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9 18:34:0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 金融危机 大学生就业 现状 原因 对策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化,高校学生数量在一定程度上超过了市场吸纳量,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显得越来越严峻。当前,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欧美等国家进口产品数量明显下降,我国出口量减少,企业效益降低,市场观望心态加剧;不少企业进行了大面积的裁员,大多数企业则选择大幅度缩减招聘人数,这对大学生就业来说无异于火上浇油。大学生在此背景下如何克服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找到就业的出路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
1.毕业生人数增加,就业签约率下降。
据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的调查数据显示,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的人数将超过600万,为近年来高校毕业生人数之最,加上往年毕业而未能就业的高校生,今年的就业大军高达1000多万人。截至2009年3月10日,广东省普通高校本科生毕业生签约率为7.61%、专科毕业生的签约率为8.43%、毕业研究生的签约率为14.87%,相比去年同期下降了50%以上。
2.企业倒闭,失业人员增多。
中国社科院近日报告称,中国城镇失业率已经攀升到9.4%,在全球金融危机重压之下,截止去年年底,中国已有67万家小企业被迫关门,约有670万就业岗位蒸发,使失业人数远高于官方统计的830万。中国就业形势已十分严峻,估计2009年610万名大学毕业生中就业困难的比例可能占到四分之一。
3.僧多食少,工作岗位竞争激烈。
金融危机加剧了求职者之间的竞争。根据记者在一次人才招聘会采访中了解到,今年办公文员岗位的竞争最为激烈,1个岗位居然有20多名求职者争抢。
4.公务员考试,招录比例创历史新低。
被称为“中国第一考”的公务员考试人数创新高,今年有77.5万人参加国家公务员考试,比2008年度参加考试的人多了13万。根据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上海市公务员局数据,上海2009年考试招录3618名公务员,共有约4.8万人报考,录取率约为7.5%。
二、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分析
1.供需失衡。
大学生的就业源于市场的需求。一方面,近年来高校不断扩招,毕业生人数每年呈上升趋势。短期内的大辐度增加,势必给劳动力市场的消化造成难度。另一方面,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外资企业的大量涌入,使得企业间竞争加剧,优胜劣汰也势必加快,造成不少企业倒闭,岗位流失。此外,外资企业的进入也带来了高科技与先进设备,产生人力资源的排斥效应和替代效应。所以,可以看出,在经济危机尚未到来之时,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比较突出。在金融危机冲击之下,劳动力需求不足与新增劳动力需求萎缩;再者,企业普遍采用保守的发展战略与紧缩的财务战略,所以企业不可能招聘大批没有经验的新员工。此外,企业用于培养与培训的费用大幅减少,所以企业在招聘时,会首先考虑专业对口、综合职业能力强的毕业生。然而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中,部分专业、课程设计脱离了社会的实际需求,使部分专业的大学生没有合适的岗位选择。
2.观念误区。
不少大学生存在着求职的观念误区,不顾自己的实际情况,在求职择业之时喜欢与同学互相攀比,即使一些单位比较适合自身的发展,但因某个方面比不上其他同学选择的就业单位,便轻易放弃。而有些大学生则自视甚高,将目光聚集在事业单位或国家机关单位不放;或消极自卑,认为自己所读院校、专业不如人,在求职中不敢理直气壮大胆“推销自己”。也有一些大学生自立意识不强,缺乏主见,在进行双向选择时,不知所措,求职完全依赖父母。再者,也存在部分学生认为只有选择与自己的所学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才有自己施展才华的空间,所以对于一些其实自己有能力做好,自己感兴趣但专业不符的岗位不屑一顾。这样一来,毕业生给自己的求职之路增设了一些阻碍,使得就业之路更显狭窄。
3.实践能力弱。
很多学校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忽视了他们的实际动手与操作能力,有知识储备而不会灵活运用已成为大学生的普遍现象。虽然有些学校开办社会实践课,试图让学生所学到的课本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但是安排的时间太少,或是去实践的单位很少提供好的实习机会,实践效果并没有达到,导致了大学生缺乏实践能力,只能纸上谈兵。众所周知,企业需要的人往往是能够给企业直接带来绩效的人。一个仅有知识而不会动手的人是不受企业欢迎的,培养其真正上手还要安排老员工为其辅导,从而影响了企业的整体绩效。在金融危机下,一般的企业都已停止了招纳新手,但也有些企业为了进行人才的战略性调整,为以后新的发展打下基础,他们储备专业对口、综合素质好的人才,而大学生没能受到青睐,其根本原因是大学生毕业后,往往不具备实践能力。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1.加强就业指导服务工作。
在金融危机之下,面临更加激烈的就业竞争,毕生们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很多毕业生经历了多次面试的失败,造成了心理的严重受挫,部分学生已对就业完全丧失信心,形成了放弃就业的心理。有些更是不堪重压,采取了极端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让家人痛苦不堪。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对学生的就业负有重要的指导责任,加强全方位的就业指导与就业服务在此特殊时期显得尤其重要。高校就业部门应进一步帮助毕业生认清自己,认清社会,认清当前就业形势,使其端正心态,转变其就业观念。同时,就业服务部门还应加强宣传国家出台的一系列帮助大学生就业的各类相关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学生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好各类政策,实现顺利就业。在指导与服务工程中,要以大学生的切身利益出发,要以人为本。
2.降低求职要求。
近年来,高等教育已经大众化,大学生不能再以“天之娇子”自居,在就业时要调整自己的心态,要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在找工作之前,一定要研究市场需求量,了解社会及企业的用人要求。比如今年,浙江省重点中学基本已经饱和,小学教育、幼儿教育和部分初中以及培训机构的需求还可以,还有一些餐饮、酒店等服务行业的需求也较大。中心城市的需求有限,缺的是农村、欠发达地区的乡镇基层。毕业生要有“从低处做起,向高处攀登”的勇气。要考虑从就业门槛低、综合要求较少的基层岗位做起,积累相关工作经验,提高实践能力,再选择有利于自己施展才华、实现自己更高价值的岗位;同时,大学生也可先选择在报酬较低的中小企业就业,也可以灵活就业,包括临时就业、非全日制就业等,要认识到获得就业是将来职业发展的基本前提。
3.勇于自主创业。
2009年大学生就业压力很大。全国多个省市都公布或已实施了针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政策、措施。2月15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出通知,高校毕业生创业可享受4项优惠政策,包括免收行政事业性收费、提供小额担保贷款、享受职业培训补贴、享受更多公共服务等。大学生可以充分利用优惠政策,积极进行市场调研,选择切实可行的项目,加入自主创业的行列。有些城市为帮助走出校门的大学生增强自主创业的能力,还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如浙江杭州在去年12月份开办了创业实训师资研修班,学员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通过网络平台或在现实情景中建立虚拟公司(如进行工商注册、税务登记、银行开户),模拟创业过程,进行创业实践的演练,为自主创业打下基础。当然,在创业过程中,大学生还应具有敢于拼搏,敢于竞争,敢于承担风险的精神。
4.提升就业竞争力。
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是指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上战胜竞争对手,找到适合自身才能发挥和实现自身价值的适当工作岗位的能力,实际上也就是指获得与保持工作的能力,这是大学毕业生在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价值的本领。所以大学生只有具备或提升科学文化知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身心素质、工作经验及动手能力等,同时具备在劳动力市场环境中有效地向雇主推销自己的能力,这样才能脱颖而出。
5.继续深造。
金融危机之下,整个就业市场处于低迷状态,很多毕业生难以找到合适的岗位。那么考虑继续深造考研未尝不是一个好的选择。一方面,继续深造可以深化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学历水平,能在将来知识经济大潮中立得更稳。另一方面,可以利用深造的时间回避当前不良的就业形势。期待几年后整个市场回暖,能够找到合适的岗位,更好实现自己的价值。再者,国家为鼓励大学生读研也已出台了一系列放宽与优惠政策。
据上述分析与探讨,在全球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就业难既有客观的因素,也存在主观的多种原因。要解决这个问题,国家政府部门就必须加大对就业扶持的投入,制定一些积极的就业扶持政策;企业就要树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做到不轻易裁员,在招聘过程中,不要过分强调经验,而要考虑吸收新鲜的血液,给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一个机会;学校要做好全方位的就业服务指导。除此之外,就业问题的解决还是要靠大学生自己,这也是解决此问题的关键所在。大学生要摆正自己心态,认清当前的形势,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
参考文献:
[1]杨玉华.大学生就业难的结构性矛盾分析[J].商业时代,2007,(15).
[2]田栋栋.社会资源极度倾斜让大学“考碗族”迅速膨胀[N].中国青年报,2008,(7).
[3]杨泰.学生就业难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2学位论文.
关键词:人才市场 大学生 就业难
目前,人才市场服务的对象中 80%是青年人,多数属应届及往届大学毕业生。人才市场在大学生就业方面承担着较为重要的作用,但另一方面,由于企业与人才的对接需求往往不能很好匹配,使得人才市场不能很好地发挥人才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如何利用人才市场的平台和作用在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是人才市场发展所面临的新挑战。
一、从人才市场看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1.结构性矛盾,供求错位。调查实证研究证明,“就业难”不是供给大于需求,而是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造成的一种阶段性社会现象。一方面是高校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错位。我国四年一个周期的高校专业设置决定着专业人才的产出量,大学生就业与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地区经济发展周期有较大的关联。二是人才结构失衡,供求矛盾加大。近年来的人才市场需求供给情况反映,各技术等级的劳动力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以机械加工为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短缺,致使出现了部分工科类大学生在校期间又到劳动部门开设的技工培训学校学习拿到技能等级证书。
2.对人才市场缺乏了解。当代大学生在就业期间既缺少社会、校方的指导服务,更缺乏对就业、择业的自身研讨。在走向社会前,大学生应象报考大学时应对高考准备一样拿出更多精力和时间,形成研讨习惯,分析人才市场需求信息,研究信息的分类及适用性,把握自身专业与区域经济发展、产业变化及企业产品的情况,知己知彼地在充分调研分析后选择地域、行业、企业来就业。
3.市场配置,手段粗放。造成这种现象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大学扩招速度和大学生总量的增长快于为人才服务的中介机构的增长;二是人才服务机构过去一直由政府所属机构独立经营,缺少竞争性,发展较慢;三是人力资源服务业传入我国较晚,其技术性、技能性、理论性以及专业化的公司还没有成长起来。 二、深入发挥人才市场作用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1.为大学生提供深度和广度的就业需求信息。从信息源的角度来看,人才市场做为大学生就业与企业招聘的对接平台,大量的企业招聘信息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多种多样的选择,也为大学生就业提供着必不可少的信息来源。但目前人才市场提供的就业需求仅仅还是低层次和区域性的信息,这些信息由于片面性、格式化往往很难反映出企业的真实招聘意愿,也让大学生在面对这些招聘需求时,很难与自身的真实能力形成匹配。藉于此,人才市场可以从两个方面更好地发挥作用:一方面是构建全国一体化的人才市场需求信息平台,可以让大学生通过人才市场的一体化平台不仅可以获取本地招聘信息,还可以获得全国其它地区的招聘信息;二是人才市场要指导企业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关于企业以及招聘人才的信息广度和深度,让人才能更全面更具体地了解企业。
2.为大学生提供具有指导和实践价值的问题和建议。由于人才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方面发挥着平台作用,大量的信息和数据不断汇集,能够形成具有规律性的数据和信息报告,这些信息和数据最有可能发现和反映出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问题。把这些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主要问题,提供给广大大学生朋友,指导大学生基于这些问题去调整和优化自己,从而更好地适应人才市场的需要。
3.为大学生构建自身职业规划提供最佳引导和帮助。由于人才市场具有信息和数据的优势,而这些是最有价值的资源,也更能理性和客观地反映出人才的社会需求和社会价值。目前职业规划的理念正逐渐深入大学生的人生观和职业观,一个科学合理的职业规划可以为一个人的职业发展带来巨大的引导和帮助。由于大学生自身能力、知识以及对于人才市场和社会需求的认识不足,使得大学生自我的职业规划不能为其创造较好的效果,而人才市场基于大量的信息和数据所形成引导优势,却恰恰可以帮助大学生建立一个更能满足社会需求和人才市场需求的职业规划。
4.进一步加强作为大学生就业中介的功能。人才市场作为大学生就业的主要中介组织,目前提供的仅仅还是初级中介服务,尚处于初级阶段,极不完备,其行为有待规范,业务有待拓展。人才市场连接供需双方桥梁的作用没有真正发挥出来,很多人才市场往往看重经济效益,只提供简单的终端服务,而没有从源头上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人才市场作为大学生就业的主要中介平台应该更好地发挥中介作用,通过引入更多的中介服务和功能,不断完善人才市场的中介服务水平,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提供更多帮助。
参考文献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困难 因素 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5(a)-0249-02
一年一度的就业季,大学生就业难成为了困扰民生及普受社会关注的大问题。连续几年近700万毕业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关系到国家社会安定和谐,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头等大事。我国各级政府十分重视,每年都会出台新的政策与措施。但结果还是不尽人意,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而找出这些问题并分析其形成的深层次原因,才可能有的放矢的制定出相应的政策与措施。才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根本所在,也是保证国家安定、社会和谐的利国利民之举。
当前,由于整体就业环境不太理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显得尤为突出。我们通过对不同区域(东南沿海发达地区、中部地区及边疆经济欠发达地区)、不同学校(高职院校、普通本科及重点院校)、不同学历(高职生、本科生、硕士生)的大学生的就业状况进行深入调查发现,其就业难的原因各有不同。究其原因十分复杂,我们经过梳理分析后认为大约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因素都在制约着大学毕业生的求职之路。
1 国家与社会方面的原因
我们国家衡量人才的标准和用人标准还存在着十分陈腐的“官本位”观念,社会上的用工制度与政策也存在着各种不合理的地方,这些因素都不同程度的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
(1)官本位的观念与体制。
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多把考上国家公务员作为就业首选。但不同地区、不同毕业学校、不同学历也有所差异,南方沿海发达地区对此已有所看淡,而高职生和普通本科生由于自身条件也较有自知之明,也只把考上公务员作为一种奢望。而北方及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大学生(其中不乏重点院校毕业生和硕士研究生)则把考公务员作为就业的首选。这是跟我们用人的特殊管理体制直接相关的,是我们用人观念的问题。用人单位长期形成的统一标准就是看学历有多高,从哪个学校毕业,也就是当公务员的标准。这种官本位的体制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深层次原因,也决定了大学生就业观念上的固化。
(2)就业市场供大于求。
我国整个就业市场的现状,不仅是总量上的供过于求,还有结构性的供过于求。由于在我国总劳动力供过于求的大背景下,需求方面的不足是造成供给方面不太适应的主要原因。
社会上需要大学毕业生从事白领工作的岗位需求不足。一是由于中国处于国际分工地位的底部,新增加的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就业岗位;二是因为我们国家的产业结构不甚合理,特别是第三产业不够发达造成的(我国第三产业才占到全部GDP的38%左右,而一般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可达到60%~70%)。使得我国就业市场呈现出“白领需求不足”的状况,这也是造成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3)用人单位聘用政策有失公平。
不少用人单位在选择应届大学生时也存在或多或少的误区。一是选人学历化、名校化,无形中造成了就业竞争的加剧;二是存在性别歧视,过多的考虑女大学生工作与生活上的劣势;三是过分的看重工作经验(据调查有超过74%的用人单位倾向使用具有一定经验的社会从业人员),而忽视了大学生的潜力和可塑性;四是在招聘专业上设置了一些障碍,过分的强调毕业生的专业对口,也加剧了大学生就业的困难程度。
(4)有些企业用工制度不甚合理。
一些民营企业用工制度不甚合理,不愿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缺少社会福利,起薪低、升幅小,还有苛刻的罚款制度等现象。大学生觉得民营企业的发展方向模糊,不稳定、待遇差。担心民企不规范,加班没点、加薪没谱。缺乏安全感,社保、职称、档案管理等没有保障。与进入机关、事业单位的同学相比没有面子。这些都促使大学生不愿选择民营企业就业,无形中减少了就业的机会。
(5)就业市场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
受当前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很多单位都不招人或少招人,甚至持续裁员。尤其是一些做外单加工的企业,受国外金融危机的影响最大。外单的大量减少,不得不靠减员来维持企业的运转以应对危机,这也使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更加突显。
2 家庭及学生方面的原因
现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在某种意义上,不是难在找不到工作,而是难在找不到高端工作。这既有学生及家长观念上的原因,也有其自身能力上的原因。一位资深人力资源总监曾表示,目前制约大学生就业的问题,依然是求职大学生群体心态、期望值过高等方面的问题。
(1)就业观念不太适应市场。
目前中国的家庭教育存在一些误区,家长们对待子女培养的终极目标都是希望子女能成龙成风。在子女的教育上都希望孩子从小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从上幼儿园直到考大学都在为此而博弈。大学毕业家长多希望孩子就业能够到大城市、大单位,当领导、做白领,而不愿到基层、小企业去工作。造成了愿望与现实的脱节,使就业困难无形的加大。
(2)期望过高和从众心里使然。
大学生就业观念存在一些误区,如流行“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创业不如就业”“就业难不如再考研”等观点。从众心理严重,就业没有主见,别人考公务员我也考,别人考研我也考研。缺少自主和自立意识,造成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现象,使就业困难无形的加大。
(3)急于求成或缺乏吃苦耐劳精神。
现在的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有些人不想也不能吃苦,只想找工作轻松、报酬丰厚的工作,选择工作过于挑剔,从而增加了就业的难度。而有些人有急于求成的工作态度,心浮气躁、眼高手低、缺乏责任心,刚上岗就想从事管理工作,稍不如意就快速离岗,反复在求职的过程中,迟迟不能真正就业。
(4)就业能力和适应市场的能力不强。
学生入学时没有认真分析市场的需求和趋势,所选择的专业方向和教育类型已不适应市场的变化,或所学的技能和企业需求有所脱节,求职时表现得又不够自信,过分紧张,缺乏一定的求职技巧,表现不出自己的真实能力,人为的加大了就业的难度。
(5)大学生综合素质不高缺少创新能力
大学生在校学习只能说是前期工程,如果不能汲取书本以外的知识,在综合素质上下功夫,提高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不能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取得成功,实现自身价值。
而面临严峻的就业压力,很多大学生想选择自主创业,通过自主创业来降低就业的压力,但是自主创业却有更高的要求,其中目前大学生最缺少的就是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如果再缺少天时地利人和的创业条件,便很难在自主创业中站稳阵脚。
(6)大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不强
目前,大学生在校期间主要以学习专业知识为主,很少学习生活、工作中需要的其它知识与技能。还没具备满足社会对所需人才应具备的综合素质,还不能让自己立足于社会。当毕业后面临复杂多变的社会时,对里面各种各样的人和事,和充满着各种未知的因素,还不能应付自如的周旋于复杂的人事关系中。经常为一些琐事离岗,反复在求职的过程中,迟迟不能真正的就业。
(7)大学生缺少明确目标及责任意识
大学生在校期间没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和职业倾向等,做好职业生涯
规划,有的放矢地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不能在选择就业之前充分分析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而是乱投一通简历。在求职前也没能准确地把握自己的定位,上岗工作后也不能积极肩负自身的责任,做事不能坚持到底,动辄跳槽,不能对企业、对自己负责。缺少责任感与诚信度,不能为自己打下良好的就业基础。
(8)大学生就业流向的比例不合理
大学生的就业流向主要有5个方面,其中70%左右毕业生就业出路主要是到各类企业(私营企业、跨国公司、世界500强企业等)和城乡基层社会服务岗位就业或自主创业、灵活就业。其中自主创业比例只占0.3%,愿意到城乡基层服务岗位的人数就不多了。所以大学生不愿到基层去工作,有业不就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一个突出原因。
(9)大学生的就业空间布局不均衡
大学生就业大多数愿意到发达地区、高薪部门就业,愿意到欠发达地区工作的较少。其中北、上、广是应届大学生毕业生的首选,很少有人愿意到西部地区就业(有一项对3000余名本科毕业生的调查表明,首选到北京工作的高达74.8%,首选去中西部地区的仅有2%;这些毕业生的收入渴望值是每月2000至4000元,低于月薪2000元坚决不干)。这样就造成了重东部、轻西部,重高层、轻基层的不合理分布。造成了大学生就业在某种空间上的相对过剩,这些都与大学生选择就业的观念密切相关。
正是以上诸多因素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我们只有认真分析其产生原因的根源,才能真正的找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方法依据。
3 结论
好的就业政策还要靠专业的机构和有专业素质的人员去落实,社会大环境的改善要靠我们大家共同的努力来促进,首先应该是教育机构就业教育理念的更新,其次则是人们就业观念的改变。
参考文献
[1] 储朝晖.官本位是大学生就业难的深层原因.应届毕业生求职网,2013-02-18
[2] 苏海南.五大原因造成大学生就业难.应届毕业生求职网,2013-02-18
[3] 杨伟国.就业能力等三因素影响大学生就业.应届毕业生求职网,2013-02-18
[4] 黄敏.为何就业如此难.应届毕业生求职网,2013-02-18
[5] 杨文.毕业生为何不选民企就业.山西日报,2013-06-17
关键词 大学生 就业成本 就业形势
随着近些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不断攀升,大学毕业生的数量已经突破以往百分之十几的增长幅度,变为跨越式、递进式的增幅。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大学生就业成本也日益增加,而所谓大学生就业成本是指在校大学生从寻找工作开始到找到工作这一段时间内,为了实现就业所要支付的费用总和。主要包括个人营销费、信息搜寻费、参加招聘会的费用三大类。要想找到一份好工作,高就业成本已经成为影响高校大学生就业的一个新问题。但这也得考虑到自己的经济实力,所以分析就业成本,寻求就业费用投资效益最优化的途径,是非常必要的。以下重点研究了就业成本的构成和内容,给出了大学生就业成本增加的原因,并就如何降低大学生就业成本问题提出了几点对策和建议。
一、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
当前大学生在心理和综合能力上欠缺、在数量上不断增长,以及外部就业环境等方面造成当前大学生就业难。具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我国劳动力总体上供过于求。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趋势良好,相对的就业机会也就增加了,但是最近几年,国家扩大了对大学生的招收数量,每年毕业的大学生数量增多,但是刚毕业的大学生不肯从基层做起,所以在客观上无形中就给他们增加了压力,从而造成就业难的问题。
(二)大学生职业素质偏低。很多大学毕业生每天都在抱怨工作不好找,可他们从不想自己对许多工作存在着偏见,认为有些工作不适合他们做,尤其是苦力工作,他们觉得自己就适合坐办公桌,所以就形成了很多人找不到工作的现象。还有的毕业生就算找到了工作,也会听到老板抱怨他们专业素质、业务能力不如扩招前的大学生综合素质高,可事实是大学生整体专业素质却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就业竞争能力和心态有了很大的改观,也就是说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因为职业素质这一项偏低,从而造成就业难的问题。
(三)政府在服务职能上缺位。现在许多大学生毕业后回到家乡后待业,这就需要政府在就业方面提供一些指导,但是我国各地政府在就业服务职能上却有所缺失。这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原因。
(四)企业缺乏培养人才长效机制。很多企业缺乏培养人才的想法,比如很多企业认为招收农民工远比花高价聘用大学生实惠的多,能给他们在短期内创造出更大的财富。而聘用大学生不仅提高了成本还收不到很好的效益,这在客观上也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
二、就业成本偏高的原因
就业成本的持续增加是造成就业难的重要原因之一,就业成本的持续增加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尤其是住宿费用和异地求职所带来的就业成本。而造成就业成本不断增加的主要原因有:大学毕业生数量逐年递增导致就业成本增加;大学生自身盲目的求职心态是大学生就业成本增加的重要原因;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也对大学生的就业成本增加造成一定的影响。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成本的措施
(一)大力发展经济
以扩大就业为目的的经济增长,培育新的就业增长点,是解决我国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治本之策。要利用国家实施扩大内需的战略机遇,推动加快经济发展,努力增创就业岗位,要加快新农村建设和城市化进程,大力发展中小企业,为当代大学生向基层、甚至农村地区和中小企业转移创造条件,实现体制转轨和经济转型的良性过渡。
(二)准确定位,转变就业观念
大学是人生的转折点,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希望,作为一名大学生,首先,要学会自我定位。在就业前要对自身有一个全面的、客观的了解,明确自己适合做什么,只有这样才能在适合自己的职业里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职业和位置。其次,大学生毕业生应该转变自己的就业观念。近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在向大众化阶段过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很快就显示了出来。而之所以会出现这种问题,不少是结构上和就业观念的问题。因此,大学生要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和专业特点,抛弃过高的就业期望值,尽量做到先就业,如果有条件的话再选择其他职业,走一条降低起点、面对现实、先融入社会再寻求发展的道路。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投入过高的就业成本。
(三)完善政府服务职能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作为政府应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管理,规范就业市场,建立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信用制度,规范用人单位行为,杜绝一切以营利为目地的中介机构,应鼓励学生大力自荐,拒绝一切不合理的收费而降低就业成本。从而规范就业市场秩序,完善就业市场体制,为大学毕业生提供良好的信息服务来增加他们就业的机会。
(四)转变企业的用人观念,建立长效的用人机制
造成大学生就业成本的不断增加与一些用人单位的观念有关,部分单位还存在这样的误区:(1)一些用人单位明确提出毕业生须提供这样或那样的证件,比如:外语、计算机、驾照等,对大多数大学生来说,这种情况极易导致成为应聘的盲区,使得很多大学生盲目跟随潮流。(2)一些用人单位在面试时并不考虑学生的经济状况是否能够承受,总之是由初试到复试,管你受的了受不了。(3)一些用人单位不同程度地表现出“以貌取人”的倾向,造成大学生不管自己有没有钱反正在外观上不能输给别人就行了,从而增加了就业成本。所以推动企业转变用人观念,使企业认识到大学生的长久竞争力和潜在的贡献率,认识到只有大学生才是为他们创造更多财富的主力军,而不是过多的要求大学生有过多的实践经验而拒绝给他们一个就业的机会。这也是降低就业成本的一个必要措施。
四、总结语
大学生就业成本的不断增加是阻碍他们顺利就业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降低就业成本是当今社会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最有效、最可靠的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孟令豪. 就业成本增加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12)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大学生就业 困难 措施
随着我国高校的扩招、大学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和我国经济形势发生的深刻变化,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越来越突出,引起了党和国家的广泛关注。在全国深入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之际,我们必须在科学发展观视域下对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和把握,科学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提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具体建议和措施。
科学分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表现形式
科学发展观是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时期发展要求提出来的。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穿于各方面工作。具体到当前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要求我们必须结合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社会经济发展的形势和当前我国经济社会面临的实际情况,科学、全面分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形势和原因。
高校大规模扩张,使得我国毕业生数量激增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仍需要大量高素质人才之间互相矛盾。根据教育部统计的数据,我国高校毕业生的数量,2003为210万,到了2010年则达到630万。高校毕业生数量激增,但我国每年新增就业岗位数量与高校毕业生数量存在很大差距,随着世界经济形势发生变化,尤其是美国的次货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深刻影响,使得我国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十分突出。人力资源在生产力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大量高素质的人才,但目前大学毕业生在质量和素质方面还远远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使得当前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为地域性差距拉大,在发达地区以及东南部沿海城市大学生就业竞争十分激烈,而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及基层却出现求才若渴的现象。“宁要大城市一张床,不要小地方一套房”的就业心态,引导大学毕业生就业向发达地区及东南部沿海城市集中,导致这些地区的就业压力进一步增加,但中西部地区及基层人才缺乏的问题依然十分凸显。大学生无业可就与有业不就现象并存,岗位冷热严重不均。随着我国教育成本的不断增加,大学生的教育回报愿望越来越强烈。家庭和社会对大学生的期望值过高,而部分毕业生及家长的就业观念还没转变,对到基层、民营企业和非公企业单位就业心存顾虑。基层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收入水平与中心城市相比差别较大,缺乏足够的吸引力。
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不高与招聘单位职位不匹配问题显著。招聘单位在招聘时较注重大学毕业生个体能力的全方位成熟,不仅是对工作经验的要求,也要求应聘者表现出一定的应变能力、情绪管理能力、自我认知及认知他人能力等等。这就对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大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必须全方位、多角度地涉猎更多的知识,培养社会技能,提高自身竞争力。有些高校单纯立足于自身师资设置专业、盲目招生,在招生计划、专业结构、教学内容等方面严重脱离市场,导致许多大学生知识面窄、实践能力差、社会适应性弱,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不高,与用人单位的职位要求有很大差距,最终影响自身就业。
把握大学生就业困难原因
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必须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既要看到大学生就业困难的表面原因又要看到深层原因,既要看到主要原因又要看到次要原因。当前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从表面上看是高校连年扩招带来的直接结果,实际上是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到大众化转变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现象,其背后有许多复杂的内外部因素。我们应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理性分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深层次原因。
世界经济形势与我国经济结构变化是当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基本原因。2009年特殊的经济形势使得大学生就业形势更为严峻,持续蔓延的全球金融危机与经济衰退,使得我国劳动力需求大量缩减,新增劳动力又在急剧上升,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总量减少,整个就业形势凸显出劳动力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矛盾。
大学毕业生就业机制尚不健全是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从目前情况看,毕业生就业机制尚不健全,还存在着靠关系择业或性别歧视问题。我国现有的人事制度仍然影响着毕业生就业分配。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实行由教育行政部门主管,各相关职能部门齐抓共管的体制。由于教育行政部门只掌握教育政策和毕业生资源,而没有就业政策制定、企业需求管理和社会保障服务等与毕业生就业密切相关的权力;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等部门拥有这些权力,却又对毕业生就业不负主要责任。大学生毕业生就业机制的建立需要把人事制度、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与就业分配制度等紧密结合起来。
高等教育的盲目性和滞后性影响着大学生就业。在知识经济时代,更需要人才的全面发展,而当前我国高校所培养的人才大多在综合能力上欠缺,专业素质也不过硬。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不能适应社会需求。我国高校专业设置及课程内容设置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课程内容陈旧,不能适应知识的更新。部分高校存在着盲目招生,盲目设置专业现象。按照高等教育规律要求,高校在招生时应进行必要的人才市场预测,但现实是我国教育体制仍然没有实现市场化,政府对学校控制和限制较大,学校办学自较小,缺乏对专业的调整权,无法根据市场需要去培养人才。
用人单位在选聘大学生毕业生时存在重经验轻知识现象,影响着大学生就业。随着高校毕业生数量增加,很多用人单位和机构认为,学历越高越好,这就导致用人单位在选聘毕业生时唯学历化,造成受聘人员水平和能力与岗位不相适应,或人才浪费,比如有些单位招聘掏粪工还要求本科学历等。
毕业生就业观念不能及时转变和就业期望值过高使得有业不就现象突出。大学生毕业时都希望找收入高、待遇好的单位,大学生“高不成,低不就”心理定位,对就业期望值过高等严重影响大学生就业。
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困难措施及建议
大学生就业问题关系到千家万户,关系到社会稳定,要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问题,需要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需要政府采取各种政策措施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一是大力发展生产力,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根据生产力的发展需求创造出新的就业岗位,为大学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二是继续加大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投入,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政府应根据就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合理安排好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层次结构、专业布局;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加快培养各级技能型人才;把市场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紧密结合起来,加快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专门型人才。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利益、政治利益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从高校层面来讲,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重视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注重学生全面素质培养,增强大学生的职业意识和市场竞争能力。目前许多大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认识不到位,造成专业知识掌握不够牢、不够深、不够广,给将来的求职带来障碍。因此,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要与专业教育结合,结合专业特点针对性地开展专业发展现状、专业前景分析等专业教育活动,提高大学毕业生的竞争能力。
1.对人才市场缺乏了解。
当代大学生在就业期间既缺少社会、校方的指导服务,更缺乏对就业、择业的自身研讨。在走向社会前,大学生应象报考大学时应对高考准备一样拿出更多精力和时间,形成研讨习惯,分析人才市场需求信息,研究信息的分类及适用性,把握自身专业与区域经济发展、产业变化及企业产品的情况,知己知彼地在充分调研分析后选择地域、行业、企业来就业。
2.市场配置,手段粗放。
造成这种现象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大学扩招速度和大学生总量的增长快于为人才服务的中介机构的增长;二是人才服务机构过去一直由政府所属机构独立经营,缺少竞争性,发展较慢;三是人力资源服务业传入我国较晚,其技术性、技能性、理论性以及专业化的公司还没有成长起来。
二、深入发挥人才市场作用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1.为大学生提供深度和广度的就业需求信息。
从信息源的角度来看,人才市场做为大学生就业与企业招聘的对接平台,大量的企业招聘信息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多种多样的选择,也为大学生就业提供着必不可少的信息来源。但目前人才市场提供的就业需求仅仅还是低层次和区域性的信息,这些信息由于片面性、格式化往往很难反映出企业的真实招聘意愿,也让大学生在面对这些招聘需求时,很难与自身的真实能力形成匹配。藉于此,人才市场可以从两个方面更好地发挥作用:一方面是构建全国一体化的人才市场需求信息平台,可以让大学生通过人才市场的一体化平台不仅可以获取本地招聘信息,还可以获得全国其它地区的招聘信息;二是人才市场要指导企业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关于企业以及招聘人才的信息广度和深度,让人才能更全面更具体地了解企业。
2.为大学生提供具有指导和实践价值的问题和建议。
由于人才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方面发挥着平台作用,大量的信息和数据不断汇集,能够形成具有规律性的数据和信息报告,这些信息和数据最有可能发现和反映出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问题。把这些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主要问题,提供给广大大学生朋友,指导大学生基于这些问题去调整和优化自己,从而更好地适应人才市场的需要。
3.为大学生构建自身职业规划提供最佳引导和帮助。
由于人才市场具有信息和数据的优势,而这些是最有价值的资源,也更能理性和客观地反映出人才的社会需求和社会价值。目前职业规划的理念正逐渐深入大学生的人生观和职业观,一个科学合理的职业规划可以为一个人的职业发展带来巨大的引导和帮助。由于大学生自身能力、知识以及对于人才市场和社会需求的认识不足,使得大学生自我的职业规划不能为其创造较好的效果,而人才市场基于大量的信息和数据所形成引导优势,却恰恰可以帮助大学生建立一个更能满足社会需求和人才市场需求的职业规划。
4.进一步加强作为大学生就业中介的功能。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职业指导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
近十年来,为提高全民素质及受教育水平,我国大学院校不断扩大招生的规模,造成大学生的数量迅速增加。200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总人数约为114万人,到了2007年,我国大学生毕业人数增长到了495万,为2001年的4倍;而到了2013年,我国大学生毕业总人数达到了700万约为2001年的6倍。大学生每年毕业人数的持续扩大,使大学生就业成为了社会的重要问题之一。
在另一方面,企业的招聘难、留人难也成为了社会的重要问题之一。特别是在南方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很多的企业出现了用工荒。我国逐渐转向老龄化,多数企业大量吸收新毕业的学生,虽然一方面增加了就业率,但新就业大学生的离职率普遍较高。用工荒、高流失率、低就业率表明我国的人才供求机制的不平衡,同时也表明我国的大学教育中对职业指导方面的缺乏。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有四点:
1.大学期间与社会接触较少,对不同类型的工作不了解
我国的教育体质和家庭教育模式,让70%以上的大学生在毕业前没有接触过工作。大学生在毕业前,对社会没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对社会有较大的隔阂。多数大学生就业难并非是找不到工作,而是难于找到一个满意的工作。多数大学生渴望到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银行等机构就业。而私有企业、 艰苦行业、 西部、 基层农村却招聘不到合适的大学生。毕业生所持的高期望和择业观与社会需求相悖 ,这种“ 高不成 ,低不就 ” 的心理定位严重影响就业。另一方面,大学生在就业的压力下,盲目求职从一方面降低了大学生的求职成功率。
2.对自己性格的缺乏了解,无法准确定位自己适合工作的类型
很多大学生在毕业前,对自己的性格与所擅长的工作方向缺乏了解,在岗位的选择上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很多情况下,即使迫于就业压力,选择了岗位,也很容易在今后的工作中产生厌烦的情绪,从而造成再次失业。
3.职业规划的缺失
职业规划的定义是,对职业生涯乃至人生进行持续的系统的计划过程。一个完整的职业规划由职业定位、目标设定和通道设计三个要素构成。而对于多数的大学生而言,多数的是对自己的职业目标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自己的职业定位、职业通道并没有明确。通过对网络问卷回馈的结果整理,我们得到了以下结论:
(1)大学生职业规划普及率低
(2)高校就业中心没有对大学生有一个明确的指引
1.用人单位盲目的提高招聘条件,过多的看重工作经验
在高校毕业生就业人数大量增加的情况下,用人单位增大了选择余地,招聘单位招聘条件的增高,也加剧了大学生就业难的情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提高学历要求。第二 ,片面强调工作经验。第三 ,生源地域限制。第四,设置性别障碍。[1]
三、大学生就业难对策分析
(一)职业指导应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并持续跟进
目前我国大多数院校的职业指导都是从大四(专科为大三)开始。职业指导应从大学一年级开始设立,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大一的学生对大学的生活充满好奇,对各方面指导的排斥心理低,更容易达到指导的预期效果。
2.大一开始,校方有足够的时间,为不同院系的学生做不同的职业指导规划及讲授。
3.可以建立相应的辅导评测档案,记录每位学生在大学期间的职业指导的效果,从而为职业指导的方案进行改进。
职业指导需要长期的进行,短期快速的职业指导有拔苗助长的侧面影响,建立贯穿于整个大学生活的职业指导,能够为大学生明确职业方向,了解职业发展趋势,对自己个人兴趣和能力充分认识,从而保障在择业时的做出正确的选择。另一方面,职业指导还可以促进其学习知识,掌握技能,更加有针对性地提高自身素质,引导他们摒弃工作岗位有高低贵贱之分的不正确认识,明确职业目标,理性对待就业,最终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观、职业理想。以冷静的态度和理性的思维来进行人生中的重大抉择。
(二)随着年级的增加,职业指导的侧重点应有不同
对于不同的年级,职业指导应有不同的侧重点。这样不仅能够减轻校方的压力,同时能够随着学生对社会了解的不断增加,将指导的重点转为偏向于实际。这样不但能够增强指导的效果,同时能够为解决学生随着在大学生活中产生的问题和疑惑。本人认为:大学低年级应该以学生的自我认识、性格分析、专业对口岗位要求分析为主要指导方向;高年级的同学应以对口岗位发展现状分析、就业现状分析为主要侧重点。
(三)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多参加实习工作
大学生在社会中属于弱势群体,在校大学生更是。经调查,有78%的大学生希望能够在大学期间获得实习的机会。大学生到工作岗位中实习不仅仅是校方应做到的,
1.学校与正规的企业签订大学生实习协议,保障实习生的基本权利。
2.学校自行创建一定的商业活动。通过展销会等形式,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商业头脑,活跃学校气氛,同时能够让同学采购到更实惠的产品,满足对生活用品的需求。
3.创建“大学生投资协会”,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创业精神。同时能够产生更多的就业岗位,让不同院系的同学参与工作。不仅拉近了院校与社会的距离,同时能够促进学校的内部团结。对于成功的创业项目,学校也能够从一定程度上获得物资上的回报,扩大学校的盈利能力。
参考文献
[1] 高庆娣.浅谈就业中职业指导的作用[J],财经界,2010,42:62
[2] 宋晓宗.美国高校就业指导的时间机制探析及启示[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1,32(11):81-83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难 产业结构 地区发展差异 制度限制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高校的大规模扩招,高校毕业生的数量增长迅速。同时,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这不仅带来的巨大的教育资源浪费,也对社会的持续平稳发展提出的挑战。
一、中国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应届大学生就业人数与就业率增长不同步。统计数据表明,2009年中国有超过700万大学生需要找工作,而在金融危机冲击下,许多企业缩减招聘人数,这凸显了大学生就业的供求矛盾。社科院2010《社会蓝皮书》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大学生就业率74%,低于2008年同期86%的水平。
大学生就业成本增加。由于就业竞争激烈,大学生求职呈现出拼爹、拼关系的求职现状,衍生出一种不健康的就业观。据国家教育部调查统计,近年来凭亲戚朋友关系落实工作单位的毕业生已经超过25%,而且有40%的毕业生认为关系后门在就业中作用最重要。
大学生就业背离就业意愿的情况越来越多。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更多大学生把就业意愿转向了国企、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等,这些人不是关注与工作性质与个人事业规划是否相符,而更多是因为其稳定与待遇。这种背离就业意愿的勉强就业、盲目就业,也是当今中国大学生就业现状的一个表现。
二、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分析
大学生就业难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表面上看,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是供给和需求不匹配的问题,深入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产业结构不合理带来的供求关系错位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直接原因。有分析表明,第三产业就业比重每提高1个百分点,就能净增加1100万个就业岗位,可见发展第三产业在增进就业方面的贡献力。然而,我国目前产业结构为重第一、第二产业而轻第三产业的失衡状态。这种产业结构失衡反映在劳动力需求结构上就是知识型服务岗位,即所谓“白领”岗位,需求不足,而对蓝领型岗位却需求旺盛。导致了“用工荒”、大学生工资不如农民工等现象。
地区发展差异及制度限制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由于历史和禀赋等原因,我国不同城市或地区占有的资源极不平衡,总体上呈现城市大于乡村,东部地区大于中西部地区,中心城市大于一般城市的态势。大学生求职地区强烈倾向于城市,尤其是发达地区的城市或中心城市,使得该地大学生处于供过于求的态势,而其他地区则是供不应求。2009年天津市的一项调查显示:在就业地区的多意向选择中,有76.1%的毕业生表示毕业后希望留在天津市工作,比重居于选择就业地区的第一位。希望去北京的占47.1%、去上海的占23.5%、去广州、深圳的占18.7%。在地区发展严重不均的基础上,现行户籍制度进一步维护了该格局。毕业生的户籍和人事关系通常与工作单位联系在一起,一旦签约落户乡村或不发达地区,想要返回城市或发达地区将变得非常困难,而希望其自觉改变观念重返乡村也是违背情理的。
另外,各类求职部门的待遇制度差别也是大学生就业竞争激烈的原因。大学生的就业方向倾斜于政府部门、各类院校等机关事业单位和国企、外资等大中型企业,而小型私营企业则很少受到青睐。由此可见,大学生在地区和部门之间分配不均、就业难度加大的现象的根源在于现行的一些制度性保护和限制。
高校扩招是大学生就业难的推动性原因。简单的把大学生就业难归咎于扩招,或者简单的否认两者相关都与事实不尽相符。有观点认为扩招导致了中国大学生总量过剩,但大学生真的过剩了吗?根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2000年我国从业人员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仅占4.7%。可以预见,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越来越多的融入全球经济,人才紧缺的矛盾将更加突出。大学生就业难现象不是总量过剩的问题,而是结构性过剩。在我国现有地区发展不均衡和户籍管理制度等相关制度的约束下,鉴于大学学历在克服甚至突破这些限制方面具有的优越性使上大学的需求提高,高校扩招正是应对这一需求增长的直接办法,但另一方面扩招带来的大学生数目的急速增长和大学生就业意愿集中化之间的矛盾加剧了大学生就业难现象。因此,高校扩招仅是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推动性原因,其根源依然是制度约束。
其他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人才培养结构不合理。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和当前高速发展的经济规模相比显然是不够的,但是在目前的高校教育体制中,很多学校的专业设置和层次结构不尽合理,偏重理论教育、忽视实践实习课程、重“进”轻“出”等现象较为普遍,这与市场、企业对招聘毕业生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在教育产业化过程中形成眼高手低、高分低能的大学生就业素质。大学生就业素质不足,就业观念脱离市场。从应届毕业生自身因素考虑,有相当多的大学生缺乏与他人沟通的基本素质,缺乏团队精神和吃苦耐劳精神等就业必备素质,从而导致在求职过程中频频被拒。虽然近些年来由于就业竞争白热化和金融危机对经济的影响促使大学生在择业观上发生了转变,不再完全局限于一线城市及经济发达地区,但在用人单位的选择上仍具有强烈的传统观念色彩,对待遇看的过重。用人单位用人理念脱离市场。用人单位盲目求高,在选择毕业生时表现出“高消费”倾向,盲目追求高学历等错误理念,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大学生就业难的局面,造成学历过剩、人才浪费等现象。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对策
国务院及有关部门和地区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学生的就业难题。
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实施“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三支一扶”、“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政策。虽然基层、农村等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存在对大学生大量需求的市场,但是由于政策的吸引力不强,只能解决较小比例的大学生的暂时就业问题。
大力发展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该政策虽然缓解了当前的就业压力,但这一政策并没有完全从市场角度出发,容易误导部分大学生盲目读研,甚至加重他们的经济负担及以后的就业压力。
鼓励骨干企业和科研项目单位积极吸纳和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但其招聘的有创新性研究型的高校优秀毕业生本身在就业竞争中就占优势,因此,在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上产生的效果不够显著。
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强化高校毕业生创业服务指导。然而,创业首先最需要的是资本、资历和资料,刚毕业的大学生基本不具备这些条件。其次大学生普遍缺乏基本的理财技能、推销意识和沟通技巧,盲目创业只会使他们陷入困境。另外,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政策、法律等机制仍不十分健全,自主创业仍是笔额外的风险投资。因此,该项政策只能鼓励少数有条件有胆识的毕业生成功创业,并不能解决绝大多数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综上分析,我国现行的各种大学生就业促进政策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大学生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矛盾。这一问题的解决依赖多方面的共同努力,要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大学生自主就业和创业能力为基础,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消除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制度和政策障碍,促进大学生无障碍就业。
政府。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途径在于我国经济的产业结构转变,在发展经济、保持经济较快增长的同时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并彻底的解决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制度性、体制,取消人才流动的各种限制,建设没有后顾之忧的政策环境;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用政治、经济、法律等手段规范大学生就业市场,引导毕业生灵活就业。同时,促进用人单位转变观念,减少人才高消费等不良现象。
高校。高等院校应该迅速改革教学模式,尽快适应不断调整的产业结构的需要,采取积极措施,按照市场规律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加强实践课程比例,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同时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指导大学生树立务实的就业观,提升就业能力。
大学生。要认清当前的社会发展形势,客观分析自身条件,科学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要有意识加强学习和社会实践,提高自身素质,按照市场对人才的要求锻炼自己,提高竞争能力。要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心理承受能力,掌握求职择业技巧,降低就业期望值,把实现自身价值和社会需求结合起来,真正做好就业择业规划,实现顺利、满意就业。
四、结语
总之,只有找到符合社会、经济、教育和文化情况的解决方法,使人才培养的目标与同市场需求接轨,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也只有政府、企业、学校、学生四方都积极参与其中,形成合力,才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参考文献:
[1]谭庆刚.制度性失业与中国大学生就业难[J].人口与经济,2011.
[2]张昕等.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的策略研究[J].经济师,2011.
[关键词]就业问题;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双重主导
[中图分类号]F1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24-0066-02
与全国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研究状况相比,关于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要相对少一些,研究方法和理论创新还有很大的差距。在已有的研究文献中,对于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造成就业困难的成因分析和解决这一难题的措施和对策。造成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难既有客观方面的原因,如新疆经济欠发达、高校扩招、就业制度不完善、学校的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不够清晰等;又有主观方面的原因,如自身素质不高、汉语水平较低、计算机技术不熟练、就业观念存在的问题等。还有一些文章从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两方面结合起来,分析和研究造成就业困难的因素,并且给出可行性建议,就需要政府、高校以及少数民族大学生从自身出发,拿出相应的对策,采取相应的措施,共同解决这一难题。
1造成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难成因的研究综述造成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为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李爽、安晓琴的《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状况的分析与对策》(《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论证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难度大的主要原因是汉语不过关、家庭经济条件差、就业观念守旧;宋锋华、张玉玲的《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实证研究》(《新疆社会科学》,2007年05期)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运用路径分析软件Amos60分析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个人能力、个人性格特征、个人期望,并就如何提高新疆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水平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张允、居来提・司马义、徐晶晶的《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观调查研究》(《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以新疆大学为调查对象,从就业目的、就业愿望、就业环境认知等十个方面反映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观的特点;李刚、张伟的《信息时代下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探析――基于塔里木大学的实证调查和分析》(《电子商务》,2011年第11期)对塔里木大学少数民族大学生如何解决信息时代下就业难问题提出了要求;邢利伟的《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观调查研究》(《新西部(理论版)》,2012年第2-3期合刊)指出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建议加强引导,实现科学化,提高就业竞争力;帕孜来・马合木提、郭建伟的《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意向实证分析》(《中国电力教育》,2013年第13期)对新疆少数民族工科院校应届毕业生在就业意向、就业观念、择业标准上存在的若干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綦群高、何建忠的《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形势及对策分析》(《教育与职业》,2007年03期)一文结合新疆经济、社会和历史分析了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主要客观原因;吐尔逊娜依・赛买提、阿孜古丽・阿不都拉的《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调查与思考》(《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年第2期)认为在就业实践教学中应以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学业为基础、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为载体,循序渐进地开展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罗俊、蔡文伯的《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社会学解读》(《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基于社会学视角,从社会结构、社会制度和社会资本三方面分析了影响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阿不力克木・艾则孜、谭刚、麦买提・乌斯曼、阿力甫・那思尔的《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的现状及对策》(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5期)详细阐述了目前疆内高校就业指导课程设置不合理、内容缺陷和指导教师素质不高等问题,建议急需完善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与服务工作机制。
2促进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对策的研究综述为解决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难题,改善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不少专家和学者积极撰文,提出了很多可行性建议和措施,做出了有益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21政府在促进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方面的研究综述潘岩红的《新疆木垒拓宽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门路》(《中国人事报》,2003-08-12)建议目前经济滞后和就业压力大的新疆木垒哈萨克自治县政府,创造条件,为少数民族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搭建广阔舞台;库来惜・阿不都拉的《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择业压力与调适》(《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一文通过对毕业生需求结构性矛盾较突出等问题的分析,建议毕业生要通过自我内在调适和高校就业主管部门的外在调适来减少少数民族大学生面临的择业压力;王英姿的《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调查与分析》(《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年第16期)认为在目前就业形势困难的情况下,政府应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提供全面政策支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进一步完善就业指导与培训工作;田华的《新疆高校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的路径选择》(《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详细阐述了新疆高校在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当中应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古娜的《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中的政府作用研究》(新疆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建议政府应加大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的扶持力度以及提出今后政府需要弥补的地方;陈小昆的《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分析》(《新疆财经》,2011年第3期)认为要提高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比例,应借助政府行政手段,实施民汉合校,建立失业救助制度,完善就业保障机制等措施来扩大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空间。
22政府和市场双重主导下促进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方面的研究综述贾友军、綦群高、王英姿的《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对策研究》(《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认为解决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和政府两方面的积极性,形成良性互动的就业体制、机制;王志刚的《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塔里木大学学报》2009年04期)详细阐明了政府和市场在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中的重要作用;居来提、苏来曼的《基于市场、政府共同作用导向下的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模式探讨》(《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探讨了以市场为导向现有就业模式,提出了政府和市场共同主导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的新模式和新探索;辛萌的《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探析》(《现代企业教育》2012年第17期)一文以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找出问题,从政府和市场的角度,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和建议以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率。
23政府、高校、毕业生自身在促进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方面的研究综述海米提、热西旦、贾成军的《加强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认为应以西部大开发、构建和谐社会为契机,从政府、高校和少数民族大学生自身等方面,来提升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措施和对策;刘会、刘艳的《关于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创业问题的调查与思考》(《新疆财经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分析了就业和创业存在的问题,提出政府应更加重视,高校应积极联合企业进行就业教育,少数民族大学生应提高自身素质和综合能力,三管齐下,为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孙磊的《浅谈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及解决对策》(《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第7期)提出应从政府、新疆当地各高校以及大学生自身三个方面综合起来,解决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孙嫱、王向然、朱娜、殷继明、杨圣敏的《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调查与分析》(《西北民族研究》,2012年第4期)在实地调研、掌握大量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从政府、用人单位、高校、学生个人几个不同层面,对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的现状、特点、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
3结论
综上所述,目前关于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在各个领域内都取得了不少研究进展和成就。结合高校、社会企业和少数民族大学生自身的就业能力,分别给出了建议和对策。有的学者针对某一重点进行详细、透彻研究;有的学者则注重全面分析、综合考虑,充分发挥政府、市场、社会、高校和毕业生自身的积极性,建议形成良性互动的就业机制,为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