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9 18:33:4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医学影像技术的出路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大佬云集 风投青睐
位于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生物医药板块的杭州健培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三年,最近为几款新产品举办“西湖论健”峰会,邀请了美国工程院院士Jim K.Omura,中国科学院院士梅宏,中国工程院院士俞梦孙,中国工程院院士付小兵,IBM中国研究院院长沈晓卫,软银中国资本董事总经理冯正明等跨IT科技、医疗、资本市场的多位大佬出席。
美国工程院院士、贝尔奖获得者Jim K.Omura在会上表示,在美国,有75%的医疗支出用于慢性病,且随人口老龄化而增长,相信中国、日本等国家同样面临这个问题。美国政府为此推行改革,2013年,奥巴马政府推出医疗提价法案,从医疗服务系统的收费转为政府支付,从而提升经济;在经济衰退期,美国推出经济与临床健康推进法、无纸化办公,电子病历已经广泛使用。
“尽管美国的互联网技术全球领先,但美国仍然没有达到数据互动,尤其在不同的医疗机构间”,Jim K.Omura继续说道,因此美国现在正在自上而下,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标准用于共享,如扩展交互性信息库等,来提高医疗系统的效率,但是医疗与其他行业不同,数据共享非常难,数据的可操作性缺乏标准,尤其是一些细节标准,象电信那样具有统一的接入标准,不过现在是(建医疗信息化的各类标准)非常好的时机。
中国工程院院士、航空生物医学工程的创始人俞梦孙先生从中医角度阐述“怎样才能解决智慧城市中的民众健康与医疗问题”,他认为,物联网应用于医学是21世纪IT技术的出路。健康物联网涉及全社会的家家户户,因此,它是亿万级的新型产业,健康医学模式和健康物联网,既适合慢病人群,使其提升生活质量、促进康复,也适合亚健康人群,使其增强身心适应功能,还适用于具有特殊健康和能力要求的人群。
健培科技CEO程国华在媒体见面会上介绍说,在中国,“智慧医疗”表面上看,做得风风火火,实则进展缓慢,尤其是IT技术的发展,如传感器、芯片、医学影像算法等在医疗行业应用进展缓慢,“医学人工智能”在全世界实践了约60年,一直没有一个成功的临床案列。
由此可见,智慧医疗不仅在硬件设备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空间,软件以及后端的医疗服务产业也是一个大市场。
软银中国资本董事总经理冯正明系杭州人,他在峰会上表示,软银资本15年前投资了阿里巴巴,4年前投资了淘宝,2年前投资了迪安诊断等,在这之前软银资本以投向科技潜在性为主,关注前沿科技技术,“15年前很少有人会在家网购,但如今人们对医疗健康需求大,因此软银现在非常关注软件对医疗健康保障的应用,软银资本愿意为人类健康投一些小钱”。此话让主持人带着台下听众一起遐想,“这‘小钱’后面到底挂多少个零呢。”
当然,对于智慧医疗也有不同的看法者,善长技术开发的前因特尔首席工程师、ISCA2013主席Avi Mendelson则认为信息化、大数据的迅速发展,如何利用和管理是个新问题,在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也需要保护个人隐私;远程诊断、互联网医疗、智能设备加上少数专家,可以更大范围提供治疗,但缺点是,用远程机器和设备,虽然方便,但缺少人文关怀和情感安慰,有时候,人类的情感在医疗中也很重要。
智慧医疗 下一片蓝海
尽管智慧医疗在全球范围内存在滞后于信息发展的现象,各个数据库相对独立,形成信息孤岛,医疗体系信息化系统纷繁杂乱,但不能否认,这里潜在着未来的巨大市场。
卫生部原副部长张立平说:“现在中国有1000多家有IT技术的医疗企业”,分别提供不同的医疗信息化产品。现至少有100多种不同的信息化系统在全国各大医院运转,显而易见地是,各系统之间缺乏标准化接口等。
智慧医疗如同一块甜美的蛋糕,谁都想上去咬一口,杭州一家网络公司推出网络挂号服务系统,居然赚得盆满钵满,短短几年内,估值超百亿元,并数次被资本风投相中,数次获得融资,被业内人士称为“搭上互联网的黄牛”;而如何布局智慧医疗,占据未来市场,各大供应商那可是车有车道,马有马路。
IBM中国研究院院长沈晓卫在峰会上表示,几年前,IBM已经向医疗健康行业转型,已不仅仅是一家IT公司了。
目前,IBM已经将医学影像分析技术与Watson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整合,Watson的认知计算能力在医学造影方面完全可以辨别患者应该接受X射线、CT还是核磁共振检查,加上医学影像大数据分析方法,可为医生提供大量辅助医疗数据,极大地帮助医生进行定位病症、分析病情和指导手术,沃森系统已经在著名的安德森肿瘤中心坐诊了,被业界称之为“沃森医生”。
此外,IBM还提供医疗信息化解决方案,包含《数字化医院总览》、《区域公共卫生整体规划解决方案》,以及基于沃森系统《IBM GMAS 非结构化信息归档解决方案》,从总体规划到区域布局,占据了智慧医疗的制高点。
中国的医疗企业大多实力较弱,往往选择从单点或局部突破,在原有体系中选择关键点突破,进行升级改造或创新,如在“西湖论健”峰会上,健培科技了四款新产品:激光数码医用胶片、全院自助(JP-Print)胶片打印系统、Healthview驻地云、中医影像智能诊断系统。
据程国华介绍,医院产生的医疗数据有80%-90%为医学影像数据,但是利用率极低。由于国内医疗数据尚未实现互连互通,非结构化的医学影像数据分析处理仍旧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健培的激光数码医用胶片做的是医学影像后处理市场,处理的是前期采集到的数据。现在,国外是数码化的影像输出,而国内还是要依靠胶片来输出,原因是国内大医院基本采用显示器诊断,但是中国的医院间没有联网,而病人需要通过胶片来转院、复诊、对比,所以胶片还有市场需求,国内一年约产生12亿张胶片。
如今,健培的数码胶片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已具备完全替代进口胶片的能力,相较而言,因采用数码科技,不仅便于医学影像数据挂网,数据信息间形成互联互通之外,还更环保,有效避免进口银盐胶片造成的医疗污染问题。程国华说,“之前中国95%的胶片市场被进口胶片垄断,每年约有300亿元的市场拱手相让,现在有300多家的医院在使用我们的产品,今年计划进入更多主流的三甲医院。”
而健培的中医影像智能诊断系统,是根据中医理论结合健培医学影像数字化显示技术,将人体组织器官的结构、形态和功能变化数字化影像显示,为亚健康检测、疼痛和动静脉血管功能监测、急慢性炎症以及肿瘤的疗效等提供了量化评估依据。这突破了以往中医望闻问切无法跟现代医学结合的诊治方式,以数码影像解释传统中医原理,等待他们将是另一片全新的市场。
被称为“驻地云”的智能硬件,安置在医院的机房内,能将影像数据的运算速度提升几十倍,并节省三分之二的数据储存空间,在提升运算速度后,即提升智能识别能力,从而达到诊断的要求,这也是健培科技的下一步目标,要早日实现“电脑医生”在中国落地。
在峰会上,健培科技的《智慧医学影像科技发展报告》显示,目前,全球医疗影像设备市场在2013年达到302亿美元,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490亿美元。中国作为世界第四大医疗设备市场,占整个市场的12%。
数码胶片、医学影像还只是智慧医疗体系的冰山一角,据业内人士预测,全球每年需投入智慧医疗的硬件约500亿美元,软件约25亿美元,并每年以25%的速度增长。
[关键词]电子健康;教学研究;任务驱动模式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12.129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12-0-02
电子健康是对基于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帮助并加强健康和生活方式领域的预防、诊断、治疗、监控和管理的一系列工具的统称。在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大力推动下,电子健康事业蓬勃发展,相应的电子健康人才需求和技能需求达到了新的高度。电子健康教育教学逐渐进入各高校的课程体系,研究者在“大学《电子健康》课程建设研究与探讨”一文中详细分析了电子健康课程开展的意义、目的及教学课程设计,本文在先前的研究基础上,重点关注电子健康课程的实践教学研究,探索电子健康实践教学的出路。
1 电子健康实践课程教学
电子健康实践课程是电子健康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子健康本身是一种全新的医疗卫生模式,具有实现信息化程度高、基于网络和智能化应用便捷性强、服务多利益相关者和多学科交叉的特点,导致网络信息环境下的应用型、技能型复合人才成为了电子健康的社会化需求,其教学的重点在于社会需求技能的培养。因此,电子健康实践课程成为了教学的核心和重点。
纵观现有的电子健康相关的教育形势,其尚处于教育教学的孵化和起步阶段,相应的实践教学还存在以下的问题和现象。一是教学目标不明确。电子健康是新生事物,相应的内容也被引入到高校和社会办学的教学体系,但其教育目标却不明确,教学的引入只是因为其不可阻挡的发展。二是教学内容空泛,针对性差。电子健康教学处于起步阶段,相应的教学内容尚处于构建阶段,内容倾向于电子健康基础知识的普及教育,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都需进一步加强。三是教学过程重理论,轻实践。电子健康是信息技术及管理技术等多学科的交叉应用,实质是管理信息系统在健康领域的应用,其社会化需求侧重点是电子健康技能运用。而反观现有的教学,实践性教学或实验教学严重缺失。目前,主要的实践或实验形式是以计算机实验室为主的考察调研性实验,现有电子健康实践、实验教学的学时总量,很难达到技能培养的目标。四是教学结果评价过程性、形成性考核缺失。在应用技能培养为主的教学中,平时表现的过程性考核和技能逐渐形成的形成性考核及其重要,单纯的以考试的终结性考核的形式对学习效果的评价难以客观、科学,但现今电子健康教学效果的评价还过多地依赖于终结性考试。五是师资队伍薄弱。学科的发展是一个产学研的完整过程,教师是教学开展的“拓荒者”和“引路者”,很多院校的电子健康课程往往由计算机或信息专业的教师兼任。
2 基于任务驱动的电子健康实践教学改革
基于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任务为核心,学生围绕任务展开学习。学习过程中教师依据任务进行教学设计(制定教学目标、统筹教学资源、提供教学环境、设计教学指南和教学效果评价方案),学生针对教学任务构建任务体系、设计任务完成过程,通过个人的自我实践或者团队的协作完成任务提出的问题,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自我构建主义的教学形式。其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以任务为核心,以任务问题为驱动,其教学的导向性强;二是教学任务的设置来源于社会的真实需求,针对性强,内容以实践为主,实用性强;三是注重能力和技能的培养,任务驱动模式下理论与实践于一体,注重问题分析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
任务驱动模式经过一个长时间的发展,已经走入了成熟的应用时期,正如很多研究者指出的,基于其原理和特点,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技能教育中有较好的应用效果。因此,本文将任务驱动模式引入电子健康实践教学的过程中,面对其教学存在的问题和现状,更好地实现电子健康技能培养效果,其实践教学改革内容如下。
明确电子健康实践教学任务。明确教学目标,任务的制定是关键。电子健康是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在医学领域的技能性应用,其任务的制定来源于其在医学领域的应用,立足于实际应用和问题。本文采用实地调查和走访的方式进行了电子健康应用问题调研,结合整理和规划确定电子健康实践教学的任务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传统医疗中的医院信息系统应用任务、电子病例系统应用管理任务、医学影像存档与通信系统应用任务,以及新型医疗中的远程医疗任务、移动医疗任务、健康信息网络应用任务、医学大数据应用任务等。这些是总体的任务内容框架,各项任务内容需要根据具体的知识体系与应用,继续划分详细的子任务体系。
(1)创建电子健康实践教学情境。创建电子健康实践教学的情境是任务完成的基础保障,良好的学习情景可以给学习者带来最大的真实感,构建直观的、形象的体验,进而达到最佳的实践教学效果。本文以网络化的、多媒体计算机实验室为基础,采用电子健康应用安装及电子健康应用虚拟等手段,进行教学情境的设置,包括传统医学信息系统环境的虚拟构建,新型电子健康应用环境的模拟和软件安装再现,以及构建电子健康网络化环境等。
(2)制定任务驱动的电子健康实践教学指南。电子健康实践教学指南由教师在教学筹备阶段建立并生成,其包括教学实践开展活动的规章制度、具体任务涉及的知识与技能、实践的参考过程和实施形式等。电子健康实践教学指南是学生进行任务问题分析、计划进度安排、环境资源运用规划的基础参考。
(3)注重教学实施过程和教学形式。任务制教学的实施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在实施过程中教师是指导者和引路者,学生是完成任务的主体,实施过程是学生自我探究的过程,也是交流协作的过程,实施过程中应注意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关系。同时,整个实施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既要合理调整不同任务教学的先后顺序,使教学在一个合理的难度上运行,又要保持任务的运行方向。任务驱动模式的教学形式以个人和团体探究为主,教师辅导为辅,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主导的地位,并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如在线讨论、媒体演示、实地观摩等。
(4)设计任务驱动模式下电子健康实践教学效果评价方案。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教学效果评价是其关键内容。对于学生的评价包括知识形成评价和技能的应用能力的评价。为了体现这两方面的评价内容,本文提出了针对电子健康实践课程的过程性考核评价和终结性考核评价两个部分。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对整个实践教学的参与情况(类似于平时表现,如出勤、参与度、协作度等)和任务实际的整体过程(包括任务的分析情况、任务实践过程的设计情况等)。终结性评价中,一是知识架构考核评价,重点关注知识构建情况,以试卷的形式进行客观评价。二是任务的总结评价(包括任务的完成度、任务的社会应用性等),以成果演示的形式进行。教学效果评价在关注学生的同时也关注了对教师的评价,包括教师任务设置的合理性及社会应用性、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参与性、教师电子健康领域的能力等多方面。
3 结 论
近些年,电子健康技术不断革新,在医学及医疗领域的应用不断深入和拓展,导致相应的技能型应用人才的需求产生巨大缺口,电子健康也进入了大学和社会的教育体系。但不容否认的是,目前,整个电子健康的体系在教学目标的设定、内容的组织、教学的过程、形式和评价等多方面存在诸多问题。本文将较成熟的任务驱动的实践教学培训模式引入电子健康教学体系的目的在于突破现状,探寻未来教育的出路。本文还提出了基于任务驱动的电子健康实践课程教学的改革体系,以促进任务驱动模式在电子健康实践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主要参考文献
[1]赵慧.大学电子健康课程建设研究与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7(3).
关键词:医患关系;医疗卫生;卫生事业;启示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15)02-0117-005
本刊网址・在线杂志:.cn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公立医院医患关系风险预警机制及应对体系研究”(14BGL141);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大项目“公立医院医患关系风险管理(ERM)体系建构研究”(SK2013ZD04)
作者简介:何成森(1962-),安徽怀宁人,安徽医科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心理卫生与公共卫生管理。
医患关系是医疗实践的核心要素,当前医患之间缺乏信任和理解,医患纠纷频发乃至伤医命案发生,不利于社会进步及卫生事业改革发展。本文从医患关系的历史演变过程进行分析研究,以寻求问题解决的方法。
一、医患关系的形成与变化
1.早期医患关系的形成
(1)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医患关系。在古希腊人“医学被认为是一种急切的需要,而不是一种崇高的活动。因此,医生没有其他的义不容辞的义务,也没有其他的个人品德被要求”[1]。医生和铁匠、铜匠等其他手艺人一样,将职业作为谋生的手段,其社会地位并不高。而柏拉图认为“医生所寻求的不是医术自己的利益,而是对人体的利益。一个真正的医生是支配人体的,而不是赚钱的”[2]。
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医生医疗技术知识能力并不一定比患者本人多,医学与巫术之间的联系使其具有某种神秘性,这使患者对医生职业保持信任,也是该职业极其主要的保护机制。[3]
(2)古代中国的医患关系状况。古代中国医生可分两类群体:一是享有政府俸禄的官医,医患之间是仆主关系[1];二是民间医生,“私人习医承技之机会因贵族工艺之家的流散而相对增加”[4],民间医生良莠不齐,可分为四类:良医(大医/明医)、名医、庸医和巫医。
儒家文化传统及其义利观使人们相信“医乃仁术”的观念,不认同医者重利的现象[5],既然病家要对医生付以报酬,病家就有理由对医生“呼之即来,挥之即去”,在实践中降低了对医生职业和医生个人的信任,因而无论是官医或民间医生,没有特权、社会地位也不高。加之古代医疗技术本身的局限,在“传统的医患关系结构中,医疗的主体是病人,病人自由择医求治”[6]。结果中国古代的医患关系状况是:没有信仰的病人和不需负责任的医生。[7]
2.近代医患关系的变化
(1)西方医患关系在近代的转变
近代是西方医学及医患关系发展的关键时期,近代医学科学的发展主要得益于自然科学的发展、实验医学和医院机构的出现这三个因素。
医界职业反思的作用。《剑桥医学史》的作者罗伊・波特指出近代医学与传统医学的区别:医生成为“科学人”,病人得到尊重。自然科学的发展、实验医学的建立,使医学逐步成为科学,医生逐步成为“科学人”。随着医学科学对疾病原理揭示、医学界的精英阶层认识到传统医学在治疗人类疾病方面的错误和无能,治疗怀疑论成为19世纪40年代欧洲大陆医学界的潮流,漫延至美国。
治疗怀疑论是西方医学界对医学职业的第二次理性思考。第一次反省是以希波克拉底、胡弗兰德等为代表,提出“医生活着不是为的自己而是为了别人,这是职业的性质决定的”等价值观念,没有为医学职业团体普遍认同。而近代医学发展中的治疗怀疑论是欧美医学界精英阶层集体对医学职业的理性反思,目的旨在提高医学的地位,获得社会对医学专业的肯定。医学界出现了“视病人为人的运动”,“好的医生是治疗疾病,而伟大的医生是治疗患病的人”,美国霍布金斯大学医学教授奥斯勒把这种观念教授给他的医学生们。[8]尊重病人逐渐成为近现代欧美医学界的职业习惯,这是医患关系的进步。
医学职业专业化。希波克拉底学派的医学团体组织形式可以认为是医学职业专业化的源头[9],医学行会的组织形式对行会成员产生了作用,使“他们情不自禁地依附于这个整体,与其休戚与共,用行动去报答它……这种对超出个体范围的事物的依附,对个体所属的群体利益的依附,是所有道德活动的源泉”。职业共同体利益意识与专业伦理规范的形成之间的互动,逐步使医生组织成为一个具有专业特征的群体,提升了医学职业的社会地位,这是医学职业专业化的第一步。
使医学专业化的第二步得益于欧美国家正规的、专门化的医学教育的发展和医学教育标准的确立。17世纪末和整个18世纪医学教育的中心在英国;19世纪中叶法国成为欧洲医学教育的中心;19世纪的最后20多年,德国承担了医学科学发展的领导角色,柏林成为外国学生特别是美国学生聚集的医学知识中心;20世纪美国成为世界医学科学和教育的中心。受过系统医学教育的医生比依靠传统师承或没有任何教育的医生更有能力开业、并很快成为职业中有威望的精英;医学教育和教育标准控制使医学具备了专业化的知识体系,外界对医学职业的判断权利减弱或失效了,医学职业自治成为其重要的职业特征;向医生颁发执照的管理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将不合格的医生排除在医疗职业之外,医学职业专业化达到了一个高峰。
专业化之后的医学职业声望为从业者带来了稳定的高收入,获得了许多特别权威,病人群体开始由医患关系中的强势群体逐步向弱势群体转变。医生所具有的权威及“视病人为人”的观念指导行为,使患者产生对医生角色的信任和顺从。近代西方医患关系的印象――“充满同情心的医生和对医生充满信任的病人”[10]175。
(2)近代中国医患关系的变化
16世纪之后西方医学的进入促使中国社会重新界定身体、疾病、卫生观念和行为,也改变了医患关系状态。首先“西医成为中医强劲的竞争对手”,20世纪初期中医地位岌岌可危,西医逐步主导医疗卫生工作,中国病人的就医对象由中医师换成了西医师,就医场所由家庭变为医院。随着西医(凭其现代技术)在中国逐步建立起其文化权威,中国人学会了如何扮演一个“现代病人”的角色。所谓现代病人要能忍耐并接受医院作为医疗的主要场地。习惯于在家庭中指挥医生的中国病人及其家属与医生之间的“权利关系”发生“大逆转”,开始默受了医生对疾病治疗的决定权,病人也开始在一定程度上信任医生。
经过中西医之争及“废止中医案”运动,增加了中国人对中医支持和认同[11],这种转变也许是民族情结的作用,而非中医技术水平和职业道德的提高。
3.现代医患关系状况
(1)欧美现代医患关系概况
自20世纪后半叶以来,医学及医疗保健服务行业,以经济为目的的行为动机愈发明显,医疗费用的快速增长对各国卫生保障能力提出挑战。公众对医学界的怀疑态度越来越强烈。医学越来越像一项商业活动而非人道的事业,医生不似以前那样对待病人,医患关系中的某些特质在改变。
欧美国家主要由政府、病人组织对医疗职业的越来越严厉地管理、控制,医药企业、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对利益强烈的追求,两个方面存在利益博弈。欧美大多数国家以第三方付费的方式承担医疗服务的成本,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医患之间发生直接利益冲突的几率。
欧美国家医患之间的利益冲突看似不明显,但是各群体利益冲突不断增加。如政府、医疗保险公司等第三方付费组织加大了对医学职业自治权的部分剥夺、管理和限制,医学职业通过专业化过程获得的权威与特权正被“意外地、有目的地和有针对性地”削弱,标志着医学“职业令人炫目的诸多特征的减弱”[10]206,去专业化趋势使医学职业的专业自治权受到削弱,并且使医学职业对患者群体的控制减少。政府对卫生保健领域的控制政策和医学职业中日益增长的利益趋向,导致医学职业中追求形式合理性(强调规则、法规和效率)而脱离实质合理性(强调为病人服务的理想)的做法,必将影响现代医患关系。
(2)中国(大陆)现代医患关系概况
中国现代医患关系可以分两个阶段:从1949年到上世纪80年代初期,是中国现代医患关系平稳发展期。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每个人在事实上都进入了公费医疗体系之中,虽然每个人能够真正享受到的医疗服务的水平不高且有差异,人们对医疗卫生保健服务保持着较高的满意度。各群体缺少利益的诱导,加之强大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国的医患关系此阶段保持了相对和谐的状态,在城乡医生和患者的关系基本上是熟人社会关系,这都是医患关系良好的重要原因。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市场化改革,将其推上追求经济利益之途。其次,患者因医务人员对利益的追求而产生不信任感,在近代医患关系中逐步建立起来的医生权威遭遇新的危机。再次,一段时间内卫生体制设计中,没有为社会中的绝大多数人群提供基本的医疗保障,医患之间的直接利益冲突异化了当代中国医患关系。
二、当前医患关系状况
有学者在2013年的调查显示,认为医患矛盾是“医患沟通不到位”的占到75.2%,表现为医患双方不能准确、有效地交流传递诊疗信息;缺乏必要的感情交流;“医学的局限性”和基层医院合格医务工作人员缺、大型公立医院工作任务重的现状影响医患沟通。
有学者认为,中国患者对医生的信任始于一种非契约的人际信任,即关系依赖。[12]也有学者认为当前影响医患之间信任的因素,一是当前的医疗卫生政策因素,二是双方对医学技术理解的差异,医学的局限性易诱发医患关系紧张。[13]
医学的特殊性决定了医患关系主导方面在于医务人员,有学者揭示了当前存在的医生角色四种错位现象,变自致角色为先赋角色、变自觉角色为不自觉角色、变规定性角色为开放性角色、变表现性角色为营利性角色的错位。[14]
医生在医患关系中充当着双重角色:在以诚信为基础的医患委托关系中,医生以病人利益人的身份向病人推荐治疗方案;另一方面医生以医疗服务提供方的身份从病人身上取得相应的经济利益,医务工作者需要极强的行业自律,极高的职业道德修养。当前医患关系似陷入“囚徒困境”,经济利益导向使冲突风险始终存在。
三、医患关系和谐的路径思考
现代医学为人类的生命保障发挥巨大作用,但发生在当下的医患矛盾表明,相当多公众对现代医疗机构战胜疾病和死亡的不力表现出不解和不满。我们亟须柔性疏解,合理的应对路径。
1.发挥依法治国和核心价值观作用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了依法治国的决策,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矛盾,在全社会牢固树立依法办事的理念,如此医患关系和谐才有坚实的基础。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推动现代医学,现代医学要体现以人为本、体现公益性。以社会利益为导向,使医患矛盾和冲突控制在萌芽状态。[15]传统社会里,人际交往主要在血缘和地缘的基础上展开,其特征为熟人信任。社会转型使这种信任保障模式逐渐失效,而当代社会的信任保障机制处于相对薄弱的状态。需要通过积极有效的全民教育,努力形成全社会一致的正确价值取向,着力建立完善的制度,在全社会营造一个信任和谐的环境。我们在生死、疾苦这些人生母题面前,全社会都要培养钟爱、敬重的心境。寻求医患之间关于生命的共识。
2.全面提升医务人员职业素养
医务人员的素质要努力达到哲学层面崇尚生命、道德层面忠诚患者、能力层面敬业精业、心理层面奉献博爱。患者“因为信任,所以性命相托”。患者认可的医生必然是一个亲和力强、可以打动患者及家属内心的医生。技术不能解决的,医生靠人格魅力去感动患者和家属。医务人员的职业精神教育必须系统化、终身化,从医学生入学教育开始。
美国学者佩,格利诺曾说:“医学是最人文的科学、最经验的艺术,并且是最科学的人文。”让人文精神为医学护航。
医生要掌握医患之间的沟通技能,要感知患者内心的患病感受。[16]医患沟通中把握患者的人格特征,医生在诊疗中要关注感官异常对思维、情感、行为等心理活动产生的影响。医疗纠纷中有80%是因为交流不好。医务人员仅关注专业方面,一些医务工作者人文底蕴欠缺、视野狭隘。美国医学院校联合会2012年对医学生入学考试内容进行了大的调整,增加了心理、社会学和行为科学的内容。医患之间加强沟通而达成共识,预防和减少医患矛盾。
提高医务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专业化建设是根本。医学生要严格的专业教育,有严格的执业资格准入和淘汰机制,提高临床处置的能力,提高确诊率和各种急诊急救的成功率,提高治愈率。[17]医学是终身学习的专业,持续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素养,精湛的医疗专业技术是医患关系和谐的保障。
3.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全球视野下的医改周期与规律启示,经过一段时间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医疗卫生事业就要进行调整。
我国政府必须保障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为缓解医患关系矛盾提供物质基础。增进医疗卫生事业给人民群众带来的“社会福利性”[18]。改变医疗机构自主经营、自谋出路的现状,让医疗工作者的待遇与付出相对匹配。切断商业贿赂的源头,还医疗环境一片净土。[17]
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根本在于开源节流。所谓开源,就是要逐步扩大医疗保险支付比例及政府投入;所谓节流,就是要解决医院的过度医疗问题及科学有效监管。
国际上医药分开,让医生更专业早成共识。医师价值回归的前提条件是革除“以药养医”的顽疾。在“以药养医”的体制下,医患关系存在利益的冲突。以药补医污化了人们的美好期望。医院成为被药物经济绑架的牺牲品。
过度医疗现象其实是医疗体制弊端的集中反映。只要公立医院背负着经济运营压力,不管是医务人员行为规范,还是临床路径管理,都很难消除各种过度医疗现象。一方面政府应该有合理持续的对公立医院的投入,彰显公益性。另一方面推进公立医院改革,遵循医疗行业本身的特殊性,维护医务人员职业尊严。政府应强化对医院的管理考核,公立医院的所有者在人民,公立医院的经营管理者不是医院的所有者。要建设专业化职业化的医院管理队伍,建立符合公众和社会需要的考核指标体系,促使其提高效率,控制费用,优化服务。公立医院不应当追求高精尖的高成本运行状态,展现公立医院自然公益性和衍生公益性。
4.发挥当代先进科技的积极作用
计算机技术在医学领域广泛使用,从最初使用计算机记录病历和开处方,到PACS(医学影像系统)、LIS(检验系统)、HIS(医院信息系统)、AI(医院管理系统)等相继进入,管理效率将极大提升。
移动互联医疗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可穿戴医疗设备这几年有了长足的进步,这些设备可以实时监测病人的病情[19],人工智能已经可设计阅读X光片和CT,便捷高效的结果提供,移动互联网将颠覆当前的医疗模式,依托互联网技术的云医院已现端倪。
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全国统一的医疗信用电子档案记录系统,建立医生信用档案体系。人们更相信品牌老店而不是流动摊贩的启示,可以将医生与患者个体的一次性博弈变为与患者群体的重复性博弈,发挥信用体系的长期追踪效用。
日本2015年开始运用大数据分析,控制医疗费用。我们同样可以运用在医保费用的使用和管理等方面。
5.国外可借鉴的有效经验
美国大多数医疗纠纷由保险公司解决,避免发展为更大的医患矛盾。其医疗保健体系由保险公司、医院、医生、病人和政府五方构成,相互制约形成一个动态的平衡系统。
医生面对患者必须“透明”,实行严格的“知情认同”制度,以降低不确定的危险性。医患双方民主、平等地依法建立了解、理解和信任关系。美国在解决和处理医患纠纷时,采用的是法律和调解“双管齐下”的办法。所有医院都须设立仲裁委员会,提倡法治之下的“以和为贵”来调解医患矛盾。设立中央级和地方级的医疗评估机构,加大对医院和医生的监督,每年进行评级。
德国的医生公信力在民众心目中普遍比较强,人们比较相信医生的医术和医德,遍布各地的诊所方便了病人,发达的医疗保险制度,基本杜绝了以药养医的情况;医患矛盾除在法院解决途径外,最多的是庭外当事人间协商,如协商无果,由医疗事故调解处处理,处理小组由法律人士和医师组成。
日本的医患关系比较和谐,医生的解释沟通水平很高,自觉地注意和病人间的交流沟通,主动沟通,并提供优质服务。政府成立医疗评估机构,评估结果公布于网络,以便患者进行选择。
当然,国外医疗卫生系统的运行,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也存在不足,我们需要继续分析、比较研究。
参考文献:
[1]徐天民,等.中西方医学伦理学比较研究[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1998:54.
[2]柏拉图.理想国[M].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113.
[3]雅克・安德烈.古罗马的医生[M].杨洁,吴树农,译.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30.
[4]金仕起.古代医者的角色//生命与医疗[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6.
[5]司马迁.货殖列传//史纪[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803.
[6]杨念群.再造病人――中西医冲突下的空间政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391.
[7]雷祥麟.负责人的医生与有信仰的病人――中西医论争与医病关系在民国时期的转变//生命与医疗[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465-502.
[8]罗伊・波特,等.剑桥医学史[M].张大庆,等,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233.
[9]爱弥尔・涂尔干.职业伦理和公民道德[M].渠东,付德根,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36.
[10]威廉・科克汉姆.医学社会学[S].杨辉,张拓红,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11]陈志潜.中国农村的医学――我的回忆[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198.
[12]杨同卫,苏永刚.患者对于医生之信任产生的机理:关系依赖与理性选择[J].医学与哲学.2012,33(2):19-20.
[13]思勤.探析医疗信任危机的原因及解决方法[J].管理观察,2013:128-130.
[14]谭宗梅,等.从医生的社会角色看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J].科技信息,2009,(27):515.
[15]马小华. 当前医患关系的社会学解读――以嵌入性为视角[J].天中学刊,2014,(4):64-66.
[16]朱淑婷.医患关系紧张引发的思考[J].继续医学教育,2014,(7):112-114.
[17]刘默涵,李禄峰,潘雪薇. 浅谈当今医患关系紧张的成因及对策[J]. 黑龙江医学,2014,(7):47-48.
二十世纪后期,随着一系列重大科学发现和技术突破,以信息技术产业、生物技术产业为重点的高技术产业迅速成长。高技术产业已经成为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动力,成为世界大国争夺的战略制高点。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水平,不但决定着国际竞争力的高低,而且决定着一个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分工地位,从而决定了在国际贫富两极分化中的国家前途。高技术产业已经成为影响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变化的重要因素,是发达国家推行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基础。借助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优势,发达国家进一步巩固了控制世界经济秩序的地位。同时,高技术产业使发展中国家实现工业化的途径和内容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发展中国家必须把发展高技术产业作为推进工业化的重要内容,走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道路。
我国已胜利完成现代化建设的前两步战略目标,开始实施第三步战略部署。**及以后一段时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阶段,是进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关键时期,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要从高技术产业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出发,寻求与之相适应的发展模式、市场环境和竞争策略,制定适合我国国情、顺应国际趋势的高技术产业发展战略与规划,这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举措和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部署。
本规划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确定**期间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与方针,阐明国家战略意图,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目标和任务,探索符合国情的发展模式,推动体制创新,明确政府与市场的作用范围,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为高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奠定基础。
一、发展现状与面临的形势
(一)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技术产业正在从初创走向全面发展。
总量快速增长,成为国民经济中增长最为迅速的产业部门。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工业产值已从1993年的4460亿元增长到**年的15618亿元,年均增长22.7%,高于同期全部工业产值增长约11个百分点。其中,以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发展最为迅速,增长速度分别达到48%和29.2%,大大高于全部工业产值年均增长水平。
结构变动活跃,新产业不断涌现。我国高技术产业门类逐步增多,基本形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通信设备、光机电一体化设备、电子元器件及配件、航空航天器、生物医药、计算机软件、新材料等高技术制造业全面发展的局面。同时,通信服务、计算机和数据处理服务等高技术服务业也在蓬勃兴起。在高技术产业的内部结构中,计算机及办公设备、电子及通信设备所占的比重逐年加大,**年比1993年,分别提高了8个百分点和11.5个百分点。
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日趋明显。高技术产品进出口贸易呈快速增长态势,在对外贸易中的份额逐年提高。我国高技术产品的进出口额已由1993年的205.9亿美元增加到**年的895.5亿美元,年均增长23.4%,其中,**年高技术产品出口占工业制成品的比重为14.9%,7年提高了近8个百分点。高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渗透带动作用正在增强。农业方面,信息技术、现代生物技术的广泛应用,加速了动植物优良品种的培育,提高了对重大自然灾害的防治能力;在金融、商贸等服务业和机械、冶金、化工、轻工、纺织等制造业的企业中,信息技术的软、硬件投资开始占有较大比重,使这些领域的技术水平和竞争能力随着信息化程度的加深而不断提高。同时,高技术在对传统产业的融合和渗透过程中又派生出许多新兴产业,为传统产业在更高技术层次上的发展开辟了广阔道路。
在地区布局上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区域增长优势。已初步形成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等各具特色的高技术产业增长带。北京、上海、深圳、西安等地的高技术产业呈快速发展态势,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其它地区,形成高技术产业增长极,并对当地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产生积极影响。
我国高技术产业尚处于全面发展的初期,发展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产业规模较小,**年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约4%左右;附加值不高,目前高技术产业的增加值率仅为约25%左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竞争力不强,高技术产品出口在世界高技术产品出口总量中所占的份额,不仅与发达国家而且与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相比也有较大差距。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研究开发与生产脱节的矛盾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多数企业尚未成为技术创新主体,致使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主体弱小,竞争力不强;产业化关键环节的投入少,科技成果产业化程度低;一些产业发展所需的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和工艺装备严重依赖进口,缺乏必要的技术开发和配套能力支持,影响了这些产业发展的主动性;有利于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机制和环境尚未形成,政府部门的服务效率不高,市场竞争机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高技术产品的生产以组装工序为主,使产业分工和利益分配处于不利地位,高技术产业应有的产业链条长、带动作用大的效果不能充分发挥;各地各类园区雷同的产业结构,导致产业发展资源(人才、技术、投资等)的分散度趋大,出现一定意义上的高水平重复建设问题,造成资源浪费。
(二)**面临的基本形势
1、全球高技术产业继续呈高速增长态势,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
新的技术突破与融合,使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呈现三大趋势。一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的结合,使信息技术产业在新世纪初的十年或更长的时期内继续保持主导地位。同时,信息技术等高技术与传统技术交叉、融合,催生出新的产业门类,加速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的高技术化进程。二是生物技术日趋成熟,将在解决人类面临的食物、健康和生存环境等问题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显现出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相关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三是纳米技术在未来的10到20年中将取得重大突破,引发新的技术革命乃至产业革命,可望成为二十一世纪新的主导技术之一。纳米技术将大大提高人类对微观物质世界的控制力,将会对农业、制造业、环境、能源、医疗保健以及国家安全产生深远的影响。这些趋势将进一步使高技术产业在全球范围内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
2、经济全球化趋势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发达国家的高技术跨国企业,为寻求更低廉的成本和更广泛的市场,加快了在世界范围内组织生产的步伐。这为我充分利用国际资本,引入跨国公司,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体系,迅速扩大高技术产业规模,提高整体水平带来了机会。尤其是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客观上要求我们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生产力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在充分面向市场的条件下,“加强创新,发展高科技,实行产业化”将越来越成为企业求生存求发展的内在需求。我国经济发展的国际化程度将进一步提高,更加有利于我国通过参与国际分工加速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跨国公司将利用其雄厚的资本和技术优势对我国市场进行更大程度的渗透和控制,对人才和其它技术资源进行更为激烈的争夺,使我国高技术产业赖以生存发展的技术基础更加脆弱,市场空间更加狭小。我国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必须在扩大开放、加速引进的同时,强化引进技术基础上的集成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掌握发展的主动权。
3、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对高技术产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期间,解决供给结构不适应需求变化这一矛盾,必须从结构调整入手,通过技术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化,提高产业竞争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开拓投资空间,扩大出口份额,拉动消费增长,解决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在推进工业化的过程中,经济增长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会更加突出,已不能单纯依靠消耗自然资源和发挥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来积累资本、换取技术、发展经济。加快科技进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高科技、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已经成为结构调整的战略性任务。因此,结构调整对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期间,高技术产业发展要在保持速度的同时更加注重提高质量;在扩大规模的同时更加注重效益;在发展新兴产业的同时,进一步加强高技术对现有产业的提升改造。
4、高技术产业的发展特点,要求加快现有支撑体系的变革
高技术产业的高成长、高渗透、高效益、高智力、高竞争、高风险等特征决定了其特有的发展规律:从技术到产品的周期短,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快;以人才、技术为本,以创新性、独占性取胜;生产组织灵活,资源配置多元化。我国的高技术产业要取得大的发展,就必须适应其发展规律,对现有的支撑体系进行调整。在管理体制上,需要继续促进科技、经济的有机结合,打破条块分割、军民分割和地区间、行业间的封锁,为统一市场、公平竞争、合理配置资源创造条件;在投融资体制上,需要形成高投入、高风险、高效益、高回报有机结合的良性循环机制,拓宽资金渠道,保证战略性投资;在政策环境上,要积极推动产业集群的逐步形成,在局部区域形成高技术的特色产业和产业优势,需要注重培养吸引人才,激励创业、创新,规范竞争秩序、完善市场环境。
二、指导方针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方针与基本原则
根据“总体跟进,重点突破”的总体发展战略,要抓住世界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的机遇,有重点地发展高技术产业,实现局部领域的突破和跨越式发展,逐步形成我国高技术产业的群体优势。**期间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指导方针是:以整体上提高国民经济的增长质量和素质为目标,立足国情,把高技术提升现有产业放在首位,强化产业竞争力;着眼长远,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力求在局部实现突破和跨越式发展;加强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培育创新主体,营造良好市场环境。
**期间,发展高技术产业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确定主要任务的原则
高技术产业要成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推动因素。要加快高技术产业自身的发展,适应需求,占领市场,扩大规模,提高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从整体上提高国民经济的增长质量和素质;要充分发挥高技术产业的渗透、扩散作用,提升传统产业的技术水平和市场开拓、竞争能力,为产业结构升级起到重要作用。
2、坚持采取不同发展模式的原则
在高技术产业发展模式的选择上,要根据国家发展目标、产业特点及市场结构的不同,在不同领域选择不同的发展主体和产业组织形式。在总体上采取以国际化、市场化方式为主的发展模式,利用经济全球化所提供的机遇和市场机制的促进作用来发展高技术产业。
在关系到国家经济命脉和安全的核心技术领域,要以自主创新产业化为主发展;在国际上尚未产业化、而我国已有一定技术基础的领域,应以形成自主发展能力为目标,自主开发与国际合作相结合;这些领域要在政府的组织协调下,通过市场化的运作方式,集中必要的资源,力求突破。
在技术和市场已高度国际化的高技术产业领域,要以扩大产业规模为目标,加强与跨国公司的合作,利用国内外市场融合这一条件,积极参与国际分工,走国际化的发展道路。要引导跨国公司不断提高投资项目的技术含量和档次,改善我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
在我国有相对优势的高技术产业领域,要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企业向海外投资,开发国际资源,占领国际市场,促进我国跨国企业的成长。
在技术创新活跃、投资规模较小的高技术产业领域,要充分发挥技术创新型中小企业机制灵活、专业化程度高、技术创新动力强的特点,为我国的高技术产业培育新的发展基础。
3、坚持市场机制与政府组织协调相结合的原则
通过体制改革促进企业成为创新主体,增强市场竞争机制对高技术产业发展要素的配置作用。同时,在一些战略性、公益性领域,要注意发挥政府在组织协调方面的作用。
4、坚持自主创新与引进技术相结合的原则
**期间,要加大对战略性高技术产业领域的投入,保持重要领域中的持续创新能力,确保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的发展需要。同时,要继续采取各种形式加强国际技术合作与技术引进。在技术引进的过程中,加强集成创新,博采众长,形成有中国特色的高技术产业体系。
5、坚持军民结合的原则
要加强对军民两用技术发展的统筹规划,充分利用军民两种资源、两支力量,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形成高技术产业发展中军民两线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格局。要把与国防建设相关的高技术产业化放在重要地位,促进民用高技术为国防建设服务。
(二)发展目标
**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目标是:
——**期间我国高技术产业要力求在总量规模方面上一个新台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显著提高,关联和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到**年,力争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目前的约4%左右提高到6%左右;高技术产业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目前的约9%左右提高到16%左右;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工业制成品出口额的比重由目前的约15%左右提高到25%左右。
——**期间,在软件、通讯设备、数字电子产品、生物医药、生物芯片等新兴产业领域,要力争建立起具有国际水平、拥有自主发展能力的产业群体,实现跨越式发展;在机械、纺织、石化、冶金、能源等传统产业领域,加大用高技术进行改造的力度,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使我国成为重要的机电产品供应基地之一;初步形成以网络信息服务为代表的高技术服务业。
——**期间,要形成若干具有较强研究开发能力和竞争力、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大型高技术企业;涌现出一大批具有生机和活力的创新型中小企业。
——**期间,要形成若干专业化分工、各具特色、具有一定产业集聚度的高技术产业基地,部分地区的高技术产业实现高速发展,自主开发能力显著增强,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高技术产业发展水平。
三、主要任务与重大工程、重点专项
(一)主要任务
1、保持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力争重点领域实现跨越
**期间,要努力提高现有高技术产业的竞争力,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在重点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建设十二大高技术工程,加速发展20个战略性重点领域,支持各行业发展高技术产品,带动高技术制造业整体水平的提高;大力发展电子商务、远程教育、远程医疗,促进金融、贸易、交通运输管理等重点领域和一批骨干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推动高技术服务业的发展。力争在**期间,初步形成我国高技术产业的群体优势和局部强势。
2、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全面提高产业竞争力
**期间,要进一步推进传统产业的高技术化,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高传统产业的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农业方面,围绕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应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促进农业基础设施和基础条件的改善及动植物品种的改良。基础工业方面,能源工业要围绕解决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以能源多元化发展为核心加快相关技术的产业化;交通运输业要以高速化、信息化技术为核心推动综合高速运输体系的发展;原材料工业要加快节能降耗技术和先进工艺技术的产业化。装备工业方面,以信息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的推广应用为重点,提高装备工业的整体设计、制造水平,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抓好重大装备的自主化,逐步形成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业。在轻工纺织等一般加工业方面,要围绕产品结构调整,加快新产品、新工艺和清洁生产技术的产业化;在服务业方面,以推广应用网络技术为核心加快服务业的现代化。
3、促进大中小型高技术企业的协同发展,形成现代生产组织体系
**期间,要加强政策导向,促进科技要素向企业的转移,推动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骨干高技术企业,初步建成以大企业为龙头、中小企业为基础,大中小高技术企业相互依存、协调发展的格局。要注重通过重组、并购等方式,加快形成一批市场竞争力强、有技术创新能力的大型高技术企业;要鼓励大中型企业、技术创新型中小企业以及转制后的开发研究型企业强强联合、优势互补;要营造有利于创业的良好环境,培育一大批机制灵活、专业分工明确、具有较强市场适应能力的创新型中小企业。同时,要以体制创新为先导,以网络技术为支撑,大力培育研究开发和营销服务在内、加工生产在外的新型高技术企业,逐步形成现代生产组织体系。
4、深化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形成市场与政府互补的机制
**期间,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强化市场环境建设,重视并发挥市场机制在高技术产业发展中的导向和优胜劣汰作用。凡是市场机制能够充分发挥作用的领域,政府要逐步退出。政府要运用法律、法规手段,建立良好的市场秩序,为不同所有制、不同规模的企业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要完善风险投资机制,建立创业板股票市场,鼓励发展多种所有制的创新型中小企业;要适时产业导向信息及相关政策,加强对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宏观指导;要通过资助研究开发和示范工程建设,推进高技术产业化进程;要采取有力措施,支持关系到国家长期利益的战略性高技术产业领域的发展。
5、培育各具特色的高技术产业增长极
**期间,要以产业集群的发展思路加快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在已形成产业特色并具备发展基础的技术、人才密集区,建设高技术领域的产业基地,集中配置资源,推动产业集群的逐步形成,在局部区域形成高技术的特色产业和产业优势,要加强宏观调控,强化政策干预力度,制止产业发展资源的进一步分散化趋势,以非均衡的市场化手段为主推动产业基地的形成与发展。要加快上海、北京、深圳、武汉等优势地区及西安、重庆、成都、绵阳、杨凌等西部地区的微电子、光电子、软件、计算机与通信产品、生物、现代中药、航空航天、现代农业、新材料、先进环保等高技术产业基地的建设,形成特色产业基地的强大产业优势,并推动西部开发战略的实施。要加快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等高技术产业密集区的发展,面向国际市场,形成以出口创汇为主的高技术产品生产基地。
(二)重大工程和重点专项
**期间国家要重点组织实施十二大高技术建设工程,推动发展20个战略性重点领域(重点专项)。集中部分国家经济资源和科技资源,重点突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高技术产业的整体发展,增强综合国力。
1、十二大高技术工程
根据我国国情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及国家财力、物力和科技实力等因素,**期间国家要重点建设十二大高技术工程,以带动经济、科技的全面发展,为我国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实现、经济长期稳定增长创造条件,增强综合国力,打破技术垄断,提高国际地位,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
新一代高速宽带信息网络
高速宽带网络建设主要包括光纤骨干网和接入网。在骨干网上将传输速率由目前每波2.5Gb提升到每波10Gb以上,采用密集波分复用(DWDM)等技术,使骨干网传输容量达到每秒数千亿到上万亿比特;在接入网上充分利用数字用户环路(DSL)、光纤、同轴电缆、无线接入等技术,将数字用户接入网的传输速率由目前的千位级提高到数十兆位级。开展宽带综合业务的研究和试验及服务,逐步实现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计算机网的融通以及业务的融和。使新一代高速宽带网络成为支撑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最重要的信息基础设施。
深亚微米(0.25微米技术以上)集成电路
建设若干个达到目前国际先进水平的025微米技术以上的深亚微米集成电路芯片生产企业,建成一批集成电路封装厂;形成一批高水平的集成电路设计企业,重点开发通信、网络产品、数字视听产品和IC卡类等领域中的集成电路;迅速扩大集成电路的产业规模,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把我国建设成为国际集成电路的主要生产基地之一。
数字高清晰度电视(HDTV)系统
加快制定数字电视发展规划。突破核心技术,制定数字高清晰度电视标准。在北京、上海和深圳建成数字高清晰度电视试验系统。建立高清晰度电视节目制作基地;逐步形成数字电视机和高清晰度显示器件、专用集成电路等关键元器件的规模生产能力。在系统测试、标准制定和产业化的基础上,制定我国现有模拟电视系统向数字电视系统过渡的时间表。推进广播电视数字化的进程,带动我国消费类电子产品制造业的发展,逐步形成上千亿产值的数字电视产业和市场。
第三代数字移动通信系统
加强对第三代移动通信制式的研究,加快确定我国第三代移动通信的标准;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实施第三代数字移动通信系统工程。通过自主开发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相结合,掌握第三代移动通信关键技术,推进产业化,尽快形成第三代系统设备、手机的规模生产能力。积极开展第三代移动通信运营试验,逐步建设商用试验。力争在**末期建立面向国际主流技术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和产业体系。
广播电视直播卫星系统
广播电视直播卫星系统工程的目标是要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发射卫星,投入使用,保住轨道位置。选用“东方红三号”卫星平台研制发射我国首颗电视直播卫星,力争在2~3年内发射上天。在目前用通信卫星进行直播试验的基础上,全面开通广播电视直播业务;适时开展卫星信息传输服务业务。促进航天工业、广播电视媒体制作业、卫星接收设备制造业、软件等产业的快速成长,创造出千亿元的内需市场,形成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高速铁路工程
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期间,我国应开始着手进行时速在300公里及以上的高速铁路建设,逐步形成与高速公路和航空运输共同构建的高速客运网络。采取国际合作方式,建成上海浦东高速磁悬浮列车试验线,积累经验,逐步掌握设计、制造、建设技术。同时,针对我国既有铁路提速改造的需要,积极发展高速轮轨技术。进行京沪高速铁路采用高速磁悬浮技术与高速轮轨技术选比的可行性研究,适时开工建设京沪高速铁路。
新型涡扇喷气支线飞机
支线飞机在我国具有较大的潜在市场需求,要抓住时机,立足国内市场,以我为主,启动新支线飞机项目。要完全按照国际标准,研制30~70座级涡扇喷气客机,全面满足CAAC/FAA的适航要求。
生物技术产业工程
重点发展医药生物领域和农业生物领域。要加速目前已获得生产批准或进入临床试验的基因工程药物及疫苗的产业化,鼓励引进先进的重要基因工程药物及疫苗产品,扩大产业规模;加速推进生物芯片和生物反应器的开发与产业化;加快发展农业生物技术,形成产业规模;积极发展以微生物发酵和酶催化为核心技术的生物化工,以及生物农(兽)药、生物肥料、生物饲料、生物降解材料和海洋生物技术产业等。
现代农业高技术示范工程
重点建设以现代技术支撑的种业工程、现代种植、养殖设施农业示范工程、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化工程,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建设高效节水农业示范工程、生态农业示范工程、精准农业示范工程、高效畜牧业示范工程、干旱半干旱区雨养农业示范工程等;大力发展耐旱、耐寒、耐盐碱、抗病虫害的抗逆林木良种和适宜退耕还林(草)以及防沙治沙用的林草良种,为西部生态环境建设、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防沙治沙工程提供优质种苗等;建设荒漠化治理示范工程;要特别重视西部的特色农业、特色林业、旱作农业和生态农业的产业化示范;同时,加快农业信息化进程,推动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煤液化制油工程
发展煤炭液化是保证我国能源安全的战略性举措,是**乃至更长一段时期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要通过自主开发与国际合作相结合的方式,建设百万吨级/年以上煤炭液化制油示范工程;形成适合于我国煤炭资源特点和国情的煤炭液化技术,为商业化装置提供成套技术工艺和装备;为我国的能源安全和丰富的煤炭资源找到一条新的出路。
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设计制造工程
**期间要重点发展船舶工业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辅助制造能力,提高船舶制造工业的自动化水平;提高船舶导航设备和大型发动机的制造能力;形成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的设计制造能力。重点是第五代超巴拿马型集装箱船、30万吨级超大型油轮(VLCC)、大中型液化天然气船(LNG)、液化石油气船(LPG),大型半潜式运输船、大型滚装船、新型化学品船、高速客船等。使我国在市场份额和技术含量上真正成为世界造船强国。
洁净煤技术应用示范工程
煤炭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都将是我国能源的主体。**期间,要重点建设大型循环流化床应用工程、水煤浆加压气化技术应用工程、整体煤气化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示范工程、增压流化床—蒸汽联合循环发电示范工程、水煤浆应用示范工程、煤地下气化示范工程、煤层气开发利用示范工程等,要加速大型超临界发电机组的产业化,达到大型化、自主化和商业化运行的目标。
2、二十个重点专项
要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核心,以抢占市场和扩大长期内需为目标,对市场容量大、技术含量高、产业链条长、带动作用明显、具有战略性的高技术产业领域,实现重点突破,力求跨越式发展,在局部领域赶上发达国家水平。
软件产业
重点突破系统软件,推动软件开发平台、数据库管理系统、中文处理平台和网络管理系统等支撑软件的发展;加快发展网络软件,嵌入式软件、构件、信息系统安全软件等,加强软件固化和硬件功能软件化;大力发展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带动作用的各类应用软件和集成系统;初步与国际软件产业相结合,软件出口初具规模。建设若干个国家级软件产业园区,使我国软件产业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
电子商务
加快发展电子商务,推动适应电子商务的税收、电子支付、电子签名、网上知识产权保护等法律法规的制定并不断完善,建立金融监管系统、认证和信用体系、支付和结算体系的统一标准及规范;实现各银行各类信用卡的兼容通兑;发展企业和消费信用数据库;逐步建立起覆盖全国的现代化物流配送系统。实现金融、外贸、税收、海关、交通和重要工业领域以及有条件地区电子商务的应用;实现政府采购网络化。推动企业电子商务,提高企业生产和经营管理的信息化水平,降低能耗和物耗,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效益。
信息安全系统及产品
重点发展信息保密产品、安全认证授权产品、安全平台/系统、网络安全检测监控设备等。初步建立完整的适应国家信息化发展的信息安全系统。实现信息安全产品产业化、规模化生产。
数字化电子产品
大力发展数字移动通讯产品、数字电视及相关产品、多功能数字用户终端(数字机顶盒)、数字相机、高密度数字光盘产品、数字音视频广播系统设备、数字化办公设备、数字化医学影像设备、数字网络产品,以及计算机、通信和消费类家电相互融合的家用数字化产品和家用信息网络平台,形成规模化生产能力。使我国重要的消费类和投资类电子产品实现数字化。
新型显示器件
重点要形成高清晰度彩管、TFT液晶显示器、彩色等离子体显示器件、彩色投影管和微晶投影的规模化生产能力,提高显示器件用原材料的本地化率;加快开发有机膜场致发光等新型产品。
新型元器件
加快化合物等半导体器件、绿色电池、传感器、压电陶瓷和声表面器件、电力电子器件、片式电子元器件等新型元器件的开发和产业化,尽快形成规模化生产能力,满足市场需求。
创制药物
加快发展新型化学合成药物、手性药物、放射性药物及糖类药物,大力发展控释和缓释技术、微囊技术、靶向制剂、透皮吸收制剂等其它新型制剂,初步建立比较完善的创新药物开发、生产体系,大幅度提高我国在参加WTO后医药工业的竞争力。
现代中药
要运用现代生物技术解决濒危、稀缺药用动植物及其优质种源的繁育问题和大宗药材的基地化绿色种植生产问题,运用现代工艺技术进行传统饮片的改良;加强重要中药品种的二次开发及其产业化,鼓励应用先进的提取、分离、制剂和生产控制技术及先进装备,推进中药材提取物中间体的商品化,逐步建立现代中药工业体系;推动中药的国际化,使中药逐步进入国际医药主流市场。
微电子、光电子材料
要自主发展和引进相结合,迅速扩大产业规模,重点发展多晶硅、单晶硅、化合物半导体砷化镓单晶,移动通讯、光通信用砷化镓(GaAs)、磷化铟(InP)基半导体微结构材料,激光晶体、非线性晶体、光析变晶体、有优势的氧化物晶体,显示技术用材料、大规模集成电路的重要基础材料、工程级反光材料、功能微珠粉体材料等。
新型功能材料
要继续优先发展稀土功能材料,力争取得自主知识产权并逐步产业化,主要稀土功能材料的产量、出口量要达到世界第一,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加快发展生物医用材料和制品、高性能涂料、新型催化材料等,形成产业规模,并批量出口。积极推动纳米材料及纳米技术的产业化。
网络化制造工程
要从中国制造业的现状出发,初步建立起网络化制造的基本网络环境和信息环境,有重点地选择企业和行业进行网络化制造示范,利用互联网技术推动我国制造业信息化。
工业自动化
重点发展现场总线智能化仪表和过程控制系统及装置、软件、现场总线智能低压电器、企业自动化立体仓库系统和工业机器人。用工业自动化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在重点行业建设先进自动化控制技术示范工程并推广应用,大力发展智能化仪器仪表和先进传感器,扩大工业自动化产品市场,形成新兴自动化产业。
数控系统及其装备
重点发展新一代开放式和智能化的数控系统,推动其在加工设备中的广泛应用;积极发展伺服驱动装置和高速、高效数控机床,形成规模生产能力,增强国际竞争能力。
智能交通系统
要发展中国特色的智能交通系统,制定智能交通系统标准和发展规划;选择中等以上城市和交通干线进行智能交通系统应用示范工程建设;推动智能交通系统产品的开发和产业化。
先进环保产业
要发展先进的污水处理成套技术与设备,高效低投资烟气脱硫脱硝、高效除尘以及微粒控制技术及装备,汽车尾气低排放和零排放的催化净化技术,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技术和成套设备,危险废物处置技术及成套装备,环境监测仪器。
先进电池
要以提高产业整体技术水平,扩大产业规模,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为主要目标,重点发展锂离子电池、锂聚合物电池、镍氢电池的原材料及配套件,实现大规模生产;以电动车用电源为主要对象,加快发展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在降低太阳能电池的生产成本的基础上,大规模推广应用,形成规模化生产能力;在强化前期攻关研究的基础上,适时建设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MCFC)和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试验电站。
清洁燃料汽车
重点发展电动汽车,以及以天然气、液化石油气为主要燃料的混合动力汽车及配套系统,鼓励发展汽油醇燃料汽车;选择若干城市实施清洁燃料汽车示范工程。
小卫星
重点发展已形成市场需求的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通信小卫星、遥感小卫星、全球定位小卫星、科学与新技术实验卫星、海洋监测小卫星等,实现设计、研制、生产的批量化,形成年产10颗左右小卫星的能力。
卫星应用
要充分利用国内外卫星资源,推动卫星应用的发展,同时以卫星应用促进形成新的产业群。卫星通信方面,重点发展卫星直播广播电视、卫星宽带数据信息传输、卫星数字广播和边远省区的卫星通信等业务。卫星遥感应用方面,统一规划地面应用系统,实现资源有效利用,为各行业提供满足要求的卫星遥感数据。卫星导航定位方面,根据需求,不断拓展应用领域,推动卫星导航定位(GPS)产业的形成。
膜技术应用产业
重点发展膜材料、制膜工艺及关键设备、膜组件生产技术及关键设备等;建设海水淡化、苦咸水淡化等膜技术应用示范工程;建设膜技术及生物技术污水处理应用示范工程;与其它分离技术相结合,发展新型集成分离技术及应用工程。
四、主要政策措施
(一)建立有利于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市场环境
加强市场环境的建设,一要建立知识产权评估和交易体系,包括规范知识产权评估机构的认证制度,促进知识产权评估机构健康发育;建立知识产权交易市场,完善知识产权的转让、抵押、处置制度;形成业内自律和业外监管有机结合的运行机制。二要发展创新型中小企业服务体系,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创业服务中心的建设,建立技术服务、咨询服务、信息服务网络。三要完善有利于创新的技术标准体系,通过国际标准和先进技术标准的推广、国际计量和技术法规的执行以及严格的监管制度,形成公平合理有效的企业技术进步推进机制。市场环境建设要结合体制改革,加强行业中介组织建设,对其中的非盈利性机构给予政策扶持。
(二)推动高技术产业优惠政策由区域政策向产业政策转变
调整以往按区域确定高技术产业税收优惠范围的做法,要根据不同时期产业发展的需要,选择重点领域或产品,制定与国际惯例接轨的阶段性优惠政策。针对不同产业的特点,制定明确的产业技术政策,规定鼓励、允许和限制使用的技术,并辅以相应的保障措施。
(三)完善各类政策工具,提高政府服务质量
——改进国家推动高技术产业发展的计划。一是要针对关键产业领域确定专项计划,以提高产业竞争力为目标,对关键产业的发展进行系统部署,务求实现重点突破。二是计划的功能要向组织协调和优化配置资源方向转变。三是计划的实施要依托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和产、学、研合作的企业联盟。
——进一步完善税收政策。在增值税方面,对研发投入大、生产消耗小的生产企业,允许其率先由生产型增值税转变为消费型增值税。在所得税方面,要强化其对社会资金投向的引导、激励作用,对企业的研究开发投入以及社会的创业风险投入给予适当的税收减免。
——建立有利于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法制环境。推动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制定,强化依法行政,规范市场秩序,完善竞争规则。重点是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提高知识产权管理水平。在制定与国际接轨的知识产权保护规则时,要指导国内企业运用知识产权作为参与国际竞争的工具;积极参与国际性产业、贸易规则的制订,为国内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创造条件。
——运用采购政策,支持高技术产业发展。通过推动相关立法以及颁布政府采购技术标准和产品目录,规定国际采购中本地产品的比例,制定在基础设施和工程建设中优先购买国内高技术产品的鼓励政策,为国内高技术产业的成长提供市场空间。
(四)完善高技术产业投融资体制
——调整政府投资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要加大对高技术产业发展的资金支持。国家投入要侧重支持战略性的高技术产业化项目、高技术企业创业期的引导资金、以及利用高技术促进传统产业技术升级和产品更新换代的补助资金等,并要完善相应的决策程序和监督评价体系。
——发展创业投资,培育创业投资机制。推动创业投资基金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出台,促进创业投资机构建立规范的风险约束机制与产权激励机制。拓宽创业资本来源渠道,培育多元创业投资主体。规范发展创业板股票市场,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为创业投资提供多种退出渠道。加快发展创业投资中介服务机构,促进创业投资的行业自律。制定相应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创业资本投资于国家鼓励发展的高技术创业企业。
——加强引导,广泛吸引社会投资。《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利用税收优惠、补贴等多种方式鼓励企业增加研究开发投入。放宽市场准入领域,改善融投资服务环境。
——建立和完善高技术产品出口融资体系。对企业的高技术产品出口和高技术境外投资项目,在流动资金贷款和出口信贷方面给予政策性金融支持。建立担保基金,为企业出口高技术产品提供出口信贷担保服务。建立风险规避机制,为到境外从事高技术产业投资的企业提供保险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