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9 18:34:0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大学生毕业就业问题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 大学毕业生 就业问题 高等教育大众化
伴随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已被世人所熟知。如何解决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事关学校发展,事关社会稳定,必须妥善处理。
一、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依据就业问题性质不同,可将其划分为三类,分别为一般性就业问题、结构性就业问题和个人职业选择性就业问题。
(一)大学毕业生一般性就业问题。在精英教育阶段,一般性就业问题被认为是不存在的,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施,高等教育培养目标、主要职能发生了根本改变,一方面承担着继续培养精英的任务,另一方面承担着培养社会所需劳动力的任务。就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而言,高校所培养的人才是与国民经济发展需求相平衡的,但却出现了人才相对过剩的局面,出现一般性就业问题,有其特殊性。分析原因,与我国的市场机制不完善不无关系。我国曾经长期实行统分统配制度,在市场机制还不完善的情况下,还不能形成良好的用人制度,诸多岗位长期被不合格人员占据,导致大学毕业生不能顺利就业。除此之外,虽然我国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获得了巨大发展,但第三产业比率还是过低,加之大学生创业观念低下等,导致社会对毕业生的吸纳能力较低,无法实现毕业生的大规模就业。
(二)大学毕业生结构性就业问题。结构性就业问题是指劳动力的结构与经济结构不相适应而引发的就业问题。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实施进程采取的措施是,扩大精英教育范围,以此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精英教育是为培养社会精英服务的,其专业、课程设置是以精英培养为目标的,沿用精英教育模式培养社会所需的大量劳动力,必然导致人才结构难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造成结构性就业问题。除此之外,我国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劳动人事制和户籍制度,也是限制人才合理流动、无法发挥市场调节机制作用的重要原因之一。近些年来上述制度有所松动,逐步实行了小城镇、农村统一户籍制度和行业资格准入制度等,进步固然可喜,但力度仍不大,无法解除其对人才自由流动的限制。此外,东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均衡也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大学毕业生结构性就业问题。
(三)大学毕业生职业选择性就业问题。个人职业选择性问题在我国目前大学生就业问题中,表现越来越突出,部分大学毕业生宁愿失业也不愿就业。如高校周围考研大军的出现,由于不愿到边远、经济不发达地区工作,仅把求职岗位限制在大城市,造成过大的就业压力。究其原因,一些大学毕业生缺乏较好的自我定位: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更多的是培养熟练的劳动力和技术工人,不是所有的大学生都是社会精英,个人期望值过高造成就业难。笔者认为,原因之一是我国所采取的精英教育扩大化式高等教育大众化模式培养目标不甚明确,影响了大学毕业生自我定位的明确,导致个人职业选择性就业问题在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中比较突出。
二、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对策与建议
(一)国家和政府方面。就国家和政府层面来说,应该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机制,改变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精英教育模式。首先,扩大高校办学自;扩大高校办学自不仅包括企业、个人可拥有办学权利,还包括扩大已有高校的办学自,减少高校行政干预和控制,让高校办学与市场紧密联系起来,实现人才培养与就业渠道的畅通。其次,淡化户籍制度、改革劳动人事制度,促进人才能合理流动,保证企业、事业单位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挑选、利用人才。再次,大力调整经济结构,特别是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提高国民经济对大学毕业生的吸纳能力。最后,提供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条件,扩大就业岗位;如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鼓励、扶持大学生创业。
(二)高校办学方面。就高校办学方面来说,首先要依据社会发展需要和自身情况准确定位,突出办学特色,为社会提供优秀的所需人才。各高校应各安其位,各负其责,形成自己的特色,培养不同层次的人才。其次,积极实行弹性学制、弹性专业;实行弹性学制,以适应不同时期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实行弹性专业,就是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生意愿灵活选择学习专业,如:双学位,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目标,扩大毕业生就业机会。最后,高校应改变传统教育模式,积极实行市场化的经营管理,实施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素质教育,提高大学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其自主创业能力,变被动就业为主动创业。
(三)用人单位方面。就用人单位来说,首先要提高市场竞争意识,形成正确的人才观,应本着竞争意识选才、用才,以任人适才为标准选择、使用人才,努力促进单位发展。其次,把人才利用与人才培养结合起来,有条件的用人单位可以根据本单位需要创办培训学校,以此满足单位业务发展需求。最后,选聘过程中,不应盲目追求高规格人才,应当以本单位实际工作需要来选择,以能胜任工作为基本要求。
(四)毕业生个人方面。就大学毕业生个人方面来说,首先要努力提高自身专业能力和素质,同时也要认清社会发展形势,明确发展目标和定位。高等教育大众化应以更多的熟练劳动力和技术人才为培养目标,大学生已经从“天之骄子”转变为一般性人才。大学毕业生要根据社会发展需要适时调整好就业期望值,本着先就业再择业的思想规划自己的人生道路。其次,当代大学生要彻底改变传统就业观念,变被动就业为主动就业、主动创业,积极谋划自己的人生。
参考文献:
[关键词]文科类女大学生;就业现状;原因;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4)01-204-02
一、文科类女大学生的就业现状
近些年来,高校中女大学生占学生总人数的比例越来越高,女大学毕业生增幅明显,就业难度大,其中文科类女大学生所占比例最大,就业难问题尤为突出。文科类女大学生就业问题主要表现为就业率低,就业存在性别歧视,就业质量低,缺乏保障等方面。
(一)文科类女大学生数量增多、就业率低
1998年高校扩招以来,高校毕业生人数每年都大幅增加。高等教育的持续快速发展,使得女大学毕业生增长幅度日益加大。据统计,1998年至2006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连年增长,女毕业生人数占总毕业生人数比重逐渐加大,1998年女大学毕业生占总毕业生的比重为36.64%,2003年女大学毕业生占总毕业生的比重为44.29%,2005年这一比重增至45.17%。越来越多的数据显示,高校“男多女少”的局面已经改变,逐渐出现“阴盛阳衰”。综合类名校复旦大学,2006级新生里的女生约占52.3%,首次超过男生。2010年,清华大学录取了1159名女生,比重达到了前所未有的34.12%。
女大学生毕业人数逐年增高,但就业率却依旧偏低。天津人力资源开发服务中心调查结果显示,2007年大学毕业生男生就业率为83%,女生就业率为79.5%。厦门大学的就业指导部门调查时发现,应届毕业生中已落实工作单位的女生比例为63.4%,男生为72.1%。在同等条件下,女毕业生就业机会只有男毕业生的87.7%。
(二)文科类女大学生考研率高,就业门槛高
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很多女大学生选择了考研。资料显示,56.7%的被访女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感到“女生机会更少”,因此女生无奈选择考研继续深造。而且大部分女生较勤奋踏实,考研成功率也大大高于男生,特别是一些中文、心理学、教育学等文科专业。此外,用人单位用隐形限制的方式提高女大学生毕业生的就业门槛,不少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对文科类女大学生大多存在年龄、相貌方面的限制,一般要求女大学生年龄在25岁以下,相貌气质姣好,并且在签订就业合同时硬性规定未婚或几年内不得生育等苛刻条件。
(三)文科类女大学生就业中普遍存在性别歧视
受社会传统思想、男女两性差异以及社会误解偏见等影响,在就业过程中文科类专业女大学生普遍存在性别歧视现象。第一,人数限制。例如:在招聘信息中明确写出某单位招收文员10人,其中男生7人,女生3人;第二,机会不均等。即使同时进入面试过程,最终聘用比例男生依然高于女生,很多用人单位情愿降低条件录取综合能力较低的男生也不愿意录取女生。第三,待遇偏低。用人单位招聘过程中,对男女生实行不同的劳资待遇,他们支付给女性雇员的工资与处于同等学历、同一职位的男性雇员低。在面对培训、升职机会时,用人单位对文科类专业的职员多倾向于提拔男性员工。
二、影响文科类女大学生就业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
用人单位之所以拒招女生正是为了求得生存和竞争优势,规避女大学生自然附着成本的理性选择。女大学生的自然附着成本包含着比较广泛的内容,主要表现在:第一,生育成本。女大学生毕业后不久就会面临结婚生育等一系列问题,进而会有很大一部分精力投放到家庭中,用人单位需要为此付出直接或间接成本。第二,工资补偿。基于女性的生理特征,她们对于工作条件的要求较高。在较差的工作条件下,用人单位需要支付额外的工资以作为奖励,而男性职工则不存在这一问题。
(二)文科类女大学生自身因素
文科类女大学生大多心思细腻,感性,但大多依赖性较强,优柔寡断,专业性差。部分女生过于看重学习成绩,忽略了能力培养,在工作能力、社会实践和适应能力上与男生存在一定差异,学习成绩并不是市场竞争力的全部,市场看重的是劳动者的综合劳动能力,因此,女生劣势于男生。部分文科类女生在就业过程中缺乏从基层做起的心理准备,很多女生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和敬业精神,排斥低层次岗位,向往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体制内就业,这种不正确的就业观念再加上女性固有的普遍缺乏竞争意识,胆小退让等弱点,成为女大学生将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三、文科类女大学生就业难产生的影响
(一)对文科类女大学生自身的影响
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大部分女生采取了积极主动、勇敢面对的积极态度。文科类女大学生或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专业培训来提高自身能力,拓宽就业途;或继续学习专业知识,考研或出国深造。就业难的压力成为他们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强大动力。
然而,文科类女大学生就业难对女生产生的消极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一部分人不再努力学习,而是更注重自身外表投资,形成了“学得好不如嫁得好,干的好不如嫁得好”的思想,有些女大学生甚至走进婚姻介绍所推销自己,她们的相亲标准多定位在三十岁左右的有房有车的成功人士,从这些方面可以看出高校女生就业难已经逐渐影响了女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婚恋观。因此,她们会逐渐养成依赖顺从的习惯,不思进取,缺乏个人事业成功的思想观念。久而久之,一方面大大降低了我国现代社会提倡的男女平等进步思想的影响力,另一方面也会造成我国社会女性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
(二)对社会和高校的影响
高等教育是为社会培养所需要的人才,正是由于持续不断的人力资源的供给,社会经济才得以持续不断地发展。文科类女大学生接受了高等教育但在毕业后遭受就业难压力,性别歧视,就业情况不容乐观不仅是对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而且也造成社会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文科类女大学生就业难使一部分女生不能就业或不能很好的就业,就使得很多女性不能发挥其自身才能,不能很好的实现自身价值,不能产生更多的社会财富,影响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
另外,目前高校在扩招过程中基于文科类专业投资小、成本低、短期效益大等特点,大多扩招文科类专业,然而文科类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尴尬现状必将影响这些专业以后的生源数量和质量,甚至可能出现资源闲置问题,影响高校的办学质量,阻碍高校的长远发展。
四、解决文科类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途径
(一)促进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同发展
在社会物质文明快速发展过程中要注重社会精神文明的协同发展,塑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增加教育事业的投资。通过大众媒体的宣传,塑造健康、积极、独立、自信的女性形象,强化男女平等思想。完善就业市场体制,宣传文科类女大学生的自身价值及影响,加强对文科类女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支持力度,鼓励自主创业。合理调整社会人才结构,促进人才最大程度的实现社会、经济价值。
(二)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社会监督
进一步加强法规建设,从法律层面保护女性的就业权利,制定具体详细的法规政策,使女性在求职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能够有具体的法规依据,从而更有效的保护自身权利。同时加强法律法规的宣传,加强社会监督,切实有效的缓解文科类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三)文科类女大学生对自身的准确定位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金融危机比较优势博弈
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在“两会”期间也被纳入议题提案,尤其在当前金融危机的形式下,大学生就业更成为与中国经济大环境密切相关的话题。
一、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分析
1.扩招政策。自1999年起,全国高校开始扩招,当年就扩招了48%。由此引发的一些问题也接踵而来:扩大规模的辅政策和措施跟不上、学校教学和生活条件的约束成为高校稳定问题的新因素、一些学校由于扩招造成学校升格或教学条件下降而导致教学质量的滑坡,这些都造成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困难。
2.就业能力不足。近年来,我国经济一直快速增长,特别是经济结构的升级速度加快,带动了对高人力资本存量的高校毕业生的强劲需求,从而促动了高等教育迅速发展,但劳动力市场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逐步消化大学毕业生在短期内的超量供给。
3.盲目择业现象严重。目前,大学生在就业区域、就业单位性质选择上结构性矛盾突出,在期望薪酬上仍高于企业对其预期。由于“毕业即失业”的悲观论普遍流行,毕业的时候盲目投简历,以先安顿为目标,这样的结果一方面导致不少学生盲目就业,对以后的发展非常不利;另一方面也产生大量违约现象,给大学生的社会信誉造成了很坏的影响。同时,大学生失业率有上升之势,社会需求变化加剧,供需结构性矛盾增强,“有业不就”和“无业可就”共存,“挤占效应”突出。
二、大学生就业的比较优势分析
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普遍会考虑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究竟是就业还是考研,客观的说,目前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2009年全国将有610万应届毕业生,加上去年未就业的100万人,超过700万的庞大人群。
我们可以进一步运用博弈论的模型来分析,假设大学生毕业只有考研和就业两种选择出路(这里仅就普遍存在的这两种毕业选择进行讨论),那么将这两种选择做博弈,得出最佳选择组合:
从表中可以看出,所有人同时选择一种途径的预期收益没有部分人选择就业、另外一部分人选择考研的预期收益大,所以,大学生还是应该准确把握自己的发展方向,确定自己的优势,正确选择毕业去向。
大学生就业的比较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人才培养成本比较优势。人才培养的成本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一是时间成本。一般大学生的学制为四年,而要考研还需要2年~3年,如果我们用考研的时间先去就业,势必会比考研的同学多2年~3年的累积工作经验的过程。二是教育成本。选择考研的学生会比选择就业的学生多出2年~3年的教育费用,包括学费和住宿费。三是其他成本。如图书资料等,投入会更多些。因此,研究生在择业时要求待遇高,本科生则要求低些,二者对比,就使大学本科生就业的比较优势更大。
2.就业期望值不同。研究生就业难,主要受制于研究生就业期望值过高,而本科生则不然,他们更容易面对现实,更愿意从基层做起,大多不计较报酬。
3.自身优势。大学生一般都可塑性强,对新鲜事物比较能够容易接受和适应,学习知识的能力强,富有创造性和想象力,相对少地受传统思维定势的束缚,因此他们更有可能开创全新的产品和市场。
三、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1.加强对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问题的探讨。世界生产能力严重过剩,国际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国内发展地区就业市场趋于饱和,下岗职工占有很大的比率,大批海外学子学成归来,这一系列的客观因素影响了我国大学毕业生顺利就业。如果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不通过其他的途径得到解决,势必影响到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因此,需要加强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探讨,建立一套完善的人才需求信息、就业指导、职业介绍等毕业生就业管理服务系统。
2.注重中国经济转型与就业问题的联系。随着我国进入后工业化阶段,经济重心将实现从制造业到服务业,从一般制造业到高科技先进制造业的转换。因此,从长期看,中国应加大人力资本投入,改革现行教育模式,强化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实现产业优化升级。
这次就业困局也将是化“危”为“机”的好时机。扩大就业重在开源,以创业促进就业,全方位启动创业型经济的发展,打造自主创业的造血机制才是破解就业瓶颈的根本解决之道。为此,要加快建设多层次创业政策体系,从产业政策、所有制政策、财政税收政策、金融政策等方面构建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自谋职业。
参考文献:
[1]陈玉婷:论高等教育过度产生的经济影响分析.,2009.2.24
摘要:2012 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80 万人,而河南高校毕业生就已高达50 万人,与其他地区相比河南省的毕业生就业情况不容乐观。加之,国家正在进行产业转型升级,同时受世界经济影响,国内经济发展速度也受到小幅下滑,人才市场也渐渐趋于饱和,大学生就业难似乎成为无解的难题。本文针对河南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从多角度进行分析,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也有社会、体制等多方面因素使然,并尝试着给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 :河南大学生;就业;原因分析;对策
近年来,河南省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2009年河南省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是36.5万人,2010年人数为41万,2011年为44.6万人,2012年为50万。由此可看出每年河南省的毕业生以近4万人数在增长。同时还没有考虑历年累积和中专的就业情况。即便政府为解决这一问题调动市场能为一些大学生就业提供机会,但整体情况肯定也不容乐观。而且解决方案和措施的实施将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切身利益和响应中部崛起的计划以及我国的经济发展、稳定。因此,对河南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现状进行正确归因,指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思想,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探寻2012 届河南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
以2012届开封市三所高校毕业生及部分企业调查为例,本课题采用自制的“大学生就业调查问卷”,通过QQ在线、深入宿舍、图书馆和路边拦截等方式进行了随机抽样的调查。此次共发放调查问卷100份,收回有效调查问卷98份。有效问卷调查者主要来自建工专业、历史专业、外语专业、信息专业、经管专业和金融专业。经统计发现就业难大体可以概括为三方面的原因:大学生本身存在的问题、社会问题和用人单位方面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大学生本身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自身问题的探究
(1)择业观念比较淡薄,就业期望偏差严重。通过此次调查研究,发现大学生在择业观念上普遍存在偏差,对应聘岗位多侧重在国外企业、国家公务员、科研单位等相对稳定轻松的职业,而较少数选择乡镇企业、集体企业或者个体就业;而对择业的区域上,大多倾向于大中城市,很少愿意去贫困地方、去西部、去小城镇、去农村。同时,大学生在择业时,缺乏清晰定位,择业缺乏目的性不强,有少数还是被迫走进招聘会。此外,通过调查还发现了一个不容忽视的诚信问题。不少毕业生认为,求职时如果成绩单足够优秀和评优奖励的证书足够多,能为找工作带来很大优势。所以,很多大学生不惜通过伪造一张张证书以骗取企业的青睐,这对大学毕业生整体形象造成一定的损害。
(2)法律意识淡薄,缺少自我保护意识。据此次调查,有多于40%的求职者没有主动与用人单位要求签约合同,在签约合同的人员中有多于80%的求职者没有使用劳动、人事部门规定的合同样本,更没有进行合同签证。在某人才市场统一印制并发放给招聘单位的“求职登记表”上,在明显位置专设一栏“求职提醒”,包括不要向用人单位缴纳各种名义的招聘费用、不要抵押任何证件,以及及时进行合同签证等内容,而从该人才市场公布投诉案例来看,有一半以上的投诉与以上三种行为有关,用人单位收取应聘者抵押金的现象更为突出。
2.整体就业环境不佳,就业呈现结构性失衡
首先,从全国范围来说,大学生就业呈现整体性结构失衡。而在河南,供给与需求表现的矛盾尤其突出。中国仍处于发展时期,各方面的体制没有完善,性别歧视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首先,中国处于人口高峰期。2010 年、中国大学生毕业人数达到630 万人,而2011 更是达到760 万人。2010年的就一次业率大约65%,大约有200 万的大学生在2011 年处于待业状态。与此同时,2012年,2013年,同期毕业大学生人数不断增长,未就业大学生池子越来越深。与此同时,近几年世界经济遇到的美国的金融动荡,欧债危机。中国经济虽然一直在发展,但也出现波动,加之经济结构调动转型,这直接导致整个社会就业大环境的不稳定。进而出现了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脱节的困难局面。
3.高校教育机制方面存在不足分析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脱节一直是我国高校培养方式的一大难题。随着近几年国家对高等教育不断投入,学校软硬件设施有了较大的发展,但高校学生就业问题却越来越严重。经过调查了解,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是对大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与培养力度的重视程度还不够。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相对于社会需要比较滞后,教育思想、观念等更新不够及时,到今天已经明显不适应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要求;其次,教材多年未变,专业划分改革缓慢,高校几乎没有自主权,再加之教学方法过于简单,对知识传授看重程度较高,而对能力培养却比较轻视;第三,学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造成大学生就业结构性供求矛盾。高等教育的滞后性和周期长的两个特点确定了其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不够,而高校人才预测工作处于探索阶段甚至还没有开始,加之高校招生功利性比较明显,与社会需求结合不够紧密,甚至脱节,导致高校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第四,大部分高校培养的学生质量不过硬。据此次部分高校的追踪调查,两年之内能适应工作的毕业生不足七成,甚至有部分毕业生不能适应工作或者因为社会关系,不能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这些都与高校的用人机制和教学管理制度不完善有关。
4.用人单位有时标准过于严苛,加重了大学生就业难度
(1)过分强调文凭作用。从此次就业调查结果来分析,不少用人机构对学历偏好明显,认为文凭越高越好。而这种选人唯文凭论,造成了受聘人员水平、能力与岗位极不相适应,或者说一种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比如在此次调查中,有一个单位招聘计算机软件研究生仅用于本单位的打字等简单文字处理,而现实工作中有些人的能力可能与文凭并不能直接划等号,不少本科或大专学生的业务能力不比研究生业务能力差,尤其是打字能力上。
(2)存在比较严重的地域歧视。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到本单位的业务情况与当地联系紧密程度,希望招聘的大学生熟悉当地方言及风俗,甚至有一定的人际关系网等,选用人才时优先考虑本地人才。甚至一些地方政府招聘公务员时也存在生源地域歧视,实行地区保护主义,不利于大学生公平竞争。
除了以上几方面的原因外,还存在许多的问题,例如社会公平问题等等,凡此种种,都可以看出河南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之难。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1.从高校方面来说
(1)高校要逐步适应市场化办学理念,改革创新现有的教育培养模式。首先,高校应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在专业设置时更多考虑是否符合社会需要。要在开展广泛市场调研基础上,对自己的办学模式、办学层次、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上进行大胆创新,大力发展社会需求量大的特色专业。其次,高校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根据市场的需要和时代的要求,下真功夫、大力气抓好人才培养的质量关,这就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新形势下高校必须转变教育观念,以培养适应时展,符合市场需求为目标,变重成绩培养转变成重综合素质培养、变灌输式教育为启发式教育、变课堂式教育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分阶段分对象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2)高校应加强对在校学生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以开封大学的课程为例,学校每学期都开设形势与政策课程,在大一至大二时便开设专门就业课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让学生提前对自己未来的就业进行规划,而且学校经常举办一些创新性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此而延伸,把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安排前伸至他们入学之初,并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的始终,确立分阶段指导、多方向发展的思路,系统规划各年级就业指导工作的目标和任务,恰当安排就业指导的时间与内容。
2.社会环境、体制方面
(1)针对大多数毕业生就业的期望值过高,对中小企业、偏远地区不屑一顾的态度,需要出台鼓励大学生到中小企业、到西部、小城镇就业和自主创业的政策。同时更要出台好政策促进中小企业持续的发展,让大学生有信心在中小企业就业也可以获得很好的发展机会。同时还要专门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良好条件,在政策、金融、法律等方面予以充分照顾扶持。其次就是还要积极营造社会氛围,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政府可以运用新闻媒介的各种宣传优势,宣传大学生自主创业与到中小企业就业的成功案例,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积极的就业观念。当然,学校也应该定期邀请成功校友,开展校友论坛等形式来宣传就业创业新理念。
(2)努力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政府要努力发展经济,尤其是在河南这个人口大省,多发展吸纳劳动力强的制造业和服务业,不断增加就业岗位,扩大就业渠道,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同时,要不定期召开人才招聘会,提供岗位信息,加大毕业生的就业信息服务力度。课题认为河南省政府引进诸如富士康这样的大企业,对于增加就业是有利好的。同时也要出台相关优惠政府,鼓励企业吸纳更多应届大学生就业。
3.大学生也应该主动做出调整
经前面分析,要想提高大学生就业率,首先要解决大学生自身的问题,最主要的是提高自身素质,掌握就业主动权。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优胜劣汰,大学生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掌握过硬的本领,才能在就业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才能谋取自己最理想的职业岗位。
其次要转变现在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竞争就业观念、灵活就业观念、创业观念、先就业后择业等新的择业观和就业观。要学会把自己理想置于社会需之下,把找工作和干事业有机地结合起来,走好人生的每一步。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应该主动到基层锻炼自己,挖掘潜能。从调查情况来看,社会上总的就业岗位还是很多,当然这里还存在着很严重的一般大学生不愿意去做情况。当然大家都向往大城市生活,家长都希望自己孩子能找到很好的工作,这本身无可厚非,但看看这样一组数字,2010 年年末上海人口已经超过1900 万人,而北京达到2000多万人。不管你是优秀的大学生,到了这里,也会变成多少万分之一,都会面临激烈的竞争。当前大学生宁愿在大城市苦苦支撑,愿意北漂或者窝居在北上广,也不愿回到自己的家乡,更不愿到西北部、到小城镇、到农村就业。这种就业观不能说百分之百不正确,但至少是不够理性。如果大学生在择业就业观念上能够适时调整,不仅能缓解就业压力,还可以带动欠发达地区迅速发展。
总之,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凝聚全社会力量,转变观念、紧密配合、共同努力来解决。在这里,作为供应方的高校、作为人才消费方的用企业和作为宏观调控方的政府,必须要深化改革、与时俱进。当然最为关键还是大学生本人,不仅要加强自我完善,提高本身综合素质,还要转变传统就业观念。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既要遵循市场规律,又要有预见性、前瞻性。只有四方积极地采取相关措施,才能使大学生这一宝贵的人才资源充分发挥功能、作用。
参考文献
[1]杨金云.普通高校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0(12):106-107.
[2]戚新,白云波.发达国家大学生就业特点及启示[J].教育探索2006(5):27-29.
[3]漆向东.河南就业结构的现状问题与演进趋势[J].特区经济,2006(9).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经济学视角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3-0155-02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教育水平也在不断提升。在高等教育持续发展并为我国提供大量人才的同时,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并且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更加严峻。尽管大学生在劳动市场中占有一定比重,但是市场对于学生的接受能力却不能承受毕业生增长的人数,如何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变得更加紧迫。
一、我国毕业生就业现状
自1999年开始,我国高校连续十年实施大规模扩招政策,招生数从1998年的110万增加到1999年的165万,从人力资源大国逐渐步入人力资源强国。2003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17.8%,自此进入了大众化发展阶段;2009年毛入学率达到24.3%;2013年毛入学率达到34.6%。招生人数的不断升高使得毕业生人数更是逐年累积,就业形势并不乐观。2013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人数为699万人;2014年人数达到730余万人,2015年人数更是增至750万人[1],就业人数不断刷出新高,再加上以前年度失业的大学生,就业生的群体不断扩大,毕业生就要面对更大的就业压力。
二、基于经济学视角分析我国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一)从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角度
从数量上分析,大学生毕业人数不断累积增加,供给量已经远远超于需求量。需求上虽然国家经济的增长增加了许多就业机会,但是从奥肯定理中分析得出:GDP变动与事业变动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负相关性[2],即GDP增长3个百分点,失业率将下降1个百分点左右,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不一致。并且随着金融危机的影响没有完全消除,很多企业减少岗位需求,影响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这些情况都使得劳动力总体来说供给超于需求,并且会持续一定的时间,进一步造就了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3]。
(二)从经济发展模式角度
经济结构的变动也会使得劳动力供求不平衡,加重就业问题。经济结构的变动就是劳动力的素质与岗位需求相矛盾。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由粗放型转化为集约型,从外延型到内涵型的增长方式更加注重对科技的使用和岗位人员技能的提升,这也从另一方面加大了对毕业生的素质和技能要求。
(三)从毕业生自身角度
大学毕业生人数不断增长的同时,教育质量却日趋下滑。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放松自我约束,没有精于对专业课程的学习,使学习成果并不理想,毕业时竞争力低,就会增大就业压力。同时,大学毕业生对于就业区域的选择形成了就业结构性矛盾。根据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来分析,教育把劳动力市场分为了不同的层级,现在的毕业生都向往经济发达地区(即一级劳动力市场),他们想要实现更高的自我价值,当然也不排除盲目跟风和攀比的心态。致使经济发达地区就会涌入更多人数的大学毕业生,导致人员过剩、竞争加剧。而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和基层地区(即二级市场)则聚集毕业生人数较少,同时竞争减弱[3],造成了严重的区域发展不均衡,劳动力配置不均衡。
如今大学毕业生多数为90后,这个时期的学生独生子女居多,较上一辈人享受更多的物质资源和教育资源,家人对于子女的关心及期望程度都较高,使这部分毕业生对于工作的选择也更为谨慎,不只仅限于找到工作,而是期望找到自己和家人都满意的工作,从而进一步加大了就业难度。
随着高等教育成本的增高,增加了大学毕业生对工资的期望值[3]。大学毕业生在求职时对工资的标准有预期的界定,面对就业机会,当低于自己标准或期望值就会拒绝,再去寻找下一个机会;当高于自己标准或期望值才会接受,这个过程中消耗了更多的就业成本。
三、解决我国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一)强化经济均衡发展,促进人才合理流动
我国地区之间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均衡造成了劳动力发展不均衡的现象,国家应增强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在不同地区之间协调发展,向偏远落后地区多实施经济政策,鼓励激发人才向这些地区流动。同时,国家应加速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并促进各产业的联系,从总体上提升经济发展水平,为大学毕业生提供良好的就业环境。
微观上,国家应健全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完善就业体系,提升对就业的服务质量,实施更有利于就业的政策,如人事制度、户籍制度的改进等,为大学毕业生的合理流动和充分就业提供保障。同时,还可加强对大学毕业生提供职业发展培训和做好一定的岗位宣传工作等。
(二)高校应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调整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应推进教育教学改革,针对社会和经济需要发展,调整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学生全方面的素质提升、综合发展,使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同时,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同步发展。
其次,高校还应加大对办学硬件设施的投入,改善基础性办学条件。向学生提供高质量的课程体系,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水平,加强教学管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效果,从而提高大学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
最后,高校应加强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培训、讲座,如职业发展、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健康教育等,让学生了解当今社会的就业形势、明确目标、清楚自身定位,并用良好的心态面对就业的压力,适当地进行自我调整,为进一步就业做好准备。
(三)毕业生加强自身素质,提升就业能力
首先,大学毕业生要了解自身定位,认清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现在大学毕业生对工作的期望值较高,对工作地域和工资水平都有高的定位,过多的条件限制往往会使自身错失就业机会。这就要以正确的态度面对就业问题,确定合适的工作期望值,实现就业。
其次,大学毕业生要加强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能力。这就要求大学毕业生更加专注于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同时也要加强自己的实践能力,多参加社会实习,让理论与实践更好的结合。更重要的是,应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如人际交往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在校期间可以多参加学校社团和学生会活动,真正做到全面发展,成为新时代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顺利实现就业。
参考文献:
[1] 中国教育在线2010―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调查[Z].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就业;工资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2-0076-04
2009年5月中旬,笔者在南京市某二类本科高校大四学生中进行了有关就业的问卷调查。我们利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发出问卷300份,收回问卷251份,剔除其中回答前后矛盾及填涂不完整问卷之后,获得样本202个。调查问卷包括求职情况、个体特征、家庭背景三个方面共22个问题。其中,求职情况包括工资、就业单位的性质、求职方式、求职时间等内容;个体特征包括性别、是否党员、原户籍性质、是否独生子女、学习成绩、个人相貌等因素;家庭背景包括父母的最高职务、最高学历等问题。样本中男女的性别比例为1:2.3。约40%的同学原户籍为农业户口。党员所占的比例为40%左右。独生子女比例约为51%。下文我们将根据此次调查的数据总结当前江苏省大学毕业生就业特点,并针对其中的问题提出改善就业的政策建议。
一、就业率较高及其推进措施
调查结果表明,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大致为70%,就业率和以往学者调查和官方的数据一致,考虑到大学毕业生统计就业率的截止时间为每年12月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应当非常高。这表明江苏省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依然较好,这主要归因于江苏省12%的经济增长率。但是考虑到调查所在地为南京市,大部分非省会城市高校学生的就业率可能较低。由于江苏省对外贸的依存度较高,其经济深受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拖累。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几乎没有受到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这说明江苏省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仍然较为乐观。每位大学毕业生平均有两个岗位可以选择,因为最终每个人只能选择一份工作,多余的工作岗位反映了企业对大学毕业生旺盛的需求,同时也增加了还未成功求职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概率。调查结果说明当前劳动力市场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仍然很旺盛。但是,2009年江苏省大学毕业生共有46万人左右,即使只有10%的大学毕业生失业,人数仍然众多,因此促进其就业仍然是政府的当务之急。
重视高科技企业的发展是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最佳途径。调查数据表明,国有企业就业的大学毕业生所占比例最大,为40%。在外企就业的大学毕业生所占比例最小,为4%。在企业就业的大学毕业生占大学毕业生总就业人数的65%,这表明企业仍然是绝大多数大学毕业生求职的归宿。它提醒我们,一定要重视企业的发展,只有企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劳动力市场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才能显著增加,才能更好地改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在所有企业中,吸收大学毕业生最多的为高科技企业,因而推动高科技企业的发展是解决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关键。当前珠三角地区正在进行产业结构升级的调整,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长三角地区也将面临同样的问题。而且在大学毕业生工资和普通工人的工资差距不断缩小的情况下(马颖等,2008),政府尽快推动江苏省的产业结构升级,将大学毕业生相对过剩的劣势转变成人才价廉、质高、丰富的优势。政府应当积极出台推动高科技企业发展的经济政策,例如减免税收,简化行政许可办事流程,为高科技企业融资提供便利,重视知识产权保护。
各级政府要从思想上重视大学毕业生就业。众多的大学毕业生是中国的宝贵财富,经过16年左右的学习,他们积累了大量的人力资本,如果他们不能就业,将造成巨大的浪费。胡总书记的17大讲话对科学发展观进行了理论阐述。“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① ”而且胡总书记还谈到“就业是民生之本”,②“解决失业问题就是解决人民的生活问题”,③以人为本就一定要想方设法解决人民生活问题,那么解决大学毕业生失业问题就应当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低工资的原因及对策
刚就业的大学毕业生的平均工资为2 392元,而其期望工资平均值为2 928元,故大学毕业生的实际工资与期望工资的比值为82%。工资最高的为党政机构,工资最低的为民营企业,党政机构的平均工资比民营企业工资高51%左右。此外,党政机构还有一些隐性收入,例如集资建房、高额的住房公积金等。考虑到这些隐性收入,党政机构的工资与民营企业的工资差距将会进一步拉大。在平均工资的排名中处于第二位的是外资企业,外资企业平均月薪为2 833元,比民营企业平均月薪高约45%。这表示外资企业给出的薪水相对较高,但是和党政机构相比,外资企业平均工资低5%左右。从改革开放初期外资企业的绝对高薪,到现在的相对高薪,外资企业职工的工资已经明显降低,然而,它仍是大学毕业生非常好的选择。还未就业的全体大学毕业生的期望工资为2 661元,这说明仍未就业的大学毕业生期望工资较低。根据经济学理论,个人能力较低的人对自己的工资期望值也较低,即较低的期望工资反映了个人能力的不足。江苏省2009年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2 990元,这说明大学毕业生工资很低。由于当前大学教育的投资较高,已经毕业的学生必然面临收回教育投资的压力,但是其工资却显然不能满足此需要。因而,提高大学毕业生工资是另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大学毕业生工资较低的原因为供给相对需求的增加。自1999年中国高校大规模扩招以来,大学毕业生人数骤然增加,大学生在校人数在短短的几年内就从1997年的317万增加到了2005年的1 561万,增长近5倍。供给的增加导致中国大学毕业生工资持续下降(赖德胜等,2005;马颖、秦永,2008)。
只有增加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才能推动其工资的逐步回升。对大学毕业生需求较多的行业为高科技企业,如果高科技企业能迅速发展,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将显著增加。由于需求的增加,大学毕业生工资将逐步回升,同时将促进江苏省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
提高生产效率是提高大学毕业生工资的另一个有效途径。根据经济学原理,生产效率的增加可以提高个人的边际产出,由于工资与边际产出成正比,个人工资将随着个人边际产出的增加而提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的生产效率大幅提高,伴随着生产效率的提高,工资水平持续上升。促进竞争仍然是推动企业持续提高生产效率的最佳方法。政府应当制定政策,制止垄断,鼓励竞争。
三、城乡差异及对策
调查数据表明,来自农村的大学毕业生由于各种原因,在就业中处于不利地位。原户籍为农业户口的大学毕业生的平均工资为2 140元,原户籍为非农业户口的大学毕业生平均工资为2 533元,即城市户口的大学毕业生比农业户口的大学毕业生工资高约18%。从期望工资的角度看,原籍为城市户口的大学毕业生比原籍为农业户口的大学毕业生高20%。此外,非农业户口的大学毕业生比农业户口的大学毕业生就业率高12%左右,差距显著。
笔者认为,农业户口的大学毕业生就业率较低,有以下三个原因:(1)由于来自农村的学生对主要位于城市的企业缺乏了解,不能明确求职岗位,在求职中缺乏针对性,因而成功求职的可能性较低。(2)农村的学生由于其成长地为乡村,其社会关系网络集中于乡村,这些社会关系对其在城市求职缺乏帮助;而来自城市的学生的社会关系网络主要集中于城市,社会关系网络在求职中可以提供就业信息,亲朋好友甚至可以向企业进行推荐,这些帮助增大了学生求职成功的概率,因而城市学生的就业率较高。(3)由于乡村教育更多地以应试为目标,与人交流、人文知识、组织能力等其他方面能力的培养较为欠缺,因而来自乡村的大学毕业生在求职中不受企业的偏好。
为了使城乡大学毕业生都能人尽其才,政府和学校应当针对以上情况,采取以下两种政策。
第一,学校帮助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学校应当通过就业指导等方式向学生介绍与专业相关的各个岗位的工作内容、待遇、要求等信息,使学生能够对以后就职的岗位有充分地了解。与城市背景的学生相比,来自乡村的学生更需要学校对其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明确人生的职业目标,并根据中国的就业状况、学校的就业状况明确每个学生的求职目标。在求职目标明确之后,学生可以根据求职目标安排自己的学业,注意有关知识的学习和相关能力的培养,并力争到目标岗位实习。通过大学阶段的学习和能力培养,来自乡村的学生在求职中的不利地位必将改善。
第二,强调大学生知识、能力的全面发展。来自乡村的毕业生更需要课本知识之外的其他多方面能力的发展。学校应当鼓励学生多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借此培养组织协调能力、与人交流的能力等诸多非书本知识。同时,学校应当多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认知。
四、性别差异及对策
调查数据表明,男女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工资存在显著差异。男大学毕业生就业率较女大学毕业生高出12个百分点。此外,已就业的男大学毕业生平均工资为2 552元,已就业的女大学毕业生平均工资为2 280元,即男性工资比女性工资高12%,差距悬殊。从期望工资的角度来看,已就业的男大学毕业生的期望工资为2 931元,已就业的女大学毕业生的期望工资为2 927元,即二者的期望工资基本相同。根据经济学理论,这说明女大学毕业生认为自己和男大学毕业生能力相当。男大学毕业生和女大学毕业生的实际工资与期望工资的比例分别为87%、78%,即男大学毕业生的期望工资和实际工资更加接近,而女大学毕业生的实际工资和期望工资的差异更大。
性别歧视可能是造成男女工资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经济学家们认为,造成男女大学毕业生工资差异的原因主要有四个(Daymont and Andrisani,1984;Weinberger,1997;Gerhart,1990;Paglin and Rufolo,1990;Brown and Corcoran 1997; Joy,2003):(1)男女选择的专业不同,男性选择的专业积累的人力资本更多,所以男性比女性工资高;(2)男女选择不同的专业是因为他们的兴趣和禀赋差异造成的,禀赋的高低直接影响了个人工资,也造成了工资男高女低的现象;(3)性别歧视造成了女性的低工资;(4)男性的劳动时间普遍较长,因而其工资也较高。 由于此次调查的样本来自同一所学校,且专业相似,因而,造成男女工资差异的因素应当为性别歧视或工作时间的长短。
为消除求职中可能存在的性别歧视,政府应当立法予以禁止。工作时间造成的工资差异政府不能干预,但是政府应当立法禁止企业在招聘中的性别歧视,如此,女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将上升,工资也将增加。甚至政府可以出台鼓励雇佣女大学毕业生的政策,例如根据招聘女大学毕业生的数量进行税负减免。
网上求职是当前大学毕业生利用最多的求职方式。我们把大学毕业生的求职方式分成校外招聘会、亲友介绍、自己创业、网络投简历、单位到校园招聘、考公务员等六种情况。调查数据显示,网络投递简历是大学毕业生使用最多的求职方式,使用人数最少的求职方式是创业。在已经求职成功的大学毕业生中,有30%以上的人是通过网上投递简历成功求职的。网络投递简历在不同性质的单位中都存在,比例最多的是国有企业,为58%。 在已经成功求职的大学毕业生中,约有25%的人是通过亲友介绍成功求职的。亲友构成的关系网可以理解为个人的社会资本,利用自己或家人的社会资本求职也是一条重要途径。亲友介绍的工作主要集中在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三者所占比例大致相等。通过校内招聘和校外招聘成功求职的大学毕业生基本相当,各自占成功求职人数的15%左右。校内、校外招聘会更有针对性,也体现了企业对人才的重视。通过校内和校外招聘会求职的大学毕业生主要集中在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也有部分事业单位。由于经验和创意不足及资金的短缺,大学毕业生通过创业就业的人很少。创业要求大学毕业生有足够的资金、相当的经验以及创意,具备三者之一的人本是大学毕业生中的少数,同时具备三者的人更是凤毛麟角。但是通过创业就业无疑是一种非常好的就业方式,它不仅可以实现创业大学毕业生本人的就业,而且其投资可创造新的就业机会。总之,调查数据说明,网上求职是当前求职的主要方式,同时采用多种求职方式更加有利于大学毕业生就业。
为了从求职方式上推动大学毕业生就业,政府和学校可以采用以下三个政策。
第一,政府构建更多的网络平台,帮助大学毕业生就业。求职和用人信息在大学毕业生的求职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信息越透明,大学毕业生越容易成功求职。政府应当建立信息平台帮助企业了解大学毕业生的学业、家庭、学历等诸多个人情况,同时政府还应当积极地向大学毕业生介绍企业的实际情况,充当中间人,并保证信息的可靠性。
第二,鼓励大学毕业生通过亲友推荐等多种方式求职。社会关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帮助大学毕业生就业。(1)帮助大学毕业生获得就业信息(Aguilera et al., 2003;张少平,2009),更加丰富的招聘信息可以帮助大学毕业生成功求职。(2)增进用人单位和求职者的相互了解,提升彼此的信任度(Fernandez, 2000)。个人可以通过亲友了解用人单位有关岗位的工作性质、薪金水平、所需知识等各种信息,在求职中做到有的放矢,提高求职效率;企业也可通过中间人获得求职者的详细信息,减少招聘中的失误。(3)得到亲朋好友的工作推荐(Fernandez, 2000)。很多单位都非常重视同事的推荐,由于同事对工作岗位和被推荐人的情况都较为了解,故其推荐的个人将与工作岗位更加匹配,所以企业一般对聘用被推荐人持积极态度。调查数据表明,亲友推荐等方式仍然是大学毕业生求职的一个重要手段,因此应当鼓励大学毕业生通过各种可能、合法的手段求职。多方位、多角度着手求职可以大大增加大学毕业生获得的求职信息,并提高大学毕业生求职成功的可能性。
第三,召开更多的专业招聘会。各种形式的招聘会仍然是很多大学毕业生获得工作机会的重要方式,更多目标明确的招聘会可以节省大学毕业生求职成本,同时能够帮助更多的毕业生成功求职。当前政府组织的招聘会大多囊括各种专业,这种招聘会目的性不高,应当组织各种专业性的招聘会。此种招聘会将提高企业和大学毕业生匹配的效率,同时降低毕业生求职的成本。
五、总结
江苏省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总体较好,表现为就业率较高。但是同时存在城乡和性别差异、工资较低等问题。为了更好地解决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我们提出以下五点政策建议。
第一,各级政府要对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高度重视。诸多的政策都需要政府制定,没有政府的支持无法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各级政府应当本着落实胡总书记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对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提供扶持。
第二,推动高科技企业发展。政府可以降低高科技企业的税收,加大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简化高科技企业行政许可流程,帮助企业融资。这些政策都将推动高科技企业的发展,高科技企业可以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推动经济增长,同时增加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改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增加大学毕业生工资。
第三,学校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大学毕业生可以明确职业目标。在明确职业目标之后,学习相关知识、培养其相应的能力可以帮助大学毕业生求职,最终也将改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状况。
第四,政府立法禁止对女性的歧视。女性大学毕业生在求职中仍然处于不利地位,性别歧视可能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立法禁止对女性的歧视是解决此问题的关键。
第五,政府构建网络平台,帮助大学毕业生和企业获得招聘岗位和求职者的信息。网上求职是当前大学毕业生主要的求职方式,网络信息平台的构建可以使企业的招聘、学生的求职效率更高,减少失业时间,增加大学毕业生就业率。
参考文献:
[1] 赖德胜,田永坡. 对中国“知识失业”成因的一个解释[J].经济研究,2005,(11):111-119.
[2] 马颖,秦永. 高校扩招背景下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经济学分析[J].当代经济科学,2008,(2):53-58.
[3] 张少平,张芬芳,赖志淮. 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影响的调查研究[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6):1-4.
[4] Aguilera M B, Massey D S, Social Capital and the Wages of Mexican Migrants: New Hypotheses and Tests[J].Social Forces. 2003.82(2):671-701.
[5] Brown C, Corcoran M. Sex- Based Difference in School Content and the Male- Female Wage Gap[J].Journal of Labor Economics. 1997,15:431-65.
[6] Daymont T N, Andrisani P J. Job Preferences, College Major, and the Gender Gap in Earnings[J].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s. 1984,19:408-428.
[7] Fernandez R M, Castilla E J and Moore P. Social Capital at Work: Networks and Employment at a Phone Center[J].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2000,105(5):1288-1356.
[8] Gerhart B. Gender Differences in Cur- rent and Starting Salaries: The Role of Performance, College Major, and Job Title. Industrial and Labor Relations Review.1990,43:418-433.
[9] Joy L. Salaries of Recent Male and Female College Graduates: Educational and Labor Market Effects. Industrial and Labor Relations Review.2003,56:606-621.
一是机关事业单位因受编制、人员计划、财政收入的限制,每年接收毕业生人数有限;据教育部门统计,全市小学教职工与学生比为1:16,中学教职工与学生比为1:16.4和甘政办发20xx04号文件规定的1:19、1:18相比较低,即现有的教职工人数已经富裕,已经无法吸纳多的毕业生;
二是国营企业改制,现有的变更身份的职工无法再就业,更谈不上吸收毕业生就业;
三是我市社会吸纳人员的能力相对薄弱,因为农村富裕劳动力,私营、民营、个体企业喜欢用相对素质低的人员,工资低,也不谈福利、医疗保险、养老金等的保障;大学生在这里不受青睐。
四是付出大学高昂的学杂费、生活费等代价造就了高成本的劳动力,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较高,认为只有成为正式、稳定的单位工作人员才称得上是就业,是很难有低调的态度面对岗位少,工资低或者无业就的现实。说起对就业概念的认识时拿着资料到人事局报到的学计算机专业的小王说“四年几乎花的家里经济崩溃,出来没有去处,谁能有平常心!”。领孩子报名的李先生激动地说“谁都知道我们国家还没有富裕到普通劳动力是大学生的程度,用不了就不要招。”
五是教育体制改革,自1999年开始,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开始大规模扩招后,回我市的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
扩大大学生就业的对策思考
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问题,相关职能部门也积极采取措施,努力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但随着高校扩招后大学毕业生就业高峰期的到来,全社会就业观念调整过程滞后,国际金融危机造成企业就业缩小的情况下,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面临着更大的困难和压力。因此,需要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做一些更加切实的工作,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问题任重而道远。
(一)加大政府对招生的调控,完善政府对大学生就业的服务。
政府强化政策导向,从招生源头上加强宏观调控力度。每年招生计划的审批,应从总量上考虑各专业、各层次的结构比例,要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做出科学的预测,根据各专业就业率情况来做出适当的调整,对于需求一般、就业率低的专业应从招生总量上适当减少或停招。对于需求旺盛、就业率高的专业应从招生总量上增加。同时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职能,完善就业市场体制,规范市场就业秩序,构建就业信息传播平台,实现全国就业供求信息共享,为大学毕业生提供良好的信息服务;构建大学生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大学生在求学以及就业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完善大学生到基层、到企业、到边远地区就业的晋升及进出机制等各项政策,通过政策引导毕业生,在这些能够扩大就业的领域里更好地就业,解决大学生的后顾之忧。
(二)切实转变社会观念,适应社会需求,搞好社会服务。
必须彻底摆脱长期以来固存于人们头脑中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等封建思想的束缚,真正树立劳动者无高低贵贱之分的观念,形成行行出人才的社会意识。毕业生更应当根据人才市场供求状况适当调整自己的就业预期。要知道大学既培养社会精英,也培养普通的社会劳动者,“北大才子卖肉”很正常,初中学历当总工程师也不是不能。实实在在地为毕业生就业提供细致周到的服务,如建立全国性的就业信息网络,加强社会需求预测研究和报告。
(三)深化市场配置,促进毕业生自主择业。
在加强政府调控的同时,注重发挥市场配置毕业生资源的作用进一步健全人才市场运营机制,完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在毕业生注册报到高峰期,通过人才市场举办人才交流洽谈会,邀请市内外有关企业参加,为毕业生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促进毕业生自主择业、自主就业。近年来,我市通过市场配置而实现就业的毕业生达到2847人。
(四)大学生积极转变思想,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1、积极转变就业观念
通过各种渠道,广泛宣传国家现行的就业政策,引导毕业生认清就业形势,正确认识求职中的“优胜劣汰”的市场经济的正常规律,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职业观,转变传统的就业观为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就业观。正确估价自己,摆正自己的位置,根据自身情况确定合理的就业目标,要从自身情况出发,根据自身的兴趣和爱好准确地给自己定位,客观的看待自己,到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去工作,摒弃从众、博弈、攀比、依靠等心理。鼓励毕业生多渠道、多形式就业,到基层和艰 苦的地方去工作。促进大学生及其家长择业观念的转变,培养大学生的就业意识,到基层、一线干事创业,寻找解决生存问题与实现自我价值的最佳结合点。
2、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大学生要通过各种途径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这是在就业日趋竞争激烈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竞争力的最基本的有效途径。必须全面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不能单纯以书本知识为主,而要在成长过程中融入更多社会的东西,提高自身的素质。大学生在校期间,除了学好书本外,还要积极地参加学校和社团组织的各种活动,有意识地培养和加强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同时要努力利用各种条件来自觉培养自己的自主创业意识,这样既能为自己将来的工作创造有利条件,而且还有会为其他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通过在读书期间更多地与社会接触、实践来积极培养自身的综合素质,努力让自己在毕业时顺利完成由大学生向“社会人”的转变。
【关键词】非重点工科类大学英语专业 就业形势 就业问题 就业方案
近年来,非重点工科类大学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凸显,曾经炙手可热的英语专业现已被列入冷门专业。如今大学英语专业生就业问题正在成为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一、目前非重点工科类英语专业生的状态和存在问题
通过本次调查研究,当今重点工科类大学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难已经成了不争的事实。根据《理工科大学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问题探析》一文中指出,理工科大学英语专业本科生就业比较困难。通过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为例分析了英语专业本科生特别是理工科大学中英语专业就业难问题的原因。就此,相比较而言,非重点工科类大学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就显得更加困难。
(一)非重点工科类大学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压力大、就业环境不理想。
根据我们的整体调查,近年来英语专业毕业生中从事英语对口工作的不足50%,不少毕业生毕业后连工作都难以找到。同时,根据我们对在校生的调查,目前认为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学生占34.5%,也就是说,学生自己对将来的就业前景也非常不乐观。可想而知,英语专业的整体就业形势非常严峻,而英语专业生要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就更难了。毕业生调查结果也显示,在已经就业的英语专业生中,60%的人不满意目前工作,52%的人不满意目前收入,他们的平均月收入也只在2000元左右。这些数据都标明,目前英语专业生就业难,就业环境并不理想。
(二)非重点工科类大学英语专业生换专业进修或就业现象日趋增多
首先,相当一部分英语专业生选择考研继续深造,但在这一部分人中,跨专业考研的居多,占考研总数的45%。再者,随着毕业生数量逐年大幅上升和我国改革进程的深入, 以及用人单位对英语人才提出了新要求, 单纯英语专业的毕业生已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绝大多数毕业生在专业外就业。在我们的调查中,就有42%的学生从事非英语专业的工作。所以,跨专业进修和跨专业就业已经成为目前英语专业内的一大趋势。
(三)非重点工科类大学英语专业学生面临着就业心理问题。
我们的调查数据表明,在当今这种“就业难”的局势下,作为一名非重点工科类的大学英语专业毕业生,只有17%的人对自己很有信心,然而有25%的人对自己没什么信心,有38%的人没有想过太多,顺其自然就好,他们大都对就业没什么规划。又根据毕业生调查数据显示,60%的人不满意自己现在的工作,而且不满意目前工资的竟高达52%。种种迹象都充分说明,现在的英语专业生在求职时心态不好,就业后更是种种不满,在整个求职就业的过程中心理素质不高,遭遇多种心理问题。
二、出现这些状态和问题的原因?
(一)非重点工科类英语专业就业渠道狭窄、人才饱和。
历年来,随着高校盲目扩招导致英语专业人才需求饱和,从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的用人单位的选择明显增大,据舒琳(2011)在其论文《高等工科院校英语专业学生就业模式研究》中指出英语专业毕业生数与社会需求数相差甚大, 供需比高达10: 1 ,从总体水平上降低了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
(二)非重点工科类英语专业学生水平不高、能力结构单一。
据舒琳分析,用人单位感到困惑: 英语专业的毕业生不懂工程专业知识; 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外语能力又很欠缺,这也是导致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的重要原因。在非英语专业学生竞争就业市场的形势下,还有38%的人觉得英语专业的学生与其他专业的学生相比最欠缺的就是社会实践能力。根据我们的毕业生调查,在大学中,只有34.8%的人偶尔参加实践学习,但是有24%的人从来不做。也就是说,学生的综合实力确实有待提高。
(三)英语专业毕业生择业观不成熟,期望值过高。
英语专业学生受传统就业心态影响较重,外加“低不成,高不就”的就业心理。大多数人认为社会交往和个人的学习成绩及能力大小对非重点工科类大学英语毕业生就业影响最大。目前,很多大学生没有一个较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缺少对激烈的就业竞争足够的认识,没有一个正确的择业观,所以也往往丢失一些合理就业的机会。
三、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一)调整非重点工科类大学的教学模式。
首先,加强英语学习的重视力度,扩大英语在非重点工科类的教育范围,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全面提升英语专业生的竞争力。根据在校生调查,多数人认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积极引导英语专业学生多参加职业训练和加强英语专业的学生就业心理指导等是非常重要的,这有利于解决就业问题;其次,提高教师水平,加大实践教学,进一步引导自学,多与学生互动,加强师资历量;最后,根据毕业生调查数据显示,33%的人认为学校提供有效的指导是锻炼学生的面试技巧和把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落实好。以此依据表明,改善一系列的教学工作,增强师资力量,对非重点工科类英语专业生就业有着积极的引导。
(二)提升非重点工科类大学英语专业学生自身能力。
非重点工科类大学英语专业学生就业难的首要原因就是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不高,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清醒认清楚自己的实力并努力提升自己的价值,将为就业提供好的帮助。例如,一部分学生会选择考研,扩宽就业前景,增加工作机会;也有人想学习其他方面的知识比如计算机技术、社会交际能力、实践能力、基本的管理技能等,以此来提升自己;另外,加强社会实践以及增加学习经历也很重要;最后,还有少数人是通过自主创业和其他渠道来实现自身价值。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强大的英语交际能力是最基本的,我们必须努力完善自己,提升自我。
(三)非重点工科类大学英语专业学生必须端正就业心态。
在如今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上,我们认为首先应端正毕业生的就业心态,这能帮助非重点工科类大学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工作更好的开展,找到自己心目中满意的工作。《浅析英语专业毕业班学生的就业心理指导》一文中就通过分析当前理工科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就业现状以及英语专业毕业在就业时常出现的心理问题,旨在帮助英语专业研究生认清当今学科就业现状,正确进行自身定位,调整学习或就业计划,以良好的心态面对学习或择业。
四、结语。
通过此项目研究,全面的分析了非重点工科类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查找出其问题根源,从而解决这一问题,有效实现非重点工科类学校的英语专业学生自身的资源配置,有利于加强非重点工科类学校的英语专业学生择业的“投资意识”,帮助非重点工科类的英语专业学生最大限度的实现“充分就业”。
基金项目: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湖南省二本工科类大学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和问题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郝雪莲.理工科大学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问题探析[J]. 出国与就业,2011,(1).
论文摘要:本文对大学毕业生角色转变的适应问题作了较深入的研究,分析了大学毕业生在角色转变中出现的角色不适现象,深入研究了这些不适应现状的深层原因,进而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调适体系。
初入社会的大学毕业生,为适应社会需求,必须尽快完成由学生角色向职业角色的转变,懂得作为职业人应该具备的职业心理素质和要求。但是在转变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系列的适应问题,所以构建一个相对合理的调适体系就显得至关重要。
1.大学毕业生角色转变中的角色不适的主要问题
1.1社会角色转变前对自身角色认识和定位的偏差
一些大学生习惯了十几年来校园生活的简单和宁静,没有主动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局限于学校赋予自己的角色认识,对自己角色的定位缺乏理性的认识,与社会实际存在一定差距,对未来工作环境规划不合理,没有客观地评价自己,或者根本不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认识有偏差。
1.2社会角色转变后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导致失意苦闷
一些大学生在构想自己未来的职业时大都具有丰富的理想色彩,而一旦觉得现实不如理想那样美好,失落感便油然而生,甚至悲观失望。同时,由于缺乏对社会及各种职业需求的足够了解,在择业取向上与社会需求存在着一定差距,在择业和就业过程中往往脱离现实。
1.3职业适应不良造成的挫折感和失衡感
毕业生在校时所处的是相对清静、单纯的校园,在社会上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很难正确地分析,往往带着片面的观点看待整个社会。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会很快发现在学校里所学的有些知识在工作岗位上根本用不上或不够用,总是进入不了工作角色。在工作和生活中,常常习惯用学生时代的行为习惯、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对待工作,从而更加无法适应目前的角色和职业。
2.大学毕业生角色转变中的角色不适的原因分析
2.1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复杂心理
2.1.1焦虑心理。
不少大学生在毕业前夕心理压力较过去明显增大,担心工作是否最佳,担心求职是否被拒,表现为过度焦虑、紧张烦躁。
2.1.2抑郁、畏难心理。
大学生求职过程中往往因为屡屡遭受挫折,不为用人单位认可接受,而出现情绪低落、愁眉不展的抑郁心理,以及缺乏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2.1.3自卑抱怨心理。
极少部分大学生一旦受到择业挫折,便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自信心大大减弱,甚至对自己全盘否定,感到一种空前的失败和愧疚,缺乏自信心和勇气,不敢面对竞争。
2.2大学毕业生本身存在的问题
2.2.1知识转化率低。
目前,大学毕业生进入社会工作,普遍反映在校学习的知识到了社会上后显得很被动。有关部门对相关企业作了一个信息反馈,60%的企业反映,应届大学生到岗工作后,即使是学什么专业干什么工作,实际知识应用率也不足40%;30%的学生反映在校学习的知识离市场需求较远,30%的学生认为所学知识陈旧。
2.2.2就业理念滞后。
毕业生就业理念因受社会各种价值取向的影响,其就业理念主要存在三大误区。
2.2.2.1现在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太高,总觉得孩子找的工作薪水不能太低、不能太累,而且要稳定,这样就给毕业生很大压力。
2.2.2.2不愿到中小企业就业。受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大部分毕业生首选有招牌的国有大中型企业,而对于一些中小企业则兴趣不大。但是最后,民营的、中小企业却成了毕业生最大的雇主。
2.2.2.3创业不如就业。多数大学生感到创业艰难,多方面准备不够,缺少充足的勇气和决心,只有极少数毕业生认为就业找饭碗不如创业谋发展。
2.3就业的客观因素
2.3.1全国就业形势严峻。
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631万人,比2009年增长了20万人,而2011年将达到660万人,加上往年未就业的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2.3.2对薪酬有所期望。
薪酬问题向来是大学生就业中的热点问题,根据调查的企业吸引力分析,薪酬与福利一直是吸引大学生选择该企业的重要原因。调查显示,1500元是多数大学生的薪酬底线。2009届毕业生的月薪底线有大幅度上升,比2008届上升了约500元。由于性别不同,在薪酬期望方面,男生的期望值要明显高于女生。
2.3.3就业的趋向发生改变。
随着大众化就业时代的来临和全社会就业竞争的加剧,社会向大学生就业提出了由大城市向基层乡镇转移的要求,如果大学生对这个问题的态度不发生变化,那么即使就业也无法适应。
3.大学毕业生社会角色转变的调适体系研究
3.1心理适应模式
研究者认为,心理适应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初级目标及基本目标,是个体生存与发展必要的心理素质之一。张大均等将心理适应看做是个体在基本的心理素质成分(认知)和人格潜质(个性品质)的基础上,在自己的特定年龄阶段所处的社会生活背景中,通过与社会生活环境的交互作用,对外在社会环境进行学习、应对和防御,对内在心理过程进行控制、理解和调适所表现出来的习惯性行为倾向。它与认知品质、个性品质一起同为心理素质
的重要构成部分,是心理健康的衡量标准之一。下面就谈谈心理适应对大学毕业生角色转变的影响。
3.1.1有助于大学毕业生理性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
每一个大学生都要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我,对自己的职业兴趣、个人特质(气质、性格)、能力结构、职业价值观、行为风格等有一个比较正确的认识,既要充分挖掘自身优势,又要理性看待自我的不足。
3.1.2有助于客观认识当前社会。
大学毕业生应该善于把握社会发展脉搏,客观分析当前社会、政治、经济发展趋势;社会热点职业门类分布及需求状况;所学专业在社会上的需求形势;自己所选择职业在目前与未来社会中的地位状况;社会发展对自身发展的影响,等等。对这些社会大趋势问题的认识,有助于自我把握职业社会需求,使自己的职业选择紧跟时代脚步。在社会无法达到我们的心理预期时,必须接受客观现实。
3.1.3有助于大学毕业生转变观念,形成正确的就业理念。
毕业生要打破传统意义上的就业“一锤定终生”的陈旧就业观念,建立新型的就业观,强化择业的自主意识,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使自己的心理定位与就业目标相一致,尽最大的努力。要从长远目标着手,积极谋划自己的职业规划,根据自身情况制定符合自身职业发展方向理想职业,学会调整心态和目标。
3.2就业新模式
麦可思调查研究显示,2009届大学毕业生认为高校教育最应该改进的三大方面依次是实习实践不够、课程内容不实用或陈旧,以及培养主动学习能力不够。
我也对已经毕业的2008届毕业生作了一个问卷调查:
1.您认为对所学专业在哪些方面还需要加强?( )
A.基础理论 B.专业知识
C.实践环节 D.自我总结经验
2.您认为在学校最需培养哪方面的能力?( )
A.培养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B.掌握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
C.获得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
D.提高综合素质
3.您认为学校在课程设计哪些方面应该特别加强?( )可多选
A.专业课程 B.专业基础课程
C.外语课程 D.计算机课程
E.人文艺术课程 F.人生指导课程
G.社会实践活动 H.体育课程
4.对已经走上社会的您来说,大学的过渡阶段对您起到了多大的作用?( )
A.很大,不可缺少 B.一般,稍有作用
C.不需要,浪费时间
5.在过渡阶段,您觉得最重要的是补充什么?( )限选三项
A.交际能力 B.组织能力
C.口才 D.协调能力
E.实际应用专业知识的能力
F.创业意识和能力 G.都不需要
根据问卷调查,凡是有关实践的选项比例都很高,95%以上的学生认为实践很重要。虽然学校有社会实践课,学校在就业之前有实习,但是很多学生都觉得这个实习显然是不够的,时间上也过于紧张。跟真正工作相比,显得作用甚微。社会实践应在同学们专业明确的情况下开设。所以,应该建立一种全新的就业模式。
3.2.1建立产学合作运行的长效就业机制。
所谓产学合作,即产业与学习相结合,学院对专业建设与产学合作实行院、系二级管理体制。学院成立产学合作与专业建设委员会,负责全院产学合作和专业建设的决策与宏观调控,提供政策和资金保障,制订“专业建设规划”和“产学合作方案”。各系按专业(群)聘请行业知名的高级技术管理人员和专家共同组成专业建设委员会,负责各专业产学合作、专业建设规划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等工作,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运行就业机制。然后,拓建校外实训和就业基地,学生可在实训基地学习技能,增加与用人单位的相互了解,拓展学院的社会影响,加强实际应用能力。最后,以职业为导向,准确定位,实现“产学研一体化”。 转贴于
3.2.2积极探索“订单式”培养模式。
“订单式”培养模式,即由用人单位根据其对不同规格的人才需求情况,提出订单,由学院按照用人单位提出的规格、数量进行培养。每学期企业都定期派技术和管理人员为我校学生授课,做到了学生入口、培养过程、出口的有机统一,真正实现了企业文化进校园,为学生毕业后顺利进入企业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种产学合作的培养模式充分调动了企业参与的热情,加大了企业参与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并很好地解决了实践性教学资源问题,也增强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方向性、主动性和针对性,为毕业生充分就业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3.3.3开设应届毕业生公务员适应培训课程。
根据近几年的就业情况,“公务员”一类的职业已成为一种时尚。“公务员”考试培训已开展得相当成熟,但入门以后的适应性培训还是所见不多。所以,学校应当开设“公务员”类的机关事业单位适应性的培训,一方面使毕业生尽快适应角色转变,另一方面使他们学会思考“公务员”等一类职业是否适合他们,避免盲目追风。第一,就需要加强岗位专业技能的培训,熟悉公务员等类的工作的特殊性和所必需的基本技能;第二,加强应届毕业生公务员的职业认知。高校针对应届毕业生存在职业认知模糊、职业定向不清的情况,在他们上岗前每人分发一份关于他们自身工作岗位的工作说明书,清楚界定和详细规定他们所在岗位的工作内容、拥有的权利和必须履行的义务等,使应届毕业生公务员对岗位有进一步的认识。
3.2.4重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长期性、系统性和连续性,开辟学校“创业园”。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学生在大学期间进行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即是让你明白毕业后你适合去做哪些事情。在此基础下,学校可以考虑开辟一些场地作为学生的“创业园”。让毕业生在校期间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专业所长,选择一种方式进行“创业”。如温州城市学院创业园就是在学院提供场所等优惠政策下发展壮大起来的。学生成立了计算机、音乐、服装、手工等工作室,除了面向学院内部外,还面向社会,从而不仅实现了学生的自我价值,而且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和就业后的适应问题。
参考文献
[1]杨晓.大学毕业生职业适应中的心理冲突及其应对策略[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9,(2):147-149.
[2]姚庆斌.大学毕业生择业心理分析及应对措施[J].首都医药,2008:13-14.
[3]邓碧会,邓维.大学生职业适应性状况及相关对策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08,(13):67.
[4]周春开.论高校毕业生的职业适应[J].教育与职业,2003,(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