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9 18:33:4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大学生毕业就业方向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就业起步,我们共同努力"。
二、服务对象
登记求职和登记失业的高校毕业生和其他各类毕业生。把灾区毕业生、家庭生活困难毕业生、享受助学贷款毕业生、单亲家庭毕业生、零就业家庭毕业生和登记失业一年以上的毕业生作为重点对象。
三、活动时间:
20xx年9月20日—20xx年10月15日。
四、工作目标
(一)登记求职和登记失业的毕业生得到免费就业服务。
(二)各类重点服务对象得到重点援助。
(三)登记失业的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60%以上。
(四)开展“三个一”活动。即举办一次大型招聘会、召开一次高校毕业生座谈会、开展一次为就业困难对象的高校毕业生送岗位活动。
五、活动内容:
(一)办理失业登记,提供免费服务。各级公共职业介绍机构要在综合场所开设专门窗口,对返回原籍的毕业生及时办理失业登记,确定一批灾区毕业生、生活困难家庭、单亲家庭和“零就业家庭”中的毕业生作为重点服务对象,并根据毕业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提供免费的政策咨询、岗位信息、职业指导、创业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介绍服务.
(二)向每一位登记求职和登记失业的毕业生进行就业政策宣传,帮助他们了解政府关于促进就业的政策、灾后重建的就业援助政策。
(三)各级公共职业介绍机构要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抓紧收集适合高校毕业生的空岗信息,广泛,在服务月活动期间举办免费的分行业、分层次的专场招聘洽谈活动,以多种形式促进毕业生实现就业。
(四)依托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了解和掌握就业困难和“零就业”家庭中的毕业生状况和就业需求,建立专门服务记录档案,确定专人负责,提供“一对一”的就业服务,并做好动态跟踪工作,为其尽早实现就业创造条件。
(五)对高校毕业生的失业、就业、培训、见习和税费减免、小额贷款等扶持政策落实情况,要建立分类基础台帐,如实反映服务月活动期间的工作开展情况。
(六)各县(市)区对登记失业的高校毕业生,应根据其意愿,组织其参加职业资格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或就业见习,并按规定享受城镇登记失业人员的职业培训补贴。对希望参加创业培训的,要组织其参加SYB创业培训,并提供相关配套服务。对自主创业且需要小额担保贷款的高校毕业生,要协调有关部门和商业银行,帮助其落实小额担保贷款,其中从事微利项目的,要按规定落实好财政贴息;对毕业后两年内从事个体经营的高校毕业生,要认真落实免收属于管理类、登记类和证照类行政事业性的扶持政策。
(七)各级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对灵活就业或在非公有制单位就业的高校毕业生,要积极为其提供档案托管、社会保险接续等劳动保障事务服务。
六、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县(市)区要把专项活动作为灾后重建就业援助行动的重要内容,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切实发挥职能作用,研究制定工作方案,确定工作目标和工作内容,将工作任务落实到机构和个人。
(二)加强部门协调。今年专项活动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一部署,县(市)区劳动、人事部门要按照分工合作的原则,共同组织实施。劳动保障部门要主动加强和人事部门的沟通和工作协调,摸清人员底数,共同商定活动内容,统筹部署,共同推进毕业生就业服务。
(三)认真做好准备。活动前,各级公共就业机构要搜集一批适合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安排好为毕业生提供服务的人员、场所和设施,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政策和服务规范培训。有
条件的地方要提前落实毕业生职业培训、就业见习和创业服务的各项准备工作。
[摘要]大学生就业已经逐渐成为了当下大学生考虑的重要问题和衡量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当前大学生的就业特点主要是侧重公务员与事业单位招考、选择有人才缺口的企业、推迟就业选择考研,大学生心理素质低下、高校扩招和高校就业机制残缺成为了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为此,文章认为高校应从作为负责方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条件、帮助学生调节心理压力、加强和社会单位的合作几方面探索大学生就业指导科学化改进的途径。
[
关键词 ]高校 大学生 就业指导 科学化
[作者简介]张颖(1977-),女,河南信阳人,河南牧业经济学院招生就业处副处长,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就业、创业及职业发展教育。(河南 郑州 4 50044)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5)20-0060-02
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及就业压力的增大,大学生毕业即失业已成了普遍的社会现象。当前形势下,高校对大学生的科学化就业指导成为可供探讨的重要问题,在高校扩招的前提下怎样使毕业生成功就业不仅关系着大学生的前途,也影响着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传统模式中,高校往往只注重对大学生基础知识的培养而忽略了对大学生就业的支持和关心,使得大学生就业成为高校毕业生面临的主要问题。通过对当下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特点进行分析,进一步探究当下大学生毕业就业存在的若干问题,从而探讨高校对大学生就业的科学化指导。
一、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特点
1.侧重公务员与事业单位招考。当下很大一部分大学毕业生择业方向为报考公务员与事业单位。对于对社会尚且生疏的应届毕业生来讲,事业单位、公务员在收入上更加稳定,且具有长远的发展空间。然而根据大学生的实际状况,部分学生具备的个人能力与要从事的工作并不相符,甚至相去甚远,这并不妨碍大部分大学生将报考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作为首选。
2.选择有人才缺口的企业。近年来随着企业的快速成长,用人需求增大,尤其是一部分新兴企业对人才有更大的需求。虽然这一类企业在发展中尚未形成规模,技术也不过硬,但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讲,仍然成为了就业恐慌下的选择之一。
3.推迟就业选择考研。大量本科毕业生选择了考研以推迟毕业实践,一方面是这部分学生认为拥有更高的学历能够在就业中具备更强的竞争力和优势,为顺利就业增加筹码;另一方面则是部分学生认为推迟就业时间可以缓解当年的就业压力,减少和同届学生竞争。
二、影响高校大学生就业的因素
1.心理素质。当代大部分毕业生心理素质较低,尤其是面对就业和择业压力的时候,对进入社会工作产生心理上的恐慌感,在面对社会工作的时候表现出不同的心理素质。一部分参加大学社团和学生组织的毕业生相比于同届毕业生拥有更多的资源及校园阅历,而另一部分学生则望洋兴叹,产生了心理上的畏惧。不少学生认为自己一无是处,极度缺乏自信,这样的心理素质使得不少大学生将就业当做一种压力,甚至产生了逃避排斥的心态,造成很大一部分大学毕业生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制约了自身的发展。
2.高校扩招。在影响当代大学生毕业就业的多种因素中,高校扩招似乎成为了许多毕业生就业难的始作俑者。高校扩招造成大学毕业生的总数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毕业生的人数大幅度增加,供需比例出现严重失调。同时高校的扩招工作并没有考虑到学生选择专业的问题,不少高校将冷门专业作为学生扩招的首要选择,甚至增设附属的三本院校扩大生源。其不良后果是,扩招的学生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错误地选择了较为冷门的专业,同时一部分大学生因为就读院校为附属三本院校而面临就业歧视。
3.高校就业机制不健全。高校本身作为大学毕业生的指导方,承担着重要的指导角色。高校不仅应当提供合理科学的就业方向指导,更应该将人才培养作为自身的最终目标,包括对人才的基本培养和就业方向的选择。大部分高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忽视了学生就业,只注意完成基础的教学任务,增加了学生就业的压力。在同企业合作的过程中,不少高校放松了对企业的审核,甚至对一部分皮包公司毫不阻拦,使得毕业生存在择业的盲目性,缺少自身定位。高校对于毕业生就业的个性化指导严重缺失,导致了大学生就业难。
三、当代高校对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途径
1.作为负责方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条件。高校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上应当扮演负责人的角色,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条件。在客观条件上,进行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本着负责的态度,设置适应市场的专业课。并且以高等教育改革为重点,培养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同时注重对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应当调整当前环境中不合理的课程设置,使所开设的课程和专业更贴近市场需求和就业要求。
为大学生毕业创造客观条件,还应当进行个性化的就业指导,优化就业指导的结构。高校在传统教育中往往扮演着负责学生基础知识教学者的角色,在大学生毕业就业时应当扮演指导者的角色。高校在对学生的就业指导中应当做到专业性、个性化。个性化的就业指导能够帮助不同的学生群体更全面、更长期地定位自己的职业目标,同时在心理上对即将走人社会的毕业生进行疏导,使其提前适应社会中可能面临的不同问题。面对当下的就业环境,高校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不应仅限于对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同时也应当就高校本身的就业指导工作进行分级划分,包括专业教师的指导和班主任、辅导员的合理引导等。
2.帮助学生调节心理压力。第一,强化就业意识。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对就业有着一种本能的恐惧,尤其是刚毕业即将进入社会的大学生群体,就业意识较为薄弱,甚至对就业有着排斥的心理。高校在就业指导的过程中应当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使大学毕业生在面临工作选择时从容稳重,并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制订科学的择业方法。面对大学生就业意识淡薄,通过不同阶段的讲座和循序渐进的启发,使大学生了解社会生活和自身专业可能发展的就业方向及长期的工作发展空间。此外,也有不少毕业生对自己的就业期望过高,但自身综合能力有限,高校在进行就业指导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对这一部分学生就业意识的纠正,帮助毕业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就业方向和形式,根据个人能力进行规划和评价,帮助学生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树立正确的个人定位。对有条件、有能力的大学毕业生,鼓励自主创业和发展,充分发挥自己自身的优势,从更专业的角度对大学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制订合理的求职方案。
第二,调整心理压力。大部分学生在就业心理上存在问题,不能进行适当的、良性的心理调整,甚至有学生报有自暴自弃的心态。帮助大学生调整就业心态,减轻就业压力,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增加毕业生就业的成功率,同时也能使毕业生在今后的工作和发展中树立更强的自信心。
3.加强和社会单位的合作。高校培养大学生的目标是向社会输送人才。在这个过程中,大学和社会单位的合作显得尤为重要。大学和社会单位的合作应当在大学生毕业之前。当前大部分高校仅仅是为大学生的实践环节创造机会,合作仅限于大学生进入社会单位进行短期的锻炼,完成实践环节。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能够收获的东西是很少的。企业为大学生提供的平台也十分有限,企业不屑于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教授大学生更多的东西,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不能够进行实际经验的积累,甚至由于学生的镀金心态,使社会单位不愿意提供实践岗位。
由此,学校作为输送者应当承担起更多的责任,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和实践需要做出综合考虑。在学生进入大学的第二年开始,及早提供一定的实习机会。大部分高校认为年级过低的学生不适合马上接触工作,其实不然。只有在真正的社会工作环境中,学生才有可能接触到最前沿的工作需求,对社会和工作环境有最切实的体会,尤其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学校可以和企业协商,根据学生的具体学年进行工作划分,可以从简单的工作人手,随着年级的增长和获取专业知识的阶段递进,对学生的成长起到培养和助跑的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低年级学生对自身就业方向和定位都不够明确,就更需要企业在提供就业实习和实践锻炼的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的培养。一方面,低年级的学生能够在此过程中逐渐认识到自己对于工作的需求和社会定位,从而更好地进行就业规划。另一方面,企业通过对学生分阶段的实践培训,对学生有所了解,就学生本身的情况和能力进行整体评估。在锻炼学生的过程中设定一定的岗位用以人才的留用,为学生提供合理、良好的就业环境。此外,高校和企业之间完全可以采用类似于人才定向培养的方式,设置培养方案,帮助大学生在毕业前找到合适的方向。同时,对于一部分已经具备优秀的专业知识和个人能力的学生,则可以更早地拿到企业录用通知,对自己的择业和就业也是一个良机。此外,合适的锻炼和有阶段性的学习与实践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就业实践和锻炼的平台,成为其毕业就业的筹码和履历。
四、结语
随着大学毕业人数的逐年增多,高校就业问题已经变得越来越突出。高校作为大学生毕业就业的首要负责方,应当通过更合理的机制对大学生进行科学的指导。传统教育模式中,高校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上所扮演的角色是单一的,同时也收效甚微。在新的环境下,高校应当及时调整自己的位置和角色,就大学生就业问题做出更为科学系统的定位。在高校自我角色的定位上,明白自己处于负责人的位置。同时在大学生的提早培养方面,高校要充当组织者的角色,对大学生进行就业的前期锻炼,并提供合适的机会。尤其是在大学生就业和社会单位合作方面,应当更加主动,更加科学。综上,在探讨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问题上,通过对当下大学生就业特点和影响大学生就业因素的探讨,并进一步找到合理的就业指导方式和科学指导大学生就业择业的有效途径。
[
参考文献]
[1]门瑞雪,陈军.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改革的研究[J].教育探索,2010( 10).
[2]刘和忠,马东薇,当前大学生就业价值观教育问题及对策[J].高校理论战线,2011(11).
[3]张秋建,发达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的研究及启示[J].高校教育管理,2010(3).
[4]彭正霞,陆根书,康卉.个体和社会环境因素对大学生创业意向的影响[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4).
[5]姜海燕,余如英,地方高校大学生创业倾向影响因素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2(1).
[6]李永苍,吴选忠,陈瑛,提升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调查与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0(8).
关键词:大学生 企业 学校 就业
1.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现状分析
就业,民生之本、发展之源。近观2002年之后的国内用人市场现状,多呈萧条平淡的态势稳步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呈现出的“火热用人市场”大趋势已然骤停,经济发展的步伐在某种程度上已不能满足大量毕业生对工作岗位的需求。如2015年国内毕业生就业调查报告中显示,中国2015高校毕业生(包括研究生、博士生)多达749万人,相比于2014年的721万人有明显上升。毕业生人数的年年递增,更是加重了“毕业即失业”问题的常态化。尽管校园招聘成为企业普遍适用的一种招聘方式,高校毕业生成为企业吸收新生力量的重要来源,但目前企业招聘名额的缩减,入职门槛的提高却潜移默化地扭转了毕业生的主动地位。与此同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际劳动保障研究所近期一项研究显示,2011年至2015年,毕业生在经济发达地区就业比例在下降。这种可预见性的下降如期而至,使得我们不得不深思隐于背后的力量。
针对“毕业即失业”的凸显问题,我们采访了50名在校大学生,请他们畅谈自己的认识理解。我们将采访结果做了以下归纳:普通院校毕业生就业遇冷门、一线城市毕业生就业压力大、女性毕业生就业受限制这三种普遍现象。“毕业即失业”现状的多态化和交叉性推动了课题研究的现实进程,也显示了课题研究的急迫性。
2.大学生“毕业即失业”原因分析
2.1.学生自我能力不足,求职意向单一
在“知识改变命运”的主流认知环境下,对读书改变个人命运的偏狭理解以及急于求得实际利益的大学生相当多。他们把上大学受教育当作找到工作的“阶梯”,当作改变自身命运,甚至于家庭和家族地位的筹码,这种观念使得大学生对自己的定位过于狭隘,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自我发展,价值提升。于他们而言,上大学更多的是对自己高中三年炼狱一般生活的犒劳,而不是提升自我追求,完善自身能力的黄金阶段。对于大多数高校学生来说,他们习惯了高中规律性的约束日子,初入大学的他们如释重负,没有明确的努力方向,在薄弱自制力的支配下恣意放肆,碌碌无为地错失提升能力的宝贵时机。另一方面,通过120份大学生求职意向调查问卷的信息反馈,我们得知,当代大学生的求职意向单一且集中,58.33%的大学生表示有考研计划;28.33%的大学生选择求职就业,但具体目标不明晰;仅有2.5%的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可见大学生的选择范围之狭小,就业意向之单一,长远方向之模糊。如此,在供应方向上出现的质量问题是造成“毕业即失业”现状的重要原因。
2.2.学校教育模式传统固化,与实践脱节
高校是培养国家各种高级技术人才的基地和摇篮,高校采取的教育模式直接决定了人才培养的高度。教育好比底层基础,而学生则是上层建筑,两者紧紧结合,密不可分。现如今,基于中国基本国情,中小学九年义务教育模式根基稳重,直接影响到个人的终身发展。传统教育模式的教学手段主要是以讲授为主,这也是当今高校普遍采取的教育模式。一个人从小学至大学,都在接收同一类型的教育方式,个人的依赖性和习惯性早已压制住了体内的创新力和行动力。这种注重理论教学的讲授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的动手能力,遏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毕业即失业”这尴尬的背景之下,传统教育模式的些许弊端也被逐渐放大,严格的考试升级制度、区域性教育不公平现象、教学资源不能共享等都限制了个人的发展。因此在这种模式下,学生更多地像机器一般,被批量化生产,缺乏个性。这加重了“毕业即失业”的严峻程度。
2.3企业与学生双向信息不匹配,彼此缺乏了解
尽管大学是校园与社会的过渡,是理想与现实的边缘,但身居大学校园的我们仍旧很少接触社会,如井底之蛙一般只能窥见社会的冰山一角,缺乏全方位的社会认知。同样,企业对于应聘者的认知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企业只能通过简历和面试浅层次了解应聘者。这就造成了企业与学生双向信息不匹配这种尴尬的境地。针对此种现象,我们面向大学生和企业发放调查问卷。结果显示,仅针对“单位在录取毕业生时主要考虑因素”这一问题,用人企业和毕业生的观点就存在很大差别。
这直接反应出信息在传达过程中的缺失和错位。信息的双向不匹配误导了学生在择业时的发展方向,使其偏离正轨,无法准确与企业对接。因此,保证信息传达路径的畅通和透明显得尤其重要。
2.4是否拥有工作经验成为企业与学生的摩擦点
在面向120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中,有72.5%的学生表示没有工作经验是横在就业路上的巨大障碍。
同时,在我们的实地采访中,用人企业对于工作经验的重视程度也是十分惊人的,企业负责人明确表示,企业在引进人才的同时会优先考虑经验丰富的员工。然而,大学生作为初入社会的“弱势群体”,在工作经验上本就是一片空白,再加上企业对于工作经验的高要求,严把控,使得毕业生在浩浩荡荡就业大军中显得更加孤立无援。这种实质上的矛盾值得我们思考。如今,企业的需求品质远远高于大学生的培养质量,供需的巨大落差就摆在我们面前。这是一个漫长的解决过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3.课题研究方向及结果分析
3.1研究方向
本次调研,从高校毕业生和用人企业两个方向同步进行,虽同步进行,但互不干扰,互不交叉。
3.2研究方法
3.2.1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在全国范围内随机选取多家企业发放问卷,扩大影响力。
3.2.2采取网络投票的方法,通过网络号召全国各地大学生参与求职意向投票活动,保证调研的广泛性。
3.2.3采取实地探访的方法,选取宜昌市多家用人企业,联系企业负责人进行一对一访谈记录,增强实用性。
3.2.4采用意见征集的方法,面向三峡大学学生,征集企业采访时所需问题,旨在用大学生自己的声音对话企业。
3.3研究结果
无论从企业回馈的信息看还是从毕业生回馈的信息看,毕业生能力和企业需求之间确实存在一定落差。从毕业生角度来看,49.17%的学生认为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竟有1.67%的学生表示并不关系就业形势。其中反应出来的不仅仅是就业问题,还有学生面对就业时的心理逃避。而从企业方面反应出来的则是对于人才需求的把控度提高。56.3%的企业表示选择人才时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其中也不乏个别企业表示在招聘员工时会考虑员工的政治面貌。由此可以看出,企业对于毕业生的要求是愈来愈高,对于精英人才的需求量很大,而对于普通毕业生的需求却在减少。毕业生感慨竞争压力大,就业行情低迷。用人企业加大对人才的把控力度,提高入职门槛,总体形成了毕业生能力和企业需求之间的落差。
4.关于减少 “供需”落差的几点建议
4.1注重规划,树立目标
在校大学生在大学期间不应由于自由支配时间过多而堕落或消磨斗志,而应树立明确奋斗目标,有奋斗的动力,无论学习或是生活都要有详尽的规划,在校期间能够针对既定目标提升自己的能力,不因其他事物荒废学习,特别要注重加强专业课的学习,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
4.2准确定位,认知自我
由于一些大学生对自己的期望值过高,经常在就业时出现眼界高而迟迟找不到合适工作的情况,针对此种情况,建议在就业时不要把期待值放的太高,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与谦卑心理,不要太过于挑剔,从基层做起,努力在职场中提升自己的能力,让自己可以蜕变地更加耀眼。
4.3努力提升,充实自我
大学期间可利用的自由时间比较多,大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尽量利用这段时间来发现自己的短处,弥补自己的短处,例如参加一些学生组织或者一些比赛来充实自己,提高专业能力以外的其他能力,多多掌握一些技巧,为自己将来就业时多加一块筹码,多拥有一个闪光点。
4.4意志坚定,时刻准备
由于当前就业市场竞争力比较大,一些普通院校的学生在就业时遇到的阻力的确很大,如果自己对研究方面比较感兴趣或者想提升自己的就业起点,便可以在大学期间专注学业,进行考研甚至考博之类的准备,坚定自己深造的院校,不要摇摆不定,尽量往更好的学校攻读发展,在读研或者读博期间调整自己的就业方向。
4.5关注了解,就业信心
如果坚定了毕业即就业的想法,那么在校期间就要积极关注学校相关的就业信息与一些就业网站,有中意的企业或者单位以后就要根据其要求积极准备,完善自己。特别是要关注一些优先录取条件,例如党员的政治面貌或者二级建造师的资格证等等,在校期间便要根据其要求努力提升自己。
4.6技能兴趣,双向把握
因为当代大学生大多存在就业时专业不对口的问题,有的是市场需求的不平衡导致的被动抉择,有的是自己的兴趣或者其他方面做出的主动选择,所以在具备专业技能的同时,可以根据市场需求或自己的兴趣爱好所在,有方向有目的地发展另一才能,作为就业方向的另一选择。
4.7另辟蹊径,自主创业
现在就业岗位稀缺,创业在这种阶段是一个双赢的选择,不禁可以实现自我抱负,还可以为其他人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缓解供需落差问题,在有能力与条件的情况下,大学生可以自主创业,抓住机遇与灵感,开发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市场,在另一个战场上运筹帷幄,指点风云。
参考文献:
[1]喻明峰,陈成文,李恒全.回顾与前瞻: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十年(2001-2011)[J].高等教育研究.2012(02)
[2]贺平.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新思考[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01)
[3]万玉凤.就业能力是影响就业的深层原因[N].中国教育报.2009-11-04(008)
摘 要 运用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观察法、文献资料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对滨州学院2008级舞蹈学(体育方向)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进行调查研究。而从相关的研究中发现,大部分都是从整体上论述山东省体育舞蹈和健美操的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很少有人从体育舞蹈和健美操类毕业生的内部去研究就业问题等。在这种形势下,分析体育舞蹈专业大学生的就业特点,从以往研究的经验和基础,重新调查研究体育舞蹈毕业生的布局,对于有关舞蹈学(体育方向)专业毕业生合理的做出决策提供参考。
关键词 滨州学院 舞蹈学(体育方向) 就业 现状
近几年,高校招生的人数不断增加,毕业生人数越来越多,整个社会的就业压力逐渐增大,而社会为毕业生就业提供的岗位远远低于毕业生的数量,毕业生与社会之间的供求关系失去平衡,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在这种情况下,滨州学院舞蹈学(体育方向)专业毕业生将会承受更大的就业压力。本文结合滨州学院实际情况,对2008级舞蹈学(体育方向)专业学生就业的形势和就业特点进行分析。舞蹈学(体育方向)这个专业包括健美操专项和体育舞蹈专项,由于专项的区分,在就业去向方面也有一定的不同。滨州学院舞蹈学(体育方向)专业,历年毕业生仅有2008级。因此,本课题以滨州学院舞蹈学(体育方向)专业毕业生为研究对象,对舞蹈学(体育方向)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寻找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因素,这对提高滨州学院舞蹈学(体育方向)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及就业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舞蹈学(体育方向)专业学生就业现状及分析
(一)从调查统计结果,可以得知滨州学院舞蹈学(体育方向)专业毕业生就业率比较高,而毕业生就业工作与所学专业的相关性不高。
(二)滨州学院舞蹈学(体育方向)专业毕业生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择业标准仍然很高,仍然有相当多的一部分人选择发展空间大、工资待遇高、相对稳定的大城市工作,因而导致有些毕业生错过了最佳的就业时机。
(三)毕业生自身能力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要求。滨州学院舞蹈学(体育方向)专业毕业生过多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忽视了其他学科的学习,缺乏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英语、计算机等综合能力,致使他们无法胜任所应聘的岗位。
(四)学校的课程结构不能满足市场的实际需求。课程结构与市场脱离,造成培养出的毕业生应用性不强,不能适应社会市场的需求。
(五)学校缺乏就业指导工作。就业指导工作尚需进一步完善,有些毕业生感到就业信息匮乏,对就业形势与政策不是很了解。
二、舞蹈学(体育方向)专业学生就业建议
(一)帮助大学生转变择业观念
学校开展就业指导讲座、召开毕业生座谈会或邀请一些刚刚毕业已参加工作的师哥、师姐来校进行经验交流,帮助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合理的定位,客观而又理性地评价自己,帮助学生看清当前的就业形势,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就业观念。
(二)增强竞争意识,努力增强自身的综合素质
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舞蹈学(体育方向)专业毕业生应理性的评价自己,了解社会职位需求,加强多方面知识能力的储备,不仅要加强舞蹈学(体育方向)专业知识的学习,还要加强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的学习。
(三)鼓励和支持毕业生自主创业
舞蹈学(体育方向)专业大学生做事果断,具有较强的挑战精神。所以,有条件、有能力的舞蹈学(体育方向)专业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创办体育舞蹈俱乐部以及健身俱乐部等,这样既可以为自己解决就业问题,又可以为他人提供就业机会,同时还可以为社会缓解就业压力。
(四)改革课程体系,完善课程知识结构
学校要适当调整舞蹈学(体育方向)专业的课程结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突出舞蹈学(体育方向)专业的特色。学校可以加大选修课比例,增加教育实习的时间,协调好知识传授与素质培养的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多渠道获取就业信息
学校就业指导部门应主动联系用人单位,将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及时搜集、整理,并通过学校的就业网站、就业信息宣传栏等就业信息。此外,学校可以鼓励教职工参与毕业生就业工作,任课教师可以为毕业生推荐工作,为毕业生就业搭建一个就业平台。
(六)健全就业指导体系
学校应根据不同年级的情况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构建完善的就业指导体系,如帮助一年级大学生了解大学生活,并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初步设想,如大学毕业后是考研还是工作。大学二年级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完善自我和塑造自我,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对大学三年级学生应帮助他们正确评价自己,知道自己的优缺点,确定自己所适合的职业。对于大学四年级学生应在求职面试环节给与必要的指导,并提供就业服务,以帮助毕业生更好的就业。
参考文献:
[1] 于刚,刘全红,石熹等.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J].辽宁经济.2013(2):15-21.
[2] 张卉.国际贸易专业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建议[J].科技视界.2012(19):142-144.
关键词:财务管理专业;就业趋势;就业形势;职业规划
中图分类号:F2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04-0192-01
一、财务专业的大学生就业趋向
财务管理专业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专业。通过资料调查显示表明,绝大多数大学生在毕业后选择就业的时候,认为即使是考研同样是面临就业困难的压力,认为还是提前参加工作这样可以积累经验,针对于财务管理专业来讲他们觉得工作经验更为重要。只有一小部分大学生选择了继续考研,认为学历更重要。总之,财务管理专业类大学生毕业之后就业大体上可分为以下几个方向:(一)进入国企或是外企,因为这两个企业效益比较好。在进入国企或是外企的毕业大学生中,大多都是专业知识学得很好的学生,他们喜欢那种忙碌的生活。(二)进入财务事务所,在这些毕业的大学生中,他们都是专业知识掌握的很熟练,而且能够适应经常出差、加班的生活。(三)或是选择了当公务员,当一名优秀的公务员是很多学生从小的梦想。(四)或是当一名高校的教师,因为高校教师假期长,而且还是带薪休假的,同时还能享受特别稳定的福利待遇。
二、财务类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形势
根据国家有关资料的最新统计,在2008年的财务管理专业的大学生就业状况很不好、不理想。尤其是在最近的几年中,高校的毕业生特别的多,就业压力很大,就业市场在岗位需求上的现象比较趋紧。在网上分析大学生就业形势和预测报告中,竟然用“就业寒流”来形容高校的毕业大学生就业状况。另外尤其是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大学生就业更加困难。具体显示在以下几点:(一)根据地域范围不同,各个区域之间的需求不一样也不平衡。当今,因为我国的各地区在经济发展上不一样也不平衡,所以,在毕业生就业的各地区范围上出现了不同,存在着城市多农村少的特点。(二)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增多。由于一些地区开设了财务管理专业培训班或是开设了财务管理技校,造成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逐渐增多。(三)在薪酬上逐渐降低。通过对财务管理类大学生薪酬期望值的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财务管理专业的大学生毕业之后,希望自己的月薪更高一些,正是因为这些毕业大学生的期望值月新高,从而导致许多大学生有业不就的现象的形成。(四)社会的选材要求提高。当今,财务管理专业类的大学生毕业生增多,在就业竞争上很激烈。而用人企业在需求上,对于毕业生整体素质的要求却越来越高。(五)大学生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现在,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每年的毕业生都特别的多,所以,大学生再就业上很困难,就业压力很大,就业竞争就更为激烈。
三、职业规划的几个方向
(一)外企或大型企业高级财务人员。财务是一个非常有前途的职业,同时也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职业,那么若是以财务视为选择职业导向的话,在选择就业的时候,一定要选择外企或是大型企业的高级财务人员。因为财务管理人员绝大多数都是企业的核心层,这些人对于企业的经营运作非常的了解,而且有时还会给出一些建设性的建议,这些建多时都是用在企业的经营投资建设上。根据现在的经济发展状况,这类企业需要的高级财务管理人员一般都是高层领导。但是,高层领导职位对于财务管理专业的大学生来讲,对他们的要求会更高一些,要求要有大、中、小型企业财务管理经验,资质大多都是在会计师以上。针对刚毕业的财务管理专业的大学生来讲,从毕业的那一天一直到参加工作来说,就要努力的朝着这个方向走。财务管理专业的毕业大学生不要以为在参加工作之后,有几年的工作经验就认为以后再换工作会更容易、觉得好找工作,其实,靠会做凭证、会报税等这些比较低层次的会计基础在财务领域来讲是不够的。我们要从财务管理的领域范围出发,要做到全面的提升,同时也要注意语言表达能力和外语表达能力的提高,对于财务管理专业的毕业大学生来讲,要全面的提升自身的整体综合素质,为自己将来的财务管理职业生涯有个更高层次的提升。(二)专业财务公司。专业的财务公司是一个专门吸收财务管理人员的一个就业领域。专业的财务公司简单地说也是一个会计师事务所,在这里学习可以让学者快速的成长,通过对学者的培训和制定的一些管理机制,可以让学者学到很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的管理观念,审计从业经历也会为将来的财务管理工作提供独特的视角。但是,在专业的财务公司工作必将面临着巨大的压力,经常加班或是出差是常有的事,正因如此,所以,许多人未能把它视为一生的职业导向。专业的财务公司更适合高层的管理人员和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的就业大学生,高层管理者主要是体现管理能力,而对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的就业大学生来讲,主要是可以学到很多知识和经验以及锻炼。所以说,这对于财务管理专业的毕业大学生并准备在财务管理方面发展的人员来讲,首先到专业的财务公司也就是会计师事务所先锻炼一段时间,积累到足够的经验之后在开始去其他的企业发展。(三)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在企业运营的发展中资本运作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财务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到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就业,会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而且待遇丰厚。
四、结束语
总之,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今天,市场就业竞争甚是激烈,所以说,作为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将来不论就业在哪个方向的财务管理工作,都要抱着积极地工作心态,争取做一个专业的资深人士。
参考文献:
[1]阙海宝,罗昆.指明发展方向完善制度设计――《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的政策解读[J].教育发展研究,2008(12).
[论文摘要]大学毕业生就业是关系国家人力资源规划,影响社会稳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但是近几年就业压力趋重的现象,使得大学生发展前景堪忧。文章将针对就业政策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先进地区就业促进的经验,从政府、高校、用人单位、大学毕业生自身几个方面为大学生就业促进提供一些思路和建议。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就业促进 就业政策 就业服务
一、大学生就业政策存在的问题
现如今,大学生的数量越来越多,但是大学生的就业保障并未改善,大学生就业仍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总的来说,可以分为如下几类:
(一)国家政策法制问题
为解决就业问题,国家出台了一些相关的政策和法规,但这些政策和法规也并不完善,而且,从实际操作来看,并未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问题。
1.国家政策的不足
(1)现行的大学生就业保障政策仅仅只是达到暂时补救的目的。国家为了解决就业压力实施了对研究生扩招、招收村官制度的政策并给予相对优厚的就业条件,但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实质性的解决,所有的这些就业政策也只是暂时延迟了就业的压力而已。
(2)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渠道还不够畅通。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机制不够健全,信息渠道也不够畅通,就业形势还很单一。再加上就业手续繁琐,就业政策上人为设置的障碍,毕业生就业的环节颇多,使得大学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2.法制不健全
(1)《就业促进法》以及对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支持的政策的实际可操作性不强。尽管我国新出台的《就业促进法》能够对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法律保障,但是,在大学生创业的过程中,这部法律的相关规定却过于笼统、原则和抽象,导致它的可操作性不强。政策在实际操作中较弱的强制力会对大学生的创业优惠政策大打折扣,因而,大学生选择创业的大多畏难情绪较重。
(2)大学生就业市场严重缺乏法律规范和约束。高校就业往市场化方向发展,在大学生就业招聘会中,缺乏对用人单位的资格和条件等情况的审查以及对其招聘行为的监督,国家暂时也没有一部相对完善的法律法规来对各种用人单位的招聘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从而导致一些用人单位的招聘行为有欠规范。
(二)高校教育存在的问题
高校对于大学生就业促进中起到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因而,对于促进大学生的就业的问题,可以从高校教育中查找。
1.高校的专业设置严重脱离市场,人才培养模式较单一,缺乏有效的竞争力。当前,大学生就业市场化把大学生和社会现实联系得更加紧密,它要求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培养模式必须与市场对接。但大多数高等学校严重滞后于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导致大量的毕业生因所学专业与市场脱轨,而无法适应社会的需求。
2.就业指导方向漂移。高校就业指导只是停留在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上,而对于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就业观念的引导及自我剖析能力方面的锻炼和培养却动力不足。
(三)用人单位问题
用人单位作为人才的最终输入地,其用人需求和用人理念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毕业生的就业。
1.追求“名牌效应”,过分强调高学历,造成人才高消费。许多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思路不够理性,用人配置也不够准确,用人计划明显缺乏针对性,一味追求人的高消费,片面强调高学历,无形当中提高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门槛。
2.用人单位存在就业歧视,造成大学生就业的不公平。用人单位提出的招用条件中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歧视,这使得一部分人并不能够享受自主择业、公平竞争的待遇。
(四)大学生自身的问题
无论是经济体制、国家的政策法规,还是高校教育和用人单位,其对大学生就业促进的影响只起到外部影响作用,促进就业问题的关键还在大学生自己身上。
1.大学生的整体素质下滑。随着高校精英式教育向大众教育模式的转变,高校教育也逐渐向通识教育过渡,高校教学的深度不能满足专业化需求。再加上高校行政高于市场的管理理念,高校的师资教育水平也呈现下滑趋势,大学生的素质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轨。
2.大学生就业观念僵化,就业期望值过高。由于用人单位唯高学历是用的用人理念的引导,许多大学生不得不追求更高的学历。而较高的教育投入使一般家庭不堪负重,收回成本就成为了当务之急,因此大学毕业生只能把收入高低放在择业目标的首位。
3.大学生就业诚信度不高。为满足用人单位的招用条件,一些大学生也会通过造假的方式来骗取用人单位的初步信任,以期得到工作,对大学生整体形象造成了一定的损害,往往使其错失了很多好的工作机会。
二、大学生就业促进应对策略
针对大学生就业促进中存在的问题,结合了先进地区就业的经验,可以从政府、高校、用人单位、大学毕业生自身这几个方面为大学生就业促进提供一些思路和建议。
(一)政府应对策略
政府作为促进大学生就业的主导,可以从完善和落实就业政策、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几个方面来促进大学生就业。
1.国家政策
(1)政府要充分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制定并充分落实就业政策。政府应充分关注大学毕业生独有的特殊情况,不仅要将大学毕业生作为特殊群体列入就业促进政策的范围,还要在实际的工作中认真贯彻落实相关政策,使众多大学毕业生都能享受到政府政策所带来的实惠,让就业促进政策真正变成他们的福音。
(2)完善配套政策与制度。深入推进国有企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公平、公开、公正的选人用人机制,消除大学生就业的体制机制性障碍。同时,建立毕业生未就业登记制度,实施困难毕业生未就业生活补偿政策。
(3)建立覆盖全国的大学生数据库,实施网络化管理。数据库中收录大学生各方面的信息,以就业信息为重点,按照大学生专业设置和就业情况进行分类。另外,还要建立与数据库相衔接的就业帮扶信息系统,实现省、市、县、乡、镇五级联网,做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对口帮扶、点线面无遗漏服务。及时更新系统内容,跟踪了解大学生就业状态,并能快速的传递信息和落实措施,社会系统分工、系统相互协作配套,帮助大学毕业生实现充分就业,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最终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4)构筑失业救助制度体系。由于失业大学生情况特殊,政府应针对失业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建立就业促进和保障制度,在失业保险的基础上,以吸纳社会保险的方式,基金由国家、学校和个人共同按比例承担,使失业保险的功能多元化,这样可以激发失业大学生再就业的积极性,并将失业保险待遇和促进就业措施结合起来,帮助失业大学生尽快重新走上工作岗位。
2.法律结构
(1)国家通过立法维护就业公平。国家要在现有的法律基础上,完善相关的法律解释等条文针对就业中存在的各种歧视,明确就业歧视的定义和认定标准,做到有法可依,落到实处。加快起草反就业歧视方面的法律和相关政策,清理有歧视条款的现行法律法规。明确确立就业平等、禁止就业歧视的法律原则,并由政府部门履行对就业市场歧视性行为的监管职能。
(2)要针对大学生创业者这一类特殊人群给予保护,用法律强制手段来促进大学生创业,构建更为完善的大学生创业法律制度。坚持以创业促进就业,实现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的良性互动原则。
(二)高校应对策略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就要充分发挥其在促进大学生就业中的作用,深化体制改革,科学地设置专业方向,加强就业指导,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全方位培养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人才。
1.教育主管部门严格把握专业设置方向,提高校教学质量。高校必须改革教育结构,增加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环节,改革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训练学生自学和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研究水平,严把教学质量关,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促进就业。
2.强化就业指导和服务。高校应进一步强化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的重要地位,建立集信息、咨询、指导、培训于一体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加强成才观、就业观教育,帮助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
3.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系统,保证就业信息畅通。提高就业工作服务质量、提高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满意度、提高毕业生就业率,构建适应新的就业形势需要的就业服务体系。
(三)用人单位应对策略
转变用人单位的观念,遏制用人单位日趋攀高的人才高消费误区,一方面要加强政府的引导和调控,另一方面,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职位分类制度,根据不同工作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分配劳动力,优化人力资源管理,使得人力资本与回报匹配。国家可采用政策引导用人单位聘用应届大学毕业生,以防止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培训成本的转嫁。同时,政府可以设立培训机构,相对减轻用人单位和大学毕业生的培训负担。
(四)大学生应对策略
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关键还在大学生自己身上,因而大学生应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转变就业观念,努力使自己成为满足市场需求的人才,同时也要注意增加法律知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1.大学毕业生应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鉴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与企业需求的不一致,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方面下功夫,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在大学生涯中,有意识的培养自己的就业能力,充分发掘自己的胜任潜质。抓住任何机会,提高自己的工作经验、实际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增加自己的附加值。还要保持诚信的态度,不能弄虚作假,侵犯用人单位的知情权。
2.转变就业观念,保持合理期望。按照优胜劣汰的市场规律,用人单位更希望匹配到“性价比”最高的劳动力。因此,毕业生要充分了解和认识自我,转变观念,合理定位,根据社会需求和自身特点,清醒地看待自己的不利因素,找准位置,扬长避短,寻求真正适合自己的岗位。用长远的眼光看待就业,不要只想一步到位,要学会从基层做起,适当放低薪酬要求。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瓶颈 应对策略
随着激烈的社会竞争,我国大学生的就业也出现了瓶颈,对此国家、社会以及高校都在不断改善就业的措施。站在社会的角度上,政府要引导高效建立专业课设置,促使高校可以参照市场的需求,对大学生进行专业的培训;在高校的角度上,学校要加大对就业课教学的重视,大力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在大学生的角度上,大学生自身要掌握较强的专业知识与专业素质,还要具备正确的就业观。只有社会、学校、大学生自身三者共同努力,才能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业瓶颈的问题。
一、影响大学生就业瓶颈的具体因素
(一)缺少对自身的定位,就业观念落后。就当前我国就业形式来看,大学生还没有对就业展开全面系统的了解,缺少对当前就业形式的真正认识,与此同时也没有对自身的专业的背景以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系统的研究。另外,大学生也缺少对自身状况与竞争者的了解,由此形成了不符合实际的就业目标。另外有一些学生存在盲目从众的心理,没有自己的目标,没有为就业做好相应的准备,导致在就业的时候无法适应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式。
(二)不具备较强的技术能力与知识构建。在我国高校的教育中,大学生形成简单的知识结构很大程度上受到高校以往教育方式的影响。导致大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力较弱、知识面也比较窄。大学生也只是偏重某一方面的专业知识,或者只是重视某一个领域的知识,缺少对知识的培养与专业能力的探究,而这样简单的知识结构缺少一定的创新能力,不能更好的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另外,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中,我国的高校已经在慢慢加大对培养大学生专业技能与就业能力的重视度,可是,培养的能力与培养的速度仍然不能和社会的形式完美融合,大学生还是缺少应对就业的能力以及动手能力,导致高校大学生的就业质量不高。
(三)大学生对就业求职缺少自信心。面对当前我国严峻的市场竞争与就业压力,高校大学生容易出现自卑、焦虑、无助、从众的就业心理,部分大学生在面对就业的时候,对本人的就业方向与职业规划还抱有迷茫的心态,非常想要获得符合自身意愿的工作岗位,但是又怕被用人企业不录用,缺少主动竞争的自信心,上述状况都使大学生容易出现焦虑、烦躁的负面情绪,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部分学生在碰到挫折之后,自信心受到严重的打击,有的严重到出现心理扭曲的状况,对自身未来的就业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还有的大学生在健全人格的重要时期,但是缺少主见,非常容易受社会观念的影响,与此同时对自身期望的职业没有制定合理的规划,缺少较强的专业能力,不具备市场竞争的能力,致使大学生出现盲目跟随、依赖多种社会关系的状况。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瓶颈的具体方式
面对大学生出现就业瓶颈的状况,笔者认为若想解决大学生就业瓶颈的问题,要从具体三个方面进行探究,分别是政府、学校、大学生个人。以政府科学指导、高校加强提升就业教学模式、大学生提升就业能力。促使大学生就业瓶颈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以下是具体的分析。
(一)政府做好宏观调控、创建公平、公正的就业环境。就当前我国的就业发展来看,缺少严谨的市场宏观调控,对大学生的就业也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政府应该让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在市场引诱的状态下,转变成市场主导的形式。具体的方式是:社会的发展状况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大学生的就业状况。政府应该把宏观劳动力的供求,当成经济与社会发展最应该发展的目标来看,运用有助于增大就业的措施,针对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政府要对其进行政策支持,其次,政府还要创建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提升对就业信息的采集。还要对社会需求展开系统的整合工作,其主要的价值是提升毕业生的就业机率。
(二)高校要大力提升创业教育。在高校的教育中,学校可以创建大学生就业教育体系。第一,高校要大力提升毕业生就业指导管理工作的重视度,健全并完善大学生就业就业指导工作制度,创建就业培训机构,以此更好的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缓解大学生就业瓶颈的状况。与此同时,可以把职业就业教育融入到高校的课堂教学与教师的教学规划中。在高校的教育体系中,就业指导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步骤,所以,高校教师还要创建高校毕业生的求职信息体系,拓宽就业信息渠道,创造固定的场所,健全高校毕业生双选体系,以此扩大毕业生的就业机率,帮助毕业生可以在工作岗位中发挥自身的价值,为社会做出贡献。
(三)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要解决大学生就业瓶颈的状况,也要从大学生自身的方面入手。第一,毕业生要明确正确的方向,要结合当前社会环境与就业形式,制定出适合自身的就业规划,明确自身的就业方向,促使自身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能够发挥到最大限度;第二,对自身有正确的认识,在提升自身专业能力的基础上,提升自身适应社会的能力,当前大学生就业出现瓶颈,与大学生缺少对当前的社会状况有直接的关系,与此同时也与对自身认识不够的影响。所以,大学毕业生若想更好的融入社会,找到适合的工作,就要对自身有正确的认识,切勿眼高手低,在普通职位做起,慢慢提升自身的价值,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这样才能更好的融入社会。
结语:综上所述,要解决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瓶颈,就要参照当前我国的发展状况与就业形式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只有社会、学校、毕业生自身共同努力,才能促使我国毕业生就业瓶颈得到有效的解决,使我国大学生在合适的岗位中发挥出自身最大的价值。
参考文献:
[1]程鹏.当前大学生就业瓶颈与对策探析[J].新西部(理论版),2015(21).
[2]谢坤.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价值观教育探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4.
[3]王晋光.当前大学生就业困境及对策研究[D].中北大学,2011.
【关键词】大学课程 就业指导 重要性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创业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大学教学中的就业指导课程如何指导学生就业,是高校教育的重要方向。面对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方式、师资力量的构建、专业学科的发展等问题,高校应给予充分的重视。采用科学的教学手段、多种模式教学、培养专业能力强的师资力量,全面提高就业指导教学的水平。
一 开展大学就业指导教学课程的重要意义
我国经济体制下的就业市场开放搞活,已经打破了传统的分配形式,毕业生就业的压力越来越大。相关资料表明,我国今年的毕业生人数已经达到630万,预计明年的毕业生人数将达到660万。针对这种现状,高校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开设专业的就业指导课程,配备专业的指导教师,为大学生的毕业、就业、创业等提供全面的、有效的、高质量的指导服务。
近几年,我国大学毕业学生就业形势一直不容乐观,供需矛盾突出,总体就业率不高。一方面国有企业的改组改造、减员增效的措施使得大学生就业渠道变窄;事业部门的精简分流更使得大学生就业通常选择的就业方向的进入机会大大减少;另一方面,大学毕业生将随着高校扩招逐年增加。据统计,2002年我国大学毕业生为145万人,2003年猛增至212万人,2004年、2005年分别为260万人和320万人。如果按初次就业率70万推算,今年将约有60万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明后两年将分别约为80万和100万。而民营企业和西部地区等一些急需人才的地方却又很少有毕业生问津。这些使各高校不得不认识到搞好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必要性。
高校的教育应根据时代的需求进行必要的变革。高校的发展变化给学校注入了新的活力,带来更多发展的机遇,同时也加大了竞争的环境。毕业生作为高校的成果体现,成果的输出情况就是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就业状况清晰的展现了高校教学的水平和管理措施,同时可以提升高校的知名度,促进生源质和量的提高,直接关系着高校以后的建设状态和发展方向。面对社会的需求,学生的迫切期望,进行有效的毕业生指导工作,可以为毕业生的就业、创业做好指引,为高校未来的创建发展打好基础。
目前我国大学生的毕业状况是自主择业和自谋创业共举。对于社会中对人才的需求信息需要有较好的沟通渠道。作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教研体制,可以建立起沟通学生和企业、部门双向的桥梁。可以向大学毕业生提高广泛、准确的招聘信息,也可以向企业部门等介绍毕业生的学习成果、专业知识、兴趣特长等信息等状况,方便企业、部门等用人单位选用适合的人才。
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需要大量的人才动力,高校就是社会的人才库。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心是尽量合理地调配人才资源,避免人才的浪费。有一部分毕业生盲目地向往我国经济建设发达的地区,但是这些地区自身的人才量和原有的、现有的人才数量已经是供大于求,同时对人才的要求和面对的压力日益明显,对毕业生未必是最好的选择。高校的就业指导体系可以适时的进行疏导,引导学生到更适合的发展较缓的地区工作,发展自己的事业,鼓励毕业生自己创业,自谋发展。培养毕业生正确的就业观、思想观、避免人才资源的流失,加强合理的调配。
二 全面发展,提高大学就业指导工作
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体系要充分发挥作用,必然要建立业务能力强、有责任感的专业化的指导队伍。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应转变以前坐以待毙的思想观念,加强为学生提供服务的观念,在其位谋其政,全面考虑毕业生的就业心情和企事业单位的人才需求方向,为双方提供搭建沟通的桥梁,使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有序地开展。作为高校就业服务体系的工作人员应该不断地学习业务知识,提高为学生服务的积极性,提高与企业等单位的对接、沟通能力,提高对信息的分析、整理、分类的能力,从多方面增强知识层面和业务水平,不断为毕业生提供实效性强的招聘信息。
建设就业服务的信息网络平台,增强沟通信息的通畅性。目前毕业生对求职的信息了解得不及时、不全面,信息分散、缺乏、失真的现象比较突出。因此,当务之急是尽早创建高校毕业生供需信息网络,增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间的沟通。
同时,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通信手段的不断更新,电脑的普及,为大学毕业生供需信息网络提供了可能性。创建就业信息网络应以市场为导向,注意及时收集、更新各方面的相关信息,并使校园毕业生信息网站与国内各社会人才信息网联网,形成开放性的就业信息网络。
总之,在大学教学过程中,开设就业指导课课程,积极主动地做好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无论是对大学未来的发展建设,还是对学生的培养都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采用科学的、现代化的管理制度,加强大学的就业服务部门与用人单位建立长期的信息沟通,了解人才的需求方向,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的能力,促进大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的双向选择,为大学生的毕业、就业提供良好的后备力量。
参考文献:
[1] 刘献文.大学生就业指导教程[M].
[2]王斌;阎荣花.毕业生就业指导教程[M]
[3]瞿振元.高等学校教材:大学生就业指导[M]
关键词: 中外合作办学 大学生 就业策略
近年来,我国高校大规模扩招,随之带来毕业生增加。2011-2012年毕业生人数600多万,2014年毕业生人数更是达到700万人。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供需矛盾日益尖锐,大学毕业生面临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
中外合作办学是近年来我国教育领域出现的新生事物。由于多数中外合作办学院校成立的时间比较短、规模比较小,最近几年才有毕业生,因此,中外合作办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还没有引起社会各方面的高度重视。随着中外合作办学院校的增设和毕业生的增多,中外合作办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将显现出来,应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
一、中外合作办学学生就业的现状和特点
2003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以来,中外合作办学走上了规范化管理、法制化运行的发展轨道,申报成立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合作办学项目的数量持续增加。
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大学生就业状况与其他传统教育模式下的大学生就业状况相似,并没有体现出明显优势,但是中外合作办学体制更容易鼓励学生继续深造,尤其是到国外攻读研究生,因此在升学率方面明显高于普通院校。对于中外合作办学体制下的学生来讲,有一个很大优势就是具有良好的外语学习环境,中外合作办学中有一些教学外教资源,鼓励督促学生使用自己专业方向的外语,鼓励学生通过外语考试,如参加托福和雅思等语言考试。
二、中外合作办学毕业生就业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就业重视程度不够,中外合作办学是近几年出现的新生事物,大部分学生选择出国深造,多数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最近几年才有毕业生,对毕业生就业工作还没有高度重视,较少单独组织就业招聘等活动,大部分是参与校本部组织的一些相关活动。
第二,因为中外合作办学的特殊性,对学生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和外语水平有一定要求,生源质量与普通高校相比参差不齐,毕业生就业去向呈现多样化和复杂化。毕业生工作往往任务更重,时间跨度更长,管理难度大。
第三,过分强调出国深造和国外就业。中外合作办学打开了学生到国外合作院校学习深造的大门,也为毕业生提供了国外就业的机会。因此,一些学生到国外学习和就业很正常,但中方院校在办学过程中过分强调国外学习和就业的机会,在招生宣传中把国外就业作为吸引学生的一个重点和亮点,甚至有夸大的现象。
三、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建议
第一,学校应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毕业生就业状况如何,不仅关系到学生个人的前途,还关系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的领导应认识到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性和严峻性,把就业工作放在与招生工作同等重要的位置,保证经费投入,责成专人负责,努力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为中外合作办学的长远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第二,采取有效措施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做好毕业生就业的组织工作。一是保证教学质量,注重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努力满足社会需要。二是做好组织工作,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活动,拓宽毕业生就业的渠道,为毕业生提供优质服务。三是为毕业生就业提供必要的就业培训,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引导毕业生到急需人才的地区、行业和单位就业。
第三,健全毕业生就业指导体系。大学毕业生就业率的高低已经成为社会和家长衡量一所学校办学效果的重要标志。必须重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充分认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意义,加速实现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化,使毕业生就业体系更加科学规范。同时有必要形成相应的监测制度,对特定阶段的学生就业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反馈意见,从大方向掌握学生的就业动态,以推动学生就业向良性方向发展。
第四,正确定位大学生正确的就业价值取向。大学生应正确认识自己,了解社会,了解职业。大学生刚走出校园,开始择业生涯之前,他们对自己将来能在哪个岗位上干出最大的成就非常茫然。了解自己,了解社会,了解职业,这是他们寻找最佳职业位置之前必须做的事情。而这对涉世未深的大学生来说,完全明白这些道理并非易事。因此,无论社会、学校还是家庭,都应该及时引导大学生,正确定位自己的择业价值取向。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近期价值取向与远期价值目标的关系。当代大学生处于创新时代,快节奏、多变换、高频率的社会运行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使大学生急功近利,注重近期价值取向而忽视远期价值目标。其实,远期价值目标是一个完整的信念系统,这个系统包括大学生的历史方位感、价值本位感和价值实践感,是价值观念的最重要形式。大学生应该胸有远期价值目标,根据这一目标的具体实践,设计和分化成若干个近期价值取向,循序渐进,最后实现自己的远期价值目标。
学生进入大学学习是为了更好地步入社会,学校的就业工作状况直接关系到学校教育目标的实现。毕业生就业工作涉及方方面面,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各部门及院系全体教师的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学生科学就业观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学校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应认真统筹规划,从教师到院系,从就业指导中心到学校各职能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共同努力,力争在学校形成关爱学生成长、关心学生就业、关注学生发展的良好氛围。
社会上对中外合作办学的认可度还需提高,一些用人单位甚至存在中外合作办学毕业生不如普通高校毕业生的偏见。学生需要确立自己在择业过程中的角色,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从而使中外合作办学大学毕业生找到人生目标,实现理想。
参考文献:
[1]丁西霞,赵满华.中外合作办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初探[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