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0 16:03:4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筹资风险的识别方法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企业财务风险,财务风险识别;财务风险成因
一、前言
对企业财务风险进行管理,就要对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对财务风险进行识别和度量,如果对财务风险管理不善,就会遭受经济损失,甚至会引发财务危机,导致企业破产倒闭。但目前,我国对于如何有效地进行企业财务风险的识别和控制仍然有很大的欠缺。
二、企业财务风险识别方法
1.企业财务风险的定性识别方法
定性方法主要是从定性的概念来判断企业财务面临何种风险因素,该风险因素的结构及未来发展的性质。主要包括:财务风险结构行政识别矩阵、“四阶段症状”分析法、专家调查法等。其中,“四阶段症状”分析法按财务危机的严重程度将企业财务危机划分为财务危机潜伏期、财务危机发作期、财务危机恶化期、财务危机实现期四个阶段,该方法通过分析发现财务危机的症状,判断财务风险所处的阶段,然后采取有效的措施,使企业摆脱财务困境。
定性分析考虑的问题全面,进行判断的基础扎实,且主要依赖人的经验判断来作出预测,而人的判断可以将企业面临的复杂的内外环境因素考虑进去,特别是将个别企业面临的一些特殊因素考虑进去。但是,定性分析成本较高,而且判断结果主观色彩较强。
2.企业财务风险的定量识别方法
定量方法则是利用数学和计算机技术,通过对企业财务指标的系统分析来提示企业的财务风险。主要有:单变量分析、多元线性判别分析、多元非线性回归模型、综合评价法、神经网络分析模型、灰色模型、马尔可夫链分析方法、财务困境概率贝叶斯估计等方法。
其中,单变量分析法是用单一的财务比率值或者趋势来预测或判定企业财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该方法在使用上简单易行。多元线性判别分析是一种进行统计鉴别和分析的技术手段,它克服了单变量模型对于同一家公司不同变量预测其结果可能产生相互矛盾的问题。多元非线性回归可以解决财务比率值与发生财务风险的概率之间的非线性问题。
相对于传统的统计方法,神经网络方法大大提高了财务状况特征识别的准确率和模型的仿真度,它在处理复杂识别问题时且有巨大优势。灰色模型比较适合对企业财务风险的预测。马尔可夫链分析方法能够对警兆变量所蕴涵的风险作出定量分析。
总的来说,定量风险识别方法只需要收集被决策企业的有关数据,进行计算,然后与标准值相比较,就可以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判断。这种方法根据数据进行判断,其决策客观性较强,且决策程序简单,决策成本低。但定量财务风险识别是根据一个或数个变量来作出决策,这必定影响定量财务风险识别结果的科学性。
3.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财务风险识别
在财务风险的研究中,还有一些衍生性的研究,如探讨资本结构(资产负债率、上市公司权益配股筹资、总资产账面价值等)与财务风险的关系等,则可用模糊层次分析法进行研究。其基本步骤是(1)按问题要求建立一个描述系统功能或特征的内部独立的递阶层次结构模型;(2)通过专家打分,建立模糊判断矩阵,用三角模糊数定量表示方案间的两两比较判断;(3)求局部变量模糊权重向量S和局部方案模糊权重矩阵F,形成局部权重向量N,依此方法从最底层开始逐层向上计算,得到综合方案权重向量Q;(4)建立基于可能度的综合权重排序矩阵P,按照排序公式计算,得到最终的方案排序向量。最终识别并确定风险的大小。
三、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分析
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财务活动本身及其环境的复杂性。主要包括:
1.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企业财务活动外部环境的变化对企业来说是难以准确预见和把握的,这势必会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企业适应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的能力可以通过资本保值增值率、资本积累率等发展能力变量体现出来。
2.筹资决策失误。筹资决策失误会引发筹资风险,企业应当根据自身生产经营的规模大小来确定需要筹集资金的数额,资金来源结构不当,即企业筹资总额中自有资金和借入资金比例不恰当对企业收益产生负面影响而形成的财务风险,还有筹资方式及时间选择不当、债务期限结构安排不当等。这些筹资风险的因素,可以通过资产负债率、权益对负债比率等偿债能力变量来反映。
3.资产的流动性差。资产的流动性是指资产变为现金并保持其购买力的能力。企业资产的流动性源于企业所持资产在不发生损失的情况下迅速变现的能力,与企业能否以较低的成本随时获取所需资金。
4.盈利能力缺乏,盈利能力是企业获取利润的能力,是企业长期、稳定的现金来源,也是企业偿债和信用的保障。一个企业要想抵御财务风险、远离财务危机,必须具有良好的盈利能力。它可用资产报酬率、总资产净利润率、股东权益净利率等盈利能力变量来反映。
最后,还包括公司治理、产业类别等因素的影响。如大股东的持股集中可以提升公司价值,高科技企业所面临的财务风险要高于传统产业等。
关键词:企业;财务风险;特征;识别方法
风险识别是企业风险管理手段中的基础方法和步骤,对企业财务管理状况和结果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阶段企业发展多数处于改革和转型的关键时期,其经济发展的状态直接决定了其在社会市场中的竞争能力。所以企业必须重新界定自身的经济业务关系,构建新的财务管理系统,为自身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经常性的对经济发展过程中潜在的财务风险进行分析和识别,及时遏制风险因素的蔓延。文章就企业潜在财务风险的类别和特征展开分析,探究如何有效的识别企业的财务风险。
一、财务风险的分类
(一)筹资风险
企业在运营的过程中,筹资活动是其必不可少的经营活动,对企业资金利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企业的筹资活动的预期计划与实际筹资情况之间往往存在较大的差异,导致产生一定筹资风险。企业资金的来源主要有两种渠道,一是企业自身拥有的权益资金,二是向社会或者金融机构筹集的债务资金,这部分资金的利率和债权结构等存在较大的不确定因素,增加了企业财务风险的可能。其次,企业股票发行的时候发行量和发行的时机把握不准确也会导致企业面临财务风险,这种财务风险类称为股权筹资风险。
(二)投资风险
企业的投资形式主要分为对内投资和对外投资,其中对内投资资金的投入主要的是企业的固定资产、流动资金和无形资产等方面的投入。对外投资的主要是企业对可能对自身企业经济效益产生较大利益的产业形式进行投资,或者购买证券和金融产品等。企业在进行投资的时候都会设置一个预期的目标,但是实际投资的效果与预期目标之间产生较大的差异,就会带来财务风险即投资风险。例如,企业在进行对内投资的时候,利用流动资金购置大量存货,导致内部运转资金不足,获取又难以及时的流出,造成资金的积压,致使企业对内投资风险的发生。再如,在进行对外投资的时候,企业购买了部分证券,但是金融市场由于经济、政治等因素,出现通货膨胀,利率与汇率出现动荡,企业对的证券投资无法得到正常的收回,导致对外投资风险的发生。
二、企业财务风险的特征
(一)客观存在性
企业的财务风险是不以人的意志转移的,企业的主观措施只能最大程度的降低财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或者财务风险带来的损失,不会完全消除财务风险。所以企业的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是由企业经营过程中内外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的结果,财务风险隐患会始终伴随着在企业经营和发展的过程中。
(二)不确定性
企业的财务风险具有不确定性,因为企业在参与各种经济活动,以及运营管理的过程中存在较多的不确性因素,所以企业在财务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对存在的不确定性因素进行分析,以预防财务风险的发生。
(三)可度量性
企业的财务风险因为具有客观性,所以财务风险是无法从根本上消除的,但是企业可以把握住潜在风险发生的规律,对可能发生的财务风险进行预测和分析,预测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提前做好风险预控措施,减小风险影响范围。
(四)双重性
企业的财务风险具有双重性的特征,也就是可能带来损失同时也可能产生相关的收益,其中带来的损失一般是企业财务资金的损失,收益一般指的不是经济收益,而是企业在控制风险的同时,提高了企业的风险控制水平。
(五)覆盖全面性
企业的财务风险不是单一环节的产物,财务风险贯穿于企业筹资和投资活动的整个过程当中,并且存在与活动中的各个环节,每一个环节的管理出现问题都有可能诱发企业的财务风险,所以需要企业在筹资和投资活动中对每一个细节都要保持足够的重视。
三、企业财务风险的识别方法研究
(一)定性识别方法
1.财务风险结构性质识别矩阵。企业一般可以根据特定财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以及风险对企业经营发展带来的危害,可能总结出财务风险的结构和性质。一般财务风险的结构分为四个等级,即低、中等、显著和高,所以企业可以对财务风险的等级进行确定,并且用风险估计矩阵表现出风险结构的财务性质,对财务风险进行定性识别。2.“四阶段症状”分析法。这种财务风险的分析方法主要是对企业的财务危机进行可行性分析,划分危机的不同阶段呈现出的不同危害。其中四个症状阶段分别是危机潜伏期、危机发作期、危机恶化期和危机实现期。通过对财务风险进行分析,得出现阶段财务风险发展到哪个阶段,然后针对性的采取措施,帮助企业脱离财务困境。3.专家调查法。专家调查法是1964年由美国的N.Dalkey和O.Heliner提出来的,这种方法是利用系统化的程序,提供企业的财务管理相关资料,并且征询专家的意见,对可能的财务风险进行预测,总结出预测的结果。其中企业的相关资料是专家调查中至关重要的参考信息,资料的主要内容包括,诱发企业财务风险的可能因素,以及企业内外环境因素等,最终做出方风险的定性分析,识别风险结构性质,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二)定量分析方法
1.单变量预警模型。这种预警模型主要用单一的财务比率值来推测企业财务风险是否发生,例如,有专家就19个企业为样本,利用单个财务比率将19个样本分为破产组和非破产组,试验结果显示判别能力最高的是净利润/股东权益和股东权益/负债两个比率,一般企业财务风险发生之前这些比率会出现较大的差异。利用单变量预警模型分析企业的财务风险,最大的优点是方法的实施和应用较为简单,但是缺点也较为明显,就是应用中容易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不能反映企业的整体财务状况。另外,如果一个企业用不同的预测指标会出现不同的预测结果,所以,指标的选择直接决定了单变量预警模型运用的成败。2.多变量预警模型。这种财务预警模型是通过运用多种比率指标,并对多重指标进行汇总分析,构造出多元线性函数公式,对公式进行的定量分析,预测企业财务管理运行是否存在风险。方法应用的时候一般会选用多个变量作为预备选变量,然后对企业进行研究分析。例如,日本的开发银行建立的破产预测模型是将现金流量作为预测的指标,构建了一个财务预警新模型,用多家破产公司和相对应的同一年度、同一行业及相近净销售额的多家非破产公司进行动态的对比,最终对得到的相关数据进行验证,判断自身企业是否存在财务破产风险法可能。3.Logistic预警模型。多变量预警模型难以符合正态分布的假设,所以Logistic预警模型的出现,将一系列的财务指标用来预测企业财务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并且对银行、投资者等经济活动的主体的风险偏好进行分析,设定风险警戒线,做出适应性的决策。这种模型克服了单变量和多变量预警模型中自变量服从多元正态分布和两组间协方差相等的假设的局限性,最大程度的改进了财务风险的预警机制。4.非财务指标的财务预警模型。用财务指标来构建预警机制,会因为受到财务报表真实性的影响,导致企业无法准确的预警可能发生的财务风险。非财务指标的加入,对提高预警模型的准确与时效性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例如,交叉持股、股权结构、董事会组织、管理变量等都是非财务指标。
四、结语
综上所述,风险识别是对企业财务管理状况和结果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企业风险管理手段中的基础方法和步骤。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不仅考虑经济性因素,还要将潜在的风险因素放在重要的位置,进行超前的识别和管理,利用定性识别方法、定量分析方法,及时预测企业潜在的财务风险,财务积极、有效的对策可以降低诱发风险的概率,减小财务风险带来的经济损失。
参考文献:
[1]王乃贤.我国企业现阶段财务风险的识别及防范[J].商场现代化,2015(27).
[2]张友棠,黄阳.基于行业环境风险识别的企业财务预警控制系统研究[J].会计研究,2011(03).
[3]尹恺.浅议企业财务风险的识别与内部控制的应对策略[J].现代商业,2012(26).
关键词:财务风险;风险识别;风险度量
Abstract: The financial situation of enterprises has a direct impact on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and the impact of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stability. On enterprise financial risk management in-depth research, has the extremely vital significance. Based on the summary of financial risk identification method based on, in the light of our country enterprise financial risk characteristics, point out our country enterprise financial risk identification method.
Key words: financial risk; risk identification; risk measurement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财务风险理论概述
1、财务风险识别的概念
财务风险识别是指对尚未发生的、潜在的以及客观存在的各种财务风险进行系统连续的预测、识别、推断和归纳,并分析产生风险事故原因的过程。
2、财务风险度量的概念
财务风险度量是指对已经识别的财务风险进行定量描述。通过对财务风险的度量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财务风险发生的概率;二是财务风险对企业损益的影响程度。
二、 财务风险识别的理论研究
1、企业财务风险的识别方法
(1)财务报表分析法。它是根据一定标准,通过企业财务报表对企业的财务风险进行搜索、寻找和辨别的分析方法,具有操作简便、易行、可靠性强以及符合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思维和工作习惯等特点。
(2)指标分析法。它是指根据企业财务核算、统计核算、业务核算资料和其他方面提供的数据(如企业信息情报部门收集的、通过市场调查获得的、从有关政府主管部门得到的数据和信息),对企业财务风险的相关指标数值进行计算、对比和分析,并从分析结果中寻找、辨认和发现财务风险的技术方法。这一方法可与报表分析法一同使用,也可以单独使用。
(3)专家意见法。它也叫定性分析法、经验分析法,它是指利用专家的经验、知识和能力所进行的风险识别和分析判断的方法。
(4)其他财务风险识别法。比如分组分析法、背景查对法、相关联系法、风险调查表和业务流程法等等。
2、我国企业财务风险的特点
(1)外汇风险进一步增加。加入WTO后,国家对企业的外贸进出口权进一步放开,因而也就不可避免的导致企业跨国财务活动中将涉及多币种的、大量的外汇结算业务,增加外汇交易和折算风险。同时经常性项目和资本性项目的进一步放开,也会使外汇交易和折算风险进一步加大。
(2)筹资成本与风险增大。由于制度的规范和条款的限制,无疑会增大企业筹资成本,尤其是对一些受到国家和地方保护的国企来说更是如此。筹资成本的加大必然导致筹资风险的提高。
(3)投资与再投资风险增加。入世之后,资本性项目的进一步放开,与国际金融市场的迸一步接轨,使得无论是直接投资还是间接投资,对企业来说其投资的经济风险都会加大。
(4)资本营运和资金管理风险加大。企业在并购其他企业的同时又要防止被反并购,大大增加了资本营运的风险。
3、我国企业筹资风险的识别
企业筹集资金的渠道有两类:一是所有者投资,如增资扩股、税后利润分配的再投资;二是借入资金。所有者投资的筹资风险一方面表现在资本的回报具有不确定性,可能无法达到资本的保值、增值目标:另一方面自有资本的筹资成本较高,为了降低资金成本,企业往往利用负债来降低筹资成本。由于财务杠杆的作用,在多种不利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净利润的更快下降会给市场潜在的投资者传达一种负面信息,使企业丧失可能的投资者。借入资金的风险首先表现在企业能否及时还本付息。如果借入资金不能产生预期的经济效益,就会导致企业不能按时还本付息,从而使企业付出更高的代价,甚至陷入破产倒闭的财务危机之中。
4、我国企业投资风险的识别
投资是指以资金增值为目的而发生的资金支出。投资风险是资金循环过程中所有风险的主导,它制约着财务风险的其它类型风险的发生及其程度。投资风险一部分来自长期投资,一部分来自短期投资。其中,最主要的是长期投资风险,即由于一个长期投资项目不能实现预期收益,从而使整个企业的盈利水平和偿债能力受到影响的可能性。
5、我国企业现金流量风险的识别
现金流量风险是企业财务风险中最普通、影响力最大的一种,它属于支付风险。尽管企业可以通过外部融资渠道来获取现金,但是企业的主要现金来源仍旧是商业活动。从长期来看,企业为了生存,从商业活动、贷款和投资中收到的现金必须超过经营活动支付的现金。
三、我国企业财务风险的度量方法
1、企业财务风险度量方法
(1)概率分析法,即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方法,对企业财务风险进行度量。概率分析法的优点是它把数理统计的方法运用于理财领域,具有较强的理论依据,可信度强,容易理解,是其他方法的依据和基础。
(2)杠杆分析法,即通过对经营杠杆系数(DOL)、财务杠杆系数(DFL)和总杠杆系数(DTL)的分析,来衡量企业经营风险、财务风险和总风险的大小及杠杆利益水平的高低。该方法度量企业财务风险的原理是杠杆系数越大,企业财务风险就越大,反之亦然。
(3)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是西方金融学和财务管理学中最重要的论述风险和报酬率之间关系的模型,该模型第一次使人们可以量化市场的风险程度,并且能够对风险进行具体定价。该模型一般用于度量企业的投资风险。
(4)VaR法,即风险价值度量法,指处于风险状态的价值,即在一定置信水平和一定持有期限内,某一资产或资产组合所面临的损失的最高期望值。和CAPM法一样,VaR法不仅适用于金融资本投资,也可以指导企业分析度量财务风险。
四、对策
1、企业在财务风险度量方法的选择上应注意的问题
(1)要认识到财务风险度量方法选择的重要性。科学的财务风险管理可以使企业通过各种科学、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对企业在经营活动中所面临的财务风险加以预测、识别、预防、控制和处理,以最低成本确保企业资金运动的连续性、稳定性和效益性。
(2)要认识到不同的风险度量方法各有利弊和不同的适用范围。企业财务风险的度量方法,不存在一个万能的方法,它们各有利弊和不同的适用范围。
(3)要认识到运用任何一种财务风险度量方法所得到的度量结果都带有一定的风险性。对企业财务风险的度量,从本质上说就是对企业的财务结果偏离预期目标的可能性进行估计。
2、结合实际采取适当的风险管理策略
企业对风险信号如产品积压、质量下降、应收账款增大、成本上升等,要根据其形成原因及过程,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策略,降低危害程度。面对财务风险通常采用回避风险、控制风险、接受风险和分散风险等策略。
参考文献
[1] 朱荣.《企业财务风险评价与控制研究》 [M].东北财经法学,2009.
[2] 陈仲秋. 《企业财务风险及防范》 [J].载《统计与决策》,2005.
「摘要企业风险管理是一个倍受关注的焦点问题,企业能否在存在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影响的环境中有序、有效地运转,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对企业风险管理的有效性进行审查和评价是现代内部审计的一个崭新领域,本文在分析了企业风险和风险管理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企业风险管理审计的目标及主要内容。
「关键词企业风险风险管理风险管理审计由于各种不确定性因素,企业面临着各种风险,能否对风险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是企业能否生存发展、实现企业预期目标的关键。企业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对风险管理工作的监督和评价。因此,无论是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对内部审计的定义,还是我国的内部审计准则都强调了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重要性。我国从2005年5月1日起施行的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6号———《风险管理审计》中更是强调了内部审计人员对风险管理进行审查和评价的职责。一、企业风险及风险管理的内涵进行企业风险管理审计,必须明确企业风险及风险管理的内涵。否则,企业风险管理审计便无从谈起。1企业风险的实质首先,风险产生于不确定性因素的存在,如果企业运行的内外环境是确定的,则不存在企业风险。其次,企业运行环境的不确定性带来了企业运行结果的不确定性。一般来说,我们更注重企业的运行结果,对预期结果的实现与否及可实现程度的大小成为了衡量企业风险大小的现实标准。因此,可以认为,企业风险则是企业运行结果偏离期望结果的可能性。笔者认为,企业目标是企业期望达到的一种结果状态,但由于相关因素的持续不断的变化,企业目标的实现存在不确定性。因此,企业风险可以描述为企业目标不能得以实现的可能性。2企业风险的划分企业风险可以按多种标准进行分类。笔者认为,既然将风险定义为企业目标不能得以实现的可能性,那么,企业风险可以按照企业目标的不同层次来理解和划分,并可将其相应划分为:(1)企业的战略风险是指企业战略目标不能实现的可能性,主要包括:由于对有关影响因素的分析不够充分或对未来的变化没能合理预计而带来的企业在总体战略选择环节的失误风险;由于企业的具体战略选择失误而带来的风险,包括企业经营领域的选择风险、企业并购风险等。(2)企业日常经营管理风险是指企业具体经营目标不能实现的可能性,又可以划分为企业经营环节的作业链风险,如企业供、产、销等环节的风险;企业的人事风险,如由于人员任用、授权、业绩评价等方面的缺陷带来的风险;企业的信息风险,如企业信息系统风险等。(3)财务风险。狭义一般是指由于企业筹措资金而形成的风险,并主要是指企业由于举债而形成的风险,也可称之为筹资风险。按照本文对风险的定义,即企业目标不能实现的可能性,则企业的财务风险是指企业财务活动目标不能得以实现的可能性,包括筹资风险、资金投放的风险及企业其他财务活动风险,我们可以称之为广义的财务风险。3企业风险管理COSO于2004年颁布的《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中指出“企业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它由董事会、管理当局和其他人员执行,应用于战略制订并贯穿于企业之中,旨在识别可能会影响主体的潜在事项,管理风险以使其在风险容量之内,并为主体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我国内部审计协会2005年的内部审计具体准则16号—《企业风险管理审计》中指出“风险管理,是对影响组织目标实现的各种不确定性事件进行识别与评估,并采取应对措施将其影响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的过程。风险管理旨在为组织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从上述对风险管理的解释可以看出,企业风险管理的最终目标是为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的保证。二、企业风险管理审计的目标对企业风险管理进行监督和评价是现代内部审计发展的结果,企业风险管理审计的目标取决于对企业内部审计的功能定位。从西方企业内部审计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来看,内部审计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内部管理层次的增多和控制范围的扩大,基于企业内部经济管理与监督的需要而产生的,并随着管理的需要而不断发展。随着内部审计的不断发展,内部审计的目标也在不断地变化,其中以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对内部审计所下定义的变化最具有代表性。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理事会指出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和咨询活动,其目的是增加组织的价值和改善组织的经营。我国的内部审计不是在企业内部管理需要的动因下发展起来的,而是在政府的要求下,在国家审计部门的推动下建立起来的。1993年国家审计署成立,为了尽快建立和完善审计体系,补充刚刚复兴的国家审计力量的不足,政府和政府审计机构都极力敦促内部审计的组建。但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发展,企业内部审计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重视,对内部审计的理解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我国的内部审计基本准则指出:内部审计是组织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它通过审查和评价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从内部审计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企业内部审计的目标在于帮助企业实现目标。企业内部审计的目标决定了企业风险管理审计的目的在于:通过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对企业风险管理过程的了解,审查并评价其适当性和有效性,提出改进建议,促进企业目标的实现。三、企业风险管理审计的内容风险管理包括组织整体及职能部门两个层面。内部审计人员既可对组织整体的风险管理进行审查与评价,也可对职能部门的风险管理进行审查与评价。因此,笔者认为企业风险管理审计应当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
(一)风险管理机制的审查与评价企业的风险管理机制是企业进行风险管理的基础,良好的风险管理机制是企业风险管理是否有效的前提。因此,内部审计部门或人员需要审查以下方面,以确定企业风险管理机制的健全性及有效性。包括:1审查风险管理组织机构的健全性。企业必须根据规模大小、管理水平、风险程度以及生产经营的性质等方面的特点,在全体员工参与合作和专业管理相结合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包括风险管理负责人、一般专业管理人、非专业风险管理人和外部的风险管理服务等规范化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该体系应根据风险产生的原因和阶段不断地进行动态调整,并通过健全的制度来明确相互之间的责、权、利,使企业的风险管理体系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2审查风险管理程序的合理性。企业风险管理机构应当采用适当的风险管理程序,以确保风险管理的有效性。3审查风险预警系统的存在及有效性。企业进行风险管理的目的是避免风险、减少风险,因此,风险管理的首要工作是建立风险预警系统,即通过对风险进行科学的预测分析,预计可能发生的风险,并提醒有关部门采取有力的措施。企业的风险管理机构和人员应密切注意与本企业相关的各种内外因素的变化发展趋势,从对因素变化的动态中分析预测企业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风险预警。(二)风险识别的适当性及有效性审查风险识别是指对企业面临的,以及潜在的风险加以判断、归类和鉴定风险性质的过程。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对风险识别过程进行审查与评价,重点关注组织面临的内、外部风险是否已得到充分、适当的确认。笔者认为应当包括以下内容:1审查风险识别原则的合理性。企业进行风险评估乃至风险控制的前提是进行风险识别和分析,风险识别是关键性的第一步。2审查风险识别方法的适当性。识别风险是风险管理的基础。风险管理人员应在进行了实地调查研究之后,运用各种方法对尚未发生的、潜在的、及存在的各种风险进行系统的归类,并总结出企业面临的各种风险。风险识别方法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采取一定的方法分析风险因素、风险的性质以及潜在后果。需要注意是,风险管理的理论和实务证明没有任何一种方法的功能是万能的,进行风险识别方法的适当性审查和评价时,必须注重分析企业风险管理部门是否将各种方法相互融通、相互结合地运用。(三)风险评估方法的适当性及有效性审查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对风险评估过程进行审查与评价,并重点关注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风险对组织目标的实现产生影响的严重程度两个要素。同时,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充分了解风险评估的方法,并对管理层所采用的风险评估方法的适当性和有效性进行审查。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对管理层所采用的风险评估方法进行审查,并重点考虑以下因素:(1)已识别的风险的特征;(2)相关历史数据的充分性与可靠性;(3)管理层进行风险评估的技术能力;(4)成本效益的考核与衡量等。3审查风险评估方法应当遵循的原则内部审计人员在评价风险评估方法的适当性和有效性时,应当遵循以下原则:(1)定性方法的采用需要充分考虑相关部门或人员的意见,以提高评估结果的客观性;(2)在风险难以量化、定量评价所需数据难以获取时,一般应采用定性方法;(3)定量方法一般情况下会比定性方法提供更为客观的评估结果。(四)风险应对措施适当性和有效性审查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实施适当的审计程序,对风险应对措施进行审查。内部审计人员在评价风险应对措施的适当性和有效性时,应当考虑以下因素:(1)采取风险应对措施之后的剩余风险水平是否在组织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2)采取的风险应对措施是否适合本组织的经营、管理特点;(3)成本效益的考核与衡量等。
「关键词 企业风险 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审计
由于各种不确定性因素,企业面临着各种风险,能否对风险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是企业能否生存发展、实现企业预期目标的关键。企业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对风险管理工作的监督和评价。因此,无论是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对内部审计的定义,还是我国的内部审计准则都强调了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重要性。我国从2005年5月1日起施行的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6号———《风险管理审计》中更是强调了内部审计人员对风险管理进行审查和评价的职责。
一、企业风险及风险管理的内涵
进行企业风险管理审计,必须明确企业风险及风险管理的内涵。否则,企业风险管理审计便无从谈起。
1 企业风险的实质
首先,风险产生于不确定性因素的存在,如果企业运行的内外环境是确定的,则不存在企业风险。其次,企业运行环境的不确定性带来了企业运行结果的不确定性。一般来说,我们更注重企业的运行结果,对预期结果的实现与否及可实现程度的大小成为了衡量企业风险大小的现实标准。因此,可以认为,企业风险则是企业运行结果偏离期望结果的可能性。笔者认为,企业目标是企业期望达到的一种结果状态,但由于相关因素的持续不断的变化,企业目标的实现存在不确定性。因此,企业风险可以描述为企业目标不能得以实现的可能性。
2 企业风险的划分
企业风险可以按多种标准进行分类。笔者认为,既然将风险定义为企业目标不能得以实现的可能性,那么,企业风险可以按照企业目标的不同层次来理解和划分,并可将其相应划分为:
(1)企业的战略风险是指企业战略目标不能实现的可能性,主要包括:由于对有关影响因素的分析不够充分或对未来的变化没能合理预计而带来的企业在总体战略选择环节的失误风险;由于企业的具体战略选择失误而带来的风险,包括企业经营领域的选择风险、企业并购风险等。
(2)企业日常经营管理风险是指企业具体经营目标不能实现的可能性,又可以划分为企业经营环节的作业链风险,如企业供、产、销等环节的风险;企业的人事风险,如由于人员任用、授权、业绩评价等方面的缺陷带来的风险;企业的信息风险,如企业信息系统风险等。
(3)财务风险。狭义一般是指由于企业筹措资金而形成的风险,并主要是指企业由于举债而形成的风险,也可称之为筹资风险。按照本文对风险的定义,即企业目标不能实现的可能性,则企业的财务风险是指企业财务活动目标不能得以实现的可能性,包括筹资风险、资金投放的风险及企业其他财务活动风险,我们可以称之为广义的财务风险。
3 企业风险管理
COSO于2004年颁布的《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中指出“企业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它由董事会、管理当局和其他人员执行,应用于战略制订并贯穿于企业之中,旨在识别可能会影响主体的潜在事项,管理风险以使其在风险容量之内,并为主体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
我国内部审计协会2005年的内部审计具体准则16号—《企业风险管理审计》中指出“风险管理,是对影响组织目标实现的各种不确定性事件进行识别与评估,并采取应对措施将其影响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的过程。风险管理旨在为组织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
从上述对风险管理的解释可以看出,企业风险管理的最终目标是为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的保证。
二、企业风险管理审计的目标
对企业风险管理进行监督和评价是现代内部审计发展的结果,企业风险管理审计的目标取决于对企业内部审计的功能定位。
从西方企业内部审计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来看,内部审计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内部管理层次的增多和控制范围的扩大,基于企业内部经济管理与监督的需要而产生的,并随着管理的需要而不断发展。随着内部审计的不断发展,内部审计的目标也在不断地变化,其中以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对内部审计所下定义的变化最具有代表性。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理事会指出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和咨询活动,其目的是增加组织的价值和改善组织的经营。
我国的内部审计不是在企业内部管理需要的动因下发展起来的,而是在政府的要求下,在国家审计部门的推动下建立起来的。1993年国家审计署成立,为了尽快建立和完善审计体系,补充刚刚复兴的国家审计力量的不足,政府和政府审计机构都极力敦促内部审计的组建。但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发展,企业内部审计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重视,对内部审计的理解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我国的内部审计基本准则指出:内部审计是组织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它通过审查和评价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
从内部审计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企业内部审计的目标在于帮助企业实现目标。企业内部审计的目标决定了企业风险管理审计的目的在于:通过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对企业风险管理过程的了解,审查并评价其适当性和有效性,提出改进建议,促进企业目标的实现。
三、企业风险管理审计的内容
风险管理包括组织整体及职能部门两个层面。内部审计人员既可对组织整体的风险管理进行审查与评价,也可对职能部门的风险管理进行审查与评价。因此,笔者认为企业风险管理审计应当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
(一)风险管理机制的审查与评价
企业的风险管理机制是企业进行风险管理的基础,良好的风险管理机制是企业风险管理是否有效的前提。因此,内部审计部门或人员需要审查以下方面,以确定企业风险管理机制的健全性及有效性。包括:
1 审查风险管理组织机构的健全性。企业必须根据规模大小、管理水平、风险程度以及生产经营的性质等方面的特点,在全体员工参与合作和专业管理相结合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包括风险管理负责人、一般专业管理人、非专业风险管理人和外部的风险管理服务等规范化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该体系应根据风险产生的原因和阶段不断地进行动态调整,并通过健全的制度来明确相互之间的责、权、利,使企业的风险管理体系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2 审查风险管理程序的合理性。企业风险管理机构应当采用适当的风险管理程序,以确保风险管理的有效性。
3 审查风险预警系统的存在及有效性。企业进行风险管理的目的是避免风险、减少风险,因此,风险管理的首要工作是建立风险预警系统,即通过对风险进行科学的预测分析,预计可能发生的风险,并提醒有关部门采取有力的措施。企业的风险管理机构和人员应密切注意与本企业相关的各种内外因素的变化发展趋势,从对因素变化的动态中分析预测企业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风险预警。
(二)风险识别的适当性及有效性审查
风险识别是指对企业面临的,以及潜在的风险加以判断、归类和鉴定风险性质的过程。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对风险识别过程进行审查与评价,重点关注组织面临的内、外部风险是否已得到充分、适当的确认。笔者认为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1 审查风险识别原则的合理性。企业进行风险评估乃至风险控制的前提是进行风险识别和分析,风险识别是关键性的第一步。
2 审查风险识别方法的适当性。识别风险是风险管理的基础。风险管理人员应在进行了实地调查研究之后,运用各种方法对尚未发生的、潜在的、及存在的各种风险进行系统的归类,并总结出企业面临的各种风险。风险识别方法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采取一定的方法分析风险因素、风险的性质以及潜在后果。
需要注意是,风险管理的理论和实务证明没有任何一种方法的功能是万能的,进行风险识别方法的适当性审查和评价时,必须注重分析企业风险管理部门是否将各种方法相互融通、相互结合地运用。
(三)风险评估方法的适当性及有效性审查
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对风险评估过程进行审查与评价,并重点关注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风险对组织目标的实现产生影响的严重程度两个要素。同时,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充分了解风险评估的方法,并对管理层所采用的风险评估方法的适当性和有效性进行审查。
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对管理层所采用的风险评估方法进行审查,并重点考虑以下因素:
(1)已识别的风险的特征;
(2)相关历史数据的充分性与可靠性;
(3)管理层进行风险评估的技术能力;
(4)成本效益的考核与衡量等。
3 审查风险评估方法应当遵循的原则
内部审计人员在评价风险评估方法的适当性和有效性时,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1)定性方法的采用需要充分考虑相关部门或人员的意见,以提高评估结果的客观性;
(2)在风险难以量化、定量评价所需数据难以获取时,一般应采用定性方法;
(3)定量方法一般情况下会比定性方法提供更为客观的评估结果。
(四)风险应对措施适当性和有效性审查
【关键词】财务风险;民营企业;财务预警
狭义的财务风险又称筹资风险,是指由于举债而给财务成果带来的不确定性。广义财务风险是从财务管理的角度而言,风险存在于企业各项财务活动中,由于各种难以预料或无法控制的因素作用,使企业的实际收益与预计收益发生背离从而蒙受经济损失的可能性。
财务预警系统让企业管理层能够尽早发现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判断风险并避免财务危机。有效的财务预警系统不仅能进行预测,还能及早发现导致财务危机进一步扩大的原因,使管理层找到问题出现的根源,制定有效措施。
财务预警系统可以防止相似的财务危机再次发生。企业通过财务预警系统,能够对已发生的财务危机进行记录、分析,提出解决的方案及建议。完善财务制度,建立健全的财务预警系统,从根源上消除隐患。
一、民营企业财务危机形成原因分析:
民营企业的财务危机主要来自融资、投资两方面。原因有以下几点:
1.缺乏财务预警的意识:民营企业往往较关注眼前的利益,盲目扩张,追求企业的规模,而忽视长期利益,风险意识薄弱,预算与决算偏差较大,可行性分析缺失。在民营企业,财务部门仅仅以记账、对账,编制报表,而忽视其发现财务风险,向决策者提供建议,进行财务预警等现代会计的功能。
2.企业内部财务监管制度不完善,内部控制力薄弱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能够规范企业财务人员的工作行为和态度,提高财务人员的工作能力,进而保证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性,为企业提供质量高的财务信息。民营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中,对于财务内部控制漏洞较大。内部控制制度要求企业内部的工作人员岗位分明,各司其职,各尽其力。而民营企业中财务部门大多为一个人负责企业的出纳、会计工作。因此在财务信息的相互监督上,可以说完全失控。在企业内部也没有设立相应的内部审计部门,或者是形同虚设,审计部门和财务部门职责分不清。有些规模较小的民营公司,根本就没有设立审计部门,财务部门也是公司的自家人,因此内部控制制度在企业的财务部门没有发挥任何的作用。内部控制制度的不完善会造成企业拥有过多的烂帐、坏账,企业的资源不能够合理的进行分配。在资金上会导致应收账款周转缓慢,资金会受困难等问题。
3.规模偏小,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多数集中在纺织、服装加工、小商品制造等轻工业,利润较薄,面对近几年不断上升的劳动力成本、原材料成本、运输成本,原来就以数量来换取利润的民营企业,遭遇到现金支出的骤然上升,资金短缺。但是,许多中小企业信用等级较低据调查,我国中小企业60%以上,信用等级都是3B或3B以下,轻工业基础较弱,企业缺乏可抵押资产,获得银行贷款较难,影响其融资。
4.诸多民营企业然执行着家族管理的模式,内部控制较弱,管理松散,财务制度不健全,财务预警观念薄弱。因地域集群,家族联系,多数民营企业之间往来借款较多,财务数据混乱,财务报表不够严谨、规范,这几年,又频发企业逃债、赖债等现象,使银行不敢轻易贷款给中小型民营企业。
5.国家政策扶持力度不够,国有企业、外资企业都受到过国家政策的倾斜或优惠,但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迄今为止,国家还没有出台一部有关中小企业的完整法律,因此,中小企业在于国有企业、外资企业竞争时,存在着法律和权力上的不平等。许多发达国家都建立了中小特殊融资机制,而在我国,广大的中小民营企业却在贷款、税收方面受到诸多限制。
6.融资渠道单一。在我国,中小民营企业融资的主要方式为银行贷款。
7.投资失败。失败的投资也会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例如温州的波特曼、三旗集团、江南皮革都由于盲目扩张,导致资金链锻炼,企业倒闭。一部分企业在成长期就开始盲目扩张,开连锁店,资金周转慢,融资又受阻,使企业发生财务危机。据不完全统计,许多温州企业的利润不再用于扩大再生产,回流实体经济的甚至不到一半,相当多的变成了“热钱”。温州在工商部门注册的创投企业已达300多家,大约有1500亿元的流动资金进入了创投领域。当全球金融危机爆发,股市急剧下跌,房地产遭遇国家有力的宏观调控,部分企业出现资金断流,一部分企业转向民间高利贷和地下钱庄,高额的利息使企业的财务状况雪上加霜,现金流动进入恶性循环,最终酿成财务危机。
二、民营企业财务预警的必要性:
不少企业的财务结构弹性不足,结构脆弱,对企业的发展体现出一种刚性约束力,如过度负债经营,自有资本比重过低,对银根的扩张和收缩的敏感性和依赖性太大等。这些企业不仅极易陷入困境,而且其结构的调整难度大,没有回旋余地。因此只能通过财务预警分析,对企业财务结构等重要问题进行测算,促使企业保持合理的筹资、投资弹性,防止财务结构严重失衡,控制和降低风险。
三、民营企业财务风险识别方法
【关键词】行业环境风险 财务风险 财务预警 系统动力学
企业的正常经营离不开对金融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在后金融危机时期,外部经营环境瞬息万变,而各类潜在危机对企业财务风险造成严峻考验。作为行业发展不确定性,企业在应对行业发展前景及自身经营中的问题时,对于如何从内因与外因的协调统一中来处变不惊,则更需要从企业财务预警机制的建立上来增强财务管理的抗风险能力。对企业财务预警模型的研究是近年来学者们探讨的焦点课题之一,主要常见的模型有Z模型、单变量模型、Logit模型及神经网络模型。总的来看,不同预警模型在展示和分析企业财务经营风险中的“因”与“果”中,优缺点各异,如冯娟(2005)从行风风险变量视角来提出企业风险度量模型;于晓红、张立(2009)从战略管理和财务理论视角来研究企业财务分析评估范式,并探讨行业环境因素的变化对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陆正华、钟艳华(2009)从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出发,结合行业环境变化指标来进行风险特征分类,以提出环境变化对企业现金持有量的影响。从以上传统分析方法来看,对行业环境与企业财务管理控制关系的研究中,未能有效提出相关因素对财务控制的传导机制,也难以从控制手段上来快速识别行业环境风险。为此,本文利用系统动力学原理,从行业环境风险的识别方法上,来探讨企业在行业环境风险管理中的有效思路,并为企业的稳定发展创造新的发展途径。
一、对行业环境风险下的财务预警机理的分析
(一) 内外环境不确定性对企业财务风险的影响机理。
企业的生存是与内外环境相携共生的,任何一个企业既要从内部经营上来营造环境,又要与外部环境的应变上来适应环境。对于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风险,与行业内外环境的不确定性关系紧密。为此,深入探讨企业财务风险的形成根源是首要之举。从行业环境风险的变化来看,企业的生存主要面临三个层次的环境,一是宏观环境,宏观环境主要是通过对行业环境的影响,进而波及行业内具体的企业;二是行业环境是企业生存的最基本的经营环境;三是企业的内部环境,从企业内部的管理控制中来顺应行业环境的变化与发展。由此可见,研究企业财务风险的形成根源,离不开对宏观环境、企业内部环境、行业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分析。对于行业环境中的不确定性,由于总是处于变化的状态,如行业政策因素、市场风险,以及其他来自供、产、销等环节的经营活动风险,都会给企业利润带来影响,进而危及财务风险。对于企业内部财务风险分析,从自适应成长理论下来看,企业内部系统与企业外部环境之间以某种有序的方式进行物质、信息等交换,而这中有序的方式很容易因环境的不确定性而遭到破坏,进而从企业的内部变革中来重新调整,以适应新的环境。由此带来的企业成长过程中适应环境变化的“非均衡性”状态,会对企业的资源、企业战略、企业组织结构、企业运作效率等造成影响,从而波及企业财务状况。
(二)企业财务预警机制的控制机理分析。
从行业外部环境风险对企业的影响来看,随着市场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推进,对行业环境的变化需要从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中进行判定,而如何有效识别行业环境风险,则取决于企业财务预警控制机制的稳定性。从预警控制机制来看,对于企业财务风险预警主要是通过对外在环境关键因素的分析,从企业管理应对措施上来规避潜在风险,而对于企业财务预警机制的目标来说,不仅要预知风险,还要从具体的控制措施上来有效阻止财务状况的恶化,从而控制风险对企业的影响。同时在企业财务预警方法和预警指标的选择上,传统企业预警模型多以线性回归模型为基础,无法从企业财务风险的形成路径上来预测造成风险的原因。为此,本文试图从系统动力学模型入手,以探究企业财务系统中各变量间的因果关系,并明确造成企业财务风险的传导路径,借助于模拟仿真分析,来观察各变量变化对企业财务系统的影响,进而制定风险控制措施来提升企业的抵抗风险的能力。再者,借助于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控制机制,还能够促进企业主动适应行业环境的变迁。因此,以行业环境风险识别为基础的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机制,需要从三个方面来改进:一是对行业环境不确定性的测度与识别;二是判定行业环境风险对企业财务的影响程度;三是寻找导致财务风险的关键因素并提出积极的应对策略。
二、对行业环境风险的识别及测度方法
(一)行业环境的风险构成因素。
对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中,学者们更加关注行业环境的分析。行业环境是由多种构成因素相互作用并形成,在对其维度的划分上,主观派学者基于行业环境的动态性、复杂性和丰富性,多采用问卷调查法来进行搜集和分析;客观派学者更多的是从客观指标的衡量上来进行分析,如行业集中度、行业利润率等。总的来说,对于企业财务经营中的风险与其具体活动是分不开的,如投资活动、经营活动、筹资活动、分配活动等。每一个活动又涵盖各类子系统,并在子系统之间构成相互作用、互相联系的巨系统。而对于企业财务系统来说,以其高度开放性与外界行业环境建立关联,并从行业环境的变化中又反作用于企业财务系统的稳定性。如企业产品销售状况、企业周转资金、税收政策的变化等都会对企业财务带来影响。
一、企业财务管理风险概述
(一)内涵
具体来讲,企业财务管理活动中经营风险的集中体现即为财务管理风险,指的是财务管理活动可能会偏离预期结果,带来不利影响。现阶段,市场经济发展日趋迅速,企业财务各个方面都容易出现风险,需要科学识别与管理。
(二)主要类型
首先为资金回收风险,企业通过一段时间的销售之后,方可以收回对内投资成本;在对外投资中,则需要将更加复杂的因素给纳入考虑范围。因此,对外投资回收风险就比较的复杂。其次为分配风险,现代企业在企业保留盈余与分配盈余之间具有互相制约的联系,如果企业没有结合实际情况,高额回报给投资者,影响到企业的保留盈余。而企业为了促使外部融资需求得到满足,对投资者的分配进行减少,投资者的积极性也会受到影响,不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然后为筹资风险,企业的偿债能力风险会直接受到负债资金比例的影响,同时,外部金融市场发生了较大的变动,进而改变银行利率,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筹资风险。最后为投资风险,现代企业向某一领域投资之后,因为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可能会降低资金实际使用效果,导致与预期结果发生偏离,进而造成投资风险的产生。
二、现代企业财务管理风险识别
因为在企业财务各个方面广泛分布着财务风险,因此,企业管理人员就需要对财务风险识别能力科学掌握。其中,经常运用到的财务管理风险识别方法有这些:
(一)财务报表识别法
本种方法是依据财务报表,将企业变现能力比率、负债比率等指标给充分纳入考虑范围,准确识别企业面临的风险。要紧密依据企业财务报表提供的数据,来对企业财务指标科学评定,以便合理评估风险评估企业的固定资产与流动资产等,将潜在风险给及时发现和解决掉。现阶段,企业在财务风险识别中,已经开始广泛运用财务报表识别法,除了开展比率分析、比例分析等工作之外,还需要开展趋势分析、比较分析等动态分析工作。此外,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在财务风险分析中还需要加入客户财务报表的内容。总之,企业需要将财务报表分析法给综合利用起来,对企业经营风险科学评估,对存在的风险及潜在的风险及时了解,保证企业的健康发展不受影响。
(二)经验总结识别法
通常情况下,在对企业每一项财务风险进行评定时,需要对比企业以往财务管理活动中遇到的风险。企业需要与员工定期经常的沟通,对其财务风险防范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等积极征求,集中整理征集到的各种意见,依据不同的类别,如影响、特征等,将具有参考借鉴价值等经验给总结起来,帮助企业对存在的各种财务风险更加科学的识别。
三、现代企业财务管理风险控制对策
研究发现,现代企业客观存在着财务管理风险,不能够将财务风险完全消除掉,但是可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对企业财务风险有效的防范和控制。具体来讲,可以从这些方面来努力:
(一)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大力健全和完善
财务会计制度、人事行政制度、内审制度等都属于内部控制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企业的性质与规模等会影响到这些制度的制定。在具体实践中,通过对企业内控制度大力完善与健全,能够对企业财务管理风险针对性的防范,对资本结构科学确定,合理管理企业内部资金,促使企业风险得到有效防范。此外,还需要对企业负债与股东权益的比例合理制定,优化资本结构;将相对保守的财务战略实施下去,促使企业将长短期负债比例给维持下去;借助于内部控制的实施与强化,还能够对企业各项费用使用状况及时获取,进而向个人及部门头上落实责任。
(二)科学管理投资活动
为了提高企业资金的使用效率,需要深入研究各项投资方案的可行性。在长期投资方面,可以组合多种类型的投资,以便互相抵消掉存在的收益不确定因素,促使投资风险得到有效降低。同时,企业将重大投资决策审议决定责任制度给实施下去,严格控制投资项目的各个环节,包括立项、评估、决策等。在短期投资方面,则需要科学分析存货项目,对信用政策科学制定,保证存货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转化为现金,进而实现资产流动性提高的目的。此外,为了对财务风险有效防范,还可以有机结合长短期投资,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优势。部分风险是企业无法规避的,可以采取风险转移措施;如部分投资项目具有较大的风险,可以与其他企业联合参与,共享收益,共同分担风险。结合某一类风险,也可以投保于保险公司,从而获得相应收益,促使风险得到显著降低。
本文基于现金流量表,从现金流量的构成和现金流量的比率双角度识别财务风险,对企业财务风险的预防提出建议,为企业财务决策起到指导作用,促进企业良性发展。
关键词:
现金流量;财务风险;风险识别
1现金流量表在识别财务风险中的必要性
现金流量是企业存在的根本,其重要性无可厚非。以往,多数人认为现金流量表的编制过于繁琐且实际效用甚微,是以淡化了对现金流量表重要性的认知。在过往的实践中,不断出现这种事例,企业明明处于盈利状态却破产,究其原因是其现金流的不足。由此,人们才逐渐认识到,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编制的现金流量表,在财务风险分析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财务风险对每个企业来说都是客观存在的。在生产经营中,要完全消除财务风险几乎是不可能,企业只能采取一定措施把财务风险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所以识别企业存在的财务风险并采取一定的措施防范财务风险已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课题。
2从现金流量构成识别财务分险
企业风险管理的根据是企业的现金流量,而现金流量通过现金流量表反映出来。一方面,企业的现金流量表可以全面并且及时反映企业的经营活动、筹资活动和投资活动的运行状况;另一方面,现金流量表的编制的基础是收付实现制,而不是权责发生制,这样有利于企业对数据进行纵向和横向的比较、分析,为企业财务风险识别、防范提供可靠依据。从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投资活动现金流量、集资活动现金流量来分析,企业处于不同生命周期时,企业通常都具有典型的现金流量结构,如表1。
3从现金流量比率角度识别财务风险
本文主要利用结构分析,即利用现金流量表内的信息,以及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的信息进行分析,由于经营现金流量净额是企业进行其他活动(如偿债、投资等)的主要来源,所以本文主要用经营现金流量净额来揭示关于公司财务和经营状况的信息。
3.1偿债能力风险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一旦经营活动产生的资金不足时,经常通过举债的方式满足自身生产经营。但是有能力偿还债务是负债经营的前提,如果企业到期不能按时还本付息,可能只有通过再一次举债,如此循环,企业生产经营就会陷入困境,以致危及到企业的生存。因此,对企业投资者来说,通过对现金流量进行分析,可测定企业的偿债能力,有利于其做出决策;对债权人来说,偿债能力的强弱是他们做出贷款决策的基本依据和决定性条件。而用现金流量和债务进行比较,可以较好反映企业的偿债能力。短期偿债能力和长期偿债能力构成了企业的偿债能力。偿债能力指标是企业利益相关人最关心的财务指标之一。因为,企业持续经营能力的高低与偿债能力的大小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偿债能力指标是判断企业是否有财务风险的重要依据。通过以下两个指标的计算分析某公司的短期以及长期偿债能力,进而揭示该公司财务风险的大小。
3.1.1经营现金比率。其公式为:经营现金比率=经营现金净流量/流动负债×100%。该比率反映出企业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现金流量可以弥补流动负债的程度。该比率越高,说明企业的财务弹性越好、偿债能力越强,通常认为,运作比较好的公司其现金流量比率应大于40%。不同行业由于其经营性质的不同(服务型、生产型),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的差别较大,因此行业性质不同的企业该比率的变化较大。
3.1.2现金债务总额比,其公式:现金债务总额比=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期末负债总额×100%。该比率反映出企业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可以用来弥补长期负债的程度,这一比率越高越好,即企业偿还长期债务的能力就越强,企业破产的可能性越小。反之,说明偿还债务的能力很差,进一步企业破产的可能性越大。但是,该指标也不是越大越好,指标过大表明企业流动资金利用不充分,获利能力不强。该指标用来衡量企业承担长期债务的能力,是评估企业中长期偿债能力的重要指标,同时它也是预测企业破产的可靠指标。
3.2支付能力风险支付能力是现金用来偿还债务后,剩下的现金来支付公司的其他各项开支,比如现金股利,工资等。主要是对企业当期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与各项支出的现金进行比较,剩余越多,支付能力就越强,支付能力风险就越小。公司的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只有偿还本期债务后,才能用于投资等活动。进一步解释,公司的现金流量表中“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净增加额”为正数,说明企业本期的现金与现金等价物都增加了,企业的支付能力较强;反之,则较差,财务状况恶化。但也必须注意,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净增加额并不是越大越好,如果现金的收益性较差,而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净增加额太大,则企业现在的生产能力不能充分吸收现有的资金,使资金过多地停留在盈利能力较低的项目上,从而降低了企业的获利能力。企业如果没有支付能力,拖欠职工工资,拖欠贷款等,不仅会造成员工队伍不稳定,生产经营不正常,而且会影响到投资者对企业投资信心,形成支付上的风险。
3.2.1每股营业现金流量,其公式为:每股营业现金流量=经营现金净流量/股本总额×100%,该比率为正数且越大越好,则企业派发现金红利的期望就越大,如果为负值,则企业承担一定的派发红利的压力。
3.2.2现金支付股利能力比率,其公式为:现金支付股利=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现金股利,现金支付股利能力比率可以反映一个公司以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支付当前股利的能力。比率越大,证明企业支付能力越强,反之,则会形成支付风险。
3.2.3综合支付能力,其公式为:综合支付能力=(本期经营活动取得的现金收入-经营活动的各项支出)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投资活动取得的现金收入-经营活动的各项支出-偿还债务的现金支出,若该指标大于零,说明企业当期经营活动的现金收入和投资活动取得的现金收入足以支付本期的债务和日常经营活动支出,可以有一部分余额用于投资和分派股利,反之则无法用于投资活动和分派股利。如果这种状况持续下去,得不到扭转,则说明企业面临支付风险。
4结论
本文浅析了现金流量表在识别财务风险中的必要性,通过结构分析对企业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及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进行了总的财务状况分析,同时运用各项指标对企业偿债能力风险、支付能力风险,对企业财务风险进行了初步评价。基于现金流量表对企业的财务风险分析方法有很多种,本文主要是侧重于对现金流量的结构分析和部分指标分析。指标分析不够充分,要更多地学者不断地发展、完善现金流量对企业财务风险的分析。
参考文献
[1]刘文琦,毛一峰.企业财务风险的识别方法研究[J].企业经济,2011,1:153-155.
[2]刘雷.基于现金流量角度的企业财务风险管理[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