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公共艺术美术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19 18:33:4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公共艺术美术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公共艺术美术

第1篇

关键词:美术场馆;公共艺术教育;学校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系上海市学校艺术科研一般项目“上海美术及文博场馆艺术教育活动评价体系的探索”(HJYS-2019-B11)阶段性研究成果。

一、美术场馆公共艺术教育的相关内容

现如今的美术场馆担负着艺术作品的展览和保存、提高公众审美意识以及国际文化交流的职责,是艺术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美术场馆具有公共教育功能,在20世纪初期,先生和鲁迅先生曾大力呼吁和倡导建立我国自己的美术馆,从而提升国民的基本素质。1929年中国近代第一个国家美术馆——天津市立美术馆开始筹建,开启了中国美术场馆公共艺术教育的新篇章。

第一,美术场馆的公共教育。公共教育在中国出现美术场馆之前就已经存在了,这就代表着它自身拥有启迪心智、提升素养、教化人心的重要作用。美术场馆的公共性,体现在对民众的公共教育上,并且满足公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进而使得美术场馆实现社会公共教育效益最大化。

第二,美术场馆公共艺术教育的含义。美术场馆公共艺术教育从学科这一方面来看是属于美术学的,并且承担着美术教育的责任。因此,美术场馆公共艺术教育既不完全属于美术馆学,也不完全属于美术教育学或者社会教育学,其游离在这三类学科之间,有着非常强大的灵活性和跨学科性质。

美术场馆公共艺术教育通过展览活动、讲座活动以及其他艺术活动,对大众进行艺术知识普及和艺术情感传播,这个过程中的媒介就是艺术品。大众进行相应的艺术作品的欣赏和艺术思维的接收,并在欣赏的同时完成了审美的亲身体验,从而满足了自身的精神世界,并学习了艺术知识,最终大众的艺术素养得以提升,达到公共教育的目的。美术场馆公共艺术教育项目模式的类型除了以上提及的展览活动,还包括参观导览模式,在馆内通过光、影、色等物质属性与灯光的烘托,在辅助图片和艺术品所处环境的形式空间里突出作品的效果,加之作品介绍,能够让更多的参观者了解艺术品的内涵,展馆按照主题和陈列内容对参观者进行引导,让其从美的建筑、美的陈列和美的藏品中发现美、欣赏美,最后学会思考美。

第一,专题讲座模式。美术馆越来越看重教育功能,首先要把展览推出去才会考虑公共教育。可以邀请艺术导师、现代美术馆策划人、美术馆从业人员等参与专题讲座或交流会,面对面讲座,多教授艺术学科知识,使聆听者受益匪浅。

第二,校园展览模式。美术馆走进校园活动能够将艺术的多元性呈现给学生,给予学生启迪。艺术是丰富且多元化的,美术是更加生动的载体和表现手法。“流动的美术馆”为学生开设专门的课程,还可以给一些展览项目提供平台进行展示,推动年轻一代的美术培育项目发展。这是对美术馆公共教育的一种新的探索和尝试,对青少年的美育培养更加重视,未来以更加多元化的合作方式推广到中小学,在教育上进一步推广。

第三,文化活动模式。举办亲子类公共教育活动,或者“开学起航”等主题公共教育活动,呼吁更多的孩子积极参与。

第四,教育课程模式。美术馆可以为孩子们提供一个轻松而优美的环境,让孩子从小就接触到艺术品,身临其境,感受和欣赏美,领略艺术美,培养艺术敏感度。美术馆公共教育与教育课程模式的融合,就像“春风化雨”,潜移默化地对未来产生影响,与中小学的美育互动就是第一步,让“参观美术馆”成为学校美术教育的基本环节。

第五,教师培训模式。课程教育不仅是对学生的培养,也是对教师的培养。将老师请到美术馆进行学习,定期组织学生参观体验,让老师作为引导者和讲解员,为学生打开艺术思维的大门。通过一些问答互动活动,普及艺术知识,培养学生的艺术气质,美化心灵,陶冶情操。

第六,校本教材模式。结合学校教育资源将公共教育的主體定位为中小学生,和大学美术专业共同开发公共教育校本教材,通过学校课堂教学推广美育。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设置不同的教育题材,同时与美术馆搭建互通平台,从实践和课堂中自觉练习,感受艺术的魅力。

第七,读物编写模式。美术馆与校方、出版社、幼儿园等多方沟通,针对青少年、学龄前儿童采取绘本式或者读物式的教学模式,在家长和老师的陪伴引导下,发挥艺术的无限想象力,从小进行审美素养的培养、强化和提升,达到美术馆公共教育的目的。

美术场馆应该对社会上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素养的个人或者群体进行艺术知识普及和素养的提升,并借助艺术品展览和知识讲座等,让大众鉴赏、体验、参与制作等,借此提升参与者的艺术实践经验和综合素养,进而完成公共艺术教育。

二、以现代美术场馆为对象,探究美术场馆

公共艺术教育的特点

就我国目前教育体制的特点来看,主要着重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而作为社会教育一部分的美术场馆,完全应该担负起公共艺术教育在社会教育中的部分职责。以中国美术馆为例,虽不是最早开放公共艺术教育的美术馆,但是作为拥有数以万计精英级藏品的场馆,对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视程度以及工作力度将对我国所有的美术场馆起到带头的作用。现代美术场馆的公共艺术教育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不同于我国传统的学校教育:

第一,教育环境。美术场馆的沟通媒介、教学场地以及设施和氛围都是独有的,这是因为美术场馆公共艺术教育中的教育与被教育都是以展览和艺术品为媒介的,这就区别于传统的学校教育。在美术场馆公共艺术教育中,受教育的人员可以亲身实地同艺术真品或者仿品进行接触,而在传统的学校教育中,受教育者更多的是学习纸质印刷品上的内容,这两者是有很大差距的。

第二,教育模式。教育模式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传统的学校艺术课程教育是以国家制定的课程内容为标准进行的系统性知识教育,而美术馆公共艺术教育不存在这些条框的束缚,而是在国家教育方针下进行的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可以看出,传统的学校艺術教育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国家的要求进行有计划的知识学习,而美术馆公共艺术教育是一种自主的学习方式,强调探究形式的学习,具有自发性。所以说,美术馆是一个开放的教育机构,不同于传统的学校教育方式,采用一种自我引导下的没有标准答案的学习方式。

第三,教育对象。就美术馆公共艺术教育来说,教育过程中的教育实施者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老师,而是为人们提供讲解服务的相关志愿者、场内的工作人员或者公共讲座的主持人员。美术场馆公共艺术教育作为一项全民模式的教育活动,其受教育的范围比传统的学校教育更加广泛,各阶层、各年龄、各种社会背景以及各行业的人都包含在内,这也体现了美术场馆公共艺术教育的公共性。

第四,教育内容。对于教育的内容,这两者有着重点上的不同,其中美术场馆的公共艺术教育是艺术领域的意识培养,具体来说就是,美术的鉴赏、评价、人文知识以及美术史等都包含在内,通过这样的教育来培养艺术领域中人们对艺术创作、批评以及艺术史、美学的感知和综合素养。而传统的学校艺术教育更加注重艺术创作和基本知识的教导,忽视艺术评价、鉴赏等能力的培养。同传统的学校艺术教育相比,美术馆教育相对更加具有片段性,侧重以主题性教育为主要内容。

三、美术场馆公共艺术教育同传统的学校教育相结合

美术场馆的公共艺术教育模式和学校的教育模式具有互补的关系。学校通过系统性的教育来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并培养高素质的艺术人才,而美术场馆则是普及艺术常识,进而提升国民的艺术素养,在这方面两者是一致的。这样看来,学校艺术教育与美术场馆公共艺术教育共同发展的前景还是很美好的。

第一,对学校和美术场馆的公共艺术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整合。对学校和美术场馆的资源和人员进行共享和整合,让学生能够更加近距离地感受珍贵的艺术作品,并能够接受具有丰富经验的美术馆讲解人员的专业的艺术知识普及。因此,学校与美术场馆应该同步进行艺术品的欣赏和美学知识的教授,逐步完善教育体系。

第二,补充学校艺术教育内容,督促师生共同学习。开展艺术展品的参观活动,为师生提供同艺术家近距离交流的机会,进而让师生进行自主的探究和思考,这种学习的意义远超传统的课堂学习。

第三,跟随新课改脚步,大力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制度的改革。在现如今国家大力推行新课改的浪潮下,美术场馆应该积极同学校合作,落实美术课程改革,开设艺术教育的实践课程,通过展览以及讲座,培养学生的创作性意识。

第2篇

关键词:中职学校公共艺术教育;美术教育;学习方法;教学方法;课程设置

一、中职学校《公共艺术(美术)》课程的教学现状

如今,在我国,教育已经成为社会发展中备受关注的一项内容,特别是随着社会进步,人们生活水平改善,学校与家长越来越注意培养孩子们的兴趣爱好。现阶段,美术教学日益受到重视,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也顺应时代的要求,开设相关的艺术类课程。

《公共艺术(美术)》课程要求结合学生过往与现在的生活经验和专业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与兴趣,选择不同美术类型的经典性、代表性和时代性的佳作,从自然、社会、文化和艺术表现、发展演变进程等角度赏析,帮助学生了解美术以及应用美术的基础知识,熟悉其基本审美特征,理解作品的思想情感与人文内涵,感受社会美、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统一,获得身心愉悦与欣赏经验,丰富人文素养与精神世界,拓展审美视野,提高审美能力,发展创新思维,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综合素养,提升生活品质和文化品位。

二、现阶段中职学校《公共艺术(美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公共艺术(美术)》课程在我校从开始实施至今已经将近两年的时间,我们一直在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尝试,不断地总结,不断地前进。但与此同时,在公共艺术――美术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这几个方面:

(一)学生普遍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公共艺术(美术)》课程在我校的开设,主要面对的教学对象为中等职业学校非美术专业的学生,如数控专业,电子商务专业,物流专业,汽车维修专业等等。此类专业并非美术相关专业,学生的美术基础相对不稳定,参差不齐,大部分学生在这以前很少正规地接触美术,也没有相关的美术基础,加上公共艺术――美术的课程中,美术历史以及一些理论知识的学习对于他们来说比较枯草,因此在上课期间难免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学习缺乏动力,没有积极性,上课开小差,作业不准时交或者不交。学生不知道自己到底为什么要学习公共艺术――美术这门课程,心中没有目标,没有思考。在课堂中,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单单依靠一些强制的课堂纪律管理学生,强迫学生认真听课,这样的教学与课堂严重影响学生培养相关的美术素质,影响课程的进步。

(二)《公共艺术(美术)》课程教学方法单一

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美术课程教学过程中,一种有效的,合适的教学方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校在现阶段的《公共艺术(美术)》课程的教学方法实施中,教学方法相对单一,主要是运用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法,这样子的教学方法会使学生失去了主动学习,主动思考的环节,失去了主动在自我实践,群体合作实践中沉淀与提炼的机会。然后继续生硬地听课,死记硬背地应付考试,这样的课堂并不生动,也不能将学生应有的创新,创意,灵气等等发挥出来。

(三)《公共艺术(美术)》课程设置思路不够清晰完善

课程设置是教学的核心。如果把“课程设置”仅仅理解为学科课程的开设,这是不够全面的。现阶段,在我校《公共艺术(美术)》作为一门课程,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在国家相关部门的指导与要求下,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来设置《公共艺术(美术)》课程。然而,目前《公共艺术(美术)》的课程设置思路并不够清晰完整,其中包括课程分布的比例以及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相互关系与分配。

三、解决现阶段中职学校《公共艺术(美术)》课程教学存在问题的有效措施

(一)对于学生普遍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原因在于学生对此内容缺乏兴趣,以及学生对学习的目的不明确。因此,想要在这个现状上作出改变,在上课过程中,可以从课程内容、学生感兴趣的事物以及更接近学生思维方式的方法等等这几个方面入手,找到其中的关系,进行教学。正如在西方美术历史,西方名画欣赏的课程内容中,如果直接按照书本讲述,难免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可以适当找到名画与当代艺术,电影,音乐等相结合的切合点,从学生相对感兴趣的话题中引出其中与名画的联系,让学生的思维被调动起来,紧跟老师的思路。再者例如在讲到原始绘画的时候,准备好相关的视频资料:当下正热播的动漫电影《疯狂原始人》中主角每天晚上给他的家人们一边讲故事,一边用原始的材料在洞穴的墙壁上进行绘画情境的相关片段,以此告诉学生,原始绘画就是在洞穴中,用原始的材料进行绘画的;又如通过西方著名的哥特式建筑对当代时尚时装流行风格哥特式黑色蕾丝元素的影响,让学生知道,生活的灵感也来源于艺术。

(二)避免采用单一的教学法。可以根据课程需求,适当变换教学法,找到创新点和突破点。传统的教学法是老师讲授,学生聆听,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公共艺术(美术)》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作出尝试,适当加入新的教学法,例如:

情境教学法。在讲到中国象形文字欣赏的时候,教师可以引用象形文字情境动画播放给学生看,通过图画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使学生自身于动画情景中,感受这个动画根据象形文字的特点以及内涵,创作出一个具有情境的识字故事,学生颇感兴趣。与动画结合的情境教学法,使本来学生觉得乏味的象形文字,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让学生记忆深刻。再例如在一些名画的讲解中,可以通过语言描述情境进行讲述,如名画《最后的晚餐》,教师通过语言对画作进行情境,故事的描述,加以渲染,语言描绘提高了感知的效应,情境会更加鲜明。还有表演体会情境,在美术画作欣赏课程中,以学生表演课程内容中的情境为主,将整个班的学生适当划分为若干小组,每个小组根据自己的组织,模仿一幅名画,让没一个表演者都融入画作中的情境,包括名画中的人物,有特色的物件等等,可以以名画为基础,配以音乐,造型,对话,情境。在这当中学生自己进入情景,参与角色,让学生对学习的内容产生一定的亲切感、幽默感与新奇感,内心有了不一样的体验,因此会更加专注,更加积极,更有兴趣地去欣赏,去学习,去沉淀。

情景式教学法在一定的程度上对学生有独特的启迪作用,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适应能力。

(三)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艺术(美术)》课程设置应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清晰规划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比例分布,充分发挥实践检验真知的真理。例如在中国美术赏析课程中,实践性多与理论性的运用,我们挑选了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和软陶雕塑制作这两个主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实践活动。这两种艺术表现形式的制作过程都非常简单易懂,不需要太过专业的手法和技能就能表现出来,对于不是美术专业的学生来说,只要掌握其中的技巧,就能较容易地制作出成品,从而体会到中国美术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学期的美术课程教学中,我们尽量做到从实践中渗透理论,让学生在美的感受中慢慢接受理论知识,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和创造艺术的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针对中职学校《公共艺术(美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的教学问题,教学方法以及课程设置等进行研究与讨论。如何采用有效的教学模式和创新的教学理念进行《公共艺术(美术)》课程的教学,达到教育部关于推进艺术教育的发展及提高中职生艺术素养的目的,是我们需要进一步探究的问题。这需要我们中职教育工作者积极的探索实践,不断地通过研究与交流更好地明确课程的教学方向。

【参考文献】

[1]崔秀敏.当前高中美术欣赏课教学的若干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09,(04).

[2]刘佳.中职艺术教育课程在课程体系中地位初探[J].佳木斯教育学院,2011,(02).

[3]段鹏.开放的艺术及其教育[D].首都师范大学,2011.

[4]孙军.新疆地区高等师范院校美术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现状与对策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2.

[5]班守英.广西民族美术资源在普通高校公共美术教学的应用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3.

[6]姚F辰.小学电脑美术有效教学策略探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

[7]贺鑫.美术类院校教学空间的设计研究[D].北京服装学院,2013.

[8]赵亮.美术教育课堂互动教学的有效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

第3篇

职业院校尤其是中职学校绝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贫困户和城市困难及低收入家庭,到职业学校就读,学习一技之长以便将来走上社会谋生是他们的最大愿望。那么,面对这样一群学生,如何提高他们的知识技能和审美素养呢?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的做法往往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学生的感性素质培养,导致学生在审美教育中还是侧重于作品年代、创作背景、作者生平成就、社会影响、审美价值以及在美术史上的地位等方面知识的学习。其目的还是通过“画以载道”阐明作品背后承载的社会意义。并且学生也很难有机会到博物馆、美术馆中去面对面地接受伟大艺术杰作之艺术美的熏陶,无法去直观感受、去体会。比如欣赏历史古迹、风景名胜时,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往往是记下了一些专有名词、历史典故,忽略了学生对美的感受,假如他们把远方的山、眼前的树、脚下的石头和古老沧桑的建筑仔细端详一下,这种美的感受可能胜过老师的千言万语。再比如美术作品欣赏,学生不知道何处是好,对写实类型的作品只能说出“画得真像”、“很逼真”,对写意、抽象类型的作品则更是直呼看不懂,实际上在这方面都是感性审美教育的失缺导致的。记得在一次学术讲座中,有人问著名美术理论家邵大箴先生:“如何才能学会欣赏美术作品?”邵先生回答是:“多看,看多了就自然知道画得好不好。”如何欣赏书法?范曾先生说:“我要告诉大家一个诀窍,这个书法好,那个书法不好,感觉最重要,它给你快乐的感觉没有,给你愉悦没有?它给了你哪种不可言说的感动?有了这个东西,你就认为这个字是好的。”两位先生无意中说出了审美教育的重要方面,即感性素质的培养,而这些恰恰是职业学校审美教育中极其缺失的。

二、推进民间工艺美术融入职业学校审美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民间工艺美术有自己独特的审美体系

民间工艺美术的作者主要是农民,其创作完全带有自发的性质,很少是专业艺人,因而显得质朴、率真,没有任何拘泥与做作,表现出强烈的地方性特色,体现着世代相传的文化积淀,比如剪纸、木板年画、织绣、传统壁画、泥塑等,从中可以窥见人民大众的审美心态,也能体察到民族的精神所在,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这是一种理想主义的艺术,洋溢着乐观的生活态度,美好的理想追求,从材料、工艺、技巧、制作过程到夸张、象征、拟人等艺术手段的运用,独特的色彩观念,富有寓意的符号化特征,美妙的装饰图案,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趣味,特别是那无与伦比的表现技巧展示出来的创造之美、技艺之美,体现着乡土文明中手工艺人的生命情感与崇高行为,无疑对职业学校学生的审美素质教育具有多重意义。

(二)民间工艺美术更贴近职业学校学生审美教育的实际

民间工艺美术可以满足人们多方面的审美需求,从职业技能教育的层面上讲,民间工艺美术的手工技艺有助于学生形成朴素、健康、积极向上的审美观,也有助于发挥学生的智慧和才能,形成直观感受、动作思维,养成认真操作的习惯,以及提高熟悉并运用各种材料的组装和表现力,这与职业教育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并无二致。职业学校学生接受专业技能教育,就是要锻炼一双灵巧的双手,清晰的程序思维,准确无误的操控能力,锻炼协调功能与形式统一的的本领,更重要的是通过手工制作来启发创造性的思维,从而开掘出对传统工艺之美的领悟能力。因此,民间工艺美术融入职业学校教育,既是一种审美教育,又是一种技能教育,特别是这种建立在手工艺基础上的独立、分工、合作、标准有利于将集体智慧下的传统非物质文化很好地保留下来,也体现了现代工业发展的特点,是职业教育最为生动的实践形式,容易为学生所接受,也最为接近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

(三)有助于增强职业学校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

民族传统文化一般来说分为三个层面,即上层、中层和下层,在艺术上也大体如此。作为下层文化的民间工艺美术在历史上是相对于宫廷美术、官造工艺而独立存在的,它是广大劳动人民在劳动中世代相传的产物,具有较好的稳定性,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际上,古代的宫廷美术和文人美术都是从民间美术中汲取营养发展而来,整个中国美术史的发展进程背后都能或多或少地看到民间美术的影子。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它是形成整个民族文化的基础,优秀的民族文化是整个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是民族群体的灵魂,是中华传统文化记忆的密码。特别是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在发挥其实用功能的同时,以其传统的、反映着民众趣味和价值观的造型样式,与民众共同创造着平凡有乐趣的生活,同时也在不断地创造和丰富、完善着丰厚的民间文化传统,让人不能忽视。”但是,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民间工艺美术的保护和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传统民间美术生态土壤正在加剧流失,文化生态链条正在加剧断裂,有的甚至已经无法修复弥补。因此在职业学校推进民间工艺美术教育,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而且能通过审美教育来增强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

三、推进民间工艺美术融入职业学校审美教育的有效措施

(一)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

2013年4月教育部印发《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明确规定:“公共艺术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实施美育、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大纲》还对艺术课程的教学内容、结构和要求、教学实施进行了说明。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用文件形式把公共艺术课程上升为学生必修课对职业学校来讲还是第一次。2013年5月15日,教育部、文化部、国家民委又联合下发了《关于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及创新工作的意见》,对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及创新的重要意义、指导思想、总体目标、重点任务、工作措施及组织保障等进行了明确。其中有两点说明意义重大“,一是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是发挥职业教育基础性作用,发展壮大中华文化的基本要求。二是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是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服务民族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有了决定性的基础指导文件,长期不受重视、松散不统一的公共文化艺术课就有了“硬杠杠”,课程建设也有了依据。

(二)抓好教材编写工作

一是鼓励优秀民间艺人、工艺美术大师、技艺大师、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参与,特别是一些优秀民间艺人、技艺大师,他们所从事的创造活动,技术复杂,技巧高超,是在长年累月的实践和积累中获得的,也曾经得到师傅、年长者手把手的传授指点,是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的最好代言人,请他们参与,可以保证教材编写基础更广泛、更有针对性,更加科学合理,也更加符合职业教育特点。实际上,国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中,在建立职业教育保障体系方面明确要求“传承民族文化工艺中以德为先、追求技艺、重视传统的优良传统”。二是教材开发要有多样性。全国各地职业教育发展层次、发展水平存在差异,职业学校学生的认知情况、生活习俗也有较大不同,发展较好的学校也都是行业特色、专业特色、文化特色鲜明的学校。如果用一本教材在全国通用显然是不行的,不符合实际,一来不能满足所有学校的教学需要,即使用了,对有的学校来说可能会造成“水土不服”;二来各地区存在文化差异,每个地方都有自己优秀的文化传统,发挥不了自己的文化特色,实际上是在抛弃自己的传统文化,与推进社会主义国家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愿景背道而驰。因此,教材的编写要在尊重教育部《教学大纲》的基础上进行灵活调整,开发出兼具多样性、灵活性和实效性的地方教材作为补充。既有国家规划教材领衔,又有各省地方教材补充,形成内外有别、多样互补、特色鲜明、多元统一的立体化美术教材体系。三是教材编写要贴近实际,应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中国地域辽阔,自然人文景观差异明显,各地虽然经济发展有差距,但在文化上都各有自己独特的优势。非物质文化遗产遍布全国各地,几乎每个省份都有大量的文化标志品种,美术教学资源十分丰富,都能够开发自己的特色美术教材。就民间美术来讲,代表性的有年画、刺绣、泥塑、剪纸、玉雕等,在传统手工艺方面,有陶瓷、漆艺、蜡染、编结、蓝印花布、云锦、皮影、香包等;各民族还有一些技艺具有文化“活化石”价值,比如“苗绣”、“大理白族扎染”、“海南黎族织锦艺术”、“土家族织锦”等。而且每种优秀民间美术和传统手工艺都有工艺美术大师、技艺大师传承人,丰富的美术资源和美术教育资源为教材编写提供了极大方便,教育行政部门可以把各个领域的专家组织起来,统筹规划编写教材,实现优势互补,可以综合起来分门别类地进行编写,形成系列教材,最大限度地体现地方文化特色和民间美术成就。此项工作意义深远,如果能做好,是对职业教育的重大贡献,功莫大焉。

(三)加强师资培养

目前,职业学校的美术教育师资还是比较缺乏的,因为审美教育长期不受重视,美术师资建设一直停留在低水平阶段,有的职业学校在校生几千人,只有1个美术教师。随着国家对职业学校美育的重视,各个学校也会从不同渠道积极引进教师,师资紧张状况有所改善,但是建设一支高水平师资队伍仍然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此外,还要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培训,教师的理论素养和基本技能决定了教学水平,现有的艺术类教师基本都是从高校艺术专业毕业,优点是理论素养比较全面,基本技能比较扎实,不足是缺乏对民间美术的理论认识和技能方面的训练。为此,可以组织教师轮番到专门的院校去培训学习,也可以定期安排到工艺大师工作室去实践锻炼。目前,山东工艺美术学院、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湖南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上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在传承民间工艺美术方面做得比较好,是学习提高的理想之地,可以利用国家级、省级培训项目开展培训。如果学校条件允许,最好安排教师利用寒暑假到各民族地区去考察,以开阔视野,切身感受体验民间的古老技艺,搜集整理第一手民间美术教学资料,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职业发展能力。

(四)保证规定课时开齐开足

作为审美教育的最主要课程,目前公共艺术课程开设的学时还是偏少,按教育部教学大纲规定,总共72学时,其中美术36学时,基础模块只有18学时,课时少,教学内容多,教学质量能否得到到保证还是个问题。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由于受其它专业课程影响,音乐和美术分在上、下两个学期进行,而且并不是所有的班级都能开课,学生学了音乐就学不了美术,而且,尤其能够体现职业教育手工传承特色的内容都安排在拓展模块。因此,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怎样保证教学质量,设计出更为合理的教学内容应是教材开发部门和编写者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四、结语

第4篇

关键词: 工艺美术 设计

工艺美术是“工艺”和“美术”的复合词。《辞海》将工艺美术总括为“造型艺术之一”,包括了“日用工艺”和“陈设工艺”,可谓范围广阔。中国的工艺美术历史悠久,西周即有“百工”之说。春秋末期出现了第一部记录工艺的专著《考工记》,其中总结出了30多个工种,不仅代表当时人类的造物运动的最高水平,同时也是一部最早关于技术和设计的伟大的著作。

从“百工之艺”到近代“工艺美术”概念的提出,前后近3000年历史,充满了我们引以为豪的作品。如春秋战国的青铜器(图1)和漆器,秦汉的石刻和建筑装饰,隋唐的金属工艺以及两宋的瓷器,凡此种种,举不胜举。当我们沉浸于往日“工艺大国”的辉煌时,也无比尴尬地面对另一个问题,就是近代中国工艺美术的衰落。

工艺美术首先和科技有关。英国著名科学史学家李约瑟博士在其历经半世纪写成的七卷本《中国科技史》中,以充分的史料证明了“在古代直到明朝末期,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发明都是中国领先的”。换言之,只是17世纪起,我国的科技才开始落人下风。但我认为科学技术的实用性因素固然重要,思维方式却更是重中之重。西方在工业革命之后,随着生产力的不断进步,人的思维方式也渐由“经验型”向“实验型”过渡。于是由设想到实验,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的新发明新创造。可以想象,倘若没有工业革命以来创造的雄厚技术基础,被西方视为现代设计发端的英国“新工艺运动”亦不会产生。而回顾中国,在封建末期依然依靠缓慢的经验积累,工艺美术的发展步履维艰。

指出意识对于物质有反作用。工艺美术作为科技与技术的结合,追求的是实用性与美观的统一。从根本上说,要求的是理念(理论)和实践的统一。中国工艺美术史中不乏二者完美结合的例子。如新石器时期出现的一种尖底陶器(图2)。它尖底,易于沉水。系绳偏下,易于灌水且不至于太满。《荀子・宥坐》载,孔子起初只知其为“欹器”,是置于帝王“座右”的“宥坐”,有鉴戒之意。后来于鲁桓公家庙中见到这种“欹器”,听守门人介绍后,曰:“吾闻宥坐之器者,需则欹,满则覆。”由此可见,从最初的“造物为用”到赋予一定的寓意,说明物质与精神的关系。而工艺的本质也就是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

而关于工艺美术的审美,我觉得贡布里希先生在《艺术与错觉》中说的“先制作后匹配”的原则同样适用。物质性的技术是工艺美术的先决条件。先成器物,而后赋予一定的审美价值。比如关于瓷器的审美,必然是在制作瓷器的技术产生之后才逐步发展起来的。在这样的过程中实用性和艺术性不断结合才促成了瓷器的不断发展。同样的,如果没有青铜铸造技术的产生,亦不会有商周时期青铜器艺术浑厚的造型,严谨的文饰,庄重的艺术效果。

“工艺美术”从生产方式上来说,代表的是手工业生产。而工业革命之后催生的“设计艺术”,而今大有取代“工艺美术”的趋势。其实工艺美术和设计艺术存在物质基础上的差别。工艺美术服务于手工生产,将制作理念与制造统一于工匠的手上,而设计艺术则是制作理念与现代工业生产的紧密结合。从理论上来说,从工艺美术史到设计艺术史,很多人认为主要是研究的角度发生了改变,前者注重于工艺制作,后者着重于设计创意,更突出了艺术的性质,贴近了文化。我认为还是应该把工艺美术上升到一个文化的高度,因为工艺本身就是我们民族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艺美术记录着社会的进步和审美的发展,同时也和人民群众的生活密切相关。我觉得文化这个词而今实在太过泛滥,但是文化的好处却是应该为大众所享受的。工艺美术作为文化和群众生活的一个交点,其发展无论是对于文化还是人民的生活而言都意义重大。

首先,工艺美术以艺术的方式,通过现有的物质技术手段服务于人民的生活。从历史上来说,强盛的时代往往诞生强大的艺术。比如说中国的隋唐时期,既是社会的高峰又是工艺美术的高峰。只有重视技术向现实物质形态的转化,才能够促进整个社会生产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其次,工艺美术所反映的思维方式是衡量社会进步的重要指标。工艺美术的发展,首先是创新精神的发展。而创新精神的发展,首先是工艺美术教育的改革,这需要人才培养机构面对现实来调整工艺教育的课程,充分体现创新教育、超前教育、开放教育。教育体制的改革是促进教育质量提高的动力。如何改变工艺美术教育“师傅带徒弟”的套路,变传统工艺为系统化思想指导下的工艺学科,工艺美术教育不仅要强调技巧、技能训练,更应强调学生知识结构建立的方法和途径,努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具备多向思维的头脑和应变能力。而所有这一切,都将促成我们民族创新精神的培育,在当今时代,这种创新是十分必要的。

最后,工艺美术的继续发展同样也是我们民族精神文化财富的延续。在中国的文明史中,工艺美术的成就无疑是最值得世人所称道的内容之一。在很大程度上来说,我们民族的面貌,是以工艺美术的形态为世界所认识的。中国人有着自己的特定的物质和精神世界,这都在工艺美术的面貌中有所体现,过去如此,将来亦将如此。创造工艺美术产品的过程本身,就是在创造着我们民族的面孔。

莱斯利・怀特认为:一种文化是由技术的、社会的和观念的三个子系统构成的。技术系统是决定其余两者的基础,技术发展则是文化进步的内在动因。对于工艺美术的发展,应该将之放到文化的高度来审视,抛弃“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下者不足以言之”的陈见。须知,工艺美术繁荣之时,必是中华文化繁荣之日!

参考文献:

[1]辞海.1999年版.上海辞书出版社.

[2]倪建林,张抒编著.中国工艺文献选遍.山东教育出版社.

[3]李砚祖著.工艺美术概论.山东教育出版社.

第5篇

关键词:民间工艺美术;美术;审美教育;重要意义

美术审美教育是美术学生素质能力发展重要组成部分,素质教育背景下对学生整体专业性要求较高,尤其针对艺术类课程。通过审美可以提高学生对艺术作品的领悟能力,同时还可有效提高学生对生活感悟能力,通过将民间工艺美术应用到美术审美教育中可让学生对民间工艺美术的审美能力提升,同时对民族文化传承元素更加认同,了解民俗文化,激发学生思维创新,学习民间艺术技艺提升自身审美价值,在真正实践过程中更好地表达美术思想。

一、民间工艺美术的概念

民间工艺美术重点体现在民间工艺,通过民间工艺体现出的美术价值。通常来讲,民间工艺是现阶段大众在日常生活中的民俗艺术,同时更加是经济发展以及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常见的民间工艺主要有编织,陶瓷,刺绣,皮影,紫砂,漆器,蜡艺,书画,文房四宝等。工艺通常是对物体进行加工,其加工类型具有较多,其中最为重要也最为关键并且起到美术审美教育价值的则为艺术品的加工技艺。民间工艺中的“民间”并不是指代工艺产品制作的具体场所,而是指工艺产品在制作过程中其具备的内涵。使用民间特殊工艺制作出的民间工艺品,除了具有极为观赏的,丰富的外在艺术元素表现,仍然存在诸多内涵,这也是民间工艺在与普通工艺进行区分时的重要标志[1]。民间工艺特点:(1)民间工艺是民间艺人利用不同工艺技巧,采用不同材料将其应用到作品设计过程中使作品更加具有艺术特点。例如民间工艺制作过程中会针对质地,色彩以及相应的形态特征完成艺术创作,而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同样利用修饰,着色将生动的人物形象或者动物形象呈现在人们面前,进而体现出艺术的妙处,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其具有生动自然且手法别致等特点。(2)民间艺术通常具有其个性特点,其个性特点重点强调,针对地方特色的展示以及民族特色的展示。以剪纸为例来讲,我国剪纸工艺已经在世界上流传,观察不同地域民间工艺特点,即南方以及北方艺术作品均存在不同的艺术表现,南方剪纸玲珑剔透,北方剪纸天真浑厚,南方蜡染对地方特色以及民族风格有强烈冲击,这也是民间工艺美术在艺术创作与艺术发展中的个性化特点。

二、民间工艺美术对美术审美教育的重要意义

美术审美教育作为目前美术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以及自身创作能力增强起到重要影响,将民间工艺美术与美术审美教育进行融合,对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提升存在重要价值。

1.以民间工艺美术提升学生美术审美能力

民间工艺美术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诸多变化,逐渐形成了以现阶段民间特色为基础结合现代化工艺形成人们艺术欣赏以及艺术创作的重要艺术形态。其在创作过程中融入了多种工艺思想以及工艺技术进而形成了具有多样的艺术形式。大部分民间工艺作品的创作者都来源于基层百姓,这部分基层人员与专业的美术创作工作者存在专业差异化,这种情况下是民间工艺作品的美术表现力,作品审美价值以及作品中蕴含的精神价值,情感价值均较为丰富。而且相同民间工艺作品在不同地域条件影响下,导致其艺术特点艺术表现均发生变化。将该特点的民间工艺美术与现阶段美术审美教育进行融合,可使学生在基础审美教育的同时获得“野生”审美教育,使美术审美不再拘泥于条条框框,让学生对民间工艺美术有深入了解,认识,掌握,并且对其内在创作思维,创作灵感,工艺技能,地域文化进行全面学习,使学生能够透过民间工艺作品,提升自身对生活的情感表达能力,提升学生美术审美水平[2]。

2.基于民间工艺美术提供学生学习驱动力

民间工艺美术在开展美术审美教育过程中,为学生提供了重要的艺术驱动力,这种艺术驱动力体现在美术作品领悟能力以及学生针对美术审美知识的学习积极性。传统美术审美教育多为以教师为教学主体,通过教师指导学生美术作品鉴赏,提高学生美术审美能力。该种教育模式下极大程度对学生自身思维进行限制,使学生无法针对美术审美进行发散思维。而民间工艺美术由于其创作者源于农民,在创作过程中融入了农民的日常生活以及对待生活的态度,是具有积极向上的,淳朴的,健康的艺术创作思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养成健康的思维形式,同时对待生活可以更加积极阳光向上[3]。例如泥塑,木雕等均可以在学习中使学生更能走进民间工艺作品内部,吸取内在养分,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而且民间工艺美术除了具有良好的艺术审美价值同时更好地体现了民间工艺的奇巧特点,工艺作品无论从作品的工艺创作思路,工艺制作流程还是工艺元素表达,均更好地体现了民间创作者的创作智慧。将其应用到学生美术审美价值培养中,可激发学生强烈的美术实践欲望,使学生在实际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对工艺作品艺术情感更好掌握。

3.融合民间工艺美术思想提升学生民族自豪感

民间工艺美术是民间在历史长河中以及地域变化下形成的民族文化代表产物,体现了民族历史发展中多形态,多艺术,多技巧的工艺发展进程。民族传统文化中艺术表现形式具有多样性,存在宫廷美术,官造美术,同时也存在民间工艺。民间工艺美术与前两者相比更加具有历史久,奇巧多,美学元素颇丰且极具自然特点,这也是宫廷美术,官造美术在发展过程中与其存在的重要差别。华夏文明发展使民族美术审美水平逐渐升高,人们在生活中增加了对美元素的追求,因此在民间美术作品创作过程中均极具美,而且更加展现美。美术教师在为学生开展美术审美教育过程中结合民间工艺美术,可以让学生更加了解民族文化以及民族思想,对民族文化以及思想传承下来的民族艺术作品进行深入学习,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审美能力,同时更能激发学生的民族认同感。

三、美术审美教育存在的问题

将民间工艺美术与美术审美教育进行融合是现阶段艺术教育工作者需要重点关注问题,尽管目前大部分美术审美教育中均开展了民间工艺美术,但实际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笔者总结了导致这种情况发生的几点原因:

1.实践中教师缺乏对美术审美教育重视力度

美术审美教育是现阶段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提升学生素质能力水平的关键部分,更是现阶段国家开展素质教育能力培养下学生需要达到的基础水平。提升民间工艺美术审美教育中的地位,充分发挥其教育价值,使学生对美术审美有深层次认知是美术审美教育中基础内容。但是就现阶段部分美术审美教育中教师难以站在人才培养以及素质培养角度开展审美教育,认为素质教育重点是培养学生素质能力,在这部分素质能力中其审美能力占比较低,应该将重点的教育指导工作实施在例如语文学科,数学学科,英语学科等学科上。这种思维属于典型的应试教育思维,一味地注重学生专业课程成绩而忽略了学生自身艺术水平的提高,造成了在开展美术审美教育工作中时间相对匮乏,在真实的教育环境下,教师开展美术审美教育中,往往缺少有专业性的,具备教学指导特点的教学内容,教师课前利用自身对美术作品掌握基础为学生开展审美教学。课程教学组织中无法满足学生素质能力培养,同时教学辅具也无法与学生学习进行匹配。尽管教师完成了课堂教学任务,但是仍然没有开始真正的美术审美教育,学生艺术创作能力降低,美术审美能力减弱,进而产生美术审美厌烦心理,对学生今后的艺术发展造成阻碍。

2.教学中美术审美教育辅具不支持

美术审美教育辅具是教师为学生开展美术审美教学过程中教育素材以及教学工具。这部分内容的缺乏使美术审美教育只能开展基础内容,无法有效深入讲解。提高学生美术审美能力,重点是在于培养学生意识思维以及行为发展能力,而是培养学生这两部分能力,需要开展全面的素质教育,并且利用多方面,多渠道,多内容形式向学生展现正确的思想观念,道德观念,价值观念。而这种情况下,在开展美术审美教学过程中需要使用大量的教材以及相关辅助教学工具完成,既要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以及高超的审美思维,还需要教师能够将作品素材中的审美知识进行迁移,传输,使学生全面了解审美教育素材内部的工艺制品以及文化内涵,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提高学生审美思维。但是现阶段美术审美教育过程中,其教学教材更新慢,内容浅显,缺乏审美价值,导致学生无法深入学习美术审美知识[4]。

3.美术审美教育缺乏民族文化内容挖掘

民族文化内容挖掘是现阶段美术审美教育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民族文化是我国在经历过社会动荡,经历过民族苦难后形成的具有特色精神的文化代表,更是推动艺术文化起源以及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艺术审美教学中其核心为提高学生素质能力,而这部分素质能力,内在核心要素是学生的爱国能力,以爱国能力为核心培养学生整体素质水平,使学生能够以积极向上,阳光乐观,努力进取拼搏的态度面对生活,实现艺术教育价值。但是现阶段美术审美教育过程中教师以及美术审美素材均缺乏了对民族文化的挖掘,导致学生在开展艺术审美过程中只能对艺术潜在价值进行探索,无法真正地学习到艺术背后潜藏的精神价值。而教师在开展审美教育中需要充分注重作品内在的文化特点,进而将其引导学生关注民族文化。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开展审美教育中过度美术作品自身外内容,缺少深层次精神挖掘。

四、民间工艺美术融入美术审美教育的科学措施

1.加强学校美术审美教育课程体系建立

美术审美教育课程体系建立是民间工艺美术高效融入教学课堂的重要辅助条件。素质能力背景下使社会对各个阶段学生的素质能力均提高了要求,这是我国民族发展以及民族进步的必然内容。这种情况下需要积极加大美术审·美教育课程内容中民族工艺美术教学成分,让学生可以接触到更多民间工艺美术,了解民间工艺美术内部的文化,技艺,思维,情感。所以将民间工艺美术纳入美术审美教育课程内部,依据学生审美能力,艺术表达能力以及文化理解能力增减民间工艺美术鉴赏作品。以岭南美术版美术教材初一上册《校园风采》课程知识为例,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美术作品中内在构图以及风景表达,同时针对民间工艺-沙画艺术为学生们打开新世界艺术大门,该作品内部充分展现了祖国大好河山,将该种情景与校园风光结合,在构图上体现各自价值,使学生对民间工艺美术与社会教育美术相结合。除此之外,开设专门的民间工艺美术课程,让学生对民间工艺美术知识学习更加具有专业性。在长期的民间工艺美术艺术熏陶下,可以使学生对民间文化逐渐渗透,逐渐掌握。

2.美术审美教育中注重多媒体使用

信息技术的优化以及发展使现阶段素质教育更加便捷,尤其是针对美术审美教育,在美术审美教育中融入工艺美术,这种情况下很难通过课堂上短时间的介绍,让学生对民间工艺美术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同时也会极大程度弱化民间工艺美术在实际的审美教育中的实施价值。因此需要积极加强多媒体教学,在开展实际的民间工艺美术审美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民间工艺作品的全景图以及解剖图进行PPT制作,而后对重点内容进行标记,在课堂中针对美术审美知识通过PPT进行基础讲解,针对重点的民间工艺美术作品的美术表达形式,美术创作技艺,美术文化内涵等充分展现,但这样需要教师在开展民间工艺美术审美教学前,做好相应的备课工作[5]。但其优势可以有效避免教师在开展美术审美教育课堂中,将过多时间花费在黑板书写以及作品介绍,让教师可以全身心投入到民间美术作品美术审美教学中,帮助学生挖掘更深层次的民间艺术创作思路,同时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民间工艺审美方向,对自身美术创作以及美术领悟能力均有所提升。

3.丰富民间工艺美术审美教学素材

民间工艺美术审美教学素材是现阶段提高学生美术审美能力的关键内容,美术审美教学中随着主流群体的审美发生变化审美教学也需要不断变化。而长期应用相同的美术审美教育课本,对学生美术审美能力提升起到严重制约。(1)开展民间工艺美术教学过程中需要寻找与之具有高度适配性的教学课本,由于民间工艺美术起源于民间,因此在教材编写过程中需要多添加民间工艺元素,结合民间美术大师,传统手艺人,文化传承者等思想,使教材在编写的过程中更加具有超高的艺术感,丰富的美感以及醇厚的文化沉淀,这样的民间工艺美术教材才能真正地提高学生对于美术审美能力的见解。(2)由于民间工艺美术具有极为强烈的地域性色彩,不同地域下的民间美术作品其文化表现均存在一定差异。审美教育过程中需要融入地域文化色彩,使学生在审美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加对地域文化特色进行掌握。此外,教材在编写过程中更加需要具有丰富性以及多样性,满足不同阶段的审美教育需求,并且坚持因地制宜,做好地方特色美术审美工作,最为典型的则为南方区域以及北方区域,通过区域文化传承以及弘扬本土文化,可以有效融入南北方地域文化,使其在融入过程中通过激烈碰撞形成更加具有代表性民族工艺作品。(3)定期举办民族工艺美术课程,例如木雕,刺绣,陶瓷,还需要开展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民间工艺美术课程,例如皮影戏。这种教学方式更加具有生动性,灵活性,可以让学生真实地接触到民间工艺作品,对民间工艺作品更好地表达,将其学习的美术创作技巧融入自身美术创作过程中,基础以模仿为主,随着民间工艺美术教学深入,逐渐让学生自由发挥,这样既能满足学生美术审美能力需求,同时还可以极大程度提高学生对美术审美创作能力。

4.美术审美教学方法优化创新

美术审美教学方法优化创新是保证学生美术审美能力提高的关键。民间工艺美术在开展教学过程中围绕提高学生美术审美能力,想要提高学生美术审美能力,需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中的应试教育思维,摒弃以语数外,政史地为教学唯一思维,积极加大传统民间工艺美术挖掘,以课堂课本知识讲解逐渐转变为对民间工艺美术艺术赏析教学,通过艺术赏析可以让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对工艺美术作品背后的创作背景,创作环境以及创作文化有更深的主动探究性。完成新工艺美术赏析课程后,可以强调对不同民间工艺美术作品进行分类欣赏,欣赏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对工艺美术作品类的表现技巧,文化内涵深入学习,同时鼓励学生对工艺美术作品进行鉴赏表达,针对学生对艺术作品鉴赏表达行为鼓励,使学生更加愿意主动去探索,这样更能对学生的美术审美能力起到提升。

结语

美术审美教育中民间工艺美术是必不可少的,笔者在文章中发现利用民间工艺美术可以对学生的美术审美能力,美术课堂学习积极性以及对民族文化自豪感均有显著提升。尽管民间工艺美术审美教学中仍然存在问题,但通过教育改革,教学方式创新,定期更新教材,优化教学内容,对提高学生美术鉴赏以及美术创作能力均有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景青林.民间工艺美术对初中美术审美教育的重要意义[J].知识文库,2020(18):35+37.

[2]杨寅.试论民间工艺美术对初中美术审美教育的重要意义[J].美术教育研究,2019(22):130-131.

[3]王向群.民间工艺美术在高校特色艺术教育中的实践探讨[J].大观,2020(02):113-114.

[4]闫萧宇.思政元素融入工艺美术课程的教学策略研究[J].教师,2021(23):11-12.

第6篇

    与2011年的上榜名单相比,美术馆、公共艺术机构和艺术学院呈现了一片“刷新”之势。虽然上榜率和2011年相比下降了5%,但是14家中有5家是在2012年新成立或正式投入运营的机构,并在成立伊始就受到外界广泛关注。2012年,公共美术馆和艺术学院依然在展览、学术和公共教育方面承担着重任;而龙美术馆的成立则又一次掀起了私立美术馆的热潮,民营美术馆纷纷凭借自身的特色和优势为中国艺术机构的发展注入一股活力;同时,地方美术馆的活跃极大地推动了当地文化事业的发展。

    2012年,龙美术馆的成立绝对算得上艺术圈的大事件,其影响力和重要性也让它当之无愧地占据了权力榜第一把交椅。这次,王薇刘益谦夫妇不再以收藏家的身份登场,取而代之的则是由二人创立的斥资3亿元打造的私人美术馆—龙美术馆。而龙美术馆既是一个标杆也是一个开始,接下来多家由收藏家创办的私人美术馆会接连正式投入运营。除此之外,民生现代美术馆、上海外滩美术馆等民营美术馆依旧在当代艺术、青年艺术家和国际交流等方面推出不少精彩的展览。同样是在上海,中华艺术宫也于2012年10月正式开馆,在李磊的统筹下,中华艺术宫举办了凭借“海派”绘画和现当代美术方面丰富的馆藏举办了“海上生明月—中国近现代美术之源”等开幕大展并和法国奥德赛美术馆等世界知名美术馆合作开展馆藏展。热闹的不仅是上海,西安美术馆、武汉美术馆和广东时代美术馆等地区性美术馆在大力支持本土艺术的同时,也为当地民众更多地接触艺术提供了便利。华侨城美术馆群也将OCT当代艺术中心、华美术馆等10家美术馆整合,这标志着国内最大的美术馆连锁品牌形成。

    公共艺术机构方面,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一如既往地在文化教育和青年艺术家群展方面起着推动作用,同时其推出的限量版艺术品也证明了艺术衍生品有着良好的市场。山艺术基金会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山川蒙养20年:山艺术文教基金会川美艺术作品收藏展”收到热烈反响。还有亚洲文献库和2012年新成立的录像局也在艺术数据收集和整理上为艺术爱好者和学术研究提供了支持。

    艺术学院方面,王璜生主持的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除了举办多个重要的国际交流展,还自主策划了“首届CAFAM未来展:亚现象·中国青年艺术生态报告”,显示出这所最高美术学府对青年艺术现象的关注。而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也在南艺成立100周年之际成立,由李小山任馆长,并举办了如“闳约深美:南京艺术学院百年校庆师生美术作品展”等展览。

    纵观2012年,美术馆、公共艺术机构、艺术学院各有各的精彩,由此可以看到中国的艺术机构呈现了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在各方面的推动下,一系列高品质的展览和文化教育活动也更深入地走进公众的日常生活。

第7篇

随着少府中央工官系统的建立与发展,汉代的工艺美术种类具有明显的规范化和系统化的特征。正是具备了这样完整严谨的工官管理制度,在工艺美术上必然造就了辉煌的工艺美术。其层级化管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中央和地方;官营与私营。汉代铜镜的制作时继战国之后又一次大的发展,是青铜器的主要品种。官方的制铜机构有中央少府属官的尚方令、考工令。至武帝时又进一步细分,分为左、中、右三官属。在这种官方管理下产生了螭形镜、规矩镜、画象镜等众多精美的铜镜。随着镜子的普及,民间的私人制镜也开始大规模出现。从出土的铜镜铭文上有“刘氏”、“李氏”、“王氏”、“翟氏”等均可以证明。在发展官方的手工业之下,相对而言的民间手工业并没有因此停滞,两者相互借鉴、并行不悖。在铜镜的制作上,两汉时期的工匠已经熟练掌握各种合金间的比例分配、金属特性,在铜镜中加入一定的铅,利用铅溶液的流动状态良好的特点,从而有助于镜面的干整,减少气泡,增加了文字和花纹的清晰程度。这种以少府为中心的工官体制加强了匠师们之间的技艺交流,彼此之间相互切磋,在反复实践中总结出这些在今天看来仍然不可思议的技术参数,这又是它的优势体现。总之无论是中央与地方的层级化管理,还是官营与私营的规范化程式运作,一方面保证了工艺品顺利流通,广大劳动人民也能够从中受益;另一方面这种双轨体制有效的保证了艺术设计的高品质,两者之间相互补充,资源共享,共同促进了工艺美术的繁荣,艺术设计门类的齐全,使手工业的发展潮气蓬勃。

二、工艺督造的严格化

在谈到工艺督造的严格化方面就不得不提及汉代的计量工具。的制作要求也是异常严格。据《陶斋吉金录》记载西汉建始二年造鐎斗“中尚方造铜鐎斗,重三斤九两,容一斗”。《善斋吉金录.任器》有莲西宫铜鸟奁铭文:“莲西宫铜鸟链,容一斗八升,并重十一斤二两”。这表明在用料选材上精确到了“两”的程度。汉代陶器等日常用品也都注有具体的容量体积。小山富士《中国青瓷史稿》有中平六年陶匝,记载:“中平六年五月十二日,尚方作,容一升八两”。这些表明当时官府对这些器物制造设计的控制是非常严格的,很多主要有少府属官专门统一管理监造,从而避免了民间粗制滥造现象的发生。在西汉时期铜钱的制造也值得一提。主要流行五铢钱,在汉武帝时期统一将货币的铸造收归官造,技术相对以前也有所提高。在出土的王莽时期的陶器范中刻有工人姓名,例如陶范中出现的“工乘山”、“申工长寿”等人名,其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止工人在制造过程中偷工减料,通过刻名的方法能够在出现问题时加以追究考证。这虽然是古代统治阶级压迫劳动人民的证据,但是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铸铜工艺督造的严格化。

三、工官管理体系对器物生产专业化、标准化趋向的影响

器物设计的标准化专业化与计量工具的发展密切相关,由于汉代在先秦统一度量衡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规范,使得其他艺术设计的种类具有统一的标准化程式成为可能。为了符合设计的标准要求,这种特征在设计材料中也明显的表现出来。从发掘的东汉砖室墓葬用砖的情况看,虽然墓葬的大小规模不同,但大部分主要是长方形砖、字母砖为主。有时候也会根据实际情况加以改变,增加或者减少尺寸。这些都说明不管是砖的形制还是其他的器物形态,基本上都有一个通用的标准,对器物设计的专业化、生产的标准化具有重要影响。正是因为具有了一定的标准化规格才使得无论是在民间运用还是皇家采纳都能有一定的认可的标准,大大提高了手工业的效率与质量。总之由于汉代的器物的尺寸有了精确的计算,材料的长短有了具体的说明,布帛的长度有了明确的确定,漆器制作中的用漆分量等等,都慢慢的具有了统一的标准,这些标准化、程式化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设计制造变的相对规范和统一。

四、结论

第8篇

徐宝庆

20世纪30年代,徐家汇土山湾天主教堂开办工艺院,教授西洋艺术的技艺技法,许多本地人入内学艺,接触西方艺术。现代木雕工艺家徐宝庆先生(1921年~)少年时在此度过他的艺术学徒生涯。清苦的生活、较好的学艺环境,促使他刻苦好学,先后接受了绘画基础、铜匠、木器家具制作、人体解剖等多方面的训练,最终转入雕刻工作室学习。出师后徐先生开始独立创作,几十年创作作品不计其数。其作品构思奇,用料巧,内容新,讲究结构准确、神态自然,刀法干脆利落。徐先生的创作,一是将西洋雕刻技法融入中国传统雕刻艺术;二是突破传统历史题材的束缚,作品大多表现现实生活,特别是日常生活中富有中国民俗情趣的场景,创立了“海派”黄杨木雕风格。其代表作“撑骆驼”,刻画的是上海儿童的弄堂游戏,人物神形兼备,动静结合,虚实有致(图2)。另一件作品“丰收”,生动活泼,充满生机活力,满地饱满的稻谷刻得细致入微;两位为收获而喜悦的农民,身体健硕,热情激扬,感染着每一位观者。

支慈庵

上海竹刻起于明代隆庆、万历年间,当时“嘉定竹刻”的名家都精通书画金石,因而作品无不生动精雅,尤以留青浅刻技术堪称一绝,是工艺与艺术的完美结合。上海竹刻的代表人物、现代竹刻工艺家支慈庵(1904~1974年),原籍苏州,青年时来上海,在碑帖店当学徒,后专攻篆刻、竹刻。与竹刻前辈一样,支慈庵对中国书画有深入研究。他曾拜吴湖帆等著名书画大家为师,得到指点。在竹刻技艺技法方面,他博采众长,观摩著名收藏家李祖韩收藏的精品竹刻,专业技艺大有长进。支慈庵的竹刻作品品种多样,有臂搁、插屏、烟盒等;题材涵盖花鸟、山水、人物及仿古金文、青铜器、钱币等范围。在刻制中,他善用竹之皮青,表现画面花色的阴阳及层次关系。由于擅长各种艺术手法,精篆刻,通书画,能雕善刻,因此他的作品非同一般,十分耐看。支慈庵的竹刻“和平颂”中“留青”技法的运用,体现了“海派”竹刻的一大特色。在极薄的竹青(即竹皮)上, 作者运用各种刀法,将中国画的笔法、意境准确地表达出来,同时,对图中各种景象的刻划无微不至,整幅画面中,花、鸟、树、石、水汇集一堂,层次清晰,质感强烈,深切表现出作者炉火纯青的技艺和对中国绘画的深刻理解。支慈庵的留青竹刻技艺,在当代已成为一个高峰,著名工艺美术鉴赏收藏家王世襄在《竹刻艺术》中对他的评价是:“已达到前人在此种刻法的最高水平”。支慈庵的竹刻作品,已成为千金难求的国宝,上海博物馆、中国工艺美术馆均有收藏。

薛佛影

细刻艺术家多精于书画篆刻,能在象牙等各种材质上表现中国书画,神形兼备。薛佛影(1904~1988年)是具有代表性的现代细刻工艺家。江苏无锡人,年幼时即自攻细刻艺术,30岁时就名声在外,当时的上海博物馆已向他征集藏品。后又拜名家丰子恺为师,创作大量佳作,积累了丰厚的中国传统绘画基础。他专业知识丰富,基本功扎实,尤其擅长模仿名人字迹。其作品无论大小,均极具书法功力和笔墨韵味。他的象牙细刻作品“如松之盛”,画面不算细小,但用刀遒劲,布局有致。画中的老松苍劲繁盛,意境深远。细刻是以刀,以刀法表现笔意的一种工艺,前辈已达到的境界,目前尚难超越。

除象牙作品外,薛佛影还刻制过两件水晶插屏:一是“滕王阁”,刻有滕王阁全景和王勃《滕王阁》七言诗全文;二是“洛神赋”,正面为洛神故事,反面为《洛神赋》全文。后者于1957年献给国家,并得到委员长的感谢函,称赞他前无古人的微刻技法。

陈端友

上海砚刻最早出现于明代。到20世纪初,一些店铺专门刻制砚台出售,但大多数雕刻工艺较为简单,以装饰些许图案花纹为主。1930年代以后,形成一门雕刻艺术。这时的砚刻行当,艺人荟萃,佳作频出。“海派”砚刻承前启后,经几代艺术家的创造,形成写实与写意相融的风格,使百年来的上海砚刻达到了绝高的艺术境界。陈端友(1891~1959年),祖籍江苏常熟,原名陈介,先在扬州张太平处学砚刻,后随师来上海经营。陈作砚是以倾心倾力之态对待,一件作品的完成往往需要花费几年甚至十几年。“端友”之名即是他对刻砚专注、倾心程度的最好体现。陈端友对历史精华既吸收又不拘泥,因而其作品题材广泛,中西交融,精工巧妙,形神自然。特别是对物象细致、严谨的写实,几乎无人超越,并以此造就“海派”砚刻风格,是一代刻砚宗师。他一生最著名的杰作为“九龟荷叶端砚”,其中荷花的娇柔,莲叶的残破,龟背的鳞甲,都富有质感,有如亲睹其物。该作品创作据说历时30余年,力求尽善尽美,可谓呕心沥血之作。陈端友先生也善金石文字,雕刻的印钮艺术水平很高。他的砚刻作品大多藏于上海博物馆。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收藏的“香菇砚”,是陈端友先生唯一一件未完成的遗作。整件作品用料极其严谨,完全保持了原料的天然外形。大小不一的香菇,看似散乱,实则布局疏密有致。砚中香菇的刻制,深刻体现了陈端友精湛的写实技巧,虽属未竟之作,但已可见鲜明的海派风格。

张景安

另一砚刻名家张景安(1905~1975年)(图9),祖籍江苏无锡,早年随砚刻、碑雕艺人张文彬学艺,后转拜砚刻名家陈端友为师。其作品吸收西洋雕塑技法,结合中国传统砚台形制雕刻,创出有别于陈端友的“海派”砚刻另一支系。20世纪50年代进入上海工艺美术研究所后,他博采众长,作品往往倾注数年揣摩和精雕细刻。作品选材于瓜果、植物、昆虫等,精工巧妙,形神自然,以写实逼真、刀工细腻著称。亦能自制砚盒,与砚相得益彰。精品藏于上海博物馆和上海工艺美术研究所。作品“扁豆砚”“旭日东升砚”被评为2004年首届上海市工艺美术精品。“桑蚕藤编砚”(图10)是张景安的代表作。作品中编的每一根藤,每一个编接口,无不粗细均匀,饱满结实,巧夺天工。

杨为义

第9篇

关键词:煤焦油 发展 工艺 趋势

一、煤焦油概述

煤焦油又称煤膏,是煤焦化过程中得到的一种黑色或黑褐色粘稠状液体, 比重大于水,具有酚和萘的特殊气味,具有一定溶性、可燃并有腐蚀性。煤焦油成分比较复杂,有上万多种化合物,大多是以芳香结构为特征的,且以1-4环的芳香环为主。主要含有苯、甲苯、二甲苯、萘、蒽等芳烃,以及芳香族含氧化合物(如苯酚等酚类化合物),含氮、含硫的杂环化合物等很多有机物。

二、我国煤焦油工业的发展历史、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要求

1.我国煤焦油加工的落后局势

我国煤焦油加工工业是随着炼焦工业而发展起来的。近30年来,由于受到来自石油化工的激烈竞争,以及钢铁工业的制约,其发展比较缓慢且不均衡。进入90年代中期,因对煤焦油产品如萘、蒽、吡啶、酚类等多环或杂环芳香烃的需求,以及碳素工业对针状焦、中间相沥青的需求,人们对煤焦油加工工业的重要地位又有了新的认识。煤焦油加工工业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已经形成。

产品结构单一, 我国煤焦油加工工业深加工和综合利用能力较差。目前,在煤焦油加工中,除冶金、化工系统大型煤焦化企业生产萘、酚、沥青、炭黑及少量吡啶、蒽、咔唑外,其大量的杂环和稠环化合物均无回收和综合利用,资源浪费现象严重。

技术陈旧,设备落后,难以形成经济规模 在我国煤焦油加工装置中,煤焦油加工技术陈旧,设备落后,难以形成经济规模。

布局不合理,环境污染严重 由于历史和现行政策的原因,我国煤焦油加工企业的分布在总体上依然不尽合理,风景保护区、城市城区及相关区域依然有煤焦化企业。由于生产工艺落后,产品回收及综合加工能力差,致使“三废”排放严重。

2.我国煤焦油加工工业发展的基础优势

产业优势,目前我国大型煤焦油加工企业有50家,已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基础和存量优势。特别是大型煤焦化企业,如北京炼焦化学厂、鞍山钢铁公司、上海宝山钢铁公司、攀枝花钢铁公司、马鞍山钢铁公司、武汉钢铁公司等,已基本完成原始积累,煤焦油年加工能力达300万吨,产量达120万吨,成为我国化学工业发展的重要行业。

科研与人才优势,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煤焦油加工工业已形成一支具有较大国内外影响的科研(如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鞍山焦化耐火材料设计研究院、水煤浆气化及煤化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设计(如原化工部第二设计院等)、教学(如华东理工大学、天津大学等)、经济研究(如山西省社会科学院能源经济研究所等)及企业经营管理队伍。

市场优势,煤焦油加工产品是冶金、化工、医药、建材、交通、通讯等领域的重要基础原料,在国内外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特别是深加工产品清洁燃料(如甲醇、二甲醚)和锂离子电池(如用于手机、笔记本电脑和未来汽车)等,在能源替代转换中更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成本优势,我国的煤、电以及各种设备材料价格低廉,供给方便,大规模发展煤焦油加工工业有着优越的比较成本优势和物资供给条件。

3.市场需求及发展前景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结构性调整、企业改制的逐步完成,经济的发展将开始走上持续发展的轨道。这些都对我国基础工业的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进而对煤焦油加工工业的发展在结构和总量上带来新的发展需求。对全球煤焦化产品的市场分析表明,国际煤焦化工业市场的结构性调整,包括产品结构、技术结构、企业结构、布局的调整将在所难免,总的趋势是焦炉规模日趋大型化,焦炭质量日益高品位化,环保投资建设比重越来越大,资源综合利用程度越来越高。

就煤焦油化学品而言,由于其具有一定的不可替代性,因此蒽、苊、芘等产品的90%以上仍需从煤焦油中提炼,咔唑、喹啉、噻吩等产品几乎100%仍来自煤焦油产品。我国针状焦、中间相沥青仍需依赖进口。随着环保政策的日益严格和石油资源的日益趋紧,甲醇、二甲醚和锂离子电池等洁净新能源替代产品的市场地位将越来越重要。

4.发展建议

增强煤焦油加工工业的发展后劲。现在国内能提取的产品有20几种(如山西宏特最多),而国外能提取的产品有250多种(如德国的吕特格),所以不具有竞争力。产品的多元化,生产高附加值产品是未来的发展要求。提高产品质量等级,降低物质消耗,研制开发适合不同地区、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小、煤焦油加工综合利用率高的各种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逐步推广使用机械化、自动化和计算机控制系统等技术是我国煤焦发展的迫切要求。

三、国内外煤焦油生产主要工艺

煤焦油的生产即是煤的干馏过程,其主要的反应在干馏炉中进行。在加工工艺流程上,高温煤焦油和低温煤焦油除了在温度条件上有较大不同之外,其主要的设备及流程大致相同。

现在的煤焦油生产都是通过氨水冷凝焦炉煤气来收集的。推入炭化室的煤饼被炭化室侧面传来的热量加热使煤饼从入炉前的常温升温到1000℃以上,这一升温过程使炭化室内的煤发生几个主要的变化。在300℃以前煤中含氧多的分子结构分解为水、二氧化碳等,350℃-550℃这一温度区间则发生煤大分子侧链和基团的断裂,所得产物为初次分解产物,其中含有脂肪族化合物,烷基取代的芳香族化合物及酚类。初次分解产物,一部分通过炭化室中心的煤层,一部分经过赤热的焦炭层沿着炉墙进入炭化室顶部空间,在800℃-1000 ℃的条件下发生深度热分解,所得产物为二次分解产物高温焦油,其中主要含有稠环芳香族化合物。一次分解产物和二次分解产物从炭化室顶部出来经上升管到桥管再到集气管,桥管内有氨水喷洒,使八九百度高温煤气降低到七八十度,这一过程是焦油产生的主要过程。冷凝下来的焦油和氨水混合物顺着集气管汇集到煤气管流到焦油船(焦油氨水澄清槽)进行油水分离,然后打入焦油贮罐,收集后再进行煤焦油的加工。

另一部分焦油是在煤气终冷过程和电捕除尘过程产生的,这部分以轻质焦油为主,这些焦油汇集到焦油中间槽中,一般都是用煤焦油泵打到焦油贮罐与焦油船内的分出的焦油混合贮存,如果这部分煤焦油单独加工,其工艺和产品是与煤焦油船中分出的煤焦油加工不同的,主要是因为其组分的冷凝点低,其组份较轻,和低温煤焦油成份比较接近,含酚较多。但由于这部分煤焦油产量相对较小,好多焦化厂都不自己加工,也不另行收集贮存,而是和其它煤焦油混在一起,实际是一种浪费,因为这些轻组分在煤焦油加工中要被加热蒸馏,要吸收大量的热,占用较大的设备。

目前国内外主要的干馏工艺有美国的Disco 工艺、德国的鲁奇( Lurgi-spue lgas)工艺、固体热载体工艺(代表性的有美国的Toscoal工艺和德国的鲁奇鲁尔( Lurgi-ruhr-gas)工艺)、煤炭快速热解工艺(代表性的有半焦-油-能法、西方研究公司热解法和加氢热解法)、中国的多段回转炉(MRF)热解工艺、辐射炉快速热解等工艺。

鲁奇低温干馏炉是工业上已采用的典型炉型,其采用气体热载体内热式垂直连续进料,在中国俗称三段炉,即从上而下包括干燥段、干馏段和冷却段3部分。目前许多企业采用内热式直立干馏炉。该炉型是在鲁奇三段炉的基础上,总结了当地内热式直立方炉和复热式直立炭化炉的技术优点及生产实践经验,并根据煤质特点而研制的。

参考文献:

[1]徐印堂,聂长明,杨倩,田晓宁,陈炫.煤焦油深加工现状、新技术和发展方向[J]. 应用化工. 2008年12期 .

[2]陈惜明,彭宏,林可鸿.煤焦油加工技术及产业化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 煤化工. 2005年06期.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