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皮影的艺术特点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20 16:02:2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皮影的艺术特点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皮影的艺术特点

第1篇

关键词:皮影戏;民间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中图分类号:J52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6-0145-02

皮影俗称“灯影”,它以兽皮雕刻人物和其他什物并借助灯光在亮上得影,是我国民间流传较广的傀儡戏之一。皮影艺术是将戏曲艺术之美与工艺制作之妙巧妙结合的艺术种类。中国皮影艺术具有历史悠久、演技奇妙、唱腔悠扬的独特魅力。数千年来,这枝民间戏曲艺术奇葩,经过漫长的历史雕琢和众多皮影艺术家的提炼,已经发展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

一、皮影戏的发展渊源

皮影是一门结合了戏剧、音乐、美术、绘画、雕刻等多种艺术手段的表演艺术形式,有着悠久的历史。据考证,皮影戏起源于宋代,并受到古代弄影幻术、影子游戏、民间剪纸、宋代说话词本等多方面的影响。皮影戏形成于古代中原地区,北宋都城是其最早的繁盛地。据史料记载,皮影戏最早是面向宫廷贵族表演的艺术形式,然后才慢慢流传到民间,融入乡土气息,成为广大群众非常喜欢的艺术形式之一。北宋末年,金兵攻陷汴京之后,一部分影戏艺人迁移到北方,一部分影戏艺人避靖康之乱西出潼关,大部分影戏艺人则随宋都南迁而至南方各省。这些影戏艺人在各地扎根并继续发扬皮影艺术,逐渐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三大区域流派,即中南部皮影、北方皮影、西部皮影。

二、皮影戏的风格特点

皮影戏,别称灯影戏,是借助灯光透过镂刻的影人和道具在影布上的景象来完成表演的。影人的造型在皮影艺术表演中显得尤为重要。影人制作的传统技法是镂空,以渭南影人刻制为例,其制作包括以下四种艺术风格: 其一,人物造型符合整体美法则。每个人物的头身手臂和总身高均有特定的比例,其外形轮廓的整体美中包涵了内部装饰的古典美,在设计刻制时由创作人在夸张中赋予艺术变型。其二,人物造型艺术化。设计的人物采取抽象与写实相结合的手法,影人的装束与面容神韵生动形象、夸张幽默。生、旦人物,鼻尖口小、朱红点唇、秀婉妩媚,讲究图案纹花、用色简练、平涂着色;武生以立突的眉毛体现出英姿挺拔;文生则用平眉展示文人的清秀文静。皮影戏的影人造型融有古代壁画和佛像、戏曲脸谱和服装、民俗装束与剪纸等民间艺术精髓,在背影光照下,视觉效果艳丽剔透。其三,人物造型卡通化。皮影人物一般由头、上身、下身、两腿、两上臂、两下臂和两手十一件连缀组成,人体比例通常是上身与双臂偏长,以利表演效果。影人涂有各种颜色,表达人物的善恶美丑,而染色也有一定的讲究,女性发饰及衣饰多以花、草、云、凤等纹样为图案;男性则多用龙、虎、水、云等纹样为图案。其四,人物造型戏曲化。皮影人物造型是按戏曲生、旦、净、丑的模式进行设计的。各行当脸谱和行头的程式化造型,源于舞台戏剧而又超越于舞台戏剧。皮影人物的造型都体现了头大身小、身段上窄下宽、手臂过膝的特点。在造型设计时,不仅男女有别,而且人物身份性格不同,相貌则各异。其中的女性形象,极尽委婉妩媚之态。如辽宁陵园皮影戏,它是中国北方皮影戏的重要支脉,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凌源皮影戏的影人经由选皮、泡皮、晾皮、择皮、勾图、雕镂、浆洗、晾晒、平压、染色、上亮油和组装等十几道工序组成,具有造型古朴、色彩艳丽、线条流畅、雕刻精美、玲珑剔透的特点,堪称中国民间艺术的珍品。

三、皮影戏的表演艺术特色

“一口叙说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皮影戏是靠灯光透过镂空的影人和道具在亮子(影布)上的活动来展示人物的运动、情态以及各种自然现象的变化的,在表演上虽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皮影艺人却在不断的探索和研究中积累了丰富的表演技巧,创造了独特的艺术语言,为皮影艺术增加了无穷的魅力。皮影戏经过漫长的发展和不断的融合,形成了鲜明的艺术特色,因此皮影戏的流派和唱腔有数十种。皮影戏演出不同于现实剧场分幕分场形式,由于影人出入场自如方便,场景变换非常容易,其特点就是故事性强,因果关系明确。如辽宁鞍山皮影戏,人物行当齐全,分为生、旦、净、髯、丑五种。五种行当形态各异,唱腔上也有不同要求,比如髯和净要求用大嗓演唱,声音洪亮,粗狂豪放;而生和旦要求用小嗓唱,声音纤细绵柔;丑则要求用阴阳嗓唱,真假嗓相互串用,油腔滑调,幽默诙谐。在唱腔的创作上,鞍山皮影戏广泛吸收了民间音乐、民间小调、叫卖调、哭丧调、民歌的旋律,形成了乡土气息浓郁的板腔体音乐,能完美地表达人物的喜、怒、哀、乐、忧等多种感情。在皮影表演中,亮子在深度空间的表现上具有一定的缺陷,但艺人却巧妙地将这种不利因素减至最小,他们在影人的上下场表演中,巧妙地运用距离亮子的远近,形成上场由大变小、由虚到实的艺术效果,给观众以姗姗来迟的视觉感受;下场则由小变大,由实到虚,给观众渐渐远去的视觉感受,这就有效加深了皮影场景的深度空间。

四、皮影戏在新时代背景下的传承发展

皮影艺术是世代民间艺人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珍贵的艺术瑰宝,同其他传统民间艺术一样,皮影也经历了由胜到衰的过程,许多技艺高超的皮影艺人相继去世,皮影艺人逐渐减少,大量皮影戏道具残损失落,国内的专业剧团寥寥无几,这些导致了我国传统的皮影艺术逐渐走向衰落,尤其是受到现代文化的冲击,演出市场的萎缩直接威胁到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生存。虽然国家和博物馆、民间仍然收藏有一些皮影艺术品,但总的看来皮影艺术已处于逐渐失传的境地。如何来传承和发展这一民间艺术则对我们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与传统皮影戏相比,数字化的皮影动画能克服上述种种的局限性。由于皮影戏是一门集雕刻与绘画为一体的造型艺术,近年来许多动画制作公司使用贝齐尔样条曲线分段逼近等三维制作方法来构造皮影人的外形,这样做不仅可以真实再现其复杂的轮廓,通过反复调整控制点位置和曲率,使曲线尽可能光滑,也可以根据个人喜好或审美观念的不同,用曲线拼接出新颖别致的图案。绘制好的曲线被剖分为大量的三维多面体,虽然厚度设置很小,但在光照下对散射效果的影响却不容忽视。在皮影戏中,最具特色的莫过于它的光照方式了。从光源出发,追踪从聚光灯中射出的各个方向的光线,并把其中与物体或投影面相交的光线信息存入缓存区。建立二维的贴图,以求能将瑰丽古朴的色彩、光洁透明的皮影质感和戏台上光影的空间感在阴影中表现出来。当然,作为一门表演艺术,如何用计算机传递皮影戏中的动感也是很重要的。为了表现皮影运动的特点,将整个影人分成十一个部分来构建,通过在关节处设置隐藏点来对齐整个模型。通过对每一个部分进行平移、旋转、切变等矩阵变换,皮影人物就可以依照我们的要求,做出转身、行走及其他各种平面动作。

数字化的皮影动画不仅真实地再现了皮影戏的原理,并且可以方便地依据受众的需求做出修改和创新。我们可以打破皮影戏传统艺术的沉重,赋予它大量现代的流行元素。

五、结语

千余年来,皮影艺术为中华儿女增添了无数年节与丰收的喜悦,寄托了对平安福祉的祈盼和对未来无穷的向往。作为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皮影是历代民众的精神食粮。如今,虽然人们正在逐渐远离皮影艺术,但是只要我们找到皮影艺术的精髓,寻求到一条适合皮影艺术的生存之道,它仍然会回到我们的身边。

参考文献:

[1]魏力群.民间皮影.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

[2]秦振安,洪传田.皮影戏珍藏图典.书泉出版社,2004.

[3]陈义敏等.中国曲艺、杂技、木偶戏、皮影戏.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

[4]孙建军.中国民间皮影.湖南美术出版社,2013.

[5]魏立群.皮影之旅.中国旅游出版社,2010.

第2篇

本课是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10册15课的学习内容《皮影》。现代社会卡通、漫画、可口可乐、麦当劳等外来视觉文化正在不断渗透到学生的生活中,而学生对传统艺术知之甚少。皮影戏对绝大多数城市的学生来说是一种陌生的艺术,璀璨古老的民间艺术需要他们传承和创新。

本课研究就是笔者对于弘扬民间传统艺术的美术课程开发的一点探索。

【教学目标】

1.感受皮影艺术魅力,了解皮影造型及表演特点,初步掌握皮影制作方法及表演。

2.通过合作探究来学习艺术造型特点及皮影的制作方法,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及实践能力。

3.通过鉴赏皮影、制作皮影、表演皮影,提高学生对民间传统艺术的兴趣,弘扬中国皮影艺术。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了解皮影的艺术造型特色及制作方法,感受皮影艺术的魅力。

难点:设计制作皮影人物。(通过皮影材料和制作方法的创新,解决制作皮影的难点。)

【课前准备】

教师:课件、皮影实物、皮影作品、教室环境的创设。

学生:塑料膜片、马克笔、剪刀、塑料线、电热熔枪等。

【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一、文化探访 走近皮影

老师利用春假带着同学们走进了中国美术学院皮影博物馆,对中国皮影艺术进行了一次文化探访。参观时学生完成相关的调查笔记,初步了解皮影的相关知识。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设计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博物馆。皮影博物馆丰富的藏品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中国皮影的独特艺术魅力。通过文化探访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新知的欲望。】

二、光影游戏 导入新课

师生玩手影游戏。教师在投影下跳皮影舞蹈,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游戏导入创设贴近生活的情境,激发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调动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同时让学生知道了皮影戏是利用光和影的原理来制作的,所以被称为“光影间跳动的精灵”。】

三、实物探究 认知皮影

1.观看皮影戏视频短片。让学生进入皮影艺术的情景中去,提高学生学习皮影的兴趣。

2.欣赏两个实物皮影作品。通过学生摸一摸,猜一猜来探究皮影是什么材料做的?

3.请学生上来玩一玩,其他学生观察,来一起探究皮影是怎么“动”起来的?通过同学非常仔细的观察,学生自己发现皮影是靠在关节处的活动节和装上的操作杆活动。

4.教师总结:皮影戏是我国集戏曲、音乐、美术、文学为一体的古老的综合艺术。它通过雕刻创作出各种形象,钉上活动节,装上操作杆,由操作者在灯光透射下,贴着银幕演出,效果颇似小电影,故被西方电影史学者称为“有声电影的鼻祖”。而皮影戏中的平面偶人以及场面道具景物,通常称之为皮影。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设计我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通过对皮影实物的探究,让学生从看到摸再到玩,让学生对皮影有了一个全方面的感触,最后对皮影的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提高了学生参与实践的欲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赏析皮影 感受艺术特色

1.让学生欣赏皮影中的生、旦、净、丑头部造型和戏曲人物中角色造型。鉴赏皮影各种角色的不同造型特点。(生角:平眉细目、安详沉着;旦角:弯眉线眼、秀丽文静;净角:立眉圆眼、威武刚烈;丑角:额头凸起、鼻翼张开、龇牙咧嘴、滑稽有趣。)

【设计意图:对比感受视觉上给学生一种冲击,从内心感受皮影头部设计的精美,同时了解皮影不同的造型特色。不仅皮影戏说唱的表演形式很多是按戏曲的模式进行设计的,皮影中的各种脸谱和行头的造型,都源于戏剧。】

2.小组讨论:学生探究皮影为什么大多采用侧面形象?学生自主探究得出结论:由于皮影是在平面布幕上演出,只能左右动作,所以一般采用侧面表示。教师再补充,有时也在身段的造型和衬景道具处理会出现正面造型,这种多角度的综合表现,是为了弥补剪影造型的单调和不足。

【设计意图:这是一个教学的难点,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助于克服学生畏难情绪,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以皮影人物哪吒、孙悟空和它们的动画形象进行比较观察,分析皮影具有哪些艺术表现特色?(皮影具有装饰性的特点。人物外部造型表现得非常夸张,而且十分概括和简练。)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中教师选择了学生们所喜欢的皮影人物,如哪吒、孙悟空等动画形象进行比较观察。这些人物的造型很独特,学生一看就喜欢,有助于学生了解皮影造型的特点。】

4.赏析皮影人物的装饰图案,学生观察分析皮影都常用哪些图案进行装饰?(皮影图案中会大量使用短线、月牙纹、圆点;经常会出现龙、凤、鸟、鱼、麒麟等中国的传统吉祥图案来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皮影中图案运用是非常大胆灵活的,皮影中的图案可以是植物、动物、自然物、几何图形等各类纹样。)

5.感受具有不同地方特色的皮影。皮影在图案设计上还会受当地民间剪纸及传统戏曲的影响,富有强烈的地方特色。皮影的绘制形式多样,有重雕镂,少彩绘的;也有少雕镂,重彩绘的等等。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从造型、纹样、色彩三个方面引导学生赏析皮影的艺术特色,通过对比欣赏、自主探究、观察分析发现感受皮影艺术的美,从而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开阔想象空间。】

五、传统皮影 现代制作

1.了解传统皮影制作的方法。主要四步完成①制皮;②雕镂:将描好图样的皮料进行镂刻;③着色:雕镂完毕后,压平着色;④订缀:在皮影人关节点处,用线订起来,最后在脖领前订上一根作为支撑皮影人的主杆,在两手处各拴一根耍杆,插上皮影人头后,一件完整的皮影人就完成了。通过了解传统皮影艺人是怎么制作皮影的,学生从中感受到整个皮影艺术活动过程的辛劳。

2.老师向学生介绍一种用磨沙塑料片制作的皮影方法,即环保又方便。简单讲解制作过程:①确定人物外轮廓,根据外轮廓分别剪出各个部位;②在关节处定好活动节;③设计花纹,然后雕刻出花纹或是用记号笔画上花纹装饰,再用水溶油画棒上色;④最后装上操作杆。

3.通过小组讨论确定皮影戏的内容和皮影人物的设计。可以根据学生自己的喜欢设计皮影人物,如富有现代感的人物、动漫人物等等。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设计制作两三个皮影人物,并进行展示表演。(设计皮影要有美感有创意,体现人物特点。)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小组合作、自主探索和寻求方法,充分体现团队协作精神。这种皮影制作的新方法,让皮影艺术真正走进了课堂,让学生真正亲身感受了制作过程,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又拓宽了学生的思维。】

六、表演皮影 体会乐趣

1.欣赏皮影艺人幕后表演的视频短片。让学生走进幕后,去欣赏皮影艺人是怎样表演皮影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更进一步体会皮影是说唱的艺术,充分认识皮影的综合艺术特色。皮影从制作到表演都凝结着民间艺人的智慧和文化追求。】

2.学生作品展示及皮影表演。让学生小组合作,为自己的皮影设计台词、设计动作和情节,到舞台上演一演,做一回真正的皮影艺术家。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设计要求学生通过合作学习,人人参与。让学生在充分的交流中表述自己的想法,大家齐心协力来完成,互帮互助;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真正感受皮影的乐趣及皮影的艺术魅力。】

七、课后拓展 尝试创新

欣赏皮影社团同学创新的多种方法制作的皮影作品。

(1)用刮画纸制作的皮影;(2)用宣纸和塑封机制作的皮影。

【设计意图:以上是这节课的拓展提高部分,鼓励学生尝试多种方法,不同材料去表现皮影。使学生更加深刻领悟皮影艺术的造型特点,进一步激发学生继续创作的欲望。】

八、了解现状 传承发展

1.目前,作为“皮影的故乡”――中国,皮影艺术正在消失,艺人老年化,后继无人。中华皮影正濒临灭绝的危险。中国皮影己成为“断崖上舞蹈的文化精灵”。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为拥有如此灿烂的民族文化而自豪,更有责任保护和传承这份民间传统艺术。

2.现在皮影艺术的表现形式也与时俱进,不断改革创新。曾获得2006年央视春晚歌舞类一等奖的舞蹈《俏夕阳》,更是将古代皮影艺术和现代舞蹈精华巧妙结合。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的设计中教师让学生了解皮影的价值,让学生知道皮影艺术存在的危机,从而感知我们所承担的责任。最后又让学生展望未来,知道皮影正在不断改革创新,走向多元化的艺术形式,让学生对传承这份民间传统艺术充满信心。】

案例的启示:

创新为传统美术提供了发展的渠道。皮影戏是我国优秀的传统艺术,有人说已被人们遗忘,有人认为皮影戏的制作要求高,演出场景特殊,不适宜在学校教学中推广。许多人认为皮影戏是一种传统技艺,而“创新”就会失去传统的美。其实并不是这样的,皮影戏的创新并不代表背弃传统,反而是一种蜕变。将皮影引入美术课堂,让孩子们在想象中创作,在创作中游戏,在游戏中快乐。通过教学,也为皮影的发展开辟更多的新生代群众,对传承我国优秀民间艺术和传统文化,将是一次有现实意义的教学尝试。通过这样的教学尝试,是否让我们把目光还可以投向剪纸、刺绣、泥塑等更多的民间艺术,从传统中汲取营养,创造新的艺术形式?美术课堂也需要走进传统,从传统中寻找创新的灵感,探索将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与现代的教学手段相结合,使其成为学生更易接受和喜欢的课程内容。这样不仅可以弘扬我国传统的民间文化艺术,让学生更多地接触中国本土的文化,让学生更好地建立民族的自信心,真正实现美术教育的最终目标。

(注:本课曾代表下城区参加杭州市小学美术教学评比,并获一等奖。)

(杭州市永天实验小学 浙江杭州)

王卫华(下城区教育研究发展中心美术研究员)点评:

1.教师教学精神可敬可佩。面对当下小学美术教师工作量繁重、教学资源不足等现状,胡老师为上好一堂中国民间艺术皮影的课,积极面对,积极开发和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利用春假期间,亲自带领学生走进了中国美院皮影博物馆,进行文化寻访活动开展教学。

2.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让学生学会学习,善于学习,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师让学生去博物馆完成探究学习调查笔记,在这基础上进行教学,就是很好的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去感受、鉴赏皮影博物馆丰富的藏品,了解皮影的材质、皮影的造型艺术特点、皮影的表演、皮影的传统制作方法等一些皮影的相关知识,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中国皮影的独特艺术魅力,激发学生学习传统皮影艺术的兴趣。

3.课堂教学体现教师的创造力。面对传统皮影特殊的材料和技术,及学习民间皮影制作的途径较少,可供参考的资料不多,这些因素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教师可以简单选择欣赏课而结束。但胡老师为了让学生“热爱”皮影艺术,深切感受皮影艺术的魅力,达到对传统民间艺术的真切欣赏与热爱,积极开拓思维。不但利用开发好的地方文化资源,还积极利用现代材料,寻找适合学生创作的材料与技法,仿真变通,进行理想有效的学习。教师的教学处理能力具有创造性。

4.传统艺术与当下怎样对接与延续,胡老师能站在当今学生的角度来审视,进行有效的教学。皮影是我国民间工艺美术和戏剧巧妙结合而成的综合艺术形式。传统皮影的人物形象大多是以戏曲人物为主。通过实践,教师总结并创作出皮影艺术造型的新形象,将传统人物的造型拓展到现代卡通造型上。学生根据自己感兴趣的题材和内容创编皮影戏设计皮影人物,使古老的民间艺术换上了时代的新面孔,激励了学生学习皮影的兴趣,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第3篇

关键词:皮影舞蹈;教学;方法

一、要抓住皮影与舞蹈艺术的共同内核

对于皮影舞蹈艺术的研究,自其兴起之后便已勃然兴起,有研究“从皮影戏的诞生之初,皮影戏的题材及特点出发,结合当下舞蹈艺术发展的新课题及潮流趋势,通过皮影戏对舞蹈艺术中舞蹈动作元素,舞蹈音乐旋律,舞台美术及服装道具的影响,简要扼要的从宏观角度阐述皮影戏对舞蹈艺术的影响;运用舞蹈实例,解剖分析新型舞蹈——皮影舞蹈的艺术特点及艺术魅力,并结合皮影舞蹈的现状,展望其发展前景。”[1]系统性、理论性得对皮影舞蹈艺术进行了教学方法的探究。在皮影舞蹈教学方法上,首先要注重的是要抓住舞蹈艺术与皮影艺术的共同艺术内核。皮影舞蹈是皮影艺术与舞蹈艺术的完美融合,两者能够相互融合形成新的艺术形式,两者共同的艺术内核在其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舞蹈与皮影艺术在对民俗民风的展现,肢体语言,表演艺术等方面有着众多的共通之处,从而形成了两者相互融合相互发展的契机。在皮影舞蹈的教学上,既要突出皮影艺术的内在特质,又要强调舞蹈艺术的核心内容,从而使皮影舞蹈的艺术兼容性能够被更好地展现,在皮影舞蹈的教学上把握住二者的共同内核,就把握住了皮影舞蹈艺术的教育规律,从而使得皮影舞蹈艺术的教学起到良好的艺术教学效果。具体而言,要设置与皮影艺术相关的鉴赏类内容,从皮影艺术动作分析、艺术张力分析等角度,去设置教学内容,使学生具有良好的皮影艺术基础,更好地受皮影艺术熏陶。其次要不断提高对于舞蹈艺术基本功的教学,只有掌握舞蹈艺术的表演规律,才能在此基础上融入皮影艺术的特点,从而更好地掌握皮影舞蹈艺术的表演方式。

二、博采众长各类舞蹈的艺术精髓

前文提到,在皮影舞蹈的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提高学生对于舞蹈基本功的掌握程度,从而不断提高皮影艺术对于舞蹈的融入程度和水平,在扎实的舞蹈艺术基础上完成皮影舞蹈表演,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应当不断博采众长各类舞蹈艺术的艺术精髓,通过不同种类舞蹈艺术的了解与教学,提高皮影舞蹈的教育质量。博采众长各类舞蹈的艺术精髓,就是要在教育过程中对于舞蹈专业的相关内容进行相应侧重,对于皮影舞蹈而言,无论对于皮影艺术的了解还是对于舞蹈艺术的了解,都是至关重要的,舞蹈艺术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相对于皮影艺术而言要更加丰富、复杂、多样,因此在皮影舞蹈的教学中,要兼顾这种多样性和复杂性,夯实学生的舞蹈专业基础,不断提高学生的水平。博采众长并非不分主次,皮影舞蹈的教学仍然要以该舞种的艺术规律和艺术特征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在博采众长中不断丰满羽翼、向前发展。

三、要不断开拓创新,发挥教育的力量

皮影艺术是我国著名的民俗艺术,且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有研究指出,甘肃省庆阳市地域皮影戏,相传始于宋代,把皮影艺术的表演借鉴运用到现代舞蹈的编排中,使我们对皮影艺术的价值、产生背景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将古代皮影造型与现代舞蹈巧妙结合,完美设计、整体编排,使皮影表演空间范围更加开阔随意,把皮影的舞姿动作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可以说,皮影舞蹈艺术的产生本身就是不断开拓创新的结果,因此,在皮影舞蹈的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育的力量,不断开拓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皮影舞蹈教育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保证,在教育过程中,充分利用当下的先进手段,运用更新更好的教育模式与教育体系,利用更新更好的教育载体,形成良好的教育效果;在教育内容上,可以运用新媒体等手段不断丰富教育内容,形成课上课下、线上线下教育的共同运行。在皮影舞蹈的教育过程中,创新精神能够不断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并且对学生的思维产生影响,创新是一个不断传递的精神,通过教育教学享受创新的成果,同时传递创新的精神,才是创新型教育的应有之义。要不断开拓创新,发挥教育的力量,推动皮影舞蹈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一批优秀的皮影舞蹈人才。

四、结语

第4篇

华县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东部,西周时在此建郑国,秦朝统一中国后改设郑县,西魏时改为华州,1912年改为今名。华县皮影是绽放在这片土地上的一朵瑰丽的民间艺术之花。

皮影艺术在我国分布较广,有东北、湖北、山东、唐山的大皮影,也有甘肃环县和四川的中等皮影。华县皮影—般通高33厘米,被称为华州小皮影,主要分布于陕西、山西—带。华县皮影以其形态婉约清朗可人、雕刻方法繁复规范、工艺细致精妙、用色通透明丽的特点而享誉海内外。

皮影戏,旧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用灯光照射兽皮做成的人物剪影来传情达意的戏剧。关于皮影戏的起源,宋代学者高承根据《汉书·外戚传》讲述的汉武帝思念死去的李夫人的故事,认为皮影戏起源于汉代,故事是这样的:“李夫人少而早卒……上(武帝)思念李夫人不已,方士齐人少翁言能致其神。张灯烛,设帷帐,陈酒肉,而令上居他帐,遥望见好女如李夫人之貌,还帷坐而步。又不得就视,上愈益相思悲感,为作诗曰:‘是邪,非邪?立而望之,偏何姗姗其来迟!’令乐府诸音家弦歌之。”这一说法是否准确,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但根据文献资料,宋代的皮影戏已经相当兴盛,流传的范围也十分广泛,明清时期达到鼎盛。

华县皮影戏是皮影戏中十分重要的一支,其至今仍保留着其原始风貌,表演时,五位艺人在白色幕布后面,—边操纵皮影人物,—边用当地的“碗碗腔”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隔帐陈述千古事,灯下挥舞鼓乐声。奏的悲欢离合调,演的历代奸与恶。三尺生绢作戏台,全凭十指逞诙谐。一口道尽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一张牛皮居然喜怒哀乐,半边人脸收尽忠奸贤恶。”这正是华县皮影戏艺术的真实写照。“四喜(魏振业)的花脸,秃子娃(潘京乐)的旦,听得叫人忘了吃饭,外乡人到这里把戏看,都想把家搬华县。”这是20世纪在陕西流传很广的民谚,笔者就是在魏四喜花脸吼腔的绕梁之音中长大的。

今天,华县皮影艺术的性质悄然发生了改变,由以前专供戏班演出的单一功能转化成为民间美术收藏品。华县柳枝镇梁堡村的皮影雕刻大师汪天喜回忆说,自己从小接触皮影,后来师从皮影大师李战文,从业后一直都是为华县、华阴、大荔等周边区域的皮影戏班社刻制演出用的皮影。到了1981年,由于皮影独有的艺术魅力,很多到西安的外宾都寻找收藏皮影,他就是从那时开始从事收藏品皮影的刻制的。据他回忆,皮影以艺术收藏品的形式存在,是从1980年开始的。1990年前后,皮影雕刻业内部就已经发生了转型,从以供应皮影戏表演转变成艺术收藏品创作的存在形态。正是皮影收藏市场的巨大潜力,带动了皮影雕刻艺术的复兴和发展。

一、华县皮影的基本特点

陕西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根植于这片人文沃土上的华县皮影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华县皮影形象设计思想传承民族文化理念,主题反映民族、民间题材,人物形象设计符合汉民族传统审美观念,体现民俗民情,承载民间审美需求和人文情怀。人物形象设计应用“拟物、表情、夸张和体现民间喜好”的理念,皮影用色明快艳丽,具有鲜明的民间美术用色特点。华县皮影刻制技法自汉代以来一脉相承,技艺传承正统,制作方法规范,制作流程明晰;刀工刻制语言娴熟,细致精美,风格明快率真,具有纯净个性的雕刻语言风格,是古老雕刻艺术的“活化石”。另一方面,从华县皮影呈现的繁复精美的艺术效果来看,也明显具有官办宫造工艺作品的特征。

华县皮影形态小巧,形制通高一尺盈余(32-33厘米),外形简练概括,形态清朗秀润,视觉效果绝佳;影人头部五官形态为正侧面单目,多为圆额头、尖鼻、尖下颌、抿嘴状;影人头部冠饰多样,图案纹样繁密精细,设色明丽;影人整体设色通透,色彩职度高,色相以黄、红、蓝、绿、黑等色为主,配色协调统一,整体色彩效果醒目明快;影人衣服内饰纹样及图案样式规范明晰、形态繁复精美;皮影的封钉设计合理,藏动于静,在静态人物中蕴含动画功能等特点,因而深受大众喜爱。

二、华县皮影的制作工艺

华县皮影的产生要经过形象设计、基材处理、刻制上色、调整完成等4个阶段,通过设计、选皮、刮皮、磨皮(图1)、洗皮(图2)、推透(图3)、过稿(图4)、刻制(图5)、上色(图6)、熨平(图7)、封钉、上签(图8)等十几道大的工序完成。

华县皮影的形象设计切合民族、民间、民俗生活等传统审美理念,英雄、忠臣等正面类型人物形象设计高大,有“纪念碑”式特色;反面人物设计形小怪异,具有意象化“丑美”特征;神怪形象主要采用拟物、夸张、变异、添加、联通等美术变形方法创造而来,有人蛇共体、牛人同面等怪诞的形象。

皮影的基材处理,要经过选皮、刮皮、绷展、磨皮、洗皮、推透等工序完成。皮影制作以黄牛皮为上品。刮皮就是刮去皮上的毛和其他杂质;绷展就是将刮好的牛皮通过绷钉将皮子绷开,让牛皮在阴干状态下逐步绷平;磨皮是经过反复打磨,让牛皮逐步呈现透明状态;洗皮过程是用清水反复冲洗,去掉牛皮上的杂质;推透是用少许菜油擦抹牛皮,再用较硬的小木杖推磨牛皮,使之更加透明平整。牛皮经过这一系列工序的处理,就成为了制作皮影良好的基材。

刻制上色是皮影制作过程中最关键的环节,主要有过稿、刻制、上色等几道工序。每位雕刻艺人都拥有—部历经几代艺人传承的皮影形象拓印本。例如,汪天喜的《皮影头谱》(图9),印本上的形象有历史传承的艺术韵味,有很高的历史、艺术价值。艺人依据拓印本上的人物形象,把要制作的影人过稿到牛皮上。过稿,类似于中国画创作中的白描过稿,就是把拓印模版上的稿子描画在牛皮上。接下来就可以进行皮影刻制了。皮影刻制工具分为刻刀、铳錾刀等,各种刀具有四、五十种之多。(图10)刻制过程中,用皮影雕刻的专用刻口、錾子将描好的形象运用“推皮走刀、透凿、刻线”等方法雕刻出来。华县皮影上色用的颜料是提取植物、矿物的颜色,再结合自己熬制的牛皮胶制成的独有颜料(图11)。上色过程是依据设色传统,对刻好的皮影进行双面着色的过程,上色完成后,—件精美的皮影就基本诞生了。

调整完成阶段主要有熨平、封钉和上签等几个步骤。熨平是对已完成的皮影进行熨平处理;封钉是把刻好的影人部件封钉到—起形成完整的皮影;上签是为皮影四肢上装上可以挑动的竹签,便于在演出中表演各种动作。

三、华县皮影艺术特征分析

(一)体态纤巧,内饰精美(以“皇妃”皮影为例)

华县皮影的造形设计思想基于汉民族传统文化、生活认识和审美观念,自汉代以来很少受到西方平面艺术理论的影响,艺术血统比较纯净,是基于民族审美观创作的植根于关中民间生活之中的原生态艺术表现形式。

“皇妃”皮影(图12)人物形象设计外形干净简练,表情肃穆端庄,有魏晋南北朝造像风格;五官表现线性语言生动,在庄重中有白描绘画之感;体态纤巧,颇有明“瘦骨清像”的艺术表现风格。“皇妃”皮影形制设计采用平面剪影化正侧面单目表现的艺术表现样式,单体形象平面构成有外形构成(外轮廓)、内形构成(内轮廓)和装饰形构成三种构成形式。平面正形构成元素设计思路清晰。影人呈正侧面形态,外、内形收紧简练概括,形态优美,装饰形有民族、民间装饰风格,图案纹样元素丰富。从平面构成角度来分析,华县皮影具有强烈的个性化平面艺术表现特征。“皇妃”皮影刻制时,线性语言多呈直线抽象形态表现,线性语言采用刀刻,颇有刀味,细究有金文、石鼓文朴拙有力的特征。皇妃手足纤巧细致,头饰及服饰纹样形象设计繁复精美,有“冠高装饰繁多,服装雍容华贵”的特色。

同时,华县皮影在树木等自然景致的描绘上与汉代画像石一脉相承,其树木形象与现藏于南京博物院的《七贤荣启期图》砖画上的树木形象相似。角色形象设计处理符合“主大奴小,忠高奸低,将壮生弱,生俊旦俏,神逸怪厉,拟物象形,物尽华美”等视觉审美特征。这样的艺术风格明显是根植于民族民间的艺术形式,体现了民间、民俗审美理想。天宫、龙宫、地狱等场景的形象设计,成平面化直观正面表现形式构成,形制饱满奢华;家具、道具形象设计采取平面俯视三面表现形式构成。

华县皮影形象的设计理念秉承民族、民间艺术传统观念与民间民俗生活一脉相承,设计思想继承中国美术传统设计理念,呈现民间审美特点,契合平面构成要素,因而具有其独特的个性形象风格特征。

(二)线条飘逸,刀味纯正(以“藩王”皮影为例)

华县皮影属于美术表现范畴的平面剪影表现形式,在表现中先将自然立体人物形象转化为正侧面人物表现形式,这是华县皮影的一种形制范式,与古希腊瓶画上的人物侧画范式及古埃及的侧头正身雕像在表现样式上有相似之处。这样的转化使人物形象更加直观,可视距更远,也易于刻制表现。

藩王(图13、图14)是我国古代拥有兵权,镇守一方的威武郡王形象。刻制表现运用了“点、线、面、光、色等美术语言元素。“点”状装饰纹样,“线”性内外结构轮廓造形,“面”状正形形象呈现。美术造型元素的多元化运用,给了皮影表现语言极大的自由度。

“藩王“皮影表现过程中涉及到平面外形结构、内形结构及装饰形结构三个大的表现性结构。因结构形制、方式、位置、功能等因素不同,造型表现像中国画白描一样转化成为不同的线性表现语言,线条的长短、粗细等形态不同,导致皮影在刻制过程中采用的表现手段、刻法、凿法、冲透等刻制语言方法也不同。刻制的复杂性使表现方法呈现出多样化,有推皮转刀、直刀刻、精细刻、铳錾冲透、凿刻、线刻等方法。“藩王”皮影在刻制时先开出外形,再镂刻内形、冲凿内饰纹样,使皮影雕亥惧有了个性刻制语言。刻制中长线直刀刻法率真流畅,刀味干净纯正;短刀直线刻法和凿刻法朴拙有力,刀味凌厉明快;圆转长刀刻法飘逸顺滑,刀味喻悦逸性;圆转短刀刻法形变较多,刀味柔和自然。另一方面,由于设计理念和刻制表现方法的原因,华县皮影刻制线条语言具象,表现力略显不足,形象写实性表现不够,具有意象化表现语言特点。因而,华县皮影刻制就具有了形似、概括、装饰、夸张等艺术风格。

(三)分色渲染,异彩纷呈(以“太岁”皮影为例)

太岁(图15)是我国神话传说中不可冒犯的众神之首,众煞之王。其设色符合“随类赋彩”的中国传统设色要求,用色以植物色、矿物色结合自制牛皮胶而成,主要颜色有深红、大红、桔黄、天蓝、普蓝、中绿、墨黑以及皮质本身的透白等。其色彩明度、纯度较高,融合自制牛皮胶后有通透靓丽的特点。“太岁”皮影整体色彩艳丽醒目,有中国民间装饰色彩的大红、大绿特征;由于皮影介质色和点染色运用合理,视觉效果异彩纷呈,但没有大俗的感觉。因此,用色有个性化、意象性的色彩语言特色。“太岁”皮影要经过正反两面上色,这样,色彩就具有透明感强而又稳重的特点。

同时,华县皮影上色时注重分色渲染,不同的颜色结合不同纹样构成不同的皮影使用样式。传统华县皮影上色分为“上五色”和“下五色”两种。上五色皮影是供给达官显贵欣赏者观赏演出时使用的皮影,下五色皮影是供给走乡串户的民间皮影艺人演出时使用的皮影。上五色,是指上色与纹样相结合以呈现贵气的用色塑形方式。存卜再色表现里面,黄色对应“人字”纹样,红色、绿色对应晕染“万字”纹样,黑色对应晕染“鱼鳞”纹样,白色主要对应“雪花”纹样,这样的皮影整体呈现用色贵气的特点。下五色,是指红色对应“鱼鳞”纹样,黑色对应“十字”纹样,白色对应“梅花”纹样(星星点眼),绿色对应“空心十字”纹样,黄色对应“人字”纹样,符合民间衣着特征和大众审美情趣。

华县皮影单个影人整体色彩协调,以“冷、暖、中性”三种整体色调为主。暖色皮影主色调为红、黄色,介质色为皮白和黑色,点染绿色、蓝色;冷色皮影主色调为绿、蓝色,介质色为黄、黑、皮白色,点染桔黄、瑰红等色;中性色皮影多以皮白为底色调,点染红、黄、绿、蓝、黑各种颜色。华县皮影也用色彩来表现不同的人物性格,根据影人性格不同,分别设计不同的脸面颜色构成,如传统戏剧一样白脸、红脸、黄脸颜色的设计,表现不同的人物形象。从这一点来看,华县皮影色彩语言又有一定的社会性、人文性和地域性色彩语言特点。

(四)纹样精细,绘制精美(以“红楼梦”人物皮影为例)

华县皮影身上的图案设计分为添加图案、镂刻、绘制纹样三部分。添加图案遵循传统国画“应物象形”的基本原则和“迁移嫁接”的民间造形理念。较多皮影根据影人的角色、性格和观赏者的喜好添加图案,添加的图案以有吉祥寓意的牡丹、荷花、、梅花、兰花、绒球等为主,添加位置丰要在面部和头饰上。在特殊角色处理中,会运用“迁移嫁接”示意性造形手段,如白蛇精形象是在女旦头饰上加蛇头(图17),火神(图18)是在丑角口外加上喷射的火焰图案,还有如牛魔王、龙王(图19)、龙太子、鹿精等形象干脆直接在人身上加上牛头、龙头、鹿头等拟物象形图案。

红楼梦人物(收藏皮影,如图20)皮影的装饰纹样丰富典型,分为镂刻和绘制纹样等类型,纹样繁复精致,是皮影造形语言的又—特色。影人纹样主要用于服饰内部的装饰.镂刻的纹样主要有雪花连续纹样、梅花连续纹样、人字连续纹样、万字连续纹样、鱼鳞连续纹样、圆点纹样、十字纹样等。镂刻纹样应用既有传统规制又灵活多变,工艺精巧,用刀数量繁多,表现出的皮影装饰语言朴拙明快、虚实相生,视觉效果丰富,呈现出较高的纹样设计和应用水平。艺人还会在红楼梦影人身上面积较大的地方绘制上有吉祥寓意的牡丹、荷花、兰花、梅花、游鱼、仙鹤等图案。同时,其他皮影在绘制时还会添加一些以戏剧人物服饰上的海水、断崖、松针、祥云、团花等纹样为主的绘制图案。

(五)选材考究,质感硬朗

华县皮影雕刻选择黄牛皮为基材,通过刮、推等手段使皮质具有硬朗而有韧性、通透略显白色、质性稳定保质期长的特质。牛皮呈暖白色,质感厚重、韧性强、透明,这些特点是其他纸质、羊皮皮影所不具备的。牛皮的部位不同皮质的厚度也不同,影人在雕刻时对皮质的选择要求严格。—般文官、小生、女旦用皮较薄,选用牛身侧皮子;武将因表演动作复杂用皮要厚,一般选用牛臀部皮子。在同一影人中,因考虑皮子的重量和下垂感等因素,一般上半身选择较薄轻盈的皮子,下半身选择较厚重有下垂感的皮子。

(六)光影交织,神秘奇幻

华县皮影戏,由光源、实景影人、虚景幕屏及幕后拉伸空间来构成的视觉表现语言形式。(图16)皮影戏幕布后灯光的明暗强弱虽然没有人为刻意经营,但在演出时会有虚幻动感。影人贴在灯光照亮的幕布上表演,镂空部分透光,空灵明快,上色部分色彩受光照射更加艳丽醒目。间或操作影人的签手将影人在幕布后面的空间里面辗转推移,一时间布屏上实影、虚影转换,色彩纷呈,给观赏者一种神秘莫测的迷幻感觉。皮影戏虚实相生的光影意象化视觉表演语言,让观赏者在悦耳的乡音唱腔和脍炙人口的传统故事演绎里面沉迷陶醉。在过去,这种光与影交织的视觉语言无疑是对人们现实生活的一种理想化联想延展,也是对劳苦大众的生命经历的一种人文关怀和心理抚慰。

华县皮影形象设计独具匠心,刻制技艺语言精湛,用色丰富绚丽;形象构成外轮廓简练概括、头部五官精炼,头饰和衣服装饰图案、纹样繁复精美,具有简繁对比鲜明、外形清朗、内装雍容华贵、色彩丰富的独有工艺装饰表现语言魅力。

四、华县皮影作品赏析

(一)武将

华县皮影戏武戏较多,武将形象精彩纷呈,代表性的如《三英战吕布》里的吕布(图21)。武戏中武将体型较大,壮实厚重,形态矫健;头饰细密精致,背靠五色战旗,五官多为圆额头、环状豹眼、圆鼻、尖下颌,嘴部为开口形式,影人似在战场上开口呐喊,脸内留白处多装饰火纹以衬托人物暴烈性格;身着铠甲结实厚重,纹样多为“鱼鳞套、人字套和星眼套”等纹样形式;用色多施红色、绿色,色彩鲜艳醒目。—般出战武将的下半身都接连着战马,人与战马合为—体,战马形姿健硕,使武将影人显得更加威仪。

(二)小生

华县皮影生角形态秀润挺拔,身高多为五头高比例,头大更显身材瘦长,头饰多为纶巾或双层绣花帽,帽子装饰花样繁多,人物脸部简洁明快,多用圆额头、尖鼻、抿口、尖下颌形式塑造,五官清秀,眉线、眼线较长,脸面部多为留白,表现出清朗俊秀的生角人物形象(图22)。用色多以蓝、绿、白色为主色调,整体颜色轻盈明快。生角皮影衣饰纹样刻制以雪花套、万字套和梅花套等纹样为主,绘制纹样以牡丹纹、梅花纹、莲花纹样为主。淡雅的着色、修长的身形、清秀的五官、繁复细致的纹样装饰,呈现出生角清朗俊逸的人物形象。

(三)旦角

华县皮影旦角体态秀丽婉约,有魏晋时期“瘦骨清像”的人物风格,很明显没有唐代女性丰腴世俗的美人之态。旦角身高也多为五头高比例,因上身和裙子部分形态划分明确,更显体态灵动秀润(图23)。旦角设色丰富多样,用色明快艳丽,给人润泽养眼的感觉;头饰繁密,衣饰纹样丰富多样,主要有雪花套、万字套、空心十字套等纹样;身上绘制纹样整体装饰花团锦簇,形制精美,形式丰富多样,主要以缠枝牡丹纹、团花纹、祥云纹、莲花纹等图案为主。俏丽的女旦从幕布上移步走来,颇有步步生莲之感。

(四)神怪

华县皮影中神怪形象很多,尤其以《西游记》剧目里面的神怪为最。神怪形象多以兽怪之首结合人身表现。神怪身高形制较为灵活,其头部形象丰富,其中龙王的头部就是中国传统的蛟龙造形,白蛇、鹿精都以动物头部形态出现;阎王、仙官等形象多是发挥雕刻艺人想象力创新设计而成。神怪影人态怪神异,新奇多样,用色鲜艳醒目,多施以大红、大绿颜色。神怪身上纹样以绘制为主,画出不同鳞片、羽毛的形状以及肌理和装饰纹样。神怪皮影存五官处理上极尽艺术夸张之能事,很多皮影额头硕大,羽毛状、火纹状眉毛,环状豹子眼,饱满的圆形鼻头;多为开口造形,口中多吐神火;在神怪脸上空白之处多饰以狰狞的纹样,这样的神怪形象如同“饕餮”一样,有着一种中国传统审美崇尚的狞厉之美。(图24)千百年来,普通百姓心里寄希望借助神怪的力量来震慑人间的不平,来消灾避害,来抚平其内心对未知世界的恐怖。从这个意义上看,神怪皮影如同佛教的神像一样护佑着平常百姓的精神生活,承载了大的象征意义和民众的精神寄托。

结语

汉代以来,华县皮影戏从宫廷演出延伸到民间,从娱神、娱官到走进乡间地头娱人,具有了很强的人文主义精神和旺盛的艺术生命力。唐宋时期,皮影雕刻技艺在皮影戏演出的带动下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今天,皮影雕刻技艺在皮影收藏市场的带动下也得到了复兴和发展。华县皮影雕刻艺术历史传承清晰,技法由古至今一脉相承,制作方法纯正,与中国画造形基本理论高度契合,是根植于中国民间生活之中的血统纯净的艺术表珊形式。

华县皮影形象设计理念具有民族、民俗艺术审美特点,很多形象设计传承历代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反映了当时生活形象实景,是中国古代人物社会生活的“活化石”,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考古价值。

华县皮影形象具有独特的意象化表现语境,影人表现涉及美术表现元素丰富,应用美术表现方法多样。影人角色形象个性鲜明,造形秉承“瘦骨清像”之风,形态表现在似与不似之间,影人形象在写实表现的基础上具有很强的表意特征,具有独特的意象化表现语言特色。华县皮影雕刻技法个性独特,雕工技艺和刀法语言高超精湛,走刀干净利落,千百年来形成了独有的雕工语言,行刀疾徐结合,长、短刀刻依存,冲錾镂空相间,刀味阳刚中蕴含柔和,顿挫中呈现力量,极具人文艺术气息。华县皮影纹样表现手段多样丰富,样式精致华美,设色艳丽醒目。这些因素,既呈现了华县皮影雕刻艺术悠久的历史、华美的形象、高超的刻制技艺,也体现了华县皮影较高的艺术价值。

华县皮影以其民族、民间美术的独有风貌,独特的意象化审美意味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深深印刻在我们的心里。华县皮影典雅精美的影人形象,体现了民间艺术家们积极、乐观、热爱生活的精神世界,他们用这种独有的视觉艺术表现形式传递着对美的理解和追求。华县皮影历久弥新,绽放出一朵历经岁月沧桑的民间艺术之花,希望这朵扎根在中国民间美术沃土之中的艺术奇葩越开越艳。

第5篇

关键词:历史文化遗产 龙江皮影 明珠

近年来,随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度重视;全国掀起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我国的历史文化遗产有着自己的特色,他代表了一个民族的痕迹。中国的皮影艺术更是如此博大精深。特别是龙江皮影将引领皮影戏从传统的民间艺术上创新,独具特色。在过去中吸取创新,诞生了“荧光皮影”、“机器人操作皮影”让我们对未来的皮影事业发展注入了新鲜的活力。我坚信在全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中龙江皮影皮、全中国皮影将得到最灿烂的发展。

一:龙江皮影的历史

皮影是对皮影戏和皮影戏人物(包括场面道具景物)制品的通用称谓。皮影戏是拥有着两千多年文化历史,标志着中华民族民间艺术的伟大成就是历史的祭奠。 “皮影戏, 虽最早诞生于西汉但发源于我国西汉时期的陕西,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皮影戏自清朝传入黑龙江后,成为黑龙江的一种民间艺术。通过对老艺术家于九闻先生等人的采访得知黑龙江皮影始源于双城;地处松花江口中游为栗米所迁的渤海之辖区。居住在那的满族旗人,管皮影叫“照条儿“;相信这应该是最早龙江皮影的称呼。直到上个世纪初河北皮影的传入;使得两地文化交融发展。龙江皮影才由最初的“照条儿”,改称为“皮影戏”。1115年女真族完颜阿骨打攻打到白城(现今的阿城)迁都上京府史;定国号为金。当时双城居于上京宁会管辖,是满族人的居住地。直到明万历年间,河北的滦洲皮影发展迅速,传到了辽宁一带;这对当时双城皮影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当时黑龙江的双城、阿城、肇东、太平川、乌拉布(拉林)、已经都有了皮影戏;称为“流口影”但当时的艺术水平不是很高;直到1850年,有几个河北来的皮影艺人来到双城;其中有一个叫张振口和冯兆祥的在双城的正白五屯落户。开始用影倦唱戏,形成了双城西派影。还有郭武生、王大嗓等艺术家没有用影倦称“流口影”,活动于双城东府一带。由于受到多方面文化的交流;双城皮影进步很快。艺术水平也不断的提高。为龙江皮影如今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后双城皮影的发展主要分成了几个阶段。第一阶段:1850-1919年,第一阶段的皮影戏除了博老中堂留下的八旗皮影戏外,还有带领河北滦洲皮影传入的张振口和冯兆祥,这些老艺术家是双城最早的一代皮影艺人。第二阶段是1919-1948年;这以期间的双城皮影得到很大的发展。除了皮影艺人到处传唱外、一些农民也会简单的哼唱、有钱人家的孩子还专门去学习皮影艺术。其中最著名的是三清(王连青、王品青、王尚青)三广(郑广成、郑广福、郑广和)和温家三父子(温得发、温玉成、温长淮)。由此可见当时双城皮影的繁荣与鼎盛。这可以称为双城皮影的一个黄金时期。1948年之后,皮影戏的发展更加全面发展并且传往黑龙江省各地。使其蓬勃发展至今;龙江皮影已经有很长的一段历史了!从过去的“照条儿”到皮影戏、再到于九闻老艺术家发明的“荧光皮影”和“机器人控制皮影”!龙江皮影的历史已经形成一颗绚丽的宝石,镶嵌在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宝库中。也正是民间艺术那犹如浩瀚星河,成为艺术创作极为丰富的资源宝库。皮影是中国动画最早的表现形式,包藏了中国人造型的智慧、编故事的智慧。如果把这种智慧应用到现实的生活当中,我们现代的动画艺术是会有着不可估量的发展前景。然而现在民间艺术面临着失传的可能,很多民间皮影艺术的老艺人都找不到接班人;在国家强烈倡导保护文化遗产的大的前提下,民间艺术也即将称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对象。

二:龙江皮影戏的创新和发展

这样的岌岌可危的皮影艺术正在需要我们的挽救和重视。近年来皮影戏主要是以湖南、河北、唐山、黑龙江为主要发展。而湖南的皮影主要以动物戏为主、而河北主要以演唱为主,年代久远、唐山则是以独具特色的唱腔见长、然而黑龙江皮影它不仅传承了老一代皮影的特点,又能够与现代相结合。同时还深受满族旗人皮影的影响,所以故又有人认为满族旗人皮影是龙江皮影的始祖。黑龙江皮影以独特的唱腔造型为今人民所喜爱,在聚集其他皮影的特点之后还敢于开拓创新。从最开始的荧屏后从出来,发明了与现代科技动画相结合的“荧光皮影”。荧光皮影是于九闻老艺术家在2002年广州皮影木偶金狮奖比赛上开拓创新的参赛作品;成为当时参赛作品的一大亮点。在2003年于老艺术又带领学生远赴加拿大比赛;开创了“机器人操控的皮影”这在历史上也是一个突破点;使皮影艺术从人的操控过度到现代化的机器人操控;为龙江皮影史、乃至中国皮影皮影史又增添了绚丽的一笔。

综上所诉,龙江皮影的未来与发展。它传承了最开始的皮影艺术,也在最开始的皮影艺术上开拓创新。黑龙江各大高校即将把皮影戏引入课堂和各地区剧团和剧院,同时还有众多皮影爱好者和皮影老艺人齐力开办皮影艺术工作室。我相信龙江皮影;乃至全中国的皮影将会有一个星光灿烂的未来。

第6篇

关键词:皮影;艺术价值

我国皮影艺术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它是在我国传统文化土壤中诞生的一种综合性民俗艺术,被称为“艺术的先驱”或“卡通艺术的鼻祖”。

关于皮影戏的说法有很多种,其中有一个特别有趣的传说,源自于汉武帝的一段凄美爱情故事:汉武帝的爱妃王夫人年轻美貌,不幸早亡。武帝非常伤感,甚是思念,宫中有个叫少翁的人,用素纸剪成王氏人形,将纸人放在灯前投影到帷幕上,并设置了一个“弄影还魂术”,武帝看后,似在帷幕中影影绰绰看到了爱妃,病就好了,这就是皮影的雏形,后来发展成为皮制皮影再配上音乐,唱腔,慢慢就形成了皮影戏。

一、民间皮影的造型特点

中国皮影造型的主要特点是影像造型。宋代皮影中的纸影与历史悠久的民间剪纸有着密切的联系且在表现形式上受到了剪纸的影响,于是就有一种说法是纸影戏就是活的剪纸。皮影与剪纸的艺术手法实际上是所谓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剪纸艺术的影像造型的特性渗透于皮影艺术中并使它更为丰富多彩。皮影假借剪纸两度空间的造型特点并夸张其影像造型轮廓,成为我国独特文化特征的典范。皮影的造型随历史的发展不断完善,到清代时民间皮影造型已具有很强的装饰特点和很高的戏剧化程度。因此,综上所述,民间皮影的造型特点有以下几点;

(一)造型平面化(因它假借剪纸的两度空间的造型特点,所以不能塑造三维空间的皮影造型,因此只能平面化)

(二)造型艺术化(由于它是采取抽象与写实相结合的手法进行设计,皮影人物的装束造型与面部神韵形象生动,夸张幽默,浪漫诙谐,用线条镂空法进行造型刻画,用色简单及简洁,主要采用平涂着色法而颜色则主要采用红,黄,青,绿,黑五中颜色)

(三)造型卡通化(我国皮影本身体现能动性,被公认为是“卡通艺术的鼻祖”和“电影的先驱”。它的造型里人物身体的比例通常是上身与双臂偏长,以利于舞台演示)

(四)造型戏剧化(体现出传统皮影与戏剧皮影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民间皮影的结构

(一)头茬

头茬又称“梢子”。分为生,旦,净,丑,相貂,翎子,鬼怪,神头等很多类别,而各类又包含种种,如旦角类有正旦,小旦,刀马旦,老旦等。头茬越多,影人角色越齐全,演出曲目就越丰富。影人头部造型分脸谱与头饰两个部分,脸谱中的花脸脸谱纹饰华丽,色彩丰富,形象夸张,富有装饰性和观赏性,是皮影艺术的精华。一些民间老艺人将脸谱中的眉眼表现总结为:“眼眉平,属忠诚。圆眼睛,性必凶。线线眼,性情柔。豹子眼,性情暴。”而影人头饰分为发饰和帽饰。发饰有披发,抓髻,辫子旦,花旦等,而帽饰分为冠,帽,盔,巾等这些是区别不同人物官阶和身份的重要标志。

(二)身段

身段又称戳子,分为龙袍,蟒袍,官衣,监衣和帅袍等,皮影戏的服装款式纹样受戏曲服饰的影响,身段造型与头部造型的角度是完全不相同的。头部是正侧面即五分头而身段则采用的是半侧面即七分身子,做到了服饰外轮廓的丰富自然,有利于服装的完整表现。

(三)衬景,道具

衬景就相当于舞台背景,起着深化剧情,点缀环境的作用。皮影的衬景广泛而不受限制,有天上,地下,水里均可表现,并且极尽夸张又富有表现力。然而它却受影戏屏幕的限制,必须是平面的二维空间的。而道具则更为丰富,有庞杂,车马船轿,飞禽走兽,室内陈设,仪仗,兵器等。

三、民间皮影制作工艺

(一)制皮

我国民间皮影的制作是皮影艺术的重要程序,从古至今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地制作工艺。且皮影的原料加工主要以夏季六七月份新宰杀的不满三岁的黄牛牛皮为最佳,其次也可用羊皮或驴皮来代替。先刮皮把多余的脂肪和毛发刮掉,经加工后只留真皮,然后磨制平整光滑,以达到如玻璃般的透明。

(二)落样

在已经制作好的透明皮革的下面放好准备雕刻的白描图谱及脸谱,服饰,道具等图谱,然后描摹,用钢针尖刺图,描绘出纹样,为雕刻提供依据。

(三)雕刻

皮影雕刻是采用平面二维空间的装饰表现方法,主要用线条处理,其线条又分为实线,虚实线,暗线和绘刻线。实线是用来表现形体轮廓的线,即表现生,旦,丑角等被称为空脸的脸谱,同时也表现部分的装饰图案。虚实线是表现层次,块面以及结构中的装饰纹样,沿形体实线旁边饰以虚实线,净角的脸谱也多为虚实线。暗线为实用线,即用刀划线而不透皮多在皮影人物的活动关节处。如腰端,手腕,膝盖等关节处,绘刻线是以笔代刀,用来表现更为细致的物体,如腰带,胡须等同时也起到了装饰点缀的作用。

(四)敷色

用雕刻好的皮影人偶经平整打光后敷色,颜色多用纯色,主要用红,黄,蓝,绿,

黑等五种颜色,着色主要用平涂法,此外还有晕染手法和勾线相结合运用,上色要用透明色,这样不影响光照。戏曲人物脸谱和服饰的敷色要按程式进行,颜色以黑色和深色为主,这样通过光照,才能达到色彩浓郁,形体清晰可见的效果。

(五)定型

把上色后的皮影人偶熨烫平展,使其定型。熨烫又叫“出火”,是制作并整理皮影的辅助工序,具体做法就是用特别制作的土坯熨烙皮影,就是将皮影夹在两土坯间,带冷却后取出,重要的是掌握好火候,火候不到皮影熨烫的不挺展,火候过了皮影会被烧焦,最后上清漆以防色彩脱落,还可防潮并定型。

(六)装订

装订是皮影制作的最后一道程序,是将各个部件组装并固定,影偶头部和身体的联结是活动的,根据演出曲目的需要可以进行调换,并且各个部位的连接点要找准,才不至于组装的皮影前倾后仰,影人领是用一根主签连成的(又称“命根”),两手腕处各加一根活动签,民间艺人称为“三点一线选中选,栩栩神采从中显,疏忽若差半分豪,有肉无骨影人残。”

四、民间皮影所体现的艺术价值

(一)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

皮影是我国一种传统的古老的民g艺术,它所体现的文化价值又分为民间皮影戏剧的文化价值,皮影唱腔的文化价值以及皮影人设计与制作的文化价值等三点。

1、皮影戏剧的文化价值

皮影戏剧的文化价值体现在影戏中所表现的内容,大多是源自于民间百姓生活的平常故事,以常见简单的故事情节来刻画一些深刻的道理。因此它能够为人们的日常生活行为提供一些伦理的模式,所以剧目中蕴含的故事道理以及反映的民风是调查采集民间艺术素材的有效方法。

2、皮影唱腔的文化价值

皮影戏的音乐在不同地域的长期发展演变中,唱腔的风格与韵律都融合了当地民族乐器,例如小调等音乐体系的精髓,因此形成了一定的地方流派。所以影戏的唱腔艺术是从不同地区的音乐上发展而来,[2]它没有统一的腔调。腔调越丰富,版式也就越丰富。

3、皮影人的设计与制作的文化价值

皮影人的设计与制作为美术设计提供了广阔的展示空间,也提供了难得的宝贵素材。民间艺术与专业创作是一种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相互依存的关系。现代艺术是从民间艺术中吸取营养的,无论是表现形式,创作手法,还是作品中渗透的民族精神,都将成为新的物种产品并提供有用的启示和积极精进的经验。那它所体现的经济价值是皮影所蕴含的丰富的民间手工艺品,因此成为了一种独立存在的艺术形式,制作精美的皮影人偶可供人欣赏,点缀生活空间,也可作为装饰品从而产生商业价值,也为在都市的人们带去一些乡土气息。

(二)承载了民间皮影的传承艺术价值

1、民间皮影是民俗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之一。

2、皮影艺术与原始巫术,乐舞,民间艺术及图腾,说唱等相互渗透融合并相互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追求和心理特征。

3、寓教于乐(有着重要的教育和审美意义)

4、皮影本身也是一种极具价值的研究对象,换言之,它对中国民间习俗,民间文学和历史,美术,戏剧的研究都具有极高的价值。

(三)民间皮影的美术研究价值

民间皮影的美术研究价值体现在以下几点;

1、表现在造型的夸张体现。

2、体现在丰富的线条语言。

3、体现在纯粹的色彩运用。

4、体现在细腻的动态语言。

5、体现在投影的表现形式。

第7篇

一、海宁皮影造型的分类

(一)身段造型

海宁皮影除了武打人物外,其他的人物都是一只胳膊,而且两条腿是不能分开的,造型十分的别致。以结构区分,身段分为:上身、腰部、下身、上臂、下臂。一般分段绘制后缝接而成,基本都是侧身像,大部分为单手,双手很少。影人绘制都是单纯平涂,留有线条空间的地方进行涂色。人物身段结构中,旦角(唯有武旦的头像可以更换)及特型人物(如大嘴巴阿三、喽罗、长差、报子等)的身、头是不能分离的。以服饰区分,身段分为:生身(又可分为黑皮生、花衣身等)、蟒袍、箭袖、马褂、靠子等多种。如旦角(有正角、花旦、老星、王母旦、师姑旦、昭君旦、红官旦、夫人旦、小姐旦、老旦、喜旦、羊角旦、观音旦等)对应不同的身段服饰特征(见表1)。

(二)头像与局部造型

海宁皮影戏以头像特征区分人物角色,因而头像分类尤为细致,五官的绘制尤为精细,头像具体分类(有冠、脸、须、眼、鼻、帽等)都是采用手绘表现,既能表现出人物的年龄和性别,还能表现出人物的官阶和身份,更能表现出人物的奸忠、善恶、贫富等特点形象。冠式可分为:饰巾、板翼、武盔、帽(见表2)。其中,饰巾又可具体分为:唐巾、文生巾、矮子巾、须扎巾、道士巾、三髯扎巾、口扎巾、孝生巾、苦生巾等;板翼又可具体分为:方翼、圆板翼、团翼、尖板翼、三髯板翼、胡板翼、金花板翼等;武盔又可具体分为:冲天盔、二郎盔、大王盔、三髯帅盔、胡帅盔、拨到韦陀盔、狮头盔等;帽又可具体分为:皇帽、胡孝帽、毡帽、碗帽、罗帽等。不同于北方皮影脸部面积涂色,雕刻出五官,手绘较少。头像一般都采用正侧面造型呈现,正侧的形象,不是正侧面透视的眼睛,而是把眼睛拉得很长,几乎占据整个脸面,这样的艺术夸张的表现手法与传统的剪纸人物相似。

二、海宁皮影图案造型风格及装饰纹样分析

海宁皮影造型严谨,结构匀称,端庄大方,富有极强的装饰艺术美。海宁皮影戏图案造型不同于我国其他地区,北方的皮影主要通过雕刻“以刀”的表现手法,以陕西皮影为例造型主要是镂刻的手法,然后加以大面积上色,绘制的图案较少。而海宁皮影戏图案造型方面的主要表现风格是“重彩绘,少雕刻,图案丰富”,影人以图案绘制为主,外轮廓雕刻,内以图案绘制,人物角色、表情、性格表现更细致,表现更具有装饰风格。图案造型和色彩别具一格,表现手法更细腻,人物更传情,富有地方色彩,表现手法与传统的人物工笔相似。皮影道具在制作之前,先有画样,画样就是道具的图案设计,图案多来源于古老的民间艺术——剪纸、民间窗花、鞋花、木雕等民间艺术图案精髓,有名的艺人都要在以往的基础上有自己的创新和特点,画稿也就慢慢地积累下来。海宁皮影的绘制图案的组织形式大可分为单独纹样、适合纹样、连续纹样:1.单独纹样作为图案的最自由、最基本的构成形式,图案构成的装饰感强,可分为对称式和均衡式两种。其外形构图独立完整,绘制严谨丰满,每个不同人物角色都拥有自己独有的单独纹样,用来区分影人的特点和性格。2.适合纹样是在一种特定空间、特定轮廓的装饰纹样。图案与轮廓结合巧妙而富有强烈的装饰感,从外形轮廓上可归纳为自然纹、几何纹、人造纹三种形式。常常用于影人服饰中的图案装饰方式。3.连续纹样是根据内容和结构的规律,以图案重复排列的构成形式,常用于影人服饰的边缘、腰带,也用于影人佩戴的装饰品图案的间隔。

三、总结

第8篇

[摘要]皮影是一门结合了戏剧、音乐等多种艺术手段的表演形式。皮影戏所用的幕影演出原理以及表演艺术手段,对近代电影的发明和现代电影美术片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先导作用。皮影戏是世界上最早由人配音的活动影画艺术,有人认为皮影戏是现代“电影始祖”。皮影在灵宝也叫“影戏”“灯影戏”“土影戏”,是一种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镂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戏曲故事的一种表演艺术,它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之花。本文追溯了灵宝皮影的起源、发展及现存的问题。

[关键词]灵宝;皮影戏;继承;发展

起源于中国的皮影戏,它运用的幕影演出原理、表演艺术手段等,对近代电影的发明和现代电影美术片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早在汉代,中国就有了皮影戏。唐宋时期,皮影戏很流行。从南宋开始,中国的皮影戏传入东南亚诸国,此后又远播欧美等地。如今,德国柏林博物馆等至今还收藏有中国古代的皮影。皮影融有古代壁画、帛画、画像石、戏曲脸谱、戏曲服装、民俗装束、剪纸等艺术精髓,当下皮影收藏和研究热在一定范围内兴起。而灵宝的皮影戏在业内具有较典型的艺术特点,可以说是我国电影早期的雏形。

一、灵宝皮影源流

灵宝皮影表演艺术起源于清代中叶,关于起源说法有二:一说从陕西传入;一说从京城传入。据岳渡村的李建如(79岁)、程彦时(80岁)、阎立竟(80岁)讲,清代岳渡村艺人阎鹏远、许顺洛曾唱过道情。岳渡村从山西引进皮影后,就组织戏班,四处演唱。阎没有后代,许迁居五亩乡,二人早逝。又据祖传六代的皮影老艺人刘金才和祖传五代的剪纸老艺人杨仰溪讲,道光年间岳渡村一位姓阎的和沟东村一位在京城做官姓杨的,他们告老还乡后从京城带回了皮影,和阎谢村一些退职官员地方绅士组班结社,招收流散艺童学演,轮流在各家举行堂会,自演自娱。由于受当时的条件限制,演唱时乐器伴奏仅有三叉板、笛子和四弦,演出的场所也大都在达官贵人或绅士富户的庭院。到了清末民初,这种庭院演唱艺术已发展成为灵宝县民间娱乐的主要形式,特别是民国初年,灵宝一度出现十几个戏班几百人的皮影演唱队伍,遍及涧河两岸和焦村原几十个村子。

建国后,国家十分重视这一民间艺术,村里最盛时有五个皮影班,1954年灵宝县成立皮影剧团开始在舞台表演,并新增音响设备,布影道具;1955年参加省文艺调演,获演出二等奖,老艺人刘金才也获个人演出奖;1959年改为“灵艺剧团”,全体演职员工转为全民工;1961年3月由于国家经济暂时困难,“灵艺剧团“被迫解散之后,他们自发组织起来继续在民间演唱,“”期间,这种艺术被当作“四旧”批判,把皮影及道具全部没收。使其一度中止,许多艺人偷偷收藏才使部分皮影艺术得以保存下来。

二、灵宝皮影的特点

(一)属道情皮影戏

灵宝靠近华山、亚武山和永乐宫道教圣地,深受道教影响。皮影艺术与道情说唱密切结合是灵宝皮影的显著特点。道情又名“道经”“八仙乐”是道教的宣传工具,它的特点除内容宣扬道教宗义外.使用的乐器都是以八仙的法器命名,如:

鱼鼓,简板传说为张果老所传。

月琴,形如琵琶传说为汉钟离芭蕉扇所传。

碰钟,形如铁笊篱传说为何仙姑所传。

竹笛:传说为韩湘子玉箫所传。

四弦:传说为铁拐李火葫芦所传。

云阳板:传说为兰彩和所传。

道情和皮影结合后发生了两个显著变化:一是艺人们的地位提高。道情艺人被尊为“八仙弟子”,其祖师在“上九流”的一流佛祖、二流仙中高居第二把交倚,群众不称道情艺人为“戏子”而尊称为“先生”,演出一般都安排在中堂,艺人演出必须是衣帽穿戴整齐,坐姿端正,以示对道教八仙的尊敬信奉;二是皮影表演艺术也更丰富,更吸引人,很快形成广泛雄厚的群众基础。为了适应幕影表现,灵宝皮影戏吸收其他艺术的一些技巧,采取了抽象和写实结合的手法,对人物及场面景物进行艺术化、卡通化、戏曲化的综合处理。它的脸谱与服饰造型形象而生动,夸张而幽默,雕工细致、流畅,四肢灵活,使人赏心悦目。在色彩上,灵宝皮影以红、黄、绿、黑为主,比较简洁明快,同时也喻示人物的个性特征,如黑脸的骁勇、红脸的精忠、黄脸的狡猾、白脸的奸诈等。刻制的皮影人物头、四肢、躯干等各自独立,而又用铁丝连成一体,并绑上竹棍,由艺人们操纵。一般来说,一个皮影人物要用五根竹棍操纵。用来演皮影的屏幕,多是白纱布做成的。白纱布经过鱼油打磨后,变得透亮轻盈。在白幕布后面,艺人们贴近幕布操纵各种皮影人物,不仅要手指灵活,还要说、念、打、唱,同时还要响动锣鼓。

皮影是一种庭院艺术,道具轻巧演出方便,往往一二人操作皮制戏曲人物,外兼配道白说唱白,乐队除吹笛人外亦兼说唱,故一台戏只需十人左右,五六人也可进行演出。近年来随着科学发展,皮影戏的伴奏换成录音配乐,也有两人合伙演出的。由于皮影小巧玲珑,道具轻便。行动方便,不需舞台和车辆拉送,风雨寒暑无阻。适应山区僻乡群众观看,灵宝广袤的山区为皮影的生存、发展创造了条件,皮影也成为山区人民文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艺术轻骑。

(二)品种多样、形式各异

皮影的制作最初是用厚纸雕刻,后来采用驴皮或牛羊皮刮薄,再行雕刻并施以彩绘,风格类似民间剪纸,但手、腿、头关节是分别雕刻后再用线连缀在一起,表演时能够活动自如。皮影以河北一带的驴皮和西北的牛皮较为著名。

第9篇

【关键词】辽西;皮影;传承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1-0043-01

一、辽西皮影艺术文化及现状

据调查,辽西皮影戏由河北流入,到辽西形成地方特色,它与河北皮影戏以“俏”为特点不同,以辽西的粗犷地域特征而著称。由于辽西地区距离冀东北较近,其皮影艺术受乐亭、滦州的皮影艺术文化的影响较大,可是辽西皮影艺术没有失去自己的特色,具有造型简洁洗练、明快大方特点。辽西皮影流传最广的是七寸截子。辽西皮影戏讲究原汁原味,唱腔传统,只有上年纪的人喜欢,年轻人一般看不懂。辽西皮影戏其戏曲内容及完整的艺术效果的表达是通过灯光、影幕、音乐、唱腔和表演者来表达。政府将其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现在皮影戏班经常深入社区、学校、部队进行义务演出,扩大了观众群基础,与此同时,他们编排新剧目,增添音响设备,不断创新,吸收青年皮影爱好者加入皮影队,为吸收更多的皮影爱好者参与传承皮影艺术创造良好的环境。

近年来,辽西影戏艺术受到巨大冲击,正面临着皮影入箱,鼓乐入库,人员缺乏的濒危局面。与过去庞大皮影戏团相比,辽西皮影艺术的发展面临着严重的失传危机。表演的时候,如果不是免费的,很少有群众愿意看皮影艺术。由于多元文化的冲击,例如地方特色“二人转”,很容易抢占了皮影的市场。辽西皮影戏缺少新生演员来继承,剧目传统、演出形式单一、如果没有发展中的创新,辽西皮影戏流传和发展将失去动力。

皮影戏传承面临后继无人的境况,如不及时进行抢救性挖掘整理,即将面临失传境地。近些年来政府制订了相应的保护政策,多方面的促进了辽西皮影戏的发展。

二、辽西皮影艺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作为调查者,我们首先对辽西皮影艺术文化的价值和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辽西皮影艺术文化在多元文化的社会里如何传承与保护,使其重新焕发活力。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首先,要使辽西皮影艺术文化得以传承,使辽西皮影艺术文化得以保存,使其不失去地域性的特色。其次,民俗文化的意蕴也在人们心中日趋淡漠,我们对于辽西皮影艺术文化的调查与研究,有助于社会各界对辽西皮影艺术文化的认知与了解,提高人民群对辽西皮影艺术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意识。

第一,走访民间艺人,用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手段,对辽西皮影艺术文化进行真实全面系统记录,并对调查资料及相关资料妥善保存,并建立完整档案,为后人提供演唱、表演的范本,收集曲谱,编辑成册。将散乱的、无序的曲谱汇总,方便后人查找和使用。

第二,录制辽西皮影艺术宣传片,在声讯传媒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借助媒体的宣传机制,宣传辽西皮影艺术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辽西皮影艺术文化。

第三,借助互联网力量,帮助传承人发起众筹,将手工艺品在互联网平台,不仅可以做一个很好的展示,同时也可以带来相关产品的销售。能够力所能及的帮助到传承人。

第四,与皮影团体建立联系,邀请艺术进校园,利用学校这个高密度人群地方,宣传辽西皮影艺术,加强人民去辽西皮影的了解与认识。也可以通过举办群众娱乐性活动,开展辽西皮影艺术交流活动、辽西皮影艺术文化音乐会、在群众中开展辽西皮影艺术演出,寻找推动辽西皮影艺术文化发展的新动力,在人民群众中创造良好的文化传承环境。

总之,通过各种途径传播和发扬,让更多的人了解辽辽西皮影艺术文化,为后人留下宝贵的艺术文化财富。

参考文献:

[1] 张庚、郭汉城.中国戏曲通史[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

[2] 达妮莎.辽宁皮影戏源流[J].美术大观,2009.

[3]魏力群.中国皮影艺术史[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廉柄乾(1996-),男,河北省唐山市人,渤海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音乐表演专业,本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