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0 18:13:2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道德教育的特点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蒙学读物 伦理道德教育 文化土壤
在今天这个传统与现代大碰撞的年代,探寻传统蒙学教育理论与现代道德教育的契合点,将是教育学界一件极为迫切而又重要的工作。反顾古代蒙学教育,将其教育实践特点加以梳理研究,借鉴其富有成效的教育经验,对我们更好地开展现阶段道德教育无疑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千字文》是我国古代蒙学教材中成书最早、流行时间最长的一种,作者为南朝梁时周兴嗣。作为最早的蒙学读物,千字文开创了蒙学教育传统的先河,初步形成了蒙学教育和蒙学读物编写的体系,为蒙学教育中伦理道德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后世蒙学教育的影响十分深远。后来的《三字经》、《弟子规》、《童蒙须知》等蒙学读物无疑从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通过对《千字文》伦理道德教育特色的研究,可以为当今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伦理道德教育提供有益的启示。
伦理道德教育植根于深厚的文化土壤
《千字文》虽然只有短短的1000字且没有重复的字眼,但其内容涉及天文、地理、哲学、伦理、农业、气象、矿产、特产、历史、修养等多个方面。
伦理道德教育不是脱离其他知识而进行的单纯说教,而是与知识教育融和,按照一定的道德理想塑造儿童心灵,培养学生美好的品德,达到敦人伦、美教化、淳风俗的教育目的。家族宗法血缘关系本质上来说是一种人伦关系,所以人伦关系在蒙学教育中是最重要的。《千字文》乃至其后的蒙学特别注重别尊卑,序长幼的伦常关系教育,劝孝、向善是其主旨,这与儒家的传统美德是一脉相承的。“恭惟鞠养,岂敢毁伤”讲的是孝亲;“上和下睦,夫唱妇随”则谈夫妇人伦;“孔怀兄弟,同气连枝”说兄弟和睦;“交友投分,切磨箴规”是朋友之谊;“资父事君,日严与敬”是忠孝之心。凡此种种,总是力图构建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理想。
把伦理道德教育与其他知识的学习紧密结合起来,植根于深厚的中国文化土壤之中,这正是今天的道德教育所缺失的意义与内容。
伦理道德教育具体实用可操作性强
《千字文》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道德教育要求具体、明确,不作空洞的说理,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便于实施。传统蒙学是为封建社会培养人才服务的,其目的性决定它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要把伦理道德教育落实到实际生活中,就必须把经书的精言微义,化作揖让言辞,使它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便于教育对象接受。《千字文》对蒙童进行教育,具体到了人的音容笑貌、言辞、着装、饮食等细节,“容止若思,言辞安定”,要求人的言行要神定气闲;“俯仰廊庙,束带矜庄”,朝礼着装要整洁端庄;“稽颡再拜,悚惧恐慌”,祭祀行礼须神情惊悚恐惧。短短千字,竟然能细化到这样的程度,令人惊叹。
这个特点对今天的伦理道德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伦理道德教育绝不是高高在上的空洞说教,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道德标杆,而应该是具体可感、实际可行的行为尺度,看得见、摸得着,通过努力,人人都可以践行、实现。如果今天的道德教育能够学习这种方法,不把理论架空,不故作姿态,那么道德教育就不会使学生觉得枯燥乏味,能够在怡情悦性中使学生提高道德修养。先入为主,重视行为习惯的养成
蒙学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打基础,形成良好习惯。儿童心智处于成长阶段,“蒙昧未知向方”,极易受到外界的熏染。因此,道德教育必须先人为主,使儿童从小接受正确的伦理思想,为今后的成长打下良好的道德基础。先人为主可以有效地预防各种异端思想的侵入,自觉抵制周围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而且,由于儿童可塑性强,“使之则为,使止则止”,使“先人为主”成为习惯,逐渐实现道德养成。那么,如何实现“先人为主”呢?首先是熟读成诵,在儿童尚未受到外界不良思想浸染之前,首先让他们熟悉相关的道德规范,并将这些规范铭记于心,率先在思想领域占有一席之地,成为防止外界不良思想侵入的一道屏障。《千字文》的韵语形式非常有利于这一目的的实现,读来琅琅上口,易于记诵,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在反复诵读中潜移默化,熏渍淘染。其次是从生活细微之处培养儿童的道德习惯。后来朱熹在《童蒙须知》怍了如下总结:“夫童蒙之学,始于衣服冠履,次及言语步趋,次及洒扫涓洁,次及读书写文字,及有杂细事宜,皆当所知”,就是强调从细微处人手,首先要确立道德意识。这个特点虽然到朱熹时有了理论上的总结,但《千字文》的教育实践无疑是宝贵的积累。
我们今天在实施伦理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如果能够更多地关注来自学生方面的信息,关注学生道德范畴中的“先前经验”,在这个基础上加以正确而有效地引导,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作用,使他们具有伦理道德学习与实践的主动性,德育工作就会事半功倍。
语言简约生动,充满活力
《千字文》的语言简洁精约,无疑是孔子所说的“辞达而已”的典范。其语言简洁易于记诵,加上它的韵语形式,许多精警的句子早已深入人心。不仅如此,后来的蒙学读物大多采取这种形式,所以,《千字文》的贡献是显而易见的。
关键词:日本;中小学校;道德教育;学生
一.日本中小学道德教育的特点
1.注重培养中小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
1.1.集体主义精神作为日本的传统民族精神而被重视
日本由于是四面环海的岛国,因此古代的日本对外交流比较闭塞,尤其是在德川幕府的统治下,日本更是采取了闭关锁国的国策。然而日本却是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尤其是地震在日本更是司空见惯,人们不得不共同努力来克服种种自然灾害的突袭。正因为上述原因,日本自古养成了一种“对外排斥,对内聚合”的传统民族性格,集体主义精神被日本尤为强调。在日本发动二战时,国家宣扬集体主义主义精神,要求国民以国家的利益为重,这虽然是当时日本帝国主义的愚民思想,然而当时的日本国民却对这样的思想教育惟命是从,许多年轻人愿意为国家而奔赴战场,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由此可以看出,集体主义精神作为日本的传统民族精神之一被绝大对数的日本人所认同。
在二战结束后,日本作为战败国而经济严重受损,甚至许多人活活饿死。在驻日美军的帮助下,日本经济开始逐渐进入了正轨,大量符合时宜的经济改革措施催生了大批企业的诞生。造就日本企业创造商业神话的锦囊妙计是“年功序列工资制”与“终身雇佣制”。所谓“年功序列工资制”是指企业员工的工资高低由他们在企业正式工作的时间长短来决定。在企业员工的学历与实际工作能力不相上下的前提下,在公司就业时间越长的员工的工资更高,个人晋升空间越大。而“终身雇用制”是指在企业员工不犯严重的错误前提下,企业将对员工实施终身雇佣制,而不会解雇他们,消除了他们失业的风险。这两项策略是日本二战后众多企业所实施的企业经营策略,事实证明这两项策略使得日本的企业在经济萧条的大背景下一跃而起,重新振奋了日本经济的发展。这两项策略之所以能取得成功是因为它们促使员工团结一心,“年功序列工资制”使得企业员工人人都会有晋升的机会,而“终身雇佣制”确保企业员工不会因为来自外部的巨大市场竞争力而失业,所以这两项策略都有效地避免了企业员工们的不良竞争与明争暗斗,是企业员工充分发挥了集体主义精神,从而大家能够齐心协力将企业越办越大。
1.2.注重从小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
为了使日本的中小学生从小就能继承日本的传统民族精神集体主义精神,日本特别关注对中小学生进行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与教育。对中小学生进行集体主义精神教育可以分为爱国主义教育与团队合作教育。
1.2.1.爱国主义教育
由于日本是一个土地面积较狭窄的国家,而国家总人口却上亿,所以日本的人口密度很大,尤其是大城市非常的拥挤,而且日本是一个四面环海的岛屿国家,这种空间的狭小、人口的密集以及与世隔绝的地理位置给日本民族非常强烈危机感,而恰恰是这种独特的危机感促使日本民众愿意将自己的人生命运与国家的前途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只有充分投入国家的怀抱才会使日本国民体会到一丝安全感。正因为如此,日本中小学校极为重视对学生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强调个人与国家之间紧密的关系,使学生们从小就养成了爱国的意识。
1.2.2.团队合作教育
日本古代以农业耕作为主要产业,而日本又处于全球地质最为活跃的地方,常常会发生地震、火山喷发等严重的自然灾害,威胁到了农作物的正常收割。为了能与自然灾害作斗争,日本一个村里的村民大多都十分团结一心,一遇到自然灾害的突袭,大家都会互相帮助,不会袖手旁观,因为只有这样村子才能长久生存下去。久而久之,团队合作精神深入到日本的民族精神中,为了能使这一优良的民族精神发扬光大并在当代的经济文化建设中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日本中小学校会关注培养学生们的团队合作精神,要求学生们要以团队的利益为重,要能为团队无私地奉献。
2.从多方面贯彻落实中小学生的道德教育
2.1中小学校多元化的道德教育模式
日本中小学校为了能够更好地对学生们进行道德教育,不仅专门开设了道德教育的课程,还十分关注在其它课程中融入道德教育的思想。例如,国文课中的课文不但要起到教会学生正确的日语书面表达能力,还要通过充满着道德教育以为的课文使孩子能明白追求高尚道德的重要性。数学等理论科学培养了学生们严谨的逻辑思维的同时,增强了学生们对道德的判断能力。
2.2学校联合家庭实施道德教育
传统的日本家庭非常关心对孩子们的教育,与中国家庭只关心孩子学习成绩不同,日本的家庭教育更加关注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并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而道德教育对树立中小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很有帮助。所以,日本的中小学校往往会主动联系家长,给家长诸如孩子成长教育手册的东西,希望家长们能够配合学校,在家中时刻关注对孩子的家庭道德教育。
二.日本中小学道德教育面临的困境
虽然日本的中小学校尤其关注学生的道德教育,但也面临着困境:道德教育与实际生活脱节。日本是一个典型的学历社会,学生们因为面对着升学压力而不得不成天埋头苦学,造成很多学生心里非常压抑,他们在学校的课堂上接受道德教育,表现得非常积极。然而,在课下,许多学生为了排解学业压力而发生校园暴力与欺侮事件,造成了非常多的不良影响,使得中小学的道德教育失去了原有的目标与意图,成为了单纯的课堂理论知识传授,学生们把道德教育只看作是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却没有将道德教育真正融入到他们的生活与人生价值观中,而这样的道德教育是失去其意义的。
参考文献
关键词:特殊教育;教师;职业道德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5-0028-02
特殊教育教师职业道德是一定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在教师职业行为和职业关系中的特殊表现,是特殊教育教师在从事教书育人等实践活动中形成的行为规范和职业品质的总和。特殊教育教师职业道德是教育劳动实践活动中各种利益关系的反映。但由于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劳动的特殊性,决定了特殊教育教师职业道德与其他职业道德相比,又有其自身的特点与功能。
一、特殊教育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
1.人格的高尚性。伴随着科技的发展,外来文化不断撞击中国本土文化,因此国家和社会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尤其对那些教育对象是残疾学生的特殊教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是接受过特殊教育专业培养的人,他们的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比较高,而他们的教育对象非常的特殊,有些残疾学生甚至终生不能康复,终生不能生活自理,因此特殊教育教师更需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目的的明确性。教师有两种人格。一种是“经师”,即“授业”;一种是“人师”,即教学生怎样做人的问题。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更加要求教师真正做到“经师”和“人师”。而一名特殊教育教师也需要完成教师的这两种人格。现在残疾人犯罪率也日渐升高,有一部分原因是他们在受教育时期没有得到良好的道德教育。教师对残疾学生推行素质教育也已成为特殊教育教师教学中的一项主要任务。
3.行为的示范性。道德行为是指道德主体遵循一定的道德要求在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的符合道德规范的活动。道德行为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由于教师劳动的特殊性,教师职业道德行为与其他的职业道德相比有着更强烈的示范性和榜样性,因为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广大年龄层的学生,他们对事物的理解和看法都受到教师的影响。尤其是,残疾学生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是脱离父母而生活的,特殊教育教师就是他们的榜样和学习的楷模,每个特殊教育教师的言行举止,都深刻地印在残疾学生的心里。可见,特殊教育教师的道德行为具有很强的示范性。
4.内容的全面性。在教育发展的历程中,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容越发丰富,涉及教师职业活动的各个方面,这充分体现了教师职业道德的全面性。特殊教育教师作为教师中的一员,同样具有教师职业道德内容的全面性特点。特殊教育教师职业道德内容的全面性还体现在特殊教育教师由于服务对象的特殊性,既要拥有普通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还需要有较强、较全面的专业知识。例如,康复学的基本知识与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在给特殊儿童做诊断评估的时候,需要注意较多的用语智慧等。
5.影响的深远性。现代社会接受残疾人的融入成了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由于对人才的层次要求越来越高,绝大多数残疾学生都必然选择接受教育,而他们的教育大多数是在特殊教育学校完成的,因此这就对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道德有了更为深远的要求。其深远性表现在特殊教育教师对学生人格的培养和心灵的塑造,这本身就是一种“深处”的影响,同时还会影响到残疾学生以后的人生,进而影响残疾学生的未来。
二、特殊教育教师职业道德的功能
特殊教育教师在工作中只有遵循特殊教育教师职业道德,用特殊教育教师职业道德来规范自我,才能正确处理特殊教育教师在其职业生活中与学生、与学校、与社会的关系,才能担负好一位教师的职责,从而实现自身的价值。这说明特殊教育教师职业道德在特殊教育教师的日常工作与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功能。
1.特殊教育教师职业道德的动力功能。特殊教育教师职业道德的动力功能是指通过激发特殊教育教师工作的潜能,使教师不断地进行自我素养的提高,自觉地做好本职工作。教师职业道德不但体现了社会对教师的职业要求,也时刻影响着教师的职业价值观,培养教师对本职工作的兴趣与热爱,从而形成出色完成任务的动力。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道德与普通教师职业道德功能从总的内容上来说是相似的。特殊教育教师的动力功能表现为:(1)塑造特殊教育教师高尚的职业道德品质;(2)强化理想的特殊教育教师职业人格的精神力量;(3)成为实现道德目标的自觉行为。
2.特殊教育教师职业道德的教育功能。特殊教育教师职业道德的教育功能一方面是指特殊教育教师职业道德对教师自身职业行为的规范和约束;另一方面是通^特殊教育教师将职业道德变为职业理念,成为自身的一种人格品质。这种人格品质在一定程度上对障碍学生起着教育影响的作用。由于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道德有着示范性的特点,残疾学生在学习与成长的过程中,会有意无意地模仿教师的各种行为,所以优良的特殊教育教师品质,能给学生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从而发挥特殊教育教师的教育功能。这种特殊教育教师职业道德的教育功能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特殊教育教师人格力量的影响性;(2)特殊教育教师职业行为的示范性;(3)特殊教育教师职业道德影响的集体性。
3.特殊教育教师职业道德的协调功能。特殊教育教师职业道德的协调功能是指以特殊教育教师职业道德来规范特殊教育教师的言行,使得特殊教育教师在处理各种问题时,能选择正确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从而保证教育活动的正常进行。特殊教育教师职业道德的协调功能表现为:(1)通过外界舆论的监督和评价,使特殊教育教师符合职业道德要求的行为,纠正违背道德要求的行为;(2)当特殊教育教师的外在需求转化为特殊教育教师个体的内在需要时,通过道德标准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使教师采用正确态度和方法,调节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行为。
4.特殊教育教师职业道德的评价功能。特殊教育教师职业道德的评价功能是指各个社会媒介以教师职业道德标准去规范特殊教育教师的各项行为,并把它作为社会价值判断的标准之一。评价者则根据社会的道德要求,以特殊教育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作为标准之一来衡量特殊教育教师的这些具体职业行为是否遵循了特殊教育教师职业道德原则,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各项判断,分析原因,达到评价的目的。这种特殊教育教师职业道德的评价功能可以表现为以下几点:(1)社会各界舆论的道德评价;(2)特殊教育教师自我道德评价;(3)特殊教育教师与社会成员的互动评价。
5.特殊教育教师职业道德的引导功能。特殊教育教师职业道德的引导功能是指特殊教育教师职业道德为其自身修养所起到的指明正确目标的行为或方式,从而起到实现目标的作用。特殊教育教师职业道德是对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行为提出的客观层次的要求,它不仅是衡量特殊教育教师职业行为的重要依据,而且对特殊教育教师的行为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1)社会标准层次的约束;(2)他律与自律的转化;(3)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
特殊教育教师职业道德不仅是对于残疾儿童本身,而且对于残疾人家庭,甚至是对于一个社会、一个国家来说,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要重视特殊教育教师职业道德的发展,以便更好地促进特殊教育发展,使每个残疾儿童都能得到最大的康复与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三字经》;语言特点;道德伦理教育意义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7-00-01
一、《三字经》的语言特点
《三字经》,全文共一千余字,之所以名为《三字经》,是因为它采用了三字一句的形式,这样的表达既便于诵读又利于记忆。有人曾经这样调侃过“中国的文字是世界上最复杂的,中国的语言是世界上最难学习的,因为中国的文化底蕴是世界上最深厚的,岂能让别国他帮的荒蛮之人轻易就能掌握呢?”笔者认为说这种话的人大概对中国的文化只是了解了一些皮毛。读了《三字经》,你便会深有感触,原来我们的老祖宗并非只会满口之乎者也,说一些似懂非懂、难以捉摸的文言文。《三字经》的语言概括能力之强,措辞造句之严谨可以用“前无古人”来形容。如果说唐诗宋词用简短的文字就可以创设出一个个空灵的意境,足以证明中华古代文人才华横溢的话,那么《三字经》在语言组织方面的造诣也是堪称一流的。其次,《三字经》并非随意拿来些文字表意堆砌而成,在语言的韵律、节奏感等艺术性方面,《三字经》也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典范。翻开《三字经》第一句“人之初,性本善,心相近,习相远。”你不难发现,《三字经》在韵律上,采用的是三字一顿、隔句押韵的形式,非常具有节奏感,读起来如歌谣一般朗朗上口,听起来如仙乐一般轻松自在,孩子们自然是喜闻乐见,非常利于在民间口耳相传。暂且不说《三字经》的知识性有多强,就它所采用的这种语言表现形式从美学的角度来说本身就是一种突破和成功了。正因为《三字经》在语言上的美学优势,所以在中国古代蒙养教育几乎被忽略不提的时代背景下,《三字经》却依然被世世代代传承至今,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耀眼的奇葩并将流芳百世!
二、《三字经》的道德伦理教育意义
(一)《三字经》的内容丰富多彩
《三字经》虽然全文只不过短短的一千多字,但它包含的内容却是非常丰富的。通读《三字经》你可以发现它具有很强的知识性,几乎涉及到了天文、地理、礼、乐、射、御、书、数等所有学科。例如:“一而十十而百 百而千 千而万”是关于数学方面的知识;“三才者 天地人 三光者 日月星”讲得是天文知识;“曰春夏 曰秋冬 此四时 运不穷 曰南北 曰西东 此四方 应乎中 ”讲得是地理知识;“考世系 知终始 自羲农 至黄帝 号三皇 居上世 唐有虞 号二帝 相揖逊 称盛世 唐有禹 商有汤 周文武 称三王 夏传子家天下 四百载 迁夏社 汤伐夏 国号商 六百载 至纣亡 周武王 始诛纣 八百载 最长久 周辙东 王纲坠 逞干戈 尚游说 始春秋 终战国 五霸强 七雄出 嬴秦氏始兼并 传二世 楚汉争 高祖兴 汉业建 至孝平 王莽篡 光武兴 为东汉 四百年 终于献……”讲得是中国的历史;“曰水火 木金土 此五行 本乎数”讲得又是关于中国风水五行的相关知识。总而言之,《三字经》囊括了生活中各个领域的的精髓知识,但如若你细细品味,加以研究,就会发现其实在《三字经》所涉及到的内容里,谈到最多的其实还是关于人的道德伦理教育。
(二)《三字经》的道德伦理教育内容及其意义
1.《三字经》关于孝、悌的内容及其道德伦理教育意义
“孝、悌”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蒙养教育的经典读物,《三字经》引用了一个简单而又生动的故事来说明,孝是为人儿女必须要具备的德行。“香九龄 能温席 孝于亲 所当执”这个故事是说东汉人黄香九岁的时候就知道孝敬父母,为父母暖被窝,这种孝顺长辈的的美德是值得后人学习和效仿的。同时又借用“孔融让梨”的典故让世人知道尊敬和友爱兄长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具备的品德。《三字经》将孝和悌这两种原本严肃的道德品格编写于歌谣似的文字中无非是想让后人们在轻松传诵《三字经》的过程中,不禁意间潜移默化地将孝、悌的品质传承下来,成为后世子孙的精神财富。这样做既达到了道德伦理教育的目的,又寓教于乐脱离了教条式的说教,何乐而不为呢?
2.《三字经》关于三纲五常的教育内容及其道德伦理教育意义
中华民族向来就是一个礼仪之邦,三纲五常的人伦教育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是根深蒂固的。历朝历代的统治阶级和教育集大成者在人伦道德教育上花费的精力更是有目共睹的。读《三字经》你可以深刻感悟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中国老祖先们的无限智慧。 通读《三字经》,你可以找到很多关于三纲五常的语句“三纲者 君臣义 父子亲 夫妇顺。”意思是说什么是三纲呢?三纲是人与人之间关系应该遵守得三个行为准则,就是君王与臣子之间的言行要合乎义理,父母子女之间要相亲相爱,夫妻之间要和顺相处。“父子恩 夫妇从 兄则友 弟则恭 ”就是说父子之间要注重相互的恩情,夫妻之间的感情要和顺,哥哥对弟弟要友爱,弟弟对哥哥则要尊敬。“长幼序 友与朋 君则敬 臣则忠”意思是年长的和年幼的交往要注意长幼尊卑的次序,朋友相处应该互相讲信用,如果君主能尊重他的臣子,那么他的臣子就会对君王忠心耿耿了。“此十义 人所同 当师叙 勿违背”前面提到的十义:父慈、子孝、夫和、妻顺、兄友、弟恭、朋信、友义、君敬、臣忠,这是人人都应该遵守的,千万不能违背。《三字经》中关于人伦道德教育的语句还有许多在此就不一一赘述了。从这些语句我们可以看出,《三字经》虽然主要是作为中国古代蒙养教育的读物而流传人间的,但其人伦教育的目的性是非常明确的。即使在当今社会,《三字经》中所提倡的许多为人之道,依然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参考文献:
[1]林格.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上、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1).
中国古典诗词的教育功能,孔子早有定论:“温柔敦厚”,“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论语?阳货》),甚至认为“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篇》)。的确,作为心灵象征的中国古典诗词,博大精深、意存高远。不仅是古代文人墨客的成长史、发展史,也是中华民族的心理发展史,更是一种精神享受、心灵的赴约。时至今日,诗词的艺术感召力,仍然具有得天独厚潜移默化的功效,对读者不仅具有文学价值、历史价值、审美价值,而且对体院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方面也有其独特的教育价值。
1体育院校思想道德教育中的古典诗词的必要性
体育院校虽然培养的是体育人才,具有很强的职业定向性与应用性,但专业技能的竞争,引发体院大学生们知识面窄、文化素质低等问题,使体院大学生的心理状态、人生态度等与他们的专业知识水平不匹配。这种思想道德与人文素养缺失的现象引起社会关注后,“重视思想道德教育”的呼声再次响起。其作为文化载体之一的古典诗词,可算是较为合适的切入口,为思想道德教育打开了一扇窗子。
1?郾1体院大学生古典文化素养极度缺乏
从学校方面看,长期以来存在着一种“重竞技、轻人文”的倾向。体育学院为了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求,课程设置倾向实效性,往往将主要精力集中于应用型、实用性的学科上。文学课程的地位难以确立,发挥不了自身的作用。就以郑州大学体育学院为例,体育课堂中唯一接触古典诗词的课程――大学语文,不但没有被列为公共必修课,连公共课的资格也被取消,除了旅外系还开有之外,其他系均被理所当然地遗忘,均以为专业以外的知识是否具备则无所谓。而大学期间正是大学生们形成人生观、价值观,培养敏锐的感知力、活跃的想象力,以及深刻的理解力的黄金时期。目前课程设置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主要集中在教学、训练、组织管理、社会体育活动指导和学习掌握运动技术等能力方面。这种培养模式没有体现社会发展对体育人才多极化的需要。
从学生方面看,重视程度不够。体院学生不同于其他高等院校的大学生。一是生源复杂,有参加全国统考的普通高中的体育特长生,有单独招生的业余体校的体育特长生或一些运动员,由于大多时间在接受专业训练,再加上录取时与普通高校的分数有别,就难免造成他们文化的知识缺失〔1〕,古典诗词的基础知识相对来说就更加薄弱;二是身份复杂,体院学生大多具有双重身份,既是学生,又是运动员。每天除了学习文化知识以外,更多的时间是从事竞技体育训练、竞赛,身体疲劳,学习文化课时间少,学习自律性差;再加上网络文化的兴起,以及就业方面的压力与物质的诱惑,使得同学们要么是把精力和热情放在可以为就业带来优势的“考证”“考级”上,要么是“重技轻文”,这种实用性和功利性的片面教育,既弱化了学生的人文意识,也会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产生负面影响。使得体院大学生们与专业无关的基本素质欠佳,在人文素养知识中起重要作用的古诗词更是匮乏,以至于有人戏称体育学院培养的大学生是“没文化的文化人”〔2〕。
1?郾2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普遍偏重于道德说教
在世界多元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在中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时期,当代大学生虽然目标坚定、勇于创新、敢于负责,但日益多样化的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以及日益增强的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使大学生的思想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理想信念模糊、价值观念多元、社会责任淡化、心理素质脆弱等问题。而教育者却灌输的是一些抽象的理论知识,呆板、生硬,让受教育者难以接受。古典诗词却侧重于以情动人,犹如春夜细雨,滋润心田,触动心灵,让人产生共鸣。既避免了抵触和排斥的教育方式,也在不知不觉中产生了道德认知。使思想教育的内容不仅丰富了、生动了,而且对大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的提高,健全的人格和丰富的人文情怀的培养,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的增强,都有很大帮助,从而通过人文精神开发、传递和转化而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把古典诗词运用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增强了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创新性、有效性。
1?郾3古典诗词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教育资源
《尚书?尧典》中有“诗言志”的说法。古人曾言:“诗言志,歌咏言。”何为“志”?《毛诗序》解释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即“诗是诗人世界观的最具体的表现”,是诗人思想的反映、感情的产物。文人墨客独特的人格、高尚的情操、丰富的情感在他们的作品里表露无遗。所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的胸怀天下、忧国忧民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情操的诗句,可以增强大学生的爱国意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的俯视一切、昂扬向上的雄心和气概,可以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丈夫皆有志,会见立功勋”(杨炯《出塞》)的积极进取的凌云之志,可以增强大学生的坚定信念;“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的自信乐观的人生态度,可以增强大学生的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通过对古典诗词的欣赏与引导,唤起学生对美好情感的追求、对心灵深处的触动和对人生智慧的领悟,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理想的人格、崇高的信念和坚定的意志。
2体育院校思想道德教育中的古典诗词的特殊性
体育院校主要肩负着培养体育人才的重任。然而人才的造就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竞技技术是一个方面,其中主要来源于运动员内在的思想道德品质。
2?郾1培植崇高的理想信念
道德的主要层面是爱国主义情感。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诗是诗人世界观的最具体的表现”,是作者真情实感的流露。清代徐增说得好,“诗乃人之行略,人高则诗亦高,人俗则诗亦俗,一字不可掩饰,见其诗如见其人。”(《而庵诗话》)古典诗词里有大量饱含爱国热情、张扬爱国理想的催人奋发的诗句。“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向来忧国泪,寂寞洒衣巾”(杜甫《谒先主庙》),“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和视死如归的决心。这些千古不朽的正气歌,这些流芳百世的名言警句,潜移默化地熏陶着体院大学生的身心,使他们在训练、比赛或学习中产生道德认知:“运动员虽跑得很快,但如果到最后精疲力竭,跑完时遭到嘲笑、嘘骂,得不到奖品,那就是徒有虚名,真正的运动员应该是跑到终点,拿到奖品夺得冠
军。”〔3〕做一名纯真的猛士,“十年磨一剑”,从而形成报效祖国、为国争光的爱国主义情操。
再者,体育比赛是激烈的,没有冷静沉着,没有奋力拼搏,要想在强手如林中脱颖而出,是比较困难的。所以明晰目标的确立,远大理想的树立,对体院大学生来说,尤为重要。虽然体育运动无国界,但体育者本人却是有国界的。作为体院大学生既要有远大抱负、积极进取,还要坚定信念、执著追求。应该像爱国的、具有崇高理想的古人学习,学习“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李白(《行路难?其一》),对理想充满信心与展望,学习“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的具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豪情的李贺(《南园?其五》),学习“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希望能实现书剑报国夙愿的陆游(《观大散关图有感》)……既有治国安邦的理想,也有建功立业的追求,更有矢志不渝的信念,把个人的抱负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从而为实现“我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柱。
2?郾2夯实健康的人格操守
“人格”,即人之名格,方方正正做人,行有所遵、言有所本。曾有名人认为,具有健全人格的人才是成熟的人、充分起作用的人、创造性的人。而“高尚伟大之人格”与“高尚伟大之文学”往往又是一致的,即诗如其人。正如王国维在《文学小言》中评价所说,“屈子、渊明、子美、子瞻”均是“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离骚》)的屈原,为坚持理想正义,九死不悔,“独立不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的陶渊明,“一生都是为精神生活的自由而奋斗”。为了人格尊严,“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五柳先生传》),超越了财富功名带给人的异化,带来了自然田园的天籁之音。他的“甘天下之淡味,安天下之卑位”(刘向《列女传?鲁黔娄妻》)的人格魅力,不仅成为人们灵魂皈依的庇护所,也让如今为追求名利而变得虚空浮躁的人们感到脸红;愿“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忧国忧民的杜甫,“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屡遭贬谪的苏轼,虽然“食无肉,医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甘泉”(《答程天侔书》),但仍坚信“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荣辱不惊,乐观旷达。“不以一身祸福,易其忧国之心,千载之下,生气凛然”(陆游《渭南文集?跋东坡帖》),这种高雅意识、自强不息精神、豁达乐观的心态和顽强拼搏的意志,均易形成体院大学生独立不惧、藐视逆境的人格力量,不曾屈服超越苦难的人格操守、勇往直前、忠正刚直的人格情怀。
其实,在人格操守的守护中,运动员的人格魅力尤其显著。在残酷的比赛中,除了需要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来战胜对手外,还需要自信乐观的承受能力来对待坎坷和挫折,还需要平等、诚信、宽容、互助的调整与他人关系。要有群体意识,尤其是集体项目,更要团结协作,既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也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更要“胜而不骄,败而不怨”(《商君书?战法》)。尤其是遇到裁判不公的情况下,更要赢在人格上。比赛是瞬息万变的,要以一颗平常心去迎接考验。失手时心静如水,坚持时激情似火。
2?郾3积淀厚实的文化素养
体育院校的教育宗旨,决定体育人才的文化水平。孔子的“不学《诗》,无以言”,既表明了古典诗词对人们身心和谐发展的深刻影响,也表明了古诗词中蕴含的政治、思想、道德、社会、历史、自然,乃至人际交往所必须的各种形象化的、具体生动的知识。不仅陶冶人之性情,而且是智慧和性灵的导引。比如以体育娱乐活动为题材的体育诗词,“蹴鞠渐知寒食近,秋千将立小鬟双”(梅尧臣《依韵和孙都官》),“扬桴击节雷阗阗,乱流齐进声轰然。蛟龙得雨?G鬣动,?E?X饮河形影联”(刘禹锡《竞渡曲》),“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密州出猎》),不仅丰富了体育专业的内容,而且欣赏了脍炙人口的名词佳句,更体现了热情乐观、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
学习古诗词既可以培养人的“兴、观、群、怨”的能力,还可以使人“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人性中最自然、最深邃、最高尚的东西,蕴含于看似简洁却又“晦涩”的诗歌中。其实作为一种“学问”的古诗词,可谓是提高体院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必经之路。一是学会做人。作为体院大学生,要具有为体育事业拼搏、实现自己价值的远大志向,既要为国家争光,也要为江东父老添荣誉。二是学会交往。既是锻炼语言表达能力、与他人合作能力的蓄积,也是适应社会独立生活的生存能力的法宝。三是学会创新。不盲目崇拜,培养批判性思考能力。强化训练中的创新意识,养成探究习惯〔4〕。
3体育院校思想道德教育中的古典诗词的实践性
“诗教”,是中国的传统。从孔子开始,我国历代的学者文人在成长过程中均受到“诗教”的熏陶。虽然自“五四”以来,“诗教”的传统也被中断过,但上世纪末以来,“诗教”问题又引起了教育界的关注。不断有专家学者呼吁“让古典诗词进入大学校园”,倡导“诗教工程”。为此,加强古典诗词的学习,是加强和改进体院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一条切实可行的有效途径。
3?郾1注重课堂教学实践
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品德教育课、大学语文,开设“诗词鉴赏”等课程,选修“古典诗词与人生哲学”等选修课,让古典诗词成为校园文化的主要部分。古典诗词素来以精悍的语言、流动的意象著称,具有深厚的人格魅力和广博的人文知识。在课堂上解读古诗词,不仅能升华“内在视像”,也是享受“美”、 表达情绪感受和内心情感的途径之一。所以学院要设定具体的课时,以保证一定的质量。教师讲授时要“因材施教”。一方面实行角色的换位,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成为主角,使对其进行心灵净化陶冶的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等人文能力训练也变得生动有趣;另一方面,教学实践活动应突出审美性特征。教学理念前卫,教学组织井然有序,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教学内容丰富创新,具有时代气息,既能让学生与古人心灵对话,洞见丰富的人文性,也能展示古诗词的自身魅力,进而积淀深厚广博的知识和经验阅历。
3?郾2强化校园文化建设
墨子曾说:“人生来如素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染使之然也。”(吴龙辉《墨子译注本》)即表明了教育环境的重要性。受教育的过程,更多的是“潜移默化”的过程,其教育是多角度、多方位、多渠道、多形式的。作为学院的“教育场”―― 校园文化,不仅是师生精神风貌、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的综合体现,也彰显一个学校的发展理念、发展方向。所以学院可以加大经费投入,在实用和美化的前提下,在校园中各个角落营造出更浓的文化氛围。教室、宿舍、食堂、训练场地,不论是学习,还是训练,都能受到诗词的熏染,提升思想道德修养。
在弘扬主旋律、提倡高品位的基础上,还可以加大科技含量。突出专业特点,从理念、行为、视觉、环境整体出发,坚持多样化的基本要求,加强以班级、寝室文化为重点的基层文化建设,“要使学校的墙壁也会说话”,创建书香校园。积极、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既能成为育人的“辐射源”“能量库”,也可以统摄师生的灵魂、拓宽师生的视野,更能提升学院的办学品位、打造学院的文化品牌。
3?郾3增强教育载体创新
真正的“诗教”课堂是很有品位的,是如坐春风、如沐春雨、神清气爽的。如今有简单化、程式化、刻板化的倾向。展示语言知识橱窗的课堂、解剖文章结构手术台的教学,成了满堂灌的单一、乏味的教学方法的法宝。“诗教”课堂要想产生对人性宗教式的浸润效果,必须创新,其中包括:教育内容的创新、教育方法的创新、教育理念的创新、教育模式的创新。通过鲜活的人文知识,驾驭广博的学识和深厚的人格魅力,最终让每一个学生记住做一个有灵魂、有修养、有心灵归属的大写的“人”,是人发展的终极目标。
为全面激发起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情,在保证一定课时外,还应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如必读书目的制定、讲座指导的检查、心得体会的撰写、必要考核的实行、一定学分的规定,都是对古典诗词解读的方式方法。另外,系列文化体育活动,在“诗教”方面也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壁报、黑板报、电脑主页、辩论大赛、文艺汇演、影视活动等各种名目大赛的轮流主办,人文景点、名人访谈等社会实践活动的参加,也能使学生产生道德认知,从灵魂深处拨动心弦。
〔关键词〕道教音乐 源流 特点
道教起源于东汉末年,其凝聚于整个民族快速发展的土地上,具有非常顽强的生命力。道教的产生并不是一种学说的产生,而是整个中华民族发展中的宗教形成与沉淀的结果。其中,在道教形成的初期,它广泛吸收了古代宗教、民间巫术、传统方术、老庄哲学、黄老之学、儒家理论、阴阳五行思想、古代医学等等多种思想和经验。同时,在发展一段时间之后,还吸收了佛教思想[1]。因此,从某一种程度上讲,在道教发起之时,便是一个包罗万象的文化合体。通过全面分析整个历史发展演变的过程,道教对整个中华民族文化、历史的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道教是我国文化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想要真正了解中国文化,便需要深入了解道教。然而,道教音乐又是道教文化发展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所以了解道教音乐,对了解道教文化,以及我国传统文化都紧密相连。
一、道教音乐的源流
在中国土生土长形成的宗教中,道教是其中一种。道教不仅糅杂了我国古代社会发展中的巫术、方士之说,而且还吸收了各路神仙灵鬼、道家医学、导引和养生等多种理论所形成的。道教作为完整的宗教类型,其创建于东汉顺帝年间,至今已经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了。但是,分析道教音乐的起点,却可以直接追溯到更加久远的年代。其中,道教音乐发源是原始社会中巫教里所涉及的降神歌舞。一个“巫”字,在最开始就象征着以舞降神的人物形象。
在周代时期,“师巫而舞雩、恒舞于室”便成为了整个社会非常普遍的风尚。直到道教正式成立之时,其音乐歌曲也主要是用于祈祷神灵[2]。
道教音乐从东汉时期开始,便逐渐与斋醮仪式有效结合了起来,并形成了自身发展的独特风格。其中,在东汉时期所形成的《太平经》,是第一个系统地提出道教音乐理论。这个理论内容主张音乐能够与阴阳结合,通天地之灵气,开导神明,并认为音乐具有感化万物、确定四时五行的作用。因此,道教音乐不仅仅只是一种取悦灵神的手段,并被赋予了较强的神圣性,逐步发展成为了当前维系道教礼仪制度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正是受到这种理论的引导,道教在吸收佛教精华的基础上,逐步建立了具有自己独特性的音诵仪轨。
道教在东晋南北朝时期便发展得较为成熟。其中,道教的经典、斋仪两方面的内容形成了较为完整统一的系统。道教音乐也正是在这个时期发展形成了一定的规模。通过从道教音乐史的角度进行分析,其在这个阶段中发生了下列几件大事:一件是北魏明元帝神瑞年间,嵩山一位道士直接将道教的直诵法改成为乐诵法,也就是将诵经文音乐化,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道教的感染力;第二件是这个时期产生了与仪式能够相互结合的《步虚声》。在歌唱《步虚声》的过程中,斋人必须坚持“以次左行,旋绕香炉三匝”,让传诵的声音能够直接打到太上道君的高台。这种仪式传诵方法一直被传承到现在;第三件事则是南朝时期的刘宋道士吸收了儒、佛两家的礼法,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斋戒仪范。同时,根据陆修静的一些说法,便需要在行斋的过程中吟诵《步虚辞》[3]。
道教在宋代之后,一直是承袭唐制,稳步发展。其中,在宋代编制的《玉音法事》中,我们可以非常清楚地了解到属于道教的歌唱曲谱。这种曲谱主要是采用“声曲折”的方式来进行记音,并非常强调四声,准确标明了唱和的规则。统一将钟磬作为主要的伴奏乐器,其制度可以直接追溯到唐朝之前[4]。
道教音乐发展到明代,其曲谱演变得更加规范化。道教音乐的曲谱主要是以工尺谱号来进行标记,并广泛应用于规模较大的音乐仪式中。在明清之际,道教音乐逐渐朝着俗乐化的趋势发展。俗乐化的一个显著表现就是:“昆曲和粗细十番的锣鼓组合成为了江南正乙教道士的斋醮音乐的重要内容”。
二、道教音乐的特点
道教音乐虽然属于宗教音乐的范畴,但是却依然根植于民间音乐。道教音乐在流传和发展过程中始终与民间音乐紧密相连,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逐步形成了无法割舍的局面。这主要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一是中国民间器乐发展的历史非常悠久,传统深厚,且演奏过程中的形式、曲目、演奏风格都非常丰富,呈现出多姿多彩的现象,逐步成为了我国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民间器乐在发展过程中与道教音乐逐渐形成了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关系[5]。尤其是在近现代的发展过程中苏州的玄妙观道乐同苏南吹打是一脉相承的,其上海道教音乐在发展过程中具有非常浓郁的江南丝竹韵味;台湾中南部的道乐则深深受到福建南音的影响;河北巨鹿道教音乐与河北吹歌、西安城隍庙鼓乐与西安鼓乐等,从本质上说明了道教音乐与民间音乐之间是一种水融的关系。二是道教音乐在发展过程中主要吸收了民间音乐的各类素材,并逐步将民间音乐的曲词、曲调的形式变得更加宗教化、形式化。根据相关文献记载,道教在明代的发展过程中主要是承袭唐朝、宋朝、元朝的旧音乐,并吸收勒南北朝中音乐的新制道曲,甚至还合理引入了一部分民间音乐,如“清江引”“一定金”“变地花”等。各种曲调都被道教音乐所吸收,逐步形成了具有独特个性的道教音乐特色;三是道教音乐具有非常浓厚的地方特色[6]。道教音乐在不同的地区所呈现出的风格不同,这主要是因为道教音乐与地方音乐的深度融合。其中,在开展不同的法事中,所采用的同一种绚丽的音乐,常音乐各个地区的行腔、旋律装饰等都呈现出本地区的音乐特点。在开展的同一个法事之中的同一首词,各个地区所配的音调曲目均不相同。正是因为道教音乐主要是根植于民间,所以具有大众化、通俗化和多样化的特征,并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
道教音乐在发展过程中主要是由器乐和声乐两个部分组合而成。道教音乐的形式多种多样,其主要涉及到独唱、齐唱、吹打和合奏等多项内容。器乐一般是应用各类法事的开头、过门、结尾等歌曲伴奏之中,而声乐则是民间斋醮音乐发展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包括有诵、赞、颂、偈等多种形式。各种声乐器乐在应用的过程中配合相对灵活,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法事仪轨的需求。当开办的法事不同时,其音乐组合也将随之发生变化。其中,不同的道乐曲调形式主要分为了“阳韵”和“阴韵”。“阳韵”主要是应用于各种早坛功课和祥祈性的法事;“阴韵”则主要是应用于晚纭的功课和超度法事[7]。
道教音乐的类型非常丰富,不仅包括有赞美神仙的颂歌,而且还涉及到曲调优美恬静的音乐。不同的道教音乐风格的音韵不同,有的庄严肃穆,有的缥缈飞翔,呈现出超然的飘逸状态;有的雄浑威武,呈现出一种紧张肃杀的氛围;有的则表现出欢快、热烈、雄壮的旋律,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人们的幸福生活。总之,道教音乐在发展过程中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和象征性。合理地将道教音乐与斋蘸仪式有效结合起来,能够充分凸显出宗教仪式的内在和谐与统一。
道教音乐除了曲调之外,还涉及到曲词,两者相互影响,逐步构成统一的整体。其中,通过全面分析曲词与曲调之间的关系,前者是宗教的一部分内容,而后者则是主要的音乐形式。通过全面分析诵、赞、颂和谐等多种内容,并通过谱曲来形成一首歌曲。
当然,天上仙境也只能源于人们的幻想,就好比抽象的音乐旋律,因有相应的歌词才显得较为具体。当然天上的仙境是人们幻想的一种产物,但是抽象的音乐旋律与歌词相比要具体得多。在千百年的发展过程中,“神仙”逐步成为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特色内容之一。超然脱俗是人们心中对神仙的印象。
结论
总而言之,道教音乐里的“移情”在产生的过程中与广大人民的生活体验和感悟分不开,一个对宗教没有任何情感的人,或者对宗教感到非常陌生的人,是难以受到宗教音乐氛围的感染的。对于一个不断发展的宗教来讲,庄严、神圣和神秘的氛围都是信徒的真实际遇。通过以氛围为媒介,能够让人们的精神得到快速升华,逐步融入到宗教境界中。道教音乐就是在这种浓厚的氛围中产生的。道教作为宗教中的一种,其音乐形式与其他宗教音乐存在差异性。
参考文献:
[1] 刘红.当代道教音乐的回顾与展望(下)[J].中国道教,2014,01:16-23.
[2] 唐丽,方百寿.道教音乐与崂山旅游[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3,03:82-86.
[3] 胡军.论道教音乐与现代文化[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12,02:96-101+5.
[4] 金平.豫南民间道教音乐与丧葬民俗[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5,02:60-64.
[5] 杨婷婷.坤道与道教音乐的田野调查与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4.
当代大学生思想极为活跃,个性张扬,同时又存在诸多这样或那样急待关注的心理问题。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为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要实现人才强国,培养对国家有利,对时代有益,对家庭有贡献的大学生,需要不断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内容建设。
一引导大学生思想进步
大学生思想进步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首要内容。人的思想必然产生自我意识,没有自我意识的思想不是真正的思想,人的自我意识涵盖价值的实现,人的尊严,人的独立人格,生存及生活的意义等范畴,因此,引导大学生思想进步就是引导并促成其全面素质的发展。引导大学生的思想进步一方面要着力在在其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上,引导他们去探索生命的最终意义和价值;一方面要着力在社会层面的民族精神、民族智慧、民族的共同理想与价值观上,使其生成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精神支柱。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大学生在成长道路上强大的精神动力和科学方法,直接影响其个人成才和价值实现。思想政治工作就是做人的工作,既教育人、鼓舞人、引导人,又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要做好引导大学生思想大学生思想进步,使其得到全面发展就必须理解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是人、对象是人、其出发点和归宿点也是人。
目前,大学生群体中独自子女不占少数,一般来说,独生子女家庭的孩子自我接纳障碍存在比较普遍,具体来说就是在独立性、勤俭节约等方面存在缺陷。这些大学生或者深受父母长辈的溺爱,自理能力较低;或者家长无暇顾及,只是本着“重智轻德”思想不断给予压力,使其性格孤僻、缺乏安全感。要打破这一定式,除了营造和谐校园环境和学校生活上多加以关心之外,还需要与家庭建立配合。我国当前的教育体制使得家长在义务教育过程中早已精疲力竭,孩子一上大学许多父母自以为长舒一口气,但是,大学生的人际沟通障碍解决特别需要家庭教育发挥作用。所以,思想工作还必须紧密及时地与学生家长沟通,真正了解学生的想法与要求,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作用,引导大学生思想上全面进步。
二提升大学生道德素养
人的全面发展不等同于单纯的个体体力和智力的发展,还必须具有鲜明的社会道德标准和伦理尺度,道德是人格素质的核心元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立足大学生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通过切实有效的道德教育,帮助大学生提升道德认知,形成高尚的道德观念,激发丰富的道德需要和道德情感,培养坚定的道德信念,养成自觉的道德行为,从而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当前提升大学生道德素养的工作需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引导,有些大学生自我意识膨胀,生活行为失范,希望尽快摆脱社会和成人对他们的监护,但自身辨析能力尚弱,自控能力较差,在没有引导的前提下不能正确分辨善恶美丑、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荣誉与耻辱,这就需要大学思想工作加以引导,工作中还需要注重方法,因人而异,使其偏离的道德观念得以走上正确的方向。
2.纠错,当代大学生生长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的世界里,呼吸着轻松无羁的自由空气,思想观念很容易想当然地自由化,只知道追求所谓自由,而不明白所有视域下的自由都是相对的,损害他人利益的自由是会被剥夺的。对于思想道德层面出现问题的大学生,一定要明确地指出错误,纠正心态督促其改正,因为对于几个个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忽视,微观上可能导致几个人的思想品德指向问题,如果放任发展,最终会造成一个群体的社会问题。
3.示范,在加强提升大学生道德素养工作的同时,还应在教师队伍相应地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教师的一言一行,甚至包括网络用语都时时刻刻地影响着一代学子。这里包含两层意思,首先,一个自身道德水平不高的人即使满口仁义道德也没有说服力,不能使人真正感同身受,更不能触及学生的心灵。其次,根据普遍哲理对事物发展的看法,社会中任何事物都有其与时俱进的品质,道德也不例外,不加强自我学习就无法开展工作,守旧落后的道德标准对于学生只能是一种缚束,甚至会起到反作用。
除了在大学校园一直贯彻的尊师重道,团结同学,尊老爱幼等道德要求外,当前大学思想政治工作者还特别需要关注大学生职业道德的养成。大学生职业道德的内容包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等内容,在学生毕业之前对其灌输职业道德理念指的是:敦促其努力掌握专业技能,使其能够胜任岗位;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其在工作中能够把心态摆正不犯政治与经济错误;灌输其善待他人与奉献的优秀品质,使其能够和同事和谐相处克己奉公。
三引导大学生正确定位人生
1.尊重大学生的成才和展才需求,关心和包容大学生的能力与素质差异,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展式自我的意识,做到因材施教。针对部分大学生缺乏远大理想,没有人生目标自怨自艾的情节要多加以鼓舞,发现其独特的闪光点,帮助其重塑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对于那些不能认清自身“资本”,心态自负的学生在不打压其积极性和成才心态的前提下,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其找准人生定位。
2.要对于大学生存在的价值观误区充分关注并有针对性地一一纠正。人生价值蕴含了人对于社会的贡献、责任以及社会对人的尊重、满足两重含义,针对“奉献意识弱、索取意识强”的错误观念,要加强思想教育与政治学习;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在大学生群体还出现了“追求奢侈享受,摒弃艰苦奋斗”的错误观念,加之部分社会媒体的误导与渲染,这股不正之风渐入人心。对于享乐主义危机,大学校园中更要加强思想教育,树立正面典型,帮助学生培养高尚的情操。同以往的大学生相比,新时期大学生有理想追求,但动机趋向功利化。针对拜金主义观念要加强引导而不是盲目打压,要帮助学生树立“立足社会需求,实现个人价值” 的正确价值观,教育学生把个人奋斗目标与社会实际需求结合起来,增强自我意识与竞争意识,引导学生把实现人的社会价值放在首位,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正确处理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三者的关系。
四关注大学生权益的维护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立足于当代大学生生存状况的变化和大学生权益意识增强的现实背景,尊重大学生的合法权益、积极创设必要条件促进大学生权益维护的实现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重要内容,主要包含以下三个层面:
1.要强化教育者的服务意识,全力维护大学生应享有的权益,保障大学生对学校规章制度、发展状况、所学专业发展前景、师资队伍水平等基本情况的知情权,积极鼓励大学生参与学校建设与发展,在学校资金、管理人员相对充足的条件下,为毕业生提供与市场接轨的实习基地或产业园区,让学生接受社会教育的同时获得合法的劳动保障。
【关键词】体育舞蹈;音乐;教学;原则;策略
与一般的舞蹈不同,体育舞蹈是融体育、舞蹈、音乐于一体的综合性舞蹈运动项目,它既包含了舞蹈的文化娱乐功能,又具有体育的竞技、健身锻炼功能。体育舞蹈与音乐之间更是有着极为紧密的关系,体育舞蹈离不开音乐,无论是体育舞蹈中的风格呈现、进程编排、动作节拍等等都必须依靠合理的音乐搭配类展现出来,给予观众视觉和听觉的综合感受。可以说体育舞蹈的灵魂之美是由音乐呈现出来的。为此,对于体育舞蹈教学的研究就离不开对音乐运用情况的分析。只有从艺术角度对体育舞蹈做出综合性的分析,才能够真正了解体育舞蹈的内涵。
1体育舞蹈教学中音乐的特点及应用原则
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体育舞蹈教学开始在学校中进行推广,但是由于当时并没有与音乐结合进来,因此没有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随后,开始将音乐在体育舞蹈教学进行应用,本文总结了目前体育舞蹈教学中音乐的特点及应用原则:
1.1体育舞蹈教学中音乐的特点
音乐在体育舞蹈教学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可以进一步提高教学的效果。但是,并不是所有音乐都适用于体育舞蹈教学中,经过本文的总结得知,应用于体育舞蹈教学中的音乐主要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第一,音乐的节奏感比较强,无论是舒缓优美的音乐,还是热辣的音乐,都需要具有较强的节奏感。才能够使得体育舞蹈中的动作具有连贯性和一致性的特点,不仅能够降低体育舞蹈的编排难度,而且有利于增强体育舞蹈的欣赏性和艺术性的特点;第二,能够与体育舞蹈教学很好地进行搭配,音乐能够与体育项目和舞蹈动作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所以在选择音乐时,也需要对其进行精挑细选,促进三者之间能够相辅相成,从而形成统一的整体。
1.2体育舞蹈教学应用音乐的原则
在开展体育舞蹈教学的过程中,在应用音乐时,需要遵循相应的原则,才能够更好地发挥音乐在教学中的作用。这些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因地制宜的原则,体育舞蹈教学分为不同的种类,主要包括:竞技性体育舞蹈和大众性体育舞蹈,而且每种舞蹈又可以细分为多个类型,所以在进行音乐选择的过程中,需要根据体育舞蹈的不同类型来选择合适的音乐;第二,循序渐进的原则,目前虽然体育舞蹈教学在我国的学校中开展了很多年,但是学生对于这种教学方式的适应还需要一段时间。因此,将音乐应用于体育舞蹈教学中,也需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从而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更好地提高体育舞蹈教学的效果。
2音乐在体育舞蹈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根据上文的论述可知,在将音乐融入到体育舞蹈教学中之后,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进一步促进了体育舞蹈教学的推广。所以说,音乐在体育舞蹈教学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经过本文的总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促进舞蹈的编排和设计
在体育舞蹈教学中应用了音乐之后,能够极大地促进对舞蹈动作的编排和设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舞蹈编排教师在音乐的氛围中,能够将音乐和肢体动作相互联系起来,从而更好地促进自身创造能力的发挥,能够编排出一些具有创新性的、新颖的舞蹈动作,从而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将音乐融合到体育舞蹈的编排中,可以利用音乐的节奏感,更好地促进舞蹈动作之间的连贯性,使得舞蹈动作具有一定的美感。例如:舒缓的音乐可以使得动作节奏变得缓慢,而热辣的音乐可以促进舞蹈动作的迅速变化,能够使得体育舞蹈动作向着多样性方面发展,从而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
2.2能够更好地激发人的情感
音乐寄托了创作者的思想感情,人们在欣赏音乐之后,可以使得内心的情绪得到疏解。因此,音乐能够帮助人们抒发相应的情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情感对于体育舞蹈教学也非常重要,学生将自己的情感加入到学习中,能够提高自身对学习内容的兴趣,进一步促进体育舞蹈教学效果的提高;第二,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将情感加入到教学的内容中,能够更好地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促进他们之间的合作,从而更好地进行互帮互助,提高体育舞蹈教学效果。
2.3有利于意境的展现
对于体育舞蹈教学来讲,在学习和进行练习的过程中,都需要一定的境界和氛围。而将音乐应用于体育舞蹈教学中,更加有利于意境的展现,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生在进行体育舞蹈学习的过程中,伴随着合适的音乐,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回忆相关的动作,并且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音乐的节奏,使得身体动作与音乐更好地进行协调,从而达到统一的境界;第二,学生通过对体育舞蹈的学习,会在最终的考核阶段进行表演,跟随着音乐的节奏,能够烘托出相应的表演氛围,从而能够使得欣赏者更好地理解舞蹈动作的含义,能够对体育舞蹈进行整体的欣赏。
3音乐在体育舞蹈教学的应用策略
根据以上的分析和论述可知,音乐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体育舞蹈教学的效果,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因此,为了更好地将音乐应用于体育舞蹈教学中,可以参考以下几个方面的策略:
3.1培养学生的乐感
学生对于音乐的敏感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音乐的应用效果。因此,为了更好地促进音乐在体育舞蹈教学的应用,需要对学生的乐感进行一定的培养,为此可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师需要对音乐的基础知识进行相应的讲解,能够让学生了解音乐的相关背景,以及表达的基本感情,才能够更好地欣赏和认识音乐。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将音乐更好地与体育舞蹈动作融为一体;第二,教师可以在上课的过程中,利用打节拍的形式,让学生跟着节拍做出相应的体育舞蹈动作,有利于学生动作的统一和协调,从整体上突出一定的美感;第三,教师可以定期为学生播放一些优美的音乐,学生通过欣赏这些音乐,从而理解其要表达的主要情感,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发现音乐营造的情感氛围。
3.2培养学生的动作协调性
对于体育舞蹈教学来讲,学生的动作协调性非常重要,能够帮助学生快速地学习相关的动作,并且增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信心。而动作协调性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的节奏,从而更好地将音乐融入到相关的教学中。所以,为了更好地将音乐应用到体育舞蹈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动作协调性:第一,在开展教学工作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学习对相关动作的控制,帮助学生将一些困难的动作做到极致,能够进一步体现体育舞蹈教学的美感;第二,帮助学生更好地对自身的动作进行引导,学生在进行体育舞蹈学习的过程中,会从一个动作转变为另外一个动作,所以教师帮助学生进行动作的引导,从而促进动作之间的连贯性和美感;第三,对于部分学生来讲,其自身的协调性比较差,所以需要对这些学生进行特殊的训练,促进学生体育舞蹈学习效果的提高,也有助于将音乐更好地应用到体育舞蹈教学中。
3.3选择音乐需要遵循的原则
教师在开展体育舞蹈教学中,需要对体育舞蹈动作进行编排,同时还需要对音乐进行慎重地选择。因此,在选择音乐的过程中,需要遵循相应的原则,从而能够更好地促进音乐在体育舞蹈教学中的应用。这些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尊重学生的原则,对于体育舞蹈教学来讲,学生是教学中的主体,教学活动应该紧密围绕学生开展。所以,在选择音乐的过程中,需要征求学生的意见,例如:当绝大部分学生选择某种类型的音乐时,可以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按照大多数学生的意见选择音乐进行体育舞蹈的教学;如果在选择音乐的过程中,选择不同类别音乐的学生人数差不多,那么教师可以选择对学生进行分开教学,使得不同学生跟着不同类型的音乐进行体育舞蹈的学习。第二,遵循体育舞蹈教学的基本内容,利用音乐来进行教学,应该使得音乐能够表达相应的教学内容,所以需要选择与体育舞蹈教学内容可以融合的音乐,同样可以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4小结
总之,音乐对于体育舞蹈的作用是极为重要和明显的,只有在体育舞蹈中运用合理、生动的音乐才能够将体育舞蹈所要表达的内涵完美的呈现在观众面前。使观众在观看体育舞蹈动作美的同时,在聆听音乐美的作用下,使观众对舞蹈做出全方位的感悟。我们只有对音乐在体育舞蹈中应用的原则和重要作用做出深入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才能真正的探究出音乐在体育舞蹈当中的应用路径,以此来促使我国体育舞蹈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许昌,陈飞,林碧英.体育舞蹈文化的审美特征与价值取向[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8(01).
[2]向娟.音乐在舞蹈教学中的作用与影响[J].考试周刊,2007(38).
[3]黄淑萍,任继组.论体育舞蹈教学训练中的音乐配合[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4(05).
关键词:幼儿;舞蹈;语言;特点
舞蹈教育对于幼儿的培养有很多意义,最直接的意义可以培养幼儿的音乐感和节奏感;可以健身,有助于幼儿身体的匀称发展等。各种舞蹈风格迥异,舞蹈教师在教学时的风格也各有不同,幼儿舞蹈教师在教学中同样有他们的特点。舞蹈教师的前面加上了“幼儿”一词,这就使我们的教学对象有着特定性。我观摩过很多幼儿舞蹈教师的教学,经过多年的教学也亲自体会到教师课堂的效果和很多因素有关,作为教师本身而言教师语言在舞蹈教学中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教学对象是幼儿,在语言上应采用针对幼儿的语言,正确的引导幼儿学习和理解,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在韦氏的新世界字典中解释道:语言是通过言语来交流的能力,用来表达或交流思想和感觉的一套声音及这些声音互相结合的系统。幼儿舞蹈教师巧妙的把握教学语言会让每一堂幼儿舞蹈课更生动。
一、幼儿舞蹈教师语言的亲切性
这是幼儿教师最基本的语言特征,教师语言的亲切能够更好的拉近教师和幼儿的距离。特别是对于刚刚认识的幼儿或者是第一次来到舞蹈课堂的幼儿,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幼儿很不习惯,有的甚至是害怕和哭泣,拉着家长,要家长在旁边陪着等等,这些状况在课堂出现都无法进行正常的教学。教师亲切的语言能让幼儿更放松,慢慢的跟着教师的引导,渐渐忘记因新环境的陌生带来的不适,进入学习状态。此外教师的亲切语言给幼儿留下良好的印象,能让幼儿喜欢老师本人,再喜欢老师的教学,然后喜欢上老师的课。
二、幼儿舞蹈教师语言的规范性
成长中的孩子对于新事物的学习和接受都是为以后做准备的,教师语言的规范性能够更好的引导幼儿在对事物的认识上走上正确的轨道。舞蹈的基础在舞蹈学习中非常重要,用最普通的比喻犹如建房子一样,基奠打得好后面的房子就能建的牢固。特别对于刚刚学习舞蹈的幼儿来说,教师动作名称的规范对他们的学习很有帮助;正确的认识一个动作,能够使幼儿更好的完成动作、记住动作。教师可以在第一堂课的时候先让每一位幼儿认识自己身体的每个部位,如:头、眼、手、腰、胯、脚等。教师说出正确规范的部位名称,让幼儿记住或者有印象。了解自己身体的每一个部位名称,这就对以后的教学有帮助,我把这一环节当成是最初级的舞蹈解剖学。幼儿了解身体部位名称之后所做动作的规范名称也很重要;如:手心的朝向、脚背的勾绷脚、膝盖的伸直等等这些基础动作对于以后完成更多的舞蹈动作都有很大的影响。
教师语言的规范能够更正确的引导和教授孩子,为以后更快更好的理解教师语言打好基础;对于教师来讲也为以后更规范轻松的课堂做好准备。
三、幼儿舞蹈教师语言的循序渐进
语言的表征也具有层次性。从语言的这一特点看来,幼儿舞蹈教师的语言和教学进度一样,也有层次性、需要循序渐进。在学习一个新动作时先提出最能让学生理解和记住的动作要领,当幼儿们基本掌握了动作的要领之后再进一步的教学。用语言的渐进从而帮助他们更好的记住动作和完成动作;如:在教绷脚和勾脚之间有一个动作是勾绷脚,这个动作是大脚背往下绷,脚趾头勾起。教师在讲解这个动作的时候先让幼儿们学会勾脚和绷脚的动作,再让学生在做好绷脚的基础上直接只做脚趾头勾起,脚背不动。这样一步一步把幼儿带进正规的课堂训练情境,他们就能更标准的记住老师所教的动作。
四、幼儿舞蹈教师语言的形象生动
幼儿舞蹈的生动形象是它的基本特征,幼儿舞蹈教师生动的教学是达到良好课堂气氛的途径之一,同时语言的形象和生动也能更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舞蹈基础课程比较枯燥和单一,教师语言贯穿整节课堂,如果教师的语言也平淡的没有起伏,永远保持一个调,幼儿会在课堂上做与课堂无关的事情,甚至一直打哈欠,即使教师一直强调要认真,幼儿也还是会提不起精神,这样的课堂效果可想而知。如何使幼儿不厌倦课堂呢?每个教师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做出不一样的语言表达。教师语言的变化可以体现在很多方面,语言的生动可以根据舞蹈动作的力度(强弱拍)变化、节奏变化、情绪变化而变化等。巧妙的运用语言的变化,使教师的语言和舞蹈音乐、舞蹈动作完美的结合。
五、幼儿舞蹈教师语言的对象性
对待不同的儿童教师用不同态度的语言。舞蹈初级教育细分分为:3-4岁为一个阶段,5-6岁一个阶段。幼儿每长大一岁,他们的变化就很大,所以对待不同年龄的儿童所用的语言方式也不一样。就如区分左右方向的名称,3-4岁阶段的幼儿,他们还分不清哪边是左边,哪边是右边,教师可以以物品为参照物。5-6岁阶段的幼儿就可以直接以左右来区分方向。对年龄最小阶段的幼儿的教学语言以鼓励为主;更大年龄阶段的幼儿偶尔要加入一些正式的词和指出错误的言语。
六、幼儿舞蹈教师语言的重复和提问
每一次新教一个舞蹈动作幼儿们不能一下就记住动作名称,教师要注意语言的重复加强幼儿的记忆,并且适当的运用提问和反问能够更好的增加课堂的互动性。幼儿的注意力集中时间不长,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在保持几分钟后课堂就没有了生气,当教师反问“是什么”或者“为什么”的时候,幼儿就会把自己知道的或刚学会的知识讲出来,这正把握住了这个年龄阶段幼儿的爱表达的心理,适当的让幼儿在课堂说说话,表达自己的想法或者情感,这样他们不会觉得课堂的枯燥,教师又达到了加强记忆的目的。
七、幼儿舞蹈教师语言的提示和引导
当幼儿渐渐长大,幼儿的记忆能力也渐渐的发展。教师语言的提示和引导需贯穿整节课堂,有利于加强幼儿的有意记忆。幼儿和老师一起做动作时,教师一边师范一边讲解;新学的动作在幼儿自己喊节奏或者配音乐做动作时,教师通过语言提示来引导幼儿正确完成。除此之外,在课堂互动环节当教师提出“是什么”和“为什么”的疑问时,教师也可用引导的方法,提示幼儿说出正确的答案。当幼儿回答出正确的答案时会有很大的心里满足感,这就会让幼儿更有意识的去记。
八、适度把握表扬、批评与鼓励
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体现出越来越强的自尊心;在课堂上越来越喜欢表扬,喜欢老师夸奖自己。而教师过多的表扬反而是促成幼儿任性的有力武器,长时间的表扬在幼儿的心中渐渐形成一种习惯,认为得到表扬是应该的,幼儿也不会为了表现好而努力;当他们在闹情绪的时候,教师的表扬不仅失去了作用,还加重幼儿的抵触情绪。幼儿舞蹈教师要因人而异,适当的在幼儿分心的时候批评,幼儿便会暂时停止自己所进行的与课堂无关的动作,跟着教师的引导;渐渐的幼儿就会渐渐明白课堂的规范,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鼓励的话在课堂上也很受用,当幼儿出现一点点困难要退缩时,教师鼓励的话就能让幼儿有所坚持。刚开始接触舞蹈的幼儿对产生疼痛感的拉伸动作很害怕,如:压腿。天生韧带比较硬的幼儿根本就不能坚持两秒,这时教师通过自己的语言鼓励幼儿,幼儿听明白了鼓励的话会按照老师的话坚持下去。记得一次在压前腰练习时,让幼儿抱前腰,我看见一位幼儿做得很吃力于是问她痛不痛,她回答我说“痛……我要坚持……”周围的幼儿也跟着说要坚持,当时我听了真感动。所以鼓励的语言对于幼儿的作用也是很有益的,教师在舞蹈课堂上表扬、批评和鼓励都要恰当。
九、课后、课间的语言沟通
课堂上的时间是短暂和宝贵的,教师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一位幼儿的状态和往常不一样,在课间休息时间或者是课后用谈话的方式指出他的不足,相信他会做得更好的鼓励方式来让他提高自己的信心。沟通是心灵的桥梁,教师和幼儿沟通的时候幼儿也会觉得自己受到重视,拉近教师与幼儿的距离。
幼儿舞蹈教师的语言在每一堂课中各个环节相互使用,互相配合。循序渐进教学中语言规范;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提示和引导;亲切教学适当运用表扬和批评;用巧妙的运用好课堂的语言在教师和幼儿之间建立起美好的桥梁,让幼儿和教师共同上好每一堂舞蹈课。
参考文献
[1]吕艺生.舞蹈教育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2]黄式茂.幼儿舞蹈教学指导[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