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19 18:33:4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

第1篇

1井冈山生态经济现状

1.1区位条件井冈山位于江西省西南部,地处湘赣两省交界的罗霄山脉中段,古有“郴衡湘赣之交,千里罗霄之腹”之称。东临江西泰和、遂川县,南邻湖南、炎陵县,西靠湖南茶陵县,北接江西永新县,是江西省西南的门户。全市现有21个乡镇和街道办事处,总人口14.8万余人,总面积约为1308kfn2。

1.2现状井冈山地处赣西南低山丘陵区,属于典型的欠发达地区。由于区位和自然条件的影响,除少数城区及旅游开发区以外,大部分地区还处于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特别是广大农村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较为普遍,很多山区农民依然过着“靠山吃山”的生产生活方式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生活依然贫困。井冈山市生态基础和条件好,具有很大的生态经济发展潜力。井冈山要坚持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积极构建生态经济高效、生态社会和谐、生态环境优美的“现代生态旅游城市”,走出了一条落后山区县域可持续发展道路。笔者分别从井冈山生态产业建设、生态文化建设及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构建井冈山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体系,力争将井冈山建设成为以生态产业、生态文化和生态景观为特征的经济发达、社会进步、生态环境良好、资源永续利用的生态市。

2井冈山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2.1以科技为先导。培育井冈山特色生态产业区域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有生态产业作为支撑,井冈山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培养一批富有特色、竞争力强、环保型的生态产业群,作为井冈山市生态经济建设的核心和支柱。按照现代生态经济学的观点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坚持以科技为先导、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地理和资源优势,系统开发地域资源。因地制宜发展井冈山特色生态工业、生态农牧业、生态林业及生态旅游业,壮大井冈山县域经济,提高人们生活水平。

2.1.1积极发展井冈山特色生态农业。井冈山要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农作物布局,使传统农业向高效的生态农业转型;农业结构调整要紧紧围绕优质、高产、高效这一战略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依托,以规模求发展,以企业作后盾,大力发展井冈山特色生态农业。有机茶、中药材、花卉、竹笋、金桔、生姜等一直是井冈山市颇有市场竞争力的农特产品,市场前景广阔。井冈山市要充分利用良好的自然和生态环境,大力发展无污染绿色有机食品,充分利用并打好“井冈山”这张绿色品牌,延伸绿色食品产业链,大幅度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提高生态农业效益。改变传统的“粮猪型”农业生产模式,在保证井冈山市粮食生产安全的条件下,加快发展畜禽养殖业、设施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的整体竞争力和发展水平。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探索适合丘陵、坡地的“猪一沼一果”(菜、茶、鱼、稻)等生态农业模式;因地制宜积极发展庭院经济,建设具有山区特色生态旅游观光休闲农庄,达到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建设的统一。此外,要提高现代农业的设施装备水平,加大农业科技和信息的投人,促进井冈山及周边地区农民的持续增收和高效生态农业的快速发展。

2.1.2加快井冈山生态工业发展。对当前井冈山市陶瓷、造纸、硅酸盐、花岗岩、竹木加工及农产品加工等传统企业进行生态产业的转型改造,使之达到生态化目标。特别是造纸、陶瓷等传统产业对资源依赖性强,对环境影响大;应加大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的力度,扩大产品种类,生产工艺和产品取向应逐步走向清洁、节能、节水、科技含量高的发展方向。做大做强具有井冈山特色的生态农产品加工业,大力推行“种、养、加”一条龙,走农业工业化道路。积极发展医药、电子等高新技术产业,加大企业的科技创新投入,增强井冈山经济发展后劲,减少对资源的过分依赖,实现井冈山市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还要深化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健全工业发展政策体系,优化投资环境,切实推进井冈山生态工业快速发展。

2.1.3大力发展井冈山生态旅游业。生态旅游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的内涵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井冈山市特色的“红色”人文景观与良好的自然生态景观交汇与融合,为井冈山市的旅游业发展创造了十分有利条件。旅游业已经成为井冈山市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推动了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旅游客源量的逐渐增多又给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压力。因此,井冈山市要积极开展生态旅游项目并加强旅游生态化管理,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遵循基础设施建设和景区自然人文景观保护相协调的原则,将井冈山打造成为最具历史文化品位的经典红色旅游区。在开发红色旅游资源的同时,深入挖掘井冈山特色客家民俗旅游资源,将农村自然生态旅游、生态农业观光休闲及民俗等休闲度假旅游项目有机结合,不仅带动乡村旅游的发展和地方特色文化的传承,而且形成多元化的特色生态文化旅游带,从整体上推进井冈山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此外,强化生态旅游的景观学效应和城镇化效应,在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的同时,配套建设相适应的具有生态新理念的饭店旅馆、旅行社、旅游交通、旅游饮食、旅游娱乐等多种形式的综合产业体系,真正把井冈山建成一个集观光、休闲、娱乐、度假为一体的旅游区,实现井冈山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2.2诱导生态价值取向。建立井冈山市生态文化

2.2.1控制人口快速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引导山区居民向城镇集聚。井冈山地区要严格控制人口总量和增长率,严格控制井冈山人口的增长将能够有效地防止生态足迹总量的增长和生态承载力的下降。通过各种途径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卫生、体育等事业,不断提高当地居民综合素质。加快井冈山城镇体系建设,加快城镇生态产业发展和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完善,构建良好的生态人居环境;积极引导山区农村人口向小城镇集聚,使小城镇成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体,彻底改变广大山区农民“靠山吃山”的生活方式。

2.2.2积极实行人才兴市战略。人才的缺乏是制约井冈山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井冈山生态经济建设既要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更需要依靠现代科技和高素质人才而加快发展;井冈山应该加大人才的引进力度,并且争取国家各项政策对老区的倾斜,积极走人才强市战略;同时也要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措施,不断提高当地居民的综合素质和科技文化水平,培养一批技术含量高农民和工人。

2.2.3倡导绿色消费模式,提高节约和保护意识。对居民绿色消费形式加以引导,提倡适度消费和环保的生活方式;合理调整消费模式,使之与生态环境更加协调,从而有效缓解由于消费而产生对生态经济系统的压力。加强生态环境知识的教育和普及,增强当地居民的生态文化意识,特别是要改变广大山区居民“靠山吃山”的生活观念。要提高全民的资源能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并变为自觉的行动,加大公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广度和深度,着力营造全市自觉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氛围。

2.2.4加强城镇与乡村生态人居环境建设。依据井冈山自然山地景观和历史人文景观等特征,形成具有乡风、镇俗特色的生态城镇和生态村落。以城镇化为契机,积极推动传统建筑业向生态人居业的转型。城镇建筑布局与开发要基于传统风格、以天然建材为主,提高传统特色文化建筑品味和风格;乡村景观要新颖、别致、朴俗、生态氛围浓郁。加强村镇体系的人居环境建设规划,建立全市村镇绿地景观网络体系,要把村镇环卫建设作为生态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加以实施。完善公共设施建设,综合治理村镇环境污染,提高区域生态人居环境质量。

2.3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加强井冈山市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环境是井冈山市的立市之本、兴市之基。近年来,城镇建设的需要也占用了大量的农地,加上井冈山市自身水土流失比较严重,地质灾害多发等一系列的人为及自然因素正威胁着井冈山市良好的生态环境。因此,要进一步保护和提升井冈山市的生态环境,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运用环境科学、生态经济理论和系统工程手段,将城市和乡村作为一个完整地生态经济系统,积极建设井冈山优良生态环境。

2.3.1加强井冈山市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集约各类用地。井冈山市土地利用要以提高区域生态承载力和维护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为出发点,积极实施“土地向规模集中、企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战略,集约各类建设用地。在土地开发利用方面,应按照科学有度的原则,按丘陵山区地貌特征,可将土地分外、中、内三圈,外圈高山发展用材林,中圈丘陵缓坡发展果茶和经济作物,内圈进行园田化建设,建成高产稳产良田。要切实保护好耕地资源,合理控制城镇用地规模,严格控制农村住宅用地标准,实现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要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加大农村居民点和未利用土地的整治力度,使其向农业用地或者生态用地转化;还要充分利用土地资源,避免农民外出务工而使耕地大量抛荒现象。此外,完善广大农村和城镇的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井冈山市整体生态承载力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2.3.2推行清洁生产,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井冈山应加大科技的投入和研发力度,积极开发水能、太阳能、地热能等新能源,加快水电、太阳能、农村沼气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直接减少对化石能源的消耗。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工业,淘汰落后的技术工艺,通过技术创新和升级,减少污染产生量。充分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大力推行清洁生产模式;实现末端治理到过程治理的转换,对污染防治进行源头和全过程控制,并继续加大政府对环境治理的投入力度,同时提高环保投资的利用率。

2.3.3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生态补偿是用经济的手段达到激励人们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维护和保育,解决由于市场机制失灵造成的生态效益的外部性并保持社会发展的公平性,达到保护生态与环境效益的目标。建立我国生态补偿机制,是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战略,是推进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井冈山市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上投入了很多,却在产业发展上受了很大制约,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首先要加强生态保护立法,这样有利于环境财政税收政策的稳定实施、生态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及生态环境管理的有效开展。其次,健全井冈山天然林保护的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生态补偿基金,制定合理的生态补偿标准。此外,要建立生态环境防治的多元投资融资制度,在以政府投入为主要渠道的前提下,充分吸收社会融资,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财政支持。

第2篇

人与生态经济存在辩证统一关系,人是自然的组成,是生态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之间存在必然的互生性与完整性,相应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属于人与自然、生态经济中的组成,彼此调节。人虽然是客观存在的事物,但是人具有思维,具有哲学上所讲的主观能动性,在发展生态经济的过程中,人可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满足自己的各项需求。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需要一定的约束与限制,必须遵循自然生态既定的发展规律,在规律允许的范围内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该情形下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对自然生态起到补充与调节的作用。人的主观能动性并不是随意的,盲目的,受人的主观意识的控制。如果人类主观意识中认为人是自然的主宰,企图借助各种人类活动征服自然,成为自然的主宰,那么人与自然生态原有的生态关系将会失衡,引发人与自然生态的灾难,自食恶果的是人。而这种不和谐也体现在人与人中,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人与人之间展开激烈的资源争夺,人与人之间不公平的竞争加剧,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失衡,最终威胁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因此,在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从目前生态经济的发展情况来看,因为人与人之间的不和谐导致的人与自然的不和谐现象十分突出。

二、人类经济活动与生态之间存在的问题分析

1.人类盲目的中心主义观念及发达国家转嫁生态危机。

资本主义经济利益的膨胀使得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更加激烈,甚至引发严重的利益冲突。经济冲突的不断扩大导致生态危机的出现,发达国家为了转嫁生态危机,利用发展中国家相对廉价的自然资源与劳动力将污染大,能耗大的企业建立在发展中国家,实现了生态危机的转嫁,导致不发达国家面临着各种环境威胁,人类整体生态平衡受到破坏。

2.片面发展经济,忽视环境保护。

这主要是针对发展中国家来说,部分发展中国家为了改变自己落后的经济状况,片面追求经济的高速发展,忽视了生态安全。此外,生产技术落后,环保意识低下等都加剧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污染。恶劣的环境激化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破坏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平衡。河北省张官屯小朱庄因为化工污染导致水中苯胺含量超标,动植物在饮用被污染水源后死亡,即使是400米深处的井水也呈粉红色,地下水质恶化,影响民众生活与生产,激化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也进而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人与生态经济出现严重失衡。

三、生态经济与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分析

1.经济与生态发展两手抓,为子孙后代留下碧水蓝天。

经济发展应放到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进程中,实现当代人受益的同时,兼顾后代子孙。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意对生态环境的关注与保护,以人类整体利益最大化为出发点与落脚点。坚持人本主义的经济生态观,满足人们基本“衣食住行”需求,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加大科技投入,提升生态环境的自净能力,经济发展既不超前也不滞后,与人类社会发展的整体步伐相协调,相一致。

2.“以人为本”,坚持人本主义经济与生态发展模式。

人是经济活动中主要开展者,在发展经济时应坚持“以人为本”,将人的利益与幸福作为一切经济活动的出发点与落脚点,人在经济生活中除了经济利益的需求,更存在着对生态环境的安全诉求,因此在发展经济与生态时坚持“以人为本”,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本主义经济与生态发展之路,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同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促进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3.立足国际,积极创造合理公平的国际经济发展新秩序。

在长期的经济与生态发展中,人、社会与自然是主体因素,存在着人到社会到自然的依次连接关系。该发展模式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处于不同地位,发达国家始终占据技术、科技上的优势,而发展中国家只能以牺牲自然环境、浪费自然资源为代价获取经济的短暂发展。这是不合理的国际经济发展秩序作用的结果。要想实现人与自然的持续发展势必要积极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发展新秩序,减少生态危机转嫁,世界走出一条经济发展与环境同步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四、结语

第3篇

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时期,作为一个地处西部的民族山区县,如何充分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加快构筑生态经济高地,实现民族经济的跨越式、可持续发展,成为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课题。

一、xxxx发展生态经济具有突出的比较优势

xxxx地处川西南的小凉山区,全县总人口14.7万人,农业人口占75%;面积2400平方公里,有耕地30余万亩,其中25°以上坡耕地有18万亩,森林覆盖率64%。在发展生态经济方面,xxxx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其一,水电资源丰富。xxxx有大渡河及其支流等大小河流42条,且大都流经高山河谷,水流落差大,形成丰富的水能资源。全县水能理论蕴藏量125万千瓦(不含大渡河),近期可供开发利用的达到50万千瓦。

其二,旅游资源独特。黑竹沟风景区以其原始性、神秘性令中外游客为之神往,被称为“中国的百慕大”。通过近年来的大力宣传,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已经有了一定的知名度。xxxx是彝族聚居区,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和淳朴的民族风情。这些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人文遗产,必将对旅游者产生巨大的吸引力。

其三,畜牧业和林业的发展具有良好基矗由于地处山区,畜牧业从来都是山区农民谋生的主业之一,多年来已形成了千家万户养殖业的传统;林业方面,自98年天然林停伐后,xxxx加强了天然林的管护和退耕还林工作,目前全县森林覆盖率高达64%,已初现青山绿水。

其四,立体气候明显,土地资源充足,农林产品类型多样,成片分布,适于大力发展生态特色农业。立体气候明显适于不同的农作物生长,特别是适于对海拔高度比较依赖的作物如茶叶、野生竹笋、中药材等的生长;农林产品成片分布有利于基地建设,从而实现生态农业的产业化。

其五,国家的政策措施对xxxx十分有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我们指明了奋斗方向,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为我们提供了发展的机遇,退耕还林还草和西电东送等政策正适合生态经济的发展。所有这些优势,为xxxx生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做好生态经济文章,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生态经济具有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回报的永续性,在生态保护的前提下,提高生态资源的利用率,发展生态经济,既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能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又可发展地方经济,相得益彰。可以说,做好生态经济文章,对于拥有生态优势但经济发展落后的边远民族地区意义重大,将成为民族地区应对wto挑战,实现县域经济新跨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选择和必须途径。如何抓住这一难得的发展机遇,做大做强做优生态经济,主要应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开发生态能源,建设水电大县。

水电是清洁能源,没有任何污染,完全符合生态能源的产业政策,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xxxx境内地表径流总量21.9亿立方米,大渡河及其主要支流共42条,集雨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8条,水能理论蕴藏量125万千瓦,近期可供开发利用的达50万千瓦。目前,全县水电装机容量已达22.5万千瓦。水电的开发,带动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随着国家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西部大开发的深入进行,以及西电东送具体政策的出台,需要xxxx更进一步加快发展。电力是xxxx经济发展的龙头,电力发展规模将直接影响电耗结合、以工促农的县域经济发展格局。为此,xxxx将加快水电大县的建设步伐,重点抓好官料河流域电站梯级开发,加快在建的依乌、两河口、白杨河等电站的建设,启动并建成装机3.8万千瓦的巴溪电站、装机5万千瓦的玉林桥电站、装机7万千瓦的金岩和鹅颈项电站、装机2.2万千瓦的幸福电站等。随着水电站的快速建设,预计5年内将新增水电装机容量27万千瓦,使装机容量达到50万千瓦以上。xxxx将真正成为乐山生态能源基地县,为全市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二)发展生态农业,再造秀美山川。

生态农业因其绿色和环保,已成为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主导方向。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权,就必须大力发展现代生态农业。一是加快退耕还林步伐,力争五年内使全县所有25°以上坡耕地全部实现退耕还林,森林覆盖率提高到70%以上,让xxxx天更蓝、水更绿、山更青、景更美。二是加快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竹笋、茶叶、山葵、藤椒、中药材等具有xxxx特色的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基地,合理布局,形成规模。三是要大力扶持龙头企业的发展,培育和壮大昌龙公司香辣酱厂、宜坪莲花山食品厂、台青公司等企业的生产和发展,提高辐射和带动能力,做长做宽龙头带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链条,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让生态农业成为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径。四是大力打造绿色品牌。目前,xxxx已有莲花山泡菜、刘氏香辣酱等四个产品被评为省无公害农产品,还有三个产品即将取得认证证书。要继续实施名牌战略,积极抓好绿色食品品牌尤其是aa级品牌的申报认证,努力在粮油、果品、中药材等品类中争取更多的生态食品、无公害食品和绿色食品的标志;要把已经获得的无公害食品发展好、利用好,发挥现有品牌优势,大力整合特色资源,实施跨区域、跨行业的联合与合作,力争做大做强做优;要利用博览会、展销会、产品会和实施网上工程等多种形式,加大对xxxx名优特新产品的宣传推荐力度,提高品牌知名度;要加大对品牌的保护力度,严厉打击假冒伪劣绿色食品。

(三)狠抓生态畜牧业,建设牛羊大县。

xxxx由于有着丰富的牧草资源和悠久的生态养殖传统,牛羊猪鸡等畜产品均保持了其无污染的生态特质,具有典型的生态特征,在当前崇尚自然,追求绿色环保饮食结构的大趋势下,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为此,要在进一步发展千家万户养殖业的基础上,继续推进牛羊品改,大力发展种草养畜,积极推行规模养殖。在种草上,要结合退耕还林,大力发展林下种草,并适度调整土地成片种草。在生态养殖的前提下,要积极推进牛羊品种改良,实现改良品种与生态养殖的有机结合。五年内,全县优质牛存栏要达10万头以上,优质羊存栏35万只以上,使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上升到70%,基本建成牛羊大县。同时,加快畜牧业产业化步伐,大力发展畜产品加工企业,力争实现畜禽产品的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真正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四)力促生态旅游,打造旅游新品牌。

在生态旅游上,xxxx是闻名中外的省级风景名胜区、省级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黑竹沟风景名胜区所在地,有雄伟秀丽的高山景观,神秘莫测的密林峡谷、怪异神奇的喀斯特地貌、古老典型的冰川遗迹、引人入胜的高山瀑布和森林雪景、多姿多彩的原始森林。这些独特的生态旅游资源,以其博大、丰富的内涵,为xxxx发展生态旅游提供了广阔的空间。xxxx要以发展生态旅游为开发的前提并贯穿始终,在保护中合理开发,在开发中有效保护。目前,乐山市已确定了旅游业发展的新框架,即把峨眉山—乐山大佛—xxxx黑竹沟黄金旅游线建成世界旅游精品线路,发展乐山大佛乌尤景区、峨眉山景区、黑竹沟景区。xxxx旅游要把握这一大好机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黑竹沟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完成第一期工程建设,争取XX年下半年初步实现对外开放。要继续加强黑竹沟国家风景名胜区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申报工作,力争年内获得xx的批准。要大力争取国债资金投入,促进黑竹沟基础设施建设和景区开发的进程,为黑竹沟全面开发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矗

三、发展生态经济需要注意解决的问题

(一)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与发达地区相比,干部群众对发展生态经济的认识不足,对其他地方难以企及的生态资源优势缺乏战略性的认识。因此,要切实转变思想观念,确立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增强竞争力的理念。要牢固树立生态意识,通过多种渠道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广大干部群众对发展生态经济重大意义的认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现代经济观,使发展生态经济的观念深入人心,把政府发展生态经济的决策转化为各级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把群众增收致富的愿望转化为发展生态经济的主动实践。只有这样,xxxx的经济才能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xxxx跨越式发展和实现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才能得以真正实现。

(二)注重产业互动,实现经济相融。

在发展生态经济的进程中,要重视生态产业之间的互动联系,实现产业互动,经济相融。工作中,生态能源要为生态农业服务,生态农业和生态畜牧业要与生态旅游相结合。尤其是在实施名牌战略的过程中,要把打造农副产品品牌与打造旅游品牌相结合,把农产品做成旅游纪念品,旅游宣传中融入农产品的宣传。这样,产业之间有机结合,相互支撑,将加速生态经济的发展。

第4篇

关键词:生态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时代价值;环境环保体系

为了保障我国生态农业进行可持续性的发展,就需要有效的将现阶段的资源节约型管理机制,与农村环境保护管理工作进行有机的融合,以此可以有效的让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建立起基于经济以及社会这两个层面的动力体系。在这样的体系下,可以有效的提升工作效率,进而可以让我国生态经济运行模式起到有效的推动作用。

一、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时代价值

在现阶段工业发展体系下,对于我国国民经济起到重要的价值以及意义。在现阶段工业经济条件较为恶劣的环境下,使得对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以此就需要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能够建立健全完善的可持续发展体系,以此可以让我国的经济发展,还可以保障实现生态化资源的保护以及管理。在现阶段农业经济运行的过程中,需要有效的将农业土地以及环境,进行可持续性的循环使用,需要有效的保障农业土地以及环境得到合理的利用以及管理。同时,在现阶段的生态农业经济结构的运行过程中,是对未来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确定,起到重要影响作用的一个因素。以此就需要将环保理念与生态管控体系进行融合,以此有效的提升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价值,帮助我国进行可持续发展的合理规划。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才可以让我国的农业资源得到有效的升级以及转型。

二、生态农业经济特征

(一)生态农业经济的局限性以及开放性在现阶段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对其进行全面的研究以及分析,能够基于宏观以及微观这两个层面出发,有效的对现阶段工业经济运行的整体结构进行系统的分析,并明确出其内在的时代价值。这样才可以较为全面的,对现阶段生态农业的未来发展进行探索。在我国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虽然已经较为广泛的应用了生态经济运行的结构,但是由于起步较晚,使得始终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在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经常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为此就需要在未来的发展中,能够有效的利用合理的管理措施,解决出现的运行管理方面的问题。同时,从开放性的角度进行分析,我国在生态农业经济体系的完善过程中,还需要重视起技术保障机制方面的建设,以此可以构建出信息高度流通的信息平台,以此成为农业发展的可靠基础环节。

(二)生态农业经济结构的有机性所谓有机性发展,就需要在现阶段的发展过程中,能够将生产环境、协调系统当做发展的基础所在。以此就可以在现阶段的发展建设过程中,有效的将农业经济以及生态环境进行有机的融合,进而充分的落实经济共同体的概念。在现阶段生态农业经济体结构的运行过程中,为了保障系统的运行和理性,就需要能够重视起技术方面的合理使用,同时需要进行全面有效的监管,以此保障监管体系可以得到有效的落实以及应用。同时,在这样的发展过程中,还需要继续贯彻生态农业的发展观念,以此保障在之后的工作当中,可以保持着较高的环境管理水平。需要在管理的过程中,可以有效的发挥出土地资源的最大化优势,并能够对现阶段所开展的生态环境进行全面的监管。在未来的农业发展过程中,可以实现较为合理的规划以及调整。

三、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策略

在现阶段的生态农业经济发展,需要站在可持续发展的视角进行分析,以此就需要在研究的过程中,可以基于一些实际出现的问题,进行管控流程方面的有效处理,进而保障在未来的管理过程中,可以有效的保障经济发展的完善程度。并且在管控的过程中,还需要有效的提升管控模式的应用范围,以此能够充分的让我国的农业经济朝向着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下去。

(一)整合能源高效型经济管理机制为了保障在现阶段生态农业经济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可以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就需要有效的建立起经济运维管理的科学模式。在这样的管理模式当中,需要充分的保障科学性以及完善性。首先从时间延伸的角度进行分析,需要有效的在管理的过程中,能够提升结构的时效性价值。在这样的发展过程中,需要能够基于协调发展体系的时候,可以针对农业经济,以及能源体系的合理性,进行完善合理的评估,以此充分的保障形成的能源体系,可以符合我国现阶段经济的发展需求,需要充分的保障经济体系可以平稳的运行下去,不会由于其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对其造成严重的影响。在现阶段的生态农业经济体系当中,主要的是需要将新型能源进行稳定的发展下去。而为了实现这样的管理目标,就需要顺应现阶段社会的发展进程,同时以及现代化农业的管理需求,需要保障在出现问题之后,对其进行针对性的分析以及处理,以此做好对管理系统的优化以及调整,进一步的提升能源的利用率。例如,在一些水利工程项目的开展过程中,需要提升太阳能能源方面的利用程度,以及可以结合起各种新能源,这样就可以实现能源方面的有效转化。在这样的能源使用方式上,不仅仅可以实现对于能源利用的创新发展,同时也是在建设的过程中,大大降低了能源的消耗程度。使得在之后的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可以有效的为管理工作创造出更多的可能性。同时需要注意的是,还需要在工作开展的过程中,需要充分的结合其不同地区的不同情况,以及有效的在日常的工作过程中,可以依据当地指定的一些相关规定,进行合理合法的进行管理工作的开展,能够在规定的允许内,开展生态农业经济活动。

(二)提升生产力水平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为了有效的提升生产的效果,为农户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效益,就需要能够重视起生产力方面的提升。以此,就需要重视起在农业市场以及科学市场当中,进行有机的融合,以此保障我国现阶段的农业生产以及生态环境的构建过程中,可以有着较高程度的协调发展。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需要能够进一步的落实生态概念和环保理念。需要对现阶段的生产力进行集中化的监管,以此保障管理工作可以得到有序的进展。而在形成的生产力监管体系当中,还需要能够对农业资源结构进行优化以及调整,需要在管理的过程中,还能够重视经济所起到的重要综合价值。在生产力水平的提升过程中,还需要结合起实际的发展情况,进行制度方面的完善。例如,在现代化机械设备的推广过程中,就需要有效的保障为农户带来针对性的宣传服务,针对当地的农业种植品种,以及种植环境的各种因素进行考量,以此为农户提供一些有效提升生产力的机械设备。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农户依然再使用传统的种植技术,则无法顺应当下的农业发展,以此就需要积极的使用一些高效率的机械化设备,以此有效的在种植的过程中,实现生产力的解放,进一步的推动我国农业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使用合理的机械设备的过程中,也是有效的实现生态保护工作的重要途径,例如进行合理精准的施肥、施药,不会由于传统的种植技术,导致对周边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

(三)完善社会服务体系为了保障有效的提升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效果,就需要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进行分析,以此可以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进行社会服务体系的系统化构建。同时,还需要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进一步的提升综合性的价值,保障维护生态农业市场的平衡。在进行工作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对当下的农产品管理工作,进行规模化的调整。需要首先对经营试点项目进行集中化的管理,以此能够在未来的经营过程中,基于农业生产结构,以及经济的运行体系进行完善以及创新,进而保障在农产品进入市场的标准进行调整,充分的符合市场的运作标准。同时,还需要在社会服务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可以进一步的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以此能够在未来的工作当中,进行生态方面的平衡发展,避免由于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而出现乱砍乱伐的问题出现。在这样的发展过程中,才可以有效的推动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的发展下去。

(四)积极发展农村环保机制在现阶段的发展过程中,为了有效的提升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就需要可以对建设机制以及管控效率进行充分的整合,进而保障我国农业产业健康的发展下去。并且,对于现阶段的农村发展工作,也是需要建立在良好的经济结构,以及产业结构的基础上,才可以得到可持续的发展,以此就需要在未来的管理过程中,能够加强环保产业的扶持以及帮助。

第5篇

关键字:生态旅游 环境保护 可持续发展

一、引言

生态旅游经济系统是自然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并存的复合系统,自然生态系统为生态消费者提供生态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社会经济系统体现了人与社会的关系。因此,生态旅游经济必须处理好人、自然与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

当前西部地区经济欠发达,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该地区的重要出路。生态旅游是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模式,是西部旅游开发的战略选择,以生态旅游带动经济发展,进而提高人们的生产生活水平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由于地方特色存在旅游发展优势,很多地区把旅游作为支柱产业和龙头产业,以此带动整个地区经济快速发展。本文以恩施州为例分析走生态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建议。

二、相关概念与理论

1、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概念最早是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特别顾问谢贝洛斯・拉斯喀瑞于1983年首先提出的,他为生态旅游提出了两个要点:一是生态旅游的物件是自然景物;二是生态旅游的物件不应受到损害。国际生态旅游协会在1993年把生态旅游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系当地居民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强调保护自然生态环境。这里得出生态旅游研究的主要对象是生态旅游环境保护、旅游地居民的经济效益与社会可持续发展。

2、生态中心论与经济中心论

生态旅游中心论是以旅游资源和环境保护为主,维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与生物多样性。生态旅游中心论导致“不经济”的现象,不仅不能促进旅游地区居民的经济发展,而且生态环境在没有经济基础的条件下,也不能得到很好的保护。经济中心论产生的后果是经济“不生态”,把生态资源当成经济工具,进而做出超出生态环境的承载力的行为,最终导致环境恶化,成为不可持续经济。

三、恩施州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及资源特征

1、发展现状

恩施地处湖北省西南部,是土家族、苗族聚居的少数民族自治州,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属于老少边穷的武陵山经济协作区。近几年随着恩施铁路、高速、航空运输等交通设施越来越完善,推动了恩施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加快经济增长步伐。全国各地的旅游者进入恩施,为恩施的对外发展提供了机遇。恩施生态旅游发展现状主要表现为:

(1)自然景观旅游为主导

自然旅游景观主要是恩施大峡谷、利川腾龙洞、恩施龙鳞宫、巴东神农溪、清江闯滩、八百里清江画廊、巴东水布垭、恩施梭布垭石林以及咸丰坪坝营原始森林公园等,这些自然生态环境经过人工开发而形成自然生态景观供旅游者游览,以生态环境资源为主导的旅游是最能体现保护生态环境的迫切性。然而恩施州的生态旅游发展还不完善,由于旅游者的素质普遍不高,造成旅游垃圾不断污染自然生态环境,旅游管理者对这方面管理的条例不足,环境保护意识低,同时旅游地区管理成本高,生态旅游形成“不生态”的现象。

(2)以民俗文化为特色

近几年恩施民俗文化旅游快速发展,连续两年举行恩施生态旅游文化节,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不同民族旅游者前来,通过这种特殊的教育形式学习民俗历史文化。正是少数民族特殊文化为恩施提供了旅游文化资源,给人们带来了新鲜感和好奇心。

(3)基础设施的落后

恩施地区长期受到交通瓶颈的制约,与相邻城市的连通性差,信息隔离,难以跟上全国发展的步伐。交通不便造成旅游业难发展,走不出大山,导致经济落后,人民的思想认识和生活水平也得不到提高。两路的开通为恩施交通带来了福音,旅游经济从此上升到新的台阶,旅游者不再为交通不便而担忧。

2、恩施旅游资源的特征

(1)旅游资源丰富而分散

恩施源于其独特的地形特征和民族特色,其旅游资源主要包括人文景观、山水景观、钟乳石洞、古桥古镇…,以及土家女儿会、摆手舞等丰富的民俗文化遗产。主要分布如图1所示:

上图中恩施旅游资源分布广而散,旅游景点之间不成系统,联系不紧密。这使旅游景点很难受到旅游部门的统一管理和控制,而且旅游者很难把旅游景点连成一体进行游览。恩施州每个县市都有各具特色的旅游景点,虽交通越来越便利,但由于距离相隔较远,仍让很多旅游者望而却步。

(2)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

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与恩施地区的特殊地理环境和气候有关,还有很多比较偏远的地区没有被开发出来,属于完全原生态的生态旅游环境。旅游资源没有被充分利用,所以自然生态环境与其他地方相比较仍然很完整。恩施生态旅游的良好环境能够推动生态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作为生态旅游的承载体,它的恶化会导致生态旅游不能持续发展下去,倘若人类过度活动而超出环境承载力,最终只会加重环境的负担。

四、生态旅游经济发展的困境

1、生态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1)可持续发展原则

首先,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即必须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满足当代人享受旅游资源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人对生态旅游的需求。主要遵循三个原则:第一,必须以环境保护为主,以生态可持续发展带动经济发展。第二,能够满足当代人对生态旅游的需求,即实现公平性与大众化。第三,必须在不损坏生态旅游资源的同时为后代人创造更多资源,即平等性。

(2)生态经济原则

第一,以生态价值为核心的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生态价值的创造在可持续发展中被认为是抽象的人类劳动或一般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人类各种智力的、体力的、直接的、间接的劳动流转和凝结于生态系统中,与经济价值一样都是通过人类劳动创造的。

第二,遵循自然发展规律。自然生态系统具有自身的发展规律,破坏了自然发展规律会导致扭曲发展,人类生活的环境不再适宜人类居住,可持续利用资源减少。

2、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存在的制约

(1)经济落后,资金不足

经济落后地区把旅游业作为提升经济水平的主要手段,忽视了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的和谐统一性,单方面考虑经济上升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所以经济落后、资金不足导致生态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难以维持,与人们的预期背道而驰。

(2)缺乏环保意识

由于旅游者和旅游地居民的环保意识普遍较差,生态旅游环境得不到合适保护。虽然旅游地每隔一段距离设有垃圾桶,但垃圾没有得到及时清理,导致旅游人员把垃圾被随意乱扔在旅游地内。同时,旅游者把旅游地点当成公共场所的心理而对旅游地区的生态环境不管不顾,且旅游场所大都在偏远地区或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系统属于原生态,被破坏程度相对较低,也导致旅游者认为环境承载力还很强,无意识间毁坏了生态。所以,公民生态环保意识的缺乏会阻碍生态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

(3)高价门票的阻碍

旅游业作为服务型产业,本着为人们提供服务的主导思想,应该考虑大多数人都能够享受旅游资源。然而高价门票却把一部分人阻挡在旅游门外,旅游资源只为少数人提供的现象成为阻碍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现在很多旅游区因开发花费大量成本而通过高价票来实现成本的快速回收,虽然通过这种方法一方面减少了游客的数量,也减少了环境的破坏力度,但并没有带来生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反而使旅游业走向瓶颈。

3、政策建议

(1)建立完善的旅游制度

近年来大部分旅游资源已回归国家管理,旅游资源的开发与旅游区有条件制定合理与完善的规章制度,旅游资源局通过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实行开发前的调查、合理性、后期维护等措施,然后制定旅游点的行为规定,实行分区管理,从生态脆弱地区向外延层层递进,对生态脆弱地区加大保护力度,并作出规定只能在生态旅游区的外延进行参观。

(2)处理好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经济处于发展时期的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被列为首要任务,生态环境变成为经济发展服务的牺牲品,阻碍了生态旅游的可持续性。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关系,以保护为基础,发展为目的。

(3)生态旅游向大众化、产业化发展

旅游资源向大众化、产业化发展,必须降低旅游点的进入门槛,减少门票价,形成全民旅游,进而带动全民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旅游实现产业化是在生态环境得到保护的同时经济大力发展,以生态旅游带动地方经济,促进恩施州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松霈.生态经济学为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J].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11).

[2] 王传栋.生态经济学[M].山东人民出版社,1986.

第6篇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指出,要调动并保护好农民的积极性,农民积极性的源泉在于农民的经济利益。利益是“刚性”的,它主宰着人们的经济和政治行为利益推动是一般规律,对于农民群体而言尤其如此。现阶段要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现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推进生态农业的建设工作,必须把保护和照顾农民的利益作为第一要务,把它当做解决农村、农民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当前,农村经济发展滞后的原因有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方面就是农民的各种行为是为了满足自身的基本需要,并不是以集体和社会的发展需要为前提,以获得更多社会价值为目的的商品生产,在广大的农村地区,仍处于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各取所需的简单交换之中。只有把农民个体生产行为归入到社会化大生产的范畴,把他们放入市场经济,这样个人生存和发展才能实现根本性变化。所以,建设生态农业,坚持执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坚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条道路,才能从根本上现实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建设生态农业重要任务之一,便是要把广大农民从原始的、落后的自然经济生产生活方式中改变过来。

    2深刻认识农业的内容、范围、地位和作用

    农业跟自然生态是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农业是一种生态产业,它具有较强的自然性、地域性和风险性。农业曾经是人类社会的唯一生产内容。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生产的农产品在满足劳动者需要后出现了剩余,手工业便逐步从农业生产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随着社会分工的日渐增大,越来越多的生产部门不断形成并且独立出来。随着社会生产的飞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的需求发生着根本性变化,物质消费的比重在渐渐下降,精神方面的社会追求在逐渐增长。只有农业得到发展,社会生产率得到提高,从事农业生产的人们能够提供更多的剩余农产品,社会就可以腾出一部分劳动者从事其他方面的生产活动。3建设农业生态文明是建设我国全社会生态文明的重要基础和核心内容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着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文明建设体系的基础性内容,没有良好的生态条件,人们不可能奢望物质激励、政治权益和精神享受。没有生态安全,人类就会陷入不可逆转的生存危机当中。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建立适应生态需要的生产方式和生产范围,使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状况得到同步发展,抛弃高消耗、重污染、低效益的传统社会生产模式,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生态文明建设,既是中国的当务之急,也是中国发展的必然选择。

第7篇

关键词:农业;生态;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

农业生态旅游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型旅游方式。其特点是充分利用农业资源,将农业生态环境和旅游活动有机关联起来,为游客提供观光、体验、劳动、餐饮、娱乐于一体的旅游内容,使游客感受到充分融入大自然的乐趣。农业生态旅游经济的发展对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生态建设,营造新农村文化氛围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新时期农业生态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一项重要任务。

一、农业生态旅游经济的内涵

农业生态旅游经济是以农业生态旅游为基础创造经济收入的方式。农业生态旅游是近几年新成长起来的旅游项目,其特点是以农业资源为依托,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附加生态旅游活动,形成农业和旅游业的交叉,将农业、生态、旅游有机结合。游客进入农业生态旅游地区后,可以观赏当地的田园风光,体验生态环境,从事种植、采摘、考察、教育、餐饮、购物等活动。在此过程中,农民不仅可以通过农业种植获得经济收入,更可以借助旅游业的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并带动地区经济发展。例如观赏加学习、游览加体验都是农业生态旅游经济发展的形式,游客在生态种植区体验亲自种植和采摘的快乐,学习劳作,或是进入生态旅游区感受田园生活,都可以实现与大自然的接触,愉悦身心。现如今生活和工作给人们带来巨大压力,长期处于工作状态,缺少和大自然的接触,身心健康问题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新型农业生态旅游带给人们耳目一新的感受,其特点是旅游区域毗邻市区,交通方便,活动清新自然,饮食环保,参与过程简单,旅游成本低,因而自推出以来,深受游客欢迎。

二、农业生态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

农业生态旅游近年来呈现出蓬勃的发展趋势,在创造经济收入方面展现出巨大的潜力。与传统的旅游方式相比,农业生态旅游有其自身的优势。传统旅游活动中虽然也有众多贴近大自然的观光项目,但农业生态形式的旅游更容易带给游客返璞归真的感觉,而且旅游过程中没有传统旅游项目中的隐性消费、游览时间有限等问题,游客可以从简单快乐的耕作、收割劳动中体会最质朴的快乐。所以越来越多的都市人选择在闲暇时间来到田间,度过充实的一天。但农业生态旅游的快速发展也不免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农业生态环境会随着旅游活动的开发而产生变化。农业生态具有远离城市喧嚣的特征,随着游客规模的增长,农业生态环境有可能受到破坏,破坏后再恢复将会异常艰难。其次,不少农户看到农业生态旅游经济的增长势头,纷纷开发旅游项目,但建设水平参差不齐,旅游产品的质量难以获得保证。最后,农业生态旅游的管理目前还比较滞后,如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缺少专业的管理人员,所以项目建设具有随意性,文化内涵有限,游客重游率低。因此,针对以上问题,农业生态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成为问题解决的关键。可持续发展实质包含经济的可持续、农业的可持续、生态的可持续,三者是有机关联的统一体。

三、农业生态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举措

农业生态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应着力推进以下举措:

第一,制定科学发展规划。农业生态旅游经济的发展是农民致富的新途径,是农村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是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推动力。因此,政府部门应立足长远发展,积极借势农业生态旅游经济的发展,做好科学的规划部署,以促进本地区新型旅游项目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农业生态旅游项目应遵循合理开发、适度开发的原则,由政府部门根据本地区实际,规划基础田园建设、旅游配套设施建设、文化主题建设。基础田园建设强调对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既要满足游客体验的旅游需求,又必须以保护当地生态环境为前提,避免过度开发、随意开发,农户应在政府的指导下有计划有步骤地建设生态旅游环境;旅游配套设施建设也是要兼具服务游客和保护当地环境的功能,如交通建设、住宿环境等;文化主题建设强调新农村的文化内涵,要求农业生态旅游富有文化生命力。在此基础上,政府部门还应出台具体的管理细则,落实管理部门,组建管理队伍,使农户和游客能够按照政府部门的要求,合理利用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和谐发展。

第二,积极发展高品质产品。农业生态旅游经济自兴起以来,备受游客欢迎的重要原因就是环保的环境、环保的食物。近年来城市环境污染和健康问题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游客希望在农业生态环境中感受大自然的清新,种植和采摘有机蔬果,以保证饮食健康。所以农民应在政府的带领下,积极发展有机种植。比如有的城郊地区已建立起示范村、示范镇,专门开展有机农业种植,相关部门定期对种植基地进行无公害检测,为农民提供种植指导,从而有效保护了农民和游客利益。游客甚至出租菜地,定期前来采摘,参与种植。还有的大型生态度假村,将种植、养殖、餐饮、娱乐项目融为一体,其饲养的动物品种珍贵,极具观赏价值,同时还开发出特色休闲娱乐活动,游客不仅能体验种植、采摘,还可以体验难得一见的生态环境。

第三,注重增加文化内涵。农业生态旅游经济的发展实际暗含文化的注入,无论是满足游客的文化需求,还是提升农民的文化素质,农业生态旅游都不应忽视文化的推动力。政府部门应结合地区实际,进行相关的文化建设,如展示地区特色的主题公园、民俗村、文化节等,都有助于带动农业生态旅游经济的发展。另外,有的游客将儿童教育和生态旅游建立关联,将种植、采摘作为儿童锻炼的机会。因此,政府部门应为相关的文化建设制定扶植政策,从而营造农业生态旅游经济的广阔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生态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价值;策略

为了促进生态农业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把资源节约型管理制度与农村环境保护管理结构有效的结合在一起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构建出促进经济与社会两个方向同时发展的系统,从而为管理工作效率的大幅度提升打下良好基础。除此之外,还需要对生态经济运行方式进行精准而严格的探究,设计出可以促使环保管理更加合科学合理的相关方案,如此一来,健康稳定的发展理念就可以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

一、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时代价值

农业发展系统与国民经济发展是息息相关的,农业经济条件的高低对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水平的高低起着决定性作用。同时,也影响着我国在世界环境环保系统中地位的高低。除此之外,为了满足生态化资源的需要,有效提高城市建设管理工作质量,必须要严格贯彻执行经济可持续发展制度。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还需要把农业土地和环境的循环利用当做重点研究对象,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使得农业土地和环境管理制度得到有效保障,使得水土污染程度得到大幅度降低,从而促进农业土地和环境循环使用的顺利开展。

二、生态农业经济的主要特征

(一)局限性和开放性。在生态农业经济系统中,既存在局限性,又存在开放性。就目前而言,我国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起步时间比较晚,其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世界的一些发达国家,特别是在系统构建和运行结构两个方面,仍然存在严重的不足之处,人均占有率根本无法与世界水平相比较,更不可能与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具体要求相符合,除此之外,还存在很多的工作仍然需要相关工作人员的不断改革创新,这样一来,就严重的阻碍了生态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另外,我国在生态农业的发展过程中仍然有特别多需要学习的先进理论,因此,必须要用宽容开放的心态把这些先进理论进行有效的融合应用,然后构建出有利于我国生态农业经济稳定发展的体系,只有这样,我国农业产业才可以朝着生态化、绿色化的方向前进。(二)有机性。通常情况下,生态农业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必须要有科学合理的政策和制度的辅助才可以,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为生态农业的发展营造一个优质的环境。除此之外,要想使得生态农业经济系统能够健康顺利发展,还需要构建有效的沟通与协调制度,把监督管理责任进行明确划分,并且把生态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逐一汇报给每一个与之相关的单位和部门,这样就可以促进部门与部门之间的有效沟通,使其能够完美结合在一起,组成一个利益相关的整体,相互合作,有效协调,为实现生态农业的科学高效管理贡献一分力量,从而不断地加大对生态环境的监管力度。如果发现存在的污染问题,就要立刻找出原因并及时解决,这样就可以使得农产品的产量与质量得到有效提高,充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为生态农业价值的体现打下良好基础。

三、生态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一)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很多年以来,我国在进行农业产业生产的过程中,一直使用着传统的生产技术与方式,这种技术比较老旧,无法实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因此使得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极大的影响了农业生产的效率。为了能够有效的改善这一问题,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理念,就必须要把环保意识贯彻到农业生产过程之中,加大对农业生产技术的革新力度,对农业生产流程和模式进行有效的修改完善,从而促进农业的现代化、产业化发展。只有农业生产效率提升了,经济效益提高了,才可以使得生态农业经济能够健康可持续发展。(二)扩大了农业生产效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水平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特别是对于食品安全问题更是高度重视,人们希望自己食用的农产品是绿色环保无公害的,为了吃到这样的产品他们不惜付出更多金钱。因此,农产品生产加工必须要朝着绿色环保无污染的方向稳步前进,这与生态农业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理念是相一致的。借助于生态农业的有效发展,使得农产品种类变得丰富多彩,促使农产品质量得到大幅度提升。这样一来,人们的物质生活才能够更加的多姿多彩,消费者的需求才能够不断的得到满足,与此同时,也让绿色农产品品牌的建设工作变成了可能,不仅使得农业生产效益得到大幅度提高,而且也为整个社会的稳定和经济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三)加大了资源保护力度。要想实现农业生产与生态建设的协调一致发展,不仅要加大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力度,还要对农业资源进行有效的保护。在进行生态农业发展的时候,需要不断的加强资源保护,根据目前资源利用不合理和浪费问题,针对性给出解决策略。除此之外,对于不同的资源来说,还要应用不一样的方法。例如,首先应用那些可再生资源,对于不可生资源要循环应用,并且减少不可生资源的使用数量,只有这样才可以使得生态系统得以平衡发展,从而有效的避免自然灾害的发生,为整个的农业生产与生态建设营造良好的条件。

四、生态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策略

(一)推行生态能源型农业经济模式。就目前而言,全球能源出现了严重的危机,在现在的农业生产过程中,倘若持续应用传统的能源,不可再生能源可能很快就被用完了,这样不仅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而且也使得人们的生活质量大打折扣,完全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因此,推行生态能源型农业经济模式变得至关重要。生态能源型农业经济模式实质就是开发利用可再生的绿色环保新能源,例如:太阳能、生物能等。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广泛应用这些新能源,对于农业生产系统的优化是非常有帮助的。因为这些可再生资源与传统的资源不一样,不会给环境造成污染,对于保护生态平衡以及缓解能源危机是百利而无一害的。(二)提升农业生产力水平。俗话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只有不断的加强相关技术的创新与开发,加大对农产品的加工力度,才能促进农业生产效率和生产效益的大幅度提升,这样既可以使得农产品具有更高的价值,获得更高的收益,又可以促进生态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怎样才能够有效的提升农业生产力水平呢?①使用激励机制,加大对农业生产技术的改革力度,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和加工的过程中,对农业资源进行合理应用,加强对农业企业生产加工的流程的不断优化,减少资金资源的使用,这样一来,农业的生产力就会得到大幅度提升。②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广泛应用先进技术与设备,这对于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有效提高是非常有意义的。由于不同的农作物其成长环境是不一样的,在农作物的生产过程中,其特别容易受到不同病虫害的干扰,这对于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提高都是非常不利的,会造成农业生产的效益大幅度降低。因此,需要及时了解农作物生长所需要的所有条件,实现机械化生产,合理利用科学手段来减少病虫害的影响,如此一来,农作物就可以顺利生长,不仅极大的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农作物产量,而且也促进了农业生产效益的不断提高。(三)完善社会服务体系。要想使得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结构的整体效果得到有效提高,就必须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建设全面系统的社会服务体系,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来规范我国生态农业的健康发展,确保生态农业发展完全符合市场发展的规律。除此之外,还需要不断的落实政府出台的优惠政策,促进农业生产朝着绿色方向发展,构建出适合农业推广农业产品以加快营销管理的平台。怎样才能够完善社会服务体系呢?首先,构建一定规模的农产品管理程序,对相关的试点项目进行不断的整合处理,促进传统农业生产结构和运行系统的不断改革创新,对即将进入市场的农产品进行严格检查,如果农产品质量不过关,就拒绝其进入市场,这样就能够使得生态农业得以健康发展。其次,对社会服务系统中的基础设施建设进行不断的修改优化。不断的加大资金资源的投入力度,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生态监管系统,及时有效的监管处理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损害,并且给出合理公正的评价,对于恶意破坏环境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同时,把维护生态平衡作为核心目标,从而使得农业经济得以稳定发展,不断加大对环境的监管力度。此外,构建全面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培养一支强大的监管人才队伍,如此一来,相关监管人员的专业素质水平就能得到大幅度提升,从而为保护生态农业发展环境提供基础保障。(四)积极发展农村环保产业。在进行农业生产的过程中,滥用农药化肥的问题屡屡皆是,很多的化学物质因为得不到有效吸收而大量残留在土壤里面,这样就给土壤环境造成了很大的污染,如果人们不小心食用了这种农作物,就会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很大影响。因此应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这样一来,污染物质的排放量就会大幅度减少,对于促进生态农业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也是非常关键的。怎样才能积极发展农村环保产业呢?①加强对环境保护的有效宣传,提高相关农业企业和个体户的环保观念,充分意识到滥用农药化肥的不利影响,合理应用新型农业生产技术来加快农作物的生长速度,从而使得生态环境保护效果得到大幅度提升。②加快环保产业的不断发展,构建农村和城市共同发展的系统,使得环保产业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加大生态环境的净化力度,给人们营造一个优质的生活环境,从而促进生态农业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五、结语

综上所述,把先进的技术、设备与能源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加大对社会服务系统的优化力度,促进农村环保企业的有效发展,这对于确保生态农业经济的顺利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文献:

[1]姜士燕.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对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J].现代农业研究,2020,26(11):30-31.

[2]白臣.探究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协同发展路径[J].中国储运,2020(11):187-188.

[3]丁磊.优化生态环境促进农村农业经济[J].国际公关,2020(11):395-396.

第9篇

关键词:民族地区;生态;经济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1-0-01

一、民族地区生态环境恶化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五年来,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已初显成效这是不争的事实,但由于长期以来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很难在短期内使生态环境恶化得到有效的遏制,生态系统的调节功能、再生功能、净化功能、循环功能及承载功能呈继续下降趋势。这不仅对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形成严重制约,也使中部和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危害,这也是一个必须正视的现实问题。

第一,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直接造成经济的巨大破坏。民族地区地质条件复杂,成矿条件优越,矿产资源的开发活动中对生态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除占用和破坏大面积土地外,还导致大面积的土地塌陷、地面沉降,并引发水土流失、崩塌、滑坡、泥石流、地下水位下降等地质灾害;由于滥垦、滥伐、滥牧,湿地围垦、陡坡地开荒、河流上游毁林垦荒等,导致森林、湿地的蓄洪调洪能力大幅度下降,一方面洪水灾害加大,另一方面抵御干旱能力下降,从而导致旱涝灾害加重。由于天然林的大幅度减少,使森林树种趋于单一化,林龄结构不合理,进而导致林地的抗干扰能力降低,森林生态系统调节能力减弱,生态功能下降;过牧、樵采、过垦、滥挖使草地植被破坏严重,群落结构改变,质量与功能下降,鼠虫害肆虐。

第二,农牧业生产受灾损失严重,产出下降。西部民族地区自然条件较差,环境承载力相对低下,农牧业经济发展十分缓慢,加之因生态环境恶化而导致的干旱、霜冻、雪灾、洪涝、沙尘暴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使农牧业生产发展不稳定现象加深,经济难以持续稳定发展。

第三,生态环境恶化使民族地区脱贫难度加大。西部贫困人口绝大部分生活在生态环境恶劣的高原、山区、沙漠等地带。生态恶化使贫困地区农牧业生产雪上加霜,农田单位面积产量和草原载畜能力下降,农牧民收入增长缓慢甚至下降。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返贫率不断上升,生态难民逐年增加。例如,青藏高原三江源地区16个县中7个是国家级扶贫重点县,另有7个是省级扶贫重点县;共有牧业人口40.89万人,75.5%是贫困人口,其中因生态恶化导致贫困的占到了相当大的份额。

第四,生态恶化与经济发展滞后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生态环境恶化毁坏了大量农田、草场,而人为的扩大垦荒和超载放牧加剧了水土流失和草场退化,农田草场自然生产率下降,导致经济发展困难重重,自我发展能力十分低下。由于自我发展能力低下,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以后无能力恢复治理。这一累积恶性循环进一步削弱了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直接影响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民族地区生态建设对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第一,民族地区是我国的生态屏障。民族地区所处的西部是我国的生态屏障,西部生态环境关系整个民族的生存质量和发展空间。西部地区处于我国的江河源区及其上游地区、西北季风的发源地,对我国其他地区的生态环境有着极大的跨区域影响,是维持我国整体生态环境稳定的重要地区。1998年的长江洪水、2000年频发的沙尘暴和90年代以来愈演愈烈的黄河断流,这三大生态警报使全社会更加深刻认识到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乃是防灾兴利之本。

第二,生态环境是西部民族地区开发建设的制约因素。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给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带来了极大危害,一是加剧了贫困程度。目前西部农村贫困人口90%以上生活在生态环境比较恶劣的地区,生态恶化和贫困问题呈双重恶性循环,贫困既是恶劣生态环境的结果,也是生态恶化的重要原因。二是加大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压力,脆弱生态环境使区域开发治理成本较高。三是生态破坏加剧自然灾害发生,日益频繁的旱灾、风灾、洪灾和地质灾害,在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的问时,还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建设。

第三,改善生态环境是民族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的重要措施。产业结构对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我国民族地区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这种特色经济主要包括一些民族手工业、具有特殊生产工艺的制造业和土特产农副产品加工业,以及建立在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基础上的旅游产业。因此,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要求注重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生态药业、食品加工等绿色产业和环保产业体系,把环境的潜在价值变成现实效益。

三、民族地区生态保护与经济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协调途径

第一,进行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从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和各地资源禀赋状况出发,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综合治理区域的生态环境。对生产基础薄弱、生态环境脆弱、长期掠夺式生产造成资源衰退和发展后劲不足的地区,从产业发展受自然生态规律与社会规律双重制约的客观实际出发,注重经济目标、生态目标与社会目标的吻合,建立结构有序、功能最佳、良性循环的绿色生态经济系统。对于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紧紧围绕不同区域地质、气候、土壤等自然特点,因地制宜,合理布局,进行科学的综合治理。在治理措施上,实行生态措施与多种措施并举,以生态措施为主。对于地点分散、地貌差异大、不宜统一整治的地区,合理规划,动员群众建设散而有效、小而有利的小型治理项目,从改善小气候,整治小流域做起,加强小流域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对城镇地区,根据当前的人口、工业和经济发展趋势,进行综合性的国土规划,包括工业企业布局、污染治理布局等。

第二,实施国家生态建设项目。退耕还林还草和水土保持工作要密切结合当地的降雨、水资源等生态条件,宜林则林,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宜荒则荒,原则上不依靠人工灌溉维持植被生长。要逐步改造林种、林相单一的人工林,天然林应作为生态林进行重点保护,防护林应以复合林为主,畜牧业发展要以优先保护天然草场为前提,人工草场应限制在农牧交错带,坚决制止天然草场开垦。科学划定农牧交错区、特别是界定西北干旱区农垦的北界,降低干旱区的垦殖指数;推广使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结合当地特点,加快发展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开展“五代一改”(即以煤、电、沼气、太阳能、液化气代柴,改灶节柴) ,减少薪材的种植量和采伐量。

第三,建立资源型产业群。民族地区具有巨大的矿产、能源、陆地再生、国土及农产品资源。对这些资源的开发不能单纯依靠增加投入、通过数量扩张实现数量大开发,它违背了市场原则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但是也不能通过关停并转一部分中小资源型企业、创办为数不多的资源型企业集团的方式实现高效大开发,因为民族地区的资源型企业除个别中央直属企业外,绝大多数是中小企业,关停这部分企业就意味着断绝相当部分经济来源,规模效益可能上去了,但社会成本却上升更快,各方面难以接受;民族地区应当维持现有资源开发规模,以联合开发为体制形式,多极发展为目标,实现全面大开发,即以资源开发为中心,大力发展依托资源开发的新兴产业、新型产品,开辟新的市场。重点发展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如甘肃甘南的蕨菜和临夏的民贸、新疆的哈密瓜和沙枣、青海的钾盐)、高新技术产业和旅游业(如广西的桂林山水、云南的路南石林、新疆的天山天池、青海的青海湖和云贵的热带雨林等)等。

第四,通过科技进步提高区域环境资源的利用水平。建立鼓励科技创新的技术进步体制,形成科技推广的公共服务体系。重点推进以土地、矿产、水资源的节约使用和合理开发为主要内容的资源节约战略,包括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基本农田保护制度等。将现代科学技术运用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用投入产出率高的高新技术产业取代和改造传统产业,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以促使整个工业侧重向资源节约型、低(轻) 污染型、质量效益型倾斜。

第五,降低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环境成本和生态成本。连绵的森林与无边的草地是青藏高原、云贵高原等西部地区的特色,人们曾长期认为它们是天赐之物,可随意使用。对其正确的认识应视它们为“资源性资产”。在传统市场框架之内,此类资产的价值没有货币实现的渠道,应建立一种经济生产和交换体系,使它们的价值在市场得到实现。但由于市场经济体系存在着市场失灵的先天缺陷,这就使生态环境的价值难以在市场上得到公平交换。西部民族地区环境形势较为严峻,应采用系统措施进行综合开发治理。对民族地区来说,发展经济需开采资源。国家对资源性资产的开发方针是“要充分考虑资源性资产的合理开发,有效利用,有偿使用,充分补偿,有利再生等资源开发利用的总原则”等。为此,应以新思维做指导,在工程化和经营化农业、集中化和商品化畜牧业、精细化和品牌化加工业、多样化和清洁化能源业等关键领域内实施突破。例如,农业是西部地区的经济基础,应以生态农业建设为核心进行综合开发,应用高新科学技术手段,施行作物种植――农副产品加工――市场营销――保健服务的一体化作业,大量生产适销对路的绿色食品,将传统农业变为特色商品农业。再如,畜牧业在、新疆、内蒙古等自治区地位非常重要,为此要深化畜牧业改革,实行定居放牧,限制超载畜牧,提高牲畜出栏率和商品率,保持草场生态良性循环达到可持续发展目标。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