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城市的起源发展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20 18:13:1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城市的起源发展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城市的起源发展

第1篇

【关键词】藏传佛教;起源;形成;发展

中图分类号:B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5-178-02

一、藏传佛教概况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关于超人间、超自然力量的一种社会意识,以及因此而对之表示信仰和崇拜的行为,是综合这种意识和行为并使之规范化、体制化的社会文化体系。民族作为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共同文化上的共同的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与宗教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尤其是在少数民族地区,民族和宗教往往作为一个有机共同体,影响着当地居民及其日常生活。藏传佛教是佛教的一个重要体系,主要广泛的流传于青藏高原这片地域,是千百年来藏族先民流传下来的精神财富,并且至今仍然对广大的善男信女们的生活产生着重要的影响。藏传佛教作为一种人类文化现象,不仅对藏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产生了影响,甚至对周边民族地区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就国内而言,诸如蒙古族、土族、裕固族、纳西族、门巴族以及珞巴族等民族,至今仍然十分虔诚的信仰藏传佛教。到了元代,藏传佛教萨迦派由于得到元朝的推崇,也传入了土族地区。

可以说,①藏传佛教不仅是中国佛教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己成为中国国内较有影响力的宗教之一。

二、藏传佛教的起源、形成和发展

佛教传入藏族地区的时间,晚于中国内地、西域、克什米尔和尼泊尔等邻国地区。因此,藏传佛教在其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同时受到包括印度在内的以上诸国家地区和中国内地佛教的巨大影响。似乎正是因为藏传佛教汲取了四邻国家地区和内地佛教的精华而经久不衰,时至今日依然在世界宗教园林中大放异彩。②

(一)关于藏传佛教起源的三个说法

相传,佛教正式传入吐蕃之前,当地有一种固有的宗教,名为“苯教”,苯教类似内地古代的“巫觋”,以占卜休咎,祈福禳灾,以及治病、驱鬼降神等事为其主要活动。③有一日,从天上降下一个宝盒,内盛金塔、经书、咒语等。桂・宣奴贝在其著作《青史》上说,这可能是印度人带来的东西,由于当时还没有文字,也没有人懂得这些东西的含义,所以他们就把这些东西留下来之后就回去了。现在看来,我们无法确定这个传说的真实性,也许是佛教徒把它进行佛化后的一个故事,无论这个故事是真还是假,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在当时这个宝盒内的物品并没有对当地的藏人产生什么影响,因此,说佛教从拉脱脱日年赞在位时传人的说法是不可取的。

(二)吐蕃王朝第三十二代藏王松赞干布在位时期,佛教传入吐蕃

松赞干布是一位妇孺皆知的人物,他与赤松德赞和赤热巴巾合称为吐蕃历史上的“三大法王”,由此可见,他的功绩对吐蕃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他将吐蕃的领地牵往拉萨,派吞弥・桑布扎等人去印度进修,回来后创制了藏文,并且先后赢取了尼泊尔的赤尊公主和大唐的文成公主。两位公主都是信佛之人,并且先后带去了许多法器以及佛像等等,后来松赞干布还专门为了供奉两位公主带来的佛像,先后在布达拉宫的周围修建了大昭寺和小昭寺,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物质遗产,可以说,松赞干布是一位伟大的藏王,不但扩大了吐蕃的领域,还加强了吐蕃各方而的建设,更重要的是加强了汉与藏之间的联系,但是当时吐蕃盛行的还是苯教,所以佛教很难段时间内融入到这片土地上来。不过我们可以说,松赞干布所做的功绩为后来佛教的正式传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吐蕃第三十六代藏王赤松德赞在位时期,佛教传入

正如前文描述的那样,赤松德赞是吐蕃历史上“三大法王”之一,他同松赞干布一样为了吐蕃各方而的发展,也为了佛教能够顺利的传入,他都贡献出了白己力所能及的力量。年幼的他由于没有权势,崇苯大臣掌权之后进行了一系列的反佛运动,直到他长大成人之后,继续追寻父亲赤德祖赞的脚步,开始发展佛教,并且迎请了多位学者到来传法,从而弘扬佛教的教义,公元779年,他还亲白主持了第一座佛教寺院桑耶寺的奠基仪式,接着就出现了藏族地区最早的七位僧人,史称“七试人”,之后曾被派出去学习佛法的人回来之后,就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译经运动,佛教从此在吐蕃地区广泛的流传开来。

(四)藏传佛教的形成

综上所述,佛教正式传入的标志是桑耶寺的建立、“七试人”的出现以及大规模的译经运动,从这之后,佛教就逐渐在吐蕃立足扎根了。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佛教传入吐蕃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在许多崇佛之人的努力之下一步一步走进了这片雪域圣地之中。作为一个新的事物,要与周围的环境相适应,这是需要一定的时间进行磨合的,佛教在苯教的基础之上去粗取精,摒弃了苯教中糟粕,例如在每年的祭祀活动上大规模的杀戮之举等.吸收了苯教中的一些精华,让人们在接受这位“新朋友”时,不会感到陌生,这一去粗取精的过程也使得佛教能够在短时间融入到百姓的生活之中。

(五)藏传佛教的发展

藏传佛教在形成过程中,也曾遭受了很多次的打击和创伤,最为严重的就是“朗达玛灭佛运动”,朗达玛是吐蕃历史上的最后一代藏王,这次“灭佛运动”可谓是毁灭性的,实际上,这是由反佛大臣策划、朗达玛赞普亲自下令的一场声势浩大的抑佛运动。赞普还下令封闭所有的寺院和佛殿,将所有的佛像和佛经都埋在地下、抛在水中或者焚毁。当然也有不少的信佛群众把一部分佛经藏匿起来,流传于后世,寺院和佛殿里的贡品被捣毁之后,用泥巴把门给封住。④从此,刚刚形成的藏传佛教进入了濒临灭绝的所谓的“黑暗时期”。

后来,有史学家以“朗达玛灭佛事件”作为分界点,将藏传佛教通史分为“前弘期”和“后弘期”,“前弘期”是指公元七世纪中叶(松赞干布在位时期)至九世纪中叶(朗达玛灭佛)为止的二百年时间,“后弘期”又分为“上路弘法”和“下路弘法”,“上路弘法只要是指在西部的阿里地区展开的佛教复兴运动”,其创始人是益西沃,他是第一个在阿里地区开展弘扬佛法运动的人,而且在复兴佛教的过程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下路弘法”是指发生在安多地区的弘法运动,相传,朗达玛灭火之后,藏绕赛、约格迥、玛释迦牟尼三位出家僧人逃到了安多地区(今青海省黄南州尖扎县境内)传法,史称“二贤哲”,后来他们收了一位高徒名为喇钦?贡巴绕赛,从此这位高徒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弘法活动,修建藏传佛教寺院、收徒传法等,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藏传佛教史上出现了“教派林立”的发展阶段,较为出名的教派有宁玛派、噶举派、萨迦派、噶当派和格鲁派,各个教派都对佛教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这期间出现了许许多多闻名于世界的藏族文献,例如《甘珠尔》和《丹珠尔》等,也出现了藏族文化之“大小五明”,供后人研讨和学习,并且继续发展和传播博大精深的藏族文化。至此,藏传佛教又一次的在青藏高原上散发光芒,直至今日,它在广大的善男信女们的心中永不磨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藏族人。

三、小结

在中国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在青藏高原之上,有一群勤劳朴实的信徒们世世代代信仰并遵循藏传佛教的信条,这一现象千百年来不曾有丝毫的改变。藏传佛教以其包罗万象的信仰、知识与价值体系,以其历史上形成的政教合一、寺院教育、经济、活佛转世等制度影响了藏族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而。长期以来,藏传佛教深深植根于藏区特殊的自然环境和文化背景当中,对藏区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可以说,是流传在青藏高原上的藏传佛教创造并且塑造了藏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表现与共同文化中的民族共同心理素质,它包括积极和消极的、进步和落后的、精粹和粗俗的各个方而,白宗喀巴大师在十四世纪末和十五世纪初对藏传佛教进行大规模的整饬之后,藏传佛教的教义就深深的烙印在藏族人心中了,把人们的思想完全纳入藏传佛教信仰的轨道了。对于生活在藏区的老百姓来说,藏传佛教对他们的影响已经渗透在生活中的各个方而,甚至是微不足道的小事都足以体现出信徒们虔诚的心。

注释:

①土观・洛桑曲吉尼玛土观宗教源流[M]刘立千,译,人民出版社.1984:226

②④尕藏加藏传佛教与青藏高原[M]人民出版社,2004:134

③王森,佛教发展史略[M]中国藏学出版社,2002:1(上接第171页)

(3)他们/应该/对/机器/进行检查。

(4)他们/应该/对机器/进行检查。

我们可以看出,出现不同划分结果主要在于“对机器”是作为一个二音节词还是划分为一个单音词和一个双音节词,以及“进行检查”是作为独立的四音节词还是分为两个独立的双音节词。经过整理和统计这句话的翻译结果,发现了其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二种结果,分别为:

(1) They should conduct a examination of the machine

(2) They should examine the machine

(3)They should check the machine

Joan Pinkham在他的专著《中式英语之鉴》中指出了中式英语的表现形式之一就是使用不必要的词语,他指出,使用不必要动词的短语形式有:

l.unnecessary verb plus noun

2.unnecessary verb plus unnecessary noun plus third word

我们不难看出,句子翻译(1)中的conduct a examinationof就符合第一种形式,即不必要的动词加名词,完全可以更直接简洁用一个动词替代,表达为句(2)中的exaImne。经过统计分析发现出现这种翻译结果的大部分在划词时将“进行检查”划分为两个不同的双音节词,对这两个音节词分别进行翻译。而将“进行检查”当做一个词的几乎没有出现这种不规范情况,而是翻译为句(2)和句(3)的结果。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母语语感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不规范英语的输出。许多同学在翻译时将母语中的形容词和副词照搬到英语中,从而导致出现中式英语。希望在教学活动中,母语语感能够引起学生和教师的注意,从而有效的避免不规范英语的输出。同时提高英语语感,减少母语语感对英语输出的影响。

四、结语

鉴于国内对中式英语形成研究领域存在的缺憾以及语感测量这一新的社会学研究方法在语言学上的应用,在前人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研究从实证调查和案例研究入手,运用社会语言学和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对一定模本范围内的母语语感进行测量,并与翻译结果进行相关分析,统计英语句子中中式的表达方式与母语对于词的切分的相互关系。通过以上的探讨和研究,最终得出母语语感与中式英语形成的相互作用关系。试图在理论上为研究中式英语形成机理和矫正策略提供理论支持或有效的结论及经验性证据,在实践上基于理论结论的发现为基础教育中中式英语矫正对策提供新的实验依据。由于社科研究影响因素可变性原因,研究在对言语社区的设置和问卷的设计上可能存在一定的缺陷,对语感测量只做到了词的层而,呼吁更多学者为解决中式英语问题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葛传.漫谈由汉译英问题[J]翻译通讯,1980(2):1-8.

[2]王初明英语是怎样学会的[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3]Duranti,A.Linguistic Anthropology[M].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1997:82

第2篇

建筑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是在完成一个工程项目过程中,对所发生的成本费用支出,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预测计划、控制、核算、考核、分析等进行科学管理的工作,它是以降低成本为宗旨的一项综合性管理工作。进行成本管理是建筑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管理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之一,从实行项目管理的情况来看,多年来无论工程质量、工期管理、文明施工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企业总体效益不理想,利润较低。本人就如何加强项目成本管理发表几点看法。

一、建筑项目成本控制的概念和分类

1、建筑项目成本控制的概念

建筑项目成本控制是指项目在施工过程中,对影响建筑项目成本的各种因素加强管理,并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将施工中实际发生的各种消耗和支出严格控制在成本计划范围内,随时揭示并及时反馈,严格审查各项费用是否符合标准、计算实际成本和计划成本之间的差异并分析,消除施工中的损失浪费现象,发现和总结经验。通过成本控制,使之最终实现甚至超过预期的成本目标。在市场经济中,成本的控制不仅在于项目的控制中,而且在整个项目管理以至于整个建筑工程管理中都有着重要的地位,企业盈利通常是通过项目的经济效益即项目的最大化和成本的最小化来实现的,对于建筑企业单位,在确定了合同价格后,它的经济目标就完全通过成本来控制了。由此可见,在实际施工中,若忽视成本控制,将成本处于失控状态,只有工程结束后,才知道实际成本支出,这时已无法对损失进行弥补。因此,建筑项目的成本控制是非常重要的。

2、建筑项目成本的分类

按成本的核算方法,可将成本划分为下列几类:(1)预算成本。指根据施工图计算的工程和预算单价确定的工程预算成本,反映了为完成工程项目建筑安装任务所需的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2)实际成本。指项目在施工生产过程中实际发生的并按一定的成本核算对象和成本项目归集的生产费用支出的总和。(3)目标成本。是指按企业的施工预算确定的目标成本,这一目标成本是在项目经理领导下组织施工、充分挖掘潜力、采取有效的技术组织措施和加强管理经济核算的基础上,预先确定的工程项目的成本目标。

二、建筑工程项目成本控制存在问题分析

1、从成本控制意识角度分析

从意识角度来看,建筑工程的一些项目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缺乏成本控制的意识。由于建筑工程推行项目法施工,各工程项目分散于不同的施工区域,企业管理层属于利润中心而不是成本中心,无法对工程成本施加影响。对于项目而言,由于受工期和超期罚款等合同条款的约束,在保证工程生产方面易于达成共识,对工期成本及项目盈亏却无暇顾及。工期成本是指为实现工期目标或合同工期而采取相应措施所发生的一切费用,工期目标是工程项目管理三大主要目标之一,建筑企业能否实现合同工期是取得信誉的重要条件,工程项目都有其特定的工期要求,保证工期往往会引起成本的变化,盲目地赶工期要进度,就会造成工程成本的额外增加,效益向生产低头的典型表现。

2、从成本控制机制角度分析

从控制机制角度来看,很多建筑工程的成本控制缺乏责权利统一的机制。比如说,很多建筑企业的项目经理往往认为自己的主要任务是保质、保量、按期完成施工任务,最关心的问题是工程资金能否到位;而企业的技术人员认为自己的主要任务是解决施工难题,搞好工程质量,确保顺利移交;建筑工人最为关心的问题是工资能否保证,奖金能发多少。提起成本控制,一些人会自然而然地认为这是一个会计方面的概念,是财务部门的事情,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风马牛不相及,财务部门虽然对成本控制理解较深,但其责任似乎也只停留在日常的成本核算上,况且自己也仅仅是一个项目部的职能部门,没有权利指挥管理其他各部门。

3、从成本控制手段角度分析

从控制的手段来看,我国经过几十年的成本管理与实践的探索,从理论上形成了一套关于成本预测、决策、核算、控制、监督、分析、考核的管理法体系。但是,建筑企业在运用这些方法以进行成本管理的时候,还存在着诸如事前成本管理与事中管理的严重脱节等问题,建筑企业缺乏行之有效的成本管理方法。目前,很多建筑企业的成本管理仍处于手工操作阶段,离电子化、现代化要求相距甚远,随着影响建筑项目成本升降因素的不断增加,迫切需要通过程序化、电算化手段进行成本管理,实施建筑项目成本控制,必须对大量的数据进行计算、分析,但是,计算机应用在施工企业以及在建筑项目成本管理方面尚不普及,这便使得成本计算与分析仍然停留于手工阶段。

三、加强建筑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的对策建议

1、制定科学的施工计划

制定科学的施工组织设计是加强建筑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的第一步。企业应该按照自己的企业资源和能力,制订科学的施工方案,施工组织设计主要包括:施工工艺的确定、施工机械器具的选择、施工顺序的安排、流水施工的组织,施工组织设计科学与否则工期、施工成本也会不同,因此,认真编写施工组织设计是降低成本的关键。施工组织设计应该同时具有先进性和可行性,如果只先进不可行,不能在施工中发挥有效的指导作用,就不是最佳施工组织设计。在施工组织设计的制定过程中,要尽量实现技术与经济相结合,以先进的技术措施取得相应的经济效益。比如某建筑企业的某框架工程中,建筑项目部将所有钢筋混凝土柱子中的钢筋连接由单面搭接焊改为电渣压力对焊,仅此一项措施就解决钢筋用料近50吨,共节约钢材20万元,而普通焊接改为电渣压力焊只增加几万元的成本。

2、实施机械租赁

工程机械设备的租赁业在我国出现的时间还不长,但其对减少建筑工程固定资产投资负担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对某一工程项目来说,大多数情况下工程机械设备都是短期使用,如果由建筑企业自己购买并保养、维修,则会是很大的成本负担。采用大中型机械设备租赁可以对工程项目带来以下好处:减少机械设备的投入和固定资产的占用,有利于资金的合理分配;租赁公司对机械设备集中管理,配备专业人员负责及时维修保养,机械的技术状况可得到保证,可以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充分发挥机械设备的性能;有利于设备革新,由于考虑成本问题,单个企业一般不会及时对大中型机械设备进行更新换代,造成工程项目中使用的机械设备故障率很高,大大影响了工程施工进展情况,同时也会影响整体计划工期,而专业的租赁公司为了提高市场竞争力会时刻关注建筑机械设备市场,及时用先进的机械设备进行更新,客观上也提高了工程项目本身的机械化施工水平。

3、加强对零星分包的成本控制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建筑工程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工程分包,工程分包最多的是土建安装工程,分包工程通常是以分包合同的形式确立,但不要认为有了经济合同就可以放弃这部分工程的成本控制,特别是对一些零星分包的工程。比如,项目经理部以实物工程量和劳动定额为依据分包的工程,在实际施工中,由于用户需要等原因,往往会发生工程施工工艺变更,使工程数量和劳动定额与劳务合同互有出入,需要按实调整承包金额。对于上述变更事项,一定要强调事先的技术签证,严格控制合同金额的增加;同时,还要根据劳务费用增加的内容,及时办理增减帐,以便通过工程款结算,从甲方那里取得补偿。另外,对于临时用工的数量和费用,可以采取以下方法:一是对工作量比较大的任务,通过领导、技术人员和生产骨干共同讨论确定临时用工定额,使临时用工的数量控制在定额的范围以内;二是按定额用工的一定比例由施工队包干,并在分包合同中明确规定。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原州区;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0-0000-01

一、经济实力稳步提升

“十二五”期间,全区经济保持较快发展态势,主要经济指标总量规模明显扩大,经济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到“十二五”末,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3.14亿元,年均增长16.4%,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13.42亿元、24.86亿元和54.86亿元;人均生产总值21821元,年均增长16.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9.24亿元,年均增长25.2%;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51亿元,年均增长21.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37亿元,年均增长13.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463.2元,年均增长9.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296.1元,年均增长15.5%。主要经济指标基本完成,部分目标超额完成,经济发展步入总量扩张、增速加快、质量效益同步提升的新阶段。

二、经济质量逐步改进

“十二五”期间,坚持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把产业结构调整作为主攻方向,到“十二五”末,产业向精细化、高端化发展。

1.现代生态农业快速发展

蔬菜产业初具规模,马铃薯产业提质扩量,草畜产业壮大提升,建成高效节水灌溉面积30万亩,设施农业园区31个,冷凉蔬菜面积达到23万亩,种薯面积13万亩,带动全区种植马铃薯42万亩,牧草面积达到34万亩,牛、羊饲养量分别达到22万头和83万只,先后荣获“中国(西部)冷凉蔬菜之乡”和“中国马铃薯种薯之乡”的美誉。

2.工业经济提速增效明显

建成宁夏圆德慈善园,清水河工业园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不断完善,入园企业达到116家,聚集效应初步显现,马铃薯制品、清真牛羊肉加工、中药切片、保健小杂粮等传统产业得到巩固提升,邦德电动车、中能振发光伏发电、盾安和天润风力发电等新能源、新材料新兴工业快速发展,全区新增规模以上企业18家,达到24家。

3.现代服务业发展提速

旅游业、物流业、商贸业、金融保险、电子商务、信息产业加快发展,成功举办三届中国(宁夏)・须弥山石窟文化旅游节,须弥山石窟创建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和国家名胜风景区,成功被列入国家信息消费试点县(区),编制完成电商业发展规划,建成2个县级农村电子商务服务中心、10个乡镇物流配送站、96个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站,区乡村三级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初步形成。

三、扶攻坚步伐加快

坚持以自治区“5.30”产业扶贫计划为重点,建立“四级联动、双到责任、两不脱钩”帮扶机制,确定了“53211”产业扶贫计划。围绕实施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程,坚持一村一规划、一户一措施,重点实施产业培育、危房改造、劳动力转移培训、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改善、社会事业发展等扶贫措施,整合项目,捆绑资金,持续“造血”,增强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创新推进金融扶贫工作,初步形成“财政+金融+农户+产业”的金融扶贫模式。积极拓展闽宁协作、对口帮扶和机关单位包扶等社会扶贫领域。全面完成生态移民任务。驼巷、上马泉等70个贫困村如期实现脱贫销号目标,五年累计减少贫困人口4.8万人,贫困面由37%下降到24%。

四、城镇化水平稳步提升

紧抓自治区实施宁南区域中心城市暨大县城建设的有利机遇,配合市政府开展了旧城改造、西南新区建设及“五城联创”活动。成立原州区市容管理局,划片区、强责任、建网络,扎实开展城市管理和自治区卫生城市创建工作,强化对城乡结合部、城区背街小巷、“五小”行业综合整治力度,市容环境明显改善。建成农村人饮工程78处,40.4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新修村级道路1050km。完成三营、张易等7个小城镇和毛家台子、头营、驼巷等74个美丽村庄建设。三营镇入围“全国重点镇”,新三营村入选首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名录。“十二五”末,全区城镇化率达到45%。

五、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十二五”期间,全区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公共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大力推进创业、就业和新型农民培育工程,累计发放创业贷款5.3亿元,扶持培育小企业965个,创造新就业岗位13170个,新增就业13048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教育投入不断加大,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236所184420m2,改造运动场167550 m2,供暖设施163183 m2,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5.8%。城乡卫生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新建医疗卫生机构151个,实现区医院和乡镇卫生院远程会诊全覆盖,应对突发事件能力显著提升,荣获“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殊荣。科技实力逐步增强,累计争取和组织实施科技试验示范45项,科技成果转化步伐明显加快,荣获“全国科普示范县”殊荣。文化体育基础设施逐渐完善,新建文化体育场所190家,建成原州区文体中心、三营、头营等10个乡镇文化站和黄铎堡村等7个行政村村级文体小广场,荣获“全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殊荣。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逐步完善,实施低保提标扩面工程,开展动态管理,6.3万余人享受到低保政策待遇,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和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94.3%和96%,大病救助实现全覆盖。

第4篇

关键词: 128公路园区 产学研互动 广州大学城

大学与城市的发展相互影响,紧密相连,产学研合作则是实现两者间良性互动的催化剂。MIT作为波士顿地区最为著名的创业型大学,对128公路园区的形成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28公路园区孕育、兴起、衰落、再崛起的历程,也是MIT与地方间产学研互动的不断变化调整的历程。本文通过梳理这段历史,归纳两者互动过程中出现的得失,为广州大学城更好地开展产学研合作提供借鉴。

一、128公路园区的崛起:“大学―企业―政府”模式的建立

MIT与企业的“联姻”,其历史最早可以追溯至学校创始人威廉・巴顿・罗杰斯“一种全新的、与企业相联系、以科学为基础的技术大学的概念”。[1]罗杰斯的建校思想为后来校友所继承和发扬。MIT与企业实现紧密关系的里程碑是合同办公室的成立。1948年,麻省理工学院在工业界的建议下成立了工业合作项目,该项目的宗旨是“在工业界和大学之间建立直接的互利的联系纽带”。此外,MIT还设立了技术转让办公室,1988年,MIT的专利税收入达620万美元。

作为赠地学院,自建校起,MIT与政府间建立了千丝万缕的关系。二战是麻省理工学院的分水岭。1940年,MIT与政府的合同不到一万美元。到第二年的9月30日,MIT已有超过1000万美元的研究合同。战时的研究极大地拓展了MIT和波士顿地区的技术基础。校园内的研究者数量大幅增长。下面的一组数据很能反映问题。

二战结束时,波士顿大多数的资金集中于保险公司和信托投资公司,可用于风险投资的资金非常少。康普顿校长为了向以研究为基础的企业提供资金开放新技术,于1946年组建了风险投资公司――美国研究与发展公司(ARD)。在其带动下,私人投资也显著增长,波士顿第一国民银行(First National bank of boston)在1957年也建立了自己的投资公司,并在1958年成立了美国第一家小企业投资公司。[2]

在技术、人才和资金几大元素解决的情况下,战争结束后的短短几年直接造就了“128公路”高科技园区。60年代至70年代初,大公司不断涌现,如EG&G,王安公司等。[3]自70年代中后期,该州经历了为期10余年的高速发展时期。1985年失业率降至全美最低,人均收入也出现大幅攀升,这一现象被誉为马萨诸塞奇迹。

80年代后期园区经济一度陷入低谷,在度过了短暂的低迷期后,通过推动主导产业多元化,减少企业对政府依赖,注重发挥中小型企业的作用,打造开放型社区文化等措施,128公路园区在90年代后期再度崛起。2000年1月,马萨诸塞州失业率降至2.9%,比奇迹时期的1987年还低0.3%。[4]目前128公路园区共计有1800多家计算机软件公司、1300多家环保技术公司。其中生物技术企业总数更是居全美第二。[5]

二、128公路的教训:“大学―企业”的隔阂和过于倚重政府

128公路有过数度衰落。1975年,128公路地区处于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不景气的时期,失业率居全美各州之首;80年代末,已持续了十余年的马萨诸塞奇迹戛然而止。128公路经历的两次危机有其深层次原因。

1.“大学―企业”的隔阂

波士顿所在的新英格兰地区,有着源于17世纪的保守传统。MIT也不可避免地带有保守文化的痕迹。尽管麻省理工学院是美国研究与开发公司的初创者,但在1955年它缩减了对该公司的资金支持。麻省理工学院认为,投资于刚起步的公司太过冒险,不符合“谨慎、有判断力的聪慧之士的处事原则”。麻省理工学院与这一地区新技术企业的一定距离预示了这所学校与128公路地区的关系。尽管大学致力于商业化的研究,但它与公司总是保持一段距离。[6]这无疑大大阻碍了MIT与企业的广泛深入合作。

2.“企业―政府”的失衡

在128公路地区,稳定和忠于公司较之勇于实验,敢冒风险更受重视。军事合同低风险、高收益的特性,与128公路地区公司文化十分契合,因此深受该地区公司的青睐。

MIT孵化出来的许多公司高层管理人员一直致力于建立并保持与政府之间密切的关系。为军事市场的长期服务进一步强化了企业本身的封闭性,忽视了与其他公司的交流与合作,128公路地区企业对外界经济发展趋势反应变得迟钝,技术开发与技术创新速度大为下降,产业区缺乏自我生存的机制和造血功能。一旦国防订货大幅下降,128公路园区经济就不可避免地陷入衰退中。

三、对广州大学城的启示

MIT在建立产学研合作模式的过程中有过惨痛的教训,但经过不断调整后,终于实现了与城市的良性互动。这为广州大学城的产学研合作提供了有益借鉴。

广州大学城位于广州市番禺区新造镇小谷围岛,其定位是以发展教育产业为基础、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方向的集居住、休闲、生产等多种职能的学、研、产、住为一体的综合性城市功能区。[7]大学城目前进驻有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药学院、广州中医药大学、星海音乐学院、广州美术学院、广州大学共10所高校,已建成两个产学研合作基地――国家数字家庭应用示范产业基地和广州大学城健康产业产学研孵化基地。国家数字家庭应用示范于2009年1月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广东省、广州市和中山大学等合作共建。基地自成立以来已开发产品368种,制定标准47项,汇聚专利1500多项,吸引企业228家,并且开展了云浮、中山等地百万户级的应用示范工程。[8]健康产业产学研孵化基地由番禺区政府与广东药学院共同组建,成立于2009年7月。截止到2010年10月,已有广州新百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13家企业进驻。

成绩面前,广州大学城高校在产学研实践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1)开放性和共享性缺乏,大学与社区互动不足。

由于对大学城的管理缺乏预见性的统筹布局,造成各进驻高校各自为政,基本上仍处在属地化管理状态,各高校缺乏“大学城共同体意识”,其共享机制与共同治理都比较滞后,公共设施、学科实验室、图书馆等重复建设现象较为普遍。学科融合和资源共享方面还不尽如人意。大学城整合各高校的资源和发挥学科优势功能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由于广州大学城地处偏僻,迁入的各高校教学科研和学生的学习生活与城市的联系减少,形成较为明显的“围城”文化。大学城精神文化活动局限于大学城精神生活圈内,影响了大学城精神文化对社会精神文化营养的吸取和辐射功能的正常发挥。为了加强大学城与周边地区的交流、合作,广州大学城保留了五个原始村落,但由于大学城建城时间短,加上两者间的文化间距大,实际上大学城与周边社区之间的联系与交流并不广泛,大学城校园文化的服务与辐射功能不强,未能体现高校对当地社区文化的引领和带动作用。[9]

(2)政府干预色彩过于浓厚。

政府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协调、监督、宏观管理和一定程度配置资源的作用上,政府的作用不能取代市场的作用和替代市场灵活应变的功能。如果政府行政干预过多,就会造成市场失灵,影响大学城的效益和有序发展。

广州大学城自诞生之日起,就是在政府的主导下运行的。政府是规划建设的主体,规划、设计、审批、选址、划地等创建工作及入迁大学城企业、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的确定乃至搬迁都依赖政府的行政命令与指令性的安排,从而造成市场失灵。计划色彩过于浓厚,抑制了大学城应有的活力。

(3)对中小企业重视不够。

长期以来,我省校办企业规模小,自有资金不足,企业自我循环发展能力不强。[10]在大学城已建的两个产学研合作孵化基地里,高校偏向于与规模企业签署合作协议;政府科技资金的投入主要流向大型企业;孵化基地中的小企业融资渠道不畅,风险投资眼球集中于即将上市的大型企业,银行为降低风险不轻易向中小企业贷款,等等。以上种种都成为大学城高科技企业发展的现实障碍。

回溯128公路园区的历史发展历程,为使广州大学城更好地开展产学研合作,在下一个阶段,应该做到:

(1)推进大学城内部各高校间教师互聘、公共设施(如图书馆、博物馆等)相互开放等资源共享的工作;鼓励并推动各高校共同开展科研、教学和产业开发等活动,建立统一的协调机制,打破人才流动的人为障碍,在大学城内真正实现学科融合和资源共享及有效整合,以此带动周边地区社区文化的进一步提升。

(2)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减少政府部门干预。政府固然是推动高技术园区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园区必须摆脱对政府的依赖,充分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自我维持和自我造血的功能。地方政府须转变角色,从包揽一切的家长式转向为高新科技企业和科技人才创造良好环境,如制定鼓励创新、鼓励人才流动、保护知识产权的政策等。

(3)大学与企业界合作时,不能把眼光局限在成熟的大公司,而要对发展前景好的小型高科技术公司给予高度关注,致力于推动新企业的形成和发展。要大力发展各类风险投资基金和投资银行,拓宽融资渠道,为大学城高技术成果的转化提供便利。

参考文献:

[1][美]亨利・埃兹科维茨著.王孙禺,袁本涛译.麻省理工学院与创业科学的兴起.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29.

[2][美]安纳利・萨克森宁著.曹蓬,杨宇光译.地区优势:硅谷和128公路地区的文化与竞争.上海远东出版社,1999:17.

[3]曾晓萱.128公路创造发明的摇篮――MIT.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2,(4).

[4]韩宇.战后美国老工业基地马萨诸塞经济转型研究.世界历史,2006,(6).

[5]谷贤林.美国研究性大学管理――国家、市场和学术权力的平衡与制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94-95.

[6]Annalee Saxenian:《Regional advantage:culture and competition in Silicon Valley and Route128》:15.

[7]广州市城市规划局.对广州大学城发展规划的思考.城市规划,2002,(5).

[8]国家数字家庭获评广东省新兴产业基地.番禺日报,2010-8-28.

第5篇

关键词:张雪门、幼儿园课程思想、行为课程、幼儿园课程

张雪门,我国著名的幼儿教育专家。他提出了许多关于幼儿的教育思想,他对幼儿教育的研究主要从幼稚园的课程入手的,张雪门以“直接经验论”为基础,建构了幼稚园课程的基本结构,这不仅为当时幼稚园课程的实施提供了参考,也为我国现代幼儿园课程的实施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一、张雪门幼儿园课程思想的基本内容

(一)幼稚园课程的界定及其组织

幼稚园课程是什么?张雪门指出,“幼稚园课程是给三足岁到六足岁的孩子所能做而又喜欢做的经验的预备。”①张雪门关在定义中,规定了幼稚园课程的对象、内容,并且指出幼稚园课程的内容应该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强调幼稚园课程的内容应关注幼儿的兴趣,激发幼儿活动的主动性。

关于如何组织幼稚园课程,张雪门认为,“一方须顾到社会意义的重要,他方面须能满足个体发达期中的要求。”②他认为教育内容的选择不仅要考虑社会现实的需要,也应考虑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将儿童与社会联系起来。在选择幼稚园课程内容时要遵循社会需要和儿童特点相结合的原则去,也就是说幼稚园课程的组织与实施应以幼儿本位为基础,以社会需要为前提。他主张按课程标准来确定幼儿的活动内容。课程的内容要与幼儿的生活发生联系,主要幼儿的兴趣与经验能力,同时也要给幼儿自由发展与创造的机会。

(二)幼稚园行为课程的内容

张雪门的幼稚园行为课程是以行为主义心理学思想和实用主义教育学观点为理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批判封建传统教育方式,不断的进行发展与改变。关于行为课程的定义,张雪门认为,生活就是教育,五六岁的孩子们在幼稚园生活的实践,就是行为课程。③他认为这种课程“完全根据于生活,它从生活而来,从生活而开展,也从生活而结束,不像一般的完全限于教材的活动。”④

张雪门认为,幼稚园课程是为幼儿所设计和准备的,幼稚园教材是在幼稚园的时候幼儿生活的经验。其唯一的目的,为充实幼儿的生活,促进儿童健康活泼的发展。张雪门指出幼稚园课程应具有整体性、个体性和直接性三个方面的特点。根据幼稚园课程的特点,张雪门构建了幼稚园课程结构和相应的教育目标。认为行为课程主要包括游戏、自然、社会、工作与美术、故事和歌谣(言语与文学)、音乐、常识等方面组成,而每一方面又由不同的具体的内容组成。其最主要的就是儿童周围生活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中能为儿童所接受并有助于其身心发展的各种经验。

张雪门认为幼稚园课程的组织与小学、中学和大学各级学校的课程不同,它有自己的特点和要求。其特点有三:“第一,幼稚生对于自然和人事界没有分明的界限,他看宇宙间一切的一切,都是整个儿的;第二,在幼稚生的时期中.满足个体的需要.实甚于社会的希求;第三,幼稚园的课程,须根据于儿童自己直接的经验。”⑤

张雪门指出,行为课程以行为为中心,以设计为过程。重视“做”即行动的价值,提倡“做学教”相结合。认为“从行动中所得的认识,才是真实的知识;从行动中所发生的困难,才是真实的问题;从行动中所获得的胜利,才是真实的制驭环境的能力。”⑥张雪门引进了美国的设计教学法,并进行改进,将设计教学法运用到幼稚园课程的设计之中。行为课程的教学法应当是起于活动而终于活动的有计划的设计;根据设计精选有助儿童发展的自然而良好的行为,并进行指导;在进行中必须把握住远大而客观的标准,并注意劳动中亦须劳心的原则。行为课程教学法采取单元教学,即先根据幼儿的学习动机,决定学习目的,再根据目的估量行为的内容。

二、现代幼儿园课程发展的现状

课程体现了幼儿教育目的要求,它在培养目标和幼儿个体之间起着桥梁作用。我国的幼儿课程起大致可分为模仿阶段――由照搬日本到学习欧美和探索阶段――由模仿学习到探索实践两个阶段。在转变的过程中,我国的幼儿教育专家在不断的探索适合我国的幼儿园课程体系,不断的改进幼儿园课程实施标准。

现如今由于对幼儿教育的重视,国家对幼儿园课程进行了新的规定,而且各个幼儿园也在不断的开发各具特色的园本课程,发展适合幼儿自身发展特点的课程,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成绩,积累了大量的知识经验,幼儿自身也得到了良好的发展。

但是在幼儿园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例如,农村幼儿教师不能及时了解先进的课程理念,教师无法将先进的课程理念融入到本园之中;大班额幼儿教育之下,幼儿教师很难照顾到每一位幼儿,教师力不从心;保教分离;教育过程与教育目标不协调;有些活动流于形式,只是为了完成某项任务而已;小学化倾向严重等。在幼儿园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大多数幼儿园是以主题活动为主,并开设了一些个性化的课程,这些课程多数是根据本园的实际情况确定,并确定相应的教材后,教师自行设计课程目标、内容等。这些课程不会在课程表中体现出来,大多在幼儿离园后开设,相当于兴趣班。这类课程是幼儿自选,无固定教材,完全由教师自己根据所教授幼儿的年龄特点设计课程目标、内容、进度等。

三、张雪门幼儿园课程思想对现代课程发展的启示

近几年幼儿教育得到了发展,幼儿园课程也在不断的进行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在幼儿园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问题,难以在实际的幼儿园活动中实施。张雪门的幼儿园课程理论,特别是他的行为课程思想简单易懂、具体形象,多数幼儿教师很容易接受的,并对现代幼儿园课程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幼儿园课程应贴近幼儿的实际生活,重视幼儿的直接经验

张雪门认为幼儿园课程来源于幼儿的生活,将教育生活化和生活教育化,符合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实际,重视幼儿直接经验的作用。

幼儿园的课程要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出发,不能脱离儿童整体上所表现的生活和经验。但是教育生活化要求幼儿教师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生活经验,有目的、有计划的将幼儿的实际生活经验融入到幼儿园课程之中,从而让幼儿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这就要求幼儿教师既要将生活作为课程的内容,又要有将生活作为课程的目的。从幼儿的直接经验中发掘幼儿的潜能,激发幼儿的兴趣,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

(二)“行动”作为幼儿园课程的实施中心

张雪门在以行动为中心的基础上,提出了“做、学、教合一”的教学方法,主张让儿童自己做、自己想、自己去发现世界,把儿童作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在儿童学习活动中自然地“教”,即“做上教”,从而把教师的教和儿童的学统一在“做”上,突出了儿童的主体地位和直接经验。⑦

张雪门的幼儿园课程教育思想要求幼儿园课程的设置要以幼儿的行动为中心,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等。幼儿教师应采取多种教学方式与幼儿进行互动教学,注重幼儿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的作用,重视幼儿的学习兴趣。幼儿园课程的设置要尊重幼儿自身的学习方式,尊重幼儿的学习特点,辩证的把握幼儿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关系。教师在指导幼儿活动的过程中,要关注幼儿自身的需要及兴趣等,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引导幼儿自主探索,引导幼儿与周围环境的互动,从而丰富幼儿自身的经验。

(三)幼儿园课程要将社会发展的需要与幼儿个体发展需要相结合

张雪门的教育思想中指出幼儿园课程目标的设计既要符合社会现实的需要,又要符合幼儿自身发展的需要,将社会需要与个体发展相结合。在幼儿园课程的组织与实施的过程中,既要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也要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应将两者有机的结合,从而促进幼儿更好的发展。

幼儿园教师既要打破“儿童本位”的教育思想,也要打破“社会本位”的教育思想。在课程设置与组织实施的过程中,要兼顾社会需要和幼儿个体发展的需要。既要充分了解幼儿各个年龄阶段发展的特点,幼儿发展的能力,个体发展的需要等,也要充分的掌握现在社会发展的方向,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趋势及未来社会发展的方向等。把儿童置于现时的生活环境中充分发展,既全面反映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和对未来社会成员启蒙的需要,又充分科学地反映儿童发展的需要,并把两者协调起来,形成一个既充分体现社会价值,又能体儿童个人价值的目标体系。

注释:

①易慧清著.中国近代学前教育史[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10:240.

②张雪门著.幼稚园教育概论[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第四章.

③张雪门著.增订幼稚园行为课程[M].台湾书店1966年版,第1页.

④张雪门著.增订幼稚园行为课程[M].台湾书店1966年版,第4页.

⑤戴自俺主编.张雪门幼儿教育文集(上卷)[M].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1994:324.

⑥戴自俺主编.张雪门幼儿教育文集(下卷)[M].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1994:1338.

⑦王春燕.张雪门幼稚园行为课程及其现代意义[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4):78.

参考文献:

[1]张雪门著.幼稚园教育概论[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第四章.

[2]张雪门著.增订幼稚园行为课程[M].台湾书店1966年版,第1页.

[3]何晓夏主编.简明中国学前教育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10.

[4]易慧清著.中国近代学前教育史[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10.

[5]戴自俺主编.张雪门幼儿教育文集(上下卷)[M].北京: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1994.

[6]周玉衡,范庆喜主编.学前教育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9.

[7]吕智红.张雪门的幼稚园行为课程[J].学前教育研究,1998(2).

[8]李江美,陈燕.张雪门行为课程的开发与研究[J].早期教育,2002(8).

[9]李江美.张雪门行为课程的研究与完善[J].学前课程研究,2007(6).

[10]王春燕.张雪门幼稚园行为课程及其现代意义[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4).

第6篇

[关键词]医院;成本核算;会计核算;工作;推进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48-0092-02

随着我国医改事业的稳步推进,医院成本核算的问题在财务管理中尤为突出,成本核算的标准和体系欠缺,给医院成本控制带来了压力。因此,深入推进新时期医院成本核算工作的改进势在必行。

1 新时期医院成本核算工作改革与发展的必要性

新时期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备受关注,医院财务管理工作尤其要注重成本核算。但是长期以来的运营方式造成医院成本意识淡薄,所以新时期成本核算工作改革与发展的必要性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医院成本核算工作的改革是满足社会对医疗成本核算的需要。我国非营利性质的医院主要依托政府财政资金的支持,日常工作缺乏成本核算,实际成本投入与财政投入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作为社会公共服务的机构之一,医院有责任承担起分担社会服务成本的义务,将成本核算不仅视为医院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更将其视为一项社会责任。另一方面,医院成本核算工作的改革是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新时期医改工作强调医院内部管理的严谨和创新,非营利性质的医院也应注重投入和产出之比,对医院各项资产实施优化配置,充分发挥资源效能,节约成本,最终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2 医院成本核算与会计核算之间的关联

新时期医院成本核算工作的改革与发展必须与会计核算工作关联起来。从成本会计的角度来看,医院成本核算体系应并入会计核算体系。但是长期以来,医院的成本核算与会计核算实际上是相互脱节的,成本核算独立于会计核算以外进行,工作欠缺规范性和科学性。按照我国《会计法》的要求,医院应以权责发生制作为会计核算的原则,即以实际发生的经济收入和支出为依据完成会计核算,由此生成的会计信息为成本核算所应用。而且将医院成本核算纳入会计核算体系,还有助于减少数据传递,节约核算时间,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准确。因此,医院应认真学习企业成本管理的经验,制定系统的成本核算方法,细化对医疗服务过程的各项费用支出管理。

医疗成本费用作为成本会计核算的关键,应具体分为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从而明确费用产生来源,制定成本核算标准。其中,直接费用是医院实施医疗服务过程中能够直接计入医疗支出的费用部分,包括医疗科室的各项物资损耗费用、药品费用、职工工资与福利费用、业务费用、维修费用、采购费用、租赁费用以及相关的其他费用。另外,一些辅助科室产生的费用如果属于为医疗服务提供支持的部分,也应计入直接费用。间接费用则是不能够直接计入医疗服务支出的管理费用。医院在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的同时,还要实行各个部门和科室的管理,这些费用属于机构内部管理费用,包括行政管理费用、后勤管理费用、财务管理费用,如职工培训费用、科研费用、书报费用、银行业务办理费用等。间接费用应按照部门和科室的成员比例分摊,使管理费用细化到每一个部门和科室,树立全员职工的成本控制意识。

3 医院成本核算工作改革与发展的举措

在理清医院成本核算与会计核算之间的关联、明确费用支出的基础上,医院成本核算的改革与发展应在《医院会计制度》的指导下,增设相应的成本会计科目,包括直接医疗成本、间接服务费用、管理费用。医院将本期发生的费用分配到直接医疗成本科目后,计算出实际总成本,在会计核算期末再计算出劳务量,即可核算出单位成本。

第一,直接医疗账户的成本核算。对医院各个临床科室以及医技科室设立一级科目,上述直接费用项目都计入这一账户,间接费用按分摊原则处理后也转入直接医疗账户。该账户内应包含内外科等各个临床科室,同时也应包含用于检查、检验、手术、换药、放射等提供诊断或治疗的科室。核算期末将各科室成本汇总,转入医疗支出科目,使成本核算科目与现行的会计科目保持对接。

第二,间接服务费用的成本核算。医院的药剂室,后勤的洗衣房、维修室、锅炉房,虽然不为患者提供直接的医疗服务,但却是各医技科室日常运转的必要支持,即间接服务,因而所发生的各项物资损耗费用、职工工资和福利费用、业务费用、维修费用、采购费用、租赁费用、其他费用等应计入这一账户。核算期末用费用报表分配至各个直接医疗成本发生的科室。

第三,管理费用账户的成本核算。医院行政部门和后勤部门的各项物资损耗费用、职工工资与福利费用、业务费用、维修费用、采购费用、租赁费用以及相关的其他费用等计入这一账户。核算期末用费用报表分配到以上的直接医疗成本和间接服务成本的相关科室。

应用以上成本核算方法,医院可以清晰核定各部门和科室的工作量、消耗的成本、实现的收入、创造的效益,并与年度预算对比,推动财务管理水平不断提升。所以为落实成本核算改革的举措,医院应完善内部会计制度,并在信息化管理的支持下提高成本核算效率。而且各部门和科室成本核算的结果应与职工绩效相挂钩,用于激发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切实发挥成本核算改革为医院可持续发展带来的支撑作用。

4 总 结

新时期医院成本核算工作的改革与发展是整合内部管理的需要,更是服务社会的需要。医院各科室应积极配合财务管理部门,以精细化的成本核算塑造严谨的财务环境,并树立起医院的崭新风貌。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科技园;企业;创新;发展;温床;围城;效应

我国举办科技园的政策在较大的程度上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并且极大地推动了区域性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和发展,可以说,科技园成为企业创新发展的绿色温床,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了各种有力的支持,并且在政府、高校、企业、金融机构、中介机构的共同促进之下,科技园区快速发展,不断壮大,使之成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良好示范,在科技园区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各种要素高度聚集,各种创新创业要素处于一种被活化和激发的状态之下,可以使企业更好地自由选择和竞争。但是,我们也要意识到,科技园是一种技术创造和技术转移的社会实验,“温床效应”和“围城效应”并存,并非所有的科技园企业都能够获得创新绩效,还需要寻求适宜的、科学的组织战略,才能最大程度上发挥科技园的“温床效应”,调节科技园对企业创新的抑制性的“围城效应”。

一、科技园的概念及其功能

科技园是基于公司的赢利为基础而创建的,它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相结合和联系,推动和倡导以知识型产业为主导的企业建构和成长,并为技术和商业技能的传输提供有力的支撑和有效的管理。

科技园的正向影响功能具体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技术输送和支撑。科技园内有多种重要的资源,这些内部重要资源的配置方式有所不同,这就成为了企业创新发展的资源来源和渠道。在科技园内的交流技术研发经验、信息交换网络等不断溢出,成为了企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二)资金支持。科技园为企业提供了风险资本金,并为企业成长提供了信用认证服务和资金支持服务,这些支持都极大地避免了企业创新发展的失败。(三)文化支持。科技园的人才聚集,也极大地激发出创新的思S和文化氛围,在优越的地理位置条件前提下,科技园通过自身良好的文化氛围,提供了园区内企业的形象,为园区企业吸引了极其广阔的社会关系。(四)市场支持。科技园的独特地理优势,还为企业创新提供了极其宽泛的市场环境,集聚和汇集了大量的社会市场信息,成为了企业创新发展的“千里眼”和“顺风耳”。

二、科技园对企业创新发展的“温床”效应与“围城”效应分析

(一)温床效应

科技园成为高新技术创业创新发展的绿色温床,其具有的“温床效应”具体如下:

1、科技园是企业创新发展的技术创新驱动平台。科技园建构了一个优化而完善的技术创新平台,在这个优化的系统和平台之下,企业可以获得极为强劲的创新驱动力,通过这个“政策工具池”,实现政府、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的整体衔接,在这个整体之中,它为不同的利益群体提供共享的知识创造机会和知识信息交换平台,极大地提升了科技园内企业创新的绩效性。

2、科技园为企业提供基础设施服务。科技园具有优越的地理便利性特征,它临近大学和区域性的研究机构,这就为企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基础设施服务的契机,科技园可以为企业提供极其便利的公共建筑、办公场所、图书馆、信息交流中心等资源,在这些基础设施服务的前提下,可以极大地提升企业的创新绩效。

3、科技园为企业提供管理咨询服务。科技园为园区内的企业提供必要的、科学而系统的管理咨询服务,这主要是针对一些新的高技术企业尚缺乏足够的行业经验而提供的,它可以较好地使园区内的企业陷入到“新组织”困境之中,清晰地使园区内的企业界定自己的高科技定位,并在科技园的专业服务和管理咨询条件下,极大地提升自身的创新绩效。

4、科技园为企业提供了全新的文化环境。科技园在国家的推动之下,俨然是一种“社会性的符号”,它集聚了政府、高校、科研机构的各种资源,融合生成了一种全新的科技园创新文化和氛围,在这个和谐的、良好竞争秩序的合作创新商业环境和氛围之中,企业获得了创新发展的驱动力,并极大地提升了企业的创新绩效。

5、科技园为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市场对接服务。科技园利用其优越的地理位置特征,更容易使知识和技术产业化,而企业通过向消费者提供直接的产品和服务,更快地提升了知识和技术的溢出效应,并在良好的市场对接服务前提下,极为有效地拉近了知识创新与增值市场服务的关系,使科技成果产业化更为快速和高效,切实促进了科学技术的产业化落地,由此也提升了企业的创新绩效。

(二)“围城”效应

尽管科技园对企业的创新发展产生了绿色的温床效应,然而,也有部分研究学者看到,科技园的地理位置特征并没有完全达成企业的创新绩效,这种单纯的、地理上的位置拉近,并没有真正促进高校与企业之间的互动和链接。研究认为,事实上,在科技园内的高校、科研机构、政府、企业之间的互动是受到一定因素的限制和制约的,它们并不是开放式的、自由的互动和交流,这就使彼此之间的交易成本增加。尤其是当科技园集群在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时,科技园集群会出现锁定和强化内部网络的意识和观念,这就使企业与外部的联系弱化,处于科技园集体思维的禁锢之下,无法实现自身的创新,这便出现了科技园对企业的“围城效应”,这种“围城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企业与外部网络的联系,无法打破在科技园形成的思维定势,抑制了企业的创新绩效性。

三、企业战略分析

(一)资源获取战略

科技园区的企业可以充分挖掘自身在园区内的地理位置优势,获取自身创新发展所需要的资源,以最大程度上减少自身在创新发展进程中所遭遇的技术创新风险,最大化地减少企业创新过程中的各种不确定性。在这种资源获取战略的有效运用之下,可以使企业明显地获得创新发展所需的资源,活跃自身的创新文化氛围,从而获得科技园对自身创新发展的“温床效应”,削弱外部组织网络联系的“围城效应”,还可以克服和防范科技园内部的交易成本增加的“围城效应”,进一步提升创新绩效。

(二)提升争力战略

科技园区内的企业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并主要从以下几个维度加以考察和优化,即:企业家战略决策能力、企业成本创新能力、吸收资源和技术的能力、网络信息能力。通过对这四种核心能力的提升,可以极为有效地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极其有效地规避和防范科技园的集体行动所带来的限制,突破科技园内的群体性思维固有模式,同时这也是企业不断学习和知识累积的成长过程,它可以极其明显地提高和优化企业的创新绩效。

(三)品牌创建战略

科技园与企业的链接可以极大地提升企业的形象和社会声誉,科技园的各项有利资源可以为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吸引更多的关注者,并引发良好的评价和社会声誉,有利于企业品牌的创建,进而也可以极大地扩大企业产品的销售,提升企业的创新绩效。具体来看,科技园的管理咨询服务和创新文化氛围,可以较好地提升企业的社会声誉和品牌建设。然而,科技园所提供的市场对接服务则可能会对企业的社会声誉的创建产生一定的负向影响,这主要是企业的内生行市场行为,没有积极地向外开拓市场,而仅依赖于科技园管理委员会的市场对接服务,这显然对企业的社会声誉的创建不利。为此,企业应当积极地开拓外部市场,增强自己对外界的吸引力,提升自己的市场形象和声誉。

四、科技园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的渠道与举措

(一)充分挖掘网络平台信息,提供合作契机

科技园要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加强政府间的科技合作,建立与国外科研机构或公司的科技合作与交流机构,获得相关的合作与交流信息,为企业建立良好、稳定而有价值的合作契机,要充分挖掘网络平台的各项信息,推动我国企业的创新发展,在技术引进和创新的过程中,最大程度上实现技术的转移和对接。例如:可以开展合作研究、技术座谈会、联合设计、合作办实验室和研究所等,推动科技园区企业的国际化建设。

(二)注重科技园内企业的技术互动与合作

科技园是一个具有强强联合的优势地理区域,在这个区域之内,企业可以进行交互式的合作与交流,例如:位于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同行企业等,这些企业可以从技术上、生产流程等方面,进行联合和合作,利用其地理优势和文化融合优势,更好地实现生产和技术的链接,为企业的国际化发展奠定基础。并且,科技园还要完善自身的“组织协同”和“互利共生”机制和体系,使科技园区内的企业可以在体系的激发之下,更好地形成一个网络,达到最大化的激发效应和反馈效应。

(三)优化创建科技园金融服务平台

在科技园的资本驱动前提下,还要开发和优化科技园的金融服务平台,要通过有效的激励机制和举措,更好地激发科技园区的企业创新发展。要通过设立研发成果奖励基金的措施和方式,对企业的技术开发成本、技术的先进性和科学性、技术增值能力、合法性、风险性等,进行监督和评估,并对研发成果良好的企业给予研发成果资金基金的激励,从而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研发能力。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科技园是企业创新发展的绿色温床,在设立科技园区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科技园对企业创新发展的推动作用,还要考虑区域经济集聚所产生的“围城效应”,要通过有效的举措和策略,规避科技园的聚集负向效应,从而提升企业的创新绩效性。

参考文献:

[1] 陈琦. 高技术企业自主创新的路径探讨[J]. 湖南商学院学报. 2013(05)

[2] 苏屹,姜雪松. 高技术企业云创新系统构成主体与运行过程研究[J]. 科研管理. 2013(S1)

[3] 王伟浩,陶爱萍. 高技术企业分权损益经济学分析[J].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1)

[4] 蔡锐,何伟胜,王涛. 基于创新网络的高技术企业治理研究[J]. 中国物流与采购. 2010(07)

[5] 陈琦. 高技术企业自主创新战略形成的一个理论框架[J]. 财务与金融. 2010(04)

[6] 杨震宁,吴杰. 不同功能分类科技园的资源供给差异研究[J]. 科研管理. 2011(09)

第8篇

关键词:救助站;受助人员;现状分析

在当代中国经济体制下,城乡二元结构和社会阶层分化日益严重等发展弊病使一系列社会问题愈加凸显,而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社保法律制度不完善等原因则进一步加大了社会管理的难度。城市流动人口增大,农村劳动力进城打工,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数量增加,群体结构日趋复杂化等现象给社会救助带来了新的问题。笔者通过对青岛市救助管理站的实地调研,深入了解了救助管理模式,受助人员组成以及其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解决对策。

1、青岛市救助站受助人员的现状及其折射出的问题

2003年8月1日国务院《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颁布后,“山东省青岛收容遣送所”更名为“青岛市救助管理站”。2008年,站内增设“青岛市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2010年3月又增设了“青岛市反家庭暴力妇女庇护中心”。站内总面积5879平方米,床位400张。站内受助人员按性别、年龄、身心状况实行分区居住。并实行住宿、饮食、教育辅导、洗浴、洗漱、阅览学习、文体活动、站内办公科室等分区分开。青岛市救助站为青岛市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日常活动主要表现为向受助人员提供食宿、帮助离家受助者联系亲友并帮助其返乡。在救助站内接受救助长期无法找到家庭的受助人员,由市救助站负责协调安置到市福利院、儿童福利院等社会福利机构。自建立以来,青岛市救助站每年约为困难人员提供救助2000次,每年护送120余流浪人员返乡。救助站在救助生活无着人员、消除潜在的不安定因素、保持城市安宁和良好社会治安环境方面做出了贡献。

在对青岛市救助站的实地调研中,我们看到,救助站作为一个政府搭建的社会救助平台,尽管为社会一些需要帮助的人提供了获得帮助的机会,但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受助人群无论在年龄结构还是在求助原因等方面,都存在着一些错位现象,与救助站本该救助的人群要求有较大的出入。这种状况一方面给救助站的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当前社会发展环境下救助工作的一些新特点。

根据2011年6月份的一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青岛救助站受助人员的基本状况以及从中折射出来的问题

1.1 受助人员年龄结构存在错位现象

2011年6月救助站共救助419人,其中男性占76.4%,女性占23.6%。在419人中,10岁以下人数占0.9%,10-20岁占3.3%,20-30岁占36.5%,30-40岁占24.3%,40-50岁占7.4%,50-60岁占13.3%,60岁以上占13.1%。其中,人数最多的年龄段集中在20-40岁,占到总受助人数的61%。受助人员以青壮年居多,这种状况与人们普遍认为救助对象应为老弱病残的直观理解严重不符。而在20-40岁的受助人群中,大多来自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由于农村进城打工的人群中学历普遍偏低,都抱有去城市挣钱来改变家庭生存状态的目的。他们急于抓住任何机遇,但却无法对自己进行有效的保护,由此受人蒙骗、被人拖欠工资的情况普遍存在。在青岛的救助站中,求助的打工人员多来自外省落后地区或者周边乡镇,其中由于被骗和工资拖欠而导致无法返乡的人员占9成以上。这种现象除了显现落后地区教育的不发达外,相较于城市,农村保障体系的极度不完善则是更为深层的原因。

1.2 被助原因呈多样化,但主次原因出现错位

在被救助的419人中,打工无着占40.3%,流浪乞讨占27.7%,丢钱、被骗等原因导致无力回家的占12%,现场救助占11.5%,上访自投占2.1%,寻人占1%,精神疾病占2.6%,家庭暴力占2.4%。“打工无着”是被求助的主要原因,而且因“打工无着”前来救助站的人绝大多数年龄在20-40岁之间,比例远远超过老弱病残与居无所依的流浪乞讨人员。“可能在大数人的眼里,来这里接受救助的都是流浪人员,其实现在看来,每年我们救助最多的,反倒是外来务工人员。”青岛市救助站安置科王科长说,很多外来务工人员到了青岛之后,由于各种原因所带的积蓄花完了,但是又不愿意回去,就会来到救助站接受救助,这种情况目前约占 70%。“按照规定,这种情况其实并不属于救助范围,但是我们还是尽所能为他们提供帮助。”[1]因城市救助站所救助的人群主要针对的是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流浪未成年人和家庭暴力的侵害者等。根据《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是指因自身无力解决食宿,无亲友投靠,又不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或者农村五保供养,正在城市流浪乞讨度日的人员。而从上面数据中可看,流浪乞讨所占比例并不高,这说明,传统的救助群体正在发生分化,而以青壮年居多的“打工无着”者成为被救助的主体则背后隐含着更深层次的原因,表明城市化进程带给进城务工人员的影响。

1.3 受助人员成分复杂,要求不一,增加了救助工作的难度

第9篇

目前,黑龙江省中的几大资源型城市已经进入成熟期,甚至正在向衰退期过渡,这是因为有些资源型城市已经出现了资源枯竭的情况,这就会让城市的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等方面都出现问题,如果这些资源型城市还是依靠传统产业进行发展,那就无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所以找到适合的替代产业再进行适合的转型,才能突出发展优势。因此,做好旅游产业对城市可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黑龙江省在资源型城市旅游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1.发展因素分析

(1)机遇与优势

先说存在的优势,首先,在黑龙江省中的众多资源型城市中有非常丰富的森林矿产资源,对矿产的集中开发,能够很好的带动经济的发展,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比如,大庆市,以油田作为产业主导的企业一般有具有非常强的生命力,为城市也带来了很好的发展。如果可以将城市中的矿产资源进行开发,形成工业旅游;其次,因为资源型城市会集中性的进行矿产的开发,所以优秀人才比较丰富,为素质旅游提供了人员方面的保障。不仅如此,在鹤岗与鸡西地区的资源型城市污染较重、经济前景也相对较差,失业人员需要再就业,积极性较高;再次,想要开发旅游资源,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一定的旅游资源,位于我国北疆的黑龙江,就蕴含着无数的旅游资源,自然资源丰富的同时工业旅游资源也有不可被取代的优势,冶炼厂、采油区、天然煤场,这些都能引起游客的兴趣。不仅如此,文化旅游资源也相当丰富,因为城市少数民族众多,多元性极强,这也为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重要基础。

再来说机遇,目前我国经济处于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人们开始更加追求于精神上的享受。这就为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根据多方面的预测,我国在未来十年中,每年会以10%的速度成倍增长,并高于世界水平。像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这种资源丰富的地区,经过合理转型一定会在旅游业完成合理飞速发展;还有就是政府与政策的扶持,黑龙江省已经将旅游业的发展最为全省的先导产业,目标就是完成黑龙江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强省的转变;不仅如此,黑龙江省交通道路的进一步发达、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都是旅游发展不可缺少的前提,在这些条件下,黑龙江省中对资源型城市旅游资源的发展一定会越来越好。

(2)威胁与劣势

在资源型城市的旅游发展中,城市产业结构不具备多样性,让旅游业的发展相对落后。就用鹤岗举例,每年的过度放牧就都会对产生不同程度的城市破坏,进而造成的永久性生态环境破坏也越来越多,这对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影响;然后是区位条件的不合理,黑龙江省地处最北端,和我国中心城市还存在很大的距离,这也是制约资源型城市旅游业发展的瓶颈。地域的偏远就会流失很多的目标游客。除此之外,城市建立时间较短而没有形成深厚的文化背景、城市形象不佳、相对较差的基础设施建设都是造成城市旅游发展基础较差的主要原因。

而发展旅游业中,国内外早已经有很多城市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度假、商务、休闲等一体化的旅游模式,旅游区域间的竞争也越来越大,为发展带来不小的阻碍。

2.资源型城市旅游企业的发展意义

(1)对经济转型与产业结构调整的促进

在黑龙江省的资源型城市中,支柱产业都是以资源型为主导,结构相对单一。而旅游业则是一个带动性强、关联性高的综合产业。对于旅游业的大力发展,不仅可以将第三产业的经济比重加大,更能逐渐摆脱城市对于资源的过度依赖,让城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找到旅游业作为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突破口,让城市能够顺利完成转型。

(2)对生态环境的改善与保护

资源型城市在最初被开发的时候,发展属于粗放式,目的就是能在最短时间内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这样的城市规划是相当不合理的。长期的发展会让生态环境被破坏,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也无法完成。但是在进行旅游项目发展时这种情况就会被加以改善,开发旅游的基础是旅游资源,所以想要吸引更多的游客就必须创造更好的旅游环境,这就是对资源型城市中自然资源的一种保护。

二、黑龙江省中典型资源型城市旅游企业发展出现的问题

1.资源利用率相对较低,对工业旅游认识不到位

在黑龙江的各个资源型城市中,有许多老工业区,但是因为对这些老工业区没有足够的认识,所以在进行工业旅游开发时,对于工业区的利用率也相对较低。造成了大量的闲置和浪费。其实发电厂、废弃矿坑都是可以成为工业旅游的重要资源,关键就是看企业能不能进行合理的利用。

2.缺乏整合的营销与开发

虽然在黑龙江中资源型城市都有较多的旅游资源,但是对于资源的整合利用却稍有欠缺。比如铁力市与伊春市,这两个城市都有丰富的生态森林资源,。但是两个城市的景区却存在相似之处,这就会出现过度竞争的情况。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将两种资源进行整合,从而实现共同发展。二者之间也存在互补的地方,两个城市一个是以湖泊资源为主,一个是以山水资源为主,有着天然的优势,进行整合开发,一定会得到1+l>2的效果。

3.项目的经济效益较差

现在各地资源型城市政府的主导力度并没有完全的发挥出来。各企业在开发旅游项目的时候都基本上是各自为战。抛去国家重点扶持的景区,剩下的都存在重复性强、项目小的特点,这样无法形成一个良好的经营规模,就不会出现好的经济效益。

三、资源型城市旅游开发原则与目标

1.开发原则

关于黑龙江地区资源型城市在旅游项目发展中要遵守的原则有8个:(1)因地制宜、合理开发、突出特色的原则;(2)要将城市的规划与旅游产业开发相结合原则;(3)在产品开发中要注意产异化的原则;(4)联合开发、互补有无的原则;(5)循序渐进原则;(6)进行结构方面的优化原则;(7)对于可持续发展要继续实现的原则;(8)注重旅游城市形象以及旅游品牌的原则。

2.开发目标

在进行资源型城市的旅游发展时,要注重的不仅是城市结构的转变和经济的增长,还要进行城市对于形象的塑造,黑龙江省要一直要将生态保护作为一切行动的基础、关键在于发展,特色是关键,谨记这三点的同时,将其作为资源型城市旅游的发展目标。以省内的旅游资源作为一切发展的基础,构建一个以度假为核心的完善旅游产品体系,争取成为我国的旅游胜地之一。

四、黑龙江省中典型资源型城市旅游企业的发展对策

1.关于旅游产品的开发对策

(1)将工业遗产旅游资源进行合理利用

黑龙江的石油城市与四大煤炭城市已经经过了多年的发展,积累了相对较多的工业遗产与废弃矿井,但是对于利用也不能照单全收,要首先进行价值评估,不能盲目的进行破坏和开发,如果发现具有开发价值的工业遗产,必须做到物尽其用,适当的改造为自然博物馆或者风景区,如果有矿坑较深的设施,可以开发冒险活动等。

对这些工业遗产的开发,不仅要具备参与性、体验性和趣味性,还要有一定的文化内涵。要让游客能够感受到工业制造的快乐和乐趣,体会其中的魅力。对于旅游矿区产品的开发时,要站在游客的角度,要想着游客想要得到什么。有条件的话也可以开展“一日矿工”项目,让游客亲自体验,亲自感受。

(2)对旅游城市形象的重塑

想要将黑龙江省中资源城市的“工业城市”标签删除掉,最好的方法就是采取规避政策,对于一些关于工业特色较重的信息尽量不给游客做过深的渗透。除此之外,利用足以城市,进行结构和经济的调整,将战略高度调高也是资源型城市应该大力着手进行的。对于城市中污水横行、机器轰鸣的城市现象必须进行转变,加大对伊春等城市的森林生态的旅游形象大力加强。争取改善大众心中对资源型城市的不良印象。

(3)树立精品意识,丰富旅游产品

在旅游产业发展中,对于“娱、购、游、行、住、吃”一项都不能少,从中衍生的周边产品也会有较大的市场。但是这些资源或产品都必须具有一定的生命力和吸引力,失去特色的旅游产业就不具备任何生命力。比如在伊春的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就要以观光旅游产品,进行合理的景区开发,形成合理的产品体系。其中要具备特色风情较重的观光旅游,还有以保护生态为目标的替代性旅游,开展农家乐等项目,让旅游的发展更具优势。

(4)联合营销,将旅游客源市场加以拓展

我国对老东北工业基地的振兴政策已经出台,这就为黑龙江资源型城市的旅游发展带来了无限生机,对于这次机会务必要好好利用,积极实施营销战略。首先,要针对市场,依靠政府的扶持进行大力宣传;其次,对客源市场的科学划分,不同的市场环境要采用不同的营销策略;最后就是进行各个渠道的整体促销,与媒体、报刊进行合作,进行旅游宣传片的播放,在网络上开发资源型城市的旅游相关网站,让人们了解各类项目等。

(5)开发利用其他旅游活动

可以在旅游中增加农业观光旅游、民俗风情旅游以及节庆旅游等等。因为黑龙江自身具备多民族的特点,几十个少数民族汇聚一地,民主风情势必尽显。不仅如此,黑龙江作为农业经济的大声,黑土地文化也是一个特有文化,如果能够进行合理开发,比如,大庆农场、双鸭山农场等,进行一个合理的宣传后,势必成为游客周密度假的好地方。

2.旅游市场开发对策

在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好,而在这发展中,也出现了一定的趋势,对于旅游活动类型也在发生着变化,其变化表现为公务旅游呈下降趋势,个人旅游持续走高;高消费的旅游活动也来越高;景点观赏的游客越来越少,对于生态、科普、民族风情以及河流湖泊之类的旅游地吸引力逐渐增多;在国外,美国、俄罗斯、韩国、日本已经成为黑龙江旅游发展的主要客源市场。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