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简述素质教育观的内涵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19 18:33:5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简述素质教育观的内涵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简述素质教育观的内涵

第1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音乐教育;教育观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8-0004-01

一、 素质教育中音乐教育的内涵

作为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音乐教育应该有以下几种内涵:

(一)素质教育观下的音乐教育应该是大众教育。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应该也是面向全体的教育,因此学生应该享有平等的受的权利,应该是面对大众的教育。

(二)素质教育下的音乐教育应是使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下的音乐教育应该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音乐教育可以培养人各个方面的能力,这是其他教育做不到的,它可以培养人的全方位的能力。音乐教育应该达到的是使学生产生终身学习音乐的兴趣,帮助学生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学生全方面发展,培养四有新人。

(三)音乐教育是体现主体性的教育。在音乐教育整个环节中,学生才应该是音乐教育的主体,应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在音乐教育的整个环节中只起到引导的作用,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各种有利因素激发学生主动参与音乐教学的整个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音乐。

二、当前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

(一)学生被动接受音乐教学。大多数的学生对音乐课怀的是一种恐惧的心理,总是担心老师布置的作业完成的不好会在课堂中挨批评,或者是完成了作业但是怕自己达不到老师的要求。这反映了我们的教师在教学中片面注重教学的结果,而忽略了教育的愉悦过程。音乐课程的学习导致学生一味追求技术,忽略对音乐审美的学习,所演奏、演唱出来的音乐没有内涵,让学生只是成为了“音乐匠”,而不是“音乐家”。

(二)忽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我国中小学的孩子年龄普遍处在6-18岁之间,正是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关键阶段,在这个时期激励学生从事创作性的音乐实践活动对他们一生的音乐活动都是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的。而如果目前虽说是推行素质教育,但仍有许多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持续的对学生进行填鸭式、灌输式的教育。学校并没有对学生进行创造力方面的培养,学生大多数时间是在被动的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对音乐的表现也多存在模仿,很少加入自己的理解,扼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更加提不上从事创造性的音乐实践活动了。

(三)课程评价体系不健全。对学生的评价应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知识与技能方面的指标,还应考察学习过程与方法的有效性。如:学生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中的情况,其中包括学习态度、团队意识、音乐的体验与表现能力,音乐的理解能力及学习音乐的态度等等。从以上可以看到,目前的课程评价体系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并没有从素质教育的角度,从关注人的全面发展上去设立健全、健康的评价体系,而是将教育的目标及目的直接指向了应试教育。

三、素质教育观下中小学音乐教学建议

(一)重新认识音乐教学过程,挖掘教学的艺术魅力。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总是处于客体地位,教师总是处于主体地位。这样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也不能够被激发出来。素质教育注重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音乐教育中我们也要落实素质教育的宗旨,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让音乐教育真正成为培养人、塑造人的教育。

(二)激励学生进行创作性的音乐实践活动。学校在平日的教学工作中应该重视对学生音乐进行音乐创作能力的培养,素质教育讲究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的培养,音乐创作能力恰恰可以起到这样的作用,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果我们培养的学生只会机械的完成老师布置的音乐作业,而没有创新方面的意识的话,那只能说我们的教育是失败的。

(三)重视音乐基础理论课程的教育。一个学生想成为好的演奏者只具备音乐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如果他的乐理知识不好,或者是听音有问题、节奏也不准的话是根本不能高质量的完成演唱或演奏的。因此应该高度重视音乐基础理论课的教育,全面提高学生音乐综合知识,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四)改变单一的考试评价方式。这里的单一指的是只注重技巧,不注重情感、内涵的考试方式。例如在声乐考试中,教师给高分的往往是那些技巧好的学生,声音唱上去了,嗓门够亮音量够大的学生在考试中比那些先天嗓音条件差一点的学生占的优势大的多,分数也高很多。我们应该改进这种评价方式, 光有声音没有感情的歌唱不能得高分,如果感情表达的很好,哪怕声音差一点都不能给低分。 只有改变单一的考试评价方式才能帮助学生从音乐的素养,音乐的技巧两个方面去帮助学生提

高、成长,反之,培养出来的只可能是会发声的机器。

四、结束语

现在越来越多的普通中学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理念下对自身的办学进行着不断的探索。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不变的发展方向。音乐是一门情感的艺术,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该牢牢地把握住情感性原则,启发学生打开情感的闸门,帮助学生点燃情感的火花,让学生淋漓尽致的感受音乐的美,所以在教学中忌讳机械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师生也应该在平等的环境中交流各自对音乐的体验,营造和谐的音乐氛围。

参考文献

[1]姚思源.中国当代学校音乐教育文献[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第2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语文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2-0223-02

1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简述

在中国上下几千年的文明史中,炎黄子孙留下了许多优秀的文化,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凝结成了中华民族文化基本精神: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和谐持中,崇德尚仁以及爱国主义情操等等。

(1)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造就了勤劳不屈的中华儿女:“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至诚不息,不息则久”这都无一不表现着中华儿女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涵,自强不息还表现为“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坚贞刚毅品质,“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的执着,“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的大气。中华文明之所以五千多年来传承不息,发展壮大,成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靠的就是中华儿女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从2006年百年不遇的大旱,到2007年南方冰雪灾害,再到2008年的5・12汶川大地震,这些都是中华儿女谱写的一曲又一曲自强不息之歌。

(2)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情操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些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激励着许多的仁人志士为国家,为民族前赴后继,拼搏进取,寄托了古人对祖国矢志不渝的热爱和一片赤诚之心。从古人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怀,到今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都完美地表现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情操。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不仅在于它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还在于它的炎黄子孙的社会责任感,对自己国家的忧患意识。

(3)和谐持中,以德化人。和谐持中,以德化人是我们应该具有的一种高尚风范。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境界,这其中包括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个人自我身心的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会促使社会稳定,家庭和睦;个人身心间的和谐能使人做到遇事宠辱不惊,进退有据;而人与自然的和谐能达到“双赢”,实现可持续发展。“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道法自然”这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礼之用,和为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些描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这些优秀的传统思想为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2 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推动语文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我们的教育观也随之发生变化,虽然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人们依旧挂在嘴边,但效果却常常不尽人意。现代教育实施的是科教兴国的战略,学校天天都在倡导素质教育。尽管素质教育没有明文规定要学生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但是素质教育的成功实施却离不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指引。孔子说:“因材施教”,也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宗旨,但是这种思想,这种教育方式却在学校里没有得到真正实现。虽然现代教育主张素质教育、主体教育、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创新教育、实践教育,表面上是为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增添了一股新的力量,但真正实施起来却是满路荆棘。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1)经济全球化带来文化冲击。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人类的实践也随着信息化、网络化实现了跨时空拓展,突破了原有时空的限制,而文化传播、文化交流、文化交往等方面也面临着全球化。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跨国界的文化交流、文化交往中,会通过文化价值观、模式方面的冲突、磨合与整合,而建构起新的文化关系和模式。当我们吃着麦当劳、肯德基的薯条,喝着可乐,看着美国大片、日本动漫,玩着日韩游戏的时候,国外的学者却在努力地学习四书五经;当韩国将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申请为他们国家专利的时候,我们也只能捶胸顿足,后悔不已。在这个文化冲击的过程中,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正在逐步外流,而我们正宗的传承人却正在不知不觉地受着国外“快餐文化’,的侵蚀,丢掉我们自己最优秀、最应该学习的优秀传统文化。

(2)当代青少年对传统文化认识模糊或兴趣淡薄。对中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传统现在许多青年人根本不感兴趣或存在着片面、模糊的认识。由于认识的模糊,他们把传统文化认为是文言文、古诗词本身,以为弄来古代的服饰、器皿,模仿古代的仪式就是在传承我们祖先留下来的智慧结晶,以为学习了文言文、古诗词就传承了传统文化,殊不知那些东西仅仅是传统文化的载体。面对四书五经之精华,青少年作为文化的传承人,却漠视了传统文化所蕴涵的丰富内涵价值。

(3)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内容枯燥导致学生对传统文化不够重视。关于传统文化的传授现在都是采取将四书五经,孔孟之道放在语文教材里,由语文老师上课进行传授的方法,这样就容易导致学生对传统文化不够重视,被动地为了考试而学,老师也是为了考试而教,上课生硬死板,只看重讲考点却没有拓宽,内容也多是文言文和古诗词,很少有其他关于传统文化的介绍。这样就导致教学缺乏新意,不足以引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

(4)社会传统文化氛围稀薄。由于上个世纪的对传统文化的大肆否定,导致现代青少年的父母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匮乏。但是家庭在孩子的教育中起着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既然父母的传承传统文化的观念都不够深入,那么孩子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就会越发匮乏。加上现在西方文化的侵入,现在孩子满口的流行歌曲,网络词汇,甚至在一些校园里还传唱着“灰色儿歌”。这些现象的泛滥,都在警示着当代的人们。因此,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3 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推动语文教学改革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包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也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竞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基础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是继承数千年来中华民族积淀起来的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文化在一代又一代生命中传承的重要纽带。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注重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熏陶,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语文教学中,推动语文教学改革,教师应义不容辞地承担起重任。如何将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推动语文教学改革,笔者提出以下几种构想:

(1)将传统文化教学从语文教学中剥离出来,使其成为一门独立的科目。当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门独立的科目只有在大学里才开设,然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

承应该从小抓起。为了更好的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可在小学和中学设立一个专门的科目进行学习,或借鉴大学里的选修课方式,在中小学里设立一些关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选修科目。内容可包括国学经典课、文学欣赏课、楹联教学、诗文写作、书法等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自己喜欢的传统文化科目。对于该科目的考试,老师也可以不用应试教育的方法闭卷答题,可以让同学们充分发挥主动性,写一些小小的感想,自己学后的心得体会等等。

(2)拓展课程资源,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努力弘扬传统文化,需加强传统文化教材的研究与开发・拓展课程资源,注重传统文化中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熏陶感染,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在校园里开展“每天一诗”、“每周一文”的活动或开展一个班级读书会,让老师上传统文化书籍的阅读指导课,引导学生有目的地阅读,并让学生写好读书笔记。也可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栏、黑板报等向学生介绍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创设传统文化的校园育人氛围。

(3)改革课堂教学,构建以读为本、师生互动、活泼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学习自主化、朗读情感化、理解个性化、作业多样化。课堂上注重师生互动,实现教学模式多样化。开展课堂教学观摩活动或教学案例、教学设计、教学论文评选等活动。利用网络、电视等媒体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学习过程中,举行一两个小型的知识问答比赛引导师生互动等等。

第3篇

关键词:大学生 人文素养 培育 提升

中国有着悠久的重文化、重修养的人文传统,中国的高等教育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历来重视人文教育。但是,近些年来,发生在作为祖国未来事业接班人主力军的大学生身上的一些令人不愉快的事实都表明,当代大学生在人文素养方面,离全面发展还是有很大距离的。这就要求当前高校包括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育模式和方式方法,在继续强化专业知识的教授的同时,还要注重对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育。

一、加强对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意义

1.人文精神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

人文精神是一种高度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在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和关切,它是人类文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更是为人类的发展提供内在动力和方向保证。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当代大学生更注重的是显性的科学知识的教育,对于隐性的人文素养却关注不够。事实上,只有具备高度的人文素养,大学生才能真正实现对自身和他人命运、人格和尊严的关注,乃至对社会发展长远前途的关心。大学生如果只将精力放在智商的开发,不重视自身人文精神的塑造,将会是一个单向度的人,一个平面人。

2.现代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

我国目前的高校有很多类别,但这些不同类别的高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却都是共同的,那就是要培养出大批有个性、富有创造性和准确判断力、独立人格、有终极关怀价值的活生生的人,而不是简单地培养出一些只具有工具理性的机器。在过去较长一段时间,受市场需要和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不乐观影响,不少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过分强调了人才的实用型,严重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教育,忽略了高校教育的根本目的——人的全面发展。因此,高校必须实现根本转变,既要注重对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培养,又要重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

3.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改革开放这些年来,市场经济已经在我国基本确立,市场意识、经济意识和竞争意识等已经深入所有社会成员的头脑。但市场经济所带来的经济利益至上、片面崇尚优胜劣汰的丛林法则等也已经极大地成为了我国科学发展的阻碍。在这个时期,社会极大地呼吁人文精神,呼吁人们之间的人文关怀,呼吁终极关怀。高校加强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必然会造就一大批具有反思和批判和人文关怀的人,形成一股合力,消除“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并影响全社会人文精神的构建。

二、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相对缺失的现状及原因

1.大学生人文精神缺失的现状简述

一是知识体系构成的实用化倾向明显。受就业形势的影响,也受教育被功利性理解的大环境影响,不少大学生都倾向于选择和接受实用性的知识和技能。从历年高中生填报高考志愿可以看出,自愿选择人文学科没有多少;从高校学生对大学各门课程的兴趣和上课积极性来看,英语、计算机和经济类等课程,普遍受到学生重视,而一些基础学科,被许多同学认为是为了拿学分而不得已修的课程。这样一来,学生的文、史、哲、法、艺等学科知识贫乏。即使是一些人文专业的学生,也把“修养”放到了一边,仅仅停留在人文知识学习的层面,而忘却了人文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全面培植人性”,是培养人文精神,培养对社会、对人民、对自己从事的事业高度负责的一代新人,完善的人。

二是价值观的功利化和自我倾向突出。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加之大学生又常因心智处于发展阶段而易产生出困惑乃至是迷茫。表现在对待价值观和人生追求上,一些大学生以为大学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拿文凭,找好工作,功利性相当强;在择业时过于趋向大城市,实惠行业;在人际交往时也习惯抱着实用主义的态度,甚至包括与老师交往也带有很重的功利性考虑;在人格上缺乏独立性,缺乏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缺乏应对各种挫折的技能和心理素质。另方面在处理个人、集体乃至国家的关系时,自我意识非常强烈,自我倾向明显;在道德责任意识方面,心态浮躁,对社会的终极关怀表现淡漠。

三是心理健康方面存在不少的问题和缺陷。由于生活环境的好转,以及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进入大学校园,当代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人际交往能力不高、学习和就业存在困难、恋爱引起情感波动、人格养成存在不足已经成为困扰大学生的四大心理问题。在这些学生身上,表现为意志力不够,情绪不稳定,言行不理性,容易冲动偏激,对挫折和压力的忍受力、持久力不强,很容易感到生活无目的、无价值、无意识,心态失衡、个性扭曲等问题日益突出。

2.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的原因解析

任何问题的产生都是许多因素综合出现的结果。在导致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不高的诸多原因中,当前的社会环境和高校的教育模式、方式以及大学生特殊的生理和心理阶段是主要原因。

一方面,自文艺复兴以来,启蒙运动将人类从神秘力量解脱出来并且赢得对自然界的控制。从那时起,工具理性(科技理性)开始占据统治地位。这种直线型的思维方式尽管在西方受到不少思想家的批判,但对于刚刚开始现代化进程的中国来说,却有某种必然性。中国改革开放30来年时间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让中国人对自然科技的神奇力量充满着崇拜。结果,人文学术与人文知识分子的作用被贬抑,人文学科被排挤。大学生同样重理轻文,尤其轻视那些不能带来立竿见影实效的长线专业如人文科学。

另方面,在科技理性的影响下,教育在不少人的眼中,异化成了国家和社会保稳定的工具,异化成了为大学生日后找个好工作的工具。这样一来,高等教育必然首先要将注意力集中于市场,集中于学生的就业,集中于学校的维稳,相反,其内在的价值却被忽视。而自小学开始到大学的应试教育风气的存在更是加剧了这种倾向。学生在中学阶段就只注重升学考试内容的学习,严重影响了学生全面素质的培育。在大学阶段,虽然应试教育的模式不再复制,但各种考证、各种过级考试依然存在。再加上现在公务员、事业单位包括教师岗位基本实行的是逢进必考,而考核体系的纯量化,就更驱使大学生们将自己训练成考试机器,与考试无关的隐性的人文精神的养成基本被放弃。

再方面,即使在这些为数不多的人文学科教育教学中,其教学内容也是相对狭窄,教学方法也比较单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为例,长期以来,高校过多地强调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工具性价值或者说是社会价值,包括政治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重视其即时的、显性的泛政治功效,忽视其对人的发展的作用,对健全人格、完美人性与素质发展的作用,忽视其长期的、本质的塑造人的功效,表现出明显的工具理性和工具论的倾向。有的教育者在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经验操作层面,将大学生复杂的思想、道德、心理素质的提升和问题的解决简单化、形式化和表面化,忽视人的差异性和个性教育。

三、加强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与提升的路径

1.高校要树立现代教育观念

加强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与提升,教育者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前提。首先,高校要立足于学生长远的、终身的发展,树立与现代教育特点相符合的以育人为中心的教育理念。高校的教育不仅仅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劳动工具,更是为了丰富他们的知识,开放他们的思维,拓宽他们的视野,使他们经过教育能在更高的境界与层次上正确把握自身的价值。只有通过这种教育,大学生才能摆脱那种短视的成才理念,树立远大的理想和信念,脚踏实地、艰苦奋斗,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关爱自身。其次,高校还要改变过去过于强调专业知识的做法,从思想理念上将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摆在更高的位置,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以培养人文精神为宗旨,促进人的发展为目的,注重提升人的理想、情操、道德的完善和提高。

2.建立科学与人文精神相统一的教育机制

目前,高校专业课的教学一般占据学生的学习时间都在大部分即60%以上,而且非常受学生重视。如果把这部分学习仅仅看成是纯专业性的,我们就会丢掉这块人文教育的阵地,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就难以深入,也难以持久。因此,高校要重视发挥各专业学科的育人因素作用,要寓人文精神于专业课程的教学中,要通过教授专业课程,让学生从中体会和感受人生的内涵,从而内化为自身的素质。其次,高校还要利用各种有利因素,尽可能开发学校的人文课程,增加人文课程的设置。各级学校要改变目前高校对大学人文课程的设置并未引起重视的现象,提高人文教育的地位,以必修课的形式,着重进行公共基础理论教育。同时,也要采取各种措施鼓励相关教师开设人文学科选修课,扩大人文学科对学生的影响和吸引力。学生可以通过选修课来弥补知识的缺陷,加强学科间的渗透。

3.重视教育者自身人文素养的提升

改革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大学教师是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主导者和先行者,他们的水平决定着专业教学的质量、办学水平和学生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学校的学术地位和综合实力。因此,高校教师不仅需要有渊博扎实的专业知识,较高的科学研究能力,精湛的教学艺术,还需要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教师要身体力行,让高尚的情操、美好的品德、坦荡的胸怀、良好的性格去渗透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时刻感受教师的关爱和尊重。教师要提升人文素养,增强人文底蕴。要加强人文学科的学习,包括文学、历史、哲学、地理等,不断吸取中外文化的精华,并自觉运用在教学中,“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让教师丰厚的人文知识,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并深刻感染学生的灵魂世界。

4.优化大学生人文精神塑造的外部环境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大学生良好人文素养的培育与提升与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人人参与,为高素质人才的成长提供肥沃的土壤和优良的环境。作为政府,要加强对学校周边的文化、娱乐、商业经营活动的管理,坚决取缔干扰学校正常教学、生活秩序的经营性娱乐活动场所,及时处理侵害学生合法权益、身心健康的事件和影响学校、社会稳定的事端;从全社会来讲,整个社会各个阶层都要重视培养良好人文素养的氛围,在公共舆论的领域内要鼓励电视、电影、报纸等大众媒体严肃地负起推进提升人文素养的责任;大学是社会的良心和知识的圣殿,所代表的是一种促进社会变革和前进的积极文化。高校的本质任务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努力营造出高品味的文化氛围,让学生身处其中,感悟、理解、思考,从而净化灵魂,升华人格,把正确的做人做事之道渗透到灵魂当中。在政府和社会各界力量的配合下,大学校园必将成为莘莘学子增加学识、提升人文素养的理想场所。

综上所述,人文精神作为人类文化创造的价值和理想,作为人的现实文化生活的内在灵魂,它在人全面发展的素质结构中占据着核心地位。缺乏人文精神的大学生是浅薄的,没有厚重感的。当代的大学生只有努力增强自己的人文精神,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才能在实践中有效地发挥作用,真正成为一名既具有科学精神又具有人文底蕴的为社会所需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任永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J].素质教育论坛(上半月),2008(9)

[2]郑丽.孔子人才培养观对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启示[J].价值工程,2011(11)

[3]李成龙.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欠缺与综合素质低下辩证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2012(18)

[4]李成龙,冯东山.浅论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15)

第4篇

一、立论依据

(论文的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附主要参考文献)

1、研究意义

新一轮的素质教育改革正在如火如茶的进行,改革的深度和范围都在进一步的扩展和深化。素质教育理念的提出为我国的教育改革与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样为我国的音乐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作为我国音乐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社会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理念的倡导下,推到了一个空前活跃的时期,同时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和显著的成绩,究其根源就在于,社会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在理念上是一致的,他们都倡导面向全民、全面发展、过程重于结果的教育理念。

XX 年,中国国务院颁布了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把美育正式列入教育方针,从而明确了美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这对于作为实施美育重要途径的基础音乐教育,无疑是个肯定。XX年7月29日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目前我国的教育还存在着不能完全适应国家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教育观念陈旧,教育机制不完善,教育内容方法比较陈旧、教育体制机制不完善、教育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尚未得到完全落实等等问题。我国的社会音乐教育虽然在近些年高速发展,但受到经济因素以及我国教育大环境中一些消极因素的影响,不可避免的存在着诸如地域发展不平衡、教育市场混乱、教育评价系统机制不完善等一系列的问题。

儿童社会音乐教育作为学校音乐教育的补充, 对于儿童音乐修养及音乐学习都起到了积极地作用, 但不可否认, 因为目前音乐培训市场鱼目混珠现象存在, 也使深圳儿童社会音乐教育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笔者选取了部分小学及社会教育机构进行问卷调查, 希望能更加准确深入地了解目前社会音乐培训市场的现状。本文希望通过对深圳市福田区儿童社会音乐教育的状况进行调研,分析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理论上的解决办法,并对如何解决深圳市福田区儿童社会音乐教育的问题提出建议,希望为深圳市的儿童社会音乐教育的健康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2、国内外研究现状

2.1国外研究趋势

社会音乐教育在欧洲具有悠久的历史。在传统欧洲文化中,个体人的音乐素养被认为其社会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近代欧洲存在大量的非专业的社会音乐教育,师从于私人音乐教师学习音乐是西方音乐传承的一种重要方式,绝大多数人的音乐素养的形成并非是学院式音乐教育的结果,而是来自社会音乐教育。社会音乐教育既是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又是一个普遍的音乐教育现象。

苏振兴、成露霞(河北师范大学)在《论古希腊音乐教育的历史地位和现实影响》一文中对古希腊社会中的音乐和音乐教育有所描述:古希腊有关音乐教学的一记载最早见于《荷马史诗》。荷马史诗是当时是希腊人学习音乐最主要的教材,因此荷马成了希腊人最早的音乐教师。吴跃跃在《加拿大社会音乐教育概况》中写到:加拿大的社会音乐教育与市民的日常生活、文化生活息息相关,对于增进市民之间的交往和友谊、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作者分别对加拿大的社区音乐教育、街头音乐艺术、社会音乐考级、华人音乐活动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体现出加拿大对社区音乐教育的重视及投资,几乎每一个社区都有艺术中心,教堂在社区市民音乐生活中也具有很大的影响,街头音乐艺术更是加拿大社会音乐教育的一道独特风景线。作者认为加拿大的社会音乐教育可以用三句

话来说:“人人需要音乐,音乐满足每个人”;“音乐教育多元化”;“社会音乐教育以提高人的音乐素质和文化修养为目的”。从中借鉴加拿大社会音乐教育的一些经验和做法,将有利于提高我国社会音乐教育的整体水平。维尔弗里德·格鲁恩在《80年代音乐教育大讨论中的六大热点》中写到:音乐不必去美化学校生活,而应以各种音乐会和音乐活动去影响校外的文化活动和社区生活,并把校外音乐文化的各种活动(报道、展览和演出等)纳入学校工作中。

2.2国内研究趋势

目前,有关于深圳的社会音乐教育研究资料几乎没有。有关其他地区的社会音乐教育的书籍和论文有:曾遂今在《音乐社会学》中写道:音乐社会学与音乐、社会两方面均密切相关,音乐社会学一词强调了音乐,也指向了社会则明确标志出音乐与社会相联系的内涵。曹理在《家庭和社会音乐教育与创造意识培养》一文中通过对梁雷的音乐成长历程的描述,让家长和教师从中得到一些启迪,并指出良好的环境氛围对于音乐创造意识—创造精神、创造思维、创造能力的发展有促进效应。舒泽池在《世纪之交的中国社会音乐教育》中写到:中国社会音乐教育的兴起与发展,当然不是从天而降,主要基于两个条件:首先是改革开放、政治开明、经济发展;其次是人心思“文”,越来越重视精神文明,重视文化品质。中国社会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蓬勃中有混乱,追求中有迷茫,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社会音乐教育基本上是作为专业音乐教育的附属和学校音乐教育的补充,缺乏理论的思索和独立的形式。冯效刚在《试论专业音乐教育与其他类音乐教育协同发展》文中指出:社会音乐教育是在音乐院校和普通学校以外进行的音乐教育,如文化馆(站)、群艺馆、青少年宫、音乐厅等进行的音乐教育,社会音乐教育可以广义地理解为包括群众音乐辅导、教学和组织,以及音乐表演的教育模式。王萍在《学校的音乐教育和社会的音乐教育》中对两种音乐教育的差别和两种音乐教

育在普通大学里可能的混淆及其后果进行了论述,提出学校的音乐教育和社会的音乐教育这两种不同性质的教育必须妥善加以区分。长春大学的陈明大《对社会音乐教育的几点思考》一文从我国社会音乐教育的宏观视角出发,对社会音乐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对社会音乐教育者的素质要求进行了讨论;从发达国家音乐教育的启示、早期音乐教育的优越性、社会音乐教育的素质要求三方面分别进行了论述。陈雅先在《社会音乐教育实践的着眼点》中提出:音乐教育具有十分丰富的人文内涵,但音乐学习带有很强技术性的特点又常常导致音乐教育中人文教育内容的弱化。

因此,正确处理音乐学习与人文教育的关系,实现音乐学习的技术性与音乐文化的人文教育的交融,是社会音乐教育研究的着眼点,亦是社会音乐教育所追求的目标。孙继南在《社会音乐教育—中国音乐教育40年之三》中指出:社会音乐教育,是国家整个音乐教育事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办学方式的灵活、多样性和教育对象的普遍、广泛性,它在活跃社会音乐生活,提高了人民群众音乐文化素养,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张力元在《人民音乐》(XX,l)中发表文章《社会音乐教育与改革开放同行》文章中主要阐述了社会音乐教育之所以有今天的成绩,和改革开放的大步发展与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是分不开的。罗

静(XX)在《重庆市少年儿童社会音乐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陶馨(XX)在《武汉城区儿童社会音乐教育调查研》;高畅《管窥深圳社会音乐教育》;甄妍妍《枣庄市社会音乐教育现状调查研究》;斯雯《乌鲁木齐社会音乐教育调查与研究》;胡园飞《我国社会音乐教育现状及对策》综合阐述了我国及各省市儿童社会音乐教育现状,并提出了相应措施。

3、参考文献

[1]李凤英《学校音乐教育应该教什么?》中国音乐教育XX,8

[2]舒泽池《世纪之交的中国社会音乐教育》人民音乐XX,12

[3]张力元《教育与改革开放同行》人名音乐XX,1

[4]斯雯《乌鲁木齐社会音乐教育调查与研究》硕士论文XX,6

[5]薛艳萍《关于吕梁市社会音乐教育现状的调查报告》中国音教网XX,2

[6]李景忠《发展社会音乐教育之我见》深圳市观澜中学网站XX,3

[7]白雪《浅谈社会音乐教育的发展现状》民营科技XX,12

[8]甄妍妍《枣庄市杜会音乐教育现状调查研究》硕士论文XX,4

[9]张英豪《社会业余音乐考级研究与思考》硕士论文XX,4

[10]魏豪扬《音乐学院参与社会音乐培训的市场机会》福建论坛XX,

[11]桂平 我国社会音乐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大众文艺 XX

[12]陈燕 长春市儿童社会音乐教育现状调查研究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XX,2

二、研究方案

1.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1研究目标

希望通过研究深圳市儿童社会音乐教育的问题对我国社会音乐教育的整体产生借鉴,为丰富我国儿童社会音乐教育理论研究提供些许参考;同时,通过我的研究引起更多音乐教育同行对儿童社会音乐教育的关注,从而为最终解决目前存在问题、建设良好的儿童社会音乐教育大环境创造条件。

1.2研究内容

本文主要采用现场调查、文献查阅、访谈、问卷调查、个案研究和经验总结等方法。通过对深圳市 120名学生、家长进行调查问卷,对相关教育主管部门、工商局、琴行、深圳市社会音乐教育界及小提琴教育界部分老师、个别典型家长及学生进行访谈,以及网络数据调查获得第一手的数据,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统计、分析和总结提出建议和对策。

在本次调查中,共采用了两份格式的问卷,一份针对学生和家长,另一份针对教师。调查问卷发放后,由调查对象以书面形式答卷,问卷收回后,通过整理、统计和分析,得出最终调查结果。在统计问卷调查的过程中,采用描述性分析和推断性统计分析,借助计算机办公自动化软件 office 中的 microsoft excel 和microsoft word 进行电子数据处理,再结合人工分析,找准问题所在。除了无记名形式的问卷调查法,还对有关人士采用田野访谈法,通过与被访谈者的口头叙述和交流来收集所需资料,以保障本文调查内容的真实有效。

1.3拟解决关键问题

本选题以学校音乐教育为立足点来审视社会音乐教育、以学校音乐教育的教学理念来指导社会音乐教育,以便促进社会音乐教育更好的发展,对深圳社会音乐教育的培训机构和社会音乐教育工作者的教学提供一些建设性意见。

2.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2.1研究方法

本文从音乐教育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出发,以现状调查、数据调查、分析问卷为核心,运用音乐学科教学论理论,结合音乐学、音乐传播学、音乐社会学、音乐美学和哲学、音乐文化学等知识,通过资料梳理、文献考查、问卷与谈话调查、技术分析、比较分析、逻辑思辨、归纳总结等研究过程,在分析大量调查数据以及非量化信息的基础上,逐步形成本研究论题的认识框架,并在此基础上逐一分析、比较、集中不同层次所涉及的问题,最终形成本论题的认识结论。

2.2技术路线

儿童社会音乐教育国内外研究现状

深圳市福田区儿童社会音乐教育现状调查

深圳市福田区儿童社会音乐教育现状探析

改善深圳市福田区儿童社会音乐教育的对策

2.3实验方案及可行性

本文主要采用现场调查、文献查阅、访谈、问卷调查、个案研究和经验总结等方法。通过对深圳市 120名学生、家长进行调查问卷,对相关教育主管部门、工商局、琴行、深圳市社会音乐教育界及小提琴教育界部分老师、个别典型家长及学生进行访谈,以及网络数据调查获得第一手的数据,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统计、分析和总结提出建议和对策。

3.本论文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目前,社会上各种各样的音乐学习班开办的如火如茶,学生和家长们也整天奔波于各个学习班之间,忙的不亦悦乎。本篇论文主要是针对深圳市琴行培训机构展开调查研究与分析,当下社会音乐教育的发展虽然呈上升趋势,但大多数社会音乐教育只重视音乐技能的培养,而忽视技术应为情操服务的原理,琴行培训作为社会音乐教育的一个分支,也是如此;学校音乐教育则重视人的全面发展的培养,从全面发展的角度来培养学生,忽略了人刁’的培养。本选题从学校音乐及社会音乐教育的不同角度审视怎样更好地使社会音乐教育有力地辅佐学校音乐教育,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

4.预期的论文进展和成果

预期发表学术论文1-2篇。

三、论文大纲

一、引言

1、研究背景

2、目的意义

3、研究内容

4、研究方法

二、儿童社会音乐教育国内外研究现状

1、儿童社会音乐教育的概念分析

2、儿童社会音乐教育的形式

3、儿童社会音乐教育的特点

4、儿童社会音乐教育的内容

5、儿童社会音乐教育的目的和价值取向

三、深圳市福田区儿童社会音乐教育现状调查

1、深圳市儿童社会音乐教育社会文化背景

2、深圳市儿童社会音乐教育调研概况

2.1 调研地区

2.2调研对象

2.3调研方法

2.4调研目的

3、深圳市福田区儿童社会音乐教育现状简述

四、深圳市福田区儿童社会音乐教育现状探析

1、深圳市福田区儿童社会音乐教育主要问题

2、深圳市福田区儿童社会音乐教育问题原因探析

五、改善深圳市福田区儿童社会音乐教育的对策

1、明确儿童社会音乐教育的功能定位

2、对社会培训机构和考级组织机构规范制度,加强管理

3、贯彻素质教育,取消导向性的政策

4、构建合理课程体系,发展多样化的教学形式

5、完善社会音乐教育学生评价体系,保障正确的发展方向

四、研究基础

1.已参加过的有关研究工作和已取得的研究工作成绩

查阅了一定数量与选题相关的文献,基本掌握了开展调查研究的主导方向,在导师的指导下,掌握了基本科研思路、方法和模式。

第5篇

课程设计中每一门课程都离不开教学大纲的指引,编写教学大纲应根据课程体系和内容进行,规定教学的任务和学生掌握技能情况,教学大纲是系统性的指导文件,它可以连贯地指导每一章节的教学计划,一般教学大纲的结构都由三部分组成:说明、文本、附录。在此简述大纲的作用,教学的目的和指导思想,教学计划的编写安排和原则,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建议,教学大纲的正文涵盖了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课程设计、学时安排以及考核办法。教学大纲的制定应该反映舞蹈教学的任务,保证学前教育可以发挥儿童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在培养儿童审美,促进儿童智力和体力发育,满足儿童的好奇心,培养良好性格和丰富情感。教学大纲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舞蹈课堂的教学大纲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践,理论联系实践是对实践的重视,是学生的舞蹈课程的巩固和加深。

2学前教育舞蹈教学大纲的发展现状

2.1学前教育舞蹈课堂存在的问题

学前教育舞蹈课堂学生缺乏一定的舞蹈基础,没有接受舞蹈专业老师的正规培训。没有舞蹈基础的学生在接受舞蹈专业课堂知识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困难,掌握片面的舞蹈技能,很少能掌握全面的舞蹈技能,需要老师针对性地进行加强型辅导,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采取不同的教学形式、教学课程和教学内容。这就要求有大量的老师,要求老师掌握完备的舞蹈技能和理论知识,这样才能保证学前教育的舞蹈课堂得以顺利开展。

2.2课程内容落后,定位不准

学前教育舞蹈课程主要针对的是幼儿课程,对学生艺术方面的素质有较高的要求,目前学前教育所开设的课程很难满足专业舞蹈老师的要求,要想提高舞蹈课堂的教学质量的关键是要提高课程设计的科学性。要保持学前教育舞蹈课程的系统性和专业性,还需要一定的独特性作为支撑,学生要完成学前教育舞蹈课程的任务必须依靠以上三个方面的顺利实施。学前教育舞蹈课堂是一场培养幼儿教育师资力量的重要方法,对老师的要求较高,要求老师必须全面掌握一定的教学、心理、创作、表演和编排的能力,示范要具有规范性,教学还需具备一定的时效性。但是目前的教学任务完全成了老师们主要目标,大量的学生要求上课时间一定大于老师的编排舞蹈的时间,这就导致老师无法对现有的舞蹈进行及时的调整和创新。这就直接导致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重复练习一个舞蹈,学生无法体会到舞蹈的乐趣,对舞蹈没有兴趣就很难学好舞蹈,学前舞蹈的课程目标也就自然难以达到,更不用说提高学前教育阶段学生的艺术细胞和对生活的感知能力。

2.3学前教育舞蹈课堂内容缺乏创新

舞蹈种类有很多种,教学改革需要从多种舞蹈中确定一种合适的舞蹈种类,保证舞蹈课堂可以发挥其既定的功能。学前教育舞蹈课堂是一个特殊的舞蹈课堂,它和自娱自乐的广场舞有一定的区别,和专业的舞蹈训练人员的舞蹈也大不相同。学前舞蹈关键在于提高学前儿童对于身体的锻炼,对学前儿童性格情操的陶冶,提高学前儿童的好奇心并培养他们的稳定爱好。这项教学活动具有综合性,只有清晰准确地认识教学任务才能完成教学任务并发挥教学功能,老师需要掌握学前教育中的教学、表演、编导课程。对每一个独立的课程都要进行一定的编排强化训练,这样才能达到学前教育舞蹈课程的标准。因此学前教育舞蹈教师的任务繁重且意义深远,但是并非所有的老师都能体会到教学意义的重要性,有部分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进行一定的引导,他们对舞蹈的认识还停留在对已经编排好的舞蹈进行模仿的阶段,课堂教学中没有认真付出,存在走过场心态,课外时间缺乏锻炼和对教学课程的总结和发挥,尤其是对现有课堂教学内容缺乏一定的创新,影响到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对学前教育儿童今后的发展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

2.4学生基础弱,课程安排时间不科学

在对舞蹈课程的认识上,学生和老师都有一定的错误认识,有些学生认为自己的身体素质达不到舞蹈课堂对身体的高标准要求,对舞蹈课的学习也是自信心不足。学生出现这种学习态度主要是对舞蹈课程的认识不足导致的,学前教育增加对舞蹈课程的学习,对学前儿童的身体柔韧性锻炼和意志力培养都具有一定好处,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艺术品位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学前教育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自身特点进行授课。但是学前教育舞蹈课程大部分的课程时间不够,舞蹈课程每学年只有短短十几个课时,学生对舞蹈的适应能力很难短时间内提高,每一学年的课程结束后都会对课程有所认识,但是舞蹈专业学习并没有深入进去。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老师在专业素质过硬、授课时间不足的情况下也没法进行完整的课程传授,在对原有课程进行缩减的情况下,如何在规定时间内进行高质量的舞蹈训练还是一个难题。

3学前教育舞蹈教学大纲的改革方向

3.1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对学前教育舞蹈专业进行课程改革是新时期舞蹈课堂改革的必然要求。舞蹈课堂在学前教育阶段的开展局面如火如荼,舞蹈课程的改革首先有利于解放学前儿童的性格,中国几千年来的农耕文明封建制度对国人的性格形成了无形的影响,沉稳内敛,含蓄拘谨的中庸性格成了国民代表性格。中国社会对改造国民性格的改造早已经不是新鲜话题,早在民国时期就有鲁迅等一批激进的文学家对国人性格做出批判,批判中国人的性格缺乏一定的张扬性和鲜活性,中国社会经济的进步、社会生产关系和生产活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少人的权利意识和公民意识开始觉醒,这是因为社会环境和生活环境变化带来的性格改变。要想从根本上更加积极主动地对民族性格进行改变,课程改革是重要方法,课程改革强调了学习方法的改变、对学生的个体的尊重和保护。鼓励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质疑和探究。鼓励对学生的评价方式采用发展性评价法,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学习和进步,给学生成功的经验,将学生培养成乐观、积极、自信、勇敢、乐于分享、善于沟通且具备独立人格的人。其次课程改革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实践。

从20世纪90年代起中国就开始进行素质教育改革,从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到把课堂教育确定为教育的主战场,但是素质教育依然没有突破性的进展。21世纪初国家提出要把课程改革列入教育改革总规划,提出同课程改革并列的三大改革方案———改革考试和评价制度、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加强思想道德教育。课程改革成了素质教育的排头兵,课程改革是素质教育落到实处的关键性措施,是对推进素质教育工作稳步前进的重要法宝。课程改革还可以从第三方面推动,教师队伍中有部分人员已经对教育工作充满了怠倦和失望,缺乏对工作的积极性和内在主动性,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出现了照本宣科、墨守成规的问题,教师队伍的探索精神是发展素质教育的基础,没有良好的教师队伍作为支撑很难有很好的学习成果,发展研究性教师就是要对课程内容进行研究和调查,还要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进行及时的更新和变化,创新课堂氛围,设计教学活动,搭建老师和学生之间相互影响的互动平台,研究最佳的学习效果,课堂生活因为教师的探索精神和探索成果而变得生动蓬勃、趣味无穷。

3.2教学大纲改革的方向

首先,适当地改变教学方法,采取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天赋不同、兴趣不同,老师的教学方法不同,接受能力自然有所差别。对于接受能力强的学生,老师要保证质量和进度,可以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积极调动学生对舞蹈课堂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他们的自主意识,放弃原有的照搬成熟舞蹈模式的做法,不断开创新的舞蹈教学方法,增加学生掌握舞蹈技能的速度和数量。对有些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差的学生,老师要保持乐观和积极情绪,同时对学生的情绪加以影响,根据学生的能力决定课程的进度快慢,在学生遭遇学习障碍的时候对其进行鼓励和帮助,建立互相帮助小组,让学生进行相互帮助和关怀,提高学生之间的交流频率,增强学生之间的情感。因材施教是中国传统教育观念,这种教育方法适应了现代素质教育的要求,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学生学习效果的最优化。培养学生自我体验和自我总结的能力,让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及时进行创新,学习能力差的学生不断进行模仿和改进,让每一个舞蹈动作都能有学生自己的理解,这样才能增加其对舞蹈的魅力和内涵的理解。其次,明确舞蹈课程教学目标,针对课程缺点进行完善。

教育目标的指导性要求学前教育舞蹈课程必须与大纲相衔接,针对环境的变化、学科发展、社会的需求和学生的适应力等相关情况制订行之有效的课程规划。舞蹈课程如果仅仅是进行舞蹈技能动作的传授脱离了舞蹈的社会性,学前教育舞蹈课程改革就是要顺应舞蹈的教育和社会功能,对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进行及时关注并引导,传授给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这一学龄段的学生主要对其进行实际技能的锻炼和审美情操的培养,学前教育舞蹈课程的开设主要是通过舞蹈动作的模仿和创作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舞蹈动作和舞蹈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重视对学生舞蹈风格的认识,有意识地给学生呈现多种类型的舞蹈,提高学生自学的兴趣和自己的意志力,在学生舞蹈创作能力培养方面,可以组建舞蹈互助小组和舞蹈排练兴趣小组,让学生自己编排自己的舞蹈,由专业老师进行指导并进行一定的辅助和帮助。定期组织文艺演出增强学生对舞蹈的感知能力。再次,对舞蹈教材进行及时地更新和换代。学前儿童的舞蹈教材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现有的学前教育舞蹈教材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制约,已经完全丧失了对学前儿童教育的意义,对学前儿童兴趣的培养功能已经名存实亡,老师只是照搬原有的老套俗气的舞蹈课程,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在教材的选择上应该符合学前儿童生理和心理特点。选择内容活泼、教程有趣、学生感知强的课程。

艺术化的舞蹈课程才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中国的民间舞蹈素材数量巨大,通过民间舞蹈的启迪提倡舞蹈学习,更好地培养学生对舞蹈表现力、鉴赏力、健康人格的形成,因此学前教育舞蹈课程的学习有利于学生舞蹈基础的培养。此外,进行舞蹈课程的组织方式改革,实施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学前儿童的教育课堂需要男教师的参与,近年来男教师的引进大大提高了舞蹈课的组织方式。注重课堂的差异化,对课堂的男女差别、学习能力差别都有记录并根据不同特点进行分组教学,如通过课外教学和实践提升学前儿童对舞蹈的理解能力,感知自己的舞蹈能力并对自己的舞蹈学习成果进行自我评价及同学间相互评价,改变原有单一考试评价学习效果的方式。舞蹈课堂中学生对自己评价同样也是对老师教学质量的评价。老师应该借助学生的自我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体验。利用音乐对舞蹈的辅助作用,音乐和舞蹈无法分离,两者相辅相成。教学过程中利用好音乐进行辅助教学,音乐的节奏和旋律可以很好地配合舞蹈的动作。对学生的情绪产生协调性的影响,利用欢快轻盈的音乐进行跳跃练习、利用舒缓柔美的音乐进行慢动作摇摆练习。

4学前教育舞蹈教学大纲改革案例

某学校制订学前教育教学大纲,根据课程改革精神决定对原有学前教育舞蹈课堂的大纲进行改革,改变了学前教育舞蹈课堂的教育目标、教学任务、舞蹈课时比例、教材内容和考核评定方法。以下为学前教育舞蹈课堂教学大纲改革方案草案。

4.1学前教育舞蹈课堂教学目的

学前教育舞蹈课堂要培育对社会发展有用并具备综合素质的人才,学前期的教育非常重要,要通过学前教育舞蹈课堂锻炼学生的身体、陶冶学生的情操、锻炼他们的意志、培养他们稳定的兴趣。

4.2学前教育舞蹈课堂教学任务

掌握舞蹈课堂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教学任务,初步懂得人体美和动作美的概念,理解老师的动作要求。对学生的动作进行规范指导并提高学生对各种舞蹈的识别和动作练习,提高学生的节奏感、灵活性和柔韧性。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的宣传,让学前期儿童树立主体意识、主动精神,促进其交流和沟通。

4.3学前教育舞蹈课堂教学原则

把握民族性和时代性的统一。对传统优秀民族文化予以继承和发扬,紧跟时代步伐引进百姓喜闻乐见的舞蹈素材。学前舞蹈灵活多样,既要遵循继承传统又要有所发挥,要求老师可以进行一定的知识讲解,坚持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对待传统舞蹈中的动作标准坚持继承,对新式舞蹈的选取应结合具体教学要求进行灵活选取。4.4学前教育舞蹈教材内容和要求舞蹈理论基础和方法,舞蹈的基础训练包括身体姿势和动作形体训练,协调性和柔韧性训练,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基础动作。每个年级的教学任务和教学要求不一样,以初级为例,要求掌握舞蹈的基础动作和舞蹈使用的场地和器械,基本动作的认知。难度不宜过大,以吸引学生兴趣为主。

4.5舞蹈教学的成绩评定和考核

第6篇

【关键词】高中政治教学 实效性 探索与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7-0117-01

一、引 言

高中政治教学,承担着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重任。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新课标对高中政治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求放弃传统的“填鸭式”应试教育,将教学内容生动具体地反映给学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的能力,达到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

教师是学生积极学习的倡导者、指导者,也是共同学习的参与者和合作者,如何打破高中政治教学传统模式,转变教学理念,采用正确的充满生机活力的教学方法,激发高中生政治学习的兴趣和爱好,既在教学方法上有所传承,又在教学策略上积极创新,已向高中政治教学提出了挑战。

二、高中政治课教学理念与教学实效性的内涵

新课改对高中政治教学提出了“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尊重学生情感、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的“三维”教学目标,旨在将理论观点融入社会生活,激发学生对社会知识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高尚、健全的人格,使高中学生更好地获得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为终生学习创造条件。

追求教学实效性是彻底摆脱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的“你教我学”的教学模式,提倡以学生为本,以情境教学、探究性教学和合作学习等多元化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高中生处于生长发育期,对社会知识和教学理论有强烈的探知欲。教学中,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因材施教地采取各种科学有效的互动教学方法,充分展示学科魅力,最大限度地实现高中政治课教学目标。

三、高中政治课教学实效性探索与研究

1.创设探究情境

根据高中学生对书本探究精神不足,理论学习与社会脱节等问题,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巧设情境。在进行《民主管理:共创幸福生活》教学中,让学生到自己熟悉的村委会、社区等展开调查,了解民主选举、民主决策在社区民主管理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了解公民参政步骤和组织形式。学生带着问题查阅资料、走访,可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在讲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时,设计课题导入情境,从中国的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与西方国家的圣诞节、复活节、万圣节、感恩节等出发,探究不同民族之间文化的异彩纷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进一步了解的愿望,使学生感受世界文化的多姿多彩,加深对文化是民族的精髓,也是世界的共同财富的理解和对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等理论的认识。

2.创设社会热点情境

高中政治教学应紧紧围绕社会热点和现象,教师可结合教材,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时事或新闻话题,由浅入深进行探讨。如教学《影响价格的因素》时,可根据贴近学生生活的典型事例,对学生进行引导,活跃课堂教学,深刻理解价值规律。教师对当今300元的自行车、3000元的摩托车和100000元的轿车价格进行分析,提问为什么自行车做得再精美、健身价值多高、市面上再供不应求,其价格也高不过汽车;而汽车即使供过于求,其价格也远远高于摩托车和自行车?采用同桌互问互答、组间讨论或男女生分组讨论等方式活跃课堂气氛,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受到强烈的感染。学生通过讨论,不仅明白了商品的价格是由价值、价值量、劳动时间等决定的,而且在互动教学中取长补短,在合作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共同进步的喜悦、领悟并欣赏彼此的钻研美德,大大增强了学生们的团队意识和集体归属感。

3.创设多媒体情境

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可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将图片和影像融入抽象的、深奥的、学生难以理解的理论中,给予学生身临其境和情感渲染的空间,锻炼学生的逻辑推理和判断能力,学生既见树木又见森林,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课堂理论知识。如教学在政治教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的“科学发展观”时,其深刻性、系统性以及所蕴含的社会发展状况很难形象展示,采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地质灾害、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导致的我国西部沙漠化等PPT或影像资料的播放,给学生以触目惊心的感觉,有助于教师对科学发展观的时代特征和内容的诠释,加深了学生理论与实际的融会贯通。

4.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高中政治教学的知识传授与和谐的师生关系密不可分。教师应变革自身的教育观念,从古板的知识传授型向现代教育导向型转变。高中生所处年龄段易受社会的影响,在高考的重压下产生偏激情绪,政治学科理论丰富,内容深刻抽象而又相对枯燥,学生易产生厌烦情绪,而且高中生课程多、时间分配难等问题突出。这时,教师应理解学生、充分尊重和相信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帮助学生掌握理论要点并灵活应用,科学巧妙地记忆可增强学生学习政治课程的成就感,发挥学生主体创造力和挖掘学习潜能,更好地促进政治课堂教学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教师还应向学生提供最新时事素材,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对学生中出现的不同思想,教师应给予最大限度的宽容和尊重,同时用正确的理论加以引导、帮助学生明确事物的辩证关系。

四、结 论

教学实践证明,高中政治教学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作。只有对高中政治教学模式进行深入细致的实效性探索和研究,正确梳理教学思路,科学合理地优化教学过程,才能实现教学相长,不断提升高中政治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 郭艳梅.浅谈提升高中政治教学质量的措施[J].教学研究,2012

第7篇

    [关键词]:生物学、学习、探究活动

    1、新课程标准下生物学探究活动现状

    今年来生物教学改革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但就总体而言,长期的生物教育只注重于知识的传播,轻视能力的培养,重结果、轻过程,重间接经验的传播,轻视或忽略亲身体验所获得的经验,学生缺乏动手实践和探究的机会。人教版的《生物学新课程标准》在探究方面做了很大的改进。《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它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活化课本内容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具有重要作用。它正以令世人瞩目的态势在全国推进。生物新课程,更激起我的心意荡漾。因为生物的内容不管是你置身于空中,还是奔跑于地面,还是潜游于水底......生物的踪影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但是这样取材极为方便的课程,要上好探究课,还是广大使用新教材的教师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下面我结合使用人教版新教材的实践与体会探讨一下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2、新课程标准下生物学探究活动值得注意的几个方面

    2.1要将自发活动变为有组织的行为

    “生物学习就是一个探究和发现的过程”,生物编织生活,生活孕育生物。课堂上,生动而有趣的生物趣事,弥漫着生活的芳香,课堂外丰富多彩的自然世界,滋润着孩子们幼小的心灵。生物探究虽然强调自愿参与,但总要依赖于一定的组织形式,以保证活动的正常开展、活动内容的完整性。目前《标准》上的探究活动多数属于要求学生自发活动,无牵头的组织者、无组织发展的有关程序,无严格的组织纪律、无检查评估的标准。这样的自发探究是不稳定、不长久的。首先要引导学生在探究目的、内容及注意事项的基础上总结概括探究操作程序。在探究实验中要做到有目的、有计划的程序控制,还应该依据教材中实验的目标要求层次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单位时间内的接受能力,适当控制信息量。一是要注意分散操作难度;二是要防止单位时间内的信息密度过大,使学生难以消化吸收。例如,有学生特别爱蚂蚁,他在盆景中,墙角边,砖头缝......放置各种食物,结果实验得不出明显的结论。我了解了以后,把他个人的想法作为全班一个共同探讨的问题提出来,并且分组进行实验,分为土壤组、水份组、光线组、食物干粮组、食物肉类组分组实验。探究开始了,我们讨论方案,大胆探讨,个组织间交流看法,有时问题不肯定,就自选课题,拿到课堂上来一起讨论,这时课堂也就变成了学生自主的了。有时也能进行实地实践让他们独立动手,利用生活常识了解生物,利用生物关心生活,关爱生命,他们往往感慨无限。在探究中体验失败,在失败后体验成功,收获快乐。

    2.2要遵循渐进将假设性内容变为实践性目标

    探究式教学的总体安排应有一定的梯度。首先,在具体活动的安排上,应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逐步加大探究力度。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为例,探究活动可以考虑如下的安排:在刚学习生物时,主要安排一些观察、制作,通过报刊、网络等收集和处理数据等简单的探究活动以及生物史上的探究范例,以训练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并了解探究的基本过程;在有了一定的生物知识和技能后,可以安排一些局部探究和指导性探究,甚至包含多要素的探究,以重点训练学生提出问题、通过简单的实验等收集数据、解释数据、提出假设、作出结论等综合性的探究技能,使学生认识探究的内涵;在学生对探究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就可以安排有关控制变量、设计实验等难度较大的活动,以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其次,活动的数量也应考虑到由少到多,使教师和学生都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切忌搞“一刀切”。学生适应到一定程度,可以选拔对生物学有兴趣的学生组成活动集体,制定明确的活动计划,包括活动的具体内容、目的、要求、时间、参加人数、活动形式等,活动分工方式,多到有的放矢。探究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一种技能活动,优秀的活动方案的设计,倡导参与意识,把握好学生参与的契机;体现自主性和主导性原则。写体会,教师作总结。勇于探究,组织调查,动手操作。在以探究鼠妇对光的影响时,同学们都设计出了自己的探究方案,有的还提出了除了光,水分、空气、土壤、其他生物是否对鼠妇有影响等一些其他的探究方案。从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设计每一个活动方案,能使学生在活动中增强技能。

    2.3要将间断性研究变为长期性学习

    由于活动经费、活动场地设施、活动时间等诸多因素的限制,生物探究开展得不够正常。前后脱节,缺乏连续性、递进性。在强调探究式教学的同时,要注意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事实上,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如在学生对某一现象有大量感性经验时,讲述法可能会是一种更恰当的选择。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探究式教学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如果所有的内容都用探究的教学方法,不仅时间不允许,也不一定符合教育的经济性原则。通过实践尝试,从生活中学生物,用生物改造生活。走出校园,调查探访;发现问题,探得秘方。奇妙的生物让生活缤纷多彩,多彩的生活使生物更加奇妙。偶遇挫折,教师鼓励,热情来帮。课题需要,时空延长。生物不仅是学校中的课题,而且也是生活中的课程。

    2.4要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

    安德森在他主编的《教学和教育百科全书》中,对探究教学的几个方面作了高度的概括:探究教学的本质特征是指不直接把构成教学目标的有关概念和认知策略直接告诉学生,取而代之,教师创造一种智力和社会交往环境,让学生通过探究发现有利于开展这种探究的学科内容要素和认知策略。探究活动的评价标准没有也不可能有统一的模式,所以一定要打破寻找“唯一的标准答案”的思维定势和框框,解放思想,大胆尝试和实践,从而有利于课程目标达成,有利于调动师生参与、有利于课程管理等角度出发去综合应用各种评价手段。

    2.4.1评价应以学生互评、自评为主,老师旁边指点为辅。新教材的探究实验中往往要求学生对自己提出的一个或几个问题进行探究。不同的学生可能会提出不同的探究问题,让他们充分表达与交流这给不同需要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提供了一个自我发展的广阔天地,而不同的探究,又能使他们得到各自所需的体验。表达与交流不但可以使学生把探究的问题按照自己的方式说出来,加深理解,而且可以全班资源共享,把不同探究的结果整合,从而获得完整的探究结论,完成知识目标的学习。因而要争取每一个学生都能把自己的探究活动在班中宣讲,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生物探究活动就发现的问题开展讨论,如蝶与蛾的区别,对农作物的利与弊。也可就某些实际生活展开讨论。讨论中,壮族仪营造自由商讨的气氛,使学生敢于大胆表述,注重培养学生的说理能力,加强语言规范表达的训练,也渗透了环境教育。指导学生撰写小论文也是生活活动可的一项重要内容,根据学生的年龄、认知水平可以布置一些课题或让学生自己选题,进行论文的撰写,以提高写作能力。题材可源于学习书本知识的心得、体会,如“为什么有的扁朴吃起来很苦”、“蚊、蝇的繁殖能力到底有多大”;也可源于日常生活及生产实际的总结体会,如“金鱼的人工饲养”、“药用植物的调查”、“花香的秘密”等,然后,由师生共同组成的评审团组从科学性、创造性、应用性对论文进行评审,给优秀者以奖励。

    由于对探究能力的评价强调的也是发展与引发学生的反思,所以,学生个体应该是评价的中心对象,是主要的评价者。而集体评价、教师、家长、社会等其他的评价主要是为了评价“自我评价”正确与否。学生在探究学习中通过经常性自评,就能不断的校准自己与目标之间的差距,从而更快、更好的实现目标。学生自评还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参与评价的热情,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另外学生接受各方面的评价,特别是更容易接受同学或协作者的评价,引起其反思,起到促进作用,起到学生能够更公正的看待自己的作用。

    2.4.2评价应关注探究过程为主,以探究结果为辅。当然,对探究性学习活动的评价也有其一定的原则,就是评价应重在学习过程而不是探究的结果;重在知识技能的应用而不是知识的数量;重在亲身参与探究性实践活动,获得感悟和体验而不是一般的接受别人传授的经验;重在全员参与而不是只关注少数尖子学生。其中最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改进,使评价成为学生学会实践一一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

    既然对学生探究活动的评价应关注学生探究的全过程,那么学生参与和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得出结论和表达、交流)的6个环节都应是评价的方面。

    3、新课程标准下生物学探究活动的展望

    从探究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思考,会会合作,学会探究,这正是现代教育的目标。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当全方位的推进,才能奏效。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推动教学改革,坚持教改方向,努力学习和研究探究性学习。在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的前提下加强课程教材建设,改革教育教学内容;提高师资水平;完善考试、评价制度必能将我国的教育事业推向另一个新的高峰。

第8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研究性学习;原则;联系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 (2012)02-0080-01

时下各学校都在纷纷开展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体现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等现代教学思想的新型学习方式,它不仅是一种全新的教学范式,而且也是一种能力的培养方式。在《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中,给研究性学习定义如下:所谓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之下,从自然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不仅是教育观念的一个可喜的进步,甚至可以说,它将是一场课程改革的革命,它将使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和终身学习。

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不需要把现成的结论直接教授给学生,而是要帮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高中思想政治课,包括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生活与哲学,特别是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有利于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而生活与哲学则比较抽象,但是哲学的基本观点和原理还是来源于现实,从这个意义上讲,开展研究性学习还有利于学生对哲学知识的真正理解和应用。那么,高中思想政治课到底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呢?

根据笔者的经验,思想政治课要开展研究性学习,指导教师要坚持如下几个基本原则,这样才能做到有条不紊、循序渐进。

1 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人们常说:“理论是灰色的,而实践之树常青。”开展研究生学习同样要注意这个原则。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教师的教学活动是一种实践,在这个实践过程中需要我们把书本知识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去培养学生观察、研究现实的能力;而当前在自然和社会现实生活中仍然存在许多现象和问题等待我们去观察、研究,以便获得解决。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就是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动手和动脑能力的过程。假如我们仅仅停留在口头上,停留在理论和书本上,那么,开展研究性学习就失去了其真正意义。只有在实践中,学生才能学会应用政治学科的知识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

2 特殊联系普遍的原则

辩证法认为:事物都是矛盾特殊性和普遍性的统一;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包含着普遍性;二者相互区别,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以相互转化。同样道理,开展研究性学习也要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因为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所搜集和获得的材料往往是个别的特殊的东西,如何从这些个别的特殊的东西中找出一般的普遍的东西则需要开动脑筋、深入分析。

3 现象联系本质的原则

事物是现象和本质的对立统一体,现象离不开本质,本质也离不开现象。现象是本质的表现,本质总要表现为现象。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接触的大多数都是现象,而本质却隐藏在现象的背后,需要抽象思维才能把握。这时,指导教师就要指导学生正确地区分现象和本质,透过现象去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及其本质和规律。

4 分析联系综合的原则

分析和综合也是相互联系的,分析就是把事物的整体或过程分解为各个要素,分别加以研究的一种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分析是综合的基础,综合则是分析的目的。只有对事物的各个要素首先作出周密的分析,才可能从整体上进行正确的综合,从而真正认识事物。例如,把日光分解为按红、橙、黄、绿、蓝、靛、紫顺序排列着的彩色光带,这就是光的色散。把光波分解成频谱,分别研究各个万分的波长,这才明确了光的本质。同时,只有全面考察根、茎、叶、花、果之间的内在联系,把这些要素综合成一个统一体的过程,才能弄清种子植物的发育、生长和衰亡;只有把一个同学的德智体各个方面的表现综合为一体,才能正确评价一个同学。开展研究性学习,要达到,先要对一个个单独的材料进行分析,分析其内涵和本质,以期对其有一个深刻的认识。这个过程是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而分析的真正目的还在于综合,即需要我们“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综合研究,我们才能正确认识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从而在整体上去把握这个事物。所以,开展研究性学习应该指导学生在分析材料的基础上,再对其进一步综合,去真正弄清它们的内在联系。

“管中窥豹,略见一斑”。以上仅是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的关于高中思想政治课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几个重要的原则,可能还不成熟、不完善,尚需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和总结。至于其他的一些原则,如归纳联系演绎的原则、广泛联系专一的原则、独立联系开放的原则、个人联系集体的原则,在此就不一一赘述。

参考文献

[1] 唐云龙,朱春晓,高中研究性学习指导用书.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第9篇

一、用艺术化的教学语言开启学生的创新大门

教师课堂教学中艺术化的教学语言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生动形象的比喻、妙趣横生的描述、抑扬顿挫的音调会使学生情不自禁进入主动学习的环境中,创设一个以乐引思、以乐求知的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从而,也在无形中悄悄地开启了学生的创新大门。

例如:在讲《向心力》一节内容时,我首先在讲台上做了一个实验;即让一个小球从斜槽轨道的顶端释放,小球绕过与底端相连的圆弧轨道一圈运动。然后,我提出这样几个问题:(1)小球经过圆弧轨道最高点为什么未掉下来? (2)我如果把小球静止放在最高点释放会出现什么结果?(3)如果我们想象把这一装置放大,你坐在轨道上的一辆小车上敢模仿这个小球的运动吗?一个实验、一串问题立即将学生带入思考、讨论和遐想的氛围中。在此基础上,我又不失时机地进行点拨,引出本节主题——向心力,并借助录象播放游乐场中人们坐过山车的欢快镜头,从而将课堂氛围推向了。并且,我在本节课行将结束之际,鼓励学生去思考:游乐场的过山车是否存在安全隐患?你能设计一个既安全又更显“惊险”的新型“过山车”吗?要求学生回去就此问题设计方案后交上来,下节课进行现场论证。在这堂课中,我通过精美的语言组合、精心的课堂设计并自然过渡到学生的生活体验(游乐场的过山车),使学生自觉地融入到了愉悦、主动的学习氛围中,同时,也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用学生关心的热点去激发学生创新的热情

青年学生关心热点问题正是青年们的朝气所在,教师如能抓住这一契机,大胆地将学生对一些热点问题的质疑有机地融入课堂,无疑会给课堂增添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因为,这是学生在自觉自愿的前提下向教师掷出的一条条绚丽的“彩带”。我在物理课的教学中,有机地结合当前科学界的热点问题开展教学,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热情。

例如:我将我国自行研制的“神州5号”号载人宇宙飞船发射成功这一学生关注的热点渗入到《天体运动》部分的高三复习课中。学生在课堂上向我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神州5号”飞船的相关问题。如:为什么杨利伟在飞船中采用平躺的姿势?飞船的火箭发射为什么是竖直发射而不是其他方向?“神州5号”宇宙飞船最终在离地面大约340千米的高空飞行了14圈,它是直接被送到这个高度吗?飞船是如何实现“变轨”的?等等。我为此在网上查阅了大量资料,结合课堂教学内容不失时机地去引发讨论、进行释疑。在学生频频质疑的过程中,我注重去捕捉学生每一个质疑背后的闪光点。因为,正是这些这些闪光点显现出了学生的思维发散性、深刻性和创新性。教学过程的实践证明,通过了对这些热点问题质疑和析疑,既强化了基本知识,又培养了思维能力,更激发了学生去探索未知世界的创新激情。

三、用“开放型”习题的训练作好学生创新思维的铺垫

习题训练是学习和巩固知识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方式之一,但“题海战术”极易使学生形成思维定式,而定式思维又是创新思维的宿敌。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巧设习题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应该是我们教学探讨的重要问题,这也正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的关键所在。因此,我在高中物理教学尤其是高三复习课的教学中一直致力于设计“开放型”习题,以此为载体来实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标。具体做法简述如下:

设计一些给出部分已知条件,问能根据这些条件可以求出哪些量。

设计一些给出部分已知条件问能根据这些条件设计出哪些实验。即所谓开放类实验题,这类题答案并不唯一,鼓励学生开动大脑,多多益善。如给出电压表、电流表、电阻箱、几个阻值已知的定值电阻及电源、电键和导线等,要求学生自己去设计几种测量的实验方法。

3、将一些习题重新编排,只给出题目的一部分,让同学根据一定的要求自编习题等。如有两个在真空中点电荷相距一定的距离,要求学生将以下的内容设计出来,自编一道习题,然后大家比一比,看谁设计的题目既包含了我们所学的较重要的知识点,又富有新意等。 转贴于

四、用学生成功的创新去增强创新成功的信心

获取成功,无疑会增强进取的信念。创新教育当然也不例外。因而,在我实施创新教育的过程中,总是在努力创设时空,让学生去体验成功的欢悦。在课堂上,我特别注重学生在回答问题时闪现的创新的火花,不失时机地加以肯定、助其燎原;我积极鼓励同学学会敢于向我多说几个“不”,要敢于向权威挑战,不要“人云亦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