结合地域优势,成功创建旅游特色品牌,为后续发展增强后劲。2008年全县接待国内外旅游者581876人次,比2001年的3.15万人次增长18倍多,年均增长53.68%;旅游总收入39590.91万元,比2001年的1349万元增长29倍多,年均增长65.71%。其中接待入境旅游者27305人次,比2001年的1516人次增长18倍多,旅游外汇收入1015.12万美元。旅游业的发展有力地促进和带动了当地其它产业的发展,作为“朝阳产业”和“最具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旅游业正显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目前我县旅游发展存在困难和不足
我们在调研中,也发现了我县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一些困难和不足:一是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旅游经济经营情况有所下滑,游客数量明显减少;二是一些旅游景区、旅游项目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善,融资困难;三是旅游产品促销和市场开发水平不高;四是旅游景区、旅游产品、旅游设施、旅游服务、旅游管理的标准化建设不够。
三、几点建议和对策
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建议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采取积极应对措施,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和财政投入,推进旅游项目建设,提升旅游业的产业地位,整合旅游六大要素,拉动相关产业协调发展,丰富旅游产品和旅游活动,推进实现既要“外部的投入拉动”又要“内在的经费拉动”双轮驱动式的增长方式,推进区域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进而继续保持全县旅游业呈现出又好又快发展态势。
1、践行科学发展观,坚持深化“以人为本”发展理念。坚持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提高人们旅游生活质量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旅游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游客和人民群众的需求为目标,不断丰富和优化旅游产品,尤其是要继续努力打造“旅游景区精品、文化旅游名品、度假休闲新品”,同时,也要总结大众化旅游产品,要为广大游客和人民群众创造更加优美、更加方便、更加实惠、更加安全的旅游环境;要着力解决好与广大旅游者切身利益和合法权益紧密相关的问题,全面提高旅游服务质量,提高游客的满意度,让游客和人民群众享受“进得来、玩得起、想再来”的旅游生活。
2、践行科学发展观,全面拓宽旅游业发展的新思路。一是注重旅游与区域经济社会整体发展,整合区域旅游资源,提升旅游文化内涵,打造区域旅游品牌和特色旅游。二是注重城乡旅游协调发展,积极发展农牧家乐旅游、工业旅游等旅游项目。三是注重区域旅游共同发展,积极发展区域旅游互补和联动,利用我县有利的交通优势,积极打造人流、物流平台,为红河州旅游大市场做好服务。充分利用我县的自然风光、民俗风情等资源,大力引项目、引资金、引创意,不断改善旅游业基础条件,提高景区规划、管理、服务水平,逐步把旅游业打造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1旅游项目开发的特点
旅游项目开发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第一,项目众多,并且项目之间的关联性较高。旅游项目纷繁多样,不同地域,不同文化,具有不同内容。随着旅游者需求品味的日渐提升,以单一形态出现的旅游项目对旅游者的吸引力逐渐下降,他们更喜欢那些具有综合性特征的旅游场所和旅游项目,以实现在一次确定的旅游过程中获得多重满足,例如同时获得娱乐性、享受性、知识性、体验性等多重满足。这些关联项目各有特点,质量管理的模式和重点也不尽相同。第二,科教兴旅成为共识。在旅游项目中,采用高科技、现代化的手段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利用最新尖端技术开发创新性产品。例如,太空旅游项目。(2)对已有的产品进行更新换代或者革新。中华恐龙园的旅游项目就是通过高科技手段不断升级打造成现代新型恐龙博物馆。
2旅游项目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旅游项目的开发是一个多环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力量的参与和配合,不管哪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对旅游项目开发造成严重的危害。在旅游项目开发管理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规划不当、盲目开发、资源和环境遭到破坏、配套设施不健全、营销和宣传不当、管理混乱、过分强调经济效益等相关问题。导致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一,技术条件薄弱。技术条件是指开发旅游项目过程中运用的现代科技手段、方法、工具等以保证旅游资源能合理开发,由于技术条件薄弱,又强行开发,必然会造成相关问题。二,管理当局缺乏科学意识。管理当局不能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不尊重客观规律,没有良好的科学管理、服务意识给旅游项目的开发带来巨大危害。包括对旅游项目的规划、开发过程的控制、实施应用当中的管理等方面的危害。上述两个方面的原因并不是孤立的,从现代质量管理学的角度看,都可以归结为缺乏质量管理意识。旅游项目的开发首先要掌握相关游客的需求特性并尽最大努力满足这些特性。技术条件则是对于硬件设施的质量保障和控制,从物质的形式满足游客的需求特性。管理当局缺乏质量意识则主要体现在管理者的自身素质低下、管理水平的质量低下、服务质量的水平低下等等。由此可见,质量意识的缺乏是旅游项目开发的蛀虫,不仅影响开发的水平,还影响开发之后的管理运营。因此,在旅游项目开发管理中亟待需要引入先进的质量管理思想。
3朱兰质量管理的主要理论
朱兰质量管理的核心是以顾客为基础,质量意味着能够满足顾客的需要从而使顾客满意的那些产品特性。由于其质量管理理论涉及方面比较广泛,本文主要介绍其质量管理三部曲理论:质量计划、质量控制和质量改进。质量计划:包括设定质量目标,辨识顾客是谁,确定顾客的需要,开发应对顾客需要的产品特征,开发能够生产具有这种特征的产品的生产过程、过程控制措施等。质量控制:包括评估实际绩效,将实际绩效与质量目标对比,对差异采取措施。质量改进:包括提出改进的必要性,做好改进的基础工作,确定改进项目,建立项目小组,为小组提供资源、培训和激励,诊断原因、设想纠正措施,建立控制措施以巩固成果。
4朱兰质量三部曲在旅游项目开发中的应用
(1)旅游项目的质量策划。
当进行新的旅游项目开发时,首先应该进行一个完整的质量策划,其中最主要的是应当充分理解游客的需要,可以按照如下步骤策划。
第一步:明确游客是谁,并且充分理解游客的需要。对于旅游项目来说,游客可以是不同年龄段的个人,也可以是单位、团体或者组织。不同的游客具有不同的需求特点,例如老年人和青年人的需求特点就不尽相同,本地人和外国人的需求特点也不尽相同。应在掌握游客的需求特点以及潜在需求的基础上开发相关的旅游项目产品。
第二步:明确旅游项目的目标。制定旅游项目目标包含以下两个方面:(1)制定能满足游客需求的质量目标,并以最低综合成本来实现。这是保证旅游项目能够获得成功,具有持久生命力的关键。(2)制定旅游项目的经济目标。旅游项目的开发要与当地的旅游业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承担着促进当地旅游业和经济发展的责任。
第三步:对旅游项目实施阶段的策划。对实施阶段进行划分,明确阶段目标、负责人等。对于旅游项目中的硬件设施建设主要有基础设施建设、景观建设、接待设施建设、游乐项目建设四个方面。通常可以划分为如下阶段:立项、规划、设计、审图、报建、施工、竣工、验收等。对于旅游项目中的软件设施建设可以分为如下阶段:选定项目管理人员、组织培训、强化服务质量意识等。
第四步:确定主要的质量控制措施,主要包括:项目计划图的控制、模型的建立、产品材料的质量测试方法、项目中主要依据的标准、相关文件完成的检查手段、资源的分配等。
第五步:确定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主要程序。
(2)旅游项目开发的质量控制。
对于旅游项目开发的质量控制主要是对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的质量控制。硬件设施的质量控制要按照制定的质量目标来展开,其控制措施为:选择控制对象(包括材料、工期、关键路线等),规定测量的标准和方法,建立具体建设过程的作业标准,测量对象的实际质量特性,通过对比找出与标准之间的差异,根据差异采取措施并监控其效果,硬件设施试用,评估,验收。对于软件设施的质量控制一般采取的措施为:项目管理人员的招募、选拔、任用,制定具体的管理行为操作规范,组织培训强化质量意识,工作测评及绩效考核,对比规范找出差异,寻找改进措施,激励或者重新招募新人。
(3)旅游项目的质量改进。
①质量改进的因素测量。
质量改进因素在旅游项目中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一是项目开发过程中的质量方面信息。二是项目开发完成后游客满意度质量方面的信息。二者的具体测量如下:
第一,与旅游项目开发过程相联系的质量方面信息,包括硬件设施建设所需材质材料的质量、工期进度、计划图控制、再建以及报废的设施、建设过程的调整、资源的配置效率等方面。
第二,游客满意度方面的质量信息,项目开发完工对游客开放后,需对游客满意度进行调查,包括对目标游客和潜在游客的调查,对同类型竞争性旅游项目的调查。满意度的调查在内容上包括:游客对于旅游设施的满意度和游客对于旅游服务质量的满意度。为了保证质量信息的有效性,一般这种调查要具有及时性和持续性。
②旅游项目开发质量改进的具体内容。
旅游项目是一种特殊的产品,在朱兰质量管理思想下的旅游项目开发方面的质量改进,必然会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因此必须在把握旅游项目开发自身特点的前提下进行质量改进工作,才会得到有效的改进结果。旅游项目开发质量改进工作应主要从以下内容着手:
(1)旅游项目开发管理体系的改进。项目完工对游客开放后,影响旅游质量和效率的主要原因就是管理体系,由于责任不明确、相互之间推诿、只注重形式、行政职能过高等原因造成管理上的纰漏,甚至给项目带来巨大威胁与损失。鉴于此,项目管理当局应该积极探讨更适合旅游项目的管理体系,改进人员机制以及管理机制,促进旅游项目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2)服务体系的改进与完善。旅游的本质就是向游客提供良好的服务,从某种意义上说服务就是旅游的产品。提高旅游服务质量是创造游客满意度,保证旅游客源的关键。首先,要提高旅游服务人员的素质,包括他们的服务意识、效率、态度、形象、能力等。其次,服务规范标准化流程,制定发放服务手册,统一培训,提高服务质量。再次,对旅游服务质量进行评估。综合运用多种评估方法进行评估,例如IPA、SERVQUAL、SERVPERF、EPI等评估法。不同的评估法具有不同的优点,应当谨慎选择。
5总结
朱兰质量管理理论的核心就是要以顾客为上帝,其提出的“朱兰三部曲”对于提高质量管理水平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旅游项目多种多样,并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但是朱兰质量管理思想在这些项目开发中都是可以发挥作用的,其管理原则清晰明了,便于执行,对于提高旅游项目开发质量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参考文献
[1]李丽红.朱兰质量管理在科研项目研究中的应用[J].科技情报与经济,2008,(21).
[2]韩冰.朱兰的质量管理三部曲[J].企业改革与管理,2009,(9).
[3]黄怡,林艳,王延丽.质量管理理论与实务[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3).
关键词:冰雪体育旅游 可持续发展 分析研究
中图分类号:G8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2(a)-0012-02
冰雪体育旅游可以说是一个新兴概念,冰雪体育旅游时冰雪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
1 冰雪体育旅游的对比分析
在国内,东北地区与北京、四川、内蒙相比,各冰雪旅游场所各有特点,哈尔滨是中国最北,也是冬季最寒冷的省会城市,长春、沈阳次之。现在,中国黑龙江国际滑雪节以成为滑雪的国际品牌。中央指出: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黑龙江省委提出的“发展冰雪游度假,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等,这些都为冰雪体育旅游等打下了基础,提供了支持和保障。
对比来看,中国冰雪体育旅游的一线品牌当属黑龙江、吉林两省。这两省已形成国内较大的滑雪、冰上旅游基地,已经打造了一些国际一流品牌,如黑龙江的亚布力滑雪场、吉林的北大湖滑雪场等。这里有丰富的冰雪文化、一流的设施、极大的影响力、优越的自然环境、具有集体竞争模式、有高中低档不同的滑雪场等优势。也有气温低、不宜长时间户外活动、价高、交通不便等劣势。
二线品牌为北京和四川两省(市),以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冰雪的完美结合,并以此为卖点吸引旅游者。这里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古迹、知名度较高的自然风景、交通便利、相关产业齐备、气候适宜等优势;也有冰期较短等劣势。
三线品牌为天津、内蒙、新疆等地。这里以较低的价格、富有特色的娱乐项目吸引本地以及周边的旅游者。这里有价格低、交通便利等优势;也有新兴产业竞争力较弱、冰期短的劣势。
从开发现状看,东北地区主要有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四省区,黑龙江省以齐齐哈尔、哈尔滨、牡丹江等城市为主,滑雪场数量达近70家。主要节庆有哈尔滨(国际)冰雪节、中国黑龙江国际冰雪节等。吉林省的长春、通化、延边、吉林市为主,有滑雪场数量进30家,主要节庆有中国长春净月潭冰雪节、吉林雾凇冰雪节、中国长白山冰雪节等。辽宁以沈阳、大连为主,有滑雪场12家,节庆有沈阳冰雪节。内蒙以阿尔山呼伦贝尔市为主,有5家滑雪场,节庆有呼伦贝尔中国冰雪节、阿尔山冰雪节等。北京、河北是华北地区的重点省份。北京以延庆、密山为主,有滑雪场地14家,节庆有延庆冰雪旅游节、密云冰雪旅游节、北京银冬冰雪节等。河北有4家滑雪场,有中国崇礼国际冰雪节。西北地区以新疆为主,其中有乌鲁木齐、阿勒泰和伊犁最为著名。新疆有大型滑雪场5家,节庆有中国新疆阿勒泰国际冰雪艺术旅游节、乌鲁木齐丝绸之路冰雪风情节等。西南地区以四川为主,其中以成都、峨眉山、九寨沟最为著名,有3家滑雪场,节庆有中国南国冰雪节、峨眉山温泉冰雪节等。
2 冰雪体育旅游存在的现实问题
我国的冰雪体育旅游起步较晚。我国最早的滑雪场是20世纪30年代日本人在黑龙江所建的,但直到解放后,滑雪、滑冰场所也只能是作为运动员训练基地而存在。1984年为起步阶段,黑龙江修建了第一家旅游滑雪场(桃山滑雪场),1985年诞生了哈尔滨冰雪节,大规模的冰雪体育旅游是自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的,至今也只不过是15年时间。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冰雪体育旅游迅速发展,已建起了近200家的滑雪场。
2.1 冰雪体育旅游总体战略规划尚缺失
我国的冰雪体育旅游主要集中在东北,东北又主要集中在黑龙江,黑龙江又都集中在哈尔滨、牡丹江等境内。除亚布力、北大湖、长白山等中国十大滑雪胜地外,其他滑雪场地位不高,了解的人也是甚少。滑冰场(馆)除哈尔滨的亚冬会体育馆,齐齐哈尔波司登体育馆,长春五环体育馆外,其他滑冰场馆开发不佳。为此,积极打造冰雪体育旅游名牌场馆势在必行。
在我国,冰雪体育旅游资源在开发过程中,主要有滑雪、滑冰、冬泳、冰雕等体育旅游项目的资源,对一些生态游与冰雪游结合的资源开发还不完善。冰雪节庆等活动组织欠佳,滑冰馆等冰雪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相对较差,冰上娱乐项目资源开发不完善。大部分的滑雪场经营者缺乏先进的经营理念,往往只注意硬件设施的投入,却去不愿在治理、美化环境上下功夫,使得大部冰雪体育旅游资源设计平庸、缺乏特色、娱乐项目少、滑雪氛围营造不够,降低了吸引力。
2.2 冰雪体育旅游“六要素”配备有待提高
旅游业的“六要素”是指行、游、祝、吃、购、娱,冰雪体育旅游也不例外。但各地在春节等期间,都存在宾馆紧张、交通不便等问题。如黑龙江省主要冰雪旅游景点就是这样,哈尔滨在2006-2012年间,各大宾馆在黄金周前就订空,出现了冬季火爆现象。黑、吉、辽等东北地区旅游多集中在冬季,为此,一些宾馆等服务地不愿多投入,服务也跟不上。经营者有些短期行为,想的只是在旅游高峰期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很少考虑用好服务来扩大影响,获得更大的市场空间。另外,在饮食、购物、娱乐方面问题也不少,一些滑雪场的导游、全景图、标识等不全,甚至陈旧落后。
2.3 冰雪体育旅游项目建设缺少环保等措施
现如今,有不少冰雪体育旅游项目是对以对环境的破坏为代价的,滑雪场建设尤为严重。目前,环保工作还只存在于规划和环评中,但项目建设单位对其执行力又是一个问题,故冰雪体育旅游项目建设缺乏环保计划措施。
2.4 经济效益低下,服务水平不佳
冰雪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多为政府行为,与市场结合不够紧密。与国外冰雪体育旅游市场开发、研究、分析、成就相差甚远,专业管理匮乏,导致冰雪体育旅游开发不能灵动、高效地适应市场需要,潜力也完全没有充分发掘出来,经济效益低下,社会效益更不明显。
开发冰雪游的价值很高,而我们对冰雪体育游的开发利用还处于起步阶段,或者说还很不成熟。项目规划建设缺少新、奇、特等闪光点,平淡项目居多,品味低下,吸引力不强,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结构设计。
服务方面,冰雪体育类别的旅客就少,大规模的国际化的就更少,旅游服务人才缺乏,服务水平地,这也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该项事业的发展。
3 冰雪体育旅游业发展对策思考
3.1 以黑龙江为中心,打造冰雪体育旅游地域优势品牌
黑龙江冰雪体育旅游的优势明显,设施、场馆、人才等集中且特色明显。突出抓好以哈尔滨市为中心的滑雪旅游圈建设,通过开发滑雪、滑冰、冬泳、雕塑、文化、餐饮等组合,形成核心竞争力,重点做好哈尔滨――牡丹江、哈尔滨――伊春、哈尔滨――大兴安岭、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等多条冰雪体育旅游带开发建设,形成以哈尔滨为中心的冰雪体育旅游优势。
开发建设哈尔滨、长春、沈阳等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的冰雪体育旅游大区域,形成东北地区的竞争优势力量,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以东北地区为核心区域,辐射带动华北地区冰雪体育旅游长足发展,并延伸至四川、新疆等地,形成连带效应,共同发展。
3.2 以文化为支撑,做大做强冰雪体育旅游业
(1)建设冰雪文化展示载体――冰雪文化博物展览馆。很多地方的冰雪体育旅游都是建立在冰雪文化基础上的,都需要冰雪文化展示的平台和空间载体。冰雪体育场馆建设意义重大,作用明显,必要性极大。
(2)开展高质量的国际性学术活动――冰雪文化研讨会。为此,我们就要研究透北方文化的特点,开展国际合作,研讨冰雪文化的利弊及开发途径十分必要。我们要通过这种办法,寻找到捷径,建少不必要的费用,节约开支、合理规划,同时,在研讨的基础上,有必要成立专业的机构――冰雪文化研究会,更好地使该项研究产生预期的效果。
另外,创办具有影响力的冰雪文化期刊,也是冰雪文化得以发扬光大的手段,也是发展冰雪体育旅游的理论阵地。哈尔滨有《冰雪运动》期刊,各地都要相应办刊,可以是内参,只要有参考价值就很有必要。开发系列冰雪文化作品、影视作品等也是一个必要手段。
3.3 以产业为支撑,开发冰雪体育旅游产业
(1)冰雪体育产业。我们可以建设冰雪运动基地,依托各自的优势和特点,建设冰雪运动基地十分必要。经济体育愈加受到关注,举办冰雪体育赛事,无疑会拉动第三产业发展,是招徕旅游者的重要途径,还可提高冰雪运动的质量和水平,使之达到国际水平,也是提示冰雪城市知名度的最佳途径。
(2)冰雪贸易产业。这是冰雪旅游的相关产业,“冰雪搭台,经贸唱戏”成了一些具备冰雪体育旅游资源城市的发展途径。冰雪贸易反过来又能促进冰雪体育旅游的快速发展。
3.4 加强冰雪体育游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
这方面我们要建设冰雪体育旅游集散地体系建设;建设冰雪体育旅游的交通体系;完善冰雪体育旅游的住宿、餐饮体系建设;完善冰雪体育旅游设施体系建设;完善冰雪体育旅游环境建设,如规划开发、政策环境、行业管理、人力资源开发、客源市场开发、自然
环境建设、人文景观、服务质量等方面,要下大气力做好工作。
参考文献
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传统的观光旅游已经难以满足旅游者多样化的旅游需求。公益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将公益事业和旅游产业有机结合起来,具有奉献爱心和休闲放松的双重属性,越来越受到旅游者的青睐,因此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关于一些旅游发展大会建议书,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旅游发展大会建议书1第一章 总论
一、项目名称:___文化小镇项目
二、承办单位概况
1、承办单位:___旅游发展有限公司
2、承办单位基本情况
___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20__年12月01日,是一家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2000万元,主要经营范围:项目投资咨询;
旅游管理;
文化学术交流;
会务及展览服务;
酒店管理;
餐饮、住宿、娱乐等。公司地址:___市浉河区十三里桥乡八家畈黄湾村信应公路东侧。
公司始终坚持用户至上,坚持用自己的服务去打动客户,坚持“诚信为本,客户至上”的宗旨,本着“品质为本,精益求精”的经营销售理念,力求给客户提供全方位优质服务的同时,也使企业得到长足的发展。期待与各位业界新老客户携手共进,共创辉煌。
三、建设地点:___市浉河区十三里桥乡,一期规划占地面积3700亩。
四、建设内容与建设规模
项目建设规模及建设内容为三大板块。
第一大板块:___文化产业园区,占地1700亩,包括:1、根亲文化园占地400亩,主要建筑物有根亲博物馆、华夏根亲坛、姓氏纪念馆等,建筑面积36000平方米;
2、民俗名人文化园占地100亩,主要建筑物有名人塑像、名人纪念馆(二层)、茶社等,建筑面积18000平方米;
3、万国植物博览园占地500亩,栽植各类植物50000株;
4、骑猎园占地300亩;
5、水上乐园占地400亩,主要是安置水上乐园设施。
第二大板块:休闲商业区,占地1200亩,包括:1、餐饮文化园占地200亩,主要建筑以仿古式和现代建筑相结合等,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
2、漫步风情街占地90亩,主要建筑物以二至三层建筑为核心,建设步行街,以商店、古玩店、餐饮为主,建筑面积40万平方米;
3、历史文化长廊占地100亩,主要建筑以壁画形式展现古文化、传说文化及近代文化等独特的民俗风情等,建筑面积30000平方米;
4、休闲度假村、民宿酒店占地300亩,单体以二层建筑为主,设游泳池、商店、古玩店、餐饮店等,建筑面积100000平方米。
第三大板块:养生、养老公寓区、旅游度假酒店、民宿占地1310亩,主要包括:1、港湾社区占地400亩,建筑物以2+1层为主,建筑面积150000平方米,入住人员以建设区原有住户为主;
2、医疗康复中心占地200亩,主要建筑物有医技门诊楼(三层)、住院部(三层)、康复综合楼(三层)等,建筑面积68600平方米;
3、养老社区占地200亩,主要建筑物有老年公寓楼(三层)、综合楼(三层)、医疗保健中心(三层)、娱乐中心(三层)、餐厅等,建筑面积58000平方米;
旅游度假公寓510亩。
五、建设年限:5年,其中建设期3年,完善期2年。
六、总投资及资金筹措
本项目一期计划投资200018.0万元,其中,工程费用179466.0万元,其他费用6756.0万元,预备费9300.0万元,铺底流动资金4496.0万元。
项目所需资金全部由项目单位自筹解决。
七、结论和建议
1、结论
1)该项目建设符合国家及地方的有关政策,对于提高___文化小镇整体功能,优化投资环境,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因此,该项目建设是必要的。
2)该区域环境优美,是人们旅游、休闲居住的绝佳场所,该项目的建设可以有效提升___市浉河区景区品位和改善游乐条件,为___文化小镇景区发展谋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3)本项目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均比较好,项目所需的各项建设条件均己具备,本工程可以顺利实施和达到预期投资建设目标,应积极开展实施。
经以上分析论证,该项目选址得当,规模合理,规划科学,建设方案可行,建设条件具备,资金来源可靠,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因此,项目建设具有必要性,技术上具有可行性,经济上具有合理性,同时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建议
1)与本工程相关的工程设施的建设应有计划地组织实施,以保证本工程建设后的正常运行。
2)建议大力推广新材料、新技术、新产品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做到功能适用、流程科学、经济合理。
3)要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下,精心组织,科学施工,规范管理,加快进度,力争建成优质工程,精品工程,社会满意的工程。
第二章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条件
一、项目的背景
(一)项目区概况
1、___项目坐落于___市浉河区十三里桥乡,浉河区在2016年被评为国家级生态区,___风景名胜区鸡公山、南湾湖都在浉河区,浉河区也定位为生态旅游功能区。
2、十三里桥乡是浉河区重点旅游乡镇,市、区、乡三级政府旨在十三里桥乡打造幸福健康小镇,落实城乡一体化大概念,把城市建在山水间,作为___旅游名片。
3、十三里桥乡支柱产业有1)花卉苗木基地;
2)生态旅游景点;
3)高效观光农业:万亩草莓种植和5000亩黄金甲鱼养殖为重点项目;
4)特小镇生态旅游。
(二)项目建设背景
1、特色小镇的内涵、特征与发展理念
特色小镇并不是一个行政意义上的城镇,而是一个大城市内部或周边的,在空间上相对独立发展的,具有特色产业导向、景观旅游和居住生活功能的项目集合体。特色小镇既可以是大都市周边的小城镇,又可以是较大的村庄,还可以是城市内部相对独立的区块和街区,其中部分服务功能可以和城市共享。
特色小镇的核心是特色产业,一般是新兴产业,如私募基金、互联网金融、创意设计、大数据和云计算、健康服务业,或其他智力密集型产业。特色小镇也是一个宜居宜业的大社区,既有现代化的办公环境,又有宜人的自然生态环境、丰富的人性化交流空间和高品质的公共服务设施。
特色小镇建设将秉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原则,将占地面积控制在1~3km的范围内,打造一个高度产城融合的空间,并体现其特有的地域文化。
同时,特色小镇建设要达到AAA级以上景区标准,休闲旅游类小镇须以AAAAA级景区标准作为建设硬指标。总之,特色小镇是按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结合自身特质,找准产业定位,科学规划,挖掘产业特色、人文底蕴和生态禀赋,“产、城、人、文”四位一体、有机结合的重要功能平台。
打造特色休闲小镇,首先是要文化找“魂”,找到特色小镇的特色,要文化特色、主题特色。找到文化之“魂”后将其梳理转化为体验产品,转化成可互动的模式,结合进行游憩方式的独特设计与特色小镇效益优化,并运用互联网+思维,达到特色小镇设计提升的最优化。应遵循六大理念:景观主题化、景观游乐化、景观生态化、景观情境化、景观本土化与景观动感化。
2、旅游扶贫开发的重要意义
(1)利于调整产业结构,深化旅游体制改革
在贫困地区发展旅游业,不仅要讲求旅游业本身的效益,而且还要因地制宜,充分发挥旅游业的带动功能,使更多的地区、更广的人民群众脱贫致富。因此,为配合旅游业的发展,要对当地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如围绕景区旅游的客观需要发展以种植、养殖为主的农业,以茶园、药材园等为主的观赏性农业。而且,由于资金、人才不足等原因,贫困地区发展旅游,一般起步水平较低,农民自发办的.家庭旅游、餐馆、购物摊点,难于上档次、形不成规模,适应不了日益发展的市场经济需求。
旅游扶贫要有所突破,必须深化体制改革,引导农民由分散的个体经营向规模经营转变,建立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旅游集团公司或选择有经济规模的企业来经营贫困地区的旅游业。
(2)利于贫困地区脱贫
在我国,贫困地区面积很大,且这些地区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和社会发展缓慢,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但是这些地区也有自己的优势,即旅资源丰富,发展旅游业的自然环境条件较好,非常适合发展旅游。在以往的扶贫活动中,因多局限于救济性扶贫的形式,扶贫效果很差。后来也曾尝试过交通扶贫、教育扶贫的形式,但短时间内难以见效。另外,还采取过工程项
项目扶贫,对口扶贫(针对贫困户)等形式,尽管都收到一些成效,但脱贫不彻底,甚至脱贫后又返贫。而旅游扶贫具有目标明确、项目清晰、脱贫见效快、受益面广、受益期长的特点,可以说是对扶贫措施是一个最有效的补充。
(3)利于地域经济结构优化调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旅游业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并且今后仍将大力发展。旅游扶贫开发实际上是通过在贫困地区发展旅游业的形式,达到脱贫致富的目的,这与我国大力发展旅游、大力发展地区经济的要求是相符的。另外,随着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地域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将成为必然,尤其是那些地区经济严重封闭,经济发展水平很低的地区更是如此。那种靠粗放式经营对资源掠夺性、破坏性利用,以自给自足为主的地区经济发展道路越来越行不通。因此,在有条件的贫困地区发展旅游,本质上符合我国地域经济结构优化调整的客观要求,是贫困地区经济开发形式转型的新探索。
3、乡村旅游发展迅速
乡村旅游是以旅游度假为宗旨,以村庄野外为空间,以人文无干扰、生态无破坏,以游居和野行为特色的旅游形式。随着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近几年围绕乡村旅游提出很多原创新概念和新理论,如:游居、野行、居游、诗意栖居、第二居所、轻建设、场景时代等,新概念和新理论的提出使乡村旅游内容丰富化、形式多元化,有效缓解了乡村旅游同质化日益严重的问题。
让“美丽乡村”建设附加上有持续发展的生命力,把文化融合进来,把城市周边游融合进来,把生态农业融合进来,让农民、新村民、游客共建共享与共荣,把真正有当地特色的乡村核心优势挖掘、展示出来,推广宣传出去,形成乡村旅游的良性发展循环。
目前,乡村旅游作为旅为和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成为了旅游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在国家、省市高度重视、积极鼓励和大力扶持下,乡村旅游得到了快速发展。
4、民俗旅游。
民俗旅游是指人们离开常住地,到异地去体验当地民俗的文化旅程。民俗文化作为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悠久历史文化发展的结晶,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社会内容,由于地方特色和民俗特色是旅游资源开发的灵魂,具有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因而,从某种意思上来讲,民俗旅游属于高层次的旅游。
目前,民俗旅游作为旅为和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成为了旅游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在国家、省市高度重视、积极鼓励和大力扶持下,民俗旅游得到了快速发展。
(三)PPP模式建设特色小镇
PPP模式建设特色小镇是我国城镇化的一种重要形式,具有以下优势:1、缓解地方政府债务压力,产生补短板、调结构效应。当前,我国以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空间有限,推动以政府引导,社会资本广泛参与的特色小镇建设,在建设形态上不搞“大而广”,坚持“一镇一风格”,从而以较少的财政资金撬动庞大的社会资金。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推动经济新旧动力切换,既可以达到稳增长的目的,促进投资与消费并举,也可以起到补短板、调结构,助推经济去杠杆的独特效应。2、发挥要素集聚和扩散作用,降低和分散投资风险。我国未来经济增长的两大引擎,一是创新,二是公共产品和服务,PPP模式是两者的混合动力。政府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引进综合实力较强的企业参与特色小镇建设,对投资、建设过程中相关责任边界进行明确划分,基于当前PPP模式的推广与成熟,社会资本可以自身先进的技术和灵活的管理经验,通过集约、节约、绿色的发展模式,提高特色小镇建设的效率和效益,扭转各类资源过度向行政等级高的城市中心区集中的局面,从而提高小镇的凝集力,吸引更多的人才参与区域经济发展。3、扩大社会资本的投资领域。在经济新常态下,民间投资增速减速明显,社会资本通过投资特色小镇,除了可以获得直接的经济利益,还可获得其他衍生利益。例如参与特色小镇的商业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日常经营和管理,获得较为合理的经营性收入。
PPP模式建设特色小镇的具体路径:1、打造“产、城、人、文”一体化的运营平台。特色小镇不同于以往行政区划单元上的乡镇建设,也不是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旅游区等功能的简单叠加。在保留区域自然禀赋、特定人文底蕴等作为项目的标的基础上,联合规划设计、通过对不同专业机构的导入,以缔约形式破除原有模式的各种利益壁垒,形成“产、城、人、文”一体化的运营平台。2、构建灵活的体制机制,培育较强的市场竞争力。要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在产业谋划与定位上突出自己的比较优势,打造一种“小而精、小而美、小而优、小而特、小而强”,或是旅游业,或是养老产业,或是手工艺产业等产业生态圈,实现城镇化与服务“三农”的产业化融合。
二、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1、对___旅游发展有重要意义
___旅游在产业化、规模化、市场化进程中,仍有很多工作要做,需要有一系列强有力的旅游品牌来支撑旅游产品线的完善与发展。___文化小镇的定位,在于提供集吃、住、行、游、购、娱、泡浴、度假、养生、寻根、商往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于___市旅游结构和旅游品质的完善与提升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2、是拉动___旅游业飞速发展的一重要新生力
___旅游业的发展也存在着不少亟待解决的深层次问题,同时面临着不少困难和严峻挑战。一方面,___旅游资源、旅游项目开发深度不够,很多景点开发处于粗放状态,旅游景点面临老化,新景点开发不够,知名度不高,竞争力不强,市场化、专业化水平低、对高端市场过分依赖,旅游管理经营人才缺乏,旅游产业链短、综合效益不高等问题;
另一方面,周边城市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既与___旅游形成优势互补,又对___旅游形成巨大的冲击和严峻的挑战。___必须发扬自身旅游资源的特色,另辟蹊径,突破负面的遮蔽影响。
优美的环境,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优势,___文化小镇完全可以建设一个集客属交流、朝拜、休闲、娱乐、度假观光为一体的旅游服务设施,以亮丽的景观,高档次的服务,淳朴的乡情来吸引众多的游客。可以弥补___大型旅游胜地的的欠缺,提高旅游资源质量。
3、是弘扬客家文化的一面亮丽旗帜
由于历史的原因,客家人播衍于世界各地,所谓"有阳光的地方就有华人,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为有助于乡谊的沟通、乡亲的互助,特别是客家文化的延续和发展,从20世纪起,不少客属有识之士就积极探索和实践以适应于这种要求和目的的载体,所以,世界各地都成立了各种血缘、地缘、族缘和业缘的客属社团和组织。世界客属恳亲大会缘起于1971年9月28日香港崇正总会举行的第一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20世纪基本上每两年举行一届,21世纪以来每年举办一届,已在亚、美、非等多个国家和地区成功举办了28届,规模逐渐扩大,由单纯的恳亲联谊,发展为融经济合作、文化交流和学术研讨于一体的活动载体。世界客属恳亲大会以"弘扬客家精神,增进海内外客家人的团结,促进经济合作与文化交流,推进祖国和平统一"为最基本的指导思想。目前,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已成为弘扬民族精神、传播中华文化、联络客属乡谊的知名盛会,是海内外客属乡亲联络乡谊和进行跨国跨地区交往的重要载体,也是各国各地区客家人开展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舞台,为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了重要贡献。
4、项目区自然环境及发展的必然结果
___被誉为山水茶都,素有“江南北国、北国江南”之美誉。楚文化与中原文化在这里交融,形成了___独特的人文环境。___是全国唯一连续八年入选中国十佳宜居城市的城市,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中国最美城市等头衔。
2015年6月5日,涉及鄂豫皖三省、___市全境,规划区域总面积达10.86万平方公里的“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正式获批实施。___作为此次规划的核心区域和明确支持发展的重点区。2016年9月6日,农业部副部长屈冬玉与河南省副省长王铁分别代表农业部和河南省人民政府,签订了《共同支持国家级___茶叶市场建设合作备忘录》。
___近年来经济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国民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然而,对比研究发现,在___,除了毛尖、华英鸭等产品以外,在地方品类辨识度、旅游项目开发等地标性名片建设,尚无全国乃至全球都能有着广泛认知度和辨识度的带有___特质的符号级别作品。___,需要一个经典的作品!成为带有___特质的符号,在全国以及全球成为品类需求的首选目的地。___文化小镇项目,对于提升___旅游形象、完善旅游结构、优化旅游品质等方面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
三、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项目建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
本项目属于旅游基础设施项目,因此,本项目建设符合国家发改委《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2013年修订》中第一类“鼓励类”,三十四、旅游业3(3、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及旅游信息服务)的范畴;
为国家鼓励发展的产业。
2、项目建设符合《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即2017年中央1号文)的要求
《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即2017年中央1号文)提出:“将大力培育宜居宜业特色村镇。围绕有基础、有特色、有潜力的产业,建设一批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生产生活生态同步改善、一产、二产、三产深度融合的特色村镇。打造“一村一品”升级版,发展各具特色的专业村。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等渠道开展试点示范。深入实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工程,支持建设一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实施优势特色农业提质增效行动计划,把地方土特产和小品种做成带动农民增收的大产业。建设一批地理标志农产品和原产地保护基地,支持地方以优势企业和行业协会为依托打造区域特色品牌,引入现代要素改造提升传统名优品牌。充分发挥乡村各类物质与非物质资源富集的独特优势,利用“旅游+”、“生态+”等模式,推进农业、林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丰富乡村旅游业态和产品,打造各类主题乡村旅游目的地和精品线路,发展富有乡村特色的民宿和养生养老基地。支持各地加强特色村镇产业支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环境风貌等建设。将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和美丽宜居乡村建设。”
3、项目建设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开展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行动,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推动生产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业向精细和高品质转变。大力发展旅游业,深入实施旅游业提质增效工程,加快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支持发展生态旅游、文化旅游、休闲旅游、山地旅游等。积极发展家庭服务业,促进专业化、规模化和网络化发展。推动生活业融合发展,鼓励发展针对个性化需求的定制服务。促进“互联网+”新业态创新,鼓励搭建资源开放共享平台,探索建立国家信息经济试点示范区,积极发展分享经济。推动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教育、线上线下结合等新兴业态快速发展。”
3、项目建设符合《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要求
《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坚持市场需求引领、重点产业带动、服务能力提升,开展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行动,以现代物流和现代金融引领生产业跨越发展,以精细化、品质提升为导向促进生活业提速发展,突出新业态发展、新热点培育、新技术应用,促进服务业比重提高、结构优化、竞争力增强。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打造一批文化旅游、乡村旅游、生态旅游、红色旅游、特色旅游精品线路和品牌景区,塑造国际国内旅游形象品牌。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完善旅游公路、旅游厕所、游客服务中心等基础设施,打造一批智慧旅游酒店、旅游景区、旅游城市。积极创建国家公园,培育2—3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新增5—8个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支持有条件的省辖市、县(市、区)发展全域旅游。强化体验活动创意、农事景观设计、乡土文化开发,大力拓展农业的生态美化、旅游休闲、文化传承、健康养老、科普教育等功能,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实施农村精品旅游线路和休闲观光农业品牌培育计划,建设一批特色旅游村镇。”
旅游发展大会建议书2一、概 况
(一)、项目名称及建设单位
1.项目名称:某某乡村旅游
2.建设单位:某旅游开发有限公司
3.注册资金:50万元
4.项目负责人:某某
5.项目主管部门:乡镇政府
(二)、项目总投资
1500万元。近期500万元。
(三)、资金筹措:
公司筹资300万元;银行贷款500万元;项目合作700万元。
(四)、建设期限
三至六年
(五)、编制单位
某某规划设计院
二、某村基本情况
某村位于某乡的最南端,北临下港乡 村,东接 镇、西靠 镇。
距市中心约35公里。全村总面积为2200亩,人口2226人,8个生产组,13个自然村,438户人家。民风纯朴,社会治安很好。主要经济来源为种植业、养殖业和外出务工。该村人均收入3400多元,在全乡处于中上游水平。主要产业是林果业,占总产值的70%左右,其中板栗占50%,杏占20%。养蚕户70多户,已初步形成规模产业。目前,村子引山泉入户,家家户户用上了自来水。
某村空气洁净、负离子含量高、食品和饮用水无污染,是人们理想的居住地。该村共有人口976人,其中80岁以上的老人30多位,90多岁的老人6位,是有名的长寿村。
本区域小梯田众多,田内种植粮食作物,田边种植杏、花椒、板栗、核桃等经济林木。农林间作,很有特点。
自给自足的田园经济是本区域最典型特色。家家都有小菜园,且以分布在房前屋后最多。这里的蔬菜不打药,不施化肥,是名副其实的绿色蔬菜。
石磨、碾子分布较多,是村民加工食物的主要工具。也是发展民俗旅游不可缺少的重要“原生态”资源。
三、可行性分析
(一)、必要性
1.兴村富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旅游业是富民兴村的产业,某村需要通过旅游产业的发展带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增加村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家庭、小康社会。
通过某村的旅游发展,形成典型的示范效应,带动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
2.提升替代传统产业,保护水源地的需要
某村地处市水源地黄前水库上游,对水环境的要求高。当前某村的产业是林果业、种植业和养殖业,产值不高,效益一般。其中几十个养鸡大棚对水环境造成威胁,需要进行替代。通过旅游业这一“无烟工业”的发展,替代传统的养殖业的发展,既提高经济效益,又提高环境效益。
3.弘扬和保护某村民俗文化的需要
某村民俗有自己的特点,目前基本没有展示和整理,不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通过旅游业,就可以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整理保护和利用。
(二)、可行性
1、区位交通相对便利,市场条件好,可进入性强
从某村区位看,该村地处两城市交界地带,有公路直接与都市区相连,城区是规划区的主要客源地,客源地与目的`地之间车程都在1-2小时左右,旅游区的可进入性较强。某村旅游东线经过此处,从宏观旅游地理位置看,本旅游区发展旅游业的区位优势显著,可以借助多层次、高密度的旅游交通网络充分发展旅游业。
2、生态资源相对丰富,有较大吸引力
某村四面环山、独特的小盆地自然环境,形成独特的山地小气候。山间植被繁茂,林果品种繁多,以板栗和杏树为主,谷底春来
早,一年三季花飘香。自然生态资源相对丰富,以“山泉小溪流水人家;杏花板栗鸟语花香”为其主要特色。盆地周边基本没有工业污染,内部基本没有污染源,加之植被茂密,一年四季空气清新,可谓天然氧吧,村内八旬以上老人30多位,是远近闻名的长寿村。这一切对城市居民有较大的旅游吸引力。
3、上级政府部门重视和支持
随着旅游的经济效益和关联效益的突显,有关政府部门对乡村旅游发展给予了更多的政策支持和经济支持。在制定全区经济发展时将旅游业提到战略高度,提出“旅游兴区”的指导思想。此次,将某村作为民俗村开发试点,投入50万资金,支持某村旅游开发,有区、乡政府的重点扶持,本区必然将获得巨大的发展空间。
4、旅游规划已经制定
通过紧张的野外考察,旅游规划专家充分挖掘了某村的社会文化与自然内涵,设计了较为全面的方案,制定了《某某乡村旅游概念性规划》,为今后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
5、管理体制较先进
某村旅游管理,一开始就设计了公司+农户的模式,体现了政府主导,更体现了市场主体的原则,调动了方方面面的积极性,管理体制的安排较科学合理。
总之,某村有条件、有能力发展好旅游业,实现农业与旅游业的结合,农民、农村与旅游业的结合,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当地文明水平,旅游业会成为某村兴村富民的重要产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做出表率和示范。本项目的实施会带来可观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本项目是可行的。
四、项目发展总体定位
(一)战略定位
近 期:生态休闲、三农乐园
中远期:以乡村风情为特色、以度假、休闲、娱乐为主体的综合旅游地
(二)战略品牌
乡间小路、世外桃源
(三)旅游形象定位
某村杏花村——下港某村(主要用于春季、夏初)
某村民俗村——下港某村(常年使用)
(四)目标市场定位
依托周边城镇居民市场;吸引分流来某村的游客市场;利用特色专题旅游产品拓展省内外专项旅游市场。
五、规划项目布局
根据旅游资源的地域组合结构、类型结构、开发利用方向,某村旅游总体布局采取“一区三沟” 格局,形成三足鼎立格局。
(一)、“一区”:即某村乡村旅游休闲中心。
规划形象为“古树老屋、桃源人家”
功能定位:以山村民俗、三农体验、服务接待的综合服务旅游区。
又可分为以古树、人家为主题的乡村风貌旅游区、以桑蚕、纺织为主题的民风民俗旅游区、以荡舟、垂钓为主题的水景观光休闲旅游区,以及提供农家餐饮、住宿为主的服务区。
(二)、“三沟”即通沟林果生态旅游区、东岭根林下休闲旅游区、姚家沟山涧奇石休闲探险旅游区。其中通沟为近期规划的重点。 1.通沟林果生态旅游区。规划形象:杏花村
功能定位:以林业观光、山果采摘、山泉嬉戏为主题的动感之旅游区
重点抓住这一品牌,借“春花”、“夏实”两个高峰期,开展林业观光活动,把发展果品生产经营与发展生态旅游结合起来,把传统农业与观光农业结合起来,建成城市居民休闲游憩、养生、体验田园乐趣及乡村居民农闲娱乐的好去处。2.林下休闲旅游区。
规划形象:绿色幽境,悠然南山
功能定位:以林下休闲、娱乐,体验自然为主题的悠然之旅游区
3.山涧奇石休闲探险旅游区
规划形象:山涧奇石、快乐老家
功能定位:以赏石戏水、溪谷探险的激情之旅游区
六、环境保护
(一)现状分析
某村位于黄前水库的上游,是黄前水库的水源地之一。水质优良,局部地区存在生活垃圾、排泄物。 (二)旅游业发展环境保护对策措施
某村旅游环境保护应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走出一条以防为主,以治为辅的新路。
1、大力宣传,提高居民和游客的环保意识和素质
2、用科学的手段和技术进行防治
3、用法制(包括乡规民约)的约束来达到长久的治理。
七、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一)近期投资估算
某村近期旅游开发建设投入估算,见7-1:
表7-1:近期旅游项目投入估算(单位:万元)
10%计算,另需要46.6万元。近期总投资为512.6万元,作为概算,我们做取整处理,近期总投入约为500万元。
(二)资金筹措
政府扶持+银行贷款+招商引资+资本市场融资+自筹资金
八、效益评价
(一)经济效益
营业利润:近中远期期末年利润为151.2、488.3、1385.1万元。估计6年左右可以基本收回投资。 (二)生态效益
1、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森林生态系统和自然景观。
2、保护水源,净化溪谷,打造黄前水库的洁净水源地。 3、保护古树名木。 (三)社会效益
1、扩大就业面。
约计到2010年可安置160人直接参与旅游,到2014年可安置约350人,到2020年,安置约750人。为周边居民提供了就业机会。
2、扶贫。
有利于增加乡村居民的收入。
3、保护传统的农村生活、生产方式,对延续传统历史文化起到重要作用。
九、结论和建议
从对某村乡村旅游的分析来看,该项目的前景较好,符合产业结
构调整的政策和环境保护的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定会成为市乡村旅游的示范,有利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本项目投资风险小,各种效益较好,实施单位有能力落实,能有效带动本地的就业和收入的提高,带动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从项目本身来看,该项目指导思想明确,设计科学,技术可行,预算合理,预期效益较好,符合项目立项的规范和要求。建议尽快立项建设。
项目建议人:
某某
旅游发展大会建议书3第一章 项目总论
一、项目背景
二、项目概况
三、项目建设意义
四、主要财务指标说明
第二章 旅游行业市场
一、宏观环境分析
1、宏观经济环境分析
2、当地经济发展
3、政策环境
二、旅游业发展现状
1、我国旅游经济发展概况
2、旅游消费群体分析
3、旅游业发展趋势
三、旅游业市场规模预测
第三章 项目建设单位介绍
一、项目建设单位介绍
1、公司基本情况介绍
2、公司发展历程
3、公司股东介绍
4、公司近几年主要财务指标
二、企业经营理念(宗旨、文化)
三、组织架构
三、主要管理人员介绍
第四章 项目规划与建设规模
一、项目总体规模
二、项目功能规划
三、项目建设规模(估算旅游项目可接待人员能力)
第五章 项目建设条件
一、项目选址
二、地理位置
三、交通条件
四、基础设施
五、人文环境
第六章 工程建设方案与总图布置
一、工程建设基本原则
二、总图布置方案
三、建设经济指标
第七章 项目实施进度安排
一、项目实施阶段规划
二、项目实施进度表
第八章 建设投资估算
一、投资估算范围
二、资金使用计划
三、分年投资计划表
四、资金筹措
第九章 项目财务评价
一、基本财务数据假设
二、销售收入预测与成本费用估算
三、盈利能力分析
四、财务评价结论
第十章 项目综合评价
一、项目建设建议
二、项目结合评价结论
温馨提示:因每个项目投资企业实施细节不同,投资地的具体产业政策及环境有所差异,本内容本着传播知识、服务大众的目的,报告目录框架仅供参考,一诺美太投资咨询不承担您当前所阅览的此目录产生的任何有关责任;若有疑问敬请咨询中国项目咨询网在线客服人员。
旅游发展大会建议书4一、项目区基本情况
__镇__自然风景区海拔2303米,由于地质地貌条件和气候、土壤、植被的垂直分布,使项目区形成灌丛,森林和亚高山草甸三大生态系统,是华北保存最完好的生态区域,素有华北“小西-藏”之称,是避暑休闲和旅游的最佳地方。项目毗邻北京,除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外,环境优美,气候温和,通讯便利,交通方便,开发的`市场和潜力巨大。
二、项目建设的依据
__镇是中华三祖文化的发祥地,古文化遗址修护及人文旅游景点初具规模,每年到__寻根祭祖的游人络绎不绝,而与之相匹配的休闲生态游才刚刚起步。为此,__镇党委、政府将旅游产业化做为今后几年的优先发展方向,尤其将__九龙洼避暑休闲开发做为三祖文化旅游产业的延伸,使旅游产业真正成为带动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
三、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从国际看,在全球逐步变暖的趋势和背景下,世界各地的避暑型气候资源已经属于越来越紧缺和珍贵的生态环境资源。目前,香港佳顿集团有限公司就对项目区及其周边地区开发表示了浓厚兴趣,并与镇政府签署了有关协议。
从国内看,随着全国气温的不断上升,许多城市已成“火炉”,甚至包括一些北方城市。而__自然风景区却以凉爽宜人的气候,打出“清凉气候牌”吸引着国内“火炉”城市的人们纷纷涌入。针对这一现象,__镇可以打造依托森林草甸资源、气候资源,在项目区修建避暑山庄、酒店、乡村旅舍等高中档的住宿场所和狩猎尝跑马场等休闲娱乐设施。
四、项目建设内容
1、拟修建避暑山庄一处。
内设四星级酒店二处、当地特色的农家小院十处、旅游产品专营店一处、综合管理办公楼一座;
2、新建狩猎尝跑马尝过山索道各一处;
3、附属设施:道路、台阶、护栏等。
五、项目建设期限
从2010年起至2013年止,共计4年。
2010年,为规划设计阶段;2011年,为主体施工建设阶段;2012年主体完善和配套建设阶段;2013年试点运营和投入使用阶段。
六、项目建设投资与资金筹措
预计总投资2亿元,其中主体工程1.6亿元,附属设施0.3亿元,其它0.1亿元。
项目建设资金由承担单位统一筹措。其中拟贷款1.5亿元,自筹0.5亿元。
七、经济效益分析(略)
旅游发展大会建议书5一、概 况
(一)、项目名称及建设单位
1.项目名称:某某乡村旅游
2.建设单位:某旅游开发有限公司
3.注册资金:50万元
4.项目负责人:某某
5.项目主管部门:乡镇政府
(二)、项目总投资
1500万元。近期500万元。
(三)、资金筹措:
公司筹资300万元;银行贷款500万元;项目合作700万元。
(四)、建设期限
三至六年
(五)、编制单位
某某规划设计院
二、某村基本情况
某村位于某乡的最南端,北临下港乡 村,东接 镇、西靠 镇。
距市中心约35公里。全村总面积为2200亩,人口2226人,8个生产组,13个自然村,438户人家。民风纯朴,社会治安很好。主要经济来源为种植业、养殖业和外出务工。该村人均收入3400多元,在全乡处于中上游水平。主要产业是林果业,占总产值的70%左右,其中板栗占50%,杏占20%。养蚕户70多户,已初步形成规模产业。目前,村子引山泉入户,家家户户用上了自来水。
某村空气洁净、负离子含量高、食品和饮用水无污染,是人们理想的居住地。该村共有人口976人,其中80岁以上的老人30多位,90多岁的老人6位,是有名的长寿村。
本区域小梯田众多,田内种植粮食作物,田边种植杏、花椒、板栗、核桃等经济林木。农林间作,很有特点。
自给自足的田园经济是本区域最典型特色。家家都有小菜园,且以分布在房前屋后最多。这里的蔬菜不打药,不施化肥,是名副其实的绿色蔬菜。
石磨、碾子分布较多,是村民加工食物的主要工具。也是发展民俗旅游不可缺少的重要“原生态”资源。
三、可行性分析
(一)、必要性
1.兴村富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旅游业是富民兴村的产业,某村需要通过旅游产业的发展带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增加村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家庭、小康社会。
通过某村的旅游发展,形成典型的示范效应,带动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
2.提升替代传统产业,保护水源地的需要
某村地处市水源地黄前水库上游,对水环境的要求高。当前某村的.产业是林果业、种植业和养殖业,产值不高,效益一般。其中几十个养鸡大棚对水环境造成威胁,需要进行替代。通过旅游业这一“无烟工业”的发展,替代传统的养殖业的发展,既提高经济效益,又提高环境效益。
3.弘扬和保护某村民俗文化的需要
某村民俗有自己的特点,目前基本没有展示和整理,不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通过旅游业,就可以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整理保护和利用。
(二)、可行性
1、区位交通相对便利,市场条件好,可进入性强
从某村区位看,该村地处两城市交界地带,有公路直接与都市区相连,城区是规划区的主要客源地,客源地与目的地之间车程都在1-2小时左右,旅游区的可进入性较强。某村旅游东线经过此处,从宏观旅游地理位置看,本旅游区发展旅游业的区位优势显著,可以借助多层次、高密度的旅游交通网络充分发展旅游业。
2、生态资源相对丰富,有较大吸引力
某村四面环山、独特的小盆地自然环境,形成独特的山地小气候。山间植被繁茂,林果品种繁多,以板栗和杏树为主,谷底春来
早,一年三季花飘香。自然生态资源相对丰富,以“山泉小溪流水人家;杏花板栗鸟语花香”为其主要特色。盆地周边基本没有工业污染,内部基本没有污染源,加之植被茂密,一年四季空气清新,可谓天然氧吧,村内八旬以上老人30多位,是远近闻名的长寿村。这一切对城市居民有较大的旅游吸引力。
3、上级政府部门重视和支持
随着旅游的经济效益和关联效益的突显,有关政府部门对乡村旅游发展给予了更多的政策支持和经济支持。在制定全区经济发展时将旅游业提到战略高度,提出“旅游兴区”的指导思想。此次,将某村作为民俗村开发试点,投入50万资金,支持某村旅游开发,有区、乡政府的重点扶持,本区必然将获得巨大的发展空间。
4、旅游规划已经制定
通过紧张的野外考察,旅游规划专家充分挖掘了某村的社会文化与自然内涵,设计了较为全面的方案,制定了《某某乡村旅游概念性规划》,为今后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
5、管理体制较先进
某村旅游管理,一开始就设计了公司+农户的模式,体现了政府主导,更体现了市场主体的原则,调动了方方面面的积极性,管理体制的安排较科学合理。
总之,某村有条件、有能力发展好旅游业,实现农业与旅游业的结合,农民、农村与旅游业的结合,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当地文明水平,旅游业会成为某村兴村富民的重要产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做出表率和示范。本项目的实施会带来可观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本项目是可行的。
四、项目发展总体定位
(一)战略定位
近 期:生态休闲、三农乐园
中远期:以乡村风情为特色、以度假、休闲、娱乐为主体的综合旅游地
(二)战略品牌
乡间小路、世外桃源
(三)旅游形象定位
某村杏花村——下港某村(主要用于春季、夏初)
某村民俗村——下港某村(常年使用)
(四)目标市场定位
依托周边城镇居民市场;吸引分流来某村的游客市场;利用特色专题旅游产品拓展省内外专项旅游市场。
五、规划项目布局
根据旅游资源的地域组合结构、类型结构、开发利用方向,某村旅游总体布局采取“一区三沟” 格局,形成三足鼎立格局。
(一)、“一区”:即某村乡村旅游休闲中心。
规划形象为“古树老屋、桃源人家”
功能定位:以山村民俗、三农体验、服务接待的综合服务旅游区。
又可分为以古树、人家为主题的乡村风貌旅游区、以桑蚕、纺织为主题的民风民俗旅游区、以荡舟、垂钓为主题的水景观光休闲旅游区,以及提供农家餐饮、住宿为主的服务区。
(二)、“三沟”即通沟林果生态旅游区、东岭根林下休闲旅游区、姚家沟山涧奇石休闲探险旅游区。其中通沟为近期规划的重点。 1.通沟林果生态旅游区。规划形象:杏花村
功能定位:以林业观光、山果采摘、山泉嬉戏为主题的动感之旅游区
重点抓住这一品牌,借“春花”、“夏实”两个高峰期,开展林业观光活动,把发展果品生产经营与发展生态旅游结合起来,把传统农业与观光农业结合起来,建成城市居民休闲游憩、养生、体验田园乐趣及乡村居民农闲娱乐的好去处。2.林下休闲旅游区。
规划形象:绿色幽境,悠然南山
功能定位:以林下休闲、娱乐,体验自然为主题的悠然之旅游区
3.山涧奇石休闲探险旅游区
规划形象:山涧奇石、快乐老家
功能定位:以赏石戏水、溪谷探险的激情之旅游区
六、环境保护
(一)现状分析
某村位于黄前水库的上游,是黄前水库的水源地之一。水质优良,局部地区存在生活垃圾、排泄物。 (二)旅游业发展环境保护对策措施
某村旅游环境保护应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走出一条以防为主,以治为辅的新路。
1、大力宣传,提高居民和游客的环保意识和素质
2、用科学的手段和技术进行防治
3、用法制(包括乡规民约)的约束来达到长久的治理。
七、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一)近期投资估算
某村近期旅游开发建设投入估算,见7-1:
表7-1:近期旅游项目投入估算(单位:万元)
10%计算,另需要46.6万元。近期总投资为512.6万元,作为概算,我们做取整处理,近期总投入约为500万元。
(二)资金筹措
政府扶持+银行贷款+招商引资+资本市场融资+自筹资金
八、效益评价
(一)经济效益
营业利润:近中远期期末年利润为151.2、488.3、1385.1万元。估计6年左右可以基本收回投资。 (二)生态效益
1、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森林生态系统和自然景观。
2、保护水源,净化溪谷,打造黄前水库的洁净水源地。 3、保护古树名木。 (三)社会效益
1、扩大就业面。
约计到2010年可安置160人直接参与旅游,到2014年可安置约350人,到2020年,安置约750人。为周边居民提供了就业机会。
2、扶贫。
有利于增加乡村居民的收入。
3、保护传统的农村生活、生产方式,对延续传统历史文化起到重要作用。
九、结论和建议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当前旅游产业也同时阔步发展,不仅得到了国家相关政府和部门的高度重视,还受到了大量游客的助推,使之发展现状良好。然而由于旅游景区内涵的单一化与重复化、管理模式的疏漏、基础设施的落后等,当代人对旅游产生了一定的疲惫感,而快节奏的城市生活又让其对自然充满无限遐想和向往。因此,将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的巧妙结合,更加切合了这一时代和市场的要求,毫无疑问,这种并行可持续发展策略成为当下都市居民旅游的新选择。本文通过分析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并行发展的必要性和存在问题,提出了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对策,以期对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有所裨益。
关键词:
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并行对策
目前,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人口开始大量涌向城市,城市的人口压力增大。改革开放的三十年间,我国的城镇化率从改革开放之初的17.9%增长到目前的51.27%,城镇人口也从1.72亿增长到6.9亿。因此,也造成了现阶段较为严重的环境污染、食品安全和资源短缺问题。现在很多长期居住在城市的居民不仅要承受城镇化带来的经济压力,还要承受较大的精神压力。为了缓解自身压力、品尝绿色食品、寻求精神快乐,城市居民开始选择旅游,尤其是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以及生态旅游等。由此,一种以体验农村为概念的农村旅游悄然流行,城市居民可以体验到农村的日常生活,包括农事、农耕等。农村旅游集合了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两大内涵,生态农业旅游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然而在生态农业旅游不断向前推进的同时,也暴露了诸多问题,失去了原有的“生态”与“农业”的本质。所以,必须将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并行可持续发展,才能达到效益的最大化。
一、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并行发展
(一)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的内涵。
“生态农业”是指利用生态学与经济学原理、现代管理与科学技术方法以及传统农业发展经验等,能够获得生态、经济、社会效益都比较高的一种现代化高效农业。生态农业的发展在内围要求农业生产、农业种植和林牧渔业结合发展,在要求农业与第二、三产业协同发展,做好农业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工作,力求降低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形成一种良性的可持续发展循环。“生态旅游”一词,最早在1983年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首先提出,到了1993年,由国际生态旅游协会将其正式定义,赋予了生态旅游自然环境保护以及旅游地居民保护的双层含义。由此可见,生态旅游更注重保护自然景观,更能体现出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从而更好地依托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生态系统,开展各类生态旅游活动,如生态体验、生态教育及生态认知等。
(二)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并行发展的必要性。
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并行发展有利于人们身心健康,有助于广大旅游者身心愉悦、减轻压力、促进健康。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并行发展有利于提高环保意识,提高旅游者对环境保护的主动性。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并行发展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村社区财富积累。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并行发展有利于改善生存面貌,一方面可以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使其社会结构逐步转向多样化与合理化;另一方面,“生态”理念的不断深入,有助于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进一步消除城乡差距。
二、生态农业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一)生态农业之“生态”难体现。
从目前的情况而言,我国生态农业旅游空有“生态”之名,其实与“生态”理念的内涵相差甚远,以至于形成了“生态”一词名不副实的尴尬局面。一部分农产品种植者或经营者以经济效益作为唯一目标,不惜丧失道德,使用过量的化学制品和农药,造成了当前多数的农产品药物残留超标。因此,食品安全问题屡见不鲜,如毒韭菜、毒豇豆、毒豆芽等,农产品安全问题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十分严重。
(二)经营项目单一,缺乏创新理念。
现阶段,很多农村地区通过生态农业旅游来发家致富,在经营方面缺乏一定的创新性,对经营方式、理念、项目等纷纷效仿,出现了经营项目单一的问题,进一步造成了区域重复度提高、深层次开发欠缺等多种情况的发生。以农业生态旅游中的采摘和观光等项目为例,多数农户的农作物种植种类高度雷同,无法满足旅游者的多样化需求。
(三)经营项目分散,缺乏专业性能。
农业项目和旅游项目并没有做到充分地结合发展,如农作物的种植、生产等项目和旅游业当中的种植体验项目、生态农业项目等相互分离,还有很多旅游目的地建立生态旅游度假村,大力提高服务水平,与农业项目联系不大。正如上文所说,经营项目单一,缺乏创新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旅游项目的进行,缺乏足够的专业性能。与此同时,旅游者难以真正享受到生态农业旅游所带来的物质与精神实质,农村经营者也无法获取更高的实际效益。
(四)管理制度疏漏,缺乏有效规范。
在生态农业旅游发展过程中,涉及多方面的管理问题,如对旅游者和经营者的约束与规范,多数农村地区在这两方面的管理制度存在极大的疏漏,直接造成旅游者与经营者之间的矛盾问题。此外,管理制度上的漏洞,使得生态农业旅游各类监督和管理力度不足,如基础设施管理、安全监督等,很难保证旅游区域内旅游者的安全。
(五)配套设施简陋,缺乏高效服务。
我国农村普遍经济实力不高,有很多偏远地区的农村仍然面临严峻的基础生活问题,农村村民还处于较为贫困的状态。为了摆脱这一困境,生态农业旅游是不二选择,但是由于受到经济条件的限制,其配套设施建设落后,村民素质不高,缺乏高效服务。如在旅游区域内经常可以看到道路等基础设施破烂不堪,致使旅游交通不便;相关娱乐、休闲、餐饮等配套设施简陋;农村村民未受到系统地专业性的培训,旅游服务质量低下。生态意识薄弱,缺乏保护理念。
三、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并行可持续发展对策
(一)突显生态,重点建设。
在现在的生态农业旅游发展规划中,必须要注意以下问题,第一,合理经营农业项目与旅游项目,使之尽显生态示范,并且进一步扩大生态示范的建立范围,提高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功能的多样化。可以通过农业生态园的观光业务,打破原有沉闷的项目建设,突出兼具多种功能的“生态农业旅游”特征以及“绿色产出”优势;第二,针对“生态”这一理念,建设相关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并行发展项目,并进行重点建设,努力培植“精品”,增强特色优质产品的开发能力。如建立旅游区生态和农业用具化石展馆,不仅可以充分体现“生态”理念,还可以让经营者与旅游者共同感受到生态环境变迁的影响,从而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和经济社会效益。
(二)保持特色,勇于创新。
生态农业旅游之所以能够在高速现代化、工业化的社会背景下得以发展,就是因为其具有与其它旅游形式所不同的特点,即拥有自然风情、本土特色以及乡村人情。为了更好地促进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将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充分结合,必须要保持自身特色,并在此基础上勇于创新。首先,在经营方面。生态农业旅游应尽可能努力创新,一改传统农业旅游中观光、体验、采摘等单一的经营项目,进而推出更新更能符合旅游者需求的旅游项目和旅游产品。如在各项旅游项目开发的同时融入文化和艺术气息,提高旅游精神高度,不断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经营模式;在技术方面。加强改革创新,建立生态农业旅游胜地,将效益旅游和生态保护相结合,建立了各类技术栽培,引领健康时尚生活,促进旅游区的特色化发展。
(三)科学规划,统一布局。
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势必要以自然和经济规律为根本要素,以全局规划为重要目标,以资源充分利用为关键方式,才能科学规划、明确定位、统一布局。首先,科学规划设计生态农业旅游园,充分挖掘现代生态园中的丰富内涵和资源,健全旅游路线设计方案、明确旅游区分工、增加产品结构等;其次,准确进行整体定位与科学思考,加强对生态农业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资规划力度,建立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齐头并进、相辅相成的和谐局面,提高旅游吸引力;最后,合理规划旅游区域内的农业生产和布局,将生态农业作为农业旅游的基础,体现出良好的生态文化内涵。
(四)完善管理经营制度,提高服务质量。
应当从管理制度和服务培训两个方面来进一步改进与完善。首先,在管理制度方面。建立健全规范的行为制度,规范和科学的经营管理模式,将旅游区域内所涉及的各项旅游与农业项目运行管理落到实处,并且对经营工作者和旅游者的不良行为给予一定的约束;其次,在服务培训方面。利用专业性的业务培训,提高工作人员文化与职业素养,进而提高服务质量。
(五)农业与旅游并行发展,提高其附加价值。
生态农业是生态旅游得以顺利发展的关键基础条件,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一方面增加了农产品的消耗量,由此增加了旅游附加值,另一方面提高了农产品的销售量,这则带来了更多的农业价值。因此,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之间必然有结合发展的支点,两者相互依赖而又相互独立,具备并行发展的能力和条件。通过“生态”理念的植入,创新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产品种类和样式,在此过程中,应当力求“生态”一词名副其实,避免以“生态”为旗号的欺骗行为发生,不利于生态农业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四、结语
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本是两个各具特色的独立的发展形势,两者的并行可持续发展将有利于自身特色资源的充分发挥,从而获取更高的社会经济效益。然而由于现代化的生态农业旅游所存在的多种问题,必须将“生态”充分发挥、保持特色、勇于创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健全供销体系、提高服务质量、并行发展等一如既往,才能使得经济与社会效益最大化。
作者:钱惠新 单位: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赵爱民.“美丽中国”视角下的我国生态农业旅游发展研究[J].农业经济,2014(1)
[2]丁培卫.近30年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与路径选择[J].东岳论丛,2011,32(7)
一、项目基本情况
凉州为纯农业区,是全国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和全省的蔬菜生产基地,历史上素有“凉州不凉米粮川”之称。但是,位于凉州东北部为腾格里沙漠,一直是造成风沙隐患,危害凉州及周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区委、区政府历届领导非常重视沙漠生态环境的治理,经过“南护水源,北阻风沙,中保绿洲”的治理,沙漠化的状况发生了较大的改观,但沙漠化的现状仍不容乐观。
凉州东部沙漠区以红水河为界,分为东沙窝和腾格里沙漠两部分。东沙窝位于石羊河、白塔河以东,红水河以西,九墩以南,区内多呈新月形沙丘和沙链,比高2-5米。红水河东岸属腾格里沙漠西南部,也称八十里和四十里大沙,海拔1500-1600米左右,靠近沿岸多呈新月形沙丘和沙链,沙丘迎风坡朝向西北,坡度5°-20°,背风坡坡度28°-34°,沙漠内多呈固定沙丘,比高可达20米。东北部的邓马营湖已干涸成为盐碱地和沼泽地。沙漠区气候干旱,降雨稀少,蒸发强烈,日照时间长,热量丰富。年平均气温7.5℃-8.0℃,最热月平均气温21.7℃,最冷月平均气温-8.5℃,干燥度4.5-5.0。夏季干燥无风,春秋风沙大。
在沙漠区主要生存的荒漠植被有:白茨、籽蒿、沙蓬、桦棒、沙蒿、芦苇、梭梭、骆驼蓬等组成的沙生群。
目前,由武威旋风沙漠越野俱乐部投资,在红水河以东腾格里沙漠开发沙漠旅游项目。现已投资255万多元,购置越野四驱汽车6辆、动力飞行器1架、沙滩摩托车4辆,现已完成沙漠基地土建及内部装修工作,修建接待用房40间,安设0.7KW风力发电机4台,打通深水井1眼。
为推进沙漠生态环境的治理工作,建议建立沙漠生态治理志愿者基地,开展以沙地改造、沙漠化治理等为主的生态环境建设和旅游活动。该项目拟建在长城乡红水河东岸武威旋风沙漠越野俱乐部基地附近,规划项目布局呈东西长,南北宽。项目建设集中地段红水河以东5平方公里范围内,沿岸为葱郁的沙枣林,沙漠区遍布各种沙生植物,由于近年来防风固沙、种草植树,沙层基本被巩固,该地段沙下均为土质层,适宜进行开发建设和生态建设。
二、项目开发建设的必要性
1、符合国家投资方向和有关政策。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国家提出了石羊河流域治理的战略部署,重点治理石羊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很有必要利用这一项目引进国家补助资金,彻底改变当地沙漠面貌。
2、荒漠天然植物,特别是旱生灌木、半灌木,长期适应了干旱缺水的生态环境。沙区天然植被是防止沙化的天然屏障。一般说来,只要不是大面积的密集流动沙丘区域,沙丘上与丘间低地或多或少残留有一些沙生植物种,即使其覆盖度仅有5~10,但一经封育,经过3~4年时间,蔓延的多年生植物即可控制地面风蚀作用,完全可以形成固定流沙的植被层。天然植被一旦恢复起来,具有天然下种更新的能力,比人工植被更加稳定。
3、丰富的资源优势为人们旅游和休闲娱乐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但是,多年来由于人为破坏和自然灾害的双重作用,城东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保护植被、防风治沙、阻止荒漠化进程已成为当前工作的的一项重要任务。沙漠旅游作为凉州区特色旅游项目之一,其开发利用和生态保护意义重大,对我区保护生态环境,丰富特色旅游项目内容,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将是一次有益的尝试。
4、生态建设的需要。长期以来,由于沙漠化的不断推进,凉州乃至全国都受到了沙尘暴的袭击,使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了极大的损失,为此,利用开发沙漠旅游来保护和治理沙漠生态环境,有效地遏制了“沙进人退”的趋势,是当前我们工作的必由之路。对改善我们的生活环境,并为游客提供了一个特色的旅游场所,起到一举两得的效果。
5、科普教育的需要。生态环境的恶化和沙漠化的迅速推进是凉州面临的严峻现实。为此,我们通过建立沙漠生态治理志愿者基地,使更多的人特别是青少年了解沙漠的形成和治理沙漠的艰辛,了解凉州过去因为人为破坏环境所付出的沉重代价和凉州人民治理沙漠保护家园取得的丰硕成果,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和自立、自信、自强的精神,从而加入到沙漠生态治理志愿者队伍中,为凉州治理沙漠治理做出贡献。
三、项目开发建设的可行性
1、沙漠生态治理志愿者基地建立在沙漠边缘,其沙漠生态环境治理活动,对市民的影响将是深远的,同时,也对改善沙漠周边气候环境和涵养水土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2、从当前旅游消费者的发展趋势来看,人们已不再单纯为参观文物古迹而旅游,而更多是为追求参与、互动的、能够展示个性、放松城市紧张节奏、享受自然乐趣而旅游,通过沙漠生态环境治理志愿者活动,将大多数城市人吸引到沙漠生态环境的治理队伍中来,对我区沙漠生态的保护和资源开发都具有极强的推动作用。
第二章 项目的建设内容和期限
一、建设思路
今后应采取乔、灌、草结合,以灌为主;带网结合以带为主;带间空地进行育草种草;把封沙育林、种草和提高植被覆盖率,作为该地区长期的发展方向和建设途径。
1、在通过建立人工植被措施固沙造林前,采取封育,并适当辅以人工措施,如补插多年生草本,半灌木种子,以促进天然植被的恢复。
2、封育天然沙生植被,保护好沙区天然植被,对其进行科学的管理,使其恢复和扩展,就可避免出现新的沙化,已经沙化的土地也可得到治理。
3、固沙林的营造密度要合理。流动沙丘上植被覆盖度达到40,就可以制止风蚀,固定流沙。
二、主要建设内容
1、进入腾格里沙漠5公里沙石路两旁种植桦棒、沙蒿等沙生植物;
2、沿途沙丘采取草格固沙形式,每年初春进行,草格种植梭梭、骆驼蓬、白茨、籽蒿等沙生植物;
3、沙漠生态治理志愿者基地附近,沿基地周围按40的营造密度栽种沙柳、刺柏等植物林带;
4、沙漠深处沙丘采取封育方式,每年飞播和撒播各类种子形式,补插白茨、籽蒿、沙蓬、梭梭、骆驼蓬等沙生植物,以促进天然植被的恢复。
三、建设期限
项目建设周期为5年,即20__年5月至20__年12月,计划分三期进行。
第一期(20__年5月至20__年3月),完成项目规划、立项及审批等前期准备工作;
第二期(20__年3月
至20__年12月),完成进入腾格里沙漠5公里沙石路绿化、沿途沙丘草格固沙及沙漠生态治理志愿者基地附近林带建设工作,封育沙漠深处沙生植被;第三期(20__年1月至20__年12月)完成项目沙漠区沙生植物封育、再造等工作,初步恢复沙漠区天然植被。
第三章 投资概算和资金来源
一、投资概算
该项目预计总投资350万元,其中:路旁绿化投资40万元,草格固沙投资100万元,基地绿化林带建设投资60万元,沙漠区沙生植物封育、再造投资150万元。
二、资金来源
申请国家补助资金100万元,地方苗木补助50万元,企业自筹解决200万元。
第四章 综合评价及结论
1、项目建成后,创立了一个全新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模式,既巩固了西北沙区治沙成果,又充分利用了沙漠独特的地理环境优势,创出了一条以生态环境来开发旅游,以旅游开发
来保护环境的路子,对西北沙区沙漠生态工程建设和利用起到了重要的示范作用。
2、该项目建成后,将形成一个集沙漠生态治理、旅游观光、娱乐为一体的沙漠生态旅游区,树立一个全新的沙漠绿洲形象,增强沙区水资源涵养功能,保护沙漠生态和植被,使
恶化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的遏制和明显改善,为农业及周边乡镇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今天,市委、市政府在召开高规格的旅游名镇建设现场会,主要任务是:动员各部门和社会各方面力量,全力支持创建旅游名镇,并以此为契机,推动旅游“二次”创业,促进全市旅游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力争通过三至五年的努力,把打造成中国乃至世界的知名目标旅游城市,实现由旅游资源大市向旅游强市的跨越。刚才,大家参观了现场,部长宣读了“两办”文件,同志介绍了的有关情况。会上,书记还将作重要讲话,请大家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认真地抓好落实。下面,按照会议安排,我先讲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统一思想,更新观念,充分认识创建旅游名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旅游业作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是无烟的工厂,历来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旅游业发展,提出了将旅游业发展成为全省支柱产业的目标。旅游名镇是指旅游资源丰富、基础设施完善、服务功能齐全、镇区环境整洁、地域特色突出、市场形象鲜明、具有辐射集散功能,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明显的旅游城镇。建设旅游名镇,是推进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抓手。去年底,省委书记同志在旅游调研中指出,要“加快旅游发展,建设旅游名镇”,正式提出了旅游名镇的概念。今年,省委、省政府更是把旅游名镇建设、作为促进旅游产业加快发展的重要举措,纳入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半年来,书记两次为旅游名镇建设作出批示,并督促省旅游局抓紧推进。省长也多次强调:“要以旅游名镇建设为抓手,打造黄金线路,推动旅游产业大发展”,“要把旅游打造成的一张名片。”前不久,省政府还专门举办了“旅游发展高层论坛”,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为我省旅游业发展把脉问诊,破解发展难题。这些都充分表明了省委、省政府抓旅游产业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市委、市政府也十分重视旅游业发展,出台了《关于加快旅游兴市的决定》,并在市委四届二次全会和市五届人大二次会议上,提出了打造中国知名目标旅游城市的宏伟蓝图。市委常委会和市长办公会也多次专题研究旅游工作,及时调整了城建、文化、旅游工作领导小组,加强了旅游工作的组织领导和规划建设。今年5月,被评为全省旅游名镇创建“示范引导模式”的“十镇两区”之一,成为荆门市唯一入围“十镇两区”的乡镇,更为我市旅游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创建“旅游名镇”的重要性,切实增强抓好创建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一)创建旅游名镇是推动“旅游兴市”、扩大对外开放的需要。旅游业是第三产业的龙头,产业链条长,关联度高,带动性强,发展潜力大。创建全省旅游名镇,不仅可以整合旅游资源,提升旅游档次,推动旅游业更快更好地发展,加快“旅游兴市”步伐,还能够带动交通、通讯、饮食、文化、娱乐等行业发展,推进城市建设与管理,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打造省级文明城市和省级卫生城市,塑造对外开放的良好形象,推动“解放思想,开放崛起”。
(二)创建旅游名镇是集中各方面资金、加速旅游开发建设的需要。对入围全省旅游名镇创建之“示范引导模式”的十镇两区,省发改委、建设厅、旅游局将连续三年、每年投入2400万元,用于“十镇两区”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这就意味着,每个入围的镇区,每年有200万元的省级扶持资金,并且要求地方政府配套,三年的累计资金将达到1000万元左右。对一个乡镇来讲,这是一笔相当可观的建设资金。有了这笔资金,我们就可以“以旅促城、以城带旅”,把旅游发展与城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城镇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镇环境,完善城镇功能,配套旅游服务,促进“吃、住、行、游、购、娱、休、疗、养”等各个要素协调发展,不断丰富旅游内涵,提升旅游层次,打造旅游精品,推动全市旅游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三)创建旅游名镇是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创建旅游名镇,通过完善公共设施、文化设施和配套设施,改变基础设施落后的现状,能够有效提升市民的文明程度,增强城市的整体服务功能,加速城乡一体化建设。通过发挥大洪山的生态环保优势,发展以休闲度假为主体的山水旅游,促进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可以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推进和谐建设。
(四)创建旅游名镇是坚持以人为本、提高群众生活水平的需要。发达国家的发展轨迹表明,人均GDP达到2000美元时,休闲旅游将快速发展,达到3000美元时,度假旅游将快速发展。年,我国人均GDP突破2000美元,正是休闲旅游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找准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加速景点开发,完善旅游配套设施,不断提高旅游接待能力,抢占旅游经济制高点,是我市加快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通过创建旅游名镇,可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促进城乡充分就业,提高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通过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建设,也必将极大地改善居住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因此,创建旅游名镇符合以人为本的原则,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是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一项民心工程,必须抓紧抓好、抓出实效。
二、明确目标,强化措施,全面完成创建工作任务
省旅游名镇建设实行动态管理,每年年底组织验收,实行淘汰制,连续三年验收合格的,予以授牌。省级旅游名镇验收评选,包括区位条件、交通条件、旅游环境、旅游吸引物、市场吸引力、旅游服务设施、产业政策保障、旅游管理体制、经济效益、综合管理等10个大项、114个小项,涉及各个单位或部门,其中现场验收项目6项,查看现场并查验材料项目43项,涉及面广,内容相当复杂。验收采取200分制计分,190分以上算合格,要求很高,难度也相当大。可以说,这次客店创建旅游名镇,既是对我市旅游产业发展的一次检验,也是对我们各地、各部门执行力的一次大检验。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切实强化责任,创新举措,确保圆满完成三年创建任务。具体做到四个明确:
一是明确创建工作的指导思想。这次旅游名镇创建工作的指导思想是: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政府引导、部门联动、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创建模式,立足实际,突出特色,科学规划,因地制宜,扎实推进。通过几年努力,把打造成名副其实的“旅游名镇”和全国重要的旅游目的地。
二是明确创建工作的基本思路。这次旅游名镇创建工作的基本思路是“五个强化”:强化政府主导,完善旅游发展体系;强化旅游资源保护,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强化旅游规划落实,推进旅游项目建设;强化旅游配套设施建设,提升城镇旅游功能;强化旅游行业管理,提升旅游产业竞争力。
三是明确创建工作的重点任务。这次旅游名镇创建工作大体上分两步走:第一步,从现在开始到年底,启动旅游名镇创建工作,完成投资450万元,抓好五项工作:①农家乐改造升级,年底完成55户农家乐改造任务;②明灯大道等五条主干道的路灯架设、人行道硬化、街道绿化美化;③新镇区2200米的沿山大道主骨架拉通;④旧镇区110家临街房屋立面改造;⑤旅游公路沿线的村容村貌整治。第二步,时间从年到年底,完成投资2.3亿元,抓好四大重点项目建设:①中华葛文化风情园;②八折河景观带建设;③陈湾温泉开发;④新镇区商业街、广场建设。要通过两年半左右时间的努力,达到省级旅游名镇标准,确保年通过省级联合验收,成为首批“旅游名镇”,提升在全国的旅游知名度。
四是明确创建工作的主要措施。这次创建全省旅游名镇,虽然是创建主体,但仅凭客店一镇之力,是不可能办到的。为此,市委、市政府决定,各个地方、各个单位都要群策群力,参与到创建工作中来,人人都有责任,个个都有任务。在具体措施上,一方面,市委、市政府从资金上全力支持旅游名镇创建。7月2日,市委召开常委会议,专门研究客店旅游名镇建设工作,决定由市财政垫付,将三年的省财政项目投资补助和地方配套资金,共计1000万元,今年根据工作进度,集中拨付给客店,用于基础设施、旅游服务设施和环境整治。这1000万元旅游名镇建设专项资金,市财政局要抓紧筹集,按工作进度分期拨付,保证创建工作的需要。另一方面,实施市直单位项目包联制度。对市直各单位包联旅游名镇建设的相关项目,市“两办”已以文件形式下发,对各个单位进行了明确的分工。各单位务必要高度统一思想,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向上争取建设项目,集中向倾斜,不折不扣地实行完成包联任务,实现“项目扎堆”、快速生效。
具体地讲,发改局要深入研究国家产业政策,积极编制旅游名镇建设项目,做好项目申报工作。前一阶段,发改局、建设局和旅游局在申报旅游项目、争取建设资金上,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希望你们继续努力,再接再厉,实现项目工作新突破。交通部门要积极做好沿山大道立项与旅游道路改造升级等项目申报争取工作,包括项目编制论证、报批和组织实施,全面改善景区交通状况。交警部门要抓好交通安全标志的设置和完善。国土部门要抓好客店旅游名镇建设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务必在10月底前完成;同时,在年度用地计划上要向倾斜,确保年度建设用地计划达到300亩以上,保障旅游名镇建设的用地需求。这是旅游名镇建设的基础和前提,国土局务必要吃透政策,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完成上述要求。水利部门负责抓好八折河客店段有关项目争取工作。八折河穿镇而过,联接温泉和栎树湾两大景区,这是不可多得的财富,是旅游名镇的灵气所在,也是客店创建旅游名镇的优势所在,务必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水利部门要从相关渠道来研究谋划项目,争取上级项目支持,确保明年动工建设。市农办要组织各农口单位,抓好旅游公路沿线农业项目,特别是观光农业项目的申报争取工作。林业部门要做好旅游公路沿线景观带建设规划编制并组织实施,规划编制要在今年8月底前完成,年3月底前完成西客线景观带建设任务。今年上半年,林业部门在景观带建设上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受到上级领导的高度评价,希望你们一鼓作气、一如既往、善始善终地把这项工作做好。电力部门要抓好区街道的路灯建设和景点景区所在村的电力增容,8月底前完成项目编制工作,年底前完成路灯建设和明灯、赵泉河、邵集、邵台四个村的电力增容任务,满足旅游名镇和旅游新村发展的需要。建设部门要做好“百镇千村”重点镇建设和村庄环境整治工程有关项目申报争取工作,争取更多的项目和资金支持。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做好旅游名镇劳动力培训基地项目建设,争取年底得到批复,年初开始实施。同时,市直各部、办、委、局都担负着对客店小城镇改造进行对口帮扶的任务,具体任务请认真按“两办”文件执行,七月底前资金必须落实到位,确保工程进度和质量。东桥镇要抓好黄集地段的村庄整治,确保短期内有大动作、好效果。郢中街办要积极配合,抓好东出口路段的相关拆迁工作。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加强联系和沟通,积极争取各部门的支持,把工作一件一件抓落实,抓出成效,向全市人民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三、加强领导,强化执行,确保创建工作一举成功
一是要加强领导,周密部署。为切实加强对旅游名镇创建工作的领导,市里成立了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由我任组长,市委常务、副市长周正清任副组长,11个相关部门和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具体负责创建工作的组织、领导、协调和督办。领导小组将以办公例会的形式,定期听取汇报,交流情况,分析问题,研究工作,制定整改措施,做好组织、规划、协调、指导、检查、督办等工作。市直各部门特别是单位主要负责人要切实增强责任意识和效率意识,按照全市总体部署和责任分工,亲自安排,亲自督办,把目标细化,将任务分解,确保工作落实,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取得最好的效果。
二是要广泛宣传,营造环境。旅游名镇创建工作涉及到城市建设和旅游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也涉及到众多的单位和部门,是对我市城市建设功能、旅游产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方位考核。全市人民的理解、支持和参与程度,直接关系到创建工作的成败。市直各部门和一定要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发动群众,紧紧依靠群众,争取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和支持,为创建工作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是要团结协作,合力攻坚。各责任部门不仅要将创建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把完成创建目标和任务作为当前的工作重点,还要积极主动与联系沟通,积极配合做好相关工作,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上下联动,合力攻坚,决不能因条条框框阻碍创建工作进程,决不能因部门利益影响工作实效。凡规定了时间和任务的建设项目,必须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绝不能敷衍塞责、拖延应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