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9 18:34:1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素质教育实践与思考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一、问题教学——开启学生思维大门的金钥匙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谈到中学语文教学方法时曾指出:“提问不能答,指点不开窍,然后畅讲,印入更深。”这里,叶老一针见血地指出,语文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的方法,具有开启学生大脑,促进学生求知的重要作用。
为了更好地实施问题教学法,教师首先要在“问什么”方面充分准备,既要立足于语文的整体与学生的整体,又要顾及新旧知识的联系,还要把握好教学的重点、难点,从而实现以“问”带“学”的目的。
问题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启迪学生思考,使他们由被动地答变成主动地学,从教师的提问中揣摩问的学问,能提出更高、更深、更好的问题,养成勤于思考、善于提问的习惯。为此,教师在一段教学训练后,就可以放开手让学生来“问”。教师可以公开“教学大纲”,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明确知识、能力训练的目标,在自学的基础上,将疑问提出来,师生共同讨论。比如:在讲授《窦娥冤》时,学生就提出了以下问题:“窦娥的冤死与百姓并无关系,她为何要让楚州亢旱三年,这对本来生活就很艰难的百姓来讲无疑是雪上加霜,窦娥的做法可取吗?作者为什么这样写?”“窦娥指天斥地就是反抗吗?她与祥林嫂的反抗哪个更进步些?”……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和辩论更能带动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久而久之就可以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资源共享——培养学生求知欲的新途径
当代中学生思维活跃,接触社会的途径多,知识面广。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将一个学生的知识变成全体学生的知识,既能让学生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1、开辟诗词文赏析的园地。可利用早读的时间,让学生们轮流介绍一首自选的诗词文——介绍的内容可以是思想内容、写作技巧、人物形象的整体把握,也可以是某一字、某一段、某一问题的细致分析或独特见解。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介绍的方式:可以是个人的讲授式,也可以是提问式,还可以是辩论式;其他学生可以提问质疑。这样坚持下去,高中三年就能累积二百多篇诗词文,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思辩能力和鉴赏能力。
2、建立学生作文材料库。作文是中学语文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可是,许多学生在论述自己观点时总会感到很困难,其主要原因就是积累不够。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我就在班级的学习园地上建立了一个“作文材料库”,采用轮流制,每天一则新颖的作文材料。这样做,一方面使学生积累了写作素材,另一方面也督促了学生的阅读,久而久之就提高了学生作文能力和写作素养。
3、把批改作文的权利交给学生,创造一种研究性学习的氛围。叶圣陶先生曾说:“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光看老师。”很多教师一直把自己看成是课堂的主宰者、评价学生的权威人物。其实,在课堂上最有发言权的应该是学生;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学生建立和完善知识体系,树立正确的评价标准,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分辨是非的能力。因此,教师可以放开手脚,大胆地让学生评改作文。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也不是放手不管,而要把评改的一般标准给学生;也可以事先将全班的作文先整体批阅一遍给定分数,记录下作文情况,再让学生批改;然后,师生交换批改情况,进行最后的评定。
现代语文教学要求师生都活跃起来。因此,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知识,还要让学生会学知识,进而形成技能、智能和个性的充分发展,最终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三、课本剧——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好方法
对中学生来说,课本剧是一种很有吸引力的文艺形式,它不仅拓宽了学生的阅读面,而且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和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起着课堂与书本无可比拟的作用。笔者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多次尝试课本剧的形式,为学生的全面成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学生编写课本剧是学生对课文的再创作。它不仅需要对课文文字的理解,还需要对课文内容进行再深一步的挖掘。编写课本剧的过程,是一个对课文由浅入深的自我探究、自我创新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还得到另一个收获:写作知识远远超出作文课上、语文课中所获得的,从而大大提高了写作能力。
关键词:医学生 人文素质 现状 实践
1 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当今社会要求医学生不仅要具有过硬的医学知识,还应具备系统的心理、社会等人文知识素质。只有受过良好人文素质教育的医学生才能成为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并且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医学本身的发展,人文素质教育在医学人才成长过程中成为越来越不可或缺的内容。
2 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
2.1价值观偏颇,社会责任感弱化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以及社会思潮和价值观的多元化发展,部分医学生的价值观偏离主流,自我中心和功利主义倾向严重,未能充分认识到医学学科的崇高性以及作为医学生将要担负的重任,社会责任感弱化,这与医学生将来要从事的社会医疗和人类健康事业的要求相背离。
2.2人文素养普遍匮乏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的医学课堂教学,铺天盖地地充斥着专业知识的传授,却忽视了人文素质的培养。国外的医学生在就读医学院校之前必须先获得文理学院本科学历,并取得学士学位。也就是说医学生在学医前就已广泛接受人文科学的培训。而对我们医学生的调查显示,他们的人文知识贫乏,知识面狭窄,思维闭塞。有些甚至性格孤僻、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较低等等。人文素质的匮乏给学生走向社会、适应社会造成了一定困难。
2.3知识结构单一,课程设置不合理
一方面,我国医学院校学生以理科生为主,理科知识在整个知识结构中占绝对优势;另一方面,受传统观念影响,高等医学教育历来注重医学专业教育,人文类课程多作为辅助课程或者选修课程开设。从而导致医学生总体人文素质不高,知识结构单一,表现为道德修养欠缺、沟通协调能力和心理承受力较差等。这与新历史条件下高等医学人才的标准是不相符的。
3 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实践
3.1建立良好人文环境
良好人文环境是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学校相关部门要充分发挥其职能,加强学生社团的建设和引导,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充分发挥医学生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再者,要有计划地举办高雅学术活动,如各种人文修养讲座、辩论赛和人文艺术节等。高雅的学术活动不仅能够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而且有利于学生文化品位的提升和创新潜能的积淀。
3.2创新人文教育内容
我校在创新教育内容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一是把人文素质教育纳入到整个医学课程体系中去,在课堂教学中切实把传授知识、发展能力与提高素质融为一体,把医德与医术的培养结合起来,加强文、理、医多学科渗透和融合的“通识教育”,使学生的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业务素质和身心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二是结合医学生特点,利用公共课领地,合理设置艺术、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探讨文学艺术与医学的交叉与综合特征,以期学生具有深厚的人文情怀,能对疾病的认识和治疗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思考。三是开辟第二课堂,活跃业余阵地。适量适度、精心选择,相继开设心理学、医学美学、医学伦理学、医学法学、文学艺术等专题讲座,并成立心理咨询中心,设专家门诊,与青年学生沟通和咨询,为学生打造全面接受人文教育的平台。
3.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人文素质教育的直接实施者,教师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作为高等医学院校的教师,只强调教学的科学性与实用性是不够的。高等医学院校应将人文素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纳入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总规划,定期培训,多重渠道开发,提高教师人文修养水平,培养出一支专业、年龄、学历和职称结构合理的人文素质教育师资队伍。只有加强和优化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整体人文素质,在教育观念上突出人文素质意识,才能推进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提升。
4 小结
摘 要 近年来,我国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各行各业都进入到了快速发展的时期,教育界更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及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各阶段各学科的教学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因而教师必须积极转变教育理念,采取新的教学方法,保证教学质量。本文将简单分析关于素质教育下高校体育教育以人为本的思考及实践的问题,希望能对有关人士有所帮助。
关键词 素质教育 高校体育 思考 实践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以人为本”的理念逐渐被教育界认可并积极推广。大学生为一个非常活跃的人群,无论从心理上还是生理上,都趋于成熟,早已不再仅仅满足于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追求自我发展。大学体育教育的传统模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因而高校体育教师必须积极探索新的教育模式。而新的教学方法,必须以人为本,充分满足学生个性的发展,真正落实高校体育教育价值及功能,有效利用教育资源,保证教学质量。
一、概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内涵面向所有学生,重视学生主体性,强调开发学生潜能及智慧,发展学生创造性及个性,让所有学生都可以获得充分的发展空间,简单来说,就是促使学生进行全面发展。该理念强调人的社会性及自然性的统一,为一种同现代认知心理学及社会性发展理论适应的理念。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并不是在素质及知识能力之间、课程同学生之间、知识教育和技能教育之间进行选择,而是井学生、学科、社会当作基础,将完善及发展学生主体性当作重心组织教学。在体育教育中坚持以人文本的教育理念,就是实现高效学生终身身心健康为最终目标。积极为学生创造出较好的学习环境,积极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重视学生的相互合作、主动参与及成功体验,强化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理解及情感交流,奠定良好的终身体育基础。
二、高校体育教育以人为本的实践
高校体育是学校体育同社会体育的一个衔接点,传统的以传授技能为主的大学体育教育无法满足以人为本的教育需要,所以教师必须在实际工作中积极改变教学方法,全面贯彻并实施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在教学目标中坚持以人为本
教学目标为高效体育教学的基本出发点及落脚点,规定了体育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向。是否可以为学生制定出一个适宜可行、有效的教学目标,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及人才发展。
1.教学目标应采取多层性。在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中,因为教师不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所以不同体育水平的学生必须接受相同内容的体育教育,失去了教学目标的激励和导向作用。在以人为本的理念指导下,教学目标必须有效尊重并考虑学生个体差异,设置一个浮动区域,按照教材性质、技术难易、对学生体能要求等,划分目标,例如可以划分成体能、知识、技能等等,在此基础上细化,例如可以将知识划分成认知、理解、创新、应用等。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根据自身期望值和效价来选择适应自身发展的目标层次,量力而行,从而有效实现因材施教,这样就可以充分激发学生潜能,保证教学质量。
2.教学目标应具有全面性。传统的高校体育教育重视技能目标,忽视或者不重视相应的认知目标及情意目标。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现代高校体育教育应高度重视认知目标及情意目标。教师必须明确具体的认知目标,认知深度及知识拓展也必须具备一定的范围及标准。情意目标绝对不可以只是当作实现其他目标的一个辅手段,还要充分体现大学生的意志、精神等品质。教师设计教学目标的时候,必须按照具体教学内容和相应的组织形式,积极促进学生人格、情感、社会性获得发展,有效落实以人为本的观念。
(二)在教学内容中有效渗透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1.教学内容应有较强的可接受性及多样性。高校的体育教学内容要根据社会需要及学生需求进行及时更新,多选择一些非竞技的运动项目,重视健身,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在深度方面,教学内容应具备较高的可接受性,难易必须适中,合理确定广度和深度的比例。总而言之,高校体育教学内容必须多样化、全面化,强调体育的娱乐性、健身性、全民性、终身性、主动性及实用性,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充分满足群体、个体、社会发展需要。
2.重视学生的选择性。高校的体育教学必须为学生提供较大的选择空间,例如按照功能可分为:体能类、球类、艺术类、格斗类、体闲类、娱乐类、户外运动、保健类等。不同对高校应根据自身实际情选择合理的教学内容,尽可能的满足学生们的体育需要。
(三)教学方法中应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
高校体育教师选择教学方法的时候一定要积极发挥出教师的主导性作用,严格遵循因材施教原则,根据项目、锻炼目的、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及方法,积极进行情感教育、赏识教育,创造出比较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从而有效调动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体验学习体育的乐趣,获得成功的满足感。此外,高校的体育教师好药积极拓展思路,创新教学方法,例如情境法、激励表扬法、合作学习法等。
三、结论
21世纪高校的体育教育必须以“以人为本”为基本的教育理念,相应的体育教师应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从而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全面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
参考文献:
[1] 王勇.高校体育教学中应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5).
【关键词】高中数学;素质教育;思维品质;数学能力
1.认识数学之美,产生学习高中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数学也是如此。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对于学习活动有重要意义,它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数学学习的社会意义,激发更大的学习欲望与更强的学习动力。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学生感到亲切的情境。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时刻感受数学的奇妙。比如:在学习几何的时候,毕达哥拉斯有句名言:“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一切平面图形小最美的是圆形”。而圆和球形正是几何中对称美的杰出体现,圆是关于圆心对称的,也是关于过圆心的任一条直线对称的。球形既是点对称,又是线对称,还是面对称的。
注意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当前数学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数学教学过程中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操作、交流等,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2.认识到高中数学学习的难度,努力加强自身培养
一个高中生三年的成长发展,不论是数学知识的获得,个性的陶冶,还是思维水平、数学能力的提高,打好高一的基础至关重要。高一上学期,从初中学习到高中学习的衔接。衔接的好与不好,对于能否顺利适应高中三年数学学习特别关键。不少刚升入高中的同学,由于不了解高中数学学习的规律和特点,盲目性很大。往往沿用初中的学习方法,致使学习出现困难,完成当天作业都很困难,更没有预习、复习、总结等自我消化、自我调整的时间。这显然不利于良好学法的形成和学习质量的提高。造成高一学生数学学习的困难。高中数学学习要求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归纳总结规律,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相比,知识的深度、广度,能力要求都是一次飞跃。这就要求必须掌握基础知识与技能为进一步学习做好准备。高中数学很多地方难度大、方法新、分析能力要求高。比如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最值问题,函数值域的求法,三角公式的变形与灵活运用,空间概念的形成,排列组合应用题及实际应用问题等。有的内容还是高初中教材都不讲的脱节内容,如三角形重心的性质,立方和与差公式等,如果不采取补救措施,查漏补缺,就很容易产生学习障碍,影响数学的学习。
3.明确培养目标,促进全面发展
继续切实抓好基础知识教学。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与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并不矛盾,而且,基础的数学知识和基础的数学技能是我国公民应当具备的文化素养之一。因此,必须继续扎实抓好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切实掌握好基本概念、性质、法则、公式、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等基础知识。根据中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师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①加强直观,重视过程;②突出重点,分散难点;③重视对照比较,区分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④重视归类整理,使之序列化、系列化;⑤重视网络化,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⑥注意巩固、运用。
4.注重情感教育
十多年来,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改革发展,经历了一个逐步深入而又十分艰苦的探索过程。人们的注意中心先是放在“加强双基”上,进而重视“培养能力”和“发展智力”,以及如何教学生“学会学习”,现在又在探索如何用“素质教育”的思想来进一步指导中学数学教学改革,这是具有深远意义的一种有益尝试。其中,从素质教育的高度来重新认识“非智力因素”,进一步充分发挥数学教学的情感教育功能,已成为数学教学研究的“热门”话题之一。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并不是一个“纯认识”的过程。正如人文心理学家罗杰斯所指出:学习本身就包括认识和情感两个方面。作为学生(学习的主体)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其智力因素担负着信息加工的任务,即对信息进行感知、加工、识记、保持和应用。它可以使人类积累的经验转化成个体的知识结构,属于主体的操作系统。而非智力因素担负着信息选择的任务,即对信息进行鉴别、筛选,当认为是有趣的、有价值时,主体便主动而有效地吸收,否则反之。这就是为什么有的教师一味加大知识信息量而不能真正进入学生头脑的原因。因此非智力因素对操作系统起着始动、定向、维持和调节的作用,它属于主体的动力系统。我们的教学如果只注重操作系统的过程,即认知过程,而忽略动力系统的过程,即情感过程,或者虽然有时也讲兴趣、动机、情感、意志,但充其量只作为吸引学生注意,保证上课不走神的一般条件,作为附加于教学活动之上可有可无、无足轻重的东西,就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缺陷。从现代教学观看,在教学过程中两种系统是协同作用、互相依存、相互促进、密切配合的,因此在发展素质教育的今天,数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不可缺少。
5.利用数学教材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以此来促使学生数学素质的提高
高中是一个很关键的阶段,高中数学教材中有很多的知识点,但是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是注重对数学理论知识的讲解,不断的让学生搞题海战术,这样的方式学生只能掌握最简单的理论知识,但是不会在理论知识中获得精神力量,老师的任务不仅是教书最主要的还有育人,但是这样的方法老师根本达不到育人的效果。在进行素质教育的时候要将思想品德放在第一位,老师在进行数学讲解的过程中要不断的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利用数学中的一些名人故事来引导学生如何在数学中培养自己的道德水平。高中阶段的数学老师在讲课的过程中要充分的借助数学教材来实施素质教育,借助数学中一些相关的资料给学生讲解有关数学发展史的事情,介绍我国在数学领域取得的一些成绩,还可以通过讲解一些数学家的故事来进行爱国教育等,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了解数学家的感人事迹,以此来培养学生自强不息,学会自立,促进学生自信心的养成。
6.注重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在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习压力比较大,通常有一些学生会中途放弃,所以,在这个阶段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是非常重要的,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坚强意志的培养,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使学生养成自信、乐观、积极进取的向上态度。老师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向学生讲解一些有关数学家、科学家的故事,通过他们的坚强意志事例来引导学生,也可以从身边的故事来进行培养,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具有广泛性,以此来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激发学生积极的数学学习热情。老师在实施教学的时候不用刻意的去设置问题情境,要引导着学生去思考,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体会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逐渐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学习来培养出学生积极、乐观、勇敢、创新的良好心理素质。另外,还要注重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让学生消除自卑,相信自己,以此来减少心理压力,以全新的面貌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去。
7.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
学生要想学好数学主要是要有数学思想,这也是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思想就是对数学知识、方法、规律等的最本质认识。数学的应用价值、文化价值等都包含在其中。数学思想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等有重要的作用。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数学思想是进行数学学习的灵魂,只有真正的掌握了数学思想才能在真正意义上掌握数学,数学思想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最基本素质,高中数学中蕴藏着丰富的数学思想,老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时要让学生自觉的使用数学思维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关键词:高中数学;素质教育;思维品质;数学能力
一、认识数学之美,产生学习高中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数学也是如此。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对于学习活动有重要意义,它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数学学习的社会意义,激发更大的学习欲望与更强的学习动力。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学生感到亲切的情境。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时刻感受数学的奇妙。比如:在学习几何的时候,毕达哥拉斯有句名言“: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一切平面图形小最美的是圆形”。而圆和球形正是几何中对称美的杰出体现,圆是关于圆心对称的,也是关于过圆心的任一条直线对称的。球形既是点对称,又是线对称,还是面对称的。
注意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当前数学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数学教学过程中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操作、交流等,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二、认识到高中数学学习的难度,努力加强自身培养
一个高中生三年的成长发展,不论是数学知识的获得,个性的陶冶,还是思维水平、数学能力的提高,打好高一的基础至关重要。高一上学期,从初中学习到高中学习的衔接。衔接的好与不好,对于能否顺利适应高中三年数学学习特别关键。不少刚升入高中的同学,由于不了解高中数学学习的规律和特点,盲目性很大。往往沿用初中的学习方法,致使学习出现困难,完成当天作业都很困难,更没有预习、复习、总结等自我消化、自我调整的时间。这显然不利于良好学法的形成和学习质量的提高。造成高一学生数学学习的困难。高中数学学习要求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归纳总结规律,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相比,知识的深度、广度,能力要求都是一次飞跃。这就要求必须掌握基础知识与技能为进一步学习做好准备。高中数学很多地方难度大、方法新、分析能力要求高。比如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最值问题,函数值域的求法,三角公式的变形与灵活运用,空间概念的形成,排列组合应用题及实际应用问题等。有的内容还是高初中教材都不讲的脱节内容,如三角形重心的性质,立方和与差公式等,如果不采取补救措施,查漏补缺,就很容易产生学习障碍,影响数学的学习。
三、明确培养目标,促进全面发展
继续切实抓好基础知识教学。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与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并不矛盾,而且,基础的数学知识 和基础的数学技能是我国公民应当具备的文化素养之一。因此,必须继续扎实抓好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切 实掌握好基本概念、性质、法则、公式、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等基础知识。根据中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师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①加强直观,重视过程;②突出重 点,分散难点;③重视对照比较,区分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④重视归类整理,使之序列化、系列化;⑤重视 网络化,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⑥注意巩固、运用。
四、注重情感教育
十多年来,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改革发展,经历了一个逐步深入而又十分艰苦的探索过程。人们的注意中心先是放在“加强双基”上,进而重视“培养能力”和“发展智力”,以及如何教学生“学会学习”,现在又在探索如何用“素质教育”的思想来进一步指导中学数学教学改革,这是具有深远意义的一种有益尝试。 其中,从素质教育的高度来重新认识“非智力因素”,进一步充分发挥数学教学的情感教育功能,已成为数学教学研究的“热门”话题之一。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并不是一个“纯认识”的过程。正如人文心理学家罗杰斯所指出:学习本身就包括认识和情感两个方面。作为学生(学习的主体)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其智力因素担负着信息加工的任务,即对信息进行感知、加工、识记、保持和应用。它可以使人类积累的经验转化成个体的知识结构,属于主体的操作系统。而非智力因素担负着信息选择的任务,即对信息进行鉴别、筛选,当认为是有趣的、有价值时,主体便主动而有效地吸收,否则反之。这就是为什么有的教师一味加大知识信息量而不能真正进入学生头脑的原因。因此非智力因素对操作系统起着始动、定向、维持和调节的作用,它属于主体的动力系统。我们的教学如果只注重操作系统的过程,即认知过程,而忽略动力系统的过程,即情感过程,或者虽然有时也讲兴趣、动机、情感、意志,但充其量只作为吸引学生注意,保证上课不走神的一般条件,作为附加于教学活动之上可有可无、无足轻重的东西,就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缺陷。从现代教学观看,在教学过程中两种系统是协同作用、互相依存、相互促进、密切配合的,因此在发展素质教育的今天,数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不可缺少。
五、培养良好的学习行为与品质
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主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锻炼独自解题力。练习是高中数学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必要条件。“学而时之,不亦乐乎!”练习的目的是为了进一理解和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训练、培养和展自己的基本技能和能力,及时发现和补学习中的遗漏和不足,培养良好的学习惯和品质。
总之,在中学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是发展的必然,因此在新形势下,中学数学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开展素质教育,使学生不但学到基础的数学知识,而且学到相应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情感方面的能力。这样才能真正转轨到素质教育,为教育改革的发展尽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信息素质教育;信息意识信息道德素质
21世纪是信息与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信息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所以培养适应现今社会的全方位人才已经是当前教育工作刻不容缓的任务。初中信息技术课是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兴趣、提高初中生信息技术意识和科学文化素养的重要场所。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师应该考虑到未来社会的需要,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一、信息素质的概念
美国人波尔在1974年提出了信息素质这一词的概念,具体解释,主要包括以下三点:
(1)信息能力素质,它包括信息组织、加工、分析、信息技术运用的能力和信息搜寻、获取的能力的能力。
(2)信息道德素质,就是在整个信息活动的过程中,人们需要遵守的各种行为规范。
(3)信息意识素质,就是说人们面对各种信息时的心理反应。它体现在自身信息需求的自我意识和对信息的科学的认识。
二、初中生要了解信息素质的意义及重要性
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信息技术素质教育是重要任务。在学习信息技术课时,学生能够提高获得信息、传送信息、处理信息,以及运用信息的能力。同时教师要让学生正确地认识和了解与信息技术有关的文化等问题,从而正确地将信息技术运用于社会;教师还要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将信息技术在合作学习时充分运用,为以后在信息技术发展快速的时代中能够生存下去奠定扎实的基础。因此,信息素质教育是整个初中时期的重要任务。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在认识到上述的教育理论的同时,我还要认真琢磨如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将这些理论真正用到实处。
三、如何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1.认真了解教学对象。
我所要面对的教学对象是初中年级的学生,很多学生还是处于填充教育的思维中,希望老师手把手地教学,不善于开动自己的脑筋去思考问题。这些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开设目的并不是非常了解,他们认为的信息技术课就是开来给他们玩游戏,上网聊天。其次,由于受到小学信息技术课和家庭环境影响,他们计算机能力又各有不同。有些学生实际操作熟练,有些学生甚至还不知道怎么开关机。
2.认真了解所教科目。
明确了信息技术教育的指导思想后,还要了解的便是信息技术课的总体目标和任务。信息技术课的总体目标是:
(1)掌握信息科学、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
(2)培养学生采集、加工、等处理信息的基本技能;
(3)使学生明确并接受参与未来信息社会特有的道德规范与法律法规;
(4)能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通过评价、应用信息解决具体实际问题。
信息技术课的任务: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这就要求教者一定要认真备课,将信息技术课本读细读透,设计好每节课的教案,难易适当,突出重点,攻克难点,稳固基本操作。同时,我还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加强自身素质修养,不断提高知识水平。
3.发挥中学教育的基础作用,积极推进信息能力教育。
(1)改进教学内容。初中信息技术课属于基础文化教育和人才素质教育方面,是将知识与技能相结合起来的基础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侧重于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获取和更新知识的能力有所提高,而不是直接灌输很多理论知识。教师在教授信息技术课程时,不但要加强理论的学习和基本操作技能的提高,而且要教会学生怎样获得信息,怎样处理信息。改进教学内容一方面要让学生吸收传统技能的精华,另一方面要提高学生各方面的信息能力,以此来解决问题。
关键词:非艺术类学生;音乐;素质教育;普通高师
在国家教育部颁发了在普通高等教育中全面普及艺术教育的意见后,经过了近二十年的不懈努力探索和实践,我国普通高等院校的艺术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但是就当前我国普通高师非艺术类专业的学生来说,音乐素质教育现状令人极不乐观。如何加强音乐素质教育,提高音乐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思维创造能力和文化综合素质是我们普通高师院校音乐教育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科学技术和音乐艺术的关系
科学技术和音乐艺术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部分,追求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音乐艺术并非是认识的低级阶段,而是对科学技术的一种诠释和补充。在唐代时期,音乐歌舞艺术与科学的发展融合达到了高峰,这个时期的一些伟大的科学家同时又是大艺术家。科学与音乐能够联姻的坚实基础是他们在创造性上所具有的共同语言,而想象力则是音乐与科学发生联系的粘合剂,同时这也使得音乐对科学发挥着重要影响。具有丰富想象力的音乐创作,不仅能够启迪新的科学灵感,而且有助于人们通过音乐审美加深对科学的理解。所以,借助于音乐思维的方式能有效地拓宽科学研究的新思路,而且还能够预见科学技术的新发现。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科学技术与音乐艺术的发展和相互关系、相互作用、行影相随。音乐艺术需要科学技术来变革与创新,科学技术指导音乐艺术事业的发展,而音乐艺术为科学技术的普及与发展提供了优良的服务环境。音乐与科学的关系既是互动的,又是相互依存的,音乐离不开科学,科学也少不了音乐。
二、实施普通高师非艺术类学生音乐素
音乐素质教育在普通高师非艺术类学生的文化综合艺术素养中,具有现实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首先,普通高师非艺术类学生的文化素质水平,是提高中华民族文化素质的根基,是关系到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源源不断的输送人才。其次,普通高师是培养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摇篮,培养学生具有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和高尚的思想情操,完美人格的综合文化素质为重要核心。再次,普通高师的学生大都是来自农村山区,热爱本民族的音乐文化,从乡土的民族音乐气息中吸取艺术的营养,成为自己的甘蜜,虚心学习和吸收国外著名音乐文化之精华,学会尊重理解世界和我国多元民族音乐文化,培养一代青年学生具有海一样的宽阔的艺术胸怀和文化视野,努力把自己的综合文化知识扎实发展。将来的教育科技人才,不仅要具有优良的专业基础知识,而且要有综合的知识结构和高品位的文化修养,现代工程施工建设已超越了传统工程范畴。就像建设一条现代的高速公路,除了工程、地理、环保等技术要素外,还包括可持续发展、绿化以及景观设计等诸多人文和艺术要素,而这些要素在纯技术的教学当中往往是很难全面涉及的。大力加强学生音乐素质教育就是为培养既有浓厚的科学技术知识,又有丰富的人文知识和音乐素养的未来复合性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因此,实施音乐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学会与人相处、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提高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问题,体现以综合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教育价值观。人类接受教育、教育思想发展史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任何教育都将人的知识技能训练与人格高尚和完美的培养相统一,即文化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相结合,其最终目的是教育和培养学生成为综合性,全面发展的理想的事业接班人。实施音乐素质教育还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智慧,开发学生想象思维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在学好本专业的基础上,博览群书和拓宽文化底蕴,做到博专相结合、文理交叉,使自己的学术思维更活跃,视野更广阔,始终以求异求变求新的方式,全方位将各方面的知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加强普通高师非艺术类学生音乐素质教育,就是为了把课堂教育与艺术思想教育融为一体,并贯穿整个培养过程,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打下扎实基础。
三、实施普通高师非艺术类学生音乐素质教育的途径
㈠调整课程结构,建立公共艺术学科在教学计划中的基础地位,将普通高师音乐素质教育纳入公共艺术课程教学计划,使之常规化、规范化。据统计,在我国人文社会学科时数仅占数学计划总学时的12%,而在法国占32%,日本占42%,为了使普通高师非艺术类学生能在未来激烈的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必须从实际出发,进一步改变教学计划,改革课程结构体系,研究确定文化艺术学科应占的合理比例,将普通高师音乐素质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手段并不断实施中。将音乐素质教育课程纳入公共艺术课程管理,规定学生必须修满一定人文课程方能毕业。鼓励具备条件的学生跨专业大类选课及攻读第二学位,在课程设置上要充分发挥校本课程优势,增加公共选修课,如音乐欣赏、民族音乐及原生态音乐等,实现文理学科的交叉和跨学科的课程设置。
㈡努力提高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优化教学方法,在专业教育中引入竞争机制。教师的音乐素质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音乐素质。坚持以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原则。因此,建立一支贯通文理、知识渊博的教师队伍,从根本上改变学生音乐素质薄弱的关键。同时,应注重利用自身专业特点和特长,在第一课堂中发挥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在音乐教育中渗透和贯穿德育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㈢加大图书、文化长廊、文化艺术节等校园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大力增添文化艺术科学类书籍,并创造条件开辟第二课堂,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娱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使学生吸取艺术营养的丰富源泉。同时,紧紧围绕第二课堂大力开展各种音乐素质教育活动,制订详细和周密的计划,确保各种活动的开展和经费的具体投入,这是第二课堂的各种艺术活动最有效的保障和支持。为社会培养急需和实用的人才,可以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如开展唱名歌、观赏名画活动;邀请校内外专家教授和艺术家为学生做专场演出和专题学术讲座;要加大对学生各种艺术社团的组织和指导,吸引学生积极参加社团艺术活动,充实和强化第二课堂音乐素质教育活动的组织及配套措施齐全,提高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
㈣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站、校报、橱窗等宣传园地,建构文化艺术景观,积极营造健康向上、多姿多彩的校园文化氛围。校园文化是学校的对外形象,是精神和物质文化的综合体现,具有很强的导向、凝聚和教育功能。它虽然不能直接或间接地让学生感受到,但它的确就在学生的身边而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使学生受到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的感染,塑造美好心灵,培养高尚情操,弥补在人才培养上存在的某些缺陷。因此,必须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建构优美的文化艺术景观和内涵丰富多彩、格调健康高雅、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以爱国主义思想为先导,以高校德育目标为具体要求,让优秀健康的艺术作品占领校园文化阵地,切实做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大力弘扬主旋律,讴歌时代的真善美,让学生耳濡目染去追求人生价值取向在潜移默化中提高。结合各自不同的办学理念和侧重点,实施音乐素质教育应当与校园文化建设紧密配合全面实施。
参考文献:
高中政治教师应学会利用多种资源,采用各种手段和方式,通过一些途径,充分发掘教材的内涵,注重时政热点和社会热点,在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的教育,注重社会实践、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只有建立良好的个性化的教学模式,培养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兼备的人才,才能适应社会和新课程目标的要求。
一、充分挖掘政治教材中各栏目隐含的人文素材,让学生感受到政治学科的魅力和实用性
政治教材中许多栏目的设置实际上隐含人文的功能,如名人名言、警句格言、名人简介、知识拓展、相关链接、知识探究、专家点评等栏目。它们可引起学生对问题的探究和思考,兴趣和热情,使学生对相关政治知识的理解更为全面和丰富;也能引导学生拓展视野,关注政治所能联系的各个领域。教师除了引导学生阅读思考这些栏目外,还要进一步丰富这些栏目及课本中其他部分涉及的内容,适时插入有关的文字资料、图片及音像资料,让学生获得真实场景中的人文情感和知识体验。
二、积极展现教材与时政材料中隐含的人文内涵,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教材丰富的人文内涵是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元素。在教学活动中要及时地把知识纳入到深刻的人文背景中去,做到知识和人文精神的融合。例如,在讲授《经济生活》的“市场经济中的平等、公平、自由、诚实信用等原则”时,我认识到人类的经济活动也是一种人文活动,实际上属于伦理道德的范围。经济发展中坚持诚实与信用的原则,体现了一种极具人文价值的社会思潮。联系社会热点、现实生活、学生的实际问题,如“瘦肉精”、“毒馒头事件”等这些社会实例,结合教材论证、分析,就使整个教学过程超出了纯粹对知识的把握,从而上升到人文精神的层面,并且形成了一种道德追求。
三、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时代气息,把知识修养内化为人文精神
一方面,政治老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紧密联系国际、国内形势,教育内容应体现时代感。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要运用身边事实。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应该是真实新鲜的,把书本上的伦理准则、价值观念和生活经验作为支撑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
我还不定期播放精选出来的央视《焦点访谈》、《今日说法》、《道德观察》、《感动中国》、《今日观察》等节目,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一些社会现象和国际形势;在带高三时我还组织了每节课前5分钟的时事评述节目,让学生搜集整理时事,上讲台宣讲并加以适当点评。这样做不仅仅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而且使知识修养内化为人文精神,使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学生的道德素质、精神境界、心理素质等提高了,社会责任感、民族自信心、自尊心、自豪感等增强了。
四、构建人性化教学模式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方式和途径
构建人性化教学模式,教师首先要树立与学生平等的观念,建立一种民主的、和谐的、互动互惠的新型师生关系。其次,政治教师要改变教学程中的“独白”、“灌输”的教学方法。教师要学会由“独白”到“对话”,从“灌输”到引导学生“探究”,引导学生质疑,在互动合作中学习。第三,在教学中要把大量能体现现代人文精神的时事背景和社会热点引入课堂。另外,教师还要指导学生积极参加课后社会实践,落实人文精神教育。
五、政治教师不断提升人文素养是贯彻人文精神教育的重要保障
新课程理论认为:“教师本身就是课程资源。”一个不具备人文素养的政治教师不可能去引领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形成。正所谓:“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有令不行。”因此,教师除了师德高尚,业务能力较强之外,还要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对人的终极关怀、广博的文化知识、创新的思维、高尚的道德情操、好学进取的精神、幽默风趣的谈吐……增加自身的人格魅力,这样才能为社会培养出真正高素质的人才,适应新时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为此,我利用网络,博览群书,不断学习,认真钻研业务,积极向同行学习,不断充实提高自己,努力做一个优秀的教师,为学生树立起一个勤学进取、博学多才、生活乐观的榜样。教师的人文素养高,学生便会在他的教学活动中获得人文精神的熏陶,这种熏陶远比教师向学生传授的知识重要。
关键词:基础教育;素质教育;考试竞争
一、问题:素质教育和考试竞争之间的困惑
十几年的素质教育搞下来,谁也说不清素质教育是什么了。搞理论的人习惯在书斋里海阔天空,还热衷于满世界地寻找高深的学问,把谁都可以明白的道理说得玄乎其玄,原本是个常用词语的“素质”,原本通俗易懂的“素质教育”(注重素质或者以提高人的素质为目标的教育),如今成了一种与以往的教育根本不同的全新事物。而为了重建与重构这种全新的教育,我们十几年来一直在不断地批判以往的教育或传统教育,并且把它高度概括为“应试教育”,它不是新事物,而是需要以“转轨”的办法淘汰的旧事物,人们依据自己的实践智慧,普遍地把它解读为“应对考试竞争的教育”。而现实是怎样的呢?应对考试竞争的势头未减,而且还在愈演愈烈,因此,所谓以往的教育或传统教育,其实就是现实存在着的教育,而且这种教育不需要满世界找学问来解释其合理性,也不需要掩饰,因为全社会都在实实在在地维护它、支持它。那么,生活在现实中的教育实践者,既然挣不脱考试竞争,也就不容易弄懂素质教育的真谛了,因为对他们而言,向素质教育“转轨”绝不像理论家们在纸上谈兵那样轻松,“转轨”意味着教育这列机车需要改道,他们就像是铁路上的扳道工,面对的是呼啸而来的列车,承担的是生死攸关的责任,如何能不困惑?
然而,是否真有一种素质教育,它仿佛可以超越过程、超越社会评价,超然于考试竞争之外,以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初中不问能否考上高中、高中不问能否考上大学)而享有高质量教育的社会声望?是否真有一种“应试教育”,它可以厘清与人的素质之间的联系,把活生生的人培养成仿佛并非血肉之躯、仿佛没有真善美之心的考试机器?我们提出这样的疑问不是没有根据的,因为人们倡导素质教育必定要与考试竞争划清界限,人们执著于应对考试竞争必定要以素质教育百般遮掩,尽管它们就在人们心照不宣的默许下并行不悖,但是谁也不想实事求是地说清楚它们之间的必然联系,我们是自己给自己制造了一种两难困境。在这个困境中,我们把素质教育描绘得就像不食人间烟火,让误解它的人们敬而远之,把考试竞争简单地概括为“应试教育”,让误解它的人们愈加误解。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多年的教育实践已经明白地告诉我们:如此截然不同、泾渭分明的两种“教育”,可能是用形而上学最省力的办法杜撰出来的,在这样的虚假前提下讨论的问题可能不是真问题。进一步说,所谓“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其实也并不合逻辑,它把教育评价和教育目标并列起来了,而且还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这种关系意味着,只要有考试竞争就不能实施素质教育,只要实施素质教育就不能考试竞争。正是在这样的意味中,我们时常听到人们调侃说:“素质教育搞得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抓得扎扎实实。”那么,这种调侃到底是说教育出了问题,还是说人们对素质教育和考试竞争的解释出了问题。在素质教育和考试竞争之间,只能是你死我活的战场吗?是否还可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教育现实呢?有一种说法是“宁要高素质的人才不要升学率”,这如果不是蓄意羞辱潜隐抵制素质教育的话,就只能是百倍愚蠢吧!在素质教育和考试竞争之间,我认为有几个朴素也浅显的问题很需要进一步思考。
二、基点:我们到底该如何理解基础教育
说基础教育是培育良好的国民素质基础的教育,这应当没有异议。那么,解读这个基础的性质,只要借鉴建筑学意义上的“基础”来审视不同建筑物的不同基础,就不难弄清楚。越是规模宏大的出类拔萃的建筑就越是需要深刻厚重而且扎实的基础,这应当毫无疑问;任何基础都必须是全面的、均衡的,最薄弱的部分也要合格达标,这应当不难理解;任何基础的表面粗糙都不是问题,它无须舍本逐末地在表现形式上苛求精致,这也可以说是个尽人皆知的常理。依据这样的极浅易的解读,我们就可以极浅易地解读基础教育中的“基础”了,也就可以理智地以验收基础工程的标准来实践并且评价基础教育。关注每一个受教育者的底线合格,首先培养其成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具备体智德美劳基础素质的、能够自食其力的普通劳动者,这是实事求是的基础教育目标。我们之所以说“首先”,是因为这无疑也是一切卓越的精英人才所必须具备的基础。
如果把握不好这样的基础,必然把握不好以此为基点的素质教育,同时也会背离以此为基点的考试竞争,这就会造成上述的问题以及由问题造成的困惑。我在《合格性评价:基础教育评价的应然选择》一文中,从这样的基点出发详细论述过当代基础教育的方向偏差及改造对策。认为方向偏差的根本就在于选择了顶线评价趋向,同时舍弃了底线评价或合格性评价,背离了基础教育中的“基础”,混淆了现代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性质,也由此混淆了高等教育要支持差别原则对均等机会的优先性,而基础教育必须坚持均等机会对差别原则的优先性的教育法则。其实基础教育在教育结构中的地位,就像金字塔厚重的底层基石,所以它必须均衡;而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衔接的性质,就像工艺流程中不同阶段间的关系,基础教育就是它的原料生产阶段,所以它只须质地纯正却无须精雕细刻。选择顶线评价趋向的偏差在于,它实际上是在基础教育中演绎高等教育特征,这就像是引导金字塔的每块底层基石都与塔峰径直相对,这必然造成全社会人才的结构性失调;还像是引导原料生产都要制造半成品,这就必然造成高等教育的僵化与低起点。
而如果把握好这样的基础,就应该明确培养普通劳动者的基本目标。这与顶线评价选拔精英的目标不同,但从本原的意义来说,劳动是人之为人的基本需要,是任何健康社会人发展的需要,也是真正的精英健康发展的需要。所以,基础教育如果希望“真正公平地为每个人提供‘生活通行证’,奠定一个人终生学习的基础”,就应该理智地选择底线评价或合格性评价,以培养普通劳动者为基本目标。我们通常说的基础教育“为高等教育培养和输送人才”的目标,其实只是一种事实判断,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基础教育培养目标。不是基础教育应当承担为高等教育输送有限定性规格的人才的责任,而是高等教育应该从基础教育的已经达到普通劳动者基本目标的人才中选拔人才。高考是高等教育的起点,但不是也不应该是基础教育的终点,普通高等学校入学考试必须从基础教育评价中剥离出来,惟其如此,基础教育才可能回到合适的基点,它的素质目标和考试竞争才会摆脱两难困境。
三、目标:我们到底该如何理解素质教育
我们到底该如何理解作为教育目标的素质?辞书里说的素质,是指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它是在人的社会实践中逐渐发展并且成熟的。以此来解释素质教育目标,至少不够充分或恰当。解释作为教育目标的素质,“素”字的解释显然是关键,辞书里对“素”字的解释有多种,其中有一种说它是指质朴的、本色的、不加修饰做作的,这比较接近作为教育目标的素质的“素”。这种解释取源于《淮南子·本经训》里的“其事素而不饰”,这个“素而不饰”中的“素”与老子说的“见素抱朴”,孔子说的“绘事后素”中的“素”的意思是一致的。老子的观点有些激进,孔子的观点比较温和,但就解释作为教育目标的素质而言,孔子的观点更为贴切,因为孔子就此与学生讨论过教育目标问题,甚至就是教育中的不同目标的比较和取舍问题。孔子说的“绘事后素”,直接的意思是说色彩绚丽的绘画是因为洁白素净的底色,他在与学生的讨论中,把这个意思引申到道德教育目标上来,认为实施礼仪教育要以仁义为基础,因为礼仪是道德行为的形式目标,它可以修饰也可能做作,但仁义是基本的、本色的、普适的德性目标,它无法修饰也不可以做作。
我们依据这种解释就不难概括出作为现代教育目标的素质的含义,在教育中它是指人的最基本、最本色、最具有普适性的身心品质。这样的解释其实与日常用语中的解释一致,所以我们才认为素质是个常用词语,平常百姓对待平常事,常常很自然地关注素质而且以素质为依据,譬如,农民评价庄稼通常会说“长势”好坏,依据的是庄稼的成长势头和生命潜力;工人评价建筑物基础通常会说“敦实、扎实”等,依据的是负载、材料质地等,他们关注或依据的就是类似“素质”的品质。我们在许多专业领域尤其是特色专业领域中评价人的时候,经常直接使用“素质好”一词,值得重视的问题是,使用“素质”一词的多数情境往往是遭遇某些目标冲突的,或者需要进行非常规选择,或者需要以潜质代替当下,人们就会使用“素质”一词,譬如挑选运动员、艺术特长人才、各种专业人才的时候,遇到僵化测试指标不合格的情况,人们就不仅会以“好苗子、好材料、潜力大”来解释冲突,还会以“素质好”来支持选择,这里使用的“素质”就是素质教育中的素质。
我们到底该如何理解素质教育?我们还需要什么样的解释?注重培养人的素质或者以提高人的素质为目标,这样的教育就是素质教育。而我们对素质教育发生误解,症结就在于我们把目标解释成了教育内容,这与我们误解全面发展教育是一样的问题。由于传统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的影响,我们在解释教育目标的时候,往往会习惯于注重物质性和结果性目标,忽视功能性和过程性目标。譬如我们解释全面发展教育,一直以来就注重“全面”的意义范畴的分析解释,不厌其详地解释教育的内容,却把智力、体力、发展等素质目标放在附属的位置上;而我们解释素质教育的时候,同样注重“教育”的意义范畴的分析解释,还是不厌其详地罗列丰富的教育内容,却把素质目标放在附属的位置上。我们依据这样的解释实施素质教育,结果就依然是全面的教育和随意性的素质目标。最普遍的所谓“全面发展加特长”的解释,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人们真正重视的还是“全面”而不是“发展”,是对某些所谓特长进行的技能技巧训练而不是“素质”。我们蔚为大观的高校艺术类招生考试,应试者或仅仅是为了器乐考级而加盟艺术,甚至竟然是因为文化课考试无望而转攻艺术,他们所张扬的艺术素质的肤浅,不能不说是对基础教育中素质教育的嘲讽。因此,理解素质教育的关键不是教育是什么,而是教育的普适性的素质目标是什么,这是个教育目标观念转换问题。
教育目标观念向素质转换,其实不是什么新思想。因为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中所说的“智力和体力的充分自由的发展”就是素质目标,而我们一以贯之的教育如果真正以此为目标,应当就是在实施素质教育。只是我们的教育学分析和解释出了偏差,使人们执著于营造全面教育却疏误了发展,才造成素质目标失落的问题。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素质教育与考试竞争之间不存在非此即彼的关系,也谈不上“转轨”的问题,它与考试竞争中的如何考试、如何竞争、竞争什么之间是亦此亦彼相辅相成的关系。因为任何教育几乎都需要考试这种评价方式,而任何考试也几乎都避免不了竞争,因此,实施素质教育迫切需要有相适应的考试竞争,或者说我们必须把考试竞争融入素质教育系统中。转贴于
四、对策:我们到底该如何改造考试竞争
“应试教育”是教育考试竞争的极端恶性形式,它的另一极端则是超越教育考试竞争的“素质教育”。这是种极端化判断,极少成为真正的事实,真正的事实在它们中间,有意义的思考也应该在它们中间。教育教学评价和作为评价方式之一的考试,是教育教学过程的有机构成部分,主要功能是促进教育和教学而不是选拔。学校教育实践素质教育是它的社会责任,履行这种社会责任是个系统工程,工程中包括了必要的考试竞争。但是,如果学校教育撇开自己的社会责任,转向应对选拔性考试,甚至以选拔性考试竞争为唯一宗旨,就会扭曲教育的价值和意义而制造所谓的“应试教育”。如果真有这样的教育,它的荒谬性昭然,已经无须批判。因此,我们应当思考的是现实的考试竞争有什么问题,它对实践素质教育有什么伤害,我们该如何在实践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改造考试竞争。
现实的考试竞争疏离了实践素质教育。人们用考试竞争的结果代替教育价值,这种代替享有一种无形的权威,它在教育和教学价值的判断中把实践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目标弄得形同虚设(学生仅以高分就可以被高校录取),也把人们的全部注意和兴奋都聚焦于局限性的几门课程以及局限性的考试竞争中来。这种注意和兴奋像瘟疫一样恣肆蔓延着,冷漠并且疏离了我们实践素质教育的责任。因为没有人关心试卷和分数背后的教育和教学,没有人关心创造这些试卷和分数的各种不同角色的成人和孩子到底生成了什么样的社会价值和主体发展价值。实际上,在我们追逐考试竞争并且强化考试竞争符号(成绩或分数)价值的同时,我们遭遇到了教育的双重价值失落,这种失落被考试竞争符号遮蔽了,而符号价值的肤浅和权威,则相辅相成地步入了恶性循环。
死揪上课补课和考试训练是这种恶性循环的必然结果。人们不得不容忍它的肤浅是因为不得不屈从于它的权威,人们把考试竞争喻为“指挥棒”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而僵化落后的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是指挥棒所促使的。我们不得不承认,多数教育者和不懂教育却粗暴地干预教育的家长群体,都宁可相信一种判断:提高考试竞争力,唯一有效的选择就是加大劳动强度,延长劳动时间。我们不能不觉悟,也正是这种判断,把实践素质教育逼到了一种尴尬境地。有许多禁止节假日上课补课的规定都以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倡导素质教育为理由。这种理由的潜台词是:实践素质教育宁可退出考试竞争。而坚持节假日上课补课的辩解理由是向学生的前途负责也替家长分忧解难。这理由也有潜台词:考试竞争必须抱残守缺。令人遗憾的是,谁也不肯相信,真正高素质的人才应对任凭多么落后的考试也会有竞争实力。
现实的考试竞争不利于提升国民素质。僵化的尖子主义的考试竞争把基础教育窒息在一个精英化的旋涡里,高分名校的狭隘目标和残酷的选拔淘汰,把教学什么和教学为什么都淡化了,它必然架空新课程改革的种种努力,把新教育思想异化成教条,使实践素质教育很难在实质上有所作为,教育正义甚至也无以伸张。譬如近年来教育中发生的恶性事件,多数与无聊学习制造的痛苦、考试竞争制造的压力相关;近年来基础教育中雨后春笋般地生出了不少富丽堂皇的名校,高考后的舆论媒体上则会莫名其妙地捧出不少名人。相比之下,基础教育中维护民工子弟受教育权利的呼吁,高考后人们对无缘竞争和竞争失败者的关爱,对同样付出心血的他们的老师们的理解,是否太过苍白?而后者同样是国民素质的注解,我们的考试竞争实际上是以忽视普遍意义上的国民素质基础为代价的。
所谓精英人才或卓越人才如果只是考试竞争胜出的人才,他们的素质基础很可能比失败者更糟糕,胜出可能只是意味着获得了一块敲门砖。我们说的糟糕有三方面依据,其一是以“加大劳动强度、延长劳动时间”为特征的考试竞争,使他们没有更多的体力和精力养成普通公民的基本素质,他们越是“出类拔萃”就越是疏离普通公民;其二是他们即使成功也未必热爱敲门砖,未必热爱自己的专业,未必热爱由专业追求所建构的事业,我们集中优质资源培养选拔卓越人才的良好愿望很可能事与愿违;其三是考试竞争如果迷失了实践素质教育的路向,很容易步入教育的歧途。“不受苦中苦,难为人上人”“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何以复活?许多人竟浑然不知这是陶行知先生早已批判过的陈腐教育观念,在如此的歧途上行走,如何能养成做人中人、平民人、知天下之人的良好素质基础?
在实践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改造考试竞争。在素质教育与考试竞争之间,我们选择走出困境的路径,这从根本上说是个端正教育思想的问题。当人们意识到评价是基础教育改革“瓶颈”的时候,正是现行的考试竞争必须重新改革的时候,而这种改革只能与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并轨”。我们面临的事实,不是实践素质教育附庸扭曲考试竞争,而是考试竞争在适合实践素质教育宗旨的前提下才是正确的。
我们首先需要澄清误以手段为目标的问题。实践素质教育与考试竞争不存在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因为它与旨在促进教育和教学的评价不冲突,也与高层次人才选拔不冲突,任何意义上的教育评价都没有理由拒绝高素质的人才。实践素质教育并非是要全新设置教育内容,它依然以全面发展教育的内容为载体,我们之所以会误解为全新内容,只是因为现行的考试竞争内容不全面,那么关键问题在于我们如何驾驭这些内容载体,如何不限于僵化地记忆、熟练、掌握而误了发展,如何实现素质目标。而考试竞争毕竟不仅关系到促进教育和教学,而且关系到高层次人才选拔,它如何与实践素质教育的宗旨相适合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试想,如果考试以素质为目标,其本质上就是素质测试了,还会有什么冲突?诸如题海战术、疲劳战术、把儿童青少年整得厌恶学习的战术,说到底不过是低层次非素质目标训练而已,如此,哪里能寻到素质教育的真谛呢?
我们需要实事求是地弄清现行考试竞争的局限性。科学发展观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可持续发展,实践素质教育的核心正是关注人的可持续发展,而现实的考试竞争的成功或失败依据的究竟是什么性质的指标?它们的可持续发展价值如何判断?曾有一位美国的大学校长在研究了中国高考试卷之后,说它是“捉弄人”的考试,并且说他们学校里的来自名牌大学的与来自二、三流大学的中国研究生,就发展潜能而言只有几个月的差别。那么我们有理由认为,有些已经被考试竞争淘汰了的学生,如果给他们机会,其发展也不会有太大差别。泰勒在著名的“八年研究”中,曾经利用实验班学生免试升入大学的规定,证明了他的“那些特定科目学习达不到要求的中学生,许多依然在大学期间取得成功”的假设,诚然这种证明说的是美国中学的考试竞争的发展局限性,但是也足以启示我们思考我们的考试,它究竟在何种程度上具有可持续发展价值?
我们应当在实践素质教育中改造考试竞争。如果我们踏踏实实地实践素质教育,也实实在在地应对考试竞争,是否是实事求是的选择呢?这里的关键在于,究竟什么是实实在在地应对考试竞争。我们以储备丰富的知识仓库、以数不清的考试或模拟考试来应对考试竞争,显然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最笨拙的办法,这到底是有效还是无效或者负效?这就像足球队只练踢球甚至只练临门一脚不练其他,或者像长跑运动员从早到晚只练长跑不练其他,能否算是有效训练?能否算是实实在在地应对比赛?我们在这样的过程中,迫使学生和教师们共同忍受沉重的课业负担,真正失落的是什么?学生和教师们滋生着心理焦虑与紧张,抑郁失落与无聊,学生厌恶学校学习,教师冷漠教育教学,能否算是实实在在应对考试竞争?
如果我们把实践素质教育或者实施新课程改革,从那种不食人间烟火的或者重建与重构的虚拟境界拉回到现实中来,融入现实的教育和教学之中,也融入考试竞争之中,是否能形成一种冲突的和谐呢?我们似乎谁都没有认真地回答过一个浅显问题:超负荷的上课补课,即使是应对考试竞争,真正有用吗?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对此表示过异议,他确信为差生补课是最不理智的,赞科夫曾经对此提出过建议,认为后进生尤其需要在发展上下功夫,他们的主张其实都是实践素质教育的主张。天津南开中学的康岫岩校长,以一种有容乃大的教育家气派实践着素质教育,实施着新课程改革,也以一种举重若轻的大智慧应对着考试竞争,在高考进入倒计时的“严峻”时刻,她依然与高三学生到农村参加体力劳动,其结果不仅没有影响考试竞争,反而“考得更好”。当中国的现代农民都已经摆脱了“只有加大劳动强度、延长劳动时间才可以提高质量”的理念的情况下,教育为什么不能寻求科学教学呢?有些家长已经觉悟到“学生应有自己的时间去消化”,有些学生则萌生了“希望有时间自己调整、自己安排自己的学习”的觉悟,教育何以就不能支持如此的觉悟呢?
参考文献:
[1]杨启亮。合格性评价:基础教育评价的应然选择 [J].教育研究,2006,(11):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