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中医的方法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20 16:02:4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中医的方法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中医的方法

第1篇

【关键词】中医护理学;辨证施户;感冒

感冒作为常见的、因感受四时之邪气引起的外感病,发作率高,反复率也极高,以头痛、鼻塞、流涕、咳嗽、喷嚏、恶寒、发热、周身不适为主要临床表现,以冬春季以及季节交替时发病率最高,普通感冒为轻者,名曰:“伤风”,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性感冒,名曰“时行感冒”。现代医学认为当人体受凉、淋雨、过度疲劳等诱发因素,使全身或呼吸道局部防御功能降低时,则原已存在于呼吸道的或从外界侵入的病毒、细菌可迅速繁殖,引起本病,以鼻咽部炎症为主要表现。引起普通感冒的主要为鼻病毒。

1病因病机

从中医来说,其病因不外乎卫外不固及外感邪气两种,究其主因,是感受风邪所致,但又并非单纯由风邪所致,往往因季节气候变化而夹他邪而侵入人体,如冬季多夹寒邪,春季多夹风邪,暑季多夹暑湿,秋季多夹燥邪,其中尤以风寒、风热为多见。风邪夹时令之邪,由人体的皮毛、口鼻而人,侵犯肺卫,则卫阳被遏,营卫失和,邪正相争,肺气失宣,而致感冒。时行感冒因感受时邪疫毒,故流行范围及全身症状较一般伤风感冒为甚。

2辨证分型

感受外邪之后是否发病,与感邪轻重和人体正气的强弱有关。一般来说,素体强盛,正气充沛者在感邪后能驱邪外出,而不至于发病。若体质偏弱,则卫外不固,若起居不当,或寒热失调,或受凉淋雨,或过度劳累,皆易感外邪为病。中医根据体质情况,感受邪气种类对感冒进行分型:素体阳虚者易受风寒,则为风寒感冒;阴虚者易受风热,则为风热感冒;感受暑湿之邪则为暑湿感冒;气虚感邪,则为气虚感冒;阴虚感邪,则为阴虚感冒;时疫邪气则为时行感冒。

3辩证施护

临床护理应该充分利用中医护理的理论、方法及养生保健等优势根据不同的证型给予不同的护理方法。

3.1感冒的一般护理方法

3.1.1保持空气新鲜感冒患者的休息场所要求安静,空气流通等,故定时开窗换气对于感冒护理相当重要,但在通风的同时应避免对流风造成患者再次感邪,成一邪未除,他邪又至的困境。同时做好空气消毒,比如甲型链球菌、卡他球菌、肺炎双球菌、葡萄球菌和流感杆菌等这些引起感冒的主要病菌在酸性环境中不易生存,故在家中可用煮醋的方法使醋酸挥发至空气中达到抑菌、杀菌的作用。对病人的痰液及其他分泌物要妥善处理,避免成为传染源。

3.1.2密切观察患者体温观察病人体温变化亦是相当重要,特别是对于儿童而言,中医认为,儿童为至阴至阳之体,疾病转归,传变非常迅速,故而每日应测2-4次。观察并记录恶寒与发热的程度及变化,可为医生辨证论治提供准确的临床资料。若患者体温急剧变化,则应在第一时间通知医生。高温则可先行物理降温,如用酒精、温水等擦拭身体,或冰敷等。在物理降温的时候应注意保持体温,并避风,避免复感风邪。

3.1.3注意发汗感冒的治疗大法为发汗驱邪,故观察控制出汗情况在感冒护理中极为重要。发汗可起到散热、驱邪外出等作用,但中医讲究中病即止,切不可于发汗。盖汗为心液,过汗则损伤阳气,故仲景言:“汗多亡阳。”发汗以皮肤微微出汗为佳。如《伤寒论》云:“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

3.1.4注重饮食感冒患者的饮食应以清淡饮食为主,清淡之品如稀粥等不但可以起到养胃的作用,还可补充因发汗而丢失的水分。切不可过食辛辣及滋补之品。盖感冒治疗大法以发汗为主,辛辣之品亦可发散,食用之后与咬协同,增大发汗之力,使汗出如雨,邪未除而正先伤。邪正交争之时,食用滋补之品,亦可资邪,往往闭门留寇。故仲景言:“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3.1.5药物煎服方法感冒所用药物多为发散之品,故在煎服过程中很重要。根据具体治法而选用的药物有不同煎法。感冒的病位主要在肺卫,属表,故在煎药时不可过煎,使药物性味发生变化,如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言:“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煎。肺药取轻清,过煎则味厚入中焦矣。”服用药物的频次及量亦要根据病情而定,不可拘泥于一日三剂之说。如《伤寒论》云:“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不汗出,乃服至二三剂。”

3.2辩证施护

3.2.1风寒证风寒感冒患者需要安静休息所居之所宜偏暖,宜加衣被以防重复受邪气侵扰。风寒之邪以汗法治疗,通常汗出而解,服用发汗剂应当热服,服后略加衣服棉被,以助汗出,但勿使汗大出,大汗淋漓可伤阴亡阳,汗出后用酒精或是温毛巾擦干,防当风而复感风寒之邪。若发热,不宜冰块冷敷或者酒精降温,因寒主收引,若发热时骤以冰块或酒精降温,可导致毛孔闭塞而邪无出路,使病情更为严重,可适当配合针刺退热用泻法,取大椎、曲池、风池、合谷等穴。饮食宜清淡半流食饮食,忌生冷,油腻。肉面,五幸等食品。其药煎熬在十五钟左右,服用频次因病情而定,以汗出为度,不必拘于固定频次。正如《伤寒杂病论》所诉:“……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不汗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3.2.2风热证首先一般护理。风热证患者所居之地宜通风凉爽,但避免直接吹风,若发热身痛宜卧床休息,忌过度运动劳累。本证用辛凉解表之法,药宜偏温凉而服,此法遵循“寒则热之”“热则寒之”的服药原则,可提高药效。服药后及时观察病人体温、出汗、伴随症状的变化。若汗出热退身凉脉静则为正胜邪退,则可不必尽剂。也可多食当季性质偏凉的水果,如苹果,橙子,柚子等,但不宜多食荔枝,桂圆等偏热性水果,食后必不利其病。若高热,可温水擦浴,便于引邪外出,同时可同风寒证采用针刺退热。饮食宜清淡半流食饮食,多补充水分,可食用清凉的黄瓜、西瓜、苦瓜或绿豆汤等;忌辛辣、油煎肥厚食品,戒酒戒烟,过劳。药物煎服不宜过长,一般在沸后即可,频次亦以汗出为度。

3.2.3暑湿证其基本方法与风热证相似,所居之室应凉爽通风,以防暑热,因湿邪重浊,故此证患者多有头身困重之证,对于此症,可与按摩局部穴位,通常的施术部位是太阳,印堂,风池及颈部的多处穴位,此法可解除恶心呕吐,脘痞等症状,亦可配合刮痧疗法:部位以夹背两侧、背部胸肋处、肘窝、过窝处为主,此类患者忌是肥甘厚腻之品,食之恐加重呕心呕吐之症,宜多服清凉解暑之品,如绿豆汤,黄瓜,西瓜等。此型患者所用药物多有芳香之品,故需后下,煎熬时间不宜过长,以沸后5分钟为佳

3.2.4气虚感冒此证多见于素体体弱之人,除外一般护理,此类患者应注意保暖,同时患者应加强身体素质的锻炼,多参加体育活动或者其他的娱乐活动,同时注意营养的补给,忌厌食挑食,生冷。因所服用方剂之中多有补虚之品,且不宜发汗过度,因其中含有补虚之药,煎药时注意时间比上述证型之药长,使药物的有效成分最大程度的溶出,一般以沸后15分钟为佳,此型患者服用药物需要固定频次,以每日3次为佳。

3.2.5阴虚感冒阴虚感冒见于素体阴虚之人,或秋冬季节天气干燥,燥邪伤阴而复感外邪而致,此类病人发汗宜相当谨慎,若过汗伤阴可导致痉挛,故需严格观察其出汗情况,除服用养阴解表之剂外,可嘱咐病人多服用养阴之品,如海鲜类,水果类中的柚子,葡萄等,并可顿服沙参,麦冬等以达到滋阴之效。此类患者药物煎服方法同气虚感冒。

3.2.6时行感冒该型患者居住要静卧休息,其居住环境要求干爽,痛风情况良好,温度温和。因其具有强烈传染性,故要进行呼吸道隔离,避免与家人同用碗筷及与家中小孩、老人过度亲近。密切观察体温与发汗情况,观察出汗与体温关系,如是否战汗,战汗之后体温转归等,并及时向临床医生反映,以便调整治疗方案。此类患者需严格静卧休息,此时护理人员要避免干扰病人休息,如叶天士言:“旁人切勿惊慌,频频呼唤,扰其元神,使其烦躁。”在保证患者严格休息的同时,护理人员须注意保证患者保暖,及出汗质量,即确保患者无掀被、露手足等。此类患者所用药物多为芳香辟秽之品,故煎熬方法同暑湿型;其服用频次根据患者情况而定,但应保证每日服药量足够。

4养生指导

平时加强锻炼,增强御邪能力,可从夏天开始进行冷水锻炼(冷水洗面,洗头或洗澡),体质较弱者,注意自身防护,随气候变化增减衣服,切忌贪凉,避免汗出当风。感冒流行期,尽量少去公共场所。外出时戴口罩。家中谢绝流感患者探视、来访,防止交叉感染。用抗流感病毒的中药、或30-50%的食醋蒸气消毒空气。亦可预防服药:如三根汤(葱根、白菜根、萝卜根)、贯众汤(贯众、苏叶、荆芥)连用3日,或荆防颗粒,夏季可用藿香、佩兰、薄荷泡茶饮,每日二次,连用三天可骤祛暑之效。

5结语

感冒作为临床常见疾病,可能严重影响患者的舒适程度,且近年来抗生素滥用误用的情况日趋严重,使得部分患者抗邪能力减弱,而机体耐药性增强,临床上不乏简单感冒就入院治疗半月余的患者,但是效果并不明显。现代免疫学已经告诉我们,目前的感冒大多数都是细菌合并病毒的感染,抗生素对于细菌感染有相当的疗效,但对于病毒感染却素手无措,所以临床加强中医治疗及中医护理,对感冒的治疗及预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传芳.中医治感冒.家庭医学,1997,24:56.

第2篇

【关键词】 中医经典;阅读;方法;创新

1 研究的重要性、创新性

中医继承是发扬中医的关键,而诵读中医经典可谓是传承中医事业的重中之重。从某种意义上讲,对中医经典的理解和掌握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医的理论水平、中医辩证思维能力和中医临床水平。纵观古今,历代名义都把诵读中医经典作为治医、行医的一项基本功。所以对于一个个满怀悬壶济世、救人治病的凌云壮志的中医学生们来说,深入阅读中医经典意义非凡。

通过调查发现,许多中医院校的的现状是这样的,因为一系列原因大部分学生读经典的积极性并不高。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同学们忽略这方面的学习的原因有两点。一方面,同学们的重视性不够。;另一方面,他们对这些古老的文字不太感兴趣。

因此,寻找着一种与众不同的、适合当代中医学子们诵读中医经典的新方法意义重大。

目前许多本科院校为了深化本科教学改革,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本着培养适应现代社会新型人才的目标,在校园内号召大学生们探讨创新型学习新方法。作者响应此号召,进行了中医经典阅读方法的研究。作者倡导创新性学习,通过变单一学习模式、传统学习方法为学习与班集体活动、比赛等多种学习形式相结合的新模式,使枯燥的单纯阅读变得生动有趣,这样用一种特色方法勾起了同学们读经典的激情与兴趣,而不是让他们被动去接受一项阅读任务。那么这样就成功提高了同学们读经典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他们学习中医知识的效率和积极性。

2 研究实施过程

2.1 构建新的学习模式 整体思路:通过知识竞答、相互提问等多种活动形式,并且把阅读中医经典与同学们的德育分联系到一起,自2010年9月开始开展为期一年的诵读中医经典系列精品活动。

2.2 进行阶段性优化学习方法

2.2.1 宣传创新学习新方法 通过展板宣传、校广播站广播、校报记者采访、名师讲座、不同专业、院系之间的同学交流等形式,做足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让这种研究理念和途径传播到校园的各个角落。

2.2.2 多种形式活动开展 研究活动首先以比赛竞答形式在班级内部举行,拿试点班中西医临床医学2班来说,他们每周定期进行三学活动,活动主要以“知识问答”的形式进行。在三学活动中,班干部作为出题者和裁判,对同学们进行提问,所出的问题与国医经典相关,所有答案都出自原书。同时,所出的题还与所学的《中药学》、《中医诊断学》以及学过的《中医基础理论》等相关课程密切相关。班干部作为出题者,首先要认真翻阅经典,准备材料(材料相当于题库)以备同学们背诵,同时还要从各个方面从材料中采集题型。班干部还要负责选择公正的裁判人员。所有积极主动参与回答问题并回答正确的同学加德育分,加分细则班委和集体商议。除了加德育分之外,每周评出一个回答问题表现最突出的同学。每月再进行一次答题比赛,评出一二三等奖,颁发丰厚奖品和证书。然后,每班选出优秀答题者代表班级,参加院系里的总比赛。

3 主要研究成果与分析

研究进行到最后阶段,以最后一次总结性的“中医经典知识竞答活动”而结束。第一临床医学院 护理学院 2009级学生积极参与,活动顺利进行。此次活动赢得了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通过调查发现,参与此次研究活动的同学受益匪浅,一方面这种新型学习方法提高了同学们背中医经典的热情和兴趣,从而大大缩短了背熟经典的时间,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背书的效率。另一方面,背的东西多了,自身的中医气息也日渐浓厚,视野拓展的更宽,了解到的中医知识更加丰富。与此同时,他们还获得到了德育分和比赛的荣誉,为以后拿奖学金奠定了基础。之后,校园里掀起一阵诵读国医经典的热潮。同学们收获很多,对学习中医有了更深层次的提高,从长远来看,这为传承中医进一步铺平了道路。

同学们在此活动中提高了阅读中医经典的兴趣和积极性,通过大量阅读国医经典,充分了解经典中的语言,哲学思想,医学内涵,临床意义等各方面的知识,拓宽了同学们对中医的认识。更重要的是,这样一来,使这些经典里的知识与平时所学结合起来,为学精中医奠定了基础

最后,作者希望这种与班集体活动相结合的学习中医的的新方法能给全国的中医院校提供学习借鉴,从而促使那些为发展中医事业的有志之士们相互学习,为更好地继承中医事业而奋进。

参考文献

[1]郑玉玲.中医经典诵读[M].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2010.9

[2]冯培等著.创新素养与人才发展[J].世界图书出版社.2001

[3]陶学志.创造创新能力训练[J].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2.4

[4]杨友斌.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1.1

[5]谢希德.创新学习的新思路[N].人民日报。1998-12-25(10)

第3篇

用料:生地50克、天冬25克、鲜10朵、陈皮1个、猪肝和猪瘦肉各150克。

制法:生地、天冬、鲜、陈皮洗净、稍用清水浸泡;猪肝、猪瘦肉洗净、切成薄片状,用酱油、生油、食盐腌巧分钟。先把生地、天冬、陈皮放人锅中,加入清水500毫升约5碗水量,文火煲滚30分钟后,再放人猪肝、猪瘦肉、瓣,滚至猪瘦肉熟,调入少量食盐和生油便可。猪肝、猪瘦肉捞起拌酱油佐餐用,此量可供2-3人用。

功用:生地天冬猪肝汤略带药材特有甘、涩气味,但不失清润可口,具养肝舒肝的功效。同时也适宜肝血不足、肝气郁结、视物不清、心烦失眠、口干口苦、毛发不泽或白发早衰等。

2.丹参黄豆汤

用料:丹参10克,黄豆50克,蜂蜜适量。

制法:丹参洗净放砂锅中,黄豆洗净用凉水浸泡1小时,捞出倒入锅内加水适量煲汤,至黄豆烂,拣出丹参,加蜂蜜调味即可食用。

功用:补虚养肝,活血祛瘀。适用于慢性肝炎、肝脾肿大者调补。丹参味苦微温,功能活血去瘀,安神宁心,排脓止痛。现代医学研究证实,丹参能够有效地提高机体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机体对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增强,减少细胞、组织、脏器的变性和破坏。黄豆性甘,性平,功能健脾宽中,益气和中,生津润燥,清热解毒。黄豆中的磷脂可除掉附在血管壁上的胆固醇,维持血管壁的软化并可防止肝脏内积存过多的脂肪。黄豆含大豆异黄酮,可增强巨细胞功能,使脾脏生成免疫球蛋白M作用增强,外周血淋巴细胞含量增多。这些有利于补虚养肝。

3.杞枣鸡蛋汤

用料:枸杞子30克,红枣10枚,鸡蛋2只。

制法:枸杞子洗净沥干,红枣洗净去核,一起放于砂锅中,加清水适量烧开后,加入鸡蛋煮熟,调味即可,分2次食用。

第4篇

“七情”过用必成灾

人的精神活动,中医归纳为“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合称“七情”。在一般情况下,“七情”仅是人体对周围环境刺激所作出的精神上的反映,属于正常生理现象,但如果精神刺激过大,情志波动剧烈,就会产生有害的影响,进而便可致病。中医认为“七情”与内脏直接有关联,所谓“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这种种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往往能够看到。如盛怒的人,会面红目赤,感到气往上逆,甚至“肺也要气炸了”,更利害的,还可象“一气周公瑾”那样令人口吐鲜血。暴喜过度,会使体内“气血涣散”,甚至精神错乱,犹如《儒林外史》里范进中举所描述的那样,竟然会高兴得发起疯来。思虑太甚,则可以使主管消化的“脾胃”功能减弱,出现食欲不振、消化不良。悲伤过甚,损伤肺气,往往形容憔悴。如突然受惊恐,则会伤害肾气,使人浑身无力,站立不稳,甚至二便失禁。现代的临床研究也表明,精神紧张或精神创伤可以成为精神病、高血压病,冠心病,消化性溃疡以至癌症等的诱发因素;而因大喜过望而触发的急性心肌梗塞也并不少见。所以“七情”中的任何一种“情”都是不可过用的,否则均有带来危害的可能。

修身养性安康来

孙思邈是我国唐代名医,他注重养生,寿过了百岁,他把自己的经验写成《孙真人卫生歌》。其开头几旬便是,“世人欲识卫生道,喜乐有常嗔怒少,心诚意正思虑除,顺理修身去烦恼。”说的是应该加强自身修养,使心胸宽广,光明磊落,情绪安定,是为卫生之道。医家孟铣认为:“若能保身养情者,常须善言莫离口。”又说。“口有善言,又当身行善事。”所谓“行善”,我们现在可以理解为多为国家、多为人民做好事。这种人必然会受到周围人们的敬重和爱戴,从而在精神上感到无比快慰。英国人西特尼说过。“做好事肯定是人生唯一乐事。”看来他深知其中之道。

“寡欲”有助调情志

对道家“超尘出世”、“清净无为”的逃避现实的思想,中医是抱批判态度的,认为只是欺人之谈。“摒弃俗缘,形如槁木,心若死灰者,千万人中恐无一人。”但在承认感情和物质欲属于人生正当要求的同时,中医也提倡“寡欲”来求得精神上的安宁。如李东垣在《脾胃论》中说,少思寡欲……得丧既轻,血气自然谐和,邪无所容。”不过在这方面要掌握得恰到好处也不无困难,为此有人提出如下主张:即要怡情适怀,不可任情使性;应心情达观,不作无病睥岭;须处世入俗为怀,不存去世离俗之想,一切从实际出发,不为名为利而如醉如狂;遇事既不忧心忡忡,也不盲目乐观。认为这样也将带来精神安宁,使气血调畅,身心健康,免生疾病。

“排遣”及时亦奏功

由于人毕竟生活在社会中,各种矛盾错综复杂,情绪波动,实也在所难免。《备急千金要方》中说:“凡人不可无思,当以渐遣除之。”指出遇有此等情况,可以通过自我宽慰和排遣,并以渐进的方式,逐步使自己解脱精神上的窘困局面。《友渔斋医话》也载有“遇逆境,即善自排解”之句,同样指此而言。古人的“排遣”方法,有些属消极遁世的,自当摒弃,有些则至今仍不无可供借鉴之处。如医籍中多有引用“塞翁失马安知非福”的典故,其宗旨即在提醒人们:“世事皆有倚伏,如意处常有大不如意之变。”也就是应看到事物可以具有两面性,不能忘形于一时。此外“倚富者贫,倚贵者贱,倚强者弱,倚巧者拙”的说法,同样也并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的。

气功偏能显灵验

中医还倡导利用气功锻炼以取得保养精神的效果。气功要求思想高度集中,要求“意守”和“调息”。这在《黄帝内经》中称作“呼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与《庄子・刻意篇》中的“吹啕呼吸,吐故纳新”的法则相仿。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这种锻炼方法,能够使大脑皮层产生“良性诱导”作用,一方面让人体弛缓的代谢功能得到加强,另一方面则可恢复组织细胞的疲劳,减少营养物质的消耗。这样,在气功效能的影响下,人体各部分的关系便可得到新的调整,从而有病治病、无病强身。可见气功在祛病延年方面的效验,是“名不虚传”的。

精神形体分不开

第5篇

牛肉是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者的补养之品,特别对大病初愈,精神体力刚刚恢复的人更适合。如果给他们吃鸡肉、羊肉,易引起旧病复发或高烧复起,死灰复燃。而吃阴寒的猪肉和鱼肉的话,又可能导致阴寒过重,凝滞疼痛。而牛肉的平和之性,正好符合体弱人的特点。所以,若能在五谷为养的基础上,辅以适当的牛肉以增强补益作用,效果非常好。

如久病体虚,气短,唇白,面色萎黄,大便泄泻,浮肿,手足厥冷以及头昏目眩等的人,可用牛肉炖汁,有助于缓解病情。而手术后的人,也应多饮牛肉炖汁,或用牛肉加红枣10枚炖服,能补中益气,助肌生长,促进愈合。如果是食欲不振,又不能进服其他补养药的人,可先吃牛肉汁,也能起到健脾醒胃的功效。

感冒发烧或感染性疾病者当少吃牛肉

由于牛肉为温燥食物,感冒发烧或感染性疾病发热的人不要食用。因牛肉中含中等量的胆固醇,凡高脂血症,尤其是高胆固醇血症患者,也不宜多吃;另外,民间认为牛肉是发物食品,患有湿疹、疮毒、瘙痒等皮肤病者,患有肝炎、肾炎者也应少食。还要提醒大家一句,患疯牛病的牛肉是禁食的。

牛肉吃法有讲究

尽管牛肉是脾胃虚弱者的养生保健品,但因为牛肉生长周期长,肉质比较坚实,虽然口感很香,但脾胃虚弱的人不易消化,这时候怎么办?可选择用嫩牛肉做汤来食用。做法是将嫩牛肉洗净后,切块,加酒、水等烧煮,时间要长一些,至牛肉酥烂,再加入胡萝卜丁、卷心菜等,略沸,即成。起锅前,加入番茄酱。用这种牛肉汤浇汁吃小米干饭,是最好的补脾佳品。

现在,牛肉火锅很盛行。实际上由于牛肉在其属性上是偏于温热的,如果你用牛肉涮火锅,锅底都是花椒、辣椒、陈皮等,牛肉的温性就加重,很多人吃了容易上火,体质虚弱的群体,更容易出现多种不适。所以,吃牛肉要注意寒凉与温热的搭配。可用白萝卜、西红柿等与牛肉共炖,因为西红柿为酸凉之性,白萝卜为辛凉之性,在一起炖后,这种牛肉的汤和肉就不会有明显的寒热之性,普通人吃了也不会上火。

如果喜欢吃牛肉火锅的话,吃的时候也可以喝一杯橙汁、酸梅汤,以解牛肉之热。当然,如果你在体质上是偏于阳虚的,吃牛肉火锅反而会觉得很舒服,不在我们的禁忌之列。

L菖H庋=∈称?

牛肉胶冻:脾胃虚弱,少食乏力者的滋补品。

本方出自《丹溪心法》,原料包括牛肉1000克,黄酒250毫升,食盐适量。制作时,可先将牛肉洗净,放入锅中,加水适量,旺火煮沸,取出牛肉,冲净浮沫,切成小块。牛肉再入锅加水煮沸,改小火煮半小时调入黄酒和食盐,继续煮至肉烂汁稠时即可。

牛肉胶冻又叫霞天膏,是用黄牛的肉经熬炼而成的膏。霞天膏补气益血,健脾安中,它的适用人群非常广泛,能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虚弱症状,无论男女老少都能吃,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的人都能食用。甚至一切有形之病,包括妇科的一些良性肿瘤,以及中风病人、糖尿病病人。医生在霞天膏的基础上再加一些对症的中药,就能治疗许多疾病,而且效果非常好。

蒸水牛肉:补益气血,强壮筋骨。

第6篇

古代人类在狩猎过程中,常会伤及皮肤、肌肉而流血。这个过程有时竟会因祸得福,随着流血的停止,原有的某些疾病却不知不觉地消失了,这就是放血疗法的由来。

放血疗法又称刺络疗法,是针灸中的传统疗法。据记载,神医扁鹊是放血疗法的鼻祖。《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放血疗法的大量记载。如《灵枢・官针》篇中指出:“络刺者,刺小络之血脉也。”《素问・离合真邪论》谓:“疾出以去盛血,而复其真气……刺出其血,其病立已。”《灵枢・小针解》说:“菀陈则除之者,去血脉也。”传统的放血疗法,主要是用三棱针、梅花针、毫针或其他工具刺破人体某些腧穴、病灶处、病理反应点或浅表小静脉,放出少量血液而治疗疾病的方法。临床上采用梅花针还常配合拔罐疗法。三棱针,古称“锋针”,具有一针三刃、针身长直、针尖锋利的特点。实践证明,放血疗法能醒神开窍、解毒泄热、活血通络、驱风止痉、止呕止吐、消肿止痛,以达“血出邪尽、血气复行”之目的,尤其是对急性喘咳、痉挛抽搐、高热、呕吐、泄泻、昏厥、腹痛、喉痹、高血压等急危重证以及多种皮肤疾病等,不论年龄大小,均可随时点刺。且具有取穴少、操作简便、取效迅速等特点,常能取得药物疗法所难以达到的功效。

临床常用的穴位

太阳:主治头痛、眼红肿。

上星:主治头痛、目痛、鼻衄、热病。

水沟:主治癫痫狂、小儿惊风、中风昏迷、中暑、口眼歪钭、牙关紧闭、急性腰扭伤。

龈交:主治齿龈肿痛。

内地仓:主治面瘫。

金津、玉液:主治口舌生疮、舌肿、呕吐。

十宣:主治昏迷、癫痫、癔病、乳蛾、小儿惊风、中暑。

四缝:主治小儿疳积、百日咳。

八邪:主治烦热、目痛、毒蛇咬伤、手指肿痛。

曲泽:主治烦热、胃痛、呕吐。

少商:主治急性咽喉肿痛、急性扁桃体肿大、鼻衄、发热、昏迷。

商阳:主治急性咽喉肿痛、齿痛、手指麻木、昏迷。

委中:主治腹痛、吐泻、腰痛(急性腰扭伤疗效好)、丹毒。

八风:主治脚气、趾痛、毒蛇咬伤、足跗肿痛。

笔者临床最多用于急性呕吐、腹痛腹泻、急性头痛、咽喉肿痛、化脓性扁桃体炎、急性腰扭伤、红丝疔、颜面神经麻痹等症的治疗。特别是在夏秋季节是最简便有效的急救措施,值得推广。

放血疗法的常用手法

1.点刺法先在针刺部位上下推按,使瘀血积聚。右手拇、食两指持针柄,中指紧靠针身下端,留出1~2分(3~6毫米)针尖,对准已消毒的穴位迅速刺入1~2分,立即出针,轻轻挤压针孔周围,使出血数滴(对重症患者有时可出血十数滴,血由黑紫变红为止),然后用消毒棉球按压针孔(针刺曲泽、委中穴,在孔穴周围上下推按之后,可先在孔穴近心端扎紧止血带或布带,这样静脉暴露得更明显,更容易出血,刺出血后,再将止血带放松)。

2.散刺法又称围刺法,是在病灶的周围点刺出血,主要用于丹毒、痈疮。

第7篇

关键词: 中医实验室 管理方法 仪器设备 实验室安全 规则

实验课是使学生巩固和验证所学理论知识、培养创造性思维、接受实验方法训练的重要环节,能培养学生严肃的科学态度、严谨的工作作风,以及正确使用各种仪器、仪表,并获得观察、测量、处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构、撰写实验报告的能力。为了全面提高实验课的水平,将实验室的建设规范化,科学化尤为重要。

中医包括中医专业和针灸推拿专业,在2012年,我院加大了对这两个专业的经费投入力度,新建了一栋中医楼,将5、6、7层设为实验室,包括针灸实验室4间,推拿实验室3间,中药实验室2间,中医实验室3间,辩证实验室2间,器械练功房1间,实验条件大大改善,达到省内先进水平。我就我院多年来的中医系实验室管理工作中的经验方法进行总结归纳。

1.中医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办法

为了规范中医实验室教学、科研低值耐用品的管理与使用,防止财产流失、积压和浪费,保证教学、科研的正常进行,特制定本办法。

1.1价值不够固定资产标准有不属于材料范围的低值仪器仪表、工具量具、科教器具、文艺、体育和文具用品、医疗器械等均属低值耐用品。

1.2各教学和科研实验可根据教学、科研任务的需要,本着节约的原则,逐级编制年度计划。由分管实验室工作的系(部)负责人签署意见后,报资产管理处汇总,经审定后,按《长沙医学院实验材料、低值品、易耗品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进行采购、验收、领用、保管。

1.3实验室购回的低值耐用品必须建立有品名型号规格、数量、单价的明细账(卡)。实行单位内部借用登记制度,并确定专人统一管理,任何人均不得将低值耐用品据为己有。

1.4实验室每学期期末必须对实验室低值耐用品进行认真的清理,并与资产管理处的仪器设备分户账进行详细的核对,学校每年由资产管理处负责组织一次全面清查。

1.5保管和记账人员在接收和开始使用账(卡)时,要在启用页上签字注明开始时间;账(卡)交接必须严格,由经手人、鉴交人三方签字并注明交接日期。低值耐用品的损坏、丢失应按《长沙医学院仪器设备、实验器材损坏丢失赔偿处理办法》执行。

2.中医实验室实验室安全规则

2.1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实验所用仪器电源、导线要经常检查。注意用电安全。加热、加压、烘干过程,需专人看管,禁止对易燃试剂直接加热,以防发生火灾或爆炸事故。

2.2实验室和楼道中要常备灭火设备。如发现电闸、电线和电器漏电短路起火,应先切断电源,再用适宜方法灭火。

2.3防火、防盗,杜绝实验室安全、漏水事故的发生。积极根除事故隐患的发生,常查不懈。

2.4对违规造成重大安全事故者,按学校有关规定处理,赔偿经济损失,直至追究法律责任。

3.中医实验室实验室主任职责

实验室主任在系(部)主任的带领下,全面负责实验室的各项工作。为了提高实验室管理水平,加强实验室的教学,提升科研实验能力,特制定实验室主任职责。

3.1负责本实验室全体工作人员的思想教育工作,领导、安排并检查本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工作情况。

3.2根据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科研任务的要求,组织制订学年实验教学和科研计划,不断充实和更新实验内容,介绍和采纳新的科学实验手段,提高实验技术水平。

3.3及时解决实验室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切实保证教学实验顺利进行。虚心听取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各项建议,认真完成学院、系领导布置的其他工作。

4.中医实验室实验室秘书职责

4.1实验室工作秘书在实验室主任、副主任领导下负责实验室的日常工作。根据教学任务,安排实验室教学工作,并上报系部备案。

4.2在每学期期初负责制定该学期的实验课安排、开课前准备;中期制订实验室开放计划;期末负责本学期的实验课、实习课统计;实验报告.实验实习运行记录、实验室开放记录的统计;安排实验考核,进行效果评定。

4.3负责下学期实验课实验用品、试剂、仪器设备的申请领取工作,以及设备的维修申报工作等。了解学生、代课老师实验实习课的情况,定期向主任汇报;落实实验室课程的每个环节。

4.4合理安排学生实验课、实习课,充分利用实验室现有设备。组织完成好学年或年度实验室及设备方面的信息资料(包括报盘)的搜集、整理、录入、汇总和上报工作。

5.中医实验室学生实验守则

5.1实验前认真预习实验教材和实验指导书,明确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内容和基本操作要求。

5.2严格遵守纪律,不准无故迟到、缺席。进入实验室,要注意仪表形象,严禁赤膊或穿背心、裤衩、拖鞋进入实验室;听从实验教师的指导,认真观察老师的示范操作,合理安排时间,按时完成实验,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

5.3实验过程中须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正确使用仪器设备,集中精力,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根据实验要求记录实验原始数据和实验现象,不得擅自离开实验室或串台。

5.4实验结束后,应认真总结实验情况,独立完成实验报告,按时交给实验指导教师批阅。保持实验室整洁,确保实验桌面、地面、水槽、仪器用品的干净。实验完毕,要清洗器皿、整理仪器、清点器材、打扫卫生。

6.中医实验室规则

6.1师生要切实遵守各教研室规定的实验室规则,保证教学工作顺利进行。

6.2上实验课时,不准迟到、早退。要衣着整洁,不准穿背心、拖鞋入室;不准谈笑、会客。关闭通讯设备。上实验课时,一律穿白大褂。

6.3实验课,学生要按照目的、要求,在老师的指导下严格进行操作,认真做好实验记录与报告。实验完毕,学生应按要求将实验器材整理好,主动做好实验室清洁卫生工作,关好水、电、门窗。

6.4要爱护公共财物,对各种仪器、药品、标本、教具、图表、书籍、实验器材及动物等,都要注意爱惜,无故损坏者,按教研室规定赔偿;若带出实验室,除追回或赔偿外,还要视情节轻重给予纪律处分。

第8篇

关键词:中国文化;中医文化;直译;音译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在对外交流过程中如何保留文化因素的问题是不容忽视的。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典型代表,处理好中医汉英翻译的文化问题,关系到中医的文化内涵如何在完整保留的情况下被准确传译。本文主张主要采用直译、直译加注、音译、音译加注的方法来传译含有中国特色传统文化的中医术语。

1 汉英翻译与中国文化

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全部成果体现,如今各个国家和民族之间的交往日益增多,各民族文化的相互渗透和交流也日益频繁。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交流工具,记录了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语言翻译是跨文化交流一个极其重要的手段,在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是跨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西方的价值观念、管理理念及生活方式等广泛影响着我国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文化趋同的现象已随处可见。与此同时,不少外国朋友来华体验中国的传统节日,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富有中国民族文化特色的中医、中药及针灸疗法也受到越来越多的西方人士的欢迎。由此涉及到翻译中国文化的问题越来越得到翻译界的重视,比如心理文化、称谓文化、数字文化及典故文化等。

2 中医的文化体现

中国医药学具有数千年的历史,是我国人民长期同疾病做斗争的极其丰富的经验总结,是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是一门集大成的,以哲学思想为理论基础的学科;它从哲学的角度去探索人生、探索生命;强调人是自然的产物,是大自然的延伸与精华;将天道、地道和人道完美地结合成一体[1]。中国医药学在古代的唯物观和辨证思想影响及指导下,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的验证,逐步形成并发展成为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2]。中医文化的体现首先就在于其理论体系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受到自然科学的渗透和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中医学术之洪流发源于《黄帝内经》,《黄帝内经》将其同时期的人文科学与天文、气象以及人体的生理病理等自然科学融合起来, 以朴素的古代哲学――阴阳五行学说作为理论工具,以整体观念作为指导思想,以脏象经络作为理论核心, 以辨证论治作为理论基础,构建了中医学理论体系,从而奠定了中医学基础[3]。中医文化最直观地体现就在于“取类比象”的方法,用外界事物的生长和变化规律应用到人体的生理病理治疗方面来,比如古人最开始用藤类药(青风藤、海风藤、钩藤)来治疗关节屈伸不利,筋脉不畅等,就是因其形状类似于人体的血脉,既然藤有伸展之功效,所以也会帮助人体内筋脉的伸展。古人用之有效,经验得以传承,今用现代实验的方法也确实证明此类中草药对关节和筋脉的伸展有作用。

3 中医汉英翻译文化因素的处理

随着中医对外交流的发展,中医翻译方兴未艾,如何在中医翻译中最大限度地保留中国传统文化?本文提倡直译、直译加注、音译和音译加注这4种方法。

直译是在当汉语的某些词语可以在英语中找到基本或完全对应的词语时,依据“同一所指”进行对应转换,是最理想的翻译方法;在语义对等的情况下,直译既能够使译文符合英语表达习惯,又能够最大化地保留原术语的指称含义[4]。李永安[5]提出直译可应用的地方有中医解剖术语、中医基础理论术语、中医中某些独特疗法和中医中有文化含义但不会引起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或者误解的词语,如养肝明目(nourishing liver to improve visual acuity)[6],食积呕吐(vomiting due to food retention)[6]。

如果有些术语用直译法,由于文化的差异给西方人士造成了理解上的困难,我们可以用直译加注法。中医的一些特殊治法就可以采用直译加注的方法,如引火归原(conducting the fire back to its origin)[6],可以加上a therapeutic principle for the ascending of asthenic fire, by adding drugs for tonifying kidney-yang to those for nourishing kidney-yin to lead the ascending asthenic fire down to the kidney[6]的注释;这样西方人士就可以很好地理解这一术语的涵义了,明白这是一种治疗方法,即治疗虚火上升的方法,在滋肾阴药中适当加入补肾阳药、使下归于肾。

遇到一些实在无法在英语中找到对应词,甚至找不到相似的词语,又具有民族和传统特色的中医术语,笔者提倡用音译或音译加注释的方法。音译法作为中医汉英翻译中的一种必要的翻译手段,不但可以有效解决无对应语的意译困境;如果使用得当,还能发挥出意译法所不具备的优势。一方面采用音译翻译法能够实现译语的统一和规范;另外一方面,随着中外交流的不断深化,西方人士对汉语音译词的接受能力也在不断提高,适当使用音译词可以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探求精神,从而有利于进一步推动中医药乃至中华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与输出[7]。李永安[5]认为音译有三大好处,即不滥、持久和免争;音译可用来翻译有独特文化含义的中医术语、针灸穴位名、有文化含义而直译时容易引起误解或者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的术语。蒋建勇[8]也提出部分术语采用拼音为手段的音译法,避免了歧异产生,也使之烙上了鲜明的中国特色,最大限度地使中医术语音译实现了“名从主人”的原则,符合语言国情学要求。这样的中医英译从理论上是最接近原文,即再现其内涵外延,又体现其民族特征,还最大限度地传递了中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的深刻文化内涵;从形式到实质都实现了最大的近似等值。如阴(yin)、阳(yang)、气(qi)。如果这些术语第1次出现,有时有必要采用音译加注的方法,以便于满足各个层次的国际上爱好中医的人士来理解。音译加注法指借用整个词语的汉语发音,并在其后附加注释的翻译方法。虽然表面上看好像重复累赘,但却能够传递原汁原味的信息,既能够尊重国情、保持特色,又有利于受众理解。如康广盛[9]建议可将白虎汤译为Baihutang(Decoction for eliminating heat);又如经穴名称的英译翻译是整个中医英译中开展的最为成功、争议最少的领域,通行的英译方式为汉语拼音音译加所属经脉的英文缩写及编码[7]。

4 结语

传承中医文化是传承中医精髓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对外交流中,即要达到达意的要求,又要最大限度地表达出中医文化的内在涵义。这样不但有利于西方人士更加深刻地理解和认识中医的理论体系、辨证论治,而且还有利用中国传统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播,进一步提高中国文化的国际地位。马平[10]对于中医药文化翻译提出以下几个原则,即保持特色,能中不西;参照西医,西学中用;尊重读者,面向受众。此外,中医翻译工作者要有意识地强调中医药文化的以人为本、致中和及道法自然的核心价值观,强调调和、扶正劫邪、阴阳平衡的理念以及“救民济世”的传统医德[11]。总之,在翻译的具体过程中,要依据具体情况采用相应的策略和方法,做到准确把握中医文化的内在涵义,并一步进行准确地传译。

参考文献:

[1]曹山鹰.中医文化的翻译[J].中国科技翻译,2005,15(2):13-14,20.

[2]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8:291-292.

[3]王新陆.中医基础理论概念界定及其发展态势思考[J].天津中医药,2004,21(6):441-443.

[4]周佶,周玉梅.直译意译、音意译结合还是音译加注―浅析《黄帝内经・素问》中养生术语的翻译技巧[J].医学争鸣,2014,5(5):47-50.

[5]李永安.如何处理中医翻译中的文化因素[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22(6):468-469.

[6]金魁和.汉英医学大词典[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993,1882,1939-1940.

[7]任荣政,丁年青.音译法在中医英译中的应用原则与策略[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34(7):873-877.

[8]蒋建勇.中医英译中的音译现象与翻译的等值理论[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24(8):750-751.

[9]康广盛,周洪伟.浅谈中医英译中方剂名称的翻译[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28(6):555-556.

第9篇

《内经》很早就提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以预防为主的思想和方法,在临床上广为应用,《丹溪心法》曰:“与其救疗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与无疾之先,盖疾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发挥中医药预防保健方法的优势,选用中医药进行调补,达到补益脏脏气血,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目的。下面介绍几种中医药预防保健方法。

1 补肾防病法

肾为先天之本,是人体生长、发育、健壮、衰老根本所在,历代医家对补肾防病十分重视,肾气不足的表现,腰膝酸软头昏耳鸣,阳痿,遗精滑精,小便清长或夜尿多等症。常用方药:中成药:偏肾阴虚的选用,六味地黄丸,杞菊地黄丸等,偏肾阳虚的选用桂附地黄丸,参茸三肾胶囊,补肾益寿胶囊,龟龄集等。中药:枸杞、核桃仁、黑芝麻等经常食用。现代流行的保健酒也可选用,如茅台不老酒、鹿龟酒,劲酒等,或用枸杞泡酒,少量经常饮用。

2 补脾防病法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能充养脏腑气血,营养四肢,如脾胃功能不足,则后天生化之源匮乏,脏腑失养气血虚弱,抗病能力下降,容易导致疾病的发生。调补脾胃是养生的一大法,极为重要。脾虚之症,常见食欲不振,精神疲乏倦怠乏力,腹胀便溏等。常用方药:四君子汤,健脾膏。琼玉膏《洪氏集验方》:人参、生地、茯苓、白蜜、研末做饼食用。阳春白雪膏《寿世保元》:茯苓、山药、芡实、莲米各120 g、陈仓米、糯米各250 g、白砂糖750 g、蒸熟,研末做饼常服。《对济总录》轻身散:人参、茯苓、甘草、枣皮、云母粉各3 g,黄芪500 g,研末常服,补益胃气,轻身延寿,预防疾病。常用中药,山药、黄精、芡实、莲米、苡仁、茯苓、大枣等常服。

3 补益气血防病法

气血是人体机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血充足则体健无病,气血虚弱则百病由生,补气养血以健身防病。气血虚弱,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头昏眼花,心悸健忘,面色苍白,毛发萎黄等。常用方药:偏血虚者:四物汤,当归补血汤。偏气虚者:四君子汤。气血两虚者:八珍汤,十全大补汤,九转黄精丹《清内庭法制丸散膏丹名配本》,黄精、当归各等份,炼蜜为丸服用。保养延寿不老丹《集验良方》:扁柏枝1 500 g、阴干,紫河车3个,茯苓50 g,炼蜜为丸,1日2次,1次9 g。保健汤:丹参、沙参、首乌各15 g,煎水常饮。

4 补气固表防病法

补益卫气固护肌表,以增强体质,提高肌表的抗病能力,用于体虚表卫不固,容易感冒之人群。常用方药:玉屏风散《世医得效方》:黄芪24 g、防风、白术各9 g,研末,每次10 g,1日2次,可用本方泡水常饮。黄芪、大枣泡水常饮,效果亦佳。

5 根据四季服药防病法

四季寒热温凉的变化,容易导致病症的发生,随季节变化服药,调整机体,使之与外界气候变化相适应,达到预防疾病、强身延年的目的,《石室秘录》有关四季服药防病的方法,在季节来临之时服用。

迎春汤:人参、黄芪、甘草各3 g,当归、白芍各6 g,陈皮、建曲各15 g,煎水服用。

养夏汤:玄参、麦冬各9 g,五味子、甘草各3 g、白术、陈皮各15 g,煎水服用。

润秋汤:麦冬、百合各15 g,茯苓9 g、人参、五味子、甘草、苏子、冬花、香薷各3 g、建曲1 g,水煎服。

温冬饮:白术、熟地各15 g,茯苓、苡仁各9 g,枣皮6 g、菟丝子、枣仁、红杞、肉桂各3 g,水煎服。

6 根据疫情服药防病法

在疫情发生之时服用中药,以预防疾病的发生,常以清热解毒、芳香化湿药物为主组方,常用药物:银花、连翘、、蒲公英,板兰根、大青叶、藿香、石菖蒲、佩兰、蚤休等煎水服用。

7 常用单方防病健身法

历代本草著作中均有保健防病与延年益寿的药物记载,如人参、黄芪、山药、茯苓、首乌、当归、熟地、枸杞等。这些药物经常服用,确能强身健体预防疾病。这里主要介绍几种《寿世保元》中的常用单方。蒺藜:适量研末,开水吞服,1日3次,每次6 g,长期服用有耐寒暑,乌须发,防卫过当病延年之功效。黄精:阴干、研未,开水调服,不居多少,长期服用有抗衰老防病延年之功。灵芝:适量研末,炼蜜为丸,1日2次,以酒服下,有强身健体、安神宁志,防病抗衰老之功。熟地:研末炼蜜为丸,1日3次,每次6~9 g,温酒服下,久服滋阴补肾、强身健体,防病延年益寿。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