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0 16:02:4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农村的扶贫项目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一、观变观念,提高农村文化建设重视程度
文化建设不像经济建设,一些地方为了功绩,偏重于经济建设,忽视对文化的建设,这种做法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农村的文化建设必须转变观念,把文化建设纳入政绩考核的范围。
(一)确定文化扶贫对象,提高农民知识水平
农村文化建设的精准扶贫要求我们首先要确认扶贫对象,对需要扶贫的村加大扶贫力度。首先,政府根据本地实际情况进行扶贫,经济越发达的地区,文化建设程度也就越高,这个规律同样适用到农村的文化建设中,政府可以根据各乡镇的水平进行排序,确定扶贫顺序,经济发展水平越低的地区要加大扶贫力度;其次,根据发展情况制定政策,经济困难的地区要注重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加大资金的投入,通过提高设施硬件来带动素质的提高,对一些经济发展比较好的地方,一般基层设施也到位,因此,扶贫工作要注重村民的综合素质和文明程度。
(二)转变农村传统文化观念
文化扶贫工作要想有实质性的进展,首先要在思想上提高重视,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受到文化和素质的影响,这是因为很多贫困地区村民的思想受到阻塞,受传统观念影响深,让他们不能对现实困难用一个发展的眼光看待。其次是扶贫要先扶智,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通过扶智带动脱贫,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和知识的同时,注重科学技术的灌输,掌握使用种植技术和养殖技术,提高种植水平,增加产量、改善品种、优化发展结构,最终实现经济脱贫。
二、加大投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基层设施是农村文化的载体,完善的设施才可以为农民提供充足的娱乐休闲活动,提供场所,加强农村文化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农村文化扶贫的基本的要求。
(一)全面摸底,把握农民需求
农村的文化建设如果脱离了农民的生活和需求,那么不及时投入的在多资金,设备在完善,也不能真正的激起农民的兴趣,造成资金上的浪费,设备的闲置,并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因此,要以农民的实际需求为突破口,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走访等形式,征求村民的意见,根据农民需求开展文化建设,首先要在政策宣传时,重视对土地确权补贴、农产品补贴等各种惠农政策进行宣传,让人民不仅了解政策,也能激发加快发展,二是开展科教卫生知识的宣传,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科教卫生也就越来越重视,要进行疾病防治的普及,进行优生优育。
(二)增加投入,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
投入不足是农村建设的一个问题,要加快农村文化脱贫,就要扩宽渠道,增加文化建设投入,首先国家要加大投入机制,政府可以每年都安排一定的专额资金用到对农村的文化建设中,其次要整合社会力量,进行多方筹资,发动和利用社会带动文化建设,共同发展农村文化事业,企业可以进行赞助、冠名,提供无偿公益服务,为文化困难的村争取资金和项目,利用文化带动农村脱贫。
三、建立农村文化管理机制,助推精准扶贫
文化的扶贫要一句农村的实际情况进行,根据本地的特色,开展有利于农民接受的,特色鲜明的文化建设活动。
(一)文化扶贫与本地文化特色结合
文化扶贫要与本地文化特色进行融合,因地制宜不仅更容易得到群?认可,也能形成自己的特色,打造有品牌价值的文化产业,首先以传统节日为节点,开展特色文化活动,通过这些传统文化活动,激起群众的民族意识,其次,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和保护,剪纸等活动,不仅承载着传统文化,也可为农民带来收入,丰富精神文化生活。
(二)文化扶贫与下乡结合
深化文化下乡活动,利用农闲时间,组织社团到农村开展文艺演出,组织艺术展览。免费体检等活动,为农民送去文化、知识、健康,二是开展果冻,让文化在农村生根发芽,可以让一些先进工作者到农村,通过培训、结对的形势,为农村打造一支属于自己的文化队伍,三是要注重农村题材的扶持,鼓励农民自己通过拍摄电视剧、微电影的形式,通过新媒体、新形势开展农民生活,进行文化的宣传。
一、按照发展规划,充分发挥宏观调控职能,统筹城乡共同发展。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系统工程、全局工程,必须超越农业和农村的层次,站在统筹城乡发展的高度,把农业生产放到整个国民经济循环中,把农村发展放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把农民增收放到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中统筹考虑;要按照《贵阳市“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贵阳市“十一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建设发展专项规划》的要求,指导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我委作为规划编制的主要部门,要督促各职能部门认真抓好落实,要采取有效的宏观调控手段,合理部署城乡再生产所需要的基本生产资料,调整国民收入再分配结构。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都要向农村倾斜,力争多安排教育、卫生等农村社会发展项目,提高农村社会发展水平;加大对农村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在通村公路、“三小工程”等方面,增加投入比例;在安排项目资金时,多安排农业项目,特别是农产品加工项目和农业产业化项目。探索建立以工促农、以工补农的长效机制,充分体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政策。
二、努力筹措建设资金,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我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长期滞后是农村经济发展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是今后几年需努力的一个方向。要围绕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总目标,大力加强以公路和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抓好以“水、电、路、气、房、林、电视、电话”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推进乡村公路建设,形成通畅、安全、便捷的农村交通运输网络。这些项目点多面广,需要大量的建设资金,一方面,地方财政资金需进一步向农村倾斜。另一方面,我委要进一步抓好项目库建设,做好项目储备,多渠道、多层次争取项目建设资金、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项目和资金保障,要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和协调,尽快获取国家和省投资信息,争取国家、省支农扶农资金和项目向贵阳市倾斜,力争最大的投入,要加强与中国农业银行、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和部门的联系,争取更多信贷支持。
三、提高农民收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本质目标之一,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对我市农村来说,要围绕服务城市的目标,发挥城郊农村的功能,加快发展都市农业、特色农业、高效农业、生态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经济效益。我委在这项工作中,一是要推动创新农村经营方式,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和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建设一批特色优质农产品加工基地,采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生产基地+农户的形式,以龙头企业带动基地的发展,以基地的发展促进农民的增收。二是要协助有关部门大力抓好养殖小区建设,扩大养殖规模,扶持加工企业的发展,大力推进养殖产品的精深加工,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和销售渠道,促进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三是扶持培育一批优势农产品基地,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加强1*国道晚番茄种植基地、白云、乌当、小河花卉苗木种植基地、花溪辣椒种植基地以及其它各区、县(市)的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以特色占市场,以规模促发展。
四、进一步完善农村各项社会事业,把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放在重要位置。有效调控公共资源,切实加大对农村的投入,进一步发展农村卫生、教育、文化、体育和农村合作医疗,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逐步使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一样,公平地享有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十一五”期间要重点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和公共卫生,加快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大力争取农村社会事业项目和资金,完善农村服务网络和基础条件。协助有关部门大力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努力提高农村人口综合素质,不断增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能力。
关键词:精准扶贫 乡村治理 治理主体 治理环境 治理财政
1研究背景
“精准扶贫”理念是2013年11月在湖南湘西考察时提出的,这也是第一次把精准扶贫上升为国家政策。根据我国贫困标准统计,目前还有7000多万贫困人口,而这些贫困人口几乎都生活在农村,因此农村是扶贫开发的主战场,农村强则中国强,农民富则国家富。
乡镇政府作为中国最基层的国家政权直接面对并服务于广大农民,是国家与原子化农民之间的“缓冲带”、“安全阀”。这里所说的乡村治理也就是转型后乡村治理,即后农业税时代的乡村治理。在乡村治理背景下对精准扶贫进行研究,则更利于提高扶贫资源在农村的利用,从而促进小康社会的实现。
2乡村治理转型后对精准扶贫的影响
2.1乡村治理主体的改变
农业税改革前,乡镇政府被称为全能型政府:收税收费、计划生育、招商引资、社会治安无所不包。但是农业税费的改革后对乡镇政府形成了新的权力和格局,乡镇政府在免除农业税的治理中几乎不再有收入利益可言,对村庄治理进行全面干预不但没有足够能力,也没有了积极性和动力。在黑龙江省同样出现类似状况,自税费制改革后,许多地方的乡镇政府转变以往做法,转而支持村民自治。在村民自治的过程中,治理主体很大程度落到了村庄精英肩上。在扶贫过程中,救助资金以及扶贫项目一般都要通过村庄精英来完成。随着扶贫政策的贯彻,村庄精英的功劳是首屈一指的。但是事物有两面性,由于人性的自私性,村庄精英在识别贫困户时可能存在不公平性,列为贫困户的不一定是真正的贫困者。在农村,村民文化水平低,思想意识落后,即使明白不公平性,也是跨级“闹”乡镇府、县政府。上一级无暇村级矛盾,很多不满也是不了了之,致使真正贫困户久久不能脱贫。
2.2乡村治理环境的变化
随着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到来,农村的社会结构开始分化,社会人口开始出现大规模的流动性,进城务工成为当代农村青年的致富之路。这种“离土离乡”的变化使村庄成为空心村,尤其是在贫困村,空心化更为严重,留在村庄大多是老弱病残和鳏寡孤独,没有年轻力壮的青年做支撑,对产业扶贫的执行产生了阻碍。F村是国家级贫困村,土壤肥沃,阳光充足,适合万寿菊的种植,邻乡H村因万寿菊项目的开展,整村实现了脱贫。看到H村的成效,在乡镇府以及村干部的努力下,也引进了万寿菊项目,但是村民参与度并不高,尤其是贫困户更是不敢尝试,此产业项目在F村难以执行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有能力的、年轻力壮的村民流失严重。此村没有产业扶贫的支撑,只依靠低保和社会救助的方式只能解决一时之急,并不能实现真正脱贫,而且返贫严重。
2.3乡村治理财政制度的转变
农业税费改革后,乡镇政府从向下“收钱”变成了向上“要钱”,此后出现了“穷财政”与“有所为”、“权利小”与“责任大”、“政策好”与“遗憾多”等矛盾。这种“乡财县管”的财政管理体制和严重的村级债务,使乡村治理变得心有余而力不足,特别是在贫困村,村级负债甚至高达百万。从当前致贫的原因来看,呈现出共性因素和个性因素并存的特点。从共性因素看,许多贫困村、贫困户在交通、用电、水利等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方面仍很困难。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继续推进开发式扶贫,加大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开发和生态治理的支持力度。但是仅依靠扶贫资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乡镇财力的支持,因乡镇财力“空壳化”,无力实现“有所为”。X村是国家级贫困村,走访X村时,发现道路泥泞、房屋破陋,农田中水利设施落后,遇大雨天,则会出现“水漫金山”状况,有的贫困户家中,一年下来,颗粒无收也不是罕事。
从个性因素来看,针对致贫原因的多样化、个性化的特点。要结合实际,逐村逐户分析致贫原因,找准“病因”,对症下药。比如对于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可以利用专项扶贫资金鼓励其创业。但是除专项扶贫资金前期的支持外,乡镇政府财力却无力支持贫困者创业的后续工作,如发展进入困境期,乡镇政府是否有能力帮其度过困难?创业失败后又何去何从?没有强大的财力支持,就不能做到善始善终。
3基于乡村治理思维的对策建议
3.1加强治理主体的监督
村民自治是我国乡村治理的大势所在,村庄精英也将成为村庄治理的领导者。因此,加强对扶贫资源的立法监督必不可少,同时还要增强村庄精英为人民服务的大局意识,以带动贫困户脱贫为使命。另外,要对农民加强权力意识宣传,自下而上形成监督体系,做到“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
3.2改善治理环境
“空心化”的农村现状严重影响到了扶贫项目的进行,因此要结合农业政策,鼓励优秀的进城务工人员返乡创业,为他们提供小额贷款的便利条件、技术支持等相关扶持。此外,要加强手工业的发展,例如借鉴山东农村脱贫模式,联系一些半成品加工工厂,在村庄开设手工作坊,使贫困者在闲暇时期可以有事可做,既不用远出,又可以增加家庭收入,还可以改正农村的不良风气。
3.3设置治理资金鼓励
除扶贫资金外,还应按照贫困村人口数量、贫困程度。国家应适度加大乡镇政府的财政掌控能力,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要加强资金利用的监督。鼓励贫困户参与产业项目发展,从“输血式”救助变成“造血式”自救。对于治理发展较好的村庄,应给予一定的资金奖励,提高更多村民的积极性和创新性。
参考文献:
[1]何晓杰.“后农业税时代”的中国乡村治理:以东北乡村为研究视域[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3.10
[2]邓大才.小农政治:社会化小农与乡村治理[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06-01.
[关键词]新农村 扶贫 长效机制
江苏省苏北农村由于因其各种因素的影响,扶贫开发建设成本相对较高,因北,以开发式扶贫为切入点,增加农民造血功能,利用好扶贫资金,打造扶贫资金长效机制,对打进这类地区的扶贫开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更加重大的意义。
一、扶贫创新机制与保障机制相结合
为了适应扶贫开发“重心下移、帮扶到户”,确保每年脱贫20%的目标要求,必须改变传统的扶贫机制。因为那种救济式的扶贫模式实现不了扶贫的目的。而新的扶贫机制和保障机制主要是坚持扶贫开发和小康建设二手抓,以开发式扶贫为切入点,坚持扶贫和扶智相结合,以现有资源为基础,以改革、科技为动力,重点发展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从根本上增加贫困农民的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能力。总的来说,苏北地区财政较为困难,扶贫项目资金也有限,如果把扶贫及其它发展资金撒了胡椒面,整村推进就很难实现。所以,应该尝试实行各种资金集中捆绑使用的投入机制。将各方面资金集中捆绑使用,集中财力办大事,发挥扶贫开发的规模效应和“集束”效应。在这里集中的资金主要向贫困群体倾斜,让贫困农民得益。必须坚持先难后易,从最贫困的农户开始,这不仅是扶贫工作必须坚持的一条的基本原则,也是坚持“以人为本”,建设苏北和谐新农村的必然要求。同时,还必须将有限的扶贫资金主要用于进行产业建设。农村的产业发展在公司加农户的经济发展模式的基础上,还需进行创新,将扶贫对象纳入股东范畴,但其拥有的股份不能撤出,公司每年盈利的一部分用于分红,一部分用于基础设施和社会公益事业,其余用于扩大再生产,这种公司化经营模式不同于原先一些地方的做法:公司和农户签订合同,农户按合同进行养殖,公司再回收,这种经营模式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双赢”,但农民脱贫的步伐慢,效果不是非常显著。而在此基础之上成立的由贫困户控股成立的公司,既体现了公司加农户统分结合的灵活性,又完善了公司带动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而且农民自身又是公司股东,极大地调动了贫困户的主动参与意识,提高了贫困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激发了村庄内生发展动力,增强了贫困户的自我发展能力,从而提高了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而农民自身能力的提高正是扶贫的终极目标。同时,股权的配置处理模式又保障公司的发展具有可持续性,从而使扶贫资金由单纯的发挥“输血”功能到“造血”功能的转变。
二、合理确定扶贫项目,进行持续性扶贫开发
在扶贫项目和具体发展模式的选择上,应坚持因地制宜,扬长避短,与农结合、从现有资源出发的原则。
一是扶持非农业项目以解决贫困问题。从现实看,如果贫困户没有相对稳定的就业,无持续、稳定的收入来源,那么就不可能持续稳定脱贫。即使暂时脱贫其返贫率又很高,原因就在于这种暂时脱贫主要依靠外源力量而不是依靠内生力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扶持非农业项目的发展。苏北农村的壮男劳力基本都外出打工,剩下的基本是女劳力,针对这种劳动力状况,应该引进劳动力强度较低项目,在为这些企业提供一切优惠条件的情况下,也要求企业必须为贫困群体提供一定数量的就业岗位、工资收入。
二是以区域特色统领农业项目。江苏省苏北的一些农村离城市较远,有一些还以山区丘陵地貌为主,没有大城市和现代工业带来的污染,可以说是一方净土。这些地方还有丰富的且有特色的农富产品,如芦笋、樱桃、桑叶等。依托这样的资源,加上老百姓更加关注食品安全,就可以发展标准化、无公害的生产,且可以打造出区域性的品牌。同时,还必须与大中城市加强沟通、协调,以开辟农产品进城市、进超市的“绿色通道”。
三、高位推进,整合资源,培育特色产业,“以农带工”,形成合力,加快扶贫开发工作步伐
针对江苏省苏北农村的特殊情况,在搞好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以农带工”、“以农哺工”的扶贫开发新思路。工业化与城市化是苏北振兴的核心任务,但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方法和途径不是以“以工带农”、“以工哺农”,恰恰相反,只能实行“以农带工”、“以农哺工”的农村经济发展战略,才能真正实现苏北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目前,苏北正处于工业化的初级阶段,以乡镇企业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苏南模式”不能移植到苏北,苏北经济薄弱,村基础设施条件较差,社会事业发展滞后,贫困人口较多,村民市场意识较弱,如果不根据具体情况实施一刀切式的“以工带农”经济发展模式,扶贫不仅不能取得如期效果,甚至出现越扶越贫的现象。在苏北推行“以工带农”的一些地方,扶贫的效果不显著,在人人都要招商的口号下,各个乡、镇、村都大力引进和扩建工厂以求行工业发展,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引进企业大多是其它地方限制发展的化工类企业,再加上工厂的分散性造成污水不能集中处理而造成周边生态环境的破坏,引起广大村民的不理解和不满意。在广泛调研的基础,我们认为苏北地区当前扶贫的重点走新型“三农”发展道路,“以农哺工”,花大力气进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植业,发展高效农业,大力提高来自农业内部的收入,帮助贫困农民发展种短平快的增收项目,让农民得到农业结构调整的实惠,从而增强信心,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只有满足了农民这种“急功近利”心态,才能整合资源,培育特色产业。否则扶贫“浮在面上”,只有单向流程,没有双向互动的扶贫,在促进经济薄弱村发展进步的同时,其后劲不足,基础不牢的现象也特别明显,扶贫的结果是苏北与苏南的差距不是在逐步缩小,而是逐步扩大,相对贫困的问题更加突出,这不利于实现“两个率先”目标。因此,必须制定扶贫短、中、长期计划,在实施短平快的扶贫项目的基础上,着重实施中长期计划,在农业产业化上大做文章,在经济薄弱村尽快培育有规模、上档次、具有特色的优势农产品基地,形成农业的规模化生产,推动经济薄弱的农业生产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增强苏北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搞好科技智力扶贫和加大培训力度,不断提高贫困户脱贫致富能力
著名经济学家阿马蒂亚•森认为贫困并不是收入低下,而是可行能力的缺失,主体地位的丧失,消除贫困就是要赋予主体以进行活动的实质自由。所以,在反贫困实践中,提高贫困人口素质和能力,提高其在市场竞争中的主体地位是帮助脱贫的关键。扶贫先扶智,应高度重视贫困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科技培训工作,始终将提高贫困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加强科技培训以积累起长久脱贫的内在力量作为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传统的科学文化学习和科技培训是农民进课堂,教师讲解,由于农民自身的素质等问题,这种培训的效果并不理想,教师反映是“对牛弹琴”,农民反映是“坐飞机”,这种学习和培训毫无“营养”,不受农民欢迎。从实际出发,最好的应实施“请进来,走出去”的学习和科技培训模式。首先请专家帮助制定和论证村级产业发展规划,理清发展思路,为经济薄弱村农户找到切实可行的致富路子。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本地丰富的智力资源进行农民的文化学习和科技培训,请地方院校的教授、专家定期到村头进行现场指导,切实解决农民的实际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进行问题的延伸讲解,这种双向的互动模式使教学具有极强的针对性。还可以将本地院校列入劳动技能培训基地,利用高等院校开门办学的模式和条件,选拔农民进入院校学习法律常识、管理知识和相关实用技术。在培训中要坚持以下原则:一是将贫困农民科技培训与整村推进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优先在经济薄弱村推进远程教育进村工程;二是将贫困农民科技培训与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及重点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结合起来,提高农民的职业技术技能,多渠道增加经济收入;三是将科技培训与种植业、养殖业等农业实用技术推广结合起来,增强贫困农民掌握实用技术的本领;四是将科技培训与提高重点村妇女文化素质结合起来,加强对农村妇女的技术培训。
通过培训,一是通过对农民的实用技术培训和劳务输出培训,使贫困地区的农民群众拓宽眼界,转变观念,学到脱贫致富的一技之长,提高自我发展的技能、增加收入,加快了脱贫致富、自谋出路步伐。二是通过培训,可以引导贫困村队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在培训中,应把投资少、见效快、覆盖广、效益高、能够尽快提高贫困人口收入、密切联系千家万户的实用技术和产业为培训的重点,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三是通过学习和培训,可以培养农民的市场意识、企业意识、公民意识、民主法制意识,使之真正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
基金项目:
2007年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07JB840002。
2007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07EYB018。
关键词:农村;扶贫战略;实施;治理
一、前言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农村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农村地区的社会事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就目前而言,我国农村扶贫战略的实施还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当前我国农村的贫困人口仍然有很多,加上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如自然灾害等,从而严重的农村扶贫战略实施,对此,分析我国农村扶贫战略实施的治理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
二、我国农村扶贫开发理念的转变
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之前,农村的发展动力是农村制度的改革,对于极端的农村贫困人群,是采用救济的方式来扶持的,但是这种方式很难调动贫困人群自身的积极主动性。随着农村扶贫的深入,我国农村扶贫开发理念也发生了深入的改变。在以往的农村扶贫中,是采用单一的“输血式”做法,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农村的贫困人口很多,而国家的经济实力比较弱,为了解决贫困地区人们的温饱问题,国家会将大量的资金调到贫困地区,这种单一的输血式只能短暂的解决农村贫困人群的生活问题,并不能提高贫困地区人群的自我发展能力,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农村贫困问题。对此,在新环境下,提出了采用开放式农村扶贫策略,也就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核心,支持农村贫困地区自主开发当地资源,发展产品,改善农村生产条件,从而提高农村贫困地区自身的生产力,促进自身的经济发展。
三、当前我国农村扶贫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对于扶贫问题,是世界各国长期解决的一个难题,我国农村扶贫问题既与世界各国扶贫现象有共同的特点,如扶贫农民素质比较低,扶贫发生在自然灾害时期,扶贫地区基础设施薄弱等,也有一定的差异。在我国,由于我国的地域比较辽阔,农村贫困地区分布很不平衡,就目前而言,自然环境条件差、经济水平落后的中西部连片地带是我国农村贫困地区比较集中的地带。在国民经济发展的带动下,我国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与此同时,在扶贫战略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一些问题,如数字脱贫、政绩脱贫等,这就对我国农村脱贫战略的实施造成极大的影响。政府部门经常会采用行政体系来推动扶贫的深入,在农村扶贫过程中,过于注重物质的投入,忽视了对贫困人口的精神、思想观念方面的扶持,由于贫困地区的人口长期生活在贫困中,养成了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过多的物质投入,反而引起了贫困地区人口“不思进取”、“好吃懒做”的不良习惯,从而影响到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对于农村扶贫问题,是一项长期的策略,扶贫攻坚阶段,最快的措施就是寻找一些“短、平、快”的项目,这些项目虽然在短期内能获得一定的收益,但是从长期看,并没有提高贫困者的劳动生产能力。
四、我国农村扶贫战略的实施策略
(一)以经济发展为主的扶贫治理
中国农村反贫困成果表现为经济均衡增长、经济结构逐渐完善和经济健康发展,一般情况下,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的主要保障为整体经济发展,若贫困地区的经济不能很好的发展,那贫困人口就没有低于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的能力。目前,我国农村反贫困的主要难题为“返贫”。整体经济发展不仅能保障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同时对建立健全抵御市场和自然风险的内在机制具有一定作用。经济的整体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缩小区域间的发展空间,提高贫困人口收入,使得贫困人口的生活及质量得到改善。除此之外,整体经济发展对我国经济发展以及社会发展也具有显著作用。经济整体发展给农村反贫带来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增加贫困人口的福利。(2)改变产业结构布局,进而改善贫困地区生产力布局状况。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合理状况对经济增长的利益具有严重影响,关系到人们的获利程度。(3)基础设施状况同减轻贫困和增长经济均具有一定影响,并呈正相关关系。针对该种现象的出现,促进整体经济发展来反贫,主要是建立一个能增强贫困人口抵御风险能力和惠及贫困人口的保障。因此,农村反贫的战略目标为加快贫困地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
(二)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扶贫治理
在扶贫开发中,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主要体现在返贫方面,能将发展和贫困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但站在发展的角度来看,不能有效的解决贫困地区人口温饱问题,眼前的脱贫不是根本性的脱贫,只是在一定程度上遏制返贫。真正的返贫是指持续稳定的发展贫困地区经济。提高贫困地区硬件素质和软件素质为可持续发展返贫的根本方法,该种方法主要是改善贫困地区的通讯、交通、邮电和能源等基础设施条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科技文化水平,进而使得贫困地区具备创新型人才,有效改善贫困地区人们现状,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同时,可持续发展在返贫中的工作重点为提高贫困地区自身造血能力,并将扶贫工作中的输血机制转变为造血机制,进而彻底改变贫困地区人口生活现状,提高生活质量。该种现象的出现,使得返贫治理制定相应的目标,其目标基础为实施贫困地区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方法为加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提高贫困地区人口整体科技文化素质,进而实现贫困地区经济整体持续发展,真正脱贫,完成返贫治理的近期目标;返贫治理的最终目标为让已经完成的扶贫成果得到巩固、让贫困地区的经济持续发展和减少贫困人口。
(三)完善财政扶贫机制
将定点和区域扶贫相结合,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实行,我国经济发展方针为区域带动或区域扶贫,该种方针对改善贫困地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区域经济发展并不能有效的解决贫困地区人口温饱问题,他们还需要特殊的救助和支持。在扶贫过程中,处理好关系,安排好地区扶贫资金和选择相应的扶贫目标,将其真正落实到位。落实到村并不是将扶贫金平均分给每家每户,而是应该根据扶贫项目效率科学合理的安排扶贫金。在解决少数贫困人口问题前,不能将扶贫范围向更大范围转移,应真正的将少数贫困人口问题解决,再向大范围扩展。在使用扶贫金时不仅要统筹安排,还要同其他支农资金整合使用,合理规划,进而使得扶贫金真正落实到贫困人口温饱问题上。
(四)制定反贫困法
对于贫困和反贫困,是一项综合性社会问题,在新环境下,我国政府应该结合实际,制定相应的反贫困法,通过法律制度来明确相关主体的权利责任,从而保证贫困治理效率。在扶贫治理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的现象,对此,必须通过法律手段来对其进行监督管理,以此保证农村扶贫治理的法治化。
五、总结
在新环境下,随着我国农村扶贫工作的开展,农村扶贫逐渐进入到攻坚阶段,在这一时期,我国政府要特别注重农村扶贫战略实施的治理问题,保证农村扶贫战略的顺利实施,从而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稳定建设。(作者单位:贵州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 李小云.我国农村扶贫战略实施的治理问题[J].贵州社会科学,2013(07):101-106.
[2] 黄承伟,覃志敏.我国农村贫困治理体系演进与精准扶贫[J].开发研究,2015(13):56-59.
[3] 林翰雄.农村财政扶贫资金管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4(29):12-14.
[4] 陆益龙.构建精准、综合与可持续的农村扶贫新战略[J].行政管理改革,2016(02):141-142.
关键词:农村扶贫;开发模式;对策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在逐步提高,但是区域间的不平衡性也在加剧,特别是那些落后的农村地区,脱贫斗争还在持续进行。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也是贫困地区人民的殷切希望。
1.新时期农村扶贫开发模式
1.1小额信贷模式
这个扶贫模式从1981年开始实施,已经成为当前扶助农民发展的一种重要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是以搭建贫困农户继续增收载体为扶贫目标,为贫困农户申请项目资金,扶持农户发展养殖业或者种植业。小额信贷模式主要是因为信贷的成本相对比较低,加上鼓励农户自我组织,可以把相应的贷款发放到农户手中,所以成为我国多个地方常用的扶贫模式。
1.2生态移民扶贫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是鼓励那些处在恶劣条件下的贫困农户进行整体的迁移,在异地开辟解决温饱问题的新途径。生态移民扶贫模式的主要做法包括:政府建立移民开发基地、插户移民、吊庄移民等等。在安置了农户之后,配套安置水、电、道路等设施,分配给这些贫困农户一部分更低,把搬迁的农户纳入到农村合作医疗范围中去。
1.3智力扶贫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是针对那些农村贫困地区的人员,政府部门希望他们能够掌握一些致富的技能,这样能尽快的脱离贫困,以劳务输出为主要目标,从而加大贫困人口劳动力转移的培训,更好的协调专业培训机构以及教育机构等在贫困地区开设致富技能培训,能让贫困人员学习一门技术,走向脱贫路。
1.4合力扶贫模式
主要是借助外部的力量,积极正确一些对口单位的支持,从而进一步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可以结合相应的实践活动来开展对口帮扶工作。在资金的融合方面,可以捆绑运作其中一部分资金,这样能最大化的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而在依托内力方面,主要是实施单位部门包村帮扶的工作机制,来帮助贫困农户理清发展的思路,从而制定相应的农户脱贫实施计划。
2.新时期农村扶贫开发面临的问题
2.1贫困人口多,脱贫难度大
我国很多农村贫困地区存在严重的落后状况,这些地区的文化、经济等状况仍旧没有得到有效的改善,尤其是那些居住的比较偏远,交通也不是特别便利的地区,加上自然灾害等因素,导致这些地区的脱贫工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2贫困人口脆弱,返贫现象凸显
在那些已经脱离了贫困的人口当中,存在很多不利的因素,导致脱贫工作的脆弱性,处在一个非常不稳定的状态,遇到一点冲击就可能导致这些农户重返贫困。因此,当一些负面冲击到来的时候,比如生病、灾害、经济危机等,这些脱贫的人口非常容易回归到原始的贫困状况。
3.新时期农村扶贫开发的对策研究
3.1实施产业扶贫,夯实集体经济
在扶贫工作开展过程中,要大力发展相关产业,为农民提供相应的工作岗位,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才能支撑起真正意义上的扶贫工作。积极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做到以上几点,就要有关部门积极做好农村经济发展规划,因地制宜,发展新产业,发展地方特色经济。加大以工代赈的投资规模。要把一些闲散资金汇集起来,搭建平台解决农户发展资金足部的问题,不断夯实农村集体经济。
3.2重视农业技术推广,帮助农户致富
加强农业科研试验基地建设,加大新产品、新技术的支持力度,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促使科技成果尽快的转化为生产力,加大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要理顺相互之间的关系,从中央到各个地方建立全国统一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这就打破了多头领导的局面,加强农机推广工作的协调发展。根据农村贫困地区的具体特点和实际情况出发,引进合适的生产技术。对于那些掌握真正农业技术的人员进行合理化分流,积极鼓励他们为贫困农户开展农业技术方面的服务工作。地方政府部门要做好高校跟当地贫困农村的沟通和桥梁作用,发挥高等院校的人才优势和技术优势,积极与贫困农村地区进行信息互动,从而实现高校研究与农村发展的双赢局面。要积极贯彻科技信息下乡活动精神,鼓励相关人员下乡进行农业信息知识的宣传。
3.3加快项目建设,改善村容村貌
围绕建设现代农村的主要目标进行多渠道的资金筹措,可以很好的改善村容村貌;其次是不断完善贫困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这样才能给脱贫农村提供建设的依托和重要的载体,才能方便村民的生活。基础设施包括道路设施、市政设施等等,这是农村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农村不需要建设成为建设成城市的样子,不需要车水马龙、高楼林立,但是还是需要农民在农村中生活的时候,有一条条干净整洁的道路,用上安全放心的水源,能够有可靠的电力供应,拥有一个舒适干净的居住环境。再次,建设相应的文化设施,要先从功能上进行确定,之后根据功能进行相应的规划。比如建立村文化室以及文体运动场地等等,为村民营造文化和运动的氛围。
结论:农村扶贫开发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扶贫开发措施。不断健全农村地区扶贫开发工作制度,创新扶贫开发模式,针对农村贫富开发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实施产业扶贫,夯实集体经济,重视农业技术推广,帮助农户致富,加快项目建设,改善村容村貌,切实维护贫困农户的利益,把农村贫富开发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参考文献:
【关键词】精准扶贫 可持续脱贫 社会基础 文化基础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扶贫工作不宜简化为项目的实施
扶贫实践往往被简化为项目的实施,甚至被简化为直接给钱给物;同时从内容来看,这些项目的目标往往局限在直接提高收入、改善基础设施之上。这种简化的做法便于扶贫工作的推进,但也存在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项目供给与农户需求脱节、多部门难于形成扶贫合力、农户缺乏积极性、易滋生r户“等、靠、要”心理、项目实施绩效差、返贫率高等缺陷。
首先,贫困是一种涉及物质匮乏、能力不足、社会地位低下、贫困文化代际传递的多维现象。相应地,扶贫措施也应该是多维的,除通过各类项目进行经济扶持外,还需有改善医疗、教育、住房、信息接收渠道等的社会安排以及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其次,经济扶持是嵌入在社会、文化系统即“社会态”之中的,社会、文化系统对经济扶持具有促进或制约作用。如果经济扶持与人们身处其中的“社会态”不相契合,扶贫的效果将大打折扣甚至会破坏“社会态”。部分地区扶贫资源不公平配置导致的村庄分化和村民关系紧张,扶贫开发造成的贫困人群“等、靠、要”心理都是现实的例证。因此,除通过扶贫项目进行经济扶持外,精准扶贫需引入改善“社会态”和改造贫困文化的视角,建构能保障持久脱贫的社会、文化基础。 构筑精准扶贫的社会基础
精准扶贫过程伴随着大规模的资源供给和配置。要保障贫困人群有效利用和分享扶贫资源,就应有相应的机制,也即是所谓的社会基础。结合当前农村地区的扶贫实践,所谓构建精准扶贫的社会基础,就是要增强贫困社区及人群的自我发展能力,建立表达、维护和促进贫困人群利益的机制,建立有助于可持续脱贫的社会兜底政策。
精准扶贫的效果高度依赖贫困人群的能力,而他们之所以贫困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能力缺失。这是一个悖论,其破解之法就是提升贫困社区及人群的自我发展能力。首先,吸纳多维减贫理念,建构生产和生活性公共服务体系,比如改善饮用水质、加强卫生保健工作,提高农村人口的健康水平等;提供涵盖劳动力流动服务、农产品市场信息、农技培训和推广、农业生产风险防控和保险等的生产性公共服务。其次,增进村民之间关系的和谐、生产生活的互助。农村社会历来具有高效的互助功能,但市场的入侵、贫富差距扩大、劳动力流动、扶贫资源的不平等分配等原因逐渐侵蚀农村社会的机体,故应重建农村的公共性,提高村民的组织化水平,恢复农村的互助能力。再次,要把项目的实施与农业技术和手工技能培训结合起来。通过技术培训提高农户自我发展能力,不仅决定着项目的成败,更是打开可持续脱贫之门的金钥匙。
精准扶贫是以政府为主要推手的民生工程。政府在筹集扶贫资源和快速实施项目方面具有绝对优势,但面对广大农户复杂多样的需求时,面临政绩锦标赛压力的政府往往无力提供细致、耐心的服务,反而倾向推动扶贫资源流向村干部、大户、能人等能较好实施扶贫项目的农村精英,导致“精英俘获”和扶贫资源瞄准偏离。要抑制精英俘获和瞄准偏离的现象,需构建社会监督和利益共享机制。首先,政府要转变角色,放弃扶贫项目具体实施者的角色,将项目实施的任务转交给民间组织等社会力量和龙头企业等市场主体,自己则专注于监督项目的实施、为项目的实施提供服务。其次,通过政府购买扶贫开发服务,引进、支持民间组织等社会力量,以“共享”理念为指导参与扶贫。再次,将允许贫困群体以土地、资源、扶贫资金入股。
在“两线合一”政策的推动下,“两无”贫困人口、暂不能脱贫的人口及其他符合条件的农村人口,被纳入了兜底扶贫的社会救助之内,由政府直接提供货币和物资救助。这是典型的“收入转支”的扶贫政策。美国学者迈克尔・谢若登认为,社会政策设计应促进穷人进行储蓄和投资,进行资产积累。根据他的思想并结合纳入社会救助的人群的实际情况,兜底扶贫政策也需按“分类施策”原则重新设计:只对无力脱贫者提供“收入保护”;对于无业可扶者、暂不能脱贫人口及其他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人口,则应采取有助于资产积累的、增权的社会政策。 有效利用文化资源,努力改造贫困文化
“文化开发”和“文化扶贫”是扶贫工作中两种常见的文化态度。前者认为文化是建筑、服饰、手工艺品、歌舞、仪式、习俗等可开发的资源,贫困的原因是文化主体缺乏开发文化、发展旅游业的市场意识和能力。后者认为文化是知识水平、科技水平、公共文化设施、生活观念、生活方式,贫困的原因是教育水平低、科学知识缺乏、文化设施匮乏、传统落后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束缚。两者对贫困的诊断相同,都认为贫困的原因是意识的制约和能力的贫乏,有其合理的一面。我们应该辩证地、实事求是地分析和对待文化,应尊重和发挥文化主体的创造性,尊重他们对生计方式和发展道路的选择权。
首先,理解贫困地区人们的认知、思考和做事的方式。从内外因的关系来看,外部导入资金、人才、技术、信息、思想等扶贫开发资源能否发挥作用,有赖于激发贫困地区人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要调动贫困地区人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则需考察贫困人群自己的认知框架,考察他们如何阐释自己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当前,农村家庭普遍的劳动分工模式是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老人、妇女、小孩留守在家,而且农村人深知种植业的绝对收益和比较收益都比较低。之所以积极性不高,是因为缺劳动力和预期收入不高。政府补贴补偿了他们的生产成本,补贴终止则意味着自担成本增大,收益降低甚至亏损,所以补贴终止后,农民即中断生产。这些项目之所以遭遇困境,原因之一就是项目设计者没有与贫困人群进行良好的文化互动。所以,未建立在贫困人群自己对生活的看法、对环境的看法、对发展的看法的基础上的扶贫方略是很难取得成功的。
其次,发掘和利用传统的生计方式。特定生计方式是人们适应生存环境所谋取衣食和居所的整套手段和方法,是他们在长期的生活中适应特定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成果。传统的生计方式有其合理性,而且村民们也能够根据自然及社会经济环境的变迁而调整其生计方式。我们所需要做的,是去发现和利用他们生计方式的价值,选择与其传统生计方式契合的扶贫开发项目。
再次,适度控制和改造不适宜的贫困文化。尊重文化主体的创造性,并不是不加取舍地照单全收他们的文化。依照人类学家奥斯卡・刘易斯的观点,贫困文化是持久贫困的人们应对贫困的一套文化态度、信念、价值观和实践。突出表现在两方面:第一方面是过高的人情消费、宗教消费、节庆消费、祭祀消费,这些传统取向的消费挤占了农户用于改善生计的投入;第二是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生活态度和扶贫开发造成的“等、靠、要”心理。对于前者,应采取说服教育、政府规范等途径加以引导和适度控制;对于后者,要发挥能人的示范效应,塑造“等、靠、要”可耻的舆论氛围,培育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积极向上的精神。
(作者为贵州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副教授、硕导) 【参考文献】
目前,云南省农村扶贫开发仍面临很多问题,比如农村中贫困人数较多、农村人口的贫困程度较严重、农村人口与城市人口的贫富差距严重、农村扶贫资金的利用率太低,尤其是农村扶贫资金。作为农村扶贫中的一项重要方式,在农村扶贫资金使用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在扶贫项目实施过程中,扶贫资金不能及时的拨付,以致于扶贫项目受到影响;扶贫项目的立项不科学,不能正常发挥扶贫资金的原本目标;随意扩大扶贫资金的使用范围,不按照扶贫资金的使用规则,扶贫资金的使用政策不到位;扶贫资金在使用过程中管理不严格,存在挪用、私用和私扣等现象,使得扶贫资金原有的经济效益并没有真正的发挥。农村财政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率严重的被制约,从而影响了云南农村扶贫资金的运用效率。
许多扶贫工程在投标过程中存在着“暗箱操作”,不严格执行招标规定,存在着严重的以权谋私的现象。个别乡镇的群众对于农村扶贫资金的监督力度不够,村集体单位中没有专门负责人来公布扶贫工程的实施状况,群众对扶贫工程进度等监督的积极性不高导致扶贫工程的质量得不到保证,扶贫资金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着严重浪费的问题,比如很多扶贫项目变成了“烂尾工程”。扶贫资金在发放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很多群众都不知道自己是否应该领取扶贫资金,应该领取多少扶贫资金,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扶贫资金被村干部及其家属挪用、贪用的现象。
二、制约云南农村扶贫资金使用效率的因素
1、扶贫中存在理念障碍
云南农村现存的扶贫理念的侧重点是扶持三农项目,过多的将农村扶贫资金投入到扶持三农产业的项目中。现存的扶贫理念是去解决村民现在收入水平的低下,而不是如何用于提高村民稳定的获取较高收入的能力。云南农村大多数地区还处于发展小农经济,生产效率低下,生产模式和手段存在着很大的提升空间。由于受扶贫理念的制约,很多可以带来更高收益的扶贫项目没有被支持,这种“输血式”扶贫更多的是和“三农问题”捆绑在一起,没有发挥出其原有的持续性扶贫功效。
农村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的考核理念是纯经济指标考核。扶贫绩效考核的指标偏向于单一的经济指标,比如农民纯收入等经济考核指标,这种方法忽视了农村居民贫困原因的多元化特征。各级政府投入农村扶贫资金用于农村扶贫项目中时,没能够综合的运用各种手段来治理农村居民的贫困现状,其综合运行效能没有能够真正的发挥出来。云南农村地区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虽然在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方面都相对落后,但其生态环境资源具有很大的优势。这是云南农村地区摆脱贫困的一个重要法宝,但在现行的农村扶贫问题中,农村经济项目获得了大量的农村扶贫资金的支持,这不仅忽略了云南农村生态环境的优势,而且这些项目对于生态环境也会带来了一定的破坏。
2、管理中存在流程问题
随着云南农村扶贫力度的加大,扶贫资金的投入力度也在逐步加大,但是由于权责不对称而大大制约了农村财政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率。农村扶贫资金在管理和使用过程中存在着很多问题:扶贫项目工程的投资审批属于一个部门,但扶贫项目工程的实施管理属于另外一个部门,权利和责任的严重不平衡以及缺乏监督等原因使扶贫资金的使用管理出现了很多问题。最为突出的就是地方政府重复的申报扶贫项目以获取较多的扶贫资金,或者说把同一个扶贫项目工程的子项目再一次进行单独申报。
农村扶贫资金在使用过程中,地方政府的监管强度不够,从而忽视了农村扶贫项目工程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农村扶贫项目有一个完整的“生命周期”,相关部门在后期的维护和管理上所需要的资金没有确定的预算和有效地监督。
3、监督中存在管理问题
云南省农村财政资金运营效能的真实性缺乏有效地监督。云南省农村扶贫资金是为了缓解云南贫困农村的农民,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由于一些原因存在很多的问题。比如在建设一些云南扶贫项目的时候,需要购买一些物资或者设备时,可能取不到正规的发票或者收据就无法得到正规的报销手续。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有一些小的配件适合从当地直接购买,然而由于实际原因的限制我们无法取得正规的报销凭证,因此不能进行有效地常态化监管。现在的云南政府部门对云南农村财政扶贫资金的的监管主要是依靠审计和纪检等方法来监督,有效地社会化监督体系还没有形成。对于那些随意浪费扶贫资金或者挪用贪污的行为也没有形成有效地惩罚制度。因此,我们必须要形成有效地社会监督体系和有效地奖惩机制。
4、使用中存在方式问题
农村扶贫资金的使用方式过于单一,没能把云南连片地区扶贫作为一个整体,从而有效地进行跨区域合作有效地和邻近地区形成有效地合作机制。在扶贫资金的使用过程中,只是将扶贫资金投入到一些基础设施建设中,资金的投入回报率不高。云南是一个生态环境资源优厚的城市,但在扶贫过程中却没有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没有形成良好的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云南农村扶贫资金的融资方式也较为单一,没有充分利用自身的生态环境优势来吸引更多渠道的融资,没能够积极扩展集资融资的手段和途径。
三、关于提升云南农村扶贫资金使用效率的建议
1、强化制度建设为根本
在云南省政府农村扶贫资金的使用过程中,应该完善扶贫资金在使用过程中的相应的配套制度和管理体系。《云南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办法》中规定: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是各级人民政府为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巩固温饱成果,支持农村贫困地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扶贫对象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增强其自我发展能力,帮助提高收入水平,促进消除农村贫困现象而设立的专项资金。各级政府在使用农村扶贫资金的过程中应该分工合作,从体制改革的角度来解决扶贫工作中存在的各部门职能交叉的问题,完善政府在扶贫工作过程中的工作流程问题,以强化制度建设为根本,严格按照《云南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办法》来开展工作,切实推进行政体制改革从而更好地推进和开展农村扶贫资金工作。
2、规范流程控制为前提
关于现存的云南农村财政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率不高的问题,各级部门应该简化扶贫资金使用申请的流程与步骤,切实控制其制度成本,简化审批流程,优化财政资金的运用方向。杜绝原有的“暗箱操作”,定期“晒一晒”扶贫资金的使用情况都有助于加强各部门在使用扶贫资金时的自律性和自觉性。将农村扶贫资金按照相应的流程进行审批操作,切实可行的运用到与农民息息相关的项目中去。例如云南省某大姚县政府就将扶贫资金运用到与村民有关的公益性生产建设中,积极地为当地贫困村民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对农田水利设施进行建设,修建村组道路以及对小流域区域进行治理,整改村容村貌,支持农村贫困地区因地制宜的培育和壮大优势产业。
3、完善监督体系为保障
对农村扶贫项目的招标过程应公开化和合同化,对扶贫资金的使用过程进行“阳光操作”。在公示过程中必须包括前期项目基本条件和资金预算、上级审批结果、项目实施过程等重点条件,积极公示项目进度。尽可能快速有效地建立一支有贫困村民、政府工作人员、相关专业人员代表的监督队伍,设立一套监督管理办法体系并严格按照该监督管理办法,发现问题后必须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严厉处罚,对那些积极举报问题的举报人进行保护和奖励。对扶贫资金要采取专户管理实行分账核算,按照财政资金结余结转管理办法对财政资金进行管理,对于扶贫资金的利息所得积极上缴国库。在贫困资金的预拨付比例中严格遵守以下规定:对补助资金在20万元以下的项目;预拨付资金比例不能超过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补助总额的50%;对补助资金在20万元以上的项目,预拨付资金比例不能超过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补助总额30%;其余资金按照项目实施进度,实行财政报账回补。
4、创新扶贫方式为平台
自2000年以来,我国农村的贫困特性从区域性、整体性趋向于边缘化、个体化,这启示我们在实际的扶贫工作中应该以个体扶贫、家庭扶贫为主的精准扶贫模式为主。由于现存的扶贫方式过于单一,不仅降低了云南农村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率,还使扶贫资金在使用过程中产生了很多漏洞。农村扶贫资金的使用要与当地的扶贫资源相结合。云南是一个生态资源和民族文化都很丰富的地区,在扶贫资金的使用过程中要与生态建设紧密相连,尽可能地支持贫困地区的居民从事民族手工业和乡村旅游业,发展小型农副产品加工业;“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对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输出进行技能培训,对贫困地区的居民实行“党员帮扶”计划也是一种新的扶贫方式。“先富带动后富”不仅可以对贫困村民地生活、思想等方面进行较全面的帮助,而且可以促进村民间的和谐交往。
关键词:精准扶贫;农村淘宝;辅助途径;政府引导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9.014
0 引言
根据江陵县2014年摸底调查数据,江陵县全县建档立卡的贫困村有30个,贫困户12957户,贫困人口45024人,占全县农业人口的13.31%。近年政府提出了精准扶贫方案,但是扶贫工作的成效却不大,全县扶贫也大体进入“啃硬骨头”的阶段。然而,精准扶贫之根本在于产业扶贫,要凭空的在每个贫困村建立一到两个产业,来满足扶贫需要极其困难。
笔者所在团队暑期进入江陵县实地调研当地农村淘宝发展思路,江陵县农村淘宝项目于2016年3月开始投资组建,其发展速度之迅猛,在湖北省县级农村淘宝发展速度上名列前茅,如此则引人思索:为什么不把农村淘宝当作本县自身产业,利用其“村村通”的特点,建立农村淘宝推动该县精准扶贫的纽带呢?下文将结合江陵县农村淘宝发展特点和江陵县扶贫现状,探讨两者合作关系。
1 江陵县农村淘宝的特点
1.1 新产业新思路
农村淘宝对于江陵县是一个新产业,该县农村淘宝刚起步,其经营基本处于“引进来”阶段,这种单纯的引进短期看无疑会积压狭小的农村市场,但是其潜在的价值创造是巨大的:当江陵县县域实体店进入淘宝成为卖家时,便为其打开更大的市场;当农村淘宝的销售渠道完善时,当地特色产业便会兴起,甚至原本的贫困村会转变为极具经济效益的“淘宝村”。
1.2 完善强大的物流
江陵县农村淘宝已经建成自身完备的物流体系,配合菜鸟,物流网覆盖本县每一个村落,并且免费为村民送货上门,带货到县级物流中心。
1.3 政府配合力度大
从目前状况看,政府对农村淘宝的扶持力度时极大的,江陵县政府预设每年出资150万奖励淘宝从业人员,免费提供农村淘宝服务中心的安置场所,并组建行政小组引导农村淘宝发展。
1.4 在农村的覆盖面积广
江陵县共99个村,淘宝服务站的数量达到54个,据江陵经济与信息化部门统计报告所得,这54个农村淘宝服务站已经完全覆盖该县农村地区。
2 江陵县扶贫现状
(1)政府的高度重视。针对江陵县贫困问题,该县县委书记带头,组织专门扶贫小组开展扶贫,对贫困村,帮扶机构科学制定村庄建设规划,统筹推进各项公共设施建设、农田水利建设、农村信息化建设,打造当地特色产业,实现产业兴村。在政务上,建立扶贫投入县级整合平台,每年整合资金不低于5000万元,重点分配到贫困村、贫困户最需要使用的地方。县政府每年预算不低于300万财政资金用到扶贫工作。
(2)进入啃硬骨头阶段。随着全国扶贫工作进入“啃硬骨头”时期,江陵县自身的扶贫也面临如此境地,如今扶贫工作基本面临必须从根源解决问题的阶段,在政府大力投入的同时,扶贫所得到的成效也是一个长期过程。
(3)现今,江陵县有13.31%的农业人口处于贫困,在这些贫困人口当中有50%属于因病致贫,贫困人口分布大致呈小聚集、大分散的格局。
3 江陵县农村淘宝对精准扶贫的辅助途径
3.1 淘宝本身的就业机会
农村淘宝本身便是一个产业,虽然自身不能创造价值,但它却是价值实现的平台,全县五十四个农村淘宝服务中心,每个服务中心需要一到两个店长,和三到五个“村帮”,工作难易要求不同,这几百个就业岗位对具备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便是一个极佳的就业机会,而且农村淘宝还处于发展初期,可能会出现当地独具特色的“淘宝村”,未来创造的就业岗位必定增加一定数量。
3.2 淘宝众筹
现今淘宝app上已经出现众筹项目,并且为发起众筹的人带来了帮助,但是在农村淘宝上,并没有开发众筹这一项目,这却并不代表有困难的农民不能发起众筹,虽然当地互联网普及率低,但是农村淘宝服务站工作人员却能很好的利用淘宝,为有困难者发起淘宝众筹,去一定程度的解决困难农民的燃眉之急。如今的农村淘宝市场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打开,农民对农村淘宝的了解也才刚开始,等到市场成熟之后,属于农村的淘宝众筹将会应运而生
3.3 农村淘宝服务中心的对点扶贫
江陵县政府已经规划每年投入150万元去鼓励农村淘宝服务中心的发展,在这过程中,便可适当的加大服务站的社会责任:给予服务站一定的资金,为失去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定期在农村淘宝上购买生活必需品。如果能合理处理,这样的效果必定优于政府工作人员节假日走访贫困户,送温暖送关怀,不仅如此,这更是农村淘宝服务中心打好群众基础的有效途径。
3.4 淘宝医疗
江陵县12957户贫困户中,有50%是因病致贫,在政府处理农民支付高额医疗费用的同时,专业有效的医疗水平也是必不可少的。江陵县农村淘宝预计本年内将正式启动“淘宝医疗”项目,与省内知名医院如同济医院等合作,每周组织专业医师在淘宝站与到站的农民视频,诊断病情,传播医疗常识。在“淘宝医疗”的帮助下,农民因病致贫现状将会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是江陵县精准扶贫项目实现的一大助力。
3.5 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如今江陵县农村淘宝还处于起步阶段,经营活动绝大部分是农民在农村淘宝上购买商品,对于本县的特有资源没有涉及。江陵县自身特色包括双菜籽油和副锡红米等,外加上普通农作产品。面对农村淘宝打开的庞大市场,当地政府应该加快特色产业建设的引导,推动特色农产品集约化生产、加工,扶持出经营特色产品的龙头企业,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这无疑为扶贫工作找到了一个新的突破口。
4 总结
(1)政府应该改变发展思路。正确对待“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一切行为都是错的”经济改革思想,因地制宜,总结一套符合自身发展的经济引导、干预方针,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彻底摆脱农村贫困状况。
(2)加大人才发展投入。农村淘宝对精准扶贫的辅助基础在于农村淘宝的良性发展,农村淘宝服务人员需要有正确的市场价值观念和相对的科学知识,因此,江陵县政府一方面需要加大农村淘宝宣传和政策倾斜,吸引有才能的大学生回乡创业,另一方面与江陵职业技术学校加大合作力度,鼓励学校开始淘宝课程,完善该县农村淘宝发展的人才储备体系。
(3)增强行政队伍建设。江陵县农村淘宝和精准扶贫的结合,必定需要强大的行政力量干预,当地政府要加强行政队伍建设,统筹农村淘宝和精准扶贫发展规划。
参考文献
[1]李d,叶兴建.农村精准扶贫:理论基础与实践情势探析――兼论复合型扶贫治理体系的建构[J].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15,(2):2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