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9 18:33:4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学生心理疏导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摘 要】高中班主任要多学习、领会一些心理学知识,注意发现和掌握学生思想波动的情况,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学生始终保持阳光般的心态。
关键词 班主任;心理疏导;细节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03-0080-02
笔者是一名高中英语教师,自参加工作以来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有闲暇时间,笔者喜欢到学校阅览室,学习别人的班级管理经验,努力吸收、内化成为自己的知识储备,在学习、借鉴、实践及反思中,笔者愈发觉得对高中生及时进行心理疏导极为重要。笔者每次接手一个新的班级,首先会和全班学生进行一次推心置腹的谈话。在整整一节课的谈话中,笔者会告诉学生:高中三年的确很辛苦,但请相信,每一个同学都不是一个人在奋斗,至少有全班同学和班主任老师在全程陪同。在谈话中引导学生转变思想,把辛苦当作磨砺,发扬以苦为乐的精神,以坚忍不拔的意志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奋勇前行。在对高中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中,笔者积累了以下四点经验与体会:
一、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
在和学生的朝夕相处中,笔者渐渐习惯于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这样能够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曾有学生在班里感叹学习辛苦,笔者当即回应:“如果你以后不选择当高中教师的话,你的高中只有三年。但是我呢,在高中上学、任教的时间加起来差不多二十年了。我都不觉得辛苦,你还好意思说自己辛苦吗?”随着其他学生善意的笑声,班里再也没有谁说学习辛苦了。如何有针对性地提高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是笔者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在刚接手高一的时候,笔者就发现班里的高个子小伟同学缺乏学习热情,上课总喜欢趴在课桌上,一副懒散的样子。但是一踏进篮球场,小伟就像突然变成了另一个人,敏捷地运球、机智地夺球、漂亮地投篮,可谓生龙活虎。开学没几天,小伟就因为停放自行车的一点琐事,与高二的学生发生了肢体冲突,根本无视笔者在班里苦口婆心的纪律教育。在与家长深入交流后,笔者对小伟的成长环境有了更多的了解。原来,小伟的父母均在一家加油站工作,总是很忙,在小伟年纪尚小的时候,其父母的管教十分严厉。随着年龄、身高的增长,小伟逐渐对父母的管教有了逆反心理。有一次,读初中的他在受到父母的责骂后,扬言要离家出去打工,其父母一下慌了神,再也不敢打骂他了,怕他真的离家出走。了解到这些情况后,笔者转变了视角,从关注小伟的缺点转为更多地发现他的闪光点,并及时予以肯定、表扬。在他当选体育委员后,笔者大力支持并亲自参与他组建的班级篮球队,时常在周末的时候与其他班级打一场友谊赛。在一起挥汗如雨的运动中,小伟迅速接纳了笔者,对笔者所提的建议、要求都能听得入耳、入脑。现在的小伟早已不再是原先的“刺头”了,已经能够安安静静、端端正正地坐在座位上看书学习,各科学习成绩也在稳步提升。在笔者的劝导下,小伟开始主动和父母说话了,引得其父母连连说儿子懂事了。
二、倾情关怀留守学生
在留意观察中,笔者发现父母常年外出打工的留守学生格外多愁善感,这些留守学生因为长期离开父母,缺少亲情的滋润,往往容易出现焦虑、烦闷、悲观等消极情绪。因此,笔者经常与留守学生的父母通电话,介绍其孩子的在校表现,动员留守学生的父母尽可能多回家几次,多与孩子通电话,让孩子能经常感受到父母的关爱。笔者还在班级里发动学生组建帮扶小组,关心留守学生的生活与学习,根据需要及时予以帮助,让留守学生时时感受到温暖。
女生小敏的父母因为家境贫困,双双外出务工,偏偏小敏的身体有些弱,时常犯胃病。一天夜里,笔者刚入睡,就接到宿舍管理员的电话,说小敏胃病又犯了,疼得很厉害。挂完电话,笔者叫上妻子赶紧起床跑到学校,在其他同学的帮助下,借用学校食堂的板车把小敏推到了医院急诊室。在医院里,笔者夫妇完全将小敏视为自己的子女,陪同小敏检查身体、打点滴、缴费办理住院手续,并整夜照顾、陪伴小敏。第二天上午,得知消息的小敏父母从外地赶到医院,看到笔者家人像对待自己孩子一样照顾小敏,感动得热泪盈眶,紧紧握住笔者的手,连连致谢。
三、帮助低谷学生走出困境
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笔者除了一直留意学生的在校表现,还始终和学生家长保持着密切联系,力求全方位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笔者也经常与学校专职的心理辅导教师聊天,分享学生的成长故事,探讨学生中新近出现的心理问题,共同寻求最佳的疏导策略。对那些遇到挫折、遭受不幸的学生,笔者更是积极采取建立团队的方式,联合家长、其他学生、课任教师以及专职心理辅导教师,共同帮助陷入低谷的学生调整心态,树立信心,继续保持勇往直前的劲头。
2011年9月1日,是郎溪中学搬往新校区的喜庆日子,但这一天对当时的学生小静来说,却是天塌下来的日子,因为在这一天,她的父母遭遇车祸,父亲当场身亡,母亲重伤住院。之前,胡静的父母一直做液化气生意,家庭经济条件、教育环境相对较好,小静各方面的表现也都比较出色,她的成长可谓一帆风顺。这次意外事故对小静的打击是十分巨大的,料理完父亲丧事返回教室的小静一改往日活泼开朗的性格,总是在座位上发呆,并且泪流不止。笔者知道,与父亲关系一直很“铁”的小静无法接受父亲离世的事实。为了尽早帮助小静走出心里阴霾,笔者邀请课任教师、学校专职心理辅导教师对小静同学进行了“会诊”,共商心理疏导的办法,同时,笔者动员班里小静的好友们更加关注她,开导他。在与小静的谈话中,笔者让小静明白父母最大的期望是孩子能够幸福、快乐地生活,希望她尽快振作起来,笑对人生的坎坷,以更加努力的态度、更加出色的成绩、更加幸福的生活,告慰天堂里牵挂着女儿的父亲……在疏导团队持续不懈的帮助下,小静同学最终走出了情绪低谷,变得更加理性、成熟了。在第二年的高考时,她以超过本科重点院校分数线五十多分的优异成绩被南京农业大学录取。
四、用心呵护学生敏感的自尊心
高中阶段的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异性之间情感的萌芽开始出现,任其发展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但是,如果处理方式不恰当,则会伤害学生敏感的自尊心,甚至有引发悲剧的可能。对此,班主任需要运用教育智慧,力求在不伤害学生自尊心的前提下,引导学生把内心的情感珍藏起来,重新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
不久前,笔者班里的男生小力和女生小霞接触得多一点,引起班里其他同学的议论,说是他们早恋了。估计这样的传闻已被小力、小霞听到,两人开始刻意疏远距离,但都是心不在焉的模样。为了帮助小力、小霞回复平静的学习生活,笔者专门邀请学校专职心理教师到班里作了一次“当青春期遇上青春期”的讲座。讲座之后,笔者发表自己的观点,告诉学生因为优秀被异性同学喜欢,这是正常的事情,但是现在还没有到继续发展这种“喜欢”的时候,正如树上的果实尚未成熟,有谁会傻呵呵地采摘下来呢。私下里,笔者也分别找到小力和小霞,在随意的聊天中,了解他们各自的学习目标,引导他们更加专注于学习。渐渐的,小力、小霞上课时的眼神不再闪烁了,笔者知道,他俩已经迈过了所谓的“早恋”风波。
冰,用手击拍,结果受伤的是自己;用手慢慢去抚慰,它会因“感动”而流泪。或许是因为长期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给予精神关怀,耐心进行心理疏导,笔者所带的班级班风班貌优良,多次获得上级表彰,笔者也数次应邀前往兄弟学校作班级管理经验介绍。大爱无痕,班主任的工作是平淡、琐碎的,但是点点滴滴的班级管理工作我们都可以做得更加深入,更加细致,从而让教育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让学生在细微之处都能感受到师爱的温暖,帮助学生更加自信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向着既定目标勇往直前。
参考文献:
[1]于晓东.浅谈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疏导[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3).
母的教育常会表现为很不服从,告诉他不能怎么做,他偏要那么做,甚至公开顶撞。这就是逆反心理的表现。
针对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的不同成因,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确立适合青少年实际的教育目标和要求。过高的教育教学目标,过重的学习负担,是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对学生进行品德行为指导时,要认真分析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心理要求,准
确把握学生品德发展阶段和水平,在教育策略上要循序渐进,切忌急躁冒进,尽可能避免师生对抗情绪的产生。
为青少年创造良好的教育情境。一是创造良好的班集体,充分发挥集体规范和正确舆论的教育作用,培养健康向上的班风学风。二是积极推进班级管理和教育方式的民主化,充分发挥学生自主管理
的积极性。三是针对青少年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让学生在集体活动中展示才华,修正品德,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提高教师自身素养和教育艺术水平。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很多都与教师的教育方法不当有关。为此,教育者首先要着力于提高自身素养,包括心理素质、教育教学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
等。教师要具备良好的教育心态,要把关心、尊重、爱护学生放在首位,把学生置于与自己平等的地位。在学生出现过激行为时,教师要学会制怒,善于运用教育机智和教育策略,巧妙化解师生冲突。
合理利用学生逆反心理的正效应。教师要大胆利用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的积极因素,培养其创新意识和能力。在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教师切忌偏颇,讲道理既要讲有利或好的一面,也要讲有害
或坏的一面,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维。在学科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青少年学生逆向思维的特点,鼓励学生提出不同见解和解决问题的方案。
注重对产生负向逆反心理的学生的疏导工作。对学生中已经或既将发生的负向逆反心理,教师切不可采用压制和强制服从的办法,要认真做好疏导工作。学生产生负向逆反心理,内在的原因是他们
一、兴趣是获得知识的原动力
研究表明:在学习过程中,学习兴趣有时能弥补智力发展的不足。我们也经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学生有兴趣,他便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去,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教学情境,善于利用多媒体优化教学过程,用教师的个人魅力感染学生,精心设计各种有创造性的作业,如折纸、剪纸、手工制作、实验、利用信息技术工具、游戏、竞赛、收集等多种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激发他们学习兴趣,不断提升学生学习潜能,学生就会有不竭的学习动力。
二、信心是解决焦虑、厌学的有效方法
焦虑、厌学的学生一般学业成绩较差,在学习上屡遭失败,常受家长的责备,教师的批评,同学的冷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的不是新奇、满足、愉悦的感觉,而是枯燥、乏味和失落的感受。久而久之,必然导致学生对学习的厌倦。针对这一现象,培树信心,改变评价方式:
1.以表扬激励为主,形成多元的评价方式。在课堂提问时,向他们提出比较浅的,简单的问题,答对了应及时鼓励,这样他们就会产生一种“我也能回答教师提问,我也能学好功课”的信心,即使答错了,教师也不埋怨和训斥,而是鼓励学生的表现或者挑战困难的勇气。这样可以放大学生的优点,减小或弱化学生的缺点。
2 . 对学生特长进行评价,主要是把学生最具有发展潜能方面进行放大,让学生认识到自己也不是一无是处,也有值得自己骄傲的地方。
3.以成功教育为主,形成不竭动力。教师应设身处地为学生创设表现长处、发挥特长的舞台。比如组织“故事会”、“手工制作比赛”,“朗诵会”、“体育竞赛”、“小发明”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这样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各自的才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从而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优点,感到成功的喜悦。维护学生自尊心,帮助学生树立高度的自信心是拿到成功的金钥匙。
三、分层作业,为焦虑、厌学学生铺设进步的阶梯
作业内容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分层设计:
1.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划分等次。设计A、B、C三种不同难度的习题,让学生领取符合自己的习题去完成。
2.根据题目和学习实际情况,作业量分段确定。如同量的作业,要求后进生完成50%-60%,中等生完成70%-80%,优等生完成100%;
3.作业超市,学生自选。如5道题,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出自己想解决的问题。
4.对号选题。如总共8道题,后进学生做1、2题,中等学生做3、4、5题,优等学生做6、7、8题。
根据学生作业的情况,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对于后进生,作业中出现的错题,画提示符,让学生改正后再判,并给他打上一百分或在他们的本子上贴个小奖章。评价注重鼓励,多使用爱心评语,拉近师生距离,这样可以极大地保护学生的自尊,激发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四、家校沟通,形成教育合力,更好的对学生进行疏导
教育是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责任,三者组建的大环境对学生的学习有熏陶和约束作用。因而教师还应主动与家长加强联系,通过家长会和个别访谈等形式,帮助家长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双管齐下,协调工作,形成教育的合力。
1.父母对子女学习状态的估计要客观,期望要合理。而不是一味地要求每次考试每门功课一定要考多少分,排第几名,这样做往往造成学生焦虑、厌学、畏学,进而弃学逃学甚至离家出走。
2.家长也应帮助子女树立必胜的信心。在孩子每一次作业、考试或是成长经历中表现有进步时,家长应该有意识的表扬,使他们看到希望,树立信心。做到多倾听、多宽慰、多疏导,鼓励子女只要花了力气,学出自己的水平就是成功
3.父母要创设一个宽松的家庭环境。家长要注意克服自身不良嗜好,以身作则,营造学习气氛;家庭成员内部应和睦相处,相互配合,平时要多抽一些时间陪陪孩子,交流思想,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帮助学生克服自身缺点。
五、做好心理疏导,搭建沟通平台,缓解学生焦虑、厌学情绪
关键词:心理疏导 管理质量 影响
在大学中们对于学生的管理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本文就心理疏导对于学生管理的质量影响以及怎么样对学进行生心理疏导进行详细的分析。
一、心理疏导对学生管理质量影响概述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以及国家对于教育越来越重视,很多高校也在不断的扩张着,学生人数的增加,也就意味着在对学生进行管理时将会面对着更多的问题,而且大学生这个年龄阶段就决定了管理者不能用一种偏激的方法去对他们进行管理,要根据实际的情况,要针对于学生的心理以及想法来予以管理,这样才有可能会打动预期的效果与目的。
学生在进入高校之后,可能会对自己予以放松,而且每一个学生在道德品质、学习成绩、以及行为规范等一些因素中有所差异,这也增加了管理者的管理难度。这也就出现了所谓的“三难”现象的形成。学生难管、学生难留、学生难教。这是当下管理者们所面临的一个问题,如何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有效的管理,已经成为管理者们一直探讨的一个问题。
大学生这个特殊的年龄段就决定了教育者以及管理者不能再像管理小孩子一样进行说教,甚至是训斥,这种方法是行不通的。大学生都已经有了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自尊,他们渴望尊重,渴望别人的理解,只有与大学生们成为一种朋友关系才有可能会使得他们真正的驯服。此外,这一阶段的学生有着较强的逆反心理,如果他们的思想没有与管理者达成一致,对于管理者的工作他们不仅不配合甚至是还会逆反而行之,这些情况都是在大学中极易出现的。
对于大学生的管理难,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大学生已经开始进入到一个小型的社会中,已经不再是单纯的进行学习,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更主要的是要锻炼自己的能力,这就使得在大学中有很多的社团以及活动需要学生们去参加,得到锻炼,然而在这些活动中就会牵扯到很多问题,而且也正是这一系列的问题使得管理者管理难度加大,学生的心理压力也加大。比如说,人际关系的处理,这一阶段的学生渴望友情,但是在处理的过程中可能会不当而引起不必要的纠纷。另外还有学生在恋爱方面也有可能会产生一些问题,这些都在无形中影响着学生的心理,甚至是对他们的心理产生压力与疲惫。所以,他们会产生逆反的心理就可能会加大。而这时,管理者不能再对其采取硬性的手段进行管理,而应该与学生成为朋友,去了解学生的心理与情绪,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在心理疏导中将学生的矛盾予以化解,减轻学生的压力,提高学生的素质,做好对学生的管理工作。
二、加强疏导,提高管理质量
在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的过程中就已经在无形中提高了管理的质量。具体的措施可以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让学生走出自己的困惑与怯懦。对于刚刚走进大学校园的学生来说,一开始会比较新鲜,但是过了一段时间之后,他们会出现一种短暂的盲目,自己找不到目标,可能是因为没有了之前那种有老师的催促,现在所面对的是一种自主学习,氛围宽松,这就要看自己的自学能力,他们甚至会出现迷茫、困惑、无所适从。此外,对于自己所要学习的专业可能会因为自己不是很了解,就难以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对自己的未来也没有明确的打算。所以,这时,管理者就应该对学生提供一种心理咨询,在对其心理疏导中帮助他们走出这种困惑。此外,在大学生进入大学之后,面对着陌生的环境以及陌生的人群可能会产生一种怯懦的心理,这时管理者也要及时的提供一种心理咨询,帮助学生摆脱这种怯懦感。
其次,通过心理咨询帮助学生走出自卑,走进自信。在学生进入学校之后,他们会意识到自己很多的同学要比自己学习好、能力高,可谓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所以这时很多不自信的学生就会产生一种自卑感,这种自卑感如果是长期的占据着学生的心灵,就可能会造成消极的情绪,对于很多活动、学习等不愿意去积极的参加,对于管理者的工作也不积极的配合,长此以往,管理工作就会越来越难,学生的能力也很难得到提升。管理者应该对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帮助他们消除错误的观念,克服自卑心理,投入到学习中,积极配合管理者的工作。同时,还要让学生树立起自信的态度,帮助学生树立一种正确的、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与人生观,要让学生明白自己存在的价值,为了目标而奋斗,为了理想而拼搏,对他们进一步的心理疏导,帮助他们树立自信,提高管理的质量。
此外,学生可能会在产生心理压力的过程中走向一致极端,比如说,看一些暴力的电视剧、对于自己的家庭产生不满的情绪、在生活上进行盲目的攀比等等,这些错误的心理如果不能及时的解决就会产生心理阴影,对他们自己的学习与生活是很不不利的,管理者要在这方面对他们进行积极的引导,通过心灵的沟通,促进学生的转变,加强管理。
三、总结
总之,对于大学生的管理是一项极为复杂的工作,在管理中,管理者应该积极的对学生的心理进行疏导,在对其心理疏导的过程中,加强管理,提高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冬彬;;班级管理的几点体会[J];吉林教育;2009年27期
[2]冯秀珍;;浅谈班级管理的四点体会[J];广西教育;2010年05期
[3]梁坚;;浅谈班主任如何抓好班级的管理工作[J];教育与职业;2008年03期
[4]刘运芳;东海;;浅谈农村中学班级管理目标责任制[J];各界文论;2008年12期
摘 要:毕业班学生焦虑心理的及时疏导,对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主要从关注学生的焦虑心理、注重调适学生心理状态,采取“三沟通”策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等方面,研究毕业班学生焦虑心理的疏导对策。
关键词:焦虑心理;毕业班;心理疏导;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9-0019-01
认识毕业班学生焦虑心理成因,帮助学生进行心理调适,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对学生未来成长成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特别关注临近毕业的学生所表现出来的焦虑心理问题,并重点对学生进行疏导调适。本文主要研究毕业班学生焦虑心理的疏导对策。
一、毕业班学生焦虑心理的成因
(1)毕业班学生特有的心理困惑。临近毕业,升学成了家长和学生最关注的问题。有些学生学习成绩一般或较差,而家长的期望值又很高,学生感到压力过大。此外,学习时间紧,学习任务重,也给毕业生一种无形的精神压力,致使部分学生烦躁、压抑、紧张、缺少自信心,缺乏生活乐趣。
(2)人际关系比较紧张。首先,与父母存在一定的矛盾与冲突。有些学生认为自己长大了,喜欢自己拿主意,想摆脱家长的管束,反感父母强制为自己报补习班,越是家长不让做的事越想尝试,因而时常与父母发生冲突。其次,与同学的关系比较紧张。这个时期的学生渴望友谊,十分在意自己是否被别人喜欢,容易产生嫉妒心,同学之间的关系比较紧张,有时觉得孤独。
二、毕业班学生焦虑心理的疏导对策
(1)关注学生的焦虑心理,注重调适学生心理状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爱护、帮助学生的角度出发,主动地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1)围绕“青春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这个时期的学生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的状态,看问题还不够全面,个性心理倾向还不够稳定。因此,教师要开展以青春期为主题的班会,解决学生遇到的相关问题。要细心认真地了解学生的焦躁心理特点,根据际情况,有的放矢地做好学生心理疏导工作,使学生以良好的心理状态迎接临近毕业的学习生活。(2)指导学生的人际交往,促进个性全面健康发展。学生渴望能有非常要好的知心朋友,但对于心理和生理发育还不成熟的学生来说,不知道如何建立友好和谐的人际关系。例如,有的学生不知道怎样正确地交友,认为大把花钱就能得到友情,因此,经常在课余时间请同学吃饭、去游乐场玩,常常以有钱人自居,但让他感到困惑的是,同学们并不真正喜欢与他交往。这时,教师要告诉他:只有自己取得优异成绩,才会让人敬佩。你父母有钱,不是让你被人喜欢的理由。自己爱劳动,爱帮助别人,通过刻苦努力取得好成绩,一定会让同学们真正喜欢你。(3)教会学生自我调适的方法,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境。毕业班学生学习任务重,又面临升学的压力,因此,有的学生厌学,有的学生自卑,有的产生极强的逆反心理。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定位,既要看到自己的优势,也要看到自己的不足;既要看到自己的缺点,也要看到自己的长处。可在班级开展“我行、我能行”的心理教育活动,适时指导学生调节自己的情绪,使学生从烦恼、焦虑等消极情绪中解脱出来,达到心理平衡,从而增强适应能力。
(2)采取“三沟通”策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密切合作,忽视任何一个方面都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1)教师与家长及时沟通,形成教育合力。部分家长视考试成绩为唯一的追求而排除其他一切,这种“成绩唯一”的功利心理,对学生成长是不利的。因此,教师在学期初要召开毕业班家长会,并请初一年级组组长与家长座谈,从自主管理、青春期教育、学习能力培养等方面对家长进行指导。家长会后,有的家长说:以前只关注学习成绩,对孩子心理问题很少考虑,今天的家长会对我的启发很大。可见,班主任要有针对性地做好家长工作,使之成为积极的合作者,发挥家长与教师合力教育的优势。(2)教师与学生之间密切沟通,减轻学生压力。有的学生听说初中学习生活非常紧张,因而心理压力较大,经常出现紧张、焦虑的情绪反应。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为学生开设“调整心态,迎接挑战”系列心理活动辅导课。要从心理学的角度,教给学生一些常见的自我心理调节方法,让学生学会调理自己的心境、情绪,达到自我调控的目的。比如,通过思想、语言进行自我暗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密切沟通,让学生对今后的学习生活有了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能够减轻学生的思想压力。(3)学生与学生之间亲密沟通,增强学习动力。为了减轻学生的焦虑心理,使学生对未来的学习生活充满信心,增强学习动力,教师可以邀请一些优秀毕业生回校与学生们进行座谈。这些优秀毕业生可以传授学习方面的心得体会,并从自身的体验出发总结失败与成功的原因,帮助学弟学妹提高思想认识,这能够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三、结束语
总之,毕业班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教师要正确认识毕业班学生焦虑心理成因,帮助学生进行心理调适,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密切合作,要注重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注入活力和新的生长点。
参考文献:
[1]庞桂斌.谈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1(12).
关键词:中学生逆反心理心理疏导
逆反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抵触情绪。青春期的中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是一个普遍现象,这种现象对中学生自身、对家庭、对社会都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社会各界应及时地、正确地识别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从而采取有效地疏导策略,帮助中学生顺利度过“疾风骤雨”时期,从而促进中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一、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
1.1超限逆反心理
超限逆反心理是指客观要求超出了主体的承受能力或认知水平,从而产生的逆反心理。一般认为,机械地无时间间隔的反复容易导致逆反现象;同样的刺激物在强度过大,时间过长时容易引起逆反现象。如家长总是反复唠叨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指责孩子各种不良习惯,从而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学习成绩日益下降,不良习惯越来越多;老师没有弄清楚问题的性质和缘由。就主观臆断、严厉地批评学生,给学生“贴标签”。小题大傲,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故意违反课堂纪律和校纪校规。以上现象都是中学生故意表现出与施教者要求相反的言行举止。
1.2自主逆反心理
自主逆反心理是指主体地位、尊严受到威胁时。为了维护自尊心所产生的逆反心理。当外界的压力使中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时,他们就会反其道而行之。因而,我们可以把这种放弃对于荣誉的争取行为和其背后的心理动机看作为是一种“自主逆反”现象。如中学生在课堂表现和参与集体活动上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自暴自弃,不屑一顾,这些都是自主逆反心理的表现,究其原因是他们不敢面对现实和挑战,逃避责任,避免失败和挫折,从而维护自己的自尊心。
1.3情境逆反心理
情境逆反心理是指客观环境要求与主体需要不符合时,所产生逆反心理。即使是对于应该接受的引导信息,但是由于引导时机和场合的不适宜,对象也会予以抵制。如有些老师占用中学生的休息时间和自习时间,给他们辅导功课,有些老师经常延迟下课时间,在这些情况下,中学生就容易出现逆反心理,如故意不听讲,交头接耳,心不在焉,左顾右盼,摆弄拈包等以示不满。
1.4信度逆反心理
信度逆反心理是指主体在经验积累的基础上产生的对信息源信度的怀疑、否定的一种逆反心理。如教师和家长为了鼓励巾学生好好学习,经常答应给予各种奖励,但是最终常常没有兑现,此后中学生就会出现逆反心理,对于教师和家长的各种言行表示怀疑和否认,嗤之以鼻,甚至故意作对。
1.5禁止逆反心理
禁止逆反心理是指由于这种禁止不仅引起人的注意,而且诱致人的注意力集中到“禁止”上。简单而未说明充足理由的禁止可能诱发禁止逆反。中学生由于不想信种种禁止有充分理由,便会对它的正确性发生怀疑,从而产生犯禁的意向。如父母和老师强烈禁止中学生谈恋爱,而禁止理由不充分,反而使中学生早恋现象增多;学校禁止中学生装异服,但是没有充分的理由,学生反而变本加厉地“武装”自己,明目张胆与校规作对。
1.6平衡逆反心理
平衡逆反心理是指初中生的态度与认知失衡而造成逆反的一种心理。当教师与学生之间情绪比较xlf立时,即使教师所持的立场、观点与中学生一致,但他们却故意表现出相反的态度,以显示自己与教师并不一致,从而维护心理平衡,就是由平衡心理造成的逆反。例如,老师在选班级干部时,原来大多数学生也认为这些人是最合适的人选,但由于师生情绪较对立,他们就会持相反态度,以抵制教师,教师所引导的人选成为逆反心理的牺牲品。
1.7评定逆反心理
评定逆反心理是指教师或家长列学生不恰当的评价而引起的逆反心理。过分地表扬会使学生认为言过其实,别有用心;过分地批评会使学生认为吹毛求疵、故意刁难。有许多老师总是过分表扬中意的学生,这样会使其他同学产生逆反心理;同时过分批评那些不中意的学生,这样不仅被批评者不服气,而且班内的其他同学会打抱不平,产生逆反心理。
二、中学生逆反心理的疏导策略
2.1家庭教育
2.1.I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
每个家长都应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重视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应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更不能用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孩子的标准,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对孩子的期望和要求要合理;家长的教育态度和教育内容要致,以身作则,起到榜样作用;避免用暴力等严厉措施惩罚孩子,避免过度地溺爱和保护孩子,而要用适度的爱和宽容融化中学生的逆反心理。
2.1.2采取民主的教养方式
家长要采用民主型教养方式,给予孩子自由的发展空间,经常和孩子沟通交流,对孩子所取得的成功绐予及时的鼓励;当家长与孩子在出现分歧的u1j蜈,应认真倾听孩子的心声和想法,给孩子表达内心的机会,用和平、民主、引导、平等的方式解决矛屑冲突;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不十涉孩子的人际交往,用理解和沟通疏导中学生的逆反心理。
2.1.3创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和谐美满的家庭氛围有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每个家庭都应努力创造这样的家庭氛围,尊重孩子的思想观念,真诚地与他们沟通。避免反复机械地批评职责孩子,沟通越直接越好;夫妻之间,各家庭成员之问要互相关心爱护,家庭分工明确,给予孩子合理的经济支持和营养搭配;家庭功能越完善,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就越弱。
2.2学校教育
2.2.1形成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
学校要重视校园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不断提高学校的教学条件。要增加对图书馆、体育馆、多媒体设备的资金投入,给中学生提供良好学习环境;要重视文体活动的开展,调动中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缓解他们的学习压力,陶冶他们的情操,潜移默化地规范他们的行为,促进他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班风,这种健康、和谐、乐观、向上的校园文化可以减少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出现。
2.2.2开展青春期教育
青春期是每个人身心发展的“第二个”高峰期,生理发展的成熟和心理发展的相对不成熟使中学生的逆反电不断增多。学校该开展青春期教育,如情感教育、人格训练、法制教育、性教育等,有效地预防和疏导中学的逆反心理。
2.2.3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应开没心理健康课程,使学生了解心理学和心理卫生知识;通过心理讲座等活动使中学生掌握一些调节情绪、宣泄苦恼、发泄愤怒、克服自卑、学会交往、树立自信心的心理调节手段,提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促进其人格和心理的健全发展。
2.2.4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中学教师先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应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了解现代的主流文化和时尚潮流,真正地接纳中学生的思想观念,用关爱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尊重、理解、信任学生,公平地对待学生;同时还应具备定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善于与中学生沟通,真诚地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和学习上的各种问题和烦恼,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用实际行动去融化他们的逆夏心理。
2.3社会教育
礼会环境无时不刻地影响着中学生的身心发展,健康和谐的社会环境可以减少青少年的逆反心理。社会各组织团体以及个人应为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政府机关单位应大力兴建各种文化设施,如体育馆、文化宫、青年寓、科技馆、书馆等;新闻媒体应努力宣传健康向上的文化和思想,如播放爱国主义、尊老爱幼、艰苦奋斗、诚信互助题材的电视和电影等;报道各种感人励志事迹,启发中学生思考,引起他们的共鸣;各种娱乐场所应禁止中学生进入,为中学生的成长和成才提供良好的环境。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动态 调查方式 疏导模式
近年来,大学生犯罪事件时有发生,诸如2008年的付成励案、2010年的药家鑫案、2013年的林森浩案等,其犯罪性质令人瞠目结舌,从而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成为各学校实施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大学生心理呈现出鲜明的个性化与动态性的特征。各高校不仅要进行普众化、统一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而且还必须建构一套系统、高效的大学生心理动态调查与疏导模式,这样才能真正解决典型学生的特殊心理问题,有效地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
当前大学生典型负面心理表现形式
1.心理压力大
在当前特殊的社会环境下,大学生面临着来自就业、人际关系、交友恋爱或者是生活消费等各个方面的社会压力。这对于部分涉世未深、自我调节与控制能力低而又缺乏有效的沟通与交流渠道的学生来说,很容易产生强烈的心理冲突,造成较大的心理压力,久而久之便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或者是心理疾病。一旦遇到刺激性的事件,便极容易爆发出来,产生有违常态的语言行为方式,甚至出现犯罪或者是自残、自杀之类的行为。这在当前大学生不良事件中屡见不鲜。
2.情绪不稳定
众所周知,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向青年期的过渡阶段,伴随着外部环境的转变及自身认知能力的不断提升,其心理也处于急剧变化之中,一方面在情绪上逐渐趋于稳定和成熟,能够以平和自然甚至是老练成熟的语言行为与家长、教师和同学进行沟通和交流活动;另一方面也蕴含着一定的情绪不稳定、波动性大的因素,很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一旦情绪爆发,便很容易做出一些匪夷所思、有违常态的事情。这使大学生情绪不稳定因素表现出明显的内隐性与掩饰性的特征,从而导致不良行为的发生也带有一定的冲动性与突发性,很难预测。诸如2013年4月上海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研究生林森浩平时在老师和同学的眼里是一位勤奋努力、品学兼优、彬彬有礼的学生,却因生活琐事而对室友黄洋怀恨在心,遂投毒致黄洋死亡。
3.承受能力差
当前,90后一代的大学生大多都是在优越的家庭、学校与社会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学习与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由家长和学校帮助其进行安排和规划。这在提高学生学习与生活质量的同时,也造成了其危机意识弱、心理承受能力差、自我调节与控制能力不足的问题,一旦遭遇到一定的挫折和失败,或者是自暴自弃,一蹶不振,或者是情绪冲动,不顾后果,做出一些有违常理甚至是有违法律、道德的事情。这在一些经济条件好、家庭环境优越的学生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成为当前大学生典型负面心理的一种重要形式。诸如当前屡见不鲜的大学生跳楼事件、大学生因失恋而杀人事件等,都是其心理承受能力差的表现。
当前大学生心理动态调查
具体来说,当前大学生心理动态调查机制的建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一是学生辅导员在学生入校之后,应深入分析各个学生的档案材料,一方面预先了解各个学生的性格特征、情感心理;另一方面则了解各个学生的家庭背景、学习经历情况,由此分析其潜在的心理压力、情绪稳定性与心理承受力方面的特征,并作好相关的分类记录,为将来实施针对性的心理疏导活动奠定基础。二是在学生入校之后,学生辅导员应通过网络聊天、面对面交流的方式,摸查特定学生的性格、心理与情感特征,凭借自身的学生管理经验,来进一步预测和判断特定学生所有可能存在的不良心理问题。三是学生辅导员一方面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活动,尤其是针对某一特定学生日常接触较多、关系比较好的同学、朋友来了解其心理动态情况,准确把握其心理走向;另一方面则要在班内培养一批积极性高、工作热情的学生,建立起自己的“心理观察网络”,以此来及时了解整个班内所有学生的心理变化情况。最后,学生辅导员还应加强与各个任课教师之间的交流,尤其是要加强与思想政治课教师之间的交流,了解各个学生在特定课堂学习过程中的态度与表现情况,以及通过特定教师的观察、分析和判断来进一步了解各个学生的心理状态或者潜在的心理问题等。总体来说,学生辅导员应从多方面建构起系统化、多样化的学生心理信息搜集渠道,随后通过自身的学生管理经验对此加以分析,由此判断学生的心理动态情况,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据此作好相关的预防措施。
当前大学生负面心理疏导模式
1.实施个人化的沟通和交流
当前,每一个大学生都具有强烈的自尊心,很多情况下并不会意识到自己存在的负面心理问题,即便是意识到了心理压力大、情绪不稳定或者是承受能力差等方面的心理问题,也不愿让更多的人知道,往往会刻意加以掩盖,从而维护自己在同学和教师心目中的良好形象。基于此,学生辅导员在准确了解特定学生不良负面心理问题之后,最有效的方式便是对其展开个人化的沟通与交流活动,诸如网络聊天、私下谈话等,都能够以私人化的方式,消除学生隐蔽、掩饰、抵触甚至是排斥心理,从而敞开心扉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更有利于辅导员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能够进行针对性的心理开导活动,而且还会促使学生将辅导员视为自己倾诉的对象,积极主动地加强与辅导员的联系,表达自己心理困惑、心理障碍之类的问题。这对于有效疏导学生的负面心理具有重要意义。
2.增强不良案例的警示作用
伴随着手机、网络的快速发展和广泛普及,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大学生犯罪、大学生自残甚至是自杀之类的新闻,但基本上都是本着好奇的心理观看的,认为此类事情并不会发生在自己或者是周围朋友的身上,很难引起学生对自身的剖析、反思与检讨,由此也就无法真正产生警示、预防的作用。实际情况却是,诸如马加爵案、药家鑫案等诸多不良案例是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最具形象直观、最具说服力的“教材”,在学生思想疏导方面具有独特的功效。基于此,学生辅导员应根据前期对学生心理动态的调查结果,有目的、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大学生犯罪、大学生自残或者是自杀之类的案件,采用专题讲座、课堂教学、主题班会、课后作业的方式,从案件发生背景、发生过程、发生后果及发生原因的角度,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宣传教育活动,随后可以由教师系统总结此类大学生犯罪、大学生自残或者是自杀案件对于我们的警示作用。
3.创新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内容与方式
思想政治课是普通高校实施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方式。当前,基本上所有的大学都开设有思想政治课程,然而一直以来此类课程都以宏大的理论教学为主,不仅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实际思想与心理状况;而且单纯的说教也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久而久之,大学思想政治课也就流于形式,失去了其应有的人才培养价值。考虑到当前大学生不良心理问题极为突出,大学思想政治课应在学生辅导员的帮助下,系统调查在校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所面临的潜在的心理问题,据此建构起针对性的教学内容、选择灵活的教学方法及设计有效的教学方式等,从而发挥大学思想政治课应有的心理疏导价值。
总体来说,大学生正处于从父母关怀与保护下的家庭生活向着脱离家庭、独立自主生活的转变阶段,面对大发展、大变革、大转型的社会环境,自然会产生一系列诸如心理压力大、情绪不稳定、承受能力差之类的心理问题,由此产生各种负面语言与行为方式。大学作为一个人才培养机构,理应深刻洞察大学生心理动态,由此通过实施个人化的沟通和交流、增强不良案例的警示作用及创新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内容与方式等方式,加强大学生心理教育与心理疏导活动,从而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培养出德艺兼备的合格社会人才。
参考文献:
[1]叶琳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素质训练》,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2月版。
[2]孙智凭:《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素质拓展》,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5,3月版。
[3]林琳:《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构想》,《教育探索》2013年第2期。
[4]朱红香:《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的成因分析与教育》,《教育探索》2014年第6期。
关键词:小学生嫉妒心理危害成因疏导
【中图分类号】G441
嫉妒心理在小学生中是普遍存在的,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嫉妒是一种心理病态。嫉妒也被人们称为妒忌,据朱智贤主编《心理学大词典》中对嫉妒的定义是:“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在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方面不如别人而产生的一种由羞愧、愤怒、怨恨等组成的复杂情绪状态。”它伴随着自卑、不满、怨恨的情绪发生。反映在小学生身上,则集中表现为对于同等水平同伴所取得的成绩、进步的嫉恨,也有的是对别人具有的良好的条件等产生的嫉妒。嫉妒一般分为几个层次:1、潜意识中的嫉妒心理;2、对抗性的嫉妒心理;3、攻击性的嫉妒心理。
一、小学生嫉妒心理的危害
嫉妒心理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百害而无一益。当学生在嫉妒他人时,最受伤害的是自己,因为在嫉妒他人时,自己往往处于紧张和不安中。同时,强烈的嫉妒会让自己陷入自伤或伤人的危险境地。会让人放弃自我完善,用仇视的目光贬低他人的成功从而成为一个庸人。嫉妒还会使小学生心胸狭窄,目光短浅。
倘若一名学生长期处在嫉妒的心境之中,那么他就会在内心深处产生一种压抑感,给自己造成莫大的痛苦。如果那位同学一直不能正视别人的优点,不能在别人所获得幸福快乐时自己为之快乐,那他的人生就太痛苦了,正如法国大文豪巴尔扎克所说的那样,嫉妒者所受的痛苦比任何人遭受的痛苦都大,因为自己的不幸和别人的幸福都会使他痛苦万分。
二、小学生产生嫉妒心理的原因
1、独生子女自我为中心的错误的自我认识;
现在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成长的过程中,受到各方面人的呵护,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自我意识,要别人让着,不能容忍别人比自己得到更多的关爱与注意,一般过于以“自我”为中心的独生子女还不能很好地进行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一般对自我评价过高,而对他人评价过低。所以,在别人的成绩与进步面前,又由于很强烈的对比性,不满、怨恨的情绪比较容易产生。当在别人取得的成绩与进步面前感到不安与自卑时,这时它还不属于嫉妒,当这种成绩与进步能足够地引起主体的痛苦的反应时,嫉妒便真正显示出来。而且,独生子女一般占有欲比较强,这也是嫉妒心理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如小学阶段中对“三好学习”的评选获得等。
2、小学生中的较为普遍的攀比心理
攀比是一种缺乏长期目的性的缺乏意义的比较。它折射的是小学生强烈的占有欲,虽然也许它并不需要。盲目的攀比容易使学生产生“我不如人”的挫折体验,而当这种挫折体验具有了明确指向性的时候,这种挫折情绪就转化为“为什么我没有”的嫉妒心理。
3、小学班集体中过于浓重的竞争氛围
在小学班集体的管理中,为了减省管理的难度,提高管理的效率,教师常采用评比、评奖的方式。而且,对于分数过分追求也把学生拉入了一个浓重的竞争氛围。竞争产生强烈的比较,比较产生同伴中的差异,差异容易使学生产生浓重的嫉妒心理体验。
4、过于单一的结果性学业评价
处于一线,我们不难发现,在小学生中最容易滋生嫉妒心理的是学业上较后产生的差异。家长、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过于基于学生的学业评价,不是从学生的整体表现来评价学生的表现,而是经常采用了单一的学业结果来评价一个学生的孰优孰劣。这就把学生引入了一个十分狭小的比较天地――学业成绩。往往还直接引入了更小的比较天地――分数比较。学生被归整在一个线性的队伍中,比较中的明显的差异也是嫉妒心理产生的重大原因。
三、小学生嫉妒心理的疏导
作为教师要积极引导孩子战胜嫉妒心理,在平时的班主任工作中,我尝试了从以下几点入手,比较成功。
1、故事举例,明确嫉妒心理的危害。
既然嫉妒心理在小学生中普通存在,又具有一定的顽固性,所对避开它不如让学生正面了解它、认识它。小学生十分适合用讲故事的方式来进行了解。如《百雪公主》中的皇后,就提供了一部十分鲜明的嫉妒心理发展史。首先是错误的自我认识(以为自己是世界上最美的女人);后来不能容忍别人的长处(知道白雪公主是最美丽的女人,后来要求猎人杀死它);紧接着嫉妒心理一再激化,(多次迫害,多次得知失败);最后被嫉妒所吞噬,(妒火中烧,化为灰烬)。在对孩子讲这个故事的时候,引导孩子们思考:这位皇后外貌美吗?(美),是什么最后毁了它呢?(是嫉妒心),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呢?这种浅显的故事,同学一听就懂,也很容易就可以认识到嫉妒的危害性,这样可引导学生要正视自己的嫉妒心理,对它要有一定的约束与控制,不能放任自流。
2、营造关爱氛围,化解嫉妒心理。
小学生的起点基本相同,在学习和各种竞赛活动中形成的差距相对而言并不悬殊,他们嫉妒的主要对象是老师对某些同学的偏爱,和老师对取得优异成绩同学的溢于言表的过分欣赏之情。因此,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该做到公正和公平,师恩普施,师爱遍洒,切不可厚此薄彼。不仅如此,教师还应该对那些暂时落后、有待进步的学生多一份关心,多一份爱意,并采取具体的措施,帮助指导落后的同学总结经验教训,改进学习方法,彻底改变落后面貌赶上来,从而从根本上消除嫉妒心理。
3、淡化班级过于浓重的竞争氛围,强调合作基础上的竞争。
在一个浓厚竞争氛围的班集体中,学生的心理体验是紧张的,时刻担心自己落在后面,所以营造绿色的班级心理场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通过各种活动来营造和谐的氛围,为学生多提供合作的机会,更好交流的机会,如各种主题班队会“今天我是小主人”“快乐大转盘”……这些活动也为学生提供了较好的展示的机会,让学生得到表现的满足;另一方面,在各种班级活动中,教师应该树立“人人都是主人翁”的意识,让学生都有均等的表现与接受个别辅导的机会。让每一名学生在心理上得到满足。
学校关于学生的问题很多,但听到较多的是一句话:“生源质量怎么越来越差了”。诚然,学生的素质今不如昔,问题在于谁考究过学生们的心理以及应试教育给他们带来的弊端与不幸?我们在小学后、初中后教育中给了他们以怎样的人文传播呢?本文在此仅做一些浅酌分析,与同仁共商。
关键词:健康;心理;青春期
一、青春期学生的心理矛盾分析
这一阶段,他们表现为有一定的独立性,但依赖性更甚;人格个性自尊但心理自卑;富有理智感又充斥着冲动性;求知欲强,但识别力低。
问题行为表现主要有:厌学、逃学、说谎、偷窃、打群架、抽烟、酗酒、泡网吧、谈恋爱、焦虑、恐惧……听课不认真,課后不复习,不做作业,缺乏学习动机;要么学习方法不当,非常用功努力,但成绩上不去,效率低下,知识断裂;伴随考试临近,心情极度紧张;有时忧心忡忡,愁眉不展,将一切过失和失败都归咎无能、愚笨,干任何事都没有精神,且贪图享受;怕与陌生人交谈,丧失自信,敏感多疑,与师长敌对,不信任教师,心胸狭窄,自己又无责任心;性格怪异,思维奇特,过分关注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形象,……等等的个性缺陷。
在这种情况下,极易形成不良的个性:看问题个人主义偏激,不能一分为二看他人和自己,固执、打肿脸充胖子,敏感多疑,别人的眼色言语都和自己联系在一起,把自己孤立在受众之外,妒忌他人成功,排挤超过自己的人,形成内心的不健康,导致周围的人看不起他,个性不良影响自我发展;加之贪图享受、无责任感,,赊帐分工消费,攀比之风,享乐之风,不讲后果,形成心理障碍(焦虑症、恐惧症、强迫症)、人格障碍(固执己见,偏执型、不接受正面教育),如分裂型: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两面人;反社会型:埋怨社会,老师、同学、父母(把自己生得不好看);由精神病到杀人狂等等。
但是,我们也要正视的:未成年人有犯错误的权力,他们自己不断通过总结而成人,不允许其犯错是不明智的老师和家长。
青春期学生的特点决定教育方法主要是运用各种手段进行引导,要严格不出格,采取激励手段,耐心引导。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老师的导体作用、工具媒体知识的能量体作用,做到豫时孙摩(预防、及时、顺序不越级、观摩及取长补短)。
二、青春期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治理对策
(一)心理健康的标准
人的躯体健康与否,正随着科学的发展,运用各种先进的手段,予以比较准确、客观、具体的测定。而心理健康与否,没有一个公认的一致的标准。但世界心理卫生联合会明确提出心理健康的标志是: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能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宽容;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二)学校对策
学生群体不是孤立的单元,而是社会有机系统的一部分,也是一个小社会,一个心理系统。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工作是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针对如此情况,我们各类学校是否可以:
1、设立心理健康普查制度
国际通行的21世纪学校标准,要打破教学一体制,要‘教学+心理健康’教育双轨制,在我国即是德智体美劳心六育共抓。随着老师良好的心理辅导,要让学生找到自信心,让其内心潜力迸发而奇效出;对于学校班主任,对班级每个学生要填写学生个人的个性、智力、心理的度量表,登记每人学生的心理档案,全程跟踪学生心理发展。
2、设立心理健康的课程
要有专门的师资,专门的专业教材而非政治课教育,这样才能受到重视。
3、开设心理咨询室
要有经培训的专业人员长期开办此项工作,通过面对面的关爱,为学生设计人生,解疑答惑,进行健康咨询,心理疏导。
4、开展积极向上的课余活动
学校课余生活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富有时代气息,这是学生心理健康活动的的重要场所之一。如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为以后进入社会、适应社会奠定基础;参加各种兴趣小组,充分发挥潜能,增强动手动脑能力,增强其成就感;参加琴棋书画、体育锻炼、郊游等活动,以陶冶情操,锻炼意志,扩大交友范围,形成开朗乐观的性格,释放紧张和多余能量。事实证明,多才多艺的学生极少出现心理障碍。
(三)青春期学生心理健康的自我疏导
学生的心理障碍大多属于发展中、成长中,及时发现并给予积极的科学干预和调节,可以消除或避免他们的心理障碍,增强心理的免疫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使其终生受益。
1、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
记得上个世纪末国内有一家企业,在招聘时挂出的横幅上写着“北大清华学生免谈”,他们认为北大清华的学生知识好,优越的心理不尽健康,未必能很好适应当今复杂的工作环境。故此要求学生要要正确地认识现实,辩证地对待现实,了解自己,悦纳自己,既不能高高在上,也不能瞧不起自己;在行为上要承认现实,而不要逃避现实,要明白人生活在现实中,现实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只能认识、适应和改造客观现实,要感受生活中的真善美;在自身的成长中,有时身处逆境是难免的,要坦然接纳之。
2、强化承受挫折的能力
要相信一句古语“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接受老师的指导、教导提升自己抗挫折能力,要经常接受磨难教育,从不切实际的幻想中逃离出来,跟上当今时展的步伐。
3、增强自我调节的能力
心理健康的人能适度控制纯粹的私人欲望和非理性冲动,有集体观念;能主动调节自己的心理冲突,保持开朗的性格、乐观的心境,忧不自毙,胜不骄,败不馁,谦而不卑,自尊自爱;有自我成长、发展的意识,在自身特长的领域内实现较高水平的目标。要正确认识真诚与友谊,不要走入“派对”、“帮伙”的误区,在学校群体生活中形成制度化的活动规律,相互学习、相互参照、相互促进,建立良好的班风校风。
4、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要接纳他人,善待他人,要乐于与人交往,真诚地认可他人存在的价值和重要性;能用尊重、信任、友爱、宽容、理解的态度与他人相处,能分享、接受、给予他人以爱和友谊,善于合作,帮助他人,先人后己。不能为满足自己的需要而苛求他人,也不要一味自我中心或一味利己主义而损害他人。作为学子离开父母来学校求学,要信赖老师,要讲诚信。利用学校提供的各种活动,积极促进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群体之间彼此交往,以开阔眼界和心胸,增进了解,彼此信任,做到“自信信人、自尊尊人、自助助人”的良好品质。
5、优化自我意识水平
要懂得如何做人,如何做事,达到一种成熟。如遇事不胆小,无事不胆大,令行禁止;在挫折中笑纳苦果,在困境中及时挣脱;对弱者要善于奉献爱心,在争执中做到心平气和,得理让人;明白“人先自爱而爱人,人先自助后助人”;知足常乐不失进取,淡泊明志不失追求,能有今日之我战胜昨日之我的气魄。同时,摆正自己在群体中的定位,不能俯视、轻视他人、攻击他人。敏于事而慎于言,讷于言而敏于行,做到言必信,行心果,知行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