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爱莲说原文及翻译优选九篇

时间:2023-01-11 21:09:1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爱莲说原文及翻译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爱莲说原文及翻译

第1篇

第二步根据翻译好的白话文中上下文的意思,去猜测原来框起来的词语的意思,再查字典,最后选定最合适的意义。

第三步仔细揣读翻译好的白话文,看语句是否符合现代汉语习惯,需要补充哪些省略了的词语、删掉哪些没有实际意义的助词,如果遇到词序上有问题的地方就调整一下词序。

在这三步过程中,要按以下六种方法翻译:

1.留。文言文中人名、地名、官名、爵名、书名、庙号、年号、度量单位、典章制度的名称等专有名词可照抄不译。如“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一句中的“庆历四年”“巴陵郡”都应保留,即可翻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做巴陵郡的太守。”

2.换。①单音词换成双音词。如“闲静少言,不慕荣利”(《五柳先生传》)可翻译为“(他)悠闲恬静,少语寡言,不羡慕荣华利禄。”②古义换为今义。如“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观潮》)中的“岁”应换成“年”。

3.补。补充文言文中省略成分,以及虽不是原文省略,但应正确译出原意或合乎现代汉语习惯的词语或句子。如“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两小儿辩日》)翻译时在“如盘盂”前补出形容词性谓语“小”即“太阳刚出来大得像车伞一样,等到中午时却小得像一个盘子了。”

4.删。根据现代汉语习惯无法译出的某些文言词,可以删去不译。如“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中的“夫”是文言文句首发语词,无实在意义,应删去。再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中的“之”字只起补足音节的作用,并无实义,可取消不译。

5.调。文言文中的某些句式,如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宾结构后置等倒装句,在翻译时,应根据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调整语序。如“马之千里者”(《马说》)中的“之”为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无实在意义,可调为“千里之马者”。

第2篇

文言文阅读是中考语文测试题的重要组成部分,考生在解答时往往失分很多,主要原因是考生对文言语句理解不准确,缺乏文言“语感”,以致对文言文“难以卒读”。从目前中考语文试题来看,所选的文言语段正逐步趋向由课内走向课外,无形之中难度也加大了许多。要想读懂文言文,应对文言文试题,关键要从文言文的词句理解入手,那么应该如何指导学生理解文言词句呢?下面我们通过例文进行细致讲解。

【典例呈现】

(2014・湖南长沙卷)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曾 巩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巩性孝友,父亡,奉继母益至,抚四弟、九妹于委废①单弱②之中,宦③学婚嫁,一出其力。为文章,上下驰骋,一时工④作文词者,鲜能过也。少与王安石游,安石声誉未振,巩导之于欧阳修,及安石得志,遂与之异,神宗尝问:“安石何如人?”对曰:“安石文学行义⑤,不减扬雄⑥,以吝故不及。”帝曰:“安石轻富贵,何吝也?”曰:“臣所谓吝者,谓其勇于有为,吝于改过耳。”帝然之。

(选自《宋史》卷三一九)

[注释]①委废:家境衰败。②单弱:弱小,无所依靠。③宦:出仕。④工:擅长。⑤行义:行为道义。⑥扬雄:人名。

1.解释文中的黑体词语。

(1)奉继母益至( )

(2)一出其力( )

(3)鲜能过也( )

(4)遂与之异( )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安石轻富贵,何吝也?

【考点解析】

考点一 词义理解

【思维轨迹】解释黑体词语,考查的内容是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其中以实词为主,重点考查一词多义现象,虚词则主要是考查初中阶段常见的词,如“以”“而”“其”“于”“之”“或”“为”等的意义和作用。总之,无论是实词还是虚词,考查的都是课堂上老师多次强调过的词语,尤其是课文下的注释,如第一题中的“至”“一”“鲜”就分别是出自八年级的《送东阳马生序》《岳阳楼记》和《爱莲说》,想到此,“周到、周全;全、都;少”的答案也就很容易得出了,至于“之”,它可以作代词、助词,还可以作动词,我们只要把它带入到具体的语境――“遂与之异”,“代词,代指王安石”也就显而易见了。

【参考答案】1.(1)周到、周全 (2)全、都 (3)少

(4)代词,代指王安石

考点二 句意理解

【思维轨迹】第二题是将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考查形式多为选择题和简答题(直接翻译),主要是翻译含有关键词语(重点的实词、虚词)和常见的、特殊的句式的句子,如倒装句、省略句、判断句、被动句等,上例中的“安石轻富贵,何吝也?”,重点考查的是对宾语前置句式、重点实词(“轻”和“吝”)的把握,结合文章内容来看,“轻”本是一个形容词,在这里活用了,应译为“把……看得很轻”,“何”是什么的意思,而“吝”,就是吝啬,根据直译法,“什么吝啬”的译文显然理解不通,“王安石把富贵看得很轻,吝啬什么呢”也就不难翻译出了。

【参考答案】2.王安石把富贵看得很轻,吝啬什么呢?

【技巧总结】

一、对应直译,理解文章内容。

对应直译,即指译文尽可能对应原文,基本遵照原文的句式、风格,大量运用有相同语素的双音词。有时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会碰到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试题后面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时,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二、结合语境,联系所学字词,准确解释重点字词。

要解释好一个词语,同样要遵从“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要把文言字词放到上下文中来理解,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来斟酌,也可以联系熟悉的文章直接回忆词语的意思。如果所选语段来自课外,就更应该联系学过的课文,因为课外文言文字词考查的原则是“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先思考在哪些课文中学过这个词,它作何种解释,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三、牢记“留”“换”“调”“补”“删”五字诀,准确翻译文言语句。

1.留,即保留不译。凡是古今意义相同以及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建筑物名等,译文时均不翻译,可以直接保留下来。如:“孔子云”,孔子是人名,翻译时要保留,可以不译。

2.换,即针对一些词古今意义不同的情况,用现代汉语中的词去替换那些古汉语中有而现代汉语中已不用或词义已经发生了变化的词。如:“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感彩发生了变化,在古代这个词是中性词,指地位低下,见识浅陋。而现在是贬义词,指人的行为或品德恶劣。翻译时应改用古义。

3.补,即将省略成分,如主语、谓语、宾语、介词等,补出来以求句意的完整。《口技》中“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中“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数词修饰名词,没有量词,翻译时分别补上量词“个”“张”“把”“把”“块”。

4.删,即将无实义的词,如发语词、助词、偏义复词中的衬字等删去不译。《曹刿论战》中“夫战,勇气也”中“夫”,作句首发语词,翻译时就可删去不译,直接译成“打仗,靠的是勇气” 。

5.调,即对文言文中的倒装句根据现代汉语语法的句序予以调整。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等,在翻译时要把这些倒置的成分调整过来。如“何陋之有?”就是一个宾语前置句,翻译时我们要把前置的宾语调回到谓语后面,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

【专项训练】

一、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醉翁亭记

[宋]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1.解释下列的黑体词语。

(1)临溪而渔( )

(2)四时之景不同( )

(3)杂然而前陈者( )

(4)云归而岩穴暝( )

2.翻译下列句子。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野芳发而幽香。

二、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常羊学射

[明]刘 基

常羊学射于屠龙子朱。屠龙子朱曰:“若欲闻射道乎?楚王田①于云梦,使虞人②起③禽而射之。禽发,鹿出于王左,麋交于王右。王引弓欲射,有鹄拂王旃④而过,翼若垂云。王注⑤矢于弓,不知其所射。养叔进曰:‘臣之射也,置一叶于百步之外而射之,十发而十中。如使置十叶焉,则中不中非臣所能必矣。’”

(选自《郁离子・射道》)

[注释]①田:同“畋”,打猎。②虞人:古代掌管山泽的官吏。③起:驱赶起来。④旃(zhān):安置在马车上的红色旗子。⑤注:附着。

1.下列句中黑体词的用法与“战于长勺”中的“于”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常羊学射于屠龙子朱

B.楚王田于云梦

C.鹿出于王左

D.王注矢于弓

2.下列句中黑体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王引弓欲射(拉)

B.使虞人起禽而射之(派)

C.臣之射也(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D.使虞人起禽而射之(表转接)

3.下列句子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

A.若欲闻射道乎?

翻译:你想听(知道)射箭的道理吗?

B.臣之射也,置一叶于百步之外而射之,十发而十中。

翻译:我射箭时,放一片叶子在百步之外去射它,十发箭十发中。

C.有鹄拂王旃而过,翼若垂云。

翻译:有天鹅拂过楚王打猎时的红色小旗,展开的翅膀犹如一片垂云。

第3篇

一、通过诵读,整体感知

古人写文章讲究格律、音韵,因此文言文骈句居多,骈散结合,长短句交错,平仄错落有致,许多文章读起琅琅上口,十分适合朗读和背诵。学习文言文的首要任务就是熟读课文。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积累语言材料,形成语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多读、熟读,读中反复体味,才能读懂。

再者,文言文与现实生活相对脱离,加上其本身字音、句读、语法结构与现代的差异,就更需要反复诵读了,即遍遍都有要出声朗读。但诵读时要注意字音,特别是异读字和通假字。如《马说》中“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两个“食”都是“喂养”的意思,作动词要读成“sì”,而“一食或尽粟一石”,中的“食”是“餐、顿”的意思,作量词,要读成“shí”.辨别异读字和通假字为读准字音,理解词义,提高翻译能力提供准备。

需要强调的是文言文的阅读必须出声地读,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在反复诵读中逐步加深对词语、句子、文章的理解,直到滚瓜烂熟。读书的方式多种多样:教师范读,必要时可以领读,以帮助学生读准字音,分清句读;学生可以集体朗读和个别朗读,在读中解惑;可以读全篇,也可读某几段或一段,也可读几句,某一句,在读中加深理解。故事性强而又有人物对话的,可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如《卖油翁》、《戴震难师》;文字浅易的散文,可大胆放手,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语气语调,进而读出作者的感情,通过反复诵读去感悟,如《爱莲说》和《陋室铭》。为更好地激励学生读,还可以进行比赛朗读,激发学生读的兴趣。

二、通过点拔,掌握方法

古人常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应在文言文教学中适时点拔,让学生掌握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十分重要。学生掌握了方法,就好似掌握了打开文言文学习的“金钥匙”。

(一)基本方法

不需翻译的词语。在文言文中凡是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器物名、度量衡等,在翻译时,可以原封不动地保留 下来,因为这些词一般都无法与现代汉语对译。如《伤仲永》中的第一句“金溪民方仲永”中的“金溪”和“方仲永”。

单音节转化为双音节。文言文以单音节词语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节为主。翻译文言文时,原文中的许多单音节词语都是应用现代汉语中合适的双音节词语来替换。如《乘船》中的“遂携拯如初”一句中的五个单音节词语分别替换成现代汉语的“于是”“携带”“拯救”“好像”“当初”五个双音节词语。

古今异义词。语言是发展变化的。由 于社会的进步和人们认识变化等因素,使不少的词语在意义上也逐渐有所改变。翻译文言文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古今词义差异带来的理解障碍。翻译文言文时,要特别注意古今异义的词。如《〈论语〉六则》中的“学而不厌”的“厌”,在这里是“满足”的意思,而今义通常作“讨厌”或“厌倦”的意思。

通假字。文言文中的通假字是因为有些词原先没有为它造过专用字,只是从现有的字中选取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后来习惯了,这个字也就归它使用了,也叫“假借”。有点类似于我们现代的同音字或形近字。所以翻译时不能 当原字来理解,而应理解为所通假的字的意思,。如《〈论语〉六则》中的“学而时习 之,不亦说乎?”的“说”通“悦”,不能理解为“说话”的意思,应理解“愉快、高兴”。

补充省略的成分。省略句是古今汉语都存在的语法现象,但在古代汉语中更为常见,也更复杂些。在阅读文言文时,必须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如《乘船》中的“幸尚宽”,这个句子前省略了主语“船上”,翻译时应补充完整。

删去无实在意义的虚词。在文言文中有些只表示停顿,凑合音节,或者起语气作用的助词,或者起连接作用的虚词,它们没有实在意义,虽然在原文中是必不可少的,但在翻译 时,因为没有相当的词可以用来表示它,应该删除不译。如《伤仲永》“余闻之也久”一句中的“也”是语气的助词,起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的意思,翻译时应删除。

增添恰当的内容。文言文的语言十分凝练。在翻译时有时为了文句的连贯畅通或为了符合现代汉语习惯,必须增加一些内容,读起来才通顺、完整。如《陋室铭》中的“斯是陋室,惟吾德磬”,如果对应翻译成“这是简陋的房子,只要我品德高尚”意思就不完整、通顺了,后面应加上“就不觉得简陋了”才通顺完整。

词类活用。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现象非常普遍,词类活用包括名词活用作动词,名词活用作状词,动词活用作名词,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数词活用作动词和使动、意动、被动用法等。如《乘船》“歆辄难之” 中的“难”是形容词活用为意动,解释成“感到为难”的意思。

调换语序。在古代汉语中,倒装句很常见,主要有主谓倒装,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在翻译时,应恢复成现代汉语的通常句式。如《卖油翁》中的“尝射于家圃”,是属于状语后置,应按“尝于家圃射”的语序来翻译。

意译。文言文翻译必须忠于原作,基本上以直译为主,落实到每个字词,但是有些句子不适合直译,可以根据具体的语境翻译也大概意思即可,即意译。

猜译。文言文翻译时,遇到疑难字词一时不会翻译,可先跳过,等译完下文,再联系上下文的意思来推断、猜测这个词语的意思。当然这是万不得已的办法,慎而用之。

(二)具体做法

采用四行翻译法,第一行写难读、易读错的字音,第二行抄录原文,第三行对应每个词语的注释,第四行根据第三行的注释或保留、或替换、或补充、或删除、或增添、或调整,使之成为通顺流畅的现代文。

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学习并且按时复习它也通“悦”愉快吗?学习了知识并且按时复习它,不也很愉快吗?

三、通过归纳,举一反三

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假如对文言词语不加以归纳整理,就像一大堆杂乱无章的材料,需要使用时不知道从何下手去找。有意识地归纳整理,不但 可以加深对词语的记忆和理解,而且可以在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的整理中去探寻运用语言的规律,从而在具体的学习中举一反三,让学生更轻松地学好文言文。

教师在每篇文言文的教学后期,将已经学过的语法现象进行整理归纳。如文言文中的倒装句、省略句、判断句、通假字、古今异义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可放手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几年下来,学生文言文的翻译能力自然而然地就提高了。

四、通过小测,巩固知识

心理学的遗忘规律告诉我们,记忆一结束遗忘就开始了,遗忘的过程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因此学习结束后,要趁热打铁,及时复习巩固。学习之后在当天内复习十五分钟往往比一星期之后复习一小时的效果更佳。特别是对于缺少听说环境的古文学习更是如此。因此利用课堂几分钟巩固旧知识是十分必要的。教师可要求学生课后反复当天所学知识,第二天上课用几分钟进行小测,检查学生对词语理解、句子翻译是否掌握过关。通过复习和检测,学生进一步加强对文言词语、句子翻译的理解 ,记忆也更深刻。

五、通过运用,加深理解

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运用文言词语的机会,学生觉得有趣,乐意做,有效果。具体做法就是引导学生写“文言文”,不讲究写法,只要求尽量用上学过的文言词。

如 学习《桃花源记》后,让学生用上下列词语写故事:缘、异、怡然、咸、无论、及、遂、向、既。有学生写出这样的“文言文”:吾缘山路而行,忽见丛林,甚异之,林中高低之树咸茂,无论芳草碧绿。吾怡然而乐,复前行,既近深处,遂归。便扶向路,及家中,饥渴难耐。

第4篇

第一部分:积累与运用

内容预测:

(一)汉字的书写,要求正确、端正、整洁。

(二)语文积累,主要有五点:1.识记现代汉字的字音、字形,认识3500个常用字;2.积累常用的词语(包括成语);3.识记常见的名言警句及要求背诵的课文中的句子;4.默写要求背诵的古诗文(限于《课标》规定的《背诵推荐篇目》),默写一切背诵的现代诗文(限于教材要求背诵的课文);5.识记重要的作家作品及作品中的主要人物(限于《课标》推荐的课外阅读篇目):识记文学体裁常识、文章常识。

(三)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正确使用词语,仿写、变换句式,造句、扩句、缩句。

复习应对:

1.注意字音字形的练习,重视3500个常用字的认读。就中考而言,对字音、字形的考查,是讲究出处的,也就说有一定的范围,这个“范围”通常限定在两个方面:一是国家语委颁布的中学生必须掌握的3500个常有字;二是我市通用语文教材中的篇目里出现的字音、字形。字音、字形的考查,在中考中虽只占3.4分,但在30分的基础知识的考查中,权重已不算轻微。因此,把握住字音、字形练习这一环节,不让这简单易得的分数随意流失,这对大多数考生来说,都是很重要的。

2.对语文版教材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包括成语)进行专项听写训练,还可以举行词语(包括成语)造句比赛。

3.及时搜集有关仿写语句及词语、语句排序的练习题,还应搜集较长的单句和较短的单句进行缩句和扩句训练,对于句子的训练应有计划地作专题训练。

4.把好背诵默写这一关。古诗文和现代诗文的背诵,《考试说明》都给出了具体范围,在今后的复习中要有计划、有重点地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进行检测加以强化,要让绝大多数的学生抓住这不用花费“智力”,稍一努力便可得到的宝贵的“分”。

5.抓紧时间“读”名著。把教材中有关介绍名著的附录让学生充分了解,基本的常识性的知识还是要把握住的。在了解“名著”基本内容的基础上,教师还要将这些作品所涉及的作家和作品知识加以梳理,已备文学常识的考查。

第二部分:现代文阅读

内容预测:试题全部出自课外,要求学生能阅读一般的现代文,理解文章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

1.记叙文阅读题型:感知文章内容,概括文章中心;梳理文章思路,概括要点;对人物形象的认识;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一句话或一段话在文中的作用;重点词语或句子的含义;环境描写的作用;赏析品味语言;对艺术手法的赏析评价;抒发自己的感悟或启发等。

2.议论文阅读题型:对论点的概括归纳;对论据类型的认识分析;论证方法的辨识及其作用的分析;把握结构层次;理清论证思路;分析关键词语、句子的含义及作用;仿写、补写句子;补充事实或道理论据;谈自己的观点看法及开放性试题等。

3.说明文阅读题型:文章内容的整体理解,信息的筛选概括;说明对象及其特征的把握;说明结构和顺序的理解把握;说明方法及作用的辨别与分析;说明语言的把握、关键词句的辨析;运用文中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等。

复习应对:梳理各文体知识体系;整理常见题型及解题方法、技巧(不可脱离语境和中心);熟悉答题步骤;写什么(文章的主要内容)、为什么写(写作意图,即文章要表达的情、理、观点)、怎么写(作者的行文思路、写作手法);形成完整清楚的表达;用中考语段或报刊杂志上文质兼美的短文、社会热点进行实战演练,提高技能。

第三部分:古诗文阅读

内容预测:试题全部出自课内,覆盖面较广,形式多样。1.理解古诗文的内容,概括古诗文的大意,表达自己的见解;2.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解释词语在语境中的意义,说出虚词的用法;3.理解古诗文句子的意思,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翻译文言句子;4.鉴赏古诗,了解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表现手法、语言特色。

复习应对:

1.全面复习,突出重点。重点篇目:《送东阳马生序》、《与朱元思书》、《记承天寺夜游》、《口技》、《鱼我所欲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次重点篇目:《出师表》、《曹刿论战》、《马说》、《满井游记》;一般篇目:《陋室铭》、《爱莲说》、《醉翁亭记》、《邹忌讽齐王纳谏》、《小石潭记》、《岳阳楼记》、《三峡》。

2.抓紧对文言虚词的归纳和整理(主要复习九年级下册最后一页的内容)

3.文言句子的翻译要落到实处,复习时应该做到“字字落实、句句对照、原文照搬”。

4.让学生学会描述古诗意境,了解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表现手法、语言特色

第四部分:综合性学习

内容预测:

1.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学习、生活中的问题

2.语文能力的综合。将听说读写能力运用于生活实践

3.语文与其它学科的综合运用。将语文知识与其它学科知识相沟通

4.语文实践过程的综合。选出研究主题,制定研究计划,设计学习活动

第五部分:写作

内容预测:话题作文,材料作文,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

1.建议要求学生把近一学年甚至三年来写的比较成功的作文,按内容主题分类整理,然后反复进行阅读分析修改。

2.在阅读过程中,重温对生活自然等事物的独到感悟,加深对情感的体验,为不同主题的中考作文储备丰富的生活情感素材,以便能在考场上快速构思。

第5篇

1. 识记。虽然对课内古诗文识记的考查已经在卷面中有所反映,但识记是古诗文阅读最基础的环节,准确、熟练的识记,会为解题带来意想不到的便捷。

2. 积累。积累与古诗文相关的文学知识和文化常识。例如作者的人生阅历、所处的时代背景、创作特色,历史上的重要事件、重要典故等。所谓“功夫在平时”,只有多与古典文学亲近,才会形成很好的语感,才能和作者产生共鸣。

3. 理解。要理解古诗文表达的基本内容,要以“分析”和“概括”为基本手段,对古诗文的基本内容进行合理的阐述或提炼。

古文考查中,最为常见的是将“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重点考查字词的解释、辨析,句子的翻译。因此,同学们要能够熟练掌握文言基本知识,了解文言基本现象。譬如:常见的实词、虚词,常见的词类活用,常见的句式。在此基础上,准确理解文章的意图也是考查的重要内容。

古诗词也需要进行语言的理解、切换,即从诗词的概括性语言转换为意蕴丰富的散文化语言。虽然考试大纲对诗词没有做明确的“翻译”要求,但同学们在心中一定要有“转化”的意识,因为只有真正理解了诗词中每一句话的含义,才有可能准确地把握作者的基本情感、基本思想和表达意图。

4. 鉴赏。能够结合古诗文的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鉴赏语言特色、人物形象、事物特征、意境特质、文章意图等。

5. 辨析。能够独立思考,对古诗文所表达的事理、思想、情感等进行合理的判断,表达自己的态度,并陈述理由。

6. 迁移。由古诗文表达的内容向实际生活迁移和辐射,用合理的想象或判断,抒发个性化的学习感受。

【考点透视】想一想:本节课应抓住哪些要点?

课外古诗文阅读,功夫在课内。课内知识掌握扎实了,课内经典篇目理解透彻了,遇到课外古诗文时,就能从容应对。课外古诗文往往是考生不熟悉的文本,首先需要认真阅读,读懂文本,然后再去答题。

第一,学会句读,掌握结合注释理解文本的技巧。试卷中,生僻难懂的字词、不常见的文言现象、特定的文化常识和背景知识等,一般都会以注释的形式出现,“磨刀不误砍柴工”,同学们对此一定不能视而不见,不要因为赶时间而将这些重要的注释放过,要保持不急不躁的心态,耐下性子将它们读完。此外,文言文的断句很重要,尤其是一些长句,要仔细揣摩,弄清其结构,这样,理解文意就基本不存在什么问题了。

第二,养成“心读”的习惯。所谓“心读”,是指在心里放声朗读,或者说是心中的“虚拟诵读”。如此,才能做到尽可能地不遗漏文本中的任何信息。阅读古诗文,“心读”格外重要,因为古诗文的语言特征是表意简洁集中,漏读一个字,就可能遗漏了极为重要的信息,从而在理解上产生偏差。

第三,迁移知识,活学活用。文言文常见的知识点,初中阶段必须掌握的实词、虚词等,是需要同学们结合具体语境去揣摩其用意的。此外,课内诗歌鉴赏的“意境法”“表现法”“关键词法”“修辞法”等,同样是鉴赏课外古诗文的重要方法,在“反馈评析”环节,再具体讲解。

【典题诊断】试一试:你已经掌握得怎样了?

1. (2012・江苏省南京市)

阙 题①

刘慎虚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时有落花至,远闻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幽映每②白日,清辉照衣裳。

【注释】 ① “阙”同“缺”,此诗原题在流传过程中遗失。② 每:每当。

(1) 白云深处,青溪岸边,山路蜿蜒,柳条掩映,体现了“读书堂”环境之______(请用诗中的一个字概括)。

(2) 诗人善于从感官的角度表现景物的特点,请以第二联为例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2012・江苏省无锡市)

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人也。九岁,人有道其父字者,朗曰:“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客谢之。十二,试经为童子郎,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疑朗匿年,劾问。朗曰:“朗之内外,累世长大。朗虽稚弱,无仰高之风。损年以求早成,非志所为也。”监试者异之。后关东兵起,故冀州刺史李邵家居野王,近山险,欲徙居温。朗谓邵曰:“唇齿之喻,岂唯虞、虢,温与野王即是也;今去彼而居此,是为避朝亡之期耳。且君,国人之望也,今寇未至而先徙,带山之县必骇,是摇动民之心而开奸宄①之原也,窃为郡内忧之。”邵不从。边山之民果乱,内徙,或为寇钞②。

年二十二,太祖辟为司空掾属,除成皋令,以病去,复为堂阳长。其治务宽惠,不行鞭杖,而民不犯禁。迁兖州刺史,政化大行,百姓称之。虽在军旅,常粗衣恶食,俭以率下。建安二十二年,与夏侯、臧霸等征吴。到居巢,军士大疫,朗躬巡视,致医药。遇疾卒,时年四十七。

【注释】 ① 宄(guǐ):坏人。② 钞:掠夺。

(1) 下列句中的“以”与“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以其境过清 B.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C. 策之不以其道 D. 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2) 下列对人物的分析评价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司马朗少年时即能从容应对质疑,初露才华。

B. 司马朗执政不靠刑罚而靠宽厚仁慈,百姓照样不犯法,很有人格魅力。

C. 司马朗为了让军士以他为榜样,故意在军队中过着简朴的生活。

D. 当军队出现瘟疫时,司马朗能体恤下属,亲自为军士送医送药。

(3)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 客谢之( ) ② 监试者异之( )

③ 窃为郡内忧之( ) ④ 以病去( )

(4) 翻译下列句子。

① 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人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边山之民果乱,内徙,或为寇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馈评析】听一听:你一定会深受启发!

同学们,做了上面的题目后,你们有什么感觉?要做好课外古诗文阅读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阅读诗歌时,要学会找“诗眼”。所谓“诗眼”,就是通往诗歌内核的“缺口”和“幽径”,在阅读一首诗时,往往会因为发现了“诗眼”而感到豁然开朗。例如题1中的第(1)题,很多考生的答案是“深”,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不如“幽”更为准确。而且,题目中已经给出了提示――“白云深处,青溪岸边,山路蜿蜒,柳条掩映”,则答案自然是非“幽”莫属了。

第二,阅读诗歌时,要学会徜徉于诗歌的意境。例如题1中的第(2)题,看似简单,其实不然。很多考生只停留在“感官角度”,忽视了“分析”,而这个“分析”,是要以考生对情境的虚拟体验为基础的。所谓“徜徉于诗歌的意境”,就是“神游”于诗歌景物的意境之中,把自己置身于作者所展现的场景中,然后回答自己有怎样的感觉或感想。

第三,要学会利用题目回答题目。一般来说,一个文本的多道阅读题之间是有梯度和关联的,譬如题1中第(1)题的题干“白云深处,青溪岸边,山路蜿蜒,柳条掩映”,就为第(2)题的意境分析提供了启示。

第四,要掌握阅读课外文言文的正确方法。通常分三步。第一步,结合注释通读全文,了解文本大意。第二步,细看题目,研读字词。在这一步中,同学们需要一一落实问题中的字、词、句在文本中的位置。一般来说,运用所学过的知识,较为容易的问题都可以在这一步中得到解决。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从更高的层次上认知全文,既能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又可以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失误,是一个深入兼复核的过程。

第五,要学会回忆课内文言知识。课外古诗文阅读,同样注重考查词语的含义,这就要求同学们平时要多积累常用实词的词义以及常用虚词的用法。做题时,同学们要善于联想曾经学过的相同或相类似的字词的含义,然后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从文章整体入手去解答,从而提高准确率。

例如题2中的第(1)题考查“以”的用法和意义。回顾课内学过的知识,我们知道“以”有下列用法和意义:①因为,由于(例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②用来(例如“杀之以应陈涉”);③把,拿,用(例如“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④以为,认为(例如“皆以美于徐公”);⑤凭,靠(例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⑥按照,根据(例如“策之不以其道”);⑦以致(例如“以塞忠谏之路”);⑧通“已”,已经(例如“固以怪之矣”);⑨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例如“受命以来,夙夜忧叹”);等等。本题中,“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中的“以”解释为“因为”,A选项“以其境过清”中的“以”解释为“因为”,B选项“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中的“以”解释为“认为”,C选项“策之不以其道”中的“以”解释为“按照”,D选项“令辱之,以激怒其众”中的“以”解释为“用来”,这样一分析,就不难选出正确答案了。

第六,翻译文言文中的句子时,要掌握好“不变与变”。

专有称呼不变。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可以保留原样,不用翻译。例如“庆历(年号)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谪守巴陵郡(地名)”这一句中的“庆历”“滕子京”“巴陵郡”就不需要翻译,整句话可翻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

特殊句式要变。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倒装句、判断句、省略句等),在翻译时要进行适当的调整。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是主谓倒装句,就要翻译为“你太不聪明了”;又如“陈胜者,阳城人也”是判断句,就要翻译成“陈胜是阳城人”。如果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分增补出来。例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省略了主语,翻译时就要译为“他们(主语)就用朱砂在绸子上写上‘陈胜王’三个字”。

第七,对内容的理解要从原文中寻找依据。例如题2中的第(2)题,C选项说“司马朗为了让军士以他为榜样,故意在军队中过着简朴的生活”,“故意”之说在原文中找不到任何依据,显然是错误的。这道题相对来说还比较简单,遇到比较复杂的题目,同学们一定要仔细阅读文本,从文本中发现线索,寻找答案。还有的题目需要根据原文材料进行一定的逻辑推理,或与选支进行比较辨析,难度也就更大了。但只要掌握了方法,细心做题,总会得出正确的答案。

【专题强化】练一练:只要努力就会成功!

1. (2012・江苏省无锡市)

谢亭送别

许 浑

劳歌①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释】 ① 劳歌:送别歌。

阅读上面的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1) 诗歌第二句的写法有什么特点?请结合表达效果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歌最后两句所写景色的特点,并说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2012・江苏省宿迁市)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晚 春

韩 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①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注释】 ① 杨花:诗中指柳絮。

(1) 请说出“百般红紫斗芳菲”中的“斗”的修辞手法,并简析其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请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杨花”“漫天作雪飞”的情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2012・江苏省镇江市)

绝句二首(其一)①

杜 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释】 ① 此诗作于杜甫草堂。

(1)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两句中的“燕子”和“鸳鸯”各在做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本诗描绘的初春景物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反映出诗人当时怎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2012・浙江省杭州市)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

送人之松江

俞 桂

西风萧瑟入船窗,送客离愁酒满缸。

要记此时分袂①处,暮烟微雨过松江。

别董大

高 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注释】 ① 袂:袖子。诗中的“分袂”是“分别”的意思。

(1) 《送人之松江》所写送别的季节是________,《别董大》所写送别的季节是_______。

(2) 请赏析这两首送别诗所表达的不同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2012・江苏省南通市)

天净沙・春

白 朴

春山暖日和风,

阑杆楼阁帘栊①,

杨柳秋千院中。

啼莺舞燕,

小桥流水飞红②。

【注释】 ① 帘栊:带帘子的窗户。② 飞红:花瓣飞舞。

(1) 画线句展示了一幅 ■ ■ ■ ■、 ■ ■ ■ ■ 的美丽画面。

(2)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有“小桥流水人家”之句,它和这里的“小桥流水飞红”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2012・江苏省南京市)

古 镜

沈 括

【甲】古人铸鉴①,鉴大则平,鉴小则凸。凡鉴凹则照人面大,凸则照人面小。小鉴不能全视人面,故令微凸,收人面令小,则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此工之巧智,后人不能造。

【乙】世有透光鉴,鉴背有铭文,凡二十字,字极古,莫能读。以鉴承日光,则背文及二十字皆透在屋壁上,了了分明。人有原②其理,以为铸时薄处先冷,唯背文上差③厚,后冷而铜缩多;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予观之,理诚如是。然予家有三鉴,又见他家所藏,皆是一样,文画铭字无纤异者,形制甚古,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意古人别自有术。

(选自《梦溪笔谈》,有删节)

【注释】 ① 鉴:镜子。② 原:推究。③ 差:略微。

(1) 下列给【乙】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所加标点正确的一项是( )

A. 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B. 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C. 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D. 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2) 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收人面令小 令初下,群臣进谏(《邹忌讽齐王纳谏》)

B. 予观之 同予者何人(《爱莲说》)

C. 又见他家所藏 才美不外见(《马说》)

D. 文画铭字无纤异者 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根据文段内容,完成下面的题目。

① 古人制镜,使镜面略凸,能收到“__________”的效果(用文中原句填空);制造的透光镜,能在日光下透射出背面的花纹和文字。由此可见古代铸镜技艺很________(用一个词语概括)。

② 有人推究透光镜能透光的原因,作者原先赞同,后来产生了怀疑。他怀疑的依据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2012・江苏省扬州市)

鸣机夜课图记(节选)

蒋士铨

铨四龄,母日授四子书①数句。苦儿幼不能执笔,乃镂竹枝为丝断之,诘屈作波、磔②、点、画,合而成字,抱铨坐膝上教之。既识,即拆去。日训十字,明日,令铨持竹丝合所识字,无误,乃已。至六龄,始令执笔学书。

记母教铨时,组绣绩纺③之具,毕陈左右;膝置书,令铨坐膝下读之。母手任操作,口授句读,咿唔之声,与轧轧相间。儿怠,则少加楚④,旋复持儿而泣,曰:“儿及此不学,我何以见汝父?”至夜分,寒甚,母坐于床,拥被覆双足,解衣以胸温儿背,共铨朗诵之;读倦,睡母怀,俄而母摇铨曰:“可以醒矣!”铨张目视母面,泪方纵横落,铨亦泣。少间,复令读;鸡鸣,卧焉。

【注释】 ① 四子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② 波、磔(zhé):汉字书写笔画。③ 组绣绩纺:即编结纺线。④ (jiǎ)楚:用于责打的大条等。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 母日授四子书数句( ) ② 苦儿幼不能执笔( )

③ 无误,乃已( ) ④ 与轧轧相间( )

(2)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抱铨坐膝上教之 臣之客欲有求于臣(《邹忌讽齐王纳谏》)

B. 旋复持儿而泣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说》)

C. 儿怠,则少加楚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

D. 解衣以胸温儿背 以衾拥覆,久而乃和(《送东阳马生序》)

(3) 翻译下列句子。

① 至六龄,始令执笔学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与朱元思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曹刿论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蒋母严于教子的做法,与孟子关于“天将降大任于是人”的观点是相通的,你赞成这样的做法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2012・江苏省南通市)

欧阳修,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及冠,嶷然有声①。得唐韩愈遗稿于废书簏中,读而心慕焉。

修始在滁州,号醉翁,晚更号六一居士。天资刚劲,见义勇为,虽机阱②在前,触发之不顾。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方贬夷陵时,无以自遣,因取旧案反覆观之,见其枉直乖错不可胜数,于是仰天叹曰:“以荒远小邑,且如此,天下固可知。”自尔,遇事不敢忽也。

学者求见,所与言,未尝及文章,惟谈吏事,谓文章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凡历数郡,不见治迹,不求声誉,宽简③而不扰,故所至民便④之。或问:“为政宽简,而事不弛废,何也?”曰:“以纵为宽,以略为简,则政事弛废,而民受其弊。吾所谓宽者,不为苛急;简者,不为繁碎耳。”

(节选自《宋史・欧阳修传》)

【注释】 ① 嶷(yí)然有声:人品超群而享有声誉。② 机阱:陷阱。③ 宽简:宽松简易。④ 便:安逸、安适。

(1) 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共两处)。

因 取 旧 案 反 覆 观 之

(2) 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 读书辄成诵( ) ② 晚更号六一居士( )

③ 虽机阱在前( ) ④ 或问:“为政宽简,而事不弛废,何也?”( )

(3) 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得唐韩愈遗稿于废书簏中,读而心慕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当有文人来访,欧阳修为什么不与他们谈论文章?请用文中语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阅读选文第三段,结合下面的链接文字,具体说说欧阳修具有怎样的从政思想。

【链接】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第6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3A-

0091-02

古诗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笔者粗略统计发现,在初中阶段,人教版语文教材共有古诗词曲90余篇,古文40余篇,占据了教材内容的三分之一。这些古诗文有着深刻隽永的内涵、言简意丰的语言、丰富饱满的情感、灵巧多样的写作手法和独特的审美价值,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因此,教师在教学古诗文时必须改变以往让学生死记硬背的做法,有意识地以“积累、感悟和运用”和“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为教学目标,转变教学策略。

一、变“死记硬背”为吟咏诵读

有的教师认为,在教学古诗文时,只要学生会读、会背课文,记住译文就行了,这样的教学容易造成学生的个性理解和独特体验无法融入教学过程,教学被简单地处理成了对古诗文的背诵。这种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对精美的语言文字的诵读和品味,忽略对丰富的思想情感的理解以及对灵活多样的写作手法的运用,削弱了诵读在古诗文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久而久之,学生对诵读古诗文就会产生厌倦情绪,造成教学的低效。

我国著名学者梁实秋先生说:“古诗文不仅供阅读,还要发出声音来吟,而且要拉长声音来咏,这样才能陶冶性情。”学生反复吟咏古诗文不但能够理解文章的内容,而且能够耳濡目染,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感染。以教学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课文《爱莲说》为例,笔者改变了以往让学生独自背诵课文的做法,采取吟诵法进行教学,师生共同在幽雅的乐曲中声情并茂地吟诵,引导学生想象莲花的形象:莲之生长及高贵品质――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莲之体态香味――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莲之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学生从莲之形象体会到作者不慕富贵、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和高尚品德的生活态度。通过转变教学策略,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很快达到了熟读成诵的目标,不仅理解了文章的内容,还受到了美的熏陶。

二、变“一味灌输”为学法指导

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依赖教参的现象较为严重,开展教学活动过程简单机械,虽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经据典,翻译到位,学生在课堂中奋笔疾书,在课本的空白处写满了密密麻麻的注解,但教学效果却不甚理想。这种一味注重灌输的“说文解字”式的教学方法,把学生当做灌装文言文知识的容器,没有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动机,造成了古诗文教学水平低下。

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因此,古诗文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养成阅读古诗文的良好习惯。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学法指导。①指导学生学会读注解。古诗文言简意丰,即使是有一定文学功底的人在阅读时也需要借助注释。初中生只要认真阅读课文中给出的注释,就能解决古诗文中出现的生字词的读音及含义,这样在阅读古诗文时才能达到“了解内容”这个学习目标。②指导学生学会使用工具书。学生在预习课文时,除了看注释,在遇到疑难问题时,还应动手查阅工具书。使用工具书是一项重要的学习技能,因此,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学会使用工具书,还要勤查工具书,如掌握《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说文解字》的使用方法。③指导学生对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究。在学习古诗文时,教师应该引导和鼓励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大胆地质疑,在质疑、思考和探究中深入解读文本,从而理解文本的内涵。在教学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课文《桃花源记》最后一段“寻找桃花源”时,笔者引导学生大胆质疑,有的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是刘子骥去找桃花源?他为什么“欣然规往”?他寻找桃花源最后“未果”,“后遂无问津者”,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对此,笔者让全班学生进行探究,最后得出结论:文中的最后一段是虚写,说刘子骥“欣然规往”,带给好奇的读者希望,但刘子骥又“未果”而“病终”。这样一来,学生就能理解“桃花源”这个地方是作者虚构的,寄托了作者美好的理想。通过对课文的质疑和探究,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会更深刻,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和探究能力。

三、变“重言轻文”为文言并重

有的教师在教学古诗文时,习惯于把对字、词、句的理解和翻译作为教学目标,试图做到字字落实、句句过关,而忽视了古诗文的“文”与“言”的关系,走入了重言轻文的教学误区。因此,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将初中古诗文的教从对“字词”的教学转变为对“文”的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全面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情感,掌握作者采用的写作手法,对作品给出合理恰当地评价,让学生在掌握语言表达技巧的同时,提高读写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受到教育。比如,在教学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课文《五柳先生传》时,学生在疏通课文、理解文意之后,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理解五柳先生的形象,即读了“ ”(原文),我看到了一个 的五柳先生。有的学生说:“读了‘闲静少言,不慕荣利’,我看到了一个不为功名利禄动心、守志不阿的五柳先生。”有的学生说:“读了‘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我看到了一个在读书中得到精神愉悦的五柳先生。”有的学生说:“读了‘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我看到了一个卓尔不群、不随世俗的五柳先生。”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不仅掌握了文言词句的含义,还在品味赏析文本的基础上,透过字词的表面含义体会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品质,从深层次上挖掘了文字背后所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情感。因此,在古诗文教学中,我们不能将“文”与“言”割裂开来,而要将二者联系起来,避免出现重言轻文或重文轻言的现象,而要做到文言并重。

四、变“架空分析”为主动参与

有的教师在教学时重言轻文,只注重学生对字词的解释,忽视了学生对古诗文的整体感知、对作者思想情感的体会、对文章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的分析,这种架空分析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学习古诗文效率低下。要改变这种教学现状的方法是,变教师的架空分析为学生的主动参与,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①教师要转变观念。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将教师的架空分析变成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②营造轻松、民主、快乐的学习氛围。课前,教师要根据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与学生共同制定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课中,教师指导学生运用工具书,对照文中的注释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做到尽量少讲,只对学习重点、课文难点加以点拨和指导;课后,教师从学生作业的反馈信息中及时掌握学生学习存在的盲点、弱点,并给予释疑。③鼓励学生运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教师在教学中经常会遇到学生学习被动的情况,原因在于学生习惯于充当被动接受的角色,缺乏学习自信。因此,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要有针对性地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给学生创造合作学习的条件,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以教学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课文《唐雎不辱使命》为例,由于课文生字词比较少,笔者采取了让学生合作学习的方法进行教学,如4人组成一个小组,每个小组都可以向其他小组提出问题,如问题可以是关于字、词、句的,也可以是关于文章内容的,还可以是关于文章的写作方法的。各小组之间互相合作,学生全员参与,各抒己见,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围绕“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五、变“题海大战”为活动体验

为了巩固古诗文的学习效果,有的教师往往采用题海战术的方式,通过让学生反复做题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学生对此较为反感,若能适当地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理解课文,将有利于学生对古诗文的把握。比如,记忆古诗文时,可以利用“画”“唱”“对”“演”等活动方式,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记忆古诗文。比如,教学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课文《使至塞上》时,文中的句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了大漠美丽的风光,犹如一幅优美的风景画。根据诗的意境,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绘画的方式来理解诗句。再如,教学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课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采用学唱歌曲来记忆课文。又如,教学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课文《孙权劝》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表演体验的方式来理解和记忆课文。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举办古诗文诵读比赛、古诗文研讨会、古诗鉴赏会等活动,让学生受到“实战”锻炼,从而激发学习热情。

六、从“课内学习”走向课外积累

要真正学好古诗文,学习教材中的几十首古诗文还远远不够,教师要给学生推荐一些与课文相关的古诗文阅读材料,引导学生开阔眼界,拓展思维。例如,学习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文《童趣》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阅读沈复的《浮生六记》;学习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课文《孙权劝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课文与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课文《伤仲永》进行对比阅读,同时推荐有关“勤学”故事的文章给学生阅读,如《凿壁偷光》《囊萤映雪》《悬梁刺股》《韦编三绝》等。在扩大学生阅读面的基础上,教师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例如,学习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课文《湖心亭看雪》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本课与已经学过柳宗元的《江雪》进行对比阅读,体会文章在描法和表达情感上的异同;学习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课文《口技》时,可以与本册教材的综合性学习《戏曲大舞台》进行整合,了解我国戏曲的基本常识、主要特点和艺术风格等。这种将课内知识与课外阅读材料相整合的做法能够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开拓学生的视野,挖掘学生的阅读潜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