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1 16:39:0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小学语文课程设计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摘 要】小学语文课程设计是教学中的顶层设计。小学语文课程设计现状使得在充分认识孩子认知发展和学习科学规律的基础上重新考虑的必要性更加凸显。要充分认识小学语文中“语”和“文”教学的规律,使用有效的教学策略,高效地完成小学语文教学目标。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程设计;“语”和“文”;教学策略
一、小学语文课程设计的重要性
口语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是我们学习、生活和工作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中国青年报》2010年曾对3269人进行问卷调查,发现83%的人存在写字困难,经常提笔忘字。2012年调查了1770人,60.9%的人认为当下中国存在“汉语危机”。国家层面对此也极为重视,教育部的《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纲要(2012-2020)》中就明确把“提高国民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作为语言文字事业的七大任务之一。
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汉语语言能力更应该从娃娃抓起,也就是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语文教育抓起,小学语文课程设计在其中就扮演相当重要的角色。其主要教学目标就是全面培养小学生的汉语的听、说、读、写能力。
二、小学语文课程设计现状
我国当前小学语文教育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特别是九年义务教育的实行,大大促进了国人汉语汉字的普及水平。但我国小学语文教育仍有很多亟待改进的方面。这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上小选手的表现就可看出,许多我们认为应该会认、会读、会写、会用的字或词却出现了错误。如这几个词语:臼齿〖jiù,chǐ〗;告罄〖gào,qìng〗;铩羽而归〖shā,yǔ,ér,guī〗;木铎〖mù,duó〗,好多选手都没有答上来或答错了。
我们语文老师在平时的作文中经常发现这样的带有大量大白话的作业:“那些渴望上学的孩子被送去教育教育后,会很好地在学校里成长。”“现在的社会干什么都得凭学历,父母让你学是让你珍惜机会,机会是来之不易的。”这些都说明我们的小学语文课程设计在某些地方需要改进,以更好地进行小学语文教学。
三、小学语文课程设计的认知基础
语文教学有语文教学的规律,6-12岁的小学生有小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这时孩子们在注意力、自制力、思维、记忆、性格、知识储备上都处在一个快速发展的过程。在此基础上,我们就会对处于该阶段的孩子们的一般学习规律,语文学习规律认识地更深刻,因此就可以科学地设计、科学地备课、科学地教。
四、小学语文课程设计的科学要求
我们认为,小学语文课程设计的科学要求应遵循以下4个原则:
1.小学语文课程设计应遵循: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的阶梯式发展规律;
2.小学语文课程设计应遵循:认知性学习目标+技能性学习目标的规律,即认知性知识学习优先,最终以技能性学习,即问题解决能力为目标;
3.小学语文课程设计应遵循:乐+情+思+理的渐进式方式进行,乐即快乐,情即感情,思即思维,理即道理;
4.小学语文课程设计应遵循:言在前,语在后,言语并行;语在前,文在后,语文并行的原则。作为汉语文化必不可少的汉字读写教学则要贯穿于整个小学教学。即:言语(+汉字)文(+汉字)。
五、小学语文课程设计的具体策略
基于小学语文课程设计的认知基础和科学要求,并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我们提出以下课程程设计策略,仅供参考:
(一)小学低年级重点以汉语拼音的熟练掌握为主
掌握汉语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能将每个字、每个词准确地读出来,不要读错。这看似简单,其实复杂。很多我们认为很熟的字往往都读错了。如前面提到过的铩羽而归〖shā,yǔ,ér,guī〗中的铩〖shā〗。这就要求在进行该阶段的教学时,要反复地将汉语拼音方案,包括声母、韵母、声调好好地讲授,汉字部首检字法反复练习,使学生打下扎实的汉语发音基础。
(二)先教会学生正确地说话,再教授正确的造句
从一年级开始,就要循序渐进地教授学生在口语表达时,要选用合适的字词,合适的表达方式,区分清楚什么是口语用语,什么是书面用语,什么是口语词汇,什么是书面词汇,什么场合用什么词,为什么如此。这就要求在语文课程设计时,区分言和语,言即口语,语即书面语。
(三)循序渐进地进行作文教学和训练
学会发音,学会说话,学会造句,都是为了在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中将一件事或一个问题讲明白,即在具体口语作文(语篇)和书面作文(语篇)中的应用,作文教学在语言能力中也就是语篇表达教学,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文”这个阶段。在语文课程设计中,要逐渐以有文采的语篇表达为中心目标,引导学生在正确的地方用正确的字词,正确的结构,表达精确的意思。
(四)不断地以各种方式扩大学生的汉语阅读量
整个小学阶段,语文课程设计中要逐渐加大学生的阅读量,特别是课外阅读量。只有不断地阅读,使学生的词汇储备、语汇储备、句子储备、语篇构思储备才能丰富起来,逐渐内化成学生自己的汉语运用能力。
(五)坚持快乐中学,快乐中做
小学语文教学的对象是6-12岁的孩子,他们天真烂漫,一切都以兴趣为出发点,不能像初中甚至高中那样的教学设计进行教学。在小学语文课程设计中,要善于根据孩子们的兴奋点,选择合适的语篇材料,运用合适的方式展现出来,具体形象地设计,使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快乐中说话作文。
六、结语
小学语文课程设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不断摸索,针对教学对象,在科学的课程设计基础上进行高效地教学,完成小学语文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江山野主编译.《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课程》.教育科学出版社(第1版).1991年6月
[2]学者:国民语文现状堪忧,高校不考语文很无知,转自新华网教育频道.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0-02/2
1/content_13018984.htm.
【关键词】小学语文;微课;教学模式;互联网
随着“微课程”的日益普及,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采取互联网教学的模式,这种新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面临的挑战都是小学语文教师应该重点关注的问题,根据“微课程”所具有的特点来探索新模式下实现教学任务的途径也成了小学语文教师所必须深思的问题。
一、“情景模式微课程设计”教学的特点
“微课”相对比传统的教学模式而言它的特征主要是有目的性的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某一个具体的难点进行分析与讲解,或者是解析教学环节中的某一个部分,这种课程的设计的新颖之处或者说是独特之处在于能够使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自由的进行学习,由于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存在着差异,传统模式的教学不能够满足个体的发展,通过“微课程”的学习,他们能够自由自主的对自己所欠缺以及学习不足的课程进行进一步的学习。
二、“情景模式微课程设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互联网支撑力不足
小学语文的“情景模式微课程设计”相比其他学科而言,局限性较大,语文教学对纸质教科书的依赖以及语文教师的技术能力都对这种教学模式构成了较大的阻碍。就像我们之前所探讨过的“微课程”的特点与特殊之处就在于它的技术性,既然此,一个好的网络平台就是必须的,怎样判定这个网络是好是坏,关键就在于便捷与否以及功能是否齐全。网络平台与微课程设计之间的关系就如同土壤与种子之间的关系,互联网的支撑是微课程教学方式存活的土壤,如果土壤营养不足,那么种子就无法发芽生长。从对很多教学地点中的教学设施的调查中得知,目前支撑微课程的平台普遍具有两个明显的缺陷与不足,一方面是这种平台的数量很少,另一方面仅有的平台开发的功能又相对单一,据考察,这些功能仅仅是在很大的程度上满足教学者对自身视频的加工,这种加工包括:上传、修改以及,对于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深入交流这方面的设置寥寥无几。
(二)教师缺乏相关技术知识
互联网时代教师最重要的能力,是学习的能力。就小学语文这一学科而言,“微课程设计”是一种打破传统的新型的教学模式,对于一直处于传统教学模式之中的教师来说是陌生的。由于这种教学设计需要借助互联网的力量来完成,因此对语文教师的计算机技术有着一定程度的考验。语文教学通常依赖纸质书籍,我们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也是源于此,不管是小学语文教师还是中学语文教师,在从事教师之前,很大一部分是文学方面的专业生,对纸质书籍与电子书的态度以及熟练程度有很大的差别。
三、“情景模式微课程设计”教学的出路
(一)实现“微课程设计”互联
网平台的多元化“微课程设计”这种教学方式的实现主要依靠的是网络平台,但是目前的网络支撑平台存在着很多问题,比较典型的就是在之前讲到的两点:平台数量少以及平台功能单一,作为“微课程设计”教学方式的“土壤”,不仅要遍布全网,更为重要的是要完善每一个所存在的功能。在加强与完善网络平台的过程中,各方面的力量都必须得以充分发挥,首先,政府必须加大对网站的投资力度,既要安排熟悉网络平台构建的技术人员,也要对学校的教育工作者进行咨询与反馈,争取在功能构建这一问题上达到统一,由于网站的设计是为了“微课程设计”的正常进行及推广,因此这种平台的构建必须简洁与高效并存;而学校及教学工作者作为这种平台的使用者,必须参与到平台的构建和反馈过程中来,学校应该在平台构建的全过程中实施监督并提出意见,在平台展开运营之前必须由教学任务的完成者来进行体验,从而实现“微课程设计”互联网平台的多元化以及功能的简洁与高效;作为小学语文的教学工作者,任务不仅仅在于帮助网站的构建,更为重要的是积极使用这些平台,使小学语文这门学科的“微课程设计”新教学模式得到落实并广泛传播。
(二)小学语文教师计算机技术的学习与提升
由于教学工作的开展必须由教师本人来进行,那么“微课程”的设计也必须凝结着教师自身的知识与阅历,可以说,语文教学是最具有个性的学科教学,小学语文教学也是如此,在“微课程设计”教学方式日益普及的科技时代,教师更应该与时俱进,以更好的更简洁的方式来传授更加深刻的内涵。我们在要求政府甚至是学校对平台进行构建与完善的时候,更加应该注重的是对教师本人使用这种平台能力的培养,让教师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之下,能够通过自己的学习与研究,探索出实施“微课程设计”教学方式的最佳途径。“情景模式微课程设计”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已经开始不断的普及,这种模式对于小学语文这门学科来说既充满了新意,也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这些挑战有来自外界的支撑力,也有来自于教师本身的技术能力,尽管有着很大的阻力,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种新模式为教学工作增添了活力,对于师生之间的互动起了良好的作用,为知识的传授也提供了更为简便的方式。
【参考文献】
【1】蒋蓉.论新课程对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新要求.课程.教材.教法,2007(08)
【2】窦桂梅.小学语文主题教学实践研究.课程.教材.教法,2014(08)
关键词:小学英语;课程建设;差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3-256-02
一、理县通化九年一贯制学校小学英语学科课程发展水平及特色估计
1、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现状分析。我校地处理县通化乡,位于国道317线,距理县县城33千米。学生主要来源于边远的村寨,95%的学生属于羌族,是典型的少数民族学校。由于受地域环境、经济差异和教师教学理念的影响,小学英语教学一直比较薄弱。但是,本地区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内涵,家长培养学生的愿望较高。地处羌族居住区,历史人文景观和旅游文化资源丰富,羌族丰富的民俗文化,能歌善舞,热情大方,个性鲜明、活泼张扬。这一特点又为学校英语课堂教学提供了很好的资源平台。
2、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26个字母的认读与书写方面容易与汉语拼音混淆,同时对英语书写体和印刷体相混;单词发音不准,用汉语拼音代替;课时较少,课后基础知识的练习较少,课堂教学设计形式较单一,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产生厌学情绪,甚至放弃学习;教师和家长的指导与监督力度不够,学生的学习自觉性较差,缺少接触外语的环境,口语表达能力较弱,课堂学习中注意力不集中,没有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不会使用工具书,不主动向老师和同学请教,没有良好的学习计划。没有阅读课外读物的习惯。中差生比例由所增加,导致学生学习兴趣减弱,影响学生的英语学习成绩。
二、通九小学英语学科课程构建的主题
英语作为当今世界的通用语言,交流的工具,在国际一体化的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习英语,能够更好促进国际交往、文化理解和交流。英语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性质。
英语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同时,形成跨文化意识,增进国际理解,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发展创新能力,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英语学科建设的核心主题:“让学生快乐学习英语”
内涵:“回归语言本色”、个性化的语言学习
“创设情境(Situation)――角色扮演(Role-play)――任务活动(Task)”(SRT)实施差异教学,注重以学定教,因学施导,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课堂中获得最大的收获。这是我们英语团队正在努力尝试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的追求,是回归“情境英语”,让老师们领着孩子在特定的场景中专心地学习,痛快地游玩。在学中玩,在玩中学。不断提高他们学习英语兴趣。
三、英语学科课程构建的基本思路
聚集于学生口语表达和乐趣、学生思维发展,创设各种活动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在真实的语境中,创设生活化的语言情景,让学生在尽量真实的语境中取理解语言、运用语言,最后达到习得语言的目的。
1、课程设置思路:
尊重差异:开设丰富多彩的英语课程,让每个生命都精彩,使每位学生都能感受到学习英语的乐趣,以及培养他们善交际、会思维、。
2、课堂建设思路:
(1)、差异教学:差异教学又译为“分化性教学”。美国教育学者Carol Ann Tomlinsom指出:差异教学是教师主动关注学生的教学,它以学生为中心,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对学生与学习之间的匹配程度进行动态的监控,对教学进行调控。它是教与学的有机结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师随时监控学生与学习任务之间的匹配程度。差异教学的精髓在于“面向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它的关键在于,诊断学生的学习需求;给学生提供具有挑战性和多元性的学习活动,设计分化式的学习任务,使用弹性分组教学。美国学者尼克森也指出:未来的教学技术应当朝着促进和推广”教学个别化“的方向前进,任何期望所有学生以同样的速度学习,同等程度的掌握特定的材料,具有同一的兴趣型式,处于同步的动机水平变化状态,这都是毫无道理的。我们开展差异教学,不仅仅是为了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更要通过长善救失,帮助学生不断完善自我达到自己最佳的发展水平。①学生分层:研究学情分析,我们主要通过日常观察,与家长交流沟通,与学生进行访谈交流、兴趣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有效的分层学习;②课堂实施:在课堂教学前,根据具体情况写教案,我们会设置分层的学习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合理开发课程资源,提供差异化的学习内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科学的设计分层学习活动。我们注重采取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保持不同层次的学生学有兴趣。在课后,我们设置有差异的分层作业,让学生自主选择,最终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最大化的发展。
(2)、情境教学,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创设――启发――引导――链接这样一系列的环节来组织教学,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感知――领悟――创设――迁移,进而获得自己真正所能掌握的语言知识。
3、教与学方式的转变――以视听为主导的教学
丰富学生的视觉信息源。(视觉输入)
创设视觉化的信息环境。例如:班级中英语文化布置。
视觉化学习资料的大量呈现。例如:借助Ipad等多媒体手段提供丰富的视听一体化资源。
激发学生的视觉思考。(信息内化)
类比联想、感知领悟
鼓励学生的视觉表达(语言输出)
视觉化笔记(思维导图:本课的、单元的知识点梳理)
绘画。(制作英语小报、编一些简短的小故事、图片词典等)
语言交流本身的乐趣--口语交际最真实、最自然、最本真的状态。生动的语言场景,活泼的语言交流。
四、英语学科课程内容的设计
以《义务教育教科书英语(PEP)(三年级起点)》教材为主。该教材的主要特点:体现了交际教学思想,注重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教材在整体构思、内容安排、活动设计和教学方法选用等方面都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贯彻了语言的交际功能和语言应用的基本原则,把知识和技能目标融合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之中,从而体现了把“话题-功能-结构-任务”结合起来的总思路。本套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起始阶段采用“全部动作反应法”(Total Physical Response,简称TPR),让学生在有节奏的歌谣中体验语言,在活泼优美的旋律中感受语言,在轻松愉快的语言活动中输入语言,让他们在做中学,在唱中学,在玩中学,从而为培养他们用英语进行交流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支持材料基本齐全,除了教师用书和学生用书以外,还有MP3/磁带:包括所有听力活动和悦耳的歌曲歌谣;视频导引,从而为学生提供地道英语环境。
五、成效
关键词: 小学语文 口语交际课程目标 设计研究
小学阶段是学生语言能力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促进小学生大脑开发的重要时期。由于口语表达能力还涉及逻辑思维能力和肢体协调能力等,因此口语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为了提高小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有必要对小学语文口语交际课程目标的设计进行研究和探讨,以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小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
一、口语交际能力概述
(一)口语交际能力的构成
与书面交际语言相比,口语交际的语言使用相对随意,但更需要大脑的快速反应和身体的协调能力。并且口语交际一般都在特定的情境中发生,有明确的说话对象和说话目的。口语交际需要一定的副语言手段的辅助,所以口语交际能力的组成要素有基本的要求。例如基本的听说能力、辅助的肢体语言和语言转换的能力等。因此,从整体看,口语交际能力的内容应包含适应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心理能力、肢体语言及听说能力五个方面的内容。这对小学生来说,难以在短时间内实现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引导,以及不断地培养和锻炼。
(二)口语交际课程提出的背景
口语交际能力是人与人进行沟通和交流的必要能力,同时也是锻炼小学生大脑思维的重要方式,有助于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但实际上,我国许多小学教师和家长过于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忽视对其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使得许多孩子虽然成绩很好,但缺乏必要的表达自己的能力,不利于孩子的综合发展。同时,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要求。在语文能力中,口语表达能力是极重要的一部分。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对学生的写作能力和阅读能力的提高都有一定的帮助。并且,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
二、小学语文口语交际课程的重要性
(一)是语文能力的重要构成内容
语文能力包括字词的识读能力、倾听能力和基本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般语言表达能力较弱的学生,学习语文的难度更大,更吃力。因为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涉及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大脑的应变能力和肢体协调能力等的锻炼,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的大脑开发。同时,口语交际能力是增强小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对语言能力的培养和锻炼,促进孩子对学到的知识进行运用,并转换成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口语交际课程是学生与教师交际的重要途径,有利于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提高教学效率。
(二)促进小学生的大脑开发
小学生的许多能力还未得到充分开发,学生各项思想和意识都还未发展完全。并且,小学阶段是学生各项能力和意识进行开发和培养的重要阶段,效率最高。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增加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是促进学生大脑开发的关键方式之一。在小学阶段,若是能够让学生拥有一定的口语表达能力,将会对学生的自身发展和知识基础的提升有重要的影响。可以说小学阶段的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日后的全面发展奠定重要的基础。
三、小学语文口语交际课程目标的设计
(一)重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阅读能力对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有着直接的影响。一方面,阅读能力的培养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提高学生的语言词汇的丰富程度。学生在将自己的知识储备运用到实际生活和学习中时,不但提高对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还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另一方面,教师在培养阅读能力时,引导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帮助学生充分理解文学作品的含义,而不是带有目的性地阅读。例如,教师组织学生阅读儿童版的《红楼梦》,引导学生通过理解和阅读方法,理解文中的含义。并且,教师可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语言将其中的故事进行复述,并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充分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培养学生口语表达的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口语交际课程有充分的学习热情,才能提高教学效率,自主学习。因此,在口语交际课程目标的设计中,教师应注意尽量吸引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例如,教学《落花生》一课时,教师可带领学生进行课文朗读,并向学生提问“你吃到的落花生是什么样的”,鼓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阐述自己的感受。并用自己的语言向大家展示自己曾经吃“落花生”的场景和感受。此外,教师还可在延伸课堂上选择学生比较喜欢的文章,或者趣味性比较强的文章,吸引学生阅读。教师可布置小作业,让学生自己组织语言对文章进行概括等。
(三)加强口语课堂的互动与交流
加强课堂的互动和交流是提高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途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同学之间进行交流和讨论,不仅能够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还能够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因此,在口语交际课程目标的设计中,教师应给予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适当的讨论时间和机会。同学之间若是因为某个问题或知识点难以实现统一,教师还可组织学生进行辩论,分别阐述对这个问题的看法,进而锻炼学生的听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但需要注意的是,课堂中的互动讨论应保证在一定的时间之内,以避免课文内容学习与讨论之间失衡,这需要教师拥有较强的课堂掌控能力。此外,教师还可设定专项讨论主题,鼓励全班学生参与讨论,通过这样的方式有效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思维能力等。
(四)加强教学与实践的联系
将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是提高学生理解程度和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方式。例如在教学《荷花》一课时,教师可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感受真实的荷花。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教材中的荷花与实际所看到的荷花有什么不同,并积极表达不同的想法。另外,有条件的学校,教师还可鼓励学生自己种植花草,让学生不仅在养护花草的过程中学到许多教材上难以学到的知识,还提高善于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加强理课程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方式。尤其小学阶段,是学生各项行为习惯和学习方法形成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加强教育,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极为重要的影响作用。
(五)运用情景教学
情景教学的运用,是营造和谐课堂氛围的重要方法,也是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的有效方式。例如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当学生模拟表演回答这一句话时的情形时,教师可辅助学生进行情景模拟的设置,学生自主设计、自主表演,最终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尽量让学生充分参与情景方案的设定、情景语言及人物关系等事项的决定。要求学生全面参与,主要是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通过课文的内容及其传达的精神,给予学生正面的、积极的影响。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保证学生的充分参与,还使得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深入。同时,采取这种教学方法,还可促使学生增加对语文课程的学习热情,促进和谐课堂氛围的营造,进而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
口语交际能力的提升是一个比较缓慢、循序渐进的过程,不仅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还需要学生在日常交流和沟通中不断地锻炼。口语交际课程目标的设计是保证口语教学效率的基本前提,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进行针对性教学,进而促进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提升。通过重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调动学生口语表达的积极性、加强互动与交流、密切教学与实践的联系,以及运用情景教学等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陈秀君.小学语文口语交际课程目标的设计[J].成功(教育),2013,18:53.
[2]廖军.关于小学语文口语交际课程目标的设计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5,02:42-43.
[3]许娟.浅议小学语文口语交际课程目标的设计[J].好家长,2015,50:114.
[4]孟巧丽.小学语文口语交际课程目标的设计分析[J].中小学电教(下),2011,10:145.
一、关注小学生的思维特质,提高作业的趣味性。
小学生正处于对外界事物充满好奇的年龄段,对强制性作业容易厌烦,这也是导致传统语文教学作业完成质量不高的原因之一。新课程的实施,摆脱了知识结构教学的传统语文教学目标。新的教学目标给教师的作业设计提供了巨大的空间。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可以摆脱传统的作业本、练习册或者背诵作业的模式,设计出学生更喜欢的作业,比如说将作业改为引导学生排练课本剧等。小学生对事物有比较强烈的模仿需求和欲望,因此课本剧能够有效地调动小学生的参与兴趣,在课本剧的排练中学会对人物的分析、描写的运用以及人物刻画和故事叙述的方法。例如,在《晏子使楚》一课教学时,就可以利用课本剧的形式给学生布置作业。《晏子使楚》课本中的人物有晏子、楚王、城门卫兵、武士、礼仪大臣五个。教师在布置课本剧作业时,先和学生一起梳理内容,进一步认识人物形象,再让学生自由选择角色,按照角色配成“小剧组”,要求在课下自主进行排练。当第二天进行课本剧表演的时候,教师会惊奇地发现,即便是平时成绩比较差的学生也出色地完成了表演任务。为了强化教学效果,师生可以在表演完后对课本剧展开点评,设立“最佳剧组”“最佳演员”“最佳动作”“最佳语言”等一系列奖项并进行评选表彰。学生通过演课本剧,进一步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还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表演能力、分析能力,实现了对思维的拓展。
二、趣味性作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投入学习的动力,教师设计布置的作业应该充满新意,形式新颖独特,内容与学生和生活紧密联系,具有趣味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中完成教学任务,及时巩固知识,提升能力,体验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如教师可以给学生留一些表演形式的作业,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练习,根据学生感兴趣的课文,让学生分角色进行表演,把文章中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再配上合理的想象,加入适当的动作、生动的表情,最后让学生自己评出最佳创意奖、最佳演员奖、最佳合作奖等,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在学习中感受各种乐趣。通过这种表演活动,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展现自己,发扬个性,将丰富的教学资源内化为自己的财富,不断的积累,不断的创新,不断的开拓,提升整体素质。教师在设计作业时一定要注重作业的灵活性、趣味性,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主完成课后作业,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
三、关注层次性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在设计语文作业时应根据学生的发展程度,采取分层作业的形式,让每位学生都能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都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1)作业量的分层
根据学生学习的不同特点,教师可以进行作业量的分层,设计不同等级的作业形式。如A类作业是基础型练习,内容浅显易懂;B类作业比较难,侧重于综合运用。学习基础比较弱的学生可以选择A类作业,以便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基础好的学生可以在完成A类基础上选做B类作业,以开阔视野,提高水平。
(2)作业难易程度的分层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08(A)―0024―01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决定了语文教学更应注重“联系学生现实生活,加强语文实践”。新课改强调,作业不再是课堂教学的附属,而是实现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培养和提高学生能力的一座桥梁。小学语文作业设计应体现开放性、创新性、趣味性、发展性和人文性。
一、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来设计课外作业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动力。 小学生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喜欢动手操作,更喜欢把自己的特长表现给别人看。因此,教学时,教师可以从小学生的心理需要入手来设计课外作业,形式有:
1. 问。课本中的知识容量是有限的,教师在课后可给学生布置向家长、朋友等多方询问的作业,给他们补充课本上所接触不到的知识。如,学了《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这篇课文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回家问家长世界地理的有关知识。这样,不仅会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还丰富了学生的知识。
2. 做。有些课文学完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运用课本知识,动手操作,这样不仅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还能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 演。有的课文文体优美,适合朗读,可让学生回家把自己充满感情的朗读表演给家人看。有的课文故事性很强,可让学生在学完课文后自编话剧,在班队活动课中表演给全班学生看。这样,给学生创造了表现自己特长的机会,他们很乐意去做。
二、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来设计作业
新课改要求充分尊重学生的经验和个性,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的身心发展由于先天禀赋以及后天诸多因素的影响,存在着差异。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异来设计作业。对某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应适当减少他们的作业量或适当降低作业的难度,让他们做一些抄写或者有趣味的作业。这样,一方面使这些“后进生”易学、乐学;另一方面也解决了他们“吃不了”的问题。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应适当提高要求,设计一些积累语言文字、扩展课外阅读、提高动手操作能力等方面的作业。这样,不仅使这些学生的能力得到了提高,满足了他们渴求知识的愿望,还解决了他们“吃不饱”的问题。
三、根据教学的目的和要求来设计课外作业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语言文字,提高他们听、说、读、写的能力。为此,可以设计以下几种作业形式:
1. 听。这类作业主要是通过训练学生认真地听别人说话来培养他们敏锐的反应能力和快捷的思维判断能力。如,学了课文《巨人的花园》后,可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听家长讲另外的童话故事或者听广播里的童话故事。
2. 说。可以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说给家人、邻居听。如,学了课文《五彩池》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当一回义务导游,用优美、风趣的语言,向周围的人们介绍五彩池的美景或者把课外收集到的资料,介绍给全班学生听。
3. 读。教师要每天给学生布置一定量的课外阅读。做这类作业能扩大学生的阅读量,丰富学生的词汇,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阅读与课文相关的文章,也可以自由阅读报刊,还可以阅读名家名篇,摘录优美词句。
4. 写。写的内容很多,可以写写读了课文后的体会或者写写故事的结尾。如,学了《新型玻璃》一课后,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写写未来将会出现的新奇事物。
四、根据学生的发展方向来设计课外作业
根据学生的发展方向布置课外作业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体的作业形式有:
1. 收集性作业。时代在不断前进,信息在不断增多,如果学生还是两耳不闻窗外事,抱着书本死读书,那以后进入社会,将会无所适从,甚至被社会淘汰。因此,教师在布置课外作业时,要特别重视对学生进行这方面能力的培养,可布置一些收集信息之类的作业,让学生看看电视,听听新闻,并定期对信息进行反馈、交流。
【关键词】小学语文 改革 素养 理念 作业设计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2.008
给学生布置作业是教师为了延续课堂教学内容的手段,除了巩固课堂所学到的知识之外,还能让学生独立思考的方式丰富学生在课堂之外的知识面,这对于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习能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但很多语文老师认为作业只是单纯的完成在课堂上未完成的任务,对“作业”的理解过于狭窄,倘若学生们在课堂上的学习结束之后,还需要在课下进行枯燥无味的重复式训练,渐渐地,学生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就会逐渐降低,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开拓和发展。新课程标准规定,语文作业的内容必须符合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并倡导学生去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敢于实践。因此教师必须摒弃传统观念,因为旧形式已然不适合快速变革的课程教育。
一、小学语文作业的现状
(一)量多
为了追求所谓的“题海战术”效果,即在高压强度下学生对知识重复记忆,教师通常会布置超出课程标准中小学语文所规定的作业量。学生为了“赶”作业,没有自由时间的同时,也会失去课外发现新事物的能力,从而导致学生学习能力低下,只会照本宣科,纸上谈兵。
(二)质低
传统教学形式下,小学语文作业存在以下几个现象:1.模式相近的作业形式。抄写生字生词几遍、造句若干、填词填句若干等等,这些都是小学语文作业的基本形式,这些作业布置的目的只是让学生进行简单的词句记忆,而课程标准中规定的让学生进行自主实践的目的并没有达到。2.由于学生的学习能力有高低之分,作业的布置也应该适当地分清层次,但是大部分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采取了“一刀切”的方式,即不论学生的学习能力如何,统一完成相同的作业内容。这样一来,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在完成作业内容之后不能有效进行课外知识的拓展,而学习能力弱的学生很难在高强度的作业中得到有效的锻炼。3.作业内容单一。由于市面上存在多种形式、质量不一的练习题册,很多的教师布置作业的时候会让学生完成题册上的内容,无论习题册的质量如何,其中的题目必然有难有易,并且不符合班级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发展水平。4.应试教育色彩浓厚。大部分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有目的性的按照考试内容进行设置,因为他们以考试成绩来判定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水平。
根据以上的作业布置的现象,笔者曾做过简单的调查,调查的内容还是学生们对现在作业布置的看法和意见,可惜的是,学生们已经习惯当前语文作业的类型,反而对笔者提出的要给学生们布置的课外实践作业、故事接龙等这类思维发散型的作业表示不理解,并且表现出不愿意接受的态度,学生们长时间进行传统语文作业的训练,已经很难接受和实践相关的训练了。
二、优化小学语文作业涉及的策略
笔者针对上文中提出的存在小学语文作业中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改革措施:
(一)减少作业量
没有哪一个学生会希望老师布置过多的、超过他们负担的作业量,大部分学生会在老师布置太多的作业之后产生抵触情绪,作业完成的效果也是敷衍了事。尤其是小学高年纪的孩子,处于青春期,会产生叛逆的心理,也会对作业产生抵触情绪,他们就会进行想方设法地不写作业或者抄袭作业。因此要想让学生们对作业时刻保持认真的态度,就需要教师将作业量减少,适当适量布置,当然了,教师还需要考虑到学生们完成作业的时间,需和其他学科的时间相互协调,才能真正达到目的。教师还可以针对学习能力弱的学生,采取相应地减少作业量的措施,让学生们不会因为作业的量而对语文学习失去兴趣。
(二)提高作业的质量
首先,教师不应该拘泥于固定的作业形式。孩子们处在身心发展最活跃的时期,他们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能够产生新鲜感,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是语文学科教学是一个枯燥且总是重复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在作业的设置方面让孩子们对语文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可以将作业设置的具有趣味性和生动性,例如在学到《小狮子》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可以设计一个简短的和狮子有关的剧本,让学生们回去和爸爸妈妈一起分角色练习一下,下节课请同学上讲台来表演这个剧本。通过这个简短的剧本,学生们抽象的理解了小狮子的生活状态,并且能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的互动当中去。当然了,教师在布置作业的过程中还应注意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相互协调,进行多学科的相互融合。同时,也可以依照孩子们好动的天性组织孩子们在课下进行合作学习的作业,这样既符合了儿童心理学的特点,又发散了孩子们的思维。
其次,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尤其要注意将作业的层次划分开来。以人为本的教学观不是针对某一部分学生,而是针对全体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学习能力和水平存在很大差距,这是教师不容忽视的客观事实,因此教师在设计作业的时候要将作业进行分类,例如,甲类和乙类,甲类的作业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乙类的作业是二者分层的关键,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做或者不做,这类题目偏重于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两个题目供学生选择,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强的学生自然会选择完成第二类题型,这样作业分层的目的就达到了。
最后,教师是学生的榜样,同样也是和学生们一样的学习参与者。语文教师是最能了解所教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能力的,为了让孩子们不做多余的无用功,教师可以参与到作业设计当中来。习题册是根据学生学习的普遍性来设计发行的,却没有针对某一类学生,为此教师可以根据新课程大纲的要求,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属性来给孩子们设计合理的作业。当然了,有的教师会专门布置和考试大纲上相同的知识点来布置作业,这样的做法笔者认为确实有必要,但是,教师不能仅仅只按照大纲上的要求给孩子们布置作业,这样的话孩子们课外词汇量的积累就会得不到有效锻炼,综合素质也就得不到提高。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育;小学教育专业;数学课程设计
一、小学数学教育的理念及其变革
伴随着基础教育的改革,小学数学的教育理念、教学目标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用“培养初步的思维能力”代替了“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这种变化首先体现的是数学教育理念的进步。多年来,数学教育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包括从小学到大学的数学教育)。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以及信息时代的到来,各学科知识相互沟通、紧密联系,数学知识更是渗透到科学技术乃至人们生活的每个角落。相应地,数学教育承担的也不再仅是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其他形式的思维能力也需要在数学教育中加以培养、延伸。同样,原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也不只是通过数学教育来实现。因此,在数学教育中仅以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为目标是不合适的。以“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代替原来的“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这里更加强调了知识的传播向能力培养的过渡。过去,常常是讲完某一学科知识以后,寻找几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对照书本对比联系即可。而这里强调的是“探索”的过程: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通过思索将问题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表达出来,指导他们解决。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提高的不仅是数学能力,而且加深了对整个数学的认识和理解。
二、小学数学课程内容安排及其发展
在设计课程内容时,不仅要依据课程标准,满足学生需要,同时还应尽可能地反映数学学科的发展。小学数学是为学生打基础的学科,其课程内容应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奠基作用的小学数学教育也必须与此相适应。小学数学课程中引进统计知识和现代信息技术内容不仅顺理成章,而且十分必要。有研究指出,对于数学学科知识的安排,各国各地区各有特色,具有一定的差异,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全都包括对学生进行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探索、认识与交流,希望达到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2001年颁布的新课程标准将原来的知识进行了整合,增加了实践与综合应用的内容,总体上含有四个领域的内容: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可以看到,课程内容结构的变化反映在两方面:⑴数学课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在不断地变革;⑵人们对数学课程的理解和数学课程的设计理念也在不断地变化。总之,在我们设计课程时,既要考虑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又要考虑学生对这一学科的理解、情感和接受能力以及学生今后发展的需要。
三、高师院校小学教育专业的数学课程设计
由于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模式是“综合培养、学有专长”,所以数学课程的设置,也不能单纯地适应将来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的需要,而应将数学课程分成两类:⑴通识课程,面向所有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可根据各地区情况有所不同);⑵面向理科方向的学生。我们仅对第二类数学课程设计进行探讨。
1、必修基础课程。我们知道,作为数学学科的基础课有三条主线──代数、分析、几何。在高等代数中,多项式的理论起源于求方程的根。历史上,求解一元二次、三次、四次方程都先后获得成功。数学家在研究一元五次方程的根的过程中,引入了许多新的概念和结果,从而形成了现代数学的一个分支──抽象代数。几十年来,它的基本内容与方法在数学的诸多分支,以及在通信理论、计算机理论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关键词:小学教育 语文教学 信息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04-0035-02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质量关乎“百科之母”——语文的基石,也关涉“人生之始”——小学儿童的发展根本。作为小学职前教师,应当知道语文教育的神圣使命,应当知道语文教师的崇高职责。本课程是《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课程模块中所规定的小学教师培养课程,是教育学和小学语文教育这一具体学科结缘而生的一种理论性、技能性与实践性并重的学科课程,是信息化和时代化发展的要求,是为高等师范院校(系)小学教育专业所开设的、用来培养高素质小学语文教师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同时,也是一门在现代信息化背景下能够体现小学教育专业特色的主干课程和核心课程。因此,对于承担《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课程教学的教师而言,需要有科学化的思维、信息化的技术手段和民族化的立场,加强对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专门研究。
1 课程内容体系说明
本课程内容共有7章28节,其中涵盖三个层面的基本内容:第一个层面为是小学语文教学设计通论(1、2、3、6章),涉及内容包括“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概说”、“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原理和文化通识”、“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流程系统”和“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方法艺术”等;第二个层面是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分论(4、5两章),其中包括“小学语文模块教学设计”和“小学语文特殊文体的教学设计”两个方面;第三个层面是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课程中的拓展性学习内容,即本课程最后一章“名家名师语文教育理念和教学艺术述略(第7章)。
上述内容也可以分为绪论、总论—分论—总论、补论三部分。
第一章为绪论,分四个节次,分别概论学科本身的起源流变、学科定位及特定价值、教材资源生成及课程特点、要求,相当于课程谱系梳理和教材使用说明。
第二章、第三章是总论,是从事实层面、价值层面着眼,解决课程内涵“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
第四章和第五章为分论,谈及五大模块和特定文体的教学设计,重点转向技术层面,因为要解决“怎么办”的实际问题。第六章是探究语文教学设计的方法技巧,是由四、五两章具体的教学,转向探究语文教学设计的一般规律。
第七章是补论,原来的教材很少涉及。名家名师的语文教育主张和教学设计艺术,既是当代语文教学的根基,也是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现实标杆,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汲取本土母语教学的优良传统和精髓,返本开新,学新知新,启迪智慧。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课程结构示意图:
2 教师教学要求
本课程是一门理论性、技能性与实践性并重的课程,根据学科教学论的教学实际,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也可能会出现三种情况:一是重理论轻实践,教师把这门课当成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论或教学设计原理来讲,势必会削弱实践教学和技术操作。二是重实践轻理论,教师让学生轮番登台试讲,让学生自主体验,但缺乏理论高度。学生很快能成为一个合用的人手,但缺乏成为一个人才的理论功底。三是齐头并进但浅尝辄止。从形式上完成了一门课程:记忆几个概念,背诵几个原理,实践课程撒手不管。鉴于以往的教学惯性和教育弊端,我们认为该课程教学既要注重教学设计基本理论与规律的教学,又要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能充分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看教学录像,学习品析精品教学案例,组织进行课堂讨论,并通过单项和整体教学设计,不同模块、不同文体的教学设计以及备课(包括撰写教案)、说课、讲课、评课等方式来训练学生的语文教学设计能力和课堂教学实践能力。因此,本课程应主要结合信息技术等科技手段,完善教学方法的信息化,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案例研究法、模拟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演练实践法等方法开展教学活动。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在教师职前教育学科设置上赢得了独立的一席,在教育实践中能否站稳,关键取决于教育研究和教学成果。要把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置于基础科学的地位,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在跨学科研究的背景上,以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为基础理论,吸收语言学、文章学、修辞学、逻辑学、文学、美学、社会学、文化学等相邻相关学科的科研成果,多视角、多侧面地丰富和充实自己,在学科整合和“智力杂交”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同时,还要学习国外语文教学的先进经验,吸收现实语文教学的先进经验和语文教学研究的优秀成果,运用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等实验科学的思维方法,利用电化教育、多媒体介质和网络教育的优势,形成崭新的、适切的、高效的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理论体系和应用技术。特别需要说明的是,《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之根必须深扎在中国的土地上,体现中国语文教育的特点。发掘和整理语文教育的理论遗产和特色设计,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只有尊重和研究汉语文教育从古至今的教学经验,诸如“文道统一”、“读写结合”、“启发诱导”、“口诵心惟”、“知行转化”、“自力求实”、“情感熏陶”、“读书做人”、“合作探究”等,才能客观地总结语文教育的规律,进而才能更好地进行语文教学设计。
3 学习建议
本课程的学习,首先要掌握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即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原理、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流程系统、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主要方法与技巧等等。同时还要很好掌握小学语文课程中识字与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写话与习作教学、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模块教学设计的特点、方法与要求,更要掌握小学语文教材中童话、寓言、神话传说、古诗文、歌谣与儿童诗之类特殊文体的教学设计特征与要求。另外,要借助网络上大量共享的信息资源,搜集了解当代小学语文教学名家名师、各种流派关于语文教学主张、教学设计特点和基本经验,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吸取其中精华部分为自己所用,借此完善自己、提升自己。同时,要及时完整地完成相关作业和各种训练项目,如理论分析应用题、案例学习分析题、教学设计和教案撰写以及说课讲课等活动,借此提高自己的教学理论水平和教学实践能力。具体来讲,有如下几个方面:
(1)重视课程理论的指导意义,整体把握本课程的理论体系和知识层面,利用网络资源拓展学习,还可以为技能训练和教学实践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2)利用多媒体技术及时认真地观看教学录像、学习教学案例,积极参加校内外观摩学习活动,并能在此类学习活动中做到眼、耳、手、脑并用,善于从别人的教学实践中获取经验,感受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真谛。
(3)积极踊跃地参加教学设计、教案撰写、说课讲课、听课评课等各项技能训练活动,充分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在训练中获取技能,在训练中巩固技能、在训练中提高技能。
(4)积极主动地参加见习活动,主动向一线小学语文教师拜师求教,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方案的再设计,并尝试进行真实课堂的教学活动。
(5)通过远程教育或拜访等方式向大师名师学习,对照成功教学案例和典型教学经验进行教学反思,唯其如此,方能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