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精神病人心理治疗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20 18:13:2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精神病人心理治疗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精神病人心理治疗

第1篇

【关键词】精神病;康复期;认知能力;心理护理

康复期精神病患者往往会出现多种心理问题,会对患者的康复产生严重的影响,能够减低患者的生活质量[1]。对于患者的认知疗法是临床康复期精神病常用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其主要原理是在认知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患者错误认知和观念进行改变,使不良情绪与行为得到纠正,能够使患者正常的进行各种心理活动,最终达到有效的治疗目的。笔者现将康复期精神病患者认知心理治疗的护理观察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在我院进行治疗的康复期精神病患者40例进行分析讨论,①此组患者均符合精神病诊断标准[2]:《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中所对精神病患者的诊断标准。②此组患者的精神症状缓解或已经消失,自知力已经恢复或部分已经恢复,病情处于稳定状态,但还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这种心理问题不是精神病的疾病状态。③此组患者均为积极主动要求治疗,能够配合进行认知心理治疗手段。④此组患者具有良好的家庭系统支持。其中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14例,年龄在16-67岁,平均年龄为37.31±4.31岁,其中:双向情感障碍患者13例,精神分裂症患者10例,神经症患者11例,应激性精神障碍患者6例;进行认知心理治疗的次数为3-22次,平均治疗次数为(7.03±1,02)次,其中小于5次的患者10例,小于10次的患者12例,小于15次的患者8例,大于15次的患者10例。

1.2方法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相关的药物进行治疗,在此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进行认知心理治疗方法。每周进行认知心理治疗1次,每次治疗时间为40-60min。对于此组患者进行护理观察3个月。

1.2.1认知心理治疗方法有我科有资历的心理咨询医师开展认知心理治疗。

1.2.1.1准备治疗阶段收集康复期精神病患者的各方面资料,其主要包括诱发精神病的社会心理因素、家庭社会背景、人际环境关系、婚姻恋爱史、性格、工作能力、学习情况等进行收集总结。

1.2.1.2治疗阶段将进行治疗的康复期精神病患者在安静的房间内并由咨询师与患者进行有关心理治疗的交谈与交流。注意对患者求诊的目的要耐心倾听,并鼓励患者对自己内心存在的问题进行倾述,在交流中一定取得患者的信任,对于患者所存在的心理问题要进行有效的分析和解释,帮助患者能够找出问题所在,对患者的错误认识进行纠正,并对患者所提出的问题给予有效的解决的方法。

1.2.1.3巩固治疗阶段对于康复期精神病患者进行反复的认知治疗训练。尤其是针对病情反复的精神病患者,应耐心细致地进行有效的心理分析,对错误认知及时进行纠正,鼓励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自我进行锻炼,以巩固认知心理治疗的疗效。

1.2.2效果评定此组患者经认知心理治疗3个月后,根据患者的精神状况及自我感觉按三级标准进行评定临床疗效。痊愈是指症状均消失,患者自感满意的病例;好转是指症状大部分消失,但是患者自我感觉部分满意的病例;无效是指症状未消失而且患者的自我感觉不满意的病例。

3讨论

精神病患者在急性期发病时,由于受精神症状和自我缺乏认知力的影响,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但是进入康复期后,患者的精神症状逐渐的消失或者缓解,自知能力能够恢复,当患者回归与社会会考虑今后的工作、学习、婚姻、恋爱以及家庭等各种问题而出现的不良心理因素的问题,加之对自身所患疾病的错误认识,患者常常会产生悲观、自卑以及失望等消极的心理情绪,对患者的全面康复进程造成严重的影响,甚至导致精神疾病的复发以及出现意外自杀等严重后果[3]。因此,在对于康复期精神病患者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应适时认知心理治疗方法,并针对性的进行心理干预这对临床康复治疗有重大的意义。从以上报道可以证明,对于康复期精神病患者的认知心理治疗是至关重要的,可以提高精神病患者的康复期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的认知力,对日后生活质量以及促进患者的全面康复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李银娥.住院精神病人康复期负性心理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08,19(10):621.

第2篇

发作期的心理治疗和心理护理

临床上多数病人出现明显的思维障碍,自知力缺乏,生活能力下降,有些病人出现兴奋、躁动、伤人,毁物、自杀、自伤、或木僵、不语、滴水不进,此期病人完全处于精神障碍发作期,把自己封闭在自我意识当中,不想接受治疗,对这些病人除了应用精神科药物治疗和其他辅治疗外,还要分析了解病人在病前所遇到的精神刺激。

首先要想办法接近病人,关心体贴病人。在病人整个住院治疗过程中,既要尊重病人的人格,包括病人的隐私,避免一切恶性刺激,尽快消除或减轻病人的消极情绪和反常行为,使他们从自我封闭的小圈子里走出来。对病人提出的一些合理的和不合理的要求,应及时恰当地给予解决或解释。同时医务人员还应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和语言,来消除病人的紧张心理和逆反心理以及对医院的恐惧心理,使他们充分体会到医院的温暖。

在住院的病人中,发作期的护理工作复杂而艰难,需要我们医务人员既要有丰富的临床知识和心理学知识,运用心理学理论,充分发挥心理护理在精神科治疗中的作用,同时还要有耐心、细心、责任心,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这样护理工作就好做了,并为下一期的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有的人认为这一期的病人思维障碍及其他精神状况较重,治疗、护理不配合,心理工作不好开展,但如果为此放松这一期的心理治疗,就会给后期工作的开展带来很大的麻烦。

恢复期的心理治疗和心理护理

经过服药治疗和心理治疗后,精神症状明显缓解,病人有一定的自知力和分析力,此时病人的病情进入恢复期。

恢复期的病人绝大多数还在住院治疗,但这时的病人病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和缓解,精神症状基本消除,自知力开始恢复,这一阶段的病人除了给予抗精神病药物维持治疗外,此时病人的心理活动较为复杂,因此,对恢复期的病人更要加强心理护理,解除心理障碍。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开展各种工娱治疗和心理治疗。

因此时病人自知力开始恢复,对自身现状已能认识,他们除了积极配合治疗外,对自己的出院以后问题考虑最多,因此这时的心理压力较大。首先他们面临一个出院回到社会的问题,怕因患过精神病而受到歧视;怕出院后精神症状复发再次住院;怕智力不能恢复如初;担心自己的工作能力下降;领导会另眼相看;怕完成不了工作或怕自己找不到工作;如果是学生怕同学知道而受到嘲笑或学校了解病情后而令其停学;已婚的病人怕影响家庭生活;怕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而引起下降导致婚姻破裂;未婚的病人担心找不到对象或因自己曾患过精神病而告吹;没有经济来源的病人怕自己久病欠债而无力偿还如此等等,使他们背上沉重的精神负担,对自己的未来失去信心。

此时是住院的病人,病情能否尽快康复,在临床上除了药物维持治疗外,针对他们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进行分析,采取各种各样的形式,施行有效地心理指导,使他们解除心理障碍,巩固疗效,稳定情绪,建立信心,对预防病情复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另外,合理安排病人的生活也很重要,可以组织病人到康复科参加各种工娱活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和读书,读报,学习使其认识到自己与正常人没有区别,充分感受到自身存在的价值,提高对疾病的认识,成为有益于社会或减少社会负担的人。

开展工娱治疗活动:工娱治疗活动,是在护士的指导下,安排病人进行文艺活动、体育活动、手工艺活动等等。相应的我院康复科有音体活动室,可让病人唱歌跳舞。有乒乓球室,体育活动室,可以组织病人每日做操,通过这些有意识的活动改变病人的注意力,使病人的大脑皮层兴奋点转移,从而减少病人的紧张焦虑情绪。根据病情的不同,可以分为镇静性工疗,振奋性工疗,一般性工疗。在病人一旦熟悉了某项操作而开始展示出厌烦情绪时,即应考虑更换项目。通过各种不同的活动,丰富他们的住院生活,尽快营造一个与外界相同的和谐修养环境,以利于病人出院后很快适应社会环境。

心理治疗:有些病人的心理负担牵扯到个人隐私问题,不愿意让别人知道, 这时护理人员应采取一对一的心理治疗,对一般心理问题以及病情相同的一组病人,要进行集体心理治疗,把病人组织起来,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进行讲解一些精神科医学知识,使他们对疾病有一些充分的理解和认识,掌握一些防止疾病复发的一些知识和护理。

治疗期的心理治疗及护理:指导病人及家属,在出院前期实施心理治疗和护理。如果上期治疗得当,心理护理工作跟上,就会使更多的病人病情稳定,思维及行为基本恢复正常,生活能自理,能参加工娱活动。这时病人应该出院进入社会。此期病人在心理上又进入一个好发期。他们初入社会病情刚愈,情感较脆弱,情绪易波动,易受外界的影响。如果外部环境较差,就容易使病人重遭挫折,精神再度崩溃,使前一段的治疗功亏一篑。所以说只有良好的医疗环境,对精神病人的康复还远远不够,外部环境的好坏,对患者的精神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病人出院后,要靠家属的作用让病人坚持长期服药维持治疗。医护人员要与病人及家属经常保持联系,了解病情,指导用药,或嘱咐病人到医院复查。

第3篇

我院属农村县极精神病专业机构,从1973年以来,对精神病患者采取了“综合模式”的康复措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一、及时诊断与治疗

目前由于:①农村绝大多数农民中的精神病患者住院和就医难的问题还未解决,三至四级精神病防治网的工作落后于城市,由于人们对医学知识的匮乏,不认识精神疾病的前驱症状或早期症状。直到病人的生活工作、神会功能明显异常,已给家庭、社会带来干扰或困难时才来就诊,②社会上对精神病人有不可根治的偏见,.一但出现精神病,惟恐影响病人的声誉,使升学、就业晋升、婚姻等受到影响,家庭出现一个精神病人比出现一个流氓罪犯还要难堪,直到掩盖不住时才送精神病院。③基于农村文化水平低下,出现精神病后求助于迷信、占卜、宗教祈祷等活动。直到无法控制时才送住医院。因此精神病就诊时已不是疾病的早期和前驱期,而是疾病的中期或更晚些,因此对精神病的诊断必须力求准确有效。采用中西药针刺等综合模式的精神病疗法。尽快取代疗效,争取良好的予后。

二、心理治疗:

通过应用药物和管理使精神症缓解后,采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治疗病人的情绪障碍和矫正异常的心理活动。从而唤起病人的积极情绪,改善与社会环境不协调的状态,开展心理治疗。采用个别心理治疗和集体心理治疗相结合。必须在充分了解病人心理状态和症状表现的前提下以不脱离实、以现实性通俗易懂的同情,支持、劝告、解释、评论等说理方式,以达到逐步消除患者异常情绪和顾虑,引导患者正确处理自己的情况和予盾。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树立生活的信心。

开展心理治疗,根据病人从入院到出院其心理状态的不同阶段采取相应的治疗方式。

入院初,由于生活环境的改变,经用强制手段使原有症状抑制而出现一系列的紧张心理反应,此期应以介绍医院情况和生活注意事项以同情支持的语言,清除紧张情绪,诱导病人疏泄内心痛苦,掌握病人心理活动规律。在期阶段。当药物发生作用。有的已出现付作用,这时要以个别心理坐谈,帮助病人认识和理解病态表现及共产生机制,讲解药物的作用性能和治疗中的反应,以减少因药物反而出现的紧张心理状态,并根据病人疏泄的内心痛苦以劝告解释的语言,引导患者正确对待和解决自己和社会不协调的予盾。后期,病已痊愈准备出院。采用个别和集体相结合的方式。让恢复期病人以现身说法进行坚持服药,予防复发和改变个人不良个性。提高病人与社会环境的适应力,以评论激励的语言引导其消除悲观情绪,奋发向上,有所作为,以此对抗社会上的歧视和不平待遇的不良处境,达到永不复发和减少复发的目的。

如:患者,王××,男,54岁,农民,一九领先五年六月入院患者因和邻居产生地基纠纷,经法院判决未达到个人目的,月余后价值千余元的牛又因病死,后来十六岁的儿子又患伤风死于××医院,接二连三的刺激使其患精神分裂症。患者咂烂××医院窗上的所有玻璃,大骂医生。日夜不眠,四处流浪,浪本院后,不时讲自己的不幸,不承认自己的病,怀疑自己有很多仇人,时而在谋害他和盼他倒下,患者意志增强,行动增多,目空一切,反对别人劝说,拒针、拒药常持物以示报复,经肌注氯丙嗪,口服氟辰啶醇症状缓解后,采用心理治疗:①初期,以同情、支持、附和的语言引导其诉说全部病因。②中期、以解释、劝告、上下左右作比较,引导其消除悲观情绪。正确对等自己的处境和予盾。树立从新走向生活的信心。㈢后期,以评论,激励的语言,决不让反对自己的人看了好看,激励其泰山压顶腰不弯,东山再起胜过别人的男子汉大丈夫气魄,十九天后患者主动要求出院。急于按排今后农活,决不让反对他的人看了好看,患者住院三周出院近四年再未复发。

三、生活环境与工娱治疗:

多年来精神病人的管理方式。一直是象劳教犯一样的关闭式。病人生活在高深墙院,铁栏护窗的狭小环境之中,生活多在护理人员的监护下进行,病人有一种患精神病就判无期徒刑,。与社会隔绝感。住院时间越长,与社会隔绝的时间也就越长,就越容易造成衰退懒散的残疾状态。

为了消除精神病人住院如住监时而想逃跑不良心理状态,我们实行完全开放管理,由自己家庭成员看护,医院配备灶具,自带被褥及食用品,恢复期病人可以护理人员和家属的指导睛,自己洗脸刷牙、打扫卫生,自己生火做饭,护理人员主动引导患者洗衣,洗脸、打扫卫生引导其参加工娱治疗、患者和医务人员谈笑风生,关系密切,患者院如在家,安心治疗,精神愉快,由于医院环境家庭化,使患者不至于一出院就复发。

患者家属从一开始就和医护人员配合参于护理病人。基本上掌握了简单的精神病管理,用药、监护知识,为家庭康复防止复发创造了条件。

工娱治疗是通过工作劳动、文娱。体育活动,以转移患者对病态体验的注意力从而减少和消除精神症状。改善情绪。增强体质。建立生活信心,提高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促使知病痊愈。防止衰退性残疾,我院地处农村,土地宽广。山坡有部分药材,我们利用这一优势,对生活懒散,卧检床少动,思维贫乏。情感淡漠的衰退性病人及兴奋亢进的躁狂发作者分别患者人格和心境的需要,按排他们担水、担粪、种田、种医、采药加工、集体游戏、收听乐曲、下棋、玩扑克,看电视等工娱活动。

工娱疗法的具体实施

1、医生根据病情下达医嘱参加工娱治疗

2、护理人员根据医嘱分别带领参加工疗和娱乐。

3、对于那些活动亢进。精力旺盛的患者带领担水、担粪、挖地等的较费力的体力劳动,跑步作体操,有破坏倾向的患者带领其挖药、劈柴,收听悔恨的泪广东音乐、作集体体操等。对于罪恶感明显的病例带领他挖地,锄地来弥补他们罪恶感的欲望,并带领他们打扑克,下棋、看电视,对于那些老怀疑不干净的强迫症患者带领他们打扫卫生、拆洗被褥,来弥补他们扫洗干净的欲望。

4、根据患者原来职业尽量按排与其今后生活密切相关的活动内容,尽可能使患者体验责任感,激发其主动参于自己所爱好的工娱项目。护理人员引导病人掌握劳动姿势和要领及注意事项。

5、组织劳动、体操、唱歌等集体活动,防止出现放任松散的局面,帮助患者在集体活动中加强与他人合作的人际关系。

6、工娱疗法每天根据各方面情况坚持2-4小时。

7、根据工娱疗法的进展、努力促使有益的角色转移,并尽早交家属副食工娱,增强回归社会的能力。

8、参加工娱治疗的患者病情稳定减少了复发,月终根据病人技术表现及贡献大小发给适当的奖励品,促进了患者参加社会生活学会了原来不会的或忘了的劳动技术,精神面貌发生了变化,表现活跃,情绪愉快,对未来生活充满信心。如患者邹高、霍县矿务局工作。息精神分裂症十年,多处住院时而复发,住本院后表现孤僻离群,臣床少动,动作怪异,参加工作娱疗法,学会了原来根本不会的农村劳动技术,残留症状全部消失出院二年再未复发。

四、行为矫正:狭义的行为疗法,是在消除神经症病人的病态情感行为,如强迫症、恐怖症等,这里所谈的行为疗法都是激励病人改变不良习惯啬正常行为和适应社会和能力。

1、先从生活行为技能训练入手,训练病人穿衣、系扣、叠被、洗脸、刷牙、打扫卫生、生火、切菜、做饭,并参加做操跑步、唱歌、看电视、收听广播、下棋、打扑克等文体活动。

2、学习行为技能的训练入物,每周4-6小时的集体学习,内容以文化知识、时事讲座、精神病的发病及予防、正常的行为模式,引导病人自我表现,自我对照,自我控制,看书、读报、讲故事并布置准备怎样摘掉精神病的帽子?你的理想是什么?准备怎样实现等作业。

3、就业行为训练入手,通过参加劳动,学会一定的劳动技术为重新回归社会作好准备。

4、从予防复发,使患者能够应付家庭、生活各种境遇的适应力入手,给予患者适当量的刺激磨炼。如训骂、恐吓,强制工疗,强制遵守作息时间,强制戎烟等。

5、各项活动采用记分奖酬、劳动文体、学习、卫生四项,四百分评分总结,两周四项满百分者方可出院。

如患者李XX,男,24岁,表现不语,不动不食,情感淡漠呆滞木僵,时而冲动,打人毁物,善于扒车,但起广西壮族自治区睡觉时说臂和腿不会打弯,人会自己脱衣、穿、吃饭也要其母喂,时而张口不合,说颌关节不会动,非要其母用筷子在上腭部点一下才会继续吃,上厕所不解腰带,常常往裤内小便,常视父母为仇人,打骂父母在外地住院四年,两次逃跑未好转,住入本院五天后,除药物控制外,并下行为矫正医嘱:①、强制穿衣、脱衣、喂饭,并暗示恐吓。②、引导上厕所正常小便,检查当日遵守时间表和生活自理情况。③、指导改变自己目前现状的责任感。两周后交其父母护理,住院24天出院七年再未复发。

五、回归社会:

第4篇

精神科暴力行为是指精神因素或精神症状影响下,突然发生的自杀、自伤、伤人、毁物等行为,以攻击行为较突出[1]。由于精神症状的支配,精神病人的暴力行为往往难以预料,常导致严重伤害与后果,为此,笔者对38例住院精神病人的暴力行为进行临床分析并制定恰当的护理对策。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38例均为男性,年龄18-52岁,平均28.7±7.08岁,以青年人居多。病种分别为:精神分裂症24例,躁狂症8 例,分裂情感性精神病4例,癫痫性精神障碍2例。

1.2暴力行为发生原因 38例中,受幻觉妄想支配21例,易激惹10例,出于报复2例,过度兴奋2次,错觉2例,癫痫人格1例。

1.3暴力行为攻击的对象及方式

1.3.1 暴力攻击对象 主要是医务人员、病人、损毁物品等。

1.3.2 暴力攻击方式 在攻击医务人员及病人时,拳打脚踢14例次,持物或用拳头击打头面部8例次,咬人6例次,卡勒颈部3例次,企图女性1例次,砸坏玻璃门窗10例次,损毁病床、桌椅8例次。

1.4 暴力行为发生的特点 暴力行为多发生在患者被迫或被骗入院的青壮年,受教育年限少的病人中。导致暴力行为发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精神症状是最主要的原因,而受精神症状影响者主要发生在疾病的急性期,而暴力行为高峰在入院后1-2月内,偏执型精神分裂症病人在入院早期更易发生冲动。但不容忽视的是长期住院的慢性精神病人中发生暴力行为的潜在可能性并不比新入院的病人少。病人的居住拥挤及工作人员的态度对暴力行为的发生也是不容忽视的。良好的服务及暴力行为的妥善处理无疑会减少暴力行为的发生。

1.5 治疗及处理 暴力行为发生后,首先应了解暴力的原因,针对不同原因进行处理:(1)短期应急可采用隔离约束措施,但应严格掌握适应症。增加抗精神病药物的治疗,也可用碳酸锂,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攻击行为进行治疗。

(2)更换居住环境和说服教育。总之,暴力行为的治疗应从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进行研究,以便更好的找出原因,进行针对性治疗及护理。

2 讨论

2.1对暴力行为的预测 精神病人暴力行为虽有突发和难以预料的特点,但认真观察,不难发现一些事件发生前的端倪,从而找出一些规律来,预见暴力发生的可能。其中住院病人的敌意行为是重要的预测因素,关系妄想、被害妄想严重及易激惹的病人,以及既往有暴力行为史的病人发生暴力行为的可能性最大。而攻击对象多以医护人员及病人为主,这显然是与医务人员与病人接触不当及不良的服务行为有关。

2.2对预测有暴力行为病人的防范 (1)创造精神病房良好的总体气氛,这是稳定病人情绪的主要问题。良好的总体气氛是由许多成分构成的,如:宁静怡人的环境,优良的服务等。这一切无疑会改变病人的心境,改变病人心目中形成的不良影响,消除病人的疑虑,缓冲敌对情绪。总体气氛是由全体工作人员创造的,同时它也反映着一个病房的整体素质。(2)精神科护士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心理学知识和熟练技巧,对不同类型的病人采取相应的预防对策。如对易激惹者,要沉着冷静,言语温和亲切,以柔克刚。对有丰富幻觉妄想的病人,注意不要与其争辩,不要当着病人的面议论他人或低声耳语,以免引起病人的猜疑,强化或扩展其妄想。当同室病人被某病人作为妄想对象时,应及时调离病室。将预测中有可能出现暴力行为的病人放在重点房间,持续动态观察。对极端粗暴、过度兴奋而无法控制的病人,则应采取积极的治疗及适当的保护性约束,以防其伤人、毁物或自伤。此外,要定期对患者进行有关心理预测和开展谈心活动,了解病人的心理动态及外显性行为情况,做到及时防范。定期不定期的做好健康教育,及时纠正病人不良的行为念头,避免可能的暴力行为发生。

2.3 控制暴力行为的具体护理对策 暴力行为关键是预防,如暴力行为正在进行应该采取以下对策:(1)让病人最信任的人进行说服、诱导,切不可强行夺取其手中的什物,以防意外。(2)病人正在持物冲动伤人,说服无效,要采取转移注意力的方法,从背后、侧面阻止病人的行动,不可迎面阻拦。也可就地取材,如棉被抵挡,等他第一次出手后,不待他第二次还手,迅速将其制止,进行妥善处理。(3)加强治疗措施和心理疏导。可选用镇静作用强的药物如氯氮平等,而心理治疗要贯穿在住院的全过程。这样几种方法互相配合以控制病人暴力行为。

总之,精神病人的暴力行为既受生物、心理因素的影响,也受社会环境的影响[2],只要护理人员充分掌握病情,及时预见暴力发生的可能,积极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加之良好的服务态度,是完全可以减少或控制精神病人暴力行为发生的。

参 考 文 献

第5篇

人们常说“自己最了解自己”,这话有一定的道理。一个人心里有什么想法,做过什么事,不说出来一般别人不知道,只有自己最清楚。但是,自己的想法、行为是否符合客观实际,是否正确,就不一定都能认识和了解了。

例如,一个人患了精神病,有许多不符合事实的想法和古怪的行为,但其本人在治愈前是不会认识到自己的言行是病态的,因为他们失去了自知力。许多强迫性神经症的病人强迫自己做出一些重复的动作,例如反复长时间洗手、反复锁门等。他们在道理上也认识到不必如此,但有一种很强的力量在驱使自己非这样做不可。这种力量是从哪里来的呢?病人在心理治疗前是不知道的,也没有自知力。

事实上,即使没有明显心理疾病的人或健康人,在日常生活中尤其在人际关系中出现矛盾和冲突或心情不畅时,大多数人不能正确、合理地评价自己的言行。例如两个陌生人在公共汽车上因互相挤了一下就可能打骂起来,各讲各的理,难解难分。如果都能正确地评价自己的所作所为,就不一定会争吵起来,情绪也不至激动了。在日常生活中还可以看到这样一个现象,有的人老说别人有某些缺点,如“不诚实”、“拍马屁”等,却不知自己恰恰有这些作风。由此看来,不论是精神病人、轻微心理疾病的病人或健康人都不能完全认识和了解自己。所以,缺乏自知之明是人类普遍存在的特性之一,只不过是程度不同而已。

心理治疗为了恢复自知之明

许多精神病人,尤其是最常见的偏执型精神分裂症病人,尽管他们的外表行为可能并不十分错乱,但有许多病态想法,如认为有人在设圈套陷害他、旁敲侧击地讽刺他,甚至窃听他的讲话等,他们往往坚信是真的。因此,要想用正常人的逻辑说服他们改正这些不符合实际的想法是徒劳的。如果医生用药物或其他的方法给他们治疗,病情好转时,病人便会认识到他们病中的想法和行动是属于病态的,好似从梦中醒来一样,这时就可以认为病人有了自知力。医生常以自知力恢复的完整程度来判断精神病病情的好转程度。

心理治疗使神经症病人得到自知之明

有些心理疾病如强迫性神经症,药物治疗效果不大,可以采用心理治疗。其目的就是帮助病人自己找出驱使他们做强迫行动的力量。有一位36岁的女病人,4年前第三次妊娠做人工流产时,在候诊室里看到其他病人从手术室出来时口流涎液,表情痛苦,她手术后回家不久,就觉得自己双手和身上不干净,便反复洗手洗澡,但仍觉得没有洗干净。此后逐渐加重,以至洗一次澡要花十余小时。由于多次使用肥皂,以致手背皮肤出现皲裂。自己也觉得这样做不正常,既影响了生活,又影响了工作,但不知为什么总是觉得自己身上没洗干净,似乎有一种很强的无法抗拒的驱动力促使她这样做。在心理治疗中,病人在医生指导下慢慢回忆起一件久已忘掉的经历。大约在她4岁时的一个夏天,一次在炕上玩耍时不小心跌下来,掉在哥哥姐姐养的蚕筐里,结果许多被压死的蚕粘在身上。她非常恐惧,几天都没有睡好觉。在她叙述了这个经历后,领悟到自己身上并不脏,怕脏的恐惧和驱使自己反复洗的驱动力是幼年时的精神创伤所形成的,此时才真正醒悟过来。以后要洗的愿望就不再那么强烈。心理治疗虽然花了不少时间,一旦找到了那个以前不可理解的驱动力的来源,症状就很快减轻以至消失。

心理咨询可提高或增加自知之明

许多人虽没有什么严重疾病,但常常会有种种烦恼和伤脑筋的问题需要求助于心理咨询医生。他们常常把烦恼的原因归罪于外界和其他人,这时如果仅仅鼓励、安慰他们,表面上也会使这些人宣泄了郁闷,感觉心情舒畅一些,但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有经验的心理咨询医生则会注意到求助者的谈话和行为,从中发现他们是在哪些方面缺乏自知,而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想法和感情,从提高他们的自知力着手逐渐引导他们达到人格成熟。美国心理咨询家M・E・卡万那曾说过,必须使求助者认识到心理咨询是无法改变他们的外在环境的,而要问他们:“你能在认识上和行为上做出哪些改变以帮助你减轻自己的困难?”这样才能触及到求助者的自知力问题。

第6篇

长期卧床者或病情较重者,首先应注意全身营养,根据病情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的膳食,鼓励病人多进食,生活不能自理者应及时喂食喂水,以增强抵抗力和组织修复能力。要协助病人经常变换,一般每2-3小时翻身一次,必要时可垫海绵垫或气垫褥;床铺要保持清洁、干燥、平整、无碎屑。伤口若有分泌物要及时更换敷料,若有大小便失禁、呕吐及出汗情况时,应及时擦洗干净,被服湿了要及时更换,衣物经常洗晒干净。不可使用破损的便盆,使用便盆时不可硬塞硬拉,必要时在便盆边缘上垫以软纸或布垫,以防擦伤皮肤。

经常性的按摩可增进局部血液循环,对预防褥疮有一定的效果。在此介绍红花酒精的配制方法及按摩手法,供大家参考:

1.红花酒精配制 红花具有活血通络,去瘀止痛功用。到中药房购红花6克,浸入50%酒精500毫升中1-2天,即可搽用。

2.全背部按摩手法 协助病人俯卧或侧卧,露出背部,先以热水进行擦洗,再以两手或一手蘸少许红花酒精作按摩。按摩者斜站在病人的右侧,两手从病人双侧臀部开始,沿脊柱两旁向上按摩(全手掌按顺时针方向均匀打圈按摩,力量要足够刺激肌肉组织),至肩部时,手法稍轻,转向下至腰部止。如此有节奏的按摩数次,再用拇指指腹由骶尾部开始沿脊柱按摩至第七颈椎处(后颈部)。

3.受压处局部按摩 蘸少许红花酒精,以手掌大小鱼际部位紧贴皮肤,作压力均匀的向中心方向按摩,由轻到重,由重到轻,每次约3-5分钟。如局部呈现褥疮的早期症状(局部瘀血发红),按摩时不要在该处加重压,可用拇指指腹作环状动作,轻柔地由近褥疮处向外按摩。

怎样护理心肌梗塞病人

老年人患急性心肌梗塞时,陪护者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注意让病人休息 一般来说,老年人发病的第一周应绝对卧床休息,避免不必要的搬动,卧床休息对于心肌梗塞病人而言非常重要。

让病人适当运动 起先可在床上做简单的肢体运动,如手臂、腿、脚等,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然后根据病人自身的状况,可离床在室内适当活动,但要注意活动时间。如果病人的状态较好,可考虑户外活动,但仍不能做剧烈活动。

注意病人的用药 心肌梗死的主要症状是胸痛,常需要一些止痛药以及麻醉剂,如吗啡等。但这些药物都能抑制呼吸中枢,加重支气管疾病,因此要慎用。如老年人出现精神混乱,不宜使用镇静剂。

监测生命体征 应每1-2小时为老年人测量一次血压、脉搏和呼吸。如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报告医生予以治疗。

保持二便通畅 病危老年人应留置导尿,同时每天服甘油或蜂蜜,使粪便变软,防止便秘的发生。

饮食调整 每日做到少量多餐,多给患者食用清淡流质饮食,要限制盐和脂肪的摄入量,减少水分在患者体内的潴留,以减轻心脏负担。

保证患者充足的睡眠 若患者因病难以入睡时,可按医嘱让患者口服少量的镇静剂或安眠药促进睡眠。(红云)

不同环境的身体疗养法

1.温泉疗法:泉水的温度可使人体毛细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水的浮力和压力对人体有按摩、收敛、消肿、止痛的功能。因此,有皮肤、肌肉、关节、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等方面疾病的患者可以选择在休息的时间泡泡温泉。

2.海滨疗法:海疗学目前已成为世界上一门专门的学问。在气候宜人、光照强的海滨进行日光浴,最为合适不过了。有血液病、糖尿病、心脏病以及呼吸、皮肤等方面疾病的患者可经常去海滨度假。

第7篇

康复期精神分裂症病人存在的问题以心理问题为主,年龄在19~40岁的病人心理问题较多。据报道,86.8%的恢复期精神病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心理负性情绪[1];康复期精神病患者中有消极情绪者占15.3%,有焦虑感者占12.6%[2]。这种现象提示康复期精神病人心理状态失去平衡,不利于患者的早日康复,需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认知行为干预(cognitive2behavioral therapy,CBT)其着重改善患者的错误认知,并结合行为训练,达到缓解病情,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3]。目前我国也有一些关于CBT应用于精神科临床的研究报道,但尚未将CBT作为一种常规的心理治疗手段来对精神分裂症开展治疗。为此,我们对住院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实施CBT措施,取得较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07年2月~2008年2月在我院住院的120例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为研究对象。入组条件:(1)均符合CCMD-3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2)经过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后精神症状消失,自知力完全或部分恢复。(3)无合并症。将入组病例随机分为研究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研究组男28例,女32例;平均年龄(32.2±8.7)岁;平均住院天数(86.4±18.1)天。职业:农民19例,工人15例,干部18例,学生8例。文化程度:初中23例,高中(中专)22例,大专及以上15例。对照组男27例,女33例;平均年龄(31.4±9.2)岁;平均住院天数(82. 4±16.1)天。职业:农民20例,工人18例,干部15例,学生15例。文化程度:初中24例,高中(中专)22例,大专及以上14例。以上两组各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认知干预 由责任护士对患者进行思想矫治,每天组织学习精神分裂症常识,康复期注意事项等课程1小时。另外组织他们观看有关录像,图片等,课后由护士抽查他们对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对学习好的及时予以表扬,使其树立正确的治疗观,纠正“得了精神病一辈子全完了,是废人一个”的错误观念,提高治疗依从性。

1.2.2 心理干预――理性情绪疗法(RET) 根据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定病人的心理健康状况,由心理医生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对其进行心理干预,耐心讲解心理健康知识,矫正不良心理的方法等。治疗方法之一,旨在通过纯理性分析和逻辑思辨的途径,改变患者的非理性观念,以帮助解决情绪和行为上的问题[4]。干预的关键在于找出并纠正导致患者不良情绪的错误认知,即不合理信念,改善患者情绪障碍。

1.2.3 行为干预――放松训练 采用口头指导法,让患者躺在床上,呈随意舒适姿势,手臂放在身体两侧,手掌向下,并轻轻闭上双眼,嘱患者按照研究者的指导语有顺序地进行全身肌肉放松,对每一肌群先引导患者感受紧张,持续10 s后,再让其感觉放松,在两组肌肉群练习的间隙,间隔5 s。放松训练在RET后进行,每次20 min。

1.2.4 阅读疗法 阅读疗法(bibliotherapy)一词源于希腊语,也称“图书疗法”[5]。有报道康复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使用阅读疗法后,其阴性量表,一般精神量表及康复状态量表的减分值明显高于对照组,是一种有效的康复治疗手段[6]。可选择《精神康复报》、《大众心理学》,《钢铁是怎样练成的》等这一类书籍在帮助患者战胜疾病时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1.2.5 健康教育 内容包括精神分裂症知识,药物知识,饮食保健知识等穿插在心理治疗过程中进行。指导患者掌握消除负性情绪的技巧,及时处理因患病引发的诸如压力、婚姻、情绪等问题。对照组仅进行常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和一般性的日常生活护理。

1.3 评价方法

1.3.1 心理状况测评 对120 例患者分别于入组前及治疗后由心理医生用SCL-90[7]进行测查,该量表共90个条目,分为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9个症状因子,每个条目按5级评分(1~5分),得分越高,说明该项心理症状越明显。所有测试均在心理医生指导下由患者自行填写,当场回收,共发出问卷120份,收回问卷118份,有效收率98%。问卷由心理医生进行分析。

1.4 统计方法 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 2 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入组时及治疗2个月后两组SCL-90 各因子评分比较 见表1。

2.2 入组时及治疗8周后两组依从性比较 见表2。

3 讨论

3.1 CBT可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利于患者早日康复 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对自己的现实情况及周围环境有了正确的认识和判断能力,开始考虑较多的实际问题,心理问题较多。年龄在19~40 岁的病人心理问题更为突出,处于这一年龄阶段的病人,正面临着升学、就业、恋爱、婚姻、工作学习等社会生活问题,心理负荷较重,考虑的问题较多,心理状态失去平衡,不利于早日康复。本研究结果表明: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专业的CBT干预方案,可纠正导致患者情绪障碍的错误认知,消除其由于无知和错误认知导致的焦虑、抑郁、恐惧、悲观情绪,可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利于心理康复,对其回归家庭和社会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康复护理措施。

3.2 CBT可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 依从性即在治疗或预防疾病过程中,患者行为与医务人员要求相符合的程度,它是病人行为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往往对疾病转归起关键作用。精神分裂症病程迁延,复发率高,需长期服药维持治疗。康复期分裂症患者因怕吃药脑子变“傻”,害怕药物副反应等,有拒药、藏药现象。本研究结果表明:经专业CBT干预后,患者的错误认知逐渐淡化,正确认识逐步形成,而正确的认知可使患者治疗依从性提高,从而严格服药治疗。此外,放松训练可使人体内脑啡肽和脑电中A波增加,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镇定情绪[8]把患者的注意力从过分关注自我中分散开,有助于缓解头晕、恶心等不良反应,以改善患者的躯体功能,提高治疗依从性。

3.3 CBT 与护理工作的结合 目前CBT多由临床心理医生实施,而我们认为,康复期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的CBT干预应结合医院实际情况,与日常护理相结合,由临床护理人员进行。CBT由护理人员实施具备以下优势:(1)利于护理人员角色转变。护士能够经常与患者沟通,既可随时了解患者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灵活调整治疗策略和时间,又可加强护患关系。(2)CBT简便易行,病人易于理解和掌握,可节约医药开支,值得在临床工作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胡雄,王玉玲.康复期精神分裂症128例心理状态调查分析[J].中国民政医学杂志,1998,10(4):211.

[2]赵宗峰,李绍峰,赵宗兰,等.缓解期精神病患者的调查报告[J].山东精神病学,2000,8(6):38.

[3]张雅坤,周玲君,郭振华,等.认知行为疗法在疼痛治疗中的运用现状及展望[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03,9(3): 1632166.

[4]段兴华,张星杰,侯再芳. 理性情绪疗法的理论及应用[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3,5(3):100~102.

[5]王松波,范文田,藏瑞英,等. 阅读疗法在康复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5,20 (11):839~841.

[6]李健,杨秀真.阅读疗法研究进展[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2000,9(3):237~238.

[7]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 [M]. 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31~35.

第8篇

压力源是指凡是能够对身体施加影响而促发机体产生压力的因素均称为压力源。机体在压力源的刺激下出现一系列以交感神经兴奋性的改变表现为血糖,血压升高,心跳加快,肌肉紧张度增加。而机体面临不断的压力会产生一些共同的症状和体征,如全身不适,体重下降,疲乏,倦怡,疼痛,失眠,肠胃功能紊乱等。而精神科护士要面对的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常面临着危重,突发,多变的情况,持续多方面的压力源危害着护士的健康,认识常见的压力源,对其进行干预,能缓解,减轻压力源产生的危害,保护护士的身心健康。

1. 精神科护士常见的心理压力源

1.1社会的偏见

虽然国家卫生部门不断的呼吁提高护士地位,但长期以往的‘大医生,小护士’意识

在很大一部分人心中是根深蒂固,认为护士是伺候人的活,病人来看病,主要是医生的功劳,而护士所付出的微不足道,病人出院总是对主治医师表示感谢,而对护士的辛劳付出漠而不见。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护士的专业认同感,和积极性。

1.2职业压力大

精神病人的暴力因素,抑郁病人的自杀自伤,与家属的交往技巧,极易加重心理负荷,导致心身疲惫。

1.3人员少,工作繁重

如我院的封闭式病房,除刚入院及病情较危重的病人留有家属,多数家属因病人住院时间长,经济紧张,工作时间长,家中无人照看而不能进行陪护,故住院精神病人的生活护理,如洗漱,更换衣服,整理床单元,理发,修剪指甲,洗头洗澡,喂饭,等均需护士督促,或者亲自操作。当患者出现冲动伤人,自杀自伤时,护士还要及时采取保护措施,当患者出现外逃时,护理人员常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寻找。这要求护士有高度的责任心才能胜任。

1.4竞争压力大,深造机会少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医学模式的改变,社会对护理要求越来越高,走出校门的护士们仍需不断学习新知识,否则将有面临被淘汰的危机,从而加重心理压力,而有些医院管理者,“重医轻护”。与同年资的医生或其他专业人员相比,护士晋升机会少,工资收入低,外出学习机会微乎其微,使护理人员逐渐丧失工作热情。导致心理不平衡。

1.5性别特征

护理队伍以女性为主,她们在家承担家务劳动,自身求学等重负,在医院工作繁重,人员配备不足,长常会感到精力不济, 心理压力大。

1.6三班倒工作制

精神科护士实行轮流值三班制度,夜班护士在人员少,患者多的情况下需要较高的警觉性。生活作息无规律性,节假日不能按时节休。家中老人,孩子不能得到很好的照顾,一些护士患有睡眠障碍,胃肠疾病,这些极易造成工作与家庭的冲突。

2.精神科护士心理压力的干预

长期持久的心理压力如不及时进行调控,就会导致不良的生理,心理反应,故针对压力源的干预极为重要。

2.1社会的支持

提升社会对护士的关爱能缓解护士心理压力,医院领导,同事,家人,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支持和理解,铸造良好的从业氛围,能缓冲不良心理反应。如碰到愤怒,紧张,焦虑心理刺激时,可以向朋友,领导,家人倾述,减轻心理压力。

2.2建立减压机构, 如建立情绪宣泄室。

当护士遇到突发事件,情绪波动难以控制时,可利用专门的宣泄器械进行发泄。也可以找到专业的心理治疗师进行心理调控或安抚,从而减轻心理压力。

2.3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充分利用休息,公休假期,培养兴趣爱好。

如练书法,听音乐,旅游等来缓冲身心疲惫。塑造乐观,开朗的性格提高心理防御机制

2.4采取心理防御机制,转移不良情绪。

日常工作中,应用心理防御机制,消除内心的焦虑,面对一些不公平待遇时,不防发挥阿Q精神,来缓解思想压力,摆平心态。

总之,精神科护士面对的是精神病人,工作风险大。心理压力持续处于高水平,对护士的心身健康和工作质量都会造成影响,通过干预手段调控,可减轻或消除心理压力,提高护理质量,保证精神科护士身心健康。

第9篇

或许有许多精神病患者的家属很纳闷:为什么我的亲人一次又一次地犯病呢?

的确,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为数不少的患者刚出院不久病情又复发而住院了。精神病复发频繁成为困扰患者及家属的心头隐患。

那么,为什么精神病会如此频繁地复发,而作为患者及家属又应该如何来应对呢?

精神病的急性期通过住院期间的药物及其心理治疗常可获得不同程度的疗效,不少病人的精神症状消失即家属所见到的伤人、摔东西、胡言乱语、自伤等消失了。但这并不等于治疗的终止,因为精神疾病对患者人格、心理、社会功能等方面的损害,往往潜隐存在不具备专业知识的人很难发现。所以精神症状控制后的精神康复对患者的病情缓解、社会功能的恢复、减少病情的复发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精神康复中由于有的患者亲人往往缺乏科学、有效的指导而显得身单力孤、事倍功半,有的家属则对家庭精神康复不重视,病人出院后听之任之病人犯病了就往医院一送,此举无疑导致病情迁延不愈。

家庭康复护理的要点

1.充分利用家庭环境,创造康复条件。

2.主动与被动的结合,尽量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3.按照训练程序进行,循序渐进。

4.关注整体健康状况,适度把握康复进度。

5.定期与康复专业人员沟通,及时调整康复计划。

6.维护残疾人家庭的稳定性,使家庭成员的亲情成为康复的支持力量。

如何做好家庭精神疾病的康复

1.尊重病人的人格,切忌因为精神上的病态而歧视他们,对其疾病造成的种种表现给予体谅,在生活上多加照顾、体贴。

2.坚持药物维持治疗。在医生的指导下按时服药不可自行加药、减药、停药或更换药物。保管好药物以免病人大量顿服,病人在服药时应注意其有无藏药或吐药的现象。有的病人不易坚持长期服药,可在医生指导下肌肉注射长效注射针剂。用药期间如出现有点头晕、嗜睡、无力、口干、便秘等一般副作用无须特别处理。但出现肢体强直、震颤、斜颈、双眼上吊、吞咽困难、高热、皮肤及巩膜黄染应及时到医院诊治。平时应每半月到医院专科门诊复查一次。服药期间应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禁止上夜班防止出现睡眠紊乱;禁止从事高空作业、驾驶等危险职业。

3.让病人主动参与家庭生活,使其有讨论家庭事务和操持家务的机会,让其体会到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和作用。那种对病人小心翼翼,事事都不让他们参与的做法对病人的康复毫无益处、只会加剧他们的精神衰退而不利康复。只有充分地调动病有主观能动性和参与意识,适时地鼓励病人的良好行为表现才能有效地促进其康复。鼓励病人生活规律,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魄对于预防躯体疾病和精神疾病都是非常重要的。

4.帮助患者端正对疾病的态度:有的患者对疾病盲目乐观,认为出院了就万事大吉,存在侥幸的心理;有的患者则持消极悲观的态度,认为得了精神病好不了,见不得人,灰心丧气,背上沉重的包袱。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充分估计疾病给病人、家庭和社会带来的危害,积极与医生、家属配合,以正确的心态对待自身疾病。家属定期与患者一起参加由专业机构举办的精神卫生知识讲座,可以得到科学合理的指导。

5.帮助病人学会对付应激的方法:患者在病情好转后的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矛盾。而这些问题对愈后的患者都可能成为应激源,引起患者的应激反应,甚至导致病情的复发。因此如何帮助患者对付应激事件对预防疾病有着重要意义。首先应帮助患者学会暴露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指导患者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在患者处理应激事件过程中,家属应给患者以鼓舞、支持,帮助他分析、评议其提出的各种解决问题的办法,分析各自的利弊,最后确定一最佳方案,并协助制定具体计划,督促执行。

6.促进患者进行人际交往。许多精神疾病患者主要表现为社会退缩、封闭自己,家属应主动地有目的地安排机会促进患者与人进行交往,参加社会劳动是促进患者恢复人际交往的最好办法。

7.注意安全管理,观察病情发展。如患者出现以下症状,应及时到专科医院就诊:情绪低落、悲观失望;烦躁焦虑、好发脾气;记忆力减退、工作学习效率下降;睡眠节律紊乱,日夜颤倒或失眠;出现自语自笑或出现短暂的幻觉;孤僻缺乏主动性,不与人交往,生活懒散。

心理疏导

心理疏导是家庭康复护理中的重要方面。由于社会上普遍存在对精神病人的歧视和偏见,给病人造成很大的精神压力,病人常表现为抑郁、悲哀、自卑等,性格也变得暴躁。对此,家属应多给予些爱心和理解,满足其心理需求,尽力消除病人的悲观情绪。病人生活在家庭中,与亲人朝夕相处,接触密切,家属便于对病人的情感、行为进行细致的观察,病人的思想活动也易于向家属暴露。家属应掌握适当的心理护理方法,随时对病人进行启发与帮助,启发病人对病态的认识,帮助他们从矛盾意向中解脱出来。

提高病人的自信心,消除其自卑感,同时对周围人群进行精神卫生宣教,使他们对精神病具有正确的认识,消除社会偏见,为病人康复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生活技能训练

康复期病人多少动,家人应鼓励病人加强生活技能的训练,帮助病人制定适宜的作息时间表,逐步开始有规律的生活,做到起居有节,饮食如常,睡眠良好,注意仪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听听音乐,看看电视。年轻力壮者可参加一些健身活动。切忌整日卧床,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无所事事的生活。

日常生活训练

日常生活能力训练是恢复生活能力的最好方法。它包括饮食、洗漱、更衣、大小便自理、洗澡、家务劳动及外出散步等,在训练中必须有人照顾。应遵循病人参与和自理的模式,由家属协同病人制定治疗及康复计划,培养病人的兴趣,让病人讲出自己的价值观、经验、想法、目标,鼓励病人积极参与康复过程的某一阶段;指导病人自我照顾,使病人了解家属对他的期望,克服生活上的懒散、终日卧床等做法;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安排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内容如饮食起居、广播操、听音乐、看电视、家务劳动等,增强生活情趣,培养生活能力。与此同时家属应肯定成绩,给予鼓励,使病人相信自己的能力,树立信心。

个人卫生自理:帮助病人制定合理的生活制度,尽量由病人自己料理生活,家属可给予督促实施。督促病人自己整理被褥、床铺和打扫屋内卫生。培养其良好洗漱习惯,早晨洗脸刷牙,饭前便后洗手,梳理头发,睡前洗脚,不随地吐痰。保持衣着整洁,督促其每周洗澡,更换衣服、床单、被套,督促其理发及修剪指甲。

饮食护理:慢性精神病人的饮食护理原则是保证病人有足够的营养素摄入量,并注意营养搭配。暴饮暴食者应控制进食量,定量供给食品,督促病人细嚼慢咽。拒绝进食者应积极督促病人进食,实在有进食困难应给予鼻饲。兴奋躁动的病人应诱导病人在安静时单独进食。老年病人应在家属照料下进食。对有异食症状的病人如吃土、墙皮、树根者,应注意加强护理,不让病人有接触这些异食的机会。

睡眠护理:精神病人睡眠正常与否,与病情好坏或波动有密切关系。家属应经常向病人讲解有关睡眠的科普知识,帮助病人了解睡眠的生理功能和意义。教育和督促病人逐渐养成良好睡眠习惯,并为其营造安静的睡眠环境。帮助病人制定合理的作息时间表,午休控制在两小时内,其他时间不要过多卧床。白天为病人安排一些活动,如外出购物、看书、读报、家务劳动等;晚上按时服药,看电视不能太晚,保证每天有8~9小时以上的睡眠时间。睡眠障碍的病人,应及时按医嘱使用适量催眠药物,避免病人在睡前服用兴奋性药物、刺激性饮料以及进行可能促进神经兴奋的交谈或剧烈活动等。家属应观察和记录病人的睡眠情况以及失眠的症状,观察病人有无催眠药物或抗精神病药物的反应及其他副作用的产生,如皮疹、鼻塞、窒息等,发现情况及时送病人去医院就诊。

人际关系训练

精神病人病后存在不同程度的情感淡漠、行为退缩、依赖性强等不利于人际关系恢复的因素,周围人群也以新的目光看待病人,其中不乏偏见和误解。家人应帮助病人恢复原有的人际关系发展新的人际关系。家属、同事、邻居给以关心、帮助和热情。

根据病人实际情况,设立合适的目标,明确生活目的,鼓励病人参加适当的社会活动,如加入老年之家,社区青年协会等,增加保护性环境中的社会往来,帮助病人恢复兴趣和爱好,使其逐渐树立自我价值观念,并在活动中获得快乐和价值感,提高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

家属应与病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家属情绪与病人适应有关。当家属拒绝病人时会导致病人有罪恶感,认为别人对他是失望的,可以加重病人的焦虑,降低自尊,有碍病人的好转。家庭内环境的稳定保证了包括家属在内的家庭成员精神上的健康成长。因此,家属在对病人进行训练的过程中应保持耐心细致的态度,多以鼓励支持为主,不能丧失信心。

训练过程中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可先从简单的社交训练入手,如教会病人怎样主动与朋友打招呼,如何约亲属、朋友看电影、去公园、参观等,通过这些,适当的增加人际交往,循序渐进的提高社交技能。对病人的每一次社交活动都给予评价、分析和总结,共同制定下一个阶段的训练目标。如此反复进行,达到提高病人人际交往能力的目的。

职业技能训练

工作能力训练:首先应确认病人的个体能力、技巧和兴趣,针对个体需要给予训练和有效的指导。家属应协助病人重新建立、发展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做法上不能过急,原则上必须是逐步和量力而行。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