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电力信息技术专业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19 18:33:4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电力信息技术专业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电力信息技术专业

第1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 动手能力 培养

【文献编码】doi:10.3969/j.issn.0450-9889(C).2011.11.030

近年来,随着3G时代的到来,高职院校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成为社会需求旺盛的热门专业之一,其招生规模迅速扩大,报读该专业的人数剧增。在这种生源充足、社会需求旺盛的形势下,高职院校应加大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力度,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改善实验、实训手段,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能应对3G时代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一、3G时代社会对高职院校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

“3G”(英语3rd-generation)或“三代”是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的简称,是指支持高速数据传输的蜂窝移动通信技术。3G服务能够同时传送声音(通话)及数据信息(电子邮件、即时通信等)。代表特征是提供高速数据业务。国际电信联盟(ITU)目前一共确定了全球四大3G标准,它们分别是WCDMA、CDMA2000和TD-SCDMA和WiMAX。

电子信息产业是一项新兴的高科技产业,被称为朝阳产业。“十一五”期间,随着3G牌照的发放,信息时代的到来,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电子信息产业以高于经济增速两倍左右的速度快速发展,产业前景十分广阔。未来的发展重点是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等产业。“十二五”规划提出:“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目前已经成为信息社会人才需求的热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毕业生具有宽领域工程技术适应性,就业面很广,就业率高,毕业生实践能力强,工作上手快,可以在电子信息类的相关企业中,从事电子产品的生产、经营与技术管理和开发工作。主要面向电子产品与设备的生产企业和经营单位,从事各种电子产品与设备的装配、调试、检测、应用及维修技术工作,还可以到一些企事业单位一些机电设备、通信设备及计算机控制等设备的安全运行及维护管理工作。

二、高职院校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培养的目标和课程体系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培养的是具有良好的科学素质和文化修养,具有扎实的本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受到科学研究与实际应用的基本训练,具备各种电子信息的处理和系统设计、开发能力,能从事信息处理、系统设计、开发与测试等领域的高级技术人才。

高职院校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除了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外语水平、计算机应用水平外,专业方面必须具备基本电子电路(模拟、数字、高频等)的分析、设计能力;单片机或其他微处理器的应用能力;基本的信号处理、通信电路或系统的设计、分析能力;较好地掌握计算机原理与应用,具有初步的编程能力;熟练的电子设备(产品)组装、调试能力;初步的企业管理等能力。根据这些能力要求,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一般开设电路分析、信号与系统、模拟电路、数字电路等专业基础课,再开设高频电路、通信原理、计算机原理与应用、单片机应用、数据结构、C语言、计算机网络等专业课程。为了增进学生的知识面,还可以开设数字电视、语音处理、图像处理、数字信号处理(DSP)、移动通信、光纤通信等前沿性的专业课程作为专业选修课,以拓宽学生的视野。除此之外,还安排大量的实训实践环节,以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各种技能。

可见,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学生毕业后,可从事3G增值业务研发、移动通信设备研发、WAP业务研发、短信研发等。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技术人才在3G时代是不可缺少的。

三、当前高职院校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第一,理论课教学手段单一,实践内容少,与迅猛发展的现代电子技术严重脱节。尽管许多高职院校在理论课教学形式上进行了改革,增加了一些多媒体教学、现场教学,但还是以理论课讲授为主,学校实验实训器材、设备有限,学生动手实践机会较少。

第二,课程内容陈旧,主要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高频电子线路等课程,讲课内容以模拟单元电路和中、小规模数字集成电路为主,与目前IT产业大规模集成电路器件高速发展和应用的趋势严重脱节。课堂教学效果较差,学生普遍感觉到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在实践中用不上,甚至知识滞后,而实践中需要的知识又没学过。

第三,专业各门课程内容之间缺乏有机联系,缺乏一个统一明确的目标。有的课程理论太多,与现代技术联系不够紧密,有的课内容与其他课有重复,从总体来看,培养目的比较分散。

第四,教师实践教学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高职院校从事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教学的教师,基本上都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从业经历,缺乏具体工程项目的实践经验,对电子信息行业的技术研发、产品设计、设备生产、市场营销等诸多工程实践环节缺乏直观的了解,师资素质存在问题。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师资素质如何,决定教学质量的高低,它要求教师既要有很好的专业理论素养,又要有比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但现实情况是,高职院校现有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他们的知识结构得不到优化和充实,缺乏实践操作能力,因此,在教学中,难以结合实际,深入钻研教材,更难以跳出教材对教学内容作全面系统的把握,在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时往往显得力不从心,更难以根据技术发展的要求灵活地补充更新实验内容,也无法及时设计出新的具有前瞻性和创造性的实验项目,造成老师不敢多讲,学生不愿多听,学生动起手来什么都不会的恶性循环局面。此外,对于一些有丰富实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而言,由于知识陈旧且更新速度缓慢,他们不能跟上技术发展的步伐,也不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指导和帮助。

第五,实验实训教学及水平有待提高。高职院校实验器材、设备基本上还停留在传统的通过连接一些基本元器件、组合几个芯片等形式,在实验台和实验箱中进行验证性和简单设计性实验阶段,虽然这些基础实验到现在为止仍然有其特定的意义,但已远远不能满足当前高新技术对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动手能力的要求。

第六,目前很多高校虽然能够安排学生去一些企业、工厂等单位进行实践学习,但由于经费紧张又没有严格的管理考核制度,而且实习单位出于对生产安全及实习成本的考虑又不愿让学生过多地练习,使得这种实践活动往往流于形式。

四、提高高职院校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动手能力的途径

第一,课程设置、教材建设应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高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应以适应现代社会需求为目标,以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为核心,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教材是专业课程体系的核心,是进行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教材应紧跟现代技术的发展趋势,并有一定的超前性,各科教材内容应统筹安排,综合平衡,避免内容重叠。

第二,重视“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促进教师“双师型”素质的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直接影响到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建立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既具备一般的高职院校教师素质,又具备较强动手能力的第一线骨干素质。因此,要求专业教师不仅具备相应的学历,还必须具有企业工作经验。对于从高校毕业直接进校的教师,有三条途径实现“双师素质”:一是高职院校选送专业教师分期、分批到专业对口企业顶岗锻炼,参与管理和设计,以掌握本专业的一些应用技能,完善实践知识;二是在校内实训、实习基地直接参与生产和教学指导,并依托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对他们进行职业技能鉴定,取得职业资格证书,使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得到提高;三是与企业合作搞项目开发。

第三,聘请现场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学校兼职教师,将最新的技术成果带到课堂,指导学生实践活动。这些有着丰富实践经验的外聘教师,讲授课程中深入浅出,能很好地将晦涩难懂的课程讲述得有声有色,还能较好地运用实际工作的经验、案例,将理论知识与具体的案例进行结合、分析,使课堂更贴近社会和行业,从而激活课堂教学机制,引起教学过程的创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

第四,建立稳固的校内外实训、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的场地,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和生产实践相结合,缩短学生所学专业与就业岗位要求的差距。一是建立校内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实验、实训基地,满足该专业学生初步学习的需要;二是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将教学延伸到企业,让学生贴近生产一线。企业为学生提供的实训、实习条件,保证学生真正学到新技术、新工艺、新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岗位意识、团队意识、组织纪律性、协作精神和敬业精神。

第五,实施“顶岗实习”工程。顶岗实习是学生在企业实际工作岗位上进行的一种带薪生产实践活动,高职院校应寻找一些信誉好、实力强、规模大的生产企业合作,在本专业毕业生最后一年完成在校所有的课程学习和毕业设计(毕业论文)后,学校严格按照专业对口的原则,安排学生到校企合作企业和相关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技能。对学生来说,这是一个能够在真实工作环境培养严谨的工作作风、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素质的重要步骤,培养了学生真正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实现理论与实际的交融。

【参考文献】

[1]俞兴明.论高职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06(11)

[2]姚巧鸽,周原.电信专业本科生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天中学刊,2010(10)

第2篇

无需把你的简历写成编年史,例行公事般罗列自己的职业经历,这样大而全的列表没有重点,也许突出不了你的优势和价值。正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身上都有别人所没有的特点。展现自身的特长,亮出自己鲜明的旗帜。

个人信息

姓 名:

性 别:男

出生日期:

民 族:汉

身 高:178cm

户口所在:广东省韶关市武江区

目前所在:山西太原市

毕业院校:中北大学

政治面貌:团员

最高学历:本科

所修专业: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人才类型:应届毕业生

求职意向

求职类型:全职或兼职

应聘职位:电子、通信类均可

希望地点:广州

希望工资:面议

教育培训经历

2003年9月至2007年 中北大学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 本科

参加社会实践经历

所获奖励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本科 理工类 学制四年)

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的研究、教学、开发应用、产品设计及管理工作的高级技术人才。本专业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具有系统分析与工程综合能力及创新能力和继续进行自我教育的能力。

主要课程:电路系统分析,电子线路、计算机基础、计算机软件、算法与数据结构、电视及多媒体技术、通信原理、微机原理、现代传感技术、微波与场论基础,集成电路设计、集成电路CAD、FPGA原理及设计、光电子技术及相应课程的工程实践环节。

语言水平

英语 熟悉 级别:四级

广东话 精通

普通话 精通

计算机能力

熟练使用office软件

熟练使用protel 99软件

自我评价

第3篇

关键词:艺术专业;大学英语学习心理;情感教学策略;探析

情感智力一词最早出现在1990年,心理学的研究一致认为情感智力是决定人生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活动中,情感反映了客观事物与主观需要的关系,是人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主观体验。语言教学中,情感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感情,感觉、情绪、态度等,忽视情感教学会直接使部分学生产生焦虑、抑制、自尊心受损,动机的消退等消极影响,并妨碍了英语教学,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教师必须重视情感教育,培养和利用学生的情感态度并将之渗透到教学中。本文基于对西安工业大学艺术类大二89名学生心理问卷调查及访谈,统计分析了学生存在的普遍学习英语的心理状况并探索了情感教学应用的策略。

一、艺术专业学生英语学习的心理分析

通过对西安工业大学艺术生的调查研究,发现其具有以下典型特点:

1.艺术生学习英语的内在动力不足

艺术专业学生,其专业学习占据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大量的专业实习实践作业导致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用在英语学习上,很多学生从心理上认为英语的学习对日后工作就业帮助不大,因此学生整体学习英语的热情较低,加之还有各种学校及社会的专业比赛,请假或上英语课赶绘专业图纸的情况时有发生,造就了独特的学习环境,加之艺术类学生整体英语水平落后于同年级的其他专业学生,研究生入学考试及各类英语考试都有他们自己的过线标准,使得学生缺少强烈的学习动机,必然影响他们的英语成绩,这些现状也导致了部分学生放弃英语学习,缺少持续学习的动机。

2.艺术类学生具有丰富的思想、情感和创造力但自律性较差

与其他专业相比,艺术类学生在思维方式上也有其独特性,他们思维活跃,对问题很少能做到全面理性思考,更侧重直觉、发散性。形象思维能力较强,逻辑思维能力则相对较弱,他们富有想象力和创造性,情绪容易波动,这些对英语学习都有影响。语言的学习需要大量的逻辑思维能力及循序渐进的方法。这些思维的独特性都导致了在具体的语言学习中,艺术生缺少持续学习的计划及良好的语言学习习惯,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这些独特的特点也让艺术生追求自由、创新的特点更明显。他们厌恶枯燥乏味的简单重复,这也使得学生的组织纪律性较其他专业学生较差,表现出学习上的随意性,如上课迟到、提前离开,平时缺席等各种问题。

3.对英语学习缺乏自信心

艺术类学生在入学时英语水平明显低于其他专业学生,加之一直以来读英语学习的不重视,在学习中普遍存在一种畏惧心理,认为自己学习英语的基础不好,发音不准,语法不懂,缺少信心,在学习中消极被动,总找各种借口原谅自己不预习、不复习、不努力的现状,加之大学英语难度拔高,老师说英语较多,汉语很少,部分老师全英上课更是让学生很快丧失了学习英语的兴趣,也很难立学好英语的自信心。

二、艺术生的英语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1.“重知轻情”,英语教学课堂气氛沉闷

对于艺术生而言传统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单一,如教师将英语更多地作为知识去传授,对提高艺术生的英语成绩缺少信心,认为很多学生既然对英语没有兴趣,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就可以了,这种消极的情感及错误的观点只能使师生之间缺少积极的情感交流,导致师生上课难以互动,课堂气氛沉闷。

2.教材难度超出了学生的实际水平及,备课缺少教材资料的再整合,教学效果不理想。

以西安工业大学艺术专业学生所用教材为例,《大学实用英语》教材虽然有利于推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但就其难度而言,h超出艺术学生的实际水平,尤其是大学实用英语听力,对基础较差的学生,根本无法参与到视听说的课堂教学,听不懂也使得很多学生失去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因此备课前了解学生实际水平,整合好教材及其他补充资料对艺术生的英语教学十分必要。

三、探索积极的情感教学策略,提高艺术生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1.鼓励和肯定学生,帮助学生建立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虽然艺术生整体英语水平较差,但也有一部分学生对英语学习有兴趣,基础扎实,也愿意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因此英语老师要充分发挥好这部分学生的积极带头作用,对学生给予肯定和鼓励,对于基础差、听不懂的学生教师课后要给予学生积极的情感交流,找到原因,鼓励学生迎头赶超好学生,并提出具体要求,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很关爱自己的英语学习。上课对学生取得的每一次进步及时鼓励和肯定,让差生获得情感上的满足,对好的学生激发其自信心和上进心,营造一个轻松并向上的学习氛围,同时帮差生消除对英语的恐惧及焦虑心理,教师应把树立学生信心贯穿教学始终,多鼓励,少批评,以欣赏的眼光看他们。自信心的建立也需要循序渐进,通过积极地情感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上进心,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2.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及兴趣,寻找刺激点

情感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学习目标。心理学家认为兴趣是影响认知过程中非智力因素的核心。因此针对艺术生,教师可以用多种激励方式去寻找刺激点,如布置任务型活动,口语报告、阐述、角色扮演、戏剧表演等形式多样的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对表现出色的学生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赞扬,也可以设置小的奖品进行鼓励,如老师曾经读过的非常好的书可以馈赠表现出色的学生进行颁奖,并附上鼓励的语言,传达教师对学生的积极情感,同时可以多用微笑、眼神接触等肢体语言感染和鼓励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合作学习,消除学生的消极情感

在艺术生英语教学中,学生水平参差不齐一直让英语老师犯难,而合作学习,可以使得差生的焦虑感降低,并积极参与到团队合作或表演中,在建立合作型学习团队时,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英语水平的差异,确保每个团队中有学习好的学生作为团队负责人,团队小组既要对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在这种情景中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学生的焦虑心理,营造轻松、愉快、和谐的课堂气氛。

4.应用准确得体、生动丰富、机制巧妙的评价语加强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多样、灵活、生动丰富的评价语言使学生如坐春风,课堂内总是生机勃勃。如对说错的学生不要急于纠正,让学生再思考,给予些提示,如学生回答正确了,可以进行及时表扬,如回答错误可以鼓励学生,语言学习就是不断错误再纠正的过程,敢于尝试就已经踏出成功的一步了。和风细雨地帮助学生纠正学习中的错误,正面鼓励学生,可以将积极的情感渗透到日常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活跃课堂的气氛。

5.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情感氛围。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积极学习的一个前提,因此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上课时饱含热情,用自己的激情去感化和影响学生,课下也要多关心学生,与学生都沟通,可以利用不记名的教学反馈得到学生真实的反馈并积极改进教学方式,让学生意识到教师因为他们真诚的意见正在做出积极的回应,达到共同的目标,即帮助学生提高英语能力,这样学生也会积极配合教师在课堂上的活动,从而有良好的师生互动。

总之英语教师应在教学中重视对学生积极情感及态度的培养,尊重、理解学生的需求,及时和学生进行沟通,用爱和热情增强师生之间的信任和合作关系,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使得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学习语言,改善语言课堂中一言堂的尴尬局面,让艺术生爱上英语课堂。

参考文献:

[1]黄秀英:艺术专业学生英语教学策略.[J]_封教育学院学报,2014.5

[2]卢加楣.情感教育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第4篇

一家出色的职业技术学院选择了戴尔ProSupport专业技术支持服务。

天津电子职业信息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天津电子信息学院”)主要开设了电子、信息技术专业为主,兼有机电、经管等专业。据该院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该院在全国和天津市举办的各级、各类比赛中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培养了大批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

天津电子信息学院之所以能够在众多职业技术类院校中取得骄人的成绩,稳健的系统和高效可靠的IT服务支持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IT系统在学院教学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IT系统的稳定性已经成为无障碍教学的关键,因为硬件设备一旦出现问题,它将直接影响电子、信息技术类专业教学的顺利进行。为此,天津电子信息技术学院与戴尔展开了长期密切的合作,并多次引入戴尔服务器,将其部署于学院的IT教学环境之中。2008年4月底,该院又引入了330多台戴尔OptiPlex 330商用台式机,用于基础课与专业课的教学。

第5篇

关键词 电力系统;信息安全;安全风险

中图分类号TM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90-0054-02

0引言

在全球信息化发展的当下,电子信息技术正处于一个迅速发展的上升趋势。为了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国家各项建设与规划都需要运用电子信息技术,以期能够加速城市的发展与壮大。因此,从一定层面上就推动了信息技术的运用与发展,扩大了信息技术的使用范围。随着自动化技术重要性的逐步体现,电力系统领域也逐渐开始运用电气自动化、信息安全等相关信息技术,并将该项技术视为最为有效的管理运行手段之一。信息技术的使用,让电力系统的运行效果得以改善。

1电力信息化应用与发展

电力系统的信息化指的是在电力的生产到电力的消费中的各个环节和层次都实行信息化控制,这其中包括电力企业通过发电动力装置进行发电、接着进行输电、变电、配电以及用电等环节将电力输送给用户供其使用,电力系统信息化的应用使电力系统提高了运行效率。在用电需求大幅增加的当今社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有助于各个领域的正常运行,从而促进整个社会高效有序地发展。

在我国,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早,信息技术已经应用到电力企业的生产、维护、销售等多个生产环节。电力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对硬件环境的构建相对完善,硬件设备在数量上和网络建设上都相对较为完备。在软件方面,电力系统信息化应用包括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电力市场技术支持系统、用电营销信息系统、配网自动化以及企业ERP等。电力系统信息化应用主要是通过操作者同信息网络设备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操作,有通过计算机软件的方式、通过远程控制的方式等等[1]。随着信息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广泛应用,加强电力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机制,建立专业的电力技术队伍,加强对电力信息系统的安全信息管理,提高信息风险防范能力,已成为目前电力企业工作的方向。

2电力信息化安全风险分析

在电力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下,电力系统信息安全是保障电力企业的发展和国家和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的作用。网络环境下的信息安全体系是保证信息安全的关键,包括计算机安全操作系统、各种安全协议、安全机制,直至安全系统,其中任何一个安全漏洞便可以威胁全局安全。电力信息系统的高速发展使得电力企业从生产、经营、销售过程都离不开电力信息系统,运用信息进行具体的操作活动,稍有信息安全问题,就会作出错误的操作决策。

目前,我国电力信息网虽然构建的较为全面,然而由于一些客观或主观方面的因素,导致电力信息网络依然存在不少网络安全隐患,影响着电力企业的正常运转。影响电力信息网的信息安全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2.1信息化机制不够健全

由于信息技术自身存在的弱点,再加上电力系统的信息化机制不够高,信息在存储、处理和交换过程中,都存在泄密或被截收、窃听、窜改和伪造的可能性。单一的保密措施已很难保证通信和信息的安全,必须综合应用各种保密措施,即通过技术的、管理的、行政的手段,实现信源、信号、信息三个环节的保护,藉以达到秘密信息安全的目的。先进的信息安全技术是网络安全的根本保证

2.2缺乏法律上对信息安全的管理

计算机网络是一种新生事物。它的许多行为无法可依,无章可循,导致网络上计算机犯罪处于无序状态。在我国,信息安全法律法规不完善,法律对当前操作信息行为缺乏约束力,法律法规中存在很多漏洞,很多人打法律的球,这就给信息窃取、信息破坏者以可趁之机。

3 解决电力系统安全风险的对策

3.1提高电力系统的信息化水平

同传统的通过电磁波对电力系统进行调控的技术相比,使用计算机对电力系统进行调控,更能提高电力系统的安全系数。鉴于目前电力信息化水平不够高,电力企业要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加强电力信息化水平。在原有 信息网络建设基础上,为确保信息安全,电力企业要建立健全的信息预警系统。警报系统可以体现出计算机对电力系统的监控,采用了数据收集和监控软件,提高电力系统运行时对实时信息的提供能力和运用能力。此外,还要根据一些软件提供的信息开发出与之相配合的系统软件,从而使警报系统更加准确无误。

3.2提升操作者的专业素养

电力信息系统需要通过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员进行操作才能实现其价值,因而操作者的专业素养对电力系统中的信息的安全系数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而,必须提高信息操作者和使用者的基础理论水平和专业实践能力,应当通过培训、教育保证操作者熟悉电力信息系统的性能、运行方式和相关知。操作人员必须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可以及时地解决问题,防范因装置故障或网络故障带来的危害。

4结论

电力信息系统的安全关系着电力企业的长远发展和电力资源的每一位食用者的利益。随着信息安全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以及电力网络信息化的趋势的不断加强,提高电力信息安全系数已成为电力企业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周亚峰. 浅谈电气信息化控制系统的应用及发展趋势[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1(6):67-68.

[2]王孔怀. 论电力系统运行中电气信息化的应用[J].广东科技,2012(13):46-47.

[3]叶杰宏.由冰灾造成的停电看电力信息安全的重要性[J].电力信息化,2008(4).

第6篇

信息化应用现状

当前,中国能源供给及能源消费结构的不平衡,大型煤炭能源基地与能源消费地之间的输送距离越来越远,催生智能电网的发展。《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我国明确把特高压、智能电网纳入其中,成为国家能源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电力行业信息化建设应着眼于“十二五”大型电力央企集约化管控的要求,提升电力集团企业全球竞争力,支撑国家清洁能源战略和智能电网建设的信息化要求,构建涵盖发电、输电、配电、用电等各个环节的智能化管理平台。

智能电网代表了未来电网发展的方向,智能电网的建设不仅仅是传统电网设施、设备的升级和改造,而是更全面、更深入的电网企业业务革新。同时,智能电网业务的变革和创新对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一代信息技术不仅需要为电网企业发展战略和各业务领域提供支撑,更需要作为企业业务创新的重要引擎,引领电网传统业务向智能化、信息化方向迈进。

电力行业中两家大型电网公司正向服务转型,强调以客户为中心,提供优质服务。其企业运作和经营管理模式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信息化建设也呈现新的应用变化;建设的重点从调度自动化系统转向了电力营销系统、生产管理系统和资产管理系统。强调系统性和全局性,办公自动化系统和电力营销系统建设走向县级应用。方便了用户缴费,加大了营销管理系统的覆盖范围和丰富缴费手段,这些都对营销管理系统提出了新的要求;通过加大需求侧信息化的进程,给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增加用户的满意度,把生产调度信息融入营销系统中,以便及时地将停电信息利用多种手段通知用户。同时采用集抄系统实现营销数据的自动采集,并实现与财务、电力市场的集成。

当前,信息化应用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资源整合、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推进信息技术应用已得到中国各行业的高度关注。在电力行业,信息化建设与信息技术应用为电力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撑,成为电力企业运营不可缺少的部分。电力行业生产的产品是电力,电力生产和分配要经历发、输、配、售的环节,在每个环节都有信息技术的应用。信息技术的应用将主要在技术进步和管理优化方面促进电力行业节能减排。

在输电环节,信息技术应用促进电网优化运行,促进网损下降。生产控制系统、调度自动化系统是电网安全、稳定、优化运行的重要支撑,是电力企业应用最广泛,技术发展最成熟的信息平台。生产控制系统的应用有助于正确掌握系统运行状态、加快决策、能帮助快速诊断出系统故障状态等,已经成为电力调度生产不可缺少的工具。它对提高电网运行的可靠性、安全性,降低电网运行损耗,减轻生产运营成本,实现电力调度自动化与现代化,提高调度的效率和水平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配售电环节,信息技术应用支持计量管理,可提高电能计量的准确性。电能计量是电力企业电能供应的度量标准,是电力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体现。电能计量管理系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通过电能计量管理系统对电能计量设备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提高电能计量设备的技术监督和管理水平,对各计量点的电能计量装置进行定期轮换、检验和技术监督,确保设备可靠运行和准确计量,对各关口计量点母线进行电能平衡的在(离)线计算,分析母线电能不平衡率超标原因,提出解决措施和技术改进方案,从面保证电网供电质量和运行效率。

信息化发展趋势

智能电网下,新一代信息技术引领与业务变革促使整个电网业务实现全面融合创新,相应的信息技术体系也需要根据电网业务的重构与创新而转变和发展。

■信息化应用引领智能电网深化业务融合创新 信息化应用已经融入电力行业企业运营管理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在电网侧,国家电网公司提出了为智能电网提供信息支撑的“SG-ERP”计划。SG-ERP作为信息化建设工程,将业务融合作为首要出发点,着眼于打破先前电力自动化和电力信息化相对独立、各自发展的局面,将信息技术应用延伸到了电力生产核心业务中。在发电侧,从发电集团层面进行全面规划、全面推广的信息化系统也已深入各个业务环节。可以说,新一代信息技术已经融入电力行业企业运营管理过程中的各个环节。

电力行业信息化与工业化的“两化融合”将会进一步推进。智能电网建设的不断提速会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两化融合,智能电网对电力信息化的整合和集成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极大地推动了电力行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与此同时,信息化与电力工业的深度融合也将随着智能电网的建设体现得更加充分。此外,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从技术层面也将会推动信息化与电力工业的持续深度融合。

■信息化应用将渗透到电网企业业务价值链的各环节 目前,电网企业信息技术应用主要关注跨区电网管理、营销收费、企业资源管理以及办公自动化等领域,在调度管理、电网优化、生产管理、需求侧管理方面的应用水平相对滞后。智能电网的建设将覆盖从电源、输配电、售电到用电管理的各个环节,信息技术也将成为各业务环节实现智能化的手段,信息化部门需要为更多的业务需求提供支撑和服务,如提供基于智能设备的应用功能、为设备安全交互提供可监测的数字宽带网络等。信息化部门也需要更加深入业务,紧跟电网建设与发展带来的业务变革。

■管理信息化与自动化结合将更紧密 在建设智能电网的环境下,调度自动化与管理信息化的结合将更加紧密。由于大批的智能设备、仪器仪表、传感器等将被置入各级电网以及终端用户侧,届时将有大量的设备状态数据、生产实时数据、负荷数据在各类设备之间、系统之间传递,企业的生产管理和经营决策都需要依赖这些数据来完成,管理决策信息也需要有效地反馈到电网运行中,并进行调节。信息化部门将需要提供自动化与管理信息化交互的平台,为更多实时数据的安全传输、科学管理和分析应用提供环境和工具。

■信息资源的集成仍是未来信息技术应用建设的重点 信息资源的集成仍是未来信息化建设的重点。电力企业信息资源集成建设主要用于开发利用电力系统内部信息资源,整合电力企业现有信息资源,积极搜集各类电力信息,完善全国电力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保障体系,形成集中、统一、稳定的信息采集渠道,基本形成覆盖全行业各门类的信息资源共享机制。

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信息资源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多种形式的决策咨询机制和完善的企业辅助决策支持系统;研究典型电力企业的业务流程重组,塑造科学、合理的电力企业业务流程,为顺利实施企业核心信息系统奠定坚实的基础。

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

电力行业信息化架构

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电力行业信息化总体架构可以分为“四层两纵”,四层分别是指数据采集层、基础设施层、信息集成层、应用层,两纵分别是指信息安全体系和标准规范体系。

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电力信息化体系的应用层是基于各类信息高度集成之上,具有非常明显的跨业务、跨专业、跨系统、综合分析决策等特征。信息化应用层将在当前业务应用的基础上,通过对电力行业生产自动化领域与管理信息化领域进行应用集成,开展更多的高级应用。

电力企业的主要应用系统包括工程项目管理、安全生产管理、物资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营销管理、综合管理与企业资源管理等;还包括在调度管理专业领域应用的发电自控系统和电压自控系统(AGC/AVG)、调度自动化系统(SCADA/EMS)、配电调度自动化系统(DSCADA/DEMS)、计量系统(TMS)等。信息化应用将基于对基础应用的深度集成,从电源侧、电网侧和用电侧三大领域展现电力行业新的业务应用。此外,电力设备的接入安全防护、模拟仿真、广域测量与电网设备在线监测和故障诊断三大应用,则贯穿各个环节,为其提供模拟仿真分析工具和电网运行实时状态信息。这些应用通过信息展示平台,实现集成的应用和展示,内容可包括基于多项应用基础之上的综合风险控制决策、管理驾驶舱和双向互动营销门户。

在电源侧,核心应用主要包括电源/电网规划管理、大规模储能优化管理、可再生能源与分布式能源并网管理。

在电网侧,核心应用主要体现对电网运行全过程的监测与控制一体化的管理,包括电网风险评估、智能变电站、调度决策支持、综合停电管理等应用。

在用电侧,核心应用基于用户与电网的双向互动需求,提供更精细化、更灵活的需求侧管理与用电服务。主要应用包括用户用电信息的采集与管理、客户智能化用电优化分析、家庭智能用电管理、电动汽车充电站/桩管理等。

智能电网是一种高度自动化的电网,大量接入具有通信功能的电力设备,通过对大量设备实时状态信息的采集、分析与监控,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

模拟仿真主要是为电网自愈提供数学支撑和预测能力,为操作人员在复杂电网环境中提供管理决策支持。

电网集合了大量的电网工程技术、传感和高级量测技术、计算机与通信技术,能够通过对广域电网设备运行状态的采集和分析,实现对电网运行过程实时的监测与控制。

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电力行业信息化体系的信息集成层主要完成对数据信息的分析、处理与集成。

经过多年的发展,电力企业已经建立起众多的自动化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但从业务分类来看,无论是自动化系统、主营业务系统,还是资源管理类系统,基本还处于条形分散状,电网运行环节之间、专业领域之间信息资源共享比较困难,信息流不畅通,难以实现综合应用和分析。电网强调建立高速的信息通道,使数据在业务流引擎的驱动下,在电网设备运行、电网调度以及各业务系统间有序流动,包括电网实时运行数据、电网拓扑结构数据、计量数据、用户数据以及外部应用系统数据等,从而实现信息集成,形成跨部门、跨系统、跨应用的业务协同环境。

信息集成平台建设将从信息集成标准、数据交换与共享、应用集成等方面实现企业信息的高度集成。在信息集成标准方面,接口协议和通信信息模型(CIM)等标准规范必不可少,同时搭建面向服务架构(SOA),实行分散式信息系统和集中式信息系统的兼容。

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电力行业信息化体系的基础设施层是传输、存储和展示数据的基础环境,其规划的合理性和建设的安全性直接关系到平台的可用性、可靠性和延展性。基础设施层主要包括IT基础设施、软件系统和通信信息平台等部分。

基础设施层是信息大规模传输和处理的基础环境,其建设水平影响着应用系统的高可靠性和高可用性,因此基础设施层的建设旨在为应用系统创造一个良好的软、硬件支撑环境。基础设施层一般包括系统硬件平台、系统软件、信息通信网络三部分。其中,硬件平台包括服务器、存储设备、IDC机房和容灾中心等,软件平台包括GIS平台、云计算平台、电力商务平台、操作系统、中间件、实时数据库等。信息通信平台则由光纤通信网、无线通信网、卫星通信网、电力载波通信等复合通信平台所构成。

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电力行业信息化体系的数据采集层是数据采集的基础环境。数据采集层主要包括各种传感器、智能电表和相关视频监控设备等。

数据采集层是通过传感设备、射频设备、全球定位系统等各种信息采集与传输设备,按约定的协议,对电力系统资源层的设备状态和运行信息进行采集、交换,为对电力系统资源状态进行更加智能的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提供支持。

随着物联网的发展,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传感器技术、MEMS技术、二维码技术、射频技术、智能电表等技术可以对电网数据、用电信息等进行更为科学与全面的采集;物联网技术信息汇聚层的传感网自组网技术也能帮助实现终端之间的数据交换,从而利用建立数据预评判体系来消除坏值,优化数据采集工作。高性能集成电路设计技术的进步推进了数字信号处理芯片的更新速度,提高了数据采集设备的自动化和智能化程度。同时,高水平的封装技术可以使终端设备体积更小,散热性更好,自身能耗水平降低,在实现自身数据智能采集的同时,更为数据采集层稳定地工作。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未来电力数据采集的触角延伸范围将更加广泛,数据种类将更加多元化,数据规模将呈海量增长。

智能电网下,信息的触角延伸到最底层的电力设备,大量的实时数据、非实时数据频繁地被调用,业务运营对信息技术的依赖程度更高,因此信息安全防御级别也需要提高。信息安全体系的建设,主要是针对电力数据的海量性和安全防御特点,研究各安全防护层级的安全技术,制定和完善电力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以实现各业务运营的安全性。

第7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电力工程造价;应用

现阶段,随着社会的进步,电力工程的建设对人们生活和工作的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但是经济的发展使得电力设施以及相关的原材料等的价格逐渐提升,对于电力工程的发展造成了的不利的影响。需要有效发挥电力信息技术的作用,使得电力造价总体的设计与相关的预算更具准确性和科学性,有效控制工程的成本,保证企业的经济效益。

1信息技术应用在电力工程造价中的现状研究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加强了与其它国家的交流,并且很多优秀的留学人才也在为我国的现代化的进步而发挥自己的作用。使得我国的信息技术以及电力工程技术不断进步,进而推动了社会总体的发展。我国的信息技术应用在电力工程造价的过程中,使得在划定数额和估定本底以及企业的中标报价,还包括工程造价的控制等各个方面逐渐摆脱了人工计算的束缚,形成了电子化与信息化的计算和管理方式,这种具有高效性特点的工程造价的管理方法主要依靠相关的专业软件,需要软件随着管理的需要不断进行开发和应用。电力工程造价的需求逐步增多,想要有效发挥其的作用以使用其需要,就要根据电力工程造价的需要逐渐建立起适应其发展的信息管理系统。信息管理系统可以对造价的信息以及相关的数据进行有效分析并科学进行管理,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思考,通过信息技术在工程造价中的应用使得企业的经济效益得到有效的提升。信息技术在工程造价中的优势是非常明显的,这些优势也使得信息技术普遍使用在工程造价当中,使得大部分电力企业通过对信息技术的使用来对工程造价实施辅的工作,提高工程造价各项工作更具准确性和科学性。然而因为我国现阶段的信息技术发展时间相对较短,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并且其自身也没有具有有效的管理系统。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网络信息技术还在迅猛发展,很多与工程造价的管理相关的网站逐渐出现并快速发展。部分网站主要提供和电力相关的最新的政策与法规,以及相关的理论文章,部分主要是分享电力工程的建设项目以及电力的相关材料的价格数据。现阶段,这些网站也在进行更加深入的改进,想要逐渐建立规模较大的电力工程造价的管理系统。但是因为管理还存在问题,部分网站的信息还不够及时,内容也不够严谨,所以还要根据需要进行更加全面的改革与进步。与国外的在电力工程造价的管理方面具有信息技术使用的水平高的相比。国外的工程造价相关的管理的企业的数量是非常多的,这种情况使得企业可以不对工程造价进行定额的管理。并且国外发达国家的电力管理软件以及其互联网的技术使用也比我国发展得更快。使得工程造价相关的信息和数据的和获取以及收集,还有分析整个过程都实现了网络化。因此,需要我们正视自己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的不足,逐渐提升信息技术在工程造价中的应用水平,促进我国电力企业的快速发展。

2信息技术在电力工程造价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分析

我国的信息技术在工程造价中的应有时间比较短,所以工程造价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工程造价的管理信息与数据不够完整。这是由于市场体系和相关的其他因素的作用下,电力项目的造价的具有比较大的变化幅度,并且规律性也不够强,使得电力项目的造价与管理的信息和相关的数据不够完善,最终使得电力工程的各项投资的费用管理出现问题,使得管理工作的风险性提高。②信息的管理手段不够科学。电力造价的管理水平难以提升的主要原因是电力造价的信息管理手段不够科学,比如我国的一些地区没有根据需要明确相关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导致整个电力工程的造价管理的信息技术无法根据要求来实施。③没有关注到动态造价信息的缺失问题。我国的电力项目对造价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主要是把定额作为中心来进行具体的实施,所以这种管理方式具有计划经济的特点,虽然在定额的前提下存在比较费率和市场售价等手段和方式,然而还是不能对公司存在的不良竞争问题进行有效的改善。出现这种问题的根本的原因是项目的造价工作是不断变化的,并且变化的造价信息相关的监督与管控工作是公司将来进行的。

3关于电力工程造价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的措施分析

在对于电力工程的造价进行管理的过程中,根据出现的问题可以实施如下的措施进行解决:

3.1建立完善的电力造价的信息管理的系统

电力工程造价的信息管理系统完不健全,可以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着手:信息的需求是否能够满足需要、信息的采集和加工是否高效进行、是否可以根据程序来传递相关的信息,是否能够对信息进行有效的管理工作。想要做好这几个方面,需要让专业的造价信息相关的工作人员对全部的和电力工程造价相关的信息和资料进行全面的分析与研究,使得这些资料更加完善,得到有效的整理,在这样的前提下才能有效建立科学完善的电力工程造价的数据体系。

3.2进行全面的监控管理,有效掌握动态信息

企业要根据需要建立或者完善动态造价信息相关的管理部门,对各项动态的造价信息进行分析与研究,并进行有效的处理,最终将得出的结果尽快传递到造价的研究部门,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得在建项目的造价设计可以有效改进与调整,使得电力工程造价的估算结果更具准确性。

3.3根据需要建立科学的信息管理模式

①电力工程相关的造价管理部门需要进行信息商务动态监管。这些动态的信息主要是在建和已经完工的工程造价的信息与数据,通过对这些信息的管理可以使得拟建的电力工程以及在建的电力工程的造价有更加准确的依据,通过这种方法来保证电力工程可以在计划时间内高效完成,还可以使得相关的人力和物力以及财力可以得到有效控制,避免出现浪费的现象。②要筛选出适应企业需要的管理手段,使得相关的部门可以对信息的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进行科学的认识,进而做好电力工程的造价信息的管理工作。造价管理部门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建立专门的培训机构,使得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可以得到有效提升。另外,信息化的人才也要积极引进,并进行有效的培养,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③要强化信息化方面的管理,要按照各项制度和规范来进行有效的工作,保证电力工程的造价需要的信息体系更具标准性和规范性。④企业一定要关注信息管理中存在的细节问题。有效去除无用信息,重点分析具有参考价值的信息与数据,使得造价的信息处理工作更加高效。

4总结

现阶段,电力工程的造价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导致造价的失控现象频频出现。需要在对信息技术应用的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与教训,促进电力工程造价的科学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涛.信息技术在电力工程造价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广东科技,2013,2222:216+211.

[2]张文娟.信息技术在电力工程造价管理中的应用[J].通讯世界,2014,20:134~135.

第8篇

[关键词]电力企业;信息化;管理

电力信息化管理,指的是将信息技术引用到电力企业管理中,实现高效管理。电力企业担负着国民生活与发展的特殊而艰巨的社会任务,由于它机构庞大复杂、市场化覆盖范围大,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粗放式管理早已不能满足电力企业发展所需的必要条件。此外,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国民用电量和工业用电量急剧增加,这对电力企业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因此,电力企业应着手于信息化管理,建立系统化、全面化的管理体系,以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加快企业发展,这也是一种机遇。现阶段,虽然不少电力企业已经将信息技术投放到实际生产管理活动中,初步实现了信息化管理,但由于信息技术更新快、覆盖广、技术含量高等特点,电力企业需要制定一套完善的、健全的管理体系,以确保企业信息化管理更高端、更合理、更安全。

1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电力企业是一个技术密集型企业,从生产管理到营销经营都有各类技术要求和相应的技术人才,而在电力企业信息化管理过程中,信息化人才是关键所在。因此,电力企业必须集中培养大批电力信息化复合型人才,这不仅要求其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过硬,还应及时掌握最新的信息技术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以提高工作效率。这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任务,只有这样电力企业才能拥有坚实的人才与技术后盾,才能有实力不断创新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优化内部管理体系,加强系统与系统间的协作关系

电力信息化管理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系统运作来实现电力企业各个环节的相应工作,如生产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客户反馈管理系统、营销管理系统等。如果能将各大系统紧密联合起来,共同协作,形成一个全方位的管理体系,一定是有效提升电力企业信息化管理的策略之一,原因在于以下几点。首先,目前大多数电力企业还未实现全面信息化,很多工作环节仍采用人工操作,这不仅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工作效率也得不到保证。所以,实现全面信息化管理是电力企业的首要任务,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人为操作失误,提高工作效率。还有,由于电力企业内部结构复杂,而且直接作用于国民生活与发展,一旦其中某个系统出现人为操作失误或者运行故障,将直接影响后面系统的运行,导致电力企业整个体系无法正常运作,从而造成经济效益上的损失。所以,实现系统与系统之间的协同合作刻不容缓,即使某个系统出现问题,也可以通过其他关联系统及时纠正和解决,才不会影响电力企业工作流程的正常开展。其次,系统与系统之间的协作关系一旦建立起来,对电力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也会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电力企业的人员分配、人事调动等事件通过系统及时记录备案,并与工作人员所属部门系统建立连接,如果遇到请假、临时调动等特殊情况,能及时应对,不会影响到电力企业工作流程的顺利开展。再次,电力营销系统离不开信息化管理,也需要与其他系统建立合作关系,只有通过对其他系统的观察总结,了解电力企业实际发展状况,才能制订出符合当今社会需求的营销方案,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国民生活与发展。最后,客户反馈管理系统是整个电力企业管理体系最关键的一个系统,它的建立可以实时了解和接收到客户的真实需求和建议,这样才能及时反馈到其他各个系统,然后作出相应的调整,让客户满意,以提高电力企业的信誉,并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

3建立网络资源共享平台,实现与客户的实时互动

随着信息技术日益发达,为适应社会发展,电力企业可以通过建立网络资源共享平台,全面实现缴费、催费、查询、业务咨询、意见反馈等网络业务,达到与客户的实时互动。具体操作就是,有效利用当前最新的网络信息技术建立网络资源共享平台,及时收集客户的意见和建议,并及时交流反馈,同时将好的意见和建议投放于电力企业生产管理中,这不仅能及时优化电力企业内部管理和外部营销,提高客户满意度,还能及时掌握市场变动,少走弯路或不走弯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进而实现电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4结语

信息化管理对电力企业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电力企业要从实际出发,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和信息化复合型人才,及时掌握电力及信息化先进技术;优化内部管理体系,加强系统与系统间协作关系;建立网络资源共享平台,实现与客户实时互动,这样才能使电力企业内部和外部结构得到进一步巩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为国民生活与发展提供保障,进而促进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彭翎.基于信息化的电力集体企业集约化管理初探[J].中国电力教育,2014(17).

[2]龙润婷.电力企业管理中的信息化应用和作用探讨[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12).

第9篇

关键词:电力人才;工程型人才;信息类专业

作者简介:江友华(1974-),男,江西南城人,上海电力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曹以龙(1965-),男,安徽当涂人,上海电力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教授。(上海 20009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上海电力学院重点教改项目(项目编号:20121505)、2012年上海电力学院卓越计划教学改革立项项目(项目编号:20121607)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6-0014-02

智能电网是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在电力工业上的结晶。在原有电网的基础上融入信息化,在信息化电网的基础上进而建成智能电网是电力工业信息化的主要方向之一。因此,智能电网的研究和应用需要一大批工程型的信息类人才参与其中。[1]培养具有电力知识背景的信息类工程型人才是智能电网对高等学校提出的要求,尤其是电力高校作为以服务电力为宗旨的高等工科院校,探索和建立培养面向智能电网的信息类工程型人才的模式是当前面临的重要任务,也要求高校探索建立面向智能电网信息类工程型人才培养模式并结合“卓越人才”培养的工程实践,[2,3]为智能电网建设培养人才。

一、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

目前人才培养面临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专业内涵,另一方面则是实践能力。

1.电力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

一些培养电力类人才的高校开设了信息类及电力类专业,也培养了相关人才,但是面对智能电网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以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所提出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目前学校还缺乏系统理论上的总结和提高、工程实践能力的锻炼与有效实施。所以,新形势及新需求迫使学校需要解决以下问题:

(1)培养面向智能电网的信息类工程型人才是科学技术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是信息技术与电力技术融合后对高校人才教育提出的新需求。首要任务是研究新型人才的能力要求,探索面向智能电网信息类工程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2)培养面向智能电网信息类工程型人才始于知识、重在实践、成于能力,需要建立融合电力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课程体系与实践体系、建设新的课程和教材、建立对接智能电网的实践平台。

(3)培养面向智能电网信息类工程型人才需要采用新手段、新方法。本课题需要解决的第三个问题是探索科研与教学的结合,科研项目、科研成果系统性地应用于课程教学、实践实习和学生科创中,让科研助力教学。

2.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问题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情况下,学生理论脱离实际、实践环节薄弱、产学脱节等现象比较普遍,从而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决定实施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指导思想不相吻合。而能否解决好上述问题成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培养适应未来IT产业发展人才的关键。

(1)思想认识上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不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存在对实践教学的认识不够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加强实践能力培养的具体实施。

(2)实践类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目前理论课程一般是按照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等分层递进模式,但实践课程体系没有同理论课程相对应,采用分层递进模式来实训使得学生跨越式接受,不能充分有效吸收知识,实际动手能力没有得到锻炼和提高。

(3)实验教学设置不够完善。实验教学资源通常是傻瓜式、封闭式试验箱。学生只需要接几根线或测试几个点电平就可以了,甚至有的同学只要能背诵也可以顺利做出实验,学生被动学习、兴趣不高,根本就不能锻炼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此外,实验教学的学时数也相对偏少,留给学生的自由实践时间也不多。

(4)实习等工程实践环节流于形式。许多企业讲求经济效益,害怕影响生产秩序,不愿接收实习学生,使得工科院校的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成了“走马观花”式的参观,甚至将学生“放羊”,让学生分散到各地自由寻找实习单位。

二、综合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面向智能电网信息类工程型人才,其能力要求是基于智能电网信息系统的规划与分析能力、获取和分析电力专用算法的能力、程序设计和集成电力软件的能力、电力信息分析、挖掘能力和创新能力。

信息与电力结合的关键是学科意识的融合,在原有信息技术的意识中融入电力技术的意识,形成电力信息技术意识,落实到电力信息技术能力培养中,以提高人才的电力信息素质,使学生能以智能电网为主线,从不同的层次学习各种信息技术。培养模式以电力科学和信息科学为两翼,构建了课程体系、实践体系和科创机制,如图1所示。

课程体系是电力和信息结合的分层教学体系,底层是以通识基础课为主的通识教学平台;中间层是两个大平台,包含“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软件工程”等课程的信息技术教学平台和包含“现代电力工程技术”等课程的电力技术教学平台;高层是信息和电力融合的课程,包括在信息技术课程中融合电力技术的“电力实时信息处理技术”、“电力管理信息系统”等课程和在电力技术课程融入信息技术的“电力调度信息技术”、“配电自动化信息技术”等课程。

实践教学体系是融入电力科研成果的实践教学体系,选择典型科研项目引入到教学中,由于科研项目仅针对科研和工程而并不符合教学规律,在实践教学和课程教学中引入科研项目时需要把教学的意识融入进去,根据人才培养的要求和教学规律对科研项目进行分解和再开发,把分解后的项目内容融入到实践教学中,使教学更贴近电力信息技术前沿。

学生科创机制是将教师在研项目和科研课题根据培养目标进行分解,构建学生科学研究、创新设计的课题池;制订培育机制,使学生的科创活动有时间、有地点、有计划、有指导教师,根据智能电网研究的进展不断补充课题池。

三、工程型人才培养模式构思及实施

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一直是高等工科教育的主要课题。CDIO是国际工程教育与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4]CDIO(构思—设计—实现—运行)模式强调综合的创新能力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关注工程实践,加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工程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国内近几年对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既有对研究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也有对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对于科研与教学结合的科研成果为教学服务,国内也进行了一些研究和实践,有些通过兴趣培养和实践训练进行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有些通过引导教师的科研方向与主讲课程相结合,保证了课程内容的先进性和实践性;有些瞄准国际学术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为本科生科研训练正确选题。为此人才构思及实施方案如下:

1.人才培养构思

(1)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针对学生创新创业交流建设创新创业交流平台,通过组织国际学术会议、学术论坛和学术讲座,让学生在创新活动中接触信息技术的前沿;针对教师和国内外学校、研究所和企业进行交流建设创新创业服务平台,让学生参与教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科研项目的研究,让学生通过接触科研项目迸发出创新创业的火花;针对创新创业研究和活动的实施建设创新创业实验平台,积极组织学生进行创业活动。

(2)实验实践平台为工程型人才培养提供了可靠的保障。为了让学生有一个稳定真实的工程环境,建设电力信息网路平台时不是单纯依靠教学实验设备集成商,而是采取与电力企业合作的方式,与国家电网下的专业公司合作,从全国众多电力信息网络架构中提炼出典型的电力信息网络架构和经典产品,并移植到实验室中,在学校为教师科研和实践教学提供了逼真的环境。

(3)教师科研能力和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提高紧密相关,教师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提高紧密相连。通过组织教师下电力企业,参与电力企业智能电网项目研究,进而申报上海市和国家的科研项目,使教师的科研能力得到了提高。通过将科研项目引入教学的过程,优化了对课程知识体系的组织。

2.工程实践能力实施

学生所必需的实践能力、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同实践条件建设的好坏密切相关。为此,按照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构筑基础、设计、综合三个平台,推进工程实践与创新教育实践的融合,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

(1)以学校工程实践平台为基础:此平台采用学校工程实践平台和企业现场相结合的方式。首先利用学校本身的工程实训中心进行集中工程实践培训,请企业辅导教师和本校教师一起授课和辅导。

(2)以企校混合实践平台为设计:企业和学校共同投资建立实践平台,合作企业开发人员常驻该平台,并且合作企业有合适的项目。然后以项目为导向,选拔学生组成3~5人的开发实践小组,在校企合作实践平台上进行工程实践,在企业教师和校内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开发实践。在此平台实训环境下,学生可以亲自进行电力项目的硬件设计、软件设计、仿真调试、硬件测试,从而让学生直观、全面地了解电力系统设计的各个步骤和方法,真正加深对电力系统的系统化认识,真正提高学生设计、调试电力产品的技能和实战能力,使得学生在电力信息技术方面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很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具有比较完备的技能。

(3)将企业基地作为设计平台:此平台利用企业基地及科研力量、环境等进行集中工程实践培训,请企业辅导教师和本校教师一起授课和辅导,让学生真实地进入企业,真实感受电力产品的工业化实现,从而可以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掌握电力系统相关知识,提高他们在电力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实现“学习、工作无缝连接”。

四、理论意义及价值

本课题的理论价值是探索了教育和技术进步的关系:科学技术发展孕育新的知识,新的知识培育新的学科,新的学科造就新的人才,新的人才创造新的科学技术。教育要始终追赶学术的发展、技术的进步才能更好地培养人才、为社会服务。其意义是探索建立面向智能电网信息类工程型人才培养的模式,结合“卓越人才”培养的实践,产生一批教研教改成果,为面向智能电网信息类工程型人才培养作出示范性贡献,为智能电网建设培养人才。

参考文献:

[1]庞永师,林昭雄,陈德豪,等.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2):145-148.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探索与国家创新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方案指导全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