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20 18:13:1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

第1篇

1、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前景还是很不错的。

2、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毕业后,能够掌握中西医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并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可以从事医药卫生行业的医疗、科研、教学、社区保健、卫生防疫、卫生行政事业管理等工作。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

关键词:导师制;本科教育;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

导师制最早产生于14世纪英国的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并成为英国高等教育中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有效措施,逐渐被世界各国高校效仿。但囿于教师资源和教学条件的限制,在我国,导师制作为一种重要而有效的教育方式,大都开展于硕士和博士的培养层面。目前,随着“以人为本”的个性化教育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以及我国本科生教育软、硬件条件的不断完善,以北京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中南大学、扬州大学等为代表的一大批高校已开始在部分院系开始“本科生导师制”的探索和实施[ 1 ]。

1 本科生导师制的含义及推行的意义

所谓本科生导师制,是指由高校教师担任大学生的导师,对他们进行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教育和引导。在这个教育形式关系里,导师不只是关心学生对所学知识的领会和掌握能力,同时还要帮助解决学生的品德问题和心理问题,并因人而异地根据每一个学生的不同个性进行培养,这一方面可以为学生学习提供更大的自由空间,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也能通过对学生及时的心理调适和生活关怀为其更好地开展学习、生活提供良好的保证。因此导师制对大学生德、智、体健康成长,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医药学是祖国医学与文化的瑰宝,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中医药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师承教育曾经是数千年来中医药专门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具有理论与临床密切联系,教、学、临床实践高度统一的学科特点。虽然现代高等中医本科教育模式曾为中医普及教育和中医药学术的传承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并且一直作为国家培养中医硕士、博士等高级专门人才的主要门径,但是随着现代科班教育实施过程中所暴露出的学生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独立动手能力差等问题,呼唤一种新型的中医本科教育复合模式正成为全国中医高等教育领域的普遍需求。从目前的教育现状来看,将中医传统教育模式与高等院校中医科班教育模式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可在很大程度上为上述问题提供积极而有效的解决方法,同时也能为医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新模式创造必要条件,故成为各高校中医药本科生培养模式改革中的主流呼声。这一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即“本科生导师制”[ 2 ] 。其在稳定学生专业思想,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科技创新能力、临证实践技能等方面,均发挥了较好的作用。[ hi138\Com]

2 本科生导师制的探索

我院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为新开专业,不同于单纯的西医或中医教育,而是中西医学同时进行教育的模式。为了改变现行高等医学本科教育中,同一规格、教与学的分离,不能按学生个人的特点、优势、志趣、爱好因材施教的现状,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提高操作和动手能力,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开发,并及时调适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心理波动,尝试在本专业实施全程导师制,体现专业特色教育中的“以人为本”、“因人施教”。

培养优秀中西医结合人才,除了应具有中西医学的基础理论与临床能力之外,更应强调必须要有良好的人文底蕴和中医功底。后者必须抓好两个必要环节:一是熟读经典,二是临床实践。熟读经典不仅可以掌握中医药学的思维方式、理论体系和辨证论治方法,用以指导临床遣方用药,还可以感受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熏陶,把握中医药学术特点和文化内涵。但“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临床实践是培养优秀人才不可或缺的环节。中医理论的内涵只有在临床实践中才能深刻领悟。辨证论治等临床思维与能力的提高,只有在解决临床问题的过程中才能得到锻炼。通过临床实践,以共性演绎个性,以个性归纳出共性,使医学理论在临证中运用自如。其间名师的指导,是中医临床人才成功的重要环节。导师制医学教育让学生学会把导师的直接经验吸取为自己的间接经验,能有效地缩短实践领悟和探索解惑的过程,而且中西医许多抽象深晦的概念、医理和技术经验,只可意会,难以言传,但可以在名师指点下不断揣摩、感悟。

导师制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与能力培养,尊重学生个性,更加符合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的教育理念。贯彻“个性化原则”是现代教育观念的一个重要特征。现代教育观更强调本科教育的基础性,重视基础课程和知识的教学,重视培养复合型人才,提倡“图钉式”的人才模式。即有较宽的专业面,拥有较宽的基础知识和一定深度的专业知识,突破狭窄的育才观,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导师制教学模式通过上述“四个结合”,更有利于该教育目标的实现。

3 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具体方法

建立导师库。采取自愿入库原则,导师必须是对发展中医事业有热情,责任心强,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业务素质过硬,热心献身教育工作的医教研方面的专业人才;导师必须是熟悉学科教学计划,了解学科发展方向,有较强治学能力和学习方法指导能力的教师;导师必须是具有讲师以上职称的教师或离、退休中医教师。学生在入学后第一学期,根据个人的志趣爱好,在导师库中选择指导老师,提出书面申请,并附学生自我发展目标的计划。

导师和学生在相互了解、认可的基础上实行双向选择,每名导师指导2 - 3名学生。培养对象确定后2周内在导师的指导下制定培养计划,每学年进行一次考核,导师对学生表现不满意时,可在教研室主任同意的情况下,解除学生培养资格,学生对导师不满意时,向系办提出申请,经系领导同意后可更换导师。系办定期通过问卷调查、座谈、访谈等形式把握导师制实施情况,及时扶持、督促、调整。

不同学年导师的职责侧重点不同。一年级的学生导师侧重于引导学生角色的转换,二年级的学生导师是过渡和有针对性的拓展,对于三年级的学生导师侧重于指导科研设计与论文撰写。对于四五年级的学生导师则侧重于进行选课、选专业、学习内容的指导和临床能力的培养。

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使学生在大学学习生活期间,能够适应社会角色的转换,尽快融入大学生活,增加实践机会,有利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提高科研能力,掌握一定的科研思维,学会如何做人。

4 推行本科生导师制的几点思考及存在的困难

我校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实行的全程导师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一些困难: ①导师的数量相对不足,由于导师大多数都从事临床工作,临床科研工作繁重,培养学生的有效时间相对不足,这使最初筛选导师时符合要求的导师数量相对较少。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引导,争取采取一些积极的措施调动导师的积极性。②导师的素质水平参差不齐。由于我院的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的专业课老师分散在几个不同的医院,学历及经验水平不同,这有可能在学生选择导师时会产生不平衡。关于这一问题的解决可以在介绍导师时尽量全面的突出导师的特长,让学生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进行选择。③由于全程导师制贯穿整个本科阶段,要求导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在指导时侧重点要有所不同。在此过程中,有的学生与教师在长时间的接触中可能会有一些不适应,需要重新选择导师,这就需要系办制定相应的程序进行管理。④整个导师制实施过程的管理系统不完善。导师的工作不能量化评价,也不能折算成教学工作量,职称评定时也仅供参考,缺乏相应激励机制,尚需要不断吸取经验,摸索总结,逐渐完善临床医学院的导师制。[]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 中西医临床医学;就业观调查;就业指导

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是近十余年中医院校新开设的一门新兴专业,我国各中医院校均已开设,由于家长与学生热衷于该专业,以致呈现出招生人数多、在校人数多、毕业生数量多的“三多趋势”,导致毕业生就业压力较其他专业大。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的就业观和择业观也在不断变化。因此,为了更好地了解该专业学生就业、择业、创业等方面的现状、优势及存在问题,做好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我们对贵阳中医学院近几年来的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在校生及毕业生的就业观进行了调查分析。

1 对象及方法

2 结果

2.1 在校生调查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有62.75%的被调查者中毕业后打算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在医疗机构等级及工作地的选择上,70.87%的被调查者选择在二级以上医院工作,97.4%的被调查者选择在县级城镇及以上的城市工作,只有2.6%的被调查者选择到县级以下乡镇工作。结果表明,该院校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就业地的选择上期望值太高,与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模式相违背。在选择就业地点时,有43.62%的调查者将“个人发展机会”作为首要的考虑对象,其次才会考虑工作、生活环境以及经济收入、人事编制等因素,这一点也反映出,学生在选择就业单位时理性、成熟的一面。

2.2 毕业生调查结果

2.2.2 调查结果 我院从1995年开始招收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已毕业学生数千人,本课题中对近三年已毕业参加工作的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在个人基本情况、工作情况、求职过程、对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建议等方面进行了调查。见表4。

3 建议

3.2 将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全程化、全面化,帮助学生尽早将就业工作纳入议程 医生作为一个特殊的职业,不仅在学识上有较高的要求,一个合格的医疗工作者还要求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出色的沟通交流能力,以及充沛的精力和较强的心理接受能力。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的在校生中对自己所学专业今后工作的性质和去向非常清楚的同学只有17.1%。同时调查结果也显示,我校学生大多在大四进入临床学院学习后,才开始考虑就业相关事宜。我校的就业指导课程分为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两个部分,该专业的职业规划课程多开设在大三学年级,就业指导课程开设在大五下学期。对职业性质不了解、自我认识不够充分、就业工作准备不充分,盲目就业是影响该专业学生顺利就业的重要因素,因此,应该在学生入学之初就开设一些相关课程,使学生尽早认识自我、认识职业生涯,及早做好职业规划。

3.3 加强专业实践教学建设,帮助学生提高就业竞争力 中西医临床医学是一门对实践技能要求比较高的学科,调查结果显示,在校生和已毕业学生普遍认为,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在求职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专业教学安排和师资方面,应该更加注重对学生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就业过程中的专业竞争力。

第4篇

【关键词】 中医药院校;中西医临床;就业瓶颈

【中图分类号】R574.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09-0095-02

1 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近三届(06届、07届、08届)毕业生的就业状况

从上表可以明显的看出,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近三年的平均就业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1.1 学生的就业期望值过高,不愿意到基层医院就业。

1.2 中西医结合性的就业岗位较少,而学生毕业人数却逐年增多。

1.3 国家和地方经济状况的影响。

1.4 其他社会因素也会影响学生的就业率。

2 中西医临床医学本科近三届毕业生的相关情况

2.1 对目前自己所从事工作的满意度。从上表可以明显的看出,中西医临床医学本科2006届毕业生对自己工作比较满意的占52.9%,不满意的占41.2%,极不满意占5.9%,但满意的却没有。根据当时毕业率和现在对工作的满意度测评,可以推测得知,中西医临床医学本科2006届毕业生现在基本找到了工作,但满意度却不尽人意。

2.2 对目前影响就业的因素的看法。从上表可以明显的看出,中西医临床医学本科2006届毕业生认为影响就业的主要因素为国家的相关政策和目前的社会现实,其次是学生的个人能力和学校的知名度,最后才是专业需求和英语等证书。由此可见,要促进学生就业,国家和地区必须采取相关政策,同时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全面发展,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锤炼自己的各种能力。

2.3 对就业能力因素的调查。从上表可以明显的看出,中西医临床医学本科2006届毕业生认为反映就业能力的主要因素首先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其次为专业理论成绩和面试技巧等。这就告诉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必须进行教学改革,增加实践课时以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也要要求学生在学习的同时逐步锻炼面试的技巧,相关部门要相应的开展就业指导工作。

2.4 目前就业存在哪些问题时,学生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①好多单位重视学历,轻视学生的能力;②社会就业风气不太好,好多单位接收毕业生都靠关系,走后门;③医学专业的专业性太强,就业面狭窄;④目前就业岗位少,而毕业的学生人数又多,出现供大于求的现象;⑤多数学生反映目前就业机会不平等;⑥多数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较差。

2.5 调查目前促进就业的途径和措施时,学生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①适度控制招生规模,积极探索本硕连读,实施精英教育;②学校根据社会需求相应调整招生专业的方向;③在校期间加强对学生的基本能力和综合素质(人际交往能力、职业素养等)的培养;④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既可以了解社会,也能增长见识和才能;⑤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⑥鼓励学生降低择业标准,到基层就业;⑦希望学生主动适应市场经济,转变观念,自主创业。

2.6 在求职中最困扰学生的问题。从上表得知,困扰学生就业的问题中,首先是学生缺乏工作经验,与用人单位的要求不符合,其次是学校的就业指导不够,再次是个人能力不足、求职方法技巧欠缺和用人单位用人选拔不公平。这就要求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加强学生实习的力度和质量,学校要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完善就业体制机制。

2.7 求职中遇到的与自身能力相关的主要问题。从下表得知,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深感人际交往能力的不足,专业能力不够稳固是主要问题,外语能力、自我表达能力及环境适应能力是次要问题,这就提醒我们在以后的学生管理中,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让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逐渐加强。也要求学生在校期间一定要打好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在此前提下也要加强外语、计算机的学习以及口头表达能力和适应能力的培养。

2.8 认为就业市场对自己在学院所学专业的需求如何。由表可见,大多数学生认为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的市场需求很少,这与当前的就业实际相符,主要原因可能是社会的认同感较低,对该专业的宣传力度也不够,再次就是与甘肃省当前的医学就业状况有关。

2.9 在学院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与就业市场的需求是否相符。由表可见,大多数学生认为在学院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与就业市场的需求较不相符,完全相符的比例最低,这就提示我们以后要根据社会需求相应的调整专业结构。

3 调查结果呈现出的几个现象

3.1 多数学生对就业有了新的认识,就业期望值趋向现实。先就业后择业成为第一选择,大学生在职业取向方面优先考虑的前三项是“先就业后择业”、“先择业后就业”、“继续深造”,它们分别为41.76%、28.57%、27.84%。就业态度的变化,能从一个方面反映出了市场上人才供给的情况。当前,在大学生就业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先就业再择业”的态度成了多数毕业生的首选,这一方面说明毕业生的就业心态有了很大程度的转变,趋于现实。调查显示,在面对就业压力时,多数学生表现出特有的自信与成熟。在此问题的选择中,特别值得关注的现象是“继续深造”,这一选项占27.84%,有超过四分之一的学生希望继续深造学习,而且此风近年经久不衰,且愈演愈烈。究其原因:一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影响和人才素质要求的提高;二是就业竞争的日趋激烈,优越的岗位和职业需要更优秀的高层次人才;三是心理因素,大部分学生认为就业是人生的一次历练而且通过求职使得自己更为成熟、使得自自己的生活态度更为积极,这是非常好的心理素质。

也有的大学生是为了减轻对自己的就业压力,回避及时就业。这一现象值得我们认真分析和研究,其优劣何在?其优在于能够缓解一定的就业压力,促进人才素质的提高,改善我国人才结构,增强我国高级人才的科技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其劣是反映出我们的大学生在心理素质等方面存在的缺陷,就业承受力不够,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有相当部分的大学生选择了回避的方式,职业期望趋于“非风险化”。由此可见,高校加强就业指导和就业心理辅导工作是必要的。

3.2 影响学生择业就业的因素突出。

3.2.1 多数学生对职业价值标准上,把 “解决户口问题”、“工作稳定”作为重点考虑对象。两项占的比例分别为45%、40%,考虑工资福利待遇等因素次之 , 这与当前社会现状和学生就业实际基本一致,即考虑找到一份工作,并希望能够长期稳定。调查显示,学生的就业除了对稳定因素首选考虑外,在人生价值观中突出个人因素。考虑个人因素较多,考虑社会需要较少,在实现自我价值时,主要强调的是“自我”而非“社会”,只求稳定不求开拓创新的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3.2.2 在就业过程中,大多数学生认为“经验及实践能力”为最重要的因素。而“学历”、“毕业院校或专业”则各占10.48%、10.34%。选择因素均与大学生自身有关,这说明毕业生对自己在高校所学知识和技能缺乏自信,对自己职业素质能否符合单位要求缺乏信心,同时也说明毕业生对高校的教育内容缺乏自信。这可能与用人单位在招聘时的要求有关。

3.2.3 多数学生对就业素质的评价都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比较清楚自身的优势与劣势。有半数以上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实践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处于劣势状态,在学生认为自己最缺乏的素质方面的调查中, “实践操作能力”、“专业知识与技能”被纳入了前两项的的选择。其总的原因可能是,一方面知识更新迅速,学习越来越深,越来越广,这样所要求的职业素质也越来越综合;另-方面学校的教育引导比较滞后,教育的知识结构不太合理,使大学毕业生在临近就业时就普遍感到有压力和存在诸多不适应,对自己所学习掌握的知识与技能缺乏自信。第三方面就是学生勇于挑战的心理素质还不够成熟。

4 建议及措施

4.1单独成立就业指导机构,专门组织一套班子和人马进行学院的就业指导工作。

4.2 从低年级开始,在形势与政策课中加大就业指导课的比例,或单独开设就业指导课,以加强就业指导工作。

4.3 树立全员参与就业指导工作的理念。就业不仅是管理工作者的事,也是广大教师的事。建议学院出台相关措施和办法,明确要求授课教师不仅要教书育人,也要授技与人,指导就业。在授课计划中要有适当的就业指导的内容。

4.4 尽快建立健全完善我院大学生就业服务导航体系,并将导航体系覆盖到大学教育的全过程。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仍然主要面对毕业班,但此时他们大多有“书到用时方恨少”的遗憾。就业指导工作亟待从毕业班向低年级学生辐射,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具体来说,就业成才导航体系应该涵盖到专业知识和技能导航,如学习方法指导、新思想新观念介绍、个人完善知识结构、健康成才等帮助;通过实施结对服务、心理指南、交流讨论,对大学生在就业求知和个人成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心理困惑等进行必要的干预,帮助他们解疑释惑,排忧解难。

第5篇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专业; 临床教学; 探讨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6)01-141-001

中西医结合专业成立以来,对于中西医理论如何有效结合并应用于临床中,成为了众多学校和医院临床带教老师一直思考的问题。在多年的临床工作与带教中,我认为中西医结合专业的教学核心是采取多种有效途径对学生加以教导,让学生们在临床实习中加深对中西医两套基础理论的理解,每天将临床中遇到的各种疾病诊疗过程相互联系起来,加深对疾病诊疗的认识与掌握,逐步做到西医辨病、中医辨证,病证结合,有效提高中西医的互补性,提高疾病的诊疗效果,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等等。为了提高教师的临床带教水平与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根据个人经验,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办好中西医结合专业的临床教学讲座

此类教学讲座涵盖各科目的重要基础理论与临床知识点,比如中西医学基础理论、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诊疗规范(或要点)、某些疑难病症的临床研究进展等等。讲座及内容都必须经过详细探讨和安排,符合学生的相关带教要求与学习能力,全部由各个相关高年资主治医师、科室的(副)主任医师、外院有着丰富临床经验的教授来进行授课,将复杂难懂的医学理论和临床疑难点简约化、易懂化,易于学生理解,同时穿插融入各位授课老师的个人临床诊疗经验,加强授课的生动性和灵活性,在进行讲座的过程有效地和学生进行互动,答疑解惑,开阔视野,易于学生们掌握相关诊断与治疗要点等等。此类讲座深受学生们的欢迎,在生动形象的学习中深入理解各种基础理论和疾病的诊疗要素,学以致用,以点及面,举一反三,将理论紧密联系于临床之中,对于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初步形成一个良好的的临床思维,同时对某些疾病的最新医学诊疗动态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与掌握。

二、通过教学查房与病例分析听取学生的学习观点

以往的临床教学查房与病例分析通常是以学生做病史汇报,带教老师分析病例的方式来实施。而如今,应该改进过去那种单调而枯燥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要注重学生对于各类疾病的理解程度,在学生汇报病情后加以有效提问与指导,点出其认识误区或者相关疑难点,教导学生们如何通过正确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相关的辅助检查有机结合,做出西医的正确诊断,即西医辨病。同时应用中医的整体观念、四诊合参等方法对病情加以判断,即中医辨证,然后对两者的诊疗过程进行有效结合与验证,体现出中西医的各自优势之处并相互补充,提高各种疾病的诊断准确性和治疗有效率。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分析交流可以恰当地运用中医经典,或者利用循证医学研究结果,甚至可以拓展阐述医疗管理与护理学科或者是二级临床学科,从纵横向方面深刻探讨[1]。为此要求学生不但应该对中医基础理论包括四大经典等能够熟练背诵,还应该学以致用,逐步应用于各类疾病的日常临床诊疗之中,使学生在教学查房以及病例分析中对相关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加强临床辨病辨证的积极性、灵活性和主动性,逐步在临床学习中增强对于疾病的诊断与分析思维、钻研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

三、提倡学生积极和病人沟通交流

中西医结合临床教学实践过程中,刚开始上临床的学生心理都比较紧张,对于各类疾病的认识通常停留于书本上,也缺乏必要的沟通经验,和病患的沟通容易紧张不知所措,病史采集带有片面性和不可靠性,常遗漏既往病史和病情特点发生发展变化等重要情况的询问。因而带教老师应该重点培养刚进入临床上的学生,一开始可能要用老师带、学生学的方式,使学生初步认识如何做好每日查房、检查、病史询问工作,明白临床上的规范[2]。然后学生就要积极主动实践,多让学生和接诊病人接触开始,知道如何与之沟通交流,询问病史,并自主独立地思考,给出诊疗方案,最后和老师交流诊疗方案,并在老师的分析指正下不断获得新的实践体验。通过主动性转化,让学生更好地进入临床医生角色,使之逐渐形成自己的诊疗观点,不要总是被老师牵着走,而是不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一直以来,中西医结合临床上都与其它医学一样很注重平等对待病患,都要求医生对病人要有仁爱、慈悲之心[3]。随着如今医患关系的日渐紧张,医务工作者对“贵贱贫富、远亲善友”一视同仁,可是他们却越来越对医务工作者有着更高的要求。随着其不同文化、性格和背景的不尽相同,学会医患沟通技巧是势在必行的。让我们的学生学习沟通技巧,多接触不同类型的患者,倾听患者,帮助患者,了解患者疾苦和需求,给予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力量,使得医患交往达到较好的效果,这也是良好的完成医疗救治行为的前提,更是在中西结合临床教学中学生们必须要深刻认识并努力践行的重要内容。

四、结语

总之,由于现代医疗模式的与时俱进与深刻变化,对于中西医结合临床人才的职业素养要求越来越高,要真正实现中西医结合临床教育的突破性发展,那么关键就是要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和强化学生们对于基础理论、重要理论的掌握,同时要求有效应用于临床之中,不断完善辨病辨证相互结合,提升临床思维能力和临床疗效,以疗效为最终的检验标准。因而努力发展中西医结合临床教育,反复研究多元化的培养方式,加强临床教学改革,探索科学的临床教学体系就显得日益重要,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中西医结合能力强、素养高的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白钰,吕书勤.中西医结合临床教学模式初探[J]内蒙古中医药,2013(2):37

第6篇

职业院校主要是面向社会输送实用、技能型人才,护理专业更是直接为社区和医院等卫生服务业一线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护生毕业后不仅要有熟练的护理操作技能,还要有扎实的医学基础理论,正确观察患者病情。同时还要具备操作新仪器,开展新技术的能力[1],才能很好地完成护理程序。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2]中指出: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和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学会沟通交流和团队协作精神。医学专业毕业的双师型教学团队临床经验丰富,人际沟通能力强,教学理念先进,教学形式灵活,课堂气氛活跃,能充分发挥先进的教学设施和实验实训场地的作用,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毕业后能积极观察病情变化,主动护理。

1 何为“双师型”教师

目前尚无统一界定,可以综合理解为:教师在获得教学职称或资格外还需要取得相应系列另一技术职称或资格证书,所谓的“双职称”或“双证型”。或是他们既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素质和水平,又要具备熟练的实践技能教学能力,即“双素质型”。

2 我院临床护理教学团队的构成

2.1 高级职称双师

他们同时具备“双职称”和“双素质型”。医学专业转型而来,临床经验丰富。我校原为地方中等卫生学校,生源少,师资力量雄厚,所有临床教师均是本科院校医学专业毕业生,毕业后脱产到地方综合医院相应继续学习1~2年再任教,课时少的教师一直兼职去挂靠医院参加医疗实践工作,多年的临床工作使这一批老教师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一边上班,一边上课,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去医院见习典型案例,现场讲解教学知识点,安排病例讨论。课堂上将临床实例寓于教学中,学生如亲临其境,体会深,教学效果好。随着我国医疗卫生和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学校规模的扩大,我校开设了自己的附属医院,作为学生的实习基地和教师兼职医院,临床教师继续坚持教学、实践两不误。这批教师大部分是1996年前大学本科毕业,年龄40岁以上,都具备高级讲师和副主任医师双职称。

2.2 中级职称双师

所谓的“双职称”或“双证型”。医学专业毕业,同时取得了教师和相应系列的资格证书,缺乏一定的临床经验。随着职业院校的发展,招生规模逐渐扩大,学生数量激增,一批批新分配的医学本科毕业生来到了学校任教,由于教育资金紧张,教师名额有限,繁重的教学任务迫使新教师来到学校后直接上岗,小小的附属医院已无法容纳更多的教师进入临床实践,况且大部分教师一学期都要完成两到三门课程的教学任务。还要忙于写论文,评职称。教师精力有限,学校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在疲于奔命之余也很少把心事放在实践能力的提升上。

2.3 初级职称双师

基本是高校护理专业毕业后直接走向教师岗位,理论考试取得教师和护士资格证书,缺少护理工作经历和临床实践经验。随着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大部分中职学校升格为高职院校,新升格的院校有中专、五年制高职和三年制高专护理等多层次学历,大批高校护理专业毕业生走进我院担任临床护理课程专职教师,成为学校青年教师的中坚力量。

3 医学专业“双师”在临床护理教学中的优势

高等医学教育的发展使原有的中专和高职医疗专业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于是学校面临专业设置的改变,护理专业招生规模的扩大,造成了临床护理专职教师严重不足,医学专业教师全部转型为临床护理专业教师,临床护理的教学任务落在了临床医学教师的肩上。由具备执业医师资格或(和)医学职称的双师型教师承担临床护理的教学,由于从事多年临床实践工作,责任心非常强,教学热情高涨,讲课生动活泼,教学手法灵活,实时地引入临床案例,理论联系实际。同时具有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课堂师生互动情况好,课堂气氛活跃,能充分发挥先进的教学设施和实验实训场地的作用,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毕业后能主动护理,积极观察病情变化,主动配合医生抢救,做到心中有数。如: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教学中,讲解重点是观察病情和抢救配合,如观察出血量的大小和出血是否停止,在病程中患者呕血和黑便次数多,颜色红,生命体征不平稳,红细胞压积减少,血尿素氮逐渐升高,说明出血量大,出血未停止,必须配合抢救。护理措施包括血容量下降甚至休克时补液原则,具体的止血措施包括静脉曲张的三腔管压迫止血的护理,胃镜直视下止血的配合和消化道溃疡出血的药物应用护理。学生弄懂了疾病的概念和临床表现以及发病过程,知道了具体的治疗情况,结合药理学基础,下一步如何护理就很简单了。教师讲完了病情变化和抢救措施,护理措施自然迎刃而解。

多年的临床医学教学模式突然转变为临床护理教学模式,教学理念未完全转变。教学中过分注重医学理论知识的讲解,护理措施融会贯通,反映护士职业特点的护理诊断和医护合作性内容不甚明了,一带而过。由护理专业毕业的教师承担临床护理,她们自身的医学基础知识较薄弱,毕业后直接从事临床护理的教学,有些不常见的疾病她们在实习时也从未遇见过,对临床新理论 和新技术缺乏了解,教学中不重视疾病的医学知识,甚至无法讲深讲透每一个疾病的概念,干脆就对着护理措施照本宣科。导致学生无法认识疾病的内涵,对临床广泛应用的技术一无所知,缺乏观察疾病的能力,成为被动的护理者。培养出来的学生进入临床后很难适应现代护理的需要。

第7篇

[关键词] 肿瘤专业医学生;临床实习;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 R64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2)28-0096-02

临床实习是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工作有机结合的连接点,是医学生走向临床工作必不可少而且非常重要的环节[1]。临床实习的目的是理论联系实际,医学生在进一步获得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进入医院进行临床基本技能训练,直接参与患者的诊治过程[2]。而肿瘤学专业学生不可回避地要遇到大量的肿瘤患者又有其特殊性。因此在理论知识基础上的临床实习对肿瘤专业医学生来说,尤为重要。本文对影响肿瘤专业医学生实习质量的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并提出一些相应对策。

1 临床实习质量的影响因素

1.1 学生的心理因素

在实习初期,学生从学校走到医院实习医生的岗位上,角色的转换、环境和学习方式的变化等让实习学生有新奇感的同时,面对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的差距,学生也会产生紧张和焦虑等负面情绪,需要一定的时间适应实习生活转变角色;到实习中期,随着实习生对实习生活逐步的适应,容易产生枯燥、厌烦等心理,学习的积极性降低,直接影响工作效率,影响实习质量;到实习后期,毕业、升学、就业等问题也不可避免地对实习生活造成一定影响。部分实习生重视理论,并未认识到临床实习的重要性。临床实习过程中,需要学生主动学习,积极配合,主动思考,为自己创造学习条件,协调人际关系,营造学习氛围,但部分学生思想准备不足,不重视临床实习,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消极对待,敷衍了事,存在出勤率不高的现象,直接影响实习质量。

1.2 考研和就业的压力

考研、就业与临床实习时间上的冲突,必然会对临床实习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有调查显示[3],在临床实习阶段有77.5%的实习生并不能把精力专注于实习工作上,在实习过程中,他们往往一半的时间忙于考研复习,一半的时间又忙于寻找就业岗位,大大消减了临床实习上的精力与时间。大四的临床实习与学生们的考研、就业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冲突,严重影响了实习质量。

1.3 师资力量不足,教学意识淡薄

作为高等院校的附属医院、教学医院,临床医师既是医生,为患者诊治,又是实习生的带教老师,这种双重身份使其承担的任务繁重,管理复杂,并且随着近年来高校扩大办学规模,扩大招生人数,增多了教学层次,使临床教师的带教任务越发繁重,一个老师同时带教进修生、本科生和研究生的现象十分普遍,加上繁重的医疗工作量,明显精力不足,对学生的指导必定会减少,这些都直接影响了学生的临床实习质量。同时,很多带教老师并未重视学生的临床实习,缺乏责任心和教学意识,在各级医院往往存在着“重医轻教”的现象,对教学工作敷衍了事,没有认识到临床教学也是医院的基本任务之一,缩减教学环节,敷衍了事[4],使学生的临床实习没有办法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另一方面,学校对实习生的关心和监管也存在不足,学生分配完临床实习岗位后,学校基本不再过问和关心学生的实习情况,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产生的困难和负面情绪,学校缺乏相应的关心和引导。

1.4 医疗制度和新型医患关系的影响

现阶段,患者不断提高对医疗服务的要求和期望,不断增强的法律意识,促使医患关系走向平等的新型医患关系,作为医者必须尊重患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保护患者权益和隐私,必须有患者的知情同意才能进行临床的示教和操作演示,但患者为保护自己的隐私,往往会拒绝这种教学行为。出于医疗安全考虑,带教医生对学生的诊疗行为非常谨慎,不可能让学生独立诊治,且多数患者也会拒绝由实习学生独立为自己提供诊治,所以实习中,学生并没有为患者实际诊治的机会,只是参与一些辅的工作协助医生工作,有利于医疗安全,但是学生动手的机会并不多。目前在临床实习制度方面,鉴于医疗安全和规范管理的考虑,卫生行政管理部门虽然也有了一些相关法规和制度,如规定正式病历不由实习生填写,也限制了学生的临床操作,但是在实习生的诊疗范围、诊疗程序、相关责任等问题上尚缺少相应的法律规范,未有明确规定,这些都使临床实习医学生的身份陷入尴尬,无法真正深入临床,在实践操作中得到提高,只能处于通过观摩和简单协助学习的阶段,难以达到实纲要求。

1.5 专业性太强

由于肿瘤医院80%以上是肿瘤患者,实习生可以见到在综合医院难得一见的各种类型的肿瘤疾病,但是对常见综合病症,特别是常见的急诊,就难以得到实习的机会。这使得那些毕业后没有机会进入肿瘤医院而进入综合医院的实习生缺乏对综合病症的认识,缺乏对常见多发综合征和急诊的处理常识,有不适应的过程。

2 提高临床实习质量的对策

2.1 帮助学生适应环境和转换角色

临床实习,学生开始成为一名临床的实习医生,面对学生在角色转换和环境变化带来的手足无措,带教老师应尽量帮助实习生熟悉医院的环境,了解学习内容和方法,多鼓励学生,帮助其建立信心,帮助其拉近与患者之间的距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帮助其树立在与患者交往时的信心,对患者能做到大胆询问病史和查体,让其尽快学习和掌握实习医生应具备的医学知识,用医生的标准要求自己,用医生的视角对待患者,帮助学生迅速转换角色。

2.2 引导学生处理好考研、就业与实习之间的关系

对实习生进行岗前教育,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帮助其对自己目前面临的形势进行分析,引导其将实习、考研、就业三者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帮助其疏导压力,正确引导学生,多和学生进行思想沟通,让其认识到临床实习的重要性。针对不同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指导和弹性时间管理[5]。对于要考研的学生,在可以调整的范围内根据其报考专业的考试科目为其安排相应的实习内容,增加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根据其考试复习安排弹性实习时间,做到实习考研两不误。带教人员平时应对学生给予生活上的适当关心和帮助,引导其缓解压力,例如对准备就业的学生,可以为其提供相应的就业信息,帮助实习生了解职业的发展趋势,结合其自身条件,为其就业方向提供参考意见,让有限的实习时间得到充分利用,实习就业两不误。

2.3 合理协调实习与医患关系、制度的冲突

高尚的医德,就是要求医生对患者和社会具有高度负责的精神[6]。在实习中要让学生懂得“先学做人,再学行医”的道理,首先应该让以患者为中心的观念深入心中。作为带教老师,应对所从事的医疗领域的知识充分掌握,能够以身作则,业务熟练,用实际行动给学生提供正确的临床思路,使学习效果事半功倍。在诊治过程中,应充分尊重患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用良好的态度与患者进行沟通,指导学生如何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7]。在实习过程中,应在医学相关的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保证医疗安全的前提下,尽量争取让实习生参与实践的机会。

2.4 增强师资力量,增强教学意识

作为具有救死扶伤和教书育人两种职能的教学基地医院,对其来说,医疗是基础,育人是目的[8]。在教学资源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便是师资队伍,建立一支具有合理学历和职称结构、同时拥有经验丰富的一定稳定数量的师资队伍,是提高医学教学质量的前提和保证[9]。应该使带教人员充分认识到临床实习并对其引起重视,对待实习医生,应当认真要求,耐心指导,熟悉教学大纲应该掌握的内容,与临床病例相结合进行科学教学,促使良好的教学相长风气的形成。各级领导需对临床实习工作充分重视,对带教工作制定合理的质量检查办法并实施,增强带教老师的责任感,提高其带教的积极性,带教老师之间多交流分享带教经验,互相学习,解决带教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同时,可建立学生对教师的监督制度,学生出科时进行自身考核的同时,也对带教老师进行教学评分,对其进行监督,同时学生的实习成绩也可与教师的业绩考核成绩挂钩,提高其工作的积极性。同时,进行教学制度建设,做好教学管理。不断制定和完善合理的教学规章制度以及合适的出科考试及评分办法,并在实践中对其不断科学化和系统化,要重视实习生的临床实践操作技术考核。最后,要抓好实习期间的劳动纪律,让临床实习工作合理、有序、高效地进行,确保实习质量。

2.5 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向学生多联系常见多发病的相关知识

有很多肿瘤患者同时伴有高血压病、糖尿病、肾病等综合疾病,这就要求我们的带教老师必须有意识地、不失时机地使学生联系这些疾病的相关理论知识,使得学生有机会理论联系实际,达到更深的印象,减少学生在肿瘤专科医院实习的专业性限制,从而让肿瘤专业的学生能够全面地实习临床知识。当然,如果能将肿瘤专业设制为六或七年制,学生首先进入综合医院实习,然后再进行肿瘤专业的实习,这将从根本上解决专业局限的问题,而且将培养出一批临床基础更扎实和全面的肿瘤专科医师。

第8篇

中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系,湖南长沙410012

[摘要] 目的 了解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在临床实践中对临床技能操作的掌握情况,为以后的临床教学方法改革提供指导。方法 以实习医院为单位分组,采用excel 2003对各级学生成绩标化处理,运用SPSS 18.0进行学生成绩进行统计描述和均数分析。结果 三组教学医院在总成绩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03,P<0.05),SNK法作两两比较得到,第三组总评成绩>第二组总评成绩>第一组总评成绩。K-W H检验分别对不同科目的考核成绩进行分析得到,三组教学医院在儿科的考核成绩有统计学意义(χ2=5.155,P<0.05),在内科(χ2=2.914,P>0.05)、外科(χ2=0.841,P>0.05)、妇产科(χ2=2.7,P>0.05)、传染科(χ2=0.071,P>0.05)的考核上均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学生在各学科诊疗计划和提问环节得分率普遍低于其他考核项目,各教学医院应以本次中期考核技能评估为契机,总结临床教学工作中的不足,予以解决处理。

[

关键词 ] 临床医学;技能考核;考试成绩

[中图分类号] R44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7(b)-0052-03

临床技能是指学生通过临床实践而形成能够解决患者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1],我校连续20多年坚持对学生实习一阶段后在临床实践中系统处理问题的能力以及临床基本技能操作是否规范等情况进行考核,本文仅通过对09级五年制临床专业学生中期技能考核结果的分析研究,以发现学生在具体考核项目上的不足同时通过座谈会的反馈评估各教学医院对实习学生的指导情况,从而为今后的临床实习教学和各教学医院的建设提供参考和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2013年11月—12月对我院在湘雅医院、湘雅二医院、湘雅三医院等11所承担临床实习任务的教学医院实习的09级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实习的学生(共计348人),分科目分别进行了实习操作技能的考核和实习情况问卷调查。问卷为自行设计,内容包括实习生在临床实习过程中的实习安排、带教方法等。资料主要来源于本次临床中期考核各科目的考核成绩和实习情况调查问卷。

1.2考核内容与方法

为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传染病学;由各教学医院抽派专家组成专家组在各实习基地巡回考核,每位学生由抽签的方式考核一个项目。考核工作还包括:学生填写“临床实习质量调查表”,组织带教老师与实习学生的座谈会,了解具体教学情况,并听取各教学医院的临床教学工作的汇报以及检查临床实习教学活动记录本。具体学科考核内容主要有: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入院记录书写和提问环节,各科目分数以百分数计,各考核项目所占分数见表1。

1.3统计学方法

以实习医院为单位分组,采用excel 2003对各级学生成绩标化处理,运用SPSS 18.0软件包进行数据统计描述和均数分析,均数之间比较先进行正态性和方差齐性检验,如满足正态且方差齐性,则运用t检验(2个均数)或方差分析(多个均数),如不满足,先进行数据转换,数据转换也不符合,则使用Kruskal-Wallis H检验,俩俩比较用SNK法(满足方差齐性)或Games-Howell法(不满足方差齐性),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考核成绩总体描述,参加实习中期考核的学生应考348人,实考344人,其中含外籍参考学生5名,因人数较少故未纳入评估。考核总平均成绩为82.71,各教学医院各科目具体得分见表2。

2.2

运用方差分析分别对考核成绩进行分析得出,三组教学医院在总成绩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03,P<0.05),SNK法作两两比较得到,第三组总评成绩>第二组总评成绩>第一组总评成绩。同时运用K-W H检验分别对不同科目的考核成绩进行分析得到,三组教学医院在儿科的考核成绩有统计学意义(χ2=5.155,P<0.05),在内科(χ2=2.914,P>0.05)、外科(χ2=0.841,P>0.05)、妇产科(χ2=2.7,P>0.05)、传染科(χ2=0.071,P>0.05)的考核上均没有统计学意义。各学科分项得分情况见表3。

3讨论

临床教学工作对培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扎实临床技能、良好职业素质至关重要,中期技能考核作为检查学生实习期间学习情况的一种方式[2],不仅可以发现教学医院在教学方法中的偏差,同时也为在校期间临床课程的教学提供指导。

3.1考核结果分析

在表3中可以清楚的看出诊疗计划和提问环节得分明显低于其他项目,表2 显示了在本次临床中期技能考核中儿科各教学医院之间的差异较大(P<0.05),而传染科的考核成绩各教学医院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它的成绩明显低于其他的科目。综合2011—2013三年间的临床中期技能考核成绩可以看出儿科及传染科的得分一直低于其他的考核项目,而这两科主要在诊疗计划及提问环节得分很低。各科的专家都提到实习学生的理论知识不扎实,在病史采集方面不规范,对疾病诊断有关的阴性病史经常忽略,系统性不强,对伴随症状及有鉴别意义的症状不能准确获取;在病史询问时临床思维缺乏,语言表达不精准,与患者沟通能力有待提高。体格检查中主要问题表现为检查手法不规范,定位不准确,如心脏叩诊的力度掌握,淋巴结的触诊、神经反射的检查方法,操作不熟练[3]。在问卷调查中,有些学生认为带教老师管理病种单一,不利于全面的学习;在实习过程中具体管床制度不规范,科室内关于疑难病例、典型病例开展的病例讨论不多;实习安排与毕业生考研复习时间重叠,使得学生对临床实习的重视程度降低,临床实习的积极性不高[4]。但在发展中的医疗环境中,提高实习生的技能水平尤为重要,高等医学教育以培养基础扎实、操作娴熟的医学人才为目标,临床中期考核是实现我校完成临床教学任务的重要环节。在考核中发现实习生的不足有利于在后续的临床教学和低年级的理论教学都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3.2 实施临床中期技能考核的必要性

随着国内医学院校对临床医学生培养方式的不断发展和临床医学专业自身实践性的要求一直推动着我国各医学院校的教学活动。各医学院校始终将模拟临床技能考核作为培养临床专业学生临床技能的手段,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临床技能考核,我校将临床中期技能考核与OSCE考核结合起来实现对临床专业医学生的培养。从长远来看,类似的技能考核有助于学生对规范化的技能的学习和各科室常规诊疗方法的掌握,同时也可以为各教学医院的教学目标的制定提供导向作用。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医学院校及国内外的医学教育专家对医学生教学方法、考核体系等方面进行了思考,如翻转课堂、PBL教学方法、病例讨论式教学等,更多的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刚进入临床阶段医学生对一些基本的操作十分的陌生,中期技能考核是在医学生对临床常规操作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基础上予以规范,能及时的发现医学生的技能操作误区,对医学生的职业素养至关重要,需要在不断的总结自身的经验并积极探索建立多层次的临床教学质量控制体系。

3.3加强临床技能教学的措施

完善临床实习基地评估指标的建立,教学医院应强化教学意识,从中期技能考核反馈中发现学生临床实践学习中的误区,改进教学方法,定期举行教学查房、专题讲座及术前讨论、典型病例讨论等教学活动。带教老师应指导学生书写病历、常规诊疗计划的完成以及掌握常规用药的剂量、用法。训练实习医生有顺序、系统、完整的开展体格检查等基本临床技能操作[5]。

对于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实践教学的监管,中期的考核是为了及时的发现实习教学中存在的难点,以规范后期的临床教学工作[6]。在校医学生的临床教学和技能考核仅仅靠这一种考核方式是极为单薄的,应以实习医院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为平台,结合多站式考核和临床教学中的PBL教学方法的推广,以健全我校校外基地的建设和规范各教学医院临床教学行为,提高临床专业医学生的技能操作水平。

4 总结

临床教学是医学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临床实践教学质量的情况对培养优秀医学人才有深刻的影响,临床技能考核作为一种评估方式所反映出的临床实践活动学习中的问题需要各教学医院、学校、实习学生的共同努力,不断总结经验不足,同时也应该不断的完善临床技能考核的形式和指标,为以后的临床技能教学提供指导[7]。

[

参考文献]

[1]刘成玉,王岩青,叶志宏.临床医学专业临床技能考核结果与分析[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11,45(1):73-75.

[2]孙梯业,朱锡光,陈自强,颜伟.我院医学生临床技能考核结果分析[J].西南国防医药,2012,15(1):37-39.

[3]谢肇,赵永亮,孙梯业,朱锡光,陈自强,颜伟.临床医学专业临床技能考核结果与分析[J].西北医学教育,2005,13(2):35-37.

[4]宋文延,黄涛,杨金玲,等.实习学生出科模拟临床技能考核成绩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12:11-12.

[5]付婷辉,张璐,张宝珍等.妇产科住院医师第一阶段临床技能考核分析[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2,28(2),111-114.

[6]伍红霞,梅徽,李国明等.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临床技能考核的改革探索[J].医学信息,2011,24(10),6328-6329.

第9篇

[关键词] 批判性思维;临床;PBL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1)11(c)-136-03

Cultivation of critical thinking in the new curriculum of clinical medicine

ZHAO Shuguang, WANG Jingjie, WANG Xuxia, LIU Zhenxiong, QIN Ming

Department of Gastroenterology, Tangdu Hospital of the Fourth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Shaanxi Province, Xi'an 710038, China

[Abstract] Critical thinking refers to reasonable and reflective thinking before making decision of what to believe or what to do. It is one of the core skills that medical graduates should possess. Critical thinking can facilitate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medical students and is an integral part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It is the way of thinking that the nature of medical disciplinar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new medical model and talent require. Sinc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is an important goal of new curriculum system reform for medical students, cultivation of critical thinking for teachers, PBL case teaching, innovative evaluative system that help cultivate students′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should be given great emphasis.

[Key words] Critical thinking; Clinical; PBL teaching

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制定的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global minimum essential requirements in medical education,GMER)中,确定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能力是医学生应具备的七项核心技能之一,要求医学毕业生必须达到批判性思维的6条基本标准,说明批判性思维是21世纪医学生的重要素质之一[1]。国外许多医学院校,本科教学中已纳入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课程和内容,而我国对“批判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教学”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现状不容乐观,严重影响医学毕业生的素质。国内多所医学院校正在进行新课程体系改革,在新课程计划和内容中有效地融入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内容,对于培养合格临床医生有重要现实意义。

1 批判性思维的概念

在知识经济时代,批判性思维作为人类思维的核心组成部分,备受推崇,被认为是推动知识社会前进的主要动力。批判性思维既是一种思维形式,更是一种优秀的思维品质,与问题解决并称为思维的两大技能,已成为新世纪教育的基础之一。GMER和2008年我国国家教育部、卫生部颁布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2]两份纲领性的文件都对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提出了要求。这是因为医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它要求医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思维方式,而批判性思维满足了这一要求;此外,医生的诊断过程实际上就是批判性思维应用的过程,医生能否恰当批判地运用、分析和判断各种信息,对于得到合理结论非常重要。因此,培养临床专业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尽管各家表述不一,但批判性思维大致可理解为:为决定信什么或做什么而进行的合理的、反省的思维;批判的目的并不是发现他人的错误,也不是毫无根据地怀疑一切、否定一切,而是以事实为依据进行合理的质疑、辨析、推论、评估、反思[1-6]。对医学生来说,只有具有独立思考的态度与敢于质疑的勇气,才能获得知识的认知与能力的提高,批判性思维有助于医学生客观地观察现象、审视理论、分析观点。

2 批判性思维在医学生培养中的价值

批判性思维既是一种思维技能,也是一种人格或精神气质。不仅能体现思维技能水平,也能凸显人文精神。其在医学生培养中的意义如下。

2.1 有助于医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个全面发展的医学生才能适应未来社会,健全人格是其重要标志。具有这种社会适应性极强的理想社会化人格医学生,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才能。当代大学生承载着家长的希望,社会的希望,自己的期望,要面对的压力可想而知,加之社会上种种难以抗拒的诱惑。许多医学生面对压力及诱惑时难以做出理智的选择和理性的决定,以至造成无可挽回的遗憾。而批判性精神表现出的独立自主、充满自信和尊重他人等特性有助于医学生客观地认识自我,用批判的、审视的眼光来看待和处理现实困惑,保持积极向上的人生目标。

2.2 批判性思维是信息素养的组成部分

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的创生和传播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每个社会成员的生存和发展与其信息素养密不可分,更是适应学习型社会“学会学习”及“终身学习”的必备素质。批判性思维能力不足的学生,面对浩如烟海的知识,就会迷失方向。时代要求人们具有更高的获取、分析、判断和传播信息的能力。而培养批判性思维有助于医学生选择信息,解读和评价信息,提高对良莠不齐的信息的辨析能力,适应性信息时代的要求,获取真正有价值的信息。

2.3 适应医学学科性质的思维

今天的生命科学已成为一个复杂而庞大的学科系统,将众多相互区分的分支学科密切联系和组织在一起,充分调动了人类的各种认知和研究手段,创造了丰富多样的实验技术。生命科学的这一特点反映了生命现象的复杂性和多层次性,是人们从多角度用多种手段来认识生命现象的结果,也是生命科学发展的历史趋势。生命科学复杂而深奥,充满了未知,面临的问题无穷无尽,不断衍生出新的研究热点。医学生如果没有理性的分析能力、大胆的质疑精神,面对浩如烟海的信息,就会陷入真伪难辨、进退维谷的境地,无法承担未来的科学研究任务。

2.4 适应新医学模式要求的思维

目前,医学模式正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化,新医学模式不仅重视生物因素,也高度重视社会、心理因素对疾病与健康的影响,体现了医学的系统整体观。临床诊疗模式也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以患者为中心”转化,这要求在临床实践中医生要全面认识患者,既要掌握患者的身体功能状态,又要深入了解患者的非医学问题,综合分析,充分反应,从而提高医疗效果。这种要求恰好体现了批判性思维要求思维主体考虑问题要兼顾整体,解释事物应顾及环境的原则。因此,应用批判性思维才能最大限度地接近问题情景的本质,满足了新医学模式要求。

2.5 创新型医学人才需要的思维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批判性思维是创新型医学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素质,是提出并解决问题的先决条件。批判性思维作为创新思维的一种重要品质,是创新思维的基础与核心[4]。GMER要求医学生必须具有“批判性评价现有临床经验和技术的能力、不断自我学习和评估的能力、求知创新意识及进一步发展的潜力”。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医学生才能开放而理性地对待一切事物,摆脱传统思想禁锢,敢于创新,把握医学科学的发展方向。引发新的或更好地解决问题的方法需要创新思维,而对所提供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检测,保证其效力则是批判性思维能的功能。

3 新课程改革中培养批判性思维的策略

我国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不足,与基础课阶段接受的信息总量、医学科学科性质、医学生未来的职业特点有关,也与中国民众长期养成的尊崇权威和顺从既成的社会心理以及与我国学术界对批判性思维学术研究的滞后和教育界对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缺乏训练等有关[5]。

目前国内多个医学院校正在对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进行全面综合改革,其总体设想是将医学教学的多个模块课程全面贯穿重组,以问题为基础的(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案例教学为主导、以器官系统为基础组织教学主题,实行早期接触临床、加强床边教学和行医训练等,建设全新的医学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研究证明,在课程改革中将人文与科学相融合,以课程为载体,以教学活动为主要手段,将批判性思维教育内容融合到课程知识中来是培养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是行之有效的途径[4]。课堂教学是促进批判性思维发展的主要方式,教学理念、教学氛围、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体系均是影响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通过对课堂教学的多个环节进行调整,加强医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

3.1 强化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新课程秉承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新理念,力图最大限度地体现对学习主体的人文关怀,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医学生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性等方面趋于成熟,思维已趋理性。他们求知欲强,对新鲜事物富有激情,不轻信他人,能够独立思考问题,抽象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具备了培养批判性思维的心理和生理要求。新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医学生已有的经验和个性受到关注。在此过程中,教师只是发挥引导作用,促进医学生主动地、个性化地和创造性地学习。这种理念为在教学中培养批判性思维提供了可能。

3.2 加强教师的批判性思维培训

教师是教学活动主导者,不仅要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和人格素养,也应具有批判性的教学态度。已证明,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那么在同等条件下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就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因此,为了培养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应对教师进行相关培训。首先教师能够围绕批判性思维设计和开展教学,注重培养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高级思维能力,注重学生课堂反应的质量。其次,教师应努力创设一个新型的“教学文化”。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一种“记忆型教学文化”,这种文化环境下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不去独立分析和评价知识,阻碍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教师应创设“思维性教学文化”,鼓励学生大胆反思,提出问题,探查假设,寻求合理性,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最后,教师能够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和教育环境,鼓励学生独立分析、判断,不盲从别人的观点,给学生提供发展批判性思维的机会与空间。

3.3 积极采用PBL教学模式

PBL案例教学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一种教学模式,实践证明有助于培养医学生批判性思维[3-4,6-8]。其主要流程是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资料、讨论、总结,共五个阶段。学生组成各个学习小组,自学交流和讨论及总结。PBL从两个方面促进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提高。

3.3.1 PBL教学组织形式 PBL主要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从追求学习的结果转向注重学习的过程,从教师的“一言堂”转向学生的“群论台”。研究表明,就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发展而言,大班教学效果不如小班。学生在讨论小组中,更容易与教师进行配合,展示自己的个性,更容易以批判性思维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教师更容易发挥其主动性,予以个性化的引导。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能力方面效果更好。

3.3.2 PBL教学案例特点 PBL教学理念认为“问题是学习的起点也是选择知识的依据”。因此教学过程中应“先问题,后内容”。多元解读是医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的重要策略之一。PBL的教学实践中,PBL案例也强调能够多元解读,譬如对一个临床案例,通过观察和分析每一症状、体征和检验结果,提出多种诊断可能和解决方案,摒弃“标准答案”,这有利于激发兴趣,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潜能和积极性,参与其中,分析问题,收集相关资料,探究问题的本质,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进一步整理、分析收集的信息;通过相互交流,最终确定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案,有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刘军等[8]证实,采用真实病例,使PBL教学从书本案例向临床教学延伸,测定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证实真实病例能够使学生更好地贴近临床实践,激发兴趣,并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形成。

3.4 改革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的目的在于通过评价促进教学,激励和教育学生。因此,教学评价重点应在帮助学生发现和发展潜能、认识自我、发展自我。评价过程应该尊重个体和个体差异,激发其主体精神,促进其反思和总结。教学评价应综合评估每次讨论时学生的表现,多角度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路、能力等,重视对学生认识过程、情感等非量化因素的评价。坚决摒弃随意定论学生观点的对错的做法,重点评价学生的解释、分析、评估、判断和自我调节能力,以培养和提高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

4 小结

培养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实施医学教育“质量工程”的内在要求,对医学生个性全面发展和专业能力提高都有重要意义。如在临床医学专业新课程体系改革中对教学不同环节进行改革,纳入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相关内容,必将促进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Core Committee,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Medical Education. Global minimum essential requirements in medical education [J]. Medical Teacher,2002,24(2):130-135.

[2] 杨宁江.批判性思维与医学教育[J].中国医药导报,2010,7(31):108-109.

[3] 孟秀红,郝加虎,陶芳标,等.从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探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医学教育探索,2010,9(1):12-14.

[4] 李学书.批判性思维培样的思考[J].教育学术期刊,2011,(2):13-15,43.

[5] 储成仿.影响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相关因素探析[J].卫生职业教育,2010,28(20):5-6.

[6] 易西南,伏辉,孙建永.人体解剖学PBL教学模式的优化[J].解剖学研究,2011,33(3):236-237.

[7] 丁茹,高文武,刘亚伟,等.论医学生临床实习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J].西北医学教育,2011,19(2):238-240.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