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9 18:34:0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管理会计的条件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自英国学者Simmonds1981年首次提出“战略管理会计”概念以后,国外有部分学者开始注意到战略管理会计。战略管理会计是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灵活运用多种,搜集、加工、整理与企业战略相关的各种信息,协助企业管理当局制定战略目标,进行战略规划,评价战略业绩的一个管理会计分支。它直接服务于企业的战略管理。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就引入了战略管理会计,但到为止,仍处于理论研究和学术探讨阶段,尚未把它和企业的战略管理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之成为推动企业制度创新和管理的有力工具。实际上,战略管理会计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企业管理拓展到战略层面的新经济,作为企业信息系统重要组成部分的战略管理会计在协助企业实施战略管理方面是可以有所作为的,关键是其理论必须服务于丰富而又生动的管理实践,而不应仅仅停留在纯粹的理论研究之上。本文以这一认识为前提,以知识经济和网络革命为背景,着眼于企业全球竞争和战略管理的迫切需要,在战略管理会计既有的理论框架范围之内,客观而又理性地战略管理会计在我国应用的现实条件。
一、企业制度的建立为战略管理会计的应用奠定了决策基础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一直实行计划经济,国家是事实上的经营主体,企业是国家这个大企业的一个车间或分厂,供、产、销均由国家统一安排,企业无权自主经营,更谈不上自主决策。企业运行的目标是完成上级规定的各项指标,因此,不可能运用管理会计来自主地规划企业的长远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企业制度改革经历了放权让利、承包经营和转换经营机制三个阶段。初期的放权让利没有触及产权关系问题,因而算不上企业体制的变革;实行承包经营,企业虽具备了有限的经营自主权,与原来相比的确是一大进步,但企业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还隶属于政府行政机构,并未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自主经营实体,产权不清的障碍仍然使企业裹足不前,企业决策、经营和管理带有很大的行政导向性特点。从根本上讲,战略管理会计应用的前提条件是成熟发达的市场体系和真正拥有产权明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的企业经营机制,否则,企业不成为市场主体,就无法自主地依据市场变化及时做出预测和决策。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核心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市场机制作用下,企业的目标是价值最大化,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利用包括管理会计在内的现代管理方法对企业的未来进行科学地规划,使之走上战略发展之路。经过十年的实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显端倪,市场发育日臻完善,人事和分配制度的改革也即将到位,国家的行政干预正在逐渐减少,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和上市公司的资本化经营已取得显著成绩,企业即将成为拥有法人财产权、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相对独立的法人实体,并开始转变观念,考虑依靠改进内部管理来保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已显露出决策战略化、效益整体化、管理人本化、发展长期化的趋势,初步具备了自主经营和自主决策的体制条件,为战略管理会计的适度应用奠定了决策基础。
二、我国部分企业的战略管理实践为战略管理会计创造了良好的应用空间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我国企业战略管理的研究和实践进入了新的时期。从单一产品的战略管理扩展到多元化经营企业的战略管理;从大型综合性企业的战略管理扩展到中小企业的战略管理;从国有企业的战略管理扩展到非国有、非公有企业的战略管理;从盈利性组织的战略管理扩展到集团企业的战略管理;从一般技术性企业的战略管理扩展到跨国公司的战略管理,创造了辉煌的业绩。联想集团根据自身的情况,明确自己的市场定位,设计和实施了“专业化发展,本土化经营”战略,大胆革新企业的组织结构,以自治的(充分授权的)、分布式的团队工作取代宝塔式的管理结构,赋予企业组织结构敏捷化、扁平化的特点。
联想的高瞻远瞩还表现在其战略思维上,在多数企业为房地产的巨额利润动心而转变投资方向时,联想却处变不惊,专心做电脑;当众多企业在产权“瓶颈”上遇到发展障碍时,联想早已按战略安排一步步实现了员工持股;在其他企业正为跨世纪接班人发愁时,联想已较为成功地推出了郭为、杨元庆等少帅。海尔集团自1984年创业伊始,就把产品质量与售后服务作为战略工作来抓,总裁张瑞敏接管青岛电冰箱厂时,当着工人的面将客户退回的76台冰箱砸碎,决心抓产品质量。他常对职工们说:“你们的上司不是我,而是市场;给你们发工资的也不是我,而是顾客”。在海尔内部则采用这样一种管理公式:日本管理(团队意识和吃苦精神)+美国管理(个性舒展和创新竞争)+传统文化的管理精髓(尤其是“《孙子兵法》中的战略战术思想使张瑞敏受益匪浅”)。创造了博大精深的海尔管理文化。取得成功以后,海尔又全面实施国际化战略,1999年被张瑞敏定为“海尔国际化年”,此时的各国企业家都在盯着低工资而涌向中国,海尔却在以高工资著称的美国建设厂房,要创造“美国的海尔”和“世界的海尔”。1999年海尔在海内外的经销网点增至三万多个,在海外建了五个分厂,取得了巨大成功。战略管理要求企业积极主动地适应和驾驭外部环境,把握机遇,实行循环往复、不间断的动态管理,中国乡镇企业中也不乏这样的成功典型。顺德的格兰仕集团原是一家生产羽绒制品为主的乡镇企业,当1992年羽绒制品市场产销两旺时,厂长梁庆德居安思危,积极寻找新的发展机会,经过市场调查,决定主攻微波炉项目。该项目在当时不被人看好,且松下、夏普、三菱等在国内建立了微波炉合资企业,投资风险较大。但格兰仕激流勇进,将从事羽绒生产十多年积累的资金全部投在微波炉研究开发项目上,并联系中国老百姓消费能力偏低的实际状况,两次大幅度降价60%(从2000元降为700元一台)。1998年格兰仕又实施全球市场战略,内外销并举,出口创汇连年增长。1999年格兰仕被美国《财富》杂志评为中国最受赞赏的合资企业,格兰仕如今已成为微波炉的著名品牌。在中国,象联想、海尔和格兰仕集团这样,以市场为导向、依靠投入和人才开发、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和卓越的管理取得成功的企业还很多,它们目前正在进行的战略管理实践昭示着战略管理会计在我国应用的巨大空间。
三、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战略管理会计的应用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
在战略管理会计模式下,一方面要广泛搜集、加工和整理与战略相关的各种信息,与战术管理会计相比,它所需要和处理的信息量剧增;另一方面,它所运用的某些技术方法也使传统的手工操作变得难以忍受,如作业成本法,需要根据大量的成本动因来分配间接费用,手工操作不可能完成如此繁重的分配工作。因此,战略管理会计需要特殊的信息加工方法来支撑,科学、先进的信息加工方法直接关系到战略管理会计的信息质量,决定着战略管理会计实际应用的广度和深度。当今信息时代,收集和处理信息的成本已不再是管理会计推广应用的障碍。随着机与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信息高速公路的开发,覆盖全球的英特网为企业建立广泛的信息交流和处理机制提供了可能,企业可以远隔万里从事商业活动,轻松自如地搜集和交流经济信息,准确及时地掌握外部市场情况。企业内部网络健全,为内部各职能部门的沟通、会计信息的生成和业绩评价体系的运作提供了极大方便,管理部门可以随时提取产品设计、加工和制造等各方面的业务信息进行加工、分析和处理,适时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目前,我国有少数国有大中型企业已实现了网络化管理,强大的信息网络技术不仅使得以往令人望而却步的许多管理会计模型和方法运用成为轻而易举之事,而且也使许多财务信息、管理会计信息和其他非会计信息构成了一个资源共享、多元实时的信息系统。广州发展集团下属的一个全资子公司——广州珠江电力燃料有限公司,专门负责珠江发电厂燃煤的供应工作。该公司建立了网络化的管理系统,应用计算机确定存货模型,准确计算日需用量、最高储备量和保险储备量,综合考虑运输成本、电厂机组开机运行和运输计划来合理安排采购量,使燃煤均匀到货。对供应商进行跟踪管理,科学准确地选择供应商,提高了煤质,降低了采购成本,1997年为珠江电厂节约燃料成本3000万元。
四、企业的市场经济和管理会计实践为战略管理会计应用准备了一定的人文和管理条件
管理在我国虽未得到广泛,但经过20多年的、宣传、和零星应用,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战略管理会计的应用创造了条件:第一,从80年代开始,我国大中专院校就将管理会计课程纳入到教学计划之中,办学、会计专业技术资格、会计人员后续教育等也采纳了管理会计的,据1998年统计,在国有及县级以上集体企业工作的600多万会计人员中,有大专以上水平的有109.2万人(一般专科以上的学历教育均开设管理会计课程),有会计师资格的87万人(取得会计师资格要进行管理会计方面知识的培训考试),这数以百万计的既懂财务会计又懂管理会计的专业人才现正活跃在各单位的会计专业岗位上,是战略管理会计推广应用的中坚力量。第二,由于领导的重视,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机构的分设(如邯钢、金陵石化、杭州制氧机集团等大公司专门设置了管理会计机构),专职管理会计机构和专职管理会计人员的辛勤工作,一些单位积累了较丰富的管理会计应用经验。第三,由于战略管理会计是对战术管理会计的创新与拓展,所以,在运用战略管理会计时,有既有的经验作基础,不会遇到太多的困难,如作业成本法,并没有改变传统的成本程序和方法,仅将制造费用的分配基础由数量基础变为作业基础,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所运用的也仍然是一套传统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程序和方法。第四,企业多年来面对国内外市场公平竞争,按需生产,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形成了丰富的市场参与经验,造就了较深厚的竞争性企业文化、整体精神、市场观念、竞争观念、经营观念、风险意识、人本观念、时间价值观念、质量意识。,企业的战略观念和管理范围正在发生变化,企业定价策略已不仅仅从企业内部成本核算着手,而是拓展到考虑社会消费水平和售后服务质量、产品品牌效应;企业设计部门和产品开发部门已逐渐认识到产品以质量取胜,以功能争优的开发策略。在这样的人文和管理基础上推行战略管理会计不会遇到太大的阻力,如为了谋求长期发展,企业短期内将较多的盈利用于扩充规模或更新技术、花巨资招聘高级人才等,容易得到员工的理解和支持。
五、部分国有企业已开始战略管理会计实践且效果明显
战略管理会计的某些方法比较容易理解,可操作性也较强,实际上,在我国部分企业已开始应用。河北旭日集团在企业文化、决策和控制等方面充分利用战略管理会计的外向性、整体性、长远性思维为企业管理服务。1992年他们就确立了“创造真正的民族品牌”的战略管理总目标。围绕这一目标确立了企业文化原则:“面向市场,不断创新,以人为本”。形成了以市场导向为核心、以变应变的价值观念体系,包括:市场导向观念、竞争优势观念、社会服务观念、质量第一观念、开放兴业观念、辨证思维辨证经营观念、领先观念、人才取胜观念等。在扩大企业规模时,他们抛弃传统的筹集资金、计算投资回收期和投资报酬率等习惯性决策思维,从企业自身处境出发,联系外部市场环境,部分国有企业陷入停产半停产状态、设备和生产能力闲置的现实,采取租赁、兼并、合作等形式,走出了一条企业低成本扩张、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发展之路。在预算编制中,充分运用战略管理会计,以市场为导向、主动适应市场的要求,打破年度计划一经制定就一成不变的传统做法,把滚动预算的“长计划、短安排”思想贯穿于企业的产销计划制定之中。价值链分析法是战略成本管理的有力工具,进行行业价值链分析,可以探索利用上、下游价值链管理成本的可能性;通过对企业内部价值链分析,可以促使企业努力消除不增值作业,减少浪费;通过对竞争对手价值链的分析和成本测算,并与本企业进行比较,可以明确企业自身的强势和劣势。被湖南省确定为“创造市场新优势”先进典型的湖南韶峰水泥集团有限公司,在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的情况下,1998-2000年运行连续三年取得好成绩,其中采取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实行“水泥散装优势”战略,3年投资3000多万元购置了220余辆散装水泥罐车,投资500多万购置了30余辆散装汽车,投资2000多万元在深圳、广州、岳阳、长沙、衡阳等地建立散装水泥中转站,自制了100多个工地移动散装水泥罐,形成了一条龙“推散”体系,有效地扩大了韶峰水泥市场。这种水泥不经包装、直接以罐车运送散装水泥给用户的做法,既简化了其上游价值链(不再需要包装材料),又简化了本企业内部包装车间的价值链,既降低了水泥的单位成本,又可以使用户受益,达到了优化行业和企业内部价值链联系的目的,这是价值链分析法在企业中的具体应用。而且从保护环境的角度来看,还因为节省了包装用纸袋而减少造纸原料,保护了森林资源,从而达到整个行业价值的最大化和资源的有效配置。1999年韶峰集团各项经济指标均比1998年增长10%以上。2000年1-10月,总产值、销售量、利税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4.8%、11.94%、14.23%.邯钢采用“模拟市场、成本否决”的成本管理模式,1991-1995年取得了净增加10亿元的经济效益。邯钢成本管理模式的主要内容是:以国内先进水平和本企业最好水平为依据,广泛搜集资料,进行横向和纵向分析比较,确定赶超对象;在分析竞争对手技术水平、生产设备、材料供应、生产组织和员工素质等条件的基础上,以市场价格为基数,从后往前,一道工序一道工序反复剖析、测算和平衡,确定出各分厂、各产品的目标成本和目标利润;然后层层分解落实,未达标的否决奖金或升级指标。这种成本管理模式蕴涵着丰富的战略成本管理思想。首先,以市场价格为基础,联系市场和竞争对手倒推成本,体现的是目标成本法的基本思想。其次,以市场为导向,以顾客为中心,一道工序一道工序进行剖析,实际上是对各个作业的剖析,旨在挖掘各增值作业的潜力,努力消除不增值作业,提高各工序作业的完成质量和效率。这种以满足顾客需要为中心、将管理深入到各个基本作业层的成本管理方法体现的是作业成本管理要求。会计学会管理会计与应用专业委员会于1999年10月23-24日在南京大学召开了“管理会计与应用专题研讨会”,据来自钢铁、机械、石化、建筑、服装、食品等行业的会计实务工作者介绍,目标成本法也是他们所在企业普遍采用的一种成本管理方法。一些企业还采用价值工程进行预测、决策分析。杭州仪表厂生产两种新产品:电度表,原设计每只电度表需用79只零件,经过功能成本分析,改进了零件的设计,使三分之一的零件发挥了原有全部零件的功能,节约成本200余万元。有部分企业已意识到非财务指标在业绩评价中的重要作用,开始将非财务指标纳入到企业的业绩评价系统。杭州百大集团根据自身情况,在实施责任会计制度时采用了财务和非财务相结合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将总经营利润分解为销售收入、毛利率、费用率、经营利润、利润率、定员、百元利润工资提成率、差错率、经营品种等13个指标,下达到各利润责任单位,分别与企业各项总指标相衔接。二级责任单位对三级责任单位下达销售收入、毛利率、资金周转、差错率、经营品种、人员等6个指标。有效地调动了职工完成责任指标的积极性,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近年来,我国管理会计应用还呈现出一种新的趋势,即管理会计由企业管理层主导,河南油田采油八队的成本降低计划是由采油队队长主导提出的,这样做比会计人员视野更加开阔、考虑更全面、贯彻更有力;在业绩考评中,他们把岗位责任制按劳计酬等传统做法与战略业绩评价的平衡记分卡等新方法有有机结合起来,有效地控制了生产成本。虽然这些企业的管理会计实践还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它们毕竟都向管理会计的战略方向迈出了坚实的一步,预示着战略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广阔应用前景。
综上所述,在知识经济飞速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明显增强的新形势下,我国政府果断提出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企业制度,赋予企业自主经营和自主决策的各种权利,为战略管理会计应用奠定了决策基础;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部分企业已开始转变观念,着眼于取得和保持持久的竞争优势,实施战略管理,为战略管理会计创造了良好的应用空间;知识和信息,信息技术的日益普及,为战略管理会计的应用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企业多年的市场经济和管理会计实践,又为战略管理会计的应用造就了较深厚的人文和管理基础;加上部分企业正在零星进行的战略管理会计实践,这一切情况都表明:目前我国已基本具备适度应用战略管理会计的现实条件。因此,可在经济发达地区挑选部分内部条件和管理基础较好、意识较强的企业和单位进行战略管理会计实践,这样,一方面可以完善战略管理会计自身的理论和方法,另一方面可直接推动这些企业的管理水平上一个新台阶,收到理论和实践“双赢”的效果。
:
[1]前村,中国企业的四大流派[J].会计之友,2000,(3)。
[2]王玲,对邯钢模式的理论初探[J].四川会计、1998,(9)。
[3]湖南韶峰水泥集团公司,坚持管理创新推动企业发展[J]财务与会计,2001,(1)。
[4]高言弘。中国企业发展战略初探[J].改革与战略,2000,(6)。
[5]崔国萍等从旭日集团实践看管理会计的应川与发展[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1999,(6)。
[6]冯巧根。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会计研究,1997,(7)。
知识经济是继高度发达的经济之后新的经济形态。工业经济是以材料、能源等为主要的物的因素居主导地位,产品生产主要是集成资源。21世纪知识经济的到来,人的知识(智力)成为最关键的居于主导地位的因素,人们开始认识到:人尽其才(能)是物尽其用的基础。产品生产不再主要是集成资源,而主要是集成知识(智力)。产品的知识(智力)含量越高,价值越大。可见由工业经济转变为知识经济,从生产要素看,主要是由资源依赖型经济转变为知识(智力)依赖型经济。由此而形成的知识经济管理上的基本特征,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管理特征从物本管理向人本、智本管理。
物本管理把人作为单纯的管理对象和生产操作的工具,最多把人看作是“经济动物”,而把尽可能提高生产效率作为管理工作追求的首要目标。因而物本管理,是一种单纯以效率和物质利益为中心的管理。
从管理发展史看,20世纪初期,泰罗创立的管理就是典型的物本管理。因为泰罗基于“经济人”(Economic man)假设,把工人看作是机器设备的附属品,他倡导的“时间”、“动作研究”就是使人依附于机器,把人性物化,把人也当作物来管理。因而泰罗创立的科学管理,实质上是一种非人性化的物本管理。
物本管理遵循物质运动的客观,使它具有明显的确定性、可定量化、可优化等特点。
20世纪30年代以后,随着人际关系、行为科学等的形成与发展,人们开始认识到把人看作是只会打工挣钱、养家糊口的单纯的“经济人”,未免太简单化了。除了经济因素外,还必须充分考虑人的思想感情和心理、社会等方面的因素,于是有“人本管理”思想的萌芽。到20世纪中叶以后人本管理的思想在理论上更趋成熟,在实践上也较广为流行。
人本管理强调人在管理中的主体性,并认为人的存在,在一定意义上是一种精神存在,即人不能没有物质生活,更不能没有精神生活,这是人区别于一般动物的根本出发点。因而认为:不能把管理看作是单纯的物质技术过程,而应更重视它的社会文化层面。据此,人本管理认为,管理者首先不应把人看作是单纯的“经济人”,而应如实地把人看作是“社会人”(social man)以至“文化人”(叫cultural man),从而在尊重人的人格独立与个人尊严的前提下,确立人在生产经营中的主体地位。
由此可见,人本管理与物本管理有质的不同,“以人为本”的管理系统是复杂的社会系统,所涉及的人的心理、社会层面、丰富的感情世界以及复杂的人际关系,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不确定性,是难以用精确的数据来表现的。这是人本管理的重大特点。
随着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进一步认识到人本的关键在于人的智力。由此而形成了比一般所说的“人本管理”更高一个层次的以人的智力为核心的“智本管理”,它是一种以尽最大可能促进“知识创新”为中心任务的管理,是“人本管理”的进一步深化和提高。
(二)管理思维从科学思维方式向人文思维方式转变。
1.科学思维方式与人文思维方式的对比。科学思维(理性思维,或称逻辑思维、抽象思维)(注:关于理性思维或称逻辑思维、抽象思维与形象(直觉)思维和灵感(顿悟)思维的划分及其有关的阐述,可参见钱学森《关于思维科学》一文,载钱学森主编《关于思维科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7月第1版。)具有推理严谨、定量严密等特点。“精确定量”是“科学语言”的基本特征。
思维是人脑的机能活动。科学思维是一种链条式、环环相扣的递进式的思维方式。它是近代在科学的研究、探索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因而通称为科学思维。人类要改造世界,首先要认识世界。认识(Cognition)是人的大脑对客观现实世界的感知,感知形成观念(Conception),是以语言为其表现形式(有发达的语言系统,是人不同于一般动物的重要标志)。因此,从认识论看,语言是认识的工具。“科学语言”是自然科学家认识“物的世界”的重要工具。“精确定量”是“科学语言”是基本特征。因为自然科学向来被称为精密科学,其“精密”之处就在于:可以借助于严密的定量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可见,“科学语言”是“科学思维”的外壳。
人文思维包含形象(直觉)思维和灵感(顿悟)思维(注:关于理性思维或称逻辑思维、抽象思维与形象(直觉)思维和灵感(顿悟)思维的划分及其有关的阐述,可参见钱学森《关于思维科学》一文,载钱学森主编《关于思维科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7月第1版。)。人文思维不同于科学思维,因为它研究的“人文世界”不同于“物的世界”,它涉及“精神世界”(mental world)不具物质实体的许多复杂多变的方方面面,如人的思想、情感、意志、伦理等,这些都是难于甚至无法直接从量上进行把握的。因而对于它们,并不追求条分缕析地进行刻画,而是着眼于对象的整体特征,寓理于形象,通过慎思明辨,综合、权衡,达到对研究对象整体性的质的把握,这是人文思维与科学思维的重大差别。与此相联系,“人文语言”,作为人文思维的外在形式,是以“思辨定性”为其基本特征。
同自然科学家在科学研究中常用的科学思维方式称“科学思维”相对应,人文、社会科学家在学术研究中常用的人文思维方式也可称之为“思维”。艺术思维不同于科学思维,在于后者的精确度大,前者的自由度大。但艺术家艺术思维进行创作实践,也要严格遵循局部服从整体的原则。也就是:艺术作品既要有生动的细节上的描述,更强调系统整体性的把握;细节的描绘,服从和服务于整体性主题的体现。如黄河大合唱,许多音符组合起来,能唱出黄河奔腾澎湃整体的雄伟气势,才算是成功的作品;又如画家作“登泰山图”,可以从许许多多方面、方向取景,最终要能体现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宏伟气势,才能算作是成功的作品。艺术家是如此,管家也应是这样。
2.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研究不同类型的管理。物本管理遵循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因而以物为本的管理系统,要求管理人员运用以“精确定量”为基本特征的“科学思维”,深入到生产经营的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去认识、分析、研究相关,从中取得一些规律性的认识,并采用数量化进行描述。数量方法的核心是建立数学模型,并通过求解数学模型引出基本结论,并可编成严密的程序,用机来模拟再现。
人(智)本管理不同于物本管理,在于人(智)本管理的核心因素是人。按照行为科学理论,人总有自己的需要和追求,有自己的感情和意志。人的行为总是在一定的思想观念的指导下进行的,具有主动性、创造性的特点,因而在人(智)本管理中,人的因素、精神因素和文化因素总是起主导作用的。与此相适应,人(智)本管理认为,不可能从员工的屈从中得到真正的创造力,因而要求管理人员运用以“思辨定性”为基本特征的自由度较大的“人文思维”,深入到人的心理、社会层面和丰富的感情世界去认识、分析、研究相关问题,力求从员工对自己行为的自主性和人际关系的和谐性出发,来充分调动广大员工个人和各种组织群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和当代管理大师Peter Drucker(彼得·德鲁克)把管理视为一种“自由艺术”(Management as Liberal Art)(注:[美]彼得·德鲁克著:《管理宗师德鲁克文选》(版),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而不是刻板的机械性的工作的见解相一致的。
由此可见,即使今天的电脑技术已经高度发展了,归根到底,它还只是一个“数字相关系统”,是不能直接用来分析、处理人的“精神世界”的相关问题的。因为人的“精神世界”的问题,是属于“人文层面”的问题,已超出了现有信息技术的作用范围,需要用“人文观”而不是“技术观”为指导来进行分析、研究和处理。在这里,人文思维、艺术思维的运用,是起主导作用的。
(三)管理决策目标从“最优化”向“满意性”转变。
一般都认为,管理首先要决策,决策是领导者、管理者的首要职能。由此可见,管理决策在整个管理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和主导作用。
从现代决策理论的发展,可以看到,同“物本管理”相适应的管理决策,决策目标遵循“最优化”准则,要求决策者从“客观的理性”(objective rationality)出发,寻求在一定条件下目标函数唯一的“最优解”(Optimal solution)。为此,就要求建立复杂的数学模型,进行严密的数量分析,从而把决策模式的重心放在分析性的技术方法上。
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美]赫伯特·西蒙教授对这一决策模式提出了严厉的批评,认为这样做“为的是产生那些非常动人的数学模型,用来表示简化的世界。在这方面,近年来人们已经提出了疑问,怀疑那些假说是否与人类行为的事实相距过远,以至根据那些假设所得出的理论同我们所处现实状况已经不再有什么关系了”(注:[美]赫伯特·西蒙著:《现代决策理论的基石》,作者为中译本写的“前言”。杨砾、徐立译,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3月第1版。)。也可以这样说,“最优化准则仅仅存在于逻辑推理中,没有实践价值”(注:袁宝华主编:《企业管理全书》(上),企业管理出版,1984年2月第1版。)。
随着现代管理从“物本管理”向“人(智)本管理”转变,决策目标以“满意性准则”取代“最优化准则”就成为的必然。
现代管理大师西蒙教授提出的以“有限理性”与“令人满意”准则取代微观经济学原来奉行的“完全理性”与“最大化原则”,是其决策理论的核心理论。其优越性,正如西蒙教授所说:“我认为,我提出的‘寻求满意的人’这一模型同那种‘寻求最优的人’的古典概念相比,在有关经济行为的经验研究中获得了多得多的支持”(注:[美]赫伯特·西蒙著:《现代决策理论的基石》,作者为中译本写的“前言”。杨砾、徐立译,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3月第1版。)。在现实经济生活中,遵循满意性准则进行决策,适当地应用数学模型进行定量分析,是完全必要的,问题是不能把它强调过了头,不能见物不见人,把定量分析推向极端。以数学模型的定量分析为基础,决策者要善于运用自己的学识、经验和直观判断能力对模型输出的结果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价,以实现决策者的智慧和推断同定量模型的解析相结合,借以获得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在社会经济系统中,人的因素总是居于主导地位的。决策的层次越高、涉及面越广、情况越复杂,战略性、非规范性、不确定性越强,决策人员和决策支持人员的远见卓识和非凡的洞察力及由此而形成的高屋建瓴式的综合判断就越带根本性。
二、管理的新特点
管理会计是融管理和会计于一体的一个专门领域,是企业信息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是决策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其特性自然是依管理的特性为转移,并随着管理特性的发展而发展。
与上述知识经济管理上的基本特征相适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管理会计呈现的新特点,可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管理会计新方法论的开创。
适应知识经济时代“智本管理”的要求,以及基于对管理特性的新认识,管理会计应遵循艺术规律,开创出认识上的新的方法论。新的方法论,可归结为:三个“重于”、三个“并重”。(注:余绪缨:“管理特性的转变历程与知识经济条件下管理会计的人文化趋向”,《财会通讯》,2001年第10期。)
三个“重于”是指:(1)“衡量”(measuring)重于“计算”(counting),正如管理大师Peter Drucker(德鲁克)所说,在管理上“我们需要的是进行衡量,而不是计算”(We need to measure,not count)(注[美]彼得·德鲁克著:《现代管理宗师德鲁克文选》(英文版),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2)认知性(cognition)重于精确性(precision):认知性重在整体的质的把握,精确性重在细节的量的描述。(3)悟性重于理性:是上述第2点的进一步概括:重整体的质的把握,属艺术思维;重细节的量的描述,属科学思维,艺术思维重悟性;科学思维重理性。
强调这一点,有什么实际意义呢?例如:关于顾客满意程度消长变化的分析,并不是完全靠计算就能直接掌握的,深层次的问题要靠“悟”——“悟”出在深层次起作用的企业的经营思想上的方向性问题,认真进行改进,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对顾客满意程度造成负面的种种因素。
三个“并重”是指:(1)量化与非量化并重(对可以量化的因素进行量化,难于量化的因素不强求量化,可以用其他形式如文字说明等进行反映)。(2)量化的各种形式并重:如考核成绩,100分制是一种量化形式,五分制是另一种量化形式。五分制是把学习成绩分成3个档次。按百分制,认为得76分的人比得75分的学得好一些,是很牵强的。按五分制,认为得80分的人比得70分的学得好一些,更符合客观实际,因为80分和70分属于不同档次。(3)量化的各种形式中,货币计量与非货币计量并重:也就是不把货币计量定于一尊,在管理活动中,许多因素从深层次看,是不能或不宜于进行货币计量的。如成员之间的协作配合情况、生产安全情况、员工对工作的满意程度……,是不能完全采用货币计量形式的。
上述认识上的新方法论及其在管理会计中的应用,蕴含着人的因素、精神因素和文化因素在其中的主导作用。
(二)决策支持模式从观向人文观转变。
管理师,作为决策支持系统中的参谋人员,主要从事决策的工作,为决策系统中的决策者正确有效地进行决策提供咨询服务。适应“管理决策”的要求,决策支持在不同的决策模式下具有不同的特点:
根植于“物本管理”的管理决策,决策目标遵循“最优化准则”,要求运用以“精确的定量”为基本特征的“科学语言”,寻求目标函数在一定条件下的“最优解”。与此相适应,决策支持系统中的参谋人员要把工作的重点放在:根据所研究的具体特点,对有关资料进行加工、改制,找出存在于有关变量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即借助于模型,对所研究的对象进行严密的定量描述,以掌握有关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进而把数学模型和最优化(技术)结合起来,确定有关变量在一定条件下的最优数量关系,为决策者最终寻求决策目标的“最优解”提供依据。可见,把重点放在性的技术方法上,是这一决策支持模式的重要特点。
根植于“人本(智)管理”的管理决策,决策目标以“满意性准则”取代“最优化准则”。“满意性准则”是一种自由度较大的准则,它主要不要求“精确定量”,而要求“思辨定性”。因而要求作为决策支持系统参谋人员的管理会计师,围绕决策目标,拟订多种可供选择的方案,并通过相关人员生动活泼地、独立自主地自由发表意见,对多个备选方案进行分析、论证,权衡利害、比较得失;再以此为基础,进行综合分析,帮助决策系统中的决策者择善而从,做出满意的选择,最终得到决策目标的“满意解”。
在现实生活中,遵循满意性准则进行决策,更重视决策人员和决策支持人员的智能与判断,是符合当代的潮流的。因为正如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所说:“不管后资本主义机信息处理技术如何先进,它不能取代管理者的决策行为,只能是一种管理工具。”(注:[美]彼得·德鲁克著:《管理宗师德鲁克文选》(版),机械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先进的信息处理技术既不可能取代决策行为,自然也不可能取代决策咨询,因为决策咨询是整个决策程序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意味着:已经把整个决策程序推进到一个层次更深、境界更高的发展阶段。
(三)为“知识创新”服务的管理会计新体系的创建。
1.“知识创新”的人文基础。前已指出,“智本管理”是一种以尽最大可能促进“知识创新”为中心任务的管理,是“人本管理”的进一步深化和提高。
怎样才能有效地促进知识创新?进入21世纪的知识经济,经济的发展、财富的增长,更有赖于人的创造力的自由、充分的发挥。而人的创造力的自由发挥,又以人的各种基本自由得到充分尊重和保障为前提,以人作为人能享有本身应有的尊严和价值为前提。这就要求形成一种机制,以促进人的人本立场、主体意识和人性智慧的回归,从而为知识经济不断向前发展,奠定牢固的人文基础。
更具体地说,知识是高度个人化的、深藏在人的大脑中的精神财富,是不可能依靠外力的强制(如通过上级的发号施令)把它挖掘出来的。而通过知识类型的转变,实现知识创新,则是一个知识社会化、共享化过程,只有在认识一致、感情共鸣、价值取向相同的基础上,让人们自觉地形成乐于奉献的精神——“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的精神,才有可能实现。为此,就必须在内部实行产业民主,使员工和经理人员处于平等地位,享有充分的自主权、参与权、知情权,把人本主义、民主管理的思想贯穿于企业管理过程的始终,使企业真正成为民主的、人性化的组织,才有可能从人的内心深处激发每个人的主人翁责任感,并在组织与成员、成员与成员之间形成一种“风雨同舟、患难与共”的共同理念。这是促使每个人头脑中的知识宝库能转化为企业取之不尽的创造源泉的微观基础和条件。
2.创建为“知识创新”服务的管理会计新体系。如前所说,“知识创新”是一个社会过程。也就是新知识一般不是某个人单独创造的,而是在一个组织内通过团队(一个群体)中的各个成员共享知识而产生。知识创新的关键,是要发掘员工头脑中潜在的想法、直觉和灵感,并综合起来加以运用,最终转化成对企业整体有价值的知识。在这里,碰到的最困难的问题在于:一个人的知识有显性与隐性之分,显性知识具有规范化、系统化的特点,易于同企业内其他成员沟通和共享;而隐性知识是高度个人化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难于同企业内其他成员沟通和共享。所以知识创新,是以隐性知识为起点,并通过知识类型的转变而实现。显性、隐性两种知识类型,可以形成如下四种形式的转变:①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②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③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④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注:较详细的论述,请参见[日]野中郁次郎著:《知识创新型企业》一文,载彼得·F·德鲁克等著:《知识管理》,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11月第1版。)从以上知识类型四种形式的转变,可以看到:知识资源不同于物质资源的一个重大特点,在于知识资源并不会因为由更多人分享而减少,反而会增加,即一个人的知识同别人分享了,别人受益,自己也无损。
设计一种指标多样化的瞬时信息卡,掌握企业各成员四种形式的知识转变。如前所说,隐性知识是无形的,是深藏在人的头脑中既看不见、也摸不着的。而知识类型的转变是发生在人的内心深处的活动,怎样运用信息卡来掌握各个人知识类型的转变呢?对于这个问题,我的总的思路是:知识类型转变的过程的确是无法捉摸的内心活动,但知识类型转变的结果却是有踪迹可寻的。有迹可寻,就可以为人所掌握。那么,是怎样有迹可寻呢?假如有一个极其高明的面包师(注:较详细的论述,请参见[日]野中郁次郎著:《知识创新型企业》一文,载彼得·F·德鲁克等著《知识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11月第1版。)他拥有一种与其他面包师不同的诀窍,他做出的面包有一种特殊的深受消费者喜爱的风味,其他的人无法模仿,他自己也无法用明确的、系统的方式进行表述,说出一个所以然来。所以,他的这种诀窍,是作为一种隐性知识存在。后来另一成员向他拜师学艺,他言传身教,学徒也有所领会,手艺有很大提高,做出的面包也很受欢迎,但学徒也无法明确表述其中的奥妙,这种手艺对学徒来说,也还是一种隐性知识。这就意味着:原来一个人的隐性知识转变成了两个人的隐性知识,表现为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变;再经过较长期的实践,师、徒双方或其中的一方,认识上出现了一个飞跃(思想上豁然贯通了),可以把所拥有的诀窍明确、系统地表述出来,写出完整的、可操作性面包制作方案,甚至可据以生产出特种类型的面包机。这样,就实现了从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变。
以上两个阶段转变,怎样有迹可寻呢?我认为:转变的结果是有迹可寻的。其中第一阶段知识类型的转变,表现为由师傅一人的隐性知识转变为师徒二人的隐性知识。对这一转变的成果进行差量分析:设师傅授徒时仍然照常进行生产操作,其产出品(面包)的产量、产值可以存而不论;产出差量表现在学徒学艺取得的新知识会融入到他制作的产出品(面包)上,相应地表现为产量,产值的增加。其中第二阶段知识类型的转变,表现为除了师、徒二人仍拥有原来的隐性知识而照常生产的产出品可以存而不论外,产出的差量表现为隐性知识显性化而形成的一项新的面包制作方案,这是一项新增的无形资产(因为可按规定程序取得专利权)。
可见,知识创新的成果,可以用为企业形成的产出增量来表现。但这里所说的“产出”,应从广泛的意义上来理解,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可以是物质层面的,也可以是精神层面的,不能局限于上例中所说的有形的物质的“产品”和“资产”的产出。对知识创新成果(表现为产出)作广泛意义上的理解,对生产性企业整体来说,可以考虑以下一些方面:在生产成果上表现为产量增加、产品质量改进,新品种的投产等;在生产条件上表现为生产安全情况的改进,生产弹性程度的提高,适时制与全面质量管理的实施更有成效等;在生产储备上表现为开发、人才开发、产品开发等的超前性提高等;在企业内部的人际关系上表现为生产经营各个环节之间、成员与成员之间协作配合情况的改进等;在企业与外界的关系上表现为顾客满意程度、销协作配合、环境保护、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改进等。
由此可见,通过上述各个方面的消长变化来反映以“产出”表现的知识创新的成果,说明知识作为一种无形的精神财富,是可以渗透、融入到企业生产经营的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的。从这里,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基本认识:企业生产经营的作业链、行为链,同时表现为知识链、价值链。也就是在完成各项作业的行为中,新知识的融入,导致凝聚在所完成的作业上价值的增加,而产品作为各作业的总集成,各有关作业上价值的增加,自然也会凝集在最终产品上,表现为产品总价值相应地增加。由此可以看到企业生产经营的作业链、行为链、知识链和价值链的统一。它充分说明: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对生产性企业来说,知识创新是企业整体价值增加最重要的源泉。
上述多样化的指标体系可按企业内部各个组成单位的工作任务,各有侧重地纳入各个组成单位的“瞬时信息卡”、并可参照我国20世纪50年代曾广泛实施过的“班组核算”的做法,由各个组成单位以一定的基数为底数,自行逐日按人进行差量反映(反映在原有基数上新发生的增减变动情况),然后,由管理会计师定期(周或旬)进行综合性的分析研究,借以全面掌握知识创新在整个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上的具体体现。由此而形成的核算体系,可以视为为创建直接服务于“知识创新”的管理会计新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1.[美]彼得·德鲁克著:《现代管理宗师德鲁克文选》(英文版),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
2.[美]赫伯特。西蒙著:《现代决策的基石》,杨砾、徐立译,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3月第1版。
3.余绪缨“管理特性的转变历程与知识经济条件下管理会计的人文化趋向”,《财会通讯》,2001年第10期。
关键词:战略管理会计 问题 对策
所谓的管理会计,它是指以企业现在和未来的资金运动为对象,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为企业内部管理者提供经营管理决策的科学依据为目标而进行的经济管理活动。其目标是指管理会计系统运行所期望达到的结果和境地,是评价企业管理会计活动是否合理的基本标准。当前,管理会计一些的理论和方法在企业管理实践中得到了有效应用。但是,从总体来说,管理会计这门学科,在企业管理中应用的效果并不令人满意,迄今为止,管理会计仅在部分企业得到一定程度的应用,还有相当数量的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对管理会计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管理会计的应用空间受到极大的限制。
一、管理会计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企业决策者缺乏对管理会计的重视
管理会计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其方法、观念,在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中能否起作用,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与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有很大的关系。它不仅取决于企业管理者的学识、才干等,而且,更大程度上还取决于管理者在进行企业决策时的价值取向。但是,就目前而言,我国部分企业的决策者管理知识不足,或者只注重于短期利益,决策短视、失误,其价值取向与企业或社会的长远利益不一致。一些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或者由于学识有限,不知道在实践中如何运用管理会计;或者因为某些原因,只顾企业的短期利益,只管自己在任期内的业绩,明明知道管理会计能够帮助企业建立起长期的竞争优势,但是,为了短期利益,为了仕途顺利,而对管理会计在企业经营管理的的应用不加以重视。
2、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混淆
当前,大多数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和以及企业的财务负责人的观念陈旧,抱残守缺,认为企业的会计工作很简单,仅仅是事后算账和报账而已,因此而招聘的财务会计人员水平不高,学识浅薄,对于管理会计则知之甚少,更不要说是得到应用了。据调查,包括我们的大型国企在内,很少有哪个企业专门去设置管理会计机构或者在会计机构中设置专职的管理会计人员,就算是有个别企业认识到了管理会计的重要性,在实际工作中开始进行实际应用,也只是把管理会计的任务分解到各有关职能部门去承担。例如:把管理会计中的预测职能分配给统计部门;把计划职能分配给业务部门;把预算职能分配给财务部门;把决策职能分配给企业的管理决策当局;把控制职能分配给企业的生产或施工部门。这样一来,就把一个原本完整的管理会计活动分割裂七零八碎,降低了各项职能的应有效果,而且由于责权不清,各部门也是能推则推,消极应对,因而在实际运用当中,管理会计的各职能应用效果,可以说是极差。
3、会计人员缺乏管理会计工作应具备的素质
与传统的核算型会计工作相比,管理会计所需要的会计人才,无论是从其思维方式还是知识面来说,都要求处于更高的层面。从事管理会计工作的人员,不仅要熟悉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而且要对整个企业经营活动过程有全方位的了解和把握;不仅仅要精通企业财务会计的原理、方法、及相关的政策法规,而且需要全面掌握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知识;要能依据已经搜集到的各种材料,设定某些经济参数,采用一定的管理会计方法,对企业某一方面的经济活动趋势做出事前预测或规划。但是,由于在我们国家,管理会计被引入的时间较晚,以及管理会计学科自身的一些缺陷,企业会计人员掌握管理会计知识的途径非常有限,特别是有相当一批数量的会计从业人员根
本就不了解管理会计。因此造成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应用流于形式,没有起到相应的作用。
二、战略管理会计在企业中应用的前提条件
1、管理会计主体观念与技能的发展
管理会计的主体包括:企业领导者和管理会计人员。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现代企业之间竞争激烈,一个决策失误,就可能使企业在PK中落财,这就要求我们的企业领导者和其管理会计人员,不仅要懂传统的经营管理,还要高瞻远瞩,通晓战略管理,把握企业的未来。而企业战略管理离不开战略管理会计为之提供经营决策的信息。因此,企业领导者自身的战略思想高度及其对管理会计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到战略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应用。战略管理会计的应用,需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技术方法来收集、整理、加工各种信息,客观上要求能够胜任该项工作的高素质的管理会计人员,不仅要具备战略管理意识,掌握管理会计学、经济学、预测学和统计学方面的知识,而且还应了解组织行为学、心理学等相关的社会学科知识,才能把战略管理会计的理论变为实践,使其充分发挥作用。
2、管理会计工具的完善与进步
管理会计客体即战略管理会计的对象,主要是指各种各样的信息,有财务的、非财务的;数量的、质量的;物质的、精神的等等。如何把各种资料及时加工成有用的信息,完全依赖于手工是很难完成的,而且战略管理中还有大量的数学模型以及比较复杂的数学方法,只有借助计算机,对财务会计资料及供应商、顾客、竞争对手等其他非财务资料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进行运算、加工,同时把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形成对日常控制、预测及决策有用的管理会计信息,实现分析技术随着使用工具的发展而不断提高。因此,改进处理信息的手段、开发管理会计软件、提供全方位的管理会计信息是战略管理会计应用于实践的必备条件,也是传统管理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
3、战略管理会计理性思维观的形成
战略管理会计是观念与方法的结合,它的应用表现在塑造人的理性思维观方面,这种理性的思维能够帮助企业高层决策者形成高瞻远瞩的眼光和求异创新的思想。这些理性思维观包括:(1)外向型观念。外向型观念要求企业管理者的观念由内向型转为外向型,及时了解并充分利用外部相关信息,积极地适应外部环境,以求在竞争中取得主动权;(2)战略优势观念。企业高层决策者要把这种决定企业竞争地位、未来利润和市场价值的优势观念植根于自己的头脑中,时刻指导自己的决策;(3)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战略管理会计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可持续发展会计,其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以人为本、注重智力投资的管理理念、过程评价和非财务评价相结合的战略业绩评价方法等均包涵了丰富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是帮助企业领导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的良好工具;(4)以人为本的观念。战略管理会计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通过激励人来获取最大的人力资源价值。
三、完善管理会计的对策和建议
1、协调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关系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之间的竞争,主要表现为知识、人才以及创新能力之间的竞争。企业会计部门作为企业的一个重要部门,不仅仅是成本核算,工资发放这么简单的工作,会计工作必须要超越传统会计思维定势的束缚,在保留传统会计管理的核算内容、方法和技术基础上,通过计算机系统与网络技术,建立起与供应商、客户和银行等交易与结算并行的大型自动化系统,进行信息的收集、处理并提供相应的经营、财务状况报告及预测决策模型,及时提供企业外部市场及竞争者信息,以利于随时根据环境的变化及时做出统一迅速的整体行动和应变策略,为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及时提供决策依据。
2、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不再是记账做账报表那么简单,知识经济时代的会计人员,不仅仅要精通企业财务会计的原理、方法及相关的政策法规,而且要全面掌握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知识;不仅要熟悉企业的财务状况,而且要对整个企业经营生产活动作全过程、全方位的了解和把握。因此,要求从事管理会计的工作人员具有更强的去粗存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认识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能够深刻地把握经济对象发展变化的规律。因此,企业经营者要重视会计人员的素质、能力、学识的培养,加强会计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教育,提高管理会计人员素质,特别是对现有管理会计人员要通过继续教育和培训等方式,让他们学习掌握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以促进管理事业的健康发展。其次,管理人员包括厂长或经理、部门经理等高中层管理人员,也必须掌握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因为管理人员要利用管理会计信息做出决策,是管理会计能否得到正确而有效运用的关键因素。
3、开展管理会计案例学习
随着市场竞争日渐激烈和现代管理方法的不断涌现,面对复杂的社会经济环境,管理会计的理论和方法的要在企业中得到最有效的采用,就需要更好地了解和研究管理会计的实践。从国外的经验看,国外会计界目前开展的管理会计的研究,已将重点明显转移到开展管理会计的典型案例研究,案例教学己成为西方许多大学进行会计教学的一个重要教学方法,案例教学可以充分调动起学生对管理会计学的学习兴趣,并且通过适当的启发和引导,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自我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我们国家很多大学,例如北大、清华,也已经开始引入案例教学,重视对具体案例的探讨研究。展望二十一世纪,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和经济全球化的加强,管理会计将有长足地发展,管理会计理念将渗透到整个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为企业的管理提供信息,使企业获得持久的战略竞争力,在日益不确定的生存环境中发展、获利。
参考文献:
[1]徐玉美,战略管理会计――管理会计发展的必然选择[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21
(-)管理从物本管理向人本、智本管理发展
大家知道,由转变为知识经济,实际上是意味着由资源依赖型经济转变为知识(智力)依赖型经济。也就是工业经济作为资源依赖型经济,在其初期发展阶段,是以材料、能源为主要的物的因素居主导地位,产品生产是集成资源。与此相适应的管理,就是物本管理,即按照物质运动的来进行管理。20世纪初期的泰罗创立的科学管理就是最典型的物本管理。因为科学管理基于“经济人”假设,把工人看作是机器设备的附属品,泰罗倡导的时间、动作研究就是把人依附于机器,把人性物化,把人也当作物来管理。因而,科学管理实质上是一种非人性化的物本管理。
20世纪30年代以后,随着人际关系、行为科学等的形成与发展,人们开始认识到把人看作是只会打工挣钱、养家糊口的单纯的“经济人”,未免太简单化了。除了经济因素外,还必须充分考虑人的思想感情和心理、等方面的因素,把人如实地看作是“社会人”,作为社会人的集合体,必须尊重人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主体地位。于是有“人本管理”思想的萌芽。到20世纪中叶以后,人本管理的思想在理论上更趋成熟,在实践上也广为流行。
21世纪知识经济的到来,人的智力成为最关键的居于主导地位的因素,而广大员工作为高度发展的智力的载体,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加强,人们还认识到人本的关键在于人的智力。在这种情况下,对物的管理,也是通过对人的管理来实现。因为从根本上说,在新的情况下,只有人的智能的充分发挥,物的潜在价值才能深度开发出来,即人尽其才(能)是物尽其用的基础,产品生产不再是集成资源,而是集成知识(智力),产品的知识(智力)含量越高,价值就越大。由此而形成了比一般所说的“人本管理”更高一个层次的以人的智力为核心的“智本管理”,它是一种以尽最大可能促进知识创新为中心任务的管理。
(二)管理从硬管理向软管理发展
“物本管理”遵循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因此以物为本的管理系统,在很大程度上是属于可以精确化的机械系统,具有规范化(标准化)、定量化、可优化的特点。精确的核心是建立数学模型,并通过求解数学模型引出基本结论。由此可以看到,物本管理带有明显的精确、清晰、确定性的特点,因而人们将它归属于硬管理范畴;人(智)本管理与物本管理有质的不同,以人(智)为本的管理系统是复杂的社会系统,是动态的有机体,所涉及的人的心理、社会层面、丰富的感情世界以及复杂的人际关系,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不确定性,是难以用精确的数据来表现的。这就使精确的定量化方法在人(智)本管理中失去了使用的前提。人(智)本管理鲜明的人文性,要求深入到人的心理、社会层面和丰富的感情世界,从员工对自己行为的自主性和人际关系的和谐性出发,来充分调动广大员工个人和各种组织群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人(智)本管理的这种人文性、灵活性、非规范性(非标准化)和不确定性使人们将它归属于软管理的范畴。
(三)管理的特性从科学趋于艺术
物本管理的精确性、规范性和定量化,使人们认为管理是一门科学,把它趋近于研究客观世界物质运动规律的科学。人(智)本管理的人文性、灵活性、非规范性和不确定性,使人们认为管理是一门艺术。当代管理大师Peter Drucker(彼得·德鲁克)就把管理视为一种“自由艺术”①,即不把管理看作是一种刻板的机械化的工作,而认为其思想的自由度是较大的。既然把管理视为一门艺术,在学科的分类上,人们把它起近于研究以人为主体的社会发展运动的人文科学,特别是其中的文学、艺术门类的学科。
二、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研究不同类型的管理思维是人脑的机能活动。人的一切有意识的行为,都受人的有意识的思维的支配。管理行为自然也不例外。
如前所说,在管理系统中,物本管理具有精确、清晰、规范、确定性和可量化的特点。与此相适应,人们常用抽象(逻辑)思维。对这种类型的管理进行、研究。抽象(逻辑)思维,也称科学思维。这是因为抽象(逻辑)思维是一种链条式、环环相扣的递进式的思维方式,它借助于分类、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逻辑方式来实现。最终可以得出清晰的条分缕析的结论,这正是物本管理所要求的。具有精确性的抽象(逻辑)思维可以用定量化的形式来表述,可以编成严密的程序,用机来模拟再现。
人(智)本管理不同于物本管理,在于人(智)本管理的核心因素是人。按照行为科学理论,人总有自己的需要和追求,有自己的感情和意志。人的行为总是在一定的思想观念的指导下进行的,具有主动性、创造性的特点,因而在人(智)本管理中,人的因素、精神因素和文化因素总是起主导作用的。这些都具有不确定性、灵活性、模糊性的特点。与此相适应人们常用自由度较大的形象(直觉)思维和灵感(顿悟)思维来对这种类型的管理进行分析、研究。形象(直觉)思维、灵感(顿悟)思维不同于抽象(逻辑)思维,它们不追求条分缕析地刻画事物,而着眼于事物的整体特征和主要方面,寓理于形象,用形象来勾画事物的轮廓,作出近似的、有灵活性的结论。这样做,符合人本、特别是智本管理的特点。由此可以说,形象(直觉)思维、灵感(顿悟)思维不同于抽象(逻辑)思维,在于前者的自由度大,后者的精确度大,同把后者称为科学思维相对应,应把前者称为艺术思维。艺术思维不同于科学思维的主要特点,在于它遵循艺术创作的规律,不仅不要求绝对的精确,反而要求具有一定的模糊性,以便给人以较大的想象空间。可以说,这是艺术思维的精髓所在。
脑科学发展为我们对人的思维方式取得较深刻的认识提供了可贵的生基础,脑科学的研究成果说明,人的大脑在左、右两个半球的思维功能是有差别的、各有侧重的:左脑主要完成语言、逻辑、计算等的思考和行为,长于有条不紊的条理化思维,在抽象(逻辑)思维方面占优势;右脑主要完成综合、想象、虚构等的思考和行为,在形象(直感)思维、灵感(顿悟)思维方面占优势。
计算机可以承担人的左脑的工作,通过输入相关的程序,计算机可以进行逻辑思维计算并显得十分出色,比人做得更快、更好。而创造的功能则主要依赖右脑,其直觉和顿悟是创造的重要源泉,当然,真正完成一项创造,还必须进行语言的描述和逻辑的检验,也并非单纯依靠右脑就能完成。因此,左、右脑的协同是创造力的真正基础。
三、知识经济要求管理向人文化的方向发展
知识经济时代的智本管理,其特性从科学趋于艺术,不能不引起人们对管理会计特性的重新认识。这是因为,管理会计是融管理和会计于一体的一个专门领域,其形成就是要为企业的管理者有效地改进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提供管理信息,其特性自然是依管理的特性为转移,并随着管理特性的发展而发展。据此,我认为,知识经济条件下管理会计的新发展,一个重要的表现是管理会计从同“物本管理”相适应的传统管理会计向同“智本管理”相适应的管理会计人文化的方向发展。
这样说,会不会同当前风起云涌的数字化浪潮相矛盾?我认为不矛盾,因为数字化浪潮,实质上是计算机化浪潮,是扩展人的左脑功能的浪潮,扩展左脑功能,的确能大大提高工作效率,但不能进行严格意义上的创造。人文化浪潮则重在扩展人的右脑功能。和现实都证明,只有扩展人的右脑功能开启创造的闸门,才能进而取得丰硕的创造性成果!
(一)管理会计人文化的组织基础与思想、文化基础
1、组织基础。从纵向的集权化、控制性的管理转变为横向的、扁平式的分权化管理,以基层作为管理权力的基点,在组织成员之间形成一种平等的伙伴式关系,确立广大员工的主体地位,赋予他们充分的自主权、知情权和参与权,使每个员工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都有权依据他们直接掌握的信息,审时度势,适应情况的变化自行进行决策,并在其运作中形成一种以“自主管理”为基础的“自行调节”、“自行控制”、“自行适应”的机制。这种不是靠权力而是靠信息来维系的组织结构,是管理会计人文化的组织基础。
2.思想基础。在企业内部实行“产业民主”,使员工和经理人员处于平等地位,享有同样的参与权力,把人本主义、民主管理的思想贯穿于企业管理过程的始终,使企业真正成为一个民主的、人性化的组织(humanized organization),借以从人的内心深处来激发每个人的主人翁责任感和乐于奉献的精神动力,使每个人头脑中的知识宝库都能转化为企业取之不尽的创造源泉。这种尊重人的人格独立、权力平等的民主化思想,是管理会计人文化的思想基础。
3、文化基础。以价值观和相应的道德风尚、行为为准则为核心的文化,是一种内在的自律性因素,它像一只“无形的手”,可以深入到人的内心世界,有效地规范和引导人的行为,在处理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充分发挥其“社会软件”的作用。企业作为由广大员工组成的有机联合体,在组织与成员之间形成一种风雨同舟。患难与共的企业文化,有助于增强广大员工对企业的内聚力和对企业目标的认同感,进而实现组织目标与组织成员个人目标二者之间的协调一致性,并促使企业的生产经营充满生机与活力。这是管理会计人文化的文化基础。
(二)管理会计人文化可以为企业提供多层次的智力服务
传统管理会计一般只能为企业的管理者提供管理信息,即为企业改善生产经营管理提供信息支持。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只要求管理会计为管理提供信息支持,已经远远不够了,应进一步从广度、深度上扩展,除了从信息层面提供支持外,还应从知识、智慧层面为管理提供智力支持。这意味着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管理对管理会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数据、信息、知识和智慧这几个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数据具有原始性,一项数据通过同其他数据相联系,按照一定的要求进行组合,赋予它认识上的意义,就成为信息。例如:料、工、费是成本的组成部分,一件产品的料、工、费是多少,只是数据;把它们按照不同的要求进行组合,形成固定成本、变动成本、直接成本、间接成本、可控成本、不可控成本,就有认识上的意义,而转化为信息了。
信息是知识的原料和基础,信息通过精化(去粗取精)和内化于人的头脑中,形成知识。信息可以来自书本(书本是信息的载体),也可以来自经验(从经验的积累中探索并领悟规律),通过内化和系统化而成为一个人的知识。
知识和信息还有一点不同:信息是客观的,知识是主观的。如一本著作包含的信息是客观的,因为它已经物化了。但不同的人读它,可以有不同的感受,而获得不同的知识。
智力是知识的活化,是能用来分析、研究、解决实际的知识。早在400年前,英国家弗兰西·培根就说过“知识就是力量”的名言。但并不是任何知识都能表现为力量,只有已经活化的知识,才有解决实际问题的力量,没有经过活化,即食而不化的知识,只是死知识,是不会表现出什么力量的。
智慧比知识、智力更高一个层次。它侧重洞察与感悟,善于从整体上掌握事物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2.管理会计人文化可以使它为企业管理提供的信息支持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管理会计为企业管理提供信息支持,要求它对所掌握的信息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改造过程,使原始信息转换成为能在管理工作中实际的系统化信息形态。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管理会计师为使信息加工工作卓有成效,要遵循艺术思维规律,对有关信息显示的各种征兆和信号,能善于慎思明辨、触类旁通、见微知著,从整体上加深对有关信息的认识。例如,顾客满意程度是企业生产经营中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它有多种表现形式:顾客发现本企业发送的产品质量有问题,要求派人去检修,是顾客对本企业产品不满意的一种表现;同样地,顾客原样退回本企业发送的产品,顾客对本企业信任感降低并减少新的订货,顾客对本企业丧失信心且不再进行新的订货,甚至撤消已签署的订货合同,顾客对本企业怀有恶感,使本企业在市场上的声誉受到连锁性的负面,都是顾客对本企业产品不满意的表现。以上几种情况,都表明顾客对本企业的产品不满意,但程度上却有很大的差别,不能停留于简单化的认识。也就是:对顾客满意程度的消长变化,要善于慎思明辨、见微知著,其问题的关键,并不是完全靠计算就能直接掌握,深层次的问题要靠“悟”——“悟”出在深层次起作用的企业经营思想上的方向性问题,认真进行改进,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对顾客满意程度造成负面影响的种种因素。
其他如企业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都是关系到企业生产经营盛衰成败的重要综合性指标,但其消长变化的趋向和前景,都不是依靠机械的数字计算,而是必须依靠对企业内外因素微小变化所显示的各种征兆进行综合判断,才能掌握的。在这里,显然是悟性思维而不是理性思维在起主导作用。这也正是管理艺术观的具体体现。
3、管理人文化可以更好地掌握内各成员知识类型的转变,为促进企业的知识创新服务。
(1)关于知识类型的转变。如前所说,知识条件下的智本管理,是以尽最大可能促进知识创新为其中心任务。知识创新是一个过程,新知识一般不是某个人单独创造的,而是在一个组织内通过团队(一个群体)中的各个成员共享知识而产生。知识创新的关键,是要发掘员工头脑中潜在的想法。直觉和灵感,并综合起来加以运用,最终转化成对企业整体有价值的知识。在这里,碰到的最困难的在于:一个人的知识有显性与隐性之分,显性知识具有规范化、系统化的特点,易于同企业内其他成员沟通和共享;而隐性知识是高度个人化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难于同企业内其他成员沟通和共享。所以知识创新,是以隐性知识为起点,并通过知识类型的转变而实现。显性、隐性两种知识类型,可以形成如下四种形式的转变:①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②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③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④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④从以上知识类型四种形式的转变,可以看到:知识资源不同于物质资源的一个重大特点,在于知识资源并不会因为由更多人分享而减少,反而会增加,即一个人的知识同别人分享了,别人受益,自己也无损。
(2)设计一种指标多样化的瞬时信息卡,掌握企业各成员四种形式的知识转变。如前所说,隐性知识是无形的,是深藏在人的头脑中既看不见、也摸不着的。而知识类型的转变是发生在人的内心深处的活动,怎样运用信息卡来掌握各个人知识类型的转变呢?
对于这个问题,我的总的思路是:知识类型转变的过程确是无法捉摸的内心活动,但知识类型转变的结果却是有踪迹可寻的。有迹可寻,就可以为人所掌握。那么,是怎样有迹可寻呢?
假如有一个极其高明的面包师,他拥有一种与其他面包师不同的诀窍,他做出的面包有一种特殊的深受消费者喜爱的风味,其他的人无法模仿,他自己也无法用明确的、系统的方式进行表述说出一个所以然来,他的这种诀窍,是作为一种隐性知识存在。后来另一成员向他拜师学艺,他言传身教,学徒也有所领会,手艺有很大提高,做出的面包也很受欢迎,但学徒也无法明确表述其中的奥妙,这种手艺对学徒来说,也还是一种隐性知识。这就意味着:原来一个人的隐性知识转变成了两个人的隐性知识,表现为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变;再经过较长期的实践,师、徒双方或其中的一方,认识上出现了一个飞跃(思想上豁然贯通了),可以把所拥有的诀窍明确、系统地表述出来,写出完整的、有可操作性面包制作方案,甚至可据以生产出特种类型的面包机。这样,就实现了从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变。
以上两个阶段转变,怎样有迹可寻呢?我认为:转变的结果是有迹可寻的。其中第一阶段知识类型的转变,表现为由师傅一人的隐性知识转变为师徒二人的隐性知识。对这一转变的成果进行差量:设师傅授徒时仍然照常进行生产操作,其产出品(面包)的产量、产值可以存而不论;产出差量表现在学徒学艺取得的新知识会融入到他制作的产出品(面包)上,相应地表现为产量、产值的增加。其中第二阶段知识类型的转变,表现为除了师、徒二人仍拥有原来的隐性知识而照常生产的产出品可以存而不论外,产出的差量表现为隐性知识显性化而形成的一项新的面包制作方案,这是一项新增的无形资产(因为可按规定程序取得专利权)。
可见,知识创新的成果,可以用为企业形成的产出增量来表现。但这里所说的“产出”,应从广泛的意义上来理解,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可以是物质层面的,也可以是精神层面的,不能局限于上例中所说的有形的物质的“产品”和“资产”的产出。对知识创新成果(表现为产出)作广泛意义上的理解,对生产性企业整体来说,可以考虑以下一些方面:在生产成果上表现为产量增加、产品质量改进、新品种的投产等;在生产条件上表现为生产安全情况的改进,生产弹性程度的提高,适时制与全面质量管理的实施更有成效等;在生产储备上表现为开发、人才开发、产品开发等的超前性提高等;在企业内部的人际关系上表现为生产经营各个环节之间、成员与成员之间协作配合情况的改进等;在企业与外界的关系上表现为顾客满意程度、销协作配合、环境保护、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改进等。
由此可见,通过上述各个方面的消长变化来反映以“产出”表现的知识创新的成果,说明知识作为一种无形的精神财富,是可以渗透、融入到企业生产经营的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的。从这里,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基本认识:企业生产经营的作业链、行为链,同时表现为知识链、价值链。也就是在完成各项作业的行为中,新知识的融入,导致凝聚在所完成的作业上价值的增加,而产品作为各作业的总集成,各有关作业上价值的增加,也会凝集在最终产品上,表现为产品总价值相应地增加。由此可以看到企业生产经营的作业链、行为链、知识链和价值链的统一。它充分说明: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对生产性企业来说,知识创新是产品增值最重要的源泉。
为使以上多样化的指标体系纳入管理会计日常运作系统,首先要超越传统会计思维定式的束缚。这里所说的“传统会计思维定式”实质上就是财务会计人员长期以来严格遵循、认为不可逾越的“货币化、精确、平衡”七字经。管理会计不超越它,就不能适应前进的潮流,走上自己独立的道路。管理会计在超越传统财务会计的思维定式后,应遵循思维的,开创出认识上的新的论。新的方法论可归结为三个“重于”、三个“并重”。
三个“重于”是指:(1)“衡量”(measuring)重于”(countin),当代管理大师 Peter Drucker彼得·德鲁克)就指出过这样的看法。(2)认知性重于精确性,认知性重在整体的质的把握,精确性重在细节的量的描述。(3)悟性重于理性,是上述第2点的进一步概括,重整体的质的把握,属艺术思维;重细节的量的描述,属思维;艺术思维重悟性;科学思维重理性。
三个“并重”是指:(l)量化与非量化并重,即对于可以量化的因素进行量化,难于进行量化的因素不强求量化,可以采用其他形式进行反映。(2)量化的各种形式并重,可以量化的因素也可以采用多种形式进行量化,如权数、等级值、可信度等,并不一定要拘泥于传统的量化形式。(3)量化的各种形式中,货币计量与非货币计量并重,也就是不应把货币计量定于一尊,在管理活动中,许多因素从深层次看,是不能或不宜于进行货币计量的。如生产安全情况、顾客满意程度等是不能完全采用货币计量形式的。
从上述多样化指标体系的组成和认识上的新方法论,可以看到,它们共同体现了管理会计的人文性,即人的因素,精神因素和文化因素在其中的主导作用,符合“软”管理的要求。
基于会计电算化,会计档案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内容广泛化。和传统会计档案相比较,基于会计电算化下,会计档案所涵盖的内容不仅有传统纸质资料,同时还包括储存于计算机中和会计有关的各种信息以及数据等,且计算机软件以及硬件中有关会计方面的信息也均为会计档案,由此可知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会计档案不管是内容还是范围均已扩大。第二,档案信息载体多样化。未实施电算化之前,会计档案一般是经纸质记载,而纸张则为会计档案信息载体。伴随着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会计档案信息载体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除传统纸质会计档案外,还包含有其他介质,比如硬盘、U盘以及磁盘等,这些均为会计档案载体,对此,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会计档案载体也变得更为多样化。第三,信息具有可变性。在电算化条件下会计档案信息一般储存于光盘或者软盘等介质上,简单地来讲这些信息均为数字信息,具有不稳定性以及流动性,易损坏或者被修改,正是因为如此也使得会计档案管理难度增大,若这些信息被修改或者损坏,不可恢复至之前的状态,则会使整个会计工作受到影响。
二、会计电算化条件下会计档案管理所存问题分析
(一)认识不足
目前有很大部分会计档案管理者和财务部门有关领导对于电算化会计档案的了解还比较浅显,管理经验较浅。在收集整理档案资料时,仅仅只是存档打印出的各纸质档案,未把储存于计算机中关于会计方面的信息备份保存于磁性介质或者光盘上,导致档案完整性较差,使得会计档案管理工作比较盲目。
(二)制度不健全、信息化水平低会计电算化条件下所实施的会计档案管理工作,缺乏相应的备份制度以及保管制度等,导致会计档案信息的真实性以及完整性得不到保障。目前在会计档案管理中电算化已得到广泛应用,尽管各单位或者企业明确要求每天备份,然而实际工作中却并没有按照该要求执行,当计算机或其他设备发生故障的时候,没有办法及时补救这些信息,导致信息流失。在会计档案管理中应用电算化,把档案信息资料保存于光盘或者U盘上,这些信息易被修改,无法识别数据信息原貌,造成信息失真,影响整个会计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除此之外,会计档案管理者自身综合素质还有待提高。
三、会计电算化条件下提高会计档案管理水平的相关策略
(一)做好档案收集、管理以及保存工作
财务部门应保存好财务数据备份文件,避免计算机硬件系统受损后可短时间内恢复原会计电算化系统。做好备份工作的同时,还应收集计算机软件方面的相关资料。因电算化会计档案一般是储存于光盘或者磁性介质上,基于这些信息载体自身物理特性,当这些信息形成档案的时候需准备双份,采取AB备份法备份数据,同时每份还应明确标注好档案形成时间以及操作人员的相关信息,存放于不同地点。存放档案时不可离磁场过近,注意防尘以及防潮。若采取的是磁性介质保存,需定期检查和复制,避免因磁性介质受损使会计档案信息资料丢失。要注意的是电算化会计档案和所对应的财务软件版本需保持一致,以免因软件版本的不同而使会计数据结构受影响。此外,基于计算机程序的考虑,设相应的密码口令,增强系统安全防护性,定期补丁维护,防止由于计算机安全或者网络安全而使会计信息资料丢失或者被他人修改。
(二)确定会计档案内容,完善各项制度
制度化会计档案管理内容,借助于明文资料的形式确定会计档案管理内容,使档案管理者实施工作时有章可循。在电算化条件下明确会计档案信息资料收集制度,定期拷贝以及储存全部会计数据信息,使其生成为备份文件,确保计算机系统受损于短时间内不会对会计档案信息产生不利影响。根据国家《档案法》中相关要求和标准,结合企业或者单位自身实际情况,构建关于会计档案管理方面保管制度、借用手续制度以及信息查阅制度,最大程度确保档案信息的完整性以及安全性。
(三)增强有关人员综合素质
在电算化条件下所实施的会计档案管理工作一般由人操作,计算机系统的稳定性与安全性;会计档案信息资料的真实性与安全性等均和有关人员职业素养以及技术水平高低有关。对此,需对参与会计档案管理工作的相关人员实施系统且全面的教育以及培训,根据业务以及管理内容的不同,分类培训,且施予相应的职业道德教育,强化档案管理者法律意识,以确保在电算化条件下会计档案管理工作得以健康且有序地开展。
四、小结
关键词:信息化 会计管理 对策
按照《财政部关于推进省级会计人员管理系统建设的指导意见》(财会〔2009〕13号)文件要求,我国各省省级会计人员管理系统开发建设工作已经完成,这种信息化管理手段为加强和改进会计管理工作提供了有效的工具。但受会计人才流动性加强等因素的影响,会计管理工作特别是基层会计管理工作依然有待进一步加强。
一、信息化条件下会计管理的新特征
1.管理手段的现代化
首先,在信息化条件下,只需开发出合适的系统软件,在输入个人基本信息后,这种信息管理系统就可以进行有效的记忆,从而可以实现会计“无纸化”管理。其次,这种信息管理系统可以方便的对会计人员进行分类,如按照学历、区域、职称等进行分类,并可以方便的将这种分类汇总的结果以图表等形式输出,这就极大的提高了管理效率,也便于管理部门及时、动态的获取会计人员基本信息。
2.管理服务的高效化
首先,可以提供快捷的查询服务,在信息化条件下,身份证(外国会计人员为护照号)成为了会计人员档案号,在此条件下,需要这种会计人员信息的单位和个人可以进入信息系统方便的查询会计人员的信息,从而可以为社会提供高效的服务。其次,可以方便的进行信息变更,对于会计人员而言,个人姓名、职称、学历等基础信息的变更可以到发证机关方便的进行变更,并将变更后的信息进行实时更新,从而方便查阅。此外,部分信息还可以由会计人员自行修改,如身份证正常升位等,这就为加强会计管理工作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3.管理功能的多元化
利用信息化管理系统,除可以方便的对会计人员进行管理外,还可以通过将信息系统与其他服务系统进行衔接来实现功能的拓展,如与手机号码进行关联等,可以方便、快捷的与会计人员取得联系,进行信息沟通。
二、信息化条件下会计管理有待解决的问题
虽然我国财政部门正加大力度利用信息化技术来加强会计管理,并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但进一步推动会计信息化管理工作,面临管理的灵活性不够、会计信息安全、系统功能拓展等方面的挑战。
1.管理的灵活性不够
管理的灵活性不够即会计管理工作还不能满足现实需要,或者存在有待改进之处。如对于会计人员跨境流动较为频繁这一问题,一方面,若这种人员流动为省内跨境流动,依托省一级会计人员管理系统这一平台,会计人员信息只需在系统内部进行调转,在具体的调转过程中手续相对简单,但各地区的工作对接还有待规范化与便捷化。另一方面,若这种流动为跨省流动,则这种信息要跨系统进行调转,但由于当前信息系统还没有完全对接,难以实现信息跨境流动,增加了跨境管理的难度。
2.会计信息安全工作有待加强
利用信息化管理系统来进行会计管理必须要解决的信息安全的问题,但这种信息安全还存在一些隐患。一方面,由于计算机系统本身并非绝对安全,一些不法分子可能利用信息系统的漏洞获取会计信息,从而带来不良后果。另一方面,会计人员个人信息保密制度有待进一步健全,在现行的管理模式下,拥有权限的人都可以查看,这就可能导致信息泄露。
3.系统功能有待进一步拓展
首先,会计信息管理系统与其他社会服务信息管理系统尚未实现对接,从而限制了管理功能的发挥。由于管理难度大等因素的影响,会计管理系统与其他社会管理系统的对接存在滞后的现实。其次,系统本身的功能有待进一步拓展,当前的系统更多的用于记录、查询会计人员的基本信息,在会计人员日常管理中的作用还没有发挥,如没有建立会计人员诚信信息子系统对会计诚信情况进行记录。
三、信息化条件下加强会计管理的对策建议
信息化条件下加强会计管理,可以从加强统筹与规划提高系统兼容性方便会计管理,加强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素质夯实会计管理基础,不断创新拓展系统功能提高会计管理水平等方面着手。
1.加强统筹与规划提高系统兼容性方便会计管理
首先,要加强统筹,努力实现不同区域系统的兼容,在完善现有的省一级会计信息管理系统的基础上,要努力实现不同省、自治区、直辖市系统之间的兼容,并努力开发完善基层如县一级会计信息管理系统,从而建成一个广覆盖、相互兼容的会计管理系统。其次,要加强宏观规划,努力实现系统的标准化模块建设,在进一步完善现有管理系统的过程中,要鼓励不同的系统采用基本相同的模块,从而便于会计人员的信息输入与查询,也便于会计人员信息在不同的系统之间调转。再次,要注重会计管理系统与其他社会服务系统的对接,加强各系统之间的信息沟通,从而更好的发挥系统管理作用。
2.加强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素质夯实会计管理基础
首先,要加强对系统管理人员的技术培训,通过与系统开发商、计算机培训机构或者高校的合作,帮助系统管理人员更好的掌握计算机相关技术,了解信息管理系统的基本功能,从而便于会计管理。其次,要制定简单、直观的操作手册,帮助会计人员掌握信息输入、查询与修改方面的基本知识,从而为执行信息化会计管理提供外部环境。
3.不断创新拓展系统功能提高会计管理水平
首先,要注重系统功能的拓展,要根据会计管理工作的现实需要,不断开发出新的模块,改进模块内部功能,提升会计管理能力。其次,要不断拓展系统容量,适应会计人员数量的不断增多的需要,系统的容量必须不断增大,这样才能满足系统管理的需要。再次,要创新性的挖掘系统潜能,通过有效的总结、分析信息管理系统中所记录的会计人员的信息,制定相关报告,为政府相关部门会计人员管理提供更好的服务。最后,要创新性的利用信息管理系统来进行人员管理,如利用信息系统与互联网的对接,向会计人员发送继续教育培训、职称晋升等方面的信息。
参考文献:
随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确立,有人提出了自然资谏的资产化管理理论,认为:自然资源的资产化管理是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选择,通常经济学认为,能够带来收益的东西称为资产.按照资产的这一概念和自然资探的开发、利用能给我们带来巨顿收益和财富的事实,自然资源无疑可称为资产。既然是资产,就应该作为资产来管理。所谓自然资稼的资产化管理,就是遵循资源的自然规律,按照资深资产的特点.从资源的开发利用到资源的生产和再生产,按照经济规律进行投入产出管理.对自然资源,实行有偿开发利用、有偿使用制度,将开发利用权逐步推向市场,将其收益再投入于资源环境事业;建立起资源的核算制度、规划制度、补偿制度和监督制度,最后形成以资谏养资原、发展资源业的良性循环,为社会提供更好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生态环境。由此可见,针对当前全球性的资探短缺、环境恶化乃至经济危困、生存危机等一系列重大的综合性发展问题,资源资产化管理确是科学利用资撅、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选择。自然资源实行资产化管理是以自然资源有价值为前提的,自然资潭价值论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和认可。可以说,资像资产化管理的核心是价值管理,而价值管理的基础是会计核算。这就对传统会计理论提出了挑战,即:需要将资源性资产纳入会计核算体系,使资源的价值管理和实物量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优化资撅配置、提高资像利用效益的目的.为此,必须在现有会计核算体系中增加资源与环境帐户体系和相关的调整科目,建立一种新的会计模式,这就是新兴的“绿色会计理论”。它试图将会计学与资源、环境相结合,运用一定的方法,以货币单位、实物单位计量或用文字说明的形式,反映、报告和考核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成本和价值,平衡人造资本和自然资本,以达到协调经济发展和资像环境保护的目的。
一、资源性资产的特点
(l)天然性.指存在于自然界的物质,最初完全是由自然因素形成的。但伴随着人类对自然干预能力的加强,自然资像原始的天然性更多地体现为人工投入与天然生长的共生性。(2)多质、多态与多途属性。这类资产包含丰富的物质内容.作为资产的主体既具有固定资产的特征,又具有流动资产的特征.(3)有用性.即能成为资探性资产的天然物质必须有使用价值,可为人类所利用,并带来一定好处。(4)有限性。自然资探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场的。(5)定量性。自然界存在的天然物质,可以用实物t指标计量和货币计量.(6)可取性.任何一种资源,虽然有使用价值,但如果人们无法获得,再好的资源也不能形成资裸性资产。(7)资产储备大,资金周转慢.自然资源形成、开发周期长,少则十几年,多则上百、上千年.在这一循环中,各生产阶段都必须有大量的资产储备,以保证这一过程的连续性和继起性。(8)资产变现能力弱。这使得资源性资产在达到可利用状态前很难进行转让,因此,每年的投入对于当年收益来讲,成为一种“沉落成本,.(9)资产经营必须考虑长远目标。由于其经营的长期性,每年的工作效益最终要在几十年以后才能体现出来,因而决策要有长远性。(10)资产计量具有复杂性。这是因为对资像性资产的计量除了要考虑投入、天然生成外,还要考虑自然增殖因索和时间价值因素。另外,自然资像本身也多为不规则产品,生产具有分散性,这些都使得精确计盆极其困难。
二、自然资潭价值论
的劳动价值论认为:“每种商品的价值都是由它的再生产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并认为:尚未参加生产过程、未被开发的自然资源只是潜在的国民财富。传统经济学由于误解马克思关于价值的论述而否定自然资源的有价值性。事实上,马克思指的是没有经过人作用的自然生态系统的诸要素,对人而言只有使用价值而无显在价值可言。有显在价值的自然资源是指已经过人的劳动改造的资像与环境,已不是“天然的自然”,而是“人工的自然”.所以,我们这里所研究的“资像性资产”是指当今地球上所有进入了生态经济系统运行的、与人类劳动相结合的自然资探.由此可见,资像性资产的价值形成具有人工投入与天然生成的共生特性,人工投入的价值是由凝结于资镶中的勘查、开发、利用和保护、恢复、更新等维持自然资溉生产和再生产的人类劳动形成的;天然生成的价值取决于其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效用性和自然界所斌予的稀缺程度(或称独占性)以及未来获益性。价值是通过价格来体现的.相对于人类生产和生存而言.这类资探在经济学意义上是稀缺的,而且大多便于进行市场交易,因此理所当然地通过价格机制来进行配t。因此自然资源的价格确定成为一个非常关键的间题.在正常竞争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一般商品的价格应是生产成本加正常利润,那么,半耗竭性资源的价格应是生产成本加维持资裸再生产的费用,再加正常利润;而耗竭性资源的价格则是生产成本,加资探补偿费(或叫矿区使用费),再加正常利润。资源补偿费就是资源本身的价格.下面重点讨论一下耗竭性资像的价格构成:耗竭性资源的价格由三部分组成:(”生产成本.即资源产品生产开采过程中所消耗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并应把勘探费也包括在内.(2)正常利润.现代经济学中,成本中包括正常利润,成本以外的利润属超额利润,或叫“经济利润”.从经济学方法论上讲,将正常利润包括在成本之内,对于经济分析和决策带来了很大方便。当然,如果硬要坚持传统观点,将正常利润置于成本之外,也未尝不可,不会影响分析结论。(3)资裸补偿费,即对耗用耗竭性资探所收取的补偿费。在现代经济学中,资源补偿费有几个实质相同的名称:A、稀缺成本(SeareityCost);B、使用者成本(UserCost);C、矿区使用费和特许权使用费(Royalty).进一步说,资探补偿费是指现在开采使用稀缺的耗场性资源而未来不能再开采使用的“机会成本”,资稼所有者(在我国则为国家)有权对开采资源的矿山企业按储量消耗程度收取补偿费。即使资深所有者自己开采耗蝎性资镶,也必须充分考虑资裸的代际配置和用于其他用途的价值,绝不能象过去那样无偿开采,资深补偿费的经济性质,简单地说就是矿山地租或采拥业地租,是来像于资派有限性形成的超倾利润,是一种“绝对地租”。资像的稀缺程度越大,应征收的资像补偿费越多。资裸产品的市场价格,遵守“按劣等资探条件定价”准则‘在市场供求均衡所决定的价格水平上,资撅条件优等的低成本矿山企业可获得级差地租性质的超倾利润,资饭条件中等的中成本矿山企业也获得一部分级差地租性质的超倾利润,而劣等条件下的“边际企业”则不能获得级差地租性质的超倾利润。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优等和中等条件企业获得的级差地租性质的超倾利润,应以“资探税”的形式交归资源所有者,因为它与矿山企业的管理水平无关;即使是劣等条件的企业也要交纳资像补偿费,因为它属于“绝对地租”性质,而与资镶条件优劣无关。对资源性资产的科学定价,主要通过对资探性资产的价格评估来进行。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组织专门人员,对不同性质的资像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进行。如矿产资像评估方法有底价法、收益现值法和市价法。
关键词:会计人才需求 实训基地 调查与分析
一、调查的目的及意义
会计专业是高职院校中开设非常普遍的专业之一。然而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会计人才?这些会计人才应具备哪些素质、职业能力和知识结构?高职院校应如何顺应企业的需要培养适用性人才?就此问题我们对南宁市的部分企业、会计师事务所及记账公司进行调查,目的及意义是为了培养与市场需求相衔接的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开创具有高度的实用性、先进性、全面性、实践性、创新性的会计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新路子,更好地利用现有的社会资源,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二、调查方法
本课题组对南宁市的企业、会计师事务所及记账公司对会计人才需求的状况进行了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00份,其中:企业50份,收回42份,有效问卷40份;会计师事务所和记账公司共50份,收回40份,有效问卷40份。本次调查主要选择了南宁市高新区、火车站、琅东、七星路、民族大道等作为调查区域。
(一)对被调查的企业性质进行分析。被调查企业中商品流通及服务业企业占62.5%,制造业企业占17.5%,其他占20%。目前南宁市的企业性质以商品流通及服务业占首位,而高职院校所学的会计知识基本上以制造业会计为主。可以看出现在商品流通及服务业对会计人员的需求量比较大。高职院校可以通过两个方面的途径来培养会计专业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一是可以多开设有关商品流通及服务业方面的课程,并结合学院开创的会计记账公司开展会计实训,让学生接触真实的账务处理,在实训中不断积累经验。二是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行业开设实训基地,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更好地培养会计专业学生的账务处理能力、应变能力、沟通能力等。
(二)对被调查的会计记账公司规模进行分析。调查对象中大型记账公司占25%,中型记账公司占25%,小型记账公司占50%。小型记账公司的业务范围也很全面,如各行业记账、清理各种乱账、各行业纳税申报、协助办理年检等,与大、中型记账公司业务范围基本相同。
(三)对企业需要的会计岗位人才情况进行分析。在企业所需要的岗位人才中(多选),财务会计占42.5%,成本会计占25%,预算会计占17.5%,出纳占42.5%,会计师占10%,会计助理占10%,稽核会计占10%,主管会计占17.5%,会计占27.5%。如图1所示。
(四)对会计记账公司长期招聘岗位情况进行分析。在对南宁市一部分的记账公司招聘岗位情况的调查中发现,长期招聘会计员占100%,财务主管其次,占50%,出纳和财务经理的招聘分别占25%。值得注意的是记账公司一般很需要会计员,这与记账公司本身的行业特点有关。因此,加强在校会计专业学生账务处理能力,适应记账公司需求,是目前高职会计专业能力培养的目标之一。
(五)对会计师事务所聘用会计人员情况进行分析。从调查中了解到,目前南宁市会计师事务所招聘会计人员时有以下几个要求:首先,要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具有相应的理论水平,同时还具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其次,要有一定的工作能力,能够为公司业务处理独挡一面并且要提高自身的职业判断能力、工作胜任能力及职业道德素质,适应复杂经济活动对会计的要求;第三,能够熟练运用一些财务软件和一些办公软件如Word、Excel的操作等;第四,在调查中有80%以上的会计师事务所对学历方面有一定的要求,至少要本科以上。
三、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
(一)企业较注重会计人才的专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当问到“贵单位招聘财会类人才时最注重哪些方面的能力?”时,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
从调查的结果看,企业比较注重会计人员账务处理能力以及财务管理能力。目前高职院校所开设的课程可以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但是并不能满足企业招聘的要求,企业在招聘时更注重会计人员做账的能力,以及工作经验。因此,学院应与不同行业建立起实训基地,让学生在真实的会计工作环境中不断培养自己的工作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企业需求的财会人员。
(二)企业更注重工作经验和专业基础知识的扎实性。当问到“贵企业觉的应届财会类大学生求职时面临的主要困难”时,在所给的四个方面中,经验不足排第一位,专业基础知识不扎实排第二位,其次是人际交往能力不够、书面表达能力差。在工作经验的调查中,企业要求三年以上工作经验的占35%,两年工作经验的占35%,一年工作经验的占30%,无工作经验的占10%;在对会计记账公司的调查中对于经验这一项得出的结果是一年工作经验的占50%,两年工作经验的占20%,三年以上工作经验的占25%,无要求的占5%。
通过以上调查分析可以看出企业比较注重工作经验和专业基础知识扎实。企业与记账公司在招聘人员时对工作经验的要求有所不同,从表2中可以看出企业比较看重人员的工作经验,经验的积累对平时业务处理的好坏是成正比的,因为在企业中会计人员的工作不仅仅局限于一般的账务处理,更要具备综合处理会计业务的能力。
(三)企业对会计人才基本素质有更具体的能力要求。诚信、责任心等职业道德是企业对会计人员的基本要求。一名合格的会计人员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同时要熟悉本单位的生产经营和业务管理情况,从而使会计人员能够从专业的角度,把握财会工作的运行规律,提高财务分析能力,为企业领导决策提供更有价值的建议。调查结果显示,工作单位对会计人员的要求中,事业心与责任心占80%,职业道德占55%,专业业务知识及核算能力占47.5%,团队合作能力占40%,组织管理能力占30%,计算机能力占25%,创新能力占17.5%。可见,实际工作单位非常看重会计人员的事业心与责任心、职业道德、专业业务知识及核算能力。其他的能力要求不是很高。
(四)对是否愿意成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校外实训基地,企业有不同的观点。当问到“贵企业是否愿意成为我院会计专业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时,选择愿意的企业占2.5%,不愿意的占30%,可以考虑的占67.5%,对记账公司的调查中,有70%以上可以考虑接受高职学生去实习,只有30%的会计记账公司不愿意接收学生实习。选择愿意的会计师事务所占3%,不愿意的占35%,可以考虑的占62%。通过调查的数据显示,企业不愿意接受学生实习,其主要原因如下:一是企业考虑到一些财务数据的保密性和企业经营运转方式等各方面的原因;二是一些企业考虑到在接受实习生时也要付出相应的时间和精力来培养学生,同时给企业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在调查中发现,南宁市仍有67.5%的企业是可以考虑接受学生实习的。
四、对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的启示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实际工作单位对会计人才的要求是:具备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账务处理能力、实务操作能力、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等,因此,对于如何培养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的会计专业技能,本文得出以下几点启示:
(一)加强会计实践教学,提高在校会计专业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学以致用,职业动手能力是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会计操作能力是会计人员的基本能力,包括手工做账、计算机操作、票据的填写等。应加强会计操作实习实训,必须进行手工会计模拟实习和计算机会计软件操作。因此,应加大高职院校会计实验室建设,通过校内校外会计实训,弥补学生会计实践操作能力的不足。校外实训基地是完成真实职业环境中的职业规范的训练场所,只有获得真正的工作经验,才能提高实践能力。
(二)完善课程设置,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调查显示,企业紧缺的是中高层次会计人才。而中高层次会计人才首先需要较宽的知识面。因此,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不能仅仅注重财会理论的传授,应拓宽课程设置,使学生懂管理、懂决策、懂信息技术等相关专业知识,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加强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在实训中理论与实际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实践中检验所学的理论知识,同时摸索和积累工作经验,加强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提高自身的职业能力。
(三)注重职业道德的教育。会计职业道德是指在会计执业活动中应当遵守的、体现会计职业特征的、调整会计职业关系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包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客观公正、坚持准则等内容。它调整会计职业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规范会计人员的会计行为,是对现行会计法规制度的重要补充,是会计人员自我完善的必然要求。如果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不高,自觉或不自觉地提供虚假会计信息,不仅会误导投资者与债权人,使其决策失误,而且会导致国有资产和财政收入的大量流失,扰乱国民经济宏观调控和市场经济秩序,助长贪污腐化之风,败坏社会风气。在平时的课堂上,学校可以借助一些案例串讲国家财经方针、政策及《会计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让同学们深刻领会、全面掌握有关知识。
(四)提高高职会计教师的执教能力,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教师是实践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高职会计教师不仅应具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有过硬的专业实践能力,而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保证。要满足会计专业教学的要求,可以采取培养与聘请相结合的方式,建立一支高水平的专兼职结合“双师”素质结构教师队伍,让那些有一定理论水平,更有熟练操作技能的“财会高手”充实到教学第一线来,直接将他们的会计工作实际经验传授给学生,提高学生的会计工作职业技能。
总之,通过这次调查,对于企业、会计师事务所以及记账公司对会计人员的素质、职业道德和知识结构有了一定了解,为高职高专会计专业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资料。高职院校应加强学生的账务处理能力、综合素质能力、职业道德能力以及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除了课堂教学外,必须通过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提高学生的会计业务能力以及良好的工作作风,我们有理由相信,高职院校能够重视学生会计专业综合能力的培养,把怎样提高会计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放在首位,加大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就一定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会计专业人才,以满足社会对会计专业人才的需要。S
参考文献:
1.龚中良.高职院校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模式探索与实践[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
2.首珩.共享型国家高职高专实训基地建设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4,(34).
3.裴有为.对高职实验与实训场地建设及有效利用的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06,(2).
4.刘勤.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探究[C].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2009.
关键词:建账;维护;数据库;故障排除
一、系统管理员的必要性
21世纪是网络化的年代,是计算机普及应用的年代。随着计算机的发展,会计电算化的普及,会计核算从手工记账转为计算机记账,无疑是将会计人员从繁重的手工劳动中解放出来了。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麻烦,因为大多数会计人员适应不了计算机做账,即使会做,但总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出现:数据保存不了,数据丢失,由于系统死机造成不必要的损失等。致使有些老会计人员抱怨说手工记账更方便。会计信息系统是一个较为复杂的人机系统,它需要运用较为复杂的计算机技术、会计知识。它需要有既了解会计业务,又熟悉计算机技术的人员,保证计算机系统的正常运行和会计人员的正常工作,这些都体现了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设置系统管理员的必要性。
二、系统管理员的重要性
系统管理员的工作决定了其岗位的特殊性、重要性。系统管理员负责整个单位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如系统软、硬件的维护,系统数据的保存,数据库的维护,还有各部门之间数据信息的共享等。一般来说,单位的财务部门和人事劳资部门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财务部门的很多数据资料都需要劳资部门提供。有些数据可以在两部门间共享,而且可以作为永久资料保存,为后来从事该项工作的人提供真实、完整的客观数据。现在,我国法律要求各单位必须为在职职工交纳三险一金,如: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社会保险、公积金等。这些数据与每个职工的个人信息紧密相联,而且都是保存在人事劳资部门,如果财务部门需要利用这些数据,就可以通过信息共享来实现,没必要重复输入职工的个人信息。这项工作如果有系统管理员的指导,就显得更为容易,既节省了时间,又保证了信息的准确性、一致性。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某个单位会计电算化实施效果的好坏,取决于系统管理员的水平高低。
另外,财务工作不同于其他工作,需要终身学习,因为国家会计政策、会计法规总在不断更新、完善。对基层财务人员来讲,财务领域里应该就某一方面做深、做透。而对系统管理员要求就更高了,他们不仅要懂财务知识,还要懂计算机知识。如果懂英语,那就更是锦上添花了。因为一般来说,软件故障都是用英语显示出来的,所以系统管理员懂得英语,对于故障的处理就会更加得心应手。
作为单位会计人员,除了核算工资、成本之外,还有其他重要的工作,比如:协助领导做好预算,以降低成本提高利润等等。
降低成本,不只是降低原材料成本,还有降低工作成本,即提高工作效率。如报送医疗保险数据时,采用会计电算化,既能节省大量的工作时间,又能降低出错率。
职员的基本信息,如个人参保号或单位的参保号都是独立的,不存在重复的可能。对于集团公司或者跨国公司,如果逐个输入职工的信息,工作量大,而且不方便事后查错。
三、系统管理员的权限分析与培训
鉴于会计数据的重要性、保密性,系统管理员最好由财务内部人员担任。一般情况下,财务主管和系统管理员应该分设,不宜由一人兼任。尤其是在实现网络化条件下之后,从软件规模、电算化的强度到会计业务的工作量都应该由专门的系统管理员负责。如果单位的会计人员不多、工作业务量不大,则可以考虑由财务负责人兼任系统管理员。不过,在赋予系统管理员权限时,不要给他们所谓的“超级用户”权力。若系统管理员个人素质不高,或者由于某些特别的原因导致其思想出现偏差,那么过多的权力可能会对该单位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如数据资料外泄,势必会给单位带来损失。所以系统管理员的选任至关重要。
另外有些单位对系统管理员的岗位职责认识不够清楚,混淆了网络管理员与系统管理员的界限,往往将二者混为一谈。这就需要软件开发商依照《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加强对系统管理员权限的约束,不要只图用户的使用方便,而不考虑会计制度所要求的严肃的商业行为。同时,会计人员也需要进一步明确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的岗位分工及各自的职责。目前,各地都在开展会计电算化培训,有必要全面加强系统管理员的业务知识,为他们提供适当的时间、空间,进一步提高他们各方面的素质。
四、系统管理员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会计人员对系统管理员的要求是:尽量事事都会,出现问题能够彻底解决。当应用程序出现混乱、报表数据出现计算错误或者系统死机时,会计人员首先会找系统管理员。这样,由于会计人员的操作失误或操作不当而导致的人为错误就会在短时间内得以修复,不至于造成太大的损失。这无形中提高了对系统管理员的工作要求,系统管理员必须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第一,系统管理员应该掌握必要的会计知识,熟悉本单位主要的财务状况及会计业务,了解财务工作流程。
第二,系统管理员必须了解软件的安装、使用。了解会计软件的各项功能且能熟练地加以运用,出现问题时,能很快凭所掌握的计算机基本知识分析出故障的原因,并能够及时排除该故障。
第三,系统管理员必须了解计算机硬件方面的基本知识,如光驱、硬盘等。出现硬件的小问题时,能及时有效地解决问题。
第四,系统管理员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修养。这是任何岗位上的会计人员所必须具备的,因为财务工作掌握着单位的整个经济命脉。鉴于系统管理员岗位的重要性、特殊性及财务工作的特殊性、保密性,系统管理员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修养。
五、系统管理员的职责
系统管理员的总体职责是保证系统的稳定运行、会计数据的安全,并且做好保密工作,在财务部门内部能实现信息共享。具体职责如下:
第一,系统管理员必须积极主动地参与系统建账等初始工作,尽早熟悉软件,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提出合理的会计核算方法。
第二,系统管理员负责会计软件的日常管理与维护,监督并保证系统的有效、安全、正常运行,做好防病毒措施。计算机病毒对系统的破坏力强大,预防与清除计算机病毒已成为会计电算化工作中不能忽视的问题。因此,对任何外来数据一定要加以检测,在读取数据之前就将病毒侵入的可能性完全扼杀,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第三,系统管理员负责系统定期的正确性、安全性检测,以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当系统发生故障时,能根据自己所掌握的计算机知识,针对所发生的故障找到发生的原因,能够判断出到底是硬件故障还是软故障,做到能对症下药,迅速恢复系统的正确运行。
第四,系统管理员对系统的安全性负责,尤其是做好系统灾难预防与恢复工作。灾难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客观方面,如计算机病毒、火灾、电源等造成系统、数据受到严重破坏;二是主观方面,如人为篡改、不正确操作等。所以系统管理员应该及时备份会计数据,杜绝一切由于工作不及时而可能造成的损失。这同时也要求系统管理员在管理数据的同时,提高财务人员的操作水平,尽可能地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让全体会计人员一起进步。
六、系统管理员与财务主管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