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急诊医学外科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19 18:33:5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急诊医学外科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急诊医学外科

第1篇

“医生,我的同事喝多了,手被酒瓶割伤了,血流不止……”

“医生,我刚才撞车了,左手不能动了……”

……

这是记者2013年8月23日零点时分在北京市积水潭医院急诊手外科诊室内见到的一番情景。患者们在家属的陪伴下一个个急匆匆地来到诊室,伤势严重的已是血肉模糊。这间诊室的值班医生薛云皓一边稳定患者因疼痛引起的焦躁情绪,一边动作迅速地处理着每一位患者的伤口。“我这里是进行手术前的最重要一环,因为每一个患者的伤情不同,我们要及时做出判断,快速处理,这样才能避免不幸的事情发生。”

“我曾经遇到这样一个患者,他是一名大学生,因醉酒半夜从床上翻到了两张床的夹缝处,两只手臂架在两张床边睡了一宿。等同学们发现并把他送到医院时,他的手臂肌肉已大面积坏死,并引发肾衰竭。生命的逝去让我感到心痛,也让我更懂得时间对于生命的意义。虽然医院给我们夜班医生安排了休息室,但我从来没有去过,我知道每一分钟对于患者来讲意味着什么。”

“我对时间的珍视,也是受到我们科室老主任的影响。那时我还是住院医生,给他倒的水从未见他喝过。我就问主任,为啥不喝我倒的水?主任说,为了不去厕所,来咱们这儿的基本上都是病情很重的病人,一分钟都耽误不起呀!老主任或许就是因为饮食作息没规律,患胃癌离开了我们。”

“其实,这就是我们医生的生活,我们经常是到了晚上才能吃上午饭。就拿去年来说,我院的急诊量是17万多,急诊手术量是2万多。一个夜诊,从晚上的九点到次日的早八点,我最多时会为四五十位病人诊治,一个手术要做几个小时。记得,我最长的一次手术长达19个小时,是为了挽救一个被切掉十个手指的患者。缝合时用的线比头发还细,肉眼看不见,只能在显微镜下进行。手术结束时,我的脖子已经僵了。当时,他的家人用塑料袋装着十个手指来到我面前,我就知道问题有多严重了。这种情况并不少见,还有带着血淋淋的手臂来急救的……我想那些场景比你今晚看到的更加触目惊心。”

是啊,我们的“零点行动”只是见证了医生一生中的某一个时刻,而他们工作的大部分内容是我们一生也不会见到的。

第2篇

1.口腔急诊科医师应具备的素质和技能

口腔急诊大多以口腔外科和牙体牙髓急症患者为主。因此急诊科医师要具有多学科的知识和临床技能,在专科医院中的急诊科往往由口内、口外医生组成。面对口腔各种急症,要求每位急诊科医师具有全科临床诊疗技能。合格的口腔急诊科医师,不仅要具有口腔医学各专业的临床技能,而且还需要急诊医学的知识和技能,比如,严重外伤可能涉及到休克的抢救、心电图及除颤仪等的使用。所以,口腔急诊科医师要具有多学科的临床技能,才能担当口腔急诊科的重任。口腔急诊医学要建立一个独立的学科,就要有自己的医学体系和范畴,它既要有全身医学和口腔临床医学的共性,也要有口腔急诊医学所具有的个性,因此它应来源于急诊医学和口腔临床各学科。口腔医学是临床医学的分支,口腔急诊医学也是口腔临床医学的分支和组成部分。

2.口腔急诊医学与其关联学科

急诊医学与口腔急诊医学:首都医科大学成立了急诊医学系,中山医科大学急诊医学系还建立起来本硕博教育体系。急诊医学的发展给了我们启示,口腔急诊医学也会顺应医学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应运而生。口腔急诊医学也应是全身急诊医学的一部分。颌面部外伤常常伴有创伤性休克和出血性休克,严重的颌面部感染常常伴有中毒性休克和体温、脉搏、血压、呼吸的改变。它们的急救与急诊医学具有共性。同时口腔急症还常常涉及到心脏疾病、肾病、糖尿病、高血压、出血性疾病等。口腔外科急症:口腔急诊与口腔外科关系密切,口腔急诊科每天都要处理创伤、感染、疼痛、出血等疾病的患者。因此,口腔外科是口腔急诊医学和急诊科的重要内容。口腔内科急症:牙体牙髓病急症是急诊科的主要内容。急性牙髓炎是口腔急诊科就诊最多的急症。另外,急性根尖周炎、牙体劈裂等也是急诊科的常见病。

口腔黏膜病急症:口腔急诊科也常接诊口腔黏膜病急症,如口腔黏膜溃疡、血泡、带状疱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口角炎、鹅口疮等。口腔修复急症:如冠折采用一次性根管治疗、固位钉(或纤维桩)光固化树脂暂时修复、冠桥脱落复位粘固等。牙外伤急诊就诊率很高,特别是前牙,损伤后严重影响美观,患者常常要求即刻治疗和修复,临时修复也能使他们感到满意。口腔急诊涉及面很宽,口腔急诊医学做为一个独立的学科独立出来,与其它口腔临床学科并列,有利于急诊医学的发展。将口腔医学各学科中具有“急性”特征的部分抽出来,与全身医学和急诊医学相结合,形成一个独立的口腔急诊医学体系[2]。

口腔急诊医学教育体制的建设口腔急诊医学不仅要面向口腔医学五年制学生,还应培养口腔急诊医学的高层次人才,如培养相应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口腔急诊医学的诞生是社会需求和医学及口腔医学临床综合学科相结合的必然产物,它不但有益于人类社会和造福于人类,同时也有利于临床口腔医学的进一步发展。口腔急诊医学教育应纳入口腔医学五年制常规教学内容,以五年教育为主全面实施口腔急诊医学教育,它有利于全面培养和提高五年制口腔医学人才素质。要编写和选择好口腔急诊医学教科书,各口腔院系应建立和完善口腔急诊科及教师队伍的培养,即口腔急诊医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培养和教师的口腔急诊医学知识水平的提高。口腔急诊科可由口腔内科、口腔颌面外科、口腔修复正畸科的医师组成,通过在急诊科的临床实践和培训,让这些医生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具有多学科临床技能的急诊科医师,并成为本科生口腔急诊医学教学的主力。同时应向国家教育部门申请批准口腔急诊医学专业,使口腔急诊医学专业成为名副其实的口腔临床医学的二级学科。

建立口腔急诊医学教育体系,培养口腔临床综合素质人才是满足社会的需求,同时也为口腔医学生毕业后迅速适应综合医院和基层社区医院工作创造条件。为了口腔急诊医学专业的发展,可以让口腔颌面外科和口腔内科热爱口腔急诊医学并能够研究和发展口腔急诊医学的专家教授做硕士、博士生导师,组成培养口腔急诊医学博士、硕士的梯队教师队伍。为口腔医学院校培养高素质的口腔急诊医学教学人员,同时也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口腔急诊医学医务人员。口腔医学院系有必要将口腔急诊医学教育纳入议事日程上来,为口腔急诊医学教育的建设和发展保驾护航。口腔急诊医学的研究和发展口腔急诊医学的诞生和发展有待于口腔医学同仁的认识、努力和支持。在未来的几年里渴望口腔急诊医学的兴起,口腔界的各级领导可以考虑为口腔急诊医学的研究和发展提供如下环境和条件。

1.口腔急诊医学专栏的开设国内有多家口腔医学杂志,有条件和有稿源的杂志可以考虑开设口腔急诊医学专栏。为口腔急诊医学的普及、交流和提高提供场所。为口腔急诊医学的理论的形成、发展和完善提供园地。

2.口腔急诊专业学组建立的必要性口腔急诊医学涉及到很多口腔外科和牙体牙髓科疾病。这两个学科的专业委员会应设立口腔急诊医学学组,条件成熟时,有必要建立综口腔急诊医学专业委员会,开展口腔急诊医学学术交流活动,发展口腔急诊医学事业 。

第3篇

关键词:“症状-疾病-急救技能”;急诊医学;渐进式教学

急诊医学是在医学领域中的一门具有多专业性质的临床边缘学科,有着不可替代的特点和规律性。同样,随着现代急诊医学的飞速发展,原有的急诊医学教学模式已难以适应急诊医学教学发展的需要。本文就“症状-疾病-急救技能”渐进式教学在急诊医学教学中的实施做一简述。

1现阶段急诊医学教学

急诊医学作为临床医学的二级学科,不是以独立的器官系统来界定自己的专业范围,而是以疾病的急缓和危重程度来界定[1]。在现阶段,急诊医学存在着许多突出的弱项,特别是急诊医学教育的薄弱更加成为阻碍急诊医学全面发展的主要因素[2]。医院急诊科作为急诊医学的主体,肩负着急诊临床教学和研究的重要任务[3]。而临床工作是急救医学的重点,在具体工作中,急诊医师需要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和各类急危重症患者,因此对于急诊医师个人的综合素质有着严格的要求[4]。传统的急诊医学教学方法以教师教、学生学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为主,教学形式单一,互动性差,实践性不强,学生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其分析能力、推理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对知识的拓展能力明显不足,不利于培养急诊医师的创造能力和现代医学思维[5]。另外,在目前的医疗环境中,实习医生、进修医生在进行急诊医学临床实践学习时,因现实环境所限,缺少实践的机会。患者经急诊抢救后很快转至专科治疗,传统教学方法在这里受到限制。

2“症状-疾病-急救技能”渐进式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

急诊医学的教学首先要让学生思考如何去面对临床急诊问题,应将敏锐的观察能力、快速决策能力与综合抢救能力作为一名急诊医生必须具备的专业素质来着重培养。因此,急诊教学课程建设的重点应放在培养学生在“急诊”这一特殊环境下快速判断病情、建立诊疗思路、完善相关检查、做出相应处理、综合急症救治的能力。

2.1以症状为纲

新的课程建设中,打破以病种为纲的内容编排,教学内容以症状为纲。设置急诊常见的临床症状,如:呼吸困难、胸痛、腹痛、昏迷等。尽管学生已在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等课程中学习了以急性腹痛为发病症状的相关疾病,但学生并不清楚在面对一位以腹痛为主诉的患者时,如何厘清临床诊疗思路,并运用所学的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等学科知识做出初步诊断,进而实施检查并进行有效治疗。因此在教学内容设置上,就以腹痛为教学内容,模拟医生在急诊室的实际工作场景,对上述症状进行引导性教学,以教师丰富的临床经验作为指导,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让学生在回顾已学知识的基础上,积极思考如何做出正确的临床判断、如何进行快速诊断与鉴别诊断,从而提高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和快速判断能力(见案例1~2)。通过设置这样的学习内容,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如问题导入式教学、PBL教学等,使学生在学习腹痛这一内容后,能够在临床、在急诊遇到腹痛患者时不至于感觉无从下手,并随着其临床经验的积累,对腹痛这一常见急诊病症有清晰的临床诊疗思路、准确的临床判断和正确的诊治处理。案例1:急性腹痛。病史:李某,男,33岁,因“上腹痛2天”入院。患者于2天前在正常饮食情况下,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痛,且持续性胀痛,初始尚可忍受,至次日晨加重,并出现左腰背放射性痛,进食后加重。遂急送当地医院诊治(具体资料不详),腹痛不能缓解,故急送我院急诊内科。患者自发病以来精神欠佳,睡眠极差,近两天未进食水,小便偏少,大便未排,体力下降。既往无特殊病史。

体格检查:T:37.2℃,P:110次/分,R:20次/分,BP:120/80mmHg。神志清,营养中等,精神差,自主,急性面容,面部无红斑,眼睑无水肿。皮肤、巩膜无黄染和出血点,全身各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口唇无发绀,口腔黏膜无溃疡。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正常,咽无充血,双侧扁桃体无肿大,颈无抵抗感。心肺查体无明显异常。腹平,腹肌稍紧张,剑突下压痛明显,无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肝区无叩击痛,Murphy’s征阴性,肾区无叩击痛,肠鸣音减弱。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27.9×109/L,N:0.88,L:0.10,Hb:117g/L,Plt:88×109/L;ESR:63mm/h;尿常规:RBC(+),WBC(-),Pro(+),比重:1.030,pH:5.5,尿糖(+);尿淀粉酶:5417IU/L;粪常规正常;血清生化显示:ALT:68U/L,AST:101U/L,TP:59.2g/L,ALB:34.9g/L,Pre-ALB:62mg/L,TB:17.2umol/L,DB:2.80umol/L,ALP:39U/L,r-GT:6U/L,TCH:3.22mmol/L,LDH:838U/L,K+:4.79mmol/L,Na+:133.4mmol/L,Cl-:94.0mmol/L,Ca2+:1.65mmol/L,Mg2+:0.92mmol/L,BUN:18.14mmol/L,Scr:110.40umol/L,UA:470.1umol/L,Glu:12.69mmol/L,HCO32-:18.80mmol/L,AMs:1147.0IU/L。胸部X线显示:双肺纹理增粗,考虑感染;心电图显示:窦性心动过速;腹部B超显示:胰腺体积增大,局部液体积聚,建议CT检查;腹部平片:肠腔气体积聚,余无明显异常。

(1)根据现病史,请学生学习和思考:①引起腹痛的常见原因有哪些?②该患者上腹痛的病因可能是什么?③上腹痛的诊断思路是什么?④为了进一步明确诊断,还需要做哪些检查?⑤作为急诊内科医生,需要给患者进行哪些治疗?

(2)根据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请学习并思考:①患者目前的诊断是什么?诊断依据有哪些?②该病的常见病因有哪些?③该病要和哪些疾病相鉴别?④该病的治疗原则是什么?⑤作为住院部接诊医生,如何开出治疗患者的临时医嘱?⑥该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还有哪些问题需要特别注意?案例2:案例1中患者李某入院后的病情汇总如下。

病情发展:患者入院12小时出现神志不清,极度烦躁,胡言乱语;呼吸困难;无尿。体格检查:T:38.5℃,P:140次/分,R:38次/分,BP:130/70mmHg。神志不清,口唇发绀,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正常。双肺呼吸音粗,布满干音、痰鸣音,双肺底有湿音,心率140次/分,律齐。肠鸣音消失,余腹部查体不合作。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28.9×109/L,N:0.89,L:0.10,Hb:117g/L,Plt:68×109/L;尿常规:RBC(+),WBC(-),Pro(+),比重:1.030,pH:5.5,尿糖(+);尿淀粉酶5417IU/L;粪常规正常;血清生化显示:ALT:66U/L,AST:111U/L,TP:59.2g/L,ALB:34.9g/L,Pre-ALB:62mg/L,TB:17.2umol/L,DB:2.80umol/L,ALP:39U/L,r-GT:6U/L,TCH:3.22mmol/L,LDH:838U/L,K+:5.79mmoL/L,Na+:133.4mmol/L,Cl-:94.0mmol/L,Ca2+:1.55mmol/L,Mg2+:0.92mmoL/L,BUN:31.14mmol/L,Scr:340.40umol/L,UA:510.1umol/L,Glu:21.69mmol/L,HCO32-:16.80mmol/L;血气分析:pH:7.31,PaO2:52.1mmHg,PaCO2:28.3mmHg,BE:8.9mmol/L,SaO2:83%。(1)根据上述信息,请学生学习并思考:①该患者病情发生变化,如何考虑?②试分析该患者出现上述病情变化的原因及机制?③目前的诊断?④目前的处理?(2)通过对案例1、2的分析应达到的目标要求:①掌握腹痛的常见原因;②掌握上腹痛的诊断思路;③掌握急性胰腺炎的病因、分型、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④熟悉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原则;⑤了解重症急性胰腺炎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病理生理机制。

2.2以疾病为重点

对与外科学、内科学重复的内容,在急诊医学课程设置中则不再重复,如气胸、急性左心衰、消化道出血等,而对于急危重症所特有的、多发的、常见的疾病则在明确了症状诊疗思路的基础上进行重点讲述、学习。以休克为例,在传统的教学体系中,并无某一门课程系统、详细讲述其病理生理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急救措施,而休克又是每一位医生,尤其是急诊医生经常需要面对的,因此对即将进入临床的医学生以急诊的角度对休克进行系统教学是极为必要的。这将使得学生重温休克的病理生理知识,联系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所学的可能导致休克的疾病,进而明确休克的病因学,最后掌握休克的治疗原则。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的视野将得到极大开阔,不但能将以往学习的知识通过“休克”联系起来,更能将休克的具体治疗方法带入到各专科的临床实践中。

2.3以急救技术为关键

在学习了急诊症状诊疗思路、常见疾病诊疗后,急救技术则是急诊医学的落脚点,也是学习的一个关键点。因此,与传统重理论、轻实践相比,本教学将急救技术放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例如将心肺复苏术、多发伤处置、气道管理(含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深静脉穿刺等急救技术加入到课程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扎实的临床操作能力。对基本技能的教学,我们以医院的临床技能培训中心为教学场所,采取模拟教学,先由教师讲解、示范,再由学生在模型上训练、掌握,最后设置各类急诊场景对其进行考核[6]。以心肺复苏为例,以往学生通过大课学习了心肺复苏的知识,但由于并未真正掌握心肺复苏的技术,在临床实践中常常表现得手足无措。针对这一实际情况,一方面我们加强了心肺复苏理论课程中对实践操作技能的细节讲述,在重视理论学习的同时提高实践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我们设置了心肺复苏实践课程,充分利用临床学院所拥有的现代多媒体模型,采取小班授课,教师手把手教,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同时,我们科学制订了考核标准,以最新的心肺复苏指南为指导,编写了标准化的考核大纲,让每位学生都能掌握心肺复苏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

3“症状-疾病-急救技能”渐进式教学模式的意义

“症状-疾病-急救技能”渐进式教学模式指的是在急诊医学教学中,以症状为纲,形成急诊医学的诊断思路;以疾病为重点,掌握急危重症疾病的诊断治疗方法;以急救技术为关键,掌握常规的急救技能。夯实急危重症的理论基础、培养学生急危重症的诊疗思路、掌握急危重症的急救技能,以适应新时期对急诊医学专科人才培养的需要。同时,“症状-疾病-急救技能”教学模式也符合学生学习的特点,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综上所述,在急诊医学教学中采用“症状-疾病-急救技能”渐进式教学,以症状、疾病、急救技能为核心,与各专科形成互补。此教学适应现代教学和急诊医学发展的趋势,应用这种模式,不仅能够使医学生快速掌握相关知识点,而且能够培养其学习能力,提高其在处理临床问题时有效运用知识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文亮,熊建琼,刘明华.急诊专科医师的理论和技术培训[J].中国急诊医学,2005,25(10):744-745.

[2]张鸿,代华平.PBL教学法在内科呼吸系统疾病教学查房中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病案,2010,11(3):53-54.

[3]唐子人,李春盛.急诊医学教学方法初探[J].中国病案,2013,14(11):65-67.

[4]王长远,秦俭.加强急诊医师综合素质培养[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4):757.

[5]赵威,李俊杰,尹文.EBL联合PBL综合教学法在急诊医学临床教学中的应用[J].国际外科学杂志,2014,41(1):9-13.

第4篇

急诊医学是一个新兴的综合学科,正确理解其基本概念,对于急诊医学发展十分重要。急诊医学所涵盖的范围在它的名字中已有充分的体现。在英文中急诊医学为Emer-gencyMedicine,直译的概念是与紧急情况有关的医学,也就是说需要紧急看医生的情况都是急诊医学的范畴。日文中与“急诊”相对应的词为“救急救命”,似乎突出了“急”、“危”、“重”的特点[5]。中文中的“急诊医学”和过去曾用过的“急救医学”,很可能是“紧急诊断治疗”和“紧急救治”的简化形式,用于英文名词的翻译,并不能完全体现其内涵。实际上,急诊医学是相对于其他分类方法(年龄划分:老年医学,小儿医学;系统划分:呼吸病学,心血管病学等;功能划分:康复医学,整形医学等),以“时间维度”为标准(“急”与“缓”)的一种医学体系,它只是强调“急”的特性。只要是具备“急”特征的医学现象都是急诊医学的范畴。因此,理解急诊医学应多从时间维度去探讨。还要认识到“急”不一定与病情相平行,“急”可以是很轻的病,甚至是“无病”。只要患者有紧急看医生的需要,就应是急诊的范畴。所以,急诊医学不但是危重病,还应包括慢性病和疑难病等其他方面的所有急诊问题。因此,加强相关专业领域急诊问题的研究必将丰富急诊医学的内涵。

2急诊医学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急诊医学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而诞生的一个年轻学科,在其发展过程中必然带有浓重的社会进步色彩[6]。从急诊相关名词中就可见到社会发展的烙印。在急诊医学诞生之前,在医院里的急诊部门常常通称为急诊室(EmergencyRoom,ER),表面含义是与急诊有关的“工作室”或“诊室”。强调的是一个“房间”(Room)。它的功能只是为病房的专科医师提供一个紧急诊断和处置的场所。故急诊室一般无专业医师,只有一些专科医师临时派来应诊,并有较多的护理人员协助专科医师的工作。目前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和规模较小的医疗机构,急诊室的模式和功能仍较常见[7]。随着经济发展和急诊医学的壮大,医院里急诊部门的功能也发生了改变,它由提供诊治场所的单一功能,转变为急诊患者早期诊断和治疗的基地。它一般由院前急救,急诊抢救和急诊重症监护病房三部分组成。这样,无论从功能,概念和规模上都有了很大的改变,所以改称为急诊科(Emergen-cydepartment)。近十几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急诊医学与其它医学专业一样,也有向专业化和大型化的发展趋势。故近来在国内外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相继出现一些以急诊医学为主要专业领域的大型急诊中心(Emergencycenter),为社会提供专业化和快速的急救服务[8,9]。因此,急诊医学的发展必须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平行。

3相对专业化是急诊医学的发展方向

现代医学进展使专业分化越来越细,许多专科医生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日益专一化,有的仅是某病的专家,而患者是一个整体,且随着寿命延长,老年人常有多种慢性病同时存在,某种慢性病急性发作或在许多慢性病的基础上又得了新的急性病,这时各个系统的疾病相互交叉发生在一个病体上,决非单一专科医生所能解决,这就需要有专门的医生对患者的病理生理状态进行综合评价和分析,以期对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而这正是急诊科医生应该并有能力完成的[6]。急诊医学是一个综合学科,是对医学以时间维度为标准划分的产物,其涵盖面非常广,非专业化很难提高医疗水平(真正的万金油)。如一个急诊医师同时搞内外科,是很难具备高水平的。所以,急诊医学本身的专业化,既进一步分科化是其发展方向。故在目前阶段,一些较大规模医院的急诊科应设立急诊内科和急诊外科专业组,并且每个医师都应该有自己相对较强的专业方向。这样,使急诊医师的知识结构合理化,做到博中有专,争取在某些方面较专科医师有一定的优势。其次,还应拓宽急诊专业领域,如近来出现的胸痛中心,中毒中心,创伤救治中心等。这些领域的拓展,使急诊医学这一综合学科向纵深方向发展,专业化水平会进一步提高,同时也必将促进急诊医学的整体进步。总之,急诊医学专业化有两层含义,一层是急诊医学相对于其他学科的专业化,此方面已成共识。另一层是急诊医学本身的专业化,既进一步分科化。综合学科的相对专业化必将会给急诊医学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4快速诊断是急诊医学的关键

由于急诊科具有接受任务的随机性、突发性及执行任务时的应急性、机动性、协作性和社会性等特点,要求医生在有限时间内迅速确诊,采取措施,所以说,快速诊断是急诊医学的精髓。急诊医学中“急诊”二字的表面含义“快速诊断”似明确了急诊医学的宗旨。在急诊工作中,正确诊断是正确治疗的前提,是抢救成功的基础。因此,在急诊管理工作中,应重点考虑提高快速诊断的正确率,如①急诊科需固定一批训练有素的急救专业人才,即有一定的临床经验、熟练操作各种急救设备的高年资医生二十四小时出诊;②加强急诊人员理论知识的学习,尤其是少见病和疑难病的诊治;③完善合理的、快速的急诊实验室检查系统,以协助诊断;④加强急诊诊断思维的培训和误诊学的研究。急诊误诊和死亡病例讨论可助于提高急诊医师的诊断水平;⑤完善专科会诊和三级检诊制度,提高会诊水平;⑥制定急诊人员工作量标准和严格的岗位责任制及奖惩制度。

第5篇

急诊医学是一门新兴的跨学科专业。从学科范畴看,它跨越了内、外、妇、儿等其他22门专业学科;从内容来看,包含院前急救、院内急诊诊治、加强监护病房等需要严格组织和管理的内容。具有独特性、组织性、实践性和时间性的特点。目前,急诊医学教学模式沿用了内外科教学中所广泛采用的专科疾病讲述的模式,内容多着重于内、外科学,而忽略了十分重要的联系和发展的思维能力,急救处理、医疗组织和实践操作能力。

我院自2004年成立急诊危重医学教研室以来,随着教学实践的开展,急诊医学与其他专业的较大差异点使得寻求适合急诊医学特点的教学模式成为当务之急。为此,我们不断向国内外先进地区学习PBL和模拟化教学[1]等不同教学方法,探索新的教学模式。PBL即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于1969年由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2]在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Mc-MasterUniversity)首创,从80年代以来得到大力发展,目前已成为国际上流行的一种教学模式,该模式强调以问题解决为中心、多种学习途径相整合。与传统的以学科为基础的教学法有很大不同,PBL强调了学生的主动学习;将学习与更大的任务或问题挂钩,使学习者投入于问题中;它设计真实性任务,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通过学习者的自主探究和合作来解决问题,从而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模拟教学在国外已经普遍开展,在急诊医学[3-4]中运用的广泛性仅次于麻醉学。

2006年昆明医学院成立了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建立了急救模拟病房,为模拟化教学模式引入到本科生的教学提供了场地和模拟操作设备条件。同年,笔者尝试将模拟化教学结合PBL运用于教学中。以下浅谈具体过程和结果:

一、具体过程

以心肺复苏为例,教学过程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部分:

1.课前准备。教师备课,确定各项技能操作步骤要点,将基础操作、病情分析、急诊处置的知识融合,设计情境病例。学生课前预习急救知识和相关理论知识。

2.急救操作模拟考核。教师在模型上演示操作,之后学生分组实践,逐一操作,最后行模拟操作考核,以操作的流畅性和手法标准性来综合评价。

3.情景病例模拟考核。教师提供所设计的情景病例给学生,学生4人一组,分工协作抢救患者,让学生分析判断患者病情,给予相关急救措施,如心肺复苏,球囊面罩加压给氧,气管插管,电除颤等,全程评估分析,并以模拟急救方式进行。最后进行分组讨论总结,对病情评估、诊断、急救措施的准确、及时性等做出综合评价,同时评价学生的跨学科综合思维能力,病情变化的及时处置能力和分工协作能力,综合给出考核结果。

二、结果

至2007年12月,笔者采用该模式教学完成了首批学生的授课,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通过积累的初步经验,结合相关的探索和实践[5-7],近2年笔者继续在各个层次的教学中实践,验证了该教学模式在急诊医学教学中切实可行,并表现独特优势,可以更好地实现急诊教学目的。

三、讨论

急诊医学这一学科中,学生需要全面接触大量常见病,培养对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力,掌握处理原则,熟悉基本的急危重症的急救操作和一些基本急救仪器设备的使用,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临床综合能力。而传统简单重复、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是无法培养出具备这些特点的临床医师的。PBL为基础的模拟化教学方法,以病例为先导,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导向的启发式教育,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教学目标。上述特点恰好契合了急诊教学的目的。同时,急诊医学有大量的专科知识在内、外科教学中已经有讲述,使学生有了大部分的理论基础,更易于操作。

PBL为基础的模拟化教学模式与传统模式相比,有以下几大优点:

第一,培养联系的思维方法。作为急诊医师,这一点在准确、全面地给出诊断和治疗上尤为重要;同时,可以使学生建立起发展的观点来看待患者,对急诊、危重患者的病情变化作出及时的判断和处理。

第6篇

可以说,急诊医学是新兴学科里面的一员,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对于急诊医学的概念要有正确的理解和把握,这样才能够使得急诊医学更好地发展。急诊医学涵盖的范围十分广泛,一切和紧急情况有关系的医学都属于急诊医学。事实上,急诊医学和其他的分类手段比较,例如按照年龄划分的医学和按照身体系统划分的医学,是以时间划分的医学。急诊医学强调的是其急诊的特点,是在时间维度上进行讨论的,急诊和病情轻重不成正相关,患者的病情可能很轻,也可能很重,急诊医学表征的是患者紧急需要看医学的需要。因此,急诊医学面对的问题不仅是危重病,还有疑难病以及慢性病。所以,对于相关领域的急诊知识的研究对于急诊医学的发展十分有益。

2急诊医学的发展来源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急诊医学应运而生,因此急诊医学还属于年轻学科,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具有很强烈的社会发展的特点。在急诊医学作为独立学科之前,医院当中的急诊部门往往被叫做急诊室,急诊室只是一个部门,或者是为了专业医师提供紧急诊断的一个场所。因此传统的急诊室不存在专业医师,急诊室被当做一个临时诊断的地点,而且大多数是护理人员进行医师的协助工作。现在在一些比较小型的医疗机构或是经济比较不发达的地区,急诊室模式仍然存在。随着社会不断进步,急诊医学的学科内涵不断充实,医院的急诊科的功能出现了变化。急诊科脱离了临时诊治场所的角色,逐渐成为患者进行早期诊疗的地点。急诊科由院前急救、急诊抢救与急诊重症监护病房构成。不管是从概念,还是从规模、功能上看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几年随着经济的飞跃式发展,急诊医学与其他医学专业一起,逐渐向着专业化发展。在很多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逐渐产生将急诊医学作为专业领域的急诊中心,急救服务逐渐向着大型化发展。所以,急诊医学是和社会经济平行发展的。

3急诊医学的发展模式

3.1逐渐进行专业化发展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各个专业越来越细化,很多专业医师的理论和临床经验都逐渐专一化,很多学者都专攻一个病症。但是患者是整体化的,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会出现多种慢性病,也会出现慢性疾病突然急性发作的可能,也可能老年人在患有某种慢性病的情况下又得了急性病,因此各个系统的疾病可能会在一个病体上出现交叉,这样专攻一个学科的医生是不能解决所有问题的,需要专门的能够兼顾多种疾病的医生进行诊疗,这就是急诊科医生需要具备的素质。急诊医学的综合性很强,是一个具有时间维度的概念,包含的医疗知识覆盖多个学科,如果不能专业化,那么医疗水平很难出现提升。因此,急诊医学会向着专业化模式进行发展。因此当前很多比较大型的医院当中,应该进行急诊外科与急诊内科专业组的设置,对于每个学科都应该配备专业的医师。这样,急诊医师整体道德专业知识结构才会完善化。而且,当前应该对于急诊专业的覆盖面进行拓宽,例如中毒中心、胸痛中心、烧伤烫伤救治中心等等。对于专业领域的拓宽,会使得急诊医学能够纵向深入发展,学科能够更加地综合化,学科知识更加专业化,进而能够使得急诊医学整体得到质的飞跃。因此,急诊医学的专业化发展模式包括两方面,第一是急诊医学的专业化和其他学科看齐,第二是急诊医学内部进行专业化发展,逐渐进行分科化发展。对于急诊医学这一综合学科来说,急诊医学的专业化发展模式必将推动学科的快速发展。

3.2快速诊断模式的发展

因为急诊科的任务具有突发性和随机性,进行病人的诊疗也具有很强的机动性和应急性,需要医护人员和病人进行协作,在很短的时间内要求专业医师能够进行快速诊疗,因此,快速诊疗模式是急诊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急诊医学的急诊二字已经能够表明急诊医学当中快速诊疗是关键。但是,在进行急诊的过程当中,进行正确的诊断是快速诊断的前提,也是进行急救成功的根本所在。因此,在进行急诊的过程当中,要将快速诊断的正确率提高,例如急诊科的急救人员要进行专业水平的训练,得到一批专业人才,这些人员要具有熟练的设备操作经验和临床诊疗经验,并且急诊科要做到全天出诊。对于急诊科的专业人才要加强相关理论的学习,特别是对于疑难病与罕见病的诊疗,建立合理、快速、高效的急诊实验室检查系统,这样能够便于对急诊的思维进行培训,对于误诊学进行研究。对于死亡病例与急诊误诊病例进行讨论,使得急诊医师的诊断经验得到丰富,对于专科会诊与诊疗制度进行完善,将急诊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奖罚制度与岗位责任制度进行完善。

4总结

第7篇

近年来,随着城市人口的迅速膨胀(如全球1000万人口以上城市上世纪70年代中为5个,现在则有20个)。世界各国对急诊医疗需求持续增加,对急诊科急性疾病的诊治水平期望也越来越高。一些急诊医学发展成熟的国家(如美国)已经实施急诊住院医师培养计划,标志着急诊医学专科医师将成为急诊科提高医疗质量的主力军,而其中的部分急诊专科医师对一些急诊医学亚专业产生浓厚的兴趣,如中毒学、小儿急诊、灾害医学、运动医学等。虽然国际急诊医学界对急诊医学亚专业并没有被完全认可,但因其前景广阔,且富有挑战性,对年轻医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1994年美国加州LomaLinda大学最早开展国际急诊医学FellowshipTraining项目,此后哈佛大学医学院、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乔治华盛顿大学等7所大学急诊科相继开展国际急诊医学FellowshipTraining项目,向有志于从事国际急诊医学研究的急诊住院医师提供系统学习和参与国际合作的平台,同时也帮助其他国家培养急诊医学专业的进修医生[1]。在我国尽管存在许多问题和面临诸多困惑,但广大急诊医务工作者对急诊医学的发展充满信心。

100%受调查者对急诊医学发展充满信心,认为这是一个有前途的新兴学科,是反映医院医疗水平和医德医风的窗口。因为:①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对健康保健的需求不但要求质量高、服务好,更要求快捷有效的服务。②随着社区医疗制度逐渐完善,很多慢性病常见病多发病在社区医疗机构能得到有效诊治,而危重病复杂疑难病必须送到大中医院就诊急诊科是当然的一线服务者。③现代医学进展使专业分化越来越细,许多专科医生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日益专一化,有的仅是某病的专家,而患者是一个整体,且随着寿命延长,老年人常有多种慢性病同时存在,某种慢性病急性发作或在许多慢性病的基础上又得了新的急性病,这时各个系统的疾病相互交叉发生在一个病体上,决非单一专科医生所能解决,这就需要有专门的医生对病人的病理生理状态进行综合评价、分析,以期对病人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2]。而这正是急诊科医生应该并有能力完成的。④交通事故伤和急性心脑血管病发病率升高,中毒自杀等事件亦呈渐增趋势,以及地震水火灾建筑物倒塌飞机失事等意外灾害事故都是不可避免的需紧急救助的医疗重任。同时急诊是平时和战时均能应用的学科,这些因素决定了急诊医学是一个前景灿烂的新兴学科。

2急诊医学发展现状

尽管急诊医学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根据各国急诊医疗体系的成熟程度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不发达,发展中和成熟。通过阶段的划分有助于各国认识他们目前所处的阶段,以及今后优先发展的方向。不发达的急诊医疗服务体系许多急诊医疗体系不发达的国家(如一些非洲、东南亚和拉美国家)对急诊医疗服务的财政支持也非常匮乏。在这一阶段,急诊医学并不被承认是一门独立的医学专业,在急诊科工作的医生并不都认为他们是急诊医生。也没有全国性的急诊医学组织和住院医师培训项目,缺乏专门的急诊医生,从事急诊科临床工作和日常管理的医师很少受过急诊医学专业培训,急诊医疗系统中的其他元素也不完善,如院前患者运送(患者通常是坐私家车和出租车来急诊看病)。发展中的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在这一阶段,″急诊医学是一门独立的医学专业,需要相应专科化的医生″这一观念得到国内多数医生和政策制定者的认同,并形成急诊医学专业模式,如建立全国性的急诊医学组织,住院医师培训项目,和专业证书考试。急诊医学学术体系也开始发展,出版急诊医学专业杂志。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对急诊的需求迅猛增长,促进了急诊医学的发展。急诊医疗体系和服务质量得到明显改善,院前急救人员已经具备基础生命支持等基本技能,几项重要指标(如医院内分诊、加强心脏生命支持、创伤处理等)也有明显提高。大多数急诊科有成熟的急诊管理体系。成熟的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在一个成熟的急诊医疗服务体系中,系统发展日趋完善,急诊医学领域得到明显的扩展。急诊医生开始发展急诊医学学术体系,如全国性的数据库,专业杂志和急诊医学亚专业(如院前急救、小儿急诊、中毒学、灾害医学、运动医学等)的研究。急诊医学专科医师资格考试也已完善。这一期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急诊患者的处理(如患者的转运、多发性创伤的处理、急诊绿色通道的建立等)和急诊医学管理(如质量控制、同行评议、危险管理、费用-效益分析和促进患者满意度等方面)更加科学和合理[1]。

中国大陆急诊医学初探。现有急诊科模式:(1)依赖型:只有专职主任,个别固定医师和护士,工作主要依靠各专科医师完成。(2)支援型:有固定的医师和护士,能完成大部分工作,还需各专科经常性的支援。(3)自主型:急诊科有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与各专科只是会诊和协作关系[2]。按照上述分类原则,根据2001年中华医学会对53所医院急诊科进行的调查显示:仅有3个急诊科为自主型,其余多为支援型和依赖型。表明急诊医学在我国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且发展很不平衡。院前急救和医院急诊科的关系大致可以分为四种:(1)北京模式:急救中心包括院前急救和院内的病房及急诊,其本身也是一个医疗中心,下设急救站,120救护车将患者送到医院或接回急救中心;各医院仅设立急诊科,院前急救均由急救中心负责。但从去年起急救中心已不再设立病房和急诊,仅负责院前急救。(2)上海模式:院前急救医疗服务统一指挥,根据所在地区医院的急救半径,派救护车送往较近的医院进行抢救。(3)重庆模式:急救中心与医院合二为一,医院急诊科直接承担院前急救任务。(4)广州模式:由急救指挥中心根据医院所在位置由医院直接派救护车进行现场急救。我国大陆急诊医学虽发展时间尚短,但近年来发展较迅速。在院内急诊科的建设上有了长足的进步。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大型医院均建立较合理、规范的急诊科布局,并建立了具有特色的急诊监护病房,在新技术新项目的运用上已有了巨大提高。但就全国急诊医学普遍的现状来看,我国的急诊医学尚处于较落后状态,在很多方面须借鉴国外成熟的急诊模式并结合我国国情建立适合自身的急诊医学模式。急诊专科与通科医疗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急诊医疗属于通科医疗,急诊医师必须经过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多专业急症医疗训练以及急诊医疗危重症抢救训练,从而对急诊患者进行初步认识、评价,处理及进一步处置安排。而中国急诊医疗(院内急诊)从一开始建立就实行分科急诊。

其原因在于:①先有急诊医师,后有急诊住院医师训练项目;②急诊住院医师训练项目还不规范;③急诊医师缺乏准确定位;④专科化进程迟于西方国家,从而在西方国家医疗专科化趋势逐渐减弱的同时,中国才进入专科化的高峰期。有别于西方国家医院急诊医疗流程我国绝大多数医院的急诊室(科),除抢救患者时急诊医生必须到抢救室工作外,其余均是模仿门诊医疗模式对待急诊患者,即让急诊患者围着急诊医生转。这就造成急诊患者流程与门诊患者流程混淆;在急诊患者中,按病情程度不同来区别配置急诊资源观念淡漠;“以患者为中心”的医院工作理念淡漠;急诊护理与急诊医疗环节脱节。急诊医学住院医师培训项目通科急诊医师培训或是专科急诊医师培训项目决定了急诊医疗专业发展方向。完善的住院医师培养计划建立与实施是形成专业学科的基本条件。没有相当数量经过急诊医疗专业训练的急诊医师,就不可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急诊医疗学科。建立特色急诊医疗建立通科急诊或事实上已形成的相对通科急诊,不应当拒绝建立自己的专业特色。即便在众多的急诊急症疾病中,选择某些急症或创伤作为发展重点与特色,对于科室与学科发展、一专多能、急症专病管理建设和科研与教学颇为有益。况且特色医疗是一个临床学科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在目前激烈的医疗竞争市场中也尤为重要。新技术、新项目在急诊医疗中的运用急诊医疗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其它专业成熟的新技术、新业务项目尚未能在急诊医疗中广泛开展。某些急症处置措施常常落后于其它专科对该急症处置1~2年,甚至更长,从而使急诊患者进入急诊医疗体系后不能获得与这家医院相适应的医疗处置质量。跟踪与引进其它专业新技术、新业务在急诊中的运用是急诊科刻不容缓的任务。急诊病历及其病历资料管理长期以来,国内急诊病历沿用门诊病历管理方式,相当多医院急诊病历随急诊患者在急诊科医疗活动的完成而被患者带走。急诊科乃至医院不能保存急诊病历,从而导致急诊医疗质量评定与监控困难。急诊医疗流行病学、急诊医疗管理与临床研究也缺乏基本临床数据与资料。因此,建立一套较为完整的急诊病历使用与管理系统实为必要。

急诊护理现行的急诊护理工作主要限于急诊抢救患者、急诊观察患者以及急诊静脉输液治疗的患者。然而上述急诊患者仅仅是急诊患者中的一部分,大部分急诊患者并没有急诊护士接触,没有护理干涉与评估。整体护理概念在急诊护士中比较模糊,整体护理在急诊科的实践更是滞后。由于急诊护理的滞后状态,直接或间接影响急诊整体医疗质量与服务质量。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急诊一体化医疗体系一体化的急诊医疗体系是包括院前急救中心(站)、医院急诊科和ICU或CCU或专科病房有机地联系起来的一个完整的现代化医疗机构。在院前急救方面,我国各地区普遍还很落后,应借鉴法国、美国的长处,建立有效的急救通讯网络,使得急救车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到达准确的位置。并且要加强院前急救的水平,急诊医师应介入到院前急救中去,尽可能在现场及转运途中平稳患者的病情,使抢救的成功率及速度能得到提高。此外,还应重视院前急救中心与医院急诊室的交流,使得救治过程更顺畅、严密。而医院急诊科的建设应借鉴香港的布局模式,即急诊布局ABC:A区为抢救区,送入A区的患者,不经挂号、分诊,即刻送到抢救室展开抢救;B区为危重病就诊区(分内外科就诊区),主要适用于不易搬动的危重病者;C区主要适用于各种常见病多发病急诊患者即轻型患者就诊。而急诊科医师的培养则应专业化,即培养专业的急诊科医师,而非各专科医师的简单集合。关于急诊科医师的培养则应体现一专多能的特点,即每一名医师除了掌握急诊医学的全面知识,又要在某一专业领域内学有专长。在建设监护病房方面,考虑到我国就医的患者以老年人占多数,而这一部分病人通常患有多科疾病,不能收入专科病房治疗。这就需要急诊科建立一个可以收治此类患者的综合病房及监护病房,并且也可根据本医院的优势建立相应的监护病房。

第8篇

时至今日,急诊医学专业委员会已成立近20年了,纵观我国急诊医学的发展历程,既艰难,又极不平衡。与别的专科相比,急诊医学还未显示出自己特有的理论体系和特有的临床优势,还未得到国家行政领导部门的重视和伤病员的普遍认可,急诊医护人员专业队伍极不稳定,急诊科和急诊医护在医学界、医院内没有什么地位,急诊科医护常常为自己的前途担忧,绝大多数的急诊科仍然停留在原始阶段,只有很小的工作场所,由别的专科派人来轮流从事急诊工作,专业从事急诊医学的医护太少,急诊科仅仅起一个通道的作用,无法提高急诊医护的专业技术水平。1983年以来,我国成立第一个急诊科,发展迅速。然而,与其他专业科室相比,长期以来,急诊科的建设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各个医院的急诊科建设各自为政,不利于医院管理及急诊医学专业的发展。急诊科的管理者们呼吁:急诊科亟须规范。然而,现实中的难题远比想象的复杂,急诊科的规范化建设任重而道远。

创伤的发生始终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而急诊创伤外科治疗和创伤外科护理的概念也始终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创伤外科的内涵经历了由综合性到专业化的发展过程。对95760例急诊外科患者的年龄、性别、月分布、病种排序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男性65096例,多于女性。男女之比21:21。发病年龄以

在患者,女,45岁,因4楼坠落伤后由120送入我院,当时患者神志处于昏迷状态,双侧瞳孔不等大,左瞳直径约6mm,右瞳直径约4mm,均无对光反射,立即执行医嘱给予心电监护,血氧饱和度监测,动脉血气分析,建立静脉通路,遵医嘱给予706代血浆500ml生理盐水500ml快速静滴,医生立即给予气管插管,深度24cm,气管插管处连接氧气吸入8L/分,并给与留置导尿引出血尿约20ml,12:40分血压61/42mmHg,心率143次/分。在医生和护士陪同下行全身多处CT检查,12:50分返回抢救室,血压63/37mmHg,遵医嘱给予25%葡萄糖250ml快速静推,13:10分遵医嘱给予生理盐水250ml加止血敏1g静滴,13:25分遵医嘱给予706代血浆500ml,生理盐水500ml静滴,血压80/52mmHg,心率145次/分,血氧饱和度90%,13:30分患者呼吸减慢,血压88/59mmHg,心率132次/分,血氧饱和度90%,双侧瞳孔直径约4mm对光反射存在,遵医嘱给予肾上腺素1mg静推,13:50分,患者心率102次/分,呼吸20次/分,把患者紧急转到ICU邀请全院各科医生进行会诊。

随着临床医学的发展,急诊创伤外科的诊治水平不断提高,死亡率明显下降。急诊创伤外科作为外科的一个分支在国内外已有多年的发展历史。它反应了整体外科医疗水平的高低。但由于检查手段的特殊性和局限性,急诊创伤外科发展滞后。患者常常由于转运而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导致不可逆的严重后果,诊治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有一定差距。目前,如果要求医疗资源放大到能够满足患者的要求,是不现实的。医疗资源的增长需要时间,合理分配也需要时间,而且其发展所波及的范围并不止步于急诊科。同时,分级诊疗的实施也有待于进一步探索。因此,如何规范急诊科进一步发展,需要政府、医院、急诊科的不断探索与努力。顺畅并完善急救系统,明确二者之间的关系。院前急救作为一个社会问题,希望能建立以急救中心为主导的急救系统:①要明确职责,将院前、院内医务人员相应的工作以制度的形式明确下来,并完善二者在交接过程中的相应手续。②政府要加大对院前急救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包括设备等硬件设施和人员待遇等。③在院前与院内的衔接上,要及时有效,杜绝推诿责任的行为。

嘶哑、吞咽困难、抬头无力、肩外展或屈髋困难、四肢软瘫或无力、严重者呼吸费力或呼吸麻痹、昏迷等。AOPP导致的呼吸肌麻痹与早期不用或少用复能剂有关,也与短期内反复使用大剂量的阿托品有关。而反跳则表现为瞳孔缩小、心率变慢、皮肤苍白、多汗、流涎、肺部湿啰音等症状,多与抗胆碱能药物减药过快、洗胃不彻底有关。IMS一旦出现,常持续数天乃至数周之久,阿托品及复能剂无效,一旦呼吸肌麻痹症状出现时,应果断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

糖皮质激素具有抗毒、抗休克作用,与抗胆碱能药物与肟类复能剂联合应用可提高抢救疗效。早期应用激素可协助患者渡过中毒应急期,防治中毒性肺水肿、脑水肿、提高心肌对缺血缺氧的耐受性,预防和治疗中毒性心肌炎,防止心跳骤停7。晚期亦可用于迟发型末梢神经炎的治疗。

血液灌流适用于不可透析的药物中毒对分子量大、非水溶性,与蛋白结合的毒物有较好吸附作用,有机磷农药中毒适合血流灌注治疗8。考虑经济适用性,在综合性医院应用于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

参考文献

1 陆再英,钟南山,等.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928.

2 王增民,吕云霞,崔同军,等.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死亡原因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2,2:106—107.

3 宋芹,郭向杰,刘春云.持续胃肠引流及灌洗对重度AOPP并发IMS影响[J].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04,10(3):179—181.

4 刘福仁,张永,顾翠华.长托宁氯磷定联合大黄粉治疗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J].中国社区医师,2012,2:96—97.

5 黄韶清,邱泽武.有机磷农药中毒抗毒剂的合理使用[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3,12(6):431—432.

6 陈江,刘百灵.氯磷定不良反应的临床观察[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5,11(11):666.

第9篇

中图分类号:R605.97;R197.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2409(2007)03-0587-02

急诊外科是医院外科工作的首要环节、第一窗口,是医院应急能力的综合体现,其建设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医院的形象、声誉和竞争力,但长期以来急诊外科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随着社会的发展,其需求与当前急诊外科的现状过于薄弱的矛盾日趋突出。

1 急诊外科的现状

1.1 急诊外科医师人心浮动,学科建设严重受限

由于急诊外科专业得不到发展,学不到技术,业务提高困难。再加上急诊科工作艰辛,劳动强度大,风险极高,待遇偏低,外科医师普遍不愿意到急诊科工作,各外科专业只好抽调医师到急诊科轮转工作。即使因行政命令“拉郎配”固定在急诊外科工作的医师,也会找关系和机会跳出急诊科,寻找自己专业发展的出路。

1.2急诊外科力量薄弱

由于传统和历史的原因,我国大多数医院以急诊内科为主,外科力量十分薄弱,一些医院无急诊外科设置,无固定外科医师。九十年代以来,大部分医院急诊外科医师采取各专业科室抽人轮转的方法来急诊工作,近些年来,即便是有的医院固定了急诊外科医师,也建起了手术室,但由于种种原因,大多也难以开展急诊创伤手术。急诊科对创伤和其他外科急诊仅限于对病员的分诊收容和临时处理,造成“急诊不急,救而不治”的局面。在应对不断变化的群体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时,难以充分履行急诊科的职责和发挥急诊外科应有的功能;

1.3急诊外科处理对会诊存在依赖

在现行的急诊救治模式下,由于受到专科医疗范围的限制,专科医师只关注本专业范围的创伤,对其他部位的创伤熟视无睹,对患者最基本的生命支持无人关注。各专科之间只有会诊关系,没有固定的职责,对多发伤的诊治,各专科之间相互推诿,耽误患者的抢救。

2 发展急诊外科的必要性

2.1提高创伤救治成功率的需要

有文献报道,创伤后死亡的主要原因是不可逆转的持续性休克,难以控制的出血和呼吸功能衰竭。当休克后1h内得到救治,病死率为0%,若超过8h时,病死率则急剧上升为75%。

2.2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我国各类创伤的发生率颇高,并呈逐年增加趋势。因此,有必要设立专门的急诊外科,对伤病员实行“一条龙”服务,以提高救治的责任感和效率,增强对突发性成批伤员的处理能力。

2.3完善急诊科功能,促进急诊医学发展的需要

挽救伤病员生命是急诊科最重要的功能之一,而外科处理又是创伤救治最主要的手段。长期以来,一些医院由于无急诊外科设置,急诊科只能限于对病员的分诊和临时处理,造成“急诊不急,救而不治”的局面,难以充分发挥急诊科应有的功能和作用;与此同时,也难以发挥急诊专科医师的积极性,造成急诊医疗队伍人心浮动、学科建设严重受限。

2.4进一步提高我国整体医学水平的需要

急诊医学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综合反映了一个医院、甚至一个国家临床医学的总体水平。设立急诊外科,必然同时促进各临床外科专业素质的提高。急诊伤员病况多较复杂,重症占有相当比例,在救治中必须从挽救生命这个最根本的利益出发,在此基础上再对局部伤痛作统一的处理;复杂情况下,还需外科多专科的协作。设立急诊外科,这就在越来越“专”的大趋势下,为外科各专科知识、技能提供了相互交流、融会贯通、相互促进发展的机会和场所,也为年轻医师的成长提供了不可缺少的学习与训练的课堂。

3 加快急诊外科的建设

3.1重视人才储备和教育培养

信息社会的竞争主要焦点在于人才竞争。而急诊科的人才储备普遍不足。急诊科主任要把急救专业人才储备和人才培养放在工作的首位,保证人才配备以梯队结构。

3.2更新服务理念

把患者置于各项工作的中心位置,一切以患者为中心;情感服务、文化服务于技术服务之中,让患者在接受诊疗服务过程,感受人间的真情和人文关爱。

3.3调整服务流程

引入现代工业的作业流程技术,改造昔日“以医院为中心”的服务流程。研究急诊患者就医的流向和某一服务环节的流量和流速,设置数量适宜的服务岗位、窗口和指示标识,最大限度地方便患者,并减少其等候时间、改变昔日急诊不急的状态。

3.4提高竞争能力

当今时代是一个以文化论输赢的时代。用优秀的医院文化提高职工的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专业竞争力、市场应变力和取信于民的公信力),对内增强凝聚力;用优秀的医院文化指导服务,对外树立可亲、可信的医院形象而吸引患者。通过持续不断的文化建设,打造一流服务品牌,为急诊科的可持续发展构筑坚实的文化基础和强大的核心竞争力。

3.5拓宽服务对象

不再局限于服务院内急诊患者,还应把目光投向社区,将服务范围拓展到为社区服务,并把“院内急诊”前移至“现场急救”,全力打造急救产业。

3.6提高服务质量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