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常见传染病的诊断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20 18:13:1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常见传染病的诊断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常见传染病的诊断

第1篇

关键词:商品肉鸡;常见传染病;治疗

中图分类号:S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8—0192—1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出现了一大批新型的病毒病菌,其中作为商品养殖和销售的商品肉鸡也因为气候和环境的变化感染了一些可治愈以及非可治愈的传染疾病,并且逐渐被人们所常见。众所周知,商品肉鸡作为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食用能源,它们的健康与否时刻关系到我们的健康问题,因此,对于商品肉鸡常见传染病的诊断和治疗,是关系到人类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举措,需要社会以及个人的高度重视。

1 商品肉鸡生长发育优势

商品肉鸡作为常见的食用商品能源,具有生长快速、饲养所需周期较短、饲料消费较少等一些特点,并且在饲养过程中,通过对比发现,肉鸡的肌肉生长速度远远快于其内脏的生长速度,尤其是它们的心脏和肺部的生长远慢于肌肉的生长,从商业利益角度考虑,这一优势是导致肉鸡能够成为肉类食用商品中最受饲养者欢迎的理由之一。

由于肉鸡从出壳开始一直到商品供应的周期非常短暂,从而导致作为商品上市供应的肉鸡大多肉质娇嫩,肉感,这也是商品肉鸡受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然而,正是由于肉鸡的内脏器官发展缓慢,以至于器官的功能大大较低,不能为它们生长迅速的肌肉提供足够的血液和氧气,从而导致发展并不成熟的肉鸡个体感染上许多疾病,又因为它们大多群居聚集,所以这些传染性疾病成为了商品肉鸡的“天敌”,并日益常见起来。

2 商品肉鸡常见传染病的诊断和发病规律

肉鸡的常见传染病大多产生在肉鸡发育生长阶段,由于体质和环境的影响,相对于其他鸡种,商品肉鸡的发病率较高,并且难以从单个个体上检验出来,通常都是等到个体发病并且产生传染后才能察觉,因此,加强肉鸡的饲养管理对于诊断和预防传染病非常重要。

2.1 商品肉鸡几种常见传染病的诊断

现阶段,随着我国肉鸡饲养水平的提高,肉鸡饲养的规模也在不断地扩大,只有科学地养殖才能减少肉鸡发病率,当然,科学技术的应用,为商品肉鸡一些常见传染病的诊断带来了便利,我们不仅可以通过机械化的诊断工具来确保鸡群的健康与否,还可以通过体貌、毛色等对照诊断鸡群的健康情况。科学的管理模式区别于传统饲养模式,摒弃了传统模式中混养、散养,采用了科学的管理,封闭式的饲养模式,通过人为调节温度、湿度等外界环境以及杀菌消毒等防护手段,保证了肉鸡健康的生长环境,从而将肉鸡的发病率降到最低。然而,由于气候环境的变化,仍然有一些传染病防不胜防。

对于肉鸡来说,常见的传染病分为生长初期的大肠杆菌病、烟曲霉菌病;快速生长期的鸡新城疫、鸡球虫病;生长后期的禽流感以及经常性病发的大肠杆菌病。因此,熟练地掌握商品肉鸡在各个季节的发病规律是预防和治疗传染病的重要手段。

2.2 商品肉鸡几种常见传染病的发病规律

众所周知,春季和夏季是传染病的高发期,对于肉鸡种群来说也不例外。早春时节,由于通风和保暖之间的冲突,肉鸡的鸡舍一般比较干燥。随着肉鸡的增长和排泄物的增加,在不及时通风的情况下,补充不了新鲜的空气,以至于大量的有害气体滞留于肉鸡体内,久而久之,鸡群逐渐出现了病体。

春末夏初时节,由于气温的升高,昼夜温差的加剧,导致鸡群吸收的新鲜空气不能及时替补排出的有害气体,从而使得鸡舍在自然通风状态下已经无法实现气体之间的平衡交换,因此,夏季是肉鸡发病高峰期。这时候的商品肉鸡传染病常见的有大肠杆菌病和鸡球虫病。

由于冬季是一些病毒病菌的“冬眠季”,因此在这一季节,肉鸡的发病率较其他季节来说是比较低少的,但是饲养过程中,饲养人员不仅需要观察预防鸡群的健康,还需要保证它们拥有一个保温且通风的环境。

3 商品肉鸡几种常见传染病的治疗

虽然说鸡群传染病的及时诊断对于维护饲养人员的利益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对传染病的治疗在那些处在鸡群发病的特殊情况下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知道,由于肉群的庞大和集中,使得传染病在鸡群中传染速度之快,传染程度之深远远超出人类想象,因此,正确迅速的治疗方法对于挽救已经传染的鸡群来说十分重要。当今社会,疫苗药物的研究发展,使得预防和治疗肉鸡的传染病结合为一体。对于突发传染病的鸡舍,除了隔离出那些发病的肉鸡外,还可以通过对鸡舍的消毒、用具的清洗和肉鸡的药物喂食等措施来治疗已经出现常见传染病的鸡群。

4 结语

了解商品肉鸡常见传染病的诊断手法和治疗方式,不仅能够预防鸡群的发病概率,还能够将饲养人员已经出现的利益损失最大程度的降低到最小值。由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局限性,对于肉鸡的管理技术和饲养方式仍然需要我们继续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 吕学芳,王学娟,宋建华.商品肉用仔鸡常见疾病防治分析[J].农业科学苑,2007,(10).

[2] 师瑞梅.商品肉鸡疾病防治新理念[J].北方牧业,2012,(07).

第2篇

一、健全领导机构,加强统一领导

1、成立常见传染病防控领导小组

组 长:孙广富

副组长:刘祥涛 王兴林 刘 莉

成 员:刘益民 郝新海 朱桂真 蒋兴超 刘云艳

陈 飞 胡三永 李 红

2、职 责:

(1)负责领导、协调、组织全校常见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提供必要的预防经费和物资保障。

(2)负责常见传染病防控工作的组织开展、检查督促、资料收集与归档等工作。

二、遵循预防为主,狠抓措施落实

1、做好常见传染病防治宣传工作,增强师生卫生防疫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1)通过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预防传染病知识的宣传教育,出好宣传专刊。

(2)利用健康教育课 ,开展好以预防常见传染病为重点的健康知识教育。

2、印发《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供全校教职工传阅学习,增强教职工法律意识和责任感。

3、开展“三管四灭”(管污水、管粪便、管垃圾处理、灭蝇、灭蚊、灭鼠、灭蟑螂)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搞好环境卫生,在卫生防疫部门的指导下做好环境消毒工作。

4、加强饮食、饮水卫生管理,严防食物中毒和传染病发生。按照《食品卫生法》、《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管理规定》等有关法规要求,切实加强学校食堂和小卖部管理,严格购物登记、试尝留样、餐具消毒、从业人员健康体检制度,做好检查落实。

5、有计划地做好师生健康体检和常见传染病的预防接种工作。

6、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不与传染病人接触,生病及时就医;教育学生坚持锻炼,增强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7、积极争取相关部门的支持,共同做好学校周边不符合食品卫生要求的饮食摊点的整治,消除引发学校传染病的隐患。

8、加强门卫管理,切断外来传染病源。

9、做好预防常见病的必要药品等物资储备。

三、坚持晨检制度,畅通报告渠道

1、班主任要按照要求,坚持对学生每日晨检,把预防常见传染病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对因病请假在家的学生要通过电话等方式询问病情;在校生病的学生要及时送医务室诊治,对需送县级医院进一步诊治的学生要及时通知家长陪同前往(对暂时无法通知家长的学生由班主任陪同前往),发现传染病患者及时报告学校传染病预防办公室。

2、医务室要坚持对饮食从业人员每日晨检,发现传染病患者,立即停止上岗,并及时报告学校传染病预防办公室。

3、教职工生病被诊断为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要及时主动报告学校传染病预防办公室。

4、医务室要坚持就诊登记制度,健全常见传染病监控信息表册,做到发现疫情能快速、准确的向学校领导组报告。

5、学校传染病预防办公室接到疫情报告后,立即报告学校领导小组。

四、应急处理预案

一旦学校发现传染性疾病后所采取的一些措施:

1、我校学生或教职工一旦出现非典、风疹、流脑、麻疹、流感等传染性疾病,应及时就医并向学校请假,不得带病上学、上班。经医院诊断排除传染病后才能回校上课、上班;

2、学生或教职工在校内出现传染病,及时组建处理病情的领导小组,在领导小组成员的统一安排下,要求传染病者立即戴防护口罩、手套,到学校隔离室休息,并由学校安全管理人员或卫生保健老师立即通知传染病医院,需转医院治疗的立即转传染病医院。学生出现传染病症状的班主任立即通知其家长,由家长陪同去医院,家长不能到校的,由班主任老师护送去医院(护送人员都要穿好防护服,戴口罩、手套)。如果是本校教职工出现传染病,也要求戴防护口罩、手套,由医生初步检查后,是传染病立即转市传染病医院并通知其家属,家属不能到校的由工会组长护送去医院(护送人员都要穿好防护服,戴口罩、手套)。

3、在校内发现传染病的学生或教职工,学校应急小组领导立即亲临现场指挥,在第一时间内利用学校隔离室进行隔离观察,并由学校安全管理人员或卫生保健老师马上打“120”电话,送定点传染病医院诊治。

4、学校对传染病病人所在班级教室或办公室及所涉及的公共场所进行消毒,对与传染病人密切接触的学生、教职工进行隔离观察。防止疫情扩散,迅速切断感染源。

5、传染病人在医院接受治疗时,禁止任何同学、同事前往探望。

6、学校师生员工中发现传染病人,立即上报。

7、如传染病烈性感染,请示镇小学中心校、县教育局和其他政府部门,决定是否实行全校停课。并采取一切有效措施,迅速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染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具体做到:①封锁疫点。立即封锁患者所在班级或所在办公室,暂停学校一切活动。停止校内人员相互往来和与外界往来,等待卫生部门和市教育局的处理意见。如校领导已隔离,由中层干部等组成临时班子,负责处理日常工作。待疫情解除后,校领导班子开始工作。 ②疫点消毒。对学校所有场所进行彻底消毒。此项消毒可请防疫站操作,消毒结束后进行通风换气。 ③疫情调查。学校密切配合疾控中心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对传染病人到过的场所、接触过的人员,以及患者的家庭成员、邻居同事、同学进行随访,并采取必要的隔离观察措施。

8、学校领导发现传染病人后,迅速向全体师生公布病情感染源及其采取的防护措施,让广大师生了解情况,安定人心,维护学校稳定,树立战胜传染病的信念。

第3篇

手足口病

一、手足口病:这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夏秋季婴幼儿常见传染病,以5岁以下的婴幼儿多见。手足口病的主要临床特征:潜伏期一般为2~7天,急性起病,发热,皮疹主要分布在手、足、口,臀四个部位,为粟米样斑丘疹或水疱,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疼等症状。为自限性疾病,多数愈后良好,不留后遗症。极少数患儿可引起脑膜炎、脑炎、心肌炎、驰缓性麻痹、肺水肿等严重并发症。

二、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手足口病的患者、隐性感染者和无症状病毒携带者为主要传染源,主要通过人群间的密切接触进行传播。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以飞沫形式经呼吸道可以感染新的易感者。唾液、疱疹液、粪便中的病毒可经手、或借助被污染的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再经口传播。如水源被该病病毒污染,也可再经口感染。

三、手足口病的预防:(1)及早治疗和隔离病人,对疫点及时采取预防措施,防止疾病蔓延扩散。(2)托幼机构及小学等单位要做好晨间体检,发现疑似病人及时诊断并隔离治疗。(3)被污染的日常用品、食具等应消毒处理,患儿粪便及其他排泄物可用3%漂白粉澄清液浸泡,衣物置阳光下暴晒。(4)室内保持通风换气。(5)搞好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玩具和用具要经常清洗消毒,饭前便后要洗手,预防病从口入。(6)尽量少让孩子到拥挤的公共场所去,减少被感染机会。(7)注意婴幼儿的营养、休息,避免日光曝晒,防止过度疲劳、降低机体抵抗力。

肠道传染病

一、肠道传染病 是一组经消化道传播的疾病。常见的夏季肠道传染病主要有伤寒、副伤寒、细菌性痢疾、霍乱、甲型肝炎等,往往可以引起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及发热等症状。

二、肠道传染病的传播途径:肠道传染病的病原体从病人和病原携带者的粪便、呕吐物中排出后,可以污染周围环境,再通过水、食物、手、苍蝇、蟑螂等媒介经口腔进入人的胃肠道,在人体内繁殖、产生毒素并引起发病,然后继续排出病原体再传染给其他健康人。被肠道传染病的病原体污染的食物、水都可造成肠道传染病的局部暴发或流行,直接接触被病原体污染的物品也可造成传播,有些肠道传染病的病原体可经苍蝇、蟑螂等媒介昆虫传播。

第4篇

【关键词】传染病;预防;措施

1996年5月19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其发表的1996年世界健康状况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中说,人类健康仍面临着传染病的严重威胁,世界同各种传染病作斗争的任务更加艰巨。报告列举了造成传染病蔓延的诸多因素:城市人口暴涨,居住环境既拥挤又不卫生;战乱和天灾导致人口流动;日益发达的航空业和贸易为疾病远距离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病原体可在几天、甚至几小时内从一个国家带到另一个国家;由于社会和经济的原因,一些国家的公共卫生系统甚至面临瘫痪。为此,WHO把1997年世界卫生日的主题定为“全球警惕,采取行动,防范新出现的传染病”。

1新发传染病的概念及流行特点

新发传染病(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EID)是相对于过去所认知的旧传染病而言的,是指近30年来,人们新认识或新发现的那些能造成地域性或国际公共卫生问题的传染病[1]。其流行特点为:人畜共患性、细菌与病毒为主导病原体、传播速度快流行范围广。常见的新发传染病为:艾滋病、埃博拉出血热、SARS、人禽流感等。

2预防措施

传染病的预防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做好此项工作可以减少传染病的发生及流行,甚至可以达到控制和消灭传染病的目的,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是我国多年来与传染病斗争策略,预防为主是防患于未然的集中体现[2]。

传染病预防措施可分为:①疫情未出现时的预防措施;②疫情出现后的防疫措施;③治疗性预防措施。

2.1疫情未出现时的预防性措施在疫情未出现以前首要任务是做好经常性预防工作。①改善饮用水条件,实行饮水消毒;结合城乡建设,搞好粪便无害化、污水排放和垃圾处理工作;②预防性接种又称人工免疫,使机体产生对传染病的特异性免疫力,以提高人群免疫水平,预防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③在某些疾病流行季节,对易感者可采取一定防护措施,以防止受感染,如应用蚊帐或驱避剂防止蚊虫叮咬,以预防疟疾、丝虫病、乙型脑炎等感染;④健康教育对预防传染病非常重要。饭前、便后洗手,不随地吐痰等卫生习惯的养成是文明生活的具体内容之一。可以针对不同病种按照季节性有计划、有目的地宣传传染病的症状及防治方法,达到普及卫生常识、预防疾病的目的。

2.2疫情出现后的防疫措施是指疫情出现后,采取的防止扩散、尽快平息的措施。要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①临床上发现具有特征性的症状及体征可早期诊断,但有时应有实验室诊断,方才较为客观、正确。在传染病诊断中,流行病学资料往往有助于早期诊断,如病人接触史、既往病史和预防接种史等。②疫情报告是疫情管理的基础,也是国家的法定制度。因此,迅速、全面、准确地做好传染病报告是每个临床医师的重要的法定职责。③将病人隔离是防止扩散的有效方法。隔离要求因病种而异。④对接触者的措施:应急预防接种,潜伏期较长的传染病,可对其接触者进行自动或被动免疫预防接种;药物预防,对某些有特效药物防治的传染病,必要时可用药物预防。如以抗疟药乙胺嘧啶、氯喹或伯喹预防疟疾;服用喹哌、增效磺胺甲氧吡嗪或青蒿素等预防耐药性疟疾;用强力霉素预防霍乱;用青霉素或磺胺药物预防猩红热等;医学观察,对某些较严重的传染病接触者每日视诊、测量体温、注意早期症状的出现;隔离或留验,对甲类传染病的接触者必须严加隔离(霍乱老疫区的接触者是否隔离,需根据当地情况而定),在医学观察同时还需限制行动自由,在指定地点进行留验。⑤对疫源地污染环境的措施疫源地环境污染因传染传播途径不同而采取的措施也不相同。地段医师或基层单位的医务人员尤应注意。肠道传染病由于粪便污染环境,故措施的重点在污染物品及环境的消毒。呼吸道传染病由于通过空气污染环境,其重点在于空气消毒、个人防护(戴口罩)、通风。虫媒传染病措施重点在杀虫。经水传播传染病的措施重点在改善饮水卫生及个人防护。

2.3治疗性预防措施正确并及时地治疗病人,可以尽早中止传染过程,缩小传染源作用,有时也可防止传染病病人(如伤寒、疟疾等)形成病原携带者。孕妇在妊娠初4个月患风疹所产出的婴儿患有出生缺陷的机会很大,可考虑人工流产,以防止缺陷胎儿出生。

发现疫情后,要立即报告卫生防疫站,以便取得指导。在单位领导下制定防疫措施方案,重点是尽量控制疫情,使之不在机构内扩散。立即隔离、治疗病人。密切接触者(一般指同活动的班组)应检疫,即本班组与其他班组隔离、医学观察、施行适合的应急预防接种、给预防药物及消毒。疫情扑灭之前暂停接受新儿童。将有关情况通告所有家长,取得谅解及配合,共同合作扑灭疫情,避免进一步扩散。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养鹅业;传染病;诊断

中图分类号:S8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10-0221-1

1 小鹅瘟

所谓的小鹅瘟是在雏鹅生病过程中较为常见的急性病毒性类传染病,其致死率高达95%。该病的高发群体为日龄一般都是在3~4天以上,1个月之内的任何品种的雏鹅中,日龄在30天以上的鹅基本上不会出现此类病症。日龄在7天以内的雏鹅被传染后,其病情一般都是最急的,情况严重时将不会出现任何症状就直接死亡。鹅生病时的主要症状就是排出黄白色或黄绿色的水样稀粪,同时还会出现严重的腹泻,甚至会出现神经症状。通过临床剖检、分析可以发现,此类传染病的主要病变部位在消化道,尤其是在小肠部位,偶尔还会有明显的腊肠样栓塞。

2 鹅副粘病毒病

此类病症的高发期没有明显的季节性与年龄限制,大小鹅都有可能发生此类病症,不过鹅的日龄越小其发病率与死亡率就越高。患有此类病状的鹅在发病之初,会排出灰白色的稀粪,当其病情加重后,排出的粪便就会呈水样,且带有绿色、黄色或暗红色。鹅在患病后的主要症状有:随水漂浮、浮在水面、拒食或少食、单脚提起、常蹲地、无力、精神萎靡。部分病鹅在患病后期常常会出现仰头、转圈以及扭颈等一系列的神经症状,在其饮水的过程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在对其进行临床剖检时,可以发现其胰腺肿大,有灰白色的坏死点,有坏死肚,脾脏肿大、有瘀血等一系列的症状。

3 鹅流感

鹅流感是败血性、发病较急、死亡率高、传染性较强的传染病。此类病症的高发群体就是1个月龄内的雏鹅,其发病率基本上是100%。鹅流感的主要病症就是:腺胃、肌胃角质膜与腺胃肌胃相交的地方有淤斑状的出血现象,法氏囊、粘膜以及内脏器官出血、头颈部皮下胶样浸润或出血、眼出血、头颈部肿胀等。

4 鹅鸭瘟

鹅鸭瘟又被称为溃疡性病毒性肠炎,此类病状主要是由鸭瘟病毒引发的鹅、鸭以及雁形家禽的急性败血类传染病。该病的主要发病症状有两腿发软、排绿色稀便、泄殖腔溃烂、头颈肿大、流泪、高热等特点。此类鹅病的传播速度十分迅速、传播的范围较广,大小鹅均有可能出现此类病症,该病的高发群体为成鹅,其发病率以及死亡率都相对较高。

5 禽霍乱

禽霍乱又被称为鹅巴氏杆菌病,它是由巴氏杆菌所引发的急性败血传染病,它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均相对较高。鹅在患有此病后的主要症状为:排出白色或绿色的稀粪、剧烈腹泻、呼吸困难、食欲不振、嗜睡、尾翅下垂、精神沉郁,其神经症状没有明显的表现。该病的主要病变部位为肝脏,其表现为肝脏肿大,肝脏的质地变硬、颜色变深,且在其表面还有许多针尖大的灰白色坏死点。肺出血,从而引发肝变,心冠脂肪组织的表面有明显的出血点。此外,患病鹅的十二指肠、腹部脂肪、皮下组织以及腹膜也会出现出血点,但没有凝固性的栓子。

6 鹅蛋子瘟

鹅蛋子瘟就是人们常说的鹅“蛋子瘟”,它主要是由血清型的大肠杆菌所引发的,其发病时间一般在母鹅产蛋的过程中,其死亡率相对较高。该病主要是大肠杆菌对母鹅的生殖器官造成感染,该病对于母鹅的出雏率、受精率以及产蛋率都有很大的影响,最终导致养殖户的经济效益受到严重的影响。该病的特殊之处就是:它随着母鹅的产蛋开始,当母鹅的产蛋过程完成时,该病就结束。当产蛋鹅群受到该病感染时,其产蛋率将会降低1/3,且在孵化雏鹅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大量的臭蛋。患有该病的母鹅粪便中带有凝固蛋黄、凝固蛋白或蛋清,且其粪便呈煮蛋汤样。

7 鹅球虫病

所谓的鹅球虫病主要是由鹅球虫引发的仔鹅球虫病或雏鹅球虫病。该病在日龄为3~12周的育成鹅以及雏鹅中的发病率相对较高,且集中在5~9月份。患有该病的鹅的粪便一般呈现出棕褐色或鲜红色,且含有脱落的肠粘膜。

8 结束语

综上所述,鹅病具有多样性以及较大的危害性。随着养鹅业的不断发展,市场对鹅及其附属品的需求也变得越来越大。由于我国养鹅业的集约化、规模化养殖还处于探索研究的阶段,因此,养殖户对于鹅病的预防以及分辨都比较缺乏。因此,在养殖的过程中,一定要对养鹅的技术以及常见的鹅病进行全方位的了解,为养鹅业的经济效益的增加提供基础保障。

参考文献

[1] 赵艳君,李金岭,韩岩等.鹅几种传染病的鉴别与诊断[J].养殖技术顾问,2008,(2):78-79.

[2] 鲜思美.鹅四种主要病毒性传染病的诊断与防治[J].贵州畜牧兽医,2010,34(2):13-15.

[3] 裴颖,李广兴.小鹅瘟与鹅几种常见病的鉴别诊断[J].甘肃畜牧兽医,2008,38(1):36-38.

第6篇

做好学校传染病预防和控制工作,对保障全校学生及教职员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维护社会的稳定意义重大。为了预防、控制和消除各种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切断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这三个环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并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预案。

一、传染病预防

1、按照国家对传染病实行预防为主的方针,针对学校人口密集的特点,容易在学生中发生的常见传染病,如病毒性肝炎、肺结核、痢疾、肠道传染病等,开展传染病预防知识和预防措施的卫生健康教育工作。

2、定期组织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增强师生的公共卫生安全意识,促使师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提高自我防范的能力。

3、定期组织力量消除鼠害和蚊蝇等病媒昆虫及其它传播传染病的或者患有人畜共患传染病的动物危害。

4、有计划地建设和改造公共设施,对污水、污物、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改善饮用水卫生条件。

二、传染病疫情报告

疫情的报告和管理在预防、控制和消灭传染病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准确及时的疫情报告是控制疫情蔓延的情报信息,健全的疫情报告管理组织和管理制度是确保疫情报告准确及时的关键。

疫情报告时限和办法: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要求执行。

每个教职工及学生均为法定疫情报告人,学校医务室为我校责任疫情报告人。任何人发现传染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均有报告的责任和义务,可用口头、书面、电话等方式向学校迅速报告,学校向上级主管部门及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如果隐瞒不报、漏报、谎报或延期报告的,要追究当事人有关责任。

三、传染病控制措施

1、经医疗保健机构、卫生防疫部门确诊为传染病者,应及时予以隔离治疗(学生应当办理休学手续),隔离期限根据医学检查结果确定。

2、对疑似传染病的病人,在明确诊断前,安排在指定场所(隔离)进行医学观察;密切接触的人员,实施必要的卫生处理和预防措施。

3、建立学生定期健康检查制度,及时发现传染病患者并采取相应的隔离防范措施,及时切断传染病在学校的传播途径。

4、对传染病人所在的教室进行必要的消毒处理,并结合当前实际情况,定期安排全校范围内的消毒工作。

四、传染病防治监督检查

学校对传染病的预防、治疗、监测、控制和疫情管理措施进行监督检查,严格责任追究。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措施,把不安全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对传染病预防工作措施不力,导致学校发生传染病流行或食物中毒事件,对学生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危害;以及在发生传染病流行或食物中毒事件后不及时报告或隐瞒不报的,要依法查处直接责任人,并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

【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计划二】

为了保障师生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预防、控制和消除传染病在师生中的发生与流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其实施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突发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以及《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我校实际,特制订今年我校传染病(常见病)防控工作计划如下: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机构

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内容,我校严格树立学校疫情无小事的观念,将传染病防控和食堂食品安全工作纳入学校常规管理工作中。建立健全学校传染病防控组织体系,成立由元校长负总责的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苏校长为副组长,各年级抓教学的主任(尚主任、万主任、李冬冬主任、石校长、牛主任、刘主任、莫主任)为年级负责人,各班主任为班级负责人,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任务落实,并建立起由学校领导牵头、校医为骨干、班主任为网点负责人的覆盖全校的传染病防控工作网络,确保各项防控措施落到实处。

元校长召开春季预防传染病的专题会议

年级召开春季预防传染病的专题会议

二、利用多种形式,开展传染病防控知识宣传教育,增强学生的防病意识和防病能力

1.充分利用校广播、班会、学生集会、健康教育课、健康小报、宣传栏、知识讲座等形式,大力宣传有关学生常见传染病的防控知识和预防食物中毒知识,引导师生养成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活习惯和方式,增强他们的防病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2.利用家长会、告家长书等形式,宣传传染病、常见病的预防知识,取得家长的配合和支持。

三、进一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有针对性地开展各项防控工作

1.建立健全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各项制度,制定规范的学校卫生管理制度、常见病、多发病、传染病预防制度和疫情监测及报告制度,全面落实工作责任制,并采取积极有效的具体措施,重点加强冬春季、秋冬季传染病的防控工作。

2.加强对环境卫生的监督,制定完善的卫生制度。年级每日专人负责检查教室和环境的卫生,并将检查结果纳入到文明班级量化考核中去,以提高同学们的卫生意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提高抗病能力。

3.加强饮水饮食的安全卫生监督。学校由专人负责检查,各项管理制度健全,措施得力。定期组织对食堂管理人员及从业人员进行食品卫生安全知识的学习培训,进一步提高食堂管理水平和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和技能。

4.加强校园消毒和教室的通风换气管理。在冬春季节,建立专人负责制,做好校园消毒和各班教室定时开窗通风换气工作,以保证学习场所空气清洁、流通。各班既要扎实开窗通风,又要填好记录。

5.加强我校传染病疫情监测、报告工作:由校医室负责本校的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根据《传染病防治法》的要求,加强传染病监测工作,切实做到“四早”(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每日对全校学生的出勤、健康情况进行巡查,做好晨检、午检及因病缺课登记追查工作,一旦发现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病人,在做好相应的防控措施的同时,要在规定的时限内及时向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区疾控中心进行报告。

6.严格执行《学校卫生工作条例》,更新、充实卫生必备设备,准备足够的消毒、预防用品以及应急工作所需的经费。

7.认真做好新生入学及转入新生的卡证查验工作,为有效预防学校传染病提供科学参考。

8.配合地段防疫部门,做好学生常见传染病相关疫苗的预防接种工作,建立有效免疫屏障,严防各种传染病传入我校。

第7篇

关键词:传染病;疾病种类变化;管理建议

德阳市人民医院感染科属市重点专科,正在创省重点专科,科室拥有病床92张和设备先进的分子生物实验室,主要收治具有传染性的感染性疾病和具有非传染性的感染性疾病。2009~2013年感染科病房设置62张床位,2014年科室设置92张床位。本文对德阳市人民医院感染科2009~2014年具有传染性的住院患者病种的变化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部分常见传染病的防治策略提出了相关建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09~2014年德阳市人民医院感染科各病种病住院患者的人次。

1.2研究方法 回顾性研究和分析2009~2014年德阳市人民医院感染科每年收治的传染病病种变化。对每年各类传染病住院患者的人数进行统计,计算出每种疾病在各时段的住院构成比。对部分常见传染病的临床特点进行总结和分析。

2结果

近六年来肝病、肺结核在感染科传染病中分别占前两位;结核性胸膜炎由第三位逐年降至第五位;腮腺炎由第四位逐年降至第九位;手足口由第七位逐年升至第三位;艾滋病逐年升至第五位,见表1。

3讨论

3.1传染病防治刻不容缓 传染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如病毒、细菌、真菌、衣原体、立克次体等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从本科室近6年的传染病收治情况来看,虽然存在未收治的某些传染病如白喉、脊髓灰质炎等,以及一直处于低发状态的某些传染病如细菌性痢疾、狂犬病、疟疾等,但每年收治的传染病总病例数除2012较2011年稍有下降外,每年曲线呈上升的趋势(图1),故传染病的防治刻不容缓。

3.2病毒性肝病 德阳市人民医院感染科2009~2014年主要收治的传染性疾病为病毒性肝病、肺结核、结核性胸膜炎、手足口、艾滋病5种疾病。各种病毒性肝病始终高居感染科住院传染病病种的首位,其中包括甲、乙、丙、戊型病毒性急、慢性肝炎、重型肝炎、代偿期及失代偿期肝硬化、肝癌等。由此可见,病毒性肝病仍然是威胁德阳市人群健康的主要传染病。

3.3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流行性腮腺炎、水痘均为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近6年来发病总数排名前10位。流行性腮腺炎以学龄期儿童多见,常因并发脑膜脑炎、胰腺炎、炎等并发症收治人院;水痘为学龄期好发,且临床过程较轻,大多可自限,不需住院,但婴幼儿或成人水痘临床过程偏重。根据小学和幼儿园儿童高发,因此在此类场所应加强流行性腮腺炎、水痘的卫生知识宣教。

3.4手足口病 从我科收治手足口病看2013年39例,2014年101例,手足口病在感染科呈明显上升趋势。手足口病主要以6岁以下儿童为主,其中1~3岁儿童发病数最高。因此应加大对该类人群的监测力度,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同时应加强手足口病防病知识的宣传教育[1]。

3.5 AIDS 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引起的慢性传染病,我市自1995年发现第1例AIDS患者开始,HIV感染者人数迅速增加,现已进入快速增长期。我院于2009年收治第1例AIDS患者,至今已收治225例次,尤其近两年每年分别收治56、72例次。艾滋病可经性接触传播,故目前性传播性疾病也是防治的重点,对高危人群尤其同性者的宣教有必要加强。

4建议

4.1培训感染专业的专科人才 在感染专科建设的过程中,专科人才是最基本的要素。科室应加强肝病及结核病专科理论和技术的培训和进修学习;随着艾滋病的增多,科室应加强艾滋病专科理论和技术的培训和进修学习。

4.2加强科室亚专业建设 科室现有肝病、结核、普通感染性疾病三大专业,随着科室病种变化,艾滋病会逐渐增多,亚专业相应再增加艾滋病专业。

4.3积极开展新技术、新业务 科室充利用分子实验室的有利条件,提高各种传染病的诊断水平和预后评估情况。科室在肝病的诊治上积极开展好人工肝治疗、肝穿、腹水浓缩、部分脾动脉栓塞、肝癌介入及微波治疗等;结核和手足口病的诊断上充分利用好分子生物实验室检查项目。

4.4全面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近年来本市虽未发生SARS、呼吸综合征、人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这四种疾病,但新发传染病发生的可能原因为基因突变在短时间内产生许多新的突变株,其中一部分成为致病原,或弱毒株变为强毒株[2];其次社会环境变化是新发传染病的外在因素,如人类盲目砍伐森林、全球的温室效应等[3]。因此,迫切需要加强相关技术人员对少见病、罕见病知识的培训,做好应急医疗的准备。

综上所述,随着新发传染病SARS、AIDS的出现,结核、手足口病等经典传染病卷土重来,原有的传染病疾病谱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们需时刻警惕严重传染病及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加强基础、临床、防控多部门应加强协作,保证各项疾病防治规划落实到位,提高传染病综合防治水平和能力。

参考文献:

[1]王伶,姚文清,于伟,等2010年辽宁省手足口病聚集性病例特征分析与防治对策探讨[J].国际病毒学杂志,2012,19(1):4-7.

第8篇

关键词:传染病 发热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305-01

作为疾病的一种信号,发热在反映人体病情演变情况,能够作为诊断和判断疗效的参考依据。发热也是传染病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通常情况下一般发热不需要采取特别降温措施,但一旦患者体温超过40℃,并伴有头痛、惊厥以及意识障碍情况,应适当进行降温护理。护理工作者应掌握传染病的发热规律,并对患者病情变化予以认真贯彻,采取有效的护理方式,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本文传染病患者发热护理进行了一些探讨,现报告如下。

1 传染病发热类型分类

发热是传染病患者的常见症状,一般可将其发热原因归纳为两种类型。一种为病毒性感染发热;另一种为细菌性感染发热。由于感染病的种类不同,其热型和发热程度及发热时间均有所差异。一般可分为以下六种情况。一是稽留热,体温常在39℃以上,昼夜间体温变动范围较小,多在伤寒、副伤寒、斑疹伤寒、恙虫病等急性传染病的极期出现。

二是间歇热,体温骤升可达39℃以上,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或正常以下,间歇数小时至数日又如此反复发作,常见于疟疾。三是驰张热,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h内波动范围超过2℃,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常见于败血症和重症肺结核等。四是波状热,体温可39℃以上,主要表现为长期发热、多汗、关节痛及肝脾肿大等。五是回归热,临床表现为体温急骤上升到39℃以上,多由蜱传回归热螺旋体引发。六是不规则热,体温曲线毫无规律。体温常在38℃左右或波动于37~40℃之间,发热无特定规律,多种疾病均可造成不规律热现象。

2 不同传染病患者发热的护理措施

2.1 伤寒及副伤寒发热护理。在稽留热阶段,如果患者体温不高于40℃,可不做降温处理,因为发热是细菌以及内毒素造成的,一般降温方法不能有效控制高热。应特别注意在患者发病第三周时,由于已进入溃疡形成期,有出息肠穿孔的情况的可能,应坚决禁止腹部冷敷降温以及冰盐水灌肠降温。

2.2 流行性出血热发热护理。对于流行性出血热高热患者可采取头部冷敷降温的方法,如果患者高温持续不退,也采用在患者颈部和大血管冰袋降温的方法,应避免急剧的降温方式。禁止使用解热药物,防止对热型判断的干扰,加重皮肤出血现象。如果必须使用药物降温应进行严格的观察护理,应坚决避免患者排汗过多导致的体液丢失以及体温骤降问题。

2.3 麻疹患者发热护理。在患者出疹期不应采取冷敷以及冬眠药物,此时进行退热不利于患者体内毒素的排出。对于体温超高患者,可采用小剂量清热解毒药和温水灌肠进行退热,不应采取酒精退热和冷敷退热。患者体温突然下降到38℃以下,同时伴有皮疹颜色变化,则患者可能出现病情转重,用特别予以注意。

3 传染病发热同性护理措施

3.1 休息。由于发热患者的代谢增加,体能消耗较多,会造成患者体质虚弱。此时充分休息能够可以使患者代谢在较低水平维持。对于高热传染病患者应保持卧床休息。

3.2 饮食。患者发热期间,应选择营养价值较高的易消化的流质食品,病情好转后给予高蛋白、高热量的食品,补充患者营养。

3.3 口腔护理。传染病发热患者由于唾液分泌量有所减少,多会出现口腔粘膜干燥情况,由于患者的抵抗力较低,容易引起口腔炎以及口腔溃疡,临床护理上应注意保持患者口腔清洁。

3.4 皮肤护理。传染病发热患者在退热过程时,常常伴有大量出汗现象,应及时更换汗湿的衣物,保持患者皮肤的干燥清洁。

3.5 生活护理。注意调节病房内的室温和湿度,以更加适宜的环境,减少患者不必要的能量消耗。同时要指导患者正确穿衣和盖被,保暖和散热兼顾,同时注意室内室温湿度调节。

4 结论

传染病的发热,一般均为患者中性粒细胞产生的脊质造成的内源性致热原做导致的,造成患者体温调节中枢的体温调定点变高,在当实际体温高高于调定点时,患者会有出汗,血管扩张现象。如果实际体温低于调定点,则患者会出现寒战、发抖、血管收缩等现象。发热作为是很多传染病的共同特点,其发热时间和发热类型以及发热程度各不相同,应在护理中注意观察,并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护理措施,促进患者康复。

参考文献

[1]杨秋梅.做好发热护理的体会[J].泰山卫生,2003,(04)

[2]任玉红.发热病人的护理[J].全科护理,2008,(29)

[3]聂海英.社区老年人中医康复护理的功能模式[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19)

第9篇

【中图分类号】 R 179 R 51 R 181.22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01-0118-02

【关键词】 传染病;儿童,学龄前;免疫接种规划

预防传染病的发生和做好传染病的管理是托幼机构卫生保健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为了解厦门市托幼机构儿童传染病的发病情况和流行趋势,现对厦门市妇幼保健院分管托幼机构2002-2008年传染病的发病情况进行分析,为制定托幼机构传染病预防措施提供依据。

1 资料来源和方法

资料来源于厦门市妇幼保健院儿保科分管指导的托幼机构2002-2008年疾病月报表(2002-2004年40所,2005-2008年32所)。疾病的诊断由市级医院诊断,托幼园所保健医生核实上报。数据录入Excel表,采用SPSS11.0软件统计分析。

2 结果

2002-2008年乙类传染病(甲型肝炎、麻疹、猩红热)散发,以丙类传染病(流行性腮腺炎、手足口病、水痘)发病为主。流行性腮腺炎发病率为0.08%~0.3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8.129,P=0.060);水痘发病率为0.12%~0.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762,P=0.047);手足口病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由2002年发病率0.00%上升到2008年发病率0.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4.535,P=0.000)。见表1。

2002年托幼机构传染病前3位依次是水痘、流行性腮腺炎、麻疹;2003-2005年传染病前3位依次是水痘、流行性腮腺炎、手足口病,2006年传染病前3位依次是流行性腮腺炎、手足口病、水痘;2007-2008年手足口病上升到第1位,其次是水痘、流行性腮腺炎。

手足口病、水痘、流行性腮腺炎四季均有发病。儿童在园9个月,流行性腮腺炎每个月发病率为0.08%~0.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13);水痘12月、1月、3月、4月、5月发病率较高(0.24%~0.39%),6月、9月10月、11月发病率较低(0.04%~0.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手足口病发病率5月、6月较高(0.45%~0.55%),1月、3月、4月、9月、10月、11月、12月发病率较低(0.01%~0.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见图1。

3 讨论

预防接种是提高人群免疫水平的手段,通过刺激机体的防御功能产生特异性免疫,是预防传染病的有效手段之一[1]。在厦门市,儿童入园必须持有免疫证,并且要保证100%完成计划免疫方可入园。本资料显示,厦门市肝炎、麻疹的发病率低于泉州市[2],流行性腮腺炎、水痘的发病率与泉州市相近,低于上海市宝山区[3]。建议将甲肝疫苗、麻腮风疫苗、水痘疫苗等也纳入计划免疫。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2008年已被纳入国家法定丙类传染病管理。该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主要通过人群消化道、呼吸道和分泌物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传染源为患者和隐性感染者[4]。2007-2008年手足口病上升到托幼园所传染病的第1位,而且2008年手足口病占托幼园所传染病的61.95%,是2008年托幼园所主要传染病。主要因为(1)手足口病传染源为患者和隐性感染者;(2)托幼机构是幼儿密集的场所,幼儿密切接触,教室、寝室和活动场所开窗通风次数和时间不够;(3)有的幼儿园晨检和午检工作不到位;(4)手足口病目前没有疫苗预防。消灭或控制该病的流行,需要采取综合性措施:(1)加强预防手足口病的宣传;(2)托幼机构晨检、午检把关,发现可疑病例及时隔离就诊,做好园内有效的消毒;(3)对可疑患儿及时跟踪、核实上报。水痘、流行性腮腺炎是小儿常见的病毒性传染病,传播途径都是通过呼吸道,流行高峰在冬春季,其他季节也有散发病例,目前常采用水痘疫苗、麻腮风疫苗主动预防水痘、流行性腮腺炎,麻腮风疫苗接种后抗体阳转率可达96%[5]。从本资料看,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的发病率一直处在该市托幼机构传染病的前3位。水痘的发病高峰也在冬春季,而流行性腮腺炎的发病无明显季节性,可能与厦门市四季变化不明显有关。

预防传染病的发生和做好传染病的管理是托幼机构卫生保健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每个托幼园所都要不断完善传染病预防和管理制度;上级指导部门每年要根据传染病的流行情况培训保健医生,使保健医生熟悉各种传染病的病原、传播途径、症状,掌握规范的消毒方法,严格执行传染病管理制度,保证所有儿童完成计划免疫,提高各种其他疫苗的接种率,争取其他疫苗的接种率也达到100%;保健医生应加强晨检工作,掌握本园传染病发病情况,核实上报,做好托幼园所日常消毒和传染病流行期间的消毒。建议将托幼机构传染病发病情况和预防接种情况作为考核幼儿园保健工作的一项重要指标。

4 参考文献

[1] 刘湘云,陈荣华.儿童保健学.3 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43.

[2] 郑艺霞,黄柏青,潘清文.泉州市2002-2004年学龄前儿童传染病发病情况.中国学校卫生,2005,26(12):1060.

[3] 文霞.上海市宝山区儿童和幼儿流行性腮腺炎、水痘发病情况.职业与健康,2006,22(20):1731-1732.

[4] 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08年版).2008-12-15.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