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航天技术与民品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19 18:34:0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航天技术与民品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航天技术与民品

第1篇

一、引言

当今时代,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科技革命及产业化的结构升级使得军用技术与民用技术的融合度不断深入,军用资源与民用资源的界限越来越模糊。目前,在我国重点发展产业中,技术、资金等要素层次都具有一定程度的技术两用、技术互补和资产通用的特性。军事工业多以重型战略性制造产业为主,而重型战略性制造产业与国防科技工业存在着很多的结合点,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中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这些特性决定了重型战略性制造产业采用军民融合式发展是必然的选择,因此,本文以重型战略性制造产业为例对军民融合产业基地建设及发展路径进行分析研究。

二、军民融合产业基地建设的通用模式

不同重型战略性制造产业在国防工业基础中的重要性和依赖军事工业生产的程度有很大差异。有的产业自身资产专用性高,其发展需要军民科技工业的带动,国防工业基础对于该产业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有的产业自身资产专用性低,对军民科技工业的依赖性也相对较低,其发展形式更灵活。因此,根据对军民科技工业的依赖性和专用程度可进行如下分类。

Mode=F(x,y),X表示对军民科技工业的依赖性,Y表示资产专用程度,函数表示为:

其中,fB表示“依托型”,fC表示“互动型”,fD表示“嵌入型”。由X、Y两个维度组成的值域空间划分为四个区域,依次为A、B、C、D如图1所示。

重型战略性制造产业资产专用程度和对军民科技工业依赖程度都是100%,由于现实中两个决定因素都达到100%是不可能的,更多的情况是趋于100%的许多点所组成的一片区域。沿着直线h方向,军民融合程度由低到高。假设以r0表示资产专用程度或对军民科技工业依赖性的临界值,对于本文研究的军民融合情况来说,当资产专用程度大于r0,同时对军民科技工业依赖性又小于r0时,说明该产业以民用为主。如图1所示的A区域,不属于本文讨论的军民融合范畴。剩下点所组成的集合划分的三个区域B、C、D,对应的分别为“依托型”、“互动型”和“嵌入型”三种军民融合发展模式。

(一)依托型模式

“依托型”模式适用于产业自身资产专用程度较高,对国防工业有较强依赖性,离开国防工业不能较好发展的产业,如图2中B区域所示。

航天产业对国防工业具有高度的依赖性,自身的技术和设备又具有高度的资产专用性。另外,在航天技术方面,军用比民用更先进成熟,应该采取“依托型”的发展模式。但是,航天工业的市场进入壁垒和产业集中度极高,综合对航天技术安全利用的考虑,航天工业的发展应该采取依托现有军工集团为主、广泛结合民营企业的军民融合模式。

(二)嵌入型模式

“嵌入型”模式适用于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节能环保以及新能源等具有低资产专用性和对国防工业低依赖性的产业,如图3中D区域所示。

据预测,未来信息化武器装备体系所需要的信息技术70%-80%来自民用信息技术,只有20%-30%完全来自军用信息技术。新材料中高性能结构材料与新型功能材料的军用和民用需求具有很高程度的技术两用性和设备通用性,因此在具体实施军民融合时,应该以需求融合为切入点,发展把军用需求嵌入到民用需求中去的“嵌入型”军民融合模式。

(三)互动型模式

与依托型和嵌入型模式不同,“互动型”模式适用于低资产专用性和对国防科技工业具有高依赖性的产业。如高端装备和电子制造业,如图4中C区域所示。

高端装备和电子制造业的发展在前期具有高投入、高风险的特点,民间资本不愿意也没有能力过早介入,加之军用与民用所需的设备具有高度的相似性,所以政府投入将产生综合效益。军用技术在民用领域的商业化能够为其后续发展提供强大的资金和人才支持,反过来也将促进国防技术的发展。对于那些对国防科技工业具有高依赖、低专用性的战略性制造产业来说,以技术融合为切入点的“互动型”模式是其最优的发展途径。

三、军民融合产业基地的发展路径

(一)产业链延伸

结合国有军工企业的现状,以发展技术产业链为着力点,打造“产、学、研”相结合、国防部门“军民一体化”链式发展的新模式。军民两用技术产业链延伸包括调控链、主体链、创新链、关联链等多方面的内容。结合现有条件,我国军民两用技术产业链延伸的思路是:根据建立军民一体化国家创新体系的总要求,改善调控链、培育和发展主体链、协调和衔接创新链、结合和提升关联链,加快产业链延伸,带动国民经济整体结构的升级。如图5。

首先,就调控链来说,要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充分体现国家战略意志。发展军民两用技术产业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实行长远规划、分步实施、重点突破、梯次推进的方针。从国家战略出发,加强对我国军民两用技术产业化的统一领导,统筹规划,合理分工。其次,就主体链和创新链来说,大力推进科研与生产的结合,克服科研与生产脱节的现象,建立层次分明,构架合理的技术创新体系。最后,就关联链来说,未来一个时期是我国军民两用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阶段。要加快发展能体现军工特色的主导产业,如核电、飞机、高性能船舶等;积极开发能发挥军工技术优势的军民两用型产业,同时大力推进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国家有关传统产业和军工优势产业。

(二)军民两用技术转移

技术转移从功能上看包括技术输出方、技术输入方及中介平台,这三个要素是有机结合、彼此互动、协调统一的整体系统。

技术转移三要素的关系要求军工企业形成军民一体化的研发生产模式,三者关系如图6。该图显示,军工企业军品部门与民品部门通过技术的输入与输出建立联系,同时需要技术中介平台做桥梁,无论是研发阶段的原始技术转移还是生产阶段的产品技术转移,都需要技术输入方、技术输出方与中介平台三者彼此互动。此外,技术的利用与创新要求技术输入方与技术输出方建立双向联系。技术转移的全过程要求在企业的整体系统内完成。因此,军民一体化的研发生产组织模式是军工企业有效进行技术转移的必要条件。

基于此,军工企业在军民一体化的途径上要随着技术的生命周期不同而有所侧重。第一,技术基础阶段,该阶段所产生的技术信息具有较强的军民通用性,军工企业应实行军民一体化的合作研发模式。第二,技术开发阶段,军工企业要搭建军民共用技术平台,灵活的提供和获取技术信息。该阶段的技术具有潜在的军民二元性,对两个部门都具有潜在的使用价值。军品部门和民品部门的技术开发工作若过于分立或结合,则会造成资源的浪费或供给不足,必须寻求适当的合作程度。第三,技术应用阶段,军工企业实行专业化分工的军民一体化生产方式,即军品部门和民品部门的通用零部件按照工艺流程进行专业化生产。

(三)军民研发能力耦合互动

军工企业军品部门与民品部门间研发能力的耦合互动是使军工企业整体研发能力水平高于部门研发能力之和的有效途径,需要在军民一体化的研发生产模式下完成。

军工企业研发能力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为军品研发能力和民品研发能力之间的差异,这是军民一体化尚未形成的结果,严重阻碍了企业整体研发能力的提高。其中“差异”意味着“耦合”的缺乏,而“分离”则需要用“互动”来解决。“耦合”原指物理学上能满足运转特性的机械组合,这里表示企业研发能力实现过程的构成样态;“互动”则是军品部门和民品部门间作用的动态关系。在研发能力的形成过程中,耦合关系和互动过程的复合使企业研发能力表现为网络化的特征,军品部门与民品部门通过耦合互动形成企业总体研发能力。

军民研发能力的耦合互动有四种途径,即低耦合—低互动、高耦合—低互动、低耦合—高互动和高耦合—高互动,这其中“高耦合—高互动”是军品部门与民品部门研发高度标准化和密切合作的理想状态。在这种途径下,研发能力的高耦合并不意味着单一性的研发能力,而是军品研发与民品研发的有效合成;研发能力的高互动意味着军品部门与民品部门之间通过高度协作来提高研发能力,实现部门间的优势互补与资源共享,是实现双赢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 魏玮,马松昌.基于动态面板GMM分析的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实证研究——以山东半岛城市群为例[J].上海经济研究,2013(6).

[2] 王娟,魏玮,马松昌.中国的经济发展、城市化与二氧化碳排放[J].经济经纬,2013(6).

[3] 杨志坚.协同视角下的军民融合路径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2).

[4] 张近乐,常宁花.产业集群视角下的陕西省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对策[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

[5] 张洁,蔡虹,赵皎卉.日美军民两用技术政策的演化及启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12).

基金项目:陕西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军民融合产业基地建设与路径选择研究——以新舟700飞机项目为例(2012KRM77)

作者简介:马松昌(1988-),男,山东沂水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产业发展;鞠秀瑗(1968-),女,山东诸城人,会计师。研究方向:会计研究。

第2篇

关键词:汽车销售;售后服务;作用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14-0099-01

本文着重分析了汽车营销中售后服务的作用、我国汽车售后服务的现状以及对于提升售后服务质量给出了几点建议。

一、售后服务在汽车销售的作用

(一)汽车售后服务对于汽车销售市场来讲也是一种销售方式。现在,几乎所有行业都面临着生产能力过多的现象,同样汽车4S店和汽车经销商的售后服务方面也不例外,他们的竞争对手都比较强势。汽车4S店和汽车经销商为了建立庞大的立市场地位,努力的做好售后服务,因而,售后服务对于汽车销售市场来讲也是一种销售方式。

(二)做好完善的汽车售后服务,是保证经销商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做好完善的汽车售后服务是汽车经销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但是由于消费者使用不当造成的汽车质量问题经常发生,以至于引起消费者的不满,因而,对于消费者的不满产生的售后服务问题,汽车厂商要采取有效地解决处理措施,做到让消费者满意的程度,达到做好完善的汽车售后服务,是保证经销商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三)做好售后服务是保证汽车消费者满意的一种有效措施。当今,消费者不仅看重于商品的质量,更看重于我们的服务态度,那么汽车的消费者也不例外,通过前两者的阐述,是功能性的体现,对于和谐完善的服务过程以及时周到的服务是非功能性的体现,现在更多的汽车消费者更追求于非功能性的服务,对于非功能越来越重视,可见,做好售后服务是保证汽车消费者满意的一种最有效的办法。

二、我国汽车售后服务的现状

我国的汽车4S店或汽车经销商的售后服务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汽车销售人员对汽车消费者服务意识不够。在我国的汽车4S店或汽车经销商的售后服务中存在的问题是汽车销售人员对汽车消费者服务意识不够。因为,在汽车销售市场中,部分品牌的汽车4S店成立没有多长的时间,由于服务人员的短缺,同时汽车厂商为了提高销售业绩,获得更多的售后维修利润,所以在用人方面上放宽政策,是一些员工根本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与训练,工作态度不积极,对工作不负责任,所以,一些员工缺乏心全意为顾客服务的意识。服务观点比较淡薄。

(二)提供劣质配件。由于汽车4S店或汽车经销商为了获取更大的利润,在购买汽车配件时,通过购买非原厂生产的不合格、低价的汽车配件,然后,在以原厂生产的名义,高价卖给消费者,在这种状态下,汽车在使用上就降低了安全系数,消费者不断的在维修上添加成本,从而流失了一些顾客群体。

(三)维修理念落后。由于汽车4S店或汽车经销商经常引进劣质配件,使汽车消费者经常更换配件,而汽车4S店或汽车经销商再给消费者做保养和维修时,存在着一种私利心理现象,如果汽车在使用技术上有毛病的话,他们就让消费者花钱从新购买配件,根本就没有采取处理、解决问题的措施,另外,在维修中偷工减料的现象也有。由于维修理念不先进,流失了一些顾客。

(四)对于顾客反馈的一些信息不够重视。现在,几乎所有的汽车4S店或汽车经销商对于顾客反馈的信息都做了收集和整理。但在实际的工作当中,针对于部分消费者反馈的信息根本就没有解决。只是做一些表面上的工作,例如,顾客回访中不认真、回访记录做的不细致、建立顾客档案不完善等,这样由于顾客的信息没有及时的得到反馈,使顾客不仅不会满意,更不能为公司的竞争及战略决策提供依据。

三、为了提升售后服务质量,给出了如下几点建议

(一)要向消费者提供原厂的配件,保证服务质量。由于汽车4S店或汽车经销商为了获取更大的利润,在购买汽车配件时,通过购买非原厂生产的不合格、低价的汽车配件,然后,在以原厂生产的名义,高价卖给消费者,在这种状态下,汽车在使用上就降低了安全系数,消费者不断的在维修上添加成本,从而流失了一些顾客群体。流失了大量的顾客。要给顾客在进行汽车维修时,提供由正规厂家生产的合格的产品,保证原厂配件的质量,,这样在消费者使用汽车的时候安全系数才会提高,同时也保证了售后服务的维修质量,而且不仅服务质量有了保证,顾客的维修成本更得到了保证,同时也增加了顾客对服务质量的满意,也增加了对产品的信赖,更提高了企业自身的品牌形象。

(二)汽车4S店或汽车经销商要向消费者提合理、完善的服务设施以及售后维修服务质量。提供完善的、合理的售后维修服务中包括,例如,消费者向汽车4S店或汽车经销商提出的一些问题,做为专业的售后维修服务工作人员要给与合理的解答;消费者在进行汽车维修时,向他们提供一些高质量的服务,这其中也包括为消费者提供一些表面性的咨询服务和简单的汽车维修故障处理技术。当今,我们国家的科学技术在迅猛的发展,与此同时,汽车行业也在不断的进行发展着,一些高质量的科学技术融入到了汽车产品这个行业中。为了使消费者满意,我们要保证高质量的维修服务,这就要求在售后维修中,给售后维修工作人员提供专业的技术支持与指导,保证维修工具以及检测仪器的先进性等。只有这样,才能在消费者的心中树立起汽车企业品牌形象,为今后的汽车企业生存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汽车4S店或汽车经销商要对老顾客进行定期的回访,对于一些新的顾客要建立客户档案。因为,对于汽车4S店或汽车经销商来讲,有的消费者不可能就买一次商品,很有可能是今后长期的合作伙伴,所以,在顾客买完商品后,通过对他们的在技术上的使用情况、有那些不懂的地方,以及对我们的服务是否满意等,让消费者给出一些建议,然后做一个详细的登记。那么对于消费者来讲在我们进行服务当中,有不满意的地方提出来,以便于我们改进。这就要求对于每一位顾客我们都要建立客户档案。进行定期的对消费者做回访工作,对于消费者的需求我们一定要了解,认真采纳消费者的意见,作好记录。可以说,汽车客户档案的建立,不仅为汽车企业的发展引导了方向,更为汽车企业制定长远的发展目标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在汽车营销当中汽车的售后服务占主导作用,汽车经销商向消费者提供高质量的售后服务对推动汽车行业的发展有着很大的作用。要想赢得市场份额,加快汽车销售步伐,我们就要做好汽车的售后服务,最终达到售后服务在汽车营销中发挥着极为重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贤学.江南航天集团争创技术服务一流[J].航天技术与民品,1995,6.

第3篇

关键词:军民融合;新兴产业;经济学分析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02-0067-03

军民融合式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是指以科技成分高、军民关联性强的高新技术产业群为核心,以技术创新、投资布局、资源共享、人才流动等系统为主体,以完善配套的政策法规体系为保障的全新军民融合产业发展模式。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军民融合是需求融合、技术融合而产生的产业融合,体现了产业间分工到产业内分工的动态过程,推进了国民经济与国防经济、国家开支与经济增长的良性互动。

一、军民融合、国防开支与经济增长

国防开支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一直被称为“黄油”和“大炮”。用于经济增长的稀缺资源转移到军事项目,会产生的负面拖累效应;相反,先进的军事科技研发与应用对经济部门的辐射,会产生正面溢出效应。2012年下半年,国务院下发《“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列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明显的军民通用的特点,它既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和先导产业,也为国防军队建设提供关键的工业基础。因此,军民融合式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将推进国防开支与经济增长产生以下互动。

1.军民融合式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十二五”时期发展的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关系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根本的是要靠科技的力量,最关键的是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战略基点,着力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大力增强集成创新能力和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提升知识、技术转移和规模化生产能力,积极构建完整的创新体系和现代产业体系。通过自主创新带动产业升级,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国家将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经济发展新引擎,是因为它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具有产业知识技术密集、资源能耗低、发展潜力大、综合效益好、辐射能力强等特点,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而战略性新兴具有明显的军民通用的特点,也决定了它既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和先导产业,又为国防军队建设提供关键的工业基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军民融合发展,将进一步打破传统军民分割现状,加速传统国防科技工业与民用科技工业调整、优化、升级,培养整个国家军民一体的工业创新体系,必将加快国家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2.军民融合式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有利于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实现科技强军与创新型国家有机统一。从战斗力生成模式演变的历史规律看,往往先是科技创新引发武器装备革命,然后才有作战方式的根本性变革。武器装备是构成战斗力的重要因素,建立和完善军民融合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必将解开制约战斗力生成的瓶颈。然而,装备科技的含量越高,所需的科研经费越高,研制周期越长,因此,以高新技术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军民融合必将解决信息化条件下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的难题。其一,降低军事武器装备研发风险与成本。国防采办部门购买民用产品和服务直接或间接改造使用于军事部门,有利于降低研发成本,缩短开发时间,减少工装和设备费用,并减少政府的监督费用。其次,降低武器装备的全寿命周期费用。军民融合可以扩大利用民品市场上现成的备用零部件,并增强潜在维修部门之间的竞争,从而减少军事武器装备的使用和维修费用。再次,缩短国防采办周期,减少采办费用。购买民用产品和服务,将会缩短采办周期,加快和平时期采办速度,并可以使战时的国防装备动员更加容易开展。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民用高新技术企业成为国民经济的骨干力量,军民融合式自主创新的战略潜力日益显现。拓宽以 “融合”促 “转变”的途径,应树立融合共享的新理念,以民用科技的新优势提升战斗力生成的技术基础,以融合促进的新手段破解制约转变的深层次障碍,以融合领域的新拓展促进新型战斗力建设。一方面,要重视对于关键技术自主创新。围绕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集中力量重点攻克急需的关键技术,特别是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另一方面,应完善面对社会的军品科研生产准入与退出制度,为非公有企业进入军工领域创造法律环境和政策环境,真正用最优质的资源和军民共用的经济技术研制升级武器装备,在重要装备建设上取得重大突破。例如,我国正着力构建以应用卫星为主要平台的天基信息系统,促进了军用和民用领域的通信、导航、全球定位等相关技术的突破与发展。因此,把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军民融合式发展作为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的重要途径,符合信息化条件下战争和军事活动规律,也有利于实现科技强军与创新型国家有机统一。

3.军民融合式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有利于提高国防经济整体效益、统筹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对于世界各主要国家一直是一个非常重要而又难以解决的大问题,甚至有前苏联解决不好而导致国家解体的例子。我国的国防建设在一个比较长的时期内将仍然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样一个特定条件下进行。受国家经济实力所限,军费供需矛盾突出的问题不可能在短期内根本解决。我们不能同发达国家比国防投入,出路就是必须走出一条经费投入比较少而效益比较高,充分发挥国防经济整体效益的新路子。随着现代科技特别是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国防经济与社会经济、军事技术与民用技术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在核心和本质上更加中性和普适,高新技术在军用和民用上出现了趋同发展趋势。这种趋势有利于减少交易成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军事效益和社会效益。特别是在新材料、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领域,军用需求和民用需求难分伯仲,战略性新兴产业这种自身技术特点,为军民两个领域实现资源共享、达到“一份投入、两份产出”提供了更大的可能。一方面,从投入角度来看,技术的军民通用性能够吸引军地双方优质的科技资源投入其中,减少发展过程中资源投入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从产出角度来看,技术的军民通用性使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减少其发展需求不确定的风险。战略性新兴产业军民融合式发展是“面向两类需求、依托两种资源、服务两个市场”的现实需要,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要面向民用和军用两类需求,依托民用资源和国防资源,服务民用和军用两个市场。新兴产业的军民融合最大程度上解决黄油大炮的矛盾,减少国防建设对经济建设“挤出效应”,提高国防建设对经济建设的“溢出”效果,有利于提高国防经济整体效益,加快形成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稳定机制。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组织视角下军民融合理论基础

(一)军民技术两用性

美国学者埃姆斯和罗森伯格1997年指出,传统工业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间最早的融合表现为技术的融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军民融合亦是如此。技术创新在军民产业之间的扩散导致了军民技术融合,形成军民两用技术,技术融合导致军民产业之间技术性进入壁垒逐渐消失,使军民产业形成了共同的技术基础,并使产业间的技术边界趋于模糊,最终导致军民产业融合产生。技术创新与进步改变了原有军民产品或服务的技术路线,因而改变了原来的生产成本,从而为军民融合提供了动力。技术融合是指各产业通过引进、学习新技术,对本产业的技术进行改造,并促使其与自己原有的技术相融合,创造出新工艺和开发出新产品。如数字技术与卫星定位技术相融合,开发出精确制导技术等。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航天技术及信息技术等高技术领域开展的技术融合越来越多。随着民技术的开发和地方民用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军民融合的发展及其产业化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我国己经建立起了比较强大的、与世界接轨的军民两用技术基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开辟了一批军民产业融合发展应用的重点领域。包括现代航空技术领域、商用火箭与卫星应用领域、核能和平应用领域、新型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现代运载及特种车辆技术领域、电子与信息领域、环境与减灾技术领域、光机电一体化领域、新型能源与节能技术领域、特种化工与民爆技术领域、医药与生物工程领域、材料与制造技术领域等。目前,这些领域的发展对促进我国战略性产业发展和国民经济产业升级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2.积累了一大批具有发展潜力和产业化前景的军民两用技术成果。从近十年来的统计数据看,国防科技工业系统与民用部门开发的民和民转军的科技成果各自有上万项,主要包括:全数字化产品设计与制造集成系统、先进的数控机床及开放式数控系统、无人驾驶飞行器、高性能船舶制造、显示器件制造、虚拟现实装置、毫米波通讯装备、无线接入技术及数据通信用网络系统设备、数字移动通信装备产品、空中管制系统和智能交通系统、新材料技术、膜技术、同位素与辐射技术、精细化工产品以及环保设备及产品等。军用、民用技术成果转化应用,并占据了技术发展的制高点,这对于提高我国的整体科技水平和增强综合国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军工领域向民用领域大量转移军民两用技术,如伪装技术、高精度制导技术、军用材料技术等,这些技术也逐渐扩散运用到民用领域,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尤其是我国中西部地区,很多省市(如陕西、四川、贵州和重庆)都是依靠军工科技为基础来发展经济,而且其军工系统产值在全省或地区的工业总产值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3.发展了一批以军工技术为背景的高科技园区。自2009年起,工业和信息化部依托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创建工作,积极开展国家级军民结合产业基地的培育和认定,推动军民结合产业集聚化、规模化发展。截至2012年,已在陕西、湖北、湖南、四川、贵州、内蒙古、北京、上海、甘肃等地,分4批认定和挂牌了24个国家级军民结合产业基地。随着工作的深入开展,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主导的基地布局更为合理,示范带动效应明显。目前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已经形成了具有相当规模和较高技术水平的军工产业体系。在航天、航空、核、兵器等行业都建立和拥有了自己的产业领域和主体技术群,在武器装备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的技术特色和优势。以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例。其成立于1991年,是国务院首批批准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近年来,合肥高新区着力整合优势资源,创新体制机制,集聚产业人才,在军民结合产业发展上抢占先机,初步形成了产业链条和特色鲜明的军民结合产业集群。2012年3月,被工业和信息化部批准认定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军民结合)。2011年,全区实现工业总产值751.1亿元,实现规模上工业增加值192亿元。

(二)技术标准的通用性

我国目前的军用标准,虽然是随着经济发展、技术进步在不断地改进,有的基础性设施已经跟地方技术标准统一,但总体上还跟不上地方经济发展的步伐,没有和地方技术标准有机统一起来。而战略性新兴产业中一些产品,并没有国内或国际通用的标准和规范,也制约着军工产品的国际接轨和出口,这种标准和规范的阻隔,不仅直接影响着高新技术在武器装备建设上的应用,而且也成了排斥民用高新技术资源进入军品市场的“门槛”,从而造成军民两种高新技术优势资源不能及时、有效、有序地为国防科研和武器装备现代化服务,直接阻碍了军民产业技术、生产上的融合。军民通用的技术标准,有利于顺畅军民融合的发展路径。

自2006年,国家出台一系列鼓励军民两用技术相互转化的规章制度以来,如《国防科技工业民技术发开》、《关于加强国防科技资源共享的指导意见》等为国防工业兼顾民生、民用企业服务国防提供了良好的宏观环境。近年来,伴随着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高新技术军民技术标准的通用性建设成效明显。为了拓宽军民技术信息沟通渠道,推动军用技术向民用转移,工业与信息化部在大量通用性强、具有市场潜力的军用技术中,筛选出一批适用成果,编制并了2009年、2011年和2012年、2013年四期《目录》,使更多的民用企业了解军用技术,促进技术转移和项目对接。前两期《目录》在推广后取得了良好的转化效果,其成果转化率达31%,已转化应用的51个项目合同金额总值高达8亿元。在2012度《目录》,结合国家工业转型升级、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需要,考虑到军用技术相对于民用技术的比较优势,《目录》主要征集新材料、先进制造工艺及装备、微电子与电子信息、节能减排、新能源与高效动力等5个领域中适于向民用转化的军用技术成果。最终共征集军工企事业单位、部属研究所和高校,以及教育部、中科院、中物院和军队科研系统共计184家单位的753项成果。从总的情况看,这些成果的技术水平和成熟度较高,军民通用性较强。在征集到的成果中,根据技术水平、成熟度、市场需求、转化效益等要素评价指标体系,委托从事军用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的专业机构对700多项成果进行初审,并进一步按领域组织行业专家进行定量与定性结合的二次评审,最终确定98家单位的185项技术成果入选2012度《目录》。

(三)资产的通用性

首先,所谓资产专用性,是在不牺牲生产价值的前提下,资产可用于不同用途和由不同使用者利用的程度。具体来说,专用性资产是为支撑某种交易而进行的耐久性投资,它一旦确定投资到某一领域,就会锁定在一种形态上,若再转为它用就会贬值。一种资产是不是专用性资产,主要看该资产是不是属于用途可变的资产,只有用途不变的资产才具有专用性质。在军民融合的概念中,应该存在:资产通用性,是指至少不牺牲现有生产价值的条件下,一项资产可以与其他资产替换使用或者结合使用的程度。替换使用指一项资产可以直接去完成另一项资产的生产任务,而不会带来额外的价值损失;结合使用则指该资产通过与另外的资产有机重组,产生新的资产,新资产创造的价值,至少不低于原来资产的价值。无论哪种情况,转为它用不能使资产减值,否则,即便资产能够转为其他用途,也不等于该资产具有通用性。对于一个产业,如果该产业的资产体系能够与其他产业的资产体系替换使用或结合使用,则称该产业的资产体系具有资产通用性,替换使用或结合使用的程度越高,则通用性越强。对于资产的军民通用性有以下三点需要特别强调。

1.与新制度经济学所描述的资产专用性一样,资产的军民通用性不是指资产的具体数量或规模,而是从资产的内容、结构和特性等方面来说的。

2.资产的军民通用性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一项资产具有通用性是相对于另一项资产而言的,并不是对其他所有资产都有通用性。

第4篇

关键词:汽车零件检测;自动化检测线;计算机辅助检测;汽车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U28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1)15-0083-03

一、传统的汽车零件检测和质量控制方式

(一)质量的检测方式

传统的检测方法主要以人工为主,即利用测量的器具对零部件进行检测,手段是测量尺寸,然后进行手工记录,打点、描图然后输入到计算机中,再利用计算机进行统计和分析。这样的质量检测方法显然有过多的人为因素干扰,而且检测的效率低,无法适应批量生产。同时检测中每个技术人员的操作都会存在差异,这就导致了检测没有一致性,检测质量无法统一。而且在工作中容易造成人为的疏忽而漏检漏测造成数据的缺失,这就影响了检测的完整性。这就给质量分析造成了困难,无法通过检测为生产提供必要的改进信息,容易造成损失。

(二)质量控制方法

随着技术的进步,质量控制已经需要实时行进。质量控制的在线检测和无损检测、精密传感器技术等的应用给质量控制带来了新的发展领域。然而传统的质量控制方法是建立在人工基础上的,因此在质量控制中也存在着明显的人为影响的因素,从质量检测开始的信息搜集到影响质量的因素调节都是建立在段落化的人工参与的过程中,即检测、分析、调整生产工艺这些过程在传统的质量控制中都是分段而行的,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自动化流程,虽然可以借助一些先进技术来进行但是没有最终整合到一个系统中并形成一个流程化直接化的信息反馈系统,并将信息反馈于技术调整。所以传统的质量控制应被全面的计算机辅助系统所代替。

二、计算机辅助检测系统的概述

当今较为先进的计算机负责检测系统主要的构成思路是利用计算机与PLC相结合,并将高性能传感器利用与检测终端,这就可以对零件进行全方位的检验,并且借助先进的自动化控制系统实现了自动检测线的应用。这种计算机辅助检测系统可以对零件的各种特性进行自动化的检测,并利用计算机和PLC的配合随时进行调整。同时这种自动检测系统还可以将采集的信息进行实时化处理,并将反馈数据汇总并分析,及时得到改进意见和具体实施方式,这就是先进的计算机辅助检测的优势。下面就检测系统进行简要的介绍:

(一)质量自动检测系统的工作流程

1.系统的启动,这时数据采集装置启动,对现场进行数据采集的设备终端进行工作,完成高速的扫描。具体流程是,当操作人员完成工作指令,即启动自动检测线的后,整个系统开始工作,启动的信号通过PLC、数据接口、传输至采集终端,这就完成了系统的启动。

2.系统工作流程,系统启动数据采集程序里有高速的扫描装置对检测线路上的工况进行判断,主要是判断零部件是否在生产线上,并对零部件进行计数。这个检测的信号由下位机传输至PLC。

3.开始检测。系统检测到零部件在检测线路上后,就会通过传感器上脉冲输出端口给出一个脉冲信号驱动检测线路的主电机,这就可以将零部件传输到检测工位,进行检测。

4.在对零部件的测量中计算机通过终端的扫描数据与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对比,以此完成对零部件的检测,并判断其合格与否。随后控制程序将合格的零件传送到下一个检测工位,而不合格的零部件就会被传送至下料工位,做不合格处理。

5.对下料废品的处理,控制程序将不合格的产品工位号和编码信息通过采集端口进行汇总并传输到下位机PLC上,然后由PLC进行控制将不合格的零件传送至废品收集箱中。

6.数据采集系统将每个测量合格的零件通过表格的形式实时的显示出来,可以帮助工作人员及时查看,对不合格的产品及时报警。经过一系列检验后,合格产品将由中转设备对进行运输,至下一个加工环节或者进程仓储,这样就完成了一次计算机辅助的自动化检测,同时这个时段内的生产情况即合格产品与废品的数据情况也完成了汇集和统计。

(二)质量自动检测系统控制功能

从整个检测的流程看,检测系统随着检测的内容其复杂程度会有所增加,如:按照6个检测项目而言,就要去系统有较多的输入和输出点,要去各种电器元件能够协调一致,因此对检测系统的控制系统提出了一些功能上的要求,每个工作步骤都应当在协调控制下完成。因此系统应当具备以下功能:

1.顺序控制功能,即按照一定的启动和检测顺序完成工作,具体的顺序如图1所示:

2.系统的通讯功能。利用计算机来对生产的过程进行数据采集和监控是自动化生产的前提。零件质量自动检测的计算机和PLC共同构成了一个可控制的完整系统。下位机是利用PLC完成具体的系统动作操控。上位机则是计算机,来控制传感器和对数据进行处理、显示等。二者之间需要具备良好的通讯功能,即PLC、计算机、传感器直接能够完成顺畅的数据和信息交流,这种交流是复杂的交互形式的,既有上行数据也有下行的指令,因此整系需要具备良好的实时通信功能,以保证检测的顺利和准确。

三、汽车零部件计算机辅助检测和质量控制系统

和前面提到的零件质量检测系统相同,汽车零件的计算机辅助检测系统也可采用这种自动检测的形式来完成对零部件的检测和质量控制。具体的看,其原理是程控统计控制,即利用质量分析系统和质量检测系统结合起来,也是利用上位机和下位机的交互来组成网络式的控制系统。在生产和加工过程中的零散的零部件信息采集起来,即完成自动检测,并对形成的数据进程分析和比对,同时生产质量信息反馈,以供管理层进行监控和管理。这就形成了计算机辅助检测和质量控制的系统。具体的系统构成如下:

(一)质量检测系统

这里的质检工作由下位机来完成,即前面提到的自动检测的执行者PLC,采用开放式的可编程体系构成。每一立的单片机都由芯片、采样电路、数据采集、传感器组成,完成对零件的基本指标的检测,并将数据进行储存,一旦出现问题将作出报警,同时完成对数据的传输和通讯职能,可以生成基本的图表和显示系统运行工况,这些都与前面提及的检测系统一致。不同是汽车零部件的辅助检测需要在生产的过程中进行,即没有独立的检测自动化线路,所有的检测都会在加工节点来完成,因此对系统的控制要求较高,需要系统精度也就相对提高。

(二)系统的质量管理系统

与前面所论述的通用的质量检测系统不同的是,汽车零部件的计算机辅助检测需要更多的进行质量控制,即利用下位机的数据进行数据分析,以此完成对质量的控制。因此需要上位机具有相应的数据查询和管理功能。

1.数据浏览。该系统中上位机的需要具备数据统计的功能,即完成对原始数据的处理和组合,形成可查询的信息或者图表,同时利用软件辅助使之可方便查询,如:利用直方图、趋势图等对生产过程作出分析和查询。

2.系统的统一管理。系统管理主要是为了实现对整个系统的运行参数的调控,即对检测零件的基本标准进行修改,以适应不同零件的检测需求。

3.完成通讯。通过计算机的通讯接口,将简单的命令由上位机定时发送查询命令,查询命令在执行中如果上次接收有错误,本次查询处错次数不为0。下机位在接到指令和就会对其进行判断,如为本地地址则进行校验和比较,如有差异则认为出错,并将错误发回上位机,然后判断出错次数位不为0,则发送上次发送的数据。为0则缓冲数据发送指针前移发出新的指令,上位机接收后计算和校验并判断准确与否,正确则进行输入,错误则发出下次查询是出错次数位不为0。

4.质量控制。质量控制的完成主要是利用质量数据分析和质量管理来完成,即质量分析是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查找出生产过程的稳态。质量管理则是对质量分析的参数进行判断,如当前生产的状况为稳定则为常规管理,即实现查询和监控,如出现问题则提出警示。

(三)系统的数学模型

检测和质量控制系统通常可以利用统计过程控制方法来进行建立和控制,这是借助数学统计方法为基础的控制过程。在生产过程中利用系统的信息反馈来发现影响质量的操作征兆,并利用必要的措施对隐患征兆进行排除,消除对生产的影响。不过一些随机因素还是会影响到系统的控制状态,因此在控制中系统可以分为可控和失控状态,可控状态就是整个运行仅仅受到随机事件的影响,而失控状态则是系统因素的干扰而出现失控。而整个检测和质量控制系统应当在稳定的控制状态中进行工作,即对规律性事件是可以预知的。这就是系统运行的数学模型,在这种模型下,系统就可以完成以质量检测为基础的质量控制。

四、结语

汽车零部件计算机辅助检测和质量控制系统,是一个集自动检测和计算机控制为一体的自动化生产辅助系统。这个系统需要完成的不仅仅是自动化的检测,而更需要进行质量的控制,因此只有利用上下位机的系统构成,一方面建立起传感器的控制网络,一方面完成下位机与上位机之间的数据传输,这样才能建立起完整的检测和质量控制系统。

参考文献

[1] 李百华,王时龙.基于图象处理的发动机曲轴自动非接触检测系统[J].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2006,(6).

[2] 李雪冰.轴类零件自动检测的新方法[J].机械科学与技术,2009,(4).

[3] 徐莹,易琨.轴类零件的自动检测装置设计[J].工具技术,2005,(5).

[4] 罗全新.汽车另零部件出厂自动检测线设计[J].电机电器技术,2009,(3) .

[5] 钟庆霞.汽车零件的自动检测线实现和设计[J].航天技术与民品,2009,(8).

[6] 李希.论基于PLC的三维自动检测系统实现[J].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2010,(7).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