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9 18:33:4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高血压患者的心理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高血压已成为全球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也是我国心脑血管疾病中发生最多的一种。根据卫生部门的统计资料显示,目前我国高血压患病者已超过1.3亿人,患病率在13左右,并以每年300万的速度增加。
目前,有关高血压的发病机理还不完全清楚,但精神紧张、情绪压抑、心理矛盾等因素可以导致高血压的病理过程已被国内外学者公认。根据国外学者研究发现,痛苦、愤怒可通过增加外周血管阻力而升高舒张压,恐惧则通过增加心输出量而使收缩压升高。人的个性也与高血压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具有不稳定型个性的人长期紧张、压抑、忧虑,人际关系紧张,因此易患高血压。由于高血压的发生与心理因素关系密切,所以已被划入心身疾病范畴。
对于高血压的治疗,临床医生大多的是单纯药物治疗方法,但效果并不十分理想。服药后,有些人血压居高不下,另一些人血压则出现明显波动。现代心身医学专家认为,心理治疗对高血压病的治疗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
积极乐观的情绪对人的身体健康非常重要,它可以给人带来生机和希望,给人以排除困难的勇气。而消极、低沉的情绪对人的身体健康是非常有害的。长期郁闷的情绪,突然而来的强烈精神刺激,都可能致人于死命。
人得了慢性疾病以后,往往性格就会发生变化,使原来开朗的性格也会变得低沉。这个时期,患者往往对生与死及家庭方面考虑得较多,因此兴趣狭窄,感情平淡,性情固执,情绪抑郁,消极悲观,长期持续下去,可使机体内环境的稳定遭到破坏,生理平衡失调,免疫力下降,从而使原有病情加重并产生新的疾病。
而积极乐观的情绪,可使人的心情开朗,性情平和,对任何事情都考虑积极的因素,不过于计较个人的得失,眼光放得比较长远。当高兴的时候,食欲增加,消化功能增强,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可增强抵抗力,改善现有的身体状况。
高血压患者要经常保持乐观豁达的性情,就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加强思想修养,遇到事情能站得高,看得远,不要因患病而烦恼不休。高血压患者应该时常做心理暗示练习,使自己的情绪保持在愉悦状况,使自己从疾病痛苦的缠绕中摆脱出来,而不被疾病所压倒,从而加速身体的康复。
学会克服不良的心理影响
当患者被确认为高血压时,往往会有沉重的心理压力,再加上疾病所致的各种痛苦,治疗的麻烦等都会对心理状态产生影响。如果是重病患者,丧失了工作、学习及生活自理的能力,加上家庭经济上的负担及给家人带来的种种麻烦,这样更会使患者产生心理活动的变化。
患者应做到以下几点:
1、首先是确定自己的生活目标和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并为之努力。
2、培养自己的艺术鉴赏能力,提高自己在这方面的修养,经常去听一些令人轻松愉悦的音乐,参加一些体育活动。
3、要培养宽容的态度,不要在小事上发火,学会制怒
4、要充分挖掘自己的潜力和机体的抗病能力,主动与医生配合治疗。
患者周围的人应做到以下几点:
1、应给予患者心理上的支持,使他们重新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建立信心,战胜疾病。
2、要尽量理解患者的心情,通过友善的交谈与接触来稳定患者的情绪。
3要给患者创造条件,鼓励他们要主动同疾病作斗争,并督促他们适当地进行一些体育锻炼。
抵御不良的社会心理压力
关键词高血压心理特征心理护理
高血压不仅能造成以血管受累为代表的各种脏器的进行性损伤,而且还是引发冠心病、脑卒中等严重的高危因素[1]。同时很多患者由于机体的衰老以及其离退休后生活范围缩小,生活变得以家庭为中心,易产生抑郁、焦虑孤独与不安的心理状态,可直接影响血压,导致不良预后[2]。因此,有针对性地深入研究心理社会因素在高血压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作用对于改善患者负性情绪,促进其早日康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为此具体探讨了高血压患者的心理特征与心理护理效果。
资料与方法
2009年2月~2011年12月收治高血压患者200例,男102例,女98例,平均病程2.36±0.23年。高血压诊断标准依据2005年中国高血压联盟公布的《中国高血压治疗指南》中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及危险分层,无冠心病和肾脏合并症或其他严重合并症;危险度在Ⅰ期以下,填写知情同意自愿参与本研究。根据入院顺序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100例,两组一般人口学特征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
治疗与心理护理:两组都给予固定药物治疗,依那普利10mg,2次/日口服。在此基础上治疗组给予积极的心理护理,心具体措施:①对患者进行认知干预。讲解高血压的病因、危害以及治疗的重要性。同时发给患者有关高血压知识方面的宣传手册,让患者对自己所得疾病有正确的认识。②讲授行为模式与高血压病之间的关系,消除或减轻患者对疾病的紧张与焦虑,使患者意识到积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行为模式,有助于疾病的治疗和康复。③帮助患者建立健康的行为模式,如节制烟酒、低盐、低脂饮食等,生活规律,劳逸结合,选择各自喜爱和适宜的方式运动。
关键词: 高血压; 心理护理; 护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6-0168-02
随着我国医疗条件和社会福利的不断改善,人口平均寿命迅速增长,各种疾病的发病率也随着年龄而增高,其中高血压已成为中老年常见病、多发病,是代谢失常、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积极防治高血压是减少致残和致死率的重要环节,应对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指导。
1 心理护理
1.1 心理指导
为使患者对高血压病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对出现的症状进行耐心而细
致的解释,解除患者因疾病带来的不愉快、恐惧心理和各种顾虑,保证劳逸结合、身心均衡,坚持定期服药,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1.2创造良好环境
保持病房舒适,环境幽雅,给患者以赏心悦目的感觉。要求清洁、整齐、舒适美观、空气清新,尽量做到轻重患者分住,恢复期患者病房可配置电视或收音机,以分散患者注意力,使其感受到身处富有生活气息的环境,增强对生活的信念,以达到早日康复的目的。
1.3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
尊重患者,爱护患者,耐心宣讲住院规则、周围环境、作息时间等。对患者隐私要严格保密,解除思想负担,让患者有在家一样的感觉,视患者如亲人、朋友从而使患者对医护人员充分信任、理解;对患者不论身份、文化水平、社会地位高低均应一视同仁,良好的护患关系是一切治疗成功的保证。
2 护理对策
2.1 积极治疗原发病
高血压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要针对病因采取相应治疗措施,遵照医
嘱合理服用降压药。定期测量血压,使血压维持在正常范围,避免下降过快、过低。合并有高血脂、糖尿病的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坚持调脂或降糖药物治疗。目前降压药物的应用,仍需要更好的护理,因高血压病是一种慢性病,病程长,发展较慢,需长期服药,因此在服药过程中应密切观察药物副作用,尽量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2.2 保持良好心态,克服悲观失望等不良情绪
如果患者有精神紧张、情绪激动、焦虑不安、大喜大悲等不良心理,会使体内儿茶酚胺释放增多,导致血压升高、心率增快,因此高血压患者必须改变急躁、易怒等脾性,学会沉着冷静,自我调理,控制情绪,避免因各种强烈精神刺激引起剧烈的情绪波动。总之,保持良好的心态对治疗高血压病起到重要的作用,积极而平衡的情绪有助于维护血压的稳定。
2.3合理饮食,控制烟酒
原则上以清淡、易消化、低热量、低脂肪饮食为宜,应少食多餐,多
吃水果及蔬菜,尤其芹菜、卷心菜等。合理限制钠盐摄入是防治高血压的主要措施之一,故饮食不宜太咸,尽量少吃咸菜、咸鱼、咸肉、酱油等,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同时戒烟、戒酒。
2.4保持大便通畅,预防便秘
便秘也是高血压患者的大敌,预防便秘除日常多进食粗粮及富含粗纤
维的食物外,还需适量饮水;若出现便秘,应早晚清洁肠道,刺激肠蠕动,以利于排便;排便时注意不宜过分用力,以免引起血压骤然升高而致脑出血等危险情况发生;要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必要时可服用缓泻剂。
2.5保证充足睡眠,间断低流量吸氧
保证充分的睡眠和适当休息,必要时可给予安定等镇静剂;一般认为
卧床休息也可使血压下降,并降低氧消耗量,减轻心脏负担,同时可以改善肾脏血流;低流量间断吸氧可改善脑细胞需氧量。
2.6坚持锻炼,并让家属与之配合
【关键词】 高血压;患者;心理护理
高血压是一种全球分布广泛的慢性病,在美国,其患病数超过5000万,在我国15岁以上人口中,患病人数占11.88%,全国大约有9000万高血压病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膳食结构的改变以及人口老龄化,我国高血压患病率呈持续上升趋势。与高血压相关的心血管疾病在许多地区已成为超过肿瘤的最主要杀手。而目前高血压的控制情况并不理想,普遍认为高血压治疗的依存性不高,不良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对高血压病患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高血压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而其中主要是精神神经因素,精神长期紧张、抑郁、焦虑,使大脑皮层功能紊乱,血管运动中枢失调,交感神经兴奋性升高而导致外周小动脉收缩,外围阻力升高而血压升高。所以,精神因素、心理状态与疾病发生有直接关系,而对高血压病人进行心理问题分析的目标是为了使病人有良好的心理状态,使病人能有效的承受治疗所带来的压力,保持病人达到最佳的身心状态,高血压病人除有一般健康人的心理特征外,还有病态的特殊表现,在治疗上药物的治疗很重要,但也不能忽视病人的心理上的护理与治疗。心理护理就是在掌握了病人的心理特征和心理状态后有目的地制定护理措施,加强心理护理,使病人病情稳定,早日康复。 心理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可影响药物的作用,不良情绪可使机体的免疫机能和代谢发生紊乱,从而影响药物的吸收,由于高血压的直接和间接危害,有些患者产生紧张恐惧心理,首次确诊的病人对高血 压缺乏正确的认识,因而忧心忡忡,思前想后直接影响药物的疗效,针对这些情况,护理人员就要认真分析病人的心理 状态。不同心理特征采取不同的心理护理,用良好的语言、态度和表情耐心做好解释工作,使病人有一个心理准备,树立起勇气和信心,保持心情轻松愉快,在最佳的心理状态下接受治疗,同时给病人创造一个整洁、安静、舒适的环境。
1 观念体系与心理护理实质
每个健康人都有一个复杂的观念体系,生病使人的观念体系更加复杂化了。因为突然增加许多新的复杂因素,如病情治疗环境,治疗方案后果的不定性,以及生病造成的社会关系的变化等等。因生病的人其观念体系往往处于混乱状态,表现出焦虑不安,胡思乱想,情绪不稳定、悲观、沮丧等,因此,需要护理人员帮助其重新整合悲观体系和生存环境。从这个意义上说,心理护理的实质是护理人员帮助病人整理他在生病状态下发生的混乱的观念体系。新的好的观念体系形成,病人的反常心理就消失了。
2 心理的整体性质
在笔者工作的实践中发现人患病后往往会出现复杂的心理反应,这些反应表现为焦虑、沮丧、恐惧等现象,导致这些反常心理的原因是什么?是由于患病,患病是因,反常心理是果,但两者之间又不是直接对应反应,因此,(1)同样的疾病,在不同的病人身上可以引起不同的心理变化。如同样患不治之症,同样的慢性疾病有些人精神崩溃了,有的人却能乐观处之。(2)同样的治疗,在不同的病人身上起不同的治疗效果。所以患病的机体和反常的心理现象之间,还有“中介”因素起作用,所谓“中介”就是一个人的人生观念体系,也就是一个人的观念之重,什么是有意义的,什么是没有意义的。为此,对病人心理的解释形成如下公式:机体的疾病-人生观念-心理反常现象。
3 心理护理方法
高血压病人患病后一般有焦虑及抑郁情绪,为了减轻病人的情绪障碍,必须为其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包括对病人的理解、爱心和鼓励。如在天冷时给输液的病人热水袋保暖,在需要时主动给一杯开水等,同时细心观察,了解病人对疾病诊断、治疗及对护理人员的情绪反应,并及时了解病人心理活动,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必要时有针对性对病人作耐心的交谈,使病人改变思维方法和行为方式上的消极态度,在护患沟通方面不断深入,为患者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减少病人恐惧、悲伤、抑郁、孤独等心理,保持乐观向上,平稳安定的心境。 有利于反常心理的消除,使患者早日康复。下面就高血压病人的心理护理谈谈笔者的看法:对高血压病人进行心理问题分析的目标是为了使病人有良好的心理状态,使病人能有效地承受治疗所带来的压力,保持病人达到最佳的身心状态,心理护理是护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在实践中,护理人员怎样做好心理护理往往觉得难以把握。每个人的思路不同,水平参差不齐,很大程度上由于心理护理理论基础薄弱所致。故提以下几种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措施。
3.1 抑郁的护理 抑郁是以苦闷的情感与心境为代表症状,以生活兴趣减少,动力缺乏,寡言少语,活力丧失等特征来反应失望、悲观以及与抑郁相关的认知和身体方面的感受。少数病人还包括有死亡思想和自杀观念。抑郁常常与高血压脑病、偏瘫、肢体运动障碍有关。由于疾病的原因,病人感到他们的家庭和在社会中的地位发生动摇,对疾病抱悲观情绪,丧失信心,形成了对抑郁病人的情感体验,表现为对一切缺乏兴趣,易伤感,经常责怪自己、感到孤单、前途无望等,对抑郁病人应利用各种方式促使病人倾诉,或主动找病人谈心,交朋友。要使病人精神平衡,就必须通过适当的场合,向一定的人诉苦恼后,心里才会感到轻松,利用谈心、提问等方式让病人把压抑在内心的想法倾诉出来。另外,护理人员还要帮病人搞好家庭关系,多给病人安排一些有益的活动,如看电视、下棋、看报纸、听音乐等方式来摆脱疾病的困扰,帮助他们从心理上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2 焦虑的护理 一般指那些心烦易怒、坐立不安、神经过敏、紧张,以及由此产生的躯体征象,如震颤,抽搐,初次就诊的病人往往由于不了解自己疾病的性质和预后,会产生期待性焦虑,因而对医院的就诊程序不满、发牢骚、候诊时间长而发脾气,有时与熟悉的环境和亲人分离会产生分离性焦虑,对抽血化验、打针、服药抱怀疑态度。高度焦虑可增加生理和心理负担。会夸大疾病的严重程度,怀疑医护人员解释疾病的真实性,从而对治疗产生不利影响。例如,一位中年女性高血压患者在量血压时突然全身颤抖,说不出话,经护理诊断为焦虑引起的反应后,护士即握住病人的手和蔼相问,耐心安慰、解释,转移她的注意力,使其摆脱焦虑情绪。事后帮助病人分析焦虑的原因,对病人进行疏导,帮助病人用理智和成熟的思维方式去克服幼稚的情感和行为,从而达到解除焦虑的目的。
3.3 强迫症状护理 指那些明知没有必要,但又无法摆脱无意义的思维冲动和行为的病人,如怀疑自己的衣服不合身,标准身材没有标准衣服,讲话咬文嚼字,之乎者也以示自己有文化修养,这种病人多数为文化层次较高的病人,由于脑动脉硬化,脑缺血,神经传导减慢,导致感知思维迟钝,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理解力减退,对各种刺激反应迟缓,这是一种老化现象,它可促使动脉硬化,导致血压升高。护士应用和病人屈膝谈心的方式,引导其恢复注意力,记忆力和理解能力,以及时间和地点的定向能力,还可对忘性大的患者告之其亲属提醒或使用备忘录等。
3.4 人际关系敏感护理 指有些人不自在与自卑感,特别是与其他人相比较时更突出。在人际关系中,心神不宁,明显不自在,以及人际交流中的强烈自我意识与消极的期待,如对别人责备求全,感到别人不理解、不同情自己,这种情绪对病人身心影响很大,可导致血压持续上升。 情绪反应可受性格特征,自我评价等内因和社会环境、工作条件、人际和家庭关系等外因影响,对这种病人需要做好情绪调整,其方法是:维护病人的自尊心,将良好的护患关系建立在最初的信任格局之中,让病人体会到互相信任所带来的愉悦情绪,可使病人从中得到社会和他人的信任与自信。
3.5 敌对情绪护理 敌对情绪从三方面来反应表现、思想、情感和行为,包括厌烦的感觉、摔物、发脾气争吵直到不可控制的地步,易烦恼激动,护士应十分耐心、体贴、理解这类病人,不要批评。责备要用诚恳的态度,亲切的语言抚慰病人。 注意调整病人的情绪,帮助病人解决困难和问题,给病人营造一个舒适安逸的环境,帮助病人维持家庭和谐,社会融洽,利用病人间的交叉影响,改变思维角度,通过病人间的较多接触,改变其原来的思维,避免任何对病人身心上的刺激,尽可能使病人的要求得到满足,使病人情趣稳定,血压稳定。
4 合理膳食
(1)限盐:食盐摄入应逐步减至每日6g以下(普通啤酒瓶盖去掉胶垫后,1平盖食盐约为6g)。这里所指的食盐量包括烹调用盐及其他食物中所含钠折合成食盐的总量。(2)限制饮食:最好不饮酒。如此,每日饮用量折合白酒少于1两。(3)多吃新鲜蔬菜、水果:每日食新鲜蔬菜不少于8两,水果2~4两。(4)增加膳食钙摄入:常见的高钙食物有鲜奶,豆类及其制品,宜多吃新鲜深绿色蔬菜,海带,木耳等。(5)减少膳食脂肪,适量增加优质蛋白质:选择鱼类,禽类,瘦肉等动物性食品,多吃豆类及其制品。在护理过程中,护士要帮助患者树立信心,使患者角色转换,积极参加治疗。通过改变其认识,来有效地促使其行为发生变化,提高遵医行为和自我护理能力。同时,营养计划还应根据个体情况分别制定,特别是经济条件差的患者,要充分考虑其特殊性,制订患者能够完成地方案,对于部分缺乏自觉性的患者,还应要求家属的监督和配合。高血压患者的饮食控制离不开家庭和社会的支持。我国传统的家庭模式是全家就餐,并且多数没有分餐,这很不利于患者饮食控制,护理人员必须大力开展高血压病的健康教育宣传,加强社区人群的保健指导,进行卫生宣教和家庭随访,提供必要的治疗和护理。并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宣传,普及高血压病的饮食治疗知识,争取家庭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关键词】高血压;心理护理;护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1-0148-02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09年10-12月份,我院确诊高血压住院患者20人,社区高血压患者30人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0人,女20人。年龄30-70岁,平均50岁,病史最短2年,最长40年。50例高血压病的诊断均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建议的诊断标准[1]。
1.2 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 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心理干预前患者的心理状况
2.2心理干预后患者的心理状况
2.3心理干预前后心理状况的差异
心理干预前后有明显的心理状况差异,各项心理症状均有不同层次的减轻和消失。见表3
3 讨论
3.1高血压患者的心理护理对策
护理人员应掌握心理学知识与技能,实施心理护理。护士不仅要有系统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护理技术,还要掌握必要的心理学知识,学会分析患者心理的技能。同时护理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尤其要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通过自己的态度、语言、行为等有意识地影响患者的感受和认知,改变其不良的心理状态和行为[2]。
3.1.1恐惧型护理 恐惧型的病人护理人员应主动热情的与病人交谈,解除病人的恐惧心理,使身心得到全面的照顾及医治。
3.1.2忧郁型护理 忧郁型的病人,护士应给与患者充分的理解,给予心理上的支持,并对其进行有效地疏导,鼓励说出内心的痛苦与烦恼、顾虑[3]。
3.1.3急躁型护理 此类病人情绪容易激动,常无故发脾气,多见于中年患者。护理人员应认识到急躁情绪是诱发血压升高的重要因素[4]。
3.1.4焦虑型护理 此类病人对高血压知识有粗浅的认识,对环境不熟悉及与亲人分离,对血压增高缺乏承受能力,担心高血压会引起中风等并发症,表现为心神不宁、头痛、失眠、乏力[5]。对此护士应多关心患者,使患者缩短与医护人员的心理距离,建立信任感,鼓励患者接受现实。
3.1.5乐观型护理 乐观型的病人,护士应向他们介绍高血压病研究的最新发展,特别是病因治疗、保健、新药等,根据病人的性格,介绍日常生活中应注意的事宜以及遇到紧张情况如何处理等知识。
3.1.6麻痹型护理 麻痹型的病人,护士应耐心的介绍高血压病的发病机制,以及可能引起的并发症,说明坚持长期正规服药和改善不良生活方式的重要性,定期检测血压,由浅入深的让病人接受,增强患者对高血压病的认识,能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减少并发症。
参考文献:
[1] 王瑞芳,白建乐.高血压[M].河北:科技出版社,2004:23-30..
[2] 宋燕华.精神障碍护理学[M].长沙市: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45-48.
[3] 计惠民.心理护理临床问答[M].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25-29.
【关键词】高血压;心理护理;情绪;心理压力
【Keywords】Highbloodpressure;MentalNursing;emotion;MentalPressure
【中图分类号】R15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2-0099-02
高血压又称为“身心疾病”,它有着病程长、见效慢、多反复发作的特点,许多患者在得知自己血压高时,心理负担重,身心长期处于疲惫状态。在外界及内在的不良刺激下,都会引起剧烈、长期的应激状态,使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与抑制过程失调,导致血压升高[1]。实践证明,针对高血压患者的各种情况给予心理上的护理,对控制血压,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起到重要作用[2]。
1做好心理沟通,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
通过与高血压患者交谈,适时采用倾听、疏泄、安慰、鼓励、保证等支持性心理支持技术。使其发泄出内心压抑的感受,设身处地地帮助患者解决实际问题。态度平和、诚恳,并通过眼神、表情等肢体语言来显示对患者的充分理解和同情,使其感到亲切,增加信任和安全感,逐步解除患者紧张、焦虑、恐惧、抑郁的心理。使其以最好的心理状态来配合、接受治疗,以取得最佳的疗效。
2引导高血压患者正确认识和重视病情
许多高血压患者对自己的病情没有足够的重视和正确认识。有的患者认为高血压是小病,心脏病才要紧,常常忽视对血压的控制,以致引发心、脑、肾疾病等并发症。有的患者认为自己的父母都患高血压病,自己患病也是在所难免的,不清楚高血压的遗传只是一种可能性,自己患上高血压与父母的情况并不完全一致。更有的患者,常以症状来决定病情,每当出现有头昏、头痛、胸闷、气短、腰酸腿软、失眠、四肢乏力等周身症状,认为自己的血压高了而随意加大药剂量,还有的患者随意停药、凭经验服药、不定期复查等行为。这些都体现出了高血压病人对待自己的病情没有足够的重视和正确认识。作为医护人员,应针对病人不同情况进行心理安抚和健康知识宣教,引导高血压患者正确认识和重视病情,让他们明白高血压诊断治疗的依据是血压水平而不是症状的有无或轻重。在对待病情上不麻痹大意,不延误治疗,不抱侥幸心理。从思想上认识到疾病的危害性和科学治疗的重要性,改变对待病情不严肃的心态,坚持服药、低盐、低脂饮食、自我监测和合理适量运动等自护行为的重要性,重视病情,相信科学,珍爱生命。
3指导高血压患者学会自我控制调节情绪
良好的心态对于身体和精神疾病常起到治疗或有助于健康的作用。美国著名教授弗里德曼曾因自己的血压太高而无法正常工作,为了研究自己的病因,做了著名的“捡豆子”和“下国际象棋”两个实验。他在做这两个实验的过程中,发现了自己火爆的脾气和急躁的性格是血压升高的主要原因,随着实验的继续开展,自己的耐心和承受失败能力在逐步地增强,他的血压不仅不再升高,反而下降了。实践证明,高血压病人若能做到“得意淡然,失意泰然”,尽量减少情绪波动,这对保持血压相对稳定,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大意义。
在现实生活中,不如意的事情很多,情绪会受到很多生理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响,医护人员要认真细致的了解病人的情绪变化,指导病人学会自我控制和调节好自己的情绪,帮助病人克服心理上的因扰。鼓励病人参加有益的业余活动,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拓宽人际关系的幅度,扩大生活领域和丰富生活内容,结识良师益友,改善人的心理活动。同时,正确引导病人能够做到合理评价自己的言行,了解自己的长处与不足,尊重社会的需要和集体的意志,自觉调整个人行为和社会要求之间的关系,做到“大事不糊涂,小事不计较,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在日常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一些磕磕碰碰、闲言碎语,对情绪容易激动的高血压病人,当怒火上升、欲发雷霆时,告诉他们用语言暗示自己:“生气是自我惩罚,烦恼是和自己过不去,发怒是无能的表现。”以此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使自己始终处于情绪稳定和心境平和的状态。
4让高血压患者懂得如何减轻心理负担
一些高血压患者在发现自己的血压升高后,心理负担变得很重,情绪很不稳定,整天忧心忡忡的,长期交感神经兴奋过度,食不甘味,寝不安席,精神高度紧张,致使血压居高不下。又因长期受到疾病折磨而产生消极沮丧、缺乏治疗信心等不良的心理反应,觉得自己给家人带来了负担,成为家庭和社会的包袱,从而不愿意按时服药,不肯在食疗、体疗等治疗方面进行配合;也有的患者因降压治疗一时不理想,而对治疗失掉了信心,变得心情更加烦躁,焦躁不安,怨天尤人[3]。因此在治疗过程中,让高血压患者懂得如何自我减轻心理负担,对治疗高血压具有积极的作用。
首先,患者要有长期与病魔作战的思想准备。目前,高血压病的治疗尚缺乏治本的方法,病人必须要具备良好的心态去面对病情,主动配合药物治疗。其次,高血压患者要重视性格修养,避免出现心理障碍。高血压病发作时多伴有烦躁、易怒、沮丧、睡眠障碍、记忆力减退等症状,严重者还会出现情绪不稳定、抑郁、焦虑、恐惧等心理,这成为血压升高的诱因[4],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因而患者平时要重视自身的性格修养,养成冷静,处事不惊的良好习惯。再次,患者要学会一些放松心态的小“招数”。如利用做深呼吸的方式来使全身放松,将精力集中于慢呼慢吸气上,呼吸柔和平缓,连续几次就能马上使心情恢复平静。常安排一些有益于身心健康和消除紧张因素保持血压稳定的活动。如种花草、养鸟养鱼、听音乐、学书法、绘画、钓鱼等,均可陶冶情操,宁心怡神。还不妨练练气功,打打太极拳,做做健身操等。每天保持一定的运动量,听听委婉动人的轻音乐,均能对大脑皮质功能活动起到有益的调整作用,达到减轻心理压力的目的。最后,协调好患者和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以获得家庭理解和支持,共同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5]。
总之,高血压病是常见的心血管病,是一种慢性终身性疾病,患者往往因终身患病,长期用药,经济负担重,担心并发症等心理因素影响治疗。因此,采取及时而有效的心理护理,协助患者正确化解各种不良情绪,掌握自我疗养规律,使患者面对应激能进行有效的自我调整,提高治疗依从性,保持血压平稳,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德福心理.高血压也可以通过心理咨询调节[EB/OL].省略/zrbq.aspbid=63&sid=201&id=1786,2009/6/24
[2]马玉琴,张秀芳.浅谈高血压病人的心理护理[J].医用放射技术杂志.2007,262(6):36
【关键词】老年 高血压 心理 护理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也是一种心身疾病,这种疾病以老年人为主要发病人群,也是心血管疾病的诱发元凶。高血压的治疗病程长,所以患者就会长期处于焦虑、抑郁、暴躁等不良的心理,在这种心理的刺激之下,身体会出现自主神经功能失调,交感神经兴奋,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平衡失调;而心理上则会出现拒绝治疗、乱用药品等不良反应。基于以上考虑,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心理治疗控制是十分有必要的,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特将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心理护理干预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自2007年1月—2010年1月在我院治疗高血压的患者80例,其中男34例,女46例。年龄62-87岁,平均年龄68.3±2.54岁。全部患者均符合WHO高血压诊断标准,由于患者全部属于老年人群,所以合并有很多身体疾病,其中有3例合并有肾衰竭,有5例合并有脑血管疾病,有16例合并有冠心病。随机将80例患者分为心理护理的治疗组和普通护理的对照组,每组有40人,两组患者的年龄、心理状态、合并症情况没有明显差异,p>0.05无差异统计学意义,有对比研究意义。
1.2 方法:对照组采用了常规的临床护理,对心理护理以鼓励谈话为主;治疗组的护理首先进行了心理分析,然后进行了心理护理干预,具体情况如下:
1.2.1 心理分析
对本组的40例患者全部进行了病情、心理状态的记录,主要了解方法有调查问卷、联系家属、主动攀谈、日常观察等几种方式。通过统计本组患者的心理问题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①悲观。长期不能恢复健康加上年龄过大,对自己的身体恢复失去信心,对康复不再报希望,进而不配合治疗,用药的痛苦更是加剧了患者的治疗抵抗心理。②抑郁。患者由于退休或者长期卧床,社会角色发生转变,产生心理落差;同时由于医院活动范围狭窄,同外界的交流减少,感觉到孤独。患者多表现为沉默,对外界事物缺乏兴趣。③暴躁。这类患者往往年轻时是高学历、高知识分子,以男性居多。患者长期住院治疗,失去了活动的空间,所以对生活小事也存在着极度地不满,往往会无缘无故地对子女和自身发脾气。
1.2.2 心理护理
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分为三个阶段性的渐进干预。①大约每7天左右就宣传一下高血压的相关知识,护士可以发放宣传资料或者组织患者观看记录片,以科普宣传为主。并针对患者的悲观心理因素和对疾病的错误看法,讲解高血压的病因、病机、症状表现,使其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规律,消除顾虑。②确定患者及其家属的健康教育需求,根据患者情况与家属共同建立教育目标,选择教育方法,协同实施教育计划。③进行集体心理治疗活动。这种方式可以转变患者的沮丧、暴躁的心理,方式可以是组织病友交流、组织进行联欢、进行电影播放等,并通过分组讨论,现身说法的示范作用强化教育。除此之外,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及时建立电话沟通联络,对病人进行随机心理健康护理。
1.3 随访
本次研究的80例患者均进行了随访,随访方式为电话随访和实地随访相结合。随访时间为6个月~1年,平均随访时间为8.15±1.65个月。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采用了SPSS 13.0软件进行分析,对比资料用 ±s进行表示,采用t检验,P<0.01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表1 两组患者的护理前后SAS和SDS情况
图表 1: SAS(Self-Rating Anxiety Scale)为(心理学)焦虑自评量表;SDS为抑郁自评量表
从表1可以看出,通过心理护理干预,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心理情况明显地趋于稳定状态,患者的心理转变明显,而且治疗组的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P<0.01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心理问题呈现出对层次性,医护人员要注重查证,讲究根据个体差异进行护理方式转变。例如:多数老年患者,已是多方求治,对自己的病情、常用药物有所了解,所谓“久病成医”,常常会干涉医护人员的正常治疗,点名要药和私自停用或加用药物。也有的病人听信别人讲用什么药好或是媒体上的广告,就忽视自己的体质及病情与他人的差异,生搬硬套,要求医生为其开药。这种不协调的举动都与患者的心理问题有直接关系, 医护人员如果一味地强调高血压的治疗方式往往起不到良好地效果,必须先要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良好的护患关系是治疗成功的保证。主动与病人交谈,有计划、有步骤,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掌握病人的心理状态,视病人为亲人、朋友,使病人对医护人员信任、理解。对病人不论身份、文化水平、社会地位高低,应同等对待,以此来获得信任,进而转变病人的心理弊病。医护人员在进行心理护理时要谨记,任何心理治疗的根本都是要使得病人能够积极配合治疗原发病,使得病人养成合理服用降压药、定期测量血压、坚持锻炼 、合理饮食的良好习惯。
参 考 文 献
【关键词】 心理护理;高血压;临床疗效
高血压是一种最为常见的慢性疾病,也是一种中老年常见病[1],也是心脑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死亡率较高,主要并发症有脑卒中、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和慢性肾脏病。高血压的危害主要在于对心、脑、肾等器官的损害,严重影响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日常生活,降低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生活质量,严重时甚至会危及生命。在本组研究资料中,我们对52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心理护理,观察其临床疗效,取得了非常满意的结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自2009年11月——2012年11月收治老年高血压患者104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52例,分别称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中男29例,女23例,年龄在60-82岁,平均年龄(70.5±3.5)岁;病程1-23年,平均病程(11.5±2.5)年;对照组中男30例,女22例,年龄在61-81岁,平均年龄(71.5±4.5)岁;病程1-22年,平均病程(10.5±2.5)年;所有患者均经过检查诊断,确诊为高血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和病情上无明显的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取常规降压药物治疗,对照组对52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密切观察患者情况,血压升高要及时告诉医生,由医生处理,严格遵照医嘱用药,控制患者饮食。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对52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实施心理护理,老年患者多数都怕自己成为儿女的负担,所以内心存在着焦虑、不安、矛盾等负面心理情绪,要多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共同开导患者,帮助患者树立信心[2],比较两组临床疗效。
1.3 疗效评定标准 疗效评定标准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三种,显效:老年高血压患者舒张压下降10mmHg以上,已经控制在正常水平以下,临床症状均有明显改善。有效:老年高血压患者舒张压下降10mmHg以内,已经控制在正常水平以下,临床症状均有改善。无效:老年高血压患者舒张压未下降或者升高,临床症状均无改善或者加重。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都是采用专业的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所有计数数据采用χ2进行检验,并且P
2 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老年高血压临床表现分几种,多数老年高血压患者以收缩压升高为主,即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主要与老年人大动脉弹性减退、顺应性下降有关,使脉压增大。部分老年高血压患者是由中年原发性高血压延续而来,属于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增高的混合型。部分老年高血压患者心、脑、肾器官常有不同程度损害,靶器官并发症,比如脑卒中、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和肾功能不全等。部分老年高血压患者压力感受器敏感性减退、对血压的调节功能降低,容易造成血压波动及性低血压,尤其是在使用降压药物治疗时,需要密切观察注意。原发性高血压的病因尚未阐明,目前认为是在一定的遗传背景下由于多种后天环境因素作用使正常血压调节机制失代偿所致。高血压患病率随着年龄增高而升高,所以造成中老年患病率最高,女性在更年期前患病率略低于男性,但是在更年期以后,女性患病率略高于男性[3]。根据本次实验结果可以看出,观察组对52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心理护理的临床疗效明显好于对照组对52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让老年高血压患者保持最佳心态,更好的配合治疗,提高治疗效果,有效提高总有效率,降低无效率,疗效显著,且无严重的并发症发生,更加安全可靠。
参考文献
[1] 戴秀菊,杨金娟,周志虹.老年高血压患者心理护理的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06):43-44.
关键词 社区 高血压 自我管理 心理干预 治疗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26.001
笔者采取心理干预和病人自我管理相结合的模式,探讨社区高血压患者康复治疗方法。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居住于上海市黄浦区老西门社区居民,从5000名社区高血压管理对象中招募、筛选原发性高血压患者60例,高血压诊断标准为:WH0 1999年制定的高血压患者诊断标准,即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患者。排除肿瘤患者、继发性高血压、行动不便的患者,男38例,女22例,平均54.6±6.7岁,平均血压158±11.4/103±11.9mmHg,病程>6年。文化程度:小学10例,中学21例,大专以上29例。随机分为自我管理组+心理干预组(SEM+PSY)和对照组(CONTROL)各30例。两组年龄、性别、病程、血压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可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