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高校教学管理体系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21 16:38:5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高校教学管理体系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高校教学管理体系

第1篇

关键词:高等学校;教学管理;三级教学管理;管理体系

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教学管理的幅度和难度也在增大,作为管理工作的核心与基础教学,高等教育管理工作的改革应从扩大规模向提高质量转变,从外部宏观管理体制改革向内部微观管理体制改革转变[1]。而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在于建立高效有序的教学管理体系。我国高校教学管理体系现状是“校-系”两级管理体系和“校-院-系”三级管理体系并存[2]。目前许多高校的“校-院-系”三级管理体系在实际运行中,各级管理主体责权利关系不明确。如何完善三级教学管理体系,是我国高校教学管理改革值得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围绕三级教学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3],探讨激发教学院和系部的积极性,有效地提高办学效益和教学质量,为“校-院-系”教学管理体系的运行与完善提供切合操作实际的方法与建议。

一、目前“校-院-系”三级教学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校级管理权力下放不足

目前,大部分的过程管理和环节审批仍然集中在学校职能部门,决策和管理权限也主要集中在学校层面,管理重心并未真正下移。当执行力这一因素的重大作用被忽视时,新发展目标、新的管理制度和新的实施方案的制定文件往往成为了学校层面下发的空洞的文字游戏,降低管理效果。

(二)教学院职能定位不明确

教学院在专业设置、学科建设、职称评聘、人员调配、人才引进、经费调度等方面的管理自主性和决定权不够,成为简单的上传下达的执行机构,对于一些本可以自己解决的问题,教学院却不敢管或不愿意管,虽然不易出错,却容易致使教学管理安于现状,办学的依赖心理越来越严重,教育改革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无法得到发挥,教学管理工作缺乏活力和生机。

(三)系部功能弱化

很少有人研究教学院所属的系部功能和系部目标,高校预算也鲜有给予系部教学活动的经费,系主任岗位也属于兼职设置,系主任地位、任务和职责也没有在校级层面上明确,系主任属于没有行政级别的“科级”干部,系部教学管理档案的分类及归档范围没有标准,教学建设、研究、改革、监控等资料的保存完整性没有保障。学校对系部工作的不重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系部工作的深入开展,也导致系部教研活动往往流于形式或者陷入日常琐碎的事务中。学校或教学院没有系部工作的绩效评价,缺乏对系部未来工作的导向作用,系部工作质量的差别没有在学校、学院的管理机制中得到很好的体现。

二、“校-院-系”三级教学管理体系的优化与完善

在“校-院-系”三级管理体系下,校院系有各自的职责分工:学校主要负责目标管理和监控学科、专业建设过程与教学质量;学院重点负责学科建设并监控专业、课程建设过程;系的重点是负责专业建设并保证教学质量[4]。

(一)一级管理组织充分发挥宏观决策与调控的核心能力

一级管理组织包括学校党委会、学校行政和各职能部门。一级管理组织主要通过制订总体规划和发展目标、优化资源配置、建立制度框架、任免干部、考核绩效、检查实施过程和落实情况、筹措并分配经费以及提供服务保障等实施管理。1.作为教学主办者,宏观管理权由学校党委和学校行政负责。一方面要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把握并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不偏差,确定学院整体发展规划、必要的机构设置,制定相关规章制度,筹措办学经费;另一方面要负责校园基本建设,扩大对外交往,注重考核评估与监督管理的协调性等协调性工作都是学校党委和学校行政的主要职责。2.校级职能部门应主要负责制定总体目标和发展的宏观政策。学校职能部门包括人事、教务、财务、科技、资产、对外办事处等部门及学术委员会、专家委员会等,职责是根据行使职能分块处理学校的具体事务。凭借学校政策与各项规章制度的导向作用,利用外部因素影响来引导教学院各项活动的进行,使用目标、规划、督导、评估和经费投入等杠杆因素直接调控教学院的具体工作,进而间接调控学院的教学管理目标,促进学院工作的科学有效发展,使学院教学质量不断提升,与学校宏观发展的总体目标相适应。

(二)强化教学院教学建设和实施的主体地位

教学院对各个具体专业、具体学科的情况最了解,教学院应该是三级教学管理体系的主体和中心,应担当起本单位教学管理的重任[5]。教学院主要负责业务管理,制定具体计划和执行上级方针政策;既充当各项教学活动的组织策划者,承担着教学科研、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及学科建设等重要工作的任务,又是执行者、控制者,负责维持教学秩序,组织日常教学活动和具体的学生管理。(1)教学院应具有自主的教学管理权限。教学院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办学实体,学校应该实行“准企业化模式操作”。即按照教学院的教师及学生人数、课时数、实习实训所需经费等按比例下拨各项资金。学院可拥有一定的自主管理权限,包括制订、调整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教学经费管理权与使用权、教师岗位津贴分配权、教师岗位聘任权、实验室管理权、学科专业规划建设权,使教学院成为办学管理实体,充分发挥其从事教学管理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2)教学院应承担相应的义务和责任。教学院在拥有更多自时,义务和责任也相应增加。明确规定教学院主要领导的管理职责;设立学院的教学委员会,主管学院教学管理工作的咨询、研究工作;应定期研究讨论学校的教学工作,并向学校提出相关建议;充分发展发挥教学骨干教师的主力军作用。学校的教授、副教授和讲师等业务骨干作为教学工作的实施者和主要完成者,在其工作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此,重视培育教学名师,提升教学团队,鼓励并大力支持他们发挥在基层学术事务、教学、科研以及学校民主决策中的作用。

(三)夯实系部管理职能

学院所属系部是学院领导下的教学科研基层组织,其设立与调整的依据是一个或多个相近专业,或者是与产业链相对应的专业集合;也是学校最基本的教学科研单位,教师的教学、科研活动是直接在系的组织下进行的,教师依课程(或专业)和兴趣组成课程(或学术)小组,负责组织和落实本专业的课程教学和科研[6]。系部的工作效率的提高直接关系到各项教学工作的落实和教学质量的提高,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关系到教风和学风建设。每个系部把本系部的教师管理好,问题解决好,保证每个教师教学、科研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都能不断地提高,这样,学校的教学质量、科研水平也就能得到提升。1.设立系部教学管理的专项经费预算。每年由学校人事处核定学年度每个系部的教职工人数,确定经费标准和经费总额,规定系部教学管理费、办公费、学术活动费、差旅费、短期培训费等支付办法。2.明确规定系主任的权益与职责,择优选拔系主任。通过制定《系部主任工作职责》,明确系部主任的义务、职责和权力。适当提高系主任的待遇,有利于调动系主任工作的积极性,通过相应的鼓励机制,激发系主任工作的创造性。3.制定《系部评估质量标准》。按照标准规定,对系部工作和成果进行定期的检查与评估,对评估优秀者给予适当的精神或物质奖励,对不合格者要求限期整改。通过系部评估质量标准,各个系部不断自查和改进,通过实施科学规范管理,以创建优质高效系部。4.定期召开系主任工作会议和教师代表座谈会,加强教学院与系部之间的沟通,加强对系部工作的指导,及时解决系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三、结束语

文章探讨了高校实施的“校-院-系”三级教学管理体系,三级教学管理体系优化的关键是明晰管理层级,校级管理主要行使宏观决策与调控职能,切实加强二级学院的办学主体地位,为其赋予更多的教学管理权限,学校和教学院必须夯实系部的基层管理职能,增强其日常教学管理和常规性教育教学改革建设的主观能动性。

作者:谢献忠 聂忆华 刘丽芳 钟新谷 单位:湖南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杨西玲.高校教学管理机构初探[J].高等建筑教育,2002,4:83.

[2]王海骊,张兴.高校实行校院两级管理的理论与实践[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2):100.

[3]赵保全,孟莉,刘圣汉.校院两级管理十年研究述评[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4):27.

[4]孔焱清.关于校院系管理体制改革的认识与思考[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146.

第2篇

关键词:双语教学;管理体系;评估与反馈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9-0089-02

随着全球经济、社会一体化趋势的逐步加强,以及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我国现急需大批具有国际合作意识、对外交流能力以及国际竞争力的人才。为此,教育部在2001年和2003年分别文件,提出“高校要实行双语教学”,“今后本科教育20%以上的课程必须进行双语教学”等战略部署。全国各高校经过十余年的探索与改革实践,在完善双语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双语教材、改进双语教学模式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与经验,但在整体管理和建设方面还存在明显不足,如对双语课程教学目标不明确,在双语教学课程设置、教学系统设计以及在双语教学系统准备、实施、评价与反馈机制等方面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没有真正发挥双语教学的优势和教学效果。因此,高等学校需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双语教学管理体系势在必行。

一、建立完善的双语教学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在大多数开设双语课程的高等院校里由于实施双语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往往在教学实践中容易产生如下问题:

1.双语教学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不合理

我国的双语教学大多是采用英语这个语言媒介来学习专业课程,用以培养能直接用英语参与国际化交流的全面复合型人才。由于我国是非移民国家,且社会的主流语言是汉语,与英语语系差别很大,在进行双语教学的过程中,由于受语言的限制,往往使得双语教学从教专业导向了教语言,双语课程由此变成了专业外语课、翻译课,影响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由于教学目标的不明确,很多大学在双语课程的设置方面缺少统筹规划,盲目设立双语课程,而忽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专业接受水平,导致那些富有创见、在母语教学中非常活跃的学生在双语教学课上难于自由表达思想,从而阻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与发展。

2.在教学系统设计方面存在欠缺

教学系统设计(Instructional System Design,简称ISD),也称作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 Design,简称ID),是以传播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从而找出最佳解决方案的一种理论和方法。它包括人员要素(教师和学生)、信息要素(教材)以及物质要素(教学媒体)等几个组成部分。这些要素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又构成系统输入和输出之间复杂的运行过程。

大部分高校将双语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师资、教材与教学模式的改革建设上,而忽视了学生这个最基本的要素,学生是双语教学的受众,一切教学计划与准备应该从学生这个学习者的角度出发,在充分考虑到学生学习需要的基础上制定相关教学策略。忽视了学习者的需求,注定达不到良好的双语教学效果。

3.双语教学准备和实施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

双语教学的实施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教”与“学”的过程,是将先进的专业化理论知识通过外语的形式传递给学生,并帮助学生构建系统的知识结构知体系的一个重要过程。这个过程的实施程度直接关系到双语教学的效果。在双语教学实践中,一方面,由于教师的英语应用能力、表达水平以及专业理论掌握程度不一,会对学生的学习与理解产生影响;另一方面,由于学生的外语基础差异,以及对专业知识的陌生,也会造成双语教学的效果差强人意。很多高校不重视在双语实施过程中进行有效地监督管理,造成“教”与“学”之间的矛盾与分歧越来越大,长此以往,不仅打击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也使学生丧失了双语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4.双语教学评价与反馈体系缺失

双语教学水平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离不开长期、有效的监督管理和评价体系。而双语教学又不同于一般的教学,不能用一般教学的考评机制来衡量。目前,各高校普遍缺少专门的双语教学质量考评体系,对双语教学课程的开设、过程管理以及教学效果评价等方面都存在盲目性和随意性。这不利于双语教学经验的总结,也不利于双语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有评价有反馈才能促进双语教学建设更快更好地发展,以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双语型专业人才。

二、双语教学管理体系模式研究

为克服双语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高校应逐步建立起一套以“双语教学管理”为中心的全面的教学管理体系。该教学管理体系的设计应侧重于对双语教学的宏观指导和管理上,整个体系成一个闭路的循环系统。该系统由管理中枢全权指挥,由教学系统设计、教学实施以及教学成果评价与反馈几大板块组成。(如下图)

1.双语教学管理中枢的职能

双语教学管理中枢是整个系统的核心职能部门,一般是指由校方建立起的专门的双语教学管理小组,全面负责双语教学的宏观管理工作。其主要职能包括:

(1)对整个双语教学的课程进行统筹规划与管理。对实施双语教学的专业拟定专门的双语人才培养计划,明确双语教学目标,并结合本专业特点,逐步地开展双语教学实践。如在低年级的基础学科教学中适当穿插使用英语,逐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在专业基础课的教学中采用穿插型双语教学,即交替使用中英文两种语言;在专业课程中采用示范型纯英语教学。这样循序渐进地使学生从慢慢接受到逐步适应再到流利灵活地使用外语进行专业知识学习,消除了英语学习的陌生感和紧张感。

(2)对双语教学系统进行合理设计与管理。

双语教学系统设计包括人员要素(教师和学生)、信息要素(教材)以及物质要素(教学媒体)等几个组成部分。

首先,在双语教学师资培养上,各高校应兼顾近期急需与长远规划,从多方面着手建设一支具有专业结构、年龄梯队的双语教师队伍,并形成梯队式师资储备。如建立健全双语教师培训机制,选派任课教师去国内名牌大学观摩教学或短期培训,或参加一些国际学术讨论会或直接赴国外大学深造;建立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特别是在双语教师的职称评定、工资待遇、办公条件、出国进修等方面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建立双语教师档案库,不断扩充双语教学师资储备以确保双语师资队伍的稳定。

其次,在提高学生英语水平和专业素质方面,学校应注重双语教学环境的建设,主动创建双语课堂以外的双语社会环境。利用图书馆、多媒体等教学资源定期开展外文图书、音像、广播及影视作品等的推荐与展播,举办读者座谈会与学习研讨会等文化交流活动;通过设置英语角、成立英语俱乐部,开展英语文化周、英语故事会、英语文艺演出、英语知识竞赛和演讲比赛等形式扩大英语的普及范围,强化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和表达能力;此外,学校还要主动加强同国际学校的友好关系,通过将部分师生送出国门或者邀请外国学校师生来校访问等途径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这对于学生开放性格、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形成也十分有益。

再次,学校可设立专项经费资助双语教学实践活动,支持教师用于购买英文原版教材及通过网络等途径获取相关教学资料,支持教师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翻译、影印以及自编教材以及与教学活动有关的支出等。在教材、教学媒体和手段上不断创新,与时俱进,学习和采用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方法,应用到双语教学实践中。

(3)对双语教学准备、实施、评价与反馈等各个环节实行有效监督和管理,对存在和发现的问题给予及时的纠正和解决,以保证整个体系的正常运转和实施。

2.双语教学准备与实施环节

双语教学的准备和实施是整个双语教学的关键性环节,也是保证双语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

在双语教学的准备阶段,教师应根据本专业不同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按照双语人才培养计划和教学计划,合理制定教学内容,选择适合的双语教材。在开展双语教学前可预先对学生进行英语测试,根据学生英语基础和个人意愿进行分班授课。同时,教师还应认真备课,积极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等,是学生能不仅掌握相应的专业英语,更能对专业知识的应用有更好的理解和把握。

在双语教学的实施阶段,教师应应在课前提供给学生详细的英文课程提纲,包括课程目标、课程教材、参考书目、教学内容等,作为预先的准备和参考;在课堂讲授环节,应结合先进的教学技术与方法,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将图片、图表、表格、音频、视频等国内外最新的信息数据补充到课程教学中以帮助同学直观地理解和记忆,并组织同学进行案例分析、课堂讨论、随堂小测验、现场答疑等;每次讲授结束后,教师可推荐与本次课堂内容有关的英文参考文献供学生阅读,并以英文布置相应的平时作业,也可通过在线应用的方式提供给学生相关中英文网站,学生从这些网站中查阅自己所需资料并解答问题。

3.双语教学评价与反馈子系统

双语教学的评价与反馈环节是整个双语教学管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是保证双语教学质量和效果的重要支撑和保障。双语教学评价与反馈子体系的建立,是根据双语教学的目标,对整个双语教学的过程与效果进行有效监督和评估,包括对教师的教学态度、能力和效果,以及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学习成就作出的价值判断,把评估的结果及时反馈给双语教学管理中枢,以便有针对性地采取改进措施。

对于教师与教学方面的评价,可以制订详细并具操作性的评估细则,对教材的选用、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表、教案、教师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检查、试卷、学生意见反馈等进行规范和管理, 制定相应的章程和模式,做到凡事有章可循、有案可查。对于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可采用平时作业、课堂讨论、课堂小测验、课程小论文、阅读报告等形式多样的考评模式,全英文设题与答题,考核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外语语言表达能力。

三、小结

高校建立完善的双语教学管理体系,不仅可以改变和避免双语教学实践“一哄而上”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从宏观上做到统筹兼顾,协调一致;还可以从微观上对双语教学的整个过程进行有力的监督与指导,从教学准备、实施到教学效果与质量的评价与反馈,形成一个完整的良性循环,保证双语教学长期、稳定发展,并有助于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国际型双语人才。

参考文献

[1]詹丽娟,李瑜,庞凌云,祝美云.高校双语教学模式探讨与制约因素分析[J].农产品加工(学刊),2012-08-25.

[2]尤凤翔,祝拥军.交通运输类职业院校双语教学改革与发展[J].职业时空,2012-07-31.

第3篇

关键词:高校教学管理;标准作业流程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3-0256-1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13.004 

所谓SOP,即“标准作业流程”。SOP起源于现代工业生产过程,是现代企业管理体系中的核心管理方式之一,其管理方式的科学性和高效性在众多企业管理案例中都得到了验证。因此,将这种现代的管理理念引入到高校教学管理体系中,并结合高校教学管理的实际情况和特殊管理环境,探索出符合高校发展要求的教学管理标准流程,对提升高校教学管理水平,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实践和现实意义。 

一、研究意义 

对教学管理标准化作业流程的研究对于当代高等教育改革和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标准作业流程理论被引入到高校教学管理体系中能够进一步促进高校教学管理的标准化、科学化发展,促使高校优质的教学资源能够得到更加合理的配置,更有利于各高校培养出一批具备专业素养的教育管理专业化人才队伍。 

二、当前高校教学管理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校教学管理实践活动随着国家经济社会对高等教育质量要求的日益提高越来越体现出了它在高等教育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但是由于认识观念、管理理念的发展滞后,高校教学管理往往在高校实践活动中存在认识不足,缺少具备专业水准的管理团队等一系列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少专业化的教学管理人才队伍,教学管理理念落后 

由于我国传统的教育理念和重科研教学、轻管理的历史情结的影响,我国大多数高校都缺少专业化、高水平的教学管理团队,不仅没有对高校教学管理体系的建设机制和人才队伍建设规划,还缺少对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的专业培训和统一业务规范标准要求。同时,由于高校教学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不完善,教学管理人员素质良莠不齐,导致我国高校教学管理理念相对落后,普遍以经验管理为主体,个人管理经验、管理水平直接影响高校教学管理实践活动的效果和水平。 

(二)教学管理实践缺乏标准工作规范,管理工作中权责不清 

由于当前的高校教学管理方式普遍为经验式管理,管理方式不仅在整个高等教育领域毫无普适化的标准,甚至在同一所高校的不同学院,管理方式、管理方法和管理流程都存在着各种差异,从而造成一定程度的管理秩序混乱,形成了上一层政令不达,下一层信息不通的阻值情况,严重影响了高校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标准工作规范和工作流程的缺失导致的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在高校教学管理环节中权责区分不清,没有明确的责任定位和工作职责定位。 

(三)教育资源利用和配置存在低效和浪费,教学管理环节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 

高等教育资源是国家教育资源中等级最高最为稀缺的资源,对高等教育资源的利用和配置是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中最为重要的职能,但是由于当前高校教学管理体系缺少有效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框架,也缺乏高效的、权责明晰的、顺畅的工作规范和业务流程,因此对高校教育资源造成了普遍的配置低效和资源浪费,从而严重地影响到高校教学秩序和高校教学质量。高校教学管理体系缺少系统性、科学性与高校教育资源配置的低效和浪费是相互连接相互影响,同时也是一个不良影响的循环过程,必须从整体上进行探索和解决,而不能区分对待。 

三、高校教学管理标准作业流程的基本定义及构建原则 

高校教学管理标准作业流程的构建需要从科学的定义体系出发,遵循 一定的科学性的构建原则进行构建,要在充分借鉴当代商业工业体系中标准作业流程体系构建的先进理念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到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特殊性。 

(一)高校教学管理标准作业流程的基本定义 

根据管理学中关于标准作业流程的基本概念和高校教学管理实践的基本定义,我们可以为高校教学管理标准作业流程做出这样的基础定义,在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中,按照科学性的管理原则,制定出的符合高校教学管理基本工作制度和方法的,权责明晰的,目标明确,过程清晰可控的标准的教学管理操作规范。 

(二)高校教学管理标准作业流程构建的基本原则 

依据高校教学管理标准作业流程的基本定义及我国高校教学管理活动中现存的具体问题,我们可以形成构建高校教学管理标准作业流程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 

第一,以权责明晰的制度建设为基础和保障。要做到教学管理的每一个具体环节能够权责明晰,职责明确,就必须构建起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作为支撑和保障,在每一个教学管理实践环节中,任意环节和管理者出现问题都能够有法可依,有制度可以依照,从而对每一个教学管理环节进行有效规范。 

第二,以高效教学管理人才队伍的培养为重点和依托。高效教学管理标准作业流程的主体是高校教学管理者,而管理者的水平直接影响工作规范的执行和应用水平,再科学的管理工作流程如果没有相应的专业化的实践者进行操作,也无法进入实际运行。因此,构建一支专业化、高水平的教学管理人才队伍是构建高校教学管理标准作业流程的重点和依托。 

第4篇

首先,信息化教学管理体系的构建,是提升管理水平、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推动高校教学改革发展的必要条件,能够为我国高等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优质的服务与必要的保障。其次,信息化教学管理体系的构建,能够有效地提高高校教学资源地整合与优化,是达成使用效率最优化的必要途径,进而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必要的助推与保障。第三,信息化教学管理体系的构建,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管理者个人管理水平与信息素养。通过对数据平台的合理运用,确保教学管理者之间信息交流与沟通的畅达,有助于教学管理者掌握现代化教学管理的技能,促进其综合素质能力水平的全面提升。第四,信息化教学管理体系的构建,在提升教学管理档次与水平的基础上,推动高等院校的教学向着管理科学化、质量监控规范化、教学手段多样化以及教学资源共享化的目标发展。

二、高等院校构建信息化教学管理体系的重要作用

1.促进信息多元化的交流与沟通,提高资源的共享程度

高等院校的教学活动是一个由诸多环节组成的完整的过程,期间需要各种相关的信息支撑与资源保障。而传统的教学管理体系由于缺乏网络资源的支持与保障,凸显出信息孤立、共享程度低、信息沟通渠道过于单一以及交流速度缓慢,易于丢失和损毁等弊端,因而,容易出现教学效果低下的严重后果;而信息化教学管理体系,则是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搭构起数据交流平台,并且切实发挥网络资源的优势,使得信息的交流呈现出多渠道流动的发展态势,并且在流动速度、完整性以及互动性等方面彰显出巨大的优势,使得信息覆盖范围增大,触及领域得到有效拓展,进而有利于提高资源的共享程度。

2.优化信息保存方式,提升工作效率

高等院校传统的教学管理体系,在信息保存上大多采用纸质保存的方式,不仅存在着工作量巨大、存储烦琐以及不易管理等弊端,同时,由于纸质材料存在着易于破损、易燃、怕潮湿等缺陷,使得信息长时期地存储较为困难,会造成信息资源的非常化流逝。而信息化教学管理体系,采用了当今世界上最为先进的数字化保存技术,不仅具有存储量大、易于保存以及便于管理的巨大优势,同时,还能够有效地保持信息流通的连续性,既能够保证信息流通的方便快捷,又能够有效地降低管理人员的工作强度,提高工作效率。因此,信息化教学管理体系构建的完善与否,已成为衡量高校教学管理工作水平的重要标准。

3.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促进教学管理水平的提档与发展

教学管理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高校教学发展目标的实现,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于综合型人才的需求愈加强烈,因而对于高等院校培养目标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并由此引发了教学管理体系的优化、创新与发展。信息化社会为高校教学管理体系的创新与提档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一方面,信息化教学管理体系的构建能够有效地保障对教学信息资源的全面、准确的掌控,进而达成及时、快捷的交流与互动;另一方面,信息化教学管理体系的构建,与社会发展的形势相应和,切实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提高高校软件设施建设的层次,实现与社会发展的相适与相融。

三、构建高等院校信息化教学管理体系的途径

1.以信息化管理理念为导向,促进教学管理思想的转变

教学管理是一个涵盖教学计划管理、教学目标管理、教学过程管理、教学质量管理、教师队伍管理、学生学习与日常生活管理以及各种教学档案管理等诸多管理内容与一体的完整体系,是规范教学活动正常开展、促进教学目标顺利实现的重要保障,在教学体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伴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传统的教学管理体系因信息交流缓慢、渠道单一、人力物力需求量巨大以及工作效率低下等弊端的存在,已无法切实满足高等院校教育发展的需求。因此,借助于信息化的先进技术,对传统的教学管理体系进行优化与变革,就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这就要求必须摒弃传统教学管理思想的束缚,树立信息化管理理念,借助于网络技术的支撑,构建起先进的高校教学管理体系,用以引导与规范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创新与发展。

2.强化管理设施的建设,为管理体系的构建打下坚实的基础

首先,要建立起依托信息化技术的数据管理平台,对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安排、教材信息、师资信息、学生信息以及教学档案等诸多教学管理资源进行有机的集成与整合;其次,加大信息化教学管理设施建设的投入,在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设施的基础上,各高校应注重对适用于本院校教学实际的管理软件的研发与运用,以期实现对管理系统的不断升级与提档;第三,建立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用以推进与维护信息化教学管理体系构建的发展与完善。教学管理制度是对教学管理行为的规范与约束,是提高管理效率、实现管理目标的重要准则。信息化教学管理制度的制定,能够有效地满足高校教学管理实现标准化、程序化、规范化以及效率化发展目标的需求,进而推动与维护高校信息化教学管理体系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3.注重高校教学管理队伍素质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管理水平

组建一支具有较高素质能力的教学管理队伍,是实现信息化教学管理体系趋于完善的重要基础。相对于高等院校而言,在实现管理理念转变、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还必须培养与引进一大批精通信息化技术,具有丰富的管理经验,以及具备创新意识与高度责任心的管理人才,用以充实与提高高校教学管理的整体水平。这就要求各高校应本着自身培养与外部引进相结合的方法,对内实施专业技术的培训,对外开展人才、技术以及理念的引进,以便于促进为维护高校信息化教学管理体系的实效性与发展性。这对于提高教学管理的质量与效率,具有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高校信息化教学管理队伍素质能力的提升,能够为我国高等院校教育改革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保障与支撑。

四、结语

第5篇

关键词:高校教学管理;执行力;评价体系

执行力在实际工作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凡是规划或者是方案,只有在执行的情况下才会发生效果,而执行力越强,效果也会越明显,所以现在的社会实践,无论是企业管理还是校园管理,都十分重视执行力的强化。在校园教学管理工作中,执行力代表是教学管理方案的落实,执行力越高,方案落实便越好,所以进行全面的执行力评价体系构建,可以帮助教学管理工作者认清自身的规划落实情况,从而实现自我执行能力的提升。

一、执行力评价体系构建中需要遵循的原则

(一)目标导向性原则

进行教学管理执行力的评价主要是为了实现对教学管理组织落实战略规划和年度计划目标实施能力的诊断。所以在进行执行力评价体系构建的时候,一定要有明确的目标。当目标明确的时候,各阶段的评价内容,以及不同的工作组织所担负的责任才会更加的清晰。

(二)系统与完备性原则

系统与完备性原则也是执行力评级体系构建中必须要遵守的原则。执行力评价要能够彻底的反应问题,必须要保证评价具有系统性,而且评价的内容要有完备性,所以在进行评价体系构建的时候,要牢牢掌握系统和完备性的原则,使得评价体系的构建更加的全面。

(三)普通性与突出性原则

在执行力评价当中,要根据不同的项目进行具体的评判。而在实际工作中,工作的重要性和价值性不同,对于执行力的评价要求也不同。再者,不同的工作涉及到的是执行力的不同内容,所以在具体执行力评价中需要突出侧重点,还要认识到普遍性。换言之,在进行执行力评价体系构建的时候,要体现普遍性和突出特色的原则。

(四)动态性和精简高效的原则

在具体执行政策或者落实方案的时候,需要经过不断地调整才能保证最终目标的实现。所以在进行执行力评价的时候,要重视其动态发展的过程,还要对其的精简程度进行掌握。所以在构建执行力评价体系的时候,一定要将动态性和精简高效的原则融入进去。

二、高校教学管理执行力评价体系的构成要素

(一)执行力

在执行力评价体系中,执行力是最根本的构成要素。而对于教学管理而言,执行力主要指的是四个方面的能力。第一是战略目标的转化能力。即教学管理人员要根据学校的教学发展战略进行目标的转化,使得战略发展具体化。第二是实施方案的设计能力。在目标转化完成后,需要具体的方案实施,这时候就需要利用对现有资源以及情况的把握进行方案设计,进一步的明确教学管理的实施步骤和细节。第三是目标任务的实施能力。这一步主要指的是教学管理人员对于具体方案的实施情况。通过实施情况可以判断工作人员执行力的强弱。最后是目标调控能力。在方案实施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干扰因素,这时候需要对目标进行调控,从而克服干扰。总体而言,教学管理的执行力由这四种能力构成,执行力的强弱是这四种能力的综合体现。

(二)执行力度

执行力度也是执行力评价体系当中的重要因素。在教学管理中,执行力度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第一是执行人员的支撑力度。其中主要指执行工作人员的态度、信念以及抗压能力。一般而言,执行人员的支撑力度越强,其执行力和执行效果越好。第二是执行经费支持力度。在教学管理中,需要一定的经费来支持工作的开展,而执行人员的最终目标是要利用有限的资金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经济效益越好,执行力度越强。第三是优质资源调配力度。在教学管理工作中,不同的人员可调配的资源存在着差异性,通过优化组合可以实现资源价值的最大化发挥,而调配资源的力度则是执行力度的重要体现。

(三)评价组织

评价组织是执行力评级体系中的重要构成要素,通过评价组织的作用,可以实现对教学管理工作执行力的综合评价。在高校中,评价组织一般由负责教学的校长领导。在评价过程中,以校长为核心可以组成专项的评价小组,然后对学院,对专业开展评价。而评价的主要指标便是执行力、执行力度以及执行效果。通过三方面的综合考评之后,评价小组对学院和专业给出相应的考评成绩。通过考评成绩的高低,便可以判断各个学院和专业的执行力。

(四)评价方法

评级方法在执行力评价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为评价方法直接关系评价的结果。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主要采用的评价方法有三种:第一种是自评,主要是由被考评单元进行自我的测评,通过自评,学院或者企业可以加深自我认识。第二是进行互评。互评主要在不同的学院或者是专业间进行,通过互评可以发现其他学院或者专业的优势。第三是进行专业的测评。专业测评主要由石油专家小组展开评价,在三种评价中,专业测评的含金量最高。在通过专业测评之后,综合自评和互评的结果,便可以得出最终的执行力评价。

结束语:

执行力在教学管理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科学的对其进行评价,有助于教学管理组织工作效率的提升。所以在教学管理执行力评价体系当中,正确的应用评价原则,并且把握好体系中的构成要素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胡若飞,梁英.地方高校化学化工类实验教学管理体制与质量评价体系的改革探讨[J].化工高等教育,2013,02:59-62.

[2]周元琴.高校二级学院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完善[J].教育与职业,2013,20:103-105.

[3]陈金友,郦解放.基于BSC的高校教学经费管理绩效评价体系构建[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1:11-15.

第6篇

[关键词]二级院校;教务管理体系;体制改革;分级管理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6.000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16-0-02

高校的教学档案管理是指学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搜集和运用到的有用的教学图片、文件,视频等资源,保存其中一些具有保存价值的材料综合起来进行管理,就是高校的教务档案管理。从某一种程度上来讲,一个学校的教务管理水平和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两者之间是紧密联系的,学校的教务管理水平往往可以反映这个学校的教学水平,优化教务管理方式和方法可以提高学校的整体教学质量和教学的管理水平。在近年来教育改革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学校的教育对学生的成长和成才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因此,学校要注重自身教育和管理的不断完善,为学生创造更好的条件。在高等教育改革的推进下,高校内部的教育体制改革也逐渐走向人们的视野,高校二级院校所拥有的自也在不断扩大。但是应该清楚的认识到在二级院校的教务管理当中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有待解决,构建二级院校的教务管理体系十分重要,力求使教务管理体系更加规范化,更好地为学校的教育服务。

1 教务管理的内容分析

众所周知,所谓的教务就是为教学服务,教育工作者为学校的教育教学做出的巨大贡献,不断地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方法。教务的相关内容必然涉及和教学有关的各类知识的组合。例如:教学管理类的材料,与学生相关的学籍材料以及学科建设材料;教师进行教学研究而保存的材料,或者是教师课堂教学的相关资料等都是教务管理的内容。更加细致的来讲,教务管理首先包括学校规章制度,上级和下级之间经常传达的文件资料,或者学校整体的教育教学制度和教学规划,以及教学条件的改善和学校教学情况的整体调查等。其次,也包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涉及的教学内容,例如: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对课堂教学任务进行合理的安排和规划,教师之间进行学术的交流和探讨,教学效果的评估以及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等方面。最后,教务管理还涉及学习的主体――学生,这中间包括学生的学校情况的汇总和记录,学生的教育实习和锻炼情况的总结,平时的考试以及毕业的相关信息等。除此之外,在学校的教育中,教师或其他的教育工作者和学习者所赢得的各项荣誉和奖章等,例如:教师发表的论文、省部级荣誉等都属于教务管理的主要内容。由此可见,我国的高校教务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完善二级院校的教务管理系统,推动二级院校教育教学的发展是必不可少的。

2 高校二级学院教务管理体系建设的原因分析

在教育改革不断发展的今天,学校教育要想得到长足的发展。不断扩大自身影响,一个重要的举措就是构建高效的学校教务管理体系。对于学校的教学档案进行更加规范的管理和保存,促进学校教学的发展和改进,所以,加强高校二级院校的教务管理体系建设十分必要。在教育发展的今天,随着高校内部管理体制院系二级管理制度也开始向更深的方向发展,高校二级院系逐渐开始拥有独立的办学自,有些学校也有办学中的行政管理权力,在学校的教学工作中有更大的独立发展机会和创新发展契机。关于一些教学档案的收集,教学信息的整理和保存都是教务管理中的重要内容所在,二级院校在拥有办学的自后对学校的教务管理应承担更大的责任。目前,我国高校中许多学生的档案以及教学文件等都已经开始从学校的教务管理中下放到各级的院系,由二级院系完成信息的处理,因此二级学院的教学档案管理随之发生了更大的变化,在面临更大责任的同时,也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和困难,许多高校的二级院系教学档案管理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3 高校二级学院教务管理体系的建设方法探析

3.1 构建高校二级院系科学的档案管理体系

目前,在我国的大多数高校中,二级院系的教务管理仍然有很长的路需要走,存在众多的问题亟待解决。如:在二级院系管理体系中,档案管理缺乏科学性的规划,缺乏积极、主动的工作热情,在教学档案编研的内容上还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教务档案管理的手段落后而导致档案无法有效分类整理等。所以,在高校的二级院系档案管理中,要加强二级院系教学档案管理的分类性,实现科学合理的管理和保存,将教育教学有关的资料分类管理。提高二级院系教学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通过学校教学的专业建设和科研管理工作,使学校的二级院系的教学档案更加完整可靠,更加的分类系统化。

3.2 加强二级院系档案管理队伍的建设

目前,我国的二级院系档案管理中存在着教学档案管理分类的能力较差,以及档案的利用率不高等一系列的问题。通过研究发现,缺乏专业、有效的教务管理人员是导致问题产生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许多院系的教学档案管理人员没有受过专业的培训和认知教育,甚至有些岗位的从事人员与教师行业没有任何关系,对于档案管理中的诸多问题和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致使工作无法有效完成。除此之外,教务管理中还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人员的缺乏,有些管理岗位以学校的代课教师来担任,他们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身于院系的教学档案管理。没有指定专人负责文件材料的收集归档工作,职责也不明确,必然会使二级院系教务档案管理存在诸多问题。所以院系要加强档案管理队伍的建设,让档案管理中的工作者明确自己的职责,并且能够树立起强烈的责任心,在空暇的时间可以适时的到学校档案部门进行专业的学习,提高教学档案相关文件和资料的管理水平。

3.3 提高二级院系对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二级院系的领导者要认识到档案信息化的价值,将储藏与传播相结合,不能只是储藏一些具有价值的档案、文献,更应该利用储藏的东西将更多的知识传递给学生和教师。通过信息化手段,使档案的传播更加便捷,从而使学生和教师可通过更多的方式获得知识。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高校二级院系要提高自身对档案管理信息化的认识,要树立“电子档案”的观念,转变以往的档案管理模式,如收集、借阅、整理等一系列简单的模式,在观念上与信息社会接轨,要摒弃手工操作管理的观念,树立通过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来实现档案的自动化管理。

4 结 语

本文对二级院系教务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发表了自己的一些认识。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二级院系的档案管理模式正在逐步发展和改进,但存在的问题也应该引起注意。采用良好有效的方法解决存在的问题,使资源的获得者(教师、学生等)拥有良好的学术环境,从而促进学校人才培养数量和质量的提高,推动学校的不断发展,进而促进社会文化的进步。

主要参考文献

[1]张予宏.本科教学评估与高校教学档案建设[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

[2]李晓红.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建设与改革创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5).

[3]夏婷.二级学院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研究[J].西部大开发,2011(2).

第7篇

关键词:高等教育 教学评估 质量管理系统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10(b)-0116-02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高等教育建设也随之得到了进一步的更新与发展。高等教育教学的改革需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在高等教育普及化的背景条件之下,有效地提升高等教育的质量,进而建设成现代化的高等教育学校。同时,还需要对各大高校的教学进行评估,进而提高高校的管理水平,提升高校的教学质量。

1 实施高校教育教学评估的目的与意义

实施高等教育的教学评估是落实我国高等教育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对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来说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通过对高校进行教育教学评估,能够有效地提升教育部门对高校的管理与控制水平。同时,还能够帮助我国各大高校对自身的办学理念及办学环境进行完善,提升各大高校的办学实力及综合素质能力。除此之外,进行高校的教育教学评估,还能够使高校教育中本科教学工作的优势得以发挥,进而逐步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质量与水平,促使我国的高等教育更好更快地发展。

2 高校教育教学评估的内容

2004年,教育部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加血工作水平评估方案》中,规定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是以学校教学工作为核心对其进行整体性的评估。主要对高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师资队伍力量、教学条件、高校环境建设以及教学管理风格等7项一级指标及以下的19项二级指标进行评估。通常情况下,教育部是通过对高校二级指标下的43个能够影响高校教学工作的关键因素进行评估,尤其是对其中的办学思想、专业、结构及学校中的设备、相关的经费等进行观测与评估,进而据此来对高校教育教学进行有效的评估。

3 高校教学水平评估的实施效果

对我国普通高校教育教学水平进行评估的因素是由7个一级指标、19个二级指标以及43个关键性的观测指标构成的,因而对高校教育教学的评估就是从这些因素着手观察、考评的。近年来,我国高校教育教学水平评估工作进行得十分顺畅,且呈现出了一种越来越好的发展趋势。我国大多数高校都已经认识到了教学建设对教学质量的重要影响及作用,因而在发展建设的过程中,很多高校开始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学硬件,加大相关的投资建设力度等,不断提升学校的办学条件、师资力量以及教学硬件和环境等。同时,在进行教育教学水平评估时,很多高校进行了院系自评、校内专家自评、院系整改及转校复评等多项环节,来不断地提升与完善。此外,还通过加强相关的教学建设、对教学管理进行规范、提升教学水平、优化校园环境等来尽可能地实现高校本科教学水平的评估目标。

4 质量管理体系

质量管理体系是国家规定的标准化管理体系,是ISO质量管理体系标准。这个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是以世界发达国家先进企业的质量管理经验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具有普遍适用性。ISO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作为评价业绩的四大标准模块,能够有效地对相关的管理职责以及产品、资源的管理进行观测、分析与改进。只要其在现代化企业的运营基础之上具有通用性与适用性,就可以将这个管理体系标准应用于我国的各个行业之中。近几年来,我国已经有数百所高校通过了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证。因此,高校可以依据质量管理体系中的相关标准及内容,针对该校的实际情况,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来对开展教学活动的相关软件和硬件进行一定程度的改善,进而促进该校的发展。

5 高校教学水平评估与质量管理体系的联系和区别

高校教学水平评估与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在某些方面具有一定程度的相容性。第一,其总体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建立起一所全方位符合国家标准的高等院校,进而为高校学子提供优质的高等教育教学服务,培养学生,使其成为能够为社会做贡献的合格人才。同时提升高等院校在广大人民群众心中的认可度,促使学生不断地提升与发展。第二,其评估的内容具有兼容性。高校的教学水平评估系统与质量管理体系在具体内容上存在着一定的对应关系与关联性。第三,这两个体系在实施开展的时候都需要该校的全体师生参与,都具有全员性的特征。同时,这两个体系在实施时都需相关的领导起到领头羊的作用。第四,这两个体系在高校发展的过程中都是强制实行的。

同样的,高校教育教学水平评估与质量管理体系也存在很多的不同之处。第一,二者在建立时所依据的理论不同。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是依据质量管理的八项原则,而高校教学水平评估体系的建立则是以高等教育l展规律及相关的教学评估理论研究与实践所得出的结果为指导,依据我国现阶段的国情及发展的状况制定的,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第二,指标性质不同。我国大多数高校在教学评估方面的相关标准与指标都是经过统一规划、制定的,不同程度、形式的高校都是统一的。而质量管理体系中的相关要求就比较灵活,其制定的方法就是依据学校及学生自身的特点和实际情况而定,同时还能够随着自身的发展和变化进行与之相适应的改进与完善。总的来说,进行教学评估的标准比较多,强调评估的结果,是一种静止的状态。而质量管理体系在实施时则更注重过程,是一种动态的过程。高校可以在质量管理的过程中不断发现自身的问题,并对其进行针对性的改正。

6 高校教学水平评估和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融合

我国教育部门对全国的所有院校实行的教学水平评估是高校建设发展的重要基础要求,各大高校需要在这个基础之上结合自身实际发展的状况来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从而有效地提升自身的教育服务水平与质量。同时,高校还可以将教学水平评估与质量管理体系相结合,通过对质量管理体系进行管理与控制,进而有效地提升教学评价的控制过程,建立起亲密的关系,形成一个可以互相支撑的体系。进而使高校教学水平评估和质量管理体系协同共进,促使我国的高校教育教学事业发展深化。

就目前而言,我国高校教育教学水平评估工作已趋于成熟,达到了促进建设的评估目标。在高校的教学水平评估中,可以将质量管理体系应用于其中,同时将评估结果中的优点发扬广大,对不足之处进行调整与完善。高校教学水平评估与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机结合,需要对高校的教学工作进行强化与完善,始终坚持提高教学的质量,最终实现高校教育事业的持续、平稳、健康发展。

7 结语

高校教育教学水平评估工作的开展,使得我国高校的教学工作及办学思想得到了深化与发展,高校中的领导们对于相关的教学设施、硬件设备的重视程度有了明显的提升,更换符合现代化发展的设备,同时还加大了师资队伍及力量,在高校的学风建设与相关课程的设置上更加专业化、人性化。除此之外,还在这一基础之上采用了质量管理体系来完善高校的教学工作。将二者进行融合,促使我国高等院校教学管理与评估制度得到更深层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谟彦.强化自身建设提高教学质量[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6(4):24-25.

[2] 新宇.高校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路径探究[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2):75-77.

[3] 李长熙,李健楠.我国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与提升研究述评――基于2004年到2013年国内11种教育类期刊的分析[J].现代大学教育,2014(6):50-58.

第8篇

关键词 信息化管理平台;中小学教学设备;信息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G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09-0020-02

为了能够适应现代教育的各种要求,各种教学设备越来越多进入到中小学校,设备管理及维护任务大大增加。设备如果得不到及时管理和维护,非常容易出现故障影响教学使用或者是缩短使用年限,而将信息技术引入设备管理工作中,不但能够节约很多人力、物力,同时还能够提高管理工作的效果与质量,更好地促进教学工作的开展。现阶段,在中小学设备管理工作中科学地引入信息化技术,应是一项重要课题。

1 中小学校教学设备管理的现状与分析

中小学教育是我国教学体系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是学生学习生涯中的基础阶段,对其未来的发展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因此,国家也非常重视我国中小学教育事业的开展,在资金以及政策上都给予了很多支持,在中小学教学设备方面进行了大量投入。教学设备作为教育过程中的辅助工具,是教学开展的重要保障和条件,作用不可小觑。为了能够更好地发挥教学设备的作用,日常维护与管理,是一项常规性的非常重要的工作。目前中小学校中教学设备管理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1],具体分析如下。

管理体系不完整,管理不够科学 从各个学校的教学设备管理的情况来看,缺少一个完整系统的管理机制。由于目前不同设备管理分属于不同的部门,建立完善的、分工明确的管理体系,是将管理工作真正落实到位的前提。但是实际上,很多中小学中,不但缺乏这样的管理规范,同时在管理方式上也不够科学。学校购买教学设备的时期不同,用途、型号、操作方法也存在巨大差异,其中有很多教学设备应用必须要有具有相应的条件、环境,如多媒体教室,如果学校没有与之相配合的教学网络以及教师,那么必然会影响多媒体设备的效能发挥。

技术培训不足 科技的发展使得教学设备也处在不断的更新换代过程中,学校也必然会根据不同时期的教学要求,不断地引入新的教学设备,但在新设备引入后,学校在这些设备的使用操作的培训方面力度不够,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缺乏能够完全独立操作新设备的人才,使引入设备的作用无法真正被发挥出来,教学应用效果难以产生。

教学设备管理人员服务意识不足 在学校中,一部分设备管理人员对自身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够,不了解职业的特点以及责任,工作意识不强,服务观念差,很多管理人员缺乏专业培训,不仅影响管理工作的进行,并且也容易导致工作效率不高。设备也往往会因此得不到有效的管理,影响教学的开展。

教学设备购置经费不足 引入各种先进的办学设备,并建立与之相匹配的教室,需要相应的资金投入,但部分学校受到地域经济水平的制约,政府给予的支持有限,自身的经济实力又不够,添置新设备难度很大,即使有能力购买设备,也难以保障设备的日常维护与保养费用,从而导致设备管理力度效果的降低。

2 基于信息化的中小学教学设备管理的有效途径

信息化设备管理平台,是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之下,建立的能够及时搜集、分享以及处理、设备信息的系统,是学校设备管理工作得以发展与进步的必经之路。其管理途径具体分析如下。

首先,要明确信息化管理平台建立的初始意义就是以学生为本,为素质教育教学发展服务。将中小学生综合素质作为教育目标,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是在教学管理工作中,同样也需要将学生的需求作为基础,能够与学生积极进行沟通,管理员以及领导、学生之间需要及时进行沟通,并及时将设备资源进行有机整合,达到设备优化配置的目的[2-3]。

其次,构建信息化教学设备管理新模式,要建立一个全面的信息化教学设备管理系统,打破设备部门管理局限和管理现状,建立统一的管理信息库,管理系统有全部设备的信息,能对所有的设备采购、使用信息进行查阅,实施动态管理,能够为管理者提供具体的管理依据,该管理系统既要与学校现有的网络视频中控系统和全自动录播系统兼容匹配,实现网络互动教学或教学直播以及精品课程录制,也要与教务处教学资源库链接,便于教务处进行教学质量网络评估、教学评比与远程教学观摩,还可以实现优质精品课程资源的共享。

再次,管理系统还要具有图形查询功能和资产管理功能。图形查询是根据信息化教室中设备的位置、类型,绘制出信息化教室设备分布图,需要查询具体设备信息时,可以直接在设备分布图中点击相应设备,即可得到所需的结果,具有良好的交互性。

最后,要不断完善设备管理制度,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在建设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基础上,科学进行教学设备管理,这样可以有效提高管理工作的工作效率和质量,另外,还需要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并使其能够更好地操作管理设备,将设备的运行状况一一进行记录,设置建立使用反馈、投诉功能,通过网络、意见簿收集学生、教师的反馈意见,以不断改善管理,保障教学需求,充分发挥设备功能。

3 结束语

基于我国中小学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学校各项教学设备的不断增多,建立更加完善的设备管理体系,已经成为各中小学校管理部门所面临的首要问题。教学设备的正常稳定运行,能够有效地推动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支持下,我国很多地区的中小学校已经建立信息化的设备管理系统,实现了各类设备信息的整合、储存、分类以及分享。从而极大地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刘巍巍.高校多媒体教学设备管理制度的构建与实施策略探讨[J].科技视界,2014(9).

第9篇

关键词:约束理论;瓶颈;高校教学质量

由于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已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此外,随着我国教育市场的开放,国外的教育机构和各种教育产品相继进入了我国的高等教育领域,海外的高等教育资源成为学生的积极选择,给国内高校带来相当的影响和冲击。我国高校只有不断增强自己实力,提高服务质量,满足学生的需要,积极调整办学的方针和战略,才能在高校之林求得生存和发展。但因为高校教学产品具有的无形性及主观体验性的特点,衡量时具有标准确立的不可控性,因此目前我国关于高等教学质量管理的研究从理论上多关注于目标管理或建立相应的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从实践上多践行高等学校本科教育评估,采用目标管理,忽视过程管理,很少从思想方法上加以系统的根本探索,故收效甚微。约束理论(Theory of Constraints,TOC)是以色列物理学家、企业管理顾问戈德拉特博士(Dr.Eliyahu M.Goldratt)在其开创的优化生产技术(Optimized Production Technology,OPT)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管理理论,该理论提出了在组织经营生产活动中定义和消除制约因素的一些规范化方法,使系统获得巨大的提升,从而达到更高的管理目标。本文将运用约束理论对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加以分析。

一、高校教学产品的内涵及特点

世界贸易组织将教育服务列入贸易项目的第13类。我国在产业划分中,也把教育作为服务产业划入新兴的第三产业的范畴,高等教育的属性有了明确的定位[1]。高校的核心过程是教育过程,教育过程的结果应该是教育服务,即高校的产品就是教育服务。

与有形产品相比,高校教学服务具有以下特征。(1)无形性:高校教学服务的表现是学生离校时所获得的“体验与能力”。虽然学生离开时,教育服务的生产也告结束,但是通过教育服务学生所得到的“体验与能力”这一无形性非物质的“最终产品”将长期地留在学生的记忆中,并将形成学生未来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2)不可分性:高校教学活动的“生产”和“消费”是同时进行的,对服务的提供者(教职员工)是一个行为过程,对服务的接受者(学生)则是亲身参与的行为过程。此过程决定了顾客参与服务生产过程的不可分离性。(3)不可储存性:教育服务不能像有形产品那样能够储存,在某个时间段未能得到的潜在收益,事后是不会再得到的,因此也具有收益的不可逆性。(4)差异性:教育服务反映为通过物质与非物质、有形与无形等多元素介质组合传递给学生的一种产品,学生在消费整个产品的过程中深度参与,教育质量极容易受到提供服务的教职员工的水平与情绪和参与到服务过程中的学生的态度与修养的影响。所以其结论难免受到情绪化倾向影响而带有较强的主观导向,以致于不同的人会对同一服务水准提出不同的评价。

二、高校教学质量的内涵及过程

质量是指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教学质量是指学校为适应社会及学生个体素质发展需要而进行的各种教学活动所达到的预期效果的程度,它显示出一所学校教学活动所达到的标准和水平。高校教学属于服务范畴,在衡量服务质量时,芬兰瑞典语经济与管理学院的格罗鲁斯教授认为,服务质量应分为两部分:一是技术质量,即结果质量;二是功能质量,即过程质量[2]。而美国学者比特纳(Marry Jo Bitner)又在此基础之上,增加了服务环境组合质量(ServiscapeQuality)的概念。基于以上理论,我国高校教学质量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教学环境组合质量,即学校的物质条件及师资力量的质量;二是教学的过程质量,它是高校教职工与学生在服务接触的过程中产生的质量;三是教学结果质量,即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获得知识的增长。另一方面,高校教学是一种主观体验的过程。所谓“过程”,按照ISO标准定义就是“一组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活动”[3]。具体而言,教学过程就是利用教学设施、设备和教学实践活动,使学生提高和改善自身素质,实现其人力资本增值的活动。一般来说,整体教学过程包括教学输入、教学实施和教学输出三个子过程,每个子过程中又包含若干个环节。其中,教学输入包括教师的观念、知识水平和能力、学校的物质条件以及学生的自身条件等,教学输入的质量即教学环境组合质量;教学实施包括课程开发、课堂教学、教学管理、考试考查、学生参与情况等,教学实施的质量即教学过程质量;教学输出包括学生的成绩、升学和就业情况等,教学输出的质量即教学结果质量。[4]

三、基于TOC理论的高校教学质量体系分析

如上所述,高校教学是一个包含输入、转化及输出的一个系统,而TOC强调从系统的整体角度出发来考虑和处理问题,一切妨碍系统实现整体目标的因素都是约束。一般地说,在系统整个的业务经营流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只要它阻碍了系统更大程度地增加有效产出或减少库存和运行费,那么它就是一个“约束”。“约束”是一个广义的概念,通常也称作“瓶颈”(Bottleneck)。约束可以来源于系统内部,也可以来源于系统外部。任何一个系统的强度取决于整个流程中最薄弱的环节,而不是最强的环节,要提高一个系统的产出能力,必须要打破系统的约束。约束与非约束的关系如下:

1.关系A。非瓶颈资源为后续工序,只能加工由瓶颈传送过来的工件,其使用率自然受瓶颈的制约。

2.关系B。虽然非瓶颈资源为前道工序,能够充分地使用,但整个系统的产出是由后续工序,即瓶颈决定的,非瓶颈资源的充分使用只会造成在制品的连续增加,并不改变产出。

3.关系C。非瓶颈资源的使用程度虽不受瓶颈的制约,但显然受到市场影响,由市场需求决定。

传统的管理模式习惯于将链条断开,对每个环节进行局部优化,它们认为,对任何一个环节的改进就是对整个链条的改进,系统的整体改进等于各个分环节改进之和。在这种管理模式的驱动下,每个部门的管理人员都在同时抢夺系统的资源,但现实表明,系统的整体改进并不等于各个环节的改进之和,因此对大多数环节进行的大多数改进对整个组织是无益的。组织的绩效提高应该通过加强最薄弱环节来实现,同时也可以缓解组织各部门之间的资源冲突。

如上所述,首先高校所生产的产品最终会投向市场,必须考虑市场的大约束,如关系C。其次,如果前道工序是后道工序的瓶颈资源,那么后续工序的产出就必然受到前段工序的制约,如关系A,因此应严格控制教学输入。最后,如关系B所示,即使开拓了的市场有足够的承接能力,在输入中也有优质的资源,但在后续工序即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控制不力,也会形成新的瓶颈。

四、基于TOC的高校质量管理体系构建

以下通过分析高校教学质量体系的约束点和瓶颈何在,借鉴TOC工作思维流程中的主要技术分析工具如现实树、消雾法等进行研究,并由此寻求关键路径,提升系统绩效。

1.市场约束。当高等教育处在“精英教育”阶段时,高等学校毕业生供给小于社会需求,是毕业生的“卖方市场”。随着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大学毕业生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由“供不应求”转为“供需平衡”,直至“供大于求”,大学生就业基本趋于市场化,大学生就业工作由过去的“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这是一个来自于市场的约束问题。高校的产品是学生,具体表现为学生的专业基础、学习能力、认识能力、创新能力和学生就业情况等,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在教学输出方面存在许多共性问题,如学生就业率低、大学生就业问题日趋严峻,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和供需比例日趋下降。当组织具有高于市场需求的产能,那么市场需求就成为瓶颈,即使组织能多生产,但由于市场承接力不足,只会形成过多库存,形成浪费。因此,很多人将其归咎于高校的扩招政策。但具体分析“树根“我们会发现造成大学生就业率低的原因并不能归结于简单的高校扩招,事实上我国高校毕业生的人均比例与发达国家还存在着相当的差距。高校专业设置重复建设,同层次、相同专业毕业生的名牌校与普通校之间,培养质量和特色不明显;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够密切,缺乏实际动手能力,因此根本原因并不是市场需求不足,而是高等教育的有效供给不足,存在着结构性失衡,生产的产品与市场需求不配套。因此,高等院校应根据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制订相应的学科专业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高校必须建立健全毕业生跟踪调查制度和与用人单位间的双向交流和信息反馈制度,及时了解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素质和高校教学工作的要求与期望,并根据这一要求调整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专业结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还可聘请用人单位的高级技术与管理人员参与高校人才培养过程,或开展产学合作教育,求得高校内部质量特性与市场人才需求质量要求的统一,使高校教育教学工作更加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要。在确定、评审与人才培养的有关要求时,邀请用人单位人员进行座谈和沟通,打造符合人才需求的合格毕业生,收集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及时进行处理,实施订单式培养。

2.教学输入约束。因为系统输入的质量决定了作业活动中产品转化的质量,我们需要考察教学输入的质量即教学环境组合质量。教学环境组合质量包括教学环境、教学设施设备、图书网络资源、师资结构、生源构成等要素。如从生源控制上,高等院校接收具备接受教育条件的申请人成为直接顾客(学生),从师资结构上,应根据教学任务和教师任职条件聘请教师,教师应进行经常性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在此过程中,应大力动员,通过对组织机构的协调做到全员参与。如招生与就业处和各个院系须负责生源渠道的开拓、生源信息的筛选、生源构成的遴选;人事处保证所有参与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规定职责的人员胜任工作,对是否胜任工作的情况通过教育、培训等方面加以考核和完善。具体包括协助管理者代表组织制定各部门各岗位任职能力要求;根据各职能部门提出的培训需求,制定全校年度培训计划;负责保存员工教育、培训、技能和经验方面的相应记录等。资产设备处则主要负责确定并提供所需的资源,与供货商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保证教学及实验的良好运行环境。学生实验、实习和教学设备应经常维护,定期校准,保证精度和正常使用。

3.教学质量约束。主要关注对教学过程质量的控制。从教学管理上,管理者应有对建立、实施和改进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承诺,并在其管理职责的履行中提供有效性证据;制定质量方针、质量目标、配置资源;明确教育质量目标,明确各级管理者和工作人员的职责和权利,对各环节的检查、监督、评审应由负全部责任的领导亲自实施,担当责任。高等院校要制订可测量的教学、管理质量目标,构建教育质量管理体系。教育质量管理体系规范化、程序化并贯彻执行,保证教育质量,保证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完整性;高等院校各个教育教学环节和招生、分配等学生管理工作应制定控制文件,保证那些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环节处于受控状态(包括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考试和考核制度、良好的教学和育人环境等),并有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制度,保存检验记录;不同环节的教学质量检查及教学效果的检验,不仅要有文字记录,还要有对该专业教学过程中的共性问题给予标识,从而在持续环节中可以追溯并采取相应措施。在控制过程中,建立起以集合学生课堂出勤率、课堂参与率、学生评价、学生考试成绩等为关键控制点的量化指标体系,可采取课前试讲、督导听课、管理人员听课、领导听课、学生座谈等方式进行。通过控制,一系列课堂教学指标的取得为进一步分析课堂教学效果提供了数据支持,同时也为进一步的有重点控制提供了可能。

综上所述,基于TOC的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必须从以上三个约束点进行控制,同时应注意过程的持续改进和动态管理,因为约束不仅存在,而且还会随着时间产生漂移――从一个环节转移到另一个环节,任何一环都可能成为下一个最弱的环,成为瓶颈环节,因此必须不断地对整个组织的各个环节进行诊断,及时发现将会成为下一个约束的环节,从而制定克服这个新约束的决策。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质量管理体系标准GB/T19001-2000[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1.

[2] Christian Gronroos.服务管理与营销(第二版)[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45-49.

[3] 万可.基于“过程方法”提升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管理[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07,(1):46-49.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