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儿童教育心理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18 17:24:2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儿童教育心理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儿童教育心理

第1篇

许多商场柜台前常见的一幕又发生了,囡囡哭着要买糖果,硬是在柜台前赖着不走,一副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神情。旁边不少顾客都被囡囡的哭声吸引过来,等着看妈妈如何收场,是妥协、责骂还是不知所措呢?出乎意料,妈妈并没有就囡囡哭泣的原因做出任何举措或承诺,而是蹲在一旁看着她哭了一小会,然后指着囡囡满脸的泪水说:“咦,囡囡,你的眼泪怎么会是甜的呢?”囡囡跟随着妈妈的提问一下子转移了注意力:“不是,是咸的啊!”妈妈做出不相信的表情:“才不呢,是甜的。”于是,两个人为此展开了试验和讨论,边谈边走,边走边谈,囡囡非常自然地就把买糖果的事情忘到了九霄云外。

预设即防御,最早出现在军事领域,是指对外来力量事先提防和抵御,比如城门、城墙、护城河等等。现在,这个词越来越多地运用到了心理学和教育界,泛指人们内心深处事先准备好的一种状态。攻城如果能绕过火力集中点,避免硬战是最好不过了,就像特洛伊战争中的木马计;同样,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若能避开对方预设的心理防线,出其不意寻找相对薄弱的地带,就很容易进入其内心世界,掌握沟通的主动权。

案例中囡囡妈所运用的就是一种跨越孩子预设心理的沟通方法,简单地说,这种方法在上文案例中表现为“转移注意力”:妈妈先让孩子在其预设的状态里呆了一会,儿童的耐受性非常有限,在她防御心理稍稍减弱时,抓住时机把孩子的注意焦点巧妙转移到另一个话题上,以此作为突破口。当然,这个后续的新焦点要足够奇特,能瞬间抓住孩子的心。一旦孩子对新话题产生兴趣,原有的预设防备心自然就顺利瓦解。

我们生活中也不乏这样的事例,孩子吵着要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时,总是先撒娇再哭闹,最后获得家长的妥协、瞒骗或打骂。许多家长都以为孩子会从中获得满足或成长,其实是无效的。

由于儿童思维发育的不成熟,他们对外物的兴趣往往很冲动,大多数情况下并非真正喜欢,只是一时被物体的某种特点吸引,突如其来产生意念而已。当孩子一时之间把心思完全投入到某样东西身上时,他的心理状态就是一个预设,他会在刹那间想像这东西有多么好,拿回去能怎样玩,还可能吸引其他不少小朋友……这个时候,如果家长硬是瞄准这一块,想方设法、软硬兼施地想要攻克,困难可想而知。家长越是寻找各种借口拒绝孩子的请求,从另一方面讲,就越是强化了他想要得到的愿望。家长集中火力试图攻破,孩子也会集中火力立誓奋战到底。要破解僵局,何不动动脑筋,另辟蹊径呢?

第2篇

关键词: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自闭症儿童

针对我国当前病理式的自闭症儿童教育模式现状而言,我国自闭症儿童教育亟须改变当前视角,站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视角下为帮助自闭症儿童提供切实可行的办法。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将自闭症儿童看作与正常儿童一样,不要将他们身上的自闭症症状无限放大,影响儿童的正常心理发育,从而为自闭症儿童提供一个充满尊严的社会环境。

一、积极接受自闭症儿童

自闭症儿童的症状不太容易被家长发觉,即使家长发现些许异常表现,也很少会向自闭症方面考虑,因为家长都不会认为自己的孩子会是自闭症患者,家长对于自闭症儿童不正确的看待方法可能导致家长无法在第一时间发现孩子的自闭症状,因而错过了最佳治愈时期。所以,要想对自闭症儿童进行有效的帮助教育,首先应该在全社会形成对自闭症儿童的平等的看法,不要将这一症状看得过重,这样对自闭症儿童和家长来说都是一种舆论的伤害。

二、积极发现自闭症儿童的自身发展优势,最大限度地挖掘其潜能

对自闭症儿童的教育不能仅仅关注他们的自身缺陷,而将教育重心放到缺陷恢复上面,忽视了孩子其他潜能的发掘和培育,这对于自闭症儿童来说不仅不利于他们的自身发展,或许还会因为外界对其发展缺陷的过多关注而使自闭症儿童更加缺乏信心,反而不利于孩子的康复。

三、为自闭症儿童提供一个安全、自由且充满尊严的社会环境

自闭症儿童大多会做出一些不得体的行为,进而遭到公众的指责,从而对自闭症儿童产生偏见,认为自闭症儿童应该远离公共场所,这对于自闭症儿童和家长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伤害。我们社会应该为自闭症儿童提供一个安全、自由的社会环境,用包容心对待自闭症儿童和家长,给他们最基本的尊严。

我国的自闭症儿童教育应该从自闭症儿童的内心需要出发,为他们提供一个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充分挖掘自闭症儿童的发展潜能,而不是将视角放到儿童存在的发育缺陷上,从而将孩子的健康发展之路阻塞。对自闭症儿童的教育不要用力过猛,也不要予以诟病,最好抱以平常心态,这样才不致使自闭症儿童缺乏康复信心,这对于自闭症儿童的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方俊明.特殊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296-306.

第3篇

关键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心理问题;教育

我所在区域由于农民常年到一些城市务工或经商,有许多的农村留守儿童在家。我所在的小学的村子,有一句话是:农村最大的变化青壮年消失孤寡老人和孩子像包裹一样寄放在家里“这是我国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过程中所带来的‘特有产物’”,我很赞成这句话,因为它道出了留守儿童产生的根源。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现状

(一)人际交往障碍

敏感多疑,缺少朋友。大多数留守儿童父母长期外出,家里经济条件较为落后,一般由爷爷奶奶抚养长大,隔代抚养的劣势是祖辈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接触的生活面与儿童的有很大不同,不利于儿童模仿学习人际交往方式,在人际交往中往往处于劣势,并且表现为过度敏感、疑心较重,老师问不回答甚至有的孩子由于疾病和近亲结婚等因素智力发展水平低不好与老师和同学沟通。

(二)性情复杂

性格双面性倾向严重。在学校听话懂事,学习成绩很好,在老师身边表现优秀还担任班里的重要学生干部,但在家里或者同学面前却是另外一副面孔,经常顶撞家人、还有暴力倾向,懒惰没有同情心,不愿和家人说真心话、经常撒谎,有时候也不和同村的孩子联系等。

(三)怨恨不满情绪

怨恨父母,不满社会。许多留守儿童认为家里穷,父母没有能力,只能出去打工,对父母打工并不理解,认为父母不爱自己,因此而产生了对于父母的怨恨之情,并且刻意与之疏远,甚至在心底埋怨父母的无情。有些孩子在看到正常家庭的儿童生活较为富裕幸福之后,还会认为社会不公平,对社会不满。

(四)行为反常

恐惧焦虑,行为叛逆。一般情况下,留守儿童父母长时间不在身边,缺乏监护与教育,他们有很强烈的不安全感,这会导致他们道德品质较差,有抽烟还.喝酒等违规、违纪现象,并且叛逆行为时有发生;他们的这些叛逆行为的发生而不被其他老师、同学所接纳,甚至受到排斥和歧视,这更加深了他们的焦虑和不满。

(五)人生观、价值观的偏移

现实主义一切向钱看现实生活。在“打工潮”带来的影响下,家长平时对子女的成长学习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并不关心,由于长时间见不到孩子,家长更多的是给予孩子金钱方面的弥补,使得留守儿童的道德水平呈下降趋势;并且给留守儿童带来了只要长大能认识能赚钱就可以生活的不良思想影响,导致儿童对个人价值,人生理想狭隘化,固化,不爱学习不喜欢学校喜欢跟随社会上一些不良少年没有志向和理想。

(六)一些不良因素影响孩子健康成长

父母出外打工,家里没人照顾孩子,孩子们很少甚至从来就没有从父母那里得到应有的父爱与母爱,心情落寞、孤单,找不到与自己说话的人,再加之处于成长的青春期以及一下不良文化影响。没有人对其正确的开导和关心,一旦有同学对自己稍微关心一点,便会觉得那是对方在暗示自己,自己终于找到了就像电视里男女主角那样的感情了,把这些做为一种情感寄托,到后来越陷越深,以至于影响到自己的学习、生活还会带出不良的后果。

二、留守儿童面临问题的解决办法

(一)学校教育

1.循循善诱。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从心理幼稚期走向成熟期的发展过程时期,表现出半成熟、半幼稚、独立性与依赖性、自觉性与不适应性等矛盾与冲突,所以处于这个时期的孩子比较难于管理吧,作为老师就应该有耐心要循循善诱,直至他们懂了为止。

2.经常开家长会、座谈会、心理交流会,与学生和其家长进行面对面地沟通比如说可以建立学生家长的联系方式(包括其打工的联系方式),经常对其讲自己孩子的学习、生活、心理方面的事情,使他们也能够了解到自己孩子的最近情况;同时也使孩子有了一种家的感觉。

3.赏识学生。当学生做好一道题或者做完作业会给他们一个“赞”不停说你很棒,你肯定行。如果我经常鼓励他们,他们会充满自信就会爱学习喜欢学习。老师作为儿童世界的使者,我们要俯下身子,以人为本,我们要带着爱心走向学生,把爱洒向每一个学生的心田;带着微笑走向学生,给儿童心田注入和煦阳光;带着鼓励走向学生,给他们一片自由翱翔的蓝天。

(二)家庭教育

1.我们那里和家长联系很困难但是还是要多与孩子沟通。我们的家长千万不要吝啬于一个星期的几块钱话费,每周都给孩子打个电话,与他们交流交流,看看他们的思维方式、他们想要的东西、他们近来的学习、生活特别是心理状况,要及时了解的。这样也可以拉近孩子与家长之间的距离,缩小代沟。

2.尊重孩子的意见不要以为他们总是长不大,思维没有什么可取的地方,如果是合理的要求的话,我认为还是要满足的,这样可以让孩子对家长产生信任感的。

3.学校也要经常组织老师多进行家访多进行一些家庭聚会。家长和学校老师互动多了解学生多交流,口是心的门户有什么说出来把心门打开一切都好办了。

(三)社会教育

1.各大媒体对留守儿童进行一些报道,多多关注他们的心声,给他们提供一些帮助。

2.搞好留守儿童社会福利,对贫困地区的学校、老师以及留守儿童家庭特别是留守儿童监护人进行经济补助。

3.招募一些社会上的志愿者深入农村,倾听留守儿童监护人、学校老师、社区管理者等在留守儿童问题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第4篇

关键词: 西方 教育心理学化 发展历程

西方教育史上,教育与心理学联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代,柏拉图最早提出情感、意志、智力、心灵等心理学名词并运用在教育理论中。欧洲中世纪,教育渗透着宗教神学的精神,长期压制、束缚人的心灵。直到文艺复兴时期,个性解放和人的价值才空前受到强调,人文主义教育家也开始重视儿童的个别差异和身心发展的特征。他们称其为“自然”或“天性”。其后,资产阶级教育思想体系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本文选取具有重要影响的、代表性的教育理论家的思想作为链接点,对西方资产阶级教育理论心理学化的历程作一概述。

捷克杰出教育家夸美纽斯(Johann Amos Comenius,1592-1670),是近代资产阶级教育理论体系的开创者。夸美纽斯生活在欧洲封建制度逐渐向资本主义制度转变的过渡时期,他对宗教神学的信仰和对近代自然科学的尊崇共同反映在其思想中,使他的自然观带有强烈的宗教色彩。夸美纽斯认为,神创造了大自然并使其和谐发展。“秩序”是存在于自然界中的普遍规律,它保证宇宙万事万物的和谐发展。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其心理好像“种子”一样,受自然秩序的支配,因而人的发展以及对人进行教育的活动,也必须服从自然法则――“秩序”。只有这样,才能使人得到和谐发展,教育活动才会迅捷、有效。因此,夸美纽斯提出著名的“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强调对儿童进行教育要依据他们的自然本性,即天性和年龄特征,并照顾儿童的个别差异,使儿童顺其自然地得到发展。从这一原则出发,夸美纽斯提出早期教育的主张和一系列教学原则,如直观、循序渐进、启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主动性、巩固知识等。此外,他还将学生年龄进行分期,据此提出系统的学校教育制度,并为各级学校规定了相应的教学内容。

夸美纽斯对人的认识尚未摆脱神学思想的束缚,他的教育思想不可避免地存在不科学和片面的看法,但其中也包含不少合理因素。而集中体现他的这种教育心理学化思想的代表作《大教学论》使教育学从哲学的母体中脱胎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为近代资产阶级教育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十八世纪,法国资产阶级领导和发动了波澜壮阔的思想启蒙运动。作为启蒙思想家之一的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1778)尖锐批判了摧残儿童身心的封建经验主义教育,在他的著作《爱弥尔》中,卢梭提出自然主义教育理论。他指出,封建性质的教育,按照传统和偏见,把儿童当作缩小的成人,强制儿童接受所谓的教育,干涉或限制儿童的自由发展。同时,卢梭反对教会教育的“原罪”思想,认为儿童的天性是善的。因此,他主张对儿童实施教育,应该热爱他们,尊重他们,给予他们自由,顺应他们天性自由发展的规律。根据自己对儿童发展的自然进程的理解,卢梭将儿童的教育进行了阶段划分,并确定了各阶段的教育任务。他认为,通过各个阶段的教育,就能实现教育的最终目标:培养“自然人”。

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理论摆脱了神学的桎梏,竭力倡导教育回归自然,虽然不乏偏激片面之处,且对儿童教育的年龄分期带有不科学的主观武断成分,但是对后来儿童教育心理学化的发展仍有可贵的启示意义。

卢梭之后,瑞士教育家裴斯塔洛齐(John Heimrich Pestalozzi,1746-1827)在教育改革的实验和研究活动中,继承并发展了自然主义教育理论。裴斯塔洛齐认为人生来具有道德、智慧、身体各方面和谐发展的潜在能力,对儿童实施教育要顺应儿童发展的自然规律,力求在心理学基础上改革教育教学。他认为一切教育和教学工作都应从最简单的要素开始,并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顺序逐渐进行,因此提出要素教育的理论。他确定了体育、德育、智育的最简单要素。其中,对智育的要素作了重点探讨,确定了事物的基本要素为形状、数目、名称,认识事物首先需要经过自然观察,感知数、形、名三要素,获得“感觉印象”,然后发展成“确定的印象”,再转变成“清晰的印象”,最后上升为“明确的概念”。对这个过程,裴斯塔洛齐认为是符合儿童心理特点的。

裴斯塔洛齐注重从心理学的角度来阐述教育问题,探索教学方法,开始把教育理论置于心理学基础上进行探讨,他的教学方法理论显然比卢梭的认识细致。但是,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裴斯塔洛齐的教育实验缺乏精确性,并没有也不可能为他的教育理论提供科学的心理学依据。真正以心理学为理论基础来论证教育方法,考察教育规律,是由其后的赫尔巴特等人进行的。

德国心理学家、教育学家赫尔巴特(Johann Friedrich Herbart,1776-1841)在继承和发展前人成就的基础上,最早宣称心理学是一门科学,并在观念心理学基础上建立了严密的教育、教学系统,反映在课程设计中。他将事物呈现于人的感官留在意识中的印象称为“观念”,认为教学过程就是将书本知识中所包含的观念转化为学生意识中表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兴趣是传授知识、形成表象的条件,也是教育的支柱。兴趣是在旧有表象群类化新表象时产生的。

赫尔巴特的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在某些方面揭示了教育内部规律,促进了教育心理学化的进程,使教育理论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但是其心理科学本身发展的局限性,如唯心、思辨、演绎的成分,最终影响了其理论的科学性,把心理活动简单化、机械化,而且忽视了心理活动所依赖的外部客观现实和人的生理基础,只把它视作单纯的观念活动。加之赫尔巴特对教育实验的忽视、对教育教学过程认识的不足等,使其建立在观念心理学基础上的教育学并不能算作是他所称的“科学的教育学”。

19世纪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创立及问世,强烈冲击了当时的思想界。美国本能论心理学创始人之一杜威(John Dewey,1859-1952),把生物进化论的观点运用到心理学上,用生物进化的规律解释人的心理发展,认为儿童心理内容是以本能活动为核心的习惯、情绪、冲动、智慧等天生的心理机能不断生长、发展及与周围环境协调的过程。以本能论心理学作为心理学基础,杜威提出的教育学说认为:教育的本质即生长、即生活、即经验继续不断的改组。在这种认识指导下,杜威提出一系列教育原则:教育的本质和作用是促进儿童本能的生长和发展,这就需要教育以儿童为中心,注重儿童本能的能力和主动性,即“儿童中心主义”;儿童本能的生长是在社会生活过程中展开的,学校不能脱离现实生活,而应该像一个小型社会,即“学校即社会”;经验是世界的基础,要让儿童通过亲身活动与环境交互作用,从而不断获取经验。教学过程、课程、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等,都要以儿童亲自获取经验为基础来考虑,即“从做中学”。

本能论心理学是生物化的心理学,以此作为其教育理论的心理学基础,虽然存在不少缺陷,但是仍推动了教育心理学化的发展。如,“儿童中心”论一反赫尔巴特传统教育“三中心”(教师、课堂、教材)的做法,强调儿童学习的主动性。这既继承了早期自然主义教育理论的观点,又因为注重儿童发展的个性化与社会化的统一的主张而超越了早期自然教育理论。杜威关于教育即经验的改组的认识对当代心理学家皮亚杰创立心理建构学说也不无启示。

当代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在《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中提出:教育科学产生于儿童心理学。他毕生致力于儿童心理学的研究,以解决“教育和教学工作中出现的无数难题”。在坚持生理学和哲学认识论的基础上,经过长期观察和实验研究,皮亚杰创立了发生认识论,重点探讨儿童智慧发展的规律。发生认识论的主要观点认为:认知是主体通过“操作”与客体相互作用的产物;认知结构的机制和模式包括适应与图式、同化与顺应、平衡与自我调节、认知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儿童思维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感觉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把发生认识论运用到教育学中,皮亚杰提出一系列重要的教育原则和方法。如:按儿童不同年龄阶段进行教育;发展儿童的主动性;把发展儿童智力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等等。向教师们提供了关注、理解和促进儿童发展的新途径。

第5篇

儿童关键期教育网络幼儿园——中国儿童关键期教育网的创建,被认为是互联网时代育儿理念的全新突破。中国儿童关键期教育网网站由中国著名幼儿心理与幼儿教育专家,中国儿童关键期创始人殷红博教授及其科研团队历经7年创建的,儿童关键期教育网于9月1日正式开通。殷红博教授历经20余年创立了“中国儿童发展关键期全素质优势教育体系”经过10余年数万人次的实践与长期跟踪实验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成为国内优质学前教材的成功典范。为了能使全国乃至全球更多的孩子得到这种关键期优质教育,殷红博教授投资近千万元把“中国儿童发展关键期全素质优势教育体系”研制开发成网络教材。把儿童关键期图文教材制作成3D动画、Flash等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教材共分2—3岁、3—4岁、4—5岁、5—6岁、6—7岁,5个年龄阶段,今后还将陆续开发出“关键期弱智儿童教育体系”和“关键期超常儿童教育体系”。殷红博教授创立的“中国儿童关键期教育网”将是一家真正意义上的网上幼儿园。

二、根据大脑关键期规律,创立全新的儿童关键期教育体系

0一7岁儿童大脑发展关键期的研究和儿童发展关键期教育是目前国际脑科学、儿童心理学和儿童教育学领域最关注、最前沿的科研课题之一。发展关键期的创新性研究成果必将带来学前教育革命性的变革。而殷红博教授是帅先中国开展婴幼儿发展关键期理论研究的人,也是国际上率先开展婴幼儿发展关键期全素质教学实践的人。

殷红博教授经过25年26000余人次长期跟踪科学研究与教学实践,在国际上率先提出了婴幼儿发展关键期的五大规律:相似规律、时间规律、持续规律、水平规律、优势规律。广泛的研究了0一7岁婴幼儿智能素质发展关键期、心理素质发展关键期、体能素质发展关键期、艺术素质发展关键期、语言能力发展关键期、数学能力发展关键期、社会性发展关键期、关键观念和行为习惯养成发展关键期。他研究发现,人类50%的发展关键期在3岁之前,人类71~/o的发展关键期在7岁之前。人的认知模式、记忆模式、思维习惯、知识结构、学习心理、优势学习能力、体能素质、以及艺术素质等。

殷红博教授在广泛研究人才学、未来学、成功学、管理学、儿童心理学、幼儿教育学、家庭教育学、运动学、医学、艺术等学科的基础上,结合中华民族成才优势和文化精髓,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人才培养大趋势理论和我国人才培养早期教育发展理论,创立了拥有完全原创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儿童发展关键期全素质优势教育体系”,改变了传统幼儿教育理念。

1997年殷红博创办了北京博凯智能全纳幼儿园,把“中国儿童发展关键期全素质优势教学体系”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取得了优异的教学质量。博凯幼儿园已成为国内极具影响力的著名品牌幼儿园。从2005年开始,殷红博教授及其科研团队开始研发“中国儿童发展关键期全素质优势教育体系综合网络教育电子教材”,旨在使殷红博教授的“中国儿童发展关键期全素质优势教学体系”电子化、标准化和最优化,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幼儿教育体系和家庭教育体系的需求。

三、中国儿童关键期教育网打造网络教育全新理念

中国儿童关键期教育网是一家具有专家型幼儿园教育功能的网上幼儿园。它的创立不仅填补了中国网络教育的空白,同时也开创了国际网络教育的全新理念,得到国内外高度的重视。该网站的核心亮点主要体现在,它是一家拥有完全原创自主知识产权的儿童关键期教育专业学术网站。它能够真正起到对孩子全面开展科学、系统、适时、针对性的整体全素质教育作用,该网站为孩子安排了详细的年计划、月计划、周计划和日计划,以及托班、小班、中班、大班在教学内容和知识体系以及对孩子能力培养领域的循序渐进、环环相扣的先进科学教育体系。孩子每天经过20一40分钟的网络学习,使他们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语言能力、数学能力以及综合学习能力得到全面培养。

四、中国儿童关键期教育网六大优势教育功能

第一大教育功能:网上幼儿园教育功能

中国儿童关键期教育网拥有先进独创的教育理论、教育观念以及科学系统的全新网络教材。这些教材有数十种表现形式,充满了趣味性、游戏性,同时有极强的可操作性,非常有利于师生互动性和家园共育。

第二大教育功能:关键期全素质测评功能中国儿童关键期教育网拥有先进独创的幼儿智能测评体系、幼儿心理测评体系、幼儿语言能力测评体系、幼儿数学能力测评体系、天才素质测评体系和综合学习能力测评体系。

第三大教育功能:提供国内外全新育儿研究成果和分析指导

中国儿童关键期教育网不仅提供国内外最新的育儿多领域的研究成果,而且对这些研究成果提供分析、解读、评价和应用指导。

第四大教育功能:家长关键期育儿全新理念与方法功能

中国儿童关键期教育网为家长提供先进独创的关键期育儿方法和养育技巧。第五大教育功能:教育科研与师资培训功能

中国儿童关键期教育网提供先进独创的教育科研理念和科研指导,同时为幼儿教师提供全素质发展培训计划和方案。

第六大教育功能:儿童发展成长记录功能

中国儿童关键期教育网提供先进独创的儿童发展综合记录体系,为每一个加入中国儿童关键期教育网学习的孩子提供长期免费的综合关键期发展记录与跟踪测评指导服务。

五、中国儿童关键期教育网的六大学术突破:

一、第一大学术突破:教育理念突破:

该网站是一家运用大脑发展关键期理论和儿童关键期教学体系理念,作为核心教育理念的育儿网站。该网站无论是在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原则制定还是在教材制作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等领域,都全面遵循殷红博教授创立的全新的儿童发展关键期教育理论和教育理念。

二、第二大学术突破:教育体系突破:

该网站是一家全面运用儿童发展关键期全素质优势教育体系,具有网上幼儿园功能的育儿网站。该网站的教学体系无论是在教材设计理念、教学计划安排、教学内容选择、教学过程衔接以及多媒体制作等,教育体系全面得到创新和突破,根据不同年龄儿童的大脑发展关键期规律,尤其是依据孩子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能力、数学能力、创造能力以及综合学习能力发展关键期规律,创设科学、系统、操作性强、趣味性强的游戏化教学体系。该教学系统标准化和最优化的设计以及对教学难点和教学重点进行集成化和内隐化的处理,许多教学要点都能够在教学过程中自然体现,使得教学内容易于理解,教学过程简单明了,流畅性好,逻辑性强。

三、第三大学术突破:教育模式突破:

该网站系统大量采用全新的教育模式,采用flash和3D动画制作等高科技教学模式,使得教学能够很快实现人机对话、人机交流全新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使得教学内容新颖独特,趣味性强,孩子感知程度高,易于理解记忆和应用。大量教学内容根据孩子易于理解的时空概念和色彩结构转换的规律和特点,创设教学内容,把许多现代高科技的电脑制作技术融入到教材制作之中,使得传统教育中无法展示的内容和孩子不容易观察到的内容得以实现。可以充分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孩子认知模式、记忆模式、思维模式和创新模式的建立。

四、第四大学术突破:教育评价突破:

该网站根据各年龄段儿童发展关键期规律,以及心理素质和综合智能发展规律,创造性地设计了2—7岁儿童关键期全素质优势发展测评系统,该系统能够全面地对孩子的心理素质、智能素质、语言能力、数学能力、综合学习能力进行跟踪测评。

五、第五大学术突破:家庭教育突破:

该网站是一家真正实现网上网下同步教学,幼儿园和家庭互补共育的网上幼儿园。该网站的教学内容根据孩子的大脑关键期规律和各年龄段孩子掌握各种知识的规律和特点,创设的教学内容,每天家长利用孩子回家的课余时间,每天进行15--35分钟的网上幼儿园教育,就能够达到对幼儿园教育全面提高和补充的理想效果。同时该网站开设网上网下同步教学内容,使得有条件的孩子可以每年在北京博凯智能全纳幼儿园进行半个月至一个半月的时间集体强化教学,这种网上网下结合的家园共育模式将使得孩子的教学效果更佳优异。六、第六大学术突破:智能全纳式教育突破:

第6篇

论文关键词:儿童心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

我国曾经有过一个城市做过调查,发现孩子患有各种身体疾病的约占65%,而有心理障碍的却占受检人数的69.9%,超过了身体疾病的患者。这一结果的形成一方面是因为心理健康的隐蔽性,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我们多年来对心理健康的漠视。儿童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对自己、他人行动的认知,对心理状态彼此间相互联系的认知均与其心理理论发展水平有关。儿童获得心理理论的主要标志是达到对于“错误信念”的认知。大量研究表明,3-5岁是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重要时期,其中,4岁是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关键期,主要标志是获得对一级错误信念的认知;5岁左右的儿童逐渐能够对一级错误信念的认知发展到对二级错误信念的认知,此时儿童逐渐开始谈及自己或他人的想法、愿望、感受和认知,开始能够与他人分享信息;他们开始具有同情心,知道什么可能使人感到伤心,什么可以用来安慰人。所以,在儿童成长的关键时期,要注意到对于孩子们的心理健康的培养。儿童出生以后遇到一个具体的生活环境就是家庭,之后随着年龄的成长将面临学校教育。本文试就儿童心理教育问题从家庭以及学校两个方面的提出建议,希望对儿童心理的成长有所帮助。

一、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庭是孩子的启蒙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孩子们的心理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河北张家口的某幼儿园做了一个以40名3-4岁的幼儿以及家长为调查对象的调查中,显示以下问题:

(一)文化水平的高低反映出幼儿家庭教育的环境

基本上是文化程度高的父母,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较少,文化程度低的父母,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较多。

(二)家庭成员中的父母对幼儿的教育方式不同

即采用表扬鼓励的教育方法有利于幼儿形成健康的心理,经常运用威胁打骂的教育方式,往往会使儿童发展产生多方面的问题。

(三)儿童心理健康发展需要和家长适度的精神交流

以上的调查对于我们提出家庭对于幼儿的教育的建议具有关键性的指导意义。家长必须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儿童,要以民主和开发的方式来培养孩子的健康人格。但是,有的家长的教育方式还受传统教育的影响,认为“不打不成材”。所以一旦孩子的成绩不好或者犯错误,就动辄棍棒相向。其实这是个错误的观点。长期处于家长高压政策下的孩子们容易出现幼稚、缺乏主见、缺乏独立性、神经质等问题。一部分的孩子可能出现极端的情况,变的更加反抗和暴力。另外的一种教育孩子的错误方式是家长们对于孩子的发展采取“放任”的态度。他们认为孩子们的成熟是水到渠成的,认为很多道理孩子们长大了就自然而然的明白。于是他们对孩子们漠不关心。在这样形态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往往因为得不到适度的关心而产生孤独感,逐渐形成富于攻击、冷酷、自我、甚至是放荡等不良的品质。

二、良好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不同文化程度家长都应该注重自己正确的教育观念的形成。家长对待儿童教育方面的认知和观念,直接决定了他们对待孩子的方式和行为。所以家长们形成一套正确的教育儿童的观念是至关重要的,家长们应加强自身的修养、努力学习、文化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儿童教育和心理素质,多一些育儿知识。以上本文提到了诸多家长错误的教育观念,包括“严厉教管”、“自然成熟”等,都是值得改进的。以下我提出几点建议:

(一)培养良好的家庭气氛

这对于儿童心理健康有一定的影响。美国一位心理学家通过对4000名独生子女的调查发现:家庭气氛活跃、常有笑声陪伴的家庭,孩子们的智商都比不和睦的家庭高。研究人员发现在气氛愉悦的家庭中学习、生活、能使知识面拓宽。反之。所以对于父母来说,形成和睦的夫妻关系对于孩子们的心理教育有潜在的巨大作用。在大量的青少年犯罪的案件中,绝大数的少年罪犯来自于单亲家庭。父母对抗、父母分居、父母离异、父母再婚等这些因素会导致孩子们的心理变化。容易出现不安全感、内疚感、自卑、猜忌的心理。所以家长们要注重对于家庭气氛的培养。

(二)采用积极教育方法

通过上文的比较看出,采取表扬鼓励的教育方法和采取威胁打骂的教育的方式对于孩子们的心理建设的影响完全是南辕北辙的,且会极大地影响幼儿的个性品质。所以多鼓励孩子,让孩子们增加自信心,往积极乐观的方向发展。

(三)亲子间采取正确的沟通态度和行为方式

亲子沟通是指家庭中父母——子女之间交换信息、资料、观点、意见、情感和态度,以达到共同的了解、信任与互相合作的过程。亲子沟通的质量、状况、方式等将会影响儿童的自我概念的确立、道德判断的形成、学业成绩、和心理行为问题。父母应该在平时的时间有意识的分配专门与孩子玩耍、交谈的时间。从中了解和解决孩子们的心理变化、需求、困惑。

(四)一些细节上,家长还是要注意

包括:对孩子们要有适度的期望值。福禄倍尔曾说过:“假如儿童有两条腿而要求他马上站起来走路,那么你一定是会是他变得软弱的弯脚人。”保护孩子们的自尊心,不要在陌生人面前批判孩子。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曾说过:“自尊心是种非常脆弱的东西,对待它要及其小心,要小心得像对待一朵玫瑰上的露珠”,这的确是一个真理。父母应该帮助孩子们保护自尊心并找到正确的情绪宣泄的方式,从而逐步控制孩子的发脾气程度。上述提到了父母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对策。毋庸置疑,家庭因素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十分重要的。

三、学校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心理健康的影响

儿童成长期是生理和心理的塑造阶段,在认知、情感、自制力都不成熟,还需要学校和老师的指导。因此,除了家庭教育外学校和老师的角色要从单纯的传道授业解惑向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转变。影响儿童健康心理发展的因素很多,学校教育对儿童心理的影响主要有:教材内容的影响、教师的影响、校园环境及校风的影响。下面我就学校教育对儿童的心理影响做些具体的探讨。

(一)在教材的选择上来说,教材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文化的选择结果

对于儿童的价值观形成,行为准则进行文化灌输。但是另外一方面来说,教材也为儿童提供了效仿的模式。所以教材对于儿童的成长是很重要的。要注重对于教材的更新,以及教材的内容要与每个学生的个体发展结合。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二)教师的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采取的是提问——回答的模式。在教学中若采取有效的课堂模式提问能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到书本知识的同时营造出良好的心理环境。例如语文课堂上对于诗歌声情并茂的朗读和人文思维,都能为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引导、疏通;激励和启迪等作用。老师要对儿童的导读发挥作用。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鱼,教师要指导他们的阅读方法,让孩子们在阅读中学习,通过良好书籍的作用,对他们的心理发展进行引导。

(三)校园环境及校风的影响也是不可忽略的因素

第7篇

对于特殊儿童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会发现自己与正常儿童越来越不同,进而导致其出现自卑心理,尽量减少与他人的正常活动,与他人的沟通交流也会刻意的回避,特别是对于一些聋哑、盲童来说,他们总是回避与他人的相处与活动,主要原因就是他们生理上的缺陷,如果听之任之,就会造成这些特殊儿童脱离社会的发展轨道,导致其出现自闭症的症状。

2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2.1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和相关专业人员培养在社会发展越来越快的今天,我国的重心放在了培养特殊儿童教育工作者与增强特殊儿童教育团队上。及时、科学地培训特殊儿童教育工作者,使其特殊教育能力与专业知识都有所提高,使其能够充满爱心、耐心地去教育特殊儿童,使特殊儿童感受到来自外界的关爱,引导他们多与社会、他人沟通、交流。

2.2引导特殊儿童增强自我调适能力大部分的特殊儿童都会出现不能适应社会与缺乏对自身的认识能力的问题,对于特殊教育工作者来说,应当科学合理的引导特殊儿童认识自身的重要性,进而使其自我调控能力有所增强。例如,在处理“特殊儿童如何正视自身缺陷”问题时,教育工作者应当避免其他儿童用“瞎子”、“聋子”对其进行称呼,同时也要指引特殊儿童勇于认清自身缺陷,勇敢的面对生活。只有这样,才能使其对于医生的治疗、对于未来的生活有信心,才能逐步进入社会正常的轨道中去。

2.3在教学活动中提高特殊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工作者既要懂得对特殊儿童的身心格外关注,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还要从特殊儿童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与其实际情况相适应的教学活动,创造一个科学合理的平台,让学生进行自我反思、与人合作,在科学文化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渗入生存能力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特殊教育工作者应当懂得只有将实际生活与理论教学结合到一起,才能够真正的使特殊儿童的学习、生活结合到一起,才能真正的使其能够更好的进入到社会正常的运行轨道中。在教学活动中,使特殊儿童体会其中的乐趣,并为其努力创建快乐、积极、轻松的学习环境,这样既能够缓解特殊儿童的某些自卑、消极、敌对的情绪,还能加强特殊儿童心理素质的培养。

3结语

第8篇

关键词:儿童心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4-0141-02

我国曾经有过一个城市做过调查,发现孩子患有各种身体疾病的约占65%,而有心理障碍的却占受检人数的69.9%,超过了身体疾病的患者。这一结果的形成一方面是因为心理健康的隐蔽性,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我们多年来对心理健康的漠视。儿童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对自己、他人行动的认知,对心理状态彼此间相互联系的认知均与其心理理论发展水平有关。儿童获得心理理论的主要标志是达到对于“错误信念”的认知。大量研究表明,3-5岁是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重要时期,其中,4岁是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关键期,主要标志是获得对一级错误信念的认知;5岁左右的儿童逐渐能够对一级错误信念的认知发展到对二级错误信念的认知,此时儿童逐渐开始谈及自己或他人的想法、愿望、感受和认知,开始能够与他人分享信息;他们开始具有同情心,知道什么可能使人感到伤心,什么可以用来安慰人。所以,在儿童成长的关键时期,要注意到对于孩子们的心理健康的培养。儿童出生以后遇到一个具体的生活环境就是家庭,之后随着年龄的成长将面临学校教育。本文试就儿童心理教育问题从家庭以及学校两个方面的提出建议,希望对儿童心理的成长有所帮助。

一、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庭是孩子的启蒙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孩子们的心理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河北张家口的某幼儿园做了一个以40名3-4岁的幼儿以及家长为调查对象的调查中,显示以下问题:

(一)文化水平的高低反映出幼儿家庭教育的环境

基本上是文化程度高的父母,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较少,文化程度低的父母,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较多。

(二)家庭成员中的父母对幼儿的教育方式不同

即采用表扬鼓励的教育方法有利于幼儿形成健康的心理,经常运用威胁打骂的教育方式,往往会使儿童发展产生多方面的问题。

(三)儿童心理健康发展需要和家长适度的精神交流

以上的调查对于我们提出家庭对于幼儿的教育的建议具有关键性的指导意义。家长必须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儿童,要以民主和开发的方式来培养孩子的健康人格。但是,有的家长的教育方式还受传统教育的影响,认为“不打不成材”。所以一旦孩子的成绩不好或者犯错误,就动辄棍棒相向。其实这是个错误的观点。长期处于家长高压政策下的孩子们容易出现幼稚、缺乏主见、缺乏独立性、神经质等问题。一部分的孩子可能出现极端的情况,变的更加反抗和暴力。另外的一种教育孩子的错误方式是家长们对于孩子的发展采取“放任”的态度。他们认为孩子们的成熟是水到渠成的,认为很多道理孩子们长大了就自然而然的明白。于是他们对孩子们漠不关心。在这样形态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往往因为得不到适度的关心而产生孤独感,逐渐形成富于攻击、冷酷、自我、甚至是放荡等不良的品质。

二、良好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不同文化程度家长都应该注重自己正确的教育观念的形成。家长对待儿童教育方面的认知和观念,直接决定了他们对待孩子的方式和行为。所以家长们形成一套正确的教育儿童的观念是至关重要的,家长们应加强自身的修养、努力学习、文化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儿童教育和心理素质,多一些育儿知识。以上本文提到了诸多家长错误的教育观念,包括“严厉教管”、“自然成熟”等,都是值得改进的。以下我提出几点建议:

(一)培养良好的家庭气氛

这对于儿童心理健康有一定的影响。美国一位心理学家通过对4000名独生子女的调查发现:家庭气氛活跃、常有笑声陪伴的家庭,孩子们的智商都比不和睦的家庭高。研究人员发现在气氛愉悦的家庭中学习、生活、能使知识面拓宽。反之。所以对于父母来说,形成和睦的夫妻关系对于孩子们的心理教育有潜在的巨大作用。在大量的青少年犯罪的案件中,绝大数的少年罪犯来自于单亲家庭。父母对抗、父母分居、父母离异、父母再婚等这些因素会导致孩子们的心理变化。容易出现不安全感、内疚感、自卑、猜忌的心理。所以家长们要注重对于家庭气氛的培养。

(二)采用积极教育方法

通过上文的比较看出,采取表扬鼓励的教育方法和采取威胁打骂的教育的方式对于孩子们的心理建设的影响完全是南辕北辙的,且会极大地影响幼儿的个性品质。所以多鼓励孩子,让孩子们增加自信心,往积极乐观的方向发展。

(三)亲子间采取正确的沟通态度和行为方式

亲子沟通是指家庭中父母——子女之间交换信息、资料、观点、意见、情感和态度,以达到共同的了解、信任与互相合作的过程。亲子沟通的质量、状况、方式等将会影响儿童的自我概念的确立、道德判断的形成、学业成绩、和心理行为问题。父母应该在平时的时间有意识的分配专门与孩子玩耍、交谈的时间。从中了解和解决孩子们的心理变化、需求、困惑。

(四)一些细节上,家长还是要注意

包括:对孩子们要有适度的期望值。福禄倍尔曾说过:“假如儿童有两条腿而要求他马上站起来走路,那么你一定是会是他变得软弱的弯脚人。”保护孩子们的自尊心,不要在陌生人面前批判孩子。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曾说过:“自尊心是种非常脆弱的东西,对待它要及其小心,要小心得像对待一朵玫瑰上的露珠”,这的确是一个真理。父母应该帮助孩子们保护自尊心并找到正确的情绪宣泄的方式,从而逐步控制孩子的发脾气程度。上述提到了父母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对策。毋庸置疑,家庭因素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十分重要的。

三、学校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心理健康的影响

儿童成长期是生理和心理的塑造阶段,在认知、情感、自制力都不成熟,还需要学校和老师的指导。因此,除了家庭教育外学校和老师的角色要从单纯的传道授业解惑向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转变。影响儿童健康心理发展的因素很多,学校教育对儿童心理的影响主要有:教材内容的影响、教师的影响、校园环境及校风的影响。下面我就学校教育对儿童的心理影响做些具体的探讨。

(一)在教材的选择上来说,教材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文化的选择结果

对于儿童的价值观形成,行为准则进行文化灌输。但是另外一方面来说,教材也为儿童提供了效仿的模式。所以教材对于儿童的成长是很重要的。要注重对于教材的更新,以及教材的内容要与每个学生的个体发展结合。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二)教师的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采取的是提问——回答的模式。在教学中若采取有效的课堂模式提问能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到书本知识的同时营造出良好的心理环境。例如语文课堂上对于诗歌声情并茂的朗读和人文思维,都能为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引导、疏通;激励和启迪等作用。老师要对儿童的导读发挥作用。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鱼,教师要指导他们的阅读方法,让孩子们在阅读中学习,通过良好书籍的作用,对他们的心理发展进行引导。

(三)校园环境及校风的影响也是不可忽略的因素

整洁美观的校园环境能培养学生美的情感、美的品质,使学生养成爱清洁、讲卫生的文明习惯。有一句话叫:文明的环境使人不得不文明,文明的环境使人没有必要不文明。在美丽干净以及舒适的环境中,孩子们能够以最轻松的心情专注于自己的学习过程中。校风对于孩子心理的作用也是很大的。如果周围的孩子们都有良好的生活习惯、乐观的生活态度、健康的心理,对于孩子们本身会起到一个良性的暗示作用,甚至能“净化”一些入“歧途”的儿童们的身心。

很多家长抱怨自己在孩子们的身上花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但是正如上文举到的很多实例,看出其实很多家长做了“无用功”,甚至还会对孩子们的身心成长造成不良的影响。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于孩子的教育家长不可只停留在孩子们的身体健康这个层面,还要足够重视孩子们的心理健康,对孩子采取正确的方式进行引导和教育。学校作为孩子们的第二任亲密接触的老师,也是任重而道远。正如上文所说的,学校和老师的角色要从单纯的传道授业解惑向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转变。在教材的选择上、老师的教学方法上、校园环境和校风上都下功夫。这样通过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双管齐下,希望对孩子的心理健康起到帮助作用,为孩子未来的良好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杨小燕.警惕儿童心理保健的误区\[J\].山东教育,2010,(33).

\[2\]沈悦.3-5岁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对其社会行为的影响\[J\].幼儿教育,2011,(2).

\[3\]苏璞琦.从一次调查看家庭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华少年,2011,(10).

\[4\]张惠华.影响儿童心理的家庭因素\[J\].考试周刊,2011,(46).

第9篇

论文关键词:心理安全感 心理安全教育 儿童 价值取向

论文摘要:随着民众安全感的普遍逐年下降,对儿童进行心理安全教育也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而心理安全教育的价值取向则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儿童心理安全教育应以让儿童体验到充分的心理安全感为价值取向。

安全问题与人类同在。尤其是近年来,一起起严重的自然灾害层出不穷,一次次性质恶劣的人为灾难接连不断,人们的安全感受到了极大的挑战。有调查表明不仅我国民众安全感在逐年下降,全世界民众都是这样。成人尚且如此,那些正处于成长阶段的儿童,那些自我保护能力、应对外界突发事件的能力及心理承受能力等都不及成年人的青少年儿童肯定更甚!每一次灾难过后,他们所受到的冲击肯定比成人还要强,他们的安全感经受着现实更大的挑战。因此,儿童心理安全教育迫在眉睫。但,儿童心理安全教育作何价值取向?这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下面,笔者将就这一问题略表拙见。

1 安全概念

1.1安全的基本含义

1.1.1语词学意义:中文解释只是从客观事实、结果来论述“安全”,而英文解释既有客观上的,也有主观上的“安全感”。

1.1.2逻辑学的理解: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听到一些与“安全”词义相近的词语,如安心,安宁,心安理得等,与之词义相对的有:危险,恐惧,害怕,不安全等,不仅习惯用法是如此,几乎每一本汉语字典也都将“安”与“危”相对立,由此,或许我们能更深切地领悟到安全的真正含义。

1.2安全的科学含义

1.2.1生命科学中的“安全”:学会自我保护,珍惜、爱护自己的生命,不仅要懂安全知识,还要具备安全意识,更要培养安全应对能力。

1.2.2社会学中的“安全”:保障社会的稳定与和谐,使之稳步快速发展。

1.2.3心理学中的“安全”:有研究者认为,心理安全是指心理的稳定感和基于现在对未来的稳定预期;也有研究者认为,所谓心理安全是指,不需要有任何的戒备心,不担心别人会随时指责和批评自己,有一种安全感。

由上可见,安全一词不仅在字典里的释义有些出入,在不同学者的眼里,其词义也有不同。此外,在日常生活中,不同时期的人们对“安全”一词意义的理解也有差别,虽然不是基本涵义的不同,但是各有侧重。在传统文化中,“安全”多指的是人身、物质上的安全,而现代的“安全”内涵明显扩大,不仅包括人身、物质安全和社会安全,也包括精神安全。精神安全中,最重要也是正日渐成为关注焦点的是心理安全,包括认知安全、情感安全和意志安全。

1.3“心理安全”概念的由来

关于“心理安全”的概念,早在上个世纪中期,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派就提出来了,罗杰斯根据他在心理治疗实践中获得的一些经验,提出创造性产生的首要条件就是心理安全与心理自由。但在那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心理安全都未受到重视。直到美国9.11事件以后,心理安全才开始受到世界人们的高度关注。

2 儿童心理安全教育的价值取向

人作为自然、社会、精神三位一体的存在物,同时具有自然、社会、精神三种不同的需要。儿童也同样具有自然、社会、精神三种不同的需要。按照马斯洛的观点,任何的精神需要都是建立在自然需要与社会需要基本得到满足的基础之上的,所以要让儿童体验到充分的心理安全感,其自然需要与社会需要同样不容忽视。

2.1自然需要

从安全教育角度来说,儿童的自然需要主要体现在生理安全需要,即人身财产安全。可以说人身财产安全是随着人类的诞生而诞生的。原始社会的人们为了满足食住等基本生存需要,顽强地与当时极其恶劣的自然环境作斗争。现代人的衣食住行等基本生存需要虽然没了担忧,但威胁生命安全的隐患却并不亚于原始人类。要保障青少年的人身财产安全,不仅要在交通、消防、活动场地、设施安全等方面下功夫,也要在保障校园安全,如校舍安全、饮食安全等方面花大力气;不仅要加强民众安全保护意识教育,而且也要增强法律政策的保障。

2.2社会需要

从安全教育角度来说,儿童的社会需要更集中地体现在群体安全和环境安全上。群体安全中最受关注的是校园安全。据统计,2000年至2006年,全国中小学因设施不当,出现学生因楼道拥堵挤压、被踩死踏伤的事故就达十多起,死、伤中小学生数百人。还有因危房倒塌造成学生伤亡的事故也多次发生,加上生活设施乱、脏、差而危害中小学生身体健康的事件更是不胜枚举。另据团中央、教育部等组织的关于中小学生安全问题的调查表明学校已经成为家长们最担心孩子受到伤害的地方。校园安全应引起有关部门的格外重视。此外,生态和环境安全也都面临着很大的威胁和挑战。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安全也逐渐成为一个潜在的巨大社会问题。要满足儿童的社会需要,就要在保证校园安全、生态安全、文化安全和网络安全等方面下功夫,给儿童创造一个安全、和谐、友爱的成长环境。

2.3精神需要

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因而具有精神的需要。人的精神(意识、心理)由理性、情感、意志三个部分所组成。“人的这三种心理因素、活动和内驱力便相应产生三种心理需要,即认知需要、情感需要和意志需要”。下面,笔者将分别从这三个方面来阐述心理安全。

2.3.1认知安全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求知是人类的本性”。人首先是一种理性的动物,理性是人的精神的最高层次,“求知”是理性的根本属性。认识的目的是要为人的活动提供依据、尺度、准则和界限。要求得心理安全,必先满足人的认知需要。只有当我们对一个事物的形成过程或事件的来龙去脉了如指掌的时候,才能拿出更好的解决办法或应对策略,也只有这个时候,我们才能真正求得心理安全。

2.3.2情绪/情感安全

情感是人的心理因素的核心部分。不同的情感对人的身心健康及人的活动具有不同的影响。积极、乐观的情绪不但有益于人的身体健康,消极忧郁的情绪则不但有损于人的身体健康。

诸多观察和研究都表明,幼儿情绪情感最突出的表现为依恋。鲍尔比曾指出:依恋是一种个体与具有特殊意义的他人形成牢固情感纽带关系的倾向,在个体的一生中都起着重要作用。而依恋这种情感的心理背景是安全感, 依恋形成以后便成为幼儿与他人交往的安全基地。儿童一旦与他的依恋对象分离, 便产生一种分离焦虑, 即由于安全基地的消失而带来紧张和不安。

情感安全不仅要在追求个体的情感安全上下功夫,也要注意在群体或团体中创设集体的情感安全氛围。此外,和谐的人际关系也能给交往双方一种安全感,被信任感,使双方可以从容地开放自己,全身心地投入相互的交往活动。

2.3.3意志安全

人还是一种有意志的动物,意志是人所特有的心理现象。所谓意志,就是人们追求某种目的和理想时所表现出来的果敢、勇毅、自制和不屈不挠等精神。无论是人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都不可能一帆风顺,都会遇到各式各样的艰难、困苦和险阻,这就需要良好的意志品质来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动。

在儿童的教育过程中,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应该要注意培养、锻炼儿童良好的意志品质。在培养儿童良好的意志品质方面,有研究者认为应该对儿童进行挫折教育,提出“挫折教育 势在必行”的观点。

3 论证儿童心理安全教育的价值取向

关于儿童教育的价值取向,古往今来,许多教育家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有认为教育应该发展健全的人,有认为儿童教育要兼顾前瞻性和后顾性两方面,前者立足于现在、后者注重未来。还有研究者认为:“教育就是使个体适应日益变化的社会生活,促进人的认识能力、意志和个性的发展,其最终目的是赋予个体生存的本领和实现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

借用熊华生教授对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观点,笔者以为,儿童教育在兼顾上述四个方面即儿童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儿童当前生活与其未来成人生活的同时,应当有所侧重,即侧重于儿童的个人发展及其当前生活。儿童的教育应以为儿童提供幸福快乐的童年生活,促进儿童个体全面健康发展为目标。而心理安全教育更应以为他们创造幸福快乐的童年,维护其心理安全为价值取向。因为,毕竟儿童还小,他们无法肩负社会发展的重任;再者,儿童还只是处于对当前的世界充满未知、充满好奇的时候,在对当前的世界都无法控制、无法预测的前提下,谈何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

总之,安全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儿童的健康快乐成长,是为了给他们一个安全舒适自由快乐的成长环境。要保证儿童的心理安全,绝不能忽视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安全感。这里所谓的安全感,不仅包括对生理安全的体验,也包括心理安全的体验。安全感是整个儿童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对学前期儿童尤为重要。因此,儿童心理安全教育应着力于帮助儿童建立充分的安全感,只要有利于提高安全感水平的办法或策略都可以而且应该要实施。

参考文献

[1]王双桥.论人的需要[J].邵阳学院学报(社科版),2004.1.

[2]叶志平,李卫兵.心理安全同样重要[J].中小学管理,2004.4.

[3]王福显.保障小学生心理安全[J].教学与管理,2005.6.

[4]刘翔平.青少年为什么安全感匮乏[J].北京日报,2003.3.26.

[5]江琳.给孩子一个安全的童年[J].家庭教育(婴幼儿家长),2003.1.

[6]刘宣.国外幼儿园安全教育述评[J].幼教园地,2004.9.

[7]刘世民.教育的价值取向与儿童中心论[J].重庆师院学报哲社版,1997[3].

[8]陈宝祥.试论基础教育的价值取向[J].辽宁教育研究,2001[3].

[9]罗虹苑.安全教育勿忘保护幼儿的心理健康[J].教育导刊.幼儿教育,1998.02.

[10]李建梅.教师应维护学生的心理安全[J].教学与管理,2002.6.15.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