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0 18:13:3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道德教育的原则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灌输原则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法论原则,灌输的实质是一种宣传教育活动,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递一定社会政治观点、思想观念、道德规范等,使受教育者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观念认为学生的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不会自发地产生,只能通过家庭的熏陶、社会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获得,因此重视通过教师的施教与引导,把人类美好的道德价值观系统地、循序渐进地从外部输入学生的心灵,以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及行为。灌输原则既符合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也符合青少年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因而在我国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1.灌输原则是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实现的基本途径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通过教育者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所蕴含的思想、政治、道德等内容传授给受教育者,并内化为受教育者的深刻而稳定的心理结构,外化为个体意识、行为习惯及道德实践。强调在促进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同时,努力维护社会所倡导的政治思想、政治秩序,推动社会和谐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实现包括三个阶段:首先是灌输阶段,教育者通过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把符合社会要求的政治思想、道德规范等灌输给受教育者,为受教育者将这些内容转变为自己的思想奠定基础。其次是内化阶段,即受教育者自觉地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转化为自己的思想观念,把他律的思想道德原则及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内在的思想道德品质的过程。最后是外化阶段,即受教育者把个体的意识和动机转化为良好的行为和道德习惯。
2.灌输原则与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发展具有契合性
灌输原则符合青少年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遵循强化规律,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形成阶段的青少年学生在价值判断上往往存在轻易肯定或否定的倾向,容易受到社会不良价值观的影响以致从功利角度去思考问题。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有通过积极灌输健康思想,正确引导青少年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根据他们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进行科学的灌输,才能使正确的思想、意识和风气成为主流。
3.灌输原则也是有力应对青少年价值观念混乱的需要
当前正处于传统道德失范、新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尚未完全建立的社会急剧转型时期,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上存在泛政治化、非理性化等不足之处。在方法论上,对于灌输原则的过分依赖,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实效,使灌输原则面临发展的困境。
首先,灌输原则存在着教条化倾向。灌输从本质上讲就是从外部输入某种思想,把一系列的道德准则强加于受教育者。就教育目的而言,灌输使教育者的目的、意图通过说服、规劝、奖惩等方式使学生接受所讲授的内容;就教育内容而言,灌输使教育者将具体的信念、价值观当成“真理”来传授而忽视其他价值观的存在;就教育方法而言,灌输原则很少考虑受教育者是否愿意或是否有能力接受,简单采用强制的手段和措施,因此具有教条化倾向。
其次,灌输原则忽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根据内外因关系原理,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道德的主体性在人的道德发展和完善中起决定作用。而灌输原则往往忽视受教育者的道德主体性,以道德灌输作为促进受教育者发展的根本动因,由此导致了科学的价值观和思想道德不能真正内化为学生的思想观念。
二、实行无灌输道德教育的合理性和局限性
无灌输道德教育是19世纪末2O世纪初美国实用主义代表人物杜威出于对传统教育的不满与批判而提出的。无灌输道德教育具有实践性、开放性和发展性等特征。国内部分学者认为,当前我国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效能不高源于我国采用的灌输原则,走出当前的灌输困境的出路是实行无灌输道德教育。无灌输道德教育具有以下合理性。
1.尊重学生的道德判断,注重培养主体性道德人格
无灌输道德教育认为灌输的强制性和单向性会使学生的主体性逐渐丧失,从而导致学生失去道德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因此强调尊重学生的道德判断,主张让受教育者在教育教学及社会实践中选择并坚持实践自己信奉的道德准则,努力做到知行合一。而且无灌输道德教育注重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性地位的基础上,努力创造条件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判断力,培养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
2.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实践能力
无灌输道德教育是一种实践性的教育,主张学生的道德需要来源于其道德实践,品德形成和发展也是在实践活动中能动的实现的。
尽管无灌输道德教育在克服灌输原则的不足方面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具有一定局限性。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者由于片面强调学生在道德实践中的主体性,而忽视了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极易走向放任主义和相对主义。针对当前中西方多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所带来的价值冲突及社会急剧转型带来的道德滑坡,如果一味地贯彻无灌输道德教育,大多数青少年学生由于其社会阅历和思维发展的局限性,往往不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很难通过自己的道德判断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有的可能会在道德实践中迷失自我或道德堕落。
此外,无灌输道德教育强调自由选择,忽视了教育引导的作用。在大多数青少年学生道德认识、判断和选择能力薄弱的情况下,如果教育者只是鼓励自由选择而对科学的道德价值观不加以积极引导,将会使学生陷入是非、美丑界限模糊的道德困境。
三、灌输原则和无灌输道德教育的有效整合
综上所述,传统的灌输原则有利于引导学生形成主流价值观念和是非善恶观念,确立正确的价值标准。而无灌输的道德教育则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性道德人格和道德实践能力。如果将二者相结合,即学生的自主选择与教育者的灌输引导有机结合,取长补短,实现优势互补,将大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坚持灌输原则,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元文化
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元文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新视域、新要求、新境界指导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创新,培养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健康乐观的心理品质和积极上进的精神风貌,对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此外,针对多元文化带来的价值观迷茫,教育者应该通过无灌输道德教育向受教育者展示自己的道德立场和价值理想,帮助学生进行价值选择,让学生在多种道德价值中学会作出自己的选择,履行自己的道德权利和选择自由。
2.以灌输原则主导显性课程,以无灌输道德教育引领隐性课程
当前,越来越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认识到隐性课程具有一定的德育功能,教育者利用隐性课程对受教育者进行德育工作完全符合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形成和个性发展的规律。通过显性课程的学习,受教育者可以获得思想品德的知识,但要将这些知识内化为受教育者的价值观念还需要教育者创设特定的情境,让受教育者获得情感上的体验并通过具体的行为表现出来。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坚持以灌输原则主导显性课程,以无灌输道德教育引领隐性课程,做到显性灌输与隐性灌输有机结合,大力提倡环境灌输、行为灌输、舆论灌输、校园文化灌输等,将理论灌输融入管理、校园文化活动之中,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将先进的思想意识灌输给青少年学生,增强灌输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
3.将创新灌输方法与培养主体性道德人格相结合
灌输的方法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创新的。在灌输的环境以及主客体不断变化的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在继承和发扬传统经验的基础上,认真研究新形势下灌输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创新灌输方法,切实提高灌输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逐渐摒弃强制灌输的做法,将以灌输者为中心的单向灌输模式逐渐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双向互动式的灌输模式。
要将灌输原则与无道德灌输教育有机结合,就不能再把青少年学生当作教师灌输道德教育原则的“美德袋”,而是要把其看作具有积极自我意识的道德主体,将他们真正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主体,通过平等对话沟通,启发他们的思维,创设道德分析和道德判断的情境,积极培养其道德判断、道德选择和道德实践能力,助其养成主体性道德人格。
参考文献
[1] 杨倬.道德灌输与无灌输的道德教育.江汉论坛,2005(9).
[2] 刘静.全球化视野下的道德教育:普遍性与特殊性.教学与管理,2003(8).
关键词:专业文化;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道德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1]“一个没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2]对国家民族尚且如此,同样,如果一所高职院校缺乏高品位专业文化的浸润,也很难办出具有品牌效应的专业。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着到2020年建成一批世界一流的职业院校和骨干专业,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培养高地这一重大战略任务。加强专业文化建设契合当前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的趋势,是增强其国际国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已成为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当前,“立德树人”已成为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和教育改革的方向,高职院校加强专业文化建设,首要的是要加强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将其贯穿于专业文化建设的全过程。
一、专业文化与专业文化建设
(一)专业文化的内涵
关于“专业文化”的内涵,学界暂无统一的定义。但学者们普遍认为专业文化是“在特定时期内专业本身所具有的价值观念,知识与能力体系及从事专业教学与研究的全体成员特有的精神风貌和行为规范的总和。”[3]其核心是师生围绕着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而共同遵守的核心价值观和共同价值取向。不同专业的文化个性不尽相同,专业与专业之间的培养目标也具有差异性,这决定了各专业文化的特质也会有所不同。良好的专业文化能够促使师生更好地认同专业的价值和意义,能强烈激发出师生自觉促进专业发展的奉献精神,进而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专业技术教育氛围。对提升大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引导大学生开展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促进大学生个人品德、职业道德的养成都能产生重要的导向性作用。
(二)专业文化建设
高职院校所承担的育人功能决定了它既要注重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又要注重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实际应用能力。当前,在国家着力倡导和培育“工匠精神”的新形势下,我国高职院校还面临着形成独特文化品质、涵养学生“精益求精”这一职业精神的重大任务,也即专业文化建设的任务。高职院校的专业文化建设要契合专业特点,落脚于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上。同时还要注重引入相关行业、企业的核心价值理念和社会系统的价值规范体系,实现专业与行业、企业、社会价值规范体系等方面的渗透、互助式发展。通过建设专业文化,可以使专业内部成员广泛传承本专业的价值理念和职业精神,陶冶学生形成高尚的职业情操和职业理想,进而确立起健康良好的职业观念和职业习惯。
二、职业道德教育是高职院校专业文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专业文化的职业性要求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高职院校专业是结合现实社会岗位实际,依据职业(岗位群)来设置的。相应的,其专业文化也应与职业(岗位群)要求相契合,并服从于相应的职业文化。职业文化主要包括职业道德、职业精神、执业纪律及职业礼仪等。所以高职院校的专业文化建设要以职业文化作为引领,培养具有较高职业道德素质和职业精神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教育学生认真践行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核心的职业道德规范,树立务实的职业作风,力争实现崇高的人生价值。
(二)专业文化的融合性要求强化职业道德教育
高职院校专业文化是有机融合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文化。科学精神是一种理性、实证、求真的精神,人文精神是对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进行肯定和塑造的精神。专业文化的融合性要求专业教育要坚持“德育”与“智育”并重的原则,强调人的全面发展与职业生涯相协调,致力于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就职业而言,都具有知识能力和道德素质两方面的要求,高水平的职业技能只有与高水平的职业道德、职业作风等职业文化素质结合起来才能得到最佳发挥。
(三)职业道德教育是专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和关键内容
专业文化建设主要有五大着力点:一是专业理念的提炼和实践;二是职业道德的培养;三是职业规范的认识和强化;四是职业情境的模拟和利用;五是优秀专业团队的建设。其中,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其余四个建设着力点之中,四者均蕴含着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以护理专业为例,其专业理念中的“奉献爱心”、职业规范中“热爱本职、忠于职守”都属于职业道德规定的内容。同时,职业道德也是职业情境的模拟和实践中必不可少的践行内容,优秀专业团队的建设也需要发挥团队成员的敬业、协作、奉献、创新等职业道德品质。职业道德教育的切实有效开展,对专业文化其它着力点的建设能起到相应的带动促进作用,最终促进专业文化的建设。同时,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经过专业文化的浸润,可以有力激发学生的成长自信和专业灵性,使他们深刻体悟未来职业的意义;可以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感,使他们在对专业知识和技能乐学、爱学、善学的基础上,产生强烈的职业使命感、道德感和实现使命的人生价值感。
三、专业文化建设视域下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职业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职业道德规范内化为学生自身的职业道德品质,外化为相应的职业行为。“道德内化必须以人的主体地位确立为条件。”[4]学生是职业道德教育的接受者,应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地位,才能实现预定教育目标。因为大学生接受教育的程度往往取决于他们内在的自我教育因素。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对教育方法进行创新,引导大学生自觉学习职业道德知识,进行独立的职业道德教育,创造条件让大学生参与相关职业道德实践,独立审视现实社会中发生的各种职业道德问题,进而形成职业价值取向,确立职业理想和职业选择。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一个人没有军事知识就不能成为一个成功的将领;没有对国家性质和目的的洞察力也就不可能成为政治家;一个道德盲很难保证自己行为的合道德性,成为一个道德高尚者。”[5]“道德教育的目标是受教育者的知行合一。然而,如何做到知行合一却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育者不仅要做到理论上的正确性,而且要做到实践上的彻底性。”[6]只有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才有利于大学生在对职业道德理论知识深化理解的基础上,自觉把对职业道德的认识外化为一定的职业道德行为。
(三)普遍性和针对性原则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规范对每一个从业者都具有普遍的道德约束力。在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时高职院校应精准把握职业道德的教育规律和普遍性原理,务必使不同专业学生都熟知社会主义社会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及规定。恩格斯曾指出,“实际上,每一个阶级,甚至每一个行业,都各有各的道德。”[7]专业文化的职业性决定了不同专业的文化特质各异。那么,不同社会规制和行业背景下的职业道德也会具有不同的规定性。因此,从建设专业文化的视角看,高职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也要结合不同专业的文化特质、专业特点和岗位需求来设置独特的教育内容,以提高职业道德教育的针对性,提高教学实效。
(四)系统性和计划性原则
职业道德教育是一项系统教育。首先它要向学生系统传授职业领域的普遍性原则要求和特定职业领域的独特道德规范,使学生熟知职业价值观、职业禁忌、职业抱负、职业领域法律规范以及职业生涯规划与指导等内容。其次职业道德教育教学组织具有系统性。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养成需要理论知识学习、职业行为训练、实践实习等多种途径的共同作用,理论和实践环节都要兼顾并予以系统开展。第三是培养实施方案的系统性。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不可能一蹴而就,“学校要针对学生在人生发展不同时期的特点开展内容侧重点不同的职业道德教育,在反复的教育和训练中实现教育目标。”[8]同时,为达到系统开展职业道德教育的目的必须贯彻计划性原则,应针对特定职业、行业的具体职业标准和行业规范设计出符合特定行业的职业道德规范,根据教学目标制定详细的、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职业道德教育的可持续性,才能有效评估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学习效果,提出针对性的整改措施。
(五)专业与职业教育相结合原则
“道德教育是一个需要多学科共同研究的领域,仅仅通过这一门学科来探讨这一领域既是有限的,也是危险的。”[9]因此,职业道德教育不能仅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就业指导课程来完成,还应渗透于专业课的教学中。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中包含着丰富的开展职业道德教育的素材,专业教育中的职业规范、职业纪律、职业禁忌等问题都能较好帮助学生详细领略本专业特有的职业道德规范和要求。
(六)校内与校外教育相结合原则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普遍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与企业、行业“对话”、“合作”、“联动”比较频繁,这可以给大学生职业道德的教育和培养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和有效的教育资源。因此,除了校内开展的职业道德教育之外,优秀的企业文化、校企文化交流活动、学生企业见习、顶岗实习及青年志愿者活动等校外教育资源都可以加深学生对“职业人”的了解与认识,强化学生对诚信、敬业、奉献、合作、创新、终身学习等职业道德素质的理解,从而使学生受到良好教育,增强职业道德教育的效果。学校要有意识创造更多条件使学生与企业技术管理人员、优秀毕业生多多交流沟通,使他们真正认识到职业道德在个人职业发展及事业成功中所占的重要地位,引导学生自觉矫正日常职业行为,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
四、专业文化建设视域下高职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的培养路径
(一)坚持目标导向,形成“全方位育人”、“全员育人”的职业道德教育格局
“所有的人类行为都是目标导向的。”[10]“目标导向为个体构架起一定的思维模式,影响人们在特定情境中的成就追求、行为方式以及行为结果。”[11]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应确保明确的目标导向。首先,要使所有相关教育工作者明白职业道德在专业文化建设、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国家战略性目标实现中的重要地位,认识到大学生职业道德素养对国家整个职业秩序、经济秩序以及社会秩序的重大影响,自觉在教书育人工作中注重个人职业道德和师德修养锻炼的同时,切实致力于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的培养工作,将职业道德教育渗透于专业管理工作、教学工作、校企合作及第二课堂活动之中。其次,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需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通力合作。高职院校必须加强各教学单位学工口、团委、就业指导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资源优化整合,加强与学生家庭、社区、企业的沟通与合作,实现学校、家庭和社会对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上“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局面,形成“全方位”、“全员”育人的格局。
(二)宏观布局,拓展渠道,构建系统的职业道德教学体系
第一,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的作用,紧密结合当前社会发展趋势、就业形势及不同专业对学生开展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规范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和创业观念。第二,紧密结合专业教学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对大学生而言,除了公共基础课之外,更多的时光都要用在专业课的学习和实践上。因此,可以有效发挥各专业课教师的作用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与引导。专业课教师可以在专业教学中对学生开展专业特点、专业价值和专业社会定位的教育,使他们了解“如工作性质和要求,劳动工作设备,企业的规章制度,企业文化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等内容,让学生了解相关工作岗位的工作内容和要求,形成正确的认识和是非观念。”[12]此外,还应在对学生进行专业岗位教学时,向大学生详细讲解本专业的职业规范、职业纪律、职业禁忌等相关问题,使学生提前了解相关企业的规章制度、企业文化和岗位要求,为以后走出社会进入职场尽快进入工作状态打下良好基础。第三,充分挖掘行业、企业资源和校内资源,在专业实践实训、企业见习和顶岗实习中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当前,高职院校与企业在培养人才方面的合作愈加频繁深入,无论是校内专业仿真实践实训,还是在校外开展的企业见习和顶岗实习,都可以利用企业丰富成熟的资源作为载体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可以通过调动校企双方的资源,邀请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将企业完善的管理制度和考核制度引入到专业实训中来,使学生在深刻感受企业严格且规范要求的同时,逐步认识到提供合格的生产或服务、良好的职业素养对企业发展和个人职业发展的重要性,进而学会主动承担责任,获得在企业中生存与发展的良好技能。同时,学生在校内实训基地和相关企业中,在任课教师和企业导师的指导下“边学边做”,在亲身体验完整的工作过程、熟悉企业和职业岗位的工作要求的同时,达到锻炼和巩固职业技能,强化职业道德素养的目的。
(三)注重文化引领,强化校企文化融合,发挥环境对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影响作用
当前高职院校校企文化的融合呈日渐加深的趋势,这给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提供了新的有效载体。良好的校企文化对接能成功搭建学生就业、道德陶冶的良好文化平台,使学生的职业道德品质得到潜移默化地升华。第一要有效提炼企业文化中有利于职业道德培养的核心理念,比如团队精神、服务意识、诚信意识、效率意识、质量意识等,将其渗透到高职院校的校训、校风和学风中去,促进校企“精神文化”的有机融合。第二,“学校要充分发挥环境对人的教育作用,加强与专业相应的职业环境建设,尽力营造与企业生产、管理、服务相一致的职业环境,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下掌握技能、感受企业文化,并潜移默化地养成相应的职业能力和素质。”[13]可以参照企业车间的场景,在教室、实训室、过道等处悬挂企业运行标准、纪律条例、规章制度等,尽可能还原真实企业运作模式,按照现代企业生产和管理规范性和严密性开展实践实训,使学生明白没有严格的职业纪律和道德,企业就无法实现正常的生产和经营。第三,利用广播、电视、电子显示屏、橱窗、校报等校园文化宣传阵地,以迎新庆典、校园招聘会、毕业典礼等校园重大活动为契机推动企业职业精神进校园,通过展示渲染职业精神标志性的标识、口号和警语等,扩大职业道德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第四,充分利用学生宿舍、食堂、休闲室、图书馆等场所的走廊、大厅公共活动区域进行企业精神、职业精神的宣传,使学生日常行为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自觉构建校企共同的职业道德行为模式。
参考文献:
[1]在山东考察时的讲话[EB/OL],2013-11-29.
[2].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EB/OL]/2013-05/04/c_115639203.htm,2013-05-04.
[3]朱发仁,傅新民.高职院校职业本位的专业文化建设初探[J].职教论坛,2007,(1):50.
[4]蒋旭明,马玉女.人的主体性在道德内化中的作用[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06,(6):82.
[5]吴俊,木子.道德认识辨析及其能力培养[J].道德与文明,2001,(5).
[6]李恒川,王军.知行合一的道德教育及其困境[J].齐鲁学刊,2012,(4):74.
[7]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J].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8]毕传刚,刘雪松.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基本原则及其渠道探析[J].科技视界,2012,(2):153.
[9]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647.
[10][美]戴维•乔纳森,简•豪兰.学会用技术解决问题:一个建构主义者的观点[M].任友群,李妍,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7-11,8.
[11]路琳,常河山.目标导向对个体创新行为的影响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7,(12):44.
[12]梁艳珍.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道德培养[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7):112.
【关键词】德育工作 绩效认定 改进
班主任从事的管理、教育工作特别是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会影响一所学校的命运与前途,更是“百年树人”的根基。在现实中,提高班主任德育工作的绩效意义重大。
一、中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绩效的认定和评价标准
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指出:“班主任是中小学日常思想道德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是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领路人,班主任要成为中小学生的人生导师。”
(一)班主任德育工作绩效的认定
笔者认为,工作绩效就是从事某一项工作取得的成绩和功效。近年来,国务院决定对社会一些行业实行绩效工资,工作绩效成为一个很“热”的词语,尤其是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实行绩效工资,更是引来很多的波澜。在不少地方,很多学校关于绩效的认定是模糊不清的,与此而来的绩效工资也在不少地方成为不和谐、不稳定的因素。
所以,对班主任德育工作绩效的认定和评价也不是一个容易的事情。笔者想就此提出一些拙见。
1. 班主任工作复杂、烦琐,在目前教育形势下,也是难做的。
现在,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来自家人特别是家里老年人的溺爱,养成他们不好的性格、脾气;一些家长价值观念存在问题,例如重智育轻德育,功利心理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受快节奏的社会影响以及铺天盖地的影视作品、音像、各种“流派”书籍的影响而产生的多重性格情绪等等,班主任相当于保姆、父母、家长、心理辅导师,教书也还是分内事。这就要求我们能够认识班主任工作的辛苦。
2.班主任德育的工作绩效认定。
班主任德育工作绩效高低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认定:
学生的精神面貌。在一个班级中,学生每天都能保持高昂的精神,面带笑容,在学习方面,课间操方面,课外活动方面,显示活泼、轻松、自信。显然,这个班级是一个优秀的班级。
学生的品德素质。在一个班级中,打架少,没有“小偷小摸”现象,拾金不昧、拾物不昧人多,尊敬老师,学生之间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多数人能自觉遵守班纪校规,没有较大违纪行为。这样的班级应是优秀的。
学生的自主管理和活动能力。学校对学生的管理,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学生是最大的受益者;但是没有学生的参加,一切的管理都是徒劳的。管理能达到学生自主管理自己,学生参加一些集体活动能主动、大方、好学、自如。这样的班级就是优秀的班级。
达到以上三方面,班主任德育工作的绩效可以说是高效优质的。
(二)班主任德育工作绩效评价标准制定原则
由班主任工作的特点以及衡量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因素可以得出,各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在制定班主任德育绩效衡量标准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易粗不易细。对工作上具有指导性,有利于教师放开手脚,创造性从事班主任德育教育工作,立足长远和实效,不要用一些僵化条条框框束缚教师的手脚,也不要奢望立竿见影;(2)全面和动态评价。坚持全面评价,把单一的文化考试成绩为标准转变为精神面貌、思想品德、活动能力、文化知识等综合评价,并有持续性;(3)多重评价。对班主任德育工作绩效评价,要多渠道进行,学生、学生家长的评价应加大权重,学生作为受教育的主人、主体,他们有深深的体会和感受,学生家长对孩子的变化是最关切,也是最敏感的,来自于家长的评价也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二、加强和改进中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的途径和方法
(一)从事班主任工作的教师要与时俱进,不断提高班主任思想道德工作的实效性
1.加强师德建设,提高班主任个人德育素养。
师德是教师个体道德和职业道德的有机统一体,是教师人格魅力的核心内容。从事教师这个工作,就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心和事业心,热爱教书育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同时,班主任的工作,要靠他人格上的感召力。都需要班主任老师加强内在修炼。
2.勇于创新,改进教育方法。
(1)遵循科学管理原则,改进班级管理方法。班级管理要讲究科学,要突出以人为本的原则,要坚持把人的因素放在首位,要积极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思想文化,要综合、灵活地运用多种管理方式,增强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2)提高教育管理艺术。班主任改进管理方法,提高管理艺术尤为重要。一是要注重情感投资,要充分了解、主动关心。二是要实施弹性管理,正确处理好“严”与“爱”的关系,以规范的言行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学校要完善各项考评激励机制,推动班主任工作特别是德育工作上新台阶
引进激励机制有助于激发班主任的内在动力,发挥主观能动性,全方位地做好班级工作。对那些全身心扑在班主任德育工作上并取得显著成绩的班主任教师要充分予以表扬,不断激励。一是目标激励。二是情感精神激励。三是物质激励。四是切实提高班主任工作待遇。
总之,中学班主任的德育工作事关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学校的社会责任能否实现,关系到为祖国培养怎样的下一代,重视提高其绩效重要性无论怎么说都不过分。
【参考文献】
[1]王武忠.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德”在何方?
关键词: 道尔顿教育计划 自由原则 合作原则
道尔顿学校创办于1919年,经过近一百年的发展,早已成为美国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典范。其教学理念、教育制度的精髓都浓缩在这一本《道尔顿教育计划》之中,而本书所倡导的几条教育原则,对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借鉴意义十分重大。
“自由是道尔顿实验室计划的第一原则”,“这种自由首先表现为学生学习的自由,即学生选择学习任何吸引他的科目的自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被别的科目和铃声所影响而中断的自由,以及按照自己的时间安排学习生活的自由”。在很大程度上,笔者十分支持这样的观点。因为一个人真正需要学习什么东西、应该采取怎样的学习方法、最终要实现什么样的目标,对于这些了解最清楚透彻的只有他本人,只有他本人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的究竟是什么。而在世界上绝大多数的教育环境里,学生是没有这样的自主选择权的,只能服从于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和老师的安排,按部就班地进行每一个步骤。这种情况在中国尤为严重:高度集中的教育管理体制、以考取高分、上好大学为终极目标的教育原则,在将很多学生培养成“考试机器”的同时,也抹杀他们自主自由的天性。道尔顿计划则完全不同,它倡导的是完全按照自己的节奏,安排自己的时间,并且不受打扰:学生可以在逻辑思维活跃的时候学习数学,在感情充沛的时候学习文学和艺术,在要锻炼的时候学习体育。这就是自由,也是道尔顿计划中每个学生都发挥自己的优势、实现自己的目标的关键。可惜这样的自由在中国这种学生基数大、教学任务重、班级管理难的国家,是很难实现的。
同时,自由法则并不是万能的。首先,学生是被学校和老师赋予自主支配时间的自由,因此这种自由并不是无条件的,而是有一定的边框和界限。比如,每个学生都必须修读规定数目的学科,并且每门学科都要取得一定的成绩才能获得学分。其次,这种自由是建立在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理智的分析优势与劣势的基础之上的。也就是说,只有那些真正明白自己需要什么的人才能最大限度地从道尔顿计划中获得收益和帮助。因此,道尔顿计划的实施和推广是有先决条件的,不能盲目进行,否则可能会适得其反,使学生变得自私而懒惰。就目前中国的总体教育情况看,似乎很难也没有必要全面普及道尔顿计划。原因显而易见,中国孩子从小就没有培养起自己做主的意识。小时候,是父母决定他们吃什么样的食物、穿什么样的衣服、进什么样的学校、学习什么样的特长;上学了,学校安排他们的作息、老师布置他们每天的任务、家长耳提面命要考什么大学、选择什么专业。他们似乎从来没有机会为自己做一些决定,所以当被告知可以自由安排时间之后,更多人表现出来的往往是茫然无措,根本不知如何是好。他们从来没有这样的经历,因此短时间之内让他们适应这种学习方式并且迅速为自己制订一份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实在是有点强人所难。更何况,很多成绩较差的学生甚至都不知道究竟应该给自己一个什么样的定位,更不用说制订学习计划。由此可见,道尔顿计划得以实施至少应具备两个条件:那就是学生已经达到一定的学业水平,并且具备独立自主的能力。最后,自由是双方面的,个人的自由必须以尊重他人的自由为前提。例如,在同一个实验室里学习,学生应该保持安静,不打扰周围的学生,同时尊重本实验室的指导教师,听从他们的指挥。总而言之,自由绝不是无条件的附加,而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自我控制和安排。
“道尔顿计划的第二原则就是合作”,此书作者将其称之为“群体生活的互动”。这样的教育思想可以追溯至杜威的《民主与教育》,强调学生“不自觉的作为一个社会成员而学习、活动的重要性及如何实现这一原则”。从其基本主张看,似乎很像合作学习的模式。但是,在道尔顿的实验室里,没有角色分配的考量、对冲刺与挑战的关注及对知识目标的分类,在这一点来说,道尔顿计划其实是有疏漏之处的。因为本书中只提出实施合作原则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是对于如何实施、如何安排学生、不同类型的学生之间应该如何分工、如何制定合作学习的目标等内容均没有做出明确的说明。笔者看来,道尔顿计划之中所谓的合作原则只不过是基于同一个实验室里的不同学生之间的互动的一种基本的判断和假设,作者认为既然他们处在同一个学习环境之中,并且还很可能在进行相关的学习研究,他们之间就很可能存在一些交流。但是这种交流究竟有什么特点、是否真的会对学习效果产生增幅、如何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就不在作者的考虑范围之内。至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笔者不想简单地定义为合作,因为双方的知识水平、眼界涵养差距太大。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在这里起到的作用更多的是引导和辅助,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制定符合实际的学习目标,同时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必要但绝非过多的帮助。不可否认,教师在道尔顿实验室里的作用十分重要,但是如果硬要把这种作用归类为合作,就过于牵强附会。因此,本书当中道尔顿计划的第二原则“合作”的提出,其实并没有实际的支持和依据,没有进行进一步的阐述和解释,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之处。
另外,书中还提到一点,那就是“每个学年开始,就向学生摆明整整十二个月的学习任务,这样,他才能决定他每月和每周要采取的步骤,以便他能走完全程,而不是盲目的既不知道路线又不知道目标的向前乱窜”。这一做法在笔者看来是十分必要的,因为自学能力和大局观念都是逐步培养起来的,即使一开始做不好,但多尝试几次,也会慢慢走上正轨。让学生明白自己一年为之努力的终极目标是什么,相当于给了他们一个大圆圈的限定范围,在这个范围里,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和优势,自主地分割和安排时间,无论你做出怎样的划分其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成功地完成整个大圆圈内的所有任务。相反的,如果一开始就因为害怕学生出错或者是缺乏自控能力而不给学生展示整个学年的目标,反而容易因小失大,一叶障目。这样学生的眼光和思维永远被局限在一个小圈子里,看不到进步和提高,反而得不偿失。
在这个过程之中,学生总是先制定一个方案,并将其付诸实施。如果效果良好,他们会坚持下去;如果遭遇失败,他们就能做出修正,一次不成功就再进行第二次、第三次,总能找到完成任务的最佳途径。实际上,这与成人的行为模式是一样的。不要担心学生会失败,因为失败本身就是一种学习的过程,只有吸取教训,才能在下一次更好地实现目标。这样,在培养学生的生活技巧方面,道尔顿计划是十分成功的。或者说来,“它不再是学校――它就是生活”,因为在这里,学生体会到关于生活的一切――挫折、帮助、坚持和成就感。
最后,笔者谈谈书中的另一个重要观点,那就是“教育的真正问题不是教师的问题,而是学生的问题。所有让教师烦恼的困难都是由学生未解决的问题造成的”。对于这个论断,笔者比较赞同。如何消除学生反映和解决问题的障碍,如何实现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和谐关系,是当今中国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在中国课堂上,教师通常被定义为管理者和上级,学生则是被管理者和下级,似乎他们之间只有天然的被服从和服从的关系,但是这样一来,教师很难了解学生的真正想法,学生也很难从教师那里得到实际有效的帮助,他们只需要按部就班地听从指挥就可以。但是,这种关系不利于学生的成长进步,不管是成绩方面还是生活和心理发展方面,因为教师和学生无法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对话,因此,改革这种上下级的隶属关系是十分必要的。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改善师生关系,拓宽学生反映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渠道,一些必要的改革应该尽快实施。比如,可以对班级授课制这种模式进行一些改变。距离夸美纽斯提出这一概念已经过去300多年,当下的中国教育不能一直沿袭老套路,总要有些符合时代特色的改进。受限于中国巨大的人口基数,取消固定教室的做法无法大规模开展,但是取消班主任还是可以做到的。由于管辖权力的特殊性,班主任似乎天然具有一种让学生疏远和害怕的光环,不像一般的任课老师那样平易近人。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学生的最直接的管理者,也应当是学生诉求和需要的直接反应对象。然而正是班主任的种种权威使学生不敢上前,堵塞了最基本的反映问题的渠道。也许有人会说,如果取消班主任,学生没了约束,难道不会放任自流吗?这样的声音也是有失偏颇的。学生也是独立的个体,他们应当在学校里学到更多的关于良好生活和自我管理的经验,而不是背得过写得出的知识。取消班主任,对于学生将会是一次很好的锻炼机会,能够锻炼他们的自主能力和意志力。再者来说,取消了具有管理者权威的班主任,可以设置作为引导者的导师职位,帮助遇到困难的学生。由于不再受到老师的直接管辖,学生在面对导师时能够更从容、如实地反映问题。在这一点上,上海闵行中学的“学生民主管理模式”及北京十一学校和北大附中都为我们提供很好的经验。
总而言之,尽管道尔顿计划的整体实施可能不符合中国的国情,我们也从来不提倡照本宣科,但是其中的一些原则和做法确实很有借鉴意义,为我国的教育改革和实践带来很多思考。在21世纪的今天,在教育改革刻不容缓的今天,重读《道尔顿教育计划》,能为纷杂的教育大讨论带来一缕清风。
参考文献:
[1][美]海伦・帕克赫斯特.道尔顿计划[M].陈金芳,赵钰林,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一、师生平等,相互尊重
师生平等,相互尊重是贯彻教育的人道性原则的前提。新课程理念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也是学习的参与者。这表明了新型师生关系的平等性。作为教师,要彻底摒弃居高临下、盛气凌人的“教师爷”作风,摒弃“我是真理的拥有者”观念。从生命的角度来说,教师是活生生的有生命、有独特思维的人,学生也是活生生的有生命的人,也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作为教师,要放下将架子,和学生坐在一条凳子上,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了解学生生存的需要,尽量满足学生作为一个人的正常而合理的需要,尊重学生人权。师之随和,生之亲近。对学生来说,教师有了亲切感,学生在学校就有了一种安全感、温暖感和幸福感,学生就会快乐而健康地成长。
二、充满人性的适度的批评、惩戒
在教育中,动辄体罚、变相体罚、挖苦、讽刺,甚至侮辱学生的教育方式固然是与人道性教育背道而驰的。教育处处有警戒线,教育者时刻在警醒自己,不敢越雷池一步。学生犯了严重错误,教师也只能春风细雨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那种不批评、不惩戒的教育方式,就是贯彻了教育的人道性原则了吗?其实不然,充满人性的、适度的批评和惩戒恰恰是人道性教育所必需的。学生打了架,你把他叫到办公室,问:“你这个东西,今天怎么打人了?”随即一阵拳脚,这显然是不适度的教育。教师要揣摩学生的心理,摸准学生的思想动向,了解学生的需求,然后对症下药,进行教育。我还记得去年发生的一件事:那是星期三的下午,我正在批改作业,忽然学生报告说有人打架。我立即放下手中的本子,叫来打架的两个学生。我像往常一样,很和气地让两位学生坐在同一条凳子上。我让他们说说事情发生的经过。学生在讲述中,都强调自己道理的正确和他人的不是。听了他们的话,我说:“你们说得都很有道理。不过。我认为一个巴掌拍不响,何况打架本身就是一种错误。每个人都会犯错误,有错就改就是一种进步。”接下来,我让学生找自己的不是,学生都认识到了自己的一些不是之处,我以此为契机,说:“很不错,认识到了错误,有进步。你们想不想改正呢?”学生都表示愿意改正。我让学生对视着相互握手道歉。最后我说:“看到你们认识了错误并愿意改正,老师非常高兴。老师希望看到你们各做一件好事来表明你们改过的决心。能行吗?”学生点了点头。当天下午,墙壁上的污迹消失了。最后,两位学生成了好朋友。这次教育之所以效果很好,是因为学生被尊重的希望得到了满足,教师在轻声细语中批评了学生,在激励的语气中惩戒了学生,学生很乐意接受,并产生了一种信任感,产生了一种上进的动力。
三、合理要求与严格要求相统一
原则;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11―0088―01
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对此,笔者结合初中语文教学谈几点认识。
一、导语的设计原则
1.导语要紧扣课文主题。导语,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在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 、画龙点睛的作用。导入新课要紧扣主题,能启发学生的思考,不可离题太远。一般只要有机联系新旧内容,使旧知思路延伸到新知课题即可。但有些起始课则需要认真构思,或借助于图片,或生活中的事例,故事、诗词、成语,带思考性的问题。从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学习心理出发,对引入新课环节的设计也是不容忽视的,它是教学艺术的体现。
2.导语要有艺术性。初中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是极富有情感的,教师要感动学生必须先感动自己,这样设计导语时才能融进自己的情感,用自己的情感拔动学生的心弦,从而沟通彼此的心,让学生找到情感共鸣;从而使他们的思想情感得以陶冶,文学才智得以增长。
教师设计的导语达到美感性与情感性的结合,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让他们在美与情构筑的艺术天地里尽情地体会语文的魅力。
3.导语要有知识性。教师在设计导语时不能忽略导语的知识性。让导语和教学新知紧密联系起来,既能使学生了解本课文的学习内容,又能明确本课文的学习目标,这样更容易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特定的教学任务中。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我看来,交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新知识,这是最高教学技巧所在。” 语文课本是一个博大的知识体系,前后的知识点、题材内容、艺术风格等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我们在运用“温故而知新”法的导语时,可以从知识点入手。
4.导语要简洁新颖。用最简练的语言、最短的时间迅速把学生思维引入所学内容。此外,导语还应有通俗性。在设计导语时,要紧扣教学内容,尽可能在较短时间内完成这一环节,注意不能喧宾夺主,影响正课的进行。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新颖、奇特、巧妙、具有创造性,贴近学生的导语。
二、课堂导入的设计
1.创设情境导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一些感染性的语言,来描述一幅画面或文章,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为学生创设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启迪学生的想象力,唤起学生们的情感共鸣,使他们在愉悦的氛围中,喜欢语文,走进语文的世界。例如,在讲授《苏州园林》这一课时,教师们可以用多媒体同时播放苏州园林的优美景色图片,让学生感受苏州园林的美与设计的精妙,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巧设悬念导入。初中生还处在对世界探究认知的阶段,对社会生活中的万事万物都充满了好奇心,教师可以巧妙利用学生的这一身心特点,激发他们的求知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巧妙适当地设置疑问,给学生留出悬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提高听课注意力与学习有效性。如,在学习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一课时,就可以向学生进行提问:“请同学们来猜想一下,朱自清先生的这篇《背影》,到底写的是谁的背影呢?如果换成你是作者,你想写谁的背影呢?请同学们先认真阅读本文,然后告诉老师。通过这种提问,可以给学生留下悬念,让学生通过阅读本文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与写作手法,从而促进学生对本文的学习。
一、教学的指导原则
1.多管齐下的原则
词汇就像碉堡,必须多管齐下,从四面八方向它围攻。教师在课堂上要时刻关注学生,科学设计丰富而生动的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多种形式的教与学的方法,听、说、读、写、译、用全方位启动,使学生在最佳状态下获取词汇信息。
2.学以致用原则
在词汇教学中,让学生学有所用,是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一定要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教学中要将词汇融合到句子、语法中,词汇只有放到句子或语篇中才会有其实际意义,才能实现交际功能。因此学生在语言交际中,能良好地运用所学的词汇并得到教师和同学的赞赏,就会产生一种成功感。学生在运用词汇的过程中,不仅能记住单词的音、行、义,而且在大量的实践中能学会使用这些单词,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减轻学习负担,提高创造思维能力,实现教、学、用三者的统一。
3.信息编码原则
词汇中的信息编码原则就是将单词或词语赋予一定的规律,成为易于学生识别与处理的一个或一组有序的符号。由于词汇量大,不断输给学生的词汇容易使学生混淆。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摸索一些行之有效的规律,使学生新的知识信息与以已知的知识系统相融合。
4.及时强化原则
及时强化复习是防止英语词汇遗忘的最有效措施。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的先快后慢的遗忘规律,学生对于学过的词汇保持记忆的时间在4小时,最迟在9小时内一定要复习一遍,因此,培养学生养成及时复习、反复强化的习惯是词汇教学成功的关键。
5.自我评价原则
教师在教学一个阶段后,要帮助和引导学生总结经验,防止学生学习的盲目性,使学生选择更适合自身的词汇学习策略。因为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人对事物的看法是自己来调节的,学生要学会学习,就必须学会自我评价,自我监控,运用学习策略主动地规划自己的学习任务,确定发展方向。
二、教与学的策略
有一句歌谣:“智商工夫到,努力程度高,学习策略妙,效果自然好。”学习效果=50%学习策略+40%努力程度+10%智商。可见在影响学习效果的三个因素中学习策略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习效果,而且学习策略构成了素质和能力的基础,能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教给学生良好的英语词汇学习策略意义重大。
1.猜词、扩词策略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根据常识或所读内容的背景知识,根据上下文的逻辑发展,推断生词的含义。如:Jim applidd,fearing as he did so,that without a degree and with no experience in teaching,his chances of getting the job is slim.根据常识可以知道,找工作需要学历(degree),还要有相关的工作经验(experience),在文中,Jim,without a degree and with no experience in teaching,由此推断找到工作的“可能性很小”。也可以经常指导学生根据词根、前后缀不断扩大词汇量。如:词根act可以为actor,actress,action,active,actively,activity。前缀un-,im-等表示否定,后缀-ship,-ism会改变词义,friend-ship,communism具有抽象意义。还要指导学生借助抽象意义。指导学生借助近义词或反义词,举一反三,如在教hurt时,同时学习wound,injure,harm,damage,destory等。
2.联想策略
教师应运用各种联想手段丰富课堂词汇教学。要根据词汇的内部结构通过读音、拼写、同义、反义等各种模式建立多方面的联想。如引导学生联想与“揭开神秘面纱”有关的词汇:T:In daily life,we often read about mysteries,for instance,in acriminal case。
How can the police solve a mystery?
Ss:We must use some clues。
T:What clues do the police often find?
Ss:...
cigarette
footprints fingerprints
clues mystery
shoeprints golden hair
banana peels
通过联想,学生能够把词汇有效地长期贮存在记忆中,以便检查和提取。如学生对以F结尾的名词改为复数形式时,就很难分清是加“s”还是去“f”加ves,为此可以编个顺口溜巧记“f”,结尾的名词复数加“s”:“海湾边,屋顶上,首领奴仆两相望;谁说他们无信仰,证据写在手帕上。”Gulf(海湾),roof(屋顶),chief(首领),serf(奴仆),belief(信仰),proof(证据),handkerchief(手帕)。当学生概念混淆时,只要联想到这句顺口溜,障碍就被清除了。
三、养成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策略是高效的、个性的,是优秀学生素质的综合体现。要形成良好的学习策略,就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指导学生针对自己的问题有计划、有步骤地发展,改变词汇学习习惯。优良的词汇学习习惯使他们学得更好,理解更深刻,记忆更牢固,应用更出神入化,创造更海阔天空,让他们在学校过程中,感受与享受学习。
1.深层次加工的习惯
当学生对一个词进行深层次的语义加工时,学习效果会更好。教师可把学生所学的词汇设计成多种形式的练习,如词汇选择题、词汇填空题、造句、编对话、写一个故事等,指导学生尝试新词的运用,鼓励学生努力思考,这样词与词之间的联系得到了加强,学生体验了成功的喜悦,就情不自禁地把学习延伸到了课外。
2.发现问题的习惯
教师应指导学生在学习中敢于和善于发现问题,在认识过程中敢于和善于批判,这对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积极影响。
3.求助的习惯
1重视学生的自主性
1.1重视师生之间思想的交流,情感的交融,创设一种轻松的使学生能够自主的课堂环境。心理学资料证明,人在轻松、愉快的情绪下思想活跃,会自在地展现自己的才能。为此我在平时教学中注重自己的教态,使学生感到可亲可敬;语言简明,节奏感强,略带诙谐性,并多用鼓励等,通过和颜悦色的面部表情和放松的体态语言唤起学生友好、愉快的情态体验,从而调动学生积极性,创设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1.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方面利用新教材的趣味性和实用性激发兴趣。如上第一册第一课教学礼貌Hello,Good morning时,要求学生第二天用它们来向我问好,果真第二天有很多同学用Hello,Good morning向我问好,有的还向其它学科老师问好呢!我在课堂上及时表扬了这些同学。这样我从一开始就把学生吸引到英语学习中来;另一方面借助教学手段激发兴趣,如组织比赛、猜谜、游戏等活动。例如教table,chair两单词时我就用了猜谜的方法,我反复播放录音“I have no armx and no hands.But I have four legs and a back,I can stand,but I can's walk,Guess!What am I ?”让学生逐句听,看一看谁猜得快?第三,运用电化教学和情景教学意境诱发兴趣。我平时上课都准备好三用机,让学生模仿标准的读音,或播放电脑制作课件中的情景,让学生根据情景组成对话,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另外在教学中,我一直提倡以学说为主,注重学生的日常表现,每个班级开学初都发给一本小册子,让同学负责登记每一堂课的表现,表现好的画上小红旗,作为期末成绩评定等级1/3的依据;小组活动优胜的也获小红旗,占期末成绩评定的1/4;所有学生都很注重自己的每一堂的表现,学习热情高,生怕自己没有主动表现的机会。
1.3要重视学习能力的培养,增强成功体验。“外语不是教会的,而是学会的”。在进行教法研究的同时,也要重视学法指导,如用迁移规律记忆单词,用回忆法记忆课文及对话等,帮助学生及时总结经验,对于他们的进步及时表扬,使各学生无不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样学生自主性得到进一步加强。
2强调学生的活动性
活动性强调学生作为主体参与课堂教学。英语课堂教会学生如何用英语,而不仅是懂得英语知识。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在参与中得到训练和发展。“活动性”应贯穿于英语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2.1以知识点为中心组织多元化的活动。如教表示人体部位名称这一课,我就让一个学生念单词,其他同学边念边指自己长身体的部位,这样在课堂上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调活动,在活动中理解本课新知识点,培养“听、说、读、写”的技能。再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个性特点等,由教师引导进行个体、双人、小组、排、行、半班、全班等多元化活动,使学生学会基础知识,达到本课时的教学目标,为英语交际打下基础。
2.2以交际为中心进行多样化活动。如看图说话、情景交谈、角色表演等,为学生创造交际实践的情景,鼓励学生大胆用英语交际使讲台变成舞台,在真实的语境中达到运用英语的目的,从而提高了英语水平。同时,也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以发展。
在一次全市公开课教[ei][?]两个音标时,我仔细讲解元音字母Aa在开音节和闭音节中的读音规则后,让学生一口气做了三个游戏进行巩固:首先在黑板上用简笔画形式画了一棵苹果树,接着就随意将写好的含有元音字母a的单词贴在树上,例如:face、cap、late、bag,让学生充当猴子角色下摘下苹果装入含有[ei][?]的两个箩筐中。待学生认定后,我边播放预先制作好的电脑幻灯片,边说让电脑当裁判,来评定学生的对或错(“Yes”or“No”),答题正确的学生就会高兴地叫起来“耶”,我就及时表扬他们,发给“小红旗”鼓励;或让学生搭上两列不同的火车旅游;还可让两个学生扮演熊妈妈,让拿到[ei][?]的“小熊猫”找自己的妈妈,这些游戏加深了学生的记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提倡学生的创造性
一、使用导入语的作用
1.吸引注意力,激发兴趣。
按照现行的初中课程安排,物理课一般是放在上午的后几节课或放在下午上的,这个时候,学生的注意力已经有所下降。设计好导入语,就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以后的教学环节中去。
2.明确目标,提高效率。
导入的另外一个作用是明确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在导入中让学生明确这一节课的教学任务和目标,有助于学生评价自己的学习效果。
3.创设环境,缩短距离。
首先,师生关系影响着情绪和心态,决定着教学功能的实现程度。“亲其师,信其道”是富于哲理的古训。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关键是教师要以身作则,知识广博,具有吸引力,从而影响学生的素质和修养。高中物理老师不仅要精通高中物理学知识,而且要对相关学科如数学、化学等学科的知识有所掌握,对文学、地理、生物等学科也应有所了解,还应关心国内外科技领域的发展状况,了解当今物理学科科技前沿的东西。
其次,在课堂上教师要注意利用导入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关怀、鼓励、启发和教导,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进行赏识教育。对于各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有独到见解的学生,要当众给予鼓励和表彰;对于进步显著的学生不要忽视,对于学习物理有困难的学生更要多帮助,使尽可能多的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怀器重、信任和鼓舞,感受到欢乐和愉快。
4.导入是辅助教学的一种手段。
虽然导入是辅助教学手段的一种,但它与教学内容不能油水分离,而应水融,所以它更是一种艺术。导入有很多方法,如复习导入、实验导入、科学史导入、故事导入、诗词谚语导入、直观教具导入,等等。不管哪一种导入,都要以教学内容为依据,要服务于教学内容,既要考虑教师的教,又要关照学生的学。这就要求导入的设计首先要科学、准确,其次要新颖、别致,还要引趣激思。恰到好处的导入能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成为帮助学生启迪思维,强化记忆、帮助理解、发展能力的兴奋剂和催化剂。
二、导入时要注意的原则
1.导入要与教学内容相适应。
导入新课所选用的材料必须紧密配合所要讲述的课题,不能脱离正课主题,更不能与正课有矛盾。
2.导入新课有趣味性。
导入新课要做到引人入胜,使教材内容以新鲜活泼的面貌出现在学生面前。这样能最大限度地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引导和促使学生去接受新教材,防止学生产生厌倦心理。在引入中教师可以利用最新的,与学生生活接触最紧密的材料,这样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习趣,使学生生动活泼、轻松愉快地学习。例如:在讲述物态变化时,教师可利用“神舟号”飞船表面上涂上一层特殊材料可避免飞船因高速与空气摩擦生热被烧毁的危险这个材料引入,这样能很好提高学生的兴趣。
3.导入要有启发性。
导入能否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能否给学生创造出思维上的矛盾冲突,能否使他们产生新奇感,是导入成败的关键所在。因此,教师必须用富有启发性的导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充分发挥导入的作用。
三、常用的导入方法
1.小实验导入。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实验为载体,引导学生多观察、多思索,从而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成才。
在实验设置上,教师应多以现象明显、对比度大、理论较为单一的短小实验为主。如在学习“浮力”这一内容时,可用以下实验导入:点燃自制热气球(用纸制作而成)下的酒精棉团,一会儿气球上升。此时全班学生目光一起随气球的上升而上移。这时老师可以进行讲解:这和我国三国时代伟大的军事家诸葛亮设计的用于通风报信的“孔明灯”原理是一样的,要了解它上升的原因,需要学习有关“浮力”的知识。
2.用科学小故事导入。
用学生已经听过但却不太明白其中道理的有趣故事作为课堂导入语,一方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能消除学生对物理的畏惧心理。同样,用学生近期从报纸、电视上看到的、听到的新闻事件作为课堂导入语,对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用巧妙的悬念导入。
在课堂导入过程中,有时教师可有意设置“陷阱”,从而产生悬念导入新课。
如在讲到“比热”时,我先提问:在我们这里,有谁在夏天围着炽热的火盆吃西瓜?学生积极性很高地回答:没有。可是有一个地方流传这样的谚语:“早穿棉衣午披纱,围着火盆吃西瓜。”这可能吗?大多数学生坚定地说:“绝对不可能。”可事实上在沙漠地区这种怪事真有可能。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学生学习了“比热”这一节就可以明白其中道理了。
4.用桥梁过渡语导入。
大多数物理知识是前后连贯的,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后面的内容往往是前面内容的延续和拓展。在讲述后面内容时,教师根据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用能起到桥梁作用的过渡语导入新课,这样既可以对前面内容行复习,又可以对后面知识学习进行铺垫,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5.自然现象导入。
生活中有许多司空见惯的现象,但很多人并没有去想过其中的原因。教师在导入时将这些现象列举出来,问一问学生,效果十分明显。比如我在导入“蒸发”时,列举下列现象:(1)夏天游泳的时候,从水中出来的时候会觉得有些冷。(2)狗在夏天时会经常吐舌头。(3)酒精涂在手上很快就不见了。这些现象都很常见,我们可以进一步问一问学生该如何解释这些现象。通过列举和提问,学生会兴致盎然,为新课的教学提供一个很好的开始。
6.实际应用导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