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9 18:33:5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大学生对就业的认识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人力资本;性别歧视;劳动力市场;后续资本积累
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0-0-02
一、理论背景
近年来,随着高校的连年扩招,中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加之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大学生毕业生的就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尤其是女大学生,因为社会传统观念和自身素质制约,在求职过程中遭受着不平等的歧视对待。麦可思调查研究发现,从2011年11月23日到2012年2月21日,在不同学历层次被调查的2012届大学毕业生中,女性的签约率普遍低于男性其中高职高专男女签约率分别为48%、38%;本科分别为51%、38%;硕士分别为41%、28%。由此可以看出随着教育层次的提升,女性遇到的歧视更严重,求职的难度也更大。
面对女大学生就业歧视这一热点问题,国内学者提出了很多应对措施。例如从经济层面,余晶晶、赵友宝等人提出将生育成本社会化,把生育成本纳入社会保障体系, 建立女性生育基金, 对用人单位因女性生育发生的成本给予补偿,从而减少用人单位的负担,保障女性权利的实现;从法律层面,郭毅玲、胡拥军等人主张制定专门的《反就业歧视法》,针对“就业前”阶段发生的某些歧视问题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同时呼吁社会建立专门的执法机构,通过独立执法的方式加强监督力度,达到权利的真正实现;此外,李国栋、韦柳琴、胡文婕基于“劳动力市场社会排斥”视角,较为新颖地提出了“改善高校人才培养机制,实现供给与需求的合理衔接”。综上我们可以看出,国内学者的研究较多的关注于完善大学生就业机制和法律保障服务体系,较少有学者从微观层面考察女大学生自身资源对其就业的影响,即如何从人力资本角度增加女大学生的就业机会,并提高其就业质量。
笔者针对女大学生求职和应聘现状,做了一次实地的访谈和调研,访谈对象是广州、北京、武汉三座城市的大学生,因为条件所限,只有一小部分女大学生是选择在学校里面的面对面访谈,其余则是采取发放问卷的调研方式。共搜集到120名学生的有用信息,其中男生55名,女生65名,有10名女生是采用的面对面访谈的方式。通过调研有以下两点发现:
1.歧视的存在形式。多数受访者表示没有感受到明显的性别歧视,这也说明我们的就业歧视在逐步变得间接化、隐性化。由于法律明确规定“禁止就业歧视”,用人单位往往会用一种隐蔽的方式来规避法律的制裁,这种隐性歧视使求职者因为丧失对隐性要求的知情权,从而因报考该单位而浪费了时间、精力,甚至失去了考取其他单位的机会,给求职者带来更大的困扰。
2.应对歧视的方法。很多企业对于求职者的学习能力和个人表现都十分看重,若是求职者学习能力很强,企业对于其他都可以次要考虑。比如说腾讯公司有一个岗位要求有一年市场策划的工作经验,但如果你在学校有做过类似的策划,也可以去参加面试,面试官会专门考察一下你这一方面的能力,如果表现突出,没有工作经验一样可以获得这份工作。
有鉴于此,我们希望从女大学生自身的人力资本投资方面提出较为具体和切实可行的举措,来帮助其应对日益艰难的求职困境。行文结构安排如下:第一部分,总述女大学生就业歧视的理论背景;第二部分,通过对比,体现微观意义层面的人力资本投资的优势;第三部分,结合贝克尔人力资本理论,探究人力资本投资对女性就业的促进作用;第四部分,提出应对就业性别歧视的建议和对策。
二、比较研究
不可否认,宏观层面的制度法律措施对改变女大学生就业状况有一定帮助,然而,这些措施本身也存在着一些弊端,从长远看,提升女大学生自身素质,在可操作性,推广的普遍性和节约社会资源等方面更胜一筹,下面我们就分别来进行对比。
1.法律制度方面
有些学者说,应该效仿欧美国家,建立一个完善的反就业歧视的法律体系。但笔者认为,中美两国国情不同,中国尚且不具备发展这一立法的土壤。美国的反就业歧视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从1963年的《同工同酬法》、1964年的《民权法》、1967年的《反就业年龄歧视法》到1972年的《公平劳动机会法》、1973年的《复职法》等法律,前后经历了大约20多年的发展。而且美国还有一个我们所不能比拟的优势,就是它的国际化,它的自由开放。
建立反就业歧视法,关键是要人人树立公平就业的意识,保护自身的权利,一起来督促企事业单位按照法律办事,给予女性员工平等发展的权利。而现实社会“男主外,女主内”的观念根深蒂固,女性的婚姻家庭职责依然被看的很重,人们的观念尚未转变,难以用立法来根除这种性别歧视。
关于平等的概念,众说纷纭。博登海默认为法律平等是“凡为法律视为相同的人,都应当以法律所确定的方式对待”。我国的《劳动法》等法律中制定了很多特别保护措施,诸如“不得安排女职工在‘四期’内从事国家规定的第三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不得安排其延长工作时间和夜班劳动。”这些劳动立法的出发点是好的,却给企业不雇佣女工提供了合理的借口。有些单位以不符合法定女性工作条件为由,不接受她们就业。或者有些雇主只要宣布达到足够的日工时是继续升迁的必要条件,妇女很快就会被合法解除工作。此外,男女退休年龄不同也是影响女性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例如,2005年12月9日建行平顶山分行周香华女士争取男女平等退休权一案,充分体现了这一立法给女性带来的困扰。
除可能存在的“保护性歧视”外,还会对男性造成一种反向歧视,建立《反就业歧视法》可能会带来一种“差别对待”,会引起男性群体的不满。为女性提供良好的就业环境的同时,应该意识到她们的需要,也是所有工人的共同需要。为男女创造共同的优良工作环境,可以消除形式上的不平等,也会增加其可操作性,更有利于保护女性。
2.经济社会方面
根据贝克尔歧视理论,用人单位雇佣女职工要比男职工支付更多的劳动成本,因此企业往往排斥雇佣女性。就均衡企业负担,降低成本这一方面而言,建立和完善生育保险制度,被当做一种不错的选择。但笔者认为,在实际推行、资金监管等方面,它仍存在诸多问题。
2.1制度层面:覆盖范围不广,资金运转难以监管
法律规定的生育保险制度,可以说是为大型国有企业量身定做的。无论从生育保险的对象还是参保企业,有很大一部分女性都不包含在内,如乡镇企业、各种非公有制企业、集体企业的女职工以及自主创业者、非正规就业的妇女等。
此外,建立生育保险制度,需要所有企业按照男女职工所有的工资总额向社会保险基金缴费,并由其统一发放。这势必需要一个运行良好、责任明确的机构来进行监管。例如,一些地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曾长期违反《城镇职工生育保险试行办法》的规定,采取定额支付的方法,支付水平偏低,给企业带来很大的负担。而建立这样一个专门机构,又将付出一大笔的人工费用和管理费用。
2.1企业层面:理性经济人,追求利益最大化
女性职工少的企业,希望通过企业保险而少缴保险费以降低企业成本,女职工多的企业则希望通过社会统筹来分担企业的成本。一些效益好的企业和单位可以依法给女职工生育权益,而一些亏损单位往往难以保障女职工生育权益,甚至会放弃执行生育补偿。为了规避风险,有些企业尽量减少甚至不聘用妇女,使妇女的平等就业权益受到侵害,使劳动力市场畸形发展。这样发展的结果既损害了女性的生育权,也必将影响家庭的稳定。
相比较而言,提升女大学生自身素质,是面向全社会的,也是可以覆盖到每一个个体的,它的施行主体是女大学生自身,不会涉及到多部门,多机构的监管、效率、资金等诸多问题。所以说,它是一个低成本,高收益的解决措施。
三、具体措施
美国经济学家贝克尔在其著作《人力资本:特别是关于教育理论与经验分析》中指出“对于人力资本的投资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是教育支出、保健支出、劳动力国内流动的支出或用于移民入境的支出形成的人力资本”。他认为所有用于增加人的资源并影响其未来货币收入和消费的投资均可以视为人力资本投资。同时,“人力资本“理论认为,在现代化市场社会中,个人通过教育、职业培训等投资形成的人力资源(具有生产能力和配置能力)已成为决定个人获得职业地位的重要因素。所以人力资本投资无疑对于促进女大学生就业有着更强有力的帮助。
据此,我们将结合贝克尔人力资本理论中的三个方面,相应提出下列建议。
1.夯实专业知识技能
“贝克尔认为人力资本生产率取决于拥有这种资本的人的努力程度。”
大学学习太浮躁,专业知识不扎实,是普遍存在于大学生身上的现象。而由于情感、性格等多方面的心理特征影响,接受高等教育的女性往往没有男性表现的出色,许多女性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发现不会学以致用,其实践操作能力往往弱于男性。这也就造成了较高的转岗培训成本,但女生若主动学习提高专业知识技能,在学习专业知识方面更加努力,便可以提高其人力资本的生产率,使女性与男性的雇佣成本更加接近,从而提高就业可能及发展可能,减少再就业中的歧视。
2.加强自身修养,提升软实力
“贝克尔认为人力资本是一种人格化的资本,表现为人的能力与素质,与人本身不可分离。”
在感性思维、交往能力、语言运用、忍耐能力、感知能力等方面,女性相对男性存在着很大的优势,因此从事文秘、编辑、翻译、医疗卫生、主播、教育、接待等这些偏向于沟通的工作时,单位成本女性制造的效益较男性要高,女性就比男性更具有竞争优势。
因此,一方面,女大学生可以多掌握一些关于哲学、文学、历史、法律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提高自身的文化品味、格调、情感和价值观的取向,培养现代女性的良好气质,扩大自己在感性思维和语言运用等方面的优势,从而更加适应工作的要求。另一方面,她们应该培养自信心,增强自身的心理素质。自信是对自己的一种积极评价,它是一种勇于面对生活的信心和勇气。很多女性在职场中放不开手脚也是造成歧视系数d存在的一个原因,对自己充满信心,大胆去做、去规划,展现出自身的强劲实力,也将使歧视系数d减小。正如我们平时所说的“女强人”,她们的“强”就是在工作中敢于展现自己,敢于去拼搏。
3.明确职业目标,加强人力资本后续积累
“贝克尔认为人力资本可以通过后天投资获得,并影响以后时期的生产率和收益。”
缺少人力资本后续积累应该被看作是女性就业时处于弱势地位的一个主要原因。虽然女性就业者在择业时往往遭受各种歧视,但这不能也不应该成为女性难就业的理由。现实中,很多女大学生本身缺乏明确的求职目标,认同和容忍社会强加于她们的性别角色和区别对待,缺少职业规划,致使自己在就业时丧失主动权。
所以,有效地应对就业歧视,首先要正确地认识自己,确立明确的职业目标。女大学生要做好自我评估,正确地认识自己,认真分析自已的优势与劣势,如自己的兴趣、特长、性格、学识、技能、智商、情商等。要弄清楚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会选择什么职业等,从而正确地确立自己的短期、中期和长期目标,并朝着理想的目标持之以恒地奋斗。
其次,要加强人力资本的后续积累,除了与工作相关的职业技能之外,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也要求人员技能的多元化。然而现实情况是,很多在职女性,除了维持本身工作的要求外,大都缺乏职业危机感,很少有人在工作之余能够主动进行自我提高,坚持活到老、学到老。在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中,不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紧跟时展的步伐,到最后只能是遭遇淘汰。
四、结论及意义
综合以上观点,我们可以得出,女大学生人力资本,可以从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明确职业目标并加强后续资本积累三个方面得到改善。
通过提升人力资本来改善就业歧视,既顾及了女性自身特性,又突显了女大学生作为一个微观经济主体的重要性。最为关键的是,强调女大学生自身人力资本的重要,有利于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导向,即在毕业生遇到就业歧视等困难时,学会积极从自身找原因,找方法,而不是一味的“等,定,靠”。这样才更有利于女大学生适应当代激烈的就业市场和人才竞争环境,化歧视为优势,实现更高的人生目标。
参考文献:
[1]余晶晶.从经济学角度探讨女性就业歧视问题[J]华中科技大学.
[2]赵友宝.女性就业歧视的经济学分析[J].山东科技大学海报,2011.
[3]郭毅玲.关于我国女性就业歧视问题的法律思考[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8.
[4]李国栋.大学生就业隐性歧视现象分析——基于劳动力市场社会排斥视角[J].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2010.
[5][美]E博登海默.邓正来,译.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268-270.
[6]敖双红.平等保护还是隐性歧视——以劳动法为例[J].法学评论,2008.
[7]刘英.我国生育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2006.
[8]我国生育保险制度中若干问题研究.
[9]贝克尔.人力资本:特别是关于教育理论与经验分析[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1-3.
[10]李黎明,张顺国.影响高校大学生职业选择的因素分析——基于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的双重考察[J].社会,2008.
[11]晏月平.当代中国女性人力资本投资研究[M].人民出版社,51-52.
关键词:人力资源外包;大学生就业市场;市场化
1.人力资源外包概述
加里·哈梅尔(Gary·Hamc1)与C·K·普拉尔德(C·K·Prahard)于1990年在《企业核心竞争力》一文中首先提出了外包(outsourcing)这一概念。英文直译为“外部资源”,指企业整合利用其外部最优秀的专业化资源,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充分发挥自身核心竞争力和增强企业对环境的迅速应变能力的一种管理模式。
“把不懂的业务全部外包出去,我们只做我们熟悉的”,美国著名的管理大师P·德鲁克(Peter·F·Drucker)曾指出“在10年或15年之内,任何企业中的仅做后台支持而不创造营业额的工作都应该外包出去。任何不提供向高级发展的机会和合同、业务,也应该采取外包形式”。人力资源外包正是基于这一理念应运而生。
简言之,人力资源外包就是企业根据需要将某项或几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或职能外包出去,交由其他企业或组织进行管理,以降低人力成本,实现效率最大化。具体而言,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将渗透到企业内部的所有人事业务,包括人力资源规划、制度设计与创新、流程整合、员工满意度调查、薪资调查及方案设计、培训工作、劳动仲裁、员工关系、企业文化设计等方方面面。
2.人力资源外包在大学生就业市场中的现状
大学生就业市场是国内就业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高校毕业生求职队伍的不断壮大,企业对员工大批量的需求,越来越多的人力资源外包公司开始拓展在校园内的业务。最常见的就是校园招聘中介。
“中华英才网”就是这个行业中的代表公司之一。据该公司网站《中华英才网引领校园招聘变革》一文称,该公司作为中国最早从事校园招聘的网络招聘企业,截至2007年,已经连续7年为多达30余个行业的中外知名企业提供系统、专业的校园招聘定制服务,每年为客户成功输送近30000名优秀毕业生。他们以网络招聘为核心,线上线下相结合,进行宣讲会、简历征集、笔试、面试等一系列招聘流程的解决方案型服务。
此外,诸如“智联招聘网”、“前程无忧”等公司也为客户提供多种校园招聘服务,不断拓展这方面的业务。而一些传统的人力资源中介公司也开始重视校园招聘业务,在全国各省市举办的大学生供需洽谈会和招聘会上,经常可以看到这类公司的身影。在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的环境下,这些公司提供的职位范围广、招聘人数多,往往能够吸引大量毕业生的关注,成为招聘市场上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随着国内就业市场化的推进,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认识的不断加深以及国内人力资源中介机构的迅速发展,人力资源外包服务的内容也有了进一步的深化,不再局限在招聘中介这一层次上。近年来,出现了如苏州英格玛人力资源有限公司、苏州托普人力资源有限公司、深圳银雁金融服务有限公司、北京创思维力咨询有限公司等大型综合人力资源外包服务集团,他们也纷纷将业务渗透到大学校园中。其业务包括猎头服务、劳务派遣、人事、职业教育、制造承包、后勤保障、资讯服务等诸多外包服务。这些大型企业又被称作专业的PEO(ProfessionalEmployerOr~.nization)公司,为客户公司承担有关工资、福利、员工档案、招聘、录用、培训等管理工作并提供相关报告等,是为企业提供人事方面服务的专门机构。
相对招聘中介,PEO公司承接客户公司外包任务后以本公司名义到大学院校进行招聘、面试、录用等相关操作,与毕业生签订劳动合同或就业协议,使其成为PEO公司员工,并完成对员工的职业培训、档案管理、社会福利保障、薪酬管理等等,然后外派员工到客户公司进行服务,使客户公司可以更加专注于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内容。
3.当前人力资源外包存在的问题
(1)我国人力资源外包产业尚处于发展初级阶段,开展这一服务的往往脱胎于一些人才中介机构,专业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较少,从业人员专业化程度不高,素质参差不齐。目前我国尚无相应的、完善的法律法规去规范外包服务的运作,缺乏法律的监管,一旦发生劳动伤害或纠纷,责任不明确,往往互相推诿,伤害了劳动者。
(2)人力资源外包公司招聘岗位专业集中,相对单一,目前主要集中于电子调试、数控操作、计算机软件服务、金融行业辅助服务、建筑业、纺织业等蓝领行业,招聘对象大都为中专、技校层次,只是由于大学生用工成本的降低,才将目标转移到大学毕业生身上。
(3)企业对人力资源外包认识不足。虽然外包可以解决大量繁琐的人事工作,但仍有企业对此持反对态度,尤其是在薪酬外包上,认为太多的业务外包会泄露公司的机密,往往更倾向于隐蔽的发放工资,以掩饰不公,回避矛盾。
(4)毕业生对人力资源外包认识不足。当学生听到人事、劳务派遣这些词时,天生的对其产生抵触情绪,与传统的直接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或就业协议相比,认为与人力资源外包公司签订就业协议安全保障性差,对于由公司将薪酬给人事外包,再由人事外包转交到自己手中这一薪酬方式一时难以理解,对人力资源外包公司缺乏信任,同时在工作单位里又缺乏归属感,难以融入企业文化。
4.人力资源外包对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促进作用
(1)对企业的促进作用企业经营环境变得空前激烈,产品的更新换代越来越快,企业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大而全、小而全的企业往往不能兼顾内部各部门管理,企业经营风险随之增大。
①人力资源外包可以减少企业分配在行政性、事务性、非经常人力资源活动上的专门的人力资源,降低人力资源管理开支,帮助人力资源部门从繁重的重复性事务中解脱,而专注于核心的战略工作,从而提升人力资源管理的高度和核心竞争力。
②人力资源外包可以使企业把资源集中在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相关的活动上,将招聘员工、新员工培训、薪酬管理、人事档案管理等转交第三方,使企业有更多的精力去关注企业经营的其他环节,减少对企业主流业务的干扰。
【关键词】高等教育;大学生就业;人格特质;职业兴趣
在纷繁复杂的职业世界中,要科学的选择职业,追求符合个人特点的职业,首先最重要的就是要对自己有一个全方位的、清楚的认知,即要充分的了解个人特质、明确自己的职业兴趣的方向,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让人才与自己的工作职业相匹配。另一方面,就职业的选择来说,兴趣是一个人选择自我职业的依据。霍德兰在1959年提出了并研究发展了对全人类以及在学术界具有深度以及广大影响的职业兴趣理论,在他看来,一个人不同的人格特质以及兴趣倾向对于职业的选择的联系是紧密相连的,而且于此同时职业兴趣与人格特质之间存在一定的必然联系,并具有一系列的相关性。此后也有大量的关于人格和兴趣的相关研究证实了这一点。卡特尔利用因素分析方法对人格特质进行研究,提出了多种方式来划分人格特质,科特尔16种人格问卷(16PF)成为应用最为广泛的人格问卷之一。所以通过研究人口变量、人口特质及职业兴趣的关系,可以有效的为大学生就业指导提供依据。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研究的是以广西地区高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主要以大四的学生为主,发放问卷350份,收回问卷320份,其中剔除了无效问卷20份,保留有效问卷300份。
(二)研究工具
主要是通过收回对于广西高校大学生调查问卷的收回来对于人口统计变量、职业兴趣以及人格特质来进行实证分析(以广西地区高校为例),并使用SPSS20.0技术进行数据分析,从而分析人口变量、人格特质以及职业兴趣之间的内在联系。本研究的变项主要分为三大类,说明如下:(1)背景变项:本研究以大学生性别、民族、年龄、学历、专业背景这五个方面为背景变项。(2)自变量:主要是通过职业兴趣和人格特质这两个维度来进行研究。
以上的研究的变量都参考了卡特尔16PF人格问卷和霍兰德职业兴趣量表,根据本研究特色,制定出相适应的调查问卷。并使用统计软件SPSS20.0,将收回的问卷进行信度和效度的分析,剔除不构成信度和效度的因素,然后讲各个维度进行描述性分析、回归性分析以及相关性分析。
二、研究结果
(一)大学生人口统计变量与职业兴趣相关性分析
根据上述表格1可以得出,实际型与性别和年级呈显著负相关性;调查型与性别和年级呈显著负相关性;艺术型与学校类别显著相关性;社会型与性别呈显著负相关性;事业型与民族呈显著负相关性;常规型与年纪和专业呈显著相关性,与民族呈显著负相关性。
(二)以职业兴趣中调查型为因变量的回归分析
根据表2可以看出,Sig值小于0.05的为紧张性,因此,其余被踢出回归方程,只有紧张性人格特质可以显著预测调查型。
(三)以职业兴趣中艺术型为因变量的回归分析
根据表3可以看出,Sig值小于0.05的为实验性,因此,其余被踢出回归方程,只有实验性人格特质可以显著预测艺术型。
(四)以职业兴趣中社会型为因变量的回归分析
根据表4可以看出,Sig值小于0.05的为紧张性、乐群性、实验性、忧虑性,因此,其余被踢出回归方程,只有紧张性、乐群性、实验性和忧虑性可以显著预测社会型。
(五)以职业兴趣事业型为因变量的回归分析
根据表5可以看出,Sig值小于0.05的乐群性,因此,其余被踢出回归方程,只有乐群性的人格特质可以显著预测社会型。
(六)以职业兴趣常规型为因变量的回归分析
根据表6可以看出,Sig值小于0.05的紧张性、聪慧性,因此,其余被踢出回归方程,只有紧张性和聪慧性的人格特质可以显著预测常规型。
三、分析
(一)大学生职业兴趣总体特征讨论与结论
在本研究中,职业兴趣方面主要采用的是霍德兰职业兴趣量表,通过测试,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从测试的结果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比较符合现实生活实际。
根据本研究可以得出,在实际型和调查性的职业兴趣倾向上,男女之间存在较大的显著差异性(P
而从专业上来说,大学生在实际型、艺术型和常规型上存在显著的差异性(P
(二)大学生人格特质总体特质的研究结果
在本研究中,人格特质方面主要采用的是卡特尔16PF表,通过测试,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从测试的结果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比较符合现实生活实际。
根据本研究可以得出,男女大学生在性别上存在显著的差异(P
在学校类别上来说,大学生主要在有恒性、忧虑性以及聪慧性上存在显著的差异(P
四、本研究的意见和建议
本次研究,笔者主要通过发放问卷,通过人格特质和职业兴趣两个变量来进行研究得出了相关的结论。希望对大学生的就业方向有一点指导的作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改正。
注重毕业前的职业培训。总所周知,在当前的高等学校教育中,普遍对于大学生的专业知识的掌握和学术知识的研究比较看重,在这方面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希望能够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学术水平。当然,作为一名大学生,最为重要的就是学习,这作为大学生在之后的就业乃至于人生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大学的学习生活是区别于高中的学习生活,学习不仅仅只是学习书本身上的知识,并不是为了单纯的做学术,更为重要的是为了以后能够更好的就业。但是通过实际情况我们可以得出,在现如今的高等院校中,在培养学生职业兴趣方面相关课程是非常匮乏的,从而高校的大多数的学生是没有科学正确的认识到自身专业的优势以及就业前景,从而对于职业规划无从下手,甚至找不到职业方向,而学校也没有给出较好的指导和职业教育。而且很多刚毕业的大学生在自己的职位上也显得比较迷茫,并不能较快的投入在职业当中。因此高校加强专业与职业的教育至关重要,也是迫在眉睫的事情,笔者希望能够引起高校的注意。
加强高校教师的职业水平,可以考虑增设就业指导专业老师。在现在的高校中,许多的老师只是专心于书本上的学术研究,授课作风太过古板,并没有将自身所教授的专业与以后的职业相联系。因此对学生也没有较好的指导作用,所以加强高校教师的职业水平至关重要。同时高校可以考虑增设专门的就业指导专业老师,就像心理老师一样。所谓术业有专攻,这样专业的指导可能达到更好地效果。
参考文献
[1] 白利刚.Holland职业兴趣理论的简介及评述[J].心理科学进展,1996(2).
[2] 陈书崇.浅谈影响大学生职业选择的因素[J].内江科技,2009(10).
[3] 刁艳红.江西省地方高师院校大学生职业兴趣的调查研究[J].科技视界,2012(2).
[4] 胡利平.MBTI人格类型量表简介[J].校园心理,2011(2): 98-99.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衔接度;民营企业
1 引言
在当前国家政策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这个时代背景下,民营企业的发展已经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动力马达。根据调查的数据,民营企业的年产值增长率一直保持在30%左右,远远高于同期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并且未来还呈现一个持续增长的趋势。因此,民营企业越来越成为吸纳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领域,据统计,截至2012年9月,中国登记注册的私营企业数量已突破1000万家,投资者人数达2163.5万人,吸纳就业能力更为突出,从业人员达8907.9万人。然而,一方面是民营企业对大学生的需求越来越大,另一方面是大学生技能与民营企业岗位需求之间的衔接不充分,这俩方面的矛盾深刻的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就业和国家应用型人才培养政策的落实,传统的大学生专业实践方式已经受到了严重挑战。
2 民营企业人才需求与大学生专业的衔接落差比较大
随着民营企业发展的不断扩大,企业越来越注重培养一个新人熟练公司业务的时间成本是多少,要求的是公司职员能够做到“随到随用”,“即到即用”这样一个基本原则,通过尽量缩短培养新人的时间成本,达到提高公司工作效率的一个目的。然而,在当前的这种校内实践方式为主的高校专业实习的模式下,大部分大学生的工作实习任然被局限在校园内,或者是局限在理论实习为主的所谓进工厂进企业的专业实习方式。在这种专业实习的模式下,学生大多是在学校学到了很多所谓丰富的理论知识,次次考试都能得高分,而真正一出了学校,到了工厂,到了企业,就变成了所谓的“俩不董”――这也不懂,那也不懂。说起理论来,一套一套,干起工作来,各种碰壁。从而导致了大学生与企业之间出现了严重的技能衔接断层。
根据这次的调查所得,民营企业对大学生的具体要求中,团队意识,和积极进取的心态排在了要求中的前俩位。而恰恰“团队意识”以及“进取的心态”都是课堂上学不到的,需要学生在平常的社会实践中去培养。
因此,在当前的这个企业人才需求与大学生专业的衔接落差比较大的状况下,各高校应该思考怎样可以将学生的理论学习与企业之间的具体工作要求相结合起来,只有理论与实践的幸福牵手,双管齐下的教育模式,高校才有可能培养出符合企业,符合社会要求的工作者。
3 民营企业期望与高校合作搭建大学生专业实践企业平台
随着企业之间人才竞争的日益白热化,以及大学生日益增长的就业需求矛盾,高校和企业之间就似乎就形成了某种默契,都希望搭建一个平台方便学生更快的适应工作,解决企业和学生俩方面的需求。从就业和人才引进俩个方面来说,这种企业和高校之间的联合搭建实践平台是非常有利于大学生更进一步的将自己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的。因此,现在一些企业和学校之间就开设了类似的“订单班”“校园实训基地”“校企合作实训”,这种校企合作的模式意义远远不止上述所说的这些,它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解决了在校大学生长期理论化的学习而缺少实践,从而和企业实际工作要求脱节这一问题。
4 民营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趋势越来越明显
应用型人才是一种基于把成熟的技术和理论应用到实际的生产、生活中的技术型人才的这样一种概念,这种人才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实践能力方面。目前高校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方式依然过于单一,形式化大于实践的真正内容。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产方式的不断改革,民营企业对于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呈一个逐年递增的趋势发展,因此,高校的教育方式及学生的实践方式安排上,应以提高学生的技能,实践为目的,培养出适合当代企业发展的大学生。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大学生 就业定位 对策探索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与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特别是近十年来高校不断扩大招生,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随之而来的高校毕业生的数量也在逐年递增,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大学毕业生就业难,要想找到一份理想合适的工作更是难上加难,现已成为国家和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很多,但纵观近年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毕业生自身因素的影响最大,出现较多的问题是大学生自我认识不足,就业定位不准。大学生就业定位是否准确,缺乏自我认识和职业规划。解决好大学生就业就得引导大学生如何把握好自己的就业定位。通过了解就业定位的内涵与作用,大学生能够对自己日后的就业进行准确把握,对于大学生的就业和职业发展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
一、大学生就业定位的内涵
大学生就业定位是指大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社会用人需求,对个人就业地域、单位、岗位、薪资、职业发展方向进行规划。大学生就业定位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大学生就业定位应与个人自身特点相结合。大学生在进行自我定位时要充分考虑个人的兴趣、性格、气质、能力、职业价值观等个人特征。二是大学生就业定位应与社会用人需求相结合。大学生就业定位属于社会活动,受到社会的制约,它不单体现学生的个人需求,还体现社会需求,任何脱离社会需求的就业选择都是不现实的。为此,大学生就业定位应把社会需要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同时体现个人愿望。
二、大学生就业定位的现状和原因分析
1.大学生自我认识不足。
自我认识是自我意识的认知成分,是自我调节的心理学基础。自我认识包括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目前高校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提高,但是很多大学生对自我认识还存在一定局限性,有时甚至会陷入迷惘状态。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对自己的能力缺乏正确认识,在大学期间没有很好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直到毕业那年才恍然发现自己得找工作了。在这种状态下就业的毕业生对自我没有一个清晰认识,更没有为将来的就业做好充分准备,微弱的就业竞争力就能将他们挫败。大学生自我认识不足主要表现在低估自我和高估自我两个方面。低估自我主要表现在自我意识过弱,缺乏主见,容易产生从众心理甚至自卑心理。例如,有的大学生对自己的兴趣、性格、气质、能力等认识不足,过低估量自己的优势,低估自己的价值,感到事事不如人,信心不足,在很大程度上不敢努力主动追求自己美好的将来,导致碌碌无为过一生。在一份关于大学生择业问题的调查中发现55%的毕业生择业信心不足,原因就是他们认为自身专业不好、相貌平平、没有很好的社会关系、家庭比较困难,等等。而高估自我主要表现在自我意识过强,对自己能力做出过高判断,总是认为自己的条件比很多人要好,自己应该能找到一份很好的工作,但是事与愿违时就容易导致自暴自弃。
2.大学生对社会用人需求不明确。
大学生自主就业的过程也是用人单位择才的过程,双方是相辅相成的。大学生就业需要在充分认识自我的基础上,明确社会的用人需求,真正做到知己知彼。但是,很多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对自己所学专业的前景和社会用人需求不关注,受中学时“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思维影响严重,认为只要学到知识,就业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等到快毕业时才匆忙了解就业市场、社会用人需求,只能仓促就业。这种大学生就业定位与社会用人需求要求不匹配的现象,导致毕业生找不到如意的工作,用人单位找不到符合用工需求的人才,也是导致毕业生供大于求现象的原因之一。
3.大学生就业期望值过高。
目前大学毕业生普遍存在期望值过高的现象,他们对就业单位的性质、就业单位提供的待遇、就业的区域、专业对口等都有过高要求。毕业生的期望值以自我为中心,就业定位过高,就业观念不切实际。与过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追求相比,当代很多毕业生存在虚荣和攀比心理,认为职业有高低贵贱的区分,一味追求到国家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和外资公司工作就业,而不愿到私有制经济单位就业;一味追求用人单位的工资待遇要高;盲目追求到经济发达和交通便利的大中城市或沿海发达地区就业,不愿到郊区、基层和西部就业;盲目追求专业对口,非本专业的工作不干等“高不成低不就”现象。造成大城市的国家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无业可就”与“人才济济”,郊区、基层和西部地区“有业不就”与“无才可用”,以及“有业不就”盲目追求高薪酬、专业对口的局面,从而导致毕业生与合适的岗位擦肩而过,不利于其长远发展。
4.高校对大学生就业定位指导不够到位。
目前很多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仍沿用传统模式。很多高校只在大学生毕业那年给他们上就业指导课。就业指导课程内容单一,教程过于模式化。由于就业指导中心人员紧缺而由辅导员兼任指导教师,他们没有专业的就业指导能力,对培养大学生正确就业观念和引导大学生正确的就业定位指导不到位。同时很多高校就业指导网页板块内容较少,一般由就业政策宣传、就业指南和招聘信息三个模块组成,就业政策宣传、就业指南模块的内容很少,或者内容陈旧不能及时更新。高校对大学生就业定位问题重视度不够,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就业准备工作,影响大学生就业的成功率。
三、大学生就业定位问题的对策探索
1.健全大学生自我认识机构体系,引导大学生自我定位的调适。
自我认识是实现大学生正确就业定位的基础,很多高校的大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测是由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负责的。但是由于多种原因,很多高校的心理咨询中心形同虛设,在校生不知道本校的心理咨询中心地址,并不敢或不愿到心理咨询中心咨询。心理咨询中心并不是专门针对有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的人做咨询,心理咨询中心还承载引导大学生调适自我定位的责任。积极营造大学生调适自我定位活动的氛围,让大学生感受环境氛围的影响,使自我定位活动由被动转向主动。首先,高校应纠正心理咨询中心在大学生传统思想里的错误观念并积极宣传自我认识的重要性。安排心理咨询课程,引导大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心理咨询活动,使大学生认真开展自我定位活动,知道自己的起点和方向,不至于盲目地自我定位。其次,高校应配备专业素质过硬的心理咨询师,尤其是心理咨询领域专业背景较强、学生工作经验较丰富的专职心理咨询师。同时,心理咨询师还可定期给大学生做自我认识的培训或讲座。再次,高校应充分借助测评工具,引导大学生调适自我定位。目前很多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自我认知不足、职业目标不明晰、社会认识不全面等情况。因此,自我认识测评、职业兴趣测评、职业规划测评等工具可以帮助大学生提高自我认知,判断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从而帮助大学生准确就业定位。
2.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引导大学生正确就业定位。
大学生在调适自我定位过程中,还应让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从新生到校报到当天就开始,并贯穿他们整个大学的学习时期。在大一阶段,重点引导新生进行自我认识分析,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性格特征和职业性质,培养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念。在大二阶段,重点引导大学生认清专业发展与职业发展的关系,设计职业生涯。在大三阶段,重点引导大学生提升职业修养,认清就业形势,深入社会,根据社会用人需求调整自己的目标,进行就业定位。在大四阶段,重点引导大学生进行角色转换,树立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加强就业技能,促进其正确就业。同时,高校应强化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建立健全就业招聘信息制度,组织专场招聘会,搭建就业平台,将就业技能辅导与个别就业指导相结合,提供就业协议签订指导服务,开展创业教育,全方位、全过程关心毕业生的就业与角色转换。
3.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引导大学生调整就业期望值。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用人单位在选择录用与使用培养毕业生的过程中,必然以毕业生能否适应岗位工作的要求发挥应有作用,给单位带来实际效益。毕业生就业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他们认清就业形势,及时转变就业观念,理清就业思路,拓宽就业视野,正确就业定位,以自己的实际能力赢得用人单位的认可。同时,大学生要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态,以主动的心态面对就业。大学生要牢固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就业观,勇敢面对就业过程中遇到的种种挫折,不断提高自己的抗挫折能力,客观冷静地分析就业信息,结合个人的专长和兴趣爱好,全面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着力提升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升自身人格修养、诚信意识和责任意识,增强自己的竞争力和自信心。及时抓住机遇,选择最适合自己又有可能获得成功的就业机会,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使自己尽快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同时,高校还应引导大学生根据市场需求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值,对自身实际和未来发展有客观准确的分析和定位,降低就业期望值,从平凡的岗位做起,到基层、中西部地区工作,助力基层和中西部地区的发展。
四、结语
大学生就业定位问题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就业难的突出问题。大学生就业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大学生安身立命之基。高校应积极引导大学生做好职业规划和就业定位,帮助大学生根据社会实际需要,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不断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大学毕业生严峻的就业形势。
参考文献:
[1]张菊红.大学生自我概念、人格特质与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性[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12):1899-1902.
[2]冯克明.论大学生就业定位[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27(8):24-26.
[3]文婷婷,唐凌.“以人为本”视域下的大学生职业规划研究[J].科技创业,2013,3:117-118.
[4]严碧峰,王斐.大学生就业正确定位的思考[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6(4):67-68.
【关键词】大学生 职业规划 SWOT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012-01
建国50多年以来,国家对大学生实施了以“劳动者自主创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为主的就业政策,大学生就业形势不断改善,就业结构不断趋于合理。然而由于98年高校的扩招,就业矛盾不断突出,毕业生面临“无业可就”与“有业不就”的双重压力,劳动力供需矛盾和就业结构性矛盾不断显现,使得大学生就业问题更加凸显出来。因此,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作为大学生应该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社交能力、心理素质以及求职技能,根据自身实际做好全面的职业规划,为今后的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
一、大学生职业规划现状
职业规划就是个人根据对自身的主观因素和客观环境的分析,确立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制定相应的计划,并付诸于行动的职业过程[1]。由于我国经历了20世纪60年代前后的计划经济和就业的统包统配的阶段,我国的职业规划理论起步相对较晚。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期,国家对毕业生采取双向选择以及多元就业选择,大学生职业规划才开始得以重视。但是由于各所高校对大学生职业规划的重视程度以及文化背景的不同,不同高校学生职业规划意识存在较大的差异,呈现东部沿海地区向西部地区以及重点本科高校向普通高校逐渐减弱的趋势,使得大学生总体上职业规划意识还处于相对低的水平。
二、大学生择业规划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法也称TOWS分析法、道斯矩阵以及态势分析法,它是由旧金山大学的海因茨?韦里克(Heinz Weihrich)提出来的一种能够较为客观、准确的分析和研究一个单位现实状况的方法,其一般应用于企业战略选择的分析。SWOT是四个英文单词的缩写,其中S代表优势(strength),W代表劣势(weakness),O代表机会(opportunity),T代表威胁(threat)。S、W是企业的内部因素,O、T是企业的外部因素[2]。SWOT方法要求准确的分析自身的优势劣势以及外部的机会与威胁,发挥优势,针对外部的威胁采取相关措施,从而不断的提升自己。职业规划作为当今大学生跨入社会前的一种自我认识以及对未来职业的自我预测,其同样存在内部的优劣势以及面临的机会和威胁,所以我们可以将SWOT分析法运用于大学生职业规划分析中,以达到全面的认识大学生专业规划的现状及其特点。
(一)优势分析
1)有着相关职业规划的理论认识
随着就业压力的不断加大,许多高效陆续的开设了大学生职业规划相关课程,学生基本上形成了对职业规划认识,很多同学甚至能够很好地剖析并且明确自己的未来就业方向。同时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学生获取的知识途径不断增多,对职业规划的学习不只简单局限于课堂,平时学生也可以通过自我实践以及学习他人成功的经验来不断的提高自己对职业规划的认识。
2)大学生职业规划的动向加大
俗话说“海水因为有巨大的压力,才能抨击出美丽的浪花”。同样在严峻的就业压力下,为了能在今后能找到自己满意的好工作,当代大学生不得不提前做好就业的准备,广泛的了解社会就业动态,根据实际情况做好规划。
(二)劣势分析
1)自我认识程度不够
在现实社会很少大学生能够静下心来好好的剖析自己。在进行自我评价时,不是对自己的定位太高,骄傲自满,就是对自己的评价太低,丧失信心,不能客观全面的认识自己,从而使得大学生在进行职业规划时缺乏科学性、实用性、可行性。
2)对职业规划重视程度不够
很多大学生即便对有职业规划有足够的认识,但由于大多数到学生意志力不强,职业规划只是纸上谈兵,难以实行。很多同学甚至没有考虑如何度过大学四年,认为求职对他们来说还早,整天忙忙碌碌,却一事无成。
(三)机会分析
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对大学生就业重视程度的不断加大,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不断深化,逐步建立了学校和各级政府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不包分配,竞争上岗,择优录用”的毕业生就业制度[3],这在一定程度增加了大学生就业的机会,引导他们提前做好职业规划准备。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获取相关就业知识的渠道不断增多,他们可以通过电视、网络、报纸等媒体以及各级各类人才中介服务机构和社会关系获取大量的就业信息,从而增强职业规划的欲望。另一方面,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建立和完善也为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和条件。
(四)威胁分析
大学生职业规划受到的威胁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首先来自家庭的压力,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很多家长都对子女的就业加以干涉,很少给子女自己的选择空间,使得大学生对职业规划持消极的态度。其次是来自社会和竞争者的压力,近几年的毕业生大多数都是90后的一代,他们缺乏一定的社会经验,很难面对这个瞬息多变的社会,同时又受到同行业竞争者的强烈竞争,一方面本科生受到研究生的竞争,研究生受到博士生的竞争,另一方面,普通大学的大学生受到重点名牌大学学生的竞争,这些竞争无不对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产生巨大的威胁。
三、加强职业规划的对策
(一)明确职业目标,不断提升职业规划意识
明确职业目标是职业规划的关键,也是职业规划中最重要的一点。大学生应该综合考虑自己的性格、兴趣、特长、及社会需求等方面,评估自己与实际的环境相结合,制定主观愿望与客观环境相匹配的职业目标。
(二)关注职业变化,调整职业生涯设计
随着社会的发展,职业的性质和类型相应的发生了变化。冷门的职业变热,热门的职业变冷,新的职业的不断产生,旧的职业不断被取代,这种职业的不确定性使得大学生在进行职业规划时很难把握。因此,大学生平时应该随时关注职业的变化,了解新兴职业的发展前景,适应职业环境的变化,科学准确的调整职业生涯设计。
(三)引导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丰富高校就业指导体系
俗话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学生唯独通过亲身的社会体验,才能深刻的了解职业的需求变化对职业规划的影响,明确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4]。同时通过社会实践,学生能够深入的体会到各种职业环境,从而达到对社会环境更全面的认识。这样,通过具体的社会实践,大学生不仅提高了自己的实践水平,而且更加准确、全面的认识了自我,明确了自己的不足,从而能够及时的调整、补充职业规划。
参考文献:
[1]石建勋,蔡新会,张鑫,聂文星.职业规划与创业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2]胡鹏,许岸柳.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的SWOT分析及策略研究[J].2009,134:171-172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难;全程化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职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3-0246-02
大学生就业目前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大学生就业市场已经完全从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大学毕业生人数的急剧增长与相应岗位需求的缓慢增长,毕业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与用人单位对人才高要求之间的差距和错位,大学生较高的就业期望值与现实中总体呈下降趋势的就业岗位质量等等,这些原因都造成了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和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问题。大学生就业问题关系到毕业生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因此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实现大学生的充分就业,意义十分重大。
高校作为大学生就业工作的直接承担者,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过去尽管许多院校都开设了就业指导课,但许多学校把就业作为一项应急工作,通常以上大课、开大会或开设讲座的形式为应届毕业生提供政策法规、职业信息、求职技巧和就业手续的办理等应急性和支招性的指导,属于治标不治本,很难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缺乏对大学生的职业选择指导,无法构筑全程式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因此,现在越来越多的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正在逐步将工作对象从应届毕业生扩大到全体在校学生,从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上下功夫,努力做到就业指导工作的全程化。就业指导工作全程化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作为一项学生一入大学校门就应该启动的工作,对大学生的就业具有更长远的作用,能够帮助大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和就业环境,根据自己的个性、兴趣、能力和现实的就业市场逐步确定合理的就业目标,并通过各种途径持续培养和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为毕业时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据调查,大部分学生对自己将来的职业没有规划,对自己将来如何一步步晋升、发展没有设计的占62.2%,有设计的占32.8%,而其中有明确设计的仅占4.9%。在大学期间,大学生对自己的发展规划不明确,不能运用职业设计理论,规划未来的工作与人生发展方向,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学生对就业的提前准备和准确定位,甚至影响对工作的适应性。
在面对就业压力日趋激烈的今天,高校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不是短期。高校应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贯穿在学生就业指导全过程。
既然是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的全过程之中,高校就业指导部门除了要建立了相应完善的就业指导体系和职能部门外,还应该从大学生一年级开始,对他们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指导。当然,由于每个年级的学生的特点不一样,需要采取的方式和途径也不相同。对此,我们做以下思考。
大一:主要是要使学生加深对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的认识,增强大学生学习专业的自学性,培养学生的专业学习目标并让学生初步了解将来所从事的职业,为将来制定的职业目标打下基础。
(1)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规划意识。
大学生应有长远眼光,个人计划应着眼于自己的人生规划,而不能仅限于高职三年的生活。对大学三年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安排都要从未来个人职业生涯的角度考虑,作出详细的规划,并进行不断的调整。学校应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培养大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规划意识。思想决定行动,培养大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规划意识是大学生进行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提。
(2)指导学生准确地认识自我。
准确地认识自我,是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很多大学生对自我没有清楚的认识,有些大学生对自我有较多的认识,但却往往是主观的个人认识,相当一部分是不准确的。“认识你自己”,这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但认识自己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不仅要依靠个人的自我判断,以及他人的评价,更要依靠科学的测量工具,通过综合的办法,从定量和定性两个方面来准确评估自我。
(3)指导学生正确地认识就业环境。
作为大学生,主要的生活范围局限于大学校园,对社会和就业环境认识不深、了解不多。而要作出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对就业环境的正确认识是另一个重要的基础。因此,高校应指导大学生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经历两个方面来深入了解和认识我们目前所处的就业环境。学校可以通过就业指导课程、讲座和社会实践、毕业实习等途径帮助大学生熟悉和适应就业环境。
(4)指导学生及时调整就业期望值。
高职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的培养目标要求和新的就业形势,高职大学生必须根据实际情况相应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值,对就业地域、就业单位、就业岗位、工资薪酬等及时作出合理的调整,适应现实社会的发展变化。
(5)指导学生确立合理的职业目标。
在准确认识自我和正确认识就业环境的基础上,大学生应根据自己的价值观、个性、兴趣、能力和就业环境的实际情况,确立合理的职业目标。这个职业目标必须是适合自己的,并且是可行的,能够达到的。按照这个合理的职业目标再去科学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为个人进入真实的职业生涯做好充分的准备。
大二:基于专业背景、凸显职业特性、提高职业能力。我们遵循毕业生就业的逻辑思考和行动顺序,宏观描述该类专业毕业生的整体就业背景、现状和主要问题,阐述毕业生可选择的主要择业去向,重点介绍每种职业和主要岗位的概况、前景及对素质和能力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培养应具备的各种素质,指导学生加强专业学习,鼓励学生通过参加各项活动,锻炼自己的各种能力,如鼓励学生参加兼职工作、顶岗实习、社会实践活动等,并要求具有坚持性,最好能在课余时间后长时间从事与自己未来职业或本专业有关的工作,如参与学生项目攻关工作,提高自己的责任感、主动性和受挫能力;同时增强英语口语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通过英语和计算机的相关证书考试,并加强专业学习,取得专业资格证书;同时检验自己的知识技能,并要根据个人兴趣与能力修订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就业
一、背景简介
现代社会当中突出存在着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这样一种社会现象出现的原因无疑是多方面多层次的,随着经济危机的发生,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更是被提升到了更为突兀的地位,在两会上也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之上。在这样一种现实的状况和背景之下,如何尽可能的帮助大学生积极努力且尽可能好的就业就成为了十分重要的课题。对于毕业生而言,就业指导过程当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必要且非常重要的,主要是能够对大学生基本的择业观和心理状态进行适当的指导和疏通,使得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能够以更加良好的心态和素质来选择合适的岗位。
二、大学生就业心理简要分析
就业对于毕业生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甚至可能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一生,但是在实际找工作的过程当中很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都有可能影响到大学生是否能够顺利就业和满意就业。其中,大学生自身对于就业形势的认识和判断,以及对自身定位及评价的客观准确与否,都将对大学生的求职过程和结果造成非常大的影响。在现在的经济条件之下,就业形势严峻是不争的事实,而大学生又普遍存在着自身定位不科学、不全面、不客观的状况,严重脱离实际,导致大学生不能够准确认识自身优劣,从而阻碍了毕业生的顺利就业,而在这样一种不顺利的就业过程当中大学生的挫败、焦虑等不良心理将进一步加剧,从而也更进一步的加大他们找工作的难度,形成恶性循环。
三、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就业中的作用分析
金融危机的爆发毫无疑问是给大学生原本就景气的就业状况带来了更大的压力,但是在这样一种现实的状况之下,也只能够通过各个方面的努力来尽可能的减小这样一种不良的阻力。对于高校教育工作者而言,通过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来对其进行引导就是非常重要的方式。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就业中能够起到的作用简要分析如下。
(一)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这是思想政治教育最基本也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对于大学生自身而言,科学合理的就业观是其顺利就业的必要和基础保证;另一方面,现在就业越来越困难在今后较长的时间内都仍然将是主要趋势,科学的就业观能够让大学生在认识现实的基础之上做出更合理的选择。正是因为这样,大学生在就业之前就一定要弄清楚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自身特点,包括自身性格、能力以及理想愿望等各个方面的具体特点,对于自己的正确评价是找到合适工作的重要前提;二是就业特点,即当前市场环境下就业市场内的实际缺口和需求,认清我们国家当前就业发展状况和发展趋势,就能够认识到自己专业在市场当中的价值,从而帮助毕业生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的所在。总之,就是要在正确了解自身和市场的基础之上来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当然,教育工作者在此过程当中也应当对大学生进行实实在在的指导,鼓励其到基础去、到艰苦的地方去,因为对于年轻的大学生而言,这样的地方更容易让人认识自我并施展才华。
(二)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健康的就业心态。大学生并没有过多的接触过社会,因此在面对就业、学习和经济压力等一系列困难的时候往往容易产生感情上的困惑甚至是人机关系交往上的障碍,这样一些问题的存在毫无疑问是对大学生心理状态的巨大挑战,如果不对其进行及时的疏通好引导就容易造成更加严重的问题。就业指导在进行的过程当中,就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体形式可包括直接的心理辅导、间接的健康择业系列活动或者是专门的就业指导课等,基于此来帮助大学生尽可能的树立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
(三)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基本的法律意识。思想政治教育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帮助大学生树立起基本的法律意识和必要的诚信意识来,这样主要是希望能够提高其道德素质和认识,基于此来帮助大学生抵制在就业过程当中可能会遇到的不道德行为,尽可能的促进大学生树立健康的就业道德观。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学生能够通过所学到的理念和方法来及时处理在就业过程当中出现的问题,而法律意识的培养和树立则主要是希望能够尽可能的维护大学生自身的利益,同时也共同抵制在就业过程当中可能会遇到的不法行为。
(四)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加强与大学生之间的情感沟通。教育本质上还是希望以人为本,针对于此,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当中就还需要进一步的重视情感这样一个因素的重要作用。事实上,情感也正是思想政治教育在实施过程当中的生命线,更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所必须具备的。教育工作者在指导大学生就业的过程当中,首先就需要树立起以人为本的基本思想来,然后在此基础之上高度密切的关注大声的情感理想等各个方面的变化过程,在适当的时候予以必要的关心和帮助,发现问题的基础之上及时的处理问题,最后还需要充分发挥出就业指导本身就应当存在的服务功能,也就是及时而主动的为大学生提供必要的服务,使得大学生能够心无旁骛的就业,避免大学生在离校之后的后顾之忧,为其顺利就业提供更高层次的保障。
四、结语
通过上文当中的说明和分析就可以看到,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十分关键和重要的,关系到我们国家科技兴国战略的实施,也关系到我们国家整个社会的发展状态和形态。在新形势之下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非常关键的,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良好的就业观和人生观,还能够帮助大学生尽可能积极向上的面对现实生活,引导毕业生在认识自身特点的基础之上尽可能的发挥优势,最终增强自身实力的同时获得理想人生。
参考文献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就业能力;提高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2-0204-02
就业是大学生人生的重要转折,是大学生迈向社会的关键阶段,也是他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走向成熟的重要时期。大学生就业能力低下,就业竞争力不足,降低了大学生就业素质,使大学生就业更加困难。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的关键是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就业力是指一个人通过学习和开发而获得的一种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与一个人的职业相关的能力和本领。就业力具有明显的时代性、职业特质性和市场导向性。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结合起来,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全过程,有利于大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客观地评价自己,调整好就业心态,转变就业观念,增强就业信心,努力做到人职匹配,从而从整体上提高就业能力。
一、大学生就业问题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挑战
当代青年学生的思想呈多元化,当前的就业环境使大学生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感受到强烈的反差,思想观念和就业心态上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障碍。这些都直接导致大学生就业能力和水平难以提高。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表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明显落后于社会发展的要求,与毕业生中思想问题密切相关,这也暴露了高校就业教育工作的弱化,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缺失。
1.毕业生对自己认识不足
大学生只有正确地认识自己,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目前,部分大学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对自己和优势和不足缺乏科学评价和认识。他们生活在“象牙塔”的小圈子中,与社会接触较少,缺少实践经验,动手能力较差,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样的职业、需要什么样的职业、自己目前的能力能干什么样的工作,也不知道什么样的工作更适合自己。他们不能认识自己的缺陷与优势,扬长避短,不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在实际工作中转化为能力,在实践中充实自己,发展自己。在首次求职失败后,容易出现各种失望、悲观、不满情绪,会一味抱怨,自卑自责,不认真总结经验,影响了自己就业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2.毕业生就业观念存在偏差
部分毕业生就业观念滞后,就业期望不切实际,眼高手低,不能从客观现实出发确立自己的职业定位,就业期望脱离实际。部分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过高,没有树立长远的职业发展观念,总抱着“一次到位”,要求绝对安稳的就业态度来择业就业,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就业需求和就业变化;不少大学毕业生不是根据自身的能力和条件寻找自己适合的地区和工作,总希望到发达的沿海地区发展,不愿意到基层和相对偏远的中小城市和地区就业,不愿到基层单位就业,由于沿海地区和大单位就业竞争激烈,因而出现部分毕业生无业可就的局面。
3.毕业生心理素质较差
一是心理承受能力弱。一旦受到挫折,就觉得自己确实不行,迷茫失落、悲观失望、不知所措;二是盲目自大。不能正确地认识主观与客观的现实,目空一切,工作不是脚踏实地,浮躁自大,盲目自信;三是依赖从众。工作缺乏独立的见解,不是从自己的实际情况作出切合实际的选择,而是人云亦云,不是主动选择,积极竞争,而是消极等待;四是患得患失。许多大学生有“这山望着那山高“的心理,患得患失,不善于决断,错过就业和发展机遇。
二、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就业力提高方面的作用
1.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思想道德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是提高就业能力的前提和基础
思想政治教育能帮助大学生培养优秀的思想品德素质,诚实守信,学会做人;能培养大学生强烈的事业心、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能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和协作意识,使大学生善于与他人合作;能培养艰苦奋斗精神和务实作风,使大学生有吃苦精神,能踏踏实实工作;能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学会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能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现实,认清社会挑战,从而主动提高知识文化水平,能提高就业竞争力;能引导大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态度,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2.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践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是提高就业能力的关键
实践能力主要指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运用各种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包括思维和判断能力、交际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基本能力,是就业能力的外在体现。实践能力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对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提高有着积极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强调培养学生实践能力,通过组织各种实践活动,创设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情境,帮助大学生参与专业实习、服务社会及勤工助学等相结合的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不仅体验了各种社会角色,同时也提高实际工作能力,增强了就业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