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1 16:39:0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地理教学研究方法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传统教育 学生心理 新课改
地理课程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改的重要内容,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充分发挥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创新出多样的学习方法。新课改的教学方式必须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新性和独立性为基础,更加注重学生是如何“学”而不是老师怎样“教”。
一、学生所产生的心理问题
在地理学习中就是有这样的学生,上课认真听讲,认真做笔记,老师讲的每句话都不放过,满脑子装的都是老师讲的思维模式,久而久之,他们就失去了思考的动力,不能主动的发现问题,更不会积极的去解决和创新,从而导致死记硬背,生搬硬套,冻结了思维不能学以致用, 还有的学生是学习不认真态度不端正,缺乏学习情趣。不肯深入,严重者上课不拿课本,作业不做,或者抄袭他人的,考试前临时抱佛脚,就是典型的学习兴趣不高的学生,他不是不会而是不去学习,对学习失去信心。
二、造成学生这种心理状态的原因
有些学生因为学习能力稍弱一些,导致学生的学习能力高低不同。平时学生的观察能力少了,动手能力少了,亲身经历也就会减少,理解能力也就会下降。有的学生是学习目的不明确,此类学生经过问卷调查表明都是认为学习地理没什么用,都是为了考试而学习,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另外就是学习成败出现偏差,有的学生会学习人家不用天天死记硬背最后也能考出好成绩,有的同学就会产生那种为什么人家那么轻松学习就能考好,而我天天学习也考不好的心理,与别人相对比最后感觉不公平,失去信心........
三、对学生心理研究采取的措施
针对学生的地理学习所产生的心理障碍我们要进行一定的心理措施,针对不同情况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措施,对于那些对地理学习能力较弱的同学来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学习能力强,但学习效率不高的人;一类是学习能力较弱的同学,经过一段时间的辅导学习成绩就会有所提高。其次是缺乏地理学习兴趣的学生,他们的学习问题重重,首先要提高学习兴趣,然后提高学习能力,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对学习漫无目的,首先要从知识框架图的梳理知识学起,理清思路逐渐对学习产生兴趣,上课提前预习,及时复习老师讲过的知识,有时间阅读一些关于地理方面的书籍,逐步培养良好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习地理的关键,这些都是针对当代学生学习的心理进行的一些措施。
四、新课改
新课改是老师经过教学经验和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新的创新教学模式,老师通过在教学中学习遇到的一些问题,例如:让学生提前预习,在学习过程中所提出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实行“问题教学法”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学生的矛盾,老师可以根据学生提出的针对性问题提供相应的资料、设计教学过程,进行针对性的解决,同时也解决教学课程内容多,任务紧急的问题;另外,随着时代的进步发展,课堂教学应该给学生提供开放性探索性的环境,以提高学生的探索思维能力,也从传播知识中让学生发现问题,并为自己的学习提供学习建议,教会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对老师提供有力的教学方法,进行有兴趣的选择和认知性的学习。爱因斯坦曾说过:“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这是因为思维从问题中开始,问题是深入学习的起点,“问题教学”的方法就是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再者就是老师要鼓励学生去提出问题,只要是教学范围中的问题,不论什么样的问题都不去批评学生,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热心解决,一视同仁,不要因为一些程度差的同学提出问题较简单而嘲笑他,反之应该多鼓励他,当着全班同学表扬他,给他自信,这样不仅能够学好地理,还能促进班里的每一位同学一起提高一起进步。另外就是分组学习分成多党制,相互带动。每组都要有程度好的、程度一般、和程度差的同学,然后各组之间较量、比赛,这样可以提高每位同学的积极性,促进全班同学学习。
例如一个班级中有56位同学,分成七个小组每组八个人,每个组都有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高、中、低(必须是均匀不同程度的),然后每个小组选个组长,给自己小组起个励志向上的名字,如:开拓者、蜗牛、云飞扬........等作为自己队的代号,然后班费买彩纸贴墙上画好格式、写上每组的代号和教学的科目,用剩余的彩纸剪成:星星、月亮和太阳,分别代表不同的分值,星星一分,月亮五分,太阳十分,够五个星星换一个月亮,够五个月亮换一个太阳,每提出一个问题解决一个问题加一分,一道大题五分,回答一个问题相应的贴一个在自己队,回答问题的标准由其他小组共同决定,在争执不定的情况下由老师决定,墙上的分数一星期一总结,赢得第一的小组班费出钱去请客吃东西或买学习用品给予奖励,当然不是铺张浪费的那种小小的鼓励而已。每组都应该让自己组较差的一名同学下次考试提高10到20分,而且座位一周一变动循环推动模式,每一组都有坐第一排和最后一排的机会,这样不仅激发每一位同学们的积极性,也减轻老师教课的内容。不仅解决了在地理教学中的问题,也解决了所有科目在教学学习的问题。
总结
新课改理念的提出,给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提出了明确目标,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是教育改革的必然之路。作为高中的教师,应该始终以新课改为指导思想,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罗保华,关于高中生地理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湖南师范大学[J].2006(19)
[2]张飞琴,基于学生心理特征影响的高中地理课程教育研究,科教文汇(中旬刊) [G].2011.
关键词高中地理空间思维能力提升方法
地理学科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其性质决定了其思维方式的特色——通过各种形式的空间思维,以地图为载体展开地理思维活动。空间思维活动总是对具体的表象在想象的基础上加以抽象,从而对空间进行定位、比较与综合分析。要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就必须注重教学过程中方式方法的创新和适用。
一、构建完整系统的地理知识框架
完整系统的知识框架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学科知识与技能。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该着力加强地理知识的体系框架构建,让学生在系统的知识框架中学习掌握地理知识,将零散的地理事物空间统一成完整的思维模型,理清整个地理环境与其中各小块各个层面空间的联系与区别。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式需要教师明确学习目的,对学生各阶段的学习提出具体的要求。在注重系统性的基础上,讲清方法,梳理内容顺序,引导学生建立起分析、对比能力。
在具体的课程教学中,教师每讲授一个知识点,都应当以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努力延伸拓展与其相关的知识层面,在延伸中对不同的地理事物进行比较分析。在各知识点的比较之中,更应该注意把握每个地理事物每一章节在整个的地理教材和地理课程中的地位,引导学生在系统的地理知识体系中进行思考。通过完整系统的思维模式的培养,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培养学生认知运用地图能力
地图作为展开地理思维活动的载体,在地理学习中必不可少。地图总是能够最直观的呈现各种地理事物和一切的具体现象。对地图的认知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空间想象与定位能力,影响着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能力。作为教师,在地理课程教学中,尤其应该重视学生看图、识图、用图的能力培养。地理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基本知识的传授,经常使用地图,教会学生看懂地图上各种符号的含义,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将地图上抽象的符号具象化、形象化。在对地图不断的了解和熟悉之后,学会运用地图,通过观察分析地图上的具体情况,结合体系化的知识框架,了解各现象的联系,寻求答案,解决问题。在这种学习过程中,学生们也能够渐渐地了解把握一些地理规律。
三、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想象很轻松地构建出一些简单的地理事件的具体形象,但我们发现,更多的稍微复杂一些的地理事件,要学生单凭想象构建出具象十分的吃力,甚至经常容易形成误解。要帮助学生轻松快捷地掌握这类知识,就需要借助一些立体的模型,比如地球仪,灯泡等等。在地球仪和灯泡的配合演示下,学生就能够非常轻松地建立起关于晨昏的变化,太阳高度与晨昏线等等类似问题的直观清晰的空间思维模型。当然,在新课改的倡导下,我们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地理学习中,不仅仅是通过阅读掌握课本知识点,更应该亲手绘制和制作出一些简单的地图以及模型。在学生亲手制作的过程中,遇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准确地将地理事件定位,准确地判断比例尺大小。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时可以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们学会分工合作,在共同努力下完成模型的制作。小组合作能够提高工作效率,更重要的是,在合作的过程中,同学之间的互帮互助十分重要,合作的伙伴互相鼓励共同完成任务,伙伴之间的友谊和合作意识得到加深,同时也强化了学生们的竞争意识。
四、重视多媒体技术应用
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多媒体的应用已成为中学课程教学的重要教学手段。多媒体具有强烈的直观性、生动形象的特点,将其引入课堂教学中不但避免了传统教学的枯燥无味,还能帮助学生获取直观信息,便于理解知识点。在地理教学中,适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将地理学科的特殊性与现代的多媒体技术相结合,发展情景教学能够事半功倍地提升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五、亲切的教学方式,深化问题意识
一堂好的地理课离不开老师的精心设计,在课程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离不开更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启发。要引导学生更好地进入学习状态,积极参与投入学习不仅仅是多媒体的运用,更要求老师亲切风趣的教学方式。亲切的教学需要老师利用风趣幽默、和蔼可亲的语言拉近与学生的距离,用抑扬顿挫、饱含情感的话语引起学生的注意,调动学生的热情。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能够迅速地将学生带入预定的教学情境,从而充分地获取情感体验,活跃思维。
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注意语言运用的同时也要注意问题的设置。在教学过程中,围绕教学内容设置一些问题点,问题的提出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带着问题进行阅读,对于问题积极的思考对于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十分有利。一旦提出问题,学生的注意力就会高度集中,思维十分活跃。在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与方法的过程中,通常会碰到一系列的问题,也正是在不断地解决疑点、攻破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地激发,空间思维能力也相应地得以提升。
六、总结
空间思维能力是人的一项基本能力。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地理学习的成效。我相信,教师在地理教学中如果能积极地配合运用以上的方法,一定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一、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注重地学与管理学知识的交叉与融合,但就教学现状而言,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教材版本单一,不同专业侧重点不突出目前,学生使用的教材大多是《地图学原理》或者《新编地图学教程》,不同专业之间没有区别。地理信息科学、测绘工程与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所用教材基本相同,没有侧重于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教材。
2.各高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中对地图学教育的重视程度参差不齐据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研究发现,目前国内共有131所高校开设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但地图学在很多学校只是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选修课,甚至没有开设这门课程。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培养方案中有的学校开设48学时理论课,2周的地图学实践,但是大部分高校往往只强调经济管理及规划课程的学习,对用于空间信息表达与分析的地图学课程重视不足。
3.交叉学科基础知识准备不足,影响学生的创新能力地理信息系统与地图学渊源极深,同处于大地学背景下,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学生要适应发展,必须具备扎实的地图学知识。目前,学生由于对地图学知识了解不够深入进而影响地理信息系统原理的学习,对基于数字地图的信息分析方法难以理解,甚至对在城市规划时如何考虑空间信息模糊不清、无所适从。
二、教学改革
1.构建教学体系,组织教学内容不同专业的学生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不同,过去只考虑教材不考虑学生的因素,而以往地图学教材编制主要针对的是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和测绘工程专业的学生,从而导致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地图学时“共同语言”太少,主动性较差。因此,地图学要根据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改革教学内容。地图学是一门综合叉课程,迫切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做到因人施教、因专业施教,编写符合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学生实际的地图学教材。地图学的教学内容包括理论地图学、地图制图学和应用地图学三部分,地图学教学内容改革也主要围绕这三个方面进行。针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特点,教学内容的改革应将教学目标与专业特点结合起来,既要介绍传统地图投影方法、常用地图投影转换算法,又要让学生对当今竖版(中国,地球东、西、南、北半球)地图有充分的了解,更要结合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特点将普通地图制图方法和专题制图方法的计算机技术教授给学生。同时,地图符号在地图学课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城乡规划能力,能够制作规划图。因此,地图学课程中地图符号的教学应该与城乡规划图相结合,尤其要加强符号设计部分的内容。
2.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实践教学地图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实践内容主要是对理论知识的应用,具体包括地图的识读和电子地图制作。地图识读主要培养学生认识地图类型,了解地图图面内容,熟练掌握地图三要素(图例、比例尺、指北针)的能力。电子地图制作是地图学实践的主要内容,采用现有的制图软件训练学生制作普通地图和专题地图,利用GIS软件的地图制图功能训练学生进行地图符号化、专题图制作与地图制图输出等能力。
3.储备基础知识,培养创新能力对于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来说,地图学是一门交叉学科,既包含大地学的投影等基础地理信息,又包含专题地图制图等与规划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因此,地图学知识掌握扎实才有可能应用到后续城市规划、乡镇规划、土地规划管理方面,也才有可能与后续地理信息系统知识与技能较好地融合在一起。在具体教学中,需要讲授传统地图学的基本内容,同时结合现今地图学发展的新趋势、新内容(如竖版中国地图,竖版世界地图)引导学生学习现代地图学的主要内容,使学生较为扎实地掌握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将现代地图发展的新内容与自身专业方向结合,增强交叉学科创新能力。
【关键词】地理;学习
地理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高中学生地理学习方式的变革,从我个人的观点出发,即是应该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
一、发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根据新课程的基本理论,我们一般认为“自主学习”应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①学习者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提出,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②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③学习过程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④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适。
如我们以《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这部分内容为例,在学习这一节内容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掘和体现。
首先,在学习这一节内容之前,应该确定学习这部分内容的学习目标:了解海洋资源的组成和一般特点,建立起立志开发我国海洋资源的目标等。在制定了这一节内容的学习目标后,我们的同学还应该略微的制定一下学习的进度时间(一般这样的自主学习在课堂进行,时间应定在一节课以内)。
在制定了学习目标以后,学生就可以开始投入学习了,学习的方法可以查询一些书籍资料的内容,也可以是通过网络查询与这部分内容有关的知识(我们可以把课堂搬到阅览室或互动多媒体教室进行),通过这两条途径,我们的学生应该能够获得了相当多的知识内容。当然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还应该立足于课本,知识结构的体系还应在某种程度上依据于书本展开。
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还应有着内在动力的支持,并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另外还应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适。这时我们的老师必须认真的从旁指导以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获得最大的效果。
二、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方式
地理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学习。在地理合作学习中由于有学习者的积极参与,使教学过程远远不只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交往的过程。
关于合作学习,新课程理论认为:①无论是什么方式的合作学习,都必须以学生扎扎实实的独立学习为基础,合作学习不是以尖子生做小老师,中下学生做听众的学习方式,而是每个学生积极参与,人人贡献出思维成果,人人既是老师,又是学生。②教学中,合作学习可以是同桌议论,也可以是四人小组讨论,还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合作对象,三四个、七八个都行,只要有利于合作学习,应当有多种选择:内容简单的题目,可以同桌合作;难度大的问题,可以四人小组讨论,学习的内容不一样,应当选择相同学习内容的伙伴合作。③合作学习在安排上必须遵循“宁少勿滥、宁短勿长”的方针,做到可有可无的不安排,不适当的不安排,一般来说,合作学习的时间可短些,有半数小组结束讨论时,应当及时打停,转入新的学习。④小组学习后,同伴讨论得出的结果,用于集体,每个学生都有所有权,在全班学习汇报时,应当由小组推选一位同学汇报,其他同学来补充。在评价时,教师应肯定的是这整个小组的学习成功,而不是某一个尖子生的成功。
如高中地理下册(必修)的许多内容多可以通过学生的合作调查学习来完成,尤其是《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这一章的中许多涉及工农业生产的内容,就可以通过学生的合作探究学习来完成。
同时,需要指出的是我们的老师也可以参与到学生的合作学习中去,这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效益;另一方面,也可以使我们的教师自身素质得到长足的进步。校园网可以成为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平台。教师可以通过校园网共同实现资源的开发、资源的共享。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络实行网络合作学习,完成小组作业及让电脑扮演同伴角色达到自我学习。如在地理学习中教师可以把教学所用的知识搜集好,做成网页的形式,让学生上网学习,讨论与教师交流,在网络上自主完成本节的学习。这种学习的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搜集资料的能力、归纳能力与合作的精神。
三、建构学生的探究学习模式
所谓探究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实现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
新课程理论中关于探究性学习的阐述将其拓展到地理学的领域具有这样几个特点:
(一)地理探究性教学把地理教学活动的本质看成是“学生的发展过程”,教师指导学生认识地理世界只是为学生发展服务的,即是达到学生发展目的的手段与条件。因此,教学过程中地理教师不是盯着学生“地理课本知道了什么,知道了多少”,而始终着眼于学生“地理素质发展得怎么样”。所以,在课堂中,我们认为不是看教师讲得什么样,而是应该看学生学得怎么样。即增加学生紧张的交互活动时间和尽可能提高学生紧张的地理活动的品味,不断提高学生对学习材料进行智力加工的思维质量,只有通过这两方面的努力,才能真正体现一堂地理课的效益。这样,才体现了“教育是培养人”的教育本质。
(二)地理探究性学习的学习方法以“启发”式为方法论的指导思想,以野外实习、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为探究方式,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应特别注重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现与探究,培养他们的探究创新能力,所以,探究性学习还须注重实践锻炼方法的运用。
(三)积极探索地理探究性学习的过程性评价体系。我们认为探究性学习更关心学生学习的过程,学生是否掌握某个具体的知识当然重要,但更关键的是能否对所学知识有所选择。
在地理探究式学习中我们往往训练学生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来完成对一个地理问题、一件地理事件的思维过程,也通过野外实践来完成具体的探究活动。这种学习重视思维过程训练,淡化思维结果追求的做法,会逐渐使学生形成一种解决问题的能力,一种不断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因此,探究性学习的评价趋向全程化、多元化和弹性化是势在必行的了。
对于高中老师而言,现在都要求写论文评职称,特别是对于研究成果看的越来越重,关系到老师的收入。对于高中地理老师而言,地理课作为高中生的必修学科之一早已拥有了悠久的历史,如今的高中地理不仅涵盖内容广阔,而且还是一门文理兼容并且与社会热点结合紧密的课程。
在对话教学讨论激烈的现今,高中地理课堂教学面临的挑战也十分巨大,对地理教学工作者自身的学科基础知识,社会热点分析能力,以及教学技能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对话教学中,地理教师需要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初步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然而,并不是所有地理教师都能够在课堂上轻松地运用对话教学。课业进程和升学考试等多重压力使得教师很难兼顾到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有效性。同时高中地理课程又是一门发散性思维很强的学科,面对不同的学情,对话教学的实施很有可能会遇上各种问题,比如学生在课堂上的情绪无法得到控制,教师与学生由于对问题的不同理解使得无谓的话题占用了上课时间,导致课堂教学重点不突出等情况。其次,现在的学生面对一系列社会问题的理解会形成价值观上的偏差,很重要的一点原因就是教师在学习生活上没有做到及时正确合理的指导。
为了有效地调查当今地理课堂对话教学的情况,笔者翻阅了相关文献,并结合实际的教学,采用访谈分析方法进行整理研究。教师访谈的内容总结为以下四点:(1)采用对话教学时如何展开师生对话?(2)如何调动学生讨论问题的积极性?(3)如何引导学生,使讨论不偏离主干内容?(4)如何加以正确价值观的渗透?首先,在如何开展师生对话方面,受访地理教师认为需要依情况而定。课堂师生对话以问答为主,而课堂教学中经常会遇到没有学生主动回答问题的情况。因此在备课时就需要提前设置问题,并且根据学生认知水平的不同,从而预定下问题的难度;在上课过程中,根据现实情况对难度进行适当调整,防止出现无人应答,无人能答。若学生对问题表示费解,则将问题拆分为若干步的小问题,引导学生回答,循循善诱。最后再进行课后的教学反思,找出课堂对话过程中学生产生错误的关键,也就是对某方面知识理解的偏差,在之后教学中加以调整。其次,在调动学生讨论问题的积极性方面,受访教师均表示,课堂讨论得以开展的前提是学生对知识点有一定的认知与熟悉。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由教师提出讨论项目,在规定时间内安排小组讨论。故而课前准备工作需要合理设置讨论的问题而且要求学生对讨论的内容必须熟悉。讨论形式一般以小组形式或者同桌之间进行,由代表发言,采用适当的奖惩制度,提高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再次,对于课堂讨论的控制方面,受访教师认为,在学生讨论问题时教师需要深入学生中间,深入小组中间,了解各方面意见,以便当发现学生讨论方向发生偏差时能够做到及时的引导与指正。最后,时间一到及时停止讨论,听取各代表发言,然后做出总结。总结包括明确被讨论的问题,同时对学生得出的不同结论进行点评,最后归纳,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最后,在如何使得学生树立正确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较多年长的教师对此主要采取传统的说教模式,结合实际例子,以情感化,并且集中向成绩落后的学生进行课后谈话。而年轻教师的方法则是为学生播放有关图文影片,让学生通过直接的感观自己体味。
教学实践总结,以湘教版必修一为例,第一章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第二章第二节“地球的表面形态”,第三章第二节“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第三节“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以及第四章第一节“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的分布的影响”等,相较于传统的说教形式的教学,这些章节在进行对话教学后,更容易达到地理核心素养所提出的要求。(1)将“对话教学”实践于课堂的教学案例举例。以下笔者将以湘教版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二节《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的思考活动为例,安排对话教学过程。该活动的主要内容是讨论丽江古城为什么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丽江古城的形成和发展利用了哪些地形条件。围绕活动提出的问题,笔者将首先安排知识点的回顾,包括了聚落的定义,地形的分类,以及地形与聚落的关系。在主干清晰的前提下,保证学生对于问题的认知不偏离主题,这也是学生能够有效地切入思考的前提。其次,通过阅读案例内容,同时在课件中展示丽江古城的分布图,包括四周的地形地貌,古城内的交通情况,河流分布,聚落分布特点等,引导学生从大的地形分区角度审视丽江古城,同时通过具体微观地形比如玉龙雪山,金虹山,狮子山,东、西两面的地貌情况的研究,进行有限时间内的小组讨论。期间,教师深入学生中听取各方讨论内容,并且进行适当的引导,最后由学生代表发言,教师总结讨论结果,评价结论价值。通过活动讨论,激发学生对城市建设的热情与才华,同时做出对学生的殷切希望,促进学生提高社会责任感,从成为优秀高中生到成为国家今后发展的栋梁,更好地建设国家发展家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2)对教学案例的评价。该对话教学的优点在于,设计提取了比较典型的聚落,正是由于丽江古城闻名于耳,一部分学生对该古城甚至有过亲临,因此,该案例的提出能够很快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同时,从学生心理角度,激发学生的古镇情节,将原先比较虚拟的知识点引入现实并且熟知的古镇,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由此更好地纠正学生对于社会发展等问题上的思想观念,树立学生内在热爱祖国山河的价值观。通过这么一个活动,不仅在知识点上对学生进行了强化,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提高了自身的社会责任感;不但达到了“知识与技能”的把握,同时更是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进行了深入,真正做到了三维目标的全面把握。相对仅仅强调该活动所涉及的知识点,更加体现了新课标中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不足之处。对话过程包括了师生之间的对话,学生之间的对话,而学生自我的对话并没有彰显出来,即学生通过自我认识,自我探究,反思总结经验。独立思考的过程正是追求真理的过程,学生勇于自我探究的能力才是追求真理的勇气。因此,对话教学的过程应多鼓励学生向课本质疑,向答案质疑,并引导学生从对话中汲取思想养料,把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思维是从思考开始,经验是从反思寻得,学会自我对话,才是真正掌握了知识与技能。
本文通过研究对话教学在高中地理课堂的应用现状,提出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使用对话教学,得出对话教学的优势作用。并且通过实际对话教学案例分析,将地理对话教学应用到课堂中,并且更好地渗透入了新课标三维目标之一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从根本上内化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社会看法,达到新课标提出的学生发展要求。
一、面向基础、面向全体
所谓面向基础,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基本习惯交给学生。物理学科教师还应把物理基本规律、基本题型、基本实验、基本作图夯实。直观地说,无论是课堂练习选择还是家庭作业布置,至少要分为“必做”与“选做”两个层次。
所谓面向全体,就是教师应面向全体学生教学,应关注全体学生的课堂表现,应创造让全体学生机会相对均等的课堂。形象地说,就是教师要“站在讲台授课、走下讲坛指导”。“站在讲台授课”是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宜过多地离开讲台,无目标地来回穿梭于学生之中,这样的授课习惯不利于教师目光扫视全体,不利于把握全体学生的听课全局:“走下讲坛指导”是指教师在向学生发出课堂指令的同时,应走下讲坛指导每个学习小组,每位学生个体。教师有责任让每位坐在教室里的学生在课堂上得到实实在在的关注与指导。
二、明确目标、明确重点
衡量评价一节好课有三大指标:目标明确、过程生动、效果良好。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与教学过程中应有强烈的教学目标意识。
所谓明确重点,直观地说就是“每节课重点解决一到两个主要问题”。这不仅是复习课而且是平时教学的一种课堂追求。有经验的教师一定会精炼语言、简化教程,会集中主要时间、主要精力在课堂上解决主要问题,而把一般问题用集体阅读、个别提问、集体回答、当堂练习、学生互批、教师讲评等多种方式给予解决。教师要坚持克服课堂教学目标繁杂、面面俱到、平均用力、以讲代教的教学习惯,让宝贵的课堂时间用以解决主要问题、学生的共同问题。
三、改革结构、改革方式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是教与学方式的转变,尤其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判断一节课的标准之一是,课堂结构是否科学合理。我认为教师在课堂上占用的集体讲授的总时间约为20分钟,学生在课堂上的“自由活动”总时间约为25分钟上。但这不能成为一个呆板的教条,而应是一个课堂教学时间观的导向性口号,教师要做的是如何在教学设计与教学过程中逐渐落实它。
四、先学后教、先生后师
我们习惯于“先教后学”,有些教师如果在上课是自己觉得漏讲了一个问题,就会耿耿于怀,放心不下;如果所有预定的知识目标都讲到了,就会心安理得。我们最需要做的是,转变教学观念,强化“先学后教”意识。如先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学全部或部分课文;教师提出的问题让全体学生思考后再个别提问、讲解;先让学生尝试着完成例题的解答后,由学生自己决定什么时候该看正确答题示例等,都是先学后教教学原则的体现形式。 先生后师,就是在教学中应遵循一个原则:凡是学生能够自己完成或合作完成的事,教师决不替代。教师不应过分自信,而应相信学生,科学地把课堂还给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应多给全体学生思考与参与的时间,不要过快地讲论;在课堂练习中,应先让学生互批、学习小组长批改,而后再让学科小先生进行薄弱小组的指导与帮助,教师着重进行以小组为单位的解疑、以学困生为主的个别帮助,有重点地详细批改部分学生的作业甚至面批等;在课外作业批改中,也应遵守“先生后师”的原则,让作业批改成为“学生互助”的引导台。
五、指令清晰、指导到位
“指令清晰”应包含三要素:明确的任务――下个时间段学生应干什么;约定的时间――大约多长时间学生必须完成;恰当的检评――教师将怎样科学地检查评价该时段的课堂活动。
课堂清晰的指令是否达成良好的教学效果,决定于教师落实自己所发出的指令的意识与能力。教师落实指令的主要途径有两个:一是要用目光或走下讲台、走进生身产旁逐个落实指令要求;二是要善于利用学习小组长配合教师本人对学困小组与学困进行直接的指导、帮助与激励。
六、关爱全体、关注个体
关注个体,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走下讲坛指导学生个体。我认为,所谓的“后进生”、“学困生”、“厌学生”、“辍学生”的产生,主要源于学习问题没有及时得到解决。因此,及时帮助学生解决所遇到的学习问题,是学科教师的第一责任,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最有效途径。“只有抓好课堂,才能管好门房”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只有关注每位学生的课堂表现,才能更好地落实每一个课堂指令,达到指导、帮助、激励每位学生的目的。
七、创设情景、创造体验
创设课堂教学情景,是指教师在课堂在课堂教学中营造平等如谐、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创设切合教学内容的学习情景,创造有利于问题解决的问题情境,展于帮助学生理解所讲授知识的图像、图表、实物、多媒体影像、生活图景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切忌离开实景、实图、实例、实际,空洞地讲授知识。创设情景,实际上是直观教学原则的具体体现,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另一种表达。
所谓创造体验,即创造让学生在课堂上个体表现、集体表现的机会,从而产生良好的成功、自信、快乐的体验,最终产生学习的兴趣与动力。教师可有意识地通过个别提问、个别点评、小组评价、集体表扬、激励性作业评语、提高平时考试成绩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得到体验成功自信的机会。
八、养成互助、养成习惯
初中地理作为一门基本性的学科,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许多学生都会对这门学科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但是由于他们基础比较薄弱,即使是认认真真听老师讲课,往往还是会出现很多难以理解的问题。在没有系统学习地理之前,学生对客观的地理现象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每当涉及这类知识的时候,他们总想深入了解和穷追不舍,这就会使得课堂陷入混乱,甚至影响教学。在新课改的推动下,许多学校都大力实施生活化教学。教师虽然有创新教学方式的举措,但是成效不大,特别是生活化教学。许多采用生活化教学也只是走个简单的形式而已,并没有切实从根本上实施这种教学方式,从而大大降低了作用。初中地理作为一门普通的学科,学生课下没有充沛的精力来探讨实践,所以课堂上的时间尤为宝贵,教师应该明确分析现状,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新方法。
二、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质量的方法
1.进行适当的课前提问
地理知识作为文科,许多东西都是需要日积月累的。比如说一些七大洲四大洋的知识点是永恒不变的,学生在平时反复记忆就会很难忘掉,所以课堂之前的一些提问,可以强化学生的记忆,相同的知识点反复记忆,那就永远都记得住。
我们可以在每堂课开始之前,对上节课的内容做一个简单回顾,并准备一些简短的并且是重点知识点的,不浪费时间的小题来进行提问。这样的话,学生就会有动力进行复习,并且很容易掌握重点知识点。
2.结合生活精心设计课堂教学
首先,课堂导入是一门教学艺术,如果运用成功,可以马上激发学生的兴趣,为一整堂课起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在实际的地理课程教学中,我们可以借鉴这一点。地理都是结合实际生活的。比如,在讲水资源的时候,我可以喝一口水之后说:这水真好喝啊!来引起学生的注意,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在讲气候的时候,可以根据最近的天气变化来开头,导入这节课的新内容。以这样的开头,可以大大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更加愿意自主地学习下去。另外,我们还可以利用一些地理的影视资源来进行导入。在教学过程中善用提问来激发引导学生的思想,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善于思考,善于讨论的好习惯。
其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讲课的语言要激情且幽默风趣。一堂好的地理课,不是要你的辞藻多么华丽,而是这堂课的内容一定要丰富多彩,讲课方法多样,富有美感。作为教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首先,讲课的语言要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在讲课过程中,老师可以运用恰当的比喻或者是对比手法。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比喻和对比运用恰当的话,对所描述的事情会更加形象生动。另外,我们可以列举一些生活中的实例。这样的话,学生就不会感觉到枯燥乏味,会使他们对地理产生兴趣。总而言之,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具有强烈的吸引力,散发出无穷的艺术魅力,既给学生讲解了地理的知识内容,又给他们带来愉悦的心情,整个课堂教学都是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进行,使学生对初中地理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样就会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应处处都联系实际生活来讲解,并且要多与学生互动,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比如,七年级上册第三章讲的是“天气和气候”,我会提前让学生去听天气预报,然后在讲课的时候,我会问他们今天天气怎么样啊?当讲完“天气和气候”之后,我会让他们自己总结一下天气和气候的区别,然后我帮助他们一起得出结论:天气是短时间内的,多变的。而气候是长时间的,相对稳定的。总结之后我还会举一些例子,让学生判断下面哪个是天气,哪个是气候?以便于及时帮助学生巩固这些知识。并且我会随时提问学生,让学生自己举一些小例子来说明什么是天气,什么是气候。
最后,在课堂的末尾也要留一些小问题给学生,让学生养成主动思考探索的好习惯,从而获得新知识。当然,作业也是需要老师来好好思考的。比如,我们可以让学生阅读一下与下节课有关的文章,也可以留一些有意义的视频让学生观看等。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善用多媒体来进行教学,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看一些具有地理性的短片、电影等。
三、课后多与学生沟通交流
图;对比;练习;迁移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16―0070―01
多年以来,初中地理教学在社会上急功近利思潮和应试教育思想的双重冲击下,学生地理学习水平一直处于低谷状态,特别是地理教学质量很不令人满意。因此,地理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要以爱的氛围为地理教学提供理想的育人环境,通过各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坚定不移地提高学生的地理综合素质,把地理学科摆在应有的地位。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针对学生在学习地理时出现的问题,笔者总结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来提高地理教学的质量。
1.自学达标法
地理教材中有不少知识点学生容易理解。因此,对于这些地理知识,教师可让学生自学教材达到教学目标。但在组织学生自学时,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提纲或适当的练习题,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2.读图分析法
利用地图进行教学是地理教学最重要的方法,也是最突出的特点。在地理教材中,地图和图示有很多,并且形式多种多样,其知识容量很大。因此,让学生通过读图获得多方面的知识,是对学生进行能力训练的最佳途径。例如:
(1)通过一个地区的分层设色地形图,可以获得各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可以知道这个地区的地势地形特点,还可以通过读图,知道这个地区的地理位置、海陆位置等方面的知识。学生学会读这种图,就可以形成一个地区的地理知识体系,有利于培养其观察、分析能力。
(2)气温分布曲线、降水分布直方图是学习气候知识的一种直方图。学生通过读图,可以了解一个地区的气候变化、降水的季节分配等知识,总结出该地的气候特征。学生学会了看这种图,就具备了一种学习能力,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能。
3.对比达标法
对于一些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如,地理区域的地理知识,运用对比达标法进行讲授或引导学生讨论归纳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有利于新旧知识的联系,能够比较相关的概念、地理事物的异同,给人以清晰、鲜明的印象,使学生能较透彻地理解某些地理知识。例如,在讲授中国地理“南方的地区”时,教师可将南方地区同北方地区进行比较,让学生了解到南方地区降水比北方地区多、雨季比北方地区长,因而河汊纵横交织、湖泊星罗棋布,有“鱼米之乡”的称谓等知识。通过比较,既帮助学生巩固了北方的地理知识,又帮助学生理解了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4.活动练习达标法
现行初中地理教材中有大量的活动任务,如果教师指导学生很好地完成这些活动,既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又能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如果再加上适量、恰当的练习作补充,就能使学生更有效地掌握知识,实现教学目标。
5.纵向迁移达标法
进行地理教学,一是要向学生传授地理基础知识,帮助学生形成地理基础知识体系;二是进行基本技能训练,使学生的智能得到发展。因此,教师在对学生传授地理知识时,要指导学生善于联系旧知识去学习、理解新知识,即把已学过的知识迁移到新知识。这样既可以利用旧知识学到新知识,反过来又通过新知识理解旧知识。对学生的能力训练,也要由原有能力迁移扩展到新的能力。例如,在地理教学中我就特别注意了以下两点:
(1)在对学生传授地理知识时,指导学生根据一条线索归纳互相联系的有关知识。如,由地球的公转――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及季节变化――气压带、风带的南北移动――有关气候的成因,这些知识形成了一个知识体系,在讲授每一项时都要注意前后知识的迁移联系。
关键词 地理教学 传统教学 新发展
一、地理教学概述
地理教学是教师通过将教学内容实际化的方式,把地理教学内容与学生们的生存环境相结合,从而达到将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融合的目的。同时,将抽象化的教学内容具体化,也是培养学生们学习方法的一项重要手段,为学生后的学习提供良好的开端打下坚实的基础。
素质教育是现代教育改革的核心,教师教学不仅是让学生掌握文化知识,还要有能力方面的提高。教师要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出发,建立现代教育理念,运用合理的教学方式。地理学科兼具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双重属性,蕴涵极为丰富的科学素质与人文精神的教育因素,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丰富学科教育内容以及促进地理教育理论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地理教学传统形式
(一)灌输式教学
传统的地理应试教育,使得教学方式比较单一化,形成了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而忽略了教学本身的意义。地理教师的认识和实施不够,用填鸭式满堂灌的方法。把学生变成了机械式的被动接受者。这样下去,学生们不能很好的理解知识,反而使得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缺乏兴趣.听课不积极投入,把课业当成负担,以至于每做地理练习就心烦,根本原因还是在于不能准确理解,只能被动的接受,死记硬背的后果。
(二)教学设备欠缺
我们上地理课最常见的一种情况就是一支粉笔加一本教材,有时外加一幅挂图,由于地理教材受到篇幅和表现方式的制约,所蕴含的教学信息难以完全满足教学的需求。另外一般学校就只有地图、地球仪、地理原理示意模板,根本没有地理实验室、地理野外实习工具,更谈不上天文设备;其中不乏一些地理实验设备损坏严重,只有使用没有维护;一些地理实验设备从来没有使用过,一直在仓库里放着,甚至还没有开封。
(三)教学空间狭隘
一般教师将教学活动局限于课堂45分钟。对一些地理教学资源没有充分整合。没有实现课内外的有机结合,未能形成地理教学的立体模式。由于社会大环境的问题,学校和老师都不敢组织学生活动,更不用说外出实习了,现实中的地理课从来没有走出教室或学校的情况,这也使得学生的眼界比较狭窄,很难促进学生抽象思维的形成。在校内也没有有效地利用校园资源,没有地理知识的宣传等。
三、地理教学方式发展
(一)多媒体教学
传统的地理教学模式为“教师教,学生学”,这种单调的地理教学模式,使学生对地理学习产生了厌倦的情绪。然而多媒体教学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能使地理课堂变得有声有色,从而强化地理知识信息对学生大脑的刺激,提高学生接受新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辅助可以打破时间、空间限制,通过时空、大小虚实等的变换手段,清晰地把众多地理现象、事物及其变化的过程和规律再现于课堂上,不仅可以化静为动、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而且可以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主动学习。为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个性的健康发展创造必要的空间和时间。多媒体教学为高中地理教学所提供的教学环境,使得课堂上信息的来源变得丰富多彩,教师和课本不再是唯一的信息源,多媒体的运用大大地增加了课堂上地理知识的传授量。
(二)开放式教学
开放式式教学就是指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教师用多种教学方法从不同的角度来开导学生,使知识更容易被接受,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开放式式教学要求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改封闭式教学为开放式教学,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启发诱导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如果把学生的思维束缚在教科书的框框内,不准他们越雷池一步,那么只能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处于一种“休眠”状态,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如何使学生认真学好知识.既不受其拘束,敢于另辟蹊径,又能言之有理,持之有故,这就必须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打破“思维定势”,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设想。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开放式教学,克服学生孤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和消极定势的影响,即对同一事物要善于从不间角度用不同方法进行提示。同时,教师所提问题也要有较大的内涵。要多提需要从不同思路考虑的问题,以有利于学生进行扩散思维,使学生产生尽可能多的提出独创性想法。
(三)课外实践教学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地理教学的发展也是一个启示,地理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要加强课外实践教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主要在课堂教学中,但又不能仅局限于课堂。开展好地理课外活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接触和观察自然环境、人文环境,这是一种最直观的体验。同时还可以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能力加以具体的应用,还可以学到一些课堂上学不到的一些知识和能力以及实际情感和价值观的体验、扩大学生的眼界,促进学生抽象思维的形成。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追求新知识的精神,还有助于对地理知识理解。加深对课堂上获得的间接经验的理解、检验,培养学生对地理事物观察力,研究能力等。有很多效果是课堂上口授笔述所无法达到的。
四、结语
地理教学方式必须要有新发展.特别是在社会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和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今天,我们更应该重视地理教学方式的改革,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出更多高素质有研究分析问题能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薄夫宝.地理教学中实践能力的培养[J].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2(5)
[2]肖建春.高中地理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J].考试周刊.20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