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工业经济发展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21 16:38:5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工业经济发展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工业经济发展

第1篇

一、坚持政策指引,强力推进工业化核心战略的实施

以工业化建设为核心,以工业的突破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是市经济发展的战略部署。坚持政策指引,强力推进工业化核心战略实施,就是充分利用国家政策机遇上的优势,合理调整发展策略,进一步优化工业结构,充分挖掘工业经济增长潜能,实现经济持续发展。一是运用政策,在统筹规划中做文章。要成立专门工作班子,加强对国家中部崛起政策和本地工业经济运行现状的研究,找准工作结合点,制定完善政策,梳理工作重点,建立工业发展长效机制,强化促进措施,有针对性地指导和推进全市工业经济发展,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政策机遇在经济发展中的引导作用。二是抓住重点,在项目推进中求突破。要在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持生态良好和符合产业政策的前提下,继续按照“对外抓招商、对内抓扩张”的思路,进一步加大工业投资,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在招商引资上,要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扩大担保力度,积极宣传国家对中部崛起的有利政策,健全信息来源网络,建立联系人制度。在整体规划中,既要注重做好新增项目的资金引入,同时还要做好已有企业的产业配套延伸工作。在内部扩张上,要加强对企业改革问题的研究与组织,努力做好对本土企业的增资扩股工作,发展壮大骨干企业,加大项目组织和申报争取力度,健全和完善指导和培训机制,引导企业开展产学研活动,着力增强企业持续发展能力。三是相互依托,在产业集群中谋发展。要主动把工业经济融入省会经济圈,加强合肥经济圈产业一体化发展研究,积极开展项目研讨和项目对接活动,并依据自身资源和比较优势,按照经济圈产业一体化的基本框架,谋划产业发展方向及其布局,延长、完善产业链条,促进产业集群式发展,形成各具优势的产业基地。

二、优化发展环境,着力加强对工业经济运行的监控

正规高效的工业运行秩序,是促进工业经济发展的根本保证。只有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建立健全完善的运行机制,加强对工业经济运行的分析、监督和控制,及时协调和解决工业运行中的突出问题,才能有效保证企业在良性经济运行中谋求发展。一是加强工业园区建设,搭建工业聚集平台。要建立健全完善的引入、管理和考评机制,改进管理、服务水平,加强对工业园区的领导和指导,做到每一个产业都有人管,每一个大企业、大集团都有人联络,每个专业园区都有领导去抓。同时,要注重加强对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合理规划、配置土地使用资源,进一步加大对专业化产业园建设力度,引导产业集群化发展。二是加强工业运行监控,推动企业良性发展。要加强对重点企业、重点行业、重点产品和重要生产要素的运行监控,合理调度企业的生产经营、技术改造和投融资情况,及时把握重点企业和重点行业经济运行中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帮助企业排扰解困,推动企业的良性发展。如:及时召开有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参加的现场办公会、组织企业间的产学研联合、促进银企项目资金对接、帮助企业扭亏增盈、协调处理好煤电油运等。三是健全优化运行机制,依法指导经济运行。首先要建立管理责任制。按照隶属关系建立领导联系制度以及定期现场调研办公制度和督查调度制度,实行定时间、定目标、定责任、定措施的管理责任制。其次要建立市场分析与预测制度。定期对市场运营和经济运行情况进行分析评估,为经济运行宏观决策提供依据,超前规避风险,保证工业经济合理运行。再次要建立考评制度。以考评促落实、促创新、促发展。

第2篇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对栖霞市而言,缩小与先进地区的差距,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基础特别是财力薄弱的问题,实现全市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首要任务在于做大做强工业经济.

关键词:

工业经济;财力;做大;栖霞

1栖霞工业有基础、有潜力,对全市经济的支撑拉动作用正在逐步显示出来

经过近几年来坚持不懈地抓新项目引进建设、老企业嫁接改造、民营经济发展培育,栖霞工业经济整体实力明显上升,一批骨干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特别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把工业经济作为富民强市的战略重点来抓,取得明显成效.2015年全市260家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利税分别达到220亿元、11�8亿元和15.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6%、12.5%和12.3%.其中18家年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22家利税过千万元.在近两年特殊形势下,栖霞工业能够实现逆势上扬,说明这几年抓结构调整和企业培育已经初见成效,体现了工业经济的基础和潜力.(1)重点企业拉动作用日渐突出.去年以来,栖霞市对重点骨干企业进行了调整,并从资金、政策、电力等方面予以倾斜,促其尽快发展壮大.2015年,全市65户重点骨干企业实现的销售收入、利税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21.9%和22.3%,骨干拉动作用比较明显.在受金融危机影响的情况下,65户骨干企业中有43户纳税比去年同期增长,其中,大地管桩、昌裕印刷同比分别增长125%和132%;鑫焊焊接、经壹佰照明、润霖风电、张裕玻璃、华隆机械、乐泰汽车、东山电机等7户企业增幅均达到50%以上.(2)老企业嫁接改造成效明显.全市上下以改造提升老企业、盘活闲置资产为着力点,积极加大老企业嫁接改造力度,部分老企业重新焕发生机,原来的“包袱”变成了“财富”,为全市工业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瀚海化工通过氨醇改造项目,由过去单一的尿素生产,增加到尿素、合成氨、甲醇、乙醇、二氧化碳等多个产品,企业效益明显提高.同兴实业过滤机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70%以上;红壹佰照明产品出口率达到75%以上,并成功将产品打入沃尔玛超市.(3)发展后劲不断增强.骨干企业把技术改造作为增强发展后劲、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突破口,不断优化投资结构,加大投资力度,形成了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2015年确定了25个技改项目,年内全部开工建设,完成投入5亿元,其中21个项目开始试生产或设备安装调试.通过积极对接、扎实运作,万华生态板业公司规划的生态家居制造产业基地新增指接板、免漆板等3机的二期工程也顺利投产.预计25个技改项目全部完工后,年可增加企业销售收入35亿元,利税4.8亿元,利润2.6亿元.(4)抗风险能力进一步提高.针对近两年经济运行的异常情况,重点骨干企业积极推进管理创新,严格加强财务、成本和质量管理,有效地减少了企业损失,增强了企业抗风险能力,为企业应对危机打下了坚实基础.山水水泥、瀚海化工、烟台电机等企业,狠抓内功管理,积极“降本增效”,变粗放经营为集约经营,企业效益明显提升.各重点用能企业坚持节能降耗与技术进步、加强管理相结合,大力推广节能环保产品和技术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茉莉华服装、阳光服饰等企业,积极转变经营方式,把握市场的能力大大增强,市场相对稳定,影响相对较少,在原有客户的基础上,又积极开拓了欧美等市场.

2存在问题

总体来看,2015年全市工业企业运行比较平稳.但随着国际金融动荡、全球经济增长放缓效应的逐步显现,给栖霞市的工业经济也带来了不少压力,骨干企业普遍面临着运行成本提高、盈利能力下降等困难,一些企业的生产经营比较艰难.(1)市场需求萎缩.受金融危机影响,国际市场需求大幅下降,直接影响了栖霞市出口企业的生产经营,有的还影响到内销企业的经营发展.如水泥行业,三菱、山水等企业,受国内外建筑市场大幅度萎缩的影响,产品需求大幅下降,导致企业开工不足,产品大量积压.同时,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不断蔓延,该市部分企业出口价格不断下降,企业利润空间进一步缩小.如服装行业虽然订单较为充足,但由于大多数企业没有自己的品牌,属于来料加工或贴牌生产,外商除在产品质量上比以往更加苛刻外,还不断压低加工费单价,致使企业处于微利状态.(2)资金投入放缓.尽管金融单位采取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但由于企业有效资产大多已经抵押,融资难的问题仍然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另外,该市投资规模大、拉动作用明显的项目相对较少,再加上部分项目配套资金落实难度较大、项目质量不高,争取国家大盘子投资的可能性较小,造成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难度加大,企业发展后劲不足.据调查,全市规模以上企业缺口资金达15亿元,其中技改资金缺口8亿元,流动资金缺口3亿元.(3)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加剧.部分企业因资金、市场、产品结构等原因,陷入开工不足甚至停产状态.从该市65户重点骨干企业运行情况看,受危机影响及国家宏观政策调控影响,山水水泥、宝桥水泥、白洋河水泥、大地管桩、东山电机、安得利斯风电、拓伟机械、雷彩工具等8户企业处于开工不足状态,裕祥精细化工公司未能满负荷生产.上述企业2015年度影响销售收入5亿元,利税6000万元.(4)原材辅料价格波动较大,影响了企业经济效益.自去年以来,由于部分企业对金融危机影响经济形势估计不足,为了保持正常的生产经营,在各种原辅材料大幅涨价的情况下,高价购进了大批燃料和原材料,至今尚未消化完毕,如山水水泥、瀚海化工的煤炭每吨比目前市场价高出500多元,银云活塞的铝每吨比目前市场价高出近6000元,东山电机购买的铜比目前市场价每吨高出4000元,这一因素直接影响企业效益3000多万元.

3加快栖霞工业发展,必须坚定不移地走新开工业化道路

第3篇

总的来看,20**年全县工业经济的发展形势较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工业经济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

经过近几年,特别是一年来的大力调整,全县工业经济区域布局结构、行业结构、产品结构逐渐趋于优化,初步形成了以石油化工、机械制造、新型建材、农产品深加工为主的工业经济体系。行业发展潜力逐步显现,全县工业企业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工业企业上缴税金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逐年增加,有力地支持了全县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迅速

年初以来,县委县政府坚持对全县10多家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的企业重点倾斜扶持。通过抓大扶小,形成了大小并举的良好局面,整体推动了全县工业经济发展。规模以上企业骨干拉动作用明显。仅兴达集团、酒业公司、北方燃料和茂顺沥青四家重点企业全年上缴税金就突破6500万元,比上年增长30%;其中,兴达集团实现销售收入3.98亿元,上缴税金1650万元,同比增长59.3%;酒业公司销售收入3000万元,上缴税金达1000万元,均实现了翻番;北方燃料原油加工量突破15万吨,实现销售收入72351万元,同比增长46%,上缴税金突破1500万元;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强力拉动下,20**年的财政收入目标顺利完成,全年财政收入达到1.16亿元。

(三)工业项目进展顺利

坚持以项目建设为载体,围绕资源储项目,围绕市场要项目,培育了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全年新上项目103个,其中投资超500万元的75个、超千万元的11个,完成投资4.86亿元。兴达沥青易地改造、大禹防水扩建、锦鹤门业二期工程、天源药业、恒兴化工等29个项目建成投产;汽车改装、石蜡溶剂、汽化型煤等63个项目在建续建;延迟焦化、苇浆造纸、盐化工等11个项目积极推进之中。

(四)园区建设推进较快

园区建设取得新进展。重点抓了县经济开发区和吴家精细化工园区。县经济开发区一区已经基本摆满,共进驻企业15家,已经达产的有6家。正在编制二区规划,计划开发面积1000亩。吴家精细化工园计划占地1000亩,一期占地500亩,现已完成园区规划设计、征地工作。太平、高升等乡镇的园区建设均有新的发展,形成了新的亮点。

(五)环境建设显著增强

进一步加大了对工业企业的扶持力度。一是打造诚信政府,营造亲商便商的社会环境。积极实行窗口式办事、一站式审批、一条龙服务、阳光下作业,推行零成本、零距离的全方位服务。二是加大执法执纪力度,营造安商留商的法制环境。重点抓了行政部门依法行政,从严治理吃拿卡要等行业不正之风,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三是加大硬件建设力度,营造了利商扶商的投资环境。加快了县经济开发区和乡镇开发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为企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工业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项目建设发展不均衡。部分重点项目建设受征地、拆迁、建设资金特别是资本金难到位的影响,导致项目进展缓慢。新的龙头企业的支撑能力差,特别是缺少附加值高、牵动力强、辐射力广的高、新科技项目。二是各项资金严重短缺。主要是部分企业缺乏信贷支持,生产流动资金短缺,致使企业在生产营销、厂房建设、扩大规模等方面上难以展开手脚。三是生产要素供应不足。由于油价持续上扬,致使原油、天然气等工业原料供应不足,使我县原油加工企业受到较大影响,运行质量和效益不突出。全县涉油企业91家,年加工能力200万吨,计划内原油指标只有20万吨,现大部分因油源不足处于低负荷运行状态。四是项目策划水平和工作质量不高。向上争取资金的力度不够,方法不多,能够挤进国家、省计划盘子的项目较少,争取国家投资的项目更少。五是工业支柱产业结构单一,抗风险能力弱。主要是占我县工业主体的石化产业对石油、天然气资源过分依赖,造成主要经济指标受市场变动的影响较大。

三、关于加快我县今后工业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

**要早日实现工业强县,跨越式发展的目标,就必须站高望远,结合实际,具体分析**当前的优势和问题,今后全县工业经济工作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做大做强优势产业

县域工业经济发展的出路在于把握自身的区位和自然资源优势,要因地制宜的大力培育和发展产业链条长、辐射带动作用大的龙头企业。继续大力发展我县的传统石油化工产业,在石油资源精深加工上做文章。重点是抓好昂由沥青的技术改造,力争早日投产见效。抓好华锦集团投资15亿元的氮氨酸项目在我县落户投产。

(二)抓好重点工业项目

项目建设是加速结构调整、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增加财税收入有效手段,下一步要力争在项目投资上、开工数量上、建成投产上实现新的突破,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项目支撑和后续保障。重点推进确保金碧汽车、泰弗龙油等一批重点在建续建项目尽快投产达产;全力做好江达石化、苇纸一体化、

盐化工、延迟焦化等一批重大项目的推进工作,争取尽快启动实施。确保在建项目早开工,新建项目早启动,竣工项目早投产,投产项目早达产达效。

(三)强化产业集聚效应

要根据园区的不同功能与特色,突出重点,科学规划,提升园区品位。重点是加快推进县经济开发区、吴家精细化工园区等各类特色园区和乡镇工业园区的建设。要全部编制完成县经济开发区和乡镇工业园区规划;县财政每年列支200万元,乡镇列支30万元用于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县级工业园区要达到“六通一平”,乡镇级工业园区要达到“三通一平”;要合理布局,县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塑料加工、印刷包装、汽车零配件等产业,吴家精细化工园区立足发展采油助剂、添加剂等精细化工产品,甜水盐化工业园区重点以溴素、工业用盐为主,东郭镇以芦苇、造纸为主,太平镇以机械加工、汽车配件为主,高升镇以化工、建材为主,沙岭镇以大米加工、冶金为主。

(四)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工业经济发展的重点要抓好有市场、有产品、有效益、有发展潜力的重点企业,积极支持支柱产业的培育壮大,大力进行协作配套。同时要切实帮助企业解决运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积极为企业提供管理、信息、技术、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和服务。要引导和扶持他们积极做好生产要素准备,围绕市场需求,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确保企业拉满弓、开满车,满负荷高效运转。县级财政应设立工业发展专项基金,主要用于重点项目的贷款贴息,鼓励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扩大规模。

(五)抓好招商引资工作

招商引资是促进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最有效、最直接、最快捷的途径。要立足资源特点和区域优势,全力推进重大项目的招商引资工作。要整合招商资源,打造专业化的招商引资队伍,围绕产业优势和资源优势,做好项目的筛选和包装,形成项目库,扩大项目储备。要突出重点领域,境外以日韩、港澳台地区为主,国内以厦门、晋江、温州、上海、大连等沿海发达地区和城市为主,建立招商办事处,实现定点招商。要组织实施好夏季招商战役,5月份到温州、台州招商,6月份到江浙及东北开放地区学习考察,7月份到日韩、台湾等国家和地区招商,9月份在晋江召开一次项目推介会。

第4篇

一、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完成全县工业发展三年计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准确把握经济发展形势,全面铺开“1766”工程,力避企业经营风险,确保企业资金链不断、重点项目不停、市场不丢、人员不减、企业不倒,在困境中实现大项目建设突破,在逆势中推进企业突起,实现年度增幅跨越的奋斗目标。

二、奋斗目标

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利税、利润同比分别增长26%以上;

2、培育省级和省级以上品牌4个;

3、安全生产好于上年;

4、万元GDP能耗完成上级下达的指标。

三、主要增长点

今年将有部分新项目产生效益,成为新的增长点,仅县本级部分企业的22个重点项目新增收入即在31亿元以上。(1)兆宇石油管两条生产线全部达产,新增收入8亿元;(2)瑞星集团100万吨尿素平衡改造项目完工,增加尿素产量20万吨,新增收入4亿元;(3)中顺集团新增高档生活纸生产线两条,收入增加3亿元;(4)九州钢业两条冷轧线全部形成产能,新增收入3亿元;(5)新东岳集团1000万条电动车真空胎、1000万条丁基内胎项目部分建成投产,新增收入2亿元;(6)光大集团30万吨有机肥项目全部形成生产能力,加上植物油市场拓展,新增收入2亿元;(7)八里香食品新上两条国内先进的卤制品生产线,新增收入1亿元;(8)洲际泰亚麻新上亚麻服装加工项目,实现亚麻纱、布市场扩容,新增收入1亿元;(9)洽洽食品新上一条香瓜子生产线,新增收入1亿元;(10)金马帘子布新上民用丝项目达产,新增收入1亿元;(11)九鑫日化进一步开拓市场,新增收入1亿元;(12)润声印务新增收入6000万元;(13)星光塑料新上塑胶制品项目,新增收入5000万元;(14)博达光电新上24台反应釜,新增收入5000万元;(15)金元亚麻进一步拓宽市场,新增收入3000万元;(16)力创科技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新增收入3000万元;(17)鸿福饲料公司新增收入3000万元;(18)农化公司新上复混肥生产线,新增收入3000万元;(19)开元机械新上颚式破碎机和反击式破碎机,新增收入3000万元;(20)宏达矿业加工铁矿石20万吨,生产铁精粉5万吨,实现收入5000万元;(21)建龙矿业加工铁矿石20万吨,生产铁精粉5万吨,实现收入5000万元;(22)金牛矿业扩大规模,新增3万吨铁精粉,增加收入3000万元。

四、工作重点

围绕应对当前工业经济发展面临的严峻形势,确保实现跨越发展的奋斗目标,从今年开始大力实施“1766”工程,并将根据今后全县工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不断将这项工程增高拉长、拓展延伸,不断增添和赋予新的建设与发展内涵,持续不断地抓下去,成为推动全县工业经济发展全局的一项核心工程、决定性工程。“1766”工程的内容是:“1”就是把矿产资源开发作为第一位的产业来培植和打造;“7”就是全面铺开和强力推进7个园中园的建设;“6”就是在企业主体培育上实现6个提升;第二个“6”就是在工业全局发展上实现6个突破。“1766”工程的具体内容包括以下方面:

(一)加快矿产资源型项目开发建设,把矿业打造成第一大主导型产业。明确矿产资源开发在全县工业经济全局中优先发展的角色定位,将其作为推动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突出重点,作为财政增收最现实、最快捷的增长点,尽快发挥其引领和带动工业发展全局的重要作用。突出三项工作重点:一是抓紧完成全县矿产资源的总体规划编制,确定今后矿产资源开发和发展的重点。二是加大对现勘和即勘资源的勘探力度,力争探明更多的矿体,尽快形成新的开发项目。三是集中全力加快在建项目的进度,在早投产、快达产上下功夫。①储量3.6亿吨的彭集矿段要加快对上争取力度,力争尽快开工建设;②宏达矿业上半年要完成两条选矿生产线的土建,确保一条试生产;③建龙铁矿全部完成建井工作,并正式投产;④百成矿业加快进度,力争完成竖井建设;⑤润辰矿业有限公司力争年底投产;⑥山东大成矿业有限公司要搞好各项准备工作,力争下半年动工建设;⑦庆达矿业有限公司下半年动工建设;⑧彭集大高庄矿段普查已完成,今年要完成详查;⑨旧县铁矿段加快勘探进度,今年完成勘探任务;⑩泰安美景建材有限公司年产200万吨水泥熟料项目,要科学调度,合理安排,确保尽早投产。

(二)切实加大推进力度,努力加快7个园中园建设。把园中园建设作为用产业理念谋划企业发展的新尝试,作为推动工业园区快速突起的新模式,作为最大限度地配置和发挥各种生产要素作用与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新基地,精心规划布局,加快项目建设,注重链条衔接,突出产业特色,形成园中有园、一园一业的发展格局。今年要切实大力度抓好正在铺开的7个园中园建设。①瑞星工业园。全面完成100万吨尿素平衡改造项目;8月份开始实施“3052”(即年产30万吨合成氨、52万吨尿素)工程项目,年内完成投资2亿元以上。②中顺工业园。新上日本BF—10EX高档纸生产线2条,纸尿裤生产线1条,擦湿巾生产线1条,完成新厂区两栋厂房和办公楼建设,形成部分生产能力。③新东岳工业园。1000万条电动车真空胎项目部分设备一季度试生产,1000万条丁基内胎6月份试生产,密炼胶项目一期9月份试生产;2009年下半年展开二期工业园建设,新上1500万套仿生子午摩托车胎、万吨还原再生胶等项目。④九州工业园。新增一条冷轧生产线,年底前试生产。⑤兆宇工业园。完成3条石油专用管生产线建设,确保全部投产,并增上热处理生产线。⑥光大工业园。开工建设生物有机肥项目二期工程,新上15000吨/年羟丙基甲基纤维素项目,年底前建成投产。⑦哈博工业园。2月份开工建设太阳能电池项目,年底前一期工程正式投产。在搞好7个园中园建设的同时,着力抓好其他3个投资过亿元的项目建设:一是山东万贯旋压技术有限公司车用电磁离合器项目,力争7月份试生产;二是山东高龙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饲用生物酶项目,2月份开工建设,力争10月试生产;三是莱钢集团威海公司钠盐电池项目,年底前安装调试。

(三)加大企业培育力度,努力实现6个提升。每一个企业都是一个生命体,都在成长发育,都需要扶持培育,只有把企业这个主体快速地做大做强,全县工业经济才有了希望。当前企业这个主体的培育有6个层面必须进行重点提升。一是提升企业管理水平。要明确三点:第一,只有通过强化管理,降低成本,消化亏损,提高效益,才能使企业继续撑下去。第二,要保主业,停辅业。主业当中要保主导产品、拳头产品、赚钱的产品。第三,要先保生产,再保项目。固定资产投资不能挤正常生产所需的流动资金,要把有限的资金用到保生产、保运行这个刀刃上。二是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把自主创新作为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措施来抓,力争从今年开始每年都有新突破。企业要充分发挥在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加大科技投入,加强产学研联合,搞好与科研院所、大中专院校的合作,不断引进、吸收新技术、新成果。积极创建国家和省市级技术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瑞星集团、新东岳集团今年要争创省级技术中心,国信实业、泽生生物等企业要创建市级技术中心。抓住增值税转型和当前钢铁建材等原材料价格较低的有利时机,利用国家鼓励进口的有利条件,加大技改投入力度,淘汰落后技术和生产工艺,积极引进国外先进装备。今年企业用于技术改造的投资要占到固定资产投资的36%以上。要高度重视品牌建设,力争今年新增4个省级及以上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三是提升企业融资能力。企业要高度重视并切实抓好金融平台建设,确保企业“血液”需求。要办好五件事:第一,要把财务账目弄清楚,把财务报表搞得合乎银行信贷部门的要求,并把贷款需要的资产信用证照手续事先准备齐全。第二,要高度关注银行信息,及时准确地搞好评级授信,并争取在尽量多的金融部门都有授信,特别是要做好工作,争取授信额度更多更大。第三,要在保证现有贷款规模不减的情况下,根据需要尽量多融资,起码要保证正常生产资金链不断。在这个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搞好贷款手续的展期,要重诚信、重形象,做到早还快展。第四,要善于运用多种融资方式。要学会使用多种融资工具和利用多种金融产品,比如保理业务、信用证融资等等。第五,要扩大对外开放,搞好企业间的横向联手。一些有条件的骨干企业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的合作,也可以组建新的符合国家政策规定的金融贷款和担保机构;还可以利用私募资金,有条件的企业要力争上市。四是提升企业节能减排水平。抓好32户重点用能企业的能耗监控,引导企业加快高耗能设备、工艺的淘汰步伐,积极采用节能新技术、新工艺,促进企业能耗指标不断下降,万元GDP能耗比去年下降5.2%。有条件的企业要重视重大节能减排项目的报批争取,力争有更多的大项目、好项目进入国家节能减排项目盘子。五是提升企业安全生产水平。全面落实“责任落实年”和“双基建设年”的部署要求,引导督促企业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严密、完整、有序的安全管理体系和各项规章制度。要落实各项安全政策,加大安全投入,深入开展安全标准化创建活动,努力提升企业的本质安全水平。六是提升企业干部队伍素质。围绕提升新型工业化水平,切实加强企业经营、管理和技术人才的培养。定期聘请高层次专家举办企业发展论坛,重点加强对企业家经营管理、发展战略、开拓创新等方面的培训。定期组织企业家外出考察,使他们开拓视野、提升境界。鼓励企业家积极参加MBA、EMBA等培训班的学习,利用业余时间读书充电。注重企业家后备人才的培养,定期选拔一批骨干企业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到知名企业跟班锻炼、到高等院校参加相关培训,形成企业家后备队伍的梯次培养结构。围绕提高创新能力和操作技能,着力加强企业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利用职业中专、技术学校等技能培训资源,科学制订培训计划,开展大规模的技能型人才培训。

(四)全面谋划工业经济发展,努力实现6个突破。抓工业发展,在重视个体和局部的同时,更重要的还是要从工业发展全局和战略上来研究问题、确定重点、实现突破。当前有6个方面应当成为牵动全县工业发展全局的重点,需要实现新的突破。一是在招商引资上实现新突破。第一,要在招商引资数量上实现新突破。目前看,我们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个数少、群体小,难以支撑工业发展的大局,要加快工业发展,当前首要的还是要借助外力招商引资,特别是围绕确定的7大主导产业,新上一批重点项目。今年全县要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00万元以上的招商引资任务62.5亿元,其中乡镇23.5亿元,部门和企业25亿元,工业园区10亿元,县级领导干部4亿元;新增规模以上企业40家。第二,要在招商引资的质量上实现新的突破。要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突起速度快的成长型项目;要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发展领域新、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要引进一批境外资金和项目,提高引资的外向度和国际化;要敢于引进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企业及国际、国内知名大企业大集团来我县投资。第三,要在招商引资方式上实现新突破。要突出企业主体招商,围绕拉长各自的产业链条,引进配套厂家、推进技术、资金、项目合资合作等方面进行推动,确保达到预期目的。要强化资源招商,特别是围绕工业现有资源、农产品、水产品等精深加工进行招商。二是在工业园区发展上实现新突破。第一,抓住全省开发区土地规划修编的机遇,搞好新一轮的规划控制,储备更多的土地用于开发区发展。第二,继续打造好投资“洼地”,引进一批过亿元的大项目。第三,适时启动羊山口西区开发,搞好开发定位,严把规划设计,提高进区项目标准,提升西区承载能力和产业层次,建设一流西区。第四,创建科学发展示范园区,进一步提高工业园区的示范、辐射和带动效益,努力把园区打造成为“经济高速增长区、高新技术聚集区、集约高效样板区、科学发展示范区”,争创全省开发区科学发展示范区。三是在大项目建设上实现新突破。对今年计划实施的20个投资过亿元的重点工业项目,要科学安排,合理调度,加快进度,确保按期完成。在此基础上,搞好项目的策划论证,下大气力引进增上更多的大项目、好项目。四是在块状经济发展上实现新突破。鼓励乡镇在抓好大项目建设的同时,按照“小产品、大市场、大产业”的思路,引导各类人员兴办各类专业加工实体,形成上下游配套的产业链条,培植更多的专业村、专业镇。今年力争有3-5个乡镇培育起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五是在上市资源培育上实现新突破。今年要抢抓国家上市政策环境较过去明显宽松的机遇,全面加快上市步伐。今年重点培育瑞星、洲际泰、光大、中顺、新东岳等企业,力争今年有1家企业材料上会。同时,各企业要按照上市公司要求,规范法人治理结构,优化企业内部管理,逐步建立起符合上市要求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为企业上市打下基础。六是在企业税收贡献力上实现新突破。政府创造优良环境,全社会支持企业发展,企业自身也要勇于承担起应负的社会责任。特别是在税收贡献上,要年年有增长,力争大突破,争当财源贡献的标兵。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严格责任落实。县工业经济运行指挥部要加强对全县工业发展的组织领导,研究制定和协调解决工业发展和运行中的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把今年的各项目标任务细化分解到每一个月份,落实到具体部门、单位和责任人,切实落实好领导干部联系企业、包保项目责任制,确保分解的目标任务按时完成或超额完成。县工业园区管委、经贸局和乡镇作为项目建设和企业发展的牵头单位要加强指导,靠上服务,在具体抓、抓具体上下功夫,在工作环环项项都到位上求落实,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和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

第5篇

(一)章丘市工业经济当前规模水平

工业生产效益总体较好。20n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243.7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287.2亿元,比上年增长15.5%。实现销售收入976.3亿元,比上年增长17.7%;利税88.2亿元,增长18.5%;利润抖.1亿元,增长20.0%。骨干企业发展势头良好。2011年全市共有新口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02家,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039.7亿元,销售收入过亿元企业达160家,规模企业主营业务收入993.3亿元,同比增长21.2%;实现利润47.46亿元,增长31.6%;实现税收11.62亿元,增长23.8%。全市利税过千万元以上工业企业188家。有圣泉l家企业入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主导产业支撑带动作用明显。形成了交通装备、机械制造、食品饮料、精细化工四大主导产业。20n年四大主导产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783.42亿元,同比增长20.0%,占工业总收入的80.3%。实现利润49.23亿元,增长24.0%;实现利税76.13亿元,增长23.2%。其中交通装备产业实现销售收入2邓.3亿元,占全市工业总收入的26.5%;机械制造产业实现销售收入275.3亿元,占全市工业总收入的28.2%;食品饮料产业实现销售收入46.9亿元,占全市工业总收入的4.8%;精细化工产业实现销售收入202.9亿元,占全市工业总收入的20.80/0。四大新兴产业增势强劲。初步形成了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四大新兴产业,实现销售收入刃.6亿元,同比增长35.120/0,占全市比重6.10/0。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较好。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企业137家,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34.1%;高新技术产业企业实现产值487.6亿元,比上年增长9.3%,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为46.9%。拥有济南市级以上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9家、企业技术中心27家。

(二)章丘工业发展的主要路径

(l)兴办园区助推工业经济腾飞。章丘抢抓机遇,1992年12月经省政府批准设立省级经济开发区—山东明水经济开发区,经过20年的建设发展,明水经济开发区成为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级先进机械制造业特色产业基地、国家级重型汽车特色产业基地、国家级有机高分子材料基地、山东省科学发展示范园区。2012年10月顺利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一是开放型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截至20n年,明水经济技术开发区累计引进项目410个,合同投资人民币96叮乙元,实际到位资金68叮乙元,世界印明虽企业中有5家在章丘投资兴办企业。开发区现有重点出口企业34家,产品出口到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二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开发区现有国家级技术中心和工程研究中心4家,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和技术中心13家;省级技术创新服务平台2个;先后承担国家科技计划16项,96项科技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经国家新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79家。三是特色产业集聚效应明显。开发区现已形成交通装备、机械制造、精细化工、食品饮料四大主导产业。四大主导产业销售收入占开发区总销售收入的85%以上。四是园区企业不断做大做强。开发区现有规模以上企业217家,47家企业纳税过千万;全区生产各类工业产品400多种,其中有5个为中国名牌产品,济南圣泉集团、银鹰集团、华凌电缆有限公司拥有中国驰名商标,拥有省著名商标11个,省名牌产品10个;山东章鼓的罗茨风机、天力干燥公司的干燥设备国内市场占有率处于全国首位;圣泉集团生产的高效空心防热材料为神州八号飞船成功返回发挥了保驾护航的关键作用。五是园区发展环境日益优化。开发区累计投资近100亿元,实现了路网、电网、水网、汽网、场地等“十通一平”,为项目建设和企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区内排水、排污管网完善,已规划建设污水处理厂3个,日处理能力巧万立方。

(2)招商引资支撑工业经济发展。重点抓招商引资,项目支撑作用明显增强。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招商,成立专门的招商队伍,瞄准世界50明虽和国内500强的企业招商,主动叩门招商,强化招商引资的激励机制,不断优化环境。坚持“三个并举”:即数量与质量并举、规模与效益并举、引资与引智并举,以商招商、专业招商、中介招商、对接招商等方式方法广泛得到应用。

(3)规模发展提升工业竟争力。大力实施规模发展战略,全市2011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有160家,其中过100亿、5叮乙元各有l家。其中重汽属地收入突破190亿元,圣泉集团收入近6对乙元,过2叮乙元、10亿元企业分别达到7家和l家。注重抓大项目和龙头企业,支柱产业逐步形成。一是制定出台扶持骨干企业的优惠政策;二是重点扶持大企业集团(2011年以来,章丘新增中国驰名商标2件);三是帮助企业拓展资本市场,成立企业上市领导小组。一大批规模企业成立了股份公司作为上市后备资源,现在深交所已上市企业有l家,上市办理中的后备上市企业已达到了20家,预计到“十二五”末,上市公司将达到5家。

(4)科技创新激活工业经济发展内在动力。多年来,章丘坚持走科技兴企之路,牢固确立传统产业高新化、传统产品高端化、高新产业规模化发展战略。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比重达到51.2%。(匀扶持本土企业避免产业空心化。一是规模档次不断提升。经过多年的发展,涌现出一大批规模大、创新能力强、成长能力突出的本土企业。圣泉集团的销售收入和利税从2006年的9.5亿和1.7亿增长到去年的64.8亿元和8.5亿元,5年间分别增长了7倍和5倍,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乡镇企业成长为亚洲地区同行业最大生产厂家;伊莱特重工几年间由一个手工作坊成长为年销售收入对乙多、利税近8000万元,在国际风电相关领域有话语权的国际性企业。二是财税贡献越来越大。目前章丘已形成机械加工、铸造锻打、建筑塔机、罗茨风机、汽车装备配件、炊具机械等本土企业集群。2011年,全市机械铸锻企业已达13刃家,产值7叮乙元,利税8亿元;建筑塔机企业46家,产值6叮乙元,利税7亿元;风机企业108家,产值4叮乙元,利税5亿元;炊具机械企业86家,产值8亿元,利税1.6亿元;汽车配件企业42家,产值22亿元,利税4.6亿元。三是创新能力日益增强。目前,全市初步建立起以圣泉、华凌2家国家级技术中心、9家省级技术中心(本土企业6家)、5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l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银鹰炊具)为支撑的国家、省、市、县四级企业技术中心体系,优秀本土企业已步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四是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在本土企业发展过程中,涌现出像圣泉集团的唐一林、伊莱特重工的牛余刚、华民铸锻的侯宇氓等一大批有思想、有魄力,开拓进取、善抓机遇的企业家群体。目前,本土企业拥有的各类人才中,硕士以上学历15人、正高职称10人、享受政府津贴l人。

(5)优化环境拓展工业经济发展能力。一是制定优惠政策。制定了一系列支持工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二是搞好服务。实行市级领导和部门包抓重点工业企业制度。所有服务部门全部进入政务大厅,为中小企业提供“一条龙”服务;三是积极营造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通过提高政府办事效率、减少收费项目,基本扫除了影响投资环境的政策障碍。

二、章丘工业经济转型升级面临的问题

1.工业经济总量不够大,发展质量总体不高。章丘是济南的工业重镇,也是一个人口大市,工业经济总量占到了济南市的近10%,排县域第一位。在济南来看,章丘的工业有一定的特色,有较高的地位,有较强的实力。但放眼全省全国,可看到明显差距。从上表可以看出,章丘市工业发展各项指标都不靠前:GDP排全省第11,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最少的平度还少8对乙元;固定资产投资仅高于邹平;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还没有过千亿,还不到邹平、龙口的一半;规模企业利润不到龙口的三分之一,新泰的一半。与国内先进地区相比,差距则更大。昆山市2011年工业总产值7001.29亿元,比上年增长20.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530.86亿元;利税总额512.16亿元;利润总额412.00亿元;产品销售率99.1%;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211.4%。江阴市2011年工业企业实现产值5976.6亿元,比上年增长18.2%。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942.4亿元;实现利税578.对乙元;利润430.9亿元。绍兴县2011年工业总产值达到3459.80元,比上年增长21.6%。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2939.23亿元,增长28.9%,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均保持较快增长。通过横向对比,我们发现,章丘工业经济总量还不够大,整体竟争力不强的现状并没有得到根本性改观,还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工业强市。与发达地区相比,工业投入力度不够、质量不高。“十一五”期间全市工业投入年均增长7.2%,工业增加值、销售收入、利税、利润等指标年均增幅仅在20%左右,自2003年工业投入总量首次超过利税总额以来,几年差距逐步拉大,到2011年工业投入总量高出利税总额23.7亿元,这说明章丘仍未摆脱粗放型的增长模式。

2.产业集聚水平有限,大项目拉动作用不强。目前章丘仅交通装备产业、机械制造、精细化工产业过百亿,2011年的销售收入分别达到2邓.3亿元、275.3亿元和202.9亿元,全市各门类工业的产业集中度和产业规模化经营水平函待提高。而昆山市已形成了l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和8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其中千亿级集群IT产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实现产值3282.41亿元。章丘工业企业规模小,带动力弱。大企业不多,尤其是缺少顶天立地的大企业,拉动力不强。章丘全部工业单位总数为9845个,其中规模以上为402个,仅占4.0%,与省内部分工业强县相比,差距十分明显。龙口全部工业单位总数只有2548个,规模以上有310个,虽然比章丘少,但比重为12.0%,远超章丘的4%;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为2180.1亿元,是章丘的两倍。与荣成、邹城、胶州等市比较,在规模以上企业个数、比重、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等方面比较,差距也比较大。章丘传统产业、传统产品所占比重较大,市场竟争力不强。金融危机爆发以来,部分企业出现产品滞销、库存增加,导致开工不足、不能满负荷运转。四大主导产业除食品饮料外,产业效益下滑明显,对章丘工业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减弱。

3.经济结构不尽合理,结构调整压力巨大。从产业结构来看,传统工业比重大,新兴工业发展相对缓慢。从企业组织结构来看,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仅占规模以上企业的39.8%,大部分企业规模偏小、抗风险能力差。从企业技术结构看,相当一部分企业技术装备和工艺水平落后,主要依靠高能耗、高物耗、高排放来支撑企业发展。

4.科技创新能力薄弱,高新技术企业偏少。目前,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仅有11家,数量少,企业普遍存在技术开发资金投入不足,缺乏人才等方面问题,导致产品技术含量和档次不高,附加值低,产品竟争力不强。(l)企业开展科技创新的比例偏低。在402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大中型企业只有犯家,其中大型企业只有3家(不包括济钢、重汽),还没有形成理想的“纺锤型”优势。面对激烈的市场竟争,前景不容乐观。(2)高技术产业研发投入不足,科技含量有待提高。工业经济增长的方式仍为粗放式,高技术行业科技产出与先进水平差距较大。2011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1.980/0,比重还比较小。(3)创新要素供给不足。特别是技术人才严重缺乏,影响了章丘工业企业科技创新的开展。在全部科技创新活动人员中,拥有高中级技术职称的人员比例偏小,直接影响企业的创新能力。(4)工业企业重引进、轻消化,自有知识产权不多。在技术引进中,章丘企业对核心技术的引进不够,大部分还是引进硬件,对技术及设计图纸工艺专利的引进还很少。

5.对外开放程度不高。受地域、自然条件、思想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对外开放度不高,利用外资偏少,经济外向度较低。除与沿海几个区市进出口、实际利用外资比较处于劣势外,与新泰、邹平、诸城相比,差距也比较大。

6.企业融资困难,导致发展后劲不足。2011年全市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贷款余额190.6亿元,而其中个体私营贷款比重非常小。了.土地供需矛盾突出,瓶颈急需破解。一方面土地供应指标紧缺,再加上存量土地相对不足,项目用地的实际需求得不到满足;另一方面土地利用比较粗放。目前工业用地基准价都在10万元/亩左右,远低于土地开发成本,也比沿海等地低很多。跟发达地区比,章丘的土地利用效率仍然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三、加快章丘县域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一)培育园区特色,整合优势资源,壮大工业经济规模1.打造特色专业园区,夯实产业发展载体。一是加强一区四园建设管理。要乘着明水经济技术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的东风,对开发区项目区加大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力度。二是持续打造特色园区。加快规划建设济南高端制造服务园区和章丘电子信息产业园,吸引一批域外新兴产业项目落户园区,发展电子信息、新能源、节能环保、新材料和生物制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壮大新兴产业规模,打造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新载体。三是着力引导集聚发展。支持中小企业较多的镇(街道)规划建设工业园区,积极引导中小企业进园区,打造中小企业集聚发展的新载体。2.整合优势资源,促进集群发展。以大型优势企业为核心,发展关联及配套企业,坚持打造大型优势企业与发展中小企业并重,推动产业升级与扩张产业规模并举,争取形成有特色、有优势的县域“块状经济”与产业集群。3.壮大工业经济规模,实现产业扩规提效。一是提升传统产业。章丘要抓紧抓实四大主导产业提升行动。发挥资源优势和品牌效应,引进龙头项目,拉长产业链条,提升产业层次,做大做强交通装备、机械制造、精细化工、食品饮料四大主导产业,确保主导产业销售收入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稳定在80%左右。二是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章丘工业要以实施四大新兴产业培育行动为契机,立足产业基础和发展趋势,加强政策扶持引导,重点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制药产业,力争“十二五”末,新兴产业销售收入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10%以上。三是振兴优势产业。加快技术设备升级,加大品牌创新力度,改造提升以章丘重型锻造等为龙头的铸锻铸造产业,以大汉建机等为龙头的起动机械产业,以华明水泥等为龙头的建工建材产业,以泉永印务等为龙头的印刷包装产业,力争“十二五”末,实现销售收入200亿元以上。四是“保姆式”服务呵护优质实体项目。坚持和完善重点企业、重点项目“三定四包”责任制(即定项目、定责任、定时限,包项目建设进度、包问题协调解决、包政策落实到位、包项目产出效益),对市级领导包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进展情况,实行定期调度、超期督办和结果公示,每月一调度、一通报。4.加大上市推进力度,实现借力资本市场发展。一是找准市场定位,科学制定上市规划。加快民企股份制改造,指导重点企业尽快上市,对已进入辅导期的企业,做好指导、协调、沟通工作;二是加大民营企业上市扶持力度。支持行业龙头民营企业重组发展、做大做强。5.强化以企招商,实现现有企业增资扩股。做大做强现有企业,鼓励企业重组整合。通过合资合作、股权收购等方式建立新的生产基地和子公司,开发新产业、培育新品牌、开拓新市场,引导现有企业通过增资扩股来做大做强,促进产业链的延伸,促进资源的高效集约利用,不断放大现有企业的辐射带动效应。

(二)调整工业结构,加快技术改造,推进循环经济发展1.重视本土企业的发展,推动本土企业转型升级。一是像伊莱特重工那样拿出优势资源寻求对外合资合作,在引进国内外资金、技术的同时,拓展市场;二是像章鼓那样对企业进行包装实施境内外上市,吸纳更多资金,增强转型升级能力;三是像圣泉那样发挥自身资金、人才等优势,利用国家产业政策,加强产品研发和技术改造,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实现内生扩张、自我转型提升。2.深入推进“两化”融合,实现信息化引领发展。一是提升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加强企业内部研发、生产、管理、销售等关键业务的综合集成应用,集中打造“两化”融合标杆企业;二是加强信息资源共享。加强信息技术培训,使之适应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为信息资源共享创造有利条件;三是加强重点领域信息技术应用。3.突出企业管理创新,实现提质增效发展。一是加强战略管理的创新。调整企业内部价值链,加快品牌升级;二是重视精细化管理。企业要增强自我创新能力,在管理模式、业务流程、关键控制点、授权机制、监督机制、反馈机制、评估机制、分析模型等方面进行管理研究,要敢于进行业务模式重组(BMR);三是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营造一种知识分享、员工之间和谐相处的气氛,创建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4.着力抓好市场开拓,实现促销扩销发展。一是多措并举拓市场。突出抓好分公司营销部所在地的客户服务部建设,保持完善现有的客户服务部;二是利用展会放大品牌。企业根据自身的需要,瞄准目标市场,积极搭建企业对外宣传展示的平台。5.抓好节能降耗,实现绿色低碳发展。一是以科技进步及创新提高节能效率。重点抓好关键技术开发、陈旧设备及落后工艺技术的更新改造工作,督促企业采用先进技术和节能措施;二是拉长产业链,加强资源的综合利用。打造强的核心产业和企业,吸引各地更多的中小企业主动与之配套等;三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以高新技术促进工业结构升级。大力实施四大优势产业振兴行动。加快技术设备升级,加大品牌创新力度,改造提升以章丘重型锻造等为龙头的铸锻铸造产业,以大汉建机等为龙头的起动机械产业,以华明水泥等为龙头的建工建材产业,以泉永印务等为龙头的印刷包装产业,力争“十二五”末,实现销售收入20叮乙元以上。

(三)提升创新能力,注重人才培养,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一是坚持走产学研相互合作的研发途径。高校、科研单位和企业形成技术创新联盟,双方进行紧密合作,优势互补,有利于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企业自身也要加大对研发的投入,以争取在合作中占优势。二是通过海外购并提升自主创新的能力。企业可以通过收购、兼并拥有先进技术的企业或科研单位,从而获得这个企业的技术创新成果和能力,将企业外部的技术资源转为企业的内部资源。三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积极打造自己的第一品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为技术创新活动建设一个良好的法律环境,保护企业技术创新的合法权益。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将品牌创建工作纳入企业重要发展目标来重点落实。四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切实加强吸收凝聚海外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工作,重视引进战略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引进紧缺人才和特需人才,特别要重视吸引出国留学人员和华人科学家。

(四)拓展开放空间,优化发展环境,完善各项配套体制机制一是优化软环境。努力营造面向各类投资者公平、透明、稳定的竟争环境,努力营造高效率、低成本、无障碍的开放环境,努力营造全社会积极支持和参与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浓厚人文环境,营造适合外企发展的社会环境。二是优化硬环境。继续搞好交通、能源、通讯、供水等投资硬环境建设。加强土地政策性的扶持力度。建立健全政府方面的土地审批制度,加大对优质项目的土地供应量,切实保障开放型经济健康持续的发展。三要大力培育和引进大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大力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战略。依托优势产业加强与国内外大型企业集团对接合作,重点引进一批产业关联度高、科技含量高的项目。四是以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设为重点,加大引资引智力度。大力推进县域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设,以开发区和工业园区为招商引资的主要载体,采取灵活多样的招商形式。

第6篇

(一)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元至十月份,全部工业企业预计完成工业总产值252亿元,占年计划的89.7%,同比增长30.5%;预计完成工业增加值76亿元,占年计划的86.4%,同比增长30.8%。

元至十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预计完成工业总产值176亿元,占年计划的92.6%,同比增长36%;完成工业增加值55亿元,占年计划的90.9%,同比增长37.5%,预计增速居全省第一位;实现销售收入166.8亿元,占年计划的97.8%,同比增长56.2%,预计增幅居全省第一位;实现利润7.2亿元,占计划的80%,同比增长39.5%,预计增幅居全省第十二位;实现税金8亿元,占年计划的88.9%。同比增长55.7%;累计产销率98.2%;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90%;亏损企业10户,亏损面6.3%,同比上升1.7个百分点,预计亏损额3600万元。

2005年,全市工业企业预计完成工业总产值300亿元,占计划106.4%,完成工业增加值90亿元,占计划102.3%。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预计完成工业总产值210亿元,占计划109.4%,同比增长36.5%;完成工业增加值65.5亿元,占计划108.3%,同比增长37%,预计增幅居全省第一位;预计实现销售收入200亿元,占计划117.6%,同比增长55%,预计增幅居全省第一位;预计实现利润9亿元,占计划100%,同比增长39.8%,预计增幅居全省第十位;预计实现税金9.5亿元,占计划105.6%,同比增长38.5%;累计产销率98%,与年计划持平;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90%,高于计划30个百分点;亏损企业8户,亏损面5%,与市定目标持平,亏损额3500万元。

2005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超亿元企业预计29家,比2004年增加8家;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预计28家,比2004年增加11家。

(二)项目投资完成情况

元至十月份,全市共实施投资额在200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164个,总投资111亿元,已完成投资25.5亿元,占年计划34亿元的75%,同比增长40.14%。其中,市直共实施18个(已完工9个),已完成投资15.5亿元,占年计划19亿元(不含沁北电厂二期)的81.58%,同比增长23.54%;乡镇共实施146个(已完工50个),已完成投资9.97亿元,占年计划5亿元的199.4%,同比增长76.99%。

预计到年底,全市工业企业可完成投资29亿元,占年计划34亿元的85.29%,其中市直企业可完成19亿元,占年计划19亿元(不含沁北电厂二期)的100%,乡镇企业可完成10亿元,占年计划5亿元的200%。

二、2006年工业经济发展形势分析

2006年,我市工业经济面临的形势不容乐观,经济增长的幅度会有所下降,综合分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不利因素:

(一)受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我市经济增长已由高速扩张期向平稳较快增长期转换

从全国工业增长趋势来看,工业经济增长开始明显减缓,工业经济运行平稳的特征比较明显。尤其是上海、广州、浙江、福建等东南沿海地区速度回落比较明显。前三季度全国利润增幅同比回落19.7%,亏损明显上升,亏损企业亏损额增幅同比大幅提高50.4个百分点。我市工业在全国来讲,处于工业链条的低端,基础工业和原材料工业所占比重较大,对市场反应的灵敏度不如高端产业。在发达地区遭遇效益回落时,其滞后影响在2006年将不可避免地波及我市。与此同时,受资源约束矛盾的影响,今年以来涉及工业领域的电价、油价、运价、水价、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因素较多,对工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将进一步显现。

从我省情况看,进入10月份以来,电力、煤炭和运力供需发生较大变化。从用电上看,到10月24日,省网用电量仅比去年同期增长1.57%,发电量增长4.27%,比正常负荷低100-120万千瓦时。电力需求减弱,电源建设步伐加快,电力过剩的问题开始显现。同时,煤炭、铁路运输形势也发生了一些变化,部分企业的部分煤种开始积压,煤炭价格下降,铁路运输货源不足,近两个月铁路运输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据郑州铁路局的资料显示,六月底全局铁路请车满足率为60%,九月底上升为80%。煤、电、运是工业经济增长的先行指标,这种状况的出现,预示着我省工业经济增速将极有可能出现回落。

从2000年开始,我市工业经济步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工业生产增速逐年加快,每年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其中2001年工业生产增速18.3%,比2000年增加6.1个百分点;2002年工业生产增速24%,同比提高5.7个百分点;2003年工业生产增速29.1%,同比增加5.1个百分点;2004年工业生产增速36%,同比提高6.9个百分点。但是,由于我市工业结构的不合理,钢铁、冶金、化工、建材等主导行业全部在国家的重点调控范围之内,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继续加强和全国、全省经济增长的逐渐减缓,工业经济增长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我市工业经济增长已由高速扩张期逐渐向平稳较快增长期转变。2005年工业经济增长预计为37%,增速仅同比提高1个百分点。2006年预计工业增速将回落到20%左右。

(二)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减少,年度内缺乏能够形成经济增长点的大项目

从近年我市工业经济发展情况来看,工业项目投资的快速增长是拉动工业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因素。2003年全市完成工业项目投资12.7亿元,同比增长234.2%,2004年完成工业项目投资23.5亿元,同比增长85%,2005年预计完成工业项目投资29亿元,同比增长23.4%,这些投资极大地拉动了我市的工业增长。2006年,全市计划实施投资额在200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56个,总投资39.4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3.8亿元,近年来首次出现下降。2006年全市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有以下特点:一是投资额度少,计划总投资比2005年少75.6亿元,年度投资比2005年少20.3亿元;二是项目规模小,在55个工业项目中,年度投资超亿元的工业项目只有4个,而2005年年度投资在亿元以上的项目达到9个;三是高新技术项目比重低,在37个新开工项目中,只有中原特钢的模具扁钢锻坯生产线技改工程列入先进制造业项目。由于2006年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减少,同时年度内又缺乏能够形成经济增长点的大项目,对全市工业经济增长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三)基数的膨胀也是造成2006年增速不高的一个重要因素

2005年,预计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210亿元,比2004年增加了74亿元,较2003年增加了124亿元,是2003年的2.44倍。基数的大幅提高,也使得2006年各项经济指标难以保持较高增幅。

根据对我市工业经济形势的分析和全市工业主要经济增长因素的调查,2006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预计新增工业总产值41.13亿元,销售收入38.76亿元,利润19680万元,税金25050万元。

三、2006年工业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指导思想: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工业经济发展全局,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提高工业经济整体素质为目标,坚持不懈地实施项目带动和开放带动战略,加快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步伐,拉长产业产品链条,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推进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深化企业股权结构改革,创新企业管理机制,不断促进我市工业经济健康、协调、持续发展。

主要经济指标:

全市工业总产值计划完成355亿元,同比增长18.3%;工业增加值计划完成107亿元,同比增长18.9%。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计划完成252亿元,同比增长20%;工业增加值计划完成79亿元,同比增长20.6%。

规模以上工业计划实现销售收入240亿元,同比增长20%。

规模以上工业计划实现利润11亿元,同比增长22.2%。

规模以上工业计划实现税金12亿元,同比增长26.3%。

规模以上工业产销率计划98%。

规模以上工业亏损面不超过5%。

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计划180%。

部分重点工业企业发展目标:工业总产值超50亿元的企业2家(豫光、济钢),超20亿元的企业1家(沁北电厂),超10亿元的企业2家(豫港焦化、豫源化电),超5亿元的企业6家(中原特钢、电业公司、恒通化工、丰田肥业、万洋冶炼、金利铅业),超亿元的企业23家(济源煤业、太行水泥、高压开关厂、奔月浮玻、天龙焦化、亿华铁路器材等)。

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目标:全市计划实施投资额在200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56个,总投资394255万元,年度计划投资137860万元。市直工业企业计划实施项目22个,总投资300625万元,年度计划投资92600万元。其中,续建项目6个,年度计划投资46000万元;新开工项目16个,年度计划投资46600万元。乡镇工业企业计划实施项目34个,总投资93630万元,年度计划投资45260万元。其中,续建项目12个,年度计划投资13230万元;新开工项目22个,年度计划投资32030万元。

四、2006年的主要工作措施

(一)坚持不懈抓好项目建设,千方百计培植经济增长点

2006年仍然要突出抓好项目建设工作,抢时间、争进度,千方百计克服建设中的各种困难。2006年计划实施的工业项目现在已排出56项,要抓紧抓实抓好,确保按计划投产,发挥效益。

一是要抓好2005年计划开工而未开工的项目。包括百万吨捣固焦、12万吨树脂粉等,要针对这些项目建设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下大力气逐一解决,为项目建设创造基本条件,力争2006年上半年开工建设。

二是要抓好在建项目。包括联创化工、15万吨煤焦油、10万吨再生铅、PPS、济钢环保改造工程等,确保2006年上半年竣工投产。

三是要抓好新建项目。中原特钢总投资1.6亿元的模具扁钢锻坯生产线技改、太行水泥百万吨水泥扩建、奔月浮玻二期生产线等。版权所有

四是切实抓好项目筛选和储备工作。目前,我们在项目储备上已经面临着很大的危机,储备的好项目、大项目屈指可数,大的经济增长点不多。所以,明年要在项目储备上狠下功夫。要组织企业到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联系对接,收集项目信息,综合分析论证,扎扎实实储备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广的项目。

(二)强力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高新技术和先进制造业

"十一五"期间我们面临的最大发展机遇就是国际国内的产业转移,这个机遇能否利用好,对整个经济的结构调整、上档升级至关重要。

一是要出台结构调整优惠政策,形成政策洼地,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促进产业结构尽快升级。

二是要把明年定为"工业结构调整年",以结构调整为主线,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尽快掀起结构调整。

三是要在继续抓好传统优势产业上档升级的同时,突出加快高新技术和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对铅锌、树脂、焦炭要拉长产业链条;对深孔加工、白云制药、水晶、液压支柱等,要做大做强,膨胀规模,形成更大的经济优势。

(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资源综合利用

不管是国家的宏观政策,还是目前的环境压力和企业利润空间,都要求我们必须把发展循环经济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在发展循环经济上,要立足现实,根据发展的可行性,与环保部门共同排出限期治理、综合利用的时间表,一块一块抓落实,一步一步向前推进。

明年重点要抓好铅锌行业的循环经济工作。以豫光集团为试点,促其进一步完善循环经济产业结构,在现有基础上加大铜、锑、铋的回收力度,开发引进钴、镉等金属的回收技术,并形成一定的生产能力。万洋冶炼、金利铅业也要进一步加快节奏,加快资源综合利用步伐。全市铅冶炼企业要从2006年起,利用三年时间,全部采取富氧底吹工艺,提升行业水平,提高综合效益。在抓好铅锌行业资源综合利用的同时,要引导和支持冶金、化工、电力、建材等资源消耗行业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工作,对粉煤灰、电石渣、钢渣等工业废弃物的循环利用都要加大力度,变废为宝,形成新的产业。

(四)完善招商形式,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要针对工业企业招商引资效果不明显、引进的大项目不多等问题,切实采取措施改变这种局面。

一是要切实以企业为主体,实行项目招商、产业招商、股权招商,以实实在在的利益吸引客商投资。

二是要进行对口招商,对国内外知名企业要主动上门对接,采取兼并、重组等各种形式,吸引其前来合资、合作,拓展我市企业的发展空间。

三是产业招商,按照结构调整目录,有针对性地招商。对于一些企业产品有市场、生产有规模,但缺乏资金,不能满负荷生产的情况,要搞好产品招商,尽快形成经济优势。

(五)强化政策支持,为工业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我们目前对工业经济发展已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但这些政策从目前来看,还没有形成明显的政策洼地,对项目、对资金、对人才、对技术的吸引力还不够大,还需要再进一步研究出台一些新的优惠政策。特别是结构调整,要研究新的办法,要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千方百计吸引和带动金融、民间、外来资本参与我市工业结构调整。

第7篇

关键词:县域;工业经济;行政干预

工业经济发展是国家工业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县域经济发展的脊梁。伴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全面展开,县域工业经济的发展显得格外重要,借着县域工业这一载体,将大量承接农村转移剩余劳动力,同时,相对于农村经济的高效特质,工业经济也支撑着县域财政收入的增长。正所谓“无工不富”,工业经济发展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是解决贫富差距的根本途径,也是实现县域经济发展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的根本推动力。在整个产业结构中,只有加快中西部地区县域工业经济的发展,地区经济发展才有重要依托和牢固支撑,实现县域工业化,才有可能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一、太湖县工业经济概况

安徽省太湖县坐落于皖西南,长江北岸,大别山南麓,拥有55万人口,面积为2031平方公里,正处于由农业型县域经济向工业型县域经济转变阶段,是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典型代表。

进入新世纪以来,以改革开放和招商引资为动力,以基础设施的根本性改善和发展环境的进一步优化为支撑,太湖县域工业经济总体实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升级,县域财政可支配财力大幅度增加。

(一)县域经济实力增幅明显

太湖县域经济实力大大增强。地区生产总值从2000年的16.87亿元增加到2005年25.16亿元,按可比价年均增长7.7%;2010年增加到55.81亿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2.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从2005年的34家增加到2010年的102家,工业增加值由2005年的4.31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9.63亿元。工业经济的发展推动第二产业增加值由2005年的5.51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23.88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42.8%。从而实现了从农业主导型县域经济转换为工业主导型县域经济。

(二)产业结构得到一定程度的优化

一般来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工业化进程的推进,三次产业结构呈现为第一产业比重会逐步下降,二产比重逐渐增加,超越第一、第三产业,呈现二、三、一的比例。进入后工业化时期,第二产业比重在达到一定比例后会稳定下来,三次产业迅速发展,服务业比重则会有较大幅度的增加,进而三产比例转化为三、二、一结构。2000年太湖县三次产业比例为44.8:21.0:34.2,第二、第三产业占比重很低,总量很小。经过“十五”和“十一五”期间工业经济快速的发展,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比重上升,三产比例转变为2010年的26.8:42.8:30.4。县域经济的产业结构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优化。

(三)县域经济财政实力大幅度增加

县域财力是衡量县域经济实力的另一个重要指标。“十五”之末太湖县的地方年财政收入仅为1.05亿元,2008年其地方一般财政预算收入达到2亿元,2010年一般财政预算收入达到2.64亿元,为2005年的2.5倍;县域财政实力得到明显改善。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从2005年77153万元增到到2010年477618万元,年均增长幅度超过40%,基础设施建设更加完善,工业园区建设取得显著成绩。

(四)布局合理,经济结构趋于优化

县域工业经济的企业布局结构得到了调整和优化。一是工业园区功能更加完善,新办企业、规划区域外企业进入集中区。二是特色产业集群,加速了同类产业、企业的区域集聚,是产业园区和产业积聚地成为企业、资金、技术集聚的洼地。三是规划发展更趋科学,工业园区坚持依托区位条件、产业特色、行业优势和产业发展导向,坚持与城镇发展相结合,坚持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目标相一致,对于进入工业园区的企业均经过严格的产业政策审查,促进了产业、企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推动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二、工业经济发展环境和发展质量分析

(一)优势和机遇

进入新世纪以来,太湖县坚持走“工业兴县”之路,坚持围绕四大主导产业,积极扶持和培育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优势企业。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培值优势产业集群,通过全县工业战线广大干部职工的努力,全县工业经济呈现强劲发展势头。

太湖县实现工业化的优势:一是充足的劳动力资源供给;二是潜在的巨大工业品市场。太湖县位于中国中部腹地,,这里既是生产大场所,也是具有巨大的消费大群体。

2010年1月21日国务院近日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太湖县位于皖江城市带这一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正是借产业梯度转移这一有利机遇,通过引导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有利于形成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新格局。

为鼓励和支持企业进一步加大投入、壮大规模、增强核心竞争能力,2011年太湖县出台了《太湖县工业发展年度考核奖励暂行办法》、《太湖县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提高了专项资金规模。加强与各金融部门的联系,搭建银企合作发展平台,缓解中小企业投融资难问题。同时,加大了对企业的奖励扶持力度。完善扶持政策,集中生产要素,在资金、土地、人才、环境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重点服务。推进骨干企业迅速膨胀规模,做大做强。同时积极推进与中央企业、全国知名民营企业和皖粤经贸合作发展。促进太湖县工业经济提速增效。

(二)呈现的问题

县域工业经济发展,既包括数量(速度、规模)的扩大,也包括工业经济系统素质的改善,后者被称为工业经济增长的质量。可见实现工业经济增长的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增加生产要素(资源)的投入;二是提高生产要素的生产率。前者是低质量的增长,而后者才是高质量的增长,才是我们所追求的经济增长方式。通过对太湖县工业经济的量化分析,我们发现太湖县经济发展主要靠增加生产要素投入取得的经济较快的发展,即工业经济增长质量属于低水平阶段低。

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一是现有工业化水平较低,缺乏支柱产业,整体经济结构不合理,产业升级缓慢;二是工业经济总量不大,二元经济结构明显;创新能力有待加强,经济发展内在动力仍然不足。三是市场成长不足。在我国中西部地区,价格制度发育水平较低,市场力量不足以发挥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市场主体发育不正常,地方保护性政策过多,市场体系不健全,特别是金融市场的发育迟缓,产生了“金融抑制”,形成城乡市场分割、市场地位不对等。四是城镇化水平不高,专业化程度低、中介性市场极其缺乏,而且由于行政区划的存在,地域封锁和地方保护较为普遍,造成各种生产要素难以大范围自主流动,县域工业布局结构雷同现象严重,对县域工业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三、对策和建议

工业化是现代化建设的发动机,也是实现县域经济振兴的必然选择。强大的制造业是县域经济走在全国发达县前列的法宝。以工业化带动城市化也是发达县域经济发展显著的特色。沿海发达县域的成功经济实践也证明,区域经济在政府行政干预的积极引导下走非农化,工业化道路,才能走出贫困陷阱,因此,必须在经济发展中确立县域工业优先发展的核心地位,必须结合本地实际实现县域工业跨越式发展。

(一)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

完善县域经济开发区软硬环境建设,改善县域以道路、水、电、气、通信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创新园区管理体制,改善园区发展环境,积极探索以企业为主体的园区开发机制,鼓励社会各界投资者参与园区建设,推进园区公共设施项目的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进一步完善综合配套产业转移的金融、财税政策,加强法制、诚信建设,营造产业转移发展的良好环境。

(二)抓住机遇,促进产业升级

太湖县应紧紧抓住全球资本重组,沿海产业梯度转移的机遇,发挥地区自身优势,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探索适合区域特点的新型工业化模式,实现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全面发展。

(三)加强政府与企业的合作,营造合作共赢机制

第8篇

关键词:工业经济;财力;做大;栖霞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08.005

1 栖霞工业有基础、有潜力,对全市经济的支撑拉动作用正在逐步显示出来

经过近几年来坚持不懈地抓新项目引进建设、老企业嫁接改造、民营经济发展培育,栖霞工业经济整体实力明显上升,一批骨干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特别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把工业经济作为富民强市的战略重点来抓,取得明显成效。2015年全市260家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利税分别达到220亿元、11.8亿元和15.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6%、12.5%和12.3%。其中18家年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22家利税过千万元。在近两年特殊形势下,栖霞工业能够实现逆势上扬,说明这几年抓结构调整和企业培育已经初见成效,体现了工业经济的基础和潜力。

(1)重点企业拉动作用日渐突出。去年以来,栖霞市对重点骨干企业进行了调整,并从资金、政策、电力等方面予以倾斜,促其尽快发展壮大。2015年,全市65户重点骨干企业实现的销售收入、利税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21.9%和22.3%,骨干拉动作用比较明显。在受金融危机影响的情况下,65户骨干企业中有43户纳税比去年同期增长,其中,大地管桩、昌裕印刷同比分别增长125%和132%;鑫焊焊接、经壹佰照明、润霖风电、张裕玻璃、华隆机械、乐泰汽车、东山电机等7户企业增幅均达到50%以上。

(2)老企业嫁接改造成效明显。全市上下以改造提升老企业、盘活闲置资产为着力点,积极加大老企业嫁接改造力度,部分老企业重新焕发生机,原来的“包袱”变成了“财富”,为全市工业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瀚海化工通过氨醇改造项目,由过去单一的尿素生产,增加到尿素、合成氨、甲醇、乙醇、二氧化碳等多个产品,企业效益明显提高。同兴实业过滤机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70%以上;红壹佰照明产品出口率达到75%以上,并成功将产品打入沃尔玛超市。

(3)发展后劲不断增强。骨干企业把技术改造作为增强发展后劲、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突破口,不断优化投资结构,加大投资力度,形成了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2015年确定了25个技改项目,年内全部开工建设,完成投入5亿元,其中21个项目开始试生产或设备安装调试。通过积极对接、扎实运作,万华生态板业公司规划的生态家居制造产业基地新增指接板、免漆板等3个生态环保项目;张裕玻璃、昌裕印刷、东山电机的二期工程也顺利投产。预计25个技改项目全部完工后,年可增加企业销售收入35亿元,利税4.8亿元,利润2.6亿元。

(4)抗风险能力进一步提高。针对近两年经济运行的异常情况,重点骨干企业积极推进管理创新,严格加强财务、成本和质量管理,有效地减少了企业损失,增强了企业抗风险能力,为企业应对危机打下了坚实基础。山水水泥、瀚海化工、烟台电机等企业,狠抓内功管理,积极“降本增效”,变粗放经营为集约经营,企业效益明显提升。各重点用能企业坚持节能降耗与技术进步、加强管理相结合,大力推广节能环保产品和技术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茉莉华服装、阳光服饰等企业,积极转变经营方式,把握市场的能力大大增强,市场相对稳定,影响相对较少,在原有客户的基础上,又积极开拓了欧美等市场。

2 存在问题

总体来看,2015年全市工业企业运行比较平稳。但随着国际金融动荡、全球经济增长放缓效应的逐步显现,给栖霞市的工业经济也带来了不少压力,骨干企业普遍面临着运行成本提高、盈利能力下降等困难,一些企业的生产经营比较艰难。

(1)市场需求萎缩。受金融危机影响,国际市场需求大幅下降,直接影响了栖霞市出口企业的生产经营,有的还影响到内销企业的经营发展。如水泥行业,三菱、山水等企业,受国内外建筑市场大幅度萎缩的影响,产品需求大幅下降,导致企业开工不足,产品大量积压。同时,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不断蔓延,该市部分企业出口价格不断下降,企业利润空间进一步缩小。如服装行业虽然订单较为充足,但由于大多数企业没有自己的品牌,属于来料加工或贴牌生产,外商除在产品质量上比以往更加苛刻外,还不断压低加工费单价,致使企业处于微利状态。

(2)资金投入放缓。尽管金融单位采取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但由于企业有效资产大多已经抵押,融资难的问题仍然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另外,该市投资规模大、拉动作用明显的项目相对较少,再加上部分项目配套资金落实难度较大、项目质量不高,争取国家大盘子投资的可能性较小,造成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难度加大,企业发展后劲不足。据调查,全市规模以上企业缺口资金达15亿元,其中技改资金缺口8亿元,流动资金缺口3亿元。

(3)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加剧。部分企业因资金、市场、产品结构等原因,陷入开工不足甚至停产状态。从该市65户重点骨干企业运行情况看,受危机影响及国家宏观政策调控影响,山水水泥、宝桥水泥、白洋河水泥、大地管桩、东山电机、安得利斯风电、拓伟机械、雷彩工具等8户企业处于开工不足状态,裕祥精细化工公司未能满负荷生产。上述企业2015年度影响销售收入5亿元,利税6000万元。

(4)原材辅料价格波动较大,影响了企业经济效益。自去年以来,由于部分企业对金融危机影响经济形势估计不足,为了保持正常的生产经营,在各种原辅材料大幅涨价的情况下,高价购进了大批燃料和原材料,至今尚未消化完毕,如山水水泥、瀚海化工的煤炭每吨比目前市场价高出500多元,银云活塞的铝每吨比目前市场价高出近6000元,东山电机购买的铜比目前市场价每吨高出4000元,这一因素直接影响企业效益3000多万元。

3 加快栖霞工业发展,必须坚定不移地走新开工业化道路

栖霞市工业的发展虽然受到了金融危机的冲击和一些不利因素的影响,但只要找准工业发展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全市工业的新跨越就不是梦想。

(1)积极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立足栖霞市工业实际,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注重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唯有此,栖霞工业才有根本出路。在加快全市工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围绕节能减排和结构调整,总体应实行三个一批。一是关停一批。主要是关停部分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目前,全市对年产10万吨以下的机立窑水泥生产线全部关停,对资源依靠过多的滑石、石材加工企业限制生产,对7户重点用能企业搞好跟踪管理,确保全市能耗和排放达标。二是转型一批。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内外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市场的倒逼机制迫使一些低端产品退出市场或进行改造升级。栖霞市应该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加快推行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抓好水泥、化工等行业技改扩能以及清洁生产和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促进企业向“低投入、低消耗、小排放、高产出、可循环”的节约型发展方式转变,提高资源能源综合利用水平。三是扶持一批。栖霞市现有8个项目列入了烟台市循环经济重点项目,在抓好这些项目建设的同时,应该围绕生态板、风力发电等项目,再扶持培育一批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努力以最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获取最大的发展效益。

(2)注重发展的乘数效应,从根本上保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应该抓住最能突破全局、最具裂变潜力的关键环节、重点部位,谋求最大的发展效益。当前栖霞工业经济的裂变,重点要从三方面着手:一是全力突破重点园区。抓工业必须集中用力抓重点园区,增强吸纳聚集能力,使更多的项目向园区集中,并通过进园项目上下游产业的纵向延伸和关联产业的横向拓展,打造产业集群,实现企业规模化经营、集约化发展,使园区真正起到项目聚集裂变的作用。目前,栖霞经济开发区和农村台湾农民创业园规模以工业企业占全市总数的比重达到了三分之一,“十三五”期间要争取两大园区全年工业销售收入和财政收入两项指标占全市的比重达到60%以上。二是加快推进老企业嫁接改造。老企业的嫁接改造、膨胀裂变,具有成本低、见效快的特点,是发展壮大企业的一条捷径。近年来,该市紧紧抓住有潜力的老企业不放松,同兴实业由一个小企业裂变出多个子企业,拥有20项专利,7个系列40多个产品,国内市场占有量达到70%;瀚海化工、万华生态板等项目依靠技改,实现了项目膨胀发展。今后要继续走老企业嫁接改造的路子,实现企业快速发展。三是抓好项目引进建设。今后,应该更加注重已引进落户项目的增资扩股、规模扩张,更加注重闲置资产的开发利用,更加注重开展以商招商,加大项目的引进建设,这是今后抓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的重点。注重发挥落户项目的作用和影响,抓好以商招商,通过项目的不断扩张、不断引进,以达到项目裂变的效果。

(3)抓好工业经济运行,引导企业管理上水平。对工业经济来说,要把危机造成的影响和损失降到最低程度,应注意把握以下几点:一是政府主管部门要从思想上、体制上、作风上进行深入反思,查看促进企业发展的思路、措施是否落实到位,看看是不是真心实意为企业办实事,扶持企业的政策措施是否落实到位,有没有影响企业发展的条条框框限制,该落实的落实、该纠正的纠正、该清理的清理,破除一切制约企业发展的消极因素,打造一个更加有利的洼地效应,把解放思想真正体现到抓落实促发展上。二是用科学的发展理念指导企业布局调整,城区实行退二进三,企业实行退城进园,有效发挥城区对三产的带动功能和园区对企业的聚集功能。下步,要争取银云活塞、澳通制剂等企业尽快退城进园。同时,对目前园区内尽管符合产业发展方向但科技含量低贡献不大的冷风库、网套、纸袋等企业,结合镇域经济调整和发展,通过“滕笼换鸟”的方式把土地置换出来,以有限的土地和最少的投入换取最大的效益。三是最大限度地挖掘企业内部潜力,围绕原材料购进、企业库存、产品订单、电力供应等方面,搞好分析测算,加强运行监控,提供有效支持,保证企业健康发展、正常运行;进一步抓好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引导企业苦练内功、加强管理,努力把生产成本降到最低,以同样或较低的投入换取更高的回报。

参考文献

[1]曹伟.中国经济增长、汇率变动与对外贸易关系的实证研究[J].海南金融,2005,(09).

[2]张庆君.辽宁省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1).

第9篇

新世纪头五年,湖北工业经济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迈上一个新台阶。在国家实施促进中部崛起战略的新形势下,认真总结“十五”工业发展经验,重新审视当前发展形势,进一步认清工业发展面临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对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我省工业经济更好地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经济发展呈现四个新亮点

湖北是国家的老工业基地。“十五”时期,全省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竞争力明显增强,在全省经济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十五”末,全省实现工业增加值2407.96亿元,居全国第12位。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2007.89亿元,是2000年1038亿元的近2倍,年均递增14.7%;产品销售收入由2000年的2990亿元上升到5962亿元,接近翻了一番,年均增长近1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0.9%,比2000年提高6.6个百分点。回顾“十五”工业经济发展,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可喜变化:

1、走工业兴省之路。根据十六大精神,结合我省实际,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工业兴省”战略。明确提出“湖北要振兴,必须把工业化摆在经济工作非常突出的位置,走工业兴省之路”,把工业化作为全省经济工作的“牛鼻子”来抓,在全国率先制定了《湖北省新型工业化纲要》,坚持不懈地推进结构调整,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增长方式的转变。为把优化产业布局、推进行业调整和构筑良好发展环境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构建一个统筹协调、综合集成的工作平台,省委、省政府提出并有效实施了“三个三工程”的总体部署。改革体制、改善环境、改进作风和培育市场主体,既是省委、省政府加快全省发展的思路,也是抓好工业经济工作的基本指导方针。几年来,省委、省政府在全面推进国企改革、增强企业活力的同时,集中资源全力支持武钢、东风、武烟、华新、冶钢、宜化等企业深化改革和开放重组,使他们进一步做强做大,全面提高了我省优势产业集中度,增强了整体经济实力;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实现了扩权强县;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推动中小企业上新台阶。

2、工业经济结构明显优化。“十五”期间,以汽车、钢铁等行业和100家大企业为重点,开展了工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传统产业的竞争力得到了增强,高新技术产业有较大提高,龙头企业的集中度进一步扩大。汽车、冶金行业已成为年销售收入过千亿元和近千亿元的大产业;烟草行业年实现利税超过100亿元,比2000年增长2.7倍;光纤、汽车、钢材等一些重要产品在全国占据重要地位;光电子技术和产品开发、激光工业加工设备及激光医用设备开发与制造等产业的竞争优势提高较快。优势企业进一步壮大,集中度大幅提升,卷烟企业由2000年的18家重组为武烟一家,利税增长2.7倍;以东风汽车公司为龙头,2005年全省汽车产量达到46.38万辆,是2000年的2.4倍;武钢兼并鄂钢,生产能力突破千万吨,利税超过百亿元;武汉石化、荆门石化销售收入均超过百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2005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630亿元,五车来年均增长16.2%。电子信息产业异军突起,2005年完成产值500亿元,是2000年120亿元的4.2倍,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4%上升到8.5%。与此同时,县域工业和中小企业快速发展,县域工业增加值在2004年占全省工业“半壁江山”的基础上,2005年提高到57%。

3、工业经济质量效益大幅提高。在工业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工业经济的质量、效益明显提高,发展后劲明显增强。2005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达到335.76亿元,是2000年的3.75倍,已连续五年较大幅度增长;实现税收由2000年的207亿元上升到350亿元,增长69.1%;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由2000年的103提高到166.12,上升了63.12个百分点。工业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十五”时期,全省工业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847.8亿元,年均完成投资769.56亿元,比“九五”年均完成投资增长75.2%。通过大规模的投资建设,相继建成了武钢硅钢生产线、东风本田CRV乘用车、TCL和美的空调基地等一大批重点工业项目,仅2004、2005年就建成投产了100个重点工业项目。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的产品,由2002年的1个,发展到2006年的30个;获“中国免检产品”称号的产品,由2002年的10个,发展到2005年的56个;获“湖北省名牌产品”称号的企业,由2000年的256家,发展到2006年的416家。

4、国有企业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冶钢进入香港中信泰富,蒲纺、荆襄集团引资重组迈出实质性步伐,省建总引入浙江企业参与企业整体改制。列入“三个一批”改制企业,已有东风、华新等29户改为混合所有制企业,襄轴、潜江制药等71户改为民营企业。到2005年底,60%的大型国企和100%的骨干企业完成改制任务,国有中小企业改制面达92%,县域经济民营化格局已经形成。在改革的强力推动下,国有企业活力增强,支撑作用进一步显现,2005年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税金、利润分别达到243.24亿元和245.19亿元,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的68.4%和65.9%。通过改革,我省一批国有特困企业正在由包袱变成财富,由改革发展稳定的难点变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企业职工也从失望中看到了改制后的希望。

做好四篇大文章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相比,与把湖北建成促进中部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目标相比,我省工业化水平还比较低,工业增长的质量、速度和效益都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是,存在四个“不适应”:一是产业水平不适应;二是企业素质不适应;三是人才队伍不适应;四是行政管理体制不适应。

当前,湖北正处于新的发展机遇期,要努力成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必须始终把工业作为全省经济工作的“牛鼻子”来抓,实现工业的率先崛起。为此,要坚持以科学发展现为指导,抢抓机遇,发挥优势,针对不足,采取积极措施,进一步壮大工业经济。总体来看,要做好四篇大文章:

1、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一是做大做强支柱产业。重点支持汽车、钢铁、石化、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产业加快调整和发展,在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的基础上,扩大产能,延伸产业链,壮大产业群,培育形成4-6个年销售收入过千亿元的大产业。汽车工业,全力支持东风汽车公司加快发展,2010年,汽车整车生产能力超过130万辆。钢铁工业,重点支持武钢、新冶钢等骨干企业优化品种结构,加快发展高附加值产品,力争2010年,钢和钢材生产能力达到2200万吨以上。石化工业.重点推进武汉80万吨乙烯工程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发展乙烯及下游产品;加快磷、盐矿资源的深度加工和系列产品开发。电子信息产业,重点支持光通信设备、移动通信终端、新型电子元器件和激光加工设备等领域的研发制造。装备制造业,重点支持船舶、发电和输变电、数控机床、环保机械及成套设备等加快发展,增强系统设计和成套供应能力,提高数字化和本地化制造水平。二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围绕优化结构、提高质量、节能降耗,广泛运用高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重点抓好食品、纺织、建材等传统产业的改组改造和发展。三是加快建设现代制造业聚集区和高新技术发展区。大力支持电子信息、生物技术与新医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等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力争2010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0%。进一步提高各类开发区的发展水平,着力培育市场主体,支持体制、机制、科技和管理创新。努力将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建成全国自主创新的重要平台和世界知名、国内一流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将武汉经济开发区建成全国主要的汽车生产基地之一、重要的消费类电子和家电生产基地;将襄樊高新技术开发区建成全国重要的轻型车、轿车和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支持武汉石化工业园、鄂州葛店高新技术开发区、宜昌化工工业园、十堰白浪汽车工业园、仙桃无纺布制品工业园等工业园区加快发展,大力培育和发展有竞争力产业。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光谷”等高新技术开发区为依托,力争在信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取得突破,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2、做好提高企业素质的大文章。根据“产业-企业-产品-技术与管理”的逻辑链,提升企业的科技水平和管理水平,从建设独特的制度或运行条件、环境入手打造企业核心能力,加固产业竞争力的微观基础。要不断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着力解决大学、科研院所研究与企业技术需求脱节的问题。推动大学文化与商业文化的融合、科学家与企业家的对接;鼓励创业,支持企业并购校办、院办企业和院所改制企业,发展壮大一批科技型企业;以企业为主,积极推进产学研结合,营造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继续抓好国家级和省级技术中心建设,支持企业建立起自己的研发机构。同时,要加强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在全面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和建立企业内部法人治理结构的同时,要花大力气培育企业家,建立企业家市场和企业家资格鉴定和评估机制,促进企业家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流动。

3、做好培养人才的大文章。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人才是第一资源和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观念,充分调动各行各业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一是要重人才。对人才要在经济上给报酬,工作上给条件,科研上给经费,政策上给予激励,使他们的劳动价值参与收益分配,得到合理的回报。比如实行年薪制、期权制、改善住房条件、解决子女就业等问题。二是要培养人才。以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全面加强企业家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建设,大力实施企业人才培养工程。同时围绕优势产业发展,培养各类技能人才;围绕县域经济发展,培养各类实用人才。三是吸纳人才。以引进高层次人才为重点,形成若干人才聚集区,广泛吸纳和集聚各类优秀人才。依托重大项目和国家重点实验室,集聚一批两院院士、重大科研或工程项目主持人、重点学科带头人。积极吸引优秀留学人员和海外高层次人才来鄂工作或为鄂服务。积极组织实施鄂西等贫困地区人才援助计划。四是制度保证。要加大人力资源开发的投入,建立健全人才选拔、人才激励与保障机制,推进人才资源市场化配置,坚持尊重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良好社会氛围。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