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0 18:13:1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青少年道德教育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在青少年道德教育目标方面,韩国政府和各级学校普遍把道德的养成看成是人类生活的中心特质,从而道德教育也被视为国家教育的核心内容。韩国中小学校开设了公民道德课和国民伦理课,韩国教育部明确规定,学校道德教育的基本目标是:要使青少年学生学的道德规范,树立基本的公民意识、国家意识与社会意识,要使青少年学生具备基本的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选择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韩国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根本目标是:教育的宗旨是在弘益人间的理念下,协助所有的人完善其个人思想品德,培养公民的独立生活能力和公民所应具有的基本资格,从而使其努力为民主国家的建设服务并最终实现全人类繁荣的理想。在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具体内容方面,韩国各级学校注重把传统的儒家伦理作为青少年学生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孔子的“为国尽忠,敬信节用,爱民如子,人伦之中,忠孝为本”的思想早已融入韩国人的血液里,成为其国家发展和个人成长的精神能源。在韩国,从小学到大学,学校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儒家基本伦理思想,例如韩国学校开展的“忠孝观”和”仁义观”教育等。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也是韩国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学校经常组织青少年升国旗、唱国歌,中小学校还经常组织青少年学生参观当地的历史文化博物馆和历史名人故居遗迹等,培养青少年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生活教育也是韩国青少年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包括“个人生活”“家庭近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国家民主生活”四个部分。此外,韩国学校还非常注重开展学生的日常礼仪教育,主要包括个人生活礼节、家庭生活礼节、学校生活礼节、社会生活礼节和国家生活礼节五个方面,培养青少年学生良好的文明行为和文明习惯。
二、韩国青少年道德教育的主要方法
韩国学校为了达到国家规定的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总目标,在道德教育过程中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教育方法。
1.课外实践法
在道德教育过程中,韩国学校比较重视开展青少年学生的课外实践体验活动,因为道德的本质就是一种实践精神。据有关资料的统计,韩国的中小学校共有90多种不同类型的实践教学活动,如爱国主义教育运动、传统艺术教育活动、国际青少年交流活动、自我心理调控训练和各种仪式活动等。正是通过开展日常化和生活化的道德教育活动,韩国学校培养青少年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之最终成为懂礼貌和守礼节的好公民。
2.学科渗透法
在青少年道德教育过程中韩国学校注重各学科渗透教育的应用,如在国语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精神,通过历史教学来展现韩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美丽的山河,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生活态度和习惯。3.社会服务法学校注重引导学生在参加社会服务活动中锻炼自己、提高道德意识、增进民族精神和砥砺道德情操。韩国青少年学生经常参加的社会服务活动主要有募集资金、环境治理、帮助老年人和残疾人、慈善工作等。
4.价值澄清法
价值澄清法是由美国著名教育家拉斯哈明提出来的,主要分为选择、反省和行动三个阶段和七个步骤,非常重视学生道德价值观的形成,它强调学生的自我选择和自我判断,教师提供给学生一定的指导,然后由学生自主进行价值选择和判断。
三、韩国青少年道德教育的主要特色
韩国作为东亚儒家文化圈国家,韩国青少年道德教育也深深地打上了儒家伦理思想的烙印,并体现了其自身鲜明的教育特色。
1.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浓厚的传统文化色彩
韩国非常重视传统思想文化教育,突出其民族性。韩国各级学校在开展青少道德教育的过程中非常注重把儒家伦理思想作为青少年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例如,学校对学生进行忠孝教育、廉耻教育和国民精神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民族意识和国家责任意识。在家庭里父母要对孩子进行日常生活礼仪教育,培养青少年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的生活习惯。此外,在韩国学校的校园里到处悬挂着本国历史名人的字画和肖像,以此来激发青少年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2.道德教育的社会化
韩国政府认为,道德教育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强调教育必须是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建立了学校、家庭与社会三位一体的综合教育网。主要做法是:首先,学校召开家长联谊会,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始终与学生家庭保持密切的联系,充分发挥家庭在道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其次,建立社会教育网、社会监督站与文明社区等。这些社会机构与学校保持紧密的协作,共同参与到青少年道德教育活动中去,从而进一步增强了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实际效果。
3.道德教育的生活化
韩国道德教育由于深受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的影响,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思想被韩国学校和教育部门发挥到了极致。韩国学校注重把道德教育的内容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即道德教育生活化。韩国学校把道德教育内容划分为四大部分,即公民的个人生活、家庭邻里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和国家民主生活。个人生活主要包括尊重生命、诚实守信、平等相待与生活节制等内容;家庭邻里学校生活主要包括尊敬长辈、宽容他人、家庭礼节、学校礼节与热爱自己的家乡等内容;社会生活主要包括公共秩序、民主秩序、帮助他人和维护正义等内容;国家民主生活主要包括爱国家、爱民族、维护统一、促进国际友好和维护世界和平等内容。韩国道德教育生活化有助于青少年学生从现实生活中体验道德情感,并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与道德选择。
4.道德教育的连贯性
当前,韩国学校道德教育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德育目标体系和符合青少年学生心理和年龄特点的、循序渐进的德育内容。在小学阶段,主要开设生活课和道德课,培养青少年学生良好的道德生活习惯。在中学阶段,主要开设国民伦理课和公民法制教育课,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和法制观。在大学阶段,主要开设国民伦理课和历史文化课,提升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选择能力,从而最终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
四、韩国青少年道德教育对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启示
在当今世界价值观日益多元化的形势下,韩国学校道德教育不仅没有削弱,反而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并形成了其鲜明的教育特色,从中我们可以获得一些重要的启示。
1.大力整合和利用我国优秀的儒家思想文化资源
韩国青少年道德教育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充分发挥儒家伦理思想在青少年道德教育中的核心作用。当前,儒家伦理思想既是韩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内容,又是韩国学校道德教育的灵魂。在韩国,儒家伦理思想已经成为维系个人与集体、社会乃至国家关系的黏合剂。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多年历史的优秀传统文化的东方大国,也是儒家思想文化的发祥地。我国各级学校在开展青少年道德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开发和利用儒家伦理思想文化资源,要将我国优秀的儒家伦理思想融入中小学的德育教材中去,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教材建设。各级学校还要逐步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儒家伦理思想教学体系,将优秀的儒家伦理思想切实转化为青少年学生遵守的日常行为规范。
2.发挥多学科的渗透教育作用
韩国学校道德教育除了开设专门的道德课对学生进行日常的养成教育之外,还注重发挥其他各门学科的渗透作用。而我国学校道德教育基本上是由专门教学部门来完成的,很难取得好的教育效果。为此,我们必须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注重发挥其他学科的渗透作用。例如,在语文课教学中要注重挖掘我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价值,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在历史和地理课教学中通过讲授我国悠久的历史和辽阔疆域的形成来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在数学课的教学中通过讲授我国数学家的爱国故事来激发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爱国精神。因此,我们各级各类学校开展青少年道德教育要注重多学科的渗透教育,切实提高我国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3.着力构建生活化的德育目标和内容
韩国学校注重将道德教育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即道德教育生活化。道德教育为了生活,必须融入生活。道德教育要引导青少年从当下的现实生活走向未来的可能生活,进一步实现人生价值。因此,学校道德教育一定要引导学生走出沉闷的课堂,走进广阔的鲜活的社会现实生活,使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感受道德、体验道德和践行道德,从而在活动中培养自己的品德。为此,首先学校要制订生活化的德育目标,制订以课堂理论教学为导向和以学生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活动为主导的生活化德育目标。其次,学校要大力整合目前的德育教材和教学内容,增加鲜活的能够满足学生实际生活需要的道德教育内容,尤其要着力增加学生参加课外道德实践活动的时间和内容,切实增强我国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活力。
4.注重发挥家庭和社会机构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道德教育;困境;构建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2-143-01
道德是一种精神,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高贵品质,是束缚人与人之间的规范。当前我国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实效性低下,可以说处境非常尴尬。究其原因,还是道德教育没有走到学生的心理深处,简单的道德说教难以引发学生的共鸣。
一、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现状
青少年正处于少年和成年之间的“心理断乳期”,心智发展还不够成熟,易受外部环境影响。我们常常可以看到青少年的一些不良现象,如满口脏话骂老师殴打侮辱老师,甚至有上课玩手机被教师批评,杀害教师的极端现象,有的青少年没有礼貌,打架斗殴,向低年级同学收保护费等,还有学生对生命毫不重视,虐待动物甚至同类,有的对自己生命也如同儿戏,自杀现象也常有报道。这些都说明青少年的道德教育现状不容乐观。针对这些现象,人们认识到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出现了滑坡,一方面是因为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是我们的教育不到位。很多人认为学生的道德教育只是政治老师的事,实属愚昧之见。作为教育工作者,都要把培养学生的道德作为首要任务来抓,要通过各种机会来提高学生的品质修养。当然,这些都需要教师言行一致,做好榜样。
二、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困境
青少年是人生发展的转折期,其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处于形成阶段,面对学习中的困难,生活中的困惑还找不成熟的解决办法,如果不能正确引导,就可能会走向邪路。这要求教师要正确剖析青少年的生命困境,给予积极正确的引导,让学生顺利过渡到成年。但道德问题可以教吗?苏格拉底认为美德就是知识,是可以教的。中国古代也有道德引导的标准,如“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省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曾经取得很好的德育效果。但现在的道德教育大多是在搞形式,对学生进行灌输式和说教式的道德教育,比如用考试来测评学生道德水平,强制学生做好事,公众人物不能以身作则,给学生的德育带来负面影响等,这些道德教育导致学生口是心非,思维混乱,说一套做一套,道德情感缺失。长此以往,学生都会认为道德教育都是骗人的,都是没用的废话,是十分乏味和无聊的,导致很多青少年一听到道德说教就头疼。因此,道德教育要知、情、意、行相统一,如果仅仅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说教,举一些老旧的事例,是不能让学生有亲身感受的,也很难得到切身的领悟和感受。因此,道德教育如果失去了情感和灵魂,就变成了苍白干枯的语句,培养出来的人是是口是心非的伪君子。
因为我们道德教育水平欠缺,形式主义严重,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导致很多青少年道德情感脆弱,缺乏同情心,甚至没有道德底线,看问题比较偏执,容易走极端,不能够理性看待问题。如果在这个时候能给学生一次打动心灵的谈话,看一部优秀的作品,是可以触发学生的道德情感的。青少年正处于生命的敏感期,对世界和自己的认识还比较片面,还要借助于别人的看法,这时候他们希望别人能够理解自己、认可自己、尊重自己。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情感需求展开针对性的德育,让他们能够走出困境,实现自身的价值。
三、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构建
1、明确道德教育的目的和定位。
青少年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应该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给道德教育一个明确的目标和定位,道德教育的方法要根据受教育者的特点,找到恰当的切入点,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道德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能发挥引导作用,可以给学生点化和点拨,但不能从头到尾式的说教。传统的德育弊病就是违背了道德教育的法则,没有让青少年进行生命体验和道德感悟,把道德教育当成了知识教育,不能打动学生的心灵。其实道德教育是知情意的统一,要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教师和学生能够和谐相处,平等对话,不能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学生,二者都要敞开心灵,真诚交往,也就是说教师要摆正姿态,不能倚老卖老、高高在上,要潜下心来走进学生的世界,倾听学生的心声,体会学生的困境,感悟学生的困惑,这样才能达到师生互动,实现德育水平的高效化。
2、重构青少年道德理论体系。
新的青少年道德理论体系要关注学生的道德需要,要支持和满足学生的道德需要,对不合理的需要要进行疏导,鼓励学生自我控制、自我提高,激发青少年的自我道德修养,把道德修养进行内化。这就要求转变传统教师灌输式的说教模式,将教师为主导的道德教育模式转变为学生自发遵循的基本原则,强调由外及内,由表及里的教育模式。新的德育模式并不是教会学生多少道德方面的知识,也不是给学生讲多少道德楷模的例子,而是让学生对道德意识进行内化。这都要求教师从学生的需要入手,研究青少年的道德需求层次,确立道德在青少年中的基础性地位。
3、建立多元化的道德载体。
教育教学活动需要一定的载体,道德教育也同样需要载体。人类社会的发展都是要借助载体的,道德教育就要借助家庭、学校、社会三个载体,只有把这三个载体有机结合起来,对青少年进行有目的、有意识的教育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随着互联网和现代媒体的发展,社会已经相当开放,家庭、社会、学校各子系统相互融合,这说明任何单方面的道德教育都是难以凑效的,需要建立一个立体化的道德教育载体,其中家庭教育是基础性教育,对青少年的道德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教育有一定的规范性和系统性,发挥着主渠道作用,而社会领域的德育需要社会媒体、社会组织的共同努力,发挥整体熏陶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茂坡.新时期青少年道德教育体系的构建[J]. 现代农业. 2010(11)
青少年处于成长的关键期,是价值观形成和道德养成的重要阶段。我们应该抓住这一时期,利用传统蒙学蕴含的丰富教育内容和深刻的教育思想,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蒙学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道德教育价值也是多方面的:蒙以养正德教为先的思想十分注重家庭的道德启蒙教育;诚信友善谨严向善的思想有助于青少年的道德修养教育;勤奋严谨生活有序的思想有助于青少年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仁爱共济立己达人的思想有助于培养其博爱情怀。结合青少年的身心特点把传统蒙学与青少年道德教育相结合,充分发挥学校德育的主阵地作用;重视家庭道德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道德教育环境,从而形成有效的德育合力,切实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关键词]
传统蒙学;青少年;道德教育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我们应该立足本国文化,提高我国文化的软实力,做到教育为本,坚持德育的首要位置,更好地做到立德树人。我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特别是关于青少年道德教育的传统蒙学,蕴藏丰富的德育思想,具有深刻内涵,我们应该学习其优秀的教育思想,运用于当今青少年道德教育,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做好青少年的道德启蒙,培养青少年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崇高的道德品质,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传统蒙学蕴含的德育思想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明天的希望。随着文化思潮的大量涌现,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让他们在文化的激流中,认清自我,传承和创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提升自我修养和文化判断能力,让祖国在发展中站稳脚跟。我国传统蒙学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蕴含深刻的德育思想,德育职能至上,以孝悌为核心,注重伦理道德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告诫人们奋发向上、崇德向善。而当前社会存在的道德滑坡、道德冷漠等一些反道德现象,某种程度上会对青少年产生误导和迷惑,加强青少年的道德教育,提高其道德认知和道德判断能力是十分迫切的问题。首先,注重青少年养成良好的道德修养和高尚的人格。孝悌作为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强调要孝敬父母、友爱兄长,才能成为一个人的根本。[1]良好的道德修养需要基于孝悌,教育青少年孝敬父母、诚实守信、反躬自省、崇尚贤德等,在不断地学习中去慢慢养成,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成为德才兼备的人。其次,注重青少年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传统蒙学注重青少年行为习惯的养成,不仅教育他们在生活上要勤奋严谨、勤俭节约、生活有序,注重生活的礼仪规范,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更注重青少年学习习惯的养成,从小教育他们要珍惜时间、立志积习、勤学敏思,要发奋读书,端正学习态度、终身学习,实现自己的理想,为国家做贡献。最后,培养青少年博大的仁爱之心。仁爱是最高的道德标准,也是传统蒙学对儒家“仁者爱人”的继承与发展,强调具有慈爱之心,注重家庭和睦,热爱祖国、关爱社会与他人,达到道德的最高境界。
二、传统蒙学的德育思想对青少年道德教育的价值
传统蒙学注重高尚品德的养成,而在当今品德的力量同样必不可少,我们应该注重对青少年的品德教育,在纷繁复杂和文化多样的社会,提升青少年的道德判断能力,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关心国家,关爱社会,把我国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提升民族特色,让社会繁荣发展、和谐稳定。
(一)蒙以养正、德教为先,注重儿童的家庭道德启蒙教育
家庭教育是教育的开端,父母是青少年正确价值观形成和道德养成的引路人。而青少年思维发展还不成熟,缺乏道德判断和评判是非的能力,父母作为孩子模仿和学习的对象,不仅需要做好榜样,更要加强对孩子的引导和教育。在当前注重智育发展的大环境下,家长需要具有敏锐的判断能力,意识到道德教育对孩子未来发展的巨大潜力。家长要关注孩子的智力发展,更要关注孩子的道德观念、是非标准、为人处世的准则和价值取向[2]。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需要孩子具有良好的道德观念和正确的人生三观。所以,家庭的道德启蒙教育是至关重要的,孩子的道德意识和价值取向,需要家长的及早培养、用心教育和指导。青少年的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生活态度的方式,以及价值追求取向,很容易受到父母的熏陶和影响。这不仅需要家长做好榜样,更需要家长加强对孩子的引导和教育,在注重智育的大环境下,家长需要看到道德教育对学生未来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意义,从而做好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不计较个人得失,具有家国情怀和为未来社会发展而不断奋斗的精神,才能体现人生的最大价值。
(二)诚信友善、谨严向善,加强青少年的道德修养教育
良好的道德修养是青少年未来进步的根基,也是现代德育的价值追求。而中国传统蒙学的德育思想,博大精深,意义深厚,家长应该充分利用其深刻的教育思想,对孩子进行道德启蒙教育,教育孩子学会感恩,孝敬父母,把孝作为一个人的根本。只有孩子具备孝敬之心,心中有爱,才能更好地与人相处,与人为善,学会包容和体谅。孩子才能够心有大爱,具有家国情怀和民族责任,为社会的和谐发展而不断奋斗。所以,家庭的道德启蒙教育是至关重要的,在文化交流频繁、社会思想活跃的当下,加强孩子的道德教育,使其具有道德判断能力,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孩子未来发展进步的根基。
(三)勤奋严谨、生活有序,注重青少年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道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是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它不仅体现个人良好的道德修养,也展示了个人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在传统蒙学当中,不仅给我们讲述了学习的重要性,也强调了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刻苦学习、勤奋严谨的良好习惯对现在的青少年来说也同样重要,它是个人成功的关键,也是做人的基础。道德的最终目的是引导人幸福地生活,而良好的生活习惯还需要广大青少年生活有序、讲究卫生、珍惜时间。良好的生活习惯是道德修养的重要载体,能够促进青少年在物质丰富、经济快速增长的情况下,不盲目追求生活的奢华,勤俭节约,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进尔在青春年少的最美时光,好好学习,好好生活,实现人生的价值。
(四)仁爱共济、立己达人,加强青少年的社会关爱教育
传统蒙学是对儒家文化的继承与弘扬,注重对人对事仁爱宽容,而仁爱之德更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最高道德标准。要培养具有高尚道德的现代公民,不仅要加强个人的品德修养,更要注重培养青少年对他人、社会、自然的仁爱之心,学会心存善念,关爱他人、关心社会、尊重自然。面对当前社会存在的过于自我、道德冷漠、道德失范、自然灾害频发等现象,借鉴传统蒙学的德育思想,教育青少年学会体谅宽容,关爱社会,注重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具有集体主义精神和生态文明意识,形成宽容大度、乐于奉献、关爱社会、保护自然的良好风尚。
三、传统蒙学与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有效结合
(一)注重学校道德教育的主阵地作用
学校作为青少年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是青少年道德养成的主要阵地。学校应该加强传统蒙学与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有效链接,利用传统蒙学的德育思想,做好青少年的道德教育。首先,要加强学校的课程建设。通过专门的思想品德课,在日常教学中渗透传统蒙学的道德理念,了解传统蒙学所包含的慎独、修心、养性、内省等高尚的人格品质和诚实守信、慎言向善等与人交往的道德修养,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品质和道德认识水平。另外,创新相关课程体系,加强传统蒙学与相关课程的结合,[3]通过学科教学对传统蒙学的嵌入,丰富课程内容,让学生更加生动具体地感受到蒙学当中蕴含的立志积习、勤学敏思、学以致用等良好的学习理念,提高青少年的思想认识,感受传统蒙学的博大精深和存在价值。只有让传统蒙学走进课堂,与教学过程相结合,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提升自己的道德认知,促进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其次,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创造有利的道德教育环境。学校环境对青少年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学校需要加强道德环境的建设,利用校园广播、板报、公告牌和文化长廊等宣传阵地,大力宣传和弘扬传统蒙学当中蕴含的关于家国情怀、道德修养、行为习惯、待人接物、生活礼规、社会公德等做人的规范,营造浓厚的校园氛围,让青少年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渲染,感受传统蒙学蕴含的深刻的德育思想和古圣先贤的历史事迹和榜样作用。最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道德素养。教师作为教育者,和学生接触最多,在教师专业化的背景下,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担负着教书育人的重要责任。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青少年身心的健康成长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通过青少年道德品质的不断提高,改善全民道德水平,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前途和未来[4]。因此,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的师德素养,培养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注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道德养成,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能力,做到知行统一。
(二)提升家庭道德教育
家庭是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基础,也是青少年道德教化的第一课堂。当前社会存在的道德失范现象,家庭也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良好的道德品质需要从小培养,及早施教。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社会思潮的不断涌现,家庭教育存在着榜样作用缺乏、价值观教育缺失、功利主义、利己主义等问题。学习传统蒙学的德育思想和丰富的德育内容,融入家庭教育,做好青少年的道德启蒙教育,是势在必行的。首先,家长要努力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创造良好的道德教育环境。家长应充分利用传统蒙学的德育思想,弘扬孝敬父母、兄友弟恭、与人为善的家教传统,促进家庭和睦,教育子女尊敬长辈,学会感恩。孝悌作为中华民族最崇尚的道德品质,也是评价一个人德行的重要标准。只有具备孝悌之心,才能成为品德高尚的人,家长要基于孝悌,培养青少年的德行。其次,家长要做好榜样,对青少年进行示范引领。家长的一言一行都对儿童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不仅需要家长树立榜样,更要对儿童进行教育引导。传统蒙学蕴含丰富的生活、学习、与人相处等规则,家长通过对传统蒙学的学习,教育青少年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交往原则。如生活方面,教育儿童养成讲究卫生、早睡早起、生活有序的行为习惯;学习方面,家长要教育青少年珍惜时间、勤学敏思、终身学习;与人相处要诚实守信、谨严向善。最后,家长要教育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家长的耐心引导,教育青少年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下,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不攀比、不盲目,具有崇高的家国情怀、高尚的道德风范,勤勉的乐学精神、勇敢的担当精神。[5]
(三)构建良好的社会道德教育环境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信息的传播和获取变得越来越容易,加上近年来,各种传播媒介发展迅猛,现代媒体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各个角落。青少年思维活跃、感知力强、心理不够成熟,面对网络时代社会多元的文化碰撞、冲突与交融以及道德、信仰和诚信的缺失,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期的青少年,很容易受到影响。[6]这就需要社会加强媒体和网络的监管,优化社会环境,传播正能量。首先,加强新闻媒体对社会主流价值的宣传引导。新闻媒体要屏蔽不良信息和错误观念,加强正面宣传和引导,通过弘扬传统蒙学所包含的关于国家、社会和个人应遵循的价值原则,培养青少年的民族精神、家国情怀、社会关爱,教育他们爱祖国、爱家庭、爱社会,具有民族责任和社会公德意识。其次,加强对网络的监管。互联网以其丰富的内容、多样化形式为大众带来源源不断的资讯、娱乐和教育信息,是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也最能吸引青少年。这就需要社会加强对信息的管理和过滤,净化网络空间,给青少年提供健康绿色的上网环境。同时通过运用网络传播规律,把传统蒙学的德育思想体现到网络宣传中,弘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以及个人品德的良好素养,形成修身律己、崇德向善、礼让宽容的道德风尚,对青少年进行引导和熏陶。最后,社会为青少年提供丰富的文化产品。虽然新闻媒体、互联网传播信息方便快捷,但也要注重对文化产品、文化活动、文化书籍的传播和制作,发挥文化产品育人化人的重要功能。古代蒙学的古圣先贤的历史典故和感人故事,蕴含爱国精神、求学精神、孝道精神等,可以出版系列书籍、话剧作品等文艺作品,丰富青少年的日常生活,提升对传统蒙学的学习兴趣,了解儒家文化的精神内涵,做德才兼备的人。
作者:陈晓霞 冯文全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吴彦霞.试论中国古代蒙学的伦理思想及当代价值[D].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15.
[2]陈文.传统家庭伦理思想与现代家庭教育模式的构建———兼论《弟子规》与青少年家庭道德教育[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3]沈建华.传统文化视角下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活化和链接[J].教育研究,2015(11).
[4]张凌洋,易连云.专业化视域下的教师专业道德建设[J].教育研究,2014(4).
一、对社区青少年道德教育资源种类的划分
社区作为社会发展的基本单位,作为人们的生活共同体,它具有着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社区青少年道德教育资源可以分为不同的种类,目前,关于对其分类,有多重分类方法,如社区教育资源包括显露形态和潜在形态的教育资源,有形的和无形的教育资源等。另外也有一种分类法,把这种资源分为四大类:自然生态资源、人力资源,社会物资资源以及自然物质资源等等;还有的人则把它分为:教育资源自然存在状态,政府的或人为的教育资源分配等;有的则根据教育资源的存在形式分为:有形资源、无形资源以及人力资源等。除了上述的这些分类法之外,也有一种从多角度划分的方法,有人认为社区青少年的道德教育资源既有来自自然界的,也有来自社会的;有来自物力的,也有来自人力的;既有文字实物表现形式的,也有信息和活动表现形式的。综合实际,本文则主要是按照社区的构成思路来进行划分,从社区的构成分析来看,主要有人口资源、自然资源、精神资源以及就够资源等,所以,笔者人为,社区青少年的道德教育资源可以划分为以下四点:一个是自然物质资源,一个是人力资源,一个是结构组成资源,还有一个是精神资源。
(一)、社区的自然物质资源既包括自然环境要素,同时也包括设备设施要素,以具体事物的形态存在
1.自然物质资源。自然物质资源的道德教育价值不仅仅表现在大自然中的事物对青少年的陶冶情操,以及对生命的价值上,还表现在我国的历史古迹中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带给他们的思考和启迪上,自然物质资源,广大精深,其中,尤其是一些爱国历史人物的爱国故事和情怀,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尤为深刻。如岳飞背刺“精忠报国”的历史故事,足以激发青少年的爱国情怀。除此之外,在这些自然物质资源中,无论是高大磅礴的山,无论是清澈见底的水,还是花草鸟虫,都可以让置身其中的青少年被这种神奇的力量所震撼,被大自然的生命力量所感染,可以说,这是对青少年最美的关于美得教育,同时,对于一些名人故居、爱国将士墓地的拜访,置身其中的青少年,仿佛自己就深处于其中,激发了他们的爱国情感,这也是对他们的最好的道德思想的教育。
2.社会物质资源。社会物质资源,主要是指用于社会生产及生活的设施设备等等。在社会资源中,关于自然资源的一些事物,在社会物质资源中则相应的可以上升为生活设施的一种,比如说,自然资源中的湖泊园林等。生产设施可以用来培养青少年自强不息的劳动观念,为他们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而产生作用;另外,对于让青少年参加一些生活设施如道路绿地的清洁维护的活动,则可以培养青少年社会实践的能力,树立他们正确的道德观念。
(二)、人力资源
这里的人力资源主要是指具有职业身份和社会角色的人力资源,他们是社区氛围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具体表现在:
1、社区党政领导。社区党政领导是带动社区发展的领头羊,有部分社区领导,他们从长远的,高度发展的眼光来看待社区青少年的道德教育问题,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和方式,例如为开展青少年道德教育凑集资金,统筹各部门的关系,促进社区的协调发展,为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创造稳定和谐的社区环境等等,同时,他们也努力为青少年的道德教育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
2、企业界人士。企业界人士是社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力,在这一类社会资源中,以热心教育事业,重视青少年道德教育的企业人士,为代表,他们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在社会实践上,都给青少年教育作出了极大的努力,相比与青少年接受教育的学校而言,这些企业人士往往具有更大的主动性和创新能力,能够更多的创造学生社会实践的空间和机会。
3、专家学者。专家学者,他们学识渊博,知识丰富,受人尊重,在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上,不仅可以为其提供精神知识上的支持,还可以对青少年给予指导,鼓励他们。专家学者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一方面,可以通过课堂传授知识的方式给与他们教育;另一方面,可以开展何种讲座,从青少年身心上面出售,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教育。
4、离退休老同志。离退休老同志既有丰富的阅历和较强的活动组织能力,也具有超出一般人的感召力,同时他们也具有培养下一代,培养青少年的激情和热情,通常情况下,这些离退休老同志通过他们的经历,来对青少年进行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培养他们的阅历,以长辈的身份鼓励青少年积极努力学爿,他们感染力强、效果好,是教育社区青少年的一支重要的力量。公民道德观察员的老志愿者们则对社区不利于青少年成长的社区治安、街头报亭、娱乐场所的广告等环境进行观察、调查和监督,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反馈。
5.学生家长。一般来说,中小学生就近入学,学校与居住地同在一个社区。学生家长也是学校所在社区的居民,他们在不同的单位工作,有各种教育资源的优势。加之关注孩子的教育,他们非常愿意为孩子的校外活动助一臂之力。因此学生家长也是重要的社区德育资源。这不仅表现在家长在家庭日常生活中对青少年的德育影响上,还表现在家长的高尚人格多其他青少年的影响或运用自己的社会关系为学校组织校外教育活动而提供条件。社区内还有社会各界的先进人物、知名人士以及具有各种专业特长的居民等,都是校外教育可以充分利用的人力资源
(三)、结构资源社区的结构是指“社区内的各种社会群体和组织相互结构成的关系”
社区作为地域性的社会,在社区的地域范围内存在着诸多社会群体和组织,包括政党机关、服务企业、生产企业、科研单位、学校、医院、政府职能部门派出机构、居民委员会、业主委员会等以及社区居民自发形成的各种群体团体。由上可知,社区的结构资源中具有德育价值的资源包括:社区内的党政机关、教育行政部门,社会教育机构、社区教育机构,政府职能部门的派出机构、居民委员会、业主委员会,服务企业、生产企业,民问组织等。党政机关、教育行政部门以及政府职
能部门的派出机构中的街道,居民委员会、业主委员会等属于管理机构,他们在社区青少年的德育中发挥的作用表现为:政府党政机关为社区德育活动的开展筹集资金;为学校也辖区单位共建教育基地牵线搭桥,组织双向服务;统筹各个部门,协调各方面关系,解决校外教育在社区活动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教育行政部门则从教育系统的管理门的角度为学校与社区加强联系发挥着牵线搭桥的作用。政府职能部门的派出机构、居民委员会作为与社区直接相连的机构,对社区德育作用的发挥上表现为具体指导、协助社区教育机构开展社区德育活动。业主委员会作为社区居民利益的代表机构,社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也是社区居民十分关注的问题,所以,业主委员会代表社区居民在优化德育环境资源方面发挥的作用表现在:与居民委员会协调一起开展优化社区德育环境的工作。社区的社会教育机构和社区教育机构是社区内的显性教育资源,其德育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如:社区内的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文化教育观、少年宫、俱乐部、展览馆、剧团、新闻出版社、教育出版社等是国家兴建和扶持的社会文化公益单位,是社区内发挥社会教育功能的主要机构和组织,在青少年的成长中发挥着积极的影响。而社区教育机构、组织是社区与政府职能部门的派出机构联合组成的,如:关心下一代组织、家庭教育中心、家庭学爿、流动人口学校、老年人大学、新市民学校等社区学校等等。服务企业、生产企业作为驻社区的企业单位应与社区共建,对当地社区青少年的德育影响表现在:一方面是社区大德育环境的构成部分,另一方面则为德育活动的开展提供经费来源(主要是其纳的税)或以赞助的方式来服务于青少年的德育活动或提供德育活动基地等。另外,政府职能部门派出机构中,许多部门和机构都肩负着培养青少年道德素质的任务,比如说,作为社会组成部分的社区治安部门、社区交管部门等等,一方面,它们要教育监督青少年的行为举止,另一方面,他们又要努力给培养青少年的道德素质创造必要的机会,组织各种形式丰富的活动,对其青少年的校外教育和扩展活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传授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组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等,为青少年的道德教育贡献了一份力。另外,大学生志愿者队伍在社区德育活动中也是中坚力量,大学生接受过学校高等教育,是社会群体中一股高素质的力量队伍,通过大学生志愿者队伍的实际行动,培养了青少年的风险精神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大学生志愿队伍作为一种组织资源,它与社区实践相结合,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而言,无疑具有双重的价值和意义,大学生作为学生,运用其自身在校所学到的知识,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在这一过程中,实践了他们公民道德素质;而在他们参与的社区实践活动中,通过自身的经验与努力,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文化修养来教导,解决社区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问题和矛盾,树立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帮助其健康快乐成长,这种奉献精神也为社区青少年的道德教育起到了榜样的作用。
(四)、精神文化资源
社区的精神文化资源是社区青少年道德教育资源的一个重要成分,它主要包括社区的精神资源和社区的文化资源。其中,社区精神是指在社区内形成的一种崇尚先进,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社区居民的生活方式状况等,社区精神资源对青少年的德育价值主要表现在它为青少年的成长和道德教育提供了一种文化氛围和道德氛围,对他们起着渗透性和感染性的的影响。一个社区的精神风貌可以通过该社区的文化来体现,而社区文化又是一个社会的基本生活文化,因此,社区的文化资源则特指一定区域内聚居的民众的精神,它主要表现为社区居民的文娱体育等健康身心,娱乐身心的文体卫活动以及社区建筑风貌。
社区的精神文化资源根据社区文化组织性的强弱度,可以分为:居民业余生活文化资源和社区街道文化资源。其中,居民的业余生活文化又分为两种:一种是从社区内表现出来的文化资源,比如社区服饰文化,社区礼仪文化等;一种是日常的文体娱乐活动资源。从这一分类中可以看出,无论是社区居民的业余生活文化资源,还是社区街道文化资源,其大部分文化大都属于分散性的民间文化,自发性生成,社区居民的生活丰富,社区生活繁多复杂,因而这种社区文化资源就表现出了多种多样的资源特点,同时,这种文化资源对社区青少年的成长和道德培养也产生了及其重要的影响力,具体表现为:健康的,文明的,进步性的业务文化活动,对社区青少年而言具有积极的,健康的教育作用;反之,不健康的如赌博、迷信等活动,则对社区青少年无疑具有不良的影响。
1.学校原因
学校对学生的三观教育起重要影响,在我国现行的教育方式中存在着较多不利于青少年成长,容易导致教育失效甚至引发青少年犯罪的潜在因素。现行教育机制育人功能的偏差。虽然在我国素质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但面对高考制度还未改革的现状,许多学校迫于升学的压力将升学作为衡量学校教育质量的首要标准。表现在教学过程中“重智轻德”,忽视思想政治工作导致一部分学生不能树立正确的三观,这部分学生一旦升学无望就会灰心丧气,甚至心理失衡。在评优评模中教师也常常以成绩评优劣,学困生往往会不同程度地遭到挖苦、讽刺或被老师置之不理,这加剧了他们悲观失望的心理,对自己失去信心甚至破罐子破摔开始堕落。一些学校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以及法制教育流于形式,空洞说教缺乏说服力和吸引力,工作方法简单缺乏针对性灵活性,导致少数学生是非观念模糊,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淡薄,少数学生及易受到不良现象的影响产生越轨行为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2.自身原因
进入青春期的青少年身心变化显著,在这个时期青少年精力旺盛感情脆弱。从心理学角度来讲青春期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时期,人的生理和心理的急剧变化和认识能力存在着矛盾,意识和情绪之间存在着矛盾。在这种情况下,青少年由于法制观念淡薄分辨是非能力有限,所以经不起诱惑容易冲动从而走上犯罪道路。主要表现为:强烈的好胜心与叛逆心。好胜心与叛逆心是青少年普遍的心理特点,也是他们奋发向上的内在动力,由于青少年分辨能力差抵制诱惑的能力弱易受社会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导致一些扰乱道德甚至违法的行为,这种好胜心与叛逆心的扭曲和演变是青少年犯罪因素之一。恶性膨胀的消费早熟心理。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使他们养成任性、自私的不良习惯,强烈追求个人吃喝玩乐往往会出现低收入高消费的矛盾,在心理上出现挫折感使之走上偷、抢、骗的犯罪道路
二、如何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中的预防教育
1.自身预防
青少年应该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增强抵御不良诱惑的能力,这应该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根本性措施。因此,提高青少年的知识水平和道德素养是预防犯罪的基础。我们应当培养他们遵守法律法规及社会公共道德规范的观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辨别是非和自我保护的能力自觉抵制各种不良现象及违法犯罪行为的引诱和侵害,促进青少年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当然这必然需要与家庭预防、学校预防、社会预防相互配合才能产生更好的效果。
2.家庭预防
家庭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基石,家庭教育是教育的一种基本形式是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培育子女是父母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只养不教是父母的失职。家庭环境的优劣,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父母自身具有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对孩子良好品行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一个和睦的家庭,一种恰当的教育方式,有利于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塑造正确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可以有效地预防青少年的犯罪心理和行为的产生。
3.学校预防
学校作为青少年另一个关键的成长场所,对青少年的成长成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校在教育的内容、形式和时间上都优越于其他场所。因此学校应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把德育放在与文化教育同等重要的位置两手抓起。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资源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使教师具备优秀的思想道德素养。教师除了教好书更要育好人,加强学生三观教育。改革现有的教学内容与单调的教学方式加大道德教育的分量,学校利用各种各样的形式和组织开展思想品德教育,把青少年学生培养成为新时代的四有新人。另外控制犯罪边缘青少年,这是预防犯罪的关键。在学校里一些学习成绩和心理素质都比较差的学生是最容易走向犯罪的群体,对此学校不仅要给予学习上的鼓励和帮助,还要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利用辅导员或是心理咨询老师的资源,不定期地给学生做心理健康讲座引导和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将学生一些危险倾向扼杀在萌芽状态中。[3]
4.社会预防
[关键词]后现代;网络;道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14-0012-02
[作者简介]杜宜敏(1993―),女,湖北孝感人,华中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2012级本科生。
后现代思潮是西方社会最具影响力的一种哲学文化思潮,后现代教育是后现代思潮在教育领域的影响产物,其主要体现之一是后现代道德教育观。基于后现代道德教育观,可以得到网络道德教育的一些启示。
一、网络道德教育简述
网络犹如一把“双刃剑”,它开拓了青少年的眼界,丰富了青少年的生活,为他们的学习提供了广泛的信息。但是,青少年的心理正处于发展阶段,对网络环境的复杂性缺乏足够的认识,确切地说,是缺乏足够的判断是非的能力,因此引发出许多道德问题。所以,应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
相比现实社会中的传统道德,网络道德教育具有哪些特殊性呢?网络形成了人的第二生存空间――网络社会,而网络社会明显不同于真实的现实社会。在这个虚拟社会中,网络超越时空,具有开放性、多元性特征,形成一个“人―机―人”相对封闭的环境。在这种几乎无人监管的环境下,人际交往具有明显的隐匿性特征。这就决定了网络道德不同于现实社会中的传统道德,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1)多元性。由于网络社会的开放性为人们的道德选择和判断提供了多种可能性,因此,也就使得网络道德具有多元性。(2)自律性。在网络社会中,行为主体之间不具有现实社会中的交往特征,人作为一种“符号”在活动,并可匿名进行。因此,网络道德具有自律性。
二、后现代道德教育观对网络道德教育的启示
(一)后现代道德教育目的对网络道德教育的启示
信息分布具有地域性特征,而信息传播却具有超地域性特征,在各种信息、观念、意识形态交流的网络平台中,青少年易受到来自不同文化与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冲击,而且互联网信息的无选择性更使得思想免疫力没有完全形成的青少年处于大量灰色信息之下。在虚拟的、不加调控的网络社会中,有些青少年心理脆弱、贪图享乐、避苦求乐。但是,青少年接触网络信息,是社会发展中不可避免的现实情况,采取硬性禁止的管理方法已不合时宜。
因为后现代主义者崇尚的是差异性、偶然性和多元性,所以后现代主义道德教育目的观也是多样化的。总体说来,“后现代主义道德教育目的主张异质性,强调宽容性和社会性。他们对现代性下许多看起来似乎不言自明的道德教育目的持质疑态度,认为道德教育目的并不在于追求共识和统一的标准,而是通过宽松的争论去发现悖论和错误,追求一种异质标准,引导学生了解他人对其选择的差异性所可能提供的各种良好理由,并学习接受道德的差异性”[1]P29。
基于此,在给予青少年观念、意识及知识、技术等方面的准备后,需教育青少年不要在垃圾信息上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要侧重寻求有用信息,学会在海量信息中辨别、分析。当面临冲突时,要让他们学会自我鉴别、自我判断及自我反思,并做出正确选择,远离网络陷阱,逐步让青少年养成对自己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意识,在处理好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关系的前提下,在隐匿、自由的网络社会中,明辨价值取向,不为一己之小利而失大义,避免在认知和行为上出现偏差。
(二)后现代道德教育方式对网络道德教育的启示
一方面,网络游戏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充满了新奇、刺激。另一方面,在网络社会中,人与人面对面直接交往的机会大为减少。同时,网络形成的虚拟的人际交往模式容易使人们获得虚假的成就感。这种虚拟的成就感使得一些青少年逃避现实的挫折,进而逃避现实社会,在虚拟社会中寻求自我满足。以上都导致青少年人际关系情感疏远、情感冷漠的原因。
后现代主义教育家对道德多元化有偏爱,他们认为任何方法都有局限性,因此,他们反对一成不变的做法,反对单一化的道德教育方式,主张从个体的差异性出发建立开放、多元的道德教育方式。后现代主义强调“道德教育方式应基于日常的人类情感和动机,以使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学生能以不同方式,最大限度地接受道德教育。这种新的道德教育方式的基础是他异性和尊重他人,主张‘关怀伦理学’,即如何接受关心,付出关怀”[1]P29。也就是说,后现代道德教育反对说教,注重彼此的沟通对话,注重对他人的理解和关心,注重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设身处地了解他人的价值观。
由此得到的借鉴是,在培养青少年网络道德情感的方式上要注重参与性,即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道德教育上的平等的双向互动。这样,一方面,增强教育者自身的人格建设,“行不言之教”,另一方面,提高受教育者的自觉意识。同时,教育的方式还需要注重时效性,寓教于乐。网络信息具有图文并茂的特点,它的表现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如果在网络道德教育中充分运用这些优势,则可使网络道德教育既生动活泼又易让青少年接受,有助于培养青少年的道德情感。
(三)后现代道德教育关系对网络道德教育的启示
网络虚拟社会在某种程度上使人们在思想上放松了道德责任,容易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而进入网络社会的青少年,又几乎处于无约束的自由状态,网上各种诱惑比比皆是,真假难分、是非难断。有些青少年往往经不住网络信息的诱惑,或出于新鲜、刺激,或出于好奇,或出于无聊,或出于发泄,冲动性地在网上不负责任的言论,传播流言蜚语,诽谤他人,侵犯他人隐私和损害他人利益,做出一些不合规范的行为。对于这些问题,有些教师和家长喜欢强制管教,态度粗暴,没有把青少年放在平等的位置上进行教育,所以效果并不好,有的还引起青少年的逆反心理。
“后现代主义教育家反对教育等级观念,提出平等原则,要求摒弃一切歧视,接收和接受一切差异,主张大众的道德教育,认为道德教育不能人为地把学生随意划等归类,采取二元逻辑来管理和施教。后现代主义道德教育强调的是民主化,强调的是道德宽容性,强调的是权威道德向人文道德的转化。”[1]30因此,在道德教育中,教师不应以优势方出现,不应以道德专家的角色出现,而应更多地基于学生的角度来考虑学生的意见,尊重、理解他们,与学生一起学习道德,在讨论、对话中构建真诚的师生关系。其中,须让青少年形成正确的网络道德主体性意识。道德主体性是指个人的道德需要、能力、义务和权利。如前所述,网络社会中的交往是“人―机―人”的环境,但实际上,在网络社会中,我们仍然是与网络背后的一个个有思维、活生生的人交往,我们不应该随心所欲、为所欲为,应考虑到其他网络参与者的存在。我们有共同的需要,应共同建立网络道德规范,制止网络不道德行为,这才符合我们的共同利益和需要。青少年有了正确的网络道德主体性意识,就会有“恶小不为”的严格自律。在虚拟的、无人监管的网络社会里,人难免会在脑海中闪过一些小恶念。“恶小不为”的严格自律可使青少年去恶存善,防微杜渐,规范和约束自身网络行为,共建一个道德的、文明的网络社会。
总之,后现代道德教育观对网络道德教育的启示是如何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引导青少年看待文化差异和观念差异,这归根结底是网络道德教育的文化价值观和哲学价值观问题。
参考文献:
[1]崔景贵.后现代道德教育观述评[J].山东教育科研,2001(11):29-31.
[2]占江.后现代主义思想对我国道德教育的影响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5(2):15-17.
[3]张玲,杜朝举.后现代主义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综述[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76-78.
1.权威主义道德教育观
权威主义在道德教育中的体现就是对教育者在主客体关系上的霸权地位以及受教育者对教育者的不加批判的服从。长期以来,在道德教育的实践中,教师成为道德的权威代言人,并在道德知识、规范、标准上拥有霸权,因此在实践中容易出现教育主体和客体之间关系的背离。在教育过程中一个显著特征就是知识的单项传递而非双向传递,即在权威主义的道德教育下,只能是学生向教师学习,缺乏知识的“反向学习”,学生对于教师所教授的道德理论和价值观念没有选择和进行反思批判的自由,在这种教育模式下,青少年的道德教育逐渐滑向权威主义教育的困境。
2.教师个人权威与教师权威的混淆
教师权威是一个针对教师群体的概念,如果把教师群体中的个体教师看成是道德规则的来源、解释者,个体教师就是道德权威的代表。教师对道德的判断标准成为学生的判断标准,教师的“人”性和个人价值观被忽略,成为道德的“完人”、“圣人”和学生应该学习的标榜,忽略教师自身的道德知识水平、施教力量、主观意志、个体需要以及教师个人的人格等因素,无形中陷入道德教育的他律状态。在现实中演变为教师认为“善”的就是“善”的,教师的道德准则成为学生的准则,教师对学生个人的评判就成为代表道德权威的道德评判,学生的道德实践往往以教师的良好评判为目标,泯灭了学生对道德的选择、判断和个人动机,虽然在此过程中强调了教师在道德教育中的模范和“师表”作用,但其负面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3.教师权威与形式权威的混淆
形式权威是国家、社会赋予教师对学生实行管控的一种权力,在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实践中,这种权力表现为一种强制力,教师对学生教授的道德知识、规范的权威性是不容质疑的,学生对教师的说教要全盘接受和信服,无形中违背了学生道德的养成规律,道德的批判、情感的共鸣、道德的感召力在这种形式威压下被忽略,学生的道德判断力、践行道德的动力被压制。从师生关系上看,道德教育中,师生关系演变成为命令与服从、机械说教与被动接受的关系,使道德教育变成一种不道德的行为,学生的道德逆反行为被看作学生对其教师威严的挑战和不尊重,由此容易产生道德教育中的种种人际关系冲突,教师失去了对学生的感召力和道德榜样,在高压下,导致学生对教师形式权威的畏惧,而非自身的信仰所驱动。
二、当今青少年道德教育中教师权威的消解
1.道德教育的知识化
当前我国青少年道德教育出现了知识化倾向,青少年学生在学校普遍接受的是被客体化了的道德知识。在教育过程中,人的主体性、感情、体验、逻辑、态度、评判被抽离,被概念化的道德规则、规范、概念所取代,在知识的传输过程中,没有活生生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教师成为道德规则、规范的唯一来源和最终解释者,基于教师权威的存在,学生开始权衡利益去学习道德知识,反过来又维护了这个知识系统的存在。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出现了学生的知行不一,即道德理论和道德实践出现巨大反差。当学生遭遇诸如腐败、贿赂、考试作弊、商业欺诈等“反道德”现象时,道德教育就会处于失语状态,其中的子系统包括教师所传授的道德规则的权威性以及教师本身的权威性也就处于失语的状态。
2.道德教育遭遇“知识爆炸”
在封建社会,教师和天、地、君、亲相并列,在道德知识体系中处于上位,受到社会的尊重。随着人类从农业社会跨入工业社会、信息社会,道德教育无论从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途径、教育环境都发生了变迁,教育体系变得更加开放,知识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学科分化日益加速,内容海量剧增,道德教育者作为一个个体的人,知识储备显然遭到了严峻挑战,在对教师“上位者”、“百科大全书”的传统观念下,教师权威遭到消解客观地发生了。3.多元道德价值观的冲撞德育是促进个体道德自主建构的价值引导活动,在我国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多元价值观与传统的价值观发生激烈碰撞,传统道德教育中单一的价值观逐渐被打破。青少年的道德判断、道德选择基于多元道德标准、道德准则、道德理念,最终形成多元的道德行为,呈现出多样性、复杂性以及功利化、自我为中心等特点。当代青少年一方面面临着道德选择的日渐丰富,另一方面他们的主体性不断增强,通过教师所传授的被社会奉为道德价值正宗的价值观对每一个不同的青少年个体的规劝效用不尽相同,面临着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在道德直观层面如何找到交集的技术性问题,在此背景下,教师权威遭到消解就无足为奇了。
4.道德教育的边缘化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人们对世界的占有和征服欲让当前的教育异化为将教育者塑造成为工具并不断物化,提升人的品质的德育逐渐被驱逐。学校教育者把绝大多数的资源投入到教会青少年如何认识和改造世界,而实现青少年自身内在品质、完善其素养的德育遭到排挤,这甚至成为一种理想“:‘去道德’成为当代教育的‘潮流’”。美国人在上个世纪60年代就提出:“民主更多地是依靠国家产品的多少和核弹头的数量而不是个人道德自律”。在科学技术知识成为教育核心的当代,德行教育式微的趋势使得道德教育中教师的权威遭到旁落。
三、青少年道德教育中新型教师权威的构建
1.实现道德教育中教师的角色转变
在青少年的道德教育中,教师必须要从传统的教师角色中跳出来,不能将道德权威看作是握在手中用来让学生无条件服从的绝对权力,教师在道德教育中的本真应是令学生信服的、向往的精神牵引力。因此,在道德教育中应该注重对学生精神上的引导、心灵上的触动,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符合自己身份的价值判断和选择。从知识传授体系中的单向渠道转变为双向渠道,教师不应该仅仅是道德知识的传授者,也应该成为青少年学习的组织者、管理者、合作者,或者是间接传授者和教学情境的设计者,在这个教育渠道中,学生可以质疑、可以批判、可以提出异议,教师应该在鲜活的社会现实生活中帮学生答疑解惑,在此过程中学生习得传统道德教育中所缺乏的选择、判断能力。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区别教师个人意志和道德准则,让学生明白教师不是道德准则的制定者,而是教育威权实现的工具。在教育技术上,少些说教,在道德教育中少用“你必须”、“你应该”等指令模式,少些控制、命令,给予学生思考、质疑、评判的空间,通过教师自身的道德权威、行为、师德,激起其心灵的触动,最终激发学生合理正确的道德行为。
2.实现青少年道德分层教育的角色切换
青少年道德教育是对教育对象施以道德影响的活动,其显著特征就是教育层次性,包括道德底线教育、道德原则教育和道德理想教育。教师权威应随不同的教育阶段和层次施以弹性调整。在道德教育的底线教育阶段,要用道德禁令或道德指令去约束青少年学生的行为,应该充分发挥教师制度权威和知识权威的作用,在知识传输过程中让学生聆听教师的教诲;在道德教育的中间层次即道德原则教育,用道德指令或用道德倡议去指导学生的道德行为,应该把教师的道德权威摆在重要位置;在道德教育的理想教育阶段即用道德倡议去激励青少年的高尚道德行为阶段,教师的师德、人格魅力对学生的道德理想塑造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
3.把握道德教育中教育客体的品德心理结构
品德的心理结构是指个体在外界影响下产生道德行为的中介过程所涉及的心理成分以及相互关联和制约的模式或动力机制。道德教育最终要将道德原则、道德知识内化为青少年的信念、价值观、人生观,内化程度和青少年自身的心理结构有着密切关系,在内化过程中,学生的知、情、意、性的相互关联性是有规律可循的,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是心理结构的建构,教师应把研究学生心理规律作为本职工作的一部份。因而,教师要从理论、方法、技术等方面,深入去研究和掌握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结构和运行模式,结合青少年的品德发展规律开展教育,实行“人性化”的教育。多关注学生的需求,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少些强制,多些引导,结合学生的生活空间、社会角色、现实需要,合理预测学生可能出现的思想问题,在教育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要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学生角度合理发挥教师权威的作用,因势利导,激起学生内心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善行,避免出现教师的主管权威泛滥,导致教育活动中的独断和专制。
4.通过提高教师道德修养获得角色尊重
关键词: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现状及对策
一、网络道德教育
(一)网络社会的特点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人们的生活影响是非常深刻的,在网络环境的大背景下,人类的文明也得以展现。网络社会同现实社会一样也具有互动性与复杂性,网络社会也有虚拟性、公平性和同步及时性等特点。
(二)网络道德的概念
网络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一种网络活动中的规范,其目的是为了维护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从网络功能的角度进行思考就可以知道网络道德是从我国传统道德延伸出的一种符合网络文化交流的道德规范,是在网络社会中通过网络信息发生的具体行为和人与人之间关心的规范或伦理准则的总和,是人们在网络社会中表现出的各种价值观念,网络道德涉及到个人、组织、人与人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的道德问题。
(三)网络道德教育
网络社会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为了符合网络技术的良性发展,网络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并依据网络教育做出新的思考,人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网络道德态度,遵循怎样的规范,这些都是网络道德首先讨论解决的问题。在传统道德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对教育环境及内容都有控制作用,道德教育活动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下,其内容相对固定,受教者是被动接受的,而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教育是一种开放动态式的教育,且内容随着网络信息的多种多样也更丰富,更加具有时代特色。
二、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问题的现状
(一)网络对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冲击
网络社会中道德观念混杂,缺少具有权威的规则约束,道德标准也很模糊。这种现象使青少年通过虚拟的网络形成了道德相对主义概念,这与我国道德教育教给青少年的固定普遍的道德教育规范相背离,同时也造成了很大的冲击。
(二)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基本现状
首先青少年是使用网络资源最多的一个群体,他们对新生事物都具有高度的接受能力及热情。据相关资料显示青少年运用网络的形式有浏览信息、查阅资料、交友聊天、网络游戏等多种多样的用途,也正因为这些多元的信息获取渠道让正处在叛逆期的青少年追求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而不受约束和控制,L期处于无人监管状态下的青少年会逐渐脱离现实社会,而且易被其它网络不良信息所侵害。其次青少年知识程度有限,对待问题的角度不全面,不能有效的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而且青少年认为网络是虚拟世界,可以率性而为,忽略网络道德的重要性,缺乏约束力。再次青少年正处于人生的成长期,其各种价值观念正式可塑期,由于监管不力以及自制力较差的原因,容易被网络带来的思潮以及文化所影响,偏离正轨。
三、青少年网络对策的教育
(一)加大监管力度,打击网络犯罪
在网络环境监管问题上,政府部门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公安部门、网络文化管理部门、以及工商管理部门,应认证落实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以及相关工作规章制度,切实加强对青少年上网环境进行监管,加大对不良信息的整治力度。认真落实未成年人不得进入营业性网吧的规定,对各个网吧设备上安装的过滤设备要进行抽检,减少网络不良信息对青少年的身心侵蚀。采取有效手段建立网络防沉迷系统,预防青少年在虚拟的网络游戏中产生心理偏差而滋生犯罪心理。应提高反击网络犯罪的有效性,增强对网络犯罪人员的震慑力。
(二)提高青少年安全和自我保护意识
网络道德教育应全方位的进行,提高青少年的自我安全意识和保护能力对网络德育工作来讲具有积极促进意义。作为道德教育工作者,应该从多方面开展大规模且具有针对性的网络道德宣传教育,结合实例讨论以减少网络世界中不良信息对青少年的危害,使青少年在使用网络技术过程中提高自我防范意识和保护能力。
(三)加强信息教育,增强防范意识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青少年对网络信息的自主选择能力增强,相关教育部门以及监管部门应积极利用网络来展开网络道德教育,将网络道德教育以生动的网络文化传播形式进行有效传播,把正面、积极、正确的价值观念融入到网络文化之中,完善网络文化陶冶青少年的思想和心灵,增强网络道德教育的渗透力,加强对青少年的网络信息教育,增强自身防范意识。
四、结语
网络文化影响着整个社会的进程,而作为思想活跃的青少年自然成为网络文化的接受者与传播者,同时网络文化在带给青少年新知识、新视野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不良思想,危害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因此,以思想道德教育形式来引导青少年正确合理的使用网络,规避不良网络信息对青少年的影响,保证青少年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高晓龙.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青岛大学,2009.
关键词:和谐社会 思想道德教育 青少年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确立的一个科学命题和重大战略,为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开辟了广阔的天地。最根本的还是从青少年抓起,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的培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工作,全社会都应给予高度的关注。
一、加强青少年道德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大课题
青少年是参与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现在的青少年思想状况如何,将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对党和人民的事业代代相传,长治久安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二、青少年道德的时代特征
(一)当代青少年的德性成长虽然存在困惑、迷惘、与冲突,但其思想现状的主流是健康向上的
1、爱国进步是当代青少年思想的主流
当代青少年大多数很关心国际时事和国家大事,对国家的发展前景很有信心。他们爱看具有爱国主义情感的影视片,崇敬英雄人物,有报效祖国的宏大志向。这表明我们长期作为德育核心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在青少年当中有良好的影响并逐渐扎根,他们对祖国的明天充满希望。
2、道德主体意识增强,重视人生价值和个人幸福主体意识增强
这首先表现在青少年道德选择上的自由以及自己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另外当代青少年对道德问题会作自己理性和自觉的把握,非常重视自己的自主判断,不以他人的、传统的或权威者的道德意识为主要的评判尺度;看重自己在道德生活中的权利以及社会对其应负的责任,强调尊重和保护自我利益。向往与追求通过自己努力,创造实惠、优越、丰富的幸福生活。
(二)当代青少年思想状况呈现多元化
1、青少年道德取向多元化
在计划经济转型为市场经济,以及由此而引发的意识形态的嬗变中,年轻一代道德取向呈现多元化的状况,不仅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也有其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是实现道德观念更新的一种进步趋向。
2、青少年思想复杂化
正在成长中的年轻一代,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尚未形成,对于处在嬗变中的真善美,假恶丑不仅没掌握正确的识别标准,也缺乏相应的识别能力。如何发挥德育的导向作用,用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占领年轻一代的思想阵地,是德育工作的一项长期的任务。
3、青少年成长保姆化
从幼儿园到高中,父母全程打理,学习上甚至全程“监控”,使大多数青少年缺乏独立、忍让,缺乏协作精神、团队意识,以自我为中心,只索取不奉献;少奉献多索取;这成为当代大多数年轻人道德的主要信条。
三、目前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目前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重智育,轻德育观念根深蒂固
从学校来说,在应试教育的框架下,学校办学质量的高低和教师业绩优劣的评定基本上是以学生分数和升学率的高低作为评价标准的,导致学校教育走向“考什么就教什么”,不能真正的将德育与智育并重。现在,很多家长不断用“高分―升学―升重点大学―找个好工作―一生荣华富贵”的目标来诱导孩子的功利之心,使得孩子对劳动产生“尊卑贵贱”的错误的价值判断,影响了孩子健全人格的形成。
(二)“知行脱节,言行不一”,德育实效性不强,教育效果不佳
当前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往往是满足于对青少年传授道德方面的知识,而忽视社会实践和道德体验等重要环节,造成青少年知行脱节。青少年良好思想道德的形成是一个知、情、意、行并存的过程,任何道德知识,如果没有经过受教育者的个人实践,没有他们的亲身体验,是难以形成行为习惯的。
(三)青少年成长的社会环境不佳,对青少年成长有极大的负面影响
当前青少年的成长环境与以往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种种不利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消极环境因素也大量存在出现,这是对当代青少年成长发展的考验。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乏,欺骗欺诈活动,封建迷信,和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成为社会公害;一些成年人价值观发生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等消极腐败现象屡禁不止等等,这些都给青少年的成长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四、构建和谐社会中怎样实施道德教育
(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了解、适应和尊重青少年
和谐社会构建中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也必须遵循“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首先,研究他们的兴趣和爱好,掌握他们的规律和特点,从而使思想教育工作有的放矢,更有针对性。其次,是要适应青少年。要善于掌握青少年喜欢的语言,用青少年习惯的方式开展思想教育,使思想教育真正入耳入脑入心。第三,要尊重青少年。要从青少年的实际出发,充分发挥他们开展思想教育的内在积极性,形成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合力。
(二)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应构建学校,家庭,与社会全方位的德育网络,形成德育工作的社会合力
1、学校要顺应时展,改变与素质教育相背离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评价标准
学校是青少年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主课堂,应牢固树立“教书育人,德育为先”,“以学生为本”的新观念,改变与素质教育相背离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评价标准。取消一些不必要的考试,改革陈旧的考试方法,建立科学、灵活、全面、多元化的教育评价体系。学校教育一方面要使受教育者掌握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专业技能、学会生存的本领,同时又要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融入社会,服务社会,同社会和谐共生的道德准则和人文精神。
2、家长要努力提升其整体素质,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
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发展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而家庭教育成败的关键,首先取决于父母。但我国的家庭教育水平还不高,一些父母在教育观念上有误区。许多家长都把高分,考重点学校,找个好工作作为评价子女的标准。其次是情感上的误区,现在的家长对孩子感情投入越来越多,关爱变成了溺爱,远远超出了孩子的承受限度,给他们带来了精神上的巨大压力和人格上的畸形发展。再次是教育方法上的误区,许多家长在教育子女问题上,依然沿袭陈旧的教育方法,要么对孩子施以过度的物质奖励,要么施以高压政策,因此,要做好青少年的教育工作,首先要教育好家长,使家长跟上时代的发展,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去对待和教育子女,才能大大提升青少年思想教育水平。
3、要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净化青少年成长的社会环境
现在的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具有较大的反差,老师苦口婆心的教育和在学生身上培养的良好行为习惯,德行修养,很快就会被家庭,社会上的不良影响所吞噬。在学校老师教育学生要使用文明语言,可在家庭,社会上常常听到粗话,脏话;在学校老师禁止谈恋爱,打架,可目前的影视节目,网络游戏中到处充斥着言情,暴力的内容。因此,要净化和优化社会环境,创造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环境,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和谐良好的社会环境。
综上,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思想道德建设,而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在其中居于基础和关键的地位。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积极探索青少年道德教育模式,提升青少年思想道德能力,以人为本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进而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参考文献:
[1]齐志明 美日学校德育与我国学校德育的比较及思考 中国德育2002.1
[2]陈正良 冲突与整合:德育环境的系统构建[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6
[3]班华 现代德育论(第二版)[M]安徽人民出版社 2001
[4]吴铎 德育课程与教学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