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企业管理的知识点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21 16:38:5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企业管理的知识点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企业管理的知识点

第1篇

关键词:电力企业;人力资源;职教管理;职工培训;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1)31-0037-03

国有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由于各种原因存在一些问题,最为显著的是:人员基数大,文化程度不高,劳动生产率低,临时用工多,编制紧张高素质人才进不来。这些都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也影响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提高。在此情况下,向内挖潜提高在岗职工素质就显得尤为迫切,职教管理也越来越被重视。但由于电力企业职教管理既不等同于企业生产经营,也不完全等同于高等职业教育,就具体实施情况看,许多地方存在管理过程照搬生产一线的评定方式,导致职教管理过程与企业培训目标脱节。

一、电力企业职教工作的特点

(一)教学效果具有不确定性

电力企业职工培训传授的是专业性、实践性极强的应用型知识,学员对这些知识的掌握和应用的好坏决定着教师的工作成效。但是,目前电力企业职工培训教师的绩效考核与被培训者回到工作岗位的工作表现脱节,被培训者对知识的掌握和实际运用能力得不到有效反馈,这样即使教师所传授知识的功能履行得很好,可学生到了实际工作中不能很好地对这些知识灵活加以应用,培训效果还是不好的,所以说电力企业职教工作具有不确定性。

(二)多元化的教师组成要求教与学相互促进

电力企业职工培训教师有学校毕业进入企业的年轻人,也有理论知识不多但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老员工,多元化的构成决定了培训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方能胜任教师工作。电力企业职工培训教师面对的学生都是步入成年具有独立思考和学习能力的企业员工,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意识,电力企业职工培训教师必须善于根据思维规律,合理启发学生思考,使学生的思维自然融入教师的教学思路,把课堂教学过程变成在教师主导下的师生共同探讨的过程。

(三)教师工作的个体性与教育成果的复合性

电力企业职工培训主要是通过教师个体完成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以及教学方法的使用,没有固定模式可以借鉴,必须靠教师自己独立实施。但是,培训成果又绝不仅靠教师个人劳动所能取得,它是电力企业全部工作的综合效应,包括学员自身的努力甚至还包括学员家庭的努力。因此,电力企业职教工作的成果是集体劳动的结晶。

(四)劳动成果具有不可计量性

电力企业职工培训教师的工作主要以脑力劳动为主,劳动无限定的上下班界限,无划定的教育区域范围,培训教师为搞好教学,需要不断地去探索,这就决定了电力企业职工培训教师的劳动成果很难量化。一名电力企业职工培训教师,要想真正为学生所欢迎、所喜爱,要想在自己所从事的学科领域里有所建树,要培养出合格的人才,就必须比别人付出更多的时间和努力。

鉴于电力企业职教工作所具有的这些不同特点,针对电力企业的职教管理也应具有其特殊性,需要相关部门在准确掌握职业特点的基础上,经过具体的研究分析,灵活地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和考核模式。

二、电力企业职教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考核标准与企业培训目标不一致

职教管理质量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未来。电力企业职教管理的目标是为企业培养更多高水平、高素质的专业人才。电力企业现行的职教管理对这一目标支持不够,比如一些电力企业在职教管理中,过多的关注工作量,从而导致许多电力企业职工培训教师只专注于课时,这在一定程度造成了职教管理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目标相偏离。

(二)培训教师岗位设定类比企业其它岗位,绩效考核体系的科学性难以保证

目前,我国电力企业培训教师岗位大都是类比企业其它岗位设定,一般都按辅助岗位定岗。没有充分认识到培训教师对企业发展的潜在贡献,由此而建立的绩效考核体系很难保证科学,很难完全真实准确地反映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价值,职教管理的实际效果也要打折扣。

(三)评价反馈环节薄弱,职教管理的结果缺乏系统

在我国当前的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考核中职教管理评价反馈是最为薄弱的环节之一,具体表现为被评教师只知道评价的最后等级或成绩,不知道被培训者回到工作岗位的实践表现,对被培训者对知识的掌握和实际运用能力得不到有效反馈。这就使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考核难以了解自身教育教学的实际状况,不利于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改革,提升教学效果。同时有关部门对培训教师绩效管理的评价结果只汇报给相关管理人员作为考核的依据,很少进行系统分析,不能促进教师工作绩效的提高。

三、改进电力企业职教管理的建议

(一)将受训学员回到岗位的工作表现纳入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绩效考核

电力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目的就是为企业输送新鲜血液,增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电力企业职工培训教师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任务的直接承担者,经他们培训的员工素质和劳动技能有无提升,在很大程度上由人力资源管理质量的高低所决定。因此,将受训学生回到岗位的工作表现纳入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绩效考核体系,充分调动广大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教师的潜能。

(二)发挥职教管理的正向激励作用

电力企业职教管理体系应根据企业需求程度、学员反应、知识标准、受训学员劳动生产率是否有明显提高、授课时间等分设权重,对分值高的教师加大奖励力度,充分发挥考核的正向激励功能。

马斯洛的需要理论认为,人的基本需要的满足才能产生高层次的发展的需要。经济收入和生活条件对于电力企业培训教师来说是影响其工作投入程度和质量的重要因素。电力企业职工培训教师的岗位普遍不如生产一线的高,在此形势下,充分发挥职教管理的正向激励作用,比加大考核力度更加有效。

(三)坚定培训教师对职工教育工作的信念

电力企业在选拔培训教师的过程中,应尽量选择那些热爱电力企业,对自己所从事的培训工作具有强烈兴趣的人从教。对新入企业的大学生教师,应采取各种方式加强他们的职业信念,培养他们对培训工作的热情。在让他们体会到教师职业的崇高与神圣的同时,应尽力创造条件帮助青年教师取得成功,使他们体会到成功的乐趣。对于从基层选调的教师,应充分展示他们的实践经验,满足他们社会认同和赞许的需要,从而提高他们对教师工作的热爱。

总而言之,人力资源视角下的电力企业职工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只有企业决策者、教师、学员共同努力,才能适应企业的不断创新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冯伯麟.教师工作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教育研究,1996,(9).

[2] 唐星,赵曙明.人力资源类型及其策略选择――及于知识的角度[J].现代管理科学,2003,(8).

第2篇

关键词:质量管理 过程 产品 监视与测量

监视和测量是以过程为基础的质量管理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标准GB/T19001-2008/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 要求》(以下简称“标准”)要求对质量管理过程、产品特性和产品进行监视和测量;在实践中正确理解和应用7.5.1.e、8.2.3和8.2.4条款要求的监视和测量是提高质量管理绩效的重要保障,本文主要通过对标准8.2.3和8.2.4条款的分析、应用,辨析了对过程和产品"监视和测量"的异同,并结合标准7.5.1.e条款的要求进一步厘清二者的关系。

1.过程的监视与测量

标准8.2.3 :“组织应采用适宜的方法对质量管理体系过程进行监视,并在适用时进行测量。这些方法应证实过程实现所策划的结果的能力。当未能达到所策划的结果时,应采取适当的纠正和纠正措施”,该条款要求监视和测量的对象是“过程,并且必须采用适宜的方法对过程进行监视,而测量则是在适当的条件下才会采用”,对“过程”监视和测量的目的是证实“过程”实现所策划的结果的能力的认定,比如,某组织策划焊接一次合格率的质量目标为90%,组织通过一段时间(假定连续3月)的过程监视和测量,发现一次合格率仅为75%,经过分析,确定造成一次合格率低的主要原因是部分新焊工的施焊能力尚未达到熟练技工的平均技能水平,通过对该阶段焊接质量一次合格率的监视和测量,可以认定该组织目前尚不具备达到原定策划一次合格率90%质量目标所需能力;又如,某核电施工单位按核电业界惯例,建立了二级QC制度,QC1为作业班组的专职质检人员,其职责是对作业班组的作业活动(工序)进行100%检查,QC2是项目部的质检部,在QC1基础上作10%抽检,该单位的QA部在对该项目部质量管理有效性的监查中,发现QC1对作业班组所作的检查率仅为65%,QC2的抽检比例也远未达到10%的预定目标,究其原因,主要是二级专职QC人员严重不足,无法达到QC1的100%和QC2的10%原定策划检查比例的管理目标,通过对此过程的监视和测量,QA部认定目前总部为项目部配备的二级QC人员尚不能达到原定管理目标的能力。可见,标准8.2.3条款要求监视和测量的对象是“过程”,其目的是证实过程实现策划结果的能力。

对过程监视和测量的方法主要有:过程审核、专项监督、过程有效性评估、过程的检查、随机抽检、特殊过程参数的连续监控等方法,监视和测量产品生产的过程是否符合或达到原定策划结果的能力。

对过程的监视和测量还会涉及对影响过程能力各因素(即通常所说的对“人、机、料、法、环”的控制这五方面因素)对产品的质量实现过程是否达到预定策划结果,当证实无法达到预定策划结果时,应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在“人、机、料、法、环”五方面提升能力,确保达到原定策划的结果或目标。

2.产品的监视与测量

标准8.2.4 :组“织应对产品的特性进行监视和测量,以验证产品要求已得到满足。这种监视和测量应依据所策划的安排在产品实现过程的适当阶段进行”。该条款主要是针对“产品特性”进行监视和测量,其目的是验证产品的质量是否符合相关规程规范和技术标准要求,其范围不仅指最终产品质量,也包括对产品实现过程各阶段产品(如半成品)的监视和测量,以及对原材料采购验收过程的监视和测量,正如标准所说“这种监视和测量应依据所策划的安排在产品实现过程的适当阶段进行”。对产品监视和测量的策划时,应规定:①监视测量时点(进货检验、生产过程的半成品、最终成品);②监视测量依据(规定应执行的规程规范,确定产品放行或交付准则);③监视测量方法(确定抽检比例、对产品质量文件的验证等);④未经检验或检验不合格是否放行或交付,若放行,应规定得到何种级别相关授权人员批准,以及必须得到顾客的批准等。

过程监视测量”与“产品监视测量”两者存在一定差异,大致见表1。

3.对服务的监视和测量

按照标准GB/T19000-2008/ISO9000:2005《质量管理体系 基础和术语》中第3.4.2条款,服务也是一种产品,对于某些服务类产品,过程的监视与测量和产品的监视与测量不易区分,这是因为完成服务提供的过程即是服务结果的产生(服务产品)。例如,工程管理公司为项目业主公司提供工程建设管理的服务,代行项目业主管理职责,对合同范围内的供方实施工程管理,公司对施工单位报审的施工方案审查时,对施工方案所提出的审查意见就是该公司的服务产品;当该公司完成对工程的验收时,在告知项目公司哪些工程验收合格、哪些不合格即是向项目公司提供了该公司的服务产品。可见,对于某些服务类产品,服务过程和服务产品是同时产生和完成的。因此,对此类产品,无需注重区分是过程的监视与测量还是产品的监视与测量,而应注重对发现的不合格的服务采取纠正或预防措施即可。

4.两者之间的关联性

标准中7.5.1.e:“实施监视和测量”。该条款和标准8.2.3及8.2.4的不同之处在于该条款强调的是对产品特性和过程特性进行监视和测量,目的是确保这些特性控制在规程规范和技术标准允许的范围内,排除影响产品质量波动的各种因素,使产品质量处于受控状态中。由于标准8.2.3条款要求通过对“过程”监视和测量来认定“过程”是否具有实现所策划的结果的能力,如果过程所需的能力达不到策划时所确定的要求,是很难实现所策划的结果的,因此8.2.3条款是7.5.1.e条款以及8.2.4条款的基础,如果没有实现所策划的结果的能力,就无法保证7.5.1.e条款所要求的产品特性处于受控状态,更无法保证标准8.2.4条款产品符合规程规范和技术标准的要求。例如,我们要对焊工的施焊过程(如电流、温度、充氩保护等环境条件参数)进行监视与测量,这属于标准7.5.1.e条款的范围,即对产品的特性进行监视与测量,确保这些工艺参数处于受控状态,标准8.2.3条款所要求的监视与测量是确保这些工艺参数处于稳定状态的过程的控制能力,如焊工技能、遵守操作规程和工艺卡的自觉性、焊机性能、充氩装置等。当这些过程能力得到保证时,标准7.5.1.e条款所要求的过程特性参数就能得到保证,处于受控状态,最终标准8.2.4条款所要求的产品(施焊)质量就一定能得到保证。

5.小结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过程和产品的监视与测量的对象、目的、范围、实施的时机会、方法以及人员等都有一定的差异,然而二者又是互相依存的,过程的监视和测量是基础,是确保产品特性处于受控状态和产品符合顾客要求的保证。

参考文献:

[1]中国标准化研究院 GB/T19001―2008/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 要求[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9.

[2]中国标准化研究院 GB/T19000―2008/ISO9000:2005质量管理体系 基础和术语[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

第3篇

摘要:电力施工企业造价的控制和管理是基本建设投资管理的重要内容,是对电力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指标和社会效益指标的综合反映,而对电力工程造价的合理确定以及科学有效的管理,则是优化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的一项重要手段。近年来,电力建设发展很快,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由于各种原因,电力工程造价上涨也很快,这影响电力建设的健康发展,对此必须高度重视,必须从各个阶段入手,严格控制电力工程造价。

关键词:电力施工企业 工程造价 管理控制

电力工程造价的管理是一项具有很强技术性和专业性的工作,且对于电力工程造价的影响因素非常多。本文基于我国电力工程造价管理的现状,对电力工程造价管理问题的应对措施进行了浅要的分析和探讨,文章就电力施工企业工程造价管理进行了初步的阐述和探讨。认为施工企业工程造价管理必须在投标管理、合同管理、施工管理和结算管理等环节着手,利用科学管理方法,多种控制手段和措施,使工程造价控制在预期的目标范围内,以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

一、工程造价管理概述

工程造价就是工程的建造价格。工程造价对于不同的建设主体,有着不同的含义。对于建设项目的投资者,即业主来说,工程造价是指建设项目从筹建一直到工程竣工验收的全过程所花费费用的总和。对于工程项目的建设者,即施工企业来说,工程造价指的是建设工程施工发包与承包工程价格,系指按国家规定由甲乙双方在施工合同中确定的工程施工价格。电力施工企业工程造价管理就是利用科学管理方法,在合理使用人工、材料、机械的基础上,将施工成本控制在合同价格范围内,以追求最大利润空间为目的。施工企业的工程造价管理贯穿于工程招投标、施工合同签订、工程施工和工程竣工结算各阶段,是施工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核心工作。

二、电力施工企业工程造价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在制定投标战略时定位不准,不能准确把握报价的合理性,恶性竞标,或为追求高利润报价过高,最终在激烈的竞争不能中标;或为了中标而一味地压低报价,致使施工企业低于成本价中标,造成严重亏损。或者投标时只考虑工程的情况,忽略了业主的经营管理方式,结果在日后工程的施工和结算时困难重重。

2.对招标文件与合同条款的理解不够透彻,或与业主存在理解上的误差。对合同价款调整的范围、程序、计算依据和设计变更、现场签证及材料价格的签发、确认等约定不明确。对于合同执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分析不足,不能事先提出解决的措施,合理规避风险。施工过程中轻易相信业主、设计单位的口头承诺,增加施工工作量,却未及时取得书面文件,未做好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竣工结算时索赔难。

3.项目所需资源的单价上涨。由于电力工程项目具有施工周期长的特点,因此施工期间设备材料市场价格波动大,面临材料单价和人工单价上涨的风险。

4.技经人员素质不高。工程建设中,技术与经济是密切联系的。但就目前现状而言,由于长期以来工程经济工作得不到重视,被认为是辅助的、可有可无的专业,致使工程技经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从业人员的专业有学经济的,有学工程的,有学其他学科的,甚至有没受过任何专业培训的,大多数人知识面单一。投标预算人员只负责投标报价,现场技经人员只负责工程费用的事后追加和结算,并未真正参与到工程的建设中去,经济与技术脱节,已不能适应工程造价管理的需要。

三、施工企业工程造价管理应把握的几个重点

1.合理确定投标报价,争取中标是工程造价管理的基础。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只有中标后,才谈得上工程项目管理,所以说争取中标是工程造价管理的基础。而承揽电力工程建设项目能否中标,取决于承包方的报价、施工质量、工程工期、技术方案以及同业主、人、投资方的关系等诸多因素。为此要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1)制定投标思想策略。在对某项工程投标活动中要做好调查研究,分析当地电力建设市场的竞争形势,了解竞争对手的状况,摸清业主的发包工程,从而确定本公司投标思想和策略,如果本公司对某项工程在资质、技术、装备方面有优势,而发包的条件在利润或业绩方面都有利可图,则应决心夺标并中标。(2)分析标书、合理确定投标报价。投标报价是能否中标的主要因素,报价过高,由于竞争激烈,显然是不能中标的,而一味地压低造价,又会使施工企业亏损。为了中标,必需根据建筑市场状况,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确定一个合乎实际的承包总价。(3)组建一个合理的报价班子,经验丰富的报价班子对于能否报出合理价格、提高中标率来说至关重要,其人员应直接参与标书的编制,充分发挥其主人翁的作用。

2.仔细研读招标文件与合同条款。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业主往

往在招标文件和施工合同中隐含了大量不利于施工企业的条款。再者施工企业很难权力对等地参与合同谈判,往往受制于业主,承担较大的合同风险。因此,施工企业必须具有强烈的风险意识,从风险分析与风险管理的角度研究招标文件与合同的每一个条款,对项目可能遇到的风险因素有全面深刻的了解。遇到疑问要及时向业主咨询,特别是涉及到费用的款项要多与业主沟通,清楚业主的意思。从而在以后的施工过程中想办法规避风险。

3.加强施工过程的管理,认真实施工程索赔制度。施工阶段成本

控制是工程造价管理的核心。施工企业通过招投标工作、合同谈判,已经基本明确承包工程的合同价。在现阶段,一般是固定总价承包,只是在工程变更及其他条款允许的情况下进行工程合同价格的调整,所以在价格一定的条件下,企业实际成本开支决定着企业的盈利水平,成本越高盈利越低,成本高于价格就危及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成本控制应在满足工程质量和进度的条件下加强成本控制。降低工程成本,技术与经济相结合是控制项目成本的有效手段,正确处理技术先进与经济合理两者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力求在技术先进条件下的经济合理,在经济合理基础上的技术先进,把控制项目成本的观念渗透到各项施工措施之中。

4.建立材料价格信息体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工程造价的管理依赖于准确有效的市场信息。目前施工企业普通使用的“造价通”便是一种以信息咨询中介组织为基础,由计算机网络系统支持的能及时反映市场变化的设备、材料及造价信息网络。除了这种信息网络外,企业应自己建立的材料价格信息体系,规避材料单价上涨的风险。从我公司多个电力建设工程投标项目情况看,电力建设安装工程中的高压管道、进口阀门、六道的风门和膨胀节、电缆等主要材料是甲供,其余全部材料都是由施工单位提供的。

5.重视技经人员的素质培养。要提高工程造价管理的水平,就必须重视技经人员的素质培养。施工企业因为具有一线作业的优势,可以在一线技术人员中选择人才,将其培养成技经人员。投标预算人员要经常深入施工现场学习交流,而现场技经人员则应参与到工程的施工建设中去。定期为技经人员提供继续教育的机会,让他们随时紧跟当代科技日新月异发展的步伐。目前我国已实行造价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从事造价管理的技经人员应持有造价工程师资格才能上岗执业,这也是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必然要求。

四、结语

总之,怎样结合工程造价理论和项目实际情况来将电力工程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优化配置,以此来从根本上加强对电力工程造价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使得电力工程造价的增幅管理在合理可控的范围之内,是目前所有施工企业及其工程管理人员必须重视的一道课题。只有做好程造价管理,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在电力行业的投资体制、企业经营机制等方面的改革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从而进一步把我国电力工程造价管理推上一个更高的台阶。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物资管理;电力施工;企业管理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30-0140-02

电力施工企业中的物资管理是对电力施工企业工程建设的材料采购、运输、储存、维护与使用等进行综合全面的管理,并对建设施工材料的使用进行合理的控制与规划,提升材料的使用率,避免浪费与损坏,影响物资管理的成本控制。物资管理作为电力施工企业中重要的管理环节,需要得到电力施工企业的充分重视,只有电力施工企业做好了物资管理的工作,才能有效地节约物资,降低生产材料成本,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推动企业的长远发展。

1 电力施工企业物资管理的现状

1.1 电力施工企业物资管理信息化控制不够全面

现今社会的发展主要依靠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与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信息化技术作为贯穿国民生产建设各个领域的重要手段,极大地提升了我国经济建设的速度,推动了我国的经济发展。由于电力施工企业管理层对于信息化控制的重视不足,相关资金的投入不足以满足信息化控制的需求,导致我国电力施工企业物资管理信息化控制尚不够全面。笔者通过对电力施工企业物资管理模式进行分析发现,大多数的电力施工企业物资管理依旧停留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上,仍然沿用传统的书面记录方式,通过客服窗口对相关的货物收支情况进行记录与整理,影响了电力施工企业物资管理的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不利于电力施工企业的长远发展。

1.2 电力施工企业物资管理专业设施尚不够完善

就目前情况来看,电力施工企业相关的物资管理设备尚不够完善。大部分电力施工企业的物资存放与管理仅仅停留在表面,只将货物存入仓库然后由管理人员进行监管,避免遗失。由于部分物资需要在干燥的环境进行储存,但实际上电力施工企业物资管理设备中没有专门的防潮设施,导致物资储存的时候存在较大的问题,影响了货物的储存质量,不利于保证施工项目的质量。

1.3 电力施工企业缺乏专业的物资管理人才

笔者通过分析目前电力施工企业物资管理人员的年龄层次、专业素质发现,大部分电力施工企业物资管理人员年龄集中在40~50岁之间,并且相关物资管理专业能力也参差不齐。时代在不断发展与进步,但相关物资管理人员依旧沿袭较为传统的管理模式,无法满足现今电力施工企业物资管理的发展要求,并且物资管理人员对于先进的管理模式知之甚少,导致其在日常管理的过程中,只为了完成工作量目标,管理质量较低。许多电力施工企业物资管理人员不具备专业的物资管理专业能力,企业也没有对其采取专门的职业能力培训。电力施工企业忽视了物资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由于电力施工企业管理层的不重视与不作为,导致企业物资管理工作一直处于较为被动的地位,严重影响了电力施工企业物资管理质量的提升,制约了电力施工企业的发展与进步。

1.4 电力施工企业物资管理方式缺乏科学合理的创新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新形势下对于电力施工企业物资管理的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就目前情况来看,电力施工企业物资管理一直沿用的是传统的管理方式,没有得到科学合理的创新。电力施工企业过分重视实际的生产量,加大了物资管理工作的压力,但物资管理人员又没有更为有效的管理方式,管理效率低下,无法满足电力施工企业高生产量下形成的压力。长期以往,电力施工企业的高生产量目标与物资管理工作的效率低下的现状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导致企业的发展缺乏根本动力。

2 电力施工企业物资管理中问题的对策

2.1 电力施工企业物资管理信息化技术普及

信息化技术具有便捷、稳定、可靠的优点,能够极大提升电力施工企业物资管理信息处理的效率,提升电力施工企业物资管理的质量。电力施工企业应该应用专门的物资管理软件,全面、系统地对电力施工企业物资管理数据进行记录与整理,有效促进电力施工企业物资管理效率与质量的提升。传统的纸质档案记录工作应该转化为电子信息储存,能够提高数据的记录真实性与可靠性,也能便于相关人员对数据进行调用与分析。

2.2 电力施工企业物资管理专业设施到位

电力施工企业需要重视物资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加大物资管理工作专业设施的资金投入,确保物资能够得到妥善的储存,保证电力施工物资的质量,以便提高电力施工项目的建设质量。电力施工项目的质量对我国电力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必须保证材料环节不出现任何问题。因此,必须要落实电力施工企业物资管理专业设施的建设工作,确保电力施工物资的安全可靠,才能有效推动我国电力施工企业的长远发展。

2.3 电力施工企业需要加大物资管理人才的培训力度

针对目前我国电力施工企业物资管理人才专业素质参差不齐的现状,电力施工企业必须要加大对于物资管理人才的培训工作,提升其专业能力,才能有效提升电力施工企业物资管理整体水平。因此,企业需要定期开展专业素质考核,对于考核不达标的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如果培训过后其专业能力仍不能满足电力施工企业物资管理水平的要求,那么电力施工企业必须淘汰这部分人员。同时,电力施工企业在对物资管理人才进行招聘的时候,需要考虑到目前物资管理人员年龄老化的现状,吸收一些新鲜血液,在老员工的帮助下提升新员工的物资管理效率与质量,才能有效避免电力施工企业物资管理工作链的断裂,影响电力施工企业的发展与进步。

2.4 鼓励电力施工企业物资管理人员进行物资管理方式的科学合理创新

目前,我国电力施工企业物资管理人员在其岗位上大多工作了超过10年,拥有极为丰富的管理经验,但物资管理人员依旧沿用着传统的物资管理方式。电力施工企业必须让物资管理人员了解目前的管理方式已经无法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要求其尽快根据电力施工企业物资管理的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方式创新。同时,企业可以借鉴一些先进的物资管理方式,传授给物资管理人员,帮助其依靠自身丰富的经验进行管理方式创新,这样才能有效地推动企业的发展与进步。部分老员工可能存在思维定式或者是创新意识缺乏的情况,企业需要针对这一问题,适当地吸收一部分新员工,新员工往往具有冲劲与新的思维模式,在与老员工进行沟通与交流的时候会碰撞出创新的火花,从长远上能够有效地促进电力施工企业物资管理方式的革新与优化。

参考文献

[1] 寇洪.浅谈电力施工企业如何加强工程项目物资管理

[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20).

[2] 王贵良.用友购销存软件对提升电力施工物资管理的

意义[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2,(4).

[3] 张道亮.加强物质经济管理,提高企业成本效益[J].

企业技术开发(学术版),2012,(8).

第5篇

Abstract: Combined with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power system, we can see that the current business environment has also achieved substantial changes. In the process of participating in the market competition, new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the electric power enterprises.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business situation, the value of human resources in the process of competition has further highlighted, especially the middle and senior staff as the core talents in the process of business management, and to give full play to its advantages in human resources, can enhance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power enterprises in essence.

P键词:电力企业;职业生涯;管理机制;中高层人员

Key words: electric power enterprise;career;management mechanism;middle and senior staff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8-0059-02

0 引言

对于当前整个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来说,职业生涯管理是一项系统化过程,在该过程中,其实现了企业自身、企业员工以及管理者价值的整体统一。因此,通过实施职业生涯管理工作,其能够将员工个人目标与企业发展的综合。当然,做好职业生涯管理工作,其也能够帮助员工对自身特点及发展状况形成清晰认知。而想要做好电力企业中高层员工职业生涯管理工作,就必须从企业自身特点出发,通过准确把控员工特点和企业发展需求,从而实现中高层员工职业生涯的体系化发展。

1 电力企业中、高层员工的特点

电力产业作为基础性产业,在社会成熟发展过程中,其对电力供应的稳定性和质量标准提出了更高要求,特别是随着电力企业经营时,其对技术水准要求不断提升,因此传统的管理模式和人才体系已经无法满足整个电力企业经营发展的具体需要。所以,对于对电力企业来说,其需要在适应整个改革趋势的同时,创新管理理念,优化中高层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从而确保其能够满足电力产业转型发展的具体趋势要求。

结合“2/8定则”,不难看到在整个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企业组织的收益来自于20%的员工,因此核心员工的存留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营效益。特别是对于以资金、技术为主要经营内容的供电企业来说,至关重要。所以,我们认为电力企业中、高层员工指的是具有管理经验和技术能力的员工,其掌握了企业的核心技术、知识信息,同时对于企业来说,这些员工也是无法被代替的员工。而其特点主要表现为:

首先,中高层员工掌握了电力企业的技术资源,同时更具有丰富的业务处理经验,这就使其在某种程度上很难被取代。其次,中高层员工是相对性概念,而在整个电力企业中,其对企业绩效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具有稀缺性。此外,对于电力企业经营发展来说,中高层员工的工作状态和具体表现直接关系到电力企业的经营业绩和供电安全,甚至与电力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有着重要关联。最后,结合当前人力资源市场发展状况,可以看到当前中高层员工的就业思想和理念也发生了相应变化,尤其是中高层员工的需求也发生了新的变化,一旦其需求无法得到及时满足,就会出现辞职、流动。

2 电力企业对中、高层人员进行职业生涯管理的必要性

结合电力企业自身特点状况,我们可以看到当核心员工出现离职现象时,企业经营将会遭受极大影响。因此,想要稳定中高层员工,就必须在提升其忠诚度的基础上,完善实施职业生涯管理工作。可以说,留住人才,给予更多关注,将是整个电力企业中高层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的重要思路。对于电力企业来说,做好中高层员工的职业生涯管理工作,其能够对其他员工带来榜样性影响,从而塑造良好的企业文化。因此,做好电力企业中高层员工的职业生涯管理工作,极其必要。

2.1 做好职业生涯管理是提升员工企业认同感的必然要求

通过对职业生涯管理工作的具体内涵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这一工作,实际上是用人单位与劳动者通过双向沟通,从而实现预期目标的工作。因此在这一过程中,劳动者自身对用人单位的实际发展状况形成全面认知。不仅如此,当前整个供电企业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其竞争压力进一步突出,因此,做好员工的稳定工作,尤其是核心中高层员工的稳定工作,至关重要。对于电力企业来说,通过开展体系化的职业生涯管理工作,其能够帮助企业员工对企业产生相应感情,让员工从精神理念视角对企业予以认可,从而培养员工的认同感,实现员工持续、稳定为企业发展效劳。

2.2 做好职业生涯管理是电力企业现代管理体系的重要要求

对于电力企业经营管理活动来说,实施科学的人力管理活动是其重要要求。提升企业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作性,发挥其工作价值,将为企业经营发展提供重要力量。对于电力企业来说,其经营发展过程中,技术有着重要作用,而中高层员工则掌握了丰富的技术,因此通过对这些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管理,其不仅能够提升职工的技术水平和工作能力,同时更能创新企业管理模式,构建现代企业制度。在这一过程中,其管理成本更低、管理效率更高。职业生涯管理工作作为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完善开展职业生涯管理工作,将为电力企业经营发展提供实质性引导,从而确保其科学、高效运行。

3 目前电力企业中、高层人员职业生涯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对当前电力企业中高层人员职业生涯管理工作的具体开展状况进行分析,不难看出由于整个管理工作缺乏科学理念,从而限制了中高层人员自身价值的有效展现。因此,认知其存在的具体问题,将为电力企业中高层人员自身价值展现提供实质性帮助。

首先,当前电力运行的专业化水平较高,这就使得很多技术人员缺乏明晰的发展空间和机遇。而通过对传统的职业生涯管理工作开展状况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其实施模式过于简单,很难在具体的操作执行过程中予以应用,尤其是在专业人员的职位待遇设计过程中,较为简单,从而大大影响了技术类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稳定性。

其次,通^对当前电力企业中高层员工的技术待遇状况进行分析,可以看到其更多关注的是员工的物质待遇,忽略了精神理念的有效关注和融入,尤其是未能将职工的高层次需求融入其中。

最后,当前电力企业中高层员工职业生涯管理工作中,过多考虑企业发展的需要,未能将员工个人的需要与之相融入。对于很多中高层员工来说,自身存在较大情绪和意见。不仅如此,在整个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未能将招聘体系、考核机制和薪酬培训等各项要素内容融入其中。

4 做好电力企业中高层员工职业生涯管理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结合当前电力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趋势,以及整个电力行业的具体特点,我们可以看到中高层员工在电力企业中有着重要地位,因此充分利用好职业生涯管理工作的特点及作用,做好具体职业规划,将有着重要作用和价值。

4.1 实施技术与管理双重职业发展通道和模式

结合电力企业特点,在职业生涯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注重技术人才的职业成长和培养,尤其是构建管理体系与技术体系平行发展的职业发展模式,而技术人员可以结合自身特点,制定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思路及方向。无论是管理机制,还是技术体系,其薪酬待遇及发展机会都应该相近,从而稳定中高层员工的发展心态。重视技术人才培养机制,能够让员工认识到自身被重视、被认可,从而使其能够稳定工作。

4.2 将精神激励融入职业生涯管理体系中,增进其成就感

对于电力企业中高层员工来说,在其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不仅对自身物质待遇有一定要求,更重要的是需要将精神激励和成就感等理念融入整个职业生涯管理体系中。通过对电力企业中高层员工的具体特点进行分析,可以看到其渴望自身的职业能力被认可,因此做好精神激励将为其职业能力培养提供实质性帮助。比如,在电力企业经营过程中,可以将企业的决策权予以下放,通过简政放权,从而在提升中高层融入企业决策活动的频率基础上,实现企业高效管理。

4.3 完善中高层员工培养体系建设,完善综合福利机制建设

对于中高层员工来说,在一定时期,其经验积累到较高水准时,对自身职业发展的认知也更为全面,此时,其往往期待自身能够通过接受专业的能力培训,从而实现个人知识素养和专业技术能力的综合提升。因此电力企业必须结合中高层员工这一诉求进行专项培训,从而满足其心理需求。此外,对于中高层员工职业生涯管理活动开展来说,不仅是增加管理内容,更重要的是以理想的职业生涯管理活动为目标,将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的各项涉及因素融入其中,通过完善福利机制,从而增进中高层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稳定性。

5 结语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人才是其核心,任何企业想要发展,就需要将人才战略纳入自身发展规划机制内,只有重视企业人才培养体系,做好人才激励机制建设,在完善竞争体系和评价体系的前提下,做好职业生涯管理工作,才能为电力企业中高层员工体系建设提供有效帮助。结合电力企业转型发展这一客观趋势,注重管理人才与技术人才培养体系,从而服务电力企业经营发展。

参考文献:

[1]石新华.加强电力企业中、高层员工职业生涯管理的措施[J].人才资源开发,2013(06):247-249.

[2]何凌霄.电力行业知识型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研究――以HT公司为例[J].理论界,2015(18):179-182.

第6篇

关键词:电信企业 产品开发 知识管理

引 言

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快速的发展,各大电信企业的竞争已由单一的价格竞争转向为满足客户需求的竞争。在此情况下,企业对产品开发成为必不可少的过程。而电信产品开发又是需要对积累经验和知识进行灵活运用和思维创新的复杂过程。为使企业开发出适合市场需要的产品,企业必须建立起一个针对产品开发的知识管理系统。

知识管理目的是让知识和人进行更加紧密联合,使知识、经验可共享、沉淀、应用和学习。知识管理需通过技术和管理手段来实现,通过知识文化共享,为企业竞争赢得优势。

1.如何在电信企业产品开发中进行知识管理

产品开发创新是建立在满足客户、市场需求基础上,而知识管理最主要目的是对过去的实践、经验进行重复利用,使开发的产品能够适应市场。所以产品开发的顺利与否关键在于如何做好产品的知识管理。在整个产品开发流程中知识管理始终伴随其中,并且对其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1.1电信产品指满足特定目标群内用户的所有通讯要求,其中包含服务、品牌、渠道、资费等营销元素的业务组合,它是由许多公用业务特征来对每个业务进行实现的。

1.2在电信企业产品开发中进行知识管理的条件

(1)设计PDM系统:电信企业在进行知识管理软件开发时,应当开发和本企业业务活动相符的软件管理程序,保证开发的软件界面方便简单,易于操作,能够方便工作人员获取、分析、整理知识;同时也可以使客户参与到产品开发过程中,形成互动。

(2)完善硬件基础设施:在电信产品开发过程中,为达到与知识管理需要相符合,企业应当购置通讯网络、电脑等硬件设施,使企业各部门、客户可以相互联系,及时获得反馈信息,确保企业作出正确决策。

(3)搭建数据库:管理、技术、客户三大类知识是企业产品开发中要运用到的知识,管理人员应当收集、分类、整理相关知识,并存贮于数据库中,方便开发人员进行查找、更新和修改。

综上所述,知识管理是企业为使隐性和显性的知识形成知识共享,所使用的新途径。是对企业创新、应变能力进行提高的工具,它运用了成员的集体智慧。知识管理包括对知识库的建立,在内部环境中员工可以形成知识方面的相互交流,同时将知识作为企业资产进行管理。

2.在电信产品开发中进行知识管理存在的意义

电信产品成功与否决定了用户的规模。电信企业要想要在市场中站稳脚跟,需要从电信产品开发方面入手,通过产品赢得市场、赢得市用户口碑。

随着电信行业各级领导的重视,企业已将产品开发作为占领市场的关键。产品开发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对原有产品进行技术上的发展、改良,对客户进行更加细致的范围划分。为后期的产品、机遇、挑战做出准备,达到未雨绸缪的效果。

产品开发是对积累的经验、知识进行灵活运用和思维创新的过程,是一项复杂工作。在产品开发设计过程中,不仅需要显性的知识,还需要技术人员长年累积的经验等隐性知识。产品开发需要经历很长阶段,需要大量知识。而这些知识并不是单单依靠一个人就能够完成的,需要将所有成员的知识、经验汇集到一起,形成一个知识管理系统,提供给负责开发研究人员进行搜索并加以有效运用。

建立知识管理体系是企业对产品开发进行知识管理,建立与产品开发相适应的知识管理体系。将企业所有的知识汇集到一起然后组合成一个企业的知识管理的过程。

产品开发知识管理系统是将新产品开发过程中获得的所有显性、隐性知识进行累积、创造的过程。将客户对于产品的某些需求在产品开发中进行转换;在进行开发时,以此为出发点进行产品开发。

3.在电信产品开发中进行知识管理的作用

电信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指对产品的创新,而产品开发是产品进行创新的表现形式之一。在电信产品开发中进行知识管理可以对产品开发的绩效进行有效提高,是企业占领市场的保障。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在电信产品开发中进行知识管理的作用。

3.1在知识管理中着重的强调对于人员的培训和管理,人作为知识的运用者与开发者,对其进行的提高在很大的程度上是为电信产品的开发提供有力保障。

3.2在产品开发中可以通过知识管理让开发人员实现互动、交流、知识共享。在很大程度上使重复性的开发工作得到避免,实现群体智慧的凝聚,技术信息得到广泛传播,产品设计更加完善。

3.3知识管理是将获取的外部信息、内部知识经验进行一定的整理、贮存,使之形成一个知识库,从而来为后期产品开发提供技术支持。为开发对象的选择提供有利依据,对开发策略的确立和效率的提高提供保障。

3.4实行知识管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让电信企业各部门间联系更加紧密,使产品开发与企业战略目标相统一。

4.结论

企业在进行产品开发过程中,应当结合知识管理的具体原则,形成与自身能力相符的产品开发知识管理体系。同时电信企业产品开发知识管理体系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经历长期的探索才能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1]张海平.电信企业产品开发中的知识管理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07.

[2]汪进军.电信运营商产品开发项目的评价筛选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教育学院,2009.

第7篇

论文摘要:借鉴澳大利亚对职业教育与社会关系处理的明确思路、职业教育发展具有良好的社会环境、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有力领导和扶持,我国职业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重视产学结合、师资建设,推行职业资格标准,发挥行业指导机构的作用,推行多元化办学体制,增加职教投入,构建各类教育沟通衔接的立交桥。

笔者于2005年9月2713至2005年12月2731作为访问学者前往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TAFE西南悉尼学院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学习、参观、访问和交流。虽然中澳两国文化背景、社会政治制度不同,但澳大利亚对职业与继续教育本质的深刻理解,对职业教育与社会关系处理的明确思路,职业与继续教育发展良好的社会环境,政府对职业与继续教育的有力领导和扶持,都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一、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与培训系统

(一)培训管理机构

澳大利亚具有比较健全的职业教育和培训管理机构,具体负责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管理及培训体系与标准的制定。1973年3月澳大利亚教育部成立了“澳大利亚技术与继续教育委员会”(TAFE委员会);1981年11月成立了“国家TAFE研究中心”(NCTR);1987年至1992年先后成立了“就业、教育和培训部”(DEET)、“国家就业、教育和培训董事会”(NBEET)和“职业教育就业和培训顾问委员会”;1992年成立了“澳大利亚国家培训局”(ANTA),随后又对政府教育机构及VET和TAFE管理机构进行了调整和合并。澳大利亚国家培训局的主要职能是协助政府管理监督国家和各州、领地职业教育和培训方面的专项资金;制定国家职业教育和培训方面的有关导向性重要政策;建立完整的国家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

(二)资格框架体系

培训框架体系即国家培训框架(NTF)、认证框架(ARF)和资格框架(AQF)。澳大利亚积极构建培训框架体系和培训标准,1995年建立了“澳大利亚资格框架”(AQF:AustraliaQualiifcationFramework),它规定了初等与中等教育、职业教育与培训、高等教育的分立与贯通,明确了它们之间的关系与衔接;随后建立的培训框架规定了培训机构的资格确认、注册以及高水平的VET质量标准,逐步建立了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有效衔接的教育培训体系。

AQF共有12级资格。普通高中教育为10~12年级,主要进行学历教育,TAFE学院主要提供技术与继续教育,大学主要进行的是学位教育。三类教育从学历资格看,大学与TAFE学院颁发的学历资格是不同的,但具有互补性。职业教育与培训的资格证书全国统一标准,以达到行业能力标准为依据,注重职业技术的实际技能考核,共有四种证书和两种文凭,依次为:一、二、三、四级证书,文凭、高级文凭。各级证书和文凭之间的连续关系不受培训机构或地域限制,全国通认。

(三)培训标准

澳大利亚于1997年开始引入、实行与推广“培训包”(TrainingPackage),并以“培训包”内容及要求作为职业培训、认定和评估标准。“培训包”是澳大利亚连续性的和全国所承认的培训、认定和评估技能的总和。它由国家行业培训咨询委员会(ITAB)、其他行业为基础的机构或企业开发,内容包括国家能力标准、评估指南和国家资格培训框架。与AQF具有不同层级特性一致,“培训包”内容也具有不同的层级,而且各层级内容之间具有相互衔接的关系。“培训包”的引入将行业技能需求和职业培训的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将能力标准与AQF资格直接联系起来,并规定出学生达到能力标准所需的最低考核要求。

(四)培训机构

澳大利亚实施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机构主要有技术与继续教育学院(TAFE)、部分私立的培训机构、成人社区教育机构和一些企业的培训中心。其中TAFE学院是澳大利亚政府资助的最大的公立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TAFE既是教育机构,也是执行政府政治和经济政策的载体,是澳大利亚义务教育后最大的教育与培训组织。

二、澳大利亚高等职业教育与培训特色(VET:Vocational Education Training)

(一)职业教育与培训系统的特色

1.澳大利亚政府制定了一套完善的国家政策。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是一个紧密结合行业的全国性的整体,澳大利亚国家培训框架提倡全国认可的学历资格,从而使这些资格能在各个行业、各州以及各教育系统得到公认并使用。

2.构建终身学习体系与理念。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和培训建立在终身教育理念的基础之上,办学重点是提高实际工作能力,形成了学习——工作——再学习——再工作的良好机制。参加培训的人员、地点、学习方式、学习内容都很灵活,从而造就了澳大利亚独特的终身教育体系。

3.具有高层次的技能培训项目。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与培训的课程覆盖范围广泛,从短期培训到文凭、高级文凭项目,几乎涵盖了所有行业。

4.建立了以行业为主导的培训系统。澳大利亚相关行业组织积极协助政府提供最新的岗位要求及近期就业信息,以指导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组织学习者进行技能考核。职业院校要按照行业标准组织教学,其课程设置以行业组织制定的职业能力标准和国家统一的证书制度为依据,每一类证书、文凭需要开设哪些课程等问题均由各相关行业培训理事会及其顾问组织根据就业市场信息、相关岗位技能要求和能力标准而定,并保证学习者通过相应标准的考试。

5.模块式培训和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TAFE学院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形成一体化体系,其理论与实践是密切结合的。课程的目标就是技能标准的实现,理论和实践都为岗位技能要求服务,围绕能力标准组织教学内容,这种内容没有理论和实践之分,实现的方式主要是实践的方式、讲练结合以练为主的方式、顶岗的方式。这是TAFE教育的一个基本的、显著的特征。

6.建立国家的职业教育与培训认可框架。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与培训系统于1998年采用了澳大利亚认可框架。基于认可框架,全国各州对其培训机构进行注册,对职业教育与培训予以相互承认,并保证全国统一的培训标准。

(二)TAFE学院是职业教育与培训系统的办学主体

1.办学规模大。新南威尔士州共有l2所TAFE学院,负责监控其各个校区的教育与培训情况并提供教学设施和相应的服务,所开设的课程涉及社会、经济和教育的各个领域。

2.课程种类多。TAFE的课程几乎涉及各行各业,主要包括:会计、园艺、应用科学、建筑、艺术与设计、美容美发、计算机信息技术、电子技术、机械工程、制造业、酒店管理、商学等。

3.资格证书全国承认。TAFE学院开设的课程多数可颁发澳大利亚国家资格框架下的国家资格证书。这些资格已经获得各州的相互认可,课程质量也必须达到既定的标准。

4.广泛开展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人才。澳大利亚政府通过立法,规定企业必须拿出相当于工资总额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培训。澳大利亚TAFE学院的产学结合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产业或行业是教育内容和标准的制定者,企业首先提出员工培训的需求和目标,TAFE学院等培训机构派人与企业的专职培训教师共同研讨、制定培训项目数,包括课程设置、课时安排、教材选取、考核与评估、时间、场地、费用等,TAFE院校是实施者;二是人才培养过程完全按照产学结合的方式实施。

5.构建升学通道。TAFE学院与大学联系紧密,为学生提供深造机会。很多TAFE学院课程毕业的学生可以根据学院与大学的课程衔接与学分互换协议,获得学历资格的认可,直接升人大学的相关专业攻读学士学位。

三、澳大利亚TAFE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一)产学结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加强我国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的密切结合,实施职业岗位型产学结合势在必行。企业应成为高职学院发展的驱动力,相互支持,共同发展。另外,产学结合、校企合作应该首先与本地企业、社区紧密融合,职业教育只有立足本地才是有生命力的,这种良性互动将会有力地促进地方经济与教育的协调发展。

(二)师资培养是职业教育的重要保障

TAFE的师资队伍可以称之为职业性的师资队伍。TAFE对教师的任用资格有严格的规定。一般专职教师必须有四五年的实践经验或行业经历,必须有技能等级证书,在学历上要具备学士学位。职业院校的教师既应有大学本科学历,也必须有5年以上企业或行业工作经历并应具有工程师资格。

针对高等职业教育对教师特别是专业课教师“理论基础扎实,实践技能过硬”的特殊素质要求,职业院校应该逐步建立和完善师资轮训制度,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及联系制度。

(三)职业教育就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

澳大利亚的TAFE教育是以职业教育与培训为主的教育,是建立在明确的行业或企业职业岗位需求基础上的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所谓就业导向就是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教学内容、招生人数等都以实际职业岗位及其要求为杠杆,以订单为依据,学生毕业后即可直接上岗。高职学院应该根据自己的特点研究和实施“订单式”、“工学交替”、“双元制”等模式的教学改革。

(四)职业资格标准和行业指导机构

我国行业职业技能标准的推行、劳动准人制度的建立,由于宣传力度不够,思想认识不足,进展缓慢。我们应学习借鉴国外在统一行业技能标准下,采用灵活的培训考核方式,充分利用职业教育资源,建立不同学校、不同类的教育体系之间能相互承认课程、学分的制度;严格培训制度、严格考核标准,使职业资格证书在各行业有良好的质量信誉,为我国的职业技能标准和劳动准人制度的推行奠定基础。

我国成立了全国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各行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应依法授予其相当于国外行业协会的实际职能,设专款专人负责行业职业技能标准的制定、修改,对职业教育的教学计划进行认定,对行业职业技能标准执行情况定期调查,征求企业对职业教育的意见和要求,加大对行业职业教育的管理,切实对本行业的职业教育提高质量负起责任;对国家出台有关职业教育的政策、法规提出建设性意见。

(五)推行多元化办学体制,增加职业教育投入

政府应当鼓励行业、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经费的管理与投入,帮助职业院校建设实训基地或通过接待学生实习参与院校的管理与实践教学。要鼓励公私联合办学,鼓励社会力量创办职业教育,不断改善职业院校的办学条件。在职业教育管理中要大胆引入竞争机制,鼓励职业学校内部、职业学校之间,正规职业学校与社会培训机构之间的竞争,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竞争力和就业率。

第8篇

1、过去企业档案的类型及特点

过去沉淀下来的档案一般有数据型、信息型、知识型三种,且各自有一定特点,也有一定关系,这是我们在考虑档案知识资源管理必须认真对待的。

1.1数据型档案

所谓数据型档案是对事(或物)实际事实的记录。例如,财务凭证档案、物品材料变动记录档案。

这类档案,有以下特点:

(1)过去的都是纸质凭证;

(2)各凭证即使按类别分开,各数据项也很难规范统计;

(3)这种档案的量很大,基本上是做为“历史”记载。在考虑管理时,这类型档案转化成信息和知识的难度很大,所以仍然要独立管理,即按照“历史”记载的思想进行管理。

1.2信息型档案

所谓信息型档案,就是对事(或物)实际过程的记录。例如:会议纪要档案、重要事件记录、文件档案,客户往来帐目文件档案,质量陈述文件档案等。

这类档案,有以下特点:

(1)过去的都是纸质文档;

(2)有些文档可以转成电子文字型,有些只能扫描成数字图片型;

(3)档案量也是很大的,有些可以作知识资源上升其管理,如会议纪要、重要事件记录等,有些则只能做为“历史”存档。

1.3知识型档案

所谓知识型档案就是对事(物)及其运行规律认识(或下结论)的文档资料。

如:科研报告、工艺文件、企业规划计划报告、部门工作总结等。

这类档案,有以下特点:

(1)过去的大多是纸质文件;

(2)有些文件可转换成电子文字型,有些也只能扫描成数字图片型;

(3)档案量也很大,但都是知识资源管理的主要内容。

1.4各类型档案对管理的要求

从以上各类型档案的分类分析,可以归成以下几种形式的文档:

(1)“历史”数据型文档

在管理时,按照信息分类存贮、查询使用的方式进行管理

(2)电子文字信息型文档

在管理时,也按照信息分类、存贮与查询方式进行管理

(3)数字图片信息型文档

在管理时,可以按照知识资源管理方式进行管理

(4)知识型文档

在管理时,直接按照知识资源管理方式进行管理

2、今后企业档案的类型及管理特点

由于今后的档案,已经是在数字化、网络化下产生的,所以类型和管理较之以前的档案有很大变化

2.1档案来源多样化

(1)按内外分,可以分为内部工作产生文档、对外收集的文档、外部主动发给的文档等;

(2)从媒质形式分:可以分为纸质、电子化、数字化

(3)从表达形式分:可以分为文字、数据、图表、语言、图像、视频

2.2档案依然有数据型、信息型、知识型

在今后,数据型主要产生于生产物流系统和财务系统,信息型主要产生于情报系统、办公系统。知识型的产生面就最广。

今后的三种类型档案几乎都是数字化的,并且是有规范的,所以在管理时可以遵循:

(1)数据型按照统计数学模型转化成信息型、知识型文档进行管理

一般来讲,统计的数学模型必须依据管理者或需求者规定的目标进行设计,对数据定期或不定期进行统计,形成信息型文档。

再对积累的信息型文档按专家委托分析手段进行汇总判断形成知识型文档。

(2)信息型档案按照需求可直接应用,也可以转化成知识型文档进行管理

有些信息档案(如客户信息)就可以直接按文档看成是知识,进而按知识资源进行管理;有些信息型档案(如数据图表)可按专家委托分析方法进行分析、判断形成知识型文档,再按知识资源进行管理。

2.3档案处理的个性化、专家化

由于大多档案来源于专业人员,并都在网上形成或收集,那么这些专业人员本身就是非常好的档案收集者,只是收集整理时,还可能没有比较标准的规范化模板,因此,档案管理者的任务之一是对档案来源进行规范化,即提供给来源者以填写的标准模板。

专业人员按模板提交以后,可以送达档案管理者,也可以直接送达档案管理者委托的审查专家进行审查。这样的处理解决了档案处理专业化的问题。

2.4档案应用的及时化

未来档案管理的关键就在及时应用,尽快产生效益。做到这一点,也并不难,首先就须按上节叙述管理方式,由专业人员和专家委托方式快速整理,再根据档案知识多面性分类,确定相关工作环节或相关工作岗位的需求程度,采取推送方式、订阅方式等,将知识及时地送到需要它的人手中。

3、企业档案知识资源管理的目标

经过前面的阐述和分析,我们已基本说明了档案知识的特点和在知识经济时代管理的要求。但具体该如何推动与实施档案知识资源管理,还需要有更明确的目标定位。

3.1、档案管理必须上升到知识资源管理

作为方向性目标,这里我们重申企业档案管理的需求,目的是要:

解决目前企业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以前档案管理就是信息时代下的管理,具有通常所讲的信息时代档案管理的问题,即有:收集整理依然是档案管理者的事,这需要大量的专业人 才,也需耗费大量的时间;档案的分类仍然按过去的档案管理的分类方法,最多再加进一些信息管理的规则。这都脱离了实际工作规律或习惯,致使需要的人找不到,或很难找到与工作实际相关的信息;档案中有信息类、有数据类、也有知识类,它们的管理肯定是不同的,但在信息时代的档案管理中都成了信息,这是不对的;信息时代的档案管理没有真正理解网络化带来的革命。

通过知识资源管理,不仅要解决以上问题,还要做为知识管理的的先导做出样板,推动企业各个部门的管理迈上知识管理的台阶。

真正发挥企业档案知识的作用

档案知识的作用,归纳起来,在知识经济时代,应该发挥如下作用:

(1)决策支持“宝典”,即成为企业领导或管理高层进行决策的最主要依据和最有效方法;

(2)岗位技能“摇篮”,即成为企业员工学习掌握岗位工作经验,方法的最主要来源;

(3)新品研究“跳板”,即成为每一个新产品研究中的最主要参考资料;

(4)企业竞争“基石”,即让众多的档案知识成为具有知识产权的企业核心竞争知识;

(5)企业历史“窗口”,即发挥传统的档案记载“历史”的作用。

以上作用,特别是前四个作用,正是企业实施知识资源管理提升档案知识作用的初衷!

3.2企业知识资源管理要支持企业管理及其发展战略

任何管理都是企业管理的部份,都要符合企业管理总体战略的全局,企业知识资源管理也不例外,但由于知识资源管理是深入到企业各个环节的基础性管理,那就应该在各个管理环节表现出它的基础支持作用。

支持企业人才战略

企业担负着调整产品结构、开拓扩展、创新管理的一系列重大发展,这个发展中最重要的是人才和人才培养。快速地、高质量地培养出合格的专门人才是企业人才战略的核心目标,而知识资源管理必须担负起培养内容(专门企业技术与管理实战知识,企业文化知识)、培养方式、培养渠道支持的关键工作。

支持学习型企业组织建设

对中大型企业来说,再采取传统塔式、计划审批式管理已经不能释放出广大员工的创造力,而要建设学习型组织,采用学习型组织管理的方式,实现员工自我调节。让员工向工作学习、向问题学习、团体学习,为实现愿景目标,充分调动员工的创新能力。要实现或推动这个学习型组织目标的建设,最主要的就是档案型知识资源的及时支撑,因为这些知识本身就来源于工作、来源于实践、来源于集体共同的智慧。而达到支撑学习型组织建设的关键是知识资源要适合员工工作实际,及时有效的提供,也及时有效地沉淀与规范。

支持企业跨地区指挥管理

今后,一般的企业集团大多分布在多个地区,这给各地区机构的指挥调度增加了难度、也会降低效率。能否让大家共享成功的方法,共享失败的教训,是提高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措施。做到这一点,最主要的是要求档案型经验知识资源的统一管理、及时支撑工作。达到这种支撑的关键是要熟悉管理层的工作内容和过程,适时地把相关经验知识资源配备在工作者的面前。

支持企业员工跨地区协同工作

除了领导层、管理层要共享知识以外,多地区的工作既有分工、又有协作。而要达到良好的协作,关键就在于知识与信息的沟通。对此,知识资源管理主要地将各地区工作情况、工作成果、工作经验等知识统一管理共享起来,并根据协作要求,用知识资源构成及时的协作空间,让大家在协作时,全面地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和信息。

3.3知识资源管理要为今后企业的知识管理打好基础

企业在未来开展全面的知识管理是必然的,而知识管理开始的前提是“有知识可管”,因此,知识资源的管理的进展决定了知识管理启动的时间。

但毕竟知识资源管理是知识管理的部份,在建设和推动时应该协调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因此要求:

知识资源管理要明确其地位和作用,要留有充分地接口

其实,这从知识资源管理主要是显性知识管理的特点出发,就可以明确其在知识管理中的地位,同时也要明确它作为工作支持的基础管理,随着与工作结合的深度,知识资源管理也就有其发展的深度空间。

知识资源管理要成为企业知识管理的先导

先要“有知识可管”,这是知识管理的前提,也就注定了知识资源管理的先导作用。但能否起到这个作用,还是要看知识资源管理能否解决信息时代档案管理的问题,并能否真正发挥出档案知识的五个作用。

3.4知识资源管理的具体目标具体

上面概述了知识资源管理需求的重要方面,但究竟该做什么?达到什么目标?还并不明确。这里,我们按照企业知识资源管理的特点要求,分解列明为:

(1)档案管理知识资源化、信息化

这表明,把档案(包括数据型、信息型、知识型档案)按照前述知识资源管理的要求进行资源化、信息化;

(2)知识资源及时支持领导决策

这表明,要把知识资源与领导决策工作结合起来,让知识资源在领导进行决策时很容易获取,很及时提供;

(3)知识资源及时支持员工学习

这表明,要把知识资源与员工的入职学习、岗位学习、深入学习结合起来,提供随时随地地学习的内容、渠道与空间;

(4)知识资源及时支持员工工作

这表明,要把知识资源与员工的实际工作结合起来,让知识资源在工作的不同环节、不同程序上很容易获取,很及时提供。同时,也让实际工作的成果和经验及时转换成知识资源;

(5)知识资源管理IT平台化

从上述目标也看到,知识资源管理必须依托IT网络,用平台来实现,并把平台引进到领导决策、员工学习和员工工作中;

(6)知识资源管理的安全化

即确保知识资源是安全的。

第9篇

    关键词:成本;成本控制;中小企业;财务管理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明确指出:成本指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种耗费,这一概念表明了生产成本的产生方式。而根据会计恒等式“利润=收入—支出”,及生产型企业生产成本占支出比重大的特点,可以推出生产成本对企业的巨大影响。作为生产型企业,主要收入来源就是产品销售收入,而目前企业大多处在供大于求的买方市场,取得高销售收入实在不易,要取得经营利润,降低成本更为合理。

    我国的大部分中小型企业内部控制程度较差,生产效率较低,运作流程较混乱,所以生产成本均较高,若对企业内部进行科学、合理的整顿,在生产成本控制方面大有潜力可挖。本文以内蒙古农业大学机械厂2005年的直接成本发生情况为例进行分析,试探讨企业加强成本控制问题。

    1 企业基本情况

    内蒙古农业大学机械厂是内蒙古农业大学的校办企业,位于农业大学西区。该厂自1989年以来在完成教学、科研的同时生产农业机械,共分为机加工、钳工、锻工三个车间,固定资产总值1042299.34元,2005年主要生产2BP-2型铺膜播种机、9YG-130型圆盘割草机、9ZC-160型铡草机三种产品。管理人员10人,车间工人50人。

    2 成本构成情况

    固定资产按年提取折旧费,折旧费是成本中很大一部分,工人工资采用的是月工资制,所以工人工资福利费也成为固定成本的一部分。该厂设备比较老化,发生修理费用比较频繁,则每月耗用的修理费作为固定性制造费用。随生产而发生、与产量存在线性关系的直接材料、包括水、电、等在内的制造费用可视为变动成本。在预算和考核成本时,该厂基本上采用变动成本法进行核算,将制造费用按三种产品的产量进行平均分配的方法计入成本,再与预算标准进行比较控制成本的发生。

    2.1 成本发生情况分析

    在对2005年生产成本进行分析后,结果却不容乐观。

    2005年生产出2BP-2型铺膜机1390台、9YG-130型圆盘割草机130台、9ZC-160型铡草机800台,三种产品的出厂价分别为2100元、4200元、580元,则有分析:

    从卖价的角度上看,三种产品只有铺膜机一种产品成本低于出厂价,其余两种产品分别超出出厂价63%和60%

    剔除其他费用因素,单从产品生产成本角度考虑:

    铺膜机利润=PX1-(b1X1+a1)=(2100-1712.40)×1390=538764元

    圆盘割草机利润=PX2-(b2X2+a2)=(4200-6829.52)×130=-341837.60元

    铡草机利润=PX3-(b3X3+a3)=(580-923.96)×800=-275168元

    则本季度利润合计为:538764-341837.60-275168=-78241.60元

    即便从中扣除折旧费,只考虑现金流量:铺膜机:

    N=(2100-1681.19)×1390=582145.90元

    圆盘割草机:N=(4200-6811.67)×130=-339517.10元铡草机:

    N=(580-900.46)×800=-256368元

    则总现金流量:N=582145.90-339517.10-256368=-13739.20元

    表1 单位成本发生表  (单位:元)

    项 目 2BP-2型 9YG-130型 9ZC-160型

    铺膜机 圆盘割草机 铡草机

    固定成本 直接人工 735.04 3369.28 387.69

    折旧费 31.21 17.85 23.50

    固定性制造费用 145.30 31.20 39.47

    变动成本 原辅材料 776.00 3389.00 447.05

    水电费用 3.25 2.69 3.07

    变动性制造费用 21.60 19.50 23.18

    合  计 1712.40 6829.52 923.96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企业目前的生产存在着严重的问题,以上分析不分担各种管理费用,只考虑直接成本,就已经是成本过高出现亏损了。即便剔除早已支付的固定资产投资,只从当期现金投入与产出角度来看,企业即使将所有产品全部销售收回的资金仍不能弥补投入生产的资金,这就是说,企业的生产已经是入不敷出了。如果不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扭转局面,企业将会越生产越赔钱,最终危机将不可逆转。

    3 原因分析及解决方法的探讨

    3.1 亏损的原因

    该企业成本过高导致亏损,是多方面、多原因造成的,除去销售的因素之外,企业内部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3.1.1 国有企业性质根源

    内蒙古农业大学机械厂是内蒙古农业大学所属的集教学、科研生产为一体的校办企业,有许多教师的科研项目在此试制,并接受试制费,所以企业至今带有浓厚的国有企业的气息,经过多年的发展仍然没有完全摆脱靠国家吃饭的习惯,人员冗置、工作懒散的情况十分普遍。带着计划经济的落后观念在市场经济环境中打拼,混乱被动的局面可想而知。3.1.2 没有科学严谨的管理制度

    由于企业的管理思想根源不合理,所以在管理方式方法上处于较为混乱的状态,企业日常工作不是无法可依就是有法不依,这样的管理制度不但不能规范员工行为,还有可能让员工产生没有被公平对待的感受,严重影响了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对企业的管理极为不利。例如产品出现废品时,并不对责任人进行处罚,重新领料加工就行,材料采购按发票换算入库,由于称重不方便,并不验收重量,也不验收钢材材质是否达标,以至严重影响了原辅料的实际可用数量,使产量低下,而造成损失后由于没有相应的制度,相关责任人竟然没有受到应有的处分。

    这仅仅是众多日常管理问题中的一个小小的缩影,类似问题数不胜数,没有赖以为基础的管理制度与管理方法,成本控制从何谈起。

    3.1.3 内部物流。信息流传递混乱

    企业财务人员虽然尽力以较为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核算,但由于企业人员配置较为混乱,员工不能清晰自己岗位的职责,互相推委,致使企业内部物流、信息流传递不畅,生产上各种耗用情况不能及时递交给财务部门,原辅材料采购存在赊购现象原始凭证不能及时递交给财务部门,以至于库存材料和财务账核对不一致,财务部门不能正确核算企业产品生产成本,也不了解尚有多少库存,该何时购买、购买多少。例如2005年初,生产车间领用原材料的原始凭证没有及时上交财务部门,以至于财务部门不了解原材料实际库存情况,园钢采购数量没有满足产品生产需要。虽然之后紧急组织采购,还是造成了极大的额外支出。而传递过程的各个环节则互相推委,拒绝承认错误、承担责任,结果只有不了了之。而决策层也不能正确依据市场确定产品进入市场的策略,从而使生产带有极大的盲目性,一旦销售不佳就会使产品大量积压。

    3.2 解决方法的探讨

    3.2.1 抓销售促生产,合理制定销售价格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生产的产品数量达到一定规模,可以降低生产成本,特别是固定成本。所以生产要面向市场,了解市场需求,没有良好的销售,生产只好断断续续,十分被动。产量持续保持低水平,固定性生产成本有如一方大石,顶得单位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制定销售价格方面,既要兼顾市场需求,又要充分考虑生产成本,例如ZC-160型铡草机的生产就是先定好销售价格后进行的生产,结果是成本高于售价,导致一销售就亏损。

    3.2.2 明确责任中心制度,严格控制成本发生各环节

    生产就是使各具其用的原辅料转化为目标产品的过程而在这期间投入的各种耗费(即成本)就是推动这一转变的原动力。如果在流转的过程中遇到的断档、阻滞多,则需要的动力就要很大才能使转变正常进行,反之,流程越通畅所需成本就越小。

    2005年该厂对生产各个环节进行业绩考核,并与各责任人的工资福利挂钩,然而这些考核制度并不是十分科学合理,只是责任中心制度的雏形,仍有很大程度上的不规范性,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企业应进一步按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在企业的内部合理划分责任单位,明确各责任单位应承担的经济责任,应有的权利和利益,以便实行有效的内部协调与控制。从上至下将每个环节、每个车间、每个生产班组甚至每个岗位都确立为责任中心,明确其职责与成本的关系,按责任完成情况进行考核给予奖惩。这样才有可能监控每个环节的成本发生情况,达到全程监控的效果。

    并且要在员工当中树立起提高效率、力行节约的风尚,这是培养企业员工主人翁责任感的好办法,也是成本控制的有效途径。这也是中国乃至全亚洲地区各个企业共同提倡,成为企业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