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0 16:03:4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智慧校园在教学中的应用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高职英语教学 行动导向教学法 会展英语
行动导向教学法是教育学的一种新示范。在职业教育中推行行动导向教学法,其意义在于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互动,让学生通过“独立地获取信息、独立地制定计划、独立地实施计划、独立地评估计划”,从而为学生提供更有效的英语学习环境,有利于加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一、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法”是高职教育教学中应用最普遍、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也是高职会展英语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一次尝试。在会展英语教学中采用“角色扮演法”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并且能够提高学生的外语实际应用能力及交际能力。我们在高职会展英语教学实践中运用“角色扮演法”来教学,营造了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虚拟的现场工作环境,让学生直接进入工作角色,扮演会展活动中的各个角色,用该人物的行为规范、言谈举止来约束自己,开展实践活动,从而完成对学生综合应用语言能力的培养。
高职会展英语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在实际会展接待、策划、展台搭建及讲解等方面工作中应用英语的能力,例如Exhibition and Convention, Size and Location, Theme and Procedure, Coordination and Preparation, Agenda and Hosting, Reception and Etiquette, etc.“角色扮演法”是基于分组教学开展的,教师要确保各小组间的均衡,将该项目活动的主题预先布置,由每个小组长来具体负责角色的分配、任务的管理、道具的安排。练习中,学生的语言、行为可以不拘泥于课文,但语言的使用必须要随着角色、身份、情绪及场景的变化而变化。
二、图片展示法
在会展英语教学中,采用图片展示法,可以将模糊、宽泛的事物转化成清晰、易懂的流程图,以便开展有趣的互动教学,有助于知识点由简到难、由浅至深。以小组为单位,确保组内差异化,每组由各个层次的学生形成,便于同学间的互助、协作。小组人数控制在5-6人,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将具体的会展项目以简笔画的形式画在纸上,此外还包括图表名称、人员名称、口号心得、张贴作品等。如Exhibition and Convention,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喜好,画出各种产品种类的Exhibition (Art Exhibition, Shanghai World Expo, Auto Expo, etc.),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实践动手能力。展示时,小组中每个成员用简单的英语来阐述自己所画的图,但语言的使用必须力求准确、专业,突出每个主题的核心内容。
在整个环节中,教师一定要控制好时间的分配及展后评价,以公平、客观、全面的角度来评审每个小组、每个成员的表现。最后,将他们的作品张贴在教室的空白处,进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能动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这种合作式学习,旨在强调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交流,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的师生、生生关系,有利于构建师生、生生之间新型互动协调关系,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与人协作共事的能力。
三、TBMT教学法
行动导向教学法注重学生个体的“行动性”,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行动性”,即参与性、实践性、互动性,体现“以人为本”的职业教育理念。通过教师引导,师生互动,突出“我听到的,我会忘记我看到的,我会了解我做过的,我会记住”的思想。
下表表明“个体”行动对知识接受的影响程度:
感官行动 接受程度(%)
视觉:阅读看书 10
听觉:解说上课 20
视觉:只看不动,没有解说 30
听觉和视觉不动手 50
复述。经过自己头脑整理 70
行动听、说、看、做,独立完成 90
因此,TBMT教学法将“Talking Face to Face”(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交流—展前讨论)与”Being All Ears”(学生在课堂上听到的—任务布置)相结合,构建TB模式,即互动、讨论;“Maintaining a Sharp Eye”(学生的自主阅读性—信息搜集)与“Trying Your Hand”(学生的写、做—实施项目)相结合,构建MT,即动手、实践,从而培养学生的独立完成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总之,针对上述行动导向教学的要求,我们通过Internet网络、多媒体教室、会展实训室、陈列室、样品间、洽谈室等实习实训基地,使学生置身于一个多维、仿真、不断变化的会展工作环境中。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学生可以根据具体内容、自身情况,完全按照会展业务的各个环节特点及操作要求,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面向业务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既可以使学生较快的掌握专业知识,又培养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力、独立工作能力及与人协作共事的能力,完全符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方案。
【参考文献】
[1]陈启琛.浅谈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催化作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12):32-33.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关键词】高校 物联网 技术特点 应用研究
现阶段物联网技术是基于无线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器,以及激光扫描器、全球定位系统,依照物联网信息交换协议和通信要求,来实现智能化的识别、跟踪、定位、监控与管理功能。对于物联网技术,其基础是互联网,并从物与物之间的信息通讯中来完成交互与识别。高校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主要以IP/CDMA为接入手段,从满足师生对校园教学、科研、学习、生活等功能服务上来实现数据传递、信息交互。如RFID射频技术,可以从一卡通功能上来满足学生身份识别、饭卡扣费、学生签到等。
一、物联网技术内涵及特点
从概念来看,物联网是物物相联的互联网络,能够从信息技术上来实现自动识别和信息共享,并在相应协议下进行人与物、物与物、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互。从系统架构来看,物联网技术主要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感知层,作为物联网的最基础层次,主要通过传感器来对周边现实生活或虚拟生活的识别和感知,并搜集相关信息和数据,为系统识别和数据分析提供基础;二是网络层,作为物联网的中间层,主要从网络传输环境中满足信息的精确、安全、准时传输;三是运用层,作为物联网的最高层次,能够从数据分析中来与用户终端进行信息沟通,并依据智能化软件来实现对某些管理或操作的授权。从物联网技术的特点来看,智能化、自动化,共享性和连通性是其主要特点,也是确保物与物、人与物之间信息交流的基础。
二、物联网在高校校园中的应用
物联网是基于特定终端的现代信息交互技术,在高校校园网络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在教学中的应用
物联网在教学中的应用,主要从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上来优化教学环境,提升教学资源的有效性。如物联网与课堂教学的衔接,将虚拟学习环境与现实课程教学资源进行关联,来实现人机对话,并从人与物之间的交流中来实现知识的呈现与传递。特别是在网络化、数字化教学环境中,学生与教师在智能化物联网平台中,将所学知识与课程资源进行拓展,丰富师生之间的交互,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在教学手段上,特别是在高校实验教学中,物联网技术有助于拓宽学生实验渠道,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如物联网的介入可以为师生实验教学营造安全、智能的教学环境,学生也可以从物联网中进行远程控制实验器材,便于从信息实时采集中来呈现和汇总实验数据,提升实验的真实性。
(二)在学生管理上的应用
物联网技术与学生管理工作进行衔接,有助于提升学生管理水平。如在校园考勤管理上,利用RFID技术可以从学生跟踪服务上,来进行自动侦测和统计学生的考勤情况。如在校园的道路、走廊、教学楼入口、地下室、图书馆、楼顶等地点安装RFID识别感应器,通过学生佩戴的学生识别卡来进行位置跟踪,教师可以通过物联网快速查询班级出勤情况,以及各位学生所处的位置及状态。同时,在学生安全管理上,学校通过对校园环境进行分级管理,通过设置不同区域的感测器来提醒学生注意安全。如在楼顶或校园工程施工等不安全区域,当学生距离较近时发出危险报警,并利用语音警示和通知相关人员到场进行处理,增强了安全管理准确性、及时性。另外,在高校门禁系统设计上,利用校园学生一卡通来进行学生身份识别,提高了学生管理的效率。
(三)在后勤服务上的应用
在高校后勤管理中,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较为广泛,特别是对于后勤工作中较为繁琐的环节,物联网技术能够从管理信息化、智能化、自动化上提升管理效率。如校园一卡通技术,最初在后勤食堂管理中应用于消费刷卡,从而便于学生与后勤餐饮服务之间建立快速结算,提升了学生就餐管理水平。
三、物联网对构建智慧校园的积极作用
物联网技术在高校校园教学、管理中的应用,有助于打造智慧校园。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改善了传统教学方式。物联网技术所搭建的智慧校园,首选转变了教学方式,也为广大学生学习创造了条件。物联网能够将教师的教学案例和课程资源进行整合,不必花费大量时间做教案,而是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声音指令、触控等方式完成教学设备的操作,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同时物联网技术在优化学生学习环境上,学生可以利用自助终端设备,随时随地连接到物联网中,对所感兴趣的资料进行下载和分享,促进了学生间的交流;再者,物联网可以拓宽教学资源,利用物联网的传感技术,融入教学理念,帮助学生从直接视觉感知、听觉感知、触觉感知中来拓宽学习视野,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主动性。二是有助于创建灵活多样的教学环境。物联网技术在多媒体教室的应用,可以实现对教室多种环境的智能化控制,如利用光线传感器来调整教室窗帘的开合,也可以根据光线亮度来调整教室的灯光,利用声音传感器来完成对相关多媒体设备的操作和控制,为广大师生的工作学习营造便利、快捷的学习氛围,增强人性化教学。三是有助于促进师生间的教学互动。物联网与智慧校园的衔接,在学校校园网基础上融合物联网,从而实现教育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共享,特别是在智慧校园中,物联网可以通过教学资源的合作与互补来优化师生间的交流,教师也能够从物联网技术中吸收其他院校的优势资源和教学方法,提升自身教学水平。四是有助于简化校园生活,在校园一卡通的应用中,物联网技术实现了学生、教室、宿舍、餐厅、图书馆及其他周边设施资源的全面整合,利用RFID感应系统,持卡来完成多项应用功能,简化了日常生活。五是有助于提升校园管理水平。物联网技术下的智慧校园,利用设置的RFID感应设备,从校园的安全管理、学生管理、教学管理、信息共享和服务中来实现校园管理的自动化,如利用图像识别技术来对校园进行全面监控,保障学生安全,利用学生标识牌来进行校园定位、跟踪管理,设置安全隐患监控,为广大师生的学习、生活营造了便利的环境。
参考文献:
学校办学理念和特色
北京市丰台区师范学校附属小学1965年建校,现一校两址,有教师128人,学生1710人。学校的办学思路是:运用数字技术孕育学生明天的智慧。育人目标是:为培养国家和民族所需要的有智慧的中国人奠定基础。学校以继承、发展、融合为宗旨;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优化、融合为手段;全面打造学校的智慧数字空间,努力创造学生的数字思维品质。在对单元整体教学研究、互动反馈技术和iPad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以及智慧文化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索之后,学校在诸多优势之中,首先彰显的就是数字化课堂和现代化教学。
多年来,学校先后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校”,被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确定为“实施素质教育基地”,被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认定为“北京教科研网台实验基地”;先后获得“北京市教育科研先进单位”“北京市中小学信息化工作先进学校”“北京市基础教育科研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2013年6月,由教育部主办的丰师附小“数字校园 智慧课堂”办学思想研讨会成功召开;2013年7月,学校主持召开了“北京市中小学学习方式变革”课例观摩研讨会;2013年9月,召开了亚太地区“一对一数字化教学国际开放日”活动。近年来,学校的办学经验以及数字校园建设成果被多家媒体报道。
数字校园核心需求
学校实现素质教育是以教学为中心,一切新媒体、新技术都为优化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服务。丰师附小的研究特点是全员参与。田昆升校长把握研究方向,他将二十年来引领学校走信息化发展道路所取得的经验结合学校十二五课题研究《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基于智能终端的数字化教学模式研究》《在数字校园建设中学生数字化学习模式的研究》与新媒体新技术的应用、高素质的教师培养绑定,来诠释研究中的数字化教育的三大战略,即技术战略、时间战略、人才培养战略。
这些都是丰师附小的研究亮点和数字校园建设特点,是在田昆升校长带领下总结的经验向实践转化的成果,也是为什么丰师附小会选择智能终端应用于课堂教学、建设学校智慧文化的原因。这是学校教学研究的需要,是教学设计实施的必然,是时展、工具进步的必然,是未来人才培养的需求,也有相关的设备稳定因素在内。
从开始项目研究方案的制定到设备采买、安装调试,再到对师生应用培训,学校在严格落实统一管理的基础上,在应用层面经历了四个阶段:培训、实践、检测、总结。周而复始、智慧地进行项目推进,效果突出。完备的信息化建设体系以及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智慧课堂与文化的打造,成就了今天的丰师附小。
数字校园优秀成果
作为北京市首批数字校园实验校,丰师附小始终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学校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信息技术,通过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记录、评价和管理,打造智慧课堂、智慧文化,建设数字校园。
2012年3月,丰师附小在三年级进行iPad智能终端在教学中的应用实验,实验过程涉及三、四、五年级,24个教学班860名学生和9个学科的61位老师。iPad进入课堂后,我们进行了相关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我们看到了课堂中所呈现的变化,包括教材呈现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学生阅读积累方式、学生计算方式、学生作业方式、学生协作学习方式、学生信息素养培养过程和教学反馈与评价方式等。会用信息化设备学习是今天丰师附小学生的特点。随着研究的深入,丰师附小逐步形成了以iPad为智能学习终端的网状、交互、融合的教学模式。它以iPad系统软件为支撑,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建立学生的知识框架,以及与这个框架相匹配的树状思维方式。它把教师、教材、学生、工具以及围绕这些点所形成的资源全部融合在一起,使知识结构与人的思维结构重叠,使思维的方向与知识、科技的最前沿发展形成同向状态,把学生和教师推到了创造的边缘,使学生对于知识的建构呈现出网状的、联想式的、放射性的知识结构,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建立提供可能。智能终端上面所承载的所有内容都是教师精心设计的。从表面上看,是人机交互的一种表象,事实上达到了学生与学习对象的交互,那是教师在智能终端上面设计了教材。学生与方法的交互,那是教师设计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路径和工具。学生与拓展知识的交互,那是教师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拓展的空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互,那是教师们为学生进行共同研究所设计的对象。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互,那是教师为学生设计的答疑解惑的空间。学生与作业的交互,是学生形成能力再现思维的空间。如果学生完成作品,那是他创造的空间。智能终端是教师为学生拓展思维、形成能力,学习知识所设计的园地。学生思维是学习所得,是形成思维过程和能力的建构过程。在这种模式中,是教师精心设计了学生思维与知识间的联系,联系的核心是交互,通过交互能够使不同层面的学生、不同爱好的学生、不同智商的学生都能达到他们的最近发展区域。基于智能终端的交互式学习模式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突出了学生思维建构的过程以及学生对于自己学习效果的理解过程的诸多特点。
同时,我们在原有互动反馈技术应用平台基础上,根据现在课堂教学需求研发了iTeach和iExam两个教学用平台,用于课堂教学及时有效评价以及利用后台反馈数据指导教师调整教学策略,科学严谨地进行教学设计。丰师附小的数字校园建设还体现在对于智慧文化的创建上。我们的数字德育是数字课堂的延续,是以校园网为载体的数字德育与数字校园文化的建构。我校为学生构建的智慧文化环境和进行德育的媒介是通过30台多媒体投影和1套监控信号分配、投影控制模组的智控终端组成的。通过现代化设备对育人环境的打造,把育人思想变成可见的影像呈现在眼前,再将学生视觉看到的、感受到的转变为行为。由视像转化为思维,最终形成行为,让学生在思维的成长中形成智慧。
我校智慧文化的整体架构为:一个顶层理念、四个领域、三大主题、六个维度和十个时间段。在“智慧文化”的理念之下,我们将智慧文化划分为四大领域,即“世界经典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北京地域文化”“丰台家乡文化”。
智慧课堂、数字校园是丰师附小的发展特色。在未来的数字化管理中,我们将突出使用的简约性、检索的智能性、归档评价的科学性。
学校在几年来的数字校园建设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被认定为苹果杰出项目学校。
数字校园在建设和应用过程中的后续思考
后续研究中,在数字化现代学习管理、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学生学习方式、学生发展评价等方面,我们还将不断完善和深化。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我们将继续坚持不懈地努力,运用科技手段,以新媒体、新设备作为优化教学方法的载体,以对学生的整体规格的设计所达到的目标作为办学方向,逐步创建具有我校特色的智慧校园。
第一,进一步深化智慧课堂实践研究。我们将在课堂教学环境、教学方式、教学过程、教学评价、教学资源建设等方面不断探索,形成适合学生发展的特色教学模式。特别是在教学评价方面,通过后台数据的生成、使用,更加科学、严谨地指导课堂教学,实现个性化教与学。第二,进一步深化协助互助学法研究。我们将充分挖掘信息化教育特色,发挥数字校园优势,开展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数字空间、学生与资源空间的探索,形成适合学生发展的特色学习方法。
第三,进一步完善数字化校园体系。在数字校园体系中,我们要做到学校管理科学严谨、教师队伍优质超前、课堂教学智慧高效、校本课程特色创新、学生评价个性发展、校园环境网状融合,进一步提升数字校园智慧课堂与智慧文化建设。
(作者单位:北京市丰台区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专家点评
北京市丰台区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在“运用数字技术孕育学生明天的智慧”的办学思路指导下,以继承、发展、融合为宗旨,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优化、融合为手段,全面打造学校的智慧数字空间,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努力培养学生的数字思维品质,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高度。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迅猛发展,物联网也逐渐被人们所了解和认知,它实现了物与物之间的数字化与网络化。利用传感的方式让世界上的物质都智能化的联系在一起。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更是带来了新的变革,而基于物联网的智慧校园服务机制是将“数字校园”与“智慧校园”融合在一起,是物联网在教育中的应用,使得智慧校园中的物体都能够与物联网产生密切的联系,从而实现学校可视化的智慧管理,这种教育教学模式也是数字校园进一步的升级发展形成的。学生可以在一个更为智能感知的环境下,利用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来开展课堂教学,为学生展现真实的场景,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研究能力。
【关键词】物联网 智慧 服务 机制
1 引言
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技术、传感技术等也都已经深入到了各个领域之中。而物联网技术是当前信息时展的又一次创新和改革。各国政府努力制定技术规划,来使得物联网能够成为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关键战略。物联网将虚拟的世界与真实存在的物体相结合,利用信息技术来为人们提供更为智能化、更为优越的生活环境。物联网在用途方面也极为广泛,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以更为精细的方式提高资源利用率与生产力水平,从而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生活工作方式,促进了人与社会的关系。
物联网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也使得学校的管理和教学更为科学合理,构建物联网智慧校园服务机制,使得学生在自主学习探究过程中,能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更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真正树立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这大大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从数字化校园向智慧校园的推进,也是当前研究和实践的重要课题。
2 物联网的概念及功能
2.1 物联网概念
物联网是将传感器、采集器、RFID与视频监控等感知技术和设备结合起来,按照约定的协议,来将各种网络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巨大的网络。这使得信息交换与通信更为顺畅,从而可以做到智能识别、跟踪定位、实时监控及管理的一种网络。如图1为物联网概念模型。在物联网时代,人们改变了沟通的维度,建立起了一种短距离的移动收发器用于各种日用品之间,这样可以实现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无障碍沟通,这种沟通打破了时间和地点上的限制,如图1所示。
物联网走出了虚拟的网络,与现实世界的物质结合,利用技术使得所有的事物都建立了一种连通,构建了人机交互、人与物品交互以及人与人社会互的平台。这也是信息化时代新的创新,成为新一代信息技术重要的组成部分。
2.2 物联网的功能
物联网的功能与其体系构架有着重要的联系。物联网在体系构架上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个是全面感知层,一个是可靠传递层,最后一个是智能处理层。这些主要是负责对信息的获取、传输与处理,从而在现代信息系统中形成新的融合,构建形成了系统的“感官”、“神经”和“头脑”。
全面感知层这是通过传感器、二维码、蓝牙、RFID等设备来采集、获取信息,这主要是利用感官系统来智能识别和采集数据,从而使得感知能力有更全面和灵活的设计和开发,还会实现设备的低成本和高灵巧性。
可靠传递层是将感知到的信息利用网络信息与互联网的融合来传递出去,具有实时性和准确性的特征。并且移动电信网、互联网与无线传感网络对信息的传递有着重要的作用。实现通信网络其涉及到较多的技术,如无线接入技术、支持可移动技术、有线接入技术等,从而达到高性能的网络通信,所以也称其为网络层。
智能处理层又为应用层,这是对大量的信息数据通过云处理等智能计算技术来分析和处理,并对实体物品进行智能化操控,做出正确的决策,实现设备与人之间的良好交互。物联网的终端设备也是由人来操控,是物与物相连的网络。所以,数据智能处理其平台交互秉承着“以人为本”的原则。
3 物联网与智慧校园
在学校教学中,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的学习过于被动,将物联网应用于教学中,推进了学校教学改革,实现了教育现代化,并能够提高教学质量。物联网技术是在数字化校园的基础上,将数字化信息与网络结合,使资源实行高度共享,信息更畅快的进行流通。物联网还能够使得物体间信息智能化获取、传递和分析,从而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方式得到改变,也使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促进了智慧校园的建设。如图2为智慧校园的总体结构。
3.1 智慧校园的特征
智慧校园是信息化社会在教育方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表现,是信息技术的高度整合。智慧校园其特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为师生凝造了一个全面智能具有感知能力的环境,并构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实现了为师生个性化定制服务;二是计算机网络在学校各个应用服务领域进行资源与人员的交互、协作;三是通过平台的构建更使得学校与外部世界形成一个能够相互感知、交流的接口。
物联网技术在智慧校园内构建综合服务平台,学生可以更为开放的获取信息,不仅局限于课堂之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也有着更强的互动性和协作性,这样智慧化的学习也使得教学成为一个寓教于乐的过程,更有助于对学生的全面管理,使学校真正实现服务性、感知性与安全稳定的智慧型校园。
3.2 物联网在智慧校园中的作用
3.2.1 使校园学习具备可视化智慧管理
智慧校园中物联网的融入是对各种的数据信息进行全面的感知、获取和汇总,从而将校园中的物理对象实时控制所反馈的相关信息进行分析。这样一个可视化的校园环境不仅有助于学校管理,还会为校园管理提供更多地服务,使得学校管理更为人性化、智能化。就比如为了学校的治安问题,可以利用物联网技术对师生的身份进行便捷的证明,还可以将这技术应用到考勤管理中。在学校内部可以进行传感器的安装,这能够对人体运动、光线、温度和声音进行感知,从而全面构建可视化教学环境,完善安全保障系统。在连接网络时,还可以实行智能化控制,使得学校的教学和安全环境利用网络智能操控平台实现安全智慧管理。
3.2.2 智慧校园在教育教学环境方面的服务机制
在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尽管虚拟的学习环境可以让人们对丰富学习资料与教学资源的获取更为便利,但却缺少了真实的可触碰性,使得知识变得更为空洞。而物联网的融入,与现实世界的物品相联系,并互为想通,从而实现了数字化信息空间与物理空间的联系,让教学环境逐渐走向真实空间与虚拟学习环境的有机整合。在教学环境中每一个教学工具都具备数字化、可视化和网络化的特性,学生身处课堂之中,却可以真切的感受到自然及真实的场景,这可以促进人与环境的交互,人机交互,学生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能够发散思维,开阔自己的视野,通过对场景的感知可以有更为深刻的理解,从而促进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将现有的教学平台与物联网有机结合,让远程实践教学更有助于学生学习的提高。如图3为教学管理学习空间系统图。
图3:教学管理学习空间系统图
3.2.3 区域资源的共享性
由于区域的不同,造成了不同学校能够支配的优质教育资源上的差异,这也是教育界一直困扰的问题。而物联网的引入,减少了该方面的弊端,实现了教育资源上的均衡。对一些比较大型的实验设备、图书资源都可以在物联网的作用下,使得区域间学校实现共享,师生可以同样享有教育资源。在物联网的智慧校园中可以促进教师水平的提高,更会减少由于区域导致的教育资源不公现象,从而大大提高了教育资源的利用率。
4 物联网智慧校园服务机制的应用
4.1 智能节能走入校园
物联网技术还可以对智慧校园进行能源方面的监控和管理,将物理世界中的能源对象有效的连通起来,构建节能管理专家系统,使得整个校园的能源消耗都可以得到控制和更为科学的管理。就比如对校园中的水、电、煤气等能源进行遥测量、脉冲量等信息的动态实时监控,从而获取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按照一定时间内的用量,来全面的了解能源消耗情况,并根据分析可以对资源进行整合和利用,来节约成本,构建科学的管理模式,并响应节能减排的号召,让智能节能更好的走入学校。
4.2 再现生长过程,学生理解更为深刻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生兴趣,利用真实的场景再现让学生更直观的体验到只有实践才会感知到的知识和感悟,从而拓展学生的知识空间与视野。让学生不再局限于课本中的知识,更多的与现实世界相联系,更贴近生活,也有助于运用生活之中。就例如在生物课堂中,对数字农植园的建设学习,可以根据传感技术、视频技术来搭建一个微型的数字种植环境,然后对种植的数据实时获取,学生可以利用网络全程观察和记录动植物的生长情况,在根据过程中动植物的生命形态,来了解生物中蕴藏的奥秘,理解生命形成的规律。而采用物联网技术让数字农植园就在学生身边,这样真实场景的布置和延伸,让学生对知识有一个更全面的系统的认识,更有助于培养学生深度思考的能力。
5 结束语
物联网智慧校园服务机制的构建使得学校真正实现了可视化管理,并具有人性化、科学化和智能化的特点。在课堂设置真实的场景,把学校与社会、自然及学习对象都直观的联系和展现起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研究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更增强人与人的互动性,实现资源的共享。
参考文献
[1]陈平,刘臻.智慧校园的物联网基础架构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2012(S1).
[2]沈洁,黄宇星.智慧校园及其构建初探[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1(06).
[3]朱洪波,杨龙祥,于全.物联网的技术思想与应用策略研究[J].通信学报,2010(11).
[4]沈苏彬,毛燕琴,范曲立,宗平,黄维.物联网概念模型与体系结构[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4).
[5]宗平,朱洪波,黄刚,许建真.智慧校园设计方法的研究[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4).
[6]田丽.智慧校园环境下的校园一卡通建设[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S1).
作者简介
李志刚(1971-),男,江苏省太仓市人。硕士学位。现为健雄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副教授、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
关键字:互联网技术;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动态网站;生活管理
1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人们对互联网的认识往往呈现片面性,用自己所熟悉的方面去认识网络。其实互联网技术已经设计到各个领域,产生不同的应用。例如在工业领域、航天领域、城市智能化管理领域等等,都有互联网的应用体现。从技术种类角度来讲:数据库技术(例如分布式网络数据库)、动态网站制作技术、云计算技术、系统开发技术、嵌入式技术等等,若干个技术种类发挥着则身的作用。其实,互联网技术可以为教育教学贡献很多力量,但是却总是被单纯的认为是资料下载、网页浏览的工具。这是对互联网技术的漠视,也是对互联网资源的浪费。
2互联网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展现
2.1互联网能够提供更新更全的数据与资源
互联网的重要功能是资源共享,这点想必大家都很清楚,而且下载资料不也是获取数据资源吗?是的,下载资料当然是互联网功能之一,但绝不仅仅是这一种功能。而且在资料的获取中,很多教育工作者就是通过百度等搜索引擎或者简单的门户网站去获取。这显然没有发挥互联网数据功能强大的作用。很多数据资源是存在于互联网当中的,但是却不能够通过搜索引擎获得。这就需要使用者具备专业知识和互联网知识。这样才能获取更新更全的数据。例如:一些专业文献,在不断的更新当中,这些文献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有时候是不能通过引擎免费获取的,这时候可以通过动态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找到最新的数据资源,进行阅读。当然这类文章不一定是中文的,可能是英文或者其它外文编写的。因为最新获取,没有现成的翻译资料。这对阅读者的外文掌握水平也有较高的要求。对于计算机相关专业的教育工作者,可以第一时间获取开源的代码,对于代码开发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2.2互联网技术能够实现网上考评,节约人力与物力的资源
利用网络中的动态网站开发技术,可以研发在线考试系统。这样就可以用服务器控制考试,让学生通过登录客户端的形式,参加考试。同时实现在线的阅卷。大大节约了教师人力资源同时也节省了纸质的试卷印刷与保存存档等工作流程。网络考试系统还可以拓展功能,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打破课堂教学的时间限制。让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就通过网络传送问题,在教师应答后,第一时间获得解答。学生与教师的互动更进一步。
2.3利用互联网功能,实现智慧校园管理
教育教学离不开学生,学生在学校中的生活可以用互联网实现智慧校园,让学生通过身份认证,以智能卡为体现方式,无论去食堂、图书馆、游泳馆、甚至是签到、考试身份认证,都可以通过互联网来进行智慧校园的管理。教学中的教务管理的相关功能也会在智慧校园中体现。
2.4打造过硬的教学实验环境
教学过程中,某些课程应该侧重于应用,满足这些课程要求,就需要完善的实验设备与实验场所。互联网对计算机专业,可以提供实验环境。以互联网为背景,全面实现实验一体化。对于自动化、电子等专业,还可以利用仿真功能,运用仿真软件,进行实践操作的模拟,降低了实验室建造的成本,同样可以达到实验的效果。对于一些需要引进真实设备的学科,又可以从互联网获得产品的销售信息,相关参数,便于购置设备,建造实验场所。
2.5丰富教师互动,促进教师间的进步
利用互联网,教师可以把自己的心得以文字的形式体现,这些并不新奇。但是互联网可以从教育教学的说课、精品课环节入手。建立精品课的资源网站。制作教师的讲课和操作视频,在教师闲暇时候,可以通过阅览视频,互相学习,提升教学能力。
2.6互联网最直接的教学手段—远程教学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远距离传输教学(是指师生凭借网络终端所进行的非物理上面对面的、超越了时空的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是一所学校教室与教室之间的教学;也可以是本地区学校与学校之间的教学,还可以是不同地区甚至不同国家之间的教学,可以是正式的课堂教学,也可以是学生的课余生活;可以是系统的教学,也可以是专题式的教学,还可以是有共同兴趣的学生之间自发的组织形式。目前许多大学的网络教育学院和以前的电视大学就属于这样的性质。学生在课余时间上网学习也属于远距离教学,现在的网上学校、网上答疑、网上布置作业和批改作业、网上交流、网上游戏等基本上都是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的。远程教学成为了有效的教学方式之一。
作者:杨文 曲慧丽 刘立栋 单位: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校园信息化建设正处于数字校园向智慧校园的转型期,我们期望通过智慧校园的建设,探索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发展道路,脚踏实地,开拓创新,建设新型“智慧e校园”。
打造智慧e校园综合平台
自2012年开始的学校数字化一期的软件建设,主要包括统一身份集成、数据共享与交换、应用融合、公共通讯、智能流程、硬件集群的一体化数字化校园平台,称之为“智慧e校园综合平台”。该平台以“创新、融合、开放”为支点的信息化集成方案,包含统一身份认证平台、数据共享中心平台、个人门户(统一信息)平台;集合了教学教务、办公OA管理平台等功能。2013年又深化应用,在完善原有数字化校园整体架构基础上,并新建满足各部门管理需要的各类应用系统,包括网络选修课管理平台、教师发展档案管理平台、招生管理平台、资产管理平台、德育管理平台。为了使学生的个性成长、教师的个性发展得到充分的尊重与展现,学校为每一个学生建立个性化学业成长档案,为每一位教师建立个性化的专业发展档案,并通过网络个人空间,实现共建共享,真正实现了因材施教。
逐步构建“智慧e校园教学云服务平台”,积极借鉴国内外“网络公开课”形式,深化互联网技术应用背景下课堂教学研究。积极参与和开展“MOOC”研究,开发在线网络开放课程和微课系统,开发网上互动和评价功能。积极探索传统课堂教育与在线教育有机结合的新模式,打造一流在线教育学习平台。我校通过该平台逐步实现了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交流互动,突破了交流时空限制,变革了现有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学习平台的一个必要支撑就是资源库建设,学校逐步推进建设“智慧e校园教育资源云服务平台”。单一的校本资源库同样无法满足实际的教学需求,必须构建一个让社会各类资源库共同参与的共建共享机制。早在2006年,该校已与中学学科网、中国知网等多家社会教学资源提供商建立合作关系,让他们丰富的教学资源成为校本资源的有效扩展。今年以来,加强与多家社会资源提供商之间深入合作是学校教学资源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该校将不断拓展资源合作的种类和数量,达到共建共享共赢的目的,借助类似超星、书生、知网等专业公司技术支持,校企合作,打造师生开展数字化课堂教学和课后学习的主要通道。并通过广大教师积极响应,逐步添加适合该校师生的备课资料和学习资料,建设校本精品课件库、精品视频(微课)库、精品习题库、精品教学设计和学案库等。
新一代“智慧教室”
在学校,课堂教学环节是学生接受系统教育最重要的一环,做好教学互动环节,是掌握好教学环节的质量,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也是信息化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主战场。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随着触控技术以及屏幕制造技术的提升,基于大屏智能交互一体机建设的“智慧教室”越来越成熟。2015年9月,浙大附中丁兰校区正式投入使用,丁兰校区配备了基于84英寸智能交互一体机的新一代智慧教室。智慧教室又可以分为多媒体教室和个性化互动教室。
智慧教室构成:智能交互一体机、教师移动授课终端、智能笔、学生智能终端、折叠式双摄像头视频展台、推拉式黑板、多功能讲台、无线功放设备、多媒体音箱、互动式多媒体教学平台、无线互联工具、互动教学系统等 (个性化互动教室需要师生均带智能终端)。
每个智慧教室为智慧e校园的主要构成单元,教师或是在教室中进行传统教学授课或新型的移动互动授课,或是建设个性化互动课堂,基于大小屏拓展更多样化的交互式教学。
智慧e校园中的每个教室都连接到教学资源服务平台,教室之间、教师之间互联互通。教师在家或学校备课时所制作的课件、素材、微课都能同步上传到教学资源服务平台上,授课时即可以直接调用。除了资源外,课前、课中、课后所产生的教学数据将全部汇集到教学资源服务平台中进行分析处理,并形成清晰的数据图表,供管理者、教师进行教学质量评估。通过云平台支撑,能有效的串联起教师的课前课中课后、教室内外、学校内外的活动,有机地形成了教学闭环。
除信息化教学外,智慧校园还能够对每间教室的智能交互一体机设备进行智能化管理,并借助智能交互一体机进行音视频广播,实现教学外的丰富应用。通过校园中心控制台,一方面能够对所有智能平板进行统一的远程控制及管理,另一方面能够推送各类校园信息到智能平板上,同时还能够实现对所有智能平板进行校园音视频直播,让交互智能平板成为教室中必不可少的信息媒体中心。智慧e校园整体解决方案实际应用于下列教育教学各个场景中,帮助学校解决信息化教学与信息化管理的问题。
总体来说,新型智慧教室这种基于云+端一体化的、互联网形态的教学环境体系使分散的教室、分散的教学、分散的教务、分散的资源、分散的管理和服务、分散的设备设施和运行维护有机的统一起来,形成一个具有互联网思维、符合互联网形态的规范化、标准化的教学环境体系,满足教学改革、教学方法和教育内容现代化的要求。
反思与方向
首先是在学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往往硬件环境发展较快,中小学教师经过普遍培训,但由于缺乏系统的教育技术专业能力培养,利用信息化环境实施教育教学的意识薄弱,实验研究能力欠缺,应用的效果在提高教育质量方面的作用不明显;另一方面,信息化建设只流于表面,有时并未从学生的视角来审视信息化建设的规划,在学生范围内并没有做到真正的教育信息化。我们要继续贯彻信息化和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尤其在课堂教学中要基于学生用户的真正需求来设计信息化模式。
关键词 智慧教育;教育信息化;教育技术;调研报告
中图分类号:G526.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01-0017-02
1 基本情况
镇海区每年均设立教育技术装备专项资金,保障全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均衡发展,促进学校数字化校园发展。截至2013年底,全区教育技术装备累计资产达1.70亿元,生均教育技术装备经费累计达4713.85元。计算机总数10 295
台,计算机生机比3.50:1;2000年,开始建设镇海区教育城域网络,2001年,创建了“镇海教育信息网”,并以“网站集群”的形式构建了全区中小学校园门户网站。2005年,所有中小学校建成校园网络系统,并接入区教育城域网;2006年,全区教育城域网因特网出口带宽升至1000兆;2007年,在全区中小学普通教室普及多媒体教学系统;2010年,完成镇海区IDC机房一期升级改造;2010年,在全省率先开展一对一数字化学习(俗称“电子书包”)项目实验;2011年,开展电子班牌实验,探索德育信息化建设新途径;2014年,所有中小学建成校园无线网络。2013年9月,“镇海教育信息网”荣获第二届全国教育门户网站“区县级教育门户百佳网站”称号。
2 调研情况
共抽取了15所学校进行问卷调查,并在部分学校召开了教师座谈会,全区各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基本发展现状情况如下。
规划先行,教育信息化的领导意识显著增强 2011年1月,镇海区推出县级教育信息化“十二五”规划(即《镇海区教育局关于加快推进智慧教育建设的意见》),对“十二五”期间镇海教育信息化进行了部署,并将2011年定为“智慧教育推进年”[1]。对全区中小学的教育信息化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15所学校已全部建立了校级领导教育信息化负责制,专门负责全校教育信息化建设。2014年9月,全区各学校正在制订新一轮的三年目标发展规划,目前66.7%学校已经完成制订并,33.3%的学校尚在制定过程中。其中,53.3%学校制订了教育信息化专项发展规划,46.7%的学校将教育信息化规划体现在学校综合发展规划之中。
管理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 校园门户网站是一所学校教育信息化水平的综合体现,也越来越受到各级各类学校的重视。全区所有学校均建有校外可访问的门户网站。学校通过校园门户网站实现信息、资料共享、工作安排等各项教育管理目标。在现有的校级教育信息化应用系统中,最常使用的是“网上个人存储空间”和“家校互通平台”,两者普及率均为86.7%;其他的有“校园一卡通系统”普及率约为60%,“电子邮件系统”普及率约为46.7%,“身份管理与认证系统”普及率约为33.3%。这些信息应用系统的使用对象基本上都是教育工作者,目前尚未对学生开展相关服务。
校园一卡通系统功能逐渐丰富,主要作为学生的学生证、考勤卡、图书借阅证、门禁卡、就餐卡等,部分学校开始尝试购物卡功能。
教学信息化应用不断深化 目前,镇海区有16所学校正在开展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验项目,占全区学校总数的50%。在这次抽查的学校中,有6所开展了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验项目,占总数的40%。教学信息化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内容,而教育教学资源在学科中的应用水平直接反映了学校教学信息化的水平。
调查中发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应用融合,普及率最高的三门学科分别是语文93.3%,英语93.3%,数学66.7%。“备课”和“课堂教学”是教师最常使用信息技术的两个教学环节。
教师教学中最常使用的数字资源是PPT类教学课件,100%的学校教师会应用到;其它常用的数字资源类型有:电子教案占86.7%,课程视频占73.3%,习题库占46.7%等。以上数据表明,信息技术在学科中的应用普及,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技术本身是否便捷、是否符合教学的要求、能否让教师快速找到所需的资源等等,这些都直接决定了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学的水平高低。
3 问题与不足
各类管理应用系统数据不统一,阻碍管理信息化深入发展 在现有的校级管理信息化系统中,各学校都不同程度建立了办公自动化系统、教学教务管理系统、图书馆管理系统、资产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学生学籍管理系统、数字档案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等,但由于各个业务管理部门归口不一,这些管理信息化系统基本上不能实现数据的共享,这仍是当前基层学校教育管理信息化面临的最大的问题。
本地资源建设缺少系统性,成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主要瓶颈 调查中发现,各学校都在不同程度的购买、或者自建学科教学资源。但这些都是以教师个体行为为主,缺少统一的、系统性的设计。同时,在学科教学中,教师也在为一时找不到合适的教学资源苦恼。我区已开始统一规划并实施镇海区的“网上课堂”项目,这是系统性规划学科资源建设的一个有益尝试,但目前,仅仅局限于初二、初三的部门学科内容。在学科资源建设中,如何有效实现省、市、区、校等资源建设的联动机制,将直接影响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水平。
先进教育理念与国际化视野相对滞后,教师教育技术水平仍待提高 调查中发现,教师的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水平普遍不高,许多学校的电子白板普遍存在功能性浪费现象。各种新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的成功案例也不多见。教师仍然缺少教育技术能力专业培训,尤其是缺少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与创新方面的理念与实践培训。教师队伍建设成为下一阶段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核心工作之一,各个学科都急需打造一支拥有高水平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教师队伍。
4 对策与建议
为每一个学生构建数字学习空间,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新模式 根据镇海全区智慧教育建设目标,到2015年,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验项目基本普及到每一所中心级及以上学校,校本教材基本实现数字化。在镇海区中小学数字化教与学教研大组的组织协调下[2],逐步扩大项目实验范围,进一步探索数字化环境下教与学方式的变革与创新,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为每一个学生构建数字学习空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能力,促进交流与协作,给学生以多元发展及评价,培养面向21世纪的技能。
提升学生正确地应对新的信息来源能力,开创德育信息化新天地 探索网络德育导师制、数字故事、电子班牌[3]等三位一体的德育信息化建设与发展机制,促进信息技术与德育的深化融合。通过导师的正确引导,使学生理性对待新的信息来源;运用数字故事讲述身边的真人真事,激励学生相互学习、成长;用好电子班牌,促进学校的班级文化建设,促进德育与信息技术的融合与创新,应对21世纪的挑战。
为每一位教师构建数字工作空间,积极推进教育管理信息化 2013年7月,教育部颁布了《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总体方案》[4],明确了“两级建设、五级应用”体系为重点,全面建成覆盖全国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2014年10月,《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指南》[5],明确了各级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类教育机构(学校)按照“核心系统国家建、通用系统上级建、特色系统本级建”的原则,实现信息技术在学生教师、教学科研、后勤保障等各项日常管理工作中的广泛应用。这两个国家级文件的出台,为县市区的“三通两平台”的建设指明了方向,当前各学校要积极贯彻两个文件精神,认真梳理学校原有的管理系统,进一步规范学校各类数据的建设与应用。
参考文献
[1]尹恩德.全面推进区域智慧教育建设的策略与实践:
2011―2013年宁波市镇海区智慧教育实践探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19):12-13,16.
[2]尹恩德.2010―2012年宁波市镇海区数字化教与学区域发展之路探索[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11):53-54.
[3]尹恩德.电子班牌在教育教学中应用初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14):41-42.
[4]中国教育信息化网.关于印发《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函[EB/OL].http:///news/
关键词:智慧学习环境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改革
1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改革应用中的瓶颈
1.1高校民族传统体育的本质与特性难以发挥
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产生于各族人民生活和生产过程,与娱乐、宗教、斗争、劳动等活动的漫长历史演变密切相关,在从中汲取养料逐步形成自身特色后,高校民族传统体育,存在多样化、竞技性、浓郁的民族色彩,融娱乐与健身于一体的特质。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所具有的优势,使之利于解决目前传统体育被推广、被挖掘不足,西方主流体育形式及精神冲击高校传统体育教学现状的问题。但是同样也受到此类因素的影响,高校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不甚理想,很多原有的本质与特性表现形式和功能难以得到发挥。比如受到场地限制,赛龙舟、舞龙舞狮等体育形式难以引入高校课堂,再比如受到资金、重视程度等的影响,诸如木兰扇、铜鼓舞、秧歌舞、滚铁环等民族体育项目很难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常见。目前很多高校体育引入民族传统体育时大都以太极拳、初级剑术、长拳、跳绳、抛绣球、跳竹竿等强身健体的武术形式作为重点,对其他各类项目的忽视导致高校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中,只能按照“嫁接”“变异”“简约化”等方式呈现。事实上,少数民族体育存在文化内容与运动形式双重融合性。其表现出的形态和教学方式等方面均需要与其他体育节目进行区分,但是教什么、如何去教等问题始终没有被彻底解决,尤其是少数民族之间沟通交流的不顺畅等,更容易导致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中的核心难以完整的继承与发扬,教学中难以形成模式化、系统化、标准化的状态,且缺乏专人指导,导致其教材稀缺,教师与学校难以合理定位高校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1.2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与学生需求错位
学生和教师对高校民族传统体育认可度偏低的问题,与大学生在高校民族传统体育课程体系构建时难以参与其中,且在选课阶段只能在已经成型的项目中选择密切相关。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以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创造主动、活泼、生动、和谐,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课堂为基点,其开设自然需要以学生的体育锻炼需求、期待、好奇心和兴趣为依据,如果让大学生自行选择高校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男女生的侧重点不同。从主观意识和个人体育锻炼需求层面出发,女生有可能侧重艺术性和技巧性的项目而男生有可能侧重于难度性与力量性的项目,如角力、摔跤、舞龙舞狮等。但是,在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中也存在“不成形”的教学原则,即教师必须学会高校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动作示范,才能设定此项目,即高校民族传统体育被界定为规定型选择,而并非大学生可任意性或者自主选择的类目。此种设置方式就会导致大学生感兴趣的高校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未必被选上,而开设的项目却不一定符合大学生及教师的兴趣,使大学生体育需求与高校民族传统体育的当前活动方式中间存在错位。
2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改革与智慧学习环境融合的可行性
2.1基于高校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创新要求
随着“互联网+”与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融合,高校民族传统体育的教学形式也逐步增加了信息化的特色。如教师和学生可利用移动客户端、电脑PC客户端等在网络中搜索与高校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密切关联的内容与信息,从而丰富教学素材、资源。智慧学习环境作为一种可感知学习情境、提供适宜学习便利与资源的互动工具,其具备自主记录、评测、识别学习者学习成果及特征,敦促学习者有效学习的能力。在智慧学习环境塑造的要求下,高校民族传统体育的项目开发及改良,势必需要以学生的实际需求、项目的特质与传承要求等为基础。但是考虑到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电子教材梳理与种类较少,大多需要教师自行设计与制作。如此,在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与智慧学习环境融合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就需要考虑如何使用现实技术为学生呈现高校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教学所需的各类真实场景,以便于在提升学生学习动机、兴趣的同时,增加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这个过程,恰好是教师重新学习、了解、研究、理解、创新高校民族传统体育的过程。如果教师可以真正抓住智慧学习环境构建的要求,在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改革下加大高校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创新与传承力度,那么在实践应用中,教师方面“高校民族传统体育的本质与特性难以发挥”的问题很有可能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
2.2基于学生自主探究兴趣培养的要求
目前很多高校在开展高校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时,需要教师预先学习,继而传授给学生,并非是学生真正参与到高校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开发与创新中。然而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与其他体育项目相比,存在诸多的特殊性,比如不同的项目都需要与之匹配的体育器材,表现技法等,这就要求教师不但需要掌控每个项目的体育运动技能,还需要了解该项目的民族文化内涵等。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与学生需求错位意味着在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实际兴趣和需求还需要进一步被重视并切实应用在项目选择和创新设计中。众所周知,兴趣是学生深入学习的基础。尤其是在“教师+讲解示范+练习”的高校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教学模式下,学生很难找到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面对此种情况,智慧学习环境要求教师使用集成化课堂控制系统来控制学习终端,为学生推送学习资源。学生使用便捷的交互学习工具,在与教师和其他同学互动沟通的同时,可及时反馈自己的学习成效、成果,以及在学习感悟过程中的所思所想、存在的问题等。智慧学习环境所提供的虚拟学习社区、微博、QQ、MSN、微信等同步沟通通讯工具,能很好地解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进程把控不足等问题,使教师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兴趣和需求,继而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基于此,结合高校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需要和学生需求创新开发的要求,在高校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选择和教学中建立智慧学习环境,可利于教师将智慧性的学习与高校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开发、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升等进行有机结合,从而反哺学生的高校民族传统体育学习与探究。
3高校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改革智慧学习环境构建途径
3.1“教学社群+学习社群”开发构建项目内容体系
智慧学习环境的构建需要包含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教学社群、学习社群、智能工具以及学习资源几部分。在高校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改革创新中引入智慧学习环境,首先就需要在教学方式与学习资源两部分进行调整。当前国内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应用比较广泛的地区,大多为少数民族聚集、聚居较多的地区,高校民族传统体育在引入高校后,高校所选择的项目大多表现为可有机补充高校课程,利于提升高校体育专业师资力量和科研水平,利于帮助高校拓展多元化、特色的教学活动。比如根据学生所在民族地区的习性开展相近的民族体育项目,如壮族的抛绣球、跳竹竿、板鞋竞速运动、各类民族舞蹈以及汉族的扭秧歌、花样跳绳、拔河等。在着手于学习资源和教学方式开发与创新时,教师可利用互联网与学生一起筛选可引入的本土民族体育项目,对学生感兴趣的民族体育项目的进行排序遴选,再结合学校的硬件设施及资金情况,选择出符合教师实践教学、学生智慧学习的体育项目及配套资源。有效学习是群体与个体共同构建的产物,按照目前高校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改革需求以及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建议将教学社群与学习社群结合,共同开发符合学生兴趣爱好和研究探索要求的体育项目内容体系。比如太极系列有太极推手、太极剑、简化的太极拳,木兰系列有木兰双圈、木兰扇、木兰拳,武术系列有鞭、棍、刀、剑、拳等,其他如抛绣球、滚铁环、踩高跷、跳竹竿、板鞋竞速、珍珠球、秋千、放风筝、八段锦、民间舞等都可作为高校开设民族体育课程特色内容体系的选择对象,供给教学社群和学习社群共同研究、分析和选择。此过程中,按照弘扬民族文化,开发现有资源的目的,教学社群与学习社群可利用自然资源、校内外资源以及媒体资源等,改造和开发本土民族体育项目,将其渗透到体育俱乐部、社区体育、家庭体育等,通过改造和利用来提升教学社群与学习社群的合作能力、创新开发能力。
3.2丰富互动研讨模式搭建网络互助平台
智慧学习环境在实践应用中,需要教师与学生在学习管理系统中充分利用好其他积累要素。从高校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改革的视角出发,建议教师充分利用好微信APP、QQ软件等社交工具,作为时时“高校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研究课题、项目和课程相关信息、布置作业,为学生答疑解惑的平台。微信群、QQ群的视频上传功能,可作为教师与其他学生共同分享和评估上传者动作练习情况的渠道。从“互联网+”层面着眼,有条件的学校可探究具有校本特色的高校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并搭建项目教学网络互助平台,制作高校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虚拟教学模型。可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增加理论课节数,并利用互联网的便利性,与其他高校体育教师共同在互助平台中为学生在线答疑解惑、教师之间随时互动探讨,甚至在网站平台中增加典型的民族体育优秀教学视频,便于学生和教师随时观阅与学习。此种操作方式一方面可作为“教学社群+学习社群”研究模式的补充,另一方面有利于丰富民族体育教学模式、内容、评估体系等。
一、采用多媒体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其在多个领域发挥着重大作用,对教育而言,使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实现教学内容的多样化,丰富教师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尤其是在以千变万化的世界为研究对象的化学教学中,更要让多媒体技术发挥作用。教师将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教学素材通过多媒体展示出来,改变了传统的一本教科书、一支粉笔、一面黑板以及一个教鞭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更加生动而直观地理解知识、掌握重难点。同时,使用多媒体还有助于学生的记忆,在声画结合中学习知识势必会记得更快、更牢。此外,多媒体教学也极大地方便了教师,多媒体技术能将一些微观的难以用言语描述的内容通过动画模拟出来,这不仅能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活跃课堂气氛、开阔学生的眼界。
随着信息化在教学中的应用,许多学校开始尝试信息化教学的新模式,例如福州已经有两所学校试点“智慧课堂”,分别是屏东中学和福州教育学院第四附属小学。“智慧课堂”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每名学生都有一个遥控器,教师在讲解完一个知识点后提出问题,学生通过遥控器将答案传给教师,教师对学生的答案一目了然。这样一来,学生无需举手回答问题,既避免了有些学生因为羞涩不敢回答,也为课堂教学节省了时间。如果把“智慧课堂”应用于化学教学中,教师就能够及时了解每位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这种教学模式有其鲜明的优势,应得到大力的推广和应用。
二、利用网络开展创新,提高学习效率
网络是信息的重要载体,运用以网络为主体的信息技术开展创新学习,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搭建校园网能够实现校内资源共享,同时还可提供一些应用服务,例如教学与管理相关的服务,即教师在网内创建多个学习小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学习活动,教师可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另外,教师还可将学习资源、学习计划和学习建议放在校园网上,指导学生的学习与探究,帮助他们提升自学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育首先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教师要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制订教学策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学生都喜欢上网,网络是一个信息资源宝库,被视为知识的海洋,教师要教会学生从网上搜索化学信息的方法,例如可通过“百度”“Google”等直接搜索,也可通过登录CNKI、万方等网站收集相关信息。采用这样的教学方式,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锻炼学生的探索能力,还能引导学生正确健康地上网,使他们对网络有更层次的认识。
另外,网络的一些通讯工具如微信、QQ、BBS以及电子邮件也方便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教师可以班级为单位建立QQ群或者微信群,上课之前,教师在群里提出待解决的化学问题,学生在群里展开讨论并提出解决方案,然后教师在课上点评,并分组操作实验。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独立思考,畅所欲言。
三、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