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1 16:38:5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货币资金评估方法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摘 要:收益法是当前我国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的首选,但也存在如主观性太强的问题,尤其是一些具体的调整项目,如非经营性资产和溢余资产的认定、调整以及具体的参数选择问题,如折现率的求取,都存在概念模糊,理论和实务不一,具体规定不明确的现象,致使企业价值评估结果可参考性较弱,进而引起评估结果使用者对收益法的诟病。要改变这种现象,必须理论和实务相统一,既要做到理论上内在统一,又要有明确的操作规范,尽最大可能的减少随意性,减少其人为调控空间。
关键词 :收益法 企业价值评估 折现率 非经营性资产 溢余资产 资产评估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东社会科学院自选项目《收益法评估企业价值: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成果。
收益法一直就是我国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的重要选项之一。现在经过多年的资产评估实践,收益法不仅是在在现实实务还是在制度设计上都成为了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的首选,现在市场实践多为收益法为主,市场法、成本法相配合验证、备选的格局。
收益法以现值理论为基础,有深厚的理论基础,是理论上较为成熟的评估方法。在实务应用上范围广泛。但其从应用之始一直到现在也是争议不断,虽然不断完善,但依然存在不少问题,比如收益法的主观性太强问题就是其一,评估的正确与否完全取决于评估人员对企业未来的预测能力,评估人员对于如何进行收益预测、如何选择折现率等参数受主观影响较大,无法准确把握。为此中国资产评估协会在2004年底的《企业价值评估指导意见(试行)》(下文简称《意见》)中就对收益法的具体使用提出了相应具体要求,现在的收益法,无论是数据模型还是各参数的选择,经过多年的实践,基本上有了一些可以接受的专业用法,一些收益法评估的基本定义、基本逻辑,也基本能被市场主体理解和接受。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尤其是随着信息经济学、博弈论、行为经济学等理论的不断演进,收益法在使用中的一些具体问题依然不断涌现。发展总是这样的,一些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就会涌现,事物总是在解决问题和发现问题的不断循环中前进。收益法也是如此,在企业价值评估实务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新问题,亟待解决。其相关技术操作细节必须引起特别重视,加以规范。笔者在此将自己观察总结的几个重点的新问题在此列示,并尝试分析,以和评估实务界、理论界共同探讨。
一、溢余资产与非经营性资产的识别问题
我国企业大多存在非经营性资产、非经营性负债和溢余资产,其价值通过调整直接影响企业价值评估的最终结果。在企业价值评估实务中,多数的评估报告都会涉及非经营性资产和溢余资产,也有少数会涉及到非经营性负债。但不可否认的是在现实案例中也有对非经营性资产和溢余资产忽略不计或者价值低估的现象,这不仅是有人为故意或者认识不够的原因,也有非经营性资产和溢余资产概念模糊不清、难以认定的原因。这主要是定义概念上的模糊,资产分类上的不科学,以及对二者的评估要求不严谨,甚至是其调整的目的、原则都不明确等问题造成的。
先看其定义。在《<企业价值评估指导意见(试行)>条文讲解》(下文简称《讲解》)中对第十六条进一步的讲解指出:“非经营性资产指的是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资产,如供股东自己居住的房产、供股东自用的汽车,制造企业的短期股票债券投资,与企业主营业务无关的关联公司往来款项等”。“溢余资产指的是与企业收益无直接关系的、超过企业经营所需的多余资产”。《讲解》还认为“溢余资产包括非经营性资产、无效资产”,“非经营性资产与溢余资产并不完全相同,非经营性资产对于经营性资产而言有些部分是必须的,但溢余资产则是与收益无关的资产”。
根据定义看溢余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的关系,溢余资产包括非经营性资产。但从逻辑上可以知道企业资产就是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的合计,这样说溢余资产还要包括部分经营资产,逻辑上不通。那么溢余资产是什么呢?溢余资金相对应的应该是必备资产,也就是说必备资产和溢余资产之和为企业全部资产。可以看出溢余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不在一个维度上,非经营性资产和经营性资产是按照资产经营属性这一维度区分的,而溢余资产和必备资产是按照资产配置属性为维度来区分的,“对同一企业的资产同时采用这两个维度进行识别,势必存在两种维度识别及逻辑关系的混乱”。
再看具体规范。关于非经营性资产、非经营性负债和溢余资产,在《意见》也有一些具体的规定。《意见》第三章第十六条指出:“根据评估项目的具体情况,注册资产评估师可以在适当的情况下考虑以下分析调整事项:调整非经营性资产、负债和溢余资产及与其相关的收入和支出”。第十七条指出:“注册资产评估师应当与委托方进行沟通,获得委托方关于被评估企业资产配置和使用情况的说明,包括对非经营性资产、负债和溢余资产状况的说明”。“注册资产评估师应当在适当及切实可行的情况下对被评估企业的非经营性资产、负债和溢余资产进行单独分析和评估”。“注册资产评估师也要对参考公司的财务报表就非经常性项目、非经营性资产和溢余资产进行调整,使参考公司与被评估企业的财务报表具有可比性,以便比较分析,并计算评估参数”。
讲解中认为其大于非经营性资产或者说是包括非经营性资产,甚至溢余资产包括部分经营资产。但在现实实务中绝大部分案例会把溢余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区别对待。与《意见》和《讲解》中对于非经营性资产、溢余资产的认定标准是不一致的。非经营性资产、无效资产、溢余资产之间的关系没有一个确定的关系,逻辑关系混乱,定义不清不楚,实务与定义不符,各种关系纠缠不清。
现实实务中,非经营性资产可以较好认定,在业界也较好形成共识,但溢余资产的认定则存在一定争议,现实实务中对于溢余资产基本有三种认定方式:“一是不予认定或干脆予以回避;二是将一些不符合溢余资产的资产认定为溢余资产;三是虽然予以认定,但仅限于多余的货币资金,称为富余资金”。“在评估处理上有两种代表性做法,一是把溢余资金单列评估,二是将溢余资金合并到非经营性资金中,作为非经营性资金的一个组成部分”。
从这可以看出,在实务中溢余资金和非经营性资金不仅不是一回事,而且也不存在包含与否的问题,在实务中是分别处理的。另外,在实务中,溢余资金多是仅限于货币资金这一现象比较普遍。有的文献就指出,通过对企业各种资金的研究,发现只有一项资产符合溢余资金的定义,“那就是货币资金,准确的说是闲置的货币资金或富余现金。至此,也就容易理解很多评估师将溢余资产全定于货币资金范畴了”。所以概念上的理解差异很大,实务上实际情况也是千差万别,加之各种错乱的逻辑关系和评估人员的基本素质差异,导致对于溢余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的评估认定诟病很多。对非经营性资金和溢余资金的重新再定义或者说重新规定二者的实务评估规范十分重要。
以上《意见》和《讲解》中涉及到非经营性资产和溢余资产的一些具体的实务上的操作规范,这些规范在实务界的具体操作中存在着模糊甚至自相矛盾的问题,多数评估师在实务中,对此持十分谨慎的态度,甚至在无法确定时,一笔带过,不加任何调整。但可肯定的是,非经营性资产和溢余资产在实务中由于存在较大的判断差异性,对评估结果的正确性有较大的影响,甚至可以成为收益法调整评估结果的工具方法之一,现有的模糊定义和矛盾的操作规范是导致收益法被诟病的原因之一。
综合以上观点,笔者认为就溢余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的问题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一是溢余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不存在归属问题,非经营性资产不是溢余资产的一部分,二者确定的基础不同。二是二者识别维度不同,在具体的实务识别过程中应单独评估,“应防止将资产经营属性和资产配置属性这两个识别维度置于同一层级”。三是非经营性资产在实务确认上有了部分共识,事务处理差异不大,但溢余资产在实务处理上存在较多的不同,溢余资产对于评估结果的影响十分直接,更应慎重。四是溢余资金是不是仅指货币资金且只指富余货币资金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有文献就指出,“认为溢余资产就是富余现金的观点有失偏颇。在实践中较为常见的溢余资产主要为溢余货币资金、溢余的土地使用权、溢余的厂房等”。五是《意见》和《讲解》虽然对非经营性资产、非经营性负债和溢余资产进行了一定的要求,但与实务遇到的千差万别的问题相比依然不够,对既有问题没有更加细致的涉及,新的问题层出不穷,《意见》和《讲解》须及时精进或者出台相关的补充释义。
三、折现率选取的问题
折现率对于收益法评估企业价值结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非常敏感,其稍微的变化就会引起评估结果很大的变动。错误地估计折现率或者说估计的折现率与其相应收益额之间口径不一、搭配不当,那评估结果的可参考性就可以说几乎没有。
在《意见》中对于折现率的要求是“注册资产评估师应当综合考虑评估基准日的利率水平,市场投资回报率、加权平均资金成本等资本市场相关信息和被评估企业、所在行业的的特定风险等因素、合理确定资本化率或折现率。“注册资产评估师应当确信资本化率或折现率与预期收益的口径保持一致”。“在目前实务操作中,经常存在用净资产收益率来对净利润进行折现,这种做法是不恰当的。主要原因是净资产是一个账面价值的概念,而评估的是市场公允价值,两者的口径不一致”。
从以上《意见》和《讲解》中可以看出,折现率的规定比较简单,政策制定者也知道现实实务中折现率的确定也有多种不确定性。所以一般情况下,管理者要求在评估实务中尽量采用其认可的折现率,或者采用统一的折现率。实际上国际上也有如此的规定,比如通过规定折现率计算方法的办法统一折现率的求取。日本就是如此,《欧洲评估准则》中也有大意如此的规定。
那么折现率是否应该采用统一的折现率吗,在实务中应该如何具体操作,实务中采用的折现率是统一的,还是不统一的?即折现率如何选择才能实现评估结果的可参考性,使相关评估结果使用者能清晰且准确地了解企业真正的价值,减少对评估的诟病呢?
有的已有文献赞同采用统一的折现率,比如:高波指出,“每一行业的平均指标代表了该行业一般水平的综合指标,它是对行业中各企业之间的数量差异加以抽象化的结果。以行业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作为企业价值评估的折现率基础,它包括了行业的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的所有因素。然后根据企业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与行业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相比较,来调整行业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作为企业价值评估的折现率,是一种具有操作性的折现率确定方法”。毕海洋也是统一折现率的赞同者。“对不同的评估对象以统一的基于市场收益率的折现率折现,这是收益法本质的合理性所在,这样评估出来的价值才是市场价值”,“不同行业、不同企业、不同资产的折现率必须基于统一的市场收益率(当然不同的收益口径对应不同的折现率口径)”。
那么统一的折现率是什么?是行业收益率还是采用CAPM或WACC模型确定的折现率,是基于采用历史平均值还是基准日当期值?再进一步来说,以采用CAPM模型为例,其中的关键参数——市场风险溢价如何确定也是问题,其中历史数据周期的选择、算数平均数和几何平均数的选择都是现实操作中的具体选项。
有的文献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在以长期投资、长期持有为交易目的的企业价值或其他长期投资的评估中,以市场收益率历史平均值为基础确定折现率应该更合理一些。但如果评估项目有特殊的目的、特殊的经济行为背景,使其强调评估结果的时点意义,又或者宏观经济处于重大转折时期,就会出现采用基准日当期市场收益率,评估结果才合理,才能实现评估目的的情况”。但多数文献对现有折现率方法的改进建议也是基于各自的认识在各种折现方法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见解。甚至相关“资产评估教材中折现率计算方法之间存在内在逻辑上的矛盾”。
由此可以看出,在我国无论是《意见》还是《讲解》,对于折现率的规定,尤其是对其在实务中具体操作规范的指导不是十分明确,甚至是在资产评估的教科书中折现率的计算方法都有内在的矛盾存在。当前的文献也是各说各话,各种意见不一,没有一定的权威性。当前无论是借鉴国外的理论基础、实践经验还是总结我国资产评估的多年实践积累,都不能确定出合乎各种实际的折现率的内在统一性,但可以在以后的具体的实践操作中规定尽可能细致的操作规范,尽可能地消除评估结果的不合理性,增加其评估结果的可参考性和实用性,细节要明晰化。
四、其他问题
当然还有很多问题,笔者在此不再一一详细加以说明,仅大体列出,稍加说明,期待理论界、实务界进一步的探讨研究。
一是对于控股权、少数股权、流动性的溢价(折价)问题。控股权和少数股权对于企业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其价值不是简单的按照比例可以进行分割的,那如何将控股权和少数股权的区别在价值评估中得以体现呢,控股权溢价和少数股权折价的比例又该是多少呢?另外流通股和非流通股的溢折价又该如何计算,股权分置改革后这部分非流通股大大减少,但并不是说没有了流通股和非流通股的区别,它们在评估价值上的具体体现依然应该需要重点研究。
二是收益法评估企业价值的所得税问题。所得税问题不仅是是否按照名义所得税(25%)乘以利润总额是否合理的问题,还有是否考虑评估增值形成的所得税的影响。《意见》中没有一个明确的对于所得税的处理意见,理论探讨也没有一个明确的权威的结论。日常实务中多数评估案例只是注意日常纳税义务,对于企业的评估增值纳税问题不加考虑,只在特别事项中加以披露。
三是《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下文称39号准则)后,评估界如何抓住契机,迎接挑战问题。39号准则后一定是为资产评估服务机构提供了参与公允价值计量的空间,这既是契机也是挑战。如何根据企业的具体要求,基于自身的专业判断,为企业提供专业的服务,同时借此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赢得市场的认可,是摆在资产评估界面前的一个问题。
还有很多问题,如母子公司分别估值与合并报表估值问题,目标资本结构问题,多业务公司估值问题,付息债务、预计负债问题等等,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五、结语
经过近二十年的评估实践,我国资产评估走过了风风雨雨,也积累了很多的经验教训,认真地总结这些经验教训,找出问题,合理地解决问题,是资产评估业的管理者和从业者们共同的愿望。在实务中找到问题容易,解决问题则相对困难,尤其是从理论上有所发展更是艰难,但解决问题可以从一些可以着手的具体问题、小问题来逐步解决,如收益法的主观性强的问题,就可以从具体规定折现率的求取方法,严格非经营性资产、溢余资产的定义,强化其调整规范等入手,来发展和强化评估体系的建立。评估师在日常实务中遇到的问题、难点,有中国注册资产评估师协会统一进行及时的解答,上下沟通顺畅,体系就一会得到完善和充实。
所有方法都不是尽善尽美,都有可以改进的余地,尤其是在我们这种各地发展不一的国家,现实中也肯定会遇到不能解决的或者说无法平衡的问题,收益法也一定需要不断地摸索探索,无论是评估实务界还是理论界都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中国资产评估协会:《企业价值评估指导意见(试行)》,2001年12月30日。
[2]丘开浪:《收益法评估中非经营性资产、负债和溢余资产的识别研究》,《商业会计》,2013年第23期。
[3]张卫东:《谈溢余资金的认定与评估处理》,《中国资产评估》,2011年第8期。
[4]中国资产评估协会编著,刘萍主编:《企业价值评估指导意见(试行)讲解》,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5]高波:《企业价值评估中折现率确定及方法模型》,《中国资产评估》,2003年第4期。
[6]毕海洋:《说一说收益法评估中的几个问题》,《中国资产评估》,2012年第11期。
[7]韦群:《资产评估折现率计算方法内在统一性问题思考》,《财会月刊》,2010年12月。
作者简介:
关键词:评估价值;货币时间价值;资产评估方法;长期资产价值
一、评估价值与货币的时间价值 中国
评估价值是根据特定目的,按照法定程度,应用科学方法,通过对被评估资产进行全面分析和评定估算,以货币为单位而核定的资产现时价格。它与资产的原值、净值不同,也与资产的市场价格不同,它是评估人员根据评估的特定目的,运用所掌握的有关资料,对被评估资产的现时价值所作的一种评定估算。它具有如下几个特点:1.推理性。如对某一企业资产进行评估时,需根据该企业过去的经营业绩、行业发展情况及市场环境,对该企业的未来收益进行预测、推算,再依照一定的方法确定被评估企业价值。又如用市场法评估某一资产时,在市场上寻求具有可比性的参照物,分析、比较两者的异同,推算这些异同因素对价值的影响,从而确定该资产的评估值。2.变现性。资产都具有变现的能力和特性,但在市场条件下,变现方法不同。其变现价格也不同,相同资产在同一时期、同一地区,因评估目的不同,其评估价值也不同。3.时空性。所谓时空性是指评估价值受时间、空间因素的影响,这要从资产本身或市场条件受时空因素的影响来考虑。由于时间变迁,所处地区不同,市场环境不同,资产在获利能力、市场价格上也不同,在用市场法进行评估时,时空因素的影响特别明显,由于这一特性,评估时要确定评估基准日,评估结果亦有时效性。
货币时间价值是指资金经历一定时间的投资和再投资所增加的价值。时间价值原理正确的揭示了不同时点上资金时间的换算关系。货币时间价值理论是资产评估中计算资产现行市价的重要理论,其基本思想对资产评估结果有重要影响。货币时间价值理论的基本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当我们把一定数量的货币存放在银行时,经过一段时间。可以取出比原来多出一些的货币,这就是货币的时间价值,又叫资金的时间价值(thetimevalueofcapital)。用经济学的术语说就是货币在银行的存放可以带来利息。又如,将资金运用于公司的经营活动可以获得利润,将资金用于对外投资可以获得投资收益等等。这种由于资金运用实现的利息、利润或投资收益就表现为资金的时间价值。资金的运用需要一定的时间,随着时间的推移,资金不断周转使用,时间价值不断增加。由于货币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增加时间价值,所以同量的货币资金在不同的时点上具有不同的价值。今天的100元和一年后的100元是不等值的(前者大于后者),在进行价值对比时,必须将不同时间的资金折算为同一时间后才能进行大小的比较。货币的时间价值一般用现值和终值两个概念来表示不同时期的价值。现值(present value)是指资金现在的价值,又称本金。终值(finai value)是指资金经过若干时期后包括本金和时间价值在内的未来价值,又称本利和。进行现值和终值的换算,有单利(single rate)和复利(compound rate)两种方法,因此有单利终值与单利现值、复利终值与复利现值之称。复利就是不仅本金要计算利息,本金所生的利息在下期也要加入本金一起计算利息,即通常所说的“利滚利”。复利终(finalvalueofcompoundrate)是指一定数量的本金在一定的利率下按照复利的方法计算出的若干时期以后的本金与利息之和。
二、货币时间价值理论对选择资产评估方法的启示
目前国际上采用较多的资产评估方法有市场法、成本法和收益法三种。不同的方法适用于不同的资产评估范畴中。其中收益法最能体现货币的时间价值。
众所周知,一宗资产为其持有人带来的收益不是一次性的,而是在一定时期内连续不断地为持有人带来收益。如企业的机器设备、厂房无形资产等每年每月甚至每天都在为企业带来收益。资产持有人总是希望自已持有的资产能够具有较高的收益率、较强的流动性和较高的安全性,从而具有较高的市场价值。收益性一般用资产的平均收益率来衡量,平均收益率越高,资产的收益性越好;流动性通常用资产变现的速度与变现中的损失大小来衡量,变现速度越快且变现中的损失越小,资产的流动性就越强;安全性则用资产遭受损失的可能性来衡量,可能性越小,资产的安全性就越高。当流动性和安全性既定时,资产的价值将主要取决于其收益率的高低。按照货币时间价值理论,获得不同时点上的相同数量的收益,其价值是不同的。这一基本思想告诉我们,如果采用收益现值法评估,就必须首先将不同时点上的一系列收益分别进行折现处理,然后再加总,而不能将资产创造的收益流简单相加。总之,凡是采用收益现值法对不同资产进行评估,都必然要涉及货币收益的时间价值问题,因此都应该按照上述折现原理对资产为其持有人带来的收益流进行折现,折现后的价值就是被评估资产的现行市价。由于长期资产时效性较长,采用收益法对其进行评估最能体现其真实价值。
三、货币时间价值在长期资产评估中的应用
新会计准则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在长期资产的评估中体现了货币时间价值的概念,使得资产确认的可靠程度和相关性进一步加强,也体现了谨慎性原则。
(一)货币时间价值在长期投资评估中的应用
新准则中规定确定持有到期投资初始成本时,就应当计算确定其实际利率,并按实际利率进行持有到期投资资产的溢价或折价的摊销及投资收益的确认。这种按实际利率的计算方法确定投资收益,充分体现了货币时间价值的概念。因为,企业持有到期投资(比如购买企业长期债券)的未来现金流入量是按票面利率计算的每期的利息和到期的本金,按照前述资产价值的确定原则,这些现金流入量的贴现之和应该等于企业投资该项资产的初始成本(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和相关费用之和),这也是企业利用收益法评估该项资产的评估价值。从财务的观点考虑,企业持有到期投资所获得的实际收益就是货币的时间价值,根据这一思路计算出来的实际利率,并确定投资的收益体现了货币的时间价值。
(二)货币时间价值在融资租赁资产价值评估中的应用
转贴于中国
新会计准则规定,承租人确定的融资租人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为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与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两者中较低者,将最低付款额作为长期应付款的入账价值,其差额作为未确认融资费用。如果以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作为租赁资产的入账价值,就是认为现在所取得的融资租人的固定资产价值等于未来现金流出(每期的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之和,而不是日后不同时点还本付息金额之和(最低租赁付款额)。这样处理充分考虑了货币时间的价值,如果目前资产的公允价值低于最低付款额的现值,按照谨慎性原则就以公允价值作为固定资产的评估价值并据以入账。 (三)货币时间价值在评估盘盈和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价值中的应用 中国
接受捐赠方确定的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如果捐赠方提供了有关凭证,则按凭证上标明的金额加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入账价值,此时不涉及货币的时间价值问题;如果捐赠方没有提供有关凭证,可利用市场化按同类或类似固定资产的活跃市场估计价格加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入该项资产的评估价值,此时也不涉及货币的时间价值;同类或类似固定资产不存在活跃市场的,则应采用收益法按接受捐赠固定资产的预期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作为评估价值并据以入账,此时体现了货币时间价值的应用。
盘盈固定资产入账价值的评估确定与此类似,即同类或类似固定资产存在活跃市场的,按同类或类似固定资产的市场价格,减去按该项资产的新旧程度估计的价值损耗后的余额,作为入账价值;同类或类固定资产不存在活跃市场的,按该项固定资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作为入账。
(四)货币时间价值在固定资产折旧中的应用
固定资产的价值是通过折旧的形式逐期转化为成本或费用的,每期计提的固定资产折旧额取决于固定资产的初始成本、固定资产折旧的方法和固定资产的预计残值三个因素。因此对于这三个因素是否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影响了固定资产价值的可靠性。前面讨论了在固定资产初始价值中如何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下面我们分别分析如何在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和残值确定中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
1.现行固定资产折旧方法中体现货币时间价值。现行的固定资产折旧方法主要有直线折旧法和加速折旧法两大类,从会计处理方法本身看都没有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但新准则在固定资产折旧方法上允许企业按照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折旧方法,这样使企业在会计政策的选择上有了比较大的空间。如果企业采用加速折旧法,企业在前期多提折旧额而后期少提折旧额。虽然无论采用何种方法固定资产的折旧额的总和扣除残值都等于固定的初始成本,但从财务的角度来讲,周定资产每期的折旧额是现金的流入量,企业如果采用加速折旧法前期流人的现金流量大于同期按直线折旧法确定的折旧额现金流量,那么加速折旧法的折旧额所产生的现金流入量的总现值大于直线折旧法现金流入量的总现值。所以采用加速折旧法的会计处理从财务的角度分析由于货币的时间价值的作用给企业带来更多的现金流量。
2.新的固定资产折旧方法所体现的货币时间价值。另外一种将货币时间价值直接应用到固定资产折旧计提中的方法原理:由于每期计提的固定资产折旧额是企业的现金流入量,是对固定资产价值的补偿。因此固定资产每期计提折旧额的现值之和应等于固定资产的初始成本。所以可以将每期计提的固定资产折旧额看作年金,根据“固定资产的原值-预计残值的现值=各年折旧额现值之和”确定每年计提的折旧额。较加速折旧法,这一方法更能直接体现货币时间价值,使得折旧额能真正起到补充固定资产价值的作用。
由此可见,采用不同折旧方法对固定资产进行评估,其评估结果有一定区别。
3.预计净残值的确定所体现的货币时间价值。固定资产的预计净残值是折旧额的影响因素之一,关系到每期折旧额。新会计准则规定:预计净残值,是指假定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寿命已满并处于使用寿命终了时的预期状态,企业目前从该项资产处置中获得的扣除预计处置费用后的金额。这一定义强调了货币的时间价值,其金额应为其折现值。
在长期资产评估中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一方面能使得资产评估价值更能反映它的本质特征;另一方面由于考虑货币时间价值后进行贴现所计算的资产价值一般低于没有考虑货币时间价值所计算的资产价值。所以也符合谨慎性原则。
参考文献:
[1]任华,王玉萍,张弘,浅谈货币时间价值在企业投资中的应用[j],现代经济信息,2007(02)
[2]牛海霞,关于货币时间价值在企业管理中运用的探讨,现代商业,2009(33)
[3]刘晓梅,在企业投资决策中货币时间价值的应用[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9)
[4]夏萍,小议货币时间价值在投资决策中的应用[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8(06)
[5]程明,货币时间价值在理财投资中的作用[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08(01)
【关键词】商业银行 价值评估
一、我国商业银行特性对价值评估方法选择的约束
(一)商业银行资本结构的特殊性
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率远高于一般工商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而一般的工商企业资产负债率一般保持在50%左右,超过75%时公司将面临破产的危险,而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率一般远高于75%,甚至达到90%以上。下表为浦发银行、民生银行、深发展近年的资产负债情况。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这三家商业银行近几年的资产负债率平均都在97%以上,但这并不意味着商业银行已濒临破产,也不是银行充分利用财务杠杆的结果,银行特殊的资产负债比率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其经营的特殊性。
(二)商业银行经营的特殊性
从性质上来讲,商业银行具有企业的特征,即都是具有法人资格的、从事某种经济活动的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经济单位。商业银行经营方面存在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经营对象不同。商业银行经营的对象是符号经济,一般企业经营的对象是实体经济。按照第一个提出并使用符号经济与实体经济这一组概念的经济学家彼得・德鲁克的定义,所谓符号经济(Symbol Economy)是指货币和信用:实体经济是指货物、工作和劳务。商业银行经营的是特殊的商品一货币和货币资本,经营内容包括货币收付、借贷以及各种与货币运动有关的或者与之联系的金融服务。货币和信用已经完全符号化了,尽管这些符号的背后还代表着实物,但在时间和空间上符号与实体已经分离,有时甚至是严重背离。而企业经营的对象则是商品或劳务,它们构成实体经济。
(2)经营基础不同。商业银行的经营基础是信用。它不但依靠国家信用,也要依靠个人、家庭、各种经济单位和社会组织的信用。离开了信用,银行无法生存。一般企业的经营基础虽然也需要商业信用,但其主要依靠的是其资本、货物或劳务等有形资产。商业银行还具有独特的信用创造职能。信用创造职能是在信用中介与支付中介的职能基础之上的。商业银行利用吸收的存款发放贷款,在支票流通和转帐结算的基础上,贷款又转化为派生存款,在这种存款不提取或不完全提现的情况下,就增加了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最后在整个商业银行体系,形成数倍于原始存款的派生存款。
(3)经营范围不同。商业银行的经营范围遍及全社会,特别是随着经济货币化进程的加快,每一个社会成员、每一个社会单位或组织.包括政府在内,都不可避免的与银行联系在一起。一般企业中不同行业有不同的经营范围,但人们找不出经营范围.象商业银行经营范围这样大的企业。
(4)经营地位不同。商业银行是金融媒介,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商业银行不仅使社会经济活动的效率更高,而且商业银行利用其创造存款货币的功能,发挥着调节经济的独特作用。商业银行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影响要远大于任何一个企业,同时商业银行受整个社会经济的影响也较任何一个具体企业更为明显。
(5)商业银行收入来源与一般工商企业不同。虽然商业银行具备现代企业的基木特征,同一般的工商企业一样,商业银行也具有业务经营所需的自有资金,也需独立核算、自负盈万,也要把追求最大利润作为自已的经营日标但商业银行是以金融资产和负债为经营对象,经营的是特殊的商品―货币和货币资木,经营内容包括货币收付、借贷以及各种与货币运动有关的或者与之联系的金融服务利润来源主要是借贷利差、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等的收入。
(三)商业银行风险的特殊性
商业银行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经营活动过程中,由于事先无法预料的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商业银行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产生偏差,从而有蒙受经济损失和获取额外收益的机会和可能性。
商业银行在业务经营过程中面临的风险与一般企业的风险具有较明显的独特性,以下主要从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资本风险、利汇率风险等方面进行分析。
(1)信用风险。一般工商企业的信用风险主要体现为企业在经营活动中由于现金收付与业务发生时点不一致而引起的经营风险。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是借款人不能按时归还借款的本息,使贷款人遭受损失的可能性。这种金融风险是经济体制转轨时期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面临的最主要的风险。
(2)流动性风险。流动性是指资产在不受价值损失的条件下,具有迅速变现的能力。如果未来贷款需求大幅增加或承诺贷款大量履行,会增加对流动性的需求;当存款大幅减少、贷款到期期限过长或收回困难时会减少流动性的供应;利率变动较大时,也会对流动性产生影响,但这种影响要取决于存、贷款利率各自变化的幅度。这些因素与存款客户突发性的大量提取存款、出现非预期的大量不良贷款、货币市场融资出现困难等突发事件一起构成对流动性的不利影响因素。
(3)资本风险。商业银行经营的本质是为了盈利,这就决定了银行资本充足率一般不可能偏高,因为资本充足率越低,银行盈利的机会就越大。但是,资本充足率偏低会带来资本风险,资本充足率越低风险越大。同时,在正常的经营活动中,银行的资产规模总是不断扩大,也要求银行不断增加资本金。从根本上讲,商业银行资本金是银行承担经营风险,资金,资本金是否充足,直接关系到银行承担风险的能力维护信用关系的基本。当银行资产与负债的增长超过资本金的约束比例时,银行就会面临资本金不足的风险。
(4)利率和汇率风险。利率是货币资金的价格,也是金融机构筹资成本大小和投资收益高低的重要指标。由于我国商业银行主要收入来源于存贷利差,因而利率变化对商业银行经营有直接影响。利率风险是指由于市场利率水平变化引起的银行利息收入波动,从而使商业银行资产收益减少或负债成本增加的风险。
(四)银行价值评估方法的比较与选择
上述分析表明,对商业银行价值评估方法的选择,既要考虑经济发展、资本市场发达程度等客观因素及技术条件的影响,也要反映人们对企业价值内涵的认识。同时还需要考虑商业银行资产结构和经营业务的特殊性。
(1)商业银行价值评估方法的比较。成本法是按照企业重建的思路,通过将构成企业的各种要素资产的评估值简单加总求得企业整体价值的方法,因而它无法体现和反映对企业收益具有决定意义的商誉等无形资产的价值。然而,企业的商誉等无形资产往往对企业收益具有决定作用,尤其是商誉对于商业银行来讲有着生死攸关的重要性,可以说整个金融系统是建立在信心的基础上。并且由于我国大型商业银行几乎都是国有资本,其中的国家信誉已是这些金融机构赖以存在的重要条件。因此,对其评估的准确与否将直接影响我国商业银行的总体价值。这样,在应用成本法评估商业银行价值时,它对无形资产估价表现出的局限性将更加突出。同时,我国商业银行的实际不良贷款率较高,并且反映不够真实。由十历史的积习,在表内的非信贷业务的资产质量也同样不容乐观,如应收款、抵债资产及各种垫款也有损失等,也给以资产价值为基础的成本法的应用带来极大困难。
市场法的应用,一方面需要有健全有效的资本市场为基础;另一方面,需要找出与目标企业相似企业的最均实际交易价格,并将其作为估算企业价值的参照物。但目前无论是我国资本市场的发育程度,还是可比企业的数量都难以完全满足市场法应用的前提。从我国资本市场基本情况看,我国股票市场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更多地表现为市场的‘政策市”特征,在影响我国股市的因素中起主导作用的仍然是与股市有关的政策、重大消息等,这显然与成熟股市的弱势有效是有差距的。另外,我国股市与整个宏观经济的走势背道而驰,还远远没有发挥其应有的经济状况评价功能,股票指数还不能成为真正的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的‘晴雨表”,还不具备西方已达到弱式有效股市的股票指数对宏观经济的预警功能。同时由与企业的惟一性,要找到与被评估企业在经营和财务上完全一致即”同等效用”的参照企业几乎是不可能的。
收益法是根据企业预计的未来收益来评估企业的价值,关注的是被评估企业的未来财务表现,符合企业经营中不断追加投资和回收投资的动态过程,比较真实地模拟企业在未来经营中收益的实现途径和过程。因此,它是三种评估方法中最符合经济学原理,理论上最为成熟的评估方法。它虽然技术性较强,但揭示的内容最为细致。因此,在国际资产评估业、投资银行业和企业的管理分析中受到了广泛的重视。
首先,从收益法反映的企业价值内涵而言,收益法最能反映企业价值的内涵特征,是评估企业价值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因为:现代资本结构理论、企业竞争战略理论、企业竞争优势理论都从不同角度研究认为,创造企业价值和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是企业经营的主要目的;企业价值是由各种不同的创造因素所组成,而且这此创造价值的因素要经过整合才能产生效果;企业价值不是单项资产简单组合,而是各项单项资产的整合,如果整合成功,应该产生”1+l>2”的效果,即企业价值一般大于单项资产的组合。可持续发展理论认为,企业存在的目的,不是企业过去实现的收益、现在拥有的资产价值,而是企业未来获利的能力,只要企业未来获利,企业就可持续经营下去,企业就有存在的价值。也就是说,企业价值的高低应主要取决于企业未来的获利能力,而不是现存资产的多少。因此,从投资人及企业的角度来说,收益法应该是企业价值评估相对科学的首选方法。
其次,从收益法的适用条件看,尽管运用收益法存在未来收益预测、贴现率确定等方面的困难,但我国资本市场的逐步完善和经济环境的进一步改善,为未来收益的预测和贴现率的确定提供了可靠的基础和有意义的参考:我国长期以来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持续保持在7%以上,尤其随着我国加入WTO对经济的带动,对中国经济在未来较长时期保持持续快速增长普遍持乐观态度。经济增长的持续性和稳定性使得对企业收益的预测建立在合理的假设前提之上;随着世界范围内数字化、信息化的迅速发展,获取信息的难度大大下降,一些国家级的经济权威网站,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定期行业研究报告、行业景气指数等资料,对企业所在行业的发展预测起到重要的参考作用;随着我国会计规范化的建设,企业会计信息的披露日益规范,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大大提高,这也为更合理地确定企业收益创造了条件;经过数年的发展,我国证券市场已初具规模。尽管我国股市价格仍带有一定的波动,但上市银行持续的信息公开披露制度为行业平均收益率的产生提供了良好的数据基础,最人限度地保证了贴现率的科学性。
(2)商业银行价值评估方法的选择。由此可见,在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的选择上,就其方法本身而言,虽无优劣之分,但适用条件和体现的企业价值内涵是不同的。因此,商业银行价值评估应根据不同的市场环境和特定的企业价值内涵选择适当的评估方法。根据我国股票市场特征和每种企业价值评估方法适用条件,并考虑企业价值内涵特征,收益法应是商业银行价值评估的最佳方法一方面,随着中国市场经济和资产评估业的迅速发展,以收益法为基础的评估方法由于其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利学的评估准则,它逐步取代成本法并占据企业价值评估的主流位置将是大势所趋;另一方面,收益法运用投资回报和收益折现等技术手段,把评估企业的获利能力作为评估对象估算被评估企业的价值,直接体现了企业价值内涵特征。
当然,运用收益法进行企业价值评估,既可以是以现金流量为基础的现金流量贴现法,也可以是以利润为基础的净利润贴现法。但由于以现金流量为基础的现金流量贴现法的独特优势,可以排除会计利润易受会计方法、会计政策等人为因素干扰的不利影响,更能准确地反映经济现实。因此,相对于净利润贴现法,采现金流量贴现法评估企业价值可以更全面地体现企业整体素质,更好地揭示企业价值内涵。尤其在今天“现金至尊”的现金理财环境下,这种方法显得尤为重要。同时,以现金流量作为评估价值标准,也符合国际惯例。
参考文献:
[1]汤姆科・普兰,蒂姆・科勒,杰克・默林.价值评估―公司价值的衡量与管理[M],谢关平,郝邵伦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2]白连志.知识资本:资本观念划时代的变革[J].价格月刊,1999, (5).
[3]茅宁.企业价值创造与管理者博弈一一对经济增加值方法的若干反思[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2, (11).
[4]Myers S C,Determinants of Corporate Borrowring.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J],1977,(2).
关键词:房地产公司 财务风险 美都控股
美都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是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股份制公众公司,股票简称:美都控股,股票代码:600175,注册资本113328.8640万元。公司创立于1988年5月31日,前身是海南宝华房地产综合开发经营公司,是北京市房地产开发经营总公司下属的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全民所有制企业。
美都控股从1988年成立至今,已有20余年的发展历程,历经1999年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2002年美都集团重组,2005年股权分置改革,2007年向大股东定向发行A股, 2009年非公开发行A股,股本从最初的4000万股增加到113328.8640万股。截至2009年底总资产33.87亿元,净资产17.08亿元。公司以房地产开发经营为主业,同时涉足贸易业、酒店服务业、金融及准金融业、股权投资等领域,曾于2005、2006、2007连续3年入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
一、筹资方面的财务风险状况分析
(一)美都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筹资方面的财务风险评估
美都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的资金来源主要由公司的留存收益、预收账款和长期银行借款三大部分组成。对于长期融资风险,按照2012年前三季度的财务数据,美都控股股份有限公司长期银行借款占总负债的17.88%,长期还款压力较小。美都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的资产负债率仅为56%,较同行业其他房地产公司(以房地产上市公司作为行业代表)平均资产负债率要低。美都控股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前三季度财务杠杆系数为1.26,也低于行业平均值。资产负债率和财务杠杆系数都表明美都控股股份有限公司长期融资风险不大。美都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流动负债占总负债的82.12%,较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表示其短期偿债压力较大。但其流动负债中大部分为预收账款,所占比例为53.4%,因为预收账款是即将转为主营业务收入的预售房产的款项,因此,纵向和横向相抵消,表示美都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短期融资风险与同行业相比较正常。综上所述,美都控股股份有限公司长期融资风险、短期融资风险均在可控制范围之内。
(二)美都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筹资方面的财务风险表现
美都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融资渠道尚需拓宽。美都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公司除了自有资金之外,银行借款和预售账款是最主要的融资方式。实际上,房地产企业还有其他融资方式,如与海外机构合作、国内开发商合作、股权并购、借壳上市、委托贷款、资产证券化、过桥贷款等,这些方式在特定条件下具有一定的优势。如银行借款与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关系密切,在国家紧缩银根的情况下,公司解决资金来源面临较大的压力,转向其他可替代的融资方式就很有必要。
二、投资方面的财务风险状况分析
(一)美都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投资风险
因为一些主客观条件限制,本文将不采取前面所介绍的专家打分法和敏感性分析法对投资风险进行测度,不过将借鉴前文理论部分对识别房地产企业风险的分析模式。美都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近年来先后投资琼海美都半岛花园、金尚海湾、灌云美都新城、宜城美都新城、石榴派、美都望城等。由于近年来国家宏观经济形势较好,居民购房需求较旺盛,公司所有的投资开发的房产都取得了较好的利润率。
房地产投资风险涉及政策风险、社会风险、技术风险、自然风险、国际风险等,而这其中对房地产投资影响较大,同时又是可以预测、可以规避的是经济风险。经济风险主要包含市场利率风险、资金变现风险、购买力风险等。
房地产市场的利率变化风险是指利率的变化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和可能给投资者带来的损失。当利率上升时,房地产开发商和经营者的资金成本会增加,消费者的购买欲望随之降低。因此,整个房地产市场形成一方面生产成本增加,另一方面市场需求降低。这无疑给投资者经营者带来损失。
购买力风险主要是指市场中因消费者购买能力变化而导致房地产商品不能按市场消化,造成经济上的损失。购买力风险是一种需求风险,在市场经济体制中,需求是一个非常不定的因素。由于消费者的购买力是不断发生变化的,受工作环境、生活环境、社会环境、消费结构等影响,如果整体市场上需求下降,将会给房地产投资商经营者带来损失。
资金变现风险就是将非货币的资产兑换成货币的风险。不同性质的资产或证券变成货币的难易程度是不同的,一般来说,储蓄存款、支票等的变现性能最好,股票外汇、期货和债券投资等的变现性能次之,房地产投资的变现性能较差。房地产资金变现风险主要是指在交易过程中可能因变现的进间和方式变化而导致房地产商品不能变成货币或延迟变成货币,从而给房地产经营者带来损失。
(二) 风险的变化趋势及投资管理方面的缺陷分析
1.美都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投资风险的变化趋势
经济风险降低,技术风险、政策风险增加。房地产投资经济风险是指一系列与经济发展有关的不确定因素给房地产开发经营所带来的风险。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以及整体经济环境的不断改善,美都控股股份有限公司面临的经济风险有所降低。经济的发展使人们收入增加,实际购买能力提高,普通居民改善居住环境的要求将十分迫切,再加上境外人员和机构的大量涌入都使美都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拥有一个更优越的经济环境。房地产投资技术风险主要表现为开发商对房屋户型设计、功能要求、智能科技含量的掌握上,随着房地产市场化深入,房地产开发将面临多元化的消费群体,它要求房地产开发企业具有雄厚技术实力,能够及时掌握先进行业科技,同时又能准确判断不同层次房地产市场对科技的要求,及时满足更加苛刻和消费者需求的变化。房地产投资的政策风险主要指中国房地产市场中的政策行为,特别是现阶段,国家对房地产行业宏观调控的政策密集出台,由此引发多种风险,这在近年的经济生活中也常常遇到。表现为:前些年严重的通货膨胀、物价上涨,诱发建材价格上涨,工程造价跟着上涨;货币发行政策和银行信贷政策。如银行紧缩银根对房地产商就意味着筹资或变现风险。房地产供求形势的变化。房地产供给严重不足的状况已成历史,现在的情况是供过于求,房价自然就要下降,销售难度增加,促销成本加大,期房销售几乎成为不可能。四是房地产政策及由此形成的大气候。如当前银行对房地产业的支持重点从“开发”变为“购买”,这不利于刚开发并需持续投入的房地产项目的开展。
2.公司在项目投资方面存在一些缺陷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在投资立项阶段做的可行性分析不够深入、细致。未采用标准的项目评估方法对未来的收益和风险做充分的测算,未充分考虑公司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因素,对采取一定方法项目现金流做出较为精确的估计,评估方法过于简单,这容易产生由于决策失误引致的投资风险。(2)公司的投资组合不尽合理。其一,公司现阶段投资建设中以大中户型的住宅为住,对于小户型的住宅则供应不足;其二,公司还未进入商住楼、写字楼等地产开发领域;其三,美都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区域性强的地产公司,尚未进行异地开发,因此投资组合单一,减弱了公司抗风险能力。(3)项目投资的阶段管理还有待提高。虽然美都产公司积累了一定的投资管理经验,但是各期项目前、中、后各阶段在投资管理方面具有相当大的差异,各阶段企业的现金流结构差异很大,面临的风险也不尽相同,前期、前阶段投资管理模式对后续有定势思维的影响。这些潜在缺陷使公司在投资方面临一定的风险。只要外在自然条件、宏观经济形势等因素发生变化,如因为居民可支配收入降低,对大户型的需求将大幅降低,公司将面临较大的考验。
三、日常资金运作方面的财务风险状况分析
按单变量计算方法,美都公司2012年前三季度的流动比率为1.68,略低于全国房地产上市公司流动比率平均值为1.75。2012年前三季度的速动比率为0.58, 略高于全国行业平均值O.55。上述数据比较说明美都公司短期偿债能力一般,日常运营资金比较充足。不过美都公司流动比率比速动比率要大得多,说明存货在美都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运营资本中占有很打的比例,应当引起足够重视。美都公司日常资金运营风险总体处于比较好的状态。工程管理、货币资金、应收账款和存货是影响公司日常运营风险四个重要的项目,其运营状况如下:
(一)工程管理方面的风险问题
美都公司自开发琼海美都半岛花园至今,从前期的开发设计定位、项目报建、工程预算、合同管理、材料供应、现场施工管理,都积累了一定经验,特别是工程现场施工管理方面。从有效防治建筑通病到提高工程管理技能方面,每开发一期都进行有效的总结。到美都御府时,美都控股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对标段栋号的分段管理、责任落实到人,奖惩明确,达到点面的全面控制,各项工作指令得到具体的实施,确保工程质量、进度、安全三方面的有效控制,同时对教训方面亦有所总结,有利于今后提升工程管理,降低工程成本。
(二)货币资金的风险状况
对货币资金,公司通过编制滚动式现金预算,加强对现金需求的预测,以免发生现金短缺及高效利用货币资金。2012年前三季度公司货币资金存量和流量处于比较稳定状态,日常营运正常,未发生重大的现金流短缺的问题。当然,公司现金管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现金预算精确度不大,在集团层面上,公司有时候会出现轻度的短期现金流紧缺的问题,有时候存在大量货币资金闲置,公司大多数时间内,货币资金存量超过1个亿以上,未对日常资金进行投资,这造成很大的资金机会成本,因此日常资金营运效率较低。
(三)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的风险状况
房地产公司与客户的关系具有特殊性,应收账款比率很小,客户所占款项中,其他应收款和预收账款比例最大。对于其他账款,公司没有建立相应的信用部门,没有建立动态的客户信用资料库,比较容易发生坏账。其他应收账款管理未能引起公司财务部门的充分注意。另外,随着公司业务的扩展,应收账款比率可能增加,应收账款管理将变得更加重要。
[关键词] 不良资产 城市商业银行 措施
一、引言
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经过长期积累已经形成一套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商业银行体系,相关法律、法规较为健全和稳定,商业银行的运作较为规范。而在我国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有关法律、法规还不健全,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企业改革以及制度变革存在较大的不稳定性,政策性因素的作用较大,这些都是转轨时期城市银行不良资产产生的重要原因。
二、城市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中存在的问题
(一)银行操作风险问题
近年来,由于内部程序、人员、系统不充足或者运行失当以及由于外部事件的冲击等导致不良贷款发生的事件越来越多,银行操作风险问题也一举成为转轨时期银行必须面对的最大风险,其表现如下:内部欺诈;外部欺诈;雇佣制度和工作场所安全;实物资产的损坏;营业中断和系统瘫痪。
(二)不良资产评估不规范
1.评估方法选择不当并且缺乏评估准则指导由于银行不良资产评估是我国评估业的一项新业务,这项工作的开展为其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在市场条件尚不完备的情况下,我国银行不良资产评估相关监管部门或行业组织除了借鉴已有评估准则,制定原则性评估意见外,未颁布任何有关银行不良资产评估的技术规程和评估方法,以至于一些评估机构只采用一般资产评估的准则和方法进行评估,而且,在全国范围内也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获得各方广泛认可的基本依据。特别是评估机构对银行不良资产评估价值类型的认识上,存在着很大的误区,这样,资产项目特征与有限市场条件的限制,使得每个银行不良资产评估项目具有个案性质,在没有统一的规范的约束下,导致评估方法选择不当。
2.行为不规范导致银行不良资产价值发现过程不完备评估是对银行不良资产价值的发现,评估结果是对其价值发现的可能估计,是资产交易定价的参考值,但不是交易的实际价格。在我国银行不良资产评估中,一方面,由于评估机构之间激烈竞争,对银行不良资产市场调查不深入,评估行为不规范另一方面,我国评估专业人员专业知识及评估实践中客观存在的一些不足,以及所评估银行不良资产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也直接反映出评估机构银行不良资产评估方法选择不当,评估结果与银行不良资产实际情况不相吻合,或者说不能充分反映出银行不良资产的特性,评估结果对银行不良资产处置定价的参考作用不能真正体现,使得银行不良资产价值发现过程受阻。
3.评估缺乏公允导致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效果不佳,以银行不良资产评估结果为参考制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价格的前提是评估结果的权威性和准确性。但对于我国银行不良资产而言,由于历史原因,普遍存着评估资料不完整,评估依据不够充分等问题,除可以对少数部分以物抵债或债权转股权的债权和股权进行规范的资产评估外,绝大多数的评估属于评估咨询的范畴。而且,由于我国评估机构评估行为不规范,银行不良资产价值没有得到公允认定和估算,往往出现评估结果远高于不良资产处置价格的情况,因此,评估缺乏公允性,影响了交易双方对处置交易价格的认可度和处置效果。
(三)银行队伍人员素质不高
城市商业银行起步较晚,在技术上、管理上、人才上严重准备不足,决策水平,管理水平很难完全达到商业银行的标准。加上金融机构发展快,人员大幅度增加,高素质的人才比例偏低,新增人员的业务培训没有跟上。在基层支行,管理人员素质明显偏低,搞信贷的看不懂企业财务报表,不了解企业生产情况,上报的贷款审查报告也不清不楚。信贷员金融法制意识淡薄,有法不依,有章不循,违规贷款,人情贷款时有出现。
三、完善城市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措施
(一)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有效激励机制的建立首先要有明确的业绩考核与评价体系,准确衡量决策机构、管理人员以及员工个人对于银行所做的贡献在科学衡量业绩的基础上,改变原有的基数分配、按人员分配以及按级别分配的做法,推进隐利货币化,根据业绩和贡献进行激励同时,进一步强化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建立良好的内部审计以及监督、处罚制度,实现激励和约束的对等。在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的基础上,建立市场化用工制度,优化劳动组合,加快实施按需设岗、按岗聘用、定岗定员、减员增效的全员竞争上岗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
(二)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扩大对不良资产治理的可为空间
一是实行不良资产专业化经营。以二级分行为单位成立不良资产处置中心,集中辖内不良资产,组织专门人才队伍进行清收,降低经营成本,提高不良资产的处置效率。二是突破收贷范围。银行要在收贷中以保全信贷资产为根本宗旨,以市场变现难以程度为标准,以收取货币资金为上策,兼顾实物资产、票据、无形资产、知识产权等,最大限度地保全信贷资产。
(三)完善信贷管理机制,有效控制贷款风险
该行不良贷款治理必须加强风险管理,构筑一个安全、流动、高效的管理平台。一是完善授信风险机制。在贷前、贷中、贷后三个业务环节中实行分段管理,职能分开,相互独立、相互制约,强化贷款项目的调查评估工作、贷后跟踪管理以及评价制度,集体审批决策要有权、有责、有科学性。二是完善信贷资产质量动态监测体系,建立风险预警系统。
参考文献
[1] 周仲飞:《银行监管案例精编》,上海: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4
可想而知,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的发展是同企业的发展齐头并进、共同发展的。企业这种组织生产形式诞生之后,企业价值评估方法就随之诞生了。可能最初的方法比较粗糙简单一些,但随之时间的推移,企业价值评估方法也形成了其系统的理论方法,也逐渐形成了一门学科。 众所周知最初的企业形式是以工业企业为主。通过长时间的研究,理论界对这种传统的投入产出型企业的价值评估方法研究已经相当系统和完善,其主要方法包括成本法、市场法、收益法。 成本法也称重置成本法或资产加和法,成本法通过从企业单项资产现行市值中扣除各种磨损,将其加总得出企业的总价值,并没有考虑到资产组合的价值效用。成本法模型为: 企业价值= ∑企业各项单项资产评估价值。市场法主要是指在市场上寻找一个规模,类型,发展模式相似的企业作为基数,然后同本企业相比较找到相关的权数,最后计算出评估企业的价值。其主要方法包括相对估价法,相对估价法也称价格乘数法或可比交易价值法。它是利用类似企业的市场定价来估计目标企业价值的一种方法。它的假设前提是存在一个支配企业市场价值的主要变量。各企业的市场价值与该变量的比值是类似的、可以比较的。收益法主要是指折现现金流法,折现现金流量法又称折现现金流量模型,是理财学中的基本理论之一,也是财务管理的重要工具之一。它是按照预测的现金流量和估计的折现率确定持续经营企业的价值,其基本思路是现值规律,即任何资产的价值等于其预期未来全部现金流量的现值总和。该方法是最具理论意义的价值评估方法并被广泛应用于各种价值评估。依据现金流量的不同种类,折现现金流量模型可分为股利现金流量模型、股权现金流量模型和实体现金流量模型三种。根据现金流量的变化特征,折现现金流量模型可分为永续增长模型、两阶段增长模型和三阶段增长模型。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包括计算机网络技术、生物工程技术、材料技术和航天技术的发展,形成了一大批以高新技术作为其核心竞争力的新型企业。 我们统称其为高新技术企业。 这些企业和传统企业相比,其投资方式、经济运行方式、经济增长模式和核心价值都有很大的差别,当然用传统的价值评估方法对这类企业进行价值评估就显得不足了。然而,由于高新技术企业的不断涌现与其在股市当中的不俗表现,大众对其的关注也在逐渐增强,科技股已经逐渐成为蓝筹股的代名词,股市的发动机。但上世纪90年代末的网络泡沫和科技股大跌事件也给众多股民当头一棒, 到底这些高新技术企业的价值该如何评价就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难题。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国外学者首先提出了实物期权理论来评价企业价值。大家都知道金融期权,期权是这样一种权利:持有人在规定的期限时间内有权利但不负有义务(即可以但不是必须)按照事先约定的价格买或卖某项财产或物品(这里包括金融资产或实物资产)。这种买卖的权利实际上就是一种选择的机会,有了机会后到底买不买或卖不卖则要根据市场的发展情况,但是获得这个机会是肯定要付出代价的,这个代价就是机会的价值,也就是期权的价格。而实物期权与金融期权有很大的相似性,很多学者开始用评估金融期权的方法来评估实物期权。
美国芝加哥大学的教授Black.F和斯坦福大学教授M. Schole在1972年共同提出了一个期权定价模型――后来被称为Black-Schole模型,使得期权定价这一领域的研究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并对以后的相关理论研究和投资实务操作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也为现代经济理论和财务理论产生了更为深远的影响。下面是对此模型的基本介绍:
Black-Scholes期权定价模型用公式表示如下:
N(di)――标准正态分布-到的di的累积概率(i=1,2);
此公式不仅得到了理论界的认可,而且在实际评估和理论当中得到了极为广泛的应用。堪称实物期权理论的经典。
一、财务报表分析及价值管理基础理论
财务报表分析作为一种特殊的商业语言,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简而言之,财务报表分析就是企业以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其他相关的会计资料为基础,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
价值管理的方法当然也有多种多样,通过不断的发展,目前比较适应社会和企业发展的价值评估的方法主要有资产法、市场法、权益法三种方法,而权益法是公认的最成熟,主流的价值评估方法。本文选择了权益法中的EVA评估法。
财务报表可以反映一定时期内企业的经营状况、财务状况、营运状况等,也可以看出一个企业未来的经济发展方向并对发展情况做出预测。价值管理的目标就是股东价值的最大化,股东作为企业的实际拥有者,实现股东价值的最大化实际上也是促成企业长远发展关键的内容,通过财务报表分析视角下的价值管理将更加全面的为企业提供决策基础。因此,可以说财务报表是反映企业价值的基础和载体。
二、A公司财务分析和价值评估
1.A公司背景介绍及行业分析
A保险公司公司是一家经中国保监会批准设立的全国性财产保险公司,公司主要经营财产保险,责任保险,信用保险、保证金保险和车险业务,同时也经营短期健康保险和意外伤害险,以及国家法律,法规允许的保险资金运用业务,经中国保监会批准的其他业务。本文介绍的公司是对总公司下属的一个分公司。
2.财务分析
(1)资产结构分析
A公司2015年3月资产总额是14549万,年初余额为11577万,较年初增长了25.6%,从每项资产的占总资产的比例来分析2015年3月A公司资产的变动主要还是集中在流动资产上,增幅较大的应收保费与应收分保未决赔款准备金,分别占总资产24%和33%,应收保费占比大的原因为保单的增加,说明A公司在业务拓展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而应收分保未决赔款准备金占比较大的原因是当月的未决案件的增加。固定资产与无形资产的减少主要是因为折旧与摊销,因此A公司的规模变动的影响并不是很大。
(2)负债和所有者权益
A公司2015年3月负债总额5848万元,与期初相比增加了2.3%。占比较大的是未决赔款准备金,占负债总额的20.7%,未决赔款准备金的增加是因为当月的赔付案件的增加。分公司不存在利润分配的情况,分公司每个会计期间获得的未分配利润都是全部上缴总公司,由总公司统一分配。
回到A公司的价值管理上来,未决赔款准备金作为流动负债的构成部分,又是构成企业价值评估经营资金的重要组成部分,此项负债的增加必然会导致A公司价值的减少。
(3)利润表分析
A公司2015年3月营业收入为1727万元,比上期增长了2.4%,但是比去年同期减少了3.5%,其中已赚保费为1720万,比上期增加了1.1%,比去年同期减少了3.2%。保费业务收入本期为2159万,虽然与去年同期比增长了49%,但是去上期相比减少了10.5%。整体来说营业收入与上期相比有所增加,但是与去年同期相比却有所下降。
营业支出本期余额为1812万,与上期相比增长了65.4%。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13.7%,营业支出主要是赔付支出方面的变化,本期赔款支出为566万,与上期相比减少了32.5%,但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1.6%。
2015年3月净利润亏损85万,上期盈利592万,去年同期盈利196万,本期净利润出现负数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摊回保险责任准备金的变动,摊回责任准备金在本期是负数,这是因为之前提取的保险责任准备金不足,本月补提了保险责任准备金,导致了本月的营业支出大于本月的营业收入,所以并不存在经营不正常的情况。
(4)财务指标分析
①营运能力分析。A公司2015年1-3月资产平均总额分别为14890万,14720万,14540万。1-3月营业收入分别为1330万,1687万,1727万。因此A公司1-3月总资产周转率分别为8.9%,11.4%,11.8%。A公司2015年1-3月的总资产周转率在缓慢加快,说明A公司的资产利用效率在缓慢提升。
②盈利能力分析。根据获得的资料并结合营运能力分析,由资产净利率=销售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算出A公司1-3月月的资产净利率分别为5.8%,4.0%,-0.58%。根据权益净利率=权益乘数*资产净利率算出A公司2015年1-3月的权益净利率分别为10.6%,6.6%,-9.7%。由此可以看出资产的利用率呈现下降的趋势,由于销售净利率的大幅下降,虽然总资产周转率有所上升,资产净利率还是呈下降趋势,因此A公司在此期间的盈利能力有所下降。
③偿债能力分析。保险公司是一个负债经营的行业,因此行业间流动比率较好的指标是200%左右。A公司2015年1-3月的资产负债率分别为45%,39%,40%,流动比率1-3月份分别为197%,223%,221%。
从财务指标的分析可以发现A公司的偿债能力比较稳定,盈利能力逐渐下降,营运能力还有待提高。A公司可以从这三方面出发,提升公司价值。
④价值评估。A公司是一个分公司,其价值管理主要是依靠总公司。它所使用的资源实际上是总公司的一部分。
考虑到实际情况并根据经济增加值的通用计算公式,将经济增加值的计算公式表述为:EVA=经营利润-经营资本成本
经营利润=营业利润-应收保费坏账准备-业务及管理费
资本成本=经营资金*资金预期收益率
经营资金=货币资金+固定资产+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未决赔款准备金。
参考同行业间的资本成本率,将A公司的资本成本率定为6.34%。
A公司2015年1月-3月的应收保费坏账准备分别为0,130万,0。1月-3月业务及管理费分别为220万,116万,103万。1月-3月货币资金分别为669万,287万,535万;固定资产分别为183万,169万,155万;未决赔款准备金分别为12118万,11392万,11495万;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分别为10063万,10319万,10323万。
根据上述公式,A公司2015年1月,2月,3月的经济增加值分别是-804.29万元,-1059.38万元,-1615万元。2015年1月经济增加值较2015年2月相比增幅很大,增长的主要原因是经营利润远高于后面两期的经营利润,2015年3月的经济增加值呈现负数,主要原因也在于经营利润,当月处于亏损状态。总体来说A公司的公司价值总体呈下降趋势。
三、提出问题和措施
1.A公司的资产负债配置过于保守
从资产负债分析和偿债能力分析中看出,A公司资产负债的变现能力较强,但是从长远的盈利能力来看,或许这对A公司来说并不是一个很好的配置方法。因此A公司可以考虑增加企业的非流动资产与非流动负债,比如借长期借款,购入长期股权等方式来改变A公司的资产负债配置,从而使得A公司的流动资产、负债与非流动资产、负债得以均衡发展。
关键词:烟草企业;内部控制风险;风险防范
1 烟草企业相关概述
笔者所在的重庆烟草工业有限责任公司黔江分厂属于烟草企业。所谓烟草企业又可以称之为烟草加工企业。这些企业主要就是以烟草叶子作为直接或间接的原料,并以此生产和销售各种类型的卷烟产品。一般来说,烟草企业属于轻工业加工企业。同时,由于烟草企业又处于第二产业的制造企业范畴,因此,我们又可以把它们称之为烟草制造企业。由于烟草企业生产的烟草产品属于一种较为特殊的产品,对于人体健康具有一定的危害性,因此,国家对其有着一定的计划生产指令,它们只可以在小范围内调整产品类别与品牌。烟草企业属于垄断性企业,但也是关乎国计民生的企业,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其发展状况,尽可能的让其对国家经济发展发挥出积极的作用。
2 烟草企业内部控制的风险分析
在了解了烟草企业的概括之后,我们知道,它的内部控制工作是处于一种非常重要的地位。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烟草企业建立了一定的内部控制制度,也积累了一定的内部控制经验,然而,其内部控制工作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还面临着不小的风险。具体分析如下:
(1)内部控制环境方面的风险。首先,烟草企业的内部管理者对于内部控制的认知还严重不足,整体的内部控制意识还较为薄弱,他们常常会根据已有的规章制度来进行内部控制,从而造成了整个烟草企业的内部控制效果较差。很多烟草企业的领导只是根据主观意识实行内部控制工作,并没有充分考虑到整个企业的发展状况以及员工的工作需求。其次,烟草企业的工作人员整体素质偏低,很多人学历只是基本达标,对财务人员的要求也是相对较低的,这就使得财务人员无法适应新情况的变化,因此,他们急需提升自己的专业会计水平。此外,烟草企业的文化建设工作还不够到位,无法充分发挥出企业文化的凝聚力作用,无法切实调动起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
(2)内部风险评估方面的风险。烟草企业的管理者与决策者缺乏较为强烈的内部风险评估意识,很多情况下都是单纯依靠自己的主观经验来制定并执行很多重大的决策。这也就使得烟草企业的内部财务人员也缺乏科学合理的风险评估意识,无法真正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变化的要求,对一些财务新现象和新问题无法做出准确且及时的评估。其次,烟草企业的内部控制中还缺乏有效的风险评估方法与手段,这就导致了烟草企业在遇到内部控制风险的时候,无法做出及时且有效的反应,很容易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进而影响到整个企业内部资源的合理配置。此外,烟草企业的风险评估与预测机制还不够健全与完善,无法对突发内控风险采取相应的对策,整个内部控制风险评估工作缺乏科学性与系统性,很容易造成企业内部资源的浪费。
(3)内部控制活动方面的风险。首先,烟草企业的会计基础工作不够科学规范,比如说一些财务部门并没有严格按照“前款不清,后款不借”的原则来办理借款,很多财务部门人员也实际工作过程中也没有严格依照相关财务管理制度,导致了很多财务会计信息不准确甚至失真。其次,烟草企业的货币资金管理工作也做得不够到位,比如说,烟草企业的会计人员常常会在没有清点库存的情况下就把多余的钱款放入保险柜,加之记账员也没有对其进行有效监督,因此,这些资金就存在着出现问题的风险。然后,烟草企业的实物资产管理也不够严格,缺乏严格的管理制度,从而造成了一些不必要的经济损失。此外,烟草企业采购环节也不够规范化,信息与沟通方面也不够顺畅,内部监督方面也缺乏独立的财务审计部门与纪检监察部门。
3 烟草企业内部控制风险的有效防范措施
烟草企业内部控制之所以存在着以上几种风险,究其原因,主要就是企业领导与员工都缺乏严格的管理意识,企业组织结构也不够科学合理,缺乏足够的风险评估意识,也不够重视自身的企业文化建设工作。鉴于此,烟草企业应该尽快找到合适的内部控制风险防范措施,以切实提升内部控制的效果。
(一)总体思路
内部控制理论在烟草企业内部进行有效利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大大提高企业整体的管理效率,并通过对各部门信息机制的完善来提高员工的工作业绩,并在有效减少投资成本的基础上大幅度提高企业整体的经营效益。因此,我们有必要进一步完善烟草企业的内部控制总体思路。首先,烟草企业应该确定一个总体的内部控制目标,不仅要严格遵守国家相关规定,同时还要尽力确保企业经营的效率性,促进企业总体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其次,烟草企业应该确定一个内部控制原则,即全面性原则、制衡性原则、重要性原则、成本效益性原则以及适应性原则等,让企业内部控制中的各项业务活动都遵循这些原则,从而大大提高烟草企业的经济效益。此外,烟草企业还要整合内部控制的整个流程,即做好对卷烟营销、专卖管理、商品零售服务、财务管理等各个流程的控制,并鉴别内部控制环节,确保内部控制流程与业务流程高度一致。
(二)具体措施
(1)进一步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环境。首先,烟草企业应该进一步提升企业内部领导的内部控制意识。这是因为企业领导的内部控制意识强弱直接影响到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因此,烟草企业领导必须提升自己的内部控制意识,避免感性判断与经验感觉,在整个企业员工中成为内部控制制度执行的带头人。其次,烟草企业应该充分重视自身的人力资源建设工作,根据国家相关政策与制度,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业绩考核体系,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员工工作岗位,或者对他们强化业务培训工作。此外,烟草企业还应该强化自身的企业文化建设工作,让企业员工处于一种特色企业文化氛围当中,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与对企业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在企业内部形成一个共同价值观。
(2)建立健全风险评估与预测机制。这就是说,烟草企业应该不断强化企业领导与全体员工的风险防范意识,尤其是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完善的情况下,很多交易活动都存在着或多多少的风险,而一些风险是很难发现的。因此,烟草企业应该引导全体员工尤其是财务工作人员认真检查日常工作业务流程与环节,及时发现其中隐藏的各种风险。其次,烟草企业还应该建立一个风险评估与预测机制,采取多样化的科学评估方法,并通过已有的信息资源与网络信息资源来对潜藏的风险进行评估与预测,一旦风险来临,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适当处理。
(3)规范企业的内部控制活动。首先,烟草企业应该进一步规范企业内部会计基础性工作。烟草企业的核算员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及时编制记账凭证,并对应收账款进行核对清理,尽可能的让烟草企业内部的财务账目做到账账、账表、账实相符。企业税务会计员则应该根据相关税收政策来进行纳税申报与分析,在符合国家税收政策的情况下做好税收筹划工作,尽可能的提高烟草企业的经济收益。其次,烟草企业应该强化自身的货币资金管理工作,对货币资金收入要做到及时准确的入账,一旦发现不相符合的地方,要尽快查明原因并进行妥善处理。此外,烟草企业还应该强化自身的实物资产管理工作,确保预算与实际账面之间保持一定的相符性。烟草企业还要严格执行内部采购制度,加强信息沟通渠道建设与企业内部监督建设,通过独立的审计部门与监察部门来提高企业内部控制的风险防范意识与风险防范能力。
参考文献:
[1]陈越.对建立烟草行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思考[J].消费导刊,2008(2).
[2]冯海燕.浅析烟草商业企业内部财务控制[J].财会研究,2008(15).
[3]郭海萍.烟草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问题及改善措施[J].价值工程,2007(12).
关键词:工业企业采购;商业企业采购;采购管理
中图分类号:F25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05-0242-01
一、商业企业与工业企业的不同
首先,工业企业和商业企业的货币流通模式不同。
工业企业货币流通要经过:货币资金、储备资金、生产资金、成品资金、货币资金,这么一个循环过程,包含供应、生产、销售三个阶段;而商品流通企业包含:购进、销售两个阶段。商品流通过程中,不涉及原材料的问题,而工业企业则要认真核算原材料、人工成本、制造成本等问题。
其次,在会计核算上,工业企业和商业企业核算方式不同。
会计上,工业企业主要业务是生产环节,核算上也是以生产方面的核算为主,工作量主要集中在成本核算,如材料的管理和成本分配等规律性的重复工作;商业企业的业务非常繁杂,从产品进销存,各项费用,到资金管理等,几乎常规会计涉及的内容都少不了,科目设置比工业会计要多,子目也要细得多,主要是核算比较繁琐。
二、工业企业与商业企业在采购管理上的异同分析
采购是企业运行必不可少的环节,采购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企业的利润。近些年,随着供应链管理的盛行,很多企业把采购放在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很多企业开始照搬国内外先进企业的采购模式和采购策略,但是,往往照搬过来的模式会“水土不服”,究其原因有很多,但是从宏观上将,很多企业还是没有严格地区分开工业企业采购和商业企业采购的不同。我们知道,商业企业和工业企业的采购管理不尽相同,无论是在采购计划管理、供应商管理、招投标管理、合同管理以及采购绩效管理方面。
(一)基于采购计划管理上的异同分析
从表面上看,无论是工业采购还是商业采购,在采购计划的制定上,两者都需要分析采购需求、制定采购计划、规划采购预算、签订采购订单等流程。但是在实际执行时,两者侧重点各不相同。首先,在计划决策方法的使用上,由于商业企业和工业企业特点的不同,决定了工业企业采购计划的制定需要更多地使用定量的分析方法,而商业企业会更多地采用定性的研究方法。其次,在整个流程上来说,工业采购需要增加采购认证的环节,即样品认证――中试认证――小批量认证――大批量采购环节,而商业采购不需要认证环节。再次,在整个流程的各个环节中,两者的侧重点也不一致。比如在采购需求分析中,工业采购需要在MRP或JIT模式下进行需求产品的ABC分析,整个需求分析过程逻辑严密且用时较长,而商业企业采购一般都结合历史数据采用经验法来对需求数量进行确定,整个需求分析过程迅速果断,最后,在采购订单签订方面,工业企业采购审核审批较为复杂,考察考核时间较长,订单制作及订单签订都较为缜密,采购部门一般都会在针对不同的供应商制定不同的订单,一般不使用制式订单。但是在商业企业,订单一般采用制式订单,审核也较工业采购步骤简单。审核时间较短。
(二)基于供应商管理方面的异同分析
两者首先还是在流程上基本是一致的,在供应商的管理上都需要经历供应商的寻找――供应商调查――供应商开发(采购谈判)――供应商选择――供应商评价――供应商关系管理等环节。但是在各个环节上,还是有很大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1.在供应商信息的寻找方面
工业企业采购主要通过(依次排序)国内外展销会、各类产品订货会、国内外的企业协会、国内外产业研究报告等信息方面寻找供应商;商业企业采购(依次排序)主要通过同行市调、厂商介绍、媒体广告、朋友亲戚介绍以及自行寻找等方面来对供应商进行寻找。其次,信息的范围上,工业企业一般都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供应商的寻找,而商业企业一般在本区域内进行寻找。
2.在供应商选择方面
在供应商选择方面主要体现在选择标准的不同。工业企业采购选择供应商标准按照重要程度依次是:产品的质量、供应商产品中的技术水平、供应商商品的价格、供应商的快速反应能力等。一般来说,工业企业相对于价格,更侧重于质量及技术;商业企业采购选择供应商标准按照重要程度依次是:供应商提供商品的价格、供应商快速的反应能力、供应商的地理位置等。由于商业企业一般不进行产品的生产,而是进行商品的贩卖,因此,相对于商品的质量来说,更侧重于商品的价格。
3.在供应商的开发方面
在供应商开发方面主要体现在供应商谈判上的不同。工业企业采购谈判必须通过试样认证之后才能进行谈判,且谈判较为正式,一般谈判人员可分为主谈人、副谈人、书记员等;商业企业采购谈判相较于工业企业采购谈判,由于供应商的数量众多,谈判次数相较于工业企业多,供应商的更换也较为频繁,谈判时气氛也相较于工业企业采购相对随意一些。
4.供应商的评价方面
在供应商评价方面主要体现在供应商考评侧重指标上的不同。工业企业更侧重质量指标和供应指标,质量指标如:来料批次合格率、来料抽检缺陷率、来料在线报废率等。供应指标如:准时交货率、订单变化接受率等;商业企业相较于工业企业考评指标更侧重于经济指标,如:价格水平、报价行为、降低成本的态度和行动、付款方式、运输方式等。
(三)基于采购合同管理上的异同分析
首先两者的区分主要表现在合同管理的流程上的差异。工业企业采购合同管理流程相较于商业企业主要多了两个环节:招投标管理和公证环节。商业企业一般对于商品的采购不会进行招投标和公证。可以看出,工业企业的采购合同管理相对于商业企业要严谨的多,主要是由于工业采购一般涉及的采购资金较大,对于采购产品的质量要求、技术要求较高,对产品审核较为严格。
其次,主要表现在合同的付款业务上,工业企业一般会严格执行合同的付款约定(多为货到付款),一般会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对供应商的付款,结算时工业企业一般多采用银行承兑汇票、银行汇款和支票等来进行付款;商业企业在付款业务上一般采用账期、实销实结等结算方式,这种方式一般非常有利于采购方,结算时多采用现金、银行汇款等方式。
(四)基于采购绩效管理上的异同分析
工业企业和商业企业的采购在绩效管理上的区别表现在绩效评估方法的侧重上。商业企业对采购人员进行评估一般会采用结果导向型绩效评估方法,多采用业绩评定表法或者关键绩效指标法。比如商业零售企业使用销售额、库存率、畅销品的比重、滞销品的比重、平均毛利率、客流量、客单价等来衡量采购人员;工业企业多采用行为导向型绩效考核方法,如多采用行为观察法或360度绩效评估法。工业企业一般评估时间较长。商业企业绩效考评更加追求效率,而工业企业会更加追求公平。
三、总结
两类企业间的异同是由各自的特点决定的,工业企业依据其生产环境或制造环境可分为按库存生产、按订单生产以及按订单设计生产三类。对于不同的生产环境,企业所采取的生产组织方式不同,相应的采购管理也不同:对于按库存生产的企业一般采取流水作业,货物成批采购、标准化程度较高、采购功能相对简单,采购的商务化比重大;对于按订单生产的企业,生产组织灵活迅速,生产设备一般按机群或工艺布局,采购要求较高,针对原材料、零部件等不同的物料应采取不同的采购及供应商管理方式;对于按订单设计生产的企业,生产往往要求现场作业,采购通常是接受订单并确定设计以后开始,采购具有技术性强的特点。而商业企业采购商品品类较多,采购差异化较大,标准化较差;供应商较多,供应商管理难度较大;商业采购的技术性相较于工业采购来说,技术性较差,更侧重于谈判技巧的应用。
工业企业和商业企业在采购管理的各个环节都有差异,这要求采购工作者要能够深刻地把握商业企业和工业企业各自的特点,同时把握企业自身的发展特点,对本企业的采购进行全面管理和优化。
参考文献:
[1] 基于电子采购的大型建筑施工企业区域采购模式[J]. 建筑经济,2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