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0 16:02:2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化学工程技术专业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专业英语;项目化教学改革;高职教育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这种人才介于技能型和学术型之间,要求其在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具备一定技能,其技能结构以心智技能、创造技能为主,所掌握的技术为理论技术而非简单的经验技术。化工技术类专业英语课程是健雄职业技术学院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及有机化工生产技术专业的一门职业基础课。本文结合我系整体教学改革活动,对该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一系列探索。
一、原有课程体系及教学中的问题
1 教学内容过分依附于理论课程,不适应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要求,不能与职业技能的要求很好地衔接。表现为教材中专业英语文章均选自原版资料,生词多。而我们的高职生毕竟掌握的词汇量只有3000个左右,专业英语文章中除了大量的专业词汇,许多普通词汇对高职生来说也颇为困难。词汇量的匮乏直接导致学生阅读专业英语文章的困难,内容的安排也不能满足生产企业对英语技能的要求,缺少实操型内容的训练。高职生的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生所学的专业知识侧重于技能方面,理论知识深入不多。但专业英语文章中有许多是专题文章,有些知识学生不太了解,同样造成学习效果不佳。
2 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过大,影响了学习的效果。一切依赖于老师讲解,教学显得生硬,也难免出现“英译汉”的单一教学模式,与英语的“听、说、写”的发展趋势不符,教学内容也容易与基础英语的教学内容发生重叠,学生被动学习,积极性调动不起来。这种保姆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学习后印象淡薄,实际能力提高不大,收效不好。
3 对课程的考核评价方式单一。习惯于期末考试一份卷子定成绩,或者再加上一定比例的平时成绩。这样就可能出现学生平时不主动、创造性学习,而期末考试前集中复习,也能应付过关,但真正的专业技能并没有得到提升。
二、项目化教学的改革尝试
教师广泛深入化工企业开展调查研究,了解化工行业发展趋势、人才需求、岗位设置等方面情况,并形成了调研报告,邀请企业专家和工作分析专家对化工企业工作任务进行分析确定能力标准,最后制定了以职业生涯发展为目标明确专业定位,以工作任务为核心设置课程,以职业能力为依据组织课程内容,以典型产品为载体设计教学活动,以职业技能鉴定为参照强化技能训练的原则。所以我们的专业英语课程是根据工作任务确定学习项目,根据职业能力决定课程内容。
(一)明确课程目标
1 职业能力目标。能够积累一定量的专业词汇,阅读并翻译化工产品说明书、分析仪器说明书、化学化工专业文献,并运用专业词汇撰写毕业论文英文摘要、英文个人简历,能在典型工作岗位进行简单英语交流,能用现代检索工具搜索相关英文专业文献资料等。
2 知识目标。了解化学化工专业英语在实际生产、科研中的应用;理解典型的化工单元操作过程、化工产品的生产工艺、化工分析仪器说明书的英文表达法;掌握典型的化工单元操作过程。化工产品的生产工艺、化工分析仪器说明书的中文翻译法;掌握英文摘要及英文个人简历的写作方法,掌握典型工作岗位英语口语交流方法。
3 素质目标。拓宽专业知识面,进一步提高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提高学生文献检索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合作能力、自我管理与发展能力以及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
(二)项目化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
在化工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改革中,采用项目化的教学体系,用任务驱动模式进行训练为主的单元课程开发。选取典型化工单元操作科技文献、典型化工产品生产工艺科技文献、典型化工产品说明书、典型化工分析仪器说明书等与企业工作任务密切相关的文献作为阅读和翻译的项目,同时设置岗位情景对话编写及口语演练、英文科技文献摘要及英文个人简历撰写、化工综合科技文献检索及翻译等项目,兼顾专业英语的听、说、写能力以及文献、资料的检索能力,突出岗位特点,紧密结合化工行业发展的新工艺、新产品,从而使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得到提升。
(三)项目化课程设计
本课程总共设计了13个具体的项目,每一个项目的设计,都针对具体一个或几个单项能力训练目标,遵循“循序渐进”、“由易而难”的认知规律和操作原则,同时注意阅读、翻译能力的重复再现,兼顾专业英语的听、说、写能力,旨在通过一个个具体项目的实施和完成,在过程中使训练者的专业英语能力逐步形成和提高,并注意了各能力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支持。教学内容设计见表1。
(四)项目化教学的组织与实施
1 明确学习目标。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即完成训练任务后所达到的能力目标。比如翻译并撰写科技文献摘要学习任务完成后,学生就能根据摘要的写作方法等撰写自己毕业论文的摘要;比如典型的化工分析仪器说明书学习任务完成后,学生就能看懂企业分析岗位中高效液相色谱仪及气相色谱仪的说明书,并按照说明书进行操作前准备等。
2 明确任务及考核点。在明确能力目标后,教师要讲清楚每个任务的背景、要求、实践过程、过程的考核点及考核标准等,要明确在什么时间内做完什么事,达到什么程度,以此控制项目按期完成。
3 主要教学方法及手段。建构主义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它为专业英语教学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使专业英语教学从传统的教师传输为主转向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教学模式。运用这一理论指导专业英语教学,我们在高职化工类专业英语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如采用多媒体教学,制作单元操作英语动画片,增加趣味性的同时帮助学生理解专业知识;安排上机课时,给学生提供网络资源;编写岗位情景会话,虚拟场景让学生发挥想象力,把专业知识用进去,并进行小组会话表演,比赛,使其融入角色,提高竞争意识,增加学习积极性;虚拟招聘场景,让学生制作个人英文简历,自己组织全英文面试过程。总之,寓教于乐、寓教于做、寓教于赛、寓教于学。
(五)课程考核评价方案
1 考核基本思路。考核的基本思路是采用能力考核方式。以过程考核为主,结合结果考核,辅以答辩考核,全面考核综合评价。在每个项目的进行过程中根据项目内容及特点设计各相应控制点,体现过程考核,并以考核为推动力督促、鼓励学生取
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2 具体考核办法。课程的总评成绩是由项目成绩占80%和答辩考核占20%组成,其中项目成绩是由项目的过程考核占60%和项目结果考核占40%来构成。过程考核的控制点包括学习过程中的纪律性、学习主动性;自我学习水平(多种渠道获取资源、合理猜测专业词汇、获取文献的能力等);工具书使用水平(查阅生单词能力)、课堂即时考核(包括专业词汇积累、现场整句翻译、岗位口语会话能力等)。对每个项目根据其特点设置相应过程控制点,以考核督促、推动学生学习。结果考核是针对每个项目任务完成后,教师对完成情况的分析和总结,并用一定的标准进行评价,比如对文献或者说明书的阅读及翻译结果,体现为总结的小论文的质量。而答辩考核定位为对最后一个项目综合化工科技文献的阅读翻译及理解情况的考核,该项目要求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阅读翻译科技文献,并小组讨论学习,理解其中原理、方法,最后以答辩形式反馈,其中答辩过程也设置考核点,包括文献质量、翻译质量、讲解表述能力、听众接受情况等方面,考核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小组协作能力、回答问题应变能力等。
三、专业英语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的思考
本课程教学改革经我院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及有机化工生产技术两个专业2007级学生的试点,取得明显效果,学生的学习目标明确,学习参与度提高,学习积极性普遍提高,职业能力得到培养。在进一步推进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 教师观念的彻底转变。将教师“教”的主体地位变为以学生“学”、“做”为主体,彻底改变学生对教师的完全依赖性。
2 项目的选择上进一步突出企业工作任务,与未来就业岗位紧密结合。
3 教学过程中突出项目任务的完成过程,凸显过程考核,以考核作为督促、鼓励学生学习的手段之一。
4 把握理论知识引人的尺度和时机,把理论与实践自然结合,把握理论知识切入的时机,使学生顺其自然地学习。
在高职生的化工专业英语教学中,应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开发模拟企业工作任务、基于工作过程的集“职业素质培养、能力训练”为一体的优质课程体系和融“教、学、做”为一体的训练项目,以学生“学”为主体,实行教、学互动,开展灵活多样教学活动,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的兴趣,从而提高学习参与度和学习的效率。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趣味性,注重实用性,引导学生在专业知识的储备上有所提高,使专业技能得到提升,同时也使专业英语教学走出枯燥,减轻学生的畏难情绪,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俊心,结合高职教育特色构建产教结合的办学模式[J],教育与职业,2005,(56):12-14。
[2]徐国庆高职项目课程的理论基础与设计[J],江苏高教,2006,(6):157-140。
关键词:工作过程;网络;技能型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17-4148-01
信息化的企业需要两类人才:网络工程师、网站设计师,根据各方面人才市场数据分析,市场需求在增加,而我们的就业率却很低。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分析原因主要是现有的网络技术专业培养的人才质量不能符合企业要求,造成学生就业困难。据调查企业人士反映,前来面试求职的学生普遍缺乏实际编程和动手能力,需要经过6到12个月的培训才能胜任工作。这样一来,无形中加重了企业的成本负担,不得不投入有经验的工程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培训新人,相当于企业投资对学生进行了一年的岗前教育。
解决就业突出问题的关键,是践行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观,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等方面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应用性。发动教研室骨干教师广泛开展社会调查,调研工作岗位、分析工作任务,确定工作岗位群,定位人才培养目标,通过专家座谈会提炼典型工作任务,并进行描述;归纳出行动领域,由行动领域按照职业成长的逻辑规律归纳出学习领域课程体系,并对学习领域的课程标准、考核表等资料的编写;在学习领域中,根据职业能力设置学习情境;对学习情境进行细化,得出具体学习任务(学习子情境),由此制定出培养职业能力的人才培养方案。
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观与以往在以下方面有很大不同: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从学科教育到科学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与人文教育(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IT职业素质)相结合;从分科课程到综合课程(减少课程,进行整合,如计算机基础、组装与维护进行综合,JAVA与SQL SERVER综合);按照认知规律,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的排序方法,组织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按照“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六步工作法进行。资讯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明确应该干什么,计划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明确怎样采取行动,决策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确定工作方法,实施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完成工作,检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检查任务是否完成以及完成的质量,评估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提出改进措施。在实施过程中注重一体化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模拟工作过程。
教学方法:“角色换位,方法融合”, 角色换位指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探索知识的引导者,从课堂教学的主宰者转变为课堂活动的参与者,从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方法融合指多种教学方法与六步工作法的有机结合。将项目教学法、案例分析教学法、角色扮演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小组式团队学习法、开放性虚拟实训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融入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中。
教学手段:教学手段要实现从传统到现代的嬗变。即在继承传统教学手段(包括传统的电化教学)优点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计算机、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提高教育活动效率、增强教育功能、减少教学难度等方面的作用。如虚拟实验技术,提供模拟软件,让学生自主进行课程实验,不受时间、地点限制。提供详细的教学录像,对技能进行直观的介绍,同时提供精品课、网络学习平台,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详尽的课程资源。
考核方式:多年教学的实践证明,传统的考试方法不能满足本专业对学生学习情况的真正掌握的要求,改传统的理论型的“试卷”考试方法为实践型机试和学生提交的“作品”的考试方法,注重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专业技能的测试。建立以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考评制度,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教学团队:教师素质的标准要求甚高,除了崇高的职业道德,丰富的知识底蕴,必备的传统教育教学能力之外。通过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使之具备扎实的教育科学理论功底、丰富的实践动手能力、健康的心理和人格,为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提供强有力保障。
实训基地:为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体验企业对学生职业能力的需求,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安排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到企业进行锻炼,真正了解企业,以便学生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在校内建立较完善的、能够模拟企业环境的实验实训体系,使学生可以在实验实训过程中体验企业要求、锻炼职业素质,引导学生体会企业文化。
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中国人口结构问题渐显,无论从学生、还是教师、学校各角度若不改革,道路会愈来愈窄。网络技术专业的改革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在教学工作中根据市场的情况不断的进行研讨、改进和探索,促进网络技能型人才成长。
参考文献:
一、理论教师与实训教师一体化
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需要具有双师型教师来实施,实训指导教师必须具备相应专业的扎实的理论水平和过硬的技能操作水平,才能胜任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工作需求。
以数控专业为例,教师必须具备机械制图、公差与测量技术、机械加工工艺、刀具与切削原理、金属材料的热处理、机床夹具等相关机械专业理论知识;同时还要具有数控加工设备的操作、编程、维护、维修和保养的技能;熟练使用至少一种常用自动编程及加工的软件(如UG、MASTERCAM、CAXA等);较为丰富的实际机械加工生产经验;以及教学组织、学生管理及协调能力。
二、理论教室与实训车间的一体化
自去年以来,笔者所在学院陆续开展了一体化教学车间的改造,例如新建成的数控一体化实训车间,在空间上主要划分为教学区、演示区、操作区、展示区等几个区域。教学区主要利用多媒体等教学设备进行教学,同时便与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和总结;演示区主要是教师进行示范操作讲解用途;操作区主要用于实训学生进行实训操作使用;展示区用来进行数控车床加工相关的工、卡、量具和学生的优秀加工作品的展示。几个区域相互独立又有联系,同时将多媒体教学设备直接安装到实训车间,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手段,极大的改善了教学条件,方便了教学。自投入使用以来,受到了教师和学生的好评。
三、教与学的一体化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行为导向教学法(六步法),即将教学过程划分为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等六个步骤(图1)。在课程教学中,普遍采用任务设计教学法、讲授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示范教学法、讨论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运用团队工作法等行为导向教学方法,围绕职业岗位能力,以工作过程为主线组织实施教学。
1.资讯
该步骤主要是明确教学任务。
2.决策
该步骤主要是明确学习、工作方法和目标。
3.计划
在该步骤,主要完成以下任务:编制工艺流程;填写工艺文件;确定走刀路线;编写零件程序。
该步骤主要采用讲授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讨论教学法等。引导文教学法是一种借助于专门的教学材料,教师将需要解决的问题或需要完成的任务以引导的形式交给学生,通过工作计划引导学生自行控制学习和独立工作的教学方法。
本学习情境中在加工零件的工艺制订,包括工序卡和刀具清单的制订,主要采用了引导文教学法。教师需要提供给学生工序卡片和刀具清单表,同时还提供给学生一些工艺手册作为参考,要求学生能通过查阅这些参考资料填写工序卡片和刀具清单表。一开始教师还可以通过提供一些规范的工艺文件让学生作为参考,采取先模仿,后主动分析的方式来学习。通过这种方法,能够引导学生通过自主的查阅相关资料,获取所需的信息,增强自主的学习能力。作为职业院校的学生来说,这一项能力其实是学生最匮乏,也最需要我们去培养的一项能力。只有这样,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之后,才能获得持续学习和提高的能力。
4.实施
在该步骤,主要完成以下任务:工件加工程序的输入和调试;加工之前的准备及对刀;零件的加工
该步骤主要采用任务设计教学法和讨论教学法。在该过程中,指导教师应加强巡回指导,确保实习过程的安全进行,对于学生操作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错误及不规范操作及时进行纠正和指导,以利于学生改进和提高,顺利完成实施的步骤。
5.检查
在该步骤,主要完成以下任务:根据评分标准对加工零件进行检测;根据检测结果进行质量分析;根据出现的问题,提出改进的方法和建议。
6.评价
在该步骤,主要完成以下任务:自评;互评;教师总结评价;资料的保存。在该环节,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态度、纪律出勤安全文明操作和团结协作,任务的完成情况及考核,资料整理保存等内容进行综合评价。
四、理论教材和实训教材的一体化
新的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对于我们的教材编写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原有的教材体系已经不适合我们对于新的教学模式的需求,因此我们有必要根据新的教学模式编写更加适合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教材。
【关键词】高职 应用化工技术 实训教学过程 创新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6C-
0177-02
实训教学作为高职院校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所学基本理论的认识,使学生掌握专业实训的主要过程、基本方法、技能,而且对培养学生的思想素质、科学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和创新素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实训教学还可以帮助解决企业生产过程中的难题,促进企业的发展。本文以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对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实训教学过程创新进行研究。
一、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实训教学现状
(一)学生基础较差。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处于广西边远地区,受广西生源数量减少的影响,近年考入该学院应用化工专业的学生高考分数最低为一百多分,且有部分文科生高中化学知识不牢固,学生基础较差。
(二)实训教材陈旧。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目前使用的实训教材陈旧,大多是理论课本配套教材,如基础化学中的无机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但这些课程在任课学期只有一周的实训课,而一周内最多能开设5~6个实训,每本实训课本只做几次实训,而且实训大多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缺乏综合性、针对性的实训,难以达到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效果。
(三)实训教学方式比较呆板。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的实训教学大多是根据实训教材进行,而实训教材中实训目的、实训原理、使用材料仪器、操作步骤等都列得很清楚。教师在动手操作前先讲一遍实训原理,然后演示一遍,之后让学生动手操作。但学生对实训原理的理解较慢,在动手操作时也是依葫芦画瓢,得出的实训结果直接填入表格或直接代入公式计算,实训报告也是将教材中的实训目的、实训原理等全部照抄。学生在整个过程中缺乏对实训内容的思考和吸收,难以激发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对实训操作意义理解不深刻,导致实训效果事倍功半。
(四)实训指导教师少,导致教学资源利用率较低。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与化工相关专业包括应用化工、精细化工、工业分析与检验、冶金技术,但所有专业的实训员只有一个,实训员负责准备实训药品、设备等材料,实训课还是该门课程理论课的任课教师去指导。这样就出现有时一个教师同时指导六七十个学生的情况,这不利于开展实训,也不利于及时为学生答疑解惑。如果一次同时开多个实训,实训指导教师就得每个实训都讲解一次,有相当部分学生就必须在指导教师讲解其他实训的时候在实训室等待。实训教师的缺失影响了实训教学的完整性和教学资源的利用率。
(五)考核方式单一,体系不完整。基于以上原因,导致指导教师很难在整个实训过程全程跟踪所有学生的每一步操作过程,只能凭借部分操作内容或根据实训报告上的最后结果给出学生实训操作成绩,这样造成了对学生考核的主观性成分较多,不能进行更客观和更全面的评价,难以发现学生操作中出现的问题,影响教师对学生下一步实训考核内容的制定和实施。
二、针对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实训教学现状的创新性研究
针对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实训教学的现状,笔者认为,当前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实训教学还应进行以下几方面的创新。
(一)推行创新项目式教学法在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实训教学中的应用。在以往的实训教学中,都是首先由教师给学生讲授实验原理及实验步骤,之后学生按笔记或教材去操作,整个过程显得机械呆板,学生没有多少思考的空间,积极性得不到提高,导致实训原理难以经过思考而理解消化。因此,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推行项目式教学法。该法分两个步骤:首先,将实训的名称作为一个项目给学生,让学生根据项目名称去寻找相关的实训资料,将不同的实训资料经过思考、整理、归纳综合写出实训步骤内容,并合成自己的产品,完成自己得到的项目,写出自己在此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写成实训报告上交;其次,教师将标准的实训内容讲解一遍,在讲解的过程中,针对学生操作时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再让学生将实训内容操作一遍,解决出现的问题。学生通过发现问题、提出办法、解决问题过程之后,专业实训技能得到提高。
(二)自编具备自身特色的实训教材。对于实训教材方面,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化工教师目前已自编一套适合该学院化工类高职生使用的专业实训教材。教材内容对与专业相关的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实验内容进行精简,删除重复性的验证性实验,增加能增强学生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实训内容,并根据当地化工类行业的发展及学生生产实习,增加与之相对应的实训,实训内容更加贴近实际生活和生产,这样就能使高职教育为当地经济服务。例如,广西河池金兴化工有限公司生产一种产品为2-甲基-5-硝基咪唑,而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的学生常在该厂进行生产实习,那么在精细化工实训中可增加“2-甲基-5-硝基咪唑的合成”实训。首先在校内实训室中安排学生合成2-甲基-5-硝基咪唑,通过合成实验理解和掌握生产的基本原理,然后带学生到该厂实习,安排不同的操作岗位,让学生轮换岗位操作,这样不仅让学生掌握化工产品的合成原理,同时对化工实际生产过程特别是单元操作有感性的认识,也认识到实训室试验与化工生产的区别,提高学生在实训操作过程或以后的生产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有些专业课程实训的教材,由于设备本身是根据尺寸订购的,故实训教材也应根据设备性能参数的改变而有所改变。如针对化工原理实训购买的指导书与实训室现有设备在参数、构造方面有一些出入,故对于此类实训指导书,应在购买指导书的基础上作相应修改,或根据现有设备自编校内实训指导书。
(三)采取“双考核”的实训考核方式。在过去的实训考核中,大多是实训任课教师依据学生所上交的实训报告结果来评定学生的成绩,这样得出的成绩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也难以对该教师的教学水平进行鉴定,没有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实训的考核不仅应涉及学生,也应涉及该门课程的指导教师。根据这一实训改革思想,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结合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制定符合实际的“双考核”的考核方式。第一,对教师进行考核。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目前正在实施以抽查教师所教学生的技能的方式来考核教师教学工作是否达标。具体形式是:每个班随机抽取20%的学生,若所抽取学生实训90%能够正确地完成整个实训操作,则该指导教师合格,否则不合格。这种考核方式可提高教师对实训教学的责任心,从而提高学生在实训操作方面的能力。第二,对学生进行考核。学生对实训操作掌握与否,除根据实训报告的数据进行评定外,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全程跟踪考察及成果的鉴定。学生考核成绩分为操作考核(约占总成绩的50%)和产品考核(约占总成绩的50%)。操作考核是把实训项目分解为具体若干个操作步骤并设置评分标准,学生边熟悉操作内容边操作,反复进行直至操作考核合格;产品考核是指对学生实训操作得到的产品进行鉴定并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不合格等级的学生需要重新进行考试至合格为止,最后由操作考核成绩和产品考核成绩综合计算得出学生实训总成绩。此外,学生的考核不一定得在课堂上进行,可以在课后或者利用晚自习的时间进行。这样既有充足的考核时间,又对学生有一定的压力,使得他们在实训前能主动预习,在实训过程中能积极主动也请教教师,还能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考核能够真正全面反映和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
(四)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实训教学管理过程,提高学生的自主管理水平。由于教师数量相对不足,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采取让学生参与实训教学管理过程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实训开始前的设备及耗材的准备、实训操作指导等。例如,在进行实训操作分组时,将成绩较好的学生与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分在同一个组,成绩好的学生担任组长,在实训过程中,组长可以先为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指导并解决一些问题,组员共同协作完成实训项目。这样不仅能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自主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周鲜娇.加强实训室管理与建设培养高校学生的实训素养[J].高教论坛,2008(1)
【基金项目】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课题(2012JGA403)
关键词:工程化;实践教学体系;软件技术专业
0 引言
软件产业是信息产业的核心,软件人才是软件产业发展的关键,而运用软件工程思想,通过工程化方法开发软件已经成为业界的共识。高技能软件工程人才的匮乏严重阻碍了我国软件业的发展,我国软件业与世界软件强国相比差距很大,甚至远远不如同为发展中国家的印度。其中一个关键原因在于我国在软件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以下问题:①缺乏对软件人才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高职院校的软件人才培养定位在从事编程、测试、维护和支持一线的“软件蓝领”,主要面向的岗位是程序员,这在理论上已经成为共识,然而很多教师错误地认为程序员只要会写代码就可以,这种教学理念导致一些学生没有软件工程的概念,自然培养出的是“软件作坊”里的代码英雄;②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存在体系不合理等问题。
1 基本框架
软件技术专业团队在国家示范性建设过程中需达成共识:软件技术专业的职业教育者必须在软件技术教学中深入贯彻软件工程思想,使其成为学生从事软件开发工作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软件技术教学应贯彻将工程化能力、职业素质培养与专业理论教学融为一体的教学理念,按照知识建构的观点,以软件开发过程为主线、以实践为核心组织课堂的教学思路。基于软件开发过程的工程化实践教学体系基本框架如图1所示。该框架以软件统一过程RUP理论为依据,以软件开发过程为主线,将实践教学体系分为目标体系、内容体系、实施体系、条件体系和管理体系5部分,各组成部分在实践中既要发挥各自的作用并体现各自的功能,又要协调配合以实现实践教学的总体目标。
2 实践教学体系
2.1 以软件开发过程为主线,建立基于岗位能力模型的分层目标体系
根据应用型人才职业能力培养要求,将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培养目标的职业能力分为3个层次:职业核心能力、专业通用能力、岗位特定能力。为准确定位程序员3个层次的能力范围,我们首先研究出程序员在软件开发各个阶段应具备的专业能力。基于软件开发过程的程序员岗位专业能力模型如图2所示。接着将图2实现工作流中有下划线标识的能力按流行开发语言分为Java程序员、.Net程序员和Android程序员应具备的能力,即岗位特定能力。对应软件开发每个阶段的能力是各种岗位类型的程序员都应具备的能力,称为专业通用能力或软件工程能力。最后,抽取工程化软件产品开发过程中需要的团队合作能力、表达沟通能力等作为职业核心能力。根据3种能力的依赖关系,我们建立图3所示的以职业核心能力支撑专业通用能力和岗位特定能力、以专业通用能力支撑岗位特定能力的软件技术专业实践教学能力分层目标体系。
2.2 以软件工程过程为导向,构建工程化、模块化、层次化的课程内容体系
课程内容体系建设思路及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获取程序员岗位(Java程序员、.Net程序员、移动程序员)在实际软件开发过程中具有完整工作过程的工作任务,按照职业成长的规律分类排序,将分类后的工作任务归纳整合为典型工作任务。
(2)将一个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一个或多个学习领域,一个学习领域对应一门课程,将多个典型工作任务中公共的学习领域划分为专业基础课,即业能力通用培养模块。特有的学习领域划分为专业课,即核心岗位能力培养模块,该模块又包括.Net程序员、Java程序员和Android程序员课程学习子模块。每一模块的课程又分为岗位基本技能、岗位特定技能和岗位综合实训3个层次。
(3)基于软件开发过程,依据RUP理论,按照筛选、合并、细化、增加的原则建立以程序员为核心岗位的岗位群模型,将岗位划分为核心岗位、辐射岗位、扩展岗位、发展岗位4种类型。基于软件开发过程的以程序员为核心岗位的岗位群模型如图4所示,该图中没有指定岗位的能力与辐射岗位所具有的能力均为专业核心岗位(程序员)的能力,这些能力是学生的必备能力;辐射岗位是在向程序员全程灌输软件工程思想和培养程序员其他流程相关岗位的能力时,正好培养了RUP某一岗位的能力;发展岗位是在向程序员全程灌输软件工程思想时,需要有部分学生熟悉这类岗位的能力,这些能力正好对应RUP的某一岗位,但因需要其他的综合素质或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达到这种能力,只有少部分学生可以达到或朝这个能力方向发展;扩展岗位指在专业核心课的基础上,通过附加々业拓展课获得的岗位,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不断提升岗位迁移能力,为将来就业创造更多的机会,
通过对岗位群模型进行分析,我们构建图5所示以职业核心能力、专业通用能力模块课程为支撑的工程化、模块化、层次化的岗位能力培养课程体系,对课程内容按照“一条主线、四个应用层次”的设计思路、基于“OTPAE”五步训练法进行工程化重构。
2.3 以软件工程过程为主线,逐步形成与工程化实践教学相适应的包含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评价机制的实施体系
1)在教学模式方面,为不同类型的课程探索不同的教学模式。
(1)学做合一模式:边学边做,学做合一,该教学模式适合专业通用能力培养模块和岗位特定能力培养模块中岗位基本技能课程的学习。
(2)软件车间模式:模拟车间工人加工产品的过程,在软件产品开发的过程中,程序员按照操作规程编写代码,得到想要的软件,该模式适合岗位特定能力培养模块中岗位特定技能课程的学习。
(3)软件工厂模式:即生产性实训,创设真实软件开发环境,按照真实企业中小型项目组人员构成进行分工并在实验室划分逻辑工作区,然后按照工程化思想协作完成项目的分析、设计、开发和测试,该模式适合岗位综合实训模块课程的学习。
2)在教学方法方面,针对不同的教学模式探索不同的教学方法。
这些教学方法包括MCLA教学法、ISAS教学法、双语教学法、项目教学法、虚拟公司教学法。
3)在考核评价方面,建立基于“证据”的过程考核评价机制。
随着工程化实践教学工作的不断深入,传统的以笔试为主要形式、以卷面成绩为主要依据的考核方式,不再适合评价学生在基于工作任务的课程学习过程中所积累起来的各项能力。借鉴英国BTEC评价模式,以世界大学城云教育平台为依托,我们建立基于“证据”的过程考核评价机制,要求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学会管理学习日志、学习心得、实验或实习报告、声像资料、软件作品等证据,制作学习证据汇编,为申报成果等级提供依据。教师根据学生所展示的专业能力成果、通用能力成果以及学生的自我评价,综合认定学生的学习成绩,设定不合格、合格、良好、优秀4个级别,倡导“只有更好,没有最好”的激励机制。
2.4 构建基于1G3W实践教学环境、立体化实践资源、包班导师制的工程化实践教学条件体系
1)搭建真实、与业界同步的1C3W实践教学环境。
坚持以工程化培养理念为指导,以系统软件、CASE工具、开发工具为核心,以网络、服务器、桌面系统为平台,组建与业界同步的工程化综合实验环境,为工程实践教学提供强有力的实践实验平台。教学做一体化教室能满足软件技术专业学生100%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要求;校内软件实训工厂以软件产品开发流程为主线,营造真实的软件产品开发氛围,从合理利用厂区和设备等硬件资源的目标考虑引进物理产品线和逻辑产品线的概念,按物理产品线的思想规划实验室的布局及设备资源,按照逻辑产品线的概念配置实训环境,为校内生产性实训创造条件;与软件企业合作创建的校内项目工作室可接受优秀学生进行真实项目开发,以培养技术骨干,同时也是教师进行科研的场所;与企业广泛合作,共建校外软件实训基地,为即将毕业的学生提供顶岗实习岗位,基本形成图6所示的1C3W实践教学环境。
2)建立优质化、立体化、网络化、工程化的实践教学资源库。
以世界大学城云教育平台进行工程化实践教学共享资源库建设:(1)对数据结构、应用开发、Java企业应用开发等10多门传统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工程化改造,按工程化软件开发流程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构;(2)按照工程化思想和IT行业企业的工作标准对26门课程进行解构,用丰富多样的多媒体表达形式建设26门课程的概念库、方法库、原理库、练习库、训练库、在线题库、虚拟实验库,然后以软件开发过程为主线,按学生认知规律重构,形成模块化的课程单元,再以图表化的资源集成方式通过超链接形成单元教案组织教学;(3)建设30个工程项目案例库,工程案例全部来自真实的项目并通过软件工程实践能力提升平台PCIP随时随地向学生全面开放。
3)建立全程跟踪学生学习过程包班导师制。
为了确保工程化实践教学的教学效果,我们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全程跟踪和指导,发现软件技术专业实施不为很多人所接受的包班导师制教学,所有专业教师除了包揽一个班的所有专业课教学外,还要以导师制为平台,以工程项目为中心,组建专业团队,开展项目设计竞赛,以竞赛促进学习,以团队带动班集体,营造奋发向上的学习氛围。包班导师制是提高软件技术专业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主要体现在:(1)包班教师对学生知根知底,便于因材施教;(2)学生的专业成绩只与一名教师有关,增加了教师的压力与动力,对教师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教师工作变被动为主动。通过在总学分中设定专业选修课学分以及定期开展专业技术讲座交流等方式,我们很好地解决了业界所质疑的学生只能接受一名教师教学和思维方式的包班制缺陷问题。
2.5 利用信息化平台,建立遵循行业标准和规范的先进、科学的管理体系
开展示范性建设数年来,我们不断推进专业实践教学质量,充分利用信息化平台,引入行业标准和规范,建立先进、科学的管理体系,逐步实现自律管理。
(1)将“6S”现场管理理论灵活地应用到实训环境的建设过程中,提高实训基地的建设水平,形成规范化、高效化的实践实训现场管理;依据ISO9001质量保证模式标准,参照ISO9001软件企业实施指南ISO9000-3,建立质量管理体系。通过制定规章制度、岗位职责、软件开发规范,量化考核指标,对软件产品从需求分析、软件设计、编码、测试、安装到维护全过程进行控制,及时对过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不断改进实训管理水平,提高实训质量。
(2)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与企业共同开发基于B/S架构的软件工程实践能力提升平台。通过对实训过程进行监控,帮助学生利用“学习一实践一学习”的模式提升软件实践能力,通过标准化的企业实战项目案例及系统化的知识体系为学生提供完整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平台的流程化特点使其可以模拟企业实际开发流程,涵盖软件工程的全生命周期,提供从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到实现、测试的体验式教育平台。
(3)基于世界大学城云教育平台,以软件开发过程为主线,对课程进行重构和解构,建设工程化网络课程,面向全社会开放;充分利用空间资源平台的可管理性、过程性、及时性、可监控性、学生主体性特点,建立基于“证据”的工程过程考核评价机制,强调基于学生学习纪律、学习态度、工作日志、学习心得、实践实习报告、声像资料、软件作品等证明自己学习能力“证据”的自我管理能力培养。
(4)自行研制“毕业实习跟踪系统”,对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设计和顶岗实践过程进行全程跟踪记录,以使毕业设计工作更加规范、可控。教师可以通过系统下达毕业设计任务,指导学生书写毕业设计文档,跟踪学生实习单位的变更,检查学生提交的实习日志;学生通过系统进行毕业设计选题,提交毕业设计文档,动态变更实习单位信息,每天提交实习日志,查看教师评语和建议;管理人员则通过系统提供的数据动态产生教务处所需各种报表。
3 结语
经过近几年的示范性建设,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的软件技术专业在实践教学体系的指导下取得了良好效果。2013年,软件技术专业学生参与湖南省高职院校技能大赛的5个技能项目,获得3个第一,2个第二;在代表省参加的全国高职院校技能竞赛中全部获奖,取得1金1银3铜的好成绩。目前,软件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已经基本成熟,其中实践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以及实践平台等都已稳固成型,但在实践教学资源的多样性和实践评价管理的细节上还需要进一步丰富和完善。
参考文献:
[1]胡大成.高职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重构[J].职业技术教育,2008(32):64-65.
[2]雷军环,谢英辉.高职职业核心能力“渗透式”培养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1(36):99-101.
关键词:物理化学课程;教学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手段
物理化学课程属于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的平台课程,课时80学时,理论56学时,实训24学时,因其公式多、概念抽象、理论性强、课时少,加之高职高专学生基础比较薄弱,不少学生提到物理化学课程就害怕,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不理想。笔者将近五年的物理化学课程教学改革摸索进行初步探讨。
一、与先修课程相联系和后续课程衔接,精选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选取遵循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物理化学课程标准,结合先修课程和后续课程学习的需要,适当删减重复、落伍的内容,增加与生活、科技前沿相关内容。教学内容选取应充分体现高等工程专科教育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的特点,贯彻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够用”为度的原则
物理化学课程开设在大二上学期,先修课程有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等,尤其无机化学与物理化学联系比较紧密。例如,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化学平衡、相平衡、电化学、溶液与溶胶等部分内容重复。选取这部分教学内容时,已学过的知识略作复习即可,重点放在未学过的部分、拓展知识面,避免简单机械性的重复,努力做到让学生学过以后在原有知识结构上更上一层。
根据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课程的设置特点,高聚物生产技术、油品分析、石油加工生产技术等专业核心课程开设在大二下学期。后续课程的部分教学内容与物理化学有着紧密联系。例如《高聚物生产技术》(侯文顺主编)
二、淡化公式推导,强化理解应用
一方面物理化学理论性很强、公式繁多,另一方面学生基础相对薄弱,学习兴趣不高。针对这种情况,改革以往过分注重公式推导、逻辑推导,重点放在理解应用。例如,涉及化学动力学方程时,公式推导过程可以略讲或不讲,直接告知其公式和使用条件,通过例题的形式强化其应用。例如:蔗糖的水解反应是一级反应,表面催化反应是零级反应等。这些反应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公式如何应用、使用时的注意事项等通过例题的形式逐一说明。淡化其公式推导,强化理解应用,旨在通过学习以后能简单解决实际问题。这样做能避开繁琐的公式推导,增加学生学好这门课的信心。
三、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设计教学内容
传统教学中教师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来设计教学内容,会出现教师认为比较容易的部分学生却很难理解的现象。为了解决这问题,教师应该放下高高在上的姿态,走进学生中去,站在同一条水平线上听听学生的心声。了解学生的难处、感兴趣的内容是什么、厌倦的内容是什么等。通过交流,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设计教学内容,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让教学内容呈现形式丰富
在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网络资源日益丰富,学生接触的数字化信息日益丰盈。若是教师一味采用传统板书教学使得教学内容呈现形式单一,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本身就要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力所能及的掌握与教学有关的科学技术,充分利用现代网络资源努力使教学内容呈现形式多样化,赋予物理化学课堂时代气息和生机活力。
五、重视物理化学实训课程教学
物理化学实训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观察、动手等诸多方面的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精选物理化学实训项目
实训项目的选择应该和理论教学内容相呼应。理论教学中侧重于热力学和动力学两部分内容,实训项目的选择就应多考虑这方面。本学院在八个实训项目中有两个项目是涉及动力学方面的。蔗糖水解反应速率常数的测定和乙酸乙酯的皂化反应速率常数的测定(《物理化学实验》(第三版)高职高专编写组)
(二)重视物理化学实训教学
教师对待实训课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将会影响学生学习的态度,必须重视实训课程的教学。一个完整的物理化学实训应包括实训预习、实训操作和实训报告。部分教师在实训教学中只重视实训操作而轻视实训预习和实训报告。物理化学实训项目涉及的仪器比较大、操作比较复杂、时间比较长、数据繁多、后续处理比较难,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物理化学实训失败的可能性。实训前的预习将提高实训的效果,增加成功几率。严格按照无预习报告不得进入实训室的制度执行,教师要对本次实训项目成败的关键点进行抽查,督促学生认真预习而不是敷衍了事。实训中教师要随时密切注意学生操作,保证学生安全。若实训中出现和预期现象不吻合的,教师应及时指导学生分析现象找原因,给予技术性指导,必要时重做。实训结束后,要求学生交一份完整的实训报告。
(三)改革物理化学实训成绩考核制度
本学院物理化学实训成绩考核采用的是“选取一个比较典型的实训项目或设计一个综合性的实训项目作为考核项目占实训成绩的50%+平时表现占20%+实训报告占30%”的模式。实训成绩占期末成绩的40%。实践证明,通过改革后的考核制度增加了学生对物理化学实训课的重视,提高了实训效果。
(四)定期开放实训室,学生自由操作
物理化学实训课时少,仪器少,很难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一台仪器,这势必会导致部分学生上机操作机会少些。这个问题急需解决,解决方法之一是设置一个全面开放实训室的时间段,学生根据需要自由动手操作,满足不同层次学习需要。本学院设置的全面开放的时间段是每周五下午和每学期第十五周至第十六周全面开放。实践证明,这种开放式的模式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对提升教学质量起到了促进作用。
六、教学改革成果
通过近五年的摸索,将改革后的物理化学教学模式运用在2011级、2012级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的教学。实践证明改革后的教学模式能有效促进学生学习,增加学好物理化学课程的信心,从后任教师反馈回来的信息来看,这种改革后的模式对学生学好后面的课程起到了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5]高职高专化学教材编写组编《物理化学》(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6月第3版
关键词:高聚物生产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教学内容
中图分类号:G424.1
高聚物生产技术课程属于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开设于大二下学期,64学时,其中理论40学时、实验24学时。课时少、任务重、内容难加之高职高专学生基础薄弱,学生学习兴致不高,教学效果不理想。针对这种情况,本文将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实验、成绩考核等方面讨论高聚物生产技术课程教学改革。
一、 精选教学内容
精选教学内容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关键作用。教学内容选取应考虑高职教学的特点,突出“实际、实用、实践”的“三实”原则[1,3]。教学内容选取应以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为依据,结合学生毕业后从事的工作岗位群进行调研分析,精选出符合学生发展需要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高聚物生产技术》(侯文顺主编)一共有十二章节,大致可划分为高聚物反应的合成基础、成型加工基础和合成工艺三部分内容。高职高专学生基础薄弱,理解反应原理、反应历程等理论性较强的内容比较困难,学生毕业后从事高分子化学研究的很少,因此将第二章至第五章合成基础理论内容直接跳过,选取必备的知识点放在后面章节作为补充教学内容即可。例如,“乙烯高压聚合生产聚乙烯的生产工艺”的聚合原理涉及自由基聚合反应机理。首先补充知识点:什么是自由基聚合反应?自由基聚合反应有什么样的特点?其反应机理是什么?补充必备知识点后再讲授高压法制备聚乙烯的生产工艺。让学生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教学内容选取还应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按照认知螺旋上升的规律,不断拓展和深化学习内容[2]。该课程属于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与先修课程联系比较紧密,例如物理化学、有机化学等。重复知识略讲或不讲,侧重放在知识面的拓展、加深,避免简单机械性的重复。例如利用蒸气压的变化、沸点升降、凝固点的变化测高聚物的摩尔质量,其原理是溶液的依数性。这部分内容是化学热力学理想稀溶液依数性的教学内容。讲这部分内容时,其原理可以不讲,重点放在用其它方法测高聚物的摩尔质量。例如:用气相渗透压法测数均相对分子质量、端基滴定法测数均相对分子质量、光散射法测重均相对分子质量、黏度法测黏均相对分子质量[1,3]。
二、 改革教学模式、教学手段
根据新课程理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教师必须认识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须转换角色,革新教学模式。本学院采取分小组的模式,根据教学内容提前分配好学习任务,让学生自主学习,最后一起分享学习成果。例如,学习“聚乙烯树脂及塑料”这部分教学内容时,提前分好小组,每组有负责人,分学习任务,分别负责搜集聚乙烯的发展历程、趣闻轶事、用途、生产工艺流程等资料并学习。上课时先让学生讲解所学内容,教师做适当补充或解释。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科技的日新月异不仅改善了我们的生活,也让教学资源更加丰富,教学内容呈现形式有了多样化的可能,教学手段更加多样化。传统板书结合现代化的科技技术,课堂内容承载着更多信息,更加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利用实物,如橡胶、塑料、纤维等实物介绍三大合成材料的用途、特点。利用网络资源,制作的课件有图、有声音、有视频,课件总体上趋于形象化、生动化。利用仿真软件,使晦涩、难理解的反应机理变得简单易懂,也可以进行仿真模拟实验。例如用仿真软件可进行“聚氯乙烯的生产工艺流程”的模拟,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体会其生产过程。
三、重视实验
化学实验室化学理论的源泉,是化工工程技术的基础[4]。在化学专业的学习中,必须重视化学实验实践活动,重视在实践中训练和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只有亲临实验的实践活动,才能掌握、积累、深化、提升专业知识和实验技能[5]。
实验项目的选择应符合职业教育的特点,选择尽可能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验产品的项目。例如:有机玻璃的制备。通过实验室操作制备得到有机玻璃体会本体聚合的特点和有机玻璃的工艺流程比仅在理论课上讲授的效果要好得多。实验项目的选择还应和理论教学内容相对应。理论课上讲授了乳液聚合的相关知识,就可以多考虑这方面的实验项目。例如苯乙烯的乳液聚合、醋酸乙烯酯的乳液聚合[6]等。
结合本学院的实验条件,开设了6个实验项目。教师必须重视实验教学,严格遵守实验室的规章制度执行。抽查预习情况,重视实验操作,密切关注实验现象,必要时给予技术性指导,实验结束后交一份完整的实验报告。若根据现有实验室条件无法开设的实验项目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运用化工仿真软件,可进行模拟实验。应用网络视频资源,可将本学院无法开设的实验下载,进行观赏、剖析。
四、 改革成绩考核模式
本学院高聚物生产技术课程成绩考核采用“理论课成绩占60%,实验课成绩占40%”的模式,其中理论成绩=平时表现*10%+作业*10%+期中测验*10%+卷面成绩*70%,实验成绩=实验表现*20%+实验报告*20%+实验考核项目*60%。改革后的成绩考核模式促使学生认真对待平时考勤、作业、实验报告,增加了对实验的重视程度,对提高教学质量起了推动作用。
五、 教学改革成果
笔者将改革后的教学成果应用在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2010级、2011级和2012级学生的教学,根据反馈回来的信息分析,学生普遍反应高聚物生产技术课程内容生动、贴切实际,学习劲头较足,教学质量有了明显提升。
参考文献:
[1,3]侯文顺主编,杨宗伟主审《高聚物生产技术》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
[2]钟启泉,崔允主编《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7月第1版91.3
[4]柯以侃主编《大学化学实验》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年8月第1版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工程式项目化;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9-0218-02
一、前言
“工程式项目化”指在与企业深度合作收集到的网络行业中真实的工程项目,通过科学的分析并按照高职教育特定面向的层次,对其实施裁剪、序化、组合,形成可真正适用于教学的项目;“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模式”指的是以高职院校(三年制)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为对象,从专业课程体系开发、教学环境研究、教学组织方式研究以及教学管理机制研究等方面展开,力求构建科学的、能满足企业用人需求的专业教学模式,本研究既是应用研究,也是实践探索。
二、传统的专业教学模式分析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一些不足:
(一)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相对陈旧
总的来说,目前高职学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是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设计的。但有些课程的内容只注重理论知识的培养,实用技能的训练相对不足。尤其是课程内容滞后于专业技术的更新与发展,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内容极少,导致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另一方面,在职业技能培养方面,职业技能训练不成体系,力度不够,对职业素质的教育(如开拓精神、市场观念、管理技巧、团队精神、应变能力等)尚没有得到全面的实施。现有课程体系存在以上问题,与社会需求和行业发展相脱节,导致该专业毕业的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相关行业工作。
在教学方法方面,虽然基本上采用了理论与上机实践相结合的授课方法,但对学生职业技能以及动手能力方面的培养相对不足。社会需求的计算机网络人才强调具有较高的职业素质、较强的实践能力。因此,按传统方法培养的学生难以满足职业岗位的要求。
(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师资缺乏,职业实践能力和经验不足,专业知识滞后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具有良好职业实践能力和经验的教师缺乏,这样会导致他们在教学过程中无意识的偏离专业培养方向。现有教师缺少职业培训、技术更新滞后、缺乏教育创新机制等,也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主要问题,应不断改善师资结构,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
(三)专业实训条件以及软件教学资源不足
多年来,高职院校虽然已普遍建立网络机房,但由于建设经费问题,实验实训条件明显滞后网络新技术发展的实训需求,也没有足够的实训基地,整体表现出实践教学设施条件不足,特别表现在软件教学资源不足,现有硬件条件难以发挥应有作用。
(四)在转变教师观念的同时,应花大力气转变学生的观念
高职学生的素质相对本科院校低了许多,大多数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比较散漫。在教育学生由被动学习、依靠教师学习转变到主动学习、靠自己学习时比转变教师的观念更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严格要求学生,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但往往得不到学生的肯定,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教师进行课程改革的积极性。因此,我们在注重转变教师观念的同时必须花大力气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
三、 工程式项目化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
(一)基于工程式项目化教学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开发
以联合办学为切入点,以培养就业竞争能力和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针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面向的主要就业岗位,以岗位职业技能和岗位适应能力培养为主旨,紧贴职业岗位要求,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开发课程体系。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开发思路如图1所示。
(二)适应于项目教学的教学环境建设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教学环境主要采取学校主导模式(即以学校为主组织和实训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是以利用学校设备和技术优势,运用市场机制运行。即在生产产品、经营业务或技术研发的同时,要完成对在校学生的实训任务。)、企业主导模式(即以企业为主组织和实训的一种模式。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学校主要提供场地和管理,行业或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以行业企业为主组织生产和学生实训,这是校企合作的主要形式。这种模式适用于工科类紧缺专业人才的培养,主要类型有订单培养型、企业赞助型)、共建共享模式(校企双方共建共享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这是一种比较自由的组合形式,校企双方只要有需求,就可以开展各种形式的合作,共建共享校内实训基地)等三种模式。
根据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特点,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项目教学的教学环境建设采取第三种共建共享模式进行建设。由学校、企业共同提供设备或师资,共建共用实训基地,实现优势互补。不仅满足《网络设备的安装与配置》、《网络综合布线与测试》、《网络管理配置与应用》、《工业企业信息化网站建设》等专业课程的教学要求,同时应具有为企业员工提供技术培训、开展对外技术服务的功能。例如,笔者所在的学院与思科(中国)系统公司合作,由企业提供大部分设备,校方提供场地和师资,双方优势互补合作共建了思科网络设备实训室,不仅满足了专业教学,同时还面向行业和社会开展了多次培训。
(三)工程式项目化教学组织方式
基于工程式项目化教学模式的课程教学过程设计,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中心,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与协调人,以项目案例驱动,遵循“咨询(信息采集)、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这一完整的行动过程序列,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互动,让学生通过独立地获取信息、制订计划、实施计划、评估计划,在自己“动手”的实践活动中,掌握专业知识,习得职业技能。针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采取项目驱动法为主,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实践,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如《网路综合布线与测试》课程采用项目驱动式教学法组织教学,其步骤是:下达任务书(提出问题或项目背景)? 分析任务(分析问题)?制定实施方案(制定解决问题方案)?任务实施(合作实践)?任务完成(客户反馈)?项目展示、点评与总结。
(四)创建项目教室
创设项目教室的想法来源于企业都需要项目实施人员,强调毕业生若有项目实施经验的优先录用,而在学校很难有机会让全班的学生去外面承担实际工程项目,如何培养学生具备有工程经验,是我们每一个专业教师都在考虑的问题。笔者通过到企业挂职锻炼,并对企业的项目实施流程分析和研究,有针对性的采用“裁剪、序化、组合”方法,转化成教学项目的实施流程,再依据这个项目实施流程设立项目教室。
项目实施流程主要包括:项目启动阶段、项目规划阶段、项目实施阶段、项目验收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相应的工作任务,具体实施流程如图2所示。
项目教室的功能主要用于创设一个环境,让学生能置身于一个情境仿真的工程项目中,真实的去体验项目规划设计、方案确认、开箱验收设备、现场安装设备进机柜、连网布线、设备配置调试、系统测试、工程验收等等实际工程项目需要的环节。项目教室的具体布局按方案区、安装区、配置区、验收区共4块功能区划分,如图3示意。
项目教室中的安装区可针对不同类的核心课安装不同的设备。如核心课《网络设备的安装与配置》,可分别选用三家不同厂商的路由交换设备,并配置三台机柜,项目实施前应将这些设备装箱(与新设备到货时一样),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在所有其他实验实训室都无法进行的设备开箱验收过程。同样,现场布置安装设备也让学生真正实践了设备安装的技能。
(五)编制教材
针对目前高职教材难以满足“教学做”的现状,组织专业教师、企业技术人员和兄弟院校教师积极探索、共同研究,编写反映职业特点的、紧密结合行业企业实际的工程式项目化教材。
四、结束语
工程式项目化教学模式的研究是一项新的尝试,以网络行业为渠道,选择实际项目为载体,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课程体系,并充分应用于教学实施,推动专业建设,最终实现专业教学与市场行业运作的衔接,实现学生与行业、社会的无缝连接,提高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学生的专业对口就业率,培养适应下一代网络发展需求,掌握网络新技术,具有较强的综合职业能力和较高的职业素养及满足企业需求的具有工程能力的高技能网络人才。
参考文献
[1]马树超 王琴 唐林伟 职业教育:非均衡状态下的协调发展――推进区域职业教育均衡发展的战略选择 教育发展研究 2011年5期
[2]宗序炎 项目化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教育与职业 2010(26)
[3]张跃西 课程项目化理论创新研究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01)
[4]刘科 祁春清 职业教育中项目化教学研究与实践 职业技术 2011(09)
[5]刘高山 专业课程项目化及项目内容的设置探索 职教论坛 2012(16)
作者简介:
关键词: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校内实验;校外实习;创新实践
作者简介:曹博(1981-),男,甘肃平凉人,华北电力大学核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陆道纲(1965-),男,江苏扬州人,华北电力大学核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102206)
基金项目:本文系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项目(TS10671)、国家级核电“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项目、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建设项目、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共建项目、华北电力大学教改项目(X10073)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1-0032-03
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中一个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是培养高素质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本科人才的重要环节。[1]正确地认识实践教学的作用,科学地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合理地拓展实践教学的形式是保证整体教学质量的前提。[2]教育部近日公布了《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3]其中明确提出要强化高校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加强实践教学管理。华北电力大学是一所以电力行业为特色的高校,历来重视实践教学。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把核电由“稳步发展”提升为“加快发展”,面对这样的形势和国家对核电人才的需求,很多高校新开设了核专业。核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与实践教学息息相关,然而由于核行业特殊性等原因,目前实践教学已成为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教学工作中较为薄弱的环节,已成为影响我国核科学与技术高等教育质量提高的瓶颈。[4-6]
作为教育部直属高校中唯一的一所电力类“211工程”重点大学,华北电力大学着力构建“大电力”学科体系,在保持传统火电学科优势的前提下,面对国家能源发展趋势和战略需求,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置了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成为继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哈尔滨工程大学之后,国内第五所培养核工程人才的大学。华北电力大学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是在华北电力大学电气、动力等优势学科的基础上设置的,秉承了华北电力大学重基础、重实践教学思想,强调人才培养要“重实践,强能力”的特色,专业设置之初就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狠抓实验实践环节和过程的教学设计和实验室建设,形成了一套具有华北电力大学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面对核电行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以及其他各种挑战,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对核电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华北电力大学核科学与工程学院为培养高素质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人才,建立了以校内实验、校外实习以及创新实践三方面为主的本科实践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
该体系覆盖了从课内实验、开放性实验、金工实习、认识实习、毕业实习、到最终毕业设计的系统化的实践教学环节,使“理论+实验+设计”的课程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强化了实践环节和创新素质培养环节,使学生实现了从第1学期到第8学期实验、实习不间断的系统训练。
1. 校内实验
华北电力大学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从基础理论课、专业基础课到专业课都涉及到一系列的实验教学环节,基础课及专业基础课涉及到的实验包括物理实验、电子技术综合实验、工程热力学实验、工程流体力学实验、理论力学实验、材料力学实验、传热学实验等。核工程专业课已初步建成了8个实验室,如图2所示。为相关课程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以及大学生本科创新计划项目提供实验平台支持。
2.校外实习
华北电力大学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的校外实习分为认识实习和毕业实习。核科学与工程学院非常重视这两个实习环节。为了更好地开展校外实习,先后与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唐山陡河电厂、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等多家单位建立了密切的战略合作关系,形成了固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其中,2011年与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联合申报的国家级“核电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项目已获教育部批准。
二、实践教学具体内容
1.校内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