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教育与道德之间的关系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20 18:13:1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教育与道德之间的关系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教育与道德之间的关系

第1篇

[论文摘要] “实践一建构”道德学习理论认为,道德的学习、道德发展在本质上是主体在现实的社会实践中通过主动的建构来实现的,可以从其所主张的学习形式、教育原则、师生关系几方面借鉴该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改进,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道德学习理论不同于以往的道德教育理论 ,它重视对道德学习问题的研究,“道德学习”是与“道德教授”相对而言的,主要是从学生的角度讲,探讨学生在道德上的发展变化,也就是他是如何学习道德的④。“实践一建构”学习理论的观点是:道德学习的内容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道德学习的动力来源于实践 ,个体道德的学习、道德发展在本质上是主体在现实的社会实践中通过主动的建构来实现的。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对“实践~建构”道德学习理论进行借鉴,可以解决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一、“实践一建构”道德学习理论的主要特征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作为一种道德学习理论,“实践一建构”道德学习理论具有一些不同于其他理论的特征,其中最主要的有两点,即道德学习是实践的,是具有社会性和情境性的。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中,有两点是比较突出的:一是缺乏实践性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二是对现实问题的关注不够。

道德的习得和其他知识的学习是不一样的,它必须通过人的感性实践,通过亲身的参与,才能被人直接体验、感受和建构。因为道德这种“知识”在本体意义 L有其独特性和复杂性 ,认识、掌握、创造道德的根本途径只能通过亲自去实践道德、体验道德来实现。同时,道德是知、情、意、行等要素的统一体,这些要素无法分割地统一在人的道德实践中,单纯的内部心理活动尤其是理智上的活动绝不能直面真实的道德。而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无论在内容还是方法,都不同程度地缺乏训练和实践活动 ,单纯的知识传授现象 比较严重。实际上,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它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受教育者知行合一的行为习惯和勇于实践的态度与能力。单纯采用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手段,是无法达到理想效果的。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主体,受教育者应该参与各种校内外活动。但实际上,学生的实践活动常常流于形式,这就必然导致我们将社会规范内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的愿望落空,更难将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观念外化为品德行为。

“实践一建构”学习观认为,道德学习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在面对现实生活和解决实际问题中来实现道德的发展,这就是道德学习的社会性和情境性。道德学习之所以有这个特征,一方而是因为道德弥散在社会生活中、弥散在人际交往的氛围中、始终见诸于具体情境的,没有抽象的、独立于生活和实践之外的道德。从书本上、从课堂里学到的“道德”并不是真实的道德,也没有内化为学生心理、道德经验的一部分。所以,较之其他方面的学习,道德学习对环境、社会情境的依赖性更强。另一方面是因为个体的道德学习要受到多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各种有形的和无形的、积极的和消极的社会因素在个体道德经验的建构过程中发挥着这样或那样的影响,个体尽管可以选择和超越,但无法从根本上摆脱它们的影响。因此,个体的道德学习始终是在真实的、一定的社会情境中进行的。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往往不能从大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 ,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对大学生热衷和关注的一些颓事物、新现象不能给予相应研究和及时指导,难以解决学生思想、心理和道德认知上的困惑,再加上大学生正处于思想和心理欠成熟的时期,结果导致一些不良信息和行为方式乘虚而入,误导甚至贻害了大量学生,从而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现实面前变得脆弱和无力,不能全方位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的当代价值。

二、“实践一建构”道德学习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实践一建构”道德学习理论从“如何学”逆向理解道德教育“如何教”的问题,必然催生了对道德教育课程、教育原则及教育过程中师生关系这些问题具有革新意义的理解。从解读“实践一建构”道德学习理论的角度来观照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我们会获得一些有益的启示。

1.“实践一建构”道德学习理论的主要学习形式及其启示。活动课程是“实践一建构”道德学习理论的主要学习形式,在一般的理解中,它又被称为“经验课程”“学生中心课程”,其目的不是传授与实际生活脱离、与生活经验脱离的所谓系统知识,而是帮助学生解决他们当前认为主要的问题②。“实践一建构”道德学习理论认为道德是人际间社会交往的需要和过程的产物,对个体而言,也只有通过个人的社会交往,通过自主构建,才能将外在于己的道德约束落实为自己的道德发展。所以,道德教育的影响只有被个体纳入到“实践一建构”的自主活动中,才会产生实际效用。在高校中,和活动课程相对应的是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实践环节与各种实践活动,但是,这些环节和活动并没有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起到重要的作用,甚至是流于形式和被忽视掉。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而:一是主观上没有充分认识到实践环节和活动对于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主要作用;二是客观上的经费 、师资、时间等投入不够。实践环节和活动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式,对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 、增长才干、奉献社会、培养品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 ,要把实践环节和活动纳入教育教学的总体规划与教学大纲,并付诸实施。要组织学生参加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撰写社会调查报告促进学生了解社会,增强诚信意识,树立社会责任感;要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 、吸引力强的校园文化活动把德育渗透到校园文化活动之中,使学生在活动参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

2.“实践一建构”道德学习理论的基本教育原则、形式及其启示。道德教育的顺利进行,不仅有一个正确的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的问题,还有一个依据什么原则实施教育的问题。从 “实践一建构”这种新的道德学习理论出发进行道德教育,必须贯彻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主体性原则 、实践性原则、民主性原则和心理匹配原则。

主体性的教育把学生当做主体来看 、来尊重,以发挥、提高学生学习、参与的主动性为己任,以培养主体性素质为丰要 目标。人的主体性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培养教育的结果。因此,要使大学生获得全面发展,首要的任务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发展他们的主体性。一方面,大学生正处于主体觉醒阶段,需要给予正确的价值引导;另一方面,当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庭和社会太多的呵护下成长,有些大学生的自主意识、自主能力、自律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与社会对他们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以至于少数大学生不敢直面社会。为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在帮助大学生确立主体性上下工夫,使大学生真正成为既具有独立人格,又能够适应社会的人。

实践性原则是指在实践中进行道德教育,把实践作为道德教育的手段、工具来使用。坚持实践性原则,意味着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学生能自觉履行道德标准,突出道德教育的实践性特征。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大学生不排斥,但是觉得政治理论与现实实际的距离太远 ,也不知道如何用科学的理论来分析、解释现实问题。因此,要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拟定周密的实践教学调研课题 ,确定实践调研基地,将思想政治教育课实践教学与每年的大学生暑期社会调查等活动紧密结合 ,安排教师指导和带领学生进行实践调研 ,组织教师对学生的调研报告进行评阅、计算成绩,逐步形成制度化思想政治教育课课外实践教学模式。要以课外社会实践为途径,引导大学生深入实际,了解国情、民情、世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使大学生们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养成学以致用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和历史使命感。

民主化是社会生活的必然趋势,民主性原则体现在德育的方法上 ,就是指主要采取平等对话、说服疏导、实际锻炼、自我评价等尊重学生主体性的方法。师生间、学生间的平等和教师对学生的尊重是民主化原则主要强调的两点。我们要认识到大学生对世界已经有了自己的观点、自己的看法,他们希望得到尊重得到关心。只有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的自尊、自信,发挥他们的自觉性、积极性、主体性。因此,我们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要充分尊重大学生的学习规律和性格特点,在教育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自我教育,要和他们“互相信任”“平等对话”。我们要及时、不断地了解他们的心态,关注他们心理的发展,尤其是他们的物质观 、自由观、爱情观。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只有从大学生自身的思想特点出发,从他们的实际意图出发,正确理解他们的需求,才能融入他们的思想,与他们成为朋友。

心理学的研究与道德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道德教育者可以从心理学的研究中汲取大量养料,有效的道德教育不仅有赖于一种适当的和成熟的思想道德观念,而且还有赖于人们对思想发展过程的理解,对学生发展水平和人格构造的理解。心理学及其所揭示的个体道德发展的规律对道德教育来说,意义是重大的,心理匹配原则要求道德教育者在工作中要正确理解和对待心理学的结论。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把心理匹配原则落实到实处,要做到:首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尊重心理学的规律其次,关注有关大学生心理状况的调查和研究;再次 ,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

3.“实践一建构”道德学习理论的师生关系及其启示。因为教育活动是在师生之间展开的,师生关系在教育活动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实践一建构”理论认为,师生关系应是一种对话合作的关系,通过一定媒介的师生对话,产生精神的碰撞和智慧的交接,可以增加学生的道德知识,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加强学生的道德意志,促进学生的道德行为,从而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与对话合作相对应的师生关系应该包含这样几个内容:平等、尊重、宽容、信任、爱。在高校中,师生之间以进行涉及内想法和真实感受的对话机会并不多。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渠道是相关课程教学和教师对学生的管理,而这两种方式往往是一个教师对多个学生,即大班授课或对学生的日常规范与服务,这样就使得学生和教师没有机会进行一对一的对话。而在一些集体讨论之类的环节中,由于场合、时间、自身等因素的限制,而使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办法去表达自己。专业课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谈话往往也仅限于专业知识的讨论。今天 ,大学生中心理不健康者的比例一直居高不下,甚至 自杀、杀人等极端事件也能经常听到,如果师生之间进行过对话,学生的不良情绪得到了释放 ,不正确的观念得到了矫正 ,获得了帮助,也许悲剧就不会发生。再有,进行对话 ,对于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以及良好心态的培养,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实践一建构”道德学习理论的活动课形式,还是它提倡的教学原则和师生关系,都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启示。所以,我们应该积极借鉴“实践一建构”道德学习理论,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和质量。

[注释]

第2篇

【关键词】和谐师生关系 大学生 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0-0042-02

师生关系是在学校这一特定环境中的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的组成部分之一,师生关系是普通高校开展教学活动的前提,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学校教育功能的实现。伴随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因素之一。在新的历史时期,高校内涵式发展,大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逐渐凸显,师生关系的内涵以及人们对师生关系的认识进一步发生了转变。

“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是中国古典大学的基本理念,大学教育的内容之一是道德教育和品性修养始终。西方近代教育思想家约翰・洛克在《教育漫话》中提出“教育中具有价值的目标”是培养“直接的德行”,并认为“德行愈高的人,其他一切成就的获得也愈容易”。亨利・纽曼在《大学理想》中则认为“即使是纯粹的智育,也蕴含着道德教化的功能”。因此,大学教育的本身就成为一种道德性的教育和引导,大学教育的成效可以教师和学生的思想以及道德素质呈现。大学教师肩负着学术责任,更重要的是肩负着育人责任,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是实现和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基础与保障。文中所指的高校教师涵盖了校园中与学生有联系的全体教职员工,包括一线的专任教师、学校的职能部门人员、政治辅导员以及其他工勤人员。全面构建涵盖学校各工作岗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和谐关系,就要以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为着力点,并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领域。

一 提高专职教师自身素质,以学生为主体,建立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学生主动参与全部教学环节的意识,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从古人所说:“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北师大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可以看出,教师职业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大学教师更应具备较高的道德素质,同时有高尚的人生境界,要能够严谨治学,既注重教书同时强化育人责任,学生对这样的教师才会产生敬佩感,这样的教师才会得到学生的信任和尊敬。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师生关系,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可使教学双方在这种融洽的气氛中相互促进,使教与学相结合,师生才能在心情舒畅、气氛融洽的心理环境中达到共同进步。教师要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用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意识和敬业奉献精神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活动。

随着微博、微信等网络新媒体的应用,学生获取各类信息的渠道和方式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教师传统意义上的文化知识权威和文化知识传递者身份逐渐转变为文化知识、专业技能、创新意识、实践活动的诠释者、引导者和组织者,传统学生唯一的信息源和学术权威地位受到挑战。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掌握学生学习规律。同时,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潜能,改进教学方法,因材施教,使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获得自尊和自信,端正学习动机和提高学习兴趣,从而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育。

在教学实践的各环节中,每一位教师要因材施教,能够正确评价每一名学生,发现每一位学生的优缺点,对于学生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要能够倾听并且辩证地接受,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能力,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端正学生的学习动机、态度,培养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创新意识和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在智育教育中融入德育教育,教书与育人并重,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综合素质和思想教育质量。

二 立德修身,完善辅导员自身人格,进一步提高业务素质与能力,以人为本,加强和改进思想道德教育的工作方法,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线教师,在新时期承担着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学生辅导员队伍的素质对于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显得尤为重要。新的历史时期要求辅导员有较高的政治修养、理论修养、文化修养和人格修养,提高辅导员的综合素质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前提和关键。

目前,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信息来源呈现多样化的特点。辅导员与学生“猫和老鼠”般的关系不再适应时展和教育对象的变化。辅导员应主动转变观念,树立立德树人、德育为先的理念,以人为本,保持对教育事业和对思想教育工作的热情,关爱每一位学生,这是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的有力保证。辅导员要真切地关注每一名学生的成长,改进“猫和老鼠”师生关系的重要途径之一是要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投入发自内心的感情,使师生都能够切身地感受到相互的关爱与和谐关系,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最大限度地消除学生的抵触和逆反心理与情绪,使思想教育工作顺利开展。

由于目前学生评价体系仍未完全摆脱“以成绩论成败”的模式,因此辅导员应努力尝试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正确评价每一位学生,激励和帮助每一位学生,真诚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使教师与学生之间能以诚相待,培养学生养成诚实守信的良好品德和习惯,增强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效果。

在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辅导员还应该全面地深入到学生中去,与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情感交流与心理沟通,通过潜移默化的教育达到师生之间道德与人格的交流融合。辅导员与学生在专业知识、情感认知、道德情操、行为心理等方面沟通、交流与融合,使学生认同教育理念,最终产生共鸣,从而达到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目的;尊重、宽容和共鸣也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因素,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地尊重与理解学生,在学生犯错时需要给他们宽容与帮助,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发自内心地、主动参与到全部教育和教学环节中来,成为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主角”。因此,辅导员应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三 改善职能部门管理人员作风,一切从学生利益出发,突出“服务育人”的教育理念,加强窗口建设,构建管理工作者与学生的和谐关系,帮助学生树立回报社会、服务他人的意识

学校各级职能管理部门是学生了解学校的窗口,随着服务对象的变化和时展,“服务育人”的功能日显重要。但目前部分高校的职能管理部门依然存在着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学生到相关管理职能部门办事,希望得到老师的帮助与服务,职能部门如果存在不良的机关作风会影响到学生对学校的看法,也使学生对于学校的认同感降低。这种不良现象也会使学生对当前的社会产生不良认识,从而产生与学校相对立和抵触的情绪,影响和谐师生关系的形成,同时对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养成产生负面影响。目前应加强管理部门服务意识和工作作风建设,借鉴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运行机制,在高校建立服务质量监控体系。以人为本,一切从学生的根本利益出发,提高管理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服务水平,构建管理工作者与学生的和谐关系,建设和谐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任重而道远,需要全体教职员工共同参与,普通高校要注重全员、全过程和全方位育人教育理念的形成,发挥全体教职工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为加强和改进新时期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参考文献

[1]苏宝芳.创新视野中的师生关系[J].教书育人,2005(Z2):88~89

第3篇

关键词:社会体育;实践教学;体系

突破传统教学体系思维,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是应用型高校的办学特点,也是高校所倡导的办学理念。在国内众多高校进行转型期间,如何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做为教学重点工作,众多学者在此方面也都做了探讨与研究。海口经济学院自开设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以来,结合省内外高校的对比探讨,以及学校对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重视,在以市场为导向的过程中,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具有一定的成效。以此依据教学规律与转型发展特点,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社会、为市场输送优秀的人才是重中之重。

一、构建专业基础实践能力培养机制

专业基础实践能力是指学生在校内学习过程中能够进行一些基本的实践机会,结合专业特点与培养目标对学生提供实践平台,突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中的指导与管理能力。

(一)教学能力培养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中,对学生的指导实践能力具有要求与安排。我校在学生教学能力培养方面除了专业课程内凸显指导或教学能力培养,实践的平台重点是学校对全校大二年级所开展的15个体育俱乐部课程中担任助教,通过教师的前期指导,学生担任主要教学任务,通过实践教学,提高学生教学能力与指导水平。学生通过体育俱乐部助教的一年实践后反馈良好,感触颇多,教学水平有所提高。

(二)体育竞赛组织与管理培养

体育赛事在当代社会中如火如荼,人们强身健体意识强烈,做为体育专业学生,具备体育竞赛组织与管理能力,是一项基础能力。在该项能力提升办法上,我们主要是依据学校所开展的体育竞赛活动及学生组织的赛事来提高学生组织与管理能力。学校每年举办“三大球”联赛,乒乓球、羽毛球、游泳比赛,田径运动会等常规比赛,同时也通过实践教学周,让学生自己组织些小型赛事,全程赛事由学生主导,教师指导。成功举办了网球比赛、校园迷你跑、攀岩比赛、健美操比赛、三人篮球赛等等。

二、构建适应社区体育的实践能力培养机制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区人群对体育锻炼意识明显提高,需求加大,但目前社区内专业的指导员缺乏,人群未能有效的进行体育锻炼,从而我们积极主动的进入社区开展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对社区体育的认知与实践能力。

(一)体适能进社区活动

体适能是机体各个系统的有效的功能,有着良好体适能的人,可以对生活充满活力,可以出色得完成日常工作而不显疲态,可以有足够的精力去消遣时光,也能够面对紧急情况。[1]从服务社会角度出发,我院成立了“我运动、我健康”进社区服务队,分别进入乡镇、社区,为群众测量血压,咨询答疑、出运动处方等形式服务社区,深受社区、群众的欢迎。

(二) 社会调研活动

当前,大学生开展社会调研作为高等学校实践教学的基本内容,有利于扩展教学空间、创新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以及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2]结合我校社会调研政策,从“三下乡”等方式M入社区进行调研,提高学生科研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调研活动由专业教师带队,入学校、入乡镇进行调研,调研成果多次获得学校奖励。

三、构建小学期实践体系机制

关于小学期的概念与实施,国内多所高校均已开展与研究,构建小学期实践体系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从校园走向社会的第一步,能够促使学生发现自身缺陷,提前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进而反思、改善自身。从而达到毕业时能够快速的融入工作岗位,发挥自身才能,体现自身价值。

(一)教学实践小学期

教学实践小学期一般在第二、四学期进行。主要以观摩、顶岗等形式进行小学期的实践,结合专业特点、个人兴趣爱好、就业方向,进行安排。我校专业学生通过进入海口市及省内的健身俱乐部、高尔夫球场等单位,进行联合实施教学小学期。

(二)毕业实习实践

毕业实习工作是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专业特点与单位需求不同,学生选择就业的方向或单位不同。通过毕业实习实践,能够于学生的就业尽可能的对接。我校统筹安排,采取定点定向、自由选择等方法开展毕业实习实践工作。通过联系行业内单位,学校指派指导教师,接收单位指派专人对毕业实习工作进行指导。效果明显,多名学生与单位达成就业意向。

四、加强校企合作,建设实践基地

校企合作的双方(校方和企业)各为独立主体,基于各自或共同的目标需求指向所进行的信息、知识、资源及行为合作活动,实现功能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3]通过校企合作,建立实践教学基地,搭建资源共享平台,从而达到双赢局面。

(一)基地建设

教学实践基地是教学体系中关键环节,基地的数量、质量决定了学生实践能力水平。从教学实践基地的选择上,眼光瞄准体育相关行业,适合我院专业特点而建立。我院从最初的健身俱乐部到相关体育行业协同建立基地,解决俱乐部的教练、会籍顾问,公司亲水项目上各类岗位,基地与学校达成培养目标共识,学生通过基本岗位依次轮转实践,将校内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同时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有少数学生毕业后就职于健身俱乐部教练等岗位,主要起因是教学实践基地的实习中喜欢上该行业。

(二)校企协同管理制度建设

教学基地的各项建设中以制度建设为主要目标,以实体公司与校方对学生培养目标的一致性原则下,配合实体公司的管理,逐渐完善教学实践基地的制度建设。制度的完善能够促进学生在教学实践基地中进行学习,且认真对待教学实践,适应社会工作管理制度,为毕业就业夯实基础。

五、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机制

从我国目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现状来看,迫切需要对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人才培养方案中逐渐加大创新创业教育力度,各高校也在大力扶持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是国家层面对经济发展的需求,同时也能解决学生就业问题,从而提高社会经济多渠道、多样化的发展。

(一)创新创业基地建设

依据国家及学校加大创新创业的扶持政策,引导教师与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同时在学校的支持下,努力搭建学生创新创业平台。尤其做为体育专业,在社会市场需求方面,原有的经济项目远远不能满足群众的需求,在校内我们可以通过创新创业基地进行项目孵化,基础实践、模拟实践等手段与方法,促进学生创新创业的实践能力的提升。健全创新创业制度建设,为学生提供优质服务,更好的凸显成效。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通过人才培养目标的修订,加大创新创业教育比重,积极引导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是应用型高校培养人才的一个重要举措。一方面从专业教师进行引导,课内培育创新创业意识;一方面积极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主要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申报为主,结合创新创业基地进行孵化;还有一方面通过体验式培训,培育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创业实践能力。

六、小结

针对专业建设及社会市场需求现状,学生实践能力是各用人单位的首要条件。我们在通过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校内外的教学实践,校企合作的渠道逐渐完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一系列的教学实践活动等等,努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各高校的职责所在,也是符合国家提出建设应用型高校的目标。社会经济的发展,x不开人才,人才的培养需要高校以市场为导向,优化培养方案,建立完善教学实践体系,培养优秀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毋张明.体适能研究发展综述[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5(11)

[2]张军莲,蔡高强.高校教师指导大学生社会调研的模式与路径[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12)

[3]徐科军,黄云志.校企合作培养创新人才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4(7)

第4篇

[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观;大学生;道德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2)07-0020-03

传统的高校道德教育深受行为主义与认知主义等学习理论的影响,认为道德就是起约束作用的社会规范,道德学习就是将外在的道德规范内化,过于强调学生道德认知结构的发展,过分夸大认知在道德学习中的作用,认为道德推理或道德判断的发展是道德发展的根本内容和衡量标准,忽视了道德在根本上是一种实践精神,最终无法回避知行脱节的尴尬境地。在这种情况下,称得上是学习领域“奇葩”的建构主义的兴起,无疑为高校德育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西方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被誉为教育心理学的一场革命。虽然建构主义尚未形成统一的体系,各种建构主义强调的重点有所不同,但就学习理论的核心问题――学习观来说仍存在共同的看法,即人的学习不是被动的过程,也不是机械的摹写、移入、再现或重复外部信息过程,更不是简单的刺激和反应过程。学习是学习者积极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是在原有经验基础上经由与世界相互作用而对世界(外部信息)进行重组、改造、整理、加工的过程。概言之,学习的实质是个体根据自己的经验主动建构起关于世界的知识的过程。

“因为没有一种最好的成长方式,所以没有一种最好的教育方法。”[1]建构主义作为一种学习理论也不是完美无缺的,譬如知识观方面存在的局限性等,但是它强调学习者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强调学习者新旧经验之间的相互作用,强调学习者对意义的建构,而不是考虑如何把客观世界的知识和信息尽快尽多地传递给学生,教师也不再是真理的代言人与先知先觉者,而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与对话者。从这一意义上说,建构主义学习观“翻转”了人们对学习的看法,改变了人们对学习的认识,冲击了原有的道德教育观念,呼唤着一种全新的道德学习观念。

一、高校道德教育是以大学生为主体的主动道德学习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刺激,而是主动建构意义,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因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是主体的自控过程,对学习负有责任的是学习者本人。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习的主动性启示我们,学生的道德并非先天预设的,也不是单纯由外在塑造决定的。大学生的道德学习也不完全是被动的,而是在有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主动建构的。大学生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自觉不自觉地从社会交往过程中学习,理解规则并最终形成完全独特的道德观念。模式化的道德教育是不符合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大学生有自己对道德的理解和表达方式。大学生是道德学习的主体,他们以不同的方式理解来反映道德世界。

传统道德教育目的是让学生记住各种道德要求,并最终体现在行为中。“道德规则是在学生意识之外的,也就是说,它独立于学生。”[2]道德学习的内容由教育者依据成人社会和成人生活的需要编订,呈现为“要如何”和“不要如何”式条例。学生被剥夺了作为学习真正主宰者的地位和权利,无从选择,完全处于接受者和被塑者的客体地位,其基本假设是“知识和价值――首先在文化中存在的――乃是学生通过模仿或通过直接的教学和奖励与惩罚内化而成的”[3]。通过反复说教、条件反射或奖惩训练,学生自然会变成“有道德的人”。传统的高校道德教育无论在目的上、内容上还是方法上,都是以否认大学生的道德主体地位和道德发展的主体性为前提的,否定了道德主体在道德学习中的意志和参与,道德发展自然成为无源之水与无本之木。

二、高校道德教育是在大学生先前道德经验基础上的学习

经验是建构主义学习思想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几乎每个建构主义者都强调学习者的经验。他们认为,学习者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他们在开始学习新的材料之前,大脑中并非像传统观念所认为的那样是“白纸”一张,而是已经存在许多先前的概念,尽管对每个学习者来说这些概念或多或少是不一样的。

经验同样适用于道德学习领域。国内有学者研究指出,“生活中的道德学习是以我们拥有的道德本能为基础,通过接受暗示,非反思性选择和自主选择交互作用而实现的。”这告诉我们:“生活中的学生在道德上都不是一个空白,甚至刚出生的婴儿我们也不能说他是完全的道德文盲,他不但继承了来自父母和祖祖辈辈的道德遗产,而且在母亲的子宫中已经和父母有了初步的交流,已经有了自己的亲社会性倾向。”[4]因此,作为拥有生活经验积累的大学生在接受高校道德教育之前已有自己的道德经验。

学生不是道德经验的“空白者”,这提醒我们,以学生没有相应的道德知识和思维能力为由,强迫学生接受的道德教育是站不住脚的。在大学生的道德学习中,教师要尽量关注大学生已有的道德经验,在设置教学情景、道德教育活动时,尽量以大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注重与大学生先前生活经验的衔接,而不是以理想的生活为模本,应以学科的逻辑为依据。

三、高校道德教育是大学生主动建构道德意义的学习

“知识是由认知主体主动建构起来的,建构是通过新旧经验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这个原则几乎得到了所有建构主义的认同。当学习者个人已有的知识和能力通过自己的新经验发生变化时,即建立在自己的解释和理解基础上时,才能使新的知识和经验同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的联系重新得到建构。学习就是理解,理解就是一个意义的赋予过程,即学生必须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或经验对建构的对象作出解释,在新的学习材料与主体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之间建立起实质性的联系,从而获得真正的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获得的知识意义对学习者而言也是一种“创造性的理解”过程。

这种“创造性的理解”“建构”尤其适用于结构不良的知识领域。道德作为一种对世界的把握方式,比一般的科学知识和技能更加复杂,有着更多结构不良的领域。因此,道德学习在这种意义上不同于一般的知识技能学习,它更适宜于学习者“创造性的理解”“建构”。而传统道德教育、道德学习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把道德完全等同于法律法规式条例,等同于一般的知识,把社会与“我”、道德与“我”置于一种对立的状态,人为割裂了道德作为一种行为价值的整体内涵,最终使“道德规则独立于学生”,变成了一种纯粹的外在规范,既抹杀了道德及其学习的特殊性,忽视了道德在人类自身实践中,对自身实践经验的总结,也否定了学生的主体性与能动性。道德是为了人而产生,但不能说是人为了体现道德而生存。[5]道德是基于人的实践需要,人的实践是具有过程性的不断发展变化的,那么,道德也同样不是静止不变的,它追随生活的变化而不断呈现新的特征。所以,对于生活在一个信息化、价值多元化时代的大学生来说,道德之于大学生的意义更多是有待于发现而不是被动接受,道德学习并不是完全被动地接受固定不变的外在的道德规范,而是通过大学生的亲身参与和直接体验,在与他人交往中逐渐建构道德意义的过程。

四、高校道德教育是以大学生情感的生成为核心的学习

建构主义学习观指出,学习并不是一个纯粹的理性过程,情感参与并影响了主体的建构过程。情感或情绪的好坏能影响或控制认知,进而影响学习。良好的情感或情绪对学习具有内在驱动性。

道德学习是一种价值学习,不同于知识技能的学习,它是以情感为核心的认知学习,是情感学习与行为学习的有机统一。道德是一种情感性存在,是一种对事、对人与对社会的态度,根本的不在于“知不知”“做不做”的问题,而在于“愿不愿知”“愿不愿做”的问题。“知”是可以记忆的,“行”是可以训练的、强迫的,但“情”只能是生成的、内发的。所以,情感在道德学习中的作用,不只是形成道德行为的“催化剂”,而更是道德生成的核心。道德的深层本质应该是发于情,出于自愿的行为。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与认知的最大不同在于,学生在道德知识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情绪体验,直接反映了这些道德知识对学生所具有的主观意义,而且更加具有内在性和直接性。如果在道德学习过程中,缺乏一定的情感体验,学生不仅会对道德知识加以排斥,而且会对道德知识产生怀疑或不确信。

由此可知,大学生道德学习的本质特征在于其情感性。没有情感,就没有大学生道德的发展。没有情感渗入其中,道德认知的学习就成了干巴巴的道德知识的学习,道德行为学习就是机械与被动的盲从行为训练,失去了道德的本来意义。

五、高校道德教育是以大学生的生活情境为基点的学习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是基于情境的。真实的学习应在有意义的情境中出现,参与基于社会情境的一般文化实践是个人认知的源泉。[6]所以,个体学习于丰富的情境中进行,通过与情境中的人和物的互动创造出知识。

道德作为一种价值性存在,是弥散在社会生活中与人际交往的氛围中、始终见诸具体的情境,没有抽象的、独立于生活和实践之外的道德。从书本上、从课堂里学到的“道德”并不是真实的道德,也没有内化为大学生心理、道德经验的一部分。所以,较之其他方面的学习,道德学习对情境的依赖更强。另一方面,个体的道德学习要受到多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包括各种有形和无形的、积极和消极的社会因素,它们在个体道德经验的建构过程中发挥着影响。因此,个体的道德学习始终是在真实的、一定的情境中进行的,“真空”中培养不出道德生活的主体。

回归生活的道德理念认为,道德存在于学生的生活之中,是不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生活对于他们来说就是一种真实的情境。道德学习离不开大学生的生活情境,只有遵循大学生生活的逻辑,以大学生的现实生活为源泉的道德学习,才能让大学生在与自我、他人、自然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与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自然与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逐步建构起属于自己的道德观。由此看来,高校道德教育应以大学生的生活情境为基点。生活情境不仅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熏陶与体验道德,而且也使大学生的道德学习具有了现实的道德生活基础。

参考文献:

[1] Fox,R.Constructivism examined[J].Oxford Review of Education,2001(1).

[2] Durkheim,Emile.Moral Education:A Study in the Theory and Application of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M].New York:Free Press,1961.

[3] Kohlberg,L,Mayer,R.Development as the Aim of Education[J].Harvard Education Review ,1972(9):453.

[4] 高德胜.生活德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51-52,58.

第5篇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709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711-01

血液透析首先应建立一条血管通路,稳定、可靠的血管通路是患者进行血液透析的基本保证。置管部位为锁骨下、颈内和股静脉,锁骨下静脉为最常用,最佳的部位是右侧颈内静脉,插管可以直接到达腔静脉和右心房连接水平。

1 临床资料

总结我院86例血液透析病人留置导管的护理。颈内静脉为53例,股静脉为18例,锁骨下静脉为15例,这些病人大多数是建立动静脉内瘘之前作为临时性血管通路,12例成为了永久性血管通路,6例感染抗生素治疗无效拔管,其余治愈或改为自体动静脉内瘘后拔管。

2 留置导管功能不良的因素

导管功能不良是指常规治疗时间内导管不能提供足够的血流量来达到充分的透析。大部分插管置入后很快就有纤维鞘形成,只是大部分不导致临床症状,大约41%的患者并发导管血栓形成。容易形成血栓的原因有患者的基础疾病导致高凝状态、患者的血管条件、插管次数、插管类型和材质、插管部位(左侧置管发病率高于右侧)和管尖位置,血栓形成的其他影响是诱发感染,可能引起回流障碍和肢体肿胀,肺栓塞。

3 留置导管感染的因素

置管的局部及全身因素是造成导管感染的重要因素,局部因素包括卫生习惯,使用不透气敷料,出口周围潮湿,鼻腔及皮肤携带金黄色球菌等,全身因素包括病人是否处于免疫抑制状态,有无糖尿病及低蛋白血症和高铁蛋白血症等。导管出口处和(或)隧道感染占导管相关性感染的8%-21%,且为被迫拔除导管的重要原因。临床表现为局部红肿、压痛、渗出和结痂,如不能及时处理,可以引起导管相关性菌血症,抗生素与肝素混合液封管可用以预防导管感染。

4 尿激酶溶栓治疗

尿激酶溶栓治疗的成功率是70%-90%,应作为首选。用这种方法创伤最小并且费用最低。5-10万u尿激酶加3-5ml分别注入留置导管的动静脉腔内,保留20-30min,回抽出被溶解的纤维蛋白或血凝块,若一次无效,可反复进行。对导管位置不良,可以经导丝引导纠正其位置或者更换导管。定期肝素封管,长期口服小剂量华发林(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可能有助于降低血管内血栓形成的危险。对于患者来说,除意识到保持创面清洁、干燥对预防感染的意义外,活动和睡眠时避免压迫导管,以防血栓形成和血管壁损伤。

5 静脉留置导管患者在治疗后自我护理要求

5.1 导管留置期间活动幅度不宜过大,睡觉时尽量取平卧位或导管对侧位,以防导管移位、受压、折叠。

5.2 颈内或锁骨下静脉患者洗脸、洗头、洗澡时不要让水流入插管部位,股静脉置管患者不宜过多下床活动,洗澡时不能淋浴。洗澡后及时消毒,更换敷料。

5.3 注意留置导管创口有无出血、渗液、红肿、滑脱。注意保护个人卫生,保持局部及皮肤、敷料清洁、干燥,不要用手绕抓置管部位皮肤、发现潮湿、松脱、污染后及时消毒、更换敷料。每天用碘伏棉球消毒2遍。

5.4 血液透析开始、结束及换药时患者要戴上口罩,防止口鼻部细菌进入导管部位。有报道,血液透析患者大约50%-60%鼻腔内携带金黄色葡萄球菌。

5.5 若留置导管超过3天未使用,请立即到医院血液净化中心进行检查,以防导管内形成血栓及局部敷料污染。

参考文献

[1] 黄蓉芳.血液透析患者留置导管的护理.护理杂志,2009年5月.

第6篇

摘 要 高校体育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强健学生身体素质,调整学生心理状态的作用。但是任何一种教学都需要有对应的监督管控机制来引导教学向规范方向发展,充分发挥高校教学的实际价值。而该理念也适用于高校的体育教学,因此要充分的针对体育教学的问题设计教育监督管控机制。

关键词 高校体育 监督机制 问题 策略

当下的高校人才培养是朝着综合素养人才方向进行,学生不仅要有专业的知识理论与技能,同时也需要由良好的身体与心理素质。而体育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达到强健体魄和调整心理的作用。而为了提升体育教学的质量,高校开展了相关的监督机制,但是监督机制本身由于不成熟而导致多种问题的存在。因此,要充分的看到监督机制问题,而后做对应的调整改善。

一、高校体育教学监控与督导机制作用

对于体育教学进行有效的监督机制,可以有效的对课程内容、学生反馈情况、实际考评情况做有效的监督,从而观察教学实际开展是否符合学校教学方法与学生的实际需求,对于教学的实际效果做有效的评估。同时依据教学中的问题做对应的问题纠正。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达到监督作用,促使教师不断地与时俱进的积极配合学校教学理念进行教学的改良。同时可以依据发现的问题有效的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通过讨论与研究规划出适用性的解决措施,有效的帮助教师进行课程的改良,成为了教学质量的晴雨表。

二、高校体育教学监督机制常见问题

(一)监督理念滞后

当下的体育教学监督理念主要沿用传统的教学评价操作模式,但是实际上并不仅仅如此。监督操作是对实际教学反馈与推动的方式,而并不是对教师教学的简单监督。在实际的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不仅仅是教师的不负责任,更多的情况上可能是学生需求与情况的多样性,教学硬件设备缺乏,教学政策的不足等。因此教学效果的滞后并不是教师单一性问题,而是多方面问题的集合。因此监督工作应该是对多种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所监督评估,从而促进整体的改善。监督也并不仅仅监督教师,还需要监督学生,监督整个学校的管理体系中的各项工作等。

(二)缺乏对学生主体的关注

在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中,往往忽视了对学生主体的关注。体育教学服务的主体是学生,教学不仅仅要满足学校对于教学理念定义,同时要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心理状况、身体情况等。要充分的对学生情况做全面调查,充分了解学生对课程教学的反馈,适当的依据学生的需求多对应的教学方式、内容与理念的调整。

(三)监督方法操作不科学

在传统的教学评估中,仅仅依照对课堂教学内容的观察以及学生简单的问卷调查进行,同时调查范围较为局限,只是抽样调查,缺乏对全部学生情况的了解。评价的内容主要针对教学内容的满意与否情况,但是缺乏对学习接受情况做深入评估。即便采用了网络评估的方式,但是总体来说都较为形式主义,没有深化到实际核心关键点。

三、高校体育教学监督机制对策

(一)完善监督机制

在监督机制中,要明确相关制度的完善科学性。既要满足学校教学理念的符合和教学内容的规范性,同时也要注重对学生反馈情况的深入了解。评估要扩大评估范围,避免简单的抽样检查,扩宽评估途径,方便学生做教学评价的时时反馈,及时的对日常教学反馈情况做有效的关注,并依据实际情况作及时有效的纠正,避免形式主义的每年定点某一时段的抽样调查。同时要做好监督考评机制的权威性,促使教师与学校方面积极的应对改善,而不是仅仅接受反馈情况而熟视无睹。要将全面的监督与实际操作改善工作贯通,发动全校师生的监督力量,不仅仅是依赖单一的组织与个别监督人员。

(二)充分肯定教师的价值

在对教师做评价时,要充分的了解教师的实际工作压力而后做对应的公正人性化的评价。不能以个别不公平的评价言论就否定教师所做出的所有教学价值。同时要积极的发挥教师主观能动性,让教师发挥教学内在的热情,不断的积极改善,同时提供教师更为宽松的教学氛围,让教师更自由的对教学内容、形式的改良,避免单板的约束而导致教学模式的枯燥乏味。要尊重教师的专业性,教师毕竟是教学一线的感受者,对于学生的需求与教学领域的变化有更敏锐的感知,从而有效的提出对应的教学改良方式,因此要充分的尊重教师的意见,避免非专业性人员提出不切实际的监督与改良方法。

(三)充分调动学生能动性

在教学上,教师是专业的主导人员,学生是最有效的反馈群体。要充分的调动学生对教学的评价,同时让学生通过积极的表达想法,让教师全面有效的了解学生需求与实际的身心状态,从而有效的做对应的教学调整。开通学生反馈的多元渠道,同时减少其反馈的阻力。

四、结束语

高校体育教学监督机制不能严肃的认为是一种严苛的教学约束,应该更多的通过监督机制的改善,调整更为积极向上的体育教学氛围,让体育教学更活跃、更符合时展需求,满足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而有效的提升体育教学的实际价值。

参考文献:

[1] 刘金富,高风.关于"高校体育教学质量评价"的反思[J].当代体育科技.2015,5(14):91-92.

第7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素养训导;实践教学基地;管理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8(b)-0000-00

在高等教育由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转变的形势下,加强实践教学基地管理中的职业素养训导,有助于推进工学结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确保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本研究对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基地管理的现有问题进行了调查,初步编制出基于职业素养训导的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基地管理体系。

1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基地管理现存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基地管理对于职业素养的培养作用还不强,在管理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1.1 对职业素养训导教育的重视不足

通过走访了解到,62%的专业教师认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中最需要的是专业知识和技能,而职业素质不是主要因素。相当多的专业教师认为职业素养训导教育主要是学生管理工作的责任。

1.2 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脱节

目前的实践教学基地管理中师资严重缺乏,除了教务部门和实训教师外,几乎没有其他人员参与管理,造成在管理过程中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脱节。

1.3 训导教育途径单一

目前实践教学基地的职业训导教育仅仅依靠部分任课教师和实训教师在实训课上进行说教式教育,无法让学生意识到职业素养的重要性。

2 构建基于职业素养训导的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基地管理体系

通过对政府部门、用人单位、高职院校教师和学生进行走访调查,结合《关于全面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等相关文件精神,初步编制出基于职业素养训导的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基地管理体系。

2.1 制度架构管理

制度架构管理分为组织架构、规章制度和执行力三个二级指标。组织架构要求组织健全、分工合理,参与人员来源多样化,除了学校外,也应该增加政府、企业甚至是学生代表。规章制度则需要渗透企业文化和借鉴企业制度,并且科学、完备。执行力要求管理规范、运转高效,具有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和建立安全预案。

2.2 日常规范管理

日常规范管理主要针对人员行为、文件档案和成本控制三方面指标进行管理。在实践教学基地活动的学生和老师必须要有合乎的行为规范,如按时考勤、统一着装、佩戴胸卡等。所有运行文件档案必须真实完整记录,及时归档并保留一定时限。成本控制引入企业成本管理意识,除了控制采购计划外,还需要合理节省。

2.3 师资队伍管理

针对师资严重不足,这一指标下设人员构成和师资提升两个二级指标。人员构成除了对管理人员的来源和比例有要求外,对于师生比也要有科学的要求,同时管理人员与实践教学基地的对接度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职业素养训导的成效。师资提升主要指管理人员通过外出交流培训、企业一线实践、学历提升、资格证书获取以及参与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及改造等多种途径达到管理能力的提升。

2.4 多元教育管理

多元化的教育途径才能让学生的职业素养得到很好地提升,因此本指标分为学前体验和学生活动两个二级指标。学前教育主要指学生在进入实践教学基地开展教学活动前,通过岗前培训、安全教育、情境体验等多种形式体验到职业素养的重要性。而学生活动主要覆盖了社团活动、技能比赛、创新设计和企业家讲坛这些与职业素养密切相关,又能在实践教学基地开展的学生活动。

2.5 场地设备管理

场地设备管理主要由场地布置、设备管理和废弃物处置三个二级指标构成。场地布置需要突出实践教学场地高度仿真,有明显的操作指南和安全警示。企业典型人物宣传在职业素养教育中的作用也不可小视。设备管理要求落实专人负责,对所有仪器设备建立使用说明,做好日常保养和安全防护,并能利用现有条件对仪器设备进行升级改造。废弃物处置往往被忽视,因此废弃物的规范处置和循环利用也被引入本管理体系。

以上指标体系见表1。

表1 基于职业素养训导的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基地管理体系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制度架构管理

组织架构

组织健全

分工合理

参与人员类型

规章制度

企业文化渗透

企业制度借鉴

科学完备

执行力

程序规范

运行效率

突发事件处理能力

建立安全预案

日常规范管理

人员行为

学生行为

教师形象

文件档案

记录真实完整

归档及时和保存时效

a成本控制

采购计划周全

消耗合理节省

师资队伍管理

人员构成

来源和比例

师生比

对接度

师资提升

外出交流培训

企业一线实践经历

学历提升

资格证书获取

参与建设及改造

多元教育管理

学前体验

岗前培训

安全教育

情境体验

学生活动

社团活动

技能比赛

创新设计

企业家讲坛

场地设备管理

场地布置

布局仿真度

操作指南

安全警示

企业典型宣传

设备管理

责任落实

建立使用说明

日常保养

安全防护

更新改造

废弃物处置

符合规范

循环利用

实践教学作为大学生培养职业能力、进行职业定位的重要手段,而实现大学生成才、谋求职业生涯发展又是实践教学的最终目的。实践教学基地作为进行实践教学的重要载体,对于当今高职大学生的知识、技能和素质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构建基于职业素养训导的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基地管理体系,能使学校实践教学基地管理更好地同职业素养训导教育相结合,管理工作越来越规范,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也得到了明显地提高。本管理体系从多个方面对实践教学基地进行管理,并且契合社会和行业需求,通过综合多方面资源形成合力指导实践教学基地管理,有效地提高了学生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朱应煌,吴兴.高职校内实训学生职业素质培育训导研究[J].成人教育,2013,4:104-105.

第8篇

【关键词】人工流产次数;继发不孕;免疫学因素;健康教育

The relation between induced abortion times and second infertility and health education

Pan Lei(Heze City Hospital,Shandong 274031,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discuss the effect of induced abortion to fertility and look for more effective health education method.Methods:Two hundred patients suffered induced abortion more than one time were divided into interven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voluntarily.The intervention group involves 110 cases who accept health education voluntarily.The control group involves 90 cases who refuse health education becauses of kinds of reasons.The normal control group involves 80 cases who are healthy and married without abortion experiences. The serum and AsAb was detected. The relation between abortion times and infertility was analyzed.The effect of education to abortion times was also analyzed.Results: The abortion times increases in control group and the more is the abortion times, the more important is the immune factor.It is of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second fertility. There is obvious significance(P<0.01).The increase is not obvious in intervention group.The immune factor is not important and of no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second infertility.There is no obvious significance(P<0.01).And there is obvious significance between control group and normal control group(P<0.01).Conclusion:Among the reasons of second infertility after abortion,repeated abortion is more important and immune factor is related.Health education is of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abortion times. Health education is imminent and urgent.

【Key words】 Relation between induced abortion times;Second infertility; Immune factor; Health education

在妊娠24周以前,采用人工方法,把已经发育但还没有成熟的胚胎和胎盘从子宫里取出来,达到结束妊娠的目的,称为人工流产。妊娠12周前做人工流产称为早期人工流产;妊娠12~27周做人工流产称为中期引产。随着社会发展和进步,人们观念的改善,人工流产上升率较快,而重复性人工流产也逐渐增多所导致的继发性不孕随之增多,继发性不孕是人工流产的一个常见远期并发症。有资料表明「1:人流后继发性不孕占继发性不孕的65.8%,而免疫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免疫系统在维持机体的稳定和健康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保证机体的生殖和生理健康,我们的妇女保健健康指导工作更要全面具体。因此,本文通过检测人工流产患者的血清、宫颈粘液抗抗体(AsAb),探讨人工流产与继发性不孕的关系,通过妇女青春期保健、婚前保健来分析卫生健康指导重要性: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均为本院妇科门诊就诊的女性病例,均有人工流产史,年龄18岁~33岁不等。平均年龄25.5岁。愿意接受卫生健康教育指导的110例为干预组,由于各种原因不能接受卫生健康教育指导的90例为对照组。另设正常对照组80例(已婚未有人流史,身体健康之妇女)。

1.2 标本采集:采集空腹静脉血2ml,分离血清即刻使用或储备于0℃以下。根据基础体温和宫颈粘液检查或B超检查,禁欲两天于排卵期用注射器或吸管吸取宫颈管内的粘液标本置高倍镜下观察。

1.3 检测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AsAb。试验程序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试剂盒由上海玉兰生物技术所提供,每次试验均设阳性、阴性对照组。

1.4 卫生健康教育指导

1.4.1 青春期健康教育 青春期是智力发展、世界观形成和信念确定的重要时期。是对青少年进行健康教育的关键时期。一方面保持儿童时代某些心理特点,另一方面已具有成人某些心理特征,开始萌发独立意识,喜欢与同龄人来往,先是同龄,随着年龄的增长,喜欢与异往。帮助青少年培养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加强健康教育,使他们了解自己生理、心理的特点,懂得自爱,合理安排生活、工作与学习。性教育对青春期少年必不可少「2:①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按照国家的方针和文化背景,不要效仿西方“性解放、性自由”。②正面教育,给青少年指出一些不良习惯、行为问题的控制预防方法。③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抓住青少年好奇心、新鲜感的特点。④理解、尊重、关怀、引导。

1.4.2 婚前健康教育 婚前健康教育能保障个人和家庭幸福,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和人类发展。①以医学知识和技能,提供婚前卫生咨询服务。②帮助选择适宜的结婚时机、最佳受孕时机。③婚前卫生指导,注意心理和生理调适。④新婚避孕指导。

1.4.3 人工流产术的健康指导 流产是不得已采取的避孕补救措施,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防止给身心健康带来更多的麻烦。①人工流产术前体检及全面的妇科检查,有生殖系统感染时首先控制炎症。在行人工流产术前需要运用抗生素系统、足量治疗,待炎症控制后再行手术。手术之前三日内应该禁止性生活,术前一日洗澡,更换内衣内裤,手术当天带一些清洁卫生用品,以保持外阴清洁,防止感染。②术中避免“心脑综合征”[3],消除精神紧张,术前肌肉注射阿托品0.5mg,亦可用麻黄素30mg肌注。③术后两周是受术者全身各系统的复原过程。流产后由于机体内环境改变,容易发生感染,受术者术后应按时服用抗生素,并要注意休息,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一定要在一个月内禁止性生活;一定不要盆浴,勤更换卫生纸垫,保持外阴清洁。

2 结果

2.1 三组AsAb阳性率分布见表Ⅰ。

统计学分析,两组间AsAb阳性率比较,血清各组间有显著差异(P<0.01);宫颈粘液:观察组与对照组无差异(P>0.05)。两组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

2.2 人流次数与AsAb阳性的关系见表Ⅱ。

统计学分析,血清及宫颈粘液AsAb阳性率在人流1次组与2次组相比中,均无显著差异(P>0.05);人流≥3次组的AsAb阳性率明显增高,与前两组有明显差异(P<0.01)。

2.3 健康教育与人流次数的关系见表Ⅲ。

统计学分析,对照组流产次数之间有明显差异(P<0.01)。干预组流产次数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之间流产次数有明显差异(P<0.01)。

3 讨论

3.1 多项研究表明[3]:AsAb对不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①抗头部的抗体可干扰获能及头反应。②细胞毒抗体在补体参与下使膜损伤、死亡,抗尾干的抗体抑制活动。③抗抗体的Fc段与宫颈粘液蛋白结合,干扰穿过排卵期宫颈粘液。④抗抗体的调理作用增强生殖道局部吞噬细胞对的吞噬作用。⑤抗头部的抗体能阻止与透明带及卵细胞膜结合,抑制受精。⑥干扰已着床的胚囊生长发育导致流产。根据以往研究「4原发性不孕患者血清、宫颈粘液抗抗体阳性率均显著高于正常组。本资料结果表明,人流后患者血清、宫颈粘液抗抗体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人流次数越多,患者中血清、宫颈粘液抗抗体显著增高更明显。这说明免疫学因素对人流后的继发性不孕有很大的影响,而人流次数越多影响就越大。提示我们继发不孕的原因当中,人工流产引起的免疫反应是重要原因,应当重视起来。

3.2 人工流产后AsAb增高与不孕的关系

3.2.1 生殖道局部的损伤及感染是AsAb增高的非常重要的原因,也是人流后常见的并发症。

3.2.2 炎症未消失之前性生活,局部非特异性免疫反应增强,吞噬大量。

3.2.3 多次人工流产加重了生殖道局部的感染与损伤,AsAb进一步增高,加重不孕。本文资料表明,人流后其血清、宫颈粘液中AsAb阳性率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人流次数≥3次血清、宫颈粘液AsAb阳性率明显增高,显著高于1~2次流产者(P<0.01 )。

3.3 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健康教育是指通过一系列系统的、有组织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促使人们自觉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提高生活质量。人工流产对妇女的生殖健康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实施健康教育,可以消除或减轻这种影响。人工流产是避孕失败后终止妊娠的有效措施。随着生殖健康知识及教育的普及,广大妇女的自我保健意识逐渐增强,避孕失败所致意外妊娠对要求终止妊娠的育龄妇女大部分采用人工流产术。做好人工流产手术患者的心理护理,对于减轻吸宫术中受术者的痛苦,缩短手术时间,配合医生,最大限度减少术中或术后出现的并发症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青少年较为普遍,趋向低龄化发展,特别是少女未婚怀孕呈现逐年上升和低龄化趋势。婚前群体中未成年女性比例较大。在非婚日趋增多的现阶段,由于生殖健康教育的不足,导致非婚青年性健康知识普遍缺乏,有相当多的非婚青年不敢或者不懂得如何采用避孕措施。因此,一旦怀孕,人工流产则成了惟一解决问题的办法,殊不知,不管是人工流产,还是药物流产,都会严重影响非婚女青年的身心健康,人工流产是女性避孕失败不得已的一种补救措施,人工流产只是一种补救手段,而决非首选的上策。因此,我们加强青少年的卫生知识以及性知识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指导他们心理及生理健康,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文资料表明:通过青春期健康指导、婚前健康指导及人工流产术的健康指导,流产次数干预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使重复流产率明显降低,减少继发性不孕的发生,提高妇女生活质量,保证妇女身心健康 。

参考文献

[1]唐英珍.人流术后不孕浅析.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1985,5181:168.

[2]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第一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053.

第9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语文教学;多元智能;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3-098-01

语文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实践证明,以多元智能人才观指导语文教学改革的实践,对提高教学效果,促进中职生多元智能发展,提高中职生的综合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基于多元智能的人才观

心理学家加德纳认为,人类智能是多元的,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每个人都不同程度地拥有在特定认知领域或知识范畴相联系的八种甚至更多的智能。这八种智能包括:体现思维及语言组织能力的逻辑数理智能和言语语言智能,偏重于技能方面的音乐节奏智能,视觉空间智能和身体动觉智能,还有就是体现心智方面的自知自省智能,交往交流智能及自然观察智能。这八种智能以不同的方式在每个人身上不同程度地组合,使得每个人的智能都各具特点。中职生的特点是:形象思维占主动,却不善于抽象思维;不善于系统性逻辑性强的理论学习,却善于实际操作。认真分析中职生的特点,笔者认为在某些智能方面中职生特别具有优势。中职生只是在逻辑数理智能方面较弱。作为中职教师,我们的任务是发现中职生究竟在哪些智能方面有优势,给他们找到正确的智能定位,并在教学过程中训练并开发他们的潜能,使他们成为未来所从事行业的专业人才。而要做到这一点,中职教师要首先改变自己的观念,以多元智能理论为基础,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并以此指导教学实践,切实提高学生的能力,促进他们掌握专业知识,使他们将来具有更强的立足于社会的竞争力。

二、语文课程特点及其重要性

《语文》(基础模块)这套教材坚持以人为本的改革理念,促进学生发展;淡化“学科本位”,彰显职教特色;务实求真,遵循语文教学规律。这就要求语文教师一要“培养学生基本科学文化素养”,二要“服务学生专业学习”,三要“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 语文教学承载着人类文明传承的重任,承担着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责任,对学生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让语文课成为一个丰富多彩的舞台,一个生活的浓缩片段,一个理想展翅的天空。学生在语文课上能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释放自己的激情,培养自己的创造力、想象力,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

三、以多元智能人才观指导语文教学实践

职业教育具有自己的特殊属性,这就决定了中职语文教学有别于普通中学语文教学。中职语文教学必须确立能力培养的“专业化”导向。必须把语文教学中的“听、说、读、写”能力训练与专业的“职业化”训练紧密结合起来,突出专业性,“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创业能力”,实践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为专业服务的宗旨,提高中职学生的语文文化素质,为提高全面素质、综合职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奠定基础。这既是完成职业教育的培养任务的基本要求,也是中职学校语文教学发展的重要目标和要求。笔者拟在教学实践中,重点培训学生的其中四种智能:身体动觉智能、言语语言智能、交往交流智能以及自知自省智能。在此展开阐述,与大家共同探讨。

1、把口语交际训练放在首位,调动学生身体动觉智能,促进学生交往交流智能的发展。大部分中职生毕业后面临就业,口语交际能力应该是必备的。但现实是中职生在这方面的能力非常差。其原因一方面是他们大多数来自农村,见识不广,胆小怯弱。另一方面是中职语文教学忽视了对这方面的能力训练。口语训练的第一步是要让学生建立自信心,让学生建立一种乐观向上、主动好学、富有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克服精神不集中、不爱思考、不肯主动回答老师提问的现象。学生拥有了自信,课堂教学的路就畅通了。其次要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从朗读入手,循序渐进,先让学生开口讲话。然后通过自我介绍、讲故事、诗歌朗诵等活动,调动学生身体动觉智能,让学生正确流利地使用普通话,比较完整地讲述和朗读。做到声音洪亮、吐字清晰、自然流畅。

2、要加强应用文的写作训练,在写作上要遵循实用性原则,开启学生言语语言智能。会写常用的应用文是学生今后走向社会所必需必备的基本技能。请假条、计划、总结、合同、通知、启事、广告、自我介绍、求职信等这些常用的应用文能为中职生走向社会后处理学习、工作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供直接服务。利用课堂教学,讲解应用文写作的基本常识,加强写作训练。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引导他们进行日常应用文和公文的写作。

3、应培养快速阅读能力。阅读能力也是现代人必备的一项能力,因此教学中要注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要制定学生的阅读计划,有计划地指导他们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如中职语文教材外的经典范文,以及古今中外的优秀名著,辅以一些必要的说话技巧方面的书籍。并要求他们在阅读时做好读书笔记。同学之间积极开展合作学习,训练人际交往智能。人际交往智能是指与人交往合作、察觉、体验以及解读他人的情绪、情感及意图,并能据此作出适当反应的能力。通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创设积极的人际交往环境,可以训练中职生的人际交往智能,学习兴趣既跟着提高,又形成了积极的人际关系。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